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师的谈话

2024-04-10

和教师的谈话(精选9篇)

篇1:和教师的谈话

《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校全体教师学习了苏联列·符·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一书。看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惊叹,苏联的教育竟如此先进,如此科学。我特别欣赏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的教学原则,他的实验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体现这一主导思想并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是: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教学原则;

4、是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全班学生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赞科夫说到教师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这时候对照我自己,有时候我没有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我自己是窝了一肚子火出来。学生很容易受教师的感染,你的无精打采也会使他们这样。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映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第七章中提到的是在美的世界里。赞科夫提到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入学一开始便要从他们的审美经验出发并且依靠这些审美经验来进行工作,抓紧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首先要培养的是学生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教师在培养学生对大

自然的审美情趣时,要进行得细腻巧妙。这让我回想起我之前让学生做的一次观察,主题是春天校园里的新发现。观察之前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布置,没有告诉学生要如何细致地去观察。结果学生在他们的观察中只写到一些很表面的东西。有的这样写到:我发现小草发芽了,小树也发芽了。有的写到:我发现校园里有一个垃圾坑,墙上有很多美丽的图画。我本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发现春天的奇妙和每一种生灵在春天里的美妙生活。可是学生还不能善于觉察他们周围的美,甚至有的学生认知出现偏差,写到无生命的事物上去了。这次观察无疑是失败的。这样一对照赞科夫说的话,我受益匪浅。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的品质,这样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

总之,《和教师的谈话》让我重新做了一回渴求知识的学生,它不仅教会了我许多教学上的技巧和知识,也教会了我从正确的角度去反省自己的教学,更好地培养我的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让渐渐地我明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真正内涵,直到有一天我能够发自内心地说出这句话。

工作总结

崔晓宇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的科学教师一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无论在何岗位,担任何学科的教学工作,我都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现将本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我担任四年级的科学,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因材施教,有效地对个别学生进行引导。

3、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从学习态度上重视科学课,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实验操作,要注意观察每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多鼓励,多使用加到好处的评价性语言,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做到自主探究,使科学课成为孩子们心目中一门有趣、重要的学科。

4、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5、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不懂就问,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继续学习,不断提高。

在紧张工作之余,时刻觉得自己有一种被淘汰的紧迫感受,要为自己充充电,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的科学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似乎

懂得要更多一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科学学科教学经验不足,总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的知识还欠缺,教学上时常遇到一些知识上的难点,书到用时方恨少,没办法,只能平时自己多看些杂书了,在头脑中多储备一些知识,这样面对学生的难题时,能够坦然相对。总之,在这一学年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收获。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例如,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够生动,理论知识不够,教学经验不足,组织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

篇2:和教师的谈话

好书犹良药,可以治愚;好书犹益友,可以建言;置身《和教师的谈话》之中,收获颇多,却始终以第三者的身份聆听教师的对话,现欲参与其中,与名书对话,谈谈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

如果预先就规定好:什么东西、按什么顺序应当成为儿童内心注意和感受的对象,难道能够激发儿童的生动活泼的思想,唤起他们真挚而深刻的感情吗?

我觉得不能。这也是初为人师的我现在易犯的错误。如若还像以前传统式的课堂,将一切都替学生安排好,为学生准备一份丰富的知识大餐,学生即使品尝到了美味,却很难学会制作的过程。正如魏书生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也正如书中所说的“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且参加到谈话里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可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让课堂上充斥着杨秀清老师所说的三声即掌声、笑声和欢呼声,使儿童在课堂上过着一种积极的甚至可以说是沸腾的精神生活。我愿为之而努力。

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我对这句话非常的感同身受。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播撒一份爱,回收一份爱。狰狞的面孔,粗犷的声音,一时震慑住了孩子,却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买账。真威信的树立根源来自于对儿童真正的热爱,亦离不开教师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机敏的教学智慧,终归于教师的人格魅力。有人反感于“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可大多时候看来,这句话并不无一定的道理。

对于直观教具的使用,我认为在低年级使用可能要多一些,但一定要注意适时和适度。只有巧妙地运用,直观教具才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在此,我想谈谈对“直观教具”的使用。我所从事的是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转化时期,抽象思维慢慢形成,必须借助直观教具,并且还要让学生参与到直观教具的使用当中,才能真正的使学生明白知识,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一定要用小棒或计数器来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数的变化,体会加减的意义。

在复习时加进新的因素,当然比要求单纯地再现学过的东西要有利得多。

先暂且不谈如何复习,在实际教学中,深切感受到新知识的第一次传授是多么的重要,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不要让学生吃“夹生饭”。如果常常想着新课讲不好,靠以后复习来弥补,那就打错特错了。巩固复习时,最好是加入新的元素,这比单纯的复习旧知识更有效。而这些新的元素与旧的知识直接一定要有一定的联系。使学生在复习的同时,又掌握了新的知识。

所谓创造性,就是有一种不断前进,向着更完善,更新鲜的事物前进的志向,并且实现这种业已产生的志向。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的更好,这是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的座右铭。

名师在讲授阅读应该包涵感情时,并没有一遍一遍的领读,而是通过_____游到了纸上;鱼____到了纸上;鱼游到了______无形中学生就理解了哪些部分应该重读,应该以怎样的感情来读。不得不令人佩服,这就是创造性。领读三遍,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怀揣着一颗热爱教育的心,绝不会止步于此,将创造作为自己的责任,创造性的工作。

篇3:教师与学生谈话的艺术

一、理中有据

教师与学生谈话之前, 应有明确的目标, 对谈话的内容要有所准备, 使用的方法要有所选择。每次与学生集体谈话要有明确的主题, 每次与学生个别谈话要围绕和针对主要问题。集体谈话, 可置疑一定主题, 联系学生的思想动态, 作认真思考, 拟定提纲。个别谈话, 要对学生的错误事实了解清楚, 免得谈话时无的放矢, 并对其错误“学点宽容, 给点自由, 装点糊涂, 多点表扬”。

二、话中有趣

教师的谈话有趣, 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 适当使用幽默话语, 才能使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 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委婉含蓄的幽默语言, 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受到启迪, 可以使人以言已尽, 意未尽的意境。比起直接的批评语言来, 它更具有趣味性、启发性。例如, 有一位学生经常上课迟到, 老师找到这位同学, 和颜悦色地问:“是小闹钟睡着了, 还是身体不舒服?你可以告诉我吗?”这样的语言没有一句训斥, 指责的话, 也没有一个讽刺挖苦的词, 既能问清迟到的原因, 又能使迟到的学生受到一次教育。

三、心中有数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教师和学生交谈, 事先要明确谈什么, 怎样谈, 要达到什么目的, 同时对谈话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要有个大概的估计。教师要随时观察和了解, 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及时调整谈话方式, 或严厉、或缓和、或直接、或委婉、或深入、或发散、或诱导、或评析、或表扬、或批评, 完全以问题的性质, 学生的个性及反应而定, 做到心中有数。

四、谈中有选

教师与学生谈话要把握时机, 精心选择谈话的时间、地点及场合。与学生谈话要把握最佳时机。过早, 时机不成熟, “话不投机半句多”, 过迟, 事态已扩大, 悔之晚矣。时间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与情绪表现而定, 最好不要在学生刚犯错误之后, 这时学生的情绪不稳, 老师如果在火头上, 难免会“电闪雷鸣”。可在情绪稳定之后, 或隔一段时间进行。

教师与学生谈话应避免在人多的场合。一般来说, 比较严肃的事, 应当单独找学生交谈, 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对于那些比较顽皮的学生, 不要一有什么过失, 就对他们大骂一顿或叫到办公室来训一顿, 结果造成学生思想紧张, 达不到预期效果。遇到这类学生, 教师可利用课外活动或课间休息, 或跟学生聊天, 在融洽的气氛中, 学生情绪放松, 容易接受教师的批评。

五、训中有度

教师与学生的谈话要掌握好尺度, 注意谈话的语气。不能因为一时不高兴, 说一些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话, 这样有些学生经常会为一些刺耳的话大动肝火, 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由于学生的性格、年龄、性别等因素的不同, 所以要“因材施教”。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不让犯错误的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或对抗情绪, 教师不妨给批评的“苦药”包上一层“糖衣”。俗话说, 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一声六月寒。我们只要注意因时因地制宜地巧妙“包装”, 说出让人听着顺耳顺心的话语, 就可能达到批评的目的。

篇4:记一个教师的谈话

是一棵枝叶扶疏的大树。

我受大地和太阳的哺育,

我在风里雨里锻炼自己的身体。

当木叶尽脱时,

我感到舒畅而又坚实。

当新绿初生时,

我整个生命都为希望所袭击。

最幸福是果实累累,

这时候我从不感到吝惜。

最羞于满身浮华而空无所有,

想夸耀自己年轮的,就不要在地球上站立。

还是要把根扎下去,扎到最深处,

也要把枝叶伸出去,伸向太阳去。

我必须每年落一些叶,

我必须不断地脱一些皮。

我必须每年生长一些新东西,

日日夜夜,我都渴求着血液的更替。

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可以休止,

因为我自己并不属于我自己。

推荐者说

列夫·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套用一下这句话,我们或者可以这样说,好的老师都是相似的,差的老师各有各的毛病。李广田先生的这首诗可以看做一位优秀教师的自白,也可以看做对所有的优秀教师美好心灵的一种展示和歌颂。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老师们用毕生精力孜孜不倦地学习、奉献的崇高胸怀,整首诗自始至终把“我”比做一棵大树,一棵永远在生长、永远在奉献的大树。树的特点和人民教师的美好心灵相互映照,融成一体,构成一种完美的意象,从而使这首诗摆脱了抽象的说教,显得真挚生动。

写完上面这段话,突然想到,其实不光是好的老师,所有品德高尚的人,也都是相似的。他们的心灵也都像这首诗中写的那样,永远在向上,永远在奉献!

篇5:读《和教师的谈话》有感

2008694121 朱柳桦 08教本4班

《和教师的谈话》里讲了一些我们在低年级教学中有可能会发生的一系列的基本问题,把对小学教学的各种不同的教学论的观点,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效果。我觉得赞可夫这本书能帮我更清晰地理清一些教学上的问题,这本书是以对话形式来写,比较吸引我们这些在读学生。就好像我在提问题,老师在解答疑问。

赞可夫说:“师生之间相互有好感的气氛,首先要求学生由衷地尊重教师。”人与人之间关系处理的首要原则是相互尊重,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师生关系也是如此。对于教师来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正当权利,这种尊重不是无原则的忍让,不是自以为是,自命清高,而是同情学生,体贴学生,能够做到换位思考,主动关心和帮助学生,想学生之想,急学生所急。谈话

现在读《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感触颇多。教师在尊重学生时,也要求学生尊重教师,这是教师教育内容之一,学生有时不尊重老师,那是因为教师没有教会学生该怎样尊重自己,或者是尊重的方法。教师需要与学生友爱相处,但这里的友爱是建立在尊重,和谐,快乐,共赢的基础之上,如果背离了这些原则,那么这样的友爱是缺乏教育意义的。

在《课堂上的生活》这一章里面,对于课堂上的生活,作者提出了“学习应该联系生活”。学生是多么渴望多了解一些周围的事情,可是我们的课堂更多的只是把目光停留在课本之上。我开始深思自己的课堂,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有的老师为这个提出了自己的理由:“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应该着眼于课本。”孩子们被身边的重大事件深深吸引着,当他们满怀着新的印象来到学校上课时候,我们的课堂却常常对这些重大事件以只言片语带过,孩子的新鲜感顿时跌到了低谷。作者也提到了课堂上这种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于班级集体的形成也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每一个孩子听着同学们的发言,如同他们体验着同样的内心感受,共同的感受也就有助于集体的团结。我的课堂中也偶尔涉及到联系到生活方面的对话,但都是及其简单,甚至是我一笔带过,学生附和几句便是。现在我认识到课堂时间是有限,但是如果能够不浪费时间,再把这些时间用到课堂谈话,这堂课就非常有意义了,学生也真正学到了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把自己在谈话中的感悟和思想过程运用到语文课堂上,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第二章《教师和儿童》中,谈到一个话题“教师和儿童”。赞科夫提出了教师“教”,那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被视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大大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新的时期,文化的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渐渐走向封闭。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如果,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只不过像是一种什么容器,可以把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灌到里面去,那么,教师就成为谋杀孩子的凶手了。

在这一章节,还提到一个子话题,那就是爱。作者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体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老师对学生的爱,这可能是一种母爱或父爱,又跟本能的简单流露有着原则性的区别;也可能是对学生的一种热情,说得更白点,可能是把对职业 的热爱,间接表现在学生身上。其次,教师的爱还应该与合理的严格的要求相结合。同时也说到教师还需要很大的热情。没有热情就不可能会很好地去爱学生。这时候对照我自己,有时候我没有一点热情就走进了教室里,结果学生听了一堂乏味无聊的课,我自己是窝了一肚子火出来。学生很容易受教师的感染,你的无精打采也会使他们这样。教师要用自己的热情去带动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爱去带动学生的爱。我很信奉赞科夫的这句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映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我们老师就一定努力的,对每个孩子负责。

在本章中作者提出教师应当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可是面对班里有五十多个学生,作为教师的我应该如何在方方面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呢,不禁让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在各个方面理解一个学生况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是那么多学生呢?要花费多大的精力投入到这个问题上?在个别对待的问题上作者一针见血的举了一个列子——鲍里亚,他是别的学校转来的学生,没有显示出什么才能,上课也很少发言。对于这种情况作者培养了他对生活、科艺术各个领域的片面性,于是利用了班级集体的力量。是啊,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可以在办公室或是教室外面看见某位教师拉着一名学生对他语重心长或是严厉的训斥,在外人看来这名教师对学生非常的关心,但是其教育效果追根到底怎样呢,只有天知道。所以在办公室里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学生不聪明、淘气或没有进取心。鲍里亚这个例子用的非常的经典道明了究竟该怎样把每个学生所缺少的东西填补上去,而我们往往忽略了集体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想到个别学生,还要想到集体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心他、爱护他,这样才不会顾此失彼,兼顾好每个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和其他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协同一直的求取知识的气氛,才能充满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温暖的气氛。

赞可夫在第三章《学习的诱因》中谈到,在学习的过程中,怎样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是这样回答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的向往,不仅仅获得分数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应该对认识未知事物的向往、从完成困难任务而体验到满足,这才是最重要的。虽然,在幼儿园没有分数来对孩子进行衡量,但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会成为评价孩子的一把标尺,尺度的把握往往就能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的表现,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自信,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赞科夫说:“教育科学应当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怎样安排学校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比现在更高的智力发展水平?我们应按三条线索来研究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第七章—在美的世界里。赞可夫提出了,孩子审美观的培养蕴涵于生活中,在大自然里。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更适用。学龄前儿童欣赏过各种艺术作品,听过成人关于艺术,关于自然美的谈话,耳濡目染的接受了审美观的培养。教师就应该从幼儿的审美经验出发,抓紧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那如何培养呢?素材又从何而来呢?赞科夫说了,艺术来源于生活,不言而喻,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存在于人的长造型劳动中。对于社会生活和人的个人

生活中的美,应当在学生的心目中给以高度赞赏。不过对于学龄前儿童,在起初的阶段,还是自然界的美较易理解。赞科夫的观点就是要配要学龄前儿童的审美情感,还是自然界的美较为容易理解。这给我了很大的启发,看来在日常的生活中,作为老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带领幼儿去感受自然界的美。中午散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孩子们去亲近大自然。但是我意识到,我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孩子感受自然界的美。赞科夫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有一个教师带领一年级的学生到野外去参观,结果表明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善于觉察她们周围的美。在参观后的谈话里,教师问她们看到了审美,他们回答说:“我们看见了各种树,还有各种花。有蘑菇,树叶黄了,”等等。在以后的几次参观里,女教师开始吸引儿童注意树林里的阳光的照明度,注意黄叶和绿叶的配合,等等。在晚秋时节到来以后,教师鼓励学生们作进一步观察,回想以前的树叶和天空和现在的有什么不一样。就这样,一步一步的,一次比一次丰富着,幼儿提高了她们的极限水平。这个例子就是告诉我们那个老师怎样来引导孩子感受自然界的美的。我们也可以把它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带领孩子一步一步的去感受自然界的变化,感受自然界的美。

“在教学法,而且不单是劳动教学法,也包括俄语和数学教学法里,人们总是千方百计杜绝错误,预防错误。固然,让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放任自流,那是不正确的。如果儿童懂得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样做,但是在完成的过程中犯了错误,那倒没有什么可怕的。。”

没有一个人天生会走路,都是在不断摔打中学会站立、学会行走、学会奔跑的。倘若第一次摔倒了便不再爬起来,就没有今天的人类社会。“错误”或者“失败”都是一种人生宝贵的资源。记得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位中**亲去美国探亲,有一天在草地上散步,突然有一个美国小女孩摔倒了,她便好心地扶起来,小女孩的母亲从后面赶过来,不但没有表示感激,反而严肃地说,她这样做不是帮助孩子,而是破坏了孩子的自信,阻碍了孩子的成长。我们的教育应注意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自立意识,面对学生犯的错误,教师不能一味指责,更不能越俎代庖。据说现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教师成了主角。这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害怕学生“失败”、“犯错误”急于求成而取而代之,可能是其中之一吧?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些学生容易写错字,看到一件事不能很好地描述。教师往往责怪孩子笨,思想不集中。这说的不正是在教学工作中让我们老师大伤脑筋的“后进生” 吗?尽管家校“双剑合璧”,然而收效甚微,郁闷哪!有时都产生放弃的念头了。这类学生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大师指出,实际上是他们的观察力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后进生”观察事物,让“观察观察再观察”成为他们的座右铭。大师还指出,要尽量设法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逐步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树立起信心。读到这里,我的脸禁不住一热,反思自己平时对待这类学生,往往性子过激,不能对症下药,那个大谈“不可揠苗助长” 的人干的却恰恰是违反事物客观规律的事呀,惭愧惭愧!对于大师谈到的“学习诱因问题”,我也很感兴趣。特别是列.托尔斯泰的那一席话让我深有感触:“为了使儿童对人们所教给他的东西能够理解和感兴趣,不要对儿童讲那些他不知道和不能理解的东西,也不要讲那些他知道的并不次于教师、有时是胜于教师的东西。”

我想,要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记得于永正老师说过,教材吃透了,教法自然就有了。哪些是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哪里是学生的困惑点,哪里是需要深入探讨的,哪些只需点到为止,教师心里都要清清楚楚,明镜似的,那么学生的学习欲望就自然地产生了。曾观李卫东老师上《母亲》一课,没有花俏的课件,亦没有华丽的语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简单至极,就这样读读说说,却让学生及听课老师数次热泪盈眶。学生为何如此投入?我想,就是因为李老师已参透大师之真言吧!自勉之。大师还谈到“树立教师威信”问题。我们都知道树立教师威信很重要,那么教师的威信是指什么呢?大师指出,威信不是维持班级的表面纪律,而应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教师既是学生的年长的同志,同时又是他们的导师,对集体,对个人,时刻不可放松指导的职责。教师要理解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要从多方面形成学生的个性。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拥戴。“亲其师,信其道”,看来教育确实上是不分国界的,爱是教育永恒的旋律,爱是教育不变的话题。

那么,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到底教学生什么?

钱校长的讲座听了几次,对我的课也点评过几次,经常可以听到这么一句话:“你教的是不是学生不懂的。”想想自己的课,现在的课堂,看着热闹、精彩,哪些确实是学生需要的呢?我们在备课时除了研究教材,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需要掌握的能力方法。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真正提高。

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思考学生的学习对他们的知识接受和能力的培养究竟有什么作用,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也许一句话,一个动作会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一生,如果老师都这样去思考、去说、去做的话,我想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怎么教?

教育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检验我们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率的让学生掌握知识。赞科夫认为,旧教学法的最大缺点,就是教学中进行“多次的单调的重复”,“迫使儿童反复咀嚼已知的材料”。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同一材料,学生必须一遍又一遍地听教师讲解,学生肯定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一次性的学习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在不同时期的的要求,每一个人要终身学习。要使学生可以自己通过自学来提高、充实。要引导,要使得学生可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不要讲得过多,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的培养。我们的教学大纲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同时也要求针对不同学生的禀赋、天性、爱好等因材而施教。对于有差异的学生要实行有差异的教育,求得有差异的发展,要按各种方法共同前进,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在末段一句很贴切的话“儿童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 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是以具体的、独特的面貌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每一个生命都有与其不同的天赋兴趣和冲动等,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感觉到自己身上独特的魅力火花„„教师应当着眼学生人生的整个成长过程,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有深刻的了解,使教育成为促使学生持续、终身发展的手段。

篇6:《和教师的谈话》读书心得

韩志海

初看《和教师的谈话》这本书,觉得它很枯燥,没兴趣没什么耐心去看。但是为了写读书心得,于是耐着性子认真地看了一遍,没想到还有些收获和启发。

作者首先回想了“教师”这个词,毫无疑问,在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大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即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群体中居于一定的地位,具有相当的身份。而古今中外有诸多学者对此作过精辟的的论述。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作者还认为,在教育工作中的缺点之一,就在于教师虽然不否认自己有着教育学生的任务,但是常常把它们看成次要的任务。我很赞同作者的观点:

一、作者只是认为教育工作没有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我认为教师有是正常人,也是凡胎肉体,也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不可能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工作上去。

二、我个人认为教师就是应当在教学时间内上好自己的课,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不是一天到晚忙着干这个想着干那个,因为论文以及其他活动影响自己,特别是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我觉得每个教师都渴望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而不是一味培养自己比较眷顾、看重的人,如果长久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取心。那么,到底教什么?如何教?教师在学生面前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去爱学生?如何用正确的爱去教育学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因为恐惧不敢跟父母倾诉苦恼,日积月累,孩子们缺乏诚心,缺乏安全感。所以,我一直觉得,教书固然重要,但是育人更重要。让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对孩子终身发展来说,总是有益的。而通过多途径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点更重要的事情了。

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所以,只要记牢这句话,你一定会努力的。

篇7:和教师的谈话读后感

疑问。于是我一直在工作中探索,不断向老教师请教,总是在盼望有人能为我指引方向,就在这时候,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赞科夫的《和教师的谈话》,从而获得了一次向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学习的机会。

《和教师的谈话》——它是一部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亲身向教师们“现身说法”的名著。赞科夫在这本书中把自己那深邃的理论体系浅显易懂地介绍了一线教师,涉及“课堂上的生活”、“教师和儿童”、“学习的诱因”等11个章目的框架设计,很清晰地展现了赞科夫理论体系的全貌和要点。因为深入浅出,联系实际,使我很自然的联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读后使我豁然开朗。它使我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师德的核心源自于“师爱”。

一.爱学生,就是要深入地了解他们。

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里有他们的梦想,有他们的喜怒哀乐。通过多途径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找到他坏习惯的成因,才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而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天,我们都有责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玩耍,他们的世界应该有蓝蓝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欢快的笑声。“学生的很多命运,其实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我们班有个学生行为习惯懒散,上课总爱打瞌睡,没有一点学习的积极性,后来经过和家长联系,和学生谈话,得知这个孩子的父母也常年不在身边,自小跟随爷爷生活,加上自己有狐臭,常受同学排挤,因此自信心受到很大打击。得知这个情况后我便找他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他爷爷的爱感化他,告知他要自强自立,懂得用行动去感恩。因为身体原因,许多同学不愿和他搭档,于是我特意让科代表做其师傅,辅导他学习。很快我便发现他状态好转,并能主动地和我接近。了解就是教育的钥匙。

二.教育学生,就要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

作为一名老师,面对这样有独特生命的“精灵”,我们不必去美化他们,但是又不能回避他们在学校生活中的种种矛盾,而是要宽容豁达,善待他们。放大他们的闪光点,赏识他们的优点,充分释放潜能。因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看得起”,对孩子而言,就是“你真棒,你真行”。这是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奥秘。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要多说一些“太好了!” “你真棒,你真行”。这样的话,能让孩子感到自信,一个“行”字,消除了孩子的恐惧感;一个“行”字,激发了孩子的求知欲;一个“行”字,唤起了对生命的热爱;一个“行”字,找到了学习的快乐感觉。这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项活动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活动中的主体意识,也能够缩短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孩子更能亲近老师、信任老师。而我始终坚信这样一句话“用阳光的笑容对待阳光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必定会充满阳光。”以前有个学生上课老爱趴桌子,课堂提醒她,她反而很厌烦。课后我找她谈话,说她基础不错,完全可以成为语文科的种子选手。结果这次谈话让她大受鼓舞,上课便开始积极发言,后来发现他朗读功底不错,于是在课堂上有意识地给她很多朗读的机会,在同学们的好评和掌声中,她终于有了学习的热情。事后她对我说,她很感谢我这么重视她。其实我只是一根火柴,点亮了那根灯芯。

三.爱是耐心和热情的结合。

篇8:教师与学生的谈话艺术

一、教师应学会赞美, 赞美是谈话成功的关键

学会赞美他人是人际交往艺术之一。西方国家是一个非常注重口头赞美他人的国家, 而中国由于传统思想比较保守, 很多话是不轻易地说出口,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过程普遍存在不会当面赞美他人的习惯, 即使有好的话也是不好意思开口。其实经常开口赞美他人可以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注入这一人际交往艺术, 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 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想法和一些新奇的东西加以肯定和赞美, 这样可以更加刺激学生的创造地思考, 赏识学生, 鼓励成功是最重要的教育思想。每一个赏识的目光, 每一个鼓励的言语, 都是师生情感勾通的催化剂, 将激起学生的学习的驱动力。

与学生谈话应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作为教师, 往往对学生寄予厚望, 希望愈深, 对学生的短处就“恨”之愈切。这样难免就会高谈阔论, 用大话说教, 处处加以批评指责。可是, 学生并没有听进去, 反而带着很大的抵触情绪, 或者当作耳边风, 更严重的还可能产生报复情绪。其实, 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 做教师的要善于发现并及时鼓励, 学生做错了事, 不是抓住错误不放, 而是抱着“治病救人”的心态去和学生谈话,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从长 (处) 计议, 往往能产生好的效果;学生表现得好, 更要懂得表扬, 不要吝啬赞美之辞, 与学生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巨大的成就感, 进而产生更加积极的动力。

然而, 批评和表扬若用得不恰当, 还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唐代大诗人杜甫吟诵春雨的动人诗句说到:“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良好的教育, 也应是“知时节、润无声”的, 要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 采取恰如其分的和风细雨般的教育方式,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达到“教在不教中”的最高境界。

二、教师要学会尊重, 尊重是谈话成功的前提

美国哲学家、诗人埃墨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为此, 必须明确学生不仅是我们的教育对象, 而且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教育教学过程, 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与学生谈话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教育的核心, 就本质来说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大凡人都有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的两个方面, 前者指个人对自己的尊重, 如自信、自强、求成、独立、支配等。后者是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如承认、接纳、注意、赞誉、欣赏等。当尊重的需要被满足时, 即当自己达到自尊, 特别是个人的品质、能力和成就被他人承认时, 才会体验到生活的价值, 觉得自己和别人一样重要, 甚至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重要。因此尊重学生也是师生交往成功的重要法则。

三、教师还应学会宽容, 宽容是谈话顺畅的基础

教师几乎每天都与学生接触, 与学生交谈, 如果没有诚恳的态度, 谈话就成为训话。要使谈话富有成效, 就不能只是教师说, 学生听, 我训你服, 而应是教师以宽容的心态, 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 以达到教师和学生的人格相容, 心心相容, 这样既不失教师的威信, 也让学生感到教师的爱心, 从而达到良好的谈话效果。

美国作家库辛在《你不必完美》一文中这样写到:“我们应当应该努力做到最好, 但人是无法要求完美的。我们面对的情况如此复杂, 一直无人始终都不出错。也许正是失去, 才使我们完整。”它告诉我们人出错总是难免的, 也是正常的。而作为逐渐成熟的中学生更是如此。这说明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有多一点的宽容之心。俗话说得好“有容乃大, 无欲则刚。”当教师发现学生犯错时, 应主动回想一下自己学生时代的生活:“我有没有这样做过?”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 教师和学生有了一定的代沟, 但是试着去接近学生, 教师就能理解学生的一些做法。基于这种理解, 对学生的批评就会有分寸, 而不会一棍子打死。教育的语言要有“弹性”, 既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缺点, 又不会激起学生的对抗情绪, 这样才容易与学生形成平等与友好、理解与尊重、信任与接纳、关心与帮助的师生关系, 让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发展他们的才能和智慧, 让学生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发展其天性和聪慧, 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教师更应选择好谈话的时间和环境

把握住说话时机。孔子在《论语·季氏篇》里说:“言未及之而言, 谓之躁, 言及之而不言, 谓之隐, 不见颜色而言, 谓之瞽。”

在孔子看来,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说了, 叫做急躁, 应该说话了却不说, 叫做隐瞒, 不看对方脸色变化便贸然开口, 叫闭着眼睛瞎说。这三种毛病都是没有把握住说话时机。

表扬型谈话, 时间确定的原则是要及时。批评型谈话, 时间的确定, 就要讲究艺术性了。大致有以下几种安排: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的谈话, 时间要及时, 目的是为了制止事态进一步发展。但有的时候当事人激动, 不冷静时, 可先进行冷处理, 待当事人冷静一点后, 再选择时间谈话。批评型谈话, 若是不指名的批评, 只批评某种现象时, 可选择在教室, 指名性批评, 最好选择在办公室, 一对一, 给他一点面子, 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表扬型谈话, 可以选择在班级, 全班性表扬;也可以选择在家访时, 当家长面表扬;对于表扬时会产生负面影响的, 一般也以在办公室里谈话为好, 以免表扬一个影响一批, 产生部分学生不服的负面效应。

还有很多人际交往的艺术都可以迁移到教师行为中去, 一名教师要当好教师, 要上好每一节课, 不如从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的艺术修养开始, 注意将人际交往艺术注入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 这是教育发展的必须, 也是教学的需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要求教师:“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 你才能教育别人!

摘要:教师与学生谈话, 要学会赞美、尊重、宽容, 更要选择好时间和环境, 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篇9:教师与学生的谈话技巧

在班级管理中,一个师生和谐的班级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十分重要的。实践证明,建立和谐的班级管理与学生谈话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学会尊重、信任学生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而平等需要教师尊重和信任学生。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学生不是一张没有思想的白纸,也不是一只空空如也的盛水的容器,更不是复印机和传声器。他们是人,是发展的人。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都有自己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既是对他们的信任和理解,也

是对学生的鼓励和支持。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和教师是平等的人,才能为谈话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要学会静默,学会倾听

很多教师在和学生的谈话中可能都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教师一人在说,而不顾学生的体会,也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这样的谈话是不利于谈话的最终目的。常言道:“感情是班级管理的催化剂。”我们只有注重谈话技巧,联络感情,才能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用心灵倾听学生的话,用心灵塑造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的话,也是一种关爱,而关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开始。

三、创造魅力谈话,感染、鼓舞学生

能否创造和谐班级主要取决于学生是否喜爱某位班主任。而班主任是否受到学生的爱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是否能和学生建立和谐关系,这当中谈话艺术显然是增加师生感情重要的途径。

因此,教师的神态、动作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在谈话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报以真诚的微笑,无论在此前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教师都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精神面貌,以轻松的心情和学生交流。

四、教师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用大道理和学生交流,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样才能充分体观出教师的教育智慧。◆(江西省安福县第二中学江西省安福县华泰实验中学)

上一篇:东门外小学五年级安全教育教学计划下一篇:将多种能力融入音乐教学中学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