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艾滋病的知识

2024-06-29

有关艾滋病的知识(通用11篇)

篇1:有关艾滋病的知识

简述你对“艾滋病”的认识

要认识艾滋病,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

艾滋病的全称是“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简称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简称HIV)引起。是以人体免疫系统全面崩溃为特征的,病死率很高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免疫系统中起协调作用的CD4细胞数量大幅度下降。临床表现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逐渐下降,直到完全失去,最后病人死于一种或数种机会性疾病。由于艾滋病与人们自身的行为关系密切,所以它也是一种“行为病”。

篇2:有关艾滋病的知识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疾病。HIV病毒攻击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使我们无法有效地抵抗疾病。全世界每年有数百万人感染艾滋病,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严重挑战。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传播: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共用注射器。预防艾滋病的方法主要是保护自己,避免这些传播途径。例如,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性接触传播的风险;不接受未经消毒的注射器或血液制品可以避免血液传播;对于女性,如果怀孕,应尽快告知医生,以便她们可以采取措施保护婴儿。

其次,艾滋病的危害不仅在于它本身,还在于它对周围人的影响。艾滋病患者往往因为害怕被歧视而不愿意接受治疗,这会导致病情恶化,甚至传染给他人。同时,艾滋病的传播也会导致社会对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歧视和排斥,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困境。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虽然目前还没有彻底治愈艾滋病的药物,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早期治疗来控制病情,避免传播。早期治疗可以有效地延长患者的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我们也需要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不必要的传播。

在全世界范围内,对艾滋病的防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社会团体等都在积极参与防治工作,提供治疗、预防、教育等支持。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参与到艾滋病的防治中来,通过宣传教育、自我保护等方式,为艾滋病的防治做出贡献。

篇3:有关艾滋病的知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8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3000例为调查对象。男性1 980例, 女性1 020例。年龄22~52岁, 平均35.4岁。

1.2 调查方法

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体检者的一般情况、教育程度、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和传播途径的知晓情况及艾滋病知识的获得来源等。并同时进行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体检人员与5 d后领取体检结果时进行相同问卷调查。

2 结果

2.1 艾滋病健康知识来源统计

对3 000例健康体检人群艾滋病健康知识来源进行统计分析。来源于报刊21.33%, 电视广播48.66%, 街头宣传17.03%, 网络9.63%, 医务人员3.06%, 其他3.6%。具体构成比见表1。

2.2 健康体检人群教育程度与艾滋病知识的统计

3 000例健康体检人群教育程度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进行统计分析。小学文化知晓率为20.31%, 初中文化知晓率为51.17%, 高中文化知晓率为64.52%, 大学文化知晓率为96.00%, 具体情况见表2。

2.3 健康体检人群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统计

对3 000例健康体检人群健康教育后, 5 d后领取体检结果时进行相同问卷调查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与实行健康教育前比较结果见表3。

通过对健康体检人群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经统计学比较,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艾滋病的世界流行已经成为威胁和危害人类健康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 它已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艾滋病既无可预防的疫苗, 也没有可治愈的药物。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就是最好的“疫苗”[4]。国际上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六大成功经验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和干预。

通过本组数据观察艾滋病健康知识来源主要是电视广播占48.66%, 报刊占21.33%, 街头宣传占17.03%, 医务人员占3.06%。电视广播在人们中是艾滋病健康知识主要来源, 可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应进一步加强。报刊、街头宣传占有一定的份额, 说明这两种形式可以有效地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医务人员占有份额较少原因是医务人员与普通人群接触较少。

对3 000例健康体检人群教育程度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进行统计分析, 大学文化程度知晓率为96.00%, 高中文化程度知晓率为64.52%, 小学文化程度知晓率为20.31%。可以观察到随着文化程度增高而知晓率大幅度增高。说明文化程度与健康关注和知识获得渠道有相关性, 应对文化程度较低人群加大艾滋病健康知识宣传教育。

健康体检人群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统计并比较, 健康教育前与健康教育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比较有明显的提高, 经统计学分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特别是在“艾滋病有疫苗吗?”“共用牙刷剃须刀能传播传播艾滋病吗?”“蚊子可以传播艾滋病吗?”“使用安全套会减少感染艾滋病?”“与艾滋病患者进餐会感染艾滋病吗?”等项目有很大的提高。可以看出艾滋病健康知识知晓率较高但了解不全面, 仍需加强对对公众的宣传教育[5,6]。

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健康教育在体检人群中应用及分析。方法:对2008年1~12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3000例为调查对象, 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体检者的一般情况、教育程度、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和传播途径的知晓情况及艾滋病知识的获得来源等。并同时进行艾滋病知识健康教育。体检人员于5d后领取体检结果时进行相同问卷调查。结果:健康体检人群健康教育前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统计并比较, 健康教育前与健康教育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电视广播是人们获得艾滋病健康知识的主要来源, 可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报刊、街头宣传占有一定的份额, 说明这两种形式可以有效地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文化程度与健康关注和知识获得渠道有相关性, 应对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加强艾滋病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健康教育前与健康教育后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比较有明显的提高, 但了解不全面, 仍需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关键词:艾滋病,健康教育,体检人群

参考文献

[1]段建华.城市社区居民艾滋病知识与态度调查[J].齐鲁医学杂志, 2006, 21 (3) :235-238.

[2]刘中华.中国城市妇女AIDS知识、态度、行为情况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3, 9 (1) :12-15.

[3]范晓军.石门县艾滋病基线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 2005, 12 (1) :128-129.

[4]朱建平.在打工人群中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探讨[J].中国热带医学, 2001, 1 (1) :76-77.

[5]戎秀娟.临沂市护理专业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8) :1527-1531.

篇4:艾滋病的基本知识

艾滋病的起源尽管有很多争论,但有一点是国际公认的,即最初是在非洲被发现的。至于艾滋病毒是如何在人类之间传播的,有很多说法。

现在,人们较普遍的看法是,大约在18 -19世纪,艾滋病病毒出现在中非热带雨林地区的灵长类动物的体内。艾滋病的病原体之所以在非洲部分地区出现和长期存在,这是因为中非有一种猴子,叫非洲绿猴。据科学家取样分析,200只绿猴中竟有70%携带有类似艾滋病的病原体。由于绿猴具有健全的免疫系统和较强的免疫能力,因而它们能携带病毒而安然无恙。

据说,当地非洲人有吃猴肉的习惯。很可能是他们在杀猴之时,因接触猴血而受到传染,或者在饲养和捕捉猴子时遭到咬、抓造成皮肤损伤,使这种病原体乘机钻进了人体。

以后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艾滋病病毒逐渐通过加勒比海地区传人美国东部、东南部,进而传人欧洲和亚洲,在全世界广泛蔓延。

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病人是如何发现的

1969年,一位名叫罗伯特的美国人,得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他多方求医,终因不知为何病,无法医治而死亡,人们把他的部分组织保存起来。

1980年6月,美国一名叫盖尔坦的同性恋者,被诊断患了卡波氏肉瘤,不久就死去了。接着,他的两个同性恋伙伴以及一批年轻的美国同性恋者,相继发生了该病。此病在同性恋者中的蔓延之快、病情之严重,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成立了由癌症专家、毒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的调查研究小组,对这一在当时称为“同性恋者癌症”的疾病进行凋查。在调查中,他们发现,这种新病以人体免疫力严重缺损为特征,两年内,已有26位男同性恋者患此种疾病,同时他们发现,这种疾病已在男同性恋者群体中蔓延开来。当时,这种疾病被命名为“男性同性恋者免疫缺陷症”。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急剧增加。1982年3月,有285位该病病人,到5月,仅美国就有900人患该病。使专家们惊奇的是,患这种被称为“男性同性恋者免疫缺陷症”疾病者,除了男性同性恋者外,还有异性恋者、吸毒者、儿童及血友病病人。这一病种的名宁,显然与事实不符。根据这一情况,学者们于1982年秋更改了这一新病种的命名,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AIDS。根据其音译和意译的双重含意,我们国家把它称为“艾滋病”。美国人罗伯特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患艾滋病的病人。

1985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了一名长期居住美国的阿根廷籍男子,因患严重肺部感染而住院,经医治无效而于入院后第5天死亡。病人病危期间,医务人员曾与其在美国的亲友通话,据病人亲友介绍,病人为同性恋者,曾于1984年和1985年两次罹患卡氏肺囊虫肺炎。这是在我国境内发现的第一位艾滋病病人。

第一位中国籍艾滋病病人是如何发现的

1990年4月,北京某医院收治了一位51岁中国籍男性病人,以肺炎起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且逐渐表现出脑神经症状。经检查确定为嗜肺军团菌肺炎和脑弓形体病,全身衰竭,后期再次发生肺炎。1990年9月2日死于呼吸循环衰竭,病程4个半月。实验结果显示血清抗HIV-I阳性,该病例为我国第一位中国籍艾滋病病人。

艾滋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1.艾滋病的窗口期和潜伏期

(l)艾滋病的窗口期

从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血液,到人体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抗体,并能用日前检测方法检查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之前的这段时期,称为窗口期。窗口期通常为2周至3个月,少数人可达半年或更长时间。处于窗U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用常规方法在其血液中查不出病毒抗体,但具有传染性。因此,怀疑感染艾滋病而初筛检查阴性者,应在3个月后复查或进行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

(2)艾滋病的潜伏期

从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包括窗口期)这段时间称为艾滋病的潜伏期。处于潜伏期的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但具有传染性。一部分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最初会出现一些感冒样症状,一般持续2-3周,可自行缓解。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为7- 10年,其中有部分感染者发展迅速,潜伏期可短至2-3年;还有部分感染者发展缓慢,潜伏期可延长到12年以上。

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

1.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并经过若干年的潜伏期后,被感染者会出现一些临床症状。最早可出现一些带状疱疹和腔真菌感染,表明开始进入艾滋病的发病期。随着疾病的进展,病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表现,如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发热、不明原因腹泻、体重进行性下降、反复发生肺部感染、消化道症状、反复发生的皮疹,甚至到晚期出现神志的改变、肢体的活动障碍、视力下降等各个系统的表现。卡氏肺囊虫肺炎( PCP)、巨细胞病毒感染以及结核病是最常见的艾滋病指征性疾病,也是最常见的威胁艾滋病病人生命的疾病。

2.诊断

经血液检查,艾滋病病毒抗体确证试验(蛋白印迹试验)为阳性者,可诊断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通常根据感染者的临床症状判断和经血液检查CD4细胞计数小于200/mm3时,可诊断为艾滋病病人。

治疗原则

对于艾滋病病人主要采取针对病毒和各种合并症的治疗措施,包括:①抗病毒治疗,强调联合用药(俗称“鸡尾酒”疗法);②及早治疗已出现的机会性感染及肿瘤;③支持、免疫凋节和心理治疗。

“鸡尾酒”疗法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法(HAART),是根据药物的组合原则,由三到四种药物组合而成。该疗法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病人体内病毒的复制,使已经受到破坏的免疫功能恢复,从而延长病人的生命。

但是,抗病毒治疗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较大的副作用往往使病人放弃治疗;二是必须严格遵守治疗方案,否则治疗效果差,还可能导致病毒产生耐药性;三是必须终生服药,对治疗的提供者及接受者均带来挑战。

机会性感染的治疗艾滋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机会性感染,也往往是病人主要就诊的疾病。机会性感染,是指由于艾滋病病毒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人体的抵抗力降低,使一些致病力较弱的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有机可乘,导致感染发生。因此,要针对艾滋病病人的机会性感染开展治疗。

支持和对症治疗根据出现的不同症状给予相应处理,必要的营养支持也是艾滋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艾滋病的预防

针对艾滋病的三条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1.预防经性接触传播

遵守性道德,固定性伴侣,安全性行为是预防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有效措施。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避孕套)可降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得了性病或怀疑有性病应尽早到指定医疗机构或正规医院检查、治疗。

2.预防经血液传播

远离毒品,抵制毒品;对于不幸染上毒瘾的人,要帮助他们戒除毒瘾;对于暂时无法戒除毒瘾的人,可采用美沙酮替代疗法(又称维持治疗)和清洁针具交换的方法,改变共用注射器吸毒的行为,阻断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不接受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合格的血液、血制品和器官;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剃须刀;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等安全注射措施。

3.预防母婴传播

篇5:有关艾滋病的作文800字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的传染病。HIV病毒攻击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使我们无法有效抵抗疾病。自1981年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了解,但仍然无法完全治愈。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艾滋病并不等同于“死刑”。虽然艾滋病病毒会逐渐破坏我们的免疫系统,但只要我们接受适当的医疗护理和治疗,我们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同时,许多艾滋病患者已经成功地与病毒达成平衡,他们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与普通人无异。

其次,我们需要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精液、乳汁和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传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避免这些体液的接触来预防艾滋病的传播。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戴避孕套来防止性传播,通过正确使用经消毒的注射器来防止血液传播。

此外,我们需要重视艾滋病的教育和宣传。许多人对艾滋病存在误解和恐惧,这可能会导致他们不愿意接受检测和治疗。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媒体、教育和公共宣传来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消除恐惧和误解。

最后,我们需要支持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患者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他们需要得到心理和医疗的支持。我们可以通过提供免费检测、提供医疗护理和药物、提供心理支持等方式来帮助艾滋病患者。

篇6:有关艾滋病的知识

1、加强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坚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将艾滋病防治工作列入村委会的议事日程,作为主要工作来抓。

2、利用村民小组长会、户长会、村民大会、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做好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每2月宣传一次艾滋病防治知识,每半年宣讲一次艾滋病防治知识,每年到学校宣讲艾滋病防治知识2次。

3、社区积极支持、配合工会、共青团、妇联、卫生等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健全信息报送制度。

4、加强外出人员管理,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防艾知识,增强公民防艾意识。建立流动人员的台账。

5积极组织好无偿献血活动。

篇7:艾滋病的预防知识

一、艾滋病的发现和流行状况

1、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致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还没有彻底治愈的药物和方法,但可以预防。艾滋病的全称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艾滋病英文名的缩写。艾滋病是译音。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不断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2、艾滋病病毒有哪些主要特点?

(1)主要攻击机体的T淋巴细胞;(2)一旦侵入机体细胞,病毒就与机体细胞的遗传物质整合在一起,终生难以消除;(3)病毒基因多变;(4)广泛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以及乳汁、脑脊液和有神经症状者的脑组织中,尤以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的浓度高;唾液、尿液也可能有少量存在。

(5)对乙肝病毒有效的消毒方法均可对艾滋病病毒有效;(6)感染者潜伏期长,病死率高;(7)病毒基因组比已知的任何逆转录病毒基因都复杂。

二、艾滋病的传播

1、全球艾滋病迅速传播的主要原因

自1981年美国洛杉矶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艾滋病开始在全世界迅速流行。科学研究表明,艾滋病在当今世界各地迅猛传播,并不是艾滋病病毒突然变得强大了,而是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在改变。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同性恋人群中迅速传播;(2)广泛的世界性旅行,带病毒者很可能将艾滋病病毒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3)静脉吸毒者大量增加;(4)输血需求者增加;(5)人群的城乡流动频繁;(6)卖淫、嫖娼数量增加,性乱行为增加。

2、艾滋病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有三种:经性接触传播、经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异性间性接触传播是世界艾滋病病毒播散的主要方式,全球因异性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占全球总感染人数的70%。当初以同性恋和静脉吸毒传播为主的欧美国家和外来输入为主的亚洲,现今艾滋病病毒传播正在或已经转为以异性间性传播为主。由于特殊因素,我国的情况与全球,特别是与我们周边国家以异性性接触传播为主的传播模式有所不同,通过注射毒品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占全部报告数的70%,但当传染源积累到一定数量后,最终同样会转到异性性传播为主的传播模式上来,这是世界艾滋病流行的普遍规律,我国也不会例外。血液传播:如果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血液制品或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或针头,都有传播的危险。母婴传播: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育龄妇女在怀孕期、分娩期或哺乳期时,可以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

3、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哪些体液中?

主要存在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艾滋病病毒也存在于其他体液中,如眼泪、唾液和汗液,但是存在的数量很少,一般不足以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4、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外能长时间存活吗?

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O高温、干燥及常用消毒药品如漂白粉、酒精等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5、输入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阴性的血液是否还有传染艾滋病的可能性? 一般来讲,输入艾滋病病毒抗体阴性的血,是不会传染上艾滋病的,但是由于目前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有局限性,病毒感染人休后,一般需要2周至3个月才能产生足够数量的抗体,从而被临床检验方法检测出来。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血液中能够检测出艾滋病病毒的抗体,这段时间称为“窗口期”。如果已感染艾滋病病毒而恰逢在“窗口期”做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可能呈现“阴性”,但其血液中已有病毒,可以传播给别人,遇到这情况的几率是极少的。

6、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的孕妇采取什么方法可降低婴儿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性?

如果HIV阳性的妇女坚持怀孕,一定要先到有艾滋病治疗经验的医院或母婴保健机构咨询后再受孕,以使这种母婴传播的几率降到最低。具体措施包括:孕期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具体的药物和服药的时间由专业医生提供;选择性剖腹产或产道消毒;避免母乳喂养,婴儿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应用以及婴儿的追踪和观察。如果采取上述措施后可以使这种危险降到2%。

7、艾滋病能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吗? 下述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1)-般性的身体接触,如握手、拥抱:(2)礼节性接吻;(3)同吃同饮;(4)共用厕所和浴室;(5)使用共同的办公用具、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6)上同一所学校。

8、蚊虫叮咬能否传播艾滋病?

篇8:有关艾滋病的知识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选取中铁八局某3 个工地上年龄18 ~50 岁的男性农民工作为目标人群。分别于2012 年4 月及10 月整群抽取3 个工地建筑工人进行基线 ( 干预前) 调查和评估 ( 干预后) 调查。干预前430 人, 干预后380 人 ( 自干预开始一直在工地现场) 。本研究所指的建筑工人是承包铁路工程局相关业务的工程施工单位招募的劳务农民工, 他们不属于铁路的在编职工, 在开展调查的建设工地工作时间1 个月以上, 不包括铁路建设部门的内部职工。

1. 2 方法

1.2.1调查方法

针对建筑工人以施工作业的“组”或“队”为单位,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使用铁道部/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七周期艾滋病预防合作项目统一制定的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艾滋病、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及安全套使用情况等,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 由调查员采用面对面方式进行匿名问卷调查。

1.2.2干预形式

基线调查后对目标人群开展现场防艾知识集中讲座、播放宣传光碟、有奖问答、发放宣传折页、张贴宣传画、开展同伴教育培训、免费发放安全套等多种健康教育形式进行防艾干预活动。

1.2.3质量控制

( 1) 现场问卷调查严格遵循知情自愿、尊重和不评判的伦理学原则。 ( 2) 调查员由责任心强、工作严谨、业务水平高的专业卫生人员组成, 并按要求进行严格的调查前培训。 ( 3) 调查员在现场负责问卷的回收和初查, 确保问卷回答完整性和编号唯一性。之后由核查员进行复查, 剔除无效问卷。本次调查干预前后分别回收有效问卷430 份和380 份。 ( 4) 调查资料按统一标准整理后建立数据库, 由经过培训的专人对录入资料进行复核, 要求复核率至少达25%。

1. 3 统计学处理

资料采用EpiData 3. 0 软件建立数据库和逻辑检错程序进行数据录入, 用SPSS 17. 0 软件进行分析, 行t检验、χ2检验, 均以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人口统计学特征

调查对象共430 人, 年龄19 ~ 58 岁, 平均32. 3岁, 干预前后调查对象在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见表1。

2. 2 行为干预前后调查对象艾滋病、生殖健康知识认知情况比较

见表2。

2. 3 安全套使用情况

2. 3. 1 与配偶/ 固定性伴侣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情况

调查干预后调查对象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的使用情况: 有180 人 ( 47. 4%) 使用安全套, 比干预前的175人 ( 40. 6%) 略高,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 3. 65, P > 0. 05) 。最近1 年内与配偶/ 固定性伴侣安全套的使用情况: 干预前从不使用安全套者为239 人 ( 55. 7%) , 干预后为204 人 ( 53. 6%) ; 干预前每次均使用安全套者为31 人 ( 7. 1%) , 干预后为34 人 ( 9. 0%) ; 与干预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χ2=0. 89, P > 0. 05) 。

2.3.2非婚性行为及其安全套使用情况

被调查者中承认最近3个月非婚性行为 (包括临时性伴侣/性工作者) 的比例由干预前的23. 4% ( 101 人) 下降到4. 2% ( 16 人)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60. 66, P <0. 01) 。其中干预前87 人、干预后70 人回答了最近一次非婚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情况, 使用者比例由干预前的43. 3% ( 38 人) 提高到72. 9% ( 51 人) ( χ2=13. 45, P < 0. 01) 。

3 讨论

目前我国的艾滋病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 且出现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已经由血液传播逐渐变为性传播。截至2011 年9 月底, 四川省累计报告HIV感染者或患病人数列全国所有省份中第4 位[4], 艾滋病防治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有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 针对农民工文化水平相对低下、远离家乡、夫妻长时间分居的情况, 对其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有效措施[5]。随着铁路建设的改革和不断发展, 大量铁路建筑工人在工地之间频繁流动。流动人口数量和规模的日益增长已成为艾滋病传播与流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因素[6]。本次调查的铁路建筑工人是农民工, 目前铁路开展的各项艾滋病防治工作并没有覆盖到这类人群。如何提高这类人群的艾滋病防控水平, 对社会控制艾滋病流行意义重大。

注: 括号中为百分比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 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使农民工对艾滋病、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普遍提高, 提高了安全套使用率, 显示健康教育对提高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十分有效, 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7]相似。但应注意到, 虽然干预后该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普遍提高, 但是对“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是否会感染艾滋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下的小孩是否患艾滋病”、“正确使用安全套是否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这3 个问题的知晓率仍较低, 提示农民工虽然能基本掌握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 但对于共同进餐等非传播途径以及艾滋病预防方法、女性生殖健康知识还缺乏正确认识。此外, 大多数流动人员对HIV感染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视, 其中建筑工人的歧视现象较为严重[8]。艾滋病相关的耻辱和歧视会降低防治项目的有效性, 消除歧视对落实艾滋病防治措施意义重大。这提示在今后的宣传教育中, 要注重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的宣传;同时, 还要加强对艾滋病相关政策的宣传, 倡导对待HIV感染者和病人的正确态度, 消除建筑工人对艾滋病的歧视和恐惧。

不安全的性行为是目前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本次调查显示, 干预后最近3 个月内有过非婚性行为者的比例显著下降。说明农民工是一支庞大的处于性活跃期的群体, 易发生非婚性行为, 进而增加艾滋病性病的传染机会, 急需获得有关防病知识和信念教育。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和干预活动, 可以促使该人群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减少婚外性行为, 从而降低艾滋病及性病的感染率。

实践证明, 安全套使用的持久性、正确性是预防HIV传播的重要因素。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虽然最近一次非婚性行为安全套的使用比例在干预后有明显提高, 但是最近3 个月内非婚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频率却无显著差异 ( P >0. 05) , 与何林等[9]研究结果相似;已婚者与固定性伴侣在“最近1 年”以及“最近一次”的性行为时, 安全套的使用比例在干预前后并无显著差异。可见改变农民工与艾滋病相关的高危行为仍有较大的难度。尽管实施了干预活动, 短期内建筑工人安全套使用率明显增加, 但是夫妻间和长时间段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仍然较低, 分析其原因: 一是受社会因素和行为因素的影响, 存在着使用安全套但不持久等问题[10]; 二是农民工在对待艾滋病问题上存在侥幸心理, 认为自己不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或是对艾滋病的预防手段缺乏全面认识, 导致他们在婚外性行为中仍不重视安全套的使用, 表明建筑工人的艾滋病传播知识较为匮乏, 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因此,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该人群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与自我防范意识, 普及安全套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安全套使用涉及许多敏感问题, 所以在干预时还要注重伦理和情感问题。

随着对行为在疾病和健康中重要作用的认识, 人们越来越重视通过改变行为来控制疾病和促进健康。过去20 多年预防艾滋病的实践证明, 行为干预能有效地改变人们的危险行为, 减少HIV的传播[11]。总体来说, 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艾滋病在农民工人群中的传播。但是行为改变往往不如认知改变显著, 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放弃旧习惯并接受新的行为方式之前, 人们往往要经历几个阶段或步骤。提示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仅凭短期集中宣传不能完全解决农民工对艾滋病认知的所有问题, 需对农民工行为改变方面进行长期持久综合的干预。建议利用铁路系统的宣传平台, 进一步扩大艾滋病健康教育覆盖面, 将铁路建筑工人纳入铁路防治艾滋病工作的重点宣教目标人群, 坚持长期、持续的健康教育干预, 建立防艾长效干预机制, 采用发放宣传册、培训、观看录像、同伴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该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 消除歧视, 积极采取措施, 减少高危行为, 以有效控制HIV的传播蔓延。

参考文献

[1]徐鹏, 王文杰, 陈曦, 等.我国部分地区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控制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09, 2 (2) :48-52.

[2]石福艳, 裴泓波, 樊景春.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 (1) :5-6.

[3]TENG T, SHAO Y.Scientific approaches to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China[J].Adv Dent Res, 2011, 23 (1) :10-12.

[4]中国卫生部,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估计[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2, 18 (1) :3-4.

[5]吴纪民, 王伟, 白广义, 等.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3, 19 (4) :283-285.

[6]张学宁, 田子颖, 郭海健, 等.南京某区5、6年级民工子弟艾滋病知识调查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29 (2) :160-161.

[7]林丹华, 方晓义, 李晓铭, 等.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问题及预防干预[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11 (2) :158-160.

[8]聂玲, 常春, 史宇晖, 等.不同职业流动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比较[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2, 18 (1) :54-55.

[9]何林, 吴尊友.中国农民工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3, 19 (8) :587-588.

[10]葛晓娇, 张秀军, 黄伟, 等.皖北农村地区HIV感染者安全套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2, 18 (4) :237-238.

篇9:社会成员对艾滋病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 社会成员;艾滋病

在进行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和在传授艾滋病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家长、老师及社会大众对于给青少年传授必要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持回避甚至否定态度。本文将从人格结构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群体偏见的角度和社会文化的角度剖析这一现象。

1 从人格结构理论来看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解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成分。本我是人格的自然成分,自我是人格的心理成分,超我是人格的社会成分。一个人的行动实际上是这三种成分的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本我是人格结构中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是由个体最原始的欲望和自发本能组成。这些本能与欲望盲目的兴奋与冲动着,以求机体的快乐。它们随着人类的出生到死亡就像影子一样无法消除,人类的一切个性和特点都建立在本我的基础上。自我和超我正是个体在正视自身本我成分的前提下与社会环境不断互动作用,相互磨合,从本我的成分中逐步萌芽,发展,独立成为与本我区别的性格成分。本我是最根本的性格成分,正确认识和良好控制本我是形成优良性格的重要任务。深入地,在众多本能中,性本能又是最重要,对很多行为起动因作用的本我因子。对性的态度和认识必须正视与重视,如此,性本能才能够在人群与社会的不断接触中形成正确的性取向和性价值观。其实,社会成员对艾滋病知识的回避其实是对“把性置于大庭广众之下”的抗拒。自古以来,中国便形成了谈“性”色变,以色为“非礼”的传统观念,进而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这种对性本能的回避,对本我的无视往往使人们愈加对“谈论性”感到羞耻与无所适从。而且,这种刻意回避人为缩小了对性知识的了解途径,人们对性本能的认识往往不到位,不全面,不真实,对涉及自身的性现象感到茫然甚至耻辱,以至于形成畸形的性价值观。危害是非常大的。

2 从社会文化理论角度分析

跨文化研究表明在不同文化下人们对自我的认识是不同的,人们把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以个人主义倾向为主的西方文化与以集体主义倾向为主的东方文化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在西方人们很强调人的是个性,强调人应当通过发现和利用自己独特的天分来使自己区别于他人。西方人不仅将自我解释为独立的功能单元,而且还将独立性定义为社会化的基本任务。东方文化中这相互依赖性自我是指将自己看作为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并认为自己的行为取决于其他人认为自己应当采用的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方式的。

如果把社会对于艾滋病及艾滋病患者的刻板印象比作坚冰的话,那我们则是试图融化这些坚冰的先驱分子,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我们的行为不符合集体主义文化氛围下达到别人期望这一原则,当中遇到阻挠亦在情理之中。可是对民众的思维定势的打破,需要出现一批先驱,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进步必不可少的要素。

3 从群体偏见的角度分析

偏见是最具破坏力的社会行为之一。古今中外,由于偏见和歧视引发的暴力事件和观念冲突酿成许许多多的人间悲剧。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是美国国内最严重,最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同性恋者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大众的歧视和误解;中国一些城市中对某些少数民族的偏见和误解成为亟待解决的民族问题。偏见的习得主要包括社会化和大众媒体两种途径,从实质上说,偏见习得的过程就是群体刻板印象发挥作用的过程。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群体具有什么特征所持有的观点,它往往是夹杂情感的消极印象之中。在形成偏见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把一些人群类别化,根据他们的特征为他们戴上类别标签,从而对这一群体形成一个整体的评价和印象。我们的社会中同样存在对艾滋病患者群体的歧视,在日常生活交往和报纸电视媒体中,大多数民众会对艾滋病患者形成不好的刻板印象—艾滋病大多来源于性生活不检点甚至性滥交,艾滋病可以传染,艾滋病人是腐化堕落不良善的。这样的刻板印象导致大众对于艾滋病患者的偏见和远离。老师和家长自然也成为这些大众的构成部分,潜意识中,他们对于艾滋病者和艾滋病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

由此可见偏见的非客观性和冲突性往往是伴随着错误之中,艾滋病群体的真实特点并不如刻板印象那样不堪,艾滋病的传播媒介,艾滋病患者的自身特质等都不像所流传的那样。社会成员对艾滋病的错误态度只会让误解与偏见盛行,使真理和正确埋于黑暗。

4 从社会交换理论来看

社会交换理论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有影响力的观点。它通过分析某一行为的成本与回报来决定施行与否,决定是否和某人交往。通常我们以最大化自己的回报,最小化自己的成本为目标,使自己的效益最大化。然而人和人的交往活动所带来的成本收益比往往不能使双方都满意。这个时候就需要协调,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目标任务为基础进行利益的划分与协调,通过让步或交换等手段达到双方都满意的理想后果。在人人追求收益成本比最高的假设前提下,以此理论来分析教师和家长为什么会拒绝向学生传授艾滋病知识的行为。首先要明确家长和老师所认为的成本和收益。教师以育人为天职,抛开社会赋予教师的道德属性,我们同样假设老师们是追求效益最大化,教师的目标则是让他们的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績,好名次,从而社会和学校以“名师出高徒”的逻辑来赋予这些教师很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家长对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殷切期望与教师不谋而合,这种共同目标牢牢绑定家长与老师之中,使其成为特定意义的利益共同体。在一般家长与老师看来,向学生传授艾滋病知识涉及过多性方面的知识,会让他们静心不得,甚至心猿意马胡思乱想,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从而带来考试升学的阻碍,使得教师和家长的效益降低,成本增加。

其实,教师和家长的成本—效益观往往和实际的成本效益出现偏差,甚至背道而驰。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们心理和身体的真正需要存在主观臆想,与事实不符。中学生,进入身体快速发展,心理结构不断转变与完善的关键时期,身体上的变化与疑问如果总是得不到正确引导和解释,往往会牵动学生们更多的精力,反而与家长老师的期望相悖。

深入地从根本上讲,老师家长的这种成本—效益观根植于整个社会的一些不良体制。中国人口增多,就业压力大,企业事业单位以学历文凭作为录用标准,这些都导致了大学事业的欣欣向荣。可是,由于大学的等级划分和资源有限仍然向学生们施加无形的压力,教师家长的殷切期望,高考制度的屹立不摇,都决定了应试是中学生的终极目标,考试内容成为中学生学习的全部,其它知识的涉猎成为了心有旁骛,即便有益也受到制止与批评。

篇10:有关艾滋病的知识

唾液中的确可查到艾滋病病毒,但其中的病毒量是很少的。艾滋病病毒要达到一定量才能引起传播。有人推算过,如果要使唾液中的病毒达到致感染量,恐怕要一次吞下20毫升以上感染者的唾液。所以一般性接吻、共同进餐、咳嗽或打喷嚏都不可能感染艾滋病的。目前的报道中也无经唾液感染的病例报告。但是热烈地深吻并伴有感染者口腔牙龈出血或发生溃疡时,口交中,感染者的精液排放到健康人的口腔中时,就有可能发生艾滋病病毒通过口腔黏膜而进入血液传播。

2.蚊子会传播艾滋病吗

据研究表明,艾滋病病毒在蚊子体内既不发育也不繁殖,所以不可能通过生物性的方式进行传播。另外,蚊子嘴上残留的血液因其仅有0.000 04毫升,要反复叮咬2 800次后,才能引起HIV感染。而且,即使蚊子吸入了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艾滋病病毒在2~3天内即可被蚊子消化、破坏而完全消失。根据蚊子的生理特点,蚊子一旦吸饱血后,要待完全消化后才会再叮人吸血。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未发现被蚊子或是昆虫叮咬而感染艾滋病的报道。因此不必担心蚊子传播艾滋病。作文

3.日常生活接触会传染艾滋病吗

与艾滋病病人握手、拥抱、共用工具、共用浴池等一般来说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但是,艾滋病病人与健康人握手、拥抱时,如果双方的皮肤都有破损,且两处破损部位互相接触,就有可能造成感染。工作总结

4.用避孕套性交会传染艾滋病吗

篇11:艾滋病的防治知识Word 文档

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的严重传染病,它的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尽管目前艾滋病还不能治愈,但还是可以治疗的。得了艾滋病应该针对症状,及时地、积极地进行治疗,如得了肺炎,就要及时把肺炎治好;得了感冒,要抓紧把感冒治好。而且,目前已经有了抗病毒治疗方法,尽管不能完全消灭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但可以有效抑制它的繁殖,这样就可以大大延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寿命。

预防艾滋病病毒通过性行为传播,要采取安全的性行为。一是只有一个相互忠诚、没有感染艾滋病的性伴侣;二是每次性生活都正确使用安全套。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可能会在怀孕的后期、分娩过程中和母乳喂养时把艾滋病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传播的可能性为25-40%,一般为30%左右。

那么怎样预防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 首先是要保护妇女不受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这样就不会将病毒传染给孩子。如果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妇女,仍想要生育孩子,那么应该定期到医院接受医生的产前指导,服用阻断母婴传播的抗病毒药物。生孩子时,可采用剖腹产。孩子出生后,要人工喂养。

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下面这些行为,都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例如,(1)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拥抱、抚摸、礼节性接吻;

(2)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饭、喝饮料以及共用碗筷、杯子;

(3)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使用公共设施,如厕所、游泳池、公共浴池、电话机、公共汽车;

(4)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居住、劳动、共用劳动工具;

(5)购物、使用钞票;

(6)咳嗽、打喷嚏、流泪、出汗、撒尿;

(7)蚊子、苍蝇、蟑螂等昆虫叮咬。这些日常的接触都不会感染艾滋病。

四免一关怀”政策,“四免”指的是:

1.对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

2.在全国范围内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

3.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免费母婴阻断药物及婴儿检测试剂;

4.对艾滋病病人的孤儿免收上学费用。

上一篇:橡皮膏大王读后感下一篇:关于离婚协议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