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2024-06-28

《父母的语言》读后感(精选9篇)

篇1:《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说:“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付出会收获什么,但是你无所事事的话,一定不会有任何收获。”

最近,读完了《父母的语言》这本书,觉得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特别如果宝宝还不到三岁,特备推荐读一下。

一个孩子最初的语言环境决定了孩子的学习轨迹,拉开学习差距的不在于后天的学习态度,而在于三岁以前父母给予的3000万词汇。

因为所谓的“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并不是他们家境富有,或者报了多少课外班,而是他们一出生,就能够在语言丰富、积极正面的环境中得到熏陶。

研究表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父母对孩子早期教育的一种检验。

本书以丰富的实例,给读者阐述了3000万词汇的重要性。也以具体的情境,在语言与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能力、毅力、自律性等方面为读者给予了指导,其“3T原则”一直贯穿始终。

请相信父母语言的力量,它是世界上既免费又十分重要、不可浪费的资源。

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是告诉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对话,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其大脑潜能即“3T”原则法:

1、共情关注(Tune in):共情关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观察、理解、行动。

2、充分沟通(Talk more):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词语;抱着孩子讨论当下的事情,少用代词,逐步培养脱离语境的语言,

3、轮流谈话(Take 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不做简单问答,耐心等待孩子回应。

4、另外还有后面提到的第4“T”:关掉电子设备”(Turn it off)。

参照书中的理念,我们应该尽力做到:

1、为宝贝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

2、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

3、称赞过程,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

4、鼓励孩子超越其行为,培养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以建议性的语言,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解释规则的道理,管教不感情用事;

5、言传身教;

6、培养孩子的因果思维;

7、将固定思维转变为成长性思维。

说实话,从看完这本到现在,我印象最深的是本书正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第一段讲的是,作者是怎样进入到这一研究领域的,本书的作者本身是一个脑外科专家,但是因为惧怕给病人做开颅手术,所以专门研究显微镜下的人工耳蜗,并为大量失聪儿童实施了人工耳蜗手术。作为术后的效果跟踪,让他和他的研究小组,有了神奇的发现,就是患儿的智力、阅读、语言功能的恢复情况,并不取决于他的家庭富有或贫穷,而是父母的语言。

在育儿书籍方面我很喜欢看美国人写的书,作为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在我们中国人还在想着怎么解决温饱、实现现代化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足够闲的时间和金钱,支持他们去开展各类实证研究。我喜欢看实证研究的书,真是的故事读起来不费力,真实的数据也更加让人震撼和信服。

当然数据是真实的,但是分析逻辑是主观,作为研究者难免会有些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过分自豪。我们阅读的时候,还是要部分借鉴为好。比如说,书中提出父母多输入数学词汇,孩子将来的数学天赋将被更好的开发,而多语言中多加入方位词,孩子的空间感会变得很出色……我到是觉得,每个家长说的语言都不可能是无限多的,受到教育背景和自身环境的影响,很肯能侧重某一方面的词汇,而其它方面的词汇,就会相对少些。我们也不必过于在意这些,只要能够积极的回复,多多与孩子聊天这就足够了。

最后一段讲的是作者的丈夫唐纳德.刘,他的丈夫是一名儿科医生,在20xx年为了救两个被卷入海浪中的小男孩,而失去了生命。

作者这样形容自己的丈夫: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最有力的支持、我的真爱。对于他来说,站在岸边看到两个小孩在挣扎,立即去帮忙是无须争论和犹豫的。他是一个小儿外科医生,孩子需要帮助,孩子就要得到帮助,这不仅仅是一项准则,这是他生活的方式。即使他知道采取行动会使自己丧命,他也不会站在岸边,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挣扎。

文章说,许多孩子从一出生就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才能使自己的人生配得起自己的潜能。他们在挣扎,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作为父母,虽然我们也不知道究竟怎样,才能配得上我们孩子的潜能,但是尽我们所能的做我们可以做的,是爱之所致,也是作为成年人对于孩子,对于社会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后来,唐纳德被称赞为英雄。最后我想说,无论如何感谢这对有爱的夫妻。

篇2:《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聆听老师讲述《父母的语言》后,我的感触与受益良多。

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所以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者,父母以身作则,用耐心的态度,温和的言辞来感化与教育孩子实为必要。若言行得当,那孩子必将也是一个温文尔雅,行为得体的人;反之,若以暴躁嘲讽的态度来面对孩子,那么,我们很难保证孩子会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由此可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古语永不过时。要想孩子拥有光明灿烂的远大前途,父母的语言就必须恰当,如此才能为孩子搭建牢固的地基,培养出开朗、活泼、自信、大方的人。而我也明白,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必将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影响,以身作则,如春风化雨般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灵。

篇3:《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位

以美国安然、世通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财务失败事件的发生, 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经济社会需要一个有效框架来帮助管理人员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不仅提供了关键原则, 还拓展了内部控制框架, 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 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 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 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 管理风险以使其限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 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COSO在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界定中重点强调了7个属性和理念: (1) 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 它持续流动于企业内部; (2) 企业风险管理是由组织中各个层级的人员来实施的; (3) 企业风险管理应用于战略制定的过程中; (4) 企业风险管理贯穿企业整体, 在各个层级和单元应用, 还包括采取企业整体层级的风险组合观; (5) 企业风险管理旨在识别那些一旦发生将会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 并把风险控制在风险容量以内; (6) 企业风险管理能够向一个企业的管理当局和董事会提供合理保证; (7) 企业风险管理力求实现一个或多个不同类型但相互交叉的目标。

COSO认为, 企业风险管理应发挥以下作用: (1) 协调风险容量 (Risk Appetite) 与战略, 管理层在评价战略方案、设定相关目标和建立相关风险管理机制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所在主体的风险容量; (2) 增进风险应对决策, 企业风险管理应能提高企业选择风险应对策略的准确性; (3) 抑减经营意外和损失, 主体识别潜在事项和实施应对的能力得以增强, 抑减了意外情况以及伴随而来的成本或损失; (4) 识别和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多重风险, 每家企业都面临影响自身不同组成部分的一系列风险, 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有效地应对交互影响, 以及整合式地应对多重风险; (5) 抓住机会, 通过全面考虑潜在事项, 促使管理当局识别并积极地把握机会; (6) 改善资本配置, 获取强有力的风险信息, 以使管理当局能够有效地评估总体资本需求, 并改进资本配置。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体系

框架提出了四类目标: (1) 战略 (Strategic) 目标, 即高层次目标, 与使命相协调并支持使命; (2) 经营 (Operations) 目标, 即有效性和效率; (3) 报告 (Reporting) 目标, 即报告的可靠性; (4) 合规 (Compliance) 目标, 即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

对于目标的实现, 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一样, 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 而且, 对于不同的目标所提供合理保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对于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而言, 因为有关报告的可靠性和符合法律、法规的目标在主体的控制范围之内, 所以可以期望企业风险管理为实现这些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但是, 对于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而言, 由于这些目标的实现还取决于一些不在主体控制范围之内的外部事项, 所以, 企业风险管理可以提供合理保证的是对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 即管理当局以及承担监督职能的董事会能够及时地了解企业目标实现的进展情况。

三、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构成

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 它们源自管理当局的经营方式, 并与管理过程整合在一起。

1. 内部环境。

管理当局确立关于风险的理念并确定风险容量, 所有企业的核心都是人 (他们的个人品性, 包括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 以及经营所处的环境, 内部环境为主体中的人们如何看待风险和着手控制风险确立了基础。

2. 目标设定。

必须先有目标, 管理当局才能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潜在事项。企业风险管理确保管理当局采取恰当的程序去设定目标, 并保证选定的目标支持主体的使命并与其相衔接, 以及与它的风险容量相适应。

3. 事项识别。

必须识别可能对主体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它包括表示风险的事项和表示机会的事项, 以及二者兼有的事项。

4. 风险评估。

要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 以便确定管理的依据, 风险有可能与被影响的目标相关联。既要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 也要对剩余风险进行评估, 评估要考虑到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

5. 风险应对。

员工识别和评价可能的风险应对措施, 包括回避、承担、降低和分担风险。管理当局选择一系列措施使风险与主体的风险容限和风险容量相适应。

6. 控制活动。

制定和实施政策与程序, 以确保管理当局所选择的风险应对策略得以有效实施。

7. 信息与沟通。

主体的各个层级都需要借助信息来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广泛意义的有效沟通包括信息在主体中向下、平行和向上流动。

8. 监控。

整个企业风险管理处于监控之下, 必要时还会进行修正。这种方式能够动态地反映风险管理状况, 并使之根据条件的要求而变化。监控通过持续的管理活动、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单独评价或者两者的结合来完成。

四、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能与责任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再一次强调了系统的概念, 即在实施企业整体风险管理过程中, 主体中的每个人都对企业风险管理负有责任:首席执行官 (CEO) 负有首要责任, 并且应当成为主人:其他管理人员支持主体的风险管理理念, 并在各自的责任范围内依据风险容限去管理风险;风险官、财务官、内部审计师等通常负有关键的支持责任;主体中的其他人员负责按照既定的指引和条例去实施企业风险管理;董事会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 并察觉和认同主体的风险容量。但是, 对于企业外部组织, 如顾客、商业伙伴、外部审计师、监管者和财务分析师等, 常常提供影响企业风险管理的有用信息, 但不对主体的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承担任何责任。

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可以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董事会应当确信知悉最重大的风险, 以及管理当局正在采取的行动和如何确保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董事会应当考虑寻求内部审计师、外部审计师和其他方面的参与。对企业的高层管理当局来说, 首席执行官应把业务单元 (Business Unit) 领导和关键职能部门人员召集到一起, 评估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和有效性。对企业中的其他参与者而言, 应该考虑如何履行各自的职责, 并与更高层的人员讨论有关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看法。内部审计师应该考虑他们关注企业风险管理的范围。对监管者来说, 整合框架可以增进有关企业风险管理的共识, 为监管者在对他们所监管的主体采用规则或指南等形式设定期望或进行检查时提供参考。对于为财务管理、审计和相关领域提供指南的规则制定机构和其他专业组织来说, 可以根据《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消除认识方面的差异, 达成共识。

五、企业开展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的关键

1. 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规范。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提供了有效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的框架, 财政部及相关部委制定颁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 为企业建立内控及风险管理制度提供了最佳范本。首先, 企业应根据所在的行业和地区, 开展风险识别和评估, 识别每类风险对公司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 根据企业的特点细化风险分类, 形成自身的风险分类体系或风险管理轮廓;其次, 企业应根据战略发展目标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 从而研究确定企业的风险偏好及容忍度;最为重要的, 就是企业必须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责和架构, 将经识别的主要风险对应职责归属, 进一步确定计量和管理的方法, 提出具体的风险应对措施, 落实到企业的各项管理流程当中。

2. 要在企业内部培育风险管理氛围。

企业的风险管理也是一个全员的管理过程, 涉及企业各个流程环节。要培育企业的风险管控文化, 将企业对风险管理的理念在各级管理人员中普及, 促进员工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认知、认同和责任感, 要加强对风险管理岗位的培训, 规范作业流程, 把握风险要点, 使得对风险的防范意识成为每位员工的职业素质之一。

3. 要切实执行风险管理规范。

风险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和应对, 而制度能否有效执行, 决定了企业风险管理有效与否。企业应当强化对制度、流程的执行力度, 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 确保风险管理的各项措施能够不折不扣地得到执行。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还应当定期组织对风险管理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并据此重新评估风险因素, 提高对风险变化的敏感性。

篇4:父母的语言水平对孩子的影响

首先,父母应注意使自己的语言适应孩子的发展阶段。

例如三岁以前的孩子没有抽象能力,时空观念也不是很强。因此,跟他们谈话就应以身边具体的事物为题,谈谈孩子面前的小狗、小猫或小火车,谈谈妈妈脸上的耳朵、鼻子、眼睛、嘴巴等等;但对三岁以后的孩子则可以谈谈“在那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某件事,讲讲“在很早很早以前”或是“在遥远遥远的未来”的某个人,这种异地异世的超时空语言将有助于孩子的时空观念的建立,也适应孩子的理解能力。

研究者们发现,3~6岁儿童的语言发展在3~4岁阶段有飞跃现象,4岁以后发展变慢。一些儿童心理学家认为2~3岁时儿童口语发展的最佳年龄,在这期间孩子说话迅速而容易。因此,父母在向孩子说话时应注意这种规律性,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父母的语言要抓住孩子的转变时期做某些变化。

实验证明,“小班孩子的动作主要是受视觉映像或表象调节的,言语还起不了很大作用,只是在他做完了这个动作以后,他才能在语言中把它反映出来。中班儿童往往一面动作,一面言语,言语的计划作用还很差。大班儿童就不一样了,他能在行动以前就用语言表达他要做什么,如何做等等。”语言学研究也告诉我们,人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往往落后于言语理解能力,因此,父母可以抓住孩子发展的转变时期适当做些超前训练。例如在和孩子一起搭积木时,对小班的孩子就可以一边演示一边述说正在干什么,并逐步要求孩子边做边说,由言语理解入手达到培养孩子言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再次,要采取适应孩子心理特点的说话方式。

3~6岁的孩子的思维方式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他们最喜欢形象化的语言。父母的语言可采用一些形象性强的词语和表达手法。例如,说“小狗痛得‘汪汪汪’地直叫”,而不说“小狗痛地直叫”;说“小哥哥的黑溜溜的眼睛往四下这么一瞧”,而不说“小哥哥的眼睛往四下这么一瞧”。另外在说话时,加上一些手势动作身姿体态面部表情等,使语言具有绘声绘色的效果,提高形象性。儿童对情绪化、情感化、夸张性的语言也尤为欢迎。例如说“这座森林很大”就不如说“这座森林可大啦”。再如在讲故事时,就可在语速的缓急、语调的轻重、音量的强弱方面做些装饰性处理,有些情节特别慢,有些情节特别快,音量时大时小,时高时低,这样一下子就可将孩子带入一种情景之中去。

适应儿童心理特点与理解能力的意思还在于句式的选用上。如“小小家里有张年画,一个小牧童画在上面,他骑在牛背上吹笛子”就不如“小小家里有张年画,年画上画着一个小牧童,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子”,这种以上句末尾作为开头的句式很符合儿童的理解顺序;再如“从前有个国王,年纪和大了,眼睛花了,耳朵也有点聋了,走起路来跌跌撞撞”,这个故事开头就比较好,用相同的句式去描绘国王的各个方面,如果改成“从前有个国王,年纪很大了,花了眼,耳朵也有点聋,走起路来跌跌撞撞”,效果就差许多。

篇5:《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原创: 裴裴

前天完成了第一本纸质书籍的阅读:《父母的语言》,原英文题目直译为《3000万词汇》。推荐家有0-3岁宝宝或准备要宝宝的宝爸宝妈读此书。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在樊登读书听樊老师讲的,恰巧我的积分够换这本书便直接兑换了。

作者是美国一名做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外科医生。她开展“3000万词汇倡议”项目的起因来源于她的两个患者给她的启发。这两个孩子都是先天性耳聋,都在7、8个月时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他们最初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先天条件相同、手术相同,几年后却有着不同的手术效果。在小学三年级时,一个孩子就读正常公立学校,能和朋友和家人开心相处或打闹,他的阅读水平完全达到了三年级水平,年龄与水平相符;一个只能就读特殊学校,只能说一点点话,比画几个最简单的手语,她的阅读水平还停留在幼儿园水平,未来令人担忧。

为什么两个孩子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原因在于两个孩子在三岁前所处的语言环境不同。

作者的团队用三年的时间研究发现:社会经济水平、种族、性别、出生顺序都不能成为影响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早期的语言环境才是影响孩子最终学习能力的关键,即,父母应该对孩子说多少话,应该怎么和孩子说话。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语言环境差异如下图。

孩子潜能的开发离不开其早期所处的的语言环境。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大脑发育、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乃至性格塑造,都有着巨大的.影响。父母的语言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

既然如此珍贵,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和孩子对话呢?作者给出了“3T”原则:共情关注(Tune in)共情关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充分交流(talk more)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语言;轮流谈话(Take 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同时,作者还给出了第4个T,Turn it off,关掉电子设备。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作者是医生的原因,我觉得她是个超级严谨的人,每一个观点和研究都给出了例证,而且不只是例证那么简单,还要确保其科学性。因此我有时读起来会感觉读读读却没读出去多远,就像走路一样。这时候我又重新听了遍樊老师的音频,重新梳理了一下继续读。真的是听读相长。

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两种思维模式下会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读罢我客观冷静地评价了儿子的期末考试,没有和其他孩子比考了几个一百,我看到了他的成长和不足。人生,很长。我想我可能要把《终身成长》列为我的阅读书目了。

在读到书末作者致谢部分时,才知道有那么一幕:作者的三个孩子在海边玩耍,作者的丈夫站在海边向远处眺望,看到海中有两个男孩在挣扎,她的丈夫便奋不顾身地向男孩走去。后来,两个男孩回来了,而她的丈夫却再也没有回来,留下爱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她的丈夫被称为“英雄”。作者做“3000万词汇倡议”就像她的丈夫在面对那两个男孩时一样,看不得别的孩子在挣扎。夫妻俩拥有一种怎样的情怀?再回头看作者的这本书,文中没有丝毫失去挚爱的悲情,有的只是对天下父母们的真情呼吁,还有对社会对国家的呼吁,这又是怎样一种大爱?大爱的背后又蕴藏了多少她的家庭中的小爱?向作者致敬,向她的丈夫致敬,向她的研究团队致敬。

篇6:父母教孩子语言的十大忌

1-3岁分类生长发育

怎样像林书豪一样长大个儿?4招暗示不打不骂BB变乖“爱”让孩子没了安全感?粗茶淡饭的孩子长得快!噪音环境影响宝宝学说话反思“保姆式喂饭教育”!“异形”水果为啥不能吃如何正确选择补钙产品?佝偻病不一定是“缺钙”金奇仕被曝吃出佝偻病营养饮食

“相克”食物给宝宝小心吃宝宝辅食喂养全接触1-2岁宝宝一日食谱建议给1-3岁宝宝制定食谱的原则甜味中的机密宝宝该不该吃强化食品蔬菜里的营养素多多宝宝不吃饭,10种方法帮你忙解说维生素C营养果蔬top10日常护理

宝宝皮肤天天保湿的小法子抚触宝宝 谨记4要4不要新手妈妈纸尿裤的使用指南纸尿裤PK 布尿布各有观点,专家给说法纸尿裤的优缺点及使用窍门传统布尿布1-3岁宝宝作息时间安排气温骤降,宝宝呼吸道健康要注意测试:宝宝换奶期妈妈必知儿童的皮肤不适合晒太阳疾病接种

遇到快过期疫苗这样做!什么是营养品?什么是保健品?什么是药品?冬季宝宝预防感冒应补充维生素A宝宝卤门状态蕴涵健康信息 卤门小也应坚持服用伊可新最近在中国新上市的五联疫苗是一种怎样的疫苗?巴斯德疫苗学堂宝宝预防接种的常用疫苗有哪些?疫苗是什么?早期教育

如何引导宝宝的各项天赋?家长必修:转移宝宝注意力iPad伤眼,怎么给宝宝玩?宝宝:搞破坏不是我的错宝宝“害羞情结”巧应对!真相大白!宝宝为何说谎?轻松应对宝宝中英文双语学习双语学习,领先开启宝宝未来如此便宜?!——外国幼儿园收费集锦国外幼儿园是如何收费的?生活百科

实战:如何让宝宝乖乖吃饭宝宝“人之初,本自私”?宝宝的房间不能喷杀虫剂春季宝宝皮肤护理大全宝宝春季饮食妈妈注意事项春季宝宝护理全攻略宝宝过年安全隐患别让意外伤了宝宝宝宝过春节牢记8不要妈咪必知:春节宝宝穿衣打扮全攻略!1-3岁专题>>

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把不适宜教育孩子的语言分为以下十种,称为语言十忌:

1.忌恶言。不要说“傻瓜、说谎、没用的家伙。”

2.忌侮蔑。不要说“你简直是个废物。”

3.忌责备。不要说“你又做错事,真是坏透了。”

4.忌压仰。不要说“闭嘴!你怎么这样不听话呢。”

5.忌强迫。不要说“我说不行,就不行。”

6.忌威胁。不要说“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去吧。”

7.忌哀求。不要说“求求你不要这么做好吗?”

8.忌抱怨。不要说“你做这种事,真令我伤心。”

9.忌贿赂。不要说“你若考100分,我就买自行车、手表给你。”

篇7:父母如何培养孩子语言

我的儿子两岁五个月,在外面遇到熟人时从不喊人,虽然我每次都主动跟别人打招呼,可儿子根本不被我影响。我也教育了他很多次,可他就是不改。有时候,我就说:“既然你不喊人,那我们就走了。你跟别人说再见吧!”嘿!真怪,他马上就说“再见”,比我让他喊人要利索得多。没办法,我只得退让:“你不喊人,就对别人点点头吧!”他照做了,我就夸他:“你是个好宝宝,你真棒!”

儿子大多时间是由阿姨来带,而阿姨也是个很少和别人打招呼的人,我想这也是造成他不喊人的一个原因。每次儿子不喊人,我就非常尴尬,觉得在同事和亲朋好友面前很没面子。我想别人会觉得我的儿子很没教养,会认为我这个做妈妈的没教育好宝宝。每当看到和他同龄的宝宝大大方方的,我就觉得自己的儿子没出息,这让我感到很自责,很有挫败感。我丈夫性格内向,平时很少和人说话,我就担心儿子将来也像他这样。

这样对他的成长有没有影响?对他的心理发育有没有影响?

孩子的心理

宝宝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约定俗成的人际交往模式,成人在此过程中可以给宝宝树立良好的榜样。宝宝在此阶段所出现的人际交往的问题与宝宝有没有出息是丝毫没有关系的。

宝宝不愿意叫人的现象出现时间并不一致,因人而异,往往在宝宝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一般为2岁左右。2-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此时的儿童变得特别喜欢说,词汇量迅速增加,基本理解常用的简单句型,并能用简单的复合句来表达意愿。2岁后期会用“我”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愿望,开始把自己从客体中区分出来,而言语的发展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萌芽。一项针对1000多户的家庭调查显示,2-4岁的幼儿中,80.2%已有相当强的自我主张意识,越来越多不到2岁的孩子已经有了逆反情绪,这个年龄比前几年提早了近一年。当宝宝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初具独立思考的能力,面对爸爸妈妈一如既往地频繁要求叫人,宝宝心里的小情绪自然会抬头。

* 妈妈的朋友宝宝还没有认识呢,怎么就要叫他们了呀!

小孩子多少都会有些怕生,如果家里一下子来了一群客人,面对这么多陌生的脸,宝宝往往都会失去原有的活泼,变得有些呆。要宝宝叫人,更要有一个熟悉接受的过程,而如果有的叔叔阿姨面相不善,宝宝避之唯恐不及,叫人?等等再说哦。

* 我喜欢这个阿姨的卷头发,但是现在还不想叫她。

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注意力跟大人想的不一定一致,孩子往往会注意一些被大人忽视的细节。当宝宝专注于阿姨的头发之类,很容易会忽略爸爸妈妈叫人的要求,可不,他正在一门心思想自己的小心事呢。

* 昨天叫了好几个奶奶,今天怎么又来个奶奶啊?

小宝宝觉得有些烦,每次都是按爸爸妈妈一次又一次重复的指令,称呼各位亲戚朋友,难免会觉得千篇一律,没有意思,懒得理睬了呢。

* 做啥老让宝宝叫人?我就是不叫!

2-3岁的小孩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想法。因此,他们悄然告别了“惟命是从”的年代,自己拿主意来决定该干什么,宝宝们自己做决定,不要那么听话地叫人啦。

“开口”不难

错误的做法

如前分析,有时宝宝不肯开口,只不过是有些小情绪。首先,父母完全不必过于担心;其次,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而勉强孩子也不是妥善的举措。

当宝宝不愿意开口叫人,父母不要——表现得过于急切,甚至威逼利诱,这样更容易激发宝宝的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往往会这样说:“叫了阿姨才有巧克力吃”“宝宝越来越不乖,都不肯叫人,妈妈不喜欢你了”,诸如此类的说法都会给孩子一种逼迫他的感觉,往往适得其反,宝宝通常会用一声不吭作为反应。

你可以淡然处之,当宝宝拒绝叫人,父母不再继续纠缠,把话题转移,这时候,放轻松的宝宝反而有可能会想要表现一下,自动自觉地重新开金口;如果有其他小孩同时在场,而这个孩子很乐意叫人,就适当地利用一下这个条件。表扬大方叫人的孩子,利用宝宝好胜争宠、爱模仿的心理打开金口。

让孩子慢慢来

父母不必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家长,给自己增加这方面的压力。相信宝宝在您及时、合理地引导下会逐渐改善不爱叫人的习惯。给您如下几点建议:

1、带宝宝外出时遇到熟人,您就坚持跟别人打招呼,给宝宝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

2、只要您坚持,宝宝就会朝着您希望的方向进步。宝宝成长的过程是漫长的社会化过程,决非一朝一夕,他需要反复模仿成人的行为。

3、有意识地培养宝宝的社交意识。遇到同事和亲朋好友时,您都要很正式地把宝宝介绍给他们,同时也把对方介绍给您的宝宝。

4、告诉宝宝,社交性问好的形式有很多,友好地注目、点头、微笑、握手、寒暄等等,表扬宝宝良好的社交行为要具体。如:“你会跟别人点头了,我真为你高兴。点头也是向别人问好的一种方式,以后你长大了,还会学会其他的方式。”

篇8:《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父母皆祸害作为反题, 其意义在于增加了一种视角, 即儿女对于父母行为的批判性审视视角, 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重新审视亲子关系。曾有专家看到相关材料的时候说, 小组的这些被父母“祸害”过的人数相对于全国青少年的人数毕竟是少数, 所以, 不必草木皆兵。笔者想要说的是, 从人数上来讲可能是少数, 但对具体的身陷家庭问题中的人来讲, 都是想逃都逃不走的悲剧。小组里的很多成员都用黑暗, 暴力, 冷漠, 悲观, 病态, 冲动, 痛苦, 绝望, 噩梦, 甚至背叛, 肮脏, 卑鄙, 混乱, 生不如死等来形容本该非常温暖的“家庭”。所以, 我们对这“少部分人”的关注和拯救才能实现全体家庭的和谐。

在小组里, 组员之间是一种相互安慰、相互倾诉、相互支撑的关系, 正是这种关系激发了个人重新面对世界的勇气。在组员的诉说中, 父母随意和任意的体罚子女是大部分组员不得不说的伤痛。并且父母对子女施加暴力侵害, 不是少量的、偶发的现象, 它比一般想象的更加普遍, 更加严重。本文尝试着从一手的组员诉说材料中总结概括出家庭体罚子女的特点、原因、对子女的伤害后果, 目的是让我们理性地看待和运用家庭体罚, 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一、家庭体罚的特点

(一) 体罚是以爱的名义

家庭体罚不同于在社会上反目的人之间的打骂, 前者往往都是在“爱的名义”下进行的。我们好像都有这样的一种毋庸置疑的条件假设: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或许正是这种毋庸置疑的条件假设使父母对子女的伤害有了伦理支撑, 使伤害变得合情合理。有个组员说她妈妈有这样的一个逻辑“谁都可以伤害我, 但是不容许你伤害我。但我可以随便伤害你, 因为我爱你。她根据这个逻辑伤害了我几十年”。听起来荒谬的逻辑在爱的名义下变得合理起来。把爱和暴力联系起来是很可怕的。

(二) 体罚的场所相对私密

父母体罚子女一般都会发生在比较私密的空间里即自己的家里面。正因为是一种私密领域, 所以它使“受伤者”有一种无法挣脱、无处可逃、无从说起、无人可救、就像是窒息一样的感觉;它令身处其中者特别容易陷入焦虑、无力、恐惧或者羞愧难当。有个组员说她小时候经常被母亲毒打。那时候他们一家四口挤在十几平方米的老房子里, 她觉得那简直是人间地狱。

当然也不排除另外一种情况。既有些父母往往会随时随地、不分场合地对子女大打出手。这样在众目睽睽下的体罚更是让子女感到羞辱。

(三) 体罚的时间具有连续性

小组的组员受家庭的体罚往往不是一次两次, 而是贯穿了子女成长阶段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学龄前至中小学时期甚至大学。所以, 孩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要去忍受, 也正是因为长期性, 更会造成其内心的不堪重负。

(四) 体罚使用的工具多样化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体罚时, 往往不仅仅是“拳打脚踢”, 还有比拳头和脚更凶狠的打人兵器!以下几个案例是小组组员的真实经历。

“我爸是当兵的, 我小时候调皮, 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用军用皮带打, 抽得大腿小腿都破皮了, 然后渗出细胞液。”

“周末中午去同学家玩, 下午四五点回的家, 我妈让我跪在地上, 用大辞海那种工具书对我头上一顿乱砸, 然后掐得我满脸都是淤青。”

“被烟头烫过手心, 原因是, 我看了我爸带其他孩子出去玩的照片心生妒忌, 用刀片割花了那些照片, 他发现之后恼羞成怒, 狠狠地用点燃的烟头戳了我的手心。”

“小时候我妈打我都是用针拿来扎的, 把我摁在床上死命扎。”

除此之外还有榔头、菜刀、笤帚、鸡毛掸、晾衣竿、毛巾 (用来堵嘴) 等工具。这些打人兵器的使用让我们觉得打人者和被打者不是一种亲密的亲子关系, 而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五) 体罚常伴有恶语中伤

父母在体罚子女时, 往往处于一种比较愤怒、暴躁的、非理性的情绪当中, 在打孩子的同时又使用伤害性的甚至恶毒的话语攻击孩子也就不足为奇。所以, 子女在被打的过程中受到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二、体罚带给孩子的危害

这里的危害指长期的、反复的、严重的体罚所引起的危害, 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以暴制暴

长期遭受体罚的孩子潜移默化地会开始学会用暴力、武力解决问题。这种暴力的指向对象不仅指其他人, 也有自己的父母, 被称为新型家暴现象。

有位组员说:“最后一次挨揍, 那时候刚上大二, 就因为一点小事, 我妈揍了我, 多年的激愤一下子爆发, 我拿把菜刀把她砍了, 本来要照她头砍的, 但脑子里闪了一下, 就砍到她腰上了, 砍了个大口子!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挨过揍了。”

(二) 心理问题

美国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做了一个经典实验, 他用两组小白鼠做实验, 甲组小白鼠是被惩罚组, 即小白鼠在笼子里如果乱跳乱叫、争吃东西做出一些不符合人的意愿的行为, 施之以棒打、重敲笼子等惩罚, 乙组小白鼠为对照组, 对它们一些不符合人的意愿的行为施之以抚摸, 用棒子慢慢地赶开, 表现得十分友好。经过长时间的实验观察, 发现甲组的小白鼠的寿命是乙组的三分之二。斯金纳由此得出:“暴力会使孩子终身生病”。小组内很多组员性格暴躁、抑郁、经常有自杀的念头, 极其自卑, 没有积极生活的态度。

(三) 逃离父母

有一个组员说自己厌恶自己的家庭, 想离家出走, 另一个组员安慰道:“但是我们现在还太小, 真的没有这个能力啊, 我们要依靠他们的钱生活, 所以只有等到长大自己能工作赚钱养活自己, 就可以不再依赖他们。如果你现在反抗的话, 只会对自己不利。”这个观点是带有普遍性的, 子女强忍着没有离家出走或者逃离家庭主要就是自己经济没有独立, 所以很多组员都是在高考的时候选择一个离家很远的地方, 或者就是找一个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 彻底远离父母。

(四) 智商下降

美国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对1510名2岁~9岁的儿童进行了4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 在806名2岁~4岁的儿童组中, 未遭体罚过的儿童, 智商的平均商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分, 而另一组704名5岁~9岁的儿童, 这一差距是2.8分。可见体罚教育大都事与愿违。长期体罚甚至会抑制孩子智力发育, 因为大脑左右半球虽然具有不同功能, 但两半球是协同工作的。孩子受到责罚, 负责空间知觉、情绪、艺术欣赏等功能的右半球就会处于紧张、压抑和恐惧的状态中, 这样势必影响左半球的功能, 而左半球又主要负责言语、阅读、数字运算和逻辑推理, 长此以往, 容易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产生抑制作用。

三、家庭体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应具有教育意义

在我国, 自古就有“不打不成才, 棍棒出孝子”的古训, 笔者认为家长本身对孩子是有惩戒权的, 要全面禁止体罚在中国似乎是不太现实的, 那我们首先能做的就是让家庭体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应具有教育意义。

(一) 体罚应有理性———内部力量

1. 体罚不是宣泄父母的情绪

很多子女被父母体罚并不是自己真做出了非打不行的事情, 而是父母宣泄在工作压力、夫妻关系等各种问题引起的负面情绪。体罚孩子要冷静、理智, 避免情绪化, 千万不要把自己的不愉快迁怒于孩子, 拿孩子撒气。

2. 体罚不要过频

体罚过频会增强了孩子对体罚的抵抗力, 所谓“打疲了”, 体罚孩子一定要在孩子确实出现重大错误和过失的时候。有位组员说:我的父母亲性格迥异, 父亲暴躁, 动不动就打我, 挖苦我。父亲打了我, 我就产生很叛逆的心理, 觉得他为我花钱活该, 我偏不好好学习, 浪费他的钱;而我的母亲非常善良慈祥, 非常疼爱我, 她也不是从来不打我, 当我犯了严重错误的时候, 她会打我。有一次是我和邻居的小孩子打架, 打到后来两家的家长都出来了, 对方都不吵不闹了, 我还大骂不止, 这次母亲把我的嘴打出血了。但是我感激母亲, 她告诉我我做得太过分了。

3. 体罚力度要适度。指禁止用残忍的工具体罚孩子, 对孩子造成肉体上的严重伤害。

4. 体罚要注意场合。

体罚孩子应该在私底下实施, 不能在大庭广众或亲朋好友面前打骂孩子, 更不能当着孩子同学老师或同伴的面, 以免打击他的自尊与自信。

5. 体罚要达到教育目的

据中国政法大学田岚、何俊萍教授针对498名大学生关于“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 近2/3的大学生在儿童时代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受到体罚后的孩子的感受大多是“不服气, 内心抵制”、“没办法, 只好忍受着”, 很少有人自责并表示要努力改正。这可以看出, 大部分的“体罚”并没有发生积极作用和正向效果。父母在运用体罚的时候一定要冷静地思考着这样做能起到教育目的吗?

(二) 体罚应有法律介入———外力保障

体罚要具有教育意义还需要法律上的支持, 从外部条件保障父母只是将它作为一种教育手段, 父母体罚孩子造成严重身体伤害的, 要负法律责任。

我国法律在该问题上只是有一些简单的规定而已, 没有具体的承担责任的条款。例如婚姻法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

而近年来, 很多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些新的法律规定, 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

英国2005年生效的一项新法案规定, 允许父母对子女温和地惩戒, 但如果体罚子女过重, 家长将面临最多5年的监禁。

篇9:《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关键词:家庭教育;语言暴力;父母;孩子

在中国,不少的父母眼中的语言暴力单纯指骂孩子,而完整的家庭语言暴力还包括家长之间的粗口或者吵闹对孩子的影响,而后者也经常被忽视掉。并且因为传统观念,有人认为打孩子比骂孩子更加严重。然而打孩子只是给孩子带来短期的伤害,语言暴力将会对孩子的未来生活及心理带来长期的伤害。此次调查从独特的父母的视角来分析施暴者即父母对家庭语言暴力的认知度,态度以及现状。通过分析,能够真正的从源头消除家庭语言暴力对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四川省荥经县城乡居民家庭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问卷440份,回收有效问卷417份。其中有效城镇问卷169份,有效农村问卷271份;其中男性141份,女性276份;回收率达94.77%。

2、调查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设计问卷,以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进行统计分析。

3、统计方法:通过各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得出数据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荥经县家长对语言暴力的认知度以及认知途径

在此次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家长对家庭教育语言暴力的认知度参差不齐,在户籍上也有所差异,将户籍与认知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县城不了解语言暴力家长占33.1%,明显小于农村不了解语言暴力的家长比例(56.7%),由于农村信息流入不如县城,导致农村家长对语言暴力的认知度水平较低。我们始终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所以开始思考父母的性格,人际交往,自我修养,文化程度以及沟通能力不同是否会导致孩子的各方面造成影响。而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否会决定自身对某些事物的理解能力,所以对父母的文化程度不同是否对语言暴力的认知度也会不同的疑问做了以下研究分析(如图1):

由图1可知,在学历基础上,家长对语言暴力的认知度有所不同,小学学历,中学学历,高中学历,大学学历及其以上学历家长听说过语言暴力比例依次为33.10%,50.0%,68.1%,81.5%,家长学历越高,对语言暴力认知度的水平越高。

(二) 荥经县父母对语言暴力对孩子教育的态度调查

就“不打不骂不成材”的传统观念中,父辈并不认为对儿孙辈会带来多么糟糕的影响,而是打骂才能成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的全球化是否这种传统观念将会有所改变?

在此次调查结果中,大多数家长认为骂孩子会对孩子生活学习造成很大影响,占75.3%,而认为没有影响的父母占24.7%,说明在骂孩子会对孩子造成影响方面大多数家长达成一致。而“打骂才能成材”的传统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在询问语言暴力与青少年犯罪是否有关系时,66.8%的父母認为青少年犯罪与自己的语言暴力几乎无关,相比认为语言暴力会对孩子生活和学习造成影响的75.3%,有8.5%的认为家庭语言暴力会对孩子造成生活影响父母却不认为语言暴力对孩子的犯罪构成一种诱因。在某种程度来讲,这8.5%的父母仍持有不正确的观点以及没有意识到语言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程度。而对于剩下的24.7%的不认为语言暴力会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以及犯罪有影响的父母应该在孩子心理健康和语言暴力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在传统观念中父母大多数都认为打孩子是有体肤之痛,而骂孩子之后小孩子就会忘记并且没有什么恶劣的影响。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将父母对打孩子和骂孩子哪个影响更加严重做了数据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根据这次调查, 由图3可知认为打孩子更严重的家长比例(32.9%)大于认为骂孩子的家长比例(22.1%),说明这种传统观念在中国百姓心目中仍然存在,而进一步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所以基于此现状,教育机构应该加强语言暴力在家长中的普及力度。

(三)荥经县目前家庭语言暴力现状分析

在现状分析中,将父母小时候遭受语言暴力的频率与父母对自己孩子使用语言暴力的频率进行分析,得知以前总是或者经常被骂的父母有13.4%经常骂自己的孩子,而从小偶尔或没有被骂过的父母有0.047%会经常骂自己的孩子,二者相比之后得出父母是否被语言暴力决定孩子是否会被语言暴力。在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受到语言暴力的时候,他们会怎么做?

有22.3%的家长总是会去制止,而37.4%的父母选择理智的视情况而定,15.1%的父母很少制止,25.2%的父母则选择不理睬。

三、 讨论与建议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的父母语对语言暴力意识都比较单薄,很大程度的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以及未来有严重的影响。因此,家长应充分意识到家庭语言暴力的危害,适当改变自身教育孩子的方法。本研究调查分析雅安市荥经县父母对家庭教育语言暴力的认知度、态度及现状,并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对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并对消除家庭语言暴力提供有益的帮助。建议如下:

1、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互相增强沟通与理解

沟通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得到碰触,能够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误会,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父母与孩子是不同年代的人,同一类事物的认知度也有所不同,只有通过沟通才能互相理解,减少摩擦和语言暴力。父母与孩子要坦诚交心。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心境,出现了问题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要达到良好的沟通,父母温和的态度很关键。父母只有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才能使孩子感到爱和温暖,才能使孩子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才能达到孩子愿意接受教育的目的,而不是采用语言暴力的形式解决问题。

2、父母应强化法律意识,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

子女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法律赋予孩子与成人一样的平等地位和独立人格。父母对子女的教导应多以引导为主。俗话说,人人生而平等,就算是父母,也不能对子女随意辱骂、嘲弄、诋毁等。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1],给孩子以与成人一样平等的人格,而非居高临下的漫骂。平等相处,把孩子视为自己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是无年龄、无性别、无职位、无地位之分。父母只有与孩子平等相处,尊重他的意愿,孩子才会把你当作真正的朋友,愿意和你分享他的忧愁,也才不会压抑和膨胀。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总是以一副威严的的面孔对孩子,以严厉的语气与孩子讲话,无形中会使孩子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不敢和父母交流,有的孩子甚至还会产生反抗的心理。

3、父母应增强自身道德素质,学习更多教育孩子的方法

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与父母的影响可谓是至关重要。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子女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即相当于言传身教。所以,父母应增强自身道德素质,加强自身修养,给孩子做榜样,改变独生子女易受挫败感和自尊心容易受伤害的现状[2]。多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如:多读关于孩子教育的书籍、听教育孩子的讲座或者上教育孩子的辅导班。

4、政府与学校加大宣传力度以改善父母对使用语言暴力意识单薄的现象

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36.2% 的父母从电视上了解语言暴力,而只有7.4%的父母从学校家长会上了解语言暴力。光靠父母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消除语言暴力对孩子带来的伤害,应该进一步加强社会、政府和学校的力量以助父母一臂之力。我们应该让老少都充分认识语言暴力的危害,学会自觉抵制。[3]

参考文献:

[1]何国强.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语言暴力[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1,(5):153.

[2]郭猛. 教育教学中的语言暴力问题探析[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55-58.

[3]张利增. 中学生语言暴力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2010,02:51-52.

[4]安昊. 部分中国农村初中生家庭语言暴力調查——以山东省日照市为例[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07:88-89+138.

上一篇:办公室不宜话题下一篇:作风纪律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