化学教研组模式构建小结

2024-04-12

化学教研组模式构建小结(共10篇)

篇1:化学教研组模式构建小结

化学教研组模式构建小结

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以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达此目的,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就难以获取预期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全组教师根据学校具体要求,积极参与模式构建的实践,构建具有本组特色的切合本校实际的模式,经过初步实践,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学校的总体教学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学习的实际的情况,为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合理安排课堂有效的时间,使课堂更有实效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学的任务是创设合适的条件,提供有效的自我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真正的自我实现者。

考虑化学学科的特点,根据知识版块,我们上学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理论、高三复习课进行了尝试。

二、模式及其应用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化学教学认识的特殊性,我们提出如下三种化学教学模式 1.模式Ⅰ及其应用

模式I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引导探索型化学教学的基本模式 可概括为:问题一实验事实一科学抽象一结论一应用。

模式中的科学抽象既包括表征性抽象,又包括原理性抽象。表征性抽象是在一定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对物质及其变化的特征和规律性所进行的一种科学抽象。它与实验事实不同,实验事实是对具体的物质及其变化个性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表征性抽象撇开了具体的物质及其变化的个性,而抽取出共性,属于理性认识。原理性抽象是根据一定实验事实,在表征性抽象的基础上,对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种深层抽象。它同表征性抽象不同,是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分子结构水平上所进行的抽象。很多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定律和原理等,都可通过模式Ⅰ来获得。

例如:王玉平和夏淑杰的对比课《盐类的水解》 提出问题:盐溶液都是中性的吗?

学生实验:PH试纸检验醋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氯化铵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观察实验、根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 表征性抽象:

通过比较发现,这三组实验可以分成三类:溶液呈碱性,溶液呈中性,溶液呈酸性,为什么都是盐溶液酸碱性不同?

分析讨论抽象出盐类水解的概念

结论:总结出什么样的盐能水解,水解的规律

应用:判断下列盐溶液的酸碱性:三氯化铁溶液、硫化钾溶液、硝酸钾溶液等

2.模式Ⅱ

模式Ⅱ可概括为:问题一实验事实一假说及其验证一结论一应用。

模式中的假说是指根据已知的实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未知的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所做出的一种推理和判断。假说的形式一般要经过提出假说和验证假说两个阶段。假说的提出通常包括两个环节:—是根据为数不多的实验事实和科学理论提出假设;二是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假设的验证包括实验检验和理论检验。

模式I和Ⅱ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程度是有区别的。以假说为主要内容的模式Ⅱ,由于要求学生要大胆地进行想象和推 测,发表自己的见解,因而更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

3模式ⅡI及其应用

“3+X”化学总复习“练议结思”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实行“3+X”高考科目的改革试点后,理科综合考试的设置,对化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化学复习课如何上?高三复习课是在学生完成了新课学习的基础上,为学生参加高考做准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高三理科综合复习课堂教学应达到如下目的: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初步形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练议结思”教学模式。

二、教学模式的确立 其程序如下: 1、练—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对原来已学知识的再现和深化的过程。由于所复习的内容在高一、二年级已经学过,故可以用练习的方式引出回忆。根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出示一些基础练习和提高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对于提高练习,应适当安排一些台阶,让学生沿着台阶一步一步上升,从而最终解决问题。

2、议—师生讨论

在学生初步完成巩固练习的基础上,检查练习情况,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进一步思考。教师通过参与讨论,既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发现一些新观点或普遍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调整教学方向。

3、结—归纳小结

在学生完成练习和讨论之后,就要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小结,使零散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东西,便于记忆和应用。此过程分为两段,前段为检查巩固练习的答题情况,后段为知识整理归纳过程。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和调控。

4、思—创新探索

在学生形成了较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后,通过做一些综合性、开放性习题,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索,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习题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这类题不一定每堂课都有。习题数量不要太多,但一定要精、新、活,要能启发学生思维。有些内容不一定课堂上能完成,可以课外去完成。习题可以从近几年的高考题、试测题、综合能力测试题等题中挑选得来,也可以由教师联系实际进行组编。大部分能当堂完成的内容当堂检查,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结果,需课外完成的也要规定完成时间并检查验收。对所做试题进行反思。

二、课堂教学示例

《无机化学框图题的解答》(曲桂梅)

1练:例题示范练习(试题略)引导方法、解题方式、分析方法。2议:出示挑选的练习,练习讨论(练习题略)3结:归纳小结出无机化学框图题的解题方法

4思:与高考联系紧密的试题进行反思,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化学教学模式的初步建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实验时间短,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地方,望得到同行赐教。

2005年4月22日

篇2:化学教研组模式构建小结

一、总体工作

全组要严格教学常规管理,深化开展优化教学全过程活动,努力开展教学策略研究,抓好优化课堂教学,注重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教研,突出课堂管理,加强听课互评活动,确实能从课堂要效益,落实学校、教务处、备课组的各种工作要求,促进教师个人业务素质提高 提高本教研组整体教学效果。

二、具体内容

本月教研次数为5次,教研具体内容:集体备课1次、听评课2次、理论学习1次、考试分析1次。

三、活动成果

1、本月本组有王平、王艳两位同志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公开课并且效果良好。全组同志积极参与备课、评课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提高。

2、理论学习内容:《中学化学说课培训》主讲人刘金霞

3、高

一、高二学年举行了月考,针对试卷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今后的教学策略进行了集体分析。

四、今后提高

1、教研活动过程中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艺术,目标使学生乐学化学善学化学。

篇3:化学教研组模式构建小结

一、基础:校本研究

传统的县级教研模式, 一般由教研员确定研究主题, 然后再组织开展活动。在推进高中化学新课改的今天, 这种自上而下的教研模式, 难以满足教师们的实际需要。因为随着新课改的展开, 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愈来愈多。要解决这些问题, 仅靠教研员过去的研究经验, 必然会造成势单力薄、顾此失彼。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从推进教师开展校本研究入手, 指导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在实践中研究问题, 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总结提升。

以典型案例为引领, 营造全员校本研究的氛围。校本研究虽是根植于学校的一种教学研究, 但教师们对如何进行校本研究仍感到困难。为此, 我们经常采用案例讨论的形式, 引领教师去认识校本研究的作用, 把握校本研究的要求。例如, 高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常规的教学设计是以初中相关知识为复习铺垫, 以具体的化学反应为例来进行相关的教学。这样的教学结果, 学生能初步理解相关的概念, 但对概念的外延、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却不能作进一步的理解, 从而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教学目标。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进行了专题案例讨论。讨论中, 有位老师从问题行为简述、“概念树和概念图”的相关理论、教学的设计及实施、课后反思等方面作了详细的发言。他的发言不仅为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开展校本研究提供了典型的范例。正是这样多次案例讨论活动的推进, 我市高中化学教师校本研究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以备课组为载体, 提高全员校本研究的质量。从我市高中规模比较大的特点出发, 我们坚持以年级备课组为载体, 实施同伴互助, 从而提高全员校本研究的质量。一是准确定位。明确备课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管理实体。从这一定位出发, 备课组长的职能:年级化学教学质量的责任人、集体备课活动的协调人、培养青年教师的带头人、开展教学研究的引路人。很显然, 开展校本研究, 理应是备课组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规范行为。各校都建立《备课组工作考核方案》。在具体实施时, 着力抓好两方面:一方面是备课组自身的提高。有计划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以促进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从“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等角度, 寻找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教学问题。另一方面是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以人为本, 引领骨干教师成为支撑备课组的中坚;创设氛围, 促使骨干教师由教书型向研究型转变;搭建平台, 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三是提升内涵。为了追求有效校本研究, 我们还借鉴外地经验, 开展了一种主题式校本研究活动。这种活动包括确定主题、设计方案、组织实施、总结评价等环节。其中主题的确定, 是从大家所遇到的教学问题中, 经共同讨论而筛选出值得集体研讨的问题。各备课组每学期确定1~2个主题。通过开展这种活动, 使备课组活动的质量“由形式走向内涵”。

二、整合:模块研究

无论是化学教师的个体校本研究, 还是备课组的集体校本研究, 都只局限于一个学校的范围之内。而作为一个县级市的高中学校, 其化学教学研究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对于高中化学新课改中遇到的一些比较大的教学问题, 就需要动员全市的化学教学研究力量集体攻关。因此, 在推进高中化学新课改中, 我们利用模块研究的形式, 整合全市高中化学教学研究力量, 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高中化学新课改中的一些较大的教学问题, 而且还整体提高了我市高中化学教学研究的水平。

仔细疏理, 准确提炼研究问题。从调研中, 我们发现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好多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是不能正确进行教材处理。有的感到化学必修教材内容多、碎, 授课时间明显不够;有的对化学知识的教学要求理解不透, 把握不住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的只是凭老经验上课, 不该讲的重点讲, 应该重点讲的却草草收场。针对这一突出问题, 我们按照化学教学内容的不同模块, 组织相关的研究小组, 要求各研究小组站在整个中学化学新课程的体系上, 去认真理解各个模块的功能、目标和要求, 厘清各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 清晰把握初中和高中化学知识、必修和选修模块的相互衔接, 准确选择各模块的教学方法。后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 化学高考因体现新课改理念及要求而发生新的重大变化。为了适应化学高考新的重大变化, 我们模块研究也作了相应调整:以高考不同题型为不同的题型模块, 分组实施相关的研究。

精心组织, 有效实施模块研究。与教学研究相比, 模块研究的组织实施工作要困难多些。这是因为模块研究小组的成员不是在同一个学校, 况且他们都是来自各学校的骨干教师, 在学校内所承担的教学任务都比较重。为了确保模块研究的顺利开展, 我们紧紧抓住了三个重要环节:一是科学调配力量。在模块研究小组建立前, 我们认真做好了宣传发动工作, 引导和帮助教师认识自己在新课改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不可替代的责任, 明确树立参与模块研究可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机遇意识。在此基础上, 组织教师自愿报名。然后我们根据模块研究的需要、教师自身特长以及每个小组各校要有一位教师参加的原则, 进行合理搭配, 同时还挑选责任心强、在市内有一定影响的教师担任各模块研究小组组长。二是致力方案落实。小组研究方案, 由小组成员集体商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我们又围绕各小组方案中所预设的任务和要求, 设计了相应的评估细则, 以确保研究方案的真正落实。例如, 研究成果的评估, 主要不是依据论文的多少, 而是通过课堂实效确证。三是强化研究互动。这里的互动是指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模块研究组成员与本校其他教师的互动。各小组成员将本组研究的情况, 及时向本校其他教师通报, 征求他们对本模块研究的意见, 并将这些意见带回小组进行整合内化。另一个层面是各模块小组之间的互动。定期集中所有模块研究小组的成员, 组织他们坦诚交流研究情况, 以相互启迪、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三、提升:课题研究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 无论是校本研究还是模块研究都属于常规的教学研究。尽管常规教学研究也能解决高中化学新课改中的一些问题, 但当遇到高中化学新课改中的深层次疑难问题, 它却又显得苍白无力。解决这些深层次疑难问题, 就必须通过有计划的、系统的、规范的课题研究。因此, 我们坚持从全市实际情况出发,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 着力解决高中化学新课改中的一些疑难问题, 进一步提升骨干教师的教科研素养, 提高研究的品味, 更好地推进高中化学新课改。

面对本市实际, 凝结疑难问题。近年来, 我们不是为做课题而确定研究课题, 而是把我市高中化学新课改中的深层次疑难问题凝结成课题。一是优先急需问题。对于高中化学新课改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优先确定为课题进行研究, 以便高中化学新课改的顺利实施。例如, 研究性学习, 是一个我国教育史上尚未有过的新问题。我们开发了“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 以引领教师积极开展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二是转化教研问题。从教科研的视角看待常规的教学研究, 努力把一些需要深层次开发的教研问题转化为课题, 以使问题解决得更为彻底。例如, 高考题型模块, 只是从命题的侧面涉及到新课改与高考的关系。我们设计了“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与考试”的课题, 全方位地研究了新课改与考试的关系。三是传统问题新做。一些传统问题虽然有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 但新课改对这些问题又提出新的要求, 需要我们去继续开发研究。例如, 方法教育是一个传统的研究课题。在高中化学新课改背景下, 方法已成为三维目标之一。方法教育已不是过去研究所强调的“渗透”, 而必须贯穿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始终。

注意研究实效, 扩大成果效应。课题研究固然需要研究方案的规范设计、需要实施过程的规范管理、需要论文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成果, 但更需要的是对成果的推广应用, 这一点对我们县级应用型课题研究尤为重要。因此, 当每个课题结题后, 我们都注重研究的实效, 坚持对研究成果进行再次开发研究, 以扩大研究成果的效应。一是及时实施成果的转化。转化成果, 实际上就是让成果演变成教师的工作行为, 进而提高教学的“生产力”。例如, 依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与考试”的研究成果, 我们对教师高三化学备考的行为作了科学的规范, 从而使各校都有完整的教学案一体化的校本复习资料, 构建了选择题限时训练、主观题分类训练、纠错专项训练、适量的综合训练等四位一体的训练模式, 汇编了高三化学基础知识督查材料等等。二是规范实施成果的深化。成果的深化, 实际上就是以成果为原点, 开发出新的课题而进行研究, 以便成果更有效地推广应用。例如, “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 我们形成的成果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操作要点”。该要点从领导、教师、学生等三个层次提出了操作的要领。

篇4:化学教研组模式构建小结

一、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线,构建互助共长式校本教研文化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学生成长的主渠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是课改实验最受关注的一个层面。课堂教学改革能否落到实处,能否取得成效,是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十几年来,我校校本教研紧紧围绕“什么是一堂好课”为指导思想加强课堂教学研究,让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不断追求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艺术完美的校本教研文化。

(一)问题诊断,观察导向,互动共长

我校校本教研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开展学科主题研讨活动,活动基本流程,即“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新问题的出现,引领新一轮的研究”。各教研组通过对本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教学问题,对问题进行梳理,确定各自的研究重点。学习相关理论,集思广益设计课堂观察提纲和观察量表。进行随堂听课和观察,对课堂进行测量评估,分析比较,发现问题所在,提出整改意见。在观察、分析、反思的基础上,集体协作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对新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形成新的观察提纲,再次在课堂上实施验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找出教学问题,改进教学措施,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如,二年级语文教研组把识字教学作为校本研究小专题,在汉字思维理论指导下进行趣味识字教学探究。通过微课,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实现有效先学;课堂上与学生有效互动,进行课堂练习,并加入小组合作学习的元素,鼓励学生针对练习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针对重点内容反复研讨,以“问题、探究、互动”为核心,从而达到“翻转”的目的。听课老师们运用课堂观察法,设立不同观察点,进行数据记录、观察、统计和汇报。课后,听课老师就观察记录、统计分析与执教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有的从“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有的从教学环节的把握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思维碰撞的火花频频出现。

(二)结对研讨,多元合作,互助共长

各教研组在日常校本教研中主要采用同伴合作的方式,进行结对研讨。合作伙伴既有德才兼备的首席教师与初涉教坛的年轻教师的师徒结对,也有年龄相仿、专业水平相当的同伴合作。合作同伴本着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的理念共同学习,选定共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同课异构,或合力上好一节课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研讨,以此达到彼此之间理念的融合、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技能的提升。

例如,我校年轻的黄老师和师傅李老师共同执教《上天的蚂蚁》。课前,两位老师进行了第一次“合力”——制作微课,一人负责写讲稿,另一人负责做课件。课堂上,两位老师再一次“合力”发挥各自所长,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一人侧重指导孩子朗读,一人侧重口语训练;一人台下启发学生思考,一人台上板书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时,两人分别指导不同小组的孩子进行讨论交流,兼顾全体,让讨论学习更有时效性……课后,师傅李老师表示两位老师合力上同一节课综合了双方的优势,共同构思,共同设计,一起切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学生呈现了一节更有质量、更有实效的课。而徒弟黄老师则说:这样的经历是弥足珍贵的,值得一试!通过这次和指导老师的合作,让我对文本的解读更有方向感,更有深度,同时在课的设计、时间的分配、对学生的关注都比以往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有节奏性。

(三)协作联研,主题研讨,互学共长

凝聚产生力量,协作促进发展。新课改以来,我校牵手“陈埭龙林中心小学、磁灶大埔中心小学、安海慎中实验学校、东石井林小学、新塘杏田小学等十五城乡小学组成“区域性协作校联研发展共同体”,本着“资源共享、协作联研、均衡发展”的核心理念,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互动平台,采用“学科主题研讨”“经验汇编”的方式,从教学理念、目标设置、教学策略、课堂互动等方面去思考研究。每一场活动,根据协作校的要求轮流承办,为更多学校的教师提供更多交流互动的平台,共同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实现各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城乡协作联研,既为农村薄弱学校提供了研究学习机会,又为我校参与“送教下乡”活动的优秀教师提供了学习实践的平台,实现自身的价值,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

二、以团队建设研究为核心,构建共享成长式校本教研文化

马卡连柯说:“教师集体的统一是最有决定性的一件事情。就是最年轻、最没有经验的教师,如果在统一的、精诚团结的集体里,有很好才能的领导者来领导,那么,跟任何一个与教师集体分道扬镳的有经验、有才能的教师比较起来,也要做出更多的事情来。”鉴于此,我校加强校本教研共同体的组织与建设。

(一)课题研究,提高品位,抱团成长

教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一个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教师,只要他肩负教科研的使命,带着课题的压力,就会有强大的内驱力去克服困难,研究探索。我校以课题研究为轴心,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專长、研究兴趣组成课题研究团队。老师们从教学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研究求实效为核心,开展“小而实”的课题研究活动,有针对性、持续性地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通过课题研究,让教师从选题、论证、立项、研究过程、研究报告、阶段总结、结题、结果推广、写出论文和教学研究反思等一系列环节上,用理性思考来对待、处理教学问题,努力做到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在课题管理的过程中提高档次,在课题总结的过程中提高品味。

(二)教研沙龙,拓宽思路,达成共识

我校定期开展以“课题组”“教研组”“学科组”“组长群”为单位的“教研沙龙”活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有价值的问题。“教研沙龙”追求自由、平等、和谐、安全的教研氛围,倡导“发言就是贡献”,要求参与活动的成员要有不唯书不唯人的勇气,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研沙龙”议题小,参与人数较少,更利于教师着眼于细微处,展开充分讨论,相互启发,开阔思路,展示才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我校组织教研组长以“年级共读活动”为话题开展“教研沙龙”活动。各语文组长就年级共读书目的选择、班级读书会、年段图书漂流方式、读书方法等交流了做法与感悟。通过交流大家达成共识——“阅读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事,学生的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学阅读,还应关注科学与数学、人文与艺术。”数学组长们也纷纷表示将尝试开展小学生数学阅读活动,在学生原有的人文阅读基础上,增加自然科学领域的阅读,真正达到文理兼道。

(三)特色交流,共享经验,相得益彰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校以“评选优秀教研组”为契机,每學年开展一场大型的教研组工作经验交流会,语文、数学学科以年段为单位,技能科以同学科为单位,分别从日常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成果收获、问题剖析、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汇报交流。“优秀教研组”的评选促使校本教研制度日趋规范、完善,各组每周的教研活动做到“四定”: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定时填写教研信息、定时发布教研动态;盘活了教研资源,激活了教研机制:各组在完成学校常规的教研工作外,注意把握学科本质,立足学段要求,发挥组员专业优势,开展特色教研活动;通过总结、分享、交流,使科研成果得以传播、辐射、延续、发展,推进各教研组均衡发展;促使各教研组更具向心力、凝聚力、团结力、合作力、战斗力,组员们群策群力发挥各自所长,分工协作、相互扶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打造了一支支业务精、善总结、乐分享的教研团队。

从2008年秋季起“教研组工作经验交流会”成了校本教研的一项常规工作,2015年春季学校借鉴“世界咖啡”培训方法,通过营造好友们聚在一起喝咖啡聊天的精神和氛围,通过问题引领及体验式活动,开展“评选特色教研组”活动。活动按统一模式、统一流程、统一话题开展,通过“团队组建”“特色交流”“特色荟萃”“特色聚焦”“特色归结”五个环节,各教研组为自己的团队命名,并设计口号,组内每个成员就一学年来所在教研组工作特色交流做法与成果,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新颖的教研模式、轻松的教研氛围让每个教研组的组员们发散思维、各抒己见,让深藏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创造集体智慧的力量,在已形成的传统教研文化上,践行着“不落下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理念。

十几年来,我校紧抓教科研工作,校本教研文化初具模型,老师自觉主动参与教研蔚然成风。当然,我们深知如果学校一味地按常规开展工作,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难免会让老师们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工作激情与活力。就像美国罗伯特·柯里尔在《秘密》一书中提到的:“当你只是习惯性地按以前的思维去处理事情时,别告诉我们你是在思考!”为此,作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引路人,我们充分发挥团队智慧,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开创工作思路,创新教研模式,激活教研机制,丰厚教研文化,推动学校课程改革深入开展。

篇5: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阶段小结

-六坝中学英语教研组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

探究实践阶段工作小结

六坝中学英语教研组 2012年6月25日

从形式到内容

-六坝中学英语教研组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

探究实践阶段工作小结

六坝中学英语教研组

一、第一、二阶段工作回顾

坚持以科学的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金昌市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深化课程改革,践行素质教育为抓手,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为目标的六坝中学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工作在2012年2月份拉开了帷幕。全体英语教师在教导处的领导下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具体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学习,统一认识。

为了做好构建六坝中学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工作,我校英语教师系统学习了永昌县教研室汇编的资料《学习先进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和《六坝中学“构建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实施方案》等资料,另外,还利用网络重点学习了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习,大家都明白了教学模式是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作的刚要性描述,它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发展。通过学习,我们还摈弃了教学模式不重要的错误理念,认识到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统一了思想,为以后的工作做好了思想与知识储备。

(二)、学习考察,借鉴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

在永昌县教育局的统一组织下,我校英语教师还采取走出去学习考察的方式,借鉴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2012年3月16——18日,英语教师潘存亮去兰州参加了甘肃省教育学会主办的“山东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整体观摩研讨会;2012年4月3日——15日,英语教师李国宇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实地考察与学习活动。通过学习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为我校英语学科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做了理论和实践引领。

(三)、配合学校整体工作,确定尝试教学模式。

2012年3月,全体英语教师通过学习与参加学校的“构建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大讨论,充分借鉴县域内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典型范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一致同意学习实践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为创建高效课堂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课堂教学模式大讨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从形式到内容,找到了学习先进典型的正确方法。通过第一阶段的教学反思,我们找出了我校原来运用的目标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为实践“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找准了突破口,在这一阶段,英语教师共上交教研文章《对现行教学模式的反思》等10篇,认清了目标教学模式的“学生课堂参与不足、思路单

一、学习主动性缺乏、学习主体作用丧失”等缺陷。因此,我们大胆尝试,像小学生习字“描红”一样,首先从课堂形式入手进行改革,把教室内学生“排排坐”的座位改成了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圆桌式座位,使课堂面貌从形式上为之一新。我们知道任何学习,都要经历一个“描红”和“临帖”的过程,没有这样一板一眼的学习,怎么能够“破茧而出”?没有刚开始的“形似”,怎么能有以后的“神似”?从形式到内容,先“临帖”,再超越,这是我们选定的学习实践杜郎口教学模式,从而创建自己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正确方法。

(二)、以研促教,教研课题通过市级立项,并展开了研究。借“构建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的东风,我校成立了教导主任张全芝负责的“实践杜郎口模式,创建高效课堂”行动研究课题组,英语教师潘存亮、李国宇和李军儒三人参与课题研究并起主要作用。5月份,该课题由金昌市教育局批准立项,现各项研究工作已全面展开。

(三)、教学模式小转变,学生负担大减轻。

进入4月份,我们对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的“描红”与“临帖”式学习开始了,通过老师指导预习与自学,在展示与反馈课上,学生们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明显增加。有许多学生在九年级再次激发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因为有了展示与反馈课,学生的课后作业明显减少,学习负担减轻了。

三、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校确定学习实践杜郎口教学模式,学校全体教师也从课堂形式上进行了描红式的模仿学习,但由于缺乏专家指导与评价,工作做到了什么程度,大家都心中没底;另外,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制度明显滞后,让个别教师又走回了旧路,还没有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今后的措施

1、加强教研组活动,以集体研讨促进课改新模式的形成。今后的教研工作,由教研组长负责,在每周星期四下午举行,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认真研讨与反思每一节课的不足、优点与特点,尽快地形成自己的上课模式与特色。

篇6:化学教研组模式构建小结

我校在学习过有关分课型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材料之后,每一位老师在组内和同事交流之后,又写下了学习体会。在此基础上,校领导积极协调,我们高年级语文教研组在2月15——2月23日对模式进行了实验——课堂教学。这次的课堂教学有自我实验(自己平时教学)和组内集体实验(组内所有成员参与听评)。在试验之后,我们教研组又进行交流,交流探讨对模式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困惑等。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我们这次的研究主题是《诗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主要分为四个步骤:(一)范读引领,激发兴趣

(二)自读感知,初探情感

(三)品读感悟,深化情感

(四)回顾总结,升华情感。我们都认为朗读是诗歌的灵魂,模式中重视朗读是非常有必要的。朗读是我们祖先明智而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有声语言,将文章中无声蕴情的文字化成有声、有色、有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叩击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思想与感情的共鸣。同时,为使朗读达到更丰富、更完美的言志传神的要求,还应充分挖掘朗读中所蕴含的美学因素,以意美、情美、音美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抒情性,重在表达人的自我内心世界和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心灵感受。朗读诗歌要披文入情、以情入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诗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朗读的时候,我们还应注意: 一、把握感情,体现韵律美

朗读要有感情。它是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对诗歌有深刻理解才有可能达到的。

1.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如周金瑞老师本次所执教的《七步诗》: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学生感叹:过去那封建家族制实在是不好,为了争夺权位,同胞兄弟相互残杀,真是太残酷了。他们同时也联想到在电视里看过的相同的情形,也一一说了出来。根据这些内容,周老师用悲愤之情来范读这首诗,学生多次练习朗读这首诗后,就把握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比如,王军红老师执教的《儿童诗两首》中的《我想》与周金瑞老师执教的《七步诗》的语速要慢一些,就容易做到有感情了。而王军红老师执教的《儿童诗两首》中的《童年的水墨画》、冉凯华老师讲的《清平乐.村居》和马爱红老师执教《江畔独步寻花》,速度则要稍快,读出轻松、欢快。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声音的长短

诗歌的朗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如《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整首诗比较悲愤,但悲愤之中也有无可奈何。其中,前几句可以读的语气适中,最后一句语速放缓慢,声音稍微拉长并加重语气。这样,把握好朗读的“轻、重、缓、急”,恰当地分好“音步”,产生鲜明的节奏感,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4.根据语境处理诗句的停顿

诗歌朗读,有时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就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有时则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确定,这样才能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古诗有节拍停顿,现代诗也有节拍停顿。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掌握好节拍,不仅能充分展示诗歌的艺术境界,而且节奏也会悦耳动听,读来朗朗上口。《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

诗是想象的艺术。学生必须发挥想象才能欣赏诗、朗读诗。如冉凯华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冉老师让学生通过读句子,想画面。有的学生说欣赏“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一句描写了,老夫妻喝了一点酒,还亲热地聊天。教师追问老人会聊些什么?有学生说会回忆当年怎么认识的;有学生说会商议着给大儿子娶媳妇;有学生说会称赞能干的大儿子和二儿子;有学生说会欣赏那调皮可爱的小儿子。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到农家人的生活非常安逸,从而品位到辛弃疾当时对这种农村生活的向往。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继而自己再去解决问题。这也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生动体现。学生不仅理解了词的内容,而且组组都恰当适度适时地结合插图,引发想象。同时,集体讨论,小组合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学内容已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而是变成了一幕温情的家庭短剧。学生也从讨论中理解了作者是通过描写田园的风光来抒发自己喜爱宁静安详的农村生活。三、理解主题,感受意蕴美

诗歌也有主题,没有主题就会黯然失神,只有了解了主题,文字才可能潜入读者的心灵,才有可能变为读者自己要说的话。只有认真领会,准确把握诗歌的精神实质,然后诉之于声,那么声音发出时所负载的思想感情,就会比原诗自身的意志、情感更为丰富,它必能引起学生走向文学作品的深处,听到“不可言传”的意蕴。从而沟通作者、读者的心灵,让读者从朗读中品味人生的道理,受到美的熏陶。如《最后一分钟》,这篇阅读课文是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

四 体验赏析,展现艺术美

情感体验是朗读教学的关键,诗歌丰富的色彩、场面等,只有朗读者充分激发感情,沿着感情去积极想象,用有声语言去描绘,才能生发出不可抗拒的感染力,使自己的多种感受、多层体验升华、飞动。只有朗读得体,才能展现色彩斑斓的艺术美。在诗歌朗读教学中,可以先范读或采用朗诵录音带,让学生先听后模仿,再去朗读,继而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习的兴趣。比如教读《长征》时,就是先让学生听看朗读视频,进行欣赏、领会,确定朗读的基调,然后再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激昂的音乐,教师随着乐曲声朗读,学生从中感受红军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的困难,以及红军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的态度,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以磅礴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做好情感铺垫。接着,介绍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朗读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朗读诗歌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创设美的情境,陶冶情操,打造高雅的审美享受。

篇7:化学教研组模式构建小结

阜宁县丰唐实验学校 张海波

摘要:新课程倡导教学模式的改革,反思我们传统教学模式。对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化学探究学习模式做了思考和尝试。

关键词:科学探究 学习模式 构建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式学习,从广义来说,它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学习实践活动。从狭义来说,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或课题研究。课程标准要求从三个方面,即: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来对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学习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我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所以如何构建科学探究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何渗透新课程倡导的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就成了新时期化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下面就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谈一些体会。

一、“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构建

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基本要素。初中化学探究学习模式构建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理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为此,我认为可以将“初中化学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分为5个阶段:关注、参与;实验、探究;解释、推论;整合、精致;反思、评价。

例如我以新人教版有关分子运动的实验为例来说明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构建过程

1、提出问题。我课堂上首先演示了那个烧杯实验,很快同学们就发现另一只未加氨水的烧杯内的水变红了,然后向同学们提出: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结果学生对上述现象的看法不一,总得来说有这样的一睦猜想与假设:A烧杯内滴入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B烧杯无关;大烧杯中可能存在某种物质,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色;烧杯B中的浓氨水会挥发,可能是它A中的溶液变色等,2、实验探究。

针对上述不同的结论,我再次安排同学们进行分组实验,自己设计相关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我在现场指导,我发现学生都很不错,能够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实验。

3、成果展示与交流。

我在观察到各小组都已基本完成实验时,要求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首先是要求各小组将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先交上来。然后安排小组代表上台汇报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很快我便发现,大部分小组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B烧杯浓氨水有挥发性,能够挥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物质,这些物质进入了烧杯A,使其变色。各小组还能就本组的实验以及其它小组的实验方案做出一些评价。

4、反思与评价。

在课后的实验方案设计的检查中,我还发现了有些小组的实验方案设计的相当精彩,甚至是用和书本上不同的方案来完成的实验。体现了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说明只要教师注意引导,在课堂上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完全是有可能的。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的不一样,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在构建和实施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要提倡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活动。

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准备,学生已完全具备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思维能力,并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在化学课堂上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也成为可能。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一)要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探究活动。

学生探究的内容要体现教学内容的价值。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探究活动的内容。本次课程改革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哪些内容要教师给出相关信息或启发讲授,要求教师必须进行严密的挑选。我的体会是: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价值,选择具有核心地位和基础地位的、规律性的内容让学生探究。化学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探究活动形式有两种:一是进行合适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比如文前的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再比如教材中设计的家庭小实验,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可以设计成一些具体的探究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二是开展一些合适的调查和讨论等。因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真正理解了这样的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化学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辅导相结合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但在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尽量利用传统的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并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探究学习的方法,因为学生此时尚不具备完整的探究能力,尚不知道探究的具体环节,此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老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并能地教学设计中预以渗透、体现,注意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课堂上对传统实验进行再控究,促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三)重视开放实验室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传统实验进行再探究以外,应该注意将实验探究向课外延伸。积极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资源,积极开放实验室。组织化学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师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指导。教师应当做探究“向导”。在学生探究阶段,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如有的小组只是在盲目地做实验,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更为后面的整合、精致及今后的教学安排提供具体的学生情况。

三、模式构建中应该注意避免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了很大的帮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同时发现了一些其它问题有待解决:

1、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模式是“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实验探究――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结论汇总”。为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要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信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重视学生个体潜能的开发,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多样化的思维,多样化的见解为师生、生生之

广

阔的空

间。

2、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力戒形式化、表面化、教条化,不注重科学方法的指导,务求在教学中能够较好地落实课程标准。不要一味地将演示实验变为探究实验,要注意探究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探究活动、教学的设计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它们发现总理、展开探究以获得相关的经验和知识。

4、探究学习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不能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和指导。同时不能过分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探究形式和效果,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探究的场所既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向课外延伸,探究的问题可以来自课本,也可以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多开展课堂内外的、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动。

5、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探究式学习成果是一个动态、多元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所得,可能与我们预期掌握知识点的要求有所差异或也可能出现一些错误的结论或意外的现象。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探究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对于学生中一些明显存在错误的观点或结论,教师也要做出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价,对于错误和不足,可以通过生生交流等形式帮助提高。要肯定个人探究的过程。

总之,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符合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一定的帮助。通过构建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下,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个人的意志品质,思维能力也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当然对于构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有效地提升科学探究教学的水准。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敏勤 《和谐教学的原理与模式》,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篇8:构建和谐有效的区域教研新模式

一、建立了常规听课视导教研模式

我们每年每位教研员深入学校听课达150节以上, 并且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多次各年级听课视导活动, 逐步形成“听课视导——反馈交流——座谈汇报——后续跟进”的区域教研模式。

这种与课堂、与教师、与教学领导直接接触的区域教研模式, 使我们随时掌握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动态, 与教师及时沟通交流, 肯定优势特点, 提出合理化建议, 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传授给教师, 力争使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教学效果逐步提高。

二、建立了校际间“同课异构”区域教研模式

这是一种区域校际间和谐发展、互帮互学的教研模式, 在区域同层次学校、不同层次学校教师之间均可以开展此类教研活动。如教学水平相近的我区17中、41中初中学科教研活动同台展示、互相促进;教学水平有一定差异的如19中与36中教研活动, 示强扶弱, 引领发展。为此, 我区确定“同课异构”活动主题, 制订了详细的《桥西区同课异构活动实施方案》, 具体要求为:各所学校教师人人参与同课异构上课活动, 同课必有两所学校、两位教师同上一个课题;同校人人要参加听课;从各校抽调骨干教师组成3到5人的评价小组, 采用授课教师在学校确定课题的基础上各自准备素材、备课、上课, 全区利用学科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听课, 评课。

三、建立了评优课“一课多轮”式区域教研模式

为使我区优秀青年在石家庄市、河北省乃至全国评优课活动中脱颖而出, 也为使青年教师更快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迅速培养课堂驾驭能力强、专业型的教师, 我区在区域教研活动中采用了“一课多轮”式教研模式, 做法是在区域教研基础上, 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 内容重复, 但作课教师在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反馈练习等环节的教学行为却不断改进、不断优化, 使其日渐完美。具体流程一般为:作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独立备课、上课——备课组或教研组教师听课评课, 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献计献策, 集思广益——作课教师形成新的方案——作课教师第二轮上课——作课教师和同伴对第一轮课和第二轮课进行对比, 明确进步的方面, 分析还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修订方案——第三次上课。如此循环往复, 上课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每一一节比较成熟、完美的优质课。

四、建立了主题式区域教研模式

这是一种有针对性的、目标明确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主题式区域教研活动模式。我区各校各学科教师, 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情况、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带有普遍意义难以处理的真实问题时, 如果教师本人及学校教研组难以解决时, 中教室学科教研员将组织全区优秀教师进行分析研讨, 甚至作为课题进行研究, 努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终解决问题, 并改进教学,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多次的主题教研实践中, 初步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模式, 总结概括如下:

发现问题自主设计课例展示区级研讨教学跟进确定主题校级研讨案例分析对话反思共同提升

这种以实践中明确问题作为教研主题式教研模式, 不但解决了教师的教学难题, 而且提升了全体学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促进了学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五、建立了桥西网络研修区域教研模式

桥西区成立区域学科网络研修中心组, 开展了网络研修下的集体备课、集体听课、评课等活动, 各校教师运用网络邮箱、论坛、QQ聊天等载体, 开展区域学科教研活动, 使我们的教研活动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范围更广、效率更高。

首先, 成立区域学科网络研修中心组。以数学教研员为核心, 桥西区七所学校的数学骨干教师为成员, 成立了数学网络研修中心组, 组织开展区域数学教研活动。

其次, 建立网络研修下集体备课制度。网络研修下的集体备课机制, 不受时间、地域和人员的限制, 容易对某一个研究专题深入展开研究, 使大家利用网络充分发挥个体智慧,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专家也可以随时介入一线教师的讨论, 及时了解教师关注的问题, 引领备课的方向。

第三, 开展区域课例研究活动。遵循骨干先行、科研兴教的原则, 在一年的时间里采取课例研究的模式将课堂上常见的课型呈现出来, 并且以网络备课为平台, 采取课例研究的模式进行课例研究。

上述种种教研模式, 是我们在教研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学科课堂教学教研模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使我们逐步意识到, 在和谐文化思想的指引下, 我们区域教研活动应该更加注重区域一体化, 注重营造和谐民主的教研氛围, 具有人文精神和团结互助思想, 使我们中学教研室教研员和全区所有学校领导和教师和谐共进、共同提高。

篇9:幼儿园会诊教研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会诊教研;实际问题;幼儿园

会诊教研是一种集体教研的团队活动组织形式,它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核心,直面教研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通过会诊式的教研活动,建立开放的教研系统,既注重总结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理论素养的提升,促进教研工作的创新、课堂教学的活力焕发,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会诊术语的来源

会诊是一个医学术语,在医学上指几个医生共同诊断疑难病症。会诊是建立在听诊基础之上的一种医学诊断模式,是一种团体行为,现也常用来比喻几个方面共同研究解决生产、工作上出现的疑难问题。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人在团体的关怀和参与、同同伴的相互作用中能促进其不断提升发展。

二、会诊教研的界定

会诊教研是指教研组以教案、课堂教学实课(教学录像)或者教学问题等为研究对象,通过教研组成员的共同参与,就教学中出现的各类疑难问题,进行集体会商、共同诊断、做出分析、得出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研讨方式。

三、会诊教研的一般过程

当教师个体产生的问题或困惑是教学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时,就需要组织全体教师集中集体智慧,发扬团体精神,进行集体反思,集体攻关。会诊教研包括了三个阶段,自诊、听诊、问诊、诊断、验证和复诊6个基本环节。

1.事先准备阶段——自诊

调查分析。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和教师一起去观察、调查,寻找在教师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真问题;从中删选出教师感到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实际问题,将其转换成一个明确的会诊研讨主题。组建团队。主题确定后告知全园教师,再有这方面成长需求的教师个人提出“诊断”申请和“参与”申请,由名师、骨干教师、特长教师提出“主持”或“指导”申请,组建相应的会诊教研团队。教师在会诊教研活动中享有选择权,且会诊问题来自教学实际,又具有某种代表性,易于引起其他老师的共鸣,使大家不会再处于茫然状态或是随机式的即兴发言。

2.分析讨论阶段——听诊或问诊

(1)案例分享——听诊:现场教学观摩活动或者召开教学课例分析会诊会等。课例可以是教案或者课堂录像,由提供执教老师或提供课例的老师作为主发言人,具体介绍该教学课例。在会诊过程中,听诊者观察课堂教学问题“临床表现”,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新课程提倡的创新、自主、互动等特点,带着问题去听,有准备地去听,有目的地听,并积极进行思考、观察与记录。(2)互动讨论——问诊:会诊组成员围绕诊察目标,细数“健康状况”。会诊指导师和同伴互助参与者适时就主诉人提供的教学课例中的不明之处等细节加以询问和厘清,并就教学课例、教学问题做出自己的理解、看法和建议。在全组教师发现式的讨论、研究与学习中找到其核心问题,重点加以研究和解决。(3)反思提升——诊断:问诊完毕,组内达成一致意见,提出初步诊疗建议。主持人对大家的表述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诊断报告。

3.跟踪反馈阶段——验诊或复诊

根据会诊团队的讨论和各点评人的意见,对课堂教学课例进行跟踪干预,再次执教,验证实效。然后集体会诊交流,避免“漏诊误诊”。

四、会诊教研的实施条件

1.会诊教研的参与者

由教师或者教研员组成一个会诊小组,成员人数控制在10人左右。会诊小组包括主持人、主述人、会诊指导师、会诊记录员、同伴参与者等成员,每个人明确自己在会诊过程中的角色和应该承担的职责、义务。

主持人:可设一名主持人,主要负责会诊流程的把握。主持人掌控整个会诊教研活动的全过程,并适时提问和关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纪律。

主述人:每期活动安排主述人陈述1个前期收集到的典型和共性教学课例,全面介绍了教学中的困惑和困难,尽量能将前期收集和思考的所有信息进行详细地陈述和介绍。

会诊指导师:适时就主诉人提供的教学课例中的一些细节加以提问,并就教学课例、教学问题做出自己的理解、看法和建议。会诊指导师积极聆听主述人的介绍,并适时就汇报过程中的不明之处等细节问题加以询问和厘清,最后总结阶段给予一定的分析和建议。

同伴参与者:其他成员充当会诊教研的同伴互助参与者,参与的老师每个人明确自己在会诊过程中的角色和应该承担的职责、义务。

2.会诊教研的预告

一般提前半个月,对开展的会诊教研活动主题、时间、案例情况教研角色分工等进行预告;提供教学课例的教师“自诊”课堂教学。提前半个月告知,大家有所准备便有话可说,畅所欲言。

3.会诊教研的时间和场地

会诊教研活动应有明确、稳定的设置,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每次2个小时以内;地点应相对固定,最好选择在适合形成圆形的会议室或者教室等工作环境,成员应该按照圆形座位就座。

五、会诊教研的形式

根据教学的现状,聚焦教学问题把教研的类型分为:解决“教师学科教学不精”问题的“学科领域会诊”(小会诊),解决“教师教学能力不全”的“主题研讨会诊”(大会诊)和解决“教师课堂教学展示”的“创新工作会诊”(急诊)。

参考文献:

夏永芳.园本教育研要任重有效性[J].教育科研论坛,2008(08).

篇10:化学教研组模式构建小结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新课改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推行,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了教师教学的关键。为了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高中化学教师就应当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学生在体会到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化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实现高效教学。

【关键字】高中化学 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构建

高效课堂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高中化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就更应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适时地引领、指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建立一个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一、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

高中生面对着高考压力和每天都做不完的习题,常常会产生一种“厌学”情绪,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就应该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这是教师实行高效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课余时间多和学生交流,和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和学生互动,鼓励、激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发言、参与讨论,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融入到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乐趣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

二、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制定教学计划

由于高中生之间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各有不同,为了建立高效化学课堂,教师就应该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灵活制定教学计划。例如,针对高中生大多喜爱流行歌曲的特点,教师在让学生背诵元素周期表时,就可以让学生改变读写背诵的传统方法,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歌曲对元素周期表进行改编,以“唱”的形式进行记忆。这样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也启发了学生在背诵其他知识点时灵活运用这种方法。

三、有效地备课

有效备课是教师实施高效教学的基础。要实现有效的备课,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新颖、合理地导入新课,设计习题,吸引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其次,教师应当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重点备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教师还应该提前收集好上课需要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制作出新颖、合适的课件,充分估计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出应对方案。

四、有效地提问

课堂提问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之一,有效的提问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充分参与进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可以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与学生日常生活、兴趣爱好相关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导入的效率。在进行化学实验示范时,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应该采用什么物体进行实验,再询问学生对实验结果的预测,最后由教师进行实验,加深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向自己提问,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实现高效教学。

五、指导学生做好化学探究实验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就应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做好化学实验。首先,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讲解与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思考、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再由教师做出指正和评价,得出更准确的实验结论。其次,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再由小组代表发言,说出本组的实验设计,最后由教师综合评价各组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安全性,选出最优秀的实验设计。

六、实行恰当的激励措施

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鼓励、奖励学生,和学生多多交流,找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能。另外,在课堂提问和课堂练习后,对于进步的学生,教师应当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退步的学生,教师应当给予鼓励,增长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实现学习效率最高化。

总之,教师要实行高效教学,就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精彩、灵动的课堂导入、提问和讲解,吸引并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为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在提高学生化学成绩的同时,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22迎春晚会主持词下一篇:五年级上册品社期中试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