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俗语和诗句

2024-05-29

关于读书的俗语和诗句(通用15篇)

篇1:关于读书的俗语和诗句

1、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2、父母的美德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3、精彩完美的人生,是怀着感激的人生。

4、母爱是世间最真挚的爱。

5、母亲是孩子未来命运的创造者。

6、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

7、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

8、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9、人最终总要离开母亲。

10、一饭之恩,当永世不忘。

11、养儿方知父母恩。

12、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

13、哀哀父母,生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14、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15、知恩图报,善莫大焉。

16、可怜天下父母心。

17、感激是扇没有上锁的门,不需要钥匙便能打开。

18、孩子不好慢慢教,哪有挖井只一锹。

19、衔环结草,以恩报德。

20、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

21、心存感激的人,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22、德行与技艺,是子孙最美的产业。

23、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24、会感恩的人,才懂得珍惜;会珍惜的人,才能够快乐。

25、千里烧香,勿如孝敬爹娘。

26、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27、月里婴儿娘引坏。

28、女人固然是脆弱的,但母亲是坚强的。

29、只要父亲在世,你总是年轻。

30、母亲的击打决不会使孩子残废。

篇2:关于读书的俗语和诗句

2、黄河清,圣人出。

3、天下黄河富宁夏。

4、不到黄河心不死。

5、说尽黄河只为水。

6、跳进黄河洗不清。

7、一盆河水半盆泥。

8、九曲黄河十八湾。

9、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10、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11、自古天下黄河富宁夏。

12、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13、河走温县城,仓头猛一穷。

14、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15、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16、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17、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18、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

19、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20、九曲黄河十八湾,一碗河水半碗沙。

21、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22、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23、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2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跛至天涯。

25、黄河黄,长城长,英雄百战走四方。

26、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27、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28、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29、孤柏嘴着了河,驾部唐部忘往外挪。

篇3:关于读书的俗语和诗句

《读书与出版》从一九四七年四月号到十月号先后登载了孙起孟先生 《献议一个学习合作的计划》、《下一步如何?》、《有效的学习之路在哪里》三文,标志《读书与出版》举办“学习合作”从开始、发展、结束的缘故和全过程。“学习合作”始于一九四七年的四月号,这期杂志在登载孙起孟先生文的同时还发表了《本刊关于帮助学习合作的办法》:要点是“以本刊为媒介,使本不相识的读者互相知道、通讯,帮助他们进行有计划的自学和解决某些困难;如有可能,分别成立共同学习的组织。愿意参加的读者,写一篇自我介绍,在刊物上登载,读者间可以相互通讯,也可以通过刊物联系等等”。那时刊物读者主要是进步青年,大约三分之二是职业青年,其余是大中学生等。在当时沉闷的环境下都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个人和国家的前途。此举得到读者热烈的响应,因此纷纷报名参加。仅从第五期到第十期就刊登了三百零一份自我介绍。杂志社为了针对读者的情况帮助学习,还发了学员调查表。根据第七期公布的已收到一百零七份表格的统计:学员所在的地区以上海、 江、浙为主,远至西、北和南方,如北平、沈阳、香港、西安、成都、太原、开封、广州、桂林、琼崖等地都有。学习的兴趣集中在社会科学方面,年龄以二十至三十岁为主。学员们还提出各种建议如:增加篇幅,出版专门刊物,建立通讯图书馆,举行座谈会,聘请名家指导或演讲,组织读书会等等,乃至提出组织通讯学社、联谊会和总机构等似乎有点越出学习合作的范围。可是,杂志社好像一度也有此意,在第六期刊载了学员建议后说: “我们的意思,并不否定总机构的必要,希望先建立各地学合小组,多多通讯,互相了解。”因此,短短半年中搞得热火朝天。江苏、浙江等地学员通过邮件联系后就地建立学习组织。上海学员较多,联络了本地和外埠的学友几十人,编为哲学、文学、新闻等各个学习小组,出版油印的小刊物,交流学习体会; 还举行时事座谈会,并把讨论的情况和记录告知编辑部,邀请派人参加指导。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种方式,带有很大的风险。因为,人人可以自由进入,不免鱼龙混杂。这就是史枚文中所谓“大约只有半年,发现果然有人在做不利于学习合作的活动。这个专栏连同合作小组,便都不能不取消了”。 因此在第十期上发出了本刊启事,大意为:“接到读者来信,说有人倡议采取‘行动’,学习配合政治活动为词,到别的社团去‘吸收分子’写关于现状的通讯,联络外埠读者等等。本刊提醒学员,不可被漂亮的词句欺骗,迎合你们的心理,装出进步姿态。凡以学合的名义做超出学术范围的活动者都是‘破坏学习合作’的行为,请其立即退出学合,同时不再刊登自我介绍,完全取消学习小组。”这是当时环境下的必然结果,目的是保护学员和刊物,避免不必要的干扰。

杂志从同年第九期起,刊登了《持恒函授学校缘起及简章》。“学习合作”停止后,一部分学员就转到“持恒”。由于“持恒”是收费的,有些学员因经济拮据而未能参加。此后,杂志社通过“持恒学讯”和“问题解答、信箱、习作、讨论、征文”等版面继续帮助读者学习和互相交流。虽然,直到第二年仍有读者建议恢复“学习合作”和继续刊登自我介绍,环境已不允许这种合作方式了。只是,学合并没有真正结束,学友们不定形式的相互探讨各种问题,延续到建国前后。这里说明几件有关的和延伸的事情。

一、启事中说的读者来信是上海组织的一位学员写的。所谓采取行动等等也确有其事。当时座谈会和小组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是美国帮助国民党打内战,百业凋敝、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学员都是热血澎湃的进步青年。在讨论中不免慷慨激扬,认为面对这丑恶的社会、苦难的同胞(比起在水深火热中的工农大众,我们这些小知识分子,多少还有一口饭吃),学员们认为不能停留在空谈上,空谈不能改变这黑暗的现况。因此,提出来要走出小圈子,发动工农群众。实际上,这也是《读书与出版》中的许多文章影响和启蒙的必然结果。学习小组中有的学员担心这种过激的言行会闯祸,因而向杂志社反映,就有了启事。上海的学合组织,看到后,感到有点委屈,就派了几位学员造访编辑部,说明情况,寻求帮助。会谈中编辑们(记不起是谁接待)态度很好,强调是在当时情况下不得不如此,并忠告我们要谨慎。此后,上海学合组织的大部分成员,除了学习上的交往外,确实都到自己的单位或进步的社团去经风雨、见世面,好多人先后参加中国共产党或各种协会,积极投入到迎接解放上海的战斗,建国后辛勤工作在各个岗位。在熟悉的学员中并没有发现伪装者参与破坏,大部分学员后来成为朋友一直保持联系,甚至延续至今。但是,所谓“有人在做不利于学习合作的事”,可能杂志社另有所指,那就别论了。

二、当时,还有好几个已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也自发地参加了学习合作,并且,与某些学员,通过学习,相互了解,成为生死至交。还介绍入党。

三、但是,大家都没有料到的是,因为通过“学习合作”认识的朋友,会在建国后带来麻烦。麻烦起源于南京,有五位学员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其中有一位J君在师范学校读书,还是中国共产党党员。J君有位朋友W君是文艺爱好者,当时在南京编一本文艺刊物《蚂蚁》。W君通过J君也参加到“学习合作”活动,并且到上海来委托学员推广。W君到上海某大学去推广《蚂蚁》时被捕。上海警方在W君身上查不出别的罪证,同意W君可以找铺保释放。W君在上海没有可靠的关系,就请上海学员C君铺保出狱。C君是学合的积极分子。其工作单位有一个小厅,是上海学员座谈、讨论聚集之地。胡风事件发生后,W君因为与胡风有通信等关系,在“三批材料”上有名字,理所当然的在劫难逃。可惜,J君因W君关系受到牵累。当时,J君已在北京工作,其丈夫在共青团中央工作,因这个关系,导致夫妻离婚。后来,J君带着子女回南京,先是劳动,后教书。改正后,虽经领导和朋友们劝告,夫妻终未能破镜重圆,所幸J君生来开朗,晚年寄情于山水之间。上海方面,则在当年与W君和《蚂蚁》有关系的学合参加者中捉出七只“小蚂蚁”,作为胡风集团的受影响者,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C君牵连最重,受处理后,妻离子散,本人病故在劳改农场。当然,最终都改正、恢复公职和党籍。这算是一段插曲,或者说是不幸中的大幸。因为,上海还有一位与胡风有关系的Z君,很早就参加了“学习合作”,并且,与上海和各地的学员有广泛的交流,在《读书与出版》还有文章。所幸,Z君在胡风事件前病故,否则,受影响的学员就不止这几位了。

四、最后,特别要强调的是《读书与出版》与读者的亲密联系和热忱地答复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编辑与读者交流的内容非常广泛,大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大事,小到个人的职业、学习、生活、恋爱、兴趣等等。史、柏两位的文中已做了介绍。这里特地再举出几例,现在看来有点幼稚,确实是当年的真相,如一九四七年四期有学员提出“没有钱买书,怎么办?”这是经济困难的读者求助,杂志社也愿意想法帮助。一九四八年第三期学员提出“患肺结核者能否恋爱”,还有“我是一个病者,因为身体弱,不能去实践,满腹理论有何用处?抱病的身体怎能深入社会去生活?”还有 “在社会主义国家,家庭是否还存在?一夫一妻制是否存在?”都得到亲切、务实的回答。同年第八期有学员询问“不吃是否可以生存?”关于此事,稍微说几句。那时,国统区物价日夜暴涨、米比珍珠还贵。反动派居然唆使某些媒体,鼓噪什么人不吃饭也能活下去。四川杨妹九年不吃,上海张某也是九年不吃。一时闹得沸沸扬扬、乌烟瘴气。 这个问题是建人回答 ,从科学角度做了严正的驳斥。还有好多问题是直接回答提问者,可能更为有趣和广泛。杂志还能邀请著名学者回答读者的提问。 如有学员提出关于中国文字研究的三个讯问,马叙伦老先生做了详细的回答。还有“关于绘画基础理论的学习”则是丁聪回答的。读者能把各种问题向杂志倾诉、询问,寄托着对编者的信任。

如果说,一本杂志,可以影响了一个人的一生。那么《读书与出版》、“学习合作”和“持恒函授学校”是当之无愧的。在艰难险恶的条件下,编者们千方百计传播进步的科学的思想,坚持到最后一岗。第三年的杂志,纸张比前二年差多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当时出版条件。正如柏元先生文中说的为读者——主要是青年:“给他们指引一条健康的人生通途,杂志社团结了广大的读者并且形成了一个富有感情的联系网,由衷地怀念,毕生不会忘记。”发挥了启蒙作用。“学习合作”和“持恒函授学校”已经成为历史,在当年确实对一大批追求进步,但又找不到有效的学习之路而游移彷徨在人生旅途中的青年人指点了一条互助合作、共同前进的正确道路。就我们所接触的学友,后来都积极投身到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的各条战线上,没有辜负杂志和老师的教导与期望。

篇4:关于冬至的俗语和诗句精选

2、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3、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

4、种麦到立冬,种一缸,打一瓮。

5、立冬日之天干逢壬字,来年高处之田有歉收之虞。

6、立冬补冬,补嘴空。

7、冬有三白是丰年。

8、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

9、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10、要吃丰收瓜,冬天把窝挖。

11、三耕六耙九锄田,一季庄稼抵一年。

12、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

13、麻田搞深翻,麻秆顶破天。

14、冬至饺子夏至面。

15、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

16、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17、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

18、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

19、雪多下,麦不差。

20、冬至有雪,九九有雪。

21、冬至阴天,来年春旱。

22、化雪地结冰,上路要慢行。

23、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

24、冬雪一层面,春雨满囤粮。

25、腊月初八,冻掉下巴。

26、冬无雨,把麦浇,湿冻冻不死,干冻冻死了。

27、今年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28、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

29、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

30、一年雨水看冬至。

31、适时巧耕地,碱地养坷垃。

32、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

33、今冬大雪飘,来年收成好。

34、冬天耕下地,春天好拿苗。

35、冬天把粪攒,来年好种田。

36、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

37、立了冬,把地耕。

38、冬至暖,烤火到小满。

39、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

篇5:桥的俗语和诗句

2. 船到桥头自然直

3. 双桥好过,独木难行

4.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5. 桥归桥,路归路

6.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7. 奈何桥上等三年

8. 庐山戴帽,平地安灶;庐山系腰,平地安桥。

9. 纸包不住火,水漫不过桥。

10. 白娘子突断桥 想起旧情来

11. 半夜过独木桥 步步小心

12. 扁担插进桥眼里 担不起

13. 踩着高跷过独木桥 艺高胆大

14. 踩着银桥上金桥 越走越亮堂

15. 船到桥头 不顺也得顺

16. 刺木架桥 没人敢过

17. 灯草搓绳,烂板搭桥 枉费心机

18. 灯草搭浮桥 走不得

19. 掂着猪下水(可食的猪内脏)过独木桥 提心吊胆

20. 顶大风过独木桥 担风险

21. 独木桥上踩车 别拐弯

22. 独木桥上钉木板 故意让人过不去

23. 独木桥上扛木头 难回头

24. 独木桥上跑马 冒险;危险

25. 独木桥上散步 走险

26. 独木桥上睡觉 翻不了身

27. 独木桥上遇仇人 冤家路窄;分外眼红

28. 端着鸡蛋过独木桥 提心吊胆

29. 短板子搭桥 不顶用;不顶事

30. 短木搭桥 难到岸

31. 扶着桥栏杆过河 生怕掉进水里(比喻胆小怕事。)

32. 扶着醉汉过破桥 上晃下摇

33. 刚下桥的新媳妇 不好看也爱看

34. 过河拆桥 忘恩负义

篇6:关于冬至的诗句,谚语,俗语

冬至打霜来年旱(湘)。

阴过冬至晴过年。(浙)

晴冬至,年必雨。(鄂)

冬至晴,春节阴。(辽)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湘)

冬至晴,明年阴雨多。(桂)

冬至阴天,来年春旱。(鲁)

冬至有雪,九九有雪。(陕)

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桂)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晋)

冬至没打霜,夏至干长江。(湘)

冬至有霜,腊雪有望。(浙)

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湘)

冬至有霜年有雪。(苏、鄂、川)

冬至无雨一冬晴。(皖、鲁、川)

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湘)

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皖)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粤)

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苏)

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湘、桂、云)

冬至无雪刮大风,来年六月雨水多。(藏)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赣)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

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晋、鲁)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赣)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桂)

篇7:关于2012的冗长诗句

把艺术家各为其作品取名串联成上文的长诗标题,显然是来自担任了艺术项目总监的作家棉棉的文学构想,这也不是这位话题人物的首次跨界,在当代艺术圈,棉棉早已和上海籍的本地艺术家过从甚密,而当代艺术的实验感和话题性正是这位特立独行的女作家所看重的。棉棉曾是中国最早的派对文化创造者之一,她熟悉音乐、文学、戏剧、艺术、设计等领域,最擅长在制造创新活力的同时融合边缘与主流,名利与独立,狂欢与沉思,她的文学作品和她的每一次跨界创作,总能锁定先锋和主流人群,而此番18画廊艺术总监的任命倒也很适合棉棉,外滩十八号未来的艺术活动可以期待。

而作为这次策展人的、身为艺术家的邱黯雄也在现场大展拳脚,延续了近年以他为号召的艺术活动如“未知博物馆”系列展的未知感和探讨性,他不仅精心设计展示空间,开幕当晚也亲自主持、推介,而在时下当代艺术购买力萎缩,评论家策展能力屡遭质疑的局面下,年轻艺术家自发组织展览,和知名艺术家利用艺术资源来进行策展的的两种组展览方式,则大为流行。

除了冗长诗意的展览题目外,展览前言不知是否也是出自邱黯雄和棉棉的合作:“人们失去了那隐藏在未来的未知感,好像在上演一出已经排练过的戏剧,而且有不同的版本,人们只是照本宣科而已”。这个预言中的末世年份已经有太多演绎,电影已经把细节描述得太具体反而失去了预言应有的神秘感,以至于大家都觉得这个预言只是一场演出而已,因而显示出一种不真实的存在感,而九位年轻艺术家们提出来的题目,无论是从宏观宇宙的缘起,还是微观的个人感觉,甚至一念,都是对这个末日的应对:独立摄影师刘一青是异类,她对神秘学有极大的兴趣,她的“归途”可以理解为归宿或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吗?这有点招魂的意味,人类的灵魂已走的太远;陈勇为的照片影像“三米之内”和李明的双频录像“雾水”,是更关注自己的生活和感受的轨迹,而不是宏大的人类命运;郑焕的有机玻璃和排风扇的组合装置:“一秒钟以后的细节”是追溯起点的宇宙大爆炸后的一秒;而廖斐的挂钟装置和大幅纸本水彩:“未来是否会影响现在?”则是对时间作逆向的思考,这个命题更接近物理学对时间旅行的假设;吴鼎的单通道录像“上帝的沉思”和隋长江的iPad绘画:“如果没有预言”是相反的方向,上帝是必然的,而没有预言则更倾向于偶然性的掷色子,但是上帝掷色子吗?肖江的台历纸上水彩画:“每一天”和陈轴的综合装置:“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也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来对待这个巨大的关乎人类命运的预言。

篇8:有关母爱的名言俗语和诗句

2)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3)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4)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关于母爱的名言的诗句_母爱的句子_关于母爱的诗词好词好句。《劝孝歌》

5)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6)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就是上帝(英国)

7)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8)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9)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10)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11)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12)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13)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14)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15)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16)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17)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谁氏子》【唐】韩愈

18)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19)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篇9:关于读书的俗语和诗句

1、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黄河洗不清。)

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天下黄河富宁夏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九曲黄河十八湾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背起棺材过黄河 —— 连后路都准备好了 不到黄河心不死 ——顽固不化 隔着黄河握手 —— 差得远

黄河的水,长江的浪—— 源远流长 黄河决了口 —— 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黄河里的水 —— 难请(清)

泥娃娃跳黄河 —— 洗不清;洗不净 跳到黄河洗不清 —— 太冤枉;冤枉

2、成语 砥柱中流(中流砥柱):形容人很坚强,不屈不挠,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样。也比喻在动荡艰难环境中能起支柱作用的力量。

海晏河清(河清海晏):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河山带砺(砺山带河):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黄河水清: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也比喻罕见的、难得的事情。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来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俟(sì)河之清:等待黄河变清。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

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3、诗句(1)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2)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白居易《生离别》)(3)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4)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高适《九曲词》)(5)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王昌龄《出塞》)(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李白《行路难》)(7)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9)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10)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1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1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3)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4、人物故事 柳下跖起义

约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今濮阳柳屯)人展雄,领导了九千人的奴隶大起义,史称柳下跖(柳下,地名;跖zhí,赤脚奴隶)起义。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我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起义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是空前的。

飞渡黄河战阎军——红军东征战役

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对陕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从而使得中央红军在陕北初步站住了脚跟。然而陕北地区地瘠民稀,难以供养突然猛增的红军队伍。陕甘红军能否生存下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如何将中国革命引向新的阶段?下一步战略方针是什么?这些问题成了军委领导所关注的焦点。

毛泽东力主东征

关于红军的行动方向和战略方针问题,当时在党内领导层中并没有取得认识上的一致,有的同志认为目前我们刚到陕北,刚站住脚,应巩固一段时间再往前发展,有的主张往西,向宁夏发展,有的主张往北,向内蒙发展,以便背靠苏联,也有的要先往南,打击东北军、西北军的力量,以求巩固陕北根据地。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是在发展中也可以巩固,部队应向东发展。1936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确定“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对日直接作战的力量”和努力“扩大红军”的方针。这个决议发布后,多数同志同意战略方向向东,但有的同志仍怕红军主力东进后,陕北根据地可能丧失。特别是李德在所谓《对战略的意见书》中,诬蔑毛泽东同志东进是想要挑起苏日战争。因此,1936年1月31日,军委在延长开会研究战略方针,毛泽东同志在会议上反复说明,东征讨阎无论政治上军事上都对我们有利,我们执行的是“发展中求巩固”的方针,但仍有部分同志担心黄河天险,渡过去后有没有回不来的可能。经讨论研究最后取得了共识,出师山西、进行东征就已是箭在弦上了。此时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多么希望在完成了震惊中外的壮举之后,能好好地休息一番。但他们知道,不打败国民党军队和日本侵略军,就永远也不会得到安宁。因此,一接到东征的命令,红军指战员立即打起精神驱除往日的疲劳,磨拳擦掌,积极地投入到东征的各项准备工作之中。

篇10:关于爱国读书名言和诗句

2.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3.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海涅

4.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5.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6.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

7.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8. 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边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果戈理

9.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10. 我无论作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巴甫洛夫

11. 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

12. 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吴仲华

13.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14.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

15.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16.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17. 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马雅可夫斯基

18.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19.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

20. 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21.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肖邦

22. 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歌德

23. 爱国心再和对敌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来——只有这样的爱国心才能导向胜利。——奥斯特洛夫斯基

24.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

25.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26.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27. 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聂鲁达

28.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

29.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30. 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吴玉章

31. 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林耐

32. 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别林斯基

33. 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居里夫人

34.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35.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

36. 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裴多菲

37.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大仲马

38.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39.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

40.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巴甫洛夫

篇11:汉语俗语的精妙

关键词:汉语俗语;趣味性;实用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010-01

一、汉语俗语的趣味性

趣味性源于事物的别具一格的特殊性。一种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往往是吸引人眼球的关健之所在,也能够更好的提高人们的兴趣。

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画两条鱼表示‘吉庆有余’,画两只喜鹊立在梅树枝头,就表示‘喜上眉梢’,画五个蝙蝠,表示‘五福临门’,画三只羊表示‘三阳开泰’,等等。”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得到俗语的趣味之所在,用“鱼”与“余”、“梅”与“眉”、“蝠”与“福”、“羊”与“阳”等谐音的使用表现了汉语俗语的趣味性,这种用绘画来表达俗语的方式更是奇妙到家,画与语、语与意的紧密结合,再加上物与物之间巧妙谐音的艺术,这样完整而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人们所要表达的意图。正所谓“画有尽,而意无穷、语无穷、趣无穷也”。再如“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梁山上的军师——吴(无)用。”一些实际生活中原本存在的实例,用生活中的实物为背景去具体指代一些特殊的意义,这样运用俗语来表达即生动又诙谐有趣。

俗语是一门趣味性的艺术,是一门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具有趣味性语言艺术,其独特性让人深切体会,它与成语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乐趣。汉语俗语的语言魅力无穷无尽,其趣味性只如潜藏在大海里的不起眼的水滴一般,虽不起眼,但依旧有着它的独特魅力。

二、汉语俗语的实用性

在众多文艺作品中,俗语都广发存在着,并被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可见俗语的实用性之大。俗话说:“真金不怕火来炼”。“汉语俗语”这块真金实料,经得起岁月的打磨,经得起各类文体的考验。在散文、诗歌、剧本、小说中都有俗语的应用。

俗语与散文。“汉语俗语颇具哲理韵味,俗语中的谚语更是如此,这一特点与议论性散文说理性强的要求一拍即合,英雄立即有了用武之地,并且淋漓尽致地从先秦发挥至今。”以诸子散文为例,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先秦时期,各家代表游说辩论,著书立说。其中最具盛名者有《论语》、《孟子》、《庄子》、《墨子》等,其文章的论说性强而有力,富含哲理,俗语的运用也是如鱼得水。例如: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也。(《论语·学而》),这是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形容一个君子文采好,有修养,而引申为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用两个平常普通的行为来表达君子的自我修养。俗语的套用,使文章寓意深刻,更加具有文学气息。

俗语与诗歌。“俗语是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颇俗;诗歌是文人学士的千锤百炼,尚雅。”这一俗一雅之间,能否达到雅俗共赏,而满足大众品味呢?常言道:“寻常言语口头话,便是诗家绝妙词。”也有“口头语言,具可入诗,用得合拍,便成佳句。”之说。如:心宽不在屋宽→何老问宽窄,宽窄在心中。(唐·白居易《小宅》),俗语入诗乃是常事,诗化俗语的情况也更为普遍,而且现今大多俗语皆是由诗句演变而来,如: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诗化俗语的妙用使俗语具有高雅的文学性气质,可供人们细细品味其中的妙处,感受其独特的语言运用,诗歌遣词造句的精美,引领着诗化俗语的快速发展。

三、汉语俗语的艺术性

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话得巧说,而这种巧说的艺术便是汉语俗语的一大艺术特色,汉语俗语不仅追求通俗平易的语言风格,而且在俗语中凝聚了丰富多彩的修辞艺术。

比喻。比喻是用某些相似点的此物来说它物,使表达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具体。借用比喻来表达,也切合了中国人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用实物来说明抽象、陌生的事物,是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例如:兵败如山倒,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聚蚊可以成雷,形容积少成多。

借代。借代是不直接吧要说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是借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来代替它。由于俗语简短,所以借体在形象和性质上要有显著、典型的特征,使人一目了然。例如: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用“难念的经”代指为难的事情;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用“芝麻”代指小事,用“西瓜”代指大事;。上述的借体都是让人看了眼前一亮并广为熟知的,是一种简明显著的艺术。

夸张。夸张是为了启发听者和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从而达到修辞效果。例如: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一笑一愁,一喜一忧,夸张的突显出笑的作用,夸大事物的影响力,从而让人们记忆深刻。

对偶。对偶是用工整的句式和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有些俗语就是绝好的对联,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对“一天”、“春”对“晨”,巧妙工整的对称,是汉语俗语具有形式美体现,读起来琅琅上口,赏心悦目。既有工整的对称,又有合拍的押韵,这一形一韵之间,突显出对偶在俗语中的使用,使俗语达到韵律美和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境界。

参考文献:

[1] 沈 玮.汉语俗语的文学图像[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11.

篇12:关于冬季的谚语和俗语

1、冬至无雨,来年夏至旱。

2、今冬大雪飘,来年收成好。

3、冬至有雪到年关,冬至有风冷半冬。

4、冬至阴天,来年春旱。

5、今冬雪不断,明年吃白面。

6、年前杈多,年后穗多。

7、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8、麦子盘好墩,丰收有了根。

9、化雪地结冰,上路要慢行。

10、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

11、冬有大雪是丰年。

12、麦盖三层被,头枕馍馍睡。

13、晴冬至,年必雨。

14、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15、争犁不争耙,碱地养坷垃。

16、大雪纷纷落,明年吃馍馍。

17、冬有三天雪,人道十年丰。

18、麻田搞深翻,麻秆顶破天。

19、冬天骤热下大雪。

20、立冬,青黄刈到空。

21、冬至晴,春节阴。

22、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

23、霜前冷,雪后寒。

24、大雪半溶加一冰,明年虫害一扫空。

25、冬至有雪,九九有雪。

26、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

27、要吃丰收瓜,冬天把窝挖。

28、小寒暖,立春雪;小寒寒,惊蛰暖。

29、今年麦子雪里睡,明年枕着馒头睡。

30、冬至有霜年有雪。

31、立冬节到,快把麦浇。

32、南风送大寒,正月赶狗不出门。

33、根深不怕大风刮。

34、雨水泥泞溅一身,冰地摔倒伤骨筋。

35、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

冬天常用谚语2

1、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

2、冬雪消除四边草,来年肥多虫害少。

3、冻水浇罢紧划锄,保墒增温苗舒服。

4、阴过冬至晴过年。

5、冬季多挑一担土,夏天少担一份忧。

6、机器不怕用,就怕用后随便扔。

7、麦子盘好墩,丰收有了根。

8、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9、定时、定量,先草后料,少给勤添。

10、江南三足雪,米道十丰年。

11、冬无雪,麦不结。

12、秋冬多耕地,来年多打粮。

13、立了冬,把地耕。

14、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

15、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

16、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

17、冬雪一层面,春雨满囤粮。

18、霜前冷,雪后寒。

19、好地难得淤沙,碱地难得坷垃。

20、立冬不倒针,不如土里闷。

21、落雪勿冷,融雪冷。

22、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23、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24、立冬打雷要反春。

25、种麦到立冬,费力白搭工。

26、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

27、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28、冬至晴,春节阴。

29、立冬不倒股,不如土里捂。

30、立了冬,耧再摇,种一葫芦打两瓢。

冬天常见谚语3

1、冬至阴天,来年春旱。

2、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3、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4、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

5、冬至有霜,腊雪有望。

6、冬至打霜来年旱。

7、冬至有霜年有雪。

8、冬至晴一天,春节雨雪连。

9、冬至毛毛雨,夏至涨大水。

10、冬至不冷,夏至不热。

11、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

12、冬至无雨一冬晴。

13、冬至头,天气暖;冬至中,天气冷;冬至尾,冷得迟。

14、冬至晴,明年阴雨多。

15、冬至有雪,九九有雪。

16、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

17、冬至饺子夏至面。

18、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19、冬至无雪刮大风,来年六月雨水多。

20、犁田冬至内,一犁比一金。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

21、冬至晴,春节阴。

22、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23、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24、冬至无雨过年雨,冬至下雨过年晴。

篇13:关于礼貌的俗语和名言

2、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襞也。——孔子

3、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子贡

4、有礼貌的人,能走遍天下。——德国

5、礼貌使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松苏内吉

6、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7、礼貌是聪明的事,无礼是愚蠢的的。——德国

8、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萨迪

9、彬彬有礼并不破费钱财。——欧洲

10、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管仲

11、礼貌是人生习惯的第一件大事。——美洲

12、尊敬别人就是尊敬自己。——高尔斯华绥

13、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

14、礼貌比法律更强有力。——卡莱尔

15、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16、礼貌是博爱的花朵。——儒贝尔

17、谦逊是美德的色彩。——提奥格尼斯

18、让一得百,争十失九。——马克

19、礼之大本,以防乱也。——柳宗元

20、客套话如隔着面纱接吻。——法国

21、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管仲

2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23、礼貌不费分文。——拉丁美洲

24、礼良好的礼貌由微小的牺牲组成。——爱献生

25、貌周全不花钱,却比什么都值钱。——西班牙

26、礼貌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梅里美

27、一个人可能在他的礼貌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梭罗

28、礼貌之于人性如同热量之于蜡烛。——叔本华

29、礼节礼貌是琐事中的善行。——小威廉·皮特

篇14:关于马的俗语、成语和对联

关于马的俗语

一马不跨双鞍。人有错手,马有失蹄。

人奔家乡马奔草。人怕理,马怕鞭,蚊早怕火烟。

人要炼,马要骑。人是衣裳马是鞍。

小马儿乍行嫌路窄。千里骡马一处牛。

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

马不打不奔,不人激不发。马至滩,不加鞭。

马行十步九回头。马屁拍在马腿上。

马看牙板,树看年轮。马群奔驰靠头马。

见鞍思马,睹物思人。牛头不对马嘴。(驴唇不对马嘴)

心急马行迟。

关于马的成语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之马 脱缰之马 铁马金戈

天马行空 童牛角马 土牛木马 天粟马角 铜围铁马

乌白马角 舞刀跃马 五花杀马 文君司马 万马奔腾

五马分尸 万马齐喑 问牛知马 乌头白马生角 乌头白,马生角

乌头马角 乌焉成马 问羊知马 洗兵牧马 选兵秣马

悬兵束马 香车宝马 鲜车健马 鲜车怒马 悬车束马

下马冯妇 下马看花 系马埋轮 下马威 信马由缰

休牛归马 休牛散马 效犬马力 朽索驭马 悬崖勒马

鲜衣良马 鲜衣怒马 心猿意马 以渴服马 以鹿为马

饮马长江 一马当先 倚马可待 一马平川 衣马轻肥

倚马千言 倚马七纸 饮马投钱 跃马弯弓 野马无缰

以毛相马 意马心猿 一马一鞍 跃马扬鞭 玉堂金马

关于马的对联

白马无言,空驮数百岁月。

青松有恨,曾记六朝兴亡。

此地疑仙,蓬莱、瀛洲、方丈。

不知有汉,美人、名马、英雄。

九龙绕郭而来,一颗明珠,宛然芙蓉烟雨。

万马窥江而去,半规浮玉,依然杨柳楼台。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神龙时作苍生雨,饮马常思赤帝风。

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努卷千堆雪浪。

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

奈何铁马金戈,(好词好句 )仅争得偏安局面。

至今山光水色,犹照见一片丹心。

风吹马尾千条线,日照龙鳞万点金。

小子牵牛入户,状元打马回乡。

上联:挺身愿做英雄马 下联:俯首甘为孺子牛。

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 下联日照龙鳞万点金。

上联应为:冯二马 训三马 冯训五马诸侯。

下联:伊有人 尹无人 伊尹一人元宰。

(冯训是明代郡守,古代称太守为五马;伊尹是商朝的贤相)

篇15:生活中的俗语

今天早上我赖在床上不肯起床,我的中国阿姨对我说:“麦克,该起床了。早睡早起,没病惹你。”一听说睡懒觉和病有关,我吓得赶紧起床了。

西西

噢,她的意思是说:晚上早点睡觉,早上早点起床,这样相对不容易生病。

麦克

你们中国的语言真奇怪,为什么不干脆说,睡懒觉会生病?

西西

这你就不懂了吧,你家阿姨说的“早睡早起,没病惹你”是中国的俗语,它简练而形象,让你一听就懂。

麦克

(挠了挠后脑勺)我还是不太明白,要不,你再说几个这样的俗语听听。

西西

好的,我们一起来听听下面几位同学的交流。

★麦克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不懂就问,他对我们中国语言文字的学习热情真让人赞叹。下面几位同学的谈话定会解开麦克的疑惑,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今天的议题

生活中的俗语

(参与本次讨论的班级为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韬奋希望小学三(4)班 指导老师:沈兆秀)

沈老师:同学们,谁能说说生活中常见的俗语?

王畅同学:在家里,我碰到什么事情都要缠着爸爸妈妈追问个不停,妈妈总是用手指点着我的额头对我说:“你啊,就爱打破砂锅问到底。”(说着,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呵呵,我平时就这样,爱刨根问底,不问清楚不罢休。

沈老师:王畅同学说得真好,“打破砂锅问到底”其实也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你有这样的探索精神,怪不得成绩这么棒。

陈筱筱同学:同学们,《滥竽充数》这个寓言故事大家都听过吧,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却混在中间充数,他的这种行为,用生活中的一句俗语来说的话,就是“打肿脸充胖子”。

沈老师:你不仅理解了这个俗语的意思,还能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真不简单。

卢宏宇同学:“笨鸟先飞早入林”这个俗语比喻能力差的人做事时,唯恐落后,比别人先行动,最终也获得了成功。它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俗语一样,都含有不怕困难,勤奋努力的意思。

(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程成同学:我来考考大家,上次我们班和三(5)班举行的拔河比赛还记得吧!最终是我们班赢了,大家能用生活中的一句俗语来说明我们获胜的原因吗?

同学们(齐声回答):团结起来力量大。

沈老师:同学们说得好,我也用一句俗语来概括:人心齐,泰山移。

姜文峰同学:我要说的是关于勤奋学习的俗语。最近,我姐姐参加了二胡培训,她每天除了吃饭、写作业、睡觉,其余时间全部都用来练习拉二胡。我就问姐姐:“你怎么不休息?难道你不想玩吗?”姐姐就对我说:“想玩也不能玩,‘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如果有一日不练习,我就会觉得手生了。”姐姐的一句“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明白了她学习的决心和毅力。

沈老师(竖起大拇指):你真是一个有心人,会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并从中明白道理,你有这样的语文学习能力,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

沈培奇同学:还有呢,“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李翔同学(连声赞同):对对,这句俗语说得很有道理,它要我们注意饮食结构,告诉我们多吃蔬菜和豆制品对身体有好处。平时只要我一不肯吃蔬菜,奶奶就会把这句话搬出来念叨。

同学们:哈哈哈……

沈老师:听了大家的讨论,我发现大家懂得的俗语还真多,这些俗语都源自生活,说明大家平时善于观察和积累。现在就让我们请出阿新博士来作点拨。

阿新博士

哈哈,小朋友们能对生活中的这个语文问题讨论得这么激烈,说明你们都善于观察和思考。

现在就让我来为小朋友们讲一讲“俗语”吧。

俗语就是指通俗并广泛流传的定型的语句,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它的主要特征有两个:一是固定的语句,二是简练而形象。不同的俗语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使句子言简意赅,更形象易懂。如劝诫学习可用:不吃饭则饥,不学习则愚。提醒人们借东西要及时归还可用: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警示人们保护环境可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伐树,后人遭殃。……生活就是一本大书,俗语仅仅是这本书中一个小小的语文知识点,希望小朋友们继续努力,探索更多的语文问题,从生活中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西西

现在你懂我们中国的俗语了吧!

麦克

有点明白了,不过,你们生活中的俗语也太多了,我一时半会儿也学不完啊!

西西

没关系,我们中国还有句俗语叫:活到老,学到老。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上一篇:小班联欢会亲子游戏下一篇:取水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