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访谈访谈录

2024-06-30

校友访谈访谈录(共8篇)

篇1:校友访谈访谈录

董世英:用行动谱写青春

采访人:华秀婷 联系方式:xxxxxxxxx 被采访人:董世英

编语:每个人每一天都在谱写着属于自己的生活篇章。或欢喜,或悲哀。酸甜苦辣。人生百态,各有各的绚丽辉煌。董世英,我们可爱的学姐,她告诉我们在大学应该要怎样去谱写,才不会愧对这珍贵的大学生活。那么让我们进一步走进我们这位敬爱的学姐。

个人简介:她是漳州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系的一名学生,所学专业为化学教

育,在06年6月份毕业,获理学学位,同时获得“优秀毕业生”的称号。她性格热情

开朗,乐观向上,兴趣广泛,课余时间喜欢画画、旅游等,有责任心及良好的团体协作精

神,易于接受新事物,自学能力、适应能力强,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较强的组织、宣传和交际能力,表现良好,被选为预备党员。

回顾灿烂的大学:她在大学四年期间,不断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认真学习,专业课

成绩良好,曾获院二等奖学金,被评为“三好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她还注重

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曾参加中学的科技节,去工厂见习,参与老师的科

研实验等。在抓好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还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以后胜任教师工作打

下坚实的基础。在校连任四年学习委员,积极开展并参与班上活动,担任各个学习小组

组长,组织同学实验学习等活动,受到老师同学广泛好评。课外参加院教师职业技能赛

获创意作品三等奖,参加系社区文化节等活动,获三等奖。

华:您在工作岗位工作了这么多年,获得的荣誉也很多,那么你是怎样看待您现在的职业的呢?

董:教师这个职业比较具有奉献精神,就像以前小学课本学的,像辛勤的园丁,你们就是祖国的花朵,我们要认真,耐心的去浇灌,而且每个人又是不一样的,同时我们又要因材施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面对的不仅仅只是学生的业绩,而是他们的一生,我们不仅仅要教他们一些课本知识,同时还要教他们如何做人。教师这个职业是比较清贫的职业,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但是,我个人比较热爱这个职业,我愿意为这个圣神的职业奉献终身。

华:教师这个职业说真的,是非常圣神的一个职业,那么,您认为一个教师素质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董:教师具备的素质,就是铁打的身体铁打的意志。感冒发烧不能随便请假,即使请假了,回来还要照样把前面的课补上。遇到坏学生对老师出言不逊,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而且还要做到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偏心,否则会给一些学生的心理留下阴影。

华:用铁的意志来形容老师这个职业真的很贴切。我也是一个师范生,将来可能也会成为一位教师。您觉得我们在校师范生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提高和改善的? 董:对于需要提高的部分,师范生师范生嘛,出来当老师。

1、大学就是要注重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2、就是要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培养。

3、可以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开一个课,知道现在的高考考什么。

4、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增加书法课。

华:那么,面对经济危机,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在校生对未来都很迷茫,您觉得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现实问题?

董:保持平常心,现在在学校先认真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整体综合素质,谁都不知道未来的要求会怎样,但是总的一个趋势就是要求全面发展。所以现在在大学所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的脑袋,为将来的更多的挑战打下坚实的基础。到真正的接触社会的时候,我们依旧要保持平常心,保持的自己的专业优势。华:是啊,有了优势,我们才能和别人在竞争工作岗位的时候拉开距离,我们才有闪光点,那么,我们的优势是什么呢?

董:首先,我们学习的东西比较专一,就是老师,学习的课程也是为了我们成为一个老师所必需的,我们学习的比较全面,也就是说,我们每走的一步都是在为了做一个老师而奋斗,也就是专业对口。而且,我们在毕业之前有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普通话培训与考试,还有去真正的课堂实习,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等等。这些都为我们将来走上教师这个职业的通行证。那么,这些显而易见的就是我们的优势来。

华:学校培养人才方式确实对学生非常重要,那么您觉得在师范学院学习的几年中受益最大的是什么呢?

董:但是如果都是在学校里,学不到什么,最好能走进中学,去听课,去试讲,老师我感觉大学收获最大的时期就是实习的时候。那个时候才有感觉,哦,我即将成为一名教师 华:最后,请老师给我们母校师范生一些好的忠告和勉励吧!

董:给大家的勉励就是,好好珍惜人生,大学四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不要蹉跎在游戏恋爱中,要真正的学一些东西,等毕业了工作了可以告诉自己,这四年我没有白过。年轻就是本钱,年轻是创造回忆的机会,就该用激情给自己描绘五彩的人生。等以后工作了,可以自豪的跟学生吹嘘,当年你老师我怎么怎么样。

个人心得:经过对学姐的采访,我更加认识到:大学的可贵,也让我明白了我接下去的大学应该如何去让它更加的丰富多彩。而我现在要做的,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努力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院系活动,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同时多上图书馆,充实自己的脑袋。让自己的大学可以过得和学姐一样精彩,应该说,比她更加辉煌。我,也会用自己的行动来谱写我的青春。

篇2:校友访谈访谈录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姓名:XX

学院及专业: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现工作单位:当报纸教育专版责编 访谈时间:2015年7月1号 访谈方式:面谈为主

2015年蒙自的夏季,知了吐着热气,有鸣潭的风,清凉了这方寸的余热,又是一年凤凰花开,又是一年毕业季。也就在这样一个季节里,很荣幸认识并采访了现任Xxx当报纸教育专版责编的陈俊学长,他是xxx升本后的第一批毕业生,对于红河的成长和变化,他比任何人都感受深刻,这也成为了他不将就的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我们很荣幸有机会可以采访到这位红河州资深记者,面对学长,些许紧张,些许心跳,学长的健谈让我们这些晚辈都望尘莫及。

求职——敢于尝试

现在的大学生多如牛毛,细化出的不同专业也造就了不同类型的大学生,面对每年毕业高潮,就业也越发成为严峻的话题,有多少人毕业就失业了,又有多少人还没有毕业就被公司录取了,我们缺乏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如果面临就业了,又该做出怎么的选择呢?就此,我们采访了陈俊学长,听听他对现当下大学生就业择业的分析?

记者:学长,现在的大学生择业就业一直都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话题,我听说您在从事新闻记者这份工作之前,还做了很多工作,您可以谈谈现当下大学生应如何选择职业呢?

陈俊: 我毕业以后有机会刚好有机会,红河日报在招考,自己通过一番努力,也算是一种幸运就考上啦,并一直工作到现在,虽然在此之前尝试过很多不同的工作,但是这些,算是为自己进入红河日报的铺垫吧。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择业的确要比我们那个时候艰难的很多,但是并不代表着找不到工作。你们需要了解很多不同的职业,可以尝试着不同的工作来锻炼自己,做一个人生的规划,然后做一个市场调查,做一个分析,在那么多的职业中究竟哪一种才真正的适合自己,才能让自己完全的投入全部的激情与热血,青春就是这样,用来拼搏,用来奋斗。或许有好几种职业都适合自己,那么要去想这几种职业,你有没有能力去胜任,老板会不会接受你,满意你的工作。但是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怀疑自己的决定。我的工作做得对不对?这个项目有没有意义?这种时不时的思量会分散你的注意力,甚至会毁掉你的计划。如果你不断的问自己这个工作不值得,你就会减少对它的努力—谁愿意在一件可能失败的事情上花时间呢?结果,这个工作定会离你而去。年轻嘛,就应该大胆,要敢于去尝试,假如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哪有会有馅饼掉下来砸到你。人生很多事情如人饮水,我只能鼓励年轻人试着喝水,尝试自己去喝各种各样的水,而不是只会彷徨问人:“你是如何喝下这口水的?”

听了陈俊学长的一席话,感慨万千。其实我们不是怕找不到工作,连尝试都不愿尝试,又怎么能找到工作了。很多大学生认为毕业后留在大城市,找一份高薪的工作,可是高薪的工作,会要你吗?人生很多经验,是只有我们自己可以体验、别人夺不走的资产。

定位——从实际出发

认识自己,找对个人的位置。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迷茫,我该做什么,我有什么样的能力,我需要锻炼什么,我的专长又是什么?我们总会听到旁人说,现在这个年代哪个专业吃香,哪个行业热门,哪个行业最能解决温饱,就一窝蜂去做,可是连自己的定位都没有找准,又怎么能做好呢?就此关于大学生的定位问题,我们采访了陈俊学长,谈谈他如何看待大学生的定位问题的?

记者:我们在学习中总是无法准确的找好自己的定位,连自己的专长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被渐渐磨灭了,我听说学长从初中开始就喜欢文学作品,一直延续到现在,学长的文字功底也是非常扎实的,学长可以谈谈大学生应该怎么定位,怎么把专长发挥出来吗?

陈俊:就像你们所言,我从初中就很喜欢文学作品,那时候会自己把生活费剩下了,去买书来看,不过现在不一样了,有了新媒体,看书都很方便了。我现在是红河日报当报纸教育专版责编,这份工作和我热爱文学有着很大的关系。做编辑首先要有深厚的文字工底,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社会阅历,成为编辑,首先是一名很有优秀的记者,编辑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就无法成为一名编辑。我觉得当你对什么比较感兴趣,那个往往就是你的专长,你对什么更乐意去做,就更容易成功。最怕的是,你没有花心思去打磨乐意做的事情,它永远只是半成品。一直困在别人口中的“你好像不错”“你好像很有潜力”,但始终没有看到这份潜力变成现实。关于定位问题,就是认识自己,找对个人的位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要从实际出发,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业的定位,降低自己的定位和要求,就业目标实际一点,在平时可以通过新媒体工具来学习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定位好后,对自己做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才能去分析自己对这份工作的掌握能力。

想想我们怕是连自己的专长都还没有明白是什么,有怎么能坚持下去呢?很多迷茫的时候,我们会害怕,会恐惧,可是我们为何不从实际出发,不从自身出发呢?当我们找准定位,不再羡慕别人的时候,就是有了自己乐意做的事情了,不然永远也无法脱离迷茫。

嘱告——充实提高勿荒废

大学四年,恰似白影过隙,时间其实会很快,每一年的凤凰花开,就是一届毕业生踏出红院,步入社会的时候,会不会有很多人后悔大学四年没有好好读书,没有好好珍惜那段纯真的爱情呢,没有在曾经自己热爱的哪个社团里抛头颅洒热血呢?红河学院的社团品类繁多,各式各样,那么社团对于个人而言有什么价值呢?这大学四年我们该如何度过,才不枉青春这个美丽的词语。就此,我们采访了陈俊学长,听听他对学弟学妹们的大学嘱告。

记者:学长,我们学生啊,现在接触社会、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并不多,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名目繁多的社团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吗?

陈俊:社团是一个过程,是介于社会中间的一个环节,社团本身会组织一些活动,你在社团里面参与活动,比如这次这个活动,是需要你来做策划,你来组织,这其实在无形中就锻炼了你的组织与协调能力,这对于你以后步入社会而言,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是有很大的锻炼价值。就拿我来说我在大学的时候加入的是莽原文学社,一方面是我比较喜欢文学,在社团里面可以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一起讨论,这无形就会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是莽原文学社会定期组织活动,我借此就锻炼了自己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这些都是为我成为一名编辑做了铺垫。

记者:学长,你是03年学校升本后的第一批毕业生,见证着红院的成长和改变,所以,学长可以谈谈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建议吗?

陈俊:建议啊,那我随便说点了,现在的大学生呀,我见到太多了,就是太懒了,事情不到十万火急就不会去做,也太安于现状,没有一点危机感,我简单的谈谈我的建议啊,主要是有三方面。第一:树立远景:迈向自我塑造的第一步,要有一个你每天早晨醒来便为之奋斗的目标。须即刻着手建立,不要往后拖。你随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一些改变,但是不能一刻没有远景。第二:把握好情绪:人开心的时候,体内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从而获得新动力。而令你开心的事不在别处,就在你身上。要时刻保持乐观的心态,找出自己的情绪高涨期用来不断激励自己,不段充实自己。第三:立足现在:锻炼即刻行动的能力。不要沉溺在过去,也不要耽溺与未来,要有梦想、筹划和制定创造目标的时间。不过,一切就绪后,一定要学会脚踏实地、注重眼前的行动。当然你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当你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负百分之百的责任的时候,你的意志就会变的强大,你也很难会因为各种困境而感到挫败,因为你已经成为自己人生的舵手。总之就是不能让自己懒,惰性的养成很快,要改掉就很困难了。大学四年尽量不要让它荒废,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对得起年轻这个词语。

篇3:校友访谈访谈录

纵观山东72所高职院校, 几乎每一所院校都有校友访谈, 有很多院校已经成立相应的机构专门负责校友工作。可见各高校都认识到了广大校友, 在长期发展实践中, 在国家社会发展和各行各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体现了各级各类院校的精神。因此, 将校友发展经历和人生感悟与在校学生培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是目前学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宝贵财富和重要力量, 有益于培养新时期优秀学子。为了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使学生广泛受益, 学习学校广大校友身上体现的为人、为学优秀品格, 校友的奋斗精神、成长之路和肺腑之言, 是当前学校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生动教材, 同时可以吸收广大校友共同参与学校育人工作, 拓展学生教育的各方资源, 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 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就业引导等增加学习机会和资源支持。因此, 校友访谈工作现如今已经成为各类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那么如何有效的进行访谈, 访谈方式的选择, 显得尤为重要。校友访谈方式多种多样:面对面采访、信函采访、电话采访、QQ或者微信采访、采访周围的人、微博访谈等等, 采访的基本形式也各不相同:摄像采访, 录音采访, 拍摄采访和文字的口头采访。采访还可以分为直接采访和间接采访。直接采访, 顾名思义就是直接和当事人见面了解真实情况;间接采访即通过当事人以外的并且与当事人密切接触的了解当事人的人采访, 间接验证被采访人和事的客观公正的事实。

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本人带领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采访了该学院70名校友。45人中接受面对面访谈的15人, 电话采访的10人, QQ或者邮件采访的20人, 拒绝采访的25人。可以说这次采访尽管达到了最初的基本目的, 但效果不令人满意。这说明访谈方式有必要因人而异, 不同类型的人访谈方式是有其独特的规律的, 掌握这种规律会有助于访谈的效果, 节约访谈的时间和成本。因此把握访谈的正确方式及其规律变得尤迫切。

2 访谈方式开展的基本情况及对比分析

参考“访谈”相关文献以及访谈具体运行方式, 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进行的访谈进行对比分析:

纺织类优秀毕业生最初14人, 建工类优秀毕业生最初32人, 财经类5人, 后经过校友推荐共计访谈70人。其中1999级1人, 1999级以前的毕业生5人。

1) 直面采访。是指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 或称面对面采访。是最早出现的, 用的最多的一种方式。这种访谈还可以细分为两种方式:面对个体采访;面对群体采访。愿意接受这种访谈方式共计15人, 其中1999级1人、2005级1人、2006级7人、2007级5人、2009级1人。15人中除1999级校友及2006级一名校友读研究生外, 其余人员都已经在管理岗位工作, 且工资收入较同级毕业生高出很多, 个人发展也较好。一般较容易实现拍照、录音。

2) 电话采访。电话采访是不方便联系面对面采访时采用的采访方式。这种采访的特点是快。愿意接受这种采访方式的5人, 基本上没有毕业年限的区别, 接受这一采访方式的原因一是对方没有时间, 二是对方不会感觉不自然, 且交谈较顺畅, 也愿意接受电话录音。

3) QQ/微信聊天工具结合电子邮件采访。这种采访方式是访谈方式中最便利、最经济、最实惠的一种访谈方式, 接受此种访谈方式的共有25人。其中2010级10人, 2009级8人, 其他7人 (不含1999级以前的毕业生5人) 。这些人因为刚刚毕业尽管是学校推荐的优秀毕业生, 但多较为谦虚, 且忙于工作, 更愿意接受这种访谈方式, 也很愿意愿意提供文字材料。

4) 微访谈方式:按照访谈持续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访谈与实时访谈两种类型。按照陈蕾伊、钟丹莹、张若娴的观点“微访谈是一种建立在微博基础上的访谈类产品, 与传统的访谈有很大的不同。传统的访谈节目由专业人代替观众提出问题, 一般在经过后期剪辑包装后才会呈现于观众眼前, 即使现场直播也是在节目编辑策划下进行。而立足打造一个名人和普通老百姓直接对话平台的微访谈, 与传统访谈的最大差别也正在于此:首先, 微访谈的所有问题均来自于普通网友各型各色的原生态提问, 并由访谈嘉宾直接进行回答, 真正做到了嘉宾与网友之间的零距离交流;其次, 众多网民的现场围观, 使得访谈环境大而真实, 嘉宾和围观人群都有一种很强的“现场感”。

在操作上, 微访谈也做到了简单易用。微博网友只需登录微博账号, 进入访谈页面, 即可通过“我要提问”按钮提出问题;嘉宾进入访谈页面之后, 将会看到网民的提问微博按时间、转发数和评论数等属性进行排列, 并从中便捷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答复。嘉宾每回答一个问题, 都是对该网友微博进行了一次评论并转发的操作, 这样, 既回答了问题, 也对普通网友进行了一种人气推广。

自诞生以来, 微博持续改变着整个中国传媒圈的生态, 它具有精确定位目标受众, 快速传播有效信息, 吸引粉丝积极互动三大优势, 因此成为越来越多的政企机构、社会各界名人等宣传的首选方式。”

尽管这种访谈方式是一种流行趋势, 但这种访谈方式在本次校友访谈中没有采纳, 主要是因为目前毕业生很多对微博的关注度不够, 甚至有些校友还没有开通微博。不过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以及开拓学校对校友的宣传途径上来讲, 这种访谈方式会是一种趋势。人物立体感较强, 人物故事、采访话题更真事也更容易被同学们所接受。

此外, 在本次访谈中1999级以前的校友以上方式全部给予拒绝, 这些人员目前职位较高, 且都已是50岁左右的人员。其中一人是这样说的:我现在已经没有任何追求, 想过平静的日子, 希望同学予以理解”。

3 校友访谈发展建议

根据以上对访谈方式的对比分析, 笔者认为:

1) 面对面访谈需要掌握的三个原则:

(1) 平等,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没有尊卑之分, 成功校友之间成就程度上虽有区别, 但采访时应一视同仁;

(2) 因人而异, 采访者不能感情用事, 而且, 要因时、因地、因事而异, 切忌套用一个方式。很多人拒绝采访与采访方式使用不当也有关系, 尤其像年龄比较大, 地位比较高的人, 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3) 主动权, 采访者要始终把握主动权, 就是要紧紧把握采访意图, 主动提问, 因势利导, 步步深入;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 能沉着应战, 机智处理;恰当的掌握时间。学生采访时有时话语比较被动, 让采访者有尴尬之感, 有不少接受采访会出于对学生的同情、鼓励和支持。但是如果不抓住机会往往得不到想要的信息。

另外, 还要正确处理研究采访对象和调整自己的关系。

2) 电话访谈应注意使用方法

(1) 设计好问题。电话用语毕竟和面对面访谈是有区别的, 注意问题的前后连接性, 为做记录做好准备。

(2) 自报身份, 要有礼貌。自报身份是电话访谈必不可少的关键点, 只有对方清楚来龙去脉, 才会进行或者接受采访。同时由于彼此看不到对方, 长时间的采访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因此多用礼貌语, 有助于此种访谈方式的进行。

(3) 尽可能记下对方的谈话语气, 甚至感情色彩。

(4) 核实访谈内容。因为听的内容较多, 人的记忆力有限, 可能会出现差错, 因此采访过程中或结束后要注意核实访谈内容。

3) 怎样利用网络采访

(1) 拓展消息来源。作为一个优秀记者, 应该从学校网站设立的新闻组和聊天室中掌握信息。

(2) 运用网络进行调查, 在学校的bbs上发问卷。

(3) 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采访。如果很多方式都拒绝电子邮件就是最后的机会了, 因此要及时了解对方情况, 把握时机, 但是此种方式时间超过3天以上时, 要注意及时跟踪访谈对象。

4 结束语

本采访谈对象仅仅70人, 或许不能反应普遍规律, 但希望以上访谈经历能为日后学校的访谈贡献一点微不足道的经验。

摘要:人的性格千差万别, 心理接受能力各不相同, 因此, 校友访谈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究竟哪些因素影响着人们接受访谈的方式?校友访谈的各种方式适合什么类型的人?如何有效使访谈栏目达到理想效果, 就必须抓住机遇, 找准定位。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友工作,访谈方式

参考文献

[1]百度词条[OL].

篇4:主编访谈录

许文老师是《父母必读》杂志的创办者之一,也是第一任主编,是见证这本杂志走上辉煌之路的人。近80岁高龄的老人,每当和我们谈起当年的故事,都有说不完的话。那些琐碎的细节,宏大的手笔,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冀,无数机构和权威专家的鼎力支持,以及读者和舆论如泉源般的回报,都深藏在她的心里。

1979年8月,我在当年北京出版社旧址所在的校场胡同口,碰见了刚刚参加完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一次关于研究儿童教育问题会议的鲁刚(时任北京出版社副总编辑)。他让我马上去找一下当时《北京日报》的副总编辑徐惟诚,因为他在会上听到徐惟诚提到了一本苏联出版的书《父母必读》,也就是后来我们出版的《家庭育儿百科》,同时他建议我们考虑出中国版的《父母必读》。

那个夏天,正是10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百废待兴的时候。10年动乱,使整个社会秩序被打乱了,也影响到许多家庭。因此,很多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下凸显了出来。

我在接受了出版这本书的任务之后,又想到,—本书总要受到一定的时间限制,而社会生活是日新月异的,每个家庭、每个父母都在受着生活变动的影响,出—本书并不能适应父母的需求,应该考虑书刊结合的出版形式。这一想法马上受到了出版社的支持。

于是,在书的编写过程中,《父母必读》杂志也开始筹备。很快,北京市妇联帮我们筹建了专家组,有家庭教育、社会、体育、生理卫生、心理……很多方面的专家。我们又通过共青团中央请到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为杂志题写刊名。很快,宋先生让人把写满了“父母必读”的2个16开纸送到了我们手里。

1980年4月,第一本《父母必读》杂志正式出版,当时是32开的小刊本,第一次印刷了10万册,马上销售一空,于是连续加印,—共印刷了3次。同时,我们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都是用口袋装回编辑部的。当时我们认真回复了每一封信。

1982年,杂志改为16开本,由新华书店发行改为邮局发行,按月出版。到1985年12月我从杂志社退休期间,一共出版了54期,发行量约1600万,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

回想我这一生当中,要讲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时光,就是在《父母必读》杂志工作的这6年。因为那时候的中国还没有一本专门讲怎样做父母的刊物,是我们创办了她,我们为了下一代孩子的健康成长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父母必读》杂志创办至今35年,正好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现在是更好的时代,但是无论哪个时代,她永远都是父母需要的!

杜迺芳:我们给你的是—种思想方法

杜迺芳老师是目前6位主编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也是历经杂志变革最多的一位:从黑白转为全彩印刷,与法国育儿大刊合作版权,出版育儿译丛,筹建品牌部,开创“童书排行榜”,搭建“父母必读育儿网”……很多“父母必读”的大事记都与她密切相关。她对前几任主编的办刊理念有着很好的传承,但她也在一路的变革中形成了自己对“父母必读”这4个字的独特理解。

37岁那年,我从北京出版社的其他部门调至《父母必读》杂志工作。18年间,我觉得对我改变最大的,应该是思想方法。当时我到杂志社工作时,孩子已经7岁,但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尤其是和很多育儿方面的大专家接触后,我的一些育儿观也发生了改变。这本杂志—直在做的,其实就是在强调一种育儿思想方法:从关心孩子到关心家庭,从关心父母的育儿方式到关心父母自身成长,其实归结到最后,是关心一个人最本质的东西。

和法国育儿杂志进行版权合作之后,我们引入了不少国内暂时还达不到的前沿研究内容,以及一些深入探讨的话题。但我感觉,还有一种育儿思想方法被我们和优质的内容一起带入了国内,就是如何看待养育这个过程。中国人的育儿目的性特别强,但是法国人就能很自然地把养育一个孩子作为生命的一个阶段,所以能放松地对待它。在我们眼里看来是一件特别大的事,在他们那儿不算什么,因此杂志的文风也很轻松、幽默。这些对育儿新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也都一直延展在我们的杂志里。

面对现在铺天盖地的网络育儿信息和《父母必读》杂志的关系,我的看法是网络上的信息要求人们马上给予反应,需要自己去辨识、去判断,而《父母必读》杂志给父母的,是一种基本的判断,—种基本的思想方法,这个和那些纯粹的信息是不—样的。纯粹的信息现在到处都是,但是真正有质量的分析,和有一定说服力、有一定的道理的东西,是《父母必读》杂志应该去给予的。我们给出的,是基本的思想方法,也就是说当父母掌握这样的方法,碰到任何问题,都可以用它去分析、去解决,而不是遇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我们就给你一个具体的办法。我觉得这样的思想方法对于父母来说,甚至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才是最最重要的!

在海量育儿信息中没有的思想方法,才是“父母必读”独特的价值,也真正需要父母“必读”。

徐凡:始终坚持送达父母最需要的帮助

徐凡老师和《父母必读》杂志的关系可以写一部有趣的传记小说:还在北京大学读心理学时她就是她的读者,之后她以儿童心理学专家的身份为她撰稿:她为她放弃了儿童心理领域的专业研究,成为她的编者:她当主编后没多久又成为包括这本杂志在内的几家杂志的管理人:父母必读养育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之后,她是院长。身份的多次转变,却改变不了她与她“一见钟情”的初衷:要为父母送达他们最需要的育儿帮助。

一旦成为父母,我们就承担着把一个孩子带入成人社会的这个全部过程,责任非常之大,关系到未来的很多事情,关系到这个孩子幸福不幸福,关系到你自己和整个家庭幸福不幸福。因此,这本杂志所做的内容,真的是必读!很多人都是在偶尔看到《父母必读》杂志后,才突然醒悟,要是早点看到,该少走多少弯路啊!杂志里有些内容会帮助家庭减少冲突,增加和谐的氛围。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读了之后,育儿或者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就不出问题,每个家庭都需要—个摸索的过程,但是有《父母必读》杂志的陪伴,可以帮助父母在前行的道路中多些平缓,少些不必要的摩擦和冲撞。早一点儿读,就早有准备,无论是知识、物质还是情感上的。整个的养育过程中,父母都会得到很多的支持。因为我们在做的,就是全方位地陪伴父母,陪伴养育生活。

养育其实是一个跨界的课题,需要医学、营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各种研究的综合应用,还需要用心去研究我们的养育生活发展趋势。所以,主持父母必读养育科学研究院就是在整合很多外部的专业研究机构、专业的人才、专家,一起来研究和养育直接相关的具体问题,为父母提供更具体、更贴心的支持和帮助。

今天,我依然相信优质的内容非常重要。虽然现在各种新媒体的传播的信息铺天盖地,但纷杂的信息也良莠不齐。通过人们的比较和实践,鉴别能力会上升,人们还是会倾向于找到他信赖的内容。谁发布的声音里更值得信赖,谁就会一直受到青睐。所以,当现在的“父母必读”升级为全媒体的时候,也正是因为有优质的内容的基因,迅速赢得了年轻父母的认可。

篇5:校友访谈录活动策划

“校友访谈录2010——追梦”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据成功事例了解当代社会,促在校学生坚定学习信念

二、活动名称:校友访谈录2010——追梦

三、活动背景: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显严

峻,以成为目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作为在校大学生,除保证圆满地完成学业之外,还应及时了解社会信息和就业动向。同时,由于许多当代大学生不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认为只要有个大学文凭,就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造成基础理论不扎实、动手能力弱的现象严重。为此我们举办此次活动以减少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困惑,改善当前不良学风。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地点:

六、活动对象:2008级本科学生党支部全体党员,以及积极分子。

七、活动意义:通过采访校友的人生经历,指导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教育他们珍惜时

光,激发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增强“今日我以师大为荣,明天师大以我为荣”的责任意识和作为师大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增强服务社会的意识;更进一步了解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差异,提早做好关于走上社会后角色转变的准备,更好 地适应工作环境。

八、活动准备:

九、活动流程:

1)寻找校友。将全体参与人员分成组,分别采用网络查询,咨询老师等不同的方式去寻找近几年从我院毕业的优秀校友人。寻找目标为曾经在校期间表现突出,毕业后小有成就,一路奋斗追梦,内心或背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的,其经历能够给在校学生以启发和鼓励的优秀校友。

2)深入校友。对确定的校友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准备。正面对该校友的大学经历和毕业后的发展情况有一个充分的采访,同时通过曾经的老师,同学以及现在的同事进行侧面的了解。采用文字,照片,录像等多种手段做好记录。

3)宣传校友。对于所掌握的校友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然后通过展牌,海报,网络等方式对位校友进行全方位宣传,让同学们对位优秀的校友进行初步了解,为参与访谈校友的积极性做好铺垫。

4)访谈校友。采用模拟访谈节目的形式,融入青春校园的元素,对 位校友进行现场访谈。访谈的过程紧紧围绕着本次主题——“追梦”展开:

①将 位校友的奋斗的经历进行浓缩定位,分别采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流行的歌曲名字定义(例如《倔强》、《梦的怒放》、《风雨彩虹 铿锵玫瑰》等),对位校友的生活纪实与歌曲融合以mv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

②邀请校友上台就坐,开始正式访谈,从在校期间的大学时光到毕业时的选择启程,再到现如今的小有成就,通过时间线展开访谈,主持人恰当把握访谈氛围,轻松而充实。期间融入信件,照片,音乐,物品等具有代表性的道具,让访谈不失乏味和枯燥,一同畅聊追梦的心路历程。

③现场互动,每个气球中提前装入了一位同学的问题,通过扎气球的游戏,位校

友来回答在座的同学们的问题。

④访谈最后,主持人进行全场总结,位校友共同献上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台下的同学跟唱并掌声感谢。

篇6:校友访谈报告

徐绍兴,男,生于1947年,原籍浙江绍兴,现居于四川成都,工作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9研究所(已退休),曾任副总工程师、总体室主任,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求学经历回顾篇

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北航?有没有在北航的生活体会?

1968年在天津参加工作,1972年抓住推荐上大学的机会,来到北航。当时,我是第二届推荐上大学的学生。当时因为北航划到航空工业部,我们单位当时也属于航空工业部。我们类似是定向培养来到了北航。当时规定5年工龄以上可以带工资去学习,我离带工资去上学还有6个月。犹豫了一下,钱就那么回事,还是抓住机会去了北航学习。

原来在北航学习时,我是副班长。因为我对技术特别感兴趣,一天到晚抱着技术书啃。学习成绩比较好,所以大家推选我当副班长,有时可以给大家辅导辅导功课。但是因为对政治不太感兴趣,支书对我有些意见。现在跟老同学聊起来,大家认为人才应该是由多种人才组成,不像从前一味地关注思想教育。事业发展感悟篇

您的工作经历是什么样的过程?有什么体会和感悟?

我进学校前是在天津是搞通信的,学校时学的是雷达专业。学校毕业后回天津呆了一年,到现在的研究所里。到成都以后一直搞的是电子对抗,主要是军事上的应用,针对性地干扰敌人的通讯、雷达、导航。

中专是学结构的,学到后来遇到文化大革命,就回家自学。因为喜欢无线电,就自学无线电,自己装收音机。毕业后分配去了天津,因为知识分子要改造,在那里烧了一年半锅炉。后来分到了设计所,周围人基本上都是搞无线电的,有哈军工、北理工的等等。

我当时做的是开关电源。现在很普遍,那时候做得很痛苦,晶体管烧了几抽屉。一是因为当时国内的电子工业很落后,受到外界技术封锁。五八年全民电子运动,搞起了很多很多的电子厂。由于技术跟不上,经验也不丰富,做出的零件容易烧。那时候搞技术都是从国外弄些资料,自己研究自己做:买晶片、蒸发、光刻、腐蚀。当时不像现在,没有网络,资料主要是靠情报室收集,从国外刊物上收集,很难弄到英文资料。当时国内也有学术期刊,但是学术期刊的水平不高。技术上有一定成绩,但是进步缓慢,很难突破。到北航读书三年后回单位,开关电源还未过关。现在开关电源遍地都有,体积小,价格也便宜。

二是计算量大,也缺乏好的模型。当时用的是计算尺,手工计算工作点、频宽等等。计算量很大,很费时间。现在已经计算机化了。算完以后还是没用,因为没有好的模型。只有电阻、电容的模型,放大器什么的都没有资料。因为器件参数变动太大也不稳定,主要靠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来调试。现在模型好,计算出的结果可信度也就高。

当时搞科研非常辛苦,现在好多了。但是难的方面已经变化了,可能做电路出来比较容易,但是要想把它做好就不容易,指标要求也高了。这就像以前从来没人提要把信号从噪声中提取出来,现在就不一样了。

学校比工厂好的方面就是接触外界多一点,跟外界交流多一点,可以从外面购买一些软件进行仿真。

刚踏入社会时,您有什么体会?有不适应的地方吗?

刚参加工作时,曾经连续加班一个星期不睡觉。搞的问题现在想起来很荒唐,搞两机之间的传输,一边翻书一边调,纯粹靠实践把问题磨出来的。传输通了以后,发现收到的是乱码。研究之后发现是没有同步的问题。设了同步头以后,发现数据也会受到干扰,收到的还是乱码。再研究,用了前向纠错、大数表决的方法,最后把它解决了。工作时都是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步走来的。

现在问题的层次比以前深一些,比如从噪声中提取信号、提高抗干扰能力等等。技术不断发展,现在就出现新的矛盾了。以前用的机子是404,是 4位机,后来有了8位机,又到单板机„„到现在已是天壤之别。

现在技术发展非常快,是不是需要不断地学习?

对。我调到这个所来。就开始做是总体。做总体呢,用四川话说就得“门门懂,样样温”。对每个方面都得有粗略了解,这样才能与专家沟通。我从搞系统,到搞整机,然后到总体室主任。一直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我提了一个说法“白天锻炼身体 晚上锻炼脑袋”。白天得开会,得发现问题,协调问题;晚上得学习,分析白天出现什么问题,看书看报,研究解决的方法;第二天,再用前一晚思考的结果去解决问题。白天找专家了解遇到了什么问题,记住问题,回去琢磨,看书,第二天再找专家讨论。因为管总体,电路要跑、结构要跑、通信要跑,所以是“白天锻炼身体 晚上锻炼脑袋”。

在事业发展中,北航给您的最独特的是什么?对您个人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在北航的学习生活对工作的影响相当大。

进入北航之前,多靠自学,有很大局限。在业余时间学习,没有体系也没有规律,主要是因问题而看书学习,比如装收音机出现了什么问题,再去查资料。在北航学习比较正规,按部就班地上课,做题。毕业实践,到无锡去实习,呆了半个月。

在北航学习主要收获有两个,一是理论上知识体系化,二是培养了良好的自学习惯,今后遇到问题就知道去看什么书,关注什么问题。

另外当时在学校还学了外语。非常重要。一是可以看外文资料,从国外学习

技术。国外当时技术比国内先进得多,没有办法,必须向国外学习。二是在与国外合作的时候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曾经我们和以色列人谈项目,当时有中国、美国、英国等等几个地方竞争。所以就要看几方面的资料。最后因为中国人开价便宜,选择了我们,但是要求达到美国人提出的指标。

学校所学知识与工作所用到知识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美国的教育,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工作中的应用最多只有15%。原因主要有二,知识的老化和文不对题。所以说毕业以后还要靠实践,边工作边学习,人家说“边啃骨头边找肉”,自己做过以后印象就会很深刻。

我们所培养总体时要求到装配车间去实习。这听起来好像跟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实际上是为了了解整个研究所状态,还要建立最基本的知识理念,比如认识认识各个零件、各个部分是什么样的。

莘莘学子寄语篇

您认为“北航人”应该如何选择人生道路?

我认为还是以兴趣为主,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就像现在小孩的教育,以兴趣为主,强扭的瓜不甜。现在也是投石问路,弹琴书画都让小孩子试试,没兴趣就算了,有兴趣就继续。现在社会有了很大进步,不会把你箍在一个地方,还是应该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把自己的位子找清楚。

现在提倡“一专多能”,就是自己有一个主攻方向,也就是“专”,“多能”就是指其他方面的能力。如果推销是我的长处,就可以去搞推销。搞推销的时候也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我赞同大学生出去兼职,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但是培养其他能力的时候不能影响主攻方向的能力培养。

您对学生毕业去向:对出国、工作等去向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出国:可以开阔眼界,带来新的思维,促进技术发展。

研究所:发展方向主要还是走技术路线,做管理也是技术起家。这样同专家有很多共同语言,搞管理好搞。研究所里不是很急功近利,给你一些很好的技术研究的条件,技术难度也高,项目比较新。以完成任务为主

公司:

如果想在短期内获得成果,或者尽快进到管理层,可以选择公司。您对于年轻人的人生规划有什么样的建议?

我有一些感受,就像一句老话说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有些人把钱看得很重,结果没得着钱;有些人把名看得很重,结果也没得着名;有些人不看重名利,最后名利双收。工作中,不考虑个人得失,无形中间会把事情干得更好。首先把自己事情做好,其他自然会来。人生规划不可能规划得太远,干好眼前的事情,自己要学会安排。就像我退休了以后除了领导给安排的事情,看看书,研究研究专业,就觉得生活比较饱满。

您是如何权衡工作和家庭?

事业为主。最近很热的电视剧《裸婚》里就有一个因为家庭琐事丢了工作的例子。事业为主表面上有点不尽人情,但是实际上如果事业无法维持也会影响到家庭。如果丢了工作要重新再起炉灶,谈何容易?跳槽的时候,工作经验只是获得机会的门槛,进入新单位后又得从新员工做起。所以说现在找工作很难,找到好单位以后,要想着怎么样扎根在企业,策划未来,摆正位置。

现在大学生有在大城市扎堆现象,您是怎么看的?

我认为选择中小城市比较好。现在国外有选择中小城市工作的潮流。有几大好处:首先中小城市跟大城市比不会落伍,而且中小城市的环境比较好,保障也不差。

具体到成都,就是水好,环境好,气候适宜。成都处于川西平原,物产丰富,从前四川号称天府之国。成都人追风也追得很凶,不会落伍。成都人过日子过得痛快,有钱就花,没钱就赚。赚到钱以后就想着让自己的生活丰富。

对“北航人”的寄语:

认清自己 摆正位置 看准方向 随机应变

校友生活体会篇

退休生活怎么安排的?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

我退休以后一直也都在干活。一方面是有一些外面返聘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在研究所里需要的时候做一些评审、咨询的工作。兴趣爱好嘛,我平时比较喜欢体育、音乐等等。现在还在坚持运动。现在夏天是每天游泳一千米。年轻的时候加班加点,工作压力比较大。到退休的时候就想多注意注意身体。

北航60华诞在即,请为母校建言

对学校的学科建设的建议:

对学校发展有三点建议:

首先不容质疑的是必须与时俱进。

其次就是专业得按需设置。也就是需求前引,需要什么就做什么。让在学校里学的那么多知识在工程当中的作用最大化。比如美国高等数学教育内容就比中国少很多,只让学生有个数学概念。让有专门的人员把数学方法变成程序,大部分人用这些程序做应用方面的工作。以前学到的知识在专业应用方面只用到小部分。

第三是人才分类。比如让一些高层次人才研究数学与电子方面应用的结合,把数学方法编成程序。让大部分人学习如何应用这些程序解决工程问题,培养一些工程人员。

篇7:优秀校友访谈

【被采访者】:沈超建,于07年进入漳州师范学院就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1年毕业

现于厦门春保森拉天时有限公司就业 职务:硬件助理工程师

【采访一】求学经历回顾篇

1.请谈谈在漳州师范学院学习和生活的记忆;您在校期间是否有不同于其他同学的求学经历?

被采访者:在漳州师院学习是一段很珍贵的回忆,虽然有的学习很辛苦,但是我还是通过自身努力,通过了学习考核,最终合格毕业了。生活上,在漳州师范学院,认识了很多朋友,这是很珍贵的财富,受用一生。

2.您的班级、辅导员和老师对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被采访者:我的辅导员教会了我团结,努力,探索,勤奋。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3.您是否在求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参加过校园文化活动?在为同学服务与参加活动中您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被采访者:没担任过学生干部,但是参加过活动,参加过社团,在这些活动和社团中,我学到了,服务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也学会了很多课本上没用的知识,学会了与人交流接触中的很多东西。4.您在漳州师范学院的大学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事情? 被采访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军训,在军训期间,学习了军人的精神,学习了爱国主义,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的坚毅品质。

【采访二】莘莘学子寄语篇

1.当今社会的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最应该提升哪些职业素养,为将来的事业与人生积累些什么能力?请您从这个角度给现在的师院学子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被采访者:我个人认为现在的社会企业更加偏爱动手能力强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多加锻炼,注重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切勿纸上谈兵。

2.您对学生毕业后流向是什么观点?

被采访者:不盲从,不要说考公,大家都去考,要结合自身实际。

3.您认为“漳师院人”应该如何选择人生道路?

被采访者:我认为,只要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符合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好的。

【采访三】校友生活体会篇

1.您有哪些难忘的生活经历或故事,有什么感受?

被采访者:和同学的交往中,特别是和舍友的交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时候难免会发生冲突,怎么去协调,怎么去解决。这

些都是必须学会的。还有就是我在512汶川地震发生后,身为一个四川人,参与了我们四川老乡为灾区募捐的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深切体会到了,一放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灾难是有限的,爱心是无限的。

2.谈谈您对待事业与家庭或工作与生活的态度。

被采访者:对事业必须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对家庭要充当好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不能因为事业而过分的亏欠家庭责任。生活中要快乐,要乐观,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即使每个人都很难过,也要努力认真生活。

【采访四】附被采访者毕业照

篇8:校友访谈访谈录

栏目背景与受众定位

《杨澜访谈录》于2001年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创办并主持。栏目就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热门话题, 与国内外各领域的知名人士进行广泛探讨, 记录事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特有的历史瞬间。栏目定位以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为中心, 透过成败得失体现百味人生, 探讨现象背后隐含的价值观念。栏目将受众主要定位为高文化、高品位的社会高层次人士, 以期通过栏目的沟通访问, 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那些各领域内值得尊敬的翘楚们传奇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杨澜访谈录》目前的播出平台已由阳光卫视转到上海东方卫视, 通过东方卫视的卫星电视平台, 覆盖中国3500万家庭, 拥有超过1.5亿的观众群。栏目同时还被发行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华人社区, 全球观众超过3亿。 (1)

《鲁豫有约》是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于2002年推出的, 是凤凰卫视为陈鲁豫量身定做的一档谈话类栏目。栏目定位为“寻访昔日的英雄和有特殊经历的人物, 一起见证历史, 思索人生, 直指人们的生命体验与心灵秘密, 创造一种新颖的记录谈话模式, 充满人情味”。陈鲁豫对被采访者心灵的关注使《鲁豫有约》采访的嘉宾更偏重于平民, 他们不一定每个都是名人, 但每一个却都是有故事的人。栏目的受众定位于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人群, 只要有真心有真情, 愿意倾听故事, 感受他人喜怒哀乐的人都是栏目的受众。如今, 该节目在除凤凰卫视外的全国19家电视台播出, 收视率始终名列前茅。主持人陈鲁豫更被美国BBC、CNN冠以“东方奥普拉”的美誉。不同的开播背景与受众定位, 决定了两档栏目在理念及内容上的不同。但是两者所渗透的人文关怀是共通的, 也是吸引观众的关键之处。

栏目内容

两档栏目的不同定位决定了两者在内容上的不同, 这种不同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在栏目理念上的差异, 二是在栏目选题上的不同。

栏目理念的差异。首先, 从两档栏目的名称中便可看出各自所承载的不同理念。《杨澜访谈录》和《鲁豫有约》都以主持人的名字来命名, 体现品牌意识。但前者以“访谈”为主, 栏目中多以主持人提问嘉宾回答, 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后者则倾向于聊天的风格, “有约”两字给人以舒适温馨的感觉。而栏目的副题“说出你的故事”体现出了栏目内容是以嘉宾的叙述为主, 主持人和现场观众则是听故事的人, 主持人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打开了嘉宾的话匣后便不太发表评论, 而是把这种思考的空间留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其次, 栏目的制作环境也完全不同。《杨澜访谈录》是在世界各地范围内进行访问, 采访地点是根据嘉宾所在地而设定, 采访环境多半以一人一椅面对面交谈的方式组成, 且现场无观众。这样的形式将访谈定位在一个较严肃严谨的位置上, 与栏目采访名流的理念也相适应。而《鲁豫有约》则有固定的演播厅, 台上一张宽大舒适的沙发, 一个大屏幕, 台下一群观众营造出充分的现场气氛。主持人与嘉宾都以放松的姿态展开交谈, 双方不拘谨不做作, 想到什么说什么, 氛围轻松, 与讲故事的主题很相符。

栏目选题的不同。从栏目的选题来看, 《杨澜访谈录》的采访对象基本为政界名流、金融巨头、演艺界精英等在世界上和各自国家有卓越贡献、突出成就的人。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美国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著名影星尼可·基德曼、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等大人物均曾做客《杨澜访谈录》。嘉宾的高端使《杨澜访谈录》的栏目层级就是高端访问, 通过采访一个名人去了解一个事件甚至一个国家。《鲁豫有约》则倾向于一种叙事型的谈话, 往往选择一些有着特殊经历和生活体验的人, 让他们将自己的回忆、故事、心境与观众一同分享。在新版《鲁豫有约》中, 普通人的生活得以更多地展现。如《过年回家》中返乡的学生、民工, 《未婚妈妈》中乐观开朗、坚强执著的女性等。每个人的现实生活都是一段历史的构成, 因此, 《鲁豫有约》试图以一种兼具人性和历史的视角, 来解读普通人的生活体验和人生观, 一同思索人生, 感受生命的体验。 (2)

主持人的对比

主持人是谈话类节目成功的关键, 而这两位主持人无论是在个人经历, 还是主持风格上都有所差异。不同的人生经历和个人历练, 令她们在栏目中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

主持人个人经历。杨澜本科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 毕业后在央视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传媒学硕士。先后开办过《杨澜视线》、《杨澜工作室》、《杨澜访谈录》等栏目, 并于2000年创立了阳光卫视。无可争议, 杨澜是当今中国最出色的女性之一, 也是最出色的媒体人之一。她美丽、聪慧、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与广阔的视野使其主持的栏目大气沉着、优雅知性。陈鲁豫出生在北京一个充满书卷气的家庭, 从小对语言非常敏感, 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英语系国际新闻专业。她敏而好学, 敬业认真, 身上始终有一种脱不去的校园气息, 单纯而又机灵, 因此受到了许多大学生、知识分子阶层的喜爱。她那安静淡定的气质赢得了嘉宾的信赖, 使他们能够袒露心声。 (3)

主持人形象与风格塑造。在《杨澜访谈录》中杨澜展示的是一位智慧干练的成熟女性形象, 她与被访者一样具有丰厚的思想内涵和成功的经历。她对嘉宾的访问总能在最恰当的时机提出最恰当的问题, 与嘉宾进行语言的交锋碰撞以求能够挖掘出嘉宾最真实而深刻的思想。在《鲁豫有约》中, 主持人陈鲁豫因其机智敏捷和沉稳淡定的气质而成功塑造了一个邻家女孩的亲切形象。在栏目中她邀请观众和她一起聆听嘉宾讲故事。无论是什么职业、阶层的嘉宾到了这里, 就只是一个普通的“说故事的人”。陈鲁豫招牌式的微笑和内敛谦和的态度, 是降低嘉宾心理防线的“有力武器”。如果说杨澜在栏目中扮演的是与被访嘉宾同等的朋友角色, 那么陈鲁豫则更像是一个虚心请教的学生。两种风格截然不同, 却都获得了成功。

主持人沟通技巧。杨澜在采访问题设计上以“焦点性话题”为主。杨澜的采访快速而又专业, 节奏感强, 提问具有跳跃性, 问题与时代联系紧密, 具有较强的财经、政治等各领域的专业背景。在杨澜的引导与刺激下, 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经常呈现出对话张力、交锋频繁、观点碰撞、精彩淋漓的场景。陈鲁豫在谈话问题设计上则以“故事性话题”为主导。每期栏目中故事性问题占据主要比例。另外是人情味话题。陈鲁豫具有很高的“倾听”艺术, 她在采访过程中, 常常提问后就像一个恬静的晚辈或朋友, 全神贯注地聆听经历人生风风雨雨的长辈、友人对过去的追忆。但是陈鲁豫的倾听又不是一言不发地呆坐着, 而是在每一次倾听之后, 她通过获得的信息和灵感进行成功的追问, 引导嘉宾说出自己的故事。

总的来说, 作为两档不同风格的人物访谈类栏目, 《杨澜访谈录》与《鲁豫有约》各有千秋。如果说《杨澜访谈录》是山珍海味, 那么《鲁豫有约》就是家常菜, 各有各的味道。《杨澜访谈录》让人开阔视野, 了解国际名流的非凡人生;《鲁豫有约》则通过生活中普通人的故事和感悟, 带领观众体悟五味人生。杨澜和陈鲁豫都引领我们在她们各自的栏目中获得了不同的精神享受。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两档电视名人访谈栏目进行分析, 比较研究两档栏目在内容与受众群体上的不同, 在栏目理念与选题上的差异, 通过对两位主持人个人经历及形象、主持风格和沟通技巧上的不同比较, 分析阐述这两档谈话类栏目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电视,访谈栏目,杨澜,陈鲁豫,栏目理念,主持人风格

注释

1《东方瞭望——杨澜访谈录》介绍。

2陈鲁豫:《心相约》,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年版。

上一篇:生活励志成长名言下一篇:贫困生励志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