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场管理制度

2024-06-26

水产养殖场管理制度(精选6篇)

篇1:水产养殖场管理制度

水产养殖的水质管理

水体的好坏直接影响水产的养殖效益和质量。俗话说养鱼就是养水。水质管理通常包括以下几点:水温、水的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氨、水中硫化氢含量。

1.水温,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水温高时,鱼类摄食增加,生长旺盛。最适的生长范围在18—26摄氏度。

2.ph值:

淡水养殖ph值范围在6.5—8.5,鱼虾适合在弱碱性的水环境生存,最适宜在7—8.5。当ph小于6.5时,可造成鱼缺氧,ph大于8时,水中的离子态氨转化为分子氨,而分子氨是有毒性的。

Ph值过低时的措施:(1)清塘,用生石灰每亩*米用量100—150kg,提升ph。

(2)对于水体呈酸性的池塘,定期用生石灰每亩*米10—20kg.(3)定期检测ph,用ph试纸或ph测试仪。

Ph值过高时措施:(1)用漂白粉每亩*3米用10——13.5kg或用醋酸。

(2)加注新水,过高的要经常加注新水。

(3)要定期测试水质。

3.溶解氧

水中的溶解氧应在5—8mg/升,若不足,水中的NH3和H2S难以转化,但氧过高会引起气泡病尤其是苗种。

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约占一昼夜水体需氧量的90%,空气扩散到水中氧占9.5%,水中耗氧最多的是晚上的浮游生物、细菌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氧化分解占到70%多,鱼耗氧约16%,上层过饱和氧逸出占10%,所以晴天光合作用强时开增氧机(午后1-2时),将上层氧送入底层。

溶解氧对鱼虾的影响,当含氧量小于4mg/l时摄食下降。

对溶解氧的管理:(1)放养密度要合理,(2)每年冬春要清淤(3)容氧过饱和时洒粗盐、换水,逸散过饱和的氧,(4)合理使用增氧机,在晴天中午将上层水压入底层。(5)制定合理投饲计划减少残饵有机质耗氧(6)适时施肥促使浮游植物生长增加容氧水平(7)采用水质改良剂增加溶氧

4.分子氨

水中的氨有分子和离子氨两种,离子态的氨有益于水中植物生长,而分子氨是有毒性的,可渗透进鱼类体内造成危害。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水中分子氨含量应小于0.2mg/l,当大于0.5时会致鱼类死亡。

分子氨的来源:水中残饵、鱼类排泄物、所施肥料、动植物遗骸。其中鱼虾所排泄的含氮物有八九为分子氨。

控制分子氨(氨氮)的措施:(1)增氧;a.开增氧机根据不同天气使用,增氧同时可散发氨和有毒气体,b.抽出底层水20—30cm后注入新水,c.使用增氧剂

(2)使用氧化剂;

次氯酸钠、二氧化氯、(3)洒沸石、活性炭吸附氨;

(4)使用微生态制剂分解利用氨。

5.亚硝氨

亚硝铵是有机物分解产生的中间产物,当水中氧充足时可转化为无害的硝酸

铵,氧缺乏时又变为分子氨。亚硝酸根可氧化鱼血红蛋白使之失去携氧功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亚硝态氨含量不大于0.1mg/l.控制措施:(1)开增氧机增氧。(2)密度、投饲合理,减少排泄,减少残饵,(3)适时换水(4)施水质改良剂,如微生物剂,降低亚硝氨。

6.水中H2S

水中硫化物在缺氧时产生H2S,破坏血红蛋白,使之丧失载氧能力,造成鱼机体缺氧、坏死。水质标准规定不大于0.2mg/l.控制措施:提高水中含氧量。

篇2:水产养殖场管理制度

为规范标无公害生态型水产养殖场和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场的管理,达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保证养殖水产品的质量与食用安全的目的,特制定本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四川海兴标准化生态型水产养殖场和四川海兴无公害水产养殖场的内部管理,包括管理人员、管理内容等。

本标准适用于标准化水产养殖场的管理。

2、管理

2.1.苗种及养殖 水产苗种必须购自国家、市、区级水产良(苗)种场,严格执行《四川省水产苗种管理办法》;苗种培育与养殖必须符合水产品池塘养殖技术规范;

2.2.保留好购苗发票或单据,以备质量追溯之需。

2.3.水质管理

2.3.1水源水质 每年自放苗前一个月起,每两个月对进水口水质检测一次,进水水质必须符合无公害淡水养殖用水标准的要求。遇特殊情况,如水源受到污染,必须及时检测;

2.3.2池塘水质 放苗后每一个月对池水进行随机抽样检测一次,高温季节应增加抽样检测的样本数量,水质必须符合无公害食淡水养殖用水标准的要求;

2.3.3排放水水质 养殖时期内,每两个月对排放水水质检测一次,捕捞时每月检测1-2次,排放水水质必须符合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

2.3.4应指派专人负责水质检测并做好记录。

2.4饲料管理

2.4.1配合饲料 自制或购买的配合饲料都必须符合规定的要求。购买的饲料原料或配合饲料必须保留发票和每一批料样,以备质量追溯之需。饲料必须堆放在通风遮阳处,防止受潮霉变;

2.4.2鲜活饲料 应保存在冰箱(柜)内,现购现投喂的鲜活饲料也应保证新鲜、无病症,没有被污染;

2.3.3饲料应指派专人管理。

2.4病害防治与用药

2.4.1使用生物制剂调控水环境,采用生态防病技术控制疾病发生;

2.4.2使用农业部推荐的渔药,药物使用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使用违禁药品;

2.4.3必须指定专人保管、使用渔药,并如实填写用药记录;

2.4.4制订无公害养殖水产品病害控制方案。

2.5档案管理

2.5.1指定专人负责填写生产日志和生产记录;

2.5.2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内容包括各类水质检测记录、病害发生和用药记录、饲料采购及留样记录、检查生产日志的记录、投放苗种、养殖生产和产量记录、销售数量和销售去向记录等。

2.6.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2.6.1 指派专人负责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2.6.2公司无公害水产养殖场要与省、市、区(县)渔政站签订水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2.6.3公司同特种无公害水产养殖场要建立养殖水产品准出制度。

2.7其它管理

2.7.1人工池塘,维护好池塘的水生植物生长,控制好合理的密度,确保废水水处理的效果;

2.7.2电器设备 维修好增氧机、水泵机及照明电器,配电设施应符合电力配置标准,确保生产、生活用电,并做到安全用电。

2.7.3场貌管理 维护好标志牌、示意图、宣传栏、道路、绿化等的整洁美观。

篇3:春季水产养殖管理技术

1 池塘管理注意事项

1.1 控制池塘水深, 提高水温

水是水产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春季气温变化频繁, 控制池塘水的深度要采取分期注水的方式, 即:不可一步到位。每次注水不得一次灌满, 应该由浅到深逐步加入, 促进养殖动物快速生长。一般间隔10~15 d加水1次。早春鱼池水可控制在1m以内, 晚春池水加深到1.5 m左右, 虾蟹养殖水面深应有0.6 m逐渐加深到1 m。对一些室外养殖的池塘, 应先将池塘老水放掉, 再逐渐注入新水, 逐渐加深到养殖的正常水位。

1.2 重视池塘消毒, 控制疾病

春季是病害高发的季节。随着气温的上升, 水质控制尤为重要。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 是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给予高度重视。健康养殖生产中, 常用的消毒剂是生石灰, 主要优越性表现在。

1.2.1 可消灭多种病原菌及有害生物

生石灰经水溶化后, 变成碱性溶液, 能杀死残留在池塘中的杂鱼、昆虫、蚂蟥、青苔、水网藻和一些较柔弱的水生植物, 以及杀灭寄生虫、病原菌等, 因此除菌效果特别好。

1.2.2 改良水环境

生石灰能中和有机物分解的酸离子, 降低二氧化碳含量, 使水体呈现鱼类比较适宜的微碱性环境。绝大多数情况下, 鱼生病时水体常呈偏酸性。所以养殖过程中定期施用生石灰调节水质, 以保持水体碱性环境, 也可减少鱼病的发生。

1.2.3 有利于鱼类生长

生石灰中的钙离子对鱼类生长有利, 同时还能置换淤泥中的氮、磷、钾元素, 是浮游生物生长、繁殖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使用生石灰消毒的具体方法:池塘修整结束后, 在放鱼两个星期前后的晴天进行消毒。池中留有5~10cm深积水, 池底周边挖几个小坑, 每667 m2使用生石灰60~75 kg, 化浆后全池遍撒。用量可根据塘中底泥的多少而有所增减。施用后搅动水体效果更好, 消毒时注意不留周边死角。

1.3 合理施肥, 调节水质

当池塘水温上升到10℃时, 可以开始对鱼虾养殖池进行施肥。最好是施一些人畜粪, 也可以施入少量的化肥。施肥量和施肥次数应根据池塘水质和肥料的质量而定。总的原则是:早春大量少次, 晚春小量多次, 使水色呈褐绿色、油绿色或红褐色, 水体透明度保持在30 cm左右, 若水质清淡, 呈现出黄色或淡绿色, 水体透明度大于40 cm时, 就要及时追肥。如过浓则要冲水, 始终保持水质“肥、活、嫩、爽”的要求。

2 春季放养鱼种注意事项

2.1 制订合理放养方案

鱼种放养的个体大小、密度及搭配品种, 主要与自身管理水平、喂养方式、出池时间及商品鱼的要求规格等有直接关系。掌握要点:同一批鱼要求尽量整齐, 还要有适宜的密度, 品种搭配要合理。主养鱼与配养鱼食性不一, 以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资源。特别是主养吃食性鱼类, 塘中一定要搭配花、白鲢鱼, 以调控水质。也可以考虑放少量凶猛鱼类吃食池塘中野杂小鱼, 但要记录数量, 最后出塘时一并捕出。

2.2 严把品种质量关

养殖户在购买苗种时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最好选择有生产许可证、信誉度好的苗种繁育单位, 争取选购到优质苗种。苗种质量要求是:规格一致, 体质健壮, 色泽鲜明, 鳞片鳍条完整无损, 游泳活泼正常, 无病害;性状优良, 生长快, 品质好。

2.3 苗种运输

鱼苗的异地运输成为淡水养殖生产的重要环节。运输要安全、高效, 应保证和提高运输成活率。运输苗种时应注意运输前制定周密的运输计划, 准备好装卸、起运、消毒工具和药物。运输密度要根据鱼的种类、规格、水温、水质、运输时间、运输方法和供氧设备等综合确定。宜选择气温较低的晴天运输鱼种, 起运前对鱼应停止投喂。

2.4 放养前准备工作

鱼苗下塘前应先检查清塘后药效是否已过, 早春水温低, 毒性消失慢, 应提前取水放实验鱼测试。

2.5 注意温差

下塘时注意装鱼苗容器的水与池塘水温差不要过大, 避免产生应激反应, 特别是小规格鱼苗, 容易造成死亡。

2.6 消毒

实践证明, 对外购鱼苗实施及时消毒, 可有效防止鱼病发生。早春温度低, 鱼苗在起运、装卸中难免有擦伤, 如不及时消毒容易得病。消毒时要注意3点: (1) 药物要现配现用。 (2) 药物剂量要准确, 避免药量不足或用药过量。 (3) 浸洗时间要适当, 发现鱼种有耐受不住现象时, 应立即加水或放入塘内。

2.7 及时开食, 科学投喂

当水温上升到10℃以上时, 养殖的水产动物已开始摄食, 摄食量随水温升高而增大, 此时应及早开食, 投喂新鲜质优的饲料, 保障其能提早开食, 促进体质的恢复。饲料中添加水产用多维等, 可增强抗病力。投饵量应掌握由少到多的原则, 日投喂量应参照饵料推荐投喂量和气温、水温及养殖动物的摄食情况来决定, 一般以占放养动物种类重量的3%~5%。

3 加强管理

3.1 增氧

春季常出现阴雨天气, 气压较低, 水体易缺氧, 此时水质管理的要点是:加强巡塘, 注意鱼塘有无浮头现象出现, 若出现浮头现象, 应及时开启增氧机增氧, 浮头现象严重时结合添加增氧剂。及时对鱼塘更换、加注新鲜水。视鱼塘底质恶化情况, 使用“底净宁”或施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 保持鱼塘良好的水质环境。养殖户往往认为, 七八九月份池塘才会缺氧, 塘内架设增氧机较晚, 这样有风险, 特别是高产池塘。

3.2 防病

掌握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 尽量避免鱼病发生, 保障健康生长。在春季, 鱼类容易患水霉病、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小瓜虫病、斜管虫病等。虾、蟹的常见病有黑鳃病、烂肢病、甲壳病和纤毛虫病、蟹奴病等。寄生虫性疾病常用药物有晶体敌百虫、硫酸铜、硫酸亚铁、食盐等。细菌性疾病可用漂白粉、生石灰等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此外, 地锦草、枫叶、大蒜、五倍子等中草药也是较好的防病治病的药物。但是应注意的是, 虾、蟹养殖池塘应禁用晶体敌百虫之类的药物。春季要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把疾病控制在初始阶段。同时, 也要要注意防止鸟类、鼠类、水蛇等自然敌害对于养殖动物的危害。

篇4:汛期过后水产养殖管理要点

1.投足饵料。进入秋季,水温仍然较高,养殖动物新陈代谢旺盛,是其生长的关键时期,要针对各养殖品种的食性特点,选择优质饲料,科学投喂。常规鱼类要投喂全价配合饲料;南美白对虾除投喂细颗粒饲料外,还要适当施肥培饵;河蟹要荤、精、青饲料合理搭配;鳜、鳖、乌鳢、黄鳝等名优鱼类要以投喂小杂鱼虾、螺蛳、畜禽内脏、蚯蚓等动物性饲料为主。投饵坚持定时、定质、定位、定量的原则,保证各种水产品吃足、吃匀、吃好,健康快速生长。不要投喂霉烂、变质的饲料,以免对鱼、虾、蟹等产生毒害作用,同时要采取措施控制野杂鱼的密度。

2.调节水质。通过正确使用增氧机和泼洒增氧剂等措施,使池水溶解氧任何时间都不低于3毫克/升;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使池水pH值保持在6.5~8.5之间,氨氮控制在0.02毫克/升以下,亚硝酸盐控制在0.2毫克/升以下,硫化氢控制在0.1毫克/升以下;通过加水、换水、种草、投螺等措施,调节好水质和生物群落;向养殖水体中定期泼洒光合细菌、复合益生菌、EM菌等有益菌,改善水体生态系统。

3.病害防治。首先是通过巡塘,观察所养殖水产动物的吃食、生长、蜕壳和活动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对策。其次是选适口的、营养全面的优质饲料,根据水温、天气情况、鱼类摄食状况、水环境等因素确定投喂量和投喂次数,保证水产动物吃饱、吃好,不浪费饲料,不造成环境污染,提高养殖动物的自身免疫力。第三是采取苗种、食场、工具、饵料、肥料消毒和定期药物预防等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燃。第四是搞好清洁卫生和加强管理,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采取“赶、吓、毒、捕”等方法,防止鸟类、水蛇、蛙类、老鼠、螯虾等敌害生物对养殖动物的危害。

篇5: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水产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规定。

篇6: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发布文号】农业部令第31号 【发布日期】2003-07-24 【生效日期】2003-07-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农业部令第31号)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已于2003年7月14日经农业部第1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3年9月1日起实施。

部长:杜青林

二00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水产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农业部主管全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条 国家鼓励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发展健康养殖,减少水产养殖病害发生;控制养殖用药,保证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推广生态养殖,保护养殖环境。

国家鼓励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规定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第二章 养殖用水

第五条 水产养殖用水应当符合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2001)或《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1-2001)等标准,禁止将不符合水质标准的水源用于水产养殖。

第六条 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定期监测养殖用水水质。

养殖用水水源受到污染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确需使用的,应当经过净化处理达到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养殖水体水质不符合养殖用水水质标准时,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经处理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应当停止养殖活动,并向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其养殖水产品按本规定第十三条处理。

第七条 养殖场或池塘的进排水系统应当分开。水产养殖废水排放应当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第三章 养殖生产

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水产养殖规划要求,合理确定用于水产养殖的水域和滩涂,同时根据水域滩涂环境状况划分养殖功能区,合理安排养殖生产布局,科学确定养殖规模、养殖方式。

第九条 使用水域、滩涂从事水产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有关规定申领养殖证,并按核准的区域、规模从事养殖生产。

第十条 水产养殖生产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养殖技术规范操作要求。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配置与养殖水体和生产能力相适应的水处理设施和相应的水质、水生生物检测等基础性仪器设备。

水产养殖使用的苗种应当符合国家或地方质量标准。

第十一条 水产养殖专业技术人员应当逐步按国家有关就业准入要求,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

第十二条 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填写《水产养殖生产记录》(格式见附件1),记载养殖种类、苗种来源及生长情况、饲料来源及投喂情况、水质变化等内容。《水产养殖生产记录》应当保存至该批水产品全部销售后2年以上。

第十三条 销售的养殖水产品应当符合国家或地方的有关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应当进行净化处理,净化处理后仍不符合标准的产品禁止销售。

第十四条 水产养殖单位销售自养水产品应当附具《产品标签》(格式见附件2),注明单位名称、地址,产品种类、规格,出池日期等。

第四章 渔用饲料和水产养殖用药

第十五条 使用渔用饲料应当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用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鼓励使用配合饲料。限制直接投喂冰鲜(冻)饵料,防止残饵污染水质。

禁止使用无产品质量标准、无质量检验合格证、无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禁止使用变质和过期饲料。

第十六条 使用水产养殖用药应当符合《兽药管理条例》和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药使用准则》(NY5071-2002)。使用药物的养殖水产品在休药期内不得用于人类食品消费。

禁止使用假、劣兽药及农业部规定禁止使用的药品、其他化合物和生物制剂。原料药不得直接用于水产养殖。

第十七条 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水产养殖用药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或在水生生物病害防治员的指导下科学用药。

水生生物病害防治员应当按照有关就业准入的要求,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

第十八条 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填写《水产养殖用药记录》(格式见附件3),记载病害发生情况,主要症状,用药名称、时间、用量等内容。《水产养殖用药记录》应当保存至该批水产品全部销售后2年以上。

第十九条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加强水产养殖用药安全使用的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第二十条 农业部负责制定全国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计划,并组织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的监控工作。

第二十一条 水产养殖单位和个人应当接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养殖水产品药物残留抽样检测。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用语定义:

健康养殖 指通过采用投放无疫病苗种、投喂全价饲料及人为控制养殖环境条件等技术措施,使养殖生物保持最适宜生长和发育的状态,实现减少养殖病害发生、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养殖方式。

生态养殖 指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兽药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由农业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自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上一篇:中秋月饼香作文下一篇:《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