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的周记

2024-06-23

腊八节的周记(共10篇)

篇1:腊八节的周记

《西游记》这本书不仅是四大名著之一,还是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吴承恩所写,这里的人物生动,在中国文学史上,《西游记》是一部艺术成就最高的神话小说,自从他在明代后期成书以后广为流传,以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西游记》主要讲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从东土大唐一直到西天拜佛求经的故事。唐僧的心地善良,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不屈不饶,猪八戒好吃懒做和沙僧的`忠厚老实。读完这本书。我被唐·僧师徒四人的勇敢直前不被困难吓倒的精神感动啦,每次读到三打白骨精,唐僧什么都不会,还把孙悟空气走的时候,我的心里很生气,也不听孙悟空的解释,就认为唐僧只有善良却没有信任。

在我的身边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有一天我家的小花猫把妈妈最爱的花瓶打破了,妈妈买菜回来,看到地上的碎掉的花瓶,心中一凉火气冲冲的把我拉到花瓶的旁边,生气地对我说:“这是不是你干的?”我马上解释了起来,可妈妈一心就不放弃,我心中十分的委屈,是不是家长都这样呢?直到最后妈妈看到地上的猫毛才向我道歉,难道亲人之间的信任都没了吗?

在《西游记》这本书当中我最喜欢人物就是大家皆知的孙悟空,因为孙悟空那种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精神。虽然我们没有孙悟空的这种神通广大,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不可以半途而废,只要坚持去做了,不管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尽力做也是一种成功,这种乐观的精神我们是要学习的。

人生就像《西游记》那样,每走一步都会危险重重,但是只有乐观的心态才能胜过困难。

篇2:腊八节的周记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北齐·魏收——《腊节》

常言道:腊七腊八,冻死俩仨。每年我都并没注意,今年可谓实实在在地感受了一番。昨天的天气还没感受到那么冷,还是阳光明媚。感受到了冬日大暖阳带来的温暖。今早一打开窗户,一阵冷风袭来,是我这个在家穿短袖的孩子都接受不了这样的寒意,冻得我关节疼。于是,脑袋里闪出了一个词语: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从小家里的小孩子就喜欢在过节时,听一些关于节日的由来和传说,那些对于世人来说飘渺虚幻的鬼怪传说,实在是吸引人的。而我也是如此,从小喜欢听姥姥讲一些所谓“神奇的”传说。因为家里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天津卫人,所以都很喜欢坐在一起去听故事,舅舅说,姥姥小时候给他们也是这样讲的,到了过年过节,大家伙全都坐在一起,听姥姥讲故事,而现在姥姥是给你们这样大的孩子讲故事了,而我们这些儿女仿佛也回到了小时候,那些幸福的童年时光。姥姥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腊八节)。其实,小孩子听故事真的不是为了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仅仅是觉得好玩,好奇。听完故事的孩子们,脸上都会露出幸福的.微笑,那么单纯、那么可爱。然而老人也是如此,永远把自己的子女当成小孩子,永远的呵护着他们。而腊八节是在过年前夕的第一个可以团圆的节日了。

篇3:腊八节的周记

一、中国古代的蜡祭和腊祭

先秦时期,我国有很多祭祀活动,如对祖先的祭祀,对山川河流等自然神的祭祀等,并且有春、夏、秋、冬不同的祭祀时间。其中冬季有两个重要的祭祀——蜡祭和腊祭。

蜡,音乍。蜡祭是岁终对八位农神的祭祀。《礼记·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郑玄注:“所祭有八神,先啬一、司啬二、农三、邮表畷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

如果按照《礼记》经文的解释,蜡祭八神,应没有昆虫,猫虎各算一神。《郊特牲》云:“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飨农及邮表畷;禽兽,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蜡祭的八神皆与农业有关。孔颖达疏证,先啬就是始造田者,此处指的是神农,在蜡祭之首。司啬,指的是农神后稷,周人先祖。农,古之田畷;邮表畷,是田畯督约百姓在田间的所舍之处。坊,指的蓄水之处;庸,指的是受水、泄水之沟。另外,还有猫、虎之神。

蜡祭所祭的是农神,是为了报答众位农神对农业种植的功劳和贡献。古人认为,无论是祖先,如神农、后稷,或者是农官田畯,甚至水池、水沟、猫、虎等,只要他(或它)对人类有好处,就要对他祭祀、报答。他们祭祀农神,祝愿“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希望土地不要被冲毁,水归其壑,不要泛滥,昆虫不要为灾,杂草归于薮泽,不要生在良田之中。

蜡祭在郊外举行。《郊特牲》云:“八蜡以配四方,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顺成之方,其蜡乃通,以移民也。既腊而收,民息已,故既蜡,君子不兴功。”我国古代是一农业社会,农业收成关系着这个社会的兴衰。蜡祭的八位神灵,如果接受了祭祀,那么这年的收成就会顺成,贵族统治者就不再兴土功,而息民。蜡祭是古代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祭祀。

《礼记·月令》记载了周代冬季的另一个祭祀腊祭,“孟冬之月,……是月也,大饮烝。天子乃祈求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天宗,指的是日月星辰;大割,就是大杀群牲,用猎取的禽兽以祭先祖及五祀。先祖,当然指的是祖先。五祀,《白虎通》卷一云:“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罾也。”由此可见,这个祭祀所祭的天宗、祖先、五祀,所祈的是来年的收成。

东汉经学家郑玄《月令》注曰:“此周礼所谓蜡祭也。”郑玄认为,蜡祭、腊祭是一个祭祀。唐代孔颖达疏曰:“此等之祭,总谓之蜡。若细别言之,天宗、公社、门闾,谓之蜡,其祭则皮弁、素服、葛带、榛杖。其腊先祖五祀,谓之息民之祭,其祭则黄衣黄裳。”孔颖达虽然看出二祭有细微的区别,但他以为“总谓之蜡”。蜡、腊二祭是一个祭祀。

东汉人蔡邕发现了蜡、腊是两个不同的祭祀。他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曰腊。”一说,《月令》孟冬腊先祖五祀,自昔有之,非自秦汉始也。又郑玄《月令注》,腊,即《周礼》所谓蜡。不知腊祭先祖,蜡百神,二祭有别,郑合为一。非也。”(《正字通》引)蔡邕已经看出了蜡、腊二祭的区别。

蜡祭,是礼祭八神,所用祭品是“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这里所说的“万物”,当是指田中所产的谷粟杂粮。此祭应为郊祭,即露天而祭。

《月令》的腊祭,祭祀的是“先祖五祀”,是祖先之神,那么此祭在庙中举行,所用祭品则为田猎所得禽兽。

蜡祭、腊祭在祭祀中都有祈求来年收成的内容。

二、蜡、腊二祭合一及腊日的出现

自汉代,蜡、腊二祭就合为一个祭祀了。蜡、腊二祭皆有祈求年成,祭祀农神的内容,二祭又皆在冬季。蜡祭,《郊特牲》云:“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祭,《月令》云:“孟冬之月,……腊先祖五祀。”既然二祭有共同的内容,祭祀时间相近,那么人们将蜡、腊二祭合为一祭,则是很自然的事。

《礼记·礼运》云:“昔者仲尼与於蜡宾。”汉代应劭《风俗通义》卷八云:“腊,谨按礼传,……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祭祀其先祖。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汉家火行,衰于戌,故曰腊也。”由此可以看出,汉代像应劭这样的经学大师也说不清蜡与腊的区别,到底什么是腊祭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秦汉时期,周代的蜡祭已经没有了,与腊祭合而为一,其祭名曰腊祭。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汉王朝改用《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年终的12月则称为腊月。12月称为腊月,当与腊祭有关。腊祭在腊月某一日举行。隋人杜台卿撰写的《玉烛宝典》云:“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也就是在腊月的某一固定的日子举行腊祭和蜡祭。这个固定的日子叫腊日。

那么,腊月的哪一天为腊日呢?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巫术学说盛行,特别是《周易》及序、彖、系、象、说卦、文言等十翼的产生,虽然有其哲理性,但充满了浓厚的巫术思想。《周易·系辞上》云:“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周易·正义》云:“此言天地阴阳、自然奇偶之数。”人们赋数字以灵性,以奇数作为阳数,象征天、君、父、男;以偶数为阴数,象征地、母、女等。这种巫术思想也掺糅在人们的祭祀活动中。《礼记·郊特牲》云:“鼎俎奇而笾豆偶,阴阳之义也。”孔颖达疏曰:“鼎俎奇者,以其盛牲体。牲体动物,动物属阳,故其数奇。笾豆偶者,其实兼有植物,植物属阴,故其数偶。故云阴阳之义也。”牲为天之所产,属阳,其盛器鼎俎亦用奇数组合;黍稷谷物等植物系地之所产,属阴,其盛器笾豆簋等用偶数组合。

腊祭本为蜡、腊合一的祭祀,是岁终的农祭。如蜡祭,所祭八神皆农神,即田中之神,所用祭品也是“合聚万物而索之”的农产品。腊祭的对象除“先祖五祀”,亦有祈农业收成的内容。那么蜡、腊合一的腊祭应以农业祭祀为主,应属阴,故腊祭之日亦应用阴数之日。最高的单偶数是八,象征地数;又腊八与蜡祭之八相合。《郊特牲》所说的“天子大蜡八”。虽然“蜡八”与“腊八”的意义不同,但有可能,人们就取了这种巧合,把腊月的八日定为腊日。

萧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荆楚一带,“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说明至少在南朝梁时期,我国长江流域的荆楚地区已以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荆楚地区的人民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萧梁时期以及萧梁之前,华夏民族以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的习俗已经形成。

三、腊八节、祭灶节的来历

先秦时期,我国有祭灶神的习俗。《礼记·礼器》云:“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郑玄注:“奥当为爨字之误,或作灶。”也就是说,老妇要祭烧火的灶,祭则有神。老妇以瓶为尊盛酒,以盆为簋盛食,以祀灶神。但古籍记载,先秦时期祭灶有在夏日的。《礼记·月令》曰:“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郑玄注曰:“夏,阳气盛热,于郊外祀之于灶,从热类也。”因灶中有火,夏日亦热,故于夏日祭灶。《淮南子·氾论训》云:“炎帝於火官而死为灶。”炎帝作灶神,有大材小用之嫌,只是一种传说和附会。

然而,《礼记·月令》所记载的孟冬之月的腊祭所祭的“腊先祖五祀”,其中“五祀”中包括有祀灶。《礼记·祭法》曰:“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历、曰户、曰灶。……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灶神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所祀的神灵。先秦时期,有在夏日祭灶,取其热的意义;有在冬日祭灶,取其岁终之祭义。

秦汉以后,由于腊祭腊日的出现,又由于《月令》中的腊祭五祀,亦祀灶神,故祭灶也固定在腊月祭祀。《后汉书·阴识传》载:“(东汉)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以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孙必将强大。’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东汉人阴子方于腊日晨炊而见灶神,以黄羊祭之,以至暴富,从此每逢腊日祭灶。晋人干宝的《搜神记》、梁朝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都记载了阴子方腊日祭灶的故事。《荆楚岁时记》云:“阴氏世蒙其福、俗人所竞尚,以此故也。”荆楚地区的人民皆效仿阴氏,腊日祭灶,遂成习俗。该书还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所以我国荆楚地区有腊八祭灶的习俗。

由于各地的情况不同,祭祀的物品和日子也不相同。《荆楚岁时记》云:“其日(腊日),并以豚酒祭灶神。”而清人富察敦宗的《燕京岁时记》云:“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民间祭灶,惟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帝京岁时纪胜》曰:“廿三日更尽时,家家祀灶,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祭品则羹汤灶饭,糖瓜糖饼,饲神马以香槽炒豆水盂。”腊月廿三日(有廿四日)是灶神上天汇报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祭灶。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我国南方以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祭灶,北方则有以廿三日(或廿四日)祭灶的习俗。祭灶的日子虽然不同,但以腊月八日为腊日却是共同的。至今,我国中原地区以腊月初八为腊八节,以五谷杂粮熬粥祭之,腊八节所祭的应为农神;以腊月廿三日祭灶,以南糖和糖饼祭之。这当是南北习俗的融合。

腊八节本来是我国自先秦、秦汉就有的祭农神的节日,后代又被佛教借用为斋僧日。南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记载:十二月“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又《东京梦华录》卷八注引金盈之《醉翁谈录》四:“八日,诸经说佛生日,不同其指。言四月八日生者为多。……南方多用此日,北方专用腊八。”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南北朝以后,佛教犹盛。僧人四处传教化缘,世人以粥斋僧是最为寻常之事。我国自先秦时期以五谷杂粮祭祀农神,也逐渐演变为以五谷杂粮熬成粥以祀农神,“事神以事生。”腊八节,世人以腊八粥斋僧是顺理成章之事。所以腊八节被佛教徒借用演变成斋僧节,甚至被误认为是佛的生日,当是误传和借用。

古代文献记载,自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蜡祭和腊祭;秦汉以后,蜡、腊二祭合一,称为腊祭。东汉时期,荆楚地区就以腊月八日为腊日,并有了腊八祭灶的习俗。宋代的腊八俗佛、斋僧,是佛教徒对腊八节和腊八粥的借用和演变。

篇4:小时候的腊八节

腊月初八是腊月里一个重要节日,从此拉开了年的序幕。熬腊八粥、泡腊八蒜是这天的两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此前一两天母亲买菜时捎带手就把各种杂粮、干果和米醋带回家了。初七下午放学回来,我便帮助母亲做熬粥的准备。先把各种豆子、花生米和莲子、杏仁泡上,然后开始砸核桃,剥栗子、松子、桂圆、白果,把红枣去核儿。吃过晚饭,我再把大米、小米、黄米、高粱米、紫米、大麦米、葡萄干洗了泡上,我的任务就算完成了。熬粥是技术活儿,母亲不放心交给我,她要亲自动手。

那时候,北京冬天取暖多靠屋里生个煤炉,母亲也不去厨房做饭了,就用煤炉炒菜蒸饭熬粥,屋里也因此多了点蒸汽和炒菜的香味儿,不仅暖意融融,更增添了些生活气息。母亲拿一个平时蒸馒头的大铁锅熬粥,边干边说:“熬粥要大火烧开,小火慢熬……”她做饭时常常这样,好像是自言自语,其实是在教我做饭。

晚上我们老早就睡了,母亲却得盯着粥锅,怕潽锅或巴锅。粥快熟前,母亲还要加入青丝和糖玫瑰,给粥增加色彩和香气。清晨起来,我们每人盛上一碗腊八粥再加上一勺红糖,黏糊糊热乎乎又香又甜,吃进肚里暖遍全身。邻居之间也少不了互送一碗腊八粥,各家用料总是有差异,味道自然不同,互相品尝一下,更重要的是联络感情。

腊八蒜做起来简单,把紫皮蒜剥了皮放进一个大瓶子里,倒入米醋后加盖把口封严就行了。但之后的等待令人煎熬。母亲说要放在暖和的地方蒜才能绿得快,我是急脾气,每天想起来就看看有没有变化,一会儿把它放在火炉旁,一会儿拿到太阳下晒。几天后新鲜劲儿一过,我也就忘了。哪天忽然又想起来,发现原来一颗颗白玉似的蒜瓣全都变得碧绿碧绿的了,于是欣喜万分。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吃饺子时就着腊八蒜、蘸着腊八醋,别有一番滋味。

春节年年过,自从成家有了孩子,过年更多的成了一份责任。而小时候盼着过年,是期待,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那时过年更有年味儿,也永远值得回味。

篇5:腊八节的作文:腊八节的来历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翡翠碧玉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中国的腊八节。在中国的.农村,这天还有许多农民保留喝“腊八粥”的风俗习惯。(农历十二月又称腊月:因为当时冰天雪地,农民们不能出门耕种,只能在家里做腊肉、腊肠等食物)。

原来“腊八粥”不是普通的粥,它的背后还有一个故事……

从前,有这么一家人,老两口和小两口过着快乐的日子。老两口非常疼爱小两口,什么活也不让小两口做,因为怕他们累坏身体。因此,小两口整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事也不会做。

后来,老两口去世了。小两口因为不会工作,结果坐吃山空,把家里的粮食吃光了,最后连房子也卖了,只剩下了半间烂草棚。冬天来了,小两口连冻带饿,躲在草棚里发抖。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他们实在饿得受不住了,就从草棚的角落扫出一点杂粮来,熬了一点稀粥来充饥。当他们熬好粥正要吃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把草棚吹倒了,小两口就被压死了。

人们知道这件事,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这个教训,在腊月初八这一天,用各种杂粮合在一起熬一锅粥,边吃边说这个故事。

篇6:腊八节作文:腊八节的传说

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吃腊八粥的食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了,别有一番来历。

相传,在古印度 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达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篇7:腊八节的介绍腊八节吃什么

我国的腊八节在北方过得较多,腊八节就是农历十二月初八,该节日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之一,是民间的小节日,在腊八节这一天要喝腊八粥,是传统春节的组成部分,而腊八节标志着整个辞旧迎新活动的开始。民间有这样一句话,过了腊八就是年,意思是过完腊八节就要过春节了,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准备一些年货,有些人在外地都赶回了老家,准备迎新年。在大部分地区,腊八节这一天要喝腊八粥,不过,有些地区在腊八节这一天吃冰,据说这一天吃了冰一年都不会肚子疼。

腊八节吃什么

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翡翠碧玉腊八蒜: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腊八面: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煮“五豆”: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关于煮“五豆”也有个民间传说。相传,宋朝欧阳修不得势时,卖文谋生。遇一李姓员外女飘彩选婿。欧阳修中彩后,李员外嫌贫爱富,将女儿逐出门外。李小姐倒是一位义气女子,誓与欧阳修终生为伴,有情人终成眷属。从此,欧阳修便把卖文得来的钱交给妻子掌管。其妻节衣缩食,勤俭持家。每天早上只吃豆子稀饭,苦日子熬到开科,妻子取出平日攒下的银子给欧阳修作盘缠。欧阳修问银从何来,其妻说是吃豆子稀饭省下的。后来,欧阳修金榜题名,一步身荣,做了大官,携妻赴任。妻子怕他坐了高官,忘了根本,就在腊月初五给他煮了一顿五种豆子的稀饭。欧阳修一尝,连说:“难吃!难吃!”妻子接着就讲述了过去经历的苦难。欧阳修深感妻贤,他给家中定了个规矩,每年腊月初五吃豆子稀饭。流传到民间,就形成了煮“五豆”的习俗。

民谣曰:绿豆绿,莫忘苦当初;黄豆黄,莫忘做文章;豇豆豇,莫忘菜汤汤;蚕豆蚕,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做官且莫贪。

由于腊月初五距初八很近,当地人就把煮“五豆”和“腊八粥”混同一起了,把“五豆”也叫“腊八粥”,实际上“五豆”和“腊八粥”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腊八节的禁忌

1、出嫁的女儿,腊八节不准回娘家

有老话说如果在这一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会对婆婆不吉利,婆婆百年以后会趴着死去。还有一种说法:“腊八不吃娘家米,祖祖辈辈还不起”,意思是腊八这天,如果出嫁的女儿吃娘家的饭,会穷自己的家。

2、腊月不动土不搬家

风水上有讲:腊月是寒气比较重的一月,如果冒然搬入新宅子的话,寒冷的气氛会阻隔家中的兴旺气氛,说起来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腊八节的文案

1、腊八腊八收拾心情,准备回家!

2、朵朵白云飘,腊八节来到,美食爽口没得挑,唯有粥不能少。

3 腊八节 在老家吃上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

4、又是一年腊八,天天娃哈哈,日日喜之郎,月月乐百事,年年高乐高

6、事事”粥“全,事事”粥“到。

7、尝尽了深夜的酒,记得回家喝清晨的粥。

8、愿你,喝过最软糯的粥,也尝过最甘甜的酒。

9、今日腊八,有人陪你立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

篇8:腊八节的周记

一、从宏大雄壮的社会变革的背景去认识女性关怀的必要性

丁玲女性关怀的艺术传达, 是在近代中国男女平等思想的产生和传播的宏大的社会背景下, 逐渐清晰而深邃的。

翻开中国被男权文化浸透的古代文学作品, 女性形象不是贞女烈妇就是妖孽祸水, 即使诸如蔡文姬、李清照等寥寥可数的女作家能展露才华, 也不过是在男权规范内诉说女性个体情怀, 而女性整体关怀却处于“失语”境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很多关心女性解放的讨论者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和早期中共领袖, 如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等为中国女性解放的传播迈出了伟大的第一步。一些先进作家如鲁迅、郭沫若、叶绍钧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女性真实的生存境地, 但他们作为男性作家难以走进女性深层内在的本质心灵世界。因此, 揭示女性人性关怀的深邃性只能由一批像丁玲一样的女性作家自身来承担。中国社会的背景思潮催生了丁玲女性主义的觉醒, 但不能否认其家庭和师友的重要影响。丁玲父亲早亡, 由母亲独立养育成人, 丁母由“曼贞”改名为“胜眉” (胜过须眉) , 昭示作为女性的理想, “具有民主思想、向往革命、热情教学的教育工作者”的母亲对丁玲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由于丁玲是“喝着鲁迅的奶”长大的左翼作家, 受鲁迅杂文对封建性别意识的猛烈攻击和小说中对女性命运的揭示影响较大, 因此她也是用小说、杂文, 为女性的关怀作进一步的探索。在延安丁玲以艺术家的天真与直率, 呼唤鲁迅式的杂文。

毫无疑义,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卓著, 对丁玲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李泽厚认为毛泽东的思想世界中, “实现自我, 即人生最高目标, 也即是道德的自律”。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第118页,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早在1919年, 毛泽东为长沙女子赵五贞反抗包办婚姻而在迎亲花轿中自杀事件, 一连写了九篇文章发表在《大公报》上。延安时期, 他宣称:“全国妇女起来之日, 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号召妇女投身于阶级解放和妇女运动, 将妇女解放运动与革命斗争结合起来, 使延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男女平等。此外, 毛泽东与丁玲是湖南同乡, 杨开慧是丁玲在湖南第二女子师范的同学, 还曾同去上海的“平民女校”。毛泽东在延安对丁玲的欢迎和“整风”中的保护, 与此情感不无关系。丁玲1936年11月初到保安, 是第一个从国统区来陕北苏区的名作家。投笔从戎, 历来被称作盛举, 一个文弱的女性, 成为“武将军”, 其胆略与勇气令人钦佩。在解放区, 丁玲以“纤笔一支”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作品, 同时也大胆地发表了《三八节有感》, 在延安文艺界掀起了一场波澜。

二、从《三八节有感》的风风雨雨中认识女性关怀的艰难性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王德威说:“谈论中国女作家的创作及早期女性主义者的活动, 丁玲每每是不可或缺的要角。”“丁玲的女性小说与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是一致的, 它描绘了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表现了中国革命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征途, 也表现了中国妇女革命与斗争的苦难的历程。”他注意到《霞村》中的一个细节:“我”是因为“政治部太嘈杂”才离开前往“安静的”霞村休养, 而事实霞村并不清静。这种“嘈杂”在《三八节有感》中得到了充分的揭露。

《三八节有感》率直地揭露了延安女性在婚姻问题上仍处于被动的地位, 以及在家庭与事业之间的两难境地。首先, 女人是必须结婚的, 因为“不结婚更有罪恶, 她将更多地被作为制造谣言的对象, 永远被诬蔑”。结婚之后, 被逼回到家庭带孩子的会被指责为“落后”, 或者被讥讽为“回到家庭了的娜拉”, 若选择找保姆去追求事业则被批评“贪图享受”、“好高骛远”, 于是最后女人都逃不出“落后”的悲剧。更为可悲的是, 女人倘若离婚, 其理由一定是“女同志的落后”。可见, 即便在革命圣地延安, 先进的革命意识形态仍然没能涤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男权传统意识弊端, 那些成天高喊女性解放的男性革命者骨子里仍然对女性持有偏见和歧视。作为延安革命女性中的一员, 丁玲呼吁人们“把这些女人的过错看得与社会有联系些”, 同时在难以改变现状的情况下, 建议女人“要取得平等, 得首先强己”。

《三八节有感》对丁玲人生命运与创作发展影响是带有戏剧性的。1942年4月初, 在毛泽东亲自参加的一次延安高级干部学习会上, 与会者对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和王实味的《野百合花》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最后毛泽东说:“《三八节有感》虽然有批评, 但还有建议。丁玲同王实味也不同, 丁玲是同志, 王实味是托派。” (见《丁玲文集》第六卷) 虽然毛泽东的话在当时保住了丁玲, 但《三八节有感》的风风雨雨, 在她心头产生了矛盾与痛苦。一方面, 她感激毛泽东保住了她, 另一方面, 她感到一种不被理解的苦闷。她在聆听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谈话》后, 才消除思想上的阴霾, 自觉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 踏上了一条崭新的文学创作道路。

纵观丁玲延安时期作品, 其女性形象拥有坚定的女性意识、倔强不屈的个性特征, 在极其艰苦的处境下都能坚持下来。丁玲把太多的苦难赋予这一群“在艰苦中成长”的女性, 虽然经历了众多的苦难磨砺, 但她们最终成为自立自强、健康明朗的新女性。她在《在医院中》最后表达:“人是要经过千锤百炼而不消融才能真真有用。人是在艰苦中成长。”王蒙在《我心目中的丁玲》中写道:“她笔下的女性的内心世界常常比其他作家写过的 (包括她自己笔下的) 任何女性典型都更丰满, 也更复杂更痛苦, 而更令人思量和唏嘘。”正因为如此, 丁玲才能写出与同时代人不同的女性作品来, 从而为《三八节有感》的女性关怀作了形象生动的诠释。

《三八节有感》虽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质疑了革命体制与女性性别利益的矛盾, 但两者之间没达到对立的程度。文章开头就肯定:“延安的妇女是比中国其他地方的妇女幸福的。”同时指出, 女同志在医院、休养所、门诊部都占有很大的比例, 并且这种现象已不再是“使人惊奇”的, 这证明女性的地位在延安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丁玲有艺术家的禀赋和政治家的理想, 但她缺乏政治家的策略性, 具有锋芒毕露、直言不讳的鲜明个性。丁玲自身的矛盾, 成为她思考女性出路的一个内在推动。

三、丁玲在对女性出路的设想中体认女性关怀的现实性

丁玲用深邃的历史感关注女性的命运, 她的女性关怀与社会解放融会在一起, 因此她对女性出路表达得最成熟、最具体。

在《三八节有感》中, 丁玲建议女同胞:“第一, 不要让自己生病。无节制的生活, 有时会觉得浪漫, 有诗意, 可爱, 然而对今天环境不适宜。没有一个人能比你自己还会爱你的生命些, 没有什么东西比今天失去健康更不幸些。只有它同你最亲近, 好好注意它、爱护它。第二, 使自己愉快。只有愉快里面才有青春, 才有活力, 才觉得生命饱满, 才觉得能担受一切磨难, 才有前途, 才有享受。这种愉快不是生活的满足, 而是生活的战斗和进取。所以必须每天都做点有意义的工作, 都必须读点书, 都能有东西给别人, 游惰只使人感到生命的空白, 疲软, 枯萎。第三, 用脑子。最好养成一种习惯, 改正不作思索、随波逐流的毛病。每说一句话, 每做一件事, 最好想想这话是否正确, 这事是否处理得当, 不违背自己做人的准则, 是否自己可以负责。只有这样才不会有后悔。这就叫通过理性, 这才不会上当, 被一切甜蜜所蒙蔽, 被小利所诱, 才不会浪费热情, 浪费生命, 而免除烦恼。第四, 下吃苦的决心, 坚持到底。生为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 就要有认定牺牲一切蔷薇色的温柔的梦幻。幸福是暴风雨中的搏斗, 而不是在月下弹琴, 花前吟诗。假如没有最大的决心, 一定会在中途停歇下来。不悲苦, 即堕落。而这种支持下去的力量却必须在“有恒”中来养成。没有大的抱负的人是难于有这种不贪便宜, 不图舒服的坚忍的。而这种抱负只有真真为人类, 而非为自己的人才会有。”

一番饱含深情的话, 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 没有深奥的大道理, 但可见丁玲对女性关怀的诚挚之情。时过境迁, 回顾当年延安对《三八节有感》的批判, 她也承认文章的片面性, 认识到妇女的解放不但要靠妇女自身的奋斗, 更要靠整个社会制度的改变。丁玲一生都在为实现妇女的真正解放而战斗, 为此, 她遭遇误解、批判甚至囚禁。但她始终没有退缩, 因为她深信:“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 所谓妇女问题就要简单的多了。我们妇女和所有的男人一样, 大家都将得到更多的幸福。”丁玲总结了那一段的心路历程说:“在陕北我曾经历过自我战斗的痛苦, 我在这里开始认识自己, 正视自己, 纠正自己, 改造自己。……从无知到有些明白, 从一些感想到有了些理论, 从不稳定到安定, 从脆弱到刚强, 从沉重到轻松。”丁玲还通过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指出了女性的出路:贞贞、陆萍等投身革命事业, 在摒弃了个体的痛苦后超越了自我;杜晚香自立自强的形象, 正是丁玲理想女性标本的写照。

历经沧桑的丁玲懂得女性的幸福不是靠乞讨, 而是靠争取得来的。她为女性设想的两条“出路”:一是通过改造周围环境来建立理想幸福的健全社会, 二是通过改造女性自我来塑造自由自为的健全女性。这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这对于那些立志改造世界的女性是一种崇高的鼓舞, 而对于一般女性则是一种诚挚的勉励, 女性要自尊自爱、自强自立, 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才能得到幸福与自由的终极关怀。

摘要: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用冷静深隽的笔调揭示延安女性世界的是是非非, 其女性关怀表达得最直接、最具体。

关键词:丁玲,《三八节有感》,女性关怀

参考文献

篇9:五谷丰登腊八节

糯米在南方称为糯米,北方称为江米,分长粒和圆粒两种,煮腊八粥用的糯米最好选用长糯米,这样煮成的粥更加黏稠香滑。糯米具有温暖脾胃、补益中气的作用,但是糯米性质黏滞、不易消化,所以老人小孩不宜一次食用过多。

薏米

又称薏苡仁,是薏苡的干燥种子。薏米味甘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的作用,常被用于治疗湿热症状。同时薏米还是一种美容食品,经常食用薏米可以使皮肤白嫩、淡斑祛斑。薏米还具有降糖降压的作用。薏米以粒大饱满者为佳,颜色淡白,无杂质的为上品。

红小豆

优质红小豆呈方圆形,两端较平,长约5~7mm,表面暗红而有光泽,有一道白色的脐。红豆性平味甘酸,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作用,同时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脂肪酸、烟酸等营养物质。腊八粥中加入红小豆,可以使粥色更加诱人,同时更加香浓。

红腰豆

红腰豆原产于南美,外形呈长肾形,表皮暗红有光泽,煮熟后口感软面。它的营养非常丰富,含有抗氧化物,有补血、增强免疫、帮助细胞修复、降糖和防衰老的作用。由于红腰豆的铁含量比较丰富,所以素食者也可以通过红腰豆补充铁质,预防贫血。红腰豆除了可以煮粥、焖饭以外,还可以煮熟后加入沙拉,同样也很美味。

核桃

核桃与扁桃、腰果、榛子并称世界“四大干果”。核桃既可以食用鲜品,也可以食用干品,同时生吃、熟吃皆宜。核桃营养价值很高,被誉为“长寿果”“万岁子”,具有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的功效,常吃可以润肺强肾,降低血脂,强身健体,乌发润肌。

芸豆

芸豆既是蔬菜又是粮食,豆荚在青嫩时可以炒菜,豆子成熟后晒干即为芸豆。成熟芸豆呈肾形,有白色、黄色、红色、黑色和斑纹等不同颜色。芸豆营养丰富,蛋白质和钙的含量较高,口感软面,很适合煮粥或制馅。不过芸豆中含有一种有毒物质,必须经过高温加工才能分解,所以必须煮透才能食用。

花生

煮腊八粥很多人喜欢放一些花生仁,让粥的口感更丰富,而且花生宜甜也宜咸,所以不论是咸味腊八粥还是甜味腊八粥都可以加入。花生在亚洲是普遍栽种的农作物,其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都很高,有“植物肉”的美称。花生可以防治营养不良、脾胃失调、咳嗽痰喘等健康问题,同时它还是新妈妈们的催乳良品。

栗子

又名板栗、毛栗子,古称撰子,我国北方盛产。新鲜栗子甘甜、口感脆硬,煮熟后香甜软糯非常可口。在腊八粥中加入栗子不但可以增加甜度,还可以使口感更加丰富。栗子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功效。栗子营养丰富,鲜栗子的维生素C含量甚至是苹果的十几倍。

桂圆

桂圆是新鲜龙眼通过打磨、烘焙干制而成的干果,煮腊八粥时只使用果肉。桂圆味甘性温,具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功效,常食可以强身健体,也可以用于术后恢复、身体调养。不过咳嗽有痰、上火的人需慎用。

莲子

莲子是一种常见的食材,新鲜莲子口味甘甜,煮腊八粥用的是干莲子。莲子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出产,以江西赣州和福建建宁出产的为佳。干莲子味甘性温,具有清心醒脾、安神明目、补中养神、固精止带的作用,是平价好补品。值得注意的是,煮粥前不要提前浸泡莲子,这样反而不易煮烂。

熬腊八粥的诀窍

壹 熬粥时最好用砂锅,不宜用铁锅和铝锅,还要特别留心火候。大火煮沸后马上改用小火慢慢熬,在熬煮过程中还要不时地用勺搅动。

贰 熬粥时应一次将水加充足,尽量避免中途二次加水。

叁 加水熬粥时,若加一些牛奶或奶油也很可口,但不可加黄油。

肆 大量的柿饼类蜜饯不适合同煮。因为其经过加热后呈糊状,会稀释粥的黏性。

喝腊八粥的注意事项

壹 腊八粥一日三餐均可食用,以早餐空腹食用为最佳,尤其适合消化功能差、年老体弱者。

贰 喝粥时不宜一同食用过分油腻、黏滞的食物。

吃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已有千年之久,南北皆然。典籍上对腊八粥的功效描述得极为详尽,“有和胃、健脾、清心、补肺、益肾、利肝、消渴、明目、通便、安神、养血的功效”,难怪人们如此钟情食用腊八粥。至于起源,有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说,有朱元璋忆苦说,众说纷纭。由于“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过年的气氛日渐浓郁,因此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过去人们对熬腊八粥非常重视,到了腊八前后,总要忙上一阵子。

篇10:腊八节的周记

篇三:腊八节的由来与习俗

腊八节简介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

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的。

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

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

腊八节由来与传说

腊八节的由来有两个传说。一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前进山修行。十二月初八这天因饥饿劳累栽倒路旁,被一牧羊女发现,用大米粥救活,使他大彻大悟。得道成佛。一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时给财主放牛,因牛腿摔断被财主关在一间屋子里,3天没给饭吃,他饥饿难忍。到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从中挖掘掘出豆、谷等各种粮食,煮成粥食用,觉得非常香甜。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时候吃那顿粥的味道,就命太监用各种粮食煮了一锅糖粥,欢宴群臣,后朝中文武百官争相效仿并传入民间,遂成了一种节日习俗。因朱元璋吃糖粥的日子是腊月初八,所以这粥也就叫“腊八粥”了。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煮“五豆”的传说

一些地方在腊八的时候煮“五豆”。相传,宋朝欧阳修不得时时,卖文谋生。遇一李姓员外女飘彩选婿。欧阳修中彩后,李员外嫌贫爱富,将女儿逐出门外。李小姐倒是一位义气女子,誓与欧阳修终生为伴,有情人终成眷属。从此,欧阳修便把卖文得来的钱交给妻子掌管。其妻节衣缩食,勤俭持家。每天早上只吃豆子稀饭,苦日子熬到皇王开科,妻子取出平日攒下的银子给欧阳修作盘缠。

欧阳修问银从何来,其妻说是吃豆子稀饭省下的。后来,欧阳修金榜题名,一步身荣,做了大官,携妻赴任。妻子怕他坐了高官,忘了根本,就在腊月初五给他煮了一顿五种豆子的稀饭。欧阳修一尝,连说:“难吃!难吃!”妻子接着就讲述了过去经历的苦难。欧阳修深感妻贤,他给家中定了个规矩,每年腊月初五吃豆子稀饭。流传到民间,就形成了煮“五豆”的习俗。

腊八粥各地食俗

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山东

在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四川

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天津

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

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腊八节泡制腊八蒜

美食原料

大蒜头3000克,醋1500克,白糖860克。

1、美食做法用一干净盛具,最好用开水煮过消毒,作为泡腊八蒜的容器;

2、选好大蒜,去皮洗净,晾干,先泡入醋内,再加入白糖,拌匀,置于10度—15度的条件下,泡制10天即成。

美食关键

此泡蒜在农村多于腊月初八那天泡制,因这个季节泡帛气温很适宜,故称腊八蒜。醋、糖的配量还可以适当变换,但不可变动过大。

美食特色

上一篇:关于中西方大学教育异同下一篇:担任团支书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