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教学实录

2024-05-28

一剪梅教学实录(精选8篇)

篇1:一剪梅教学实录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一剪梅》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李清照其人,赏析其词,学会“知人论世”的欣赏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主旨的水平。

3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李清照生平简历的了解及其作品的赏析。

【教学难点】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来初步鉴赏诗歌。

【教学方法】吟诵,讨论、讲析结合,问题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诗画导入

展示一副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那首词? 生:李清照的《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师:这是一首叙事抒情的词,词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愉悦?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误入”一句,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师:像这种通过诗歌当中的语言文辞,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揣测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诗歌鉴赏方法,叫什么呢? 生:以意逆志

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什么事以意逆志?

生: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师:很好,不错。不过同学们要注意的这几个词的意思: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揣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师小结:从《如梦令》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清照的少女时代是充满了色彩,充满欢乐的。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回顾一下我们上半年学过的作者的另一首名篇《醉花阴》。生集体背诵。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师: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 生:愁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词人的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作者思念丈夫,所以愁。

师:回答得非常好。那么,通过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来鉴赏诗歌的方法叫什么呢? 生:知人论世

师:对,那么什么事知人论世?

生: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师:回答得非常正确,看来同学们预习的不错。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呢?

生1: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生2: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生3: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师:非常好。既然了解一位作者的生平这么重要,那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李清照的生平。请大家看屏幕。

屏幕展示: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师: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所学到的知识来鉴赏《一剪梅》这首词,这是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做官的丈夫赵明诚而写。

首先,请同学们来齐读一下这首词,初步体会这首词的情感。生齐读。

师:读出了什么情感? 生:愁

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愁绪? 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像这种将自己的情感直接讲出来的抒情方法叫什么? 生:直抒胸臆

师:那么这里除了通过直接表达这种愁绪外,还通过什么来表达了情感呢? 生:通过意象表达。

师:请同学们将这些意象找出来? 生:红藕、兰舟、锦书、雁、月、西楼、落花、流水

师:那么,现在请小组讨论,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些意象,分别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注意:赏析意象所蕴含的诗人情感时,首先抓住意象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尤其是修饰意象的词语,有突出事物特征的作用,综合意象的共同特点,再分析寄托在意象上的情感。

生1:我分析“红藕香残”,此意象透露秋的冷落、萧条。

玉簟秋:其实就是指玉席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于是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思念远行的丈夫。

生2:我分析“独上兰舟”,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透露出一种“孤独感”。

生3:我喜欢“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一句,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雁字空回,锦书没有,月亮的光辉洒满西楼,有种失落,清冷的感觉。

生4:我分析“花漂水流”,借景抒情,我觉得有种韶光易逝,青春难再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非常的好。以上都是属于借景抒情。请同学再思考下,还有直接抒情的吗?

生1: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就属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人的心情。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生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是属于直接抒情。对丈夫的思念挥之不去,越来越浓,越来越重。

师:《一剪梅》是写愁名篇,我们必修4也学过李清照的一首《声声慢》也是首写愁的名篇,但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问:《一剪梅》的愁是一种什么愁?

生:离愁别绪,生离之愁,是一种甜蜜的相思之愁。因为当时词人锦衣玉食,而士人游学、游宦也是社会习俗,故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师:分析得非常精到。《声声慢》的愁还是来得轻来得慢吗? 生: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

师:为什么?这就要结合作者的生平,词人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词人创作这首词,都经历了人生当中的哪些苦难。

生: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丟散,飘零之苦。所以声声慢的愁显得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

师:由此可以看出,由于词人生活经历的不同,李清照前后的词风也大不相同。这节课,我们主要运用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一剪梅》。今天的作业是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另一首诗歌:杜甫《蜀相》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个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篇2:一剪梅教学实录

刚才我们总结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五分钟以后)

学生1:这首词的下阕有八个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表达了一种忧愁。

老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学生1:她想她老公了。

(其他学生笑)

老师:对。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写了这首词。(板书:相思之愁)那她丈夫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

学生1:我不知道。

老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的背景补充一下?

学生2:大概是去玩了。

老师:你请坐。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元代伊世珍《琅旨恰酚姓庋的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jí)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里的“笈(jí)”字意思是“书箱”,“负笈(jí)远游”就是到外地求学去了。

学生3:“结婚未久”就去外地学习了。这么爱学习?

老师:是啊。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金石学就是主要研究过去的铜器和碑石以及上面的文字的一门学问。光成家也不行呀,还要立业。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我找两个同学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和为什么喜欢

学生4:我喜欢“花自飘零水自流”,因为写得很唯美。

老师:唯美。这说明你的感觉很敏锐,不过这只是对这句话的欣赏,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整首词中去看。

学生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欣赏的时候应该和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联系起来。我感觉这是把“花和水”比喻成“闲愁”,“化有形为无形”,还有点通感的意思,把视觉转化为感觉。

老师:很好!请坐。你的鉴赏注意了前后联系,还品味出艺术方法,这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很好!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几首诗中的语句,我说上句,同学们说下句。“关关雎鸠――”

学生: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老师:桑之未落

学生:其叶沃若

第2页 /(共3页)

老师:桑之落矣

学生:其黄而陨

老师:孔雀东南飞

学生:五里一徘徊

老师:花自飘零水自流

学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老师:我为什么让大家回忆这些句子?你意识到了什么?

学生6:“花自飘零水自流”是兴的手法。

老师:说得好,兴的手法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现在总结一下,这两句话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又兼有比兴手法。那这句话在整首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7: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引起下文的抒情。

老师:上文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下文中抒情的结果如何?

学生7:景物描写有“红藕香残,鸿雁传书,月满西楼”;抒情的结果是“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老师:请坐。你是用原文来回答的问题。很好!哪个同学根据他的回答来生发一下,展开来说。

学生8:老师,我能先说一下自己的疑问再回答您的问题吗?

老师:请讲。

学生8:“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知道是说作者乘船游玩,可是,可是“轻解罗裳”什么意思?是去游泳吗?

(其他同学大笑,他也有点不好意思。)

老师:我先纠正你一个字的读音,“轻解罗裳(cháng)”不读“shang”古人“衣”和“裳(cháng)”是分开的,“衣”是上衣,“裳(cháng)”是下衣。“轻解罗裳”的“裳”在这里统指“衣服”。谁来解答一下这个同学的疑问?

学生:......

老师:好,我来说一下。此处的“罗裳”是指待人接物时候的穿戴,是“盛装”;“轻解罗裳”就是换上“便装”的意思。明白了吗?

学生8:明白了,就像我们爬山要换上运动鞋一样。我觉得景物描写上“红藕香残”应该理解为“红色的荷花只留一点淡淡的残香”,一个“残”字让觉得很伤感、很凄凉。“谁寄锦书”说明,她的丈夫并没有来信。所以,才有下阕的“无计可消”的愁情。

老师:请坐。说得不错,你对“红藕香残”这四个字的理解很准确,“玉簟秋”的“秋”有“凉”的意思,是感觉也是心情。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景和情结合起来鉴赏,这就叫做“以意逆志”。除了这一点,我们还学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这节课运用了吗?

学生9:没有。

第3页 /(共3页)

老师:没有吗?

学生10:我们知道了赵明诚外出学习,李清照一个人在家思念丈夫,才有了因为相思而生闲愁。

老师:“因相思而生闲愁”总结得很精练!刚才那位同学,你为什么觉得没有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手法呢?

学生9:我现在知道用了,但我觉得还不充分,因为你还没有介绍作者。

老师:呵呵!请坐。你补充得很及时,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李清照的生平。看着PPT,低声读一读。

学生: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现在离下课还有三分钟,哪位同学还有疑问?

学生11:老师,我记得你在讲《长恨歌》的时候说“夜雨闻铃肠断声”是“雨霖铃”这个词牌的来历,并且还说每个词牌都有来历。那“一剪梅”这个词牌是怎么来的`?

老师:好。请坐。请看大屏幕。一剪梅因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又韩W(biāo)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句,故又名《玉簟秋》。这只是简单的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了解一下这个词牌的格律和结构,也可以试着填词。

今天的作业时:背诵这首词。

【教学反思】

“自”字的魅力

――由“花自飘零水自流”说起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

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篇3:一剪梅教学实录

明白词的概念, 理解词中蕴含的诗意, 体会词可唱的魅力;借鉴比较文学的教学方式, 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总结固定意象。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词中感情和婉约的词风, 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用多媒体课件感受形象, 教师讲授、学生歌唱、诵读品味语言, 领悟作品内涵, 了解作品有关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借意象比较两“愁”差别, 知人论世。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 初中时对词的知识有一定了解。有诵读的诗词的经历, 对婉约的词风有所接触。

四、设计策略

设计理念:借鉴大学比较教学的方法, 尝试在高中阶段进行比较教学。

设计方式:以歌曲入手, 提高兴趣。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

中学语文资源网、百度图片、鉴赏辞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课时)

教师导入:自古逢秋悲寂寥, 所以曹丕说“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日的清冷衰败常常在诗人心上写下大大的“愁”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清照的秋愁, 看看两首词中的愁有何不同?

PPT1:“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动画展示) 秋+心=愁

(借动画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

教师回顾有关词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明白词的概念, 分清小令、中调、慢词的区别) 。

PPT2:唐诗后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每词都有一个调名, 叫做“词名”, 依调填词叫“依声”, 词别名“长短句”。主要区别为:小令, 58字以内;中调, 59~90字;长调, 91字以上。其中, 慢词多为长调。“慢词”, 就是指文字的篇幅体长的一类词, 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

教师播放《月满西楼》mp3, 学生跟读、歌唱。

PPT3:《一剪梅》原词。

PPT4、5:《一剪梅》赏析。

上阕:“红藕香残玉簟秋”写粉红荷花凋谢、精美竹席浸凉的秋天, 暗含青春易逝, 红颜易老。词人轻解绫罗裙, 独自划船游玩。“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 她站立楼头, 思夫之情更深。盼望音讯仰头叹望, 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伫立凝视, 月满西楼而不觉。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 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心情如何, 自是飘零东流。“花自飘零”, 青春象花空自凋残;“水自流”, 丈夫远行了, 象悠悠江水空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由己及人, 互相思念, 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夫妇心心相印、相思却又不能相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相思之情笼心头, 蹙着的愁眉才舒展, 而思绪涌上心头, 内心的愁苦挥之不去。

教师总结:“花”指青春;“花谢”指青春易逝, 容颜的衰老;“水”指自然永恒, 年华如水流逝;“闲愁”指相思。

PPT6“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李清照

“都来此事, 眉间心上, 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节行》

教师比较两句:此句是词人对范词的化用。名句也是模仿出来的。

教师总结:闲愁是心中就泛起的相思之愁。

PPT7:《声声慢》学生诵读, 播放录音。

PPT8、9、10:《声声慢》赏析。

“寻寻觅觅”可见词人从一起床便如有所失, 仿佛要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寂寞。“冷冷清清”寻觅无果, 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 感到凄惨忧戚。定下愁惨而凄厉的基调。“乍暖”, 晓寒犹重, 秋风砭骨, 借酒消愁。“雁过也”的“雁”, 是北来秋雁, 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 故说“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了。这里虚写作者的乡愁。自家庭院园中开满菊花, 秋意正浓。“满地黄花堆积”指菊花盛开。“憔悴损”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 无心看花, 菊堆满地, 却不想去摘赏。人不摘花, 花自萎。及花已损, 已不堪摘。这写出了词人无心摘花的郁闷, 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守著窗儿”, 独坐无聊, 内心苦闷之状, 比“寻寻觅觅”三句更甚。天似有意不黑使人尤为难过。笔直情切以“怎一个愁字了得”作收, 可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

提问:这愁有什么不同?愁更浓了更重了为什么? (学生交流、互动。)

教师总结:词暗示了词人经历。

PPT11:词人生平 (知人论世) 。

教师启发:《声声慢》有那些物象, 各有怎么样的感情色彩?

(板书。)

花———菊花———憔悴之菊———人的憔悴———年华的衰老———孤独———家愁

雁———音信———游子家园的见证者———乡愁 (雁可北归、词人不可———国愁)

梧桐———愁怨象征

愁———家愁+乡愁+国愁

PPT12:“梧桐树, 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 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教师总结:这句是词人对温词的化用。名句是模仿出来的。

提问:两词的相似之处?感情差异? (学生分组交流, 教师与学生交换意见。)

教师总结:花———惜花伤春———感慨年华的流逝、功业未建;流水———永不停息, 反衬自然的永恒, 人生的短暂;雁———音信———漂泊的乡愁;梧桐—雨打梧桐愁上愁。

比较两词, 相同物象涵盖的感情是相同的。这些有着固定感情的物象, 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工具。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意象的积累。词人的人生经历也告诉我们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兴衰的关联。

PPT13:背诵默写两首词。

六、教学效果与反思

这一课是我为参加市级公开课而准备的, 是改变教学模式的尝试, 想教会学生在比较中, 学会总结。运用多媒体, 感悟词可唱的魅力, 体会“文章憎命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且学生对先比较再总结能有模糊的感知。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 总结诗词固定意象中所蕴含的感情, 是我们以后诗词教学的研究方向。

摘要: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取了配有歌曲的《一剪梅》和《声声慢》, 借鉴大学比较教学的方法, 尝试在高中阶段进行比较教学,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诗歌中的固定意象。

篇4:“剪一剪”教学纪实与评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剪纸图案,了解对折次数和剪出图形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感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2.在剪纸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及合作意识。

能力目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能剪出并排排列的图案和围成一圈的图案。

情感目标:欣赏有规律的剪纸图案,提高审美意识,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剪并排排列的图案过程中,明确每增加一次对折的次数,剪出的图形个数是前一次的2倍。

教学难点:利用图形的旋转剪出围成一圈的图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剪纸用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这是一张普通的长方形白纸。老师把它对折后,又剪了几刀(边说边剪出并排排列的蝴蝶图案)。你们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剪出了一串美丽的蝴蝶,真漂亮!

(二)课件激趣

师:这就是剪纸艺术。你们看,这些都是我们收集的民间剪纸作品。(课件出示各种剪纸作品。)老师也剪了几幅图案。(贴在黑板上,分别是2个纸人、4只兔子、8棵松树。)仔细观察图案,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剪的图案是手拉着手,连续不断的。

生:它们大小形状完全一样。

生:这些图案的个数不同,分别是2个、4个、8个……

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剪出连续不断而且个数不同的图案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剪纸王国,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评析:上课伊始,教师亲自动手操作,剪出漂亮的图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欣赏精美的民间剪纸艺术作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自豪感。在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引导他们观察教师剪纸作品,激发了探究欲望,为发现和寻找数学规律做好了铺垫。】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新知

(一)剪并排排列的图案

1.猜一猜。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一下,注意纸的两边要对齐。然后在不开口的这边画半个小人。(教师边说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折纸方法和小人的画法。)你们猜猜,如果我们把这半个纸人剪下来打开,会看到什么呢?

生:会是一个完整的小人。(教师和学生一起把小人剪下来,在实物投影仪上慢慢打开进行验证。)

师:为什么只画半个小人,就能剪出一个完整的纸人呢?

生:把纸对折以后,左边和右边的图案是一模一样的。

生:因为它是对称图形。

师:说对了,你们真聪明!发现了隐藏在这里的第一个数学奥秘——有关对称图形的知识。只要我们把长方形的纸对折一次,就能剪出1个小纸人。(师边说边板书:对折次数:1次 剪出个数:1个。)

【评析:通过让学生猜一猜,有效地唤起了他们对对称图形的回忆。教师演示的过程,是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折法与画法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了铺垫。】

2.说一说。

师:现在老师想剪两个纸人,应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帮我想想办法,先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然后再告诉我。(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一说?(生纷纷举手。)

生:朝一个方向连续对折两次,画半个小人。

生:把纸朝里连续折3次,画半个小人。

……

师:请同学们观察,不管哪种折法,把纸打开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知道?

生:不管怎么折都是把纸平均分成了4份。

师:知道为什么剪两个纸人,要平均分成4份吗?(小组讨论后,学生汇报。)

生:因为剪一个纸人的时候,是把纸平均分成了两份。

生:两份剪出一个,那4份就能剪出两个来。

师:对,不管怎么折,只要遵循两份能剪出一个纸人的原则,我们就能想剪几个纸人就剪出几个。现在大家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剪出两个连续的纸人吧!(生自由剪纸。板书:对折2次,剪出2个纸人。)

【评析: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发现了连续对折、手风琴叠法等多种折纸方法。在“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讨论交流——总结规律”的探究过程中,思维能力、动手操作及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有益发展。】

3.剪一剪。

(学生自由剪多个纸人,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全班交流:说清楚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折纸的,剪出几个纸人。教师板书对折次数和相应的纸人的个数。)

4.找一找。

师:请同学们边看板书边观察,对折次数和纸人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对折的次数一次比一次多1。

生:每次剪出的纸人的个数,是前一次的2倍。

生:对折次数每增加一次,纸人的个数就是前一次的2倍。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发现的第二个数学奥秘!对折次数和纸人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现在你们能解答老师在课前提出的问题了吧?我在剪2个纸人时,折了几次?剪4只兔子时,折了几次?剪8棵松树时,又折了几次?(指名回答,其他学生判断。)

【评析: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明确剪并排排列的图案的折法与画法。最后让他们在思考、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中,发现数学规律。】

(二)剪围成一圈的图案

师:你们看,这和我们刚才剪的一样吗?(出示围成一圈的纸人)你们会剪吗?(生答不会。)大家想一想,遇到不会的问题应该怎么办?

生:问老师或爸爸、妈妈。

生:小组讨论讨论。(学生讨论研究剪围成一圈纸人的剪法,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看书、请教别人、小组合作的方法学会了剪围成一圈的纸人。今后,大家就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评析: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尝试、操作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走过场,针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能及时给予帮助,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准确地把握了教与放的尺度。】

(三) 感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师:刚才我们用只画半个小人的方法,剪出了并排排列和围成一圈的纸人。可是,为什么画法相同而剪出的图案却不同?

生:折法不同。剪并排排列的小人要沿一条直线把纸平均分成几份,而剪围成一圈的小人时,要围绕交叉对折的中心点折纸。

生:纸的形状不同。剪并排排列的要用长方形的纸,剪围成一圈的要用正方形的纸。

师:其实,在剪这两种图案时,还运用了一个数学知识。你们看,(指图案)并排排列的纸人,是在不断地……(生:平移。)而围成一圈的纸人是在围绕中间一点不断地……(生:旋转。)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发现的第三个数学奥秘!运用这些数学知识,我们还可以剪出许多美丽的图案。你们想试试吗?现在就展开你们想像的翅膀,设计并剪出一个美丽的图案吧!剪完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评析:课堂上教师的剪纸作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渴望展示自己创造潜能的欲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体会数学趣味的同时,体会创造成功的快乐。】

三、情感激励,促进后续学习

师:今天,同学们不但学会了剪纸,还发现了蕴涵其中的数学奥秘。学习数学知识不但要积极思考,善于动脑、动手,还应该学会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你的知识才会越来越丰富,成为一个会学习的好孩子。

总评

本着“学习是为了发现,思考是为了创造”的思想,本节课从始至终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实践课堂。以“活动”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努力实施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师生、生生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活动目标明确。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猜、说、议、剪、找等多种形式辅助探究,达到“教”与“学”、“扶”与“放”的和谐统一。

篇5:《一剪梅》课堂实录及总结

这是上午的第一节课上课铃响,学生们唱歌毕)

师:刚才听同学们唱歌,我想起了龚自珍的一句诗“我劝天公重抖擞,——”

学生们齐声:“不拘一格降人才”

师:同学们刚吃过早饭,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可是有这样一位女子,因为思念远在他乡的丈夫而喝水水不甜,吃饭饭不香她把自己满心的相思与愁绪写成一首词寄给丈夫,这首词就是深受后人喜爱的《一剪梅》,而这位女子是大家很熟悉的李清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味《一剪梅》

师:关于女词人李清照,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说你了解到的,说你对一千年前的她有怎样的印象

生1:她生活在两宋之际,虽出生名门,但命运比较坎坷她很有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余秋雨先生写过一篇讲她生世经历的散文,我很喜欢

师:这位同学爱读书,了解到的知识较多,很好

生2:以前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写少年时出游误入藕花深处的事,写得很活泼还有《醉花阴》写对丈夫的思念,很哀伤我还很喜欢她的《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很好

师:你对李清照真的是很喜欢,记住了她那么多的诗词,谢谢你大家能一起背一下《如梦令》吗?

生齐背: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李清照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当时大学士苏轼的学生,母亲是一个状元的孙女,文化修养很高她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与教育,生活也比较闲适弄弄诗书琴乐,与朋友观景赏玩,因此早期诗作的内容多为闺中闲适生活,代表作就是刚刚说到的《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多么自然明快,轻松活泼,多么富有青春气息,就像在座的各位一样

生轻轻地笑起来

师:时间在走,无忧无虑的少女到了女大当嫁的时候,她也很有幸与当时一位朝廷官员的儿子赵明诚结婚,夫妻二人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生活非常幸福婚后丈夫远去他乡任职时,独守空房的妻子只好满蘸相思之墨寄一封锦书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首先老师给大家朗诵一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教室里安静一片,学生被低缓哀愁的声音带入了词的情境里,静静的,只有我的声音结束后,停顿了一会儿,他们给我鼓起了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同学们给我掌声,说明大家对这首词也很有感觉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生:“愁”

师:对,是一个“愁”字下面就请大家齐读课文,体会一下女子的“愁”

生齐读

师:同学们情感把握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来看词的上片同学们来说一说上片有哪些景物?

生:红藕、玉簟、兰舟、云、大雁、月、楼

师:这些景物当中,哪些是诗词中常用的意象?

生:月

师:你能说一下月这一意象的含义吗?可以举一些我们学过的诗词说

生:苏轼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句,月亮的变换跟人们的悲欢离合很有共通性,所以人们往往望月怀人

师:说得很好,有理、有据、有情月亮是浩渺夜空中最大的星体,它本身又洁白明亮,本身就是很值得人欣赏的事物那么在这首词里,月亮所含有的意思自然是——

生齐声回答:对丈夫的思念

师:好,还有哪些你认为很有意蕴的意象?

生:大雁古人有鸿雁传书的传说这里李清照看到大雁,想到丈夫有没有寄信来呢?

师:好,“云中谁寄锦书来?”这一句可以再挖掘一下,你觉得这位女子想说些什么?

生:你什么时候会寄信来呢?好希望你能托鸿雁给我寄一封信来

师:好,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 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下上片

生读

师:词里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生:秋天?

师:只是秋天吗?秋天是大季节,还有小时刻——

生:晚上

生:不对,应该是下午和晚上

师:好,秋天的傍晚到晚上,红藕、玉簟、兰舟、云、大雁、月、楼,这些景物,还有一个女子请大家想象一下这一幅画面,动态的画面谁来说一说?遵循你的感觉说,想着什么画面就怎么说

生:有一个水塘,水塘里长着一些莲花

师:莲花怎么样?

生:快要败了

师:好,更细致了,继续

生:远处有一条小河,河上一条小船

师:画面里会有莲花、小河、小船,还有些什么?谁来进行画面补充?你的头脑当中有一幅怎样的水墨画?

生:有一座阁楼,楼前有一个栽着花草的庭院,边上池里的荷花要凋谢了,一位女子坐在庭院的凉席上看着那些花,静静的,满脸愁容

师:诶,很好很好,非常细致,还有了人物

生:这个女子轻轻地起身,松解一下衣服,款款走上小船上抬头看见白云底下一群大雁飞过

师:好“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默默水悠悠,肠断白萍洲”“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古典诗词中的思妇,常常是触景生情,触景怀人这里也是如此继续

生:天色暗下去了,月亮出来了她回到自己的阁楼里,又独自站在楼上看月亮

师:好,同学们有一幅幅画面了我们来看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说说你对这两句的感受或理解

篇6:一剪梅教学反思

1、导课利用《月满西楼》歌曲,营造诗词气氛,从感性上让学生走进课文,学习情境创设达到预期的目标。

2、利用网络让学生查找关于作者的生平等情况,通过检测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促使学生二次走进课文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准确把握愁的诸多内涵。同时在阅读中知道作者前后期的经历不同,词作的风格也不同。

3、情景描述是本节课的亮点,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依据原文将一幅幅画面连贯起来,再用精彩的语言复述,达到了对文章的二次创作,在这一个环节学生的激情被有效的调动起来,很多学生都写出了优美的欣赏文段。

3、在整个课堂中,我始终以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4、课堂上讨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明确具体任务,时间充分,老师在巡堂过程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切实掌握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作业的处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4、对学生的评价基本能从理的角度出发,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优势及不足所在。

不足:

1、对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意象品读拓展不足,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讨论,所以对意象的品读显得不够深刻。

2、教师受教学设计的限制,把本该拓展的话题没能深入下去,失去了教学良机。

篇7:《一剪梅》教学设计

一、执教者、专业、课时

1、执教者:赵县职教中心:

2、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3、时间:一课时

二、设计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文学常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材分析

《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被称为“易安体”的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清新典雅,温婉细腻。鉴赏时应该让学生用情感去参与,用心灵去体会,力争能够切实把握住作者内心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怀。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作为拓展材料,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李清照的诗风,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

四、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做出过多的讲解说明,让学生讨论发言更能够提高学生参与诗词鉴赏的积极性。

五、授课类型

新授课六、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文学常识,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过程目标:在诵读过程中品味诗歌意象、意境,把握易安词婉约的风格

3.情感目标: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七、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解读诗句,分析诗歌意象

学习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八、教学方法

运用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歌曲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朗读法感知文本;读写结合,发散学生思维。

九、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 搜集李清照和《一剪梅》相关资料,制作幻灯片

十、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歌曲导入)(3分钟)

播放邓丽君演唱的《一剪梅》,引起学生对于学习这首诗词的兴趣。

展示一张与梅花相关的图画

师:邓丽君演唱的这首歌曲动听吗?

生:好听。

师:其实这首歌曲是根据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诗词改编的,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李清照的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7分钟)

1、简单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先由学生回答,然后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补充,最后幻灯片展示)

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富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1127年,靖康之乱,金兵入侵后,李清照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之词,以南渡为界.南渡之前,多写少女少妇的悠闲生活,明快清新,感情真挚;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改,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悲叹身世,哀婉动人。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长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

2、学生自由朗读1~2分钟

3、感知:这首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孤独寂寞的相思之愁

背景插入: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4、朗读指导: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句,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

诵读节奏: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请全班学生朗读,要求读出节奏。)

情感:语速缓慢,音调低沉,语气绵延悠长,把握轻重缓急。

5、示范朗读:播放录音

6、个别朗读:请1位学生演读,另一位学生点评,并试读。

(三)深入品析(25分钟)

1、词人是如何表达这种相思之愁的?

(学生自由理解诗歌,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拓展想象)

(1)“红藕香残玉簟秋”

《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明确: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4)“花自飘零水自流”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词人百无聊赖地划着小船,一阵微凉的风吹过,水边的花瓣随风飘零,又随着流水消逝了。此时,她在想着什么呢?一个“自”字道出了花开烂漫而无人欣赏,只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香消玉殒的失意怅然。

眼前之景:花落水流

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无可奈何花落去

水流无限似侬愁

(5)“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明确: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6)“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名句赏析)(“无计”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明确:此一句统摄全诗,又将相思之愁推向了高潮。“无计”意为“没有办法”,可见词人白日的泛舟游湖,夜晚的登楼望月,都是遣怀之计,可依旧无法消除这种情怀,它时时刻刻萦绕在词人心头。可见情之深,情之重。而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李清照将这句化得出奇了: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把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更为出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以平实的语言捕捉转瞬即逝的情绪波动,更见得心思之细腻敏感。达到了平字见奇的艺术效果。

2、教师小结:

作为一个有着文学艺术修养的大家闺秀,李清照抒写相思之愁自是不同。它叙相思之愁而不带一丝闺怨,含蓄典雅,婉约而又真切。体现了词人前期的创作风格。

3、比较鉴赏:

我们以前学过李清照的另外一首词《如梦令》(PPT展示),试比较《如梦令》和《一剪梅》有什么不同?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 后写秋景

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

后为少妇时期

感情基调——前首愉快开朗

后首哀婉动人(幻灯片展示)

4、通过分析李清照的著名诗篇,请总结婉约词的风格。

语言: 清新典雅

浅易自然

感情:真挚细腻

婉转缠绵

题材:较为狭窄

多写男女欢恋之事

5、作业布置:课堂作业(幻灯片展示)

十、教学评价方案

根据学生现场表现,随机抽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分学生平时表现,主要以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和主动回答两个方面。

提醒不认真的学生应该加强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

十二、教学反思

篇8:一剪梅教学实录

此小说前半部分叙述楚品梅一直被折腾着,后大半部分才说她过上了比较安稳的生活,且活得非常真实、非常认真,具备了较为独立的较为全面的人格,堪称“这一个”。当然“这一个”不能与经典传世人物形象相比。

楚品梅在文本中露面时,还是乡村船工名正言顺的妻子,只因船工不顾家,她才毅然决然地离婚,与乡村医生姘居。医生治死人入狱,“她不必跟人家打离婚,只把诊所的药品卖掉一些,拍拍屁股就走了。”她要外出闯世界。经人介绍,她又与砖老板“生活”了一段时间。当她意识到与砖老板相处不是那么一回事之后,又来到一个比较落后的乡村与鳏夫宋喜良相守。

楚品梅与前三个男人“生活”,没有共同话语,没有感情,更没有爱情可言,有的只是余华式的“活着”。当她与宋喜良在一起时,才过上了真正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找到了做人的感觉,甚至找到了做人的尊严。当然,关于做人尊严问题,只是“还未能展开的发展倾向”,正如卢卡奇所言:“伟大的现实主义所描写的不是一种直接可见的事物,而是客观上更加重要的持续的现实倾向,即人物与现实的各种关系,丰富的多样性中那些持久的东西。”

楚品梅活得比较“自我”,她不像宋喜良老婆那样对生活绝望——喝农药致死,也不是毫无情趣地生活。她不仅爱干净,把宋喜良调教成一个讲究卫生的人,而且引导宋喜良过上了幸(“性”)福生活,她还知道如何练气功健身。换言之,楚品梅活出了个性,活在了当下,不只是生存式地“活着”,而是活得比较清醒,懂得了如何有滋有味地生活,活得舒心,活得快乐。

初读时,我以为楚品梅只是作为一个启蒙者存在于文本中,并把她比喻成一股新鲜的空气,因为她的到来唤醒了这个封闭的乡村,改变了诸多落后、迷信的观念。如宋喜良的娘说:“麦子是从咱们这儿的土地里长出来的,吃到肚子里是暖性。大米是从水里长出来的,吃到肚子里是凉性。你把凉性东西吃多了,积攒下来,就会得寒症。”好在宋喜良在楚品梅的启蒙下,头脑开窍了,没有听娘的话。

窃以为,这篇日常生活化叙事重在展示楚品梅这个女人积极、阳光、向上的生活态度,传递给读者温暖和希望。此女人的确与众不同,她不像四川来的那个女人与丈夫对骂,也不像江西来的那个女人那样拼命地打儿子,她对宋喜良的儿子不错,更高明之处在于她能征服宋喜良,让他听自己的。如做爱时,她快活地叫着,宋喜良让她小声一点,她却说:“我干吗小声,老子就是要大声叫,谁想听见谁听见。”“老子”一出,楚品梅这一率性而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与夫权、族权、神权、政权压迫下的祥林嫂形象大相径庭。“老子”的称谓就是下意识自我的流露,也是巨大生命意识的彰显。

那么,楚品梅这个女人是如何征服宋喜良呢?我以为她凭借的是勤劳与智慧。关于勤劳,在她教导宋喜良讲卫生、劝他把小麦变卖等细节中可窥出。至于智慧,也有多处,如“宋喜良在镇上买的鱼,交给留根,让留根说,是留根给我摸的鱼。他们爷儿俩合起伙来糊弄我,我没有当场揭穿他,就算给他留面子了。”此前,她不用这些鱼做鱼汤也是智慧之举,她是在维护宋喜良的尊严。由此可见,懂得维护男人尊严的女人也是活得有尊严的。

然而 , 小说末尾 来了一个 突转———楚品梅最终又回来了。宋喜良的大哥当初反对他收留她,说她终究会飞走,其母也这么说:“村里有人把楚品梅比成苹果,说本地不产苹果,苹果都是外地进来的。宋喜良吃到了苹果就可以了,应该知足。如果还想着让苹果在本地扎根,并开花结果,那就想多了。”楚品梅的返回让那些饶舌者、多虑者目瞪口呆,读者悬着的一颗心也可放下了。

上一篇:十佳班长工作总结下一篇:高三化学无机推断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