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012年江苏卷文言文阅读

2024-06-23

2010年——2012年江苏卷文言文阅读(精选8篇)

篇1:2010年——2012年江苏卷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伯父墓表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多:称赞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许:期望D.杖矫命者,逐之矫:假传

答案:B

[解析]益:动词,扩充,增强。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这道题难度不大。

[评点]实词解释题,已经考了多年,应该说这样的题型已经相当地成熟了,学生在此方面的训练也已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D)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答案:D

[解析]①讲的是涣少时的事,还未为官;②是说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涣为人性格,不能体现为官公正;④说的是涣爱惜人才。

[评点]此题也是相当成熟的题型了,在于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每个选项置于原文进行比对,比对中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不合原文“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

[评点]这篇文言文有许多删减的地方,跨度相当大,文后又没有注解,如“不危”,如果不是在选项里出现,考生还真不知这“不危”是什么。所以出题者尚要把考试用题目命制得更加人性一点。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3分)

译文:(王蒙正)知道您贤能,违背自己的意愿(或降低自己骄横的态度)拿礼节对待您,并把全郡的治事交付给您。

标准答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解析]注意关键点:“屈意”“礼”“委”。

⑵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分)

译文:您凭借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官(也可译为“谏官”或“只说不做的官员”)贤能啊!

标准答案: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解析]注意关键点:“以”“此”“于”。

⑶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4分)

译文:你们的才能比不上别人,姑且效仿(或译为“学习”)我很少过错,也是可以的。

标准答案: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解析]注意关键点:“不逮”“姑”“师”“也”。

[评点]三道翻译小题,选得甚是精到,包含文言知识点较多,而且大部分的关键点都是在必修和选修文言文教材中学过,学以致用,考查的就是这个!可见命题人“为语文”的用心良苦,顶!

【参考译文】

伯父叫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

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亲家,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知道苏公贤能,屈心下意,以礼相待,把郡中事物托付给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事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权要大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

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说是那人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给他伸了冤。西夏人进

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但是又安于他的治理。阆中人鲜于冼,年少时喜欢学习,行为纯正踏实。苏公对待他非常关照,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他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冼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

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以权谋私。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巴结了不少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比较高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即使不合法,也一定要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珣说:“一个平民百姓却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李珣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凭借着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这样,比那些言事官强太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而太平无事。

苏公死后27年,不危叙述记录了苏公过去的事情,并交给我苏辙说:“先君已经去世了,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更加散佚湮灭,那我们就太不孝了。”

我小时候在伯父跟前,听他说:“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所以在那个时候,没听说犯过什么错误。你们的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也学习我少犯错误的作法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每天懈怠,所以记录了我听说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篇2:2010年——2012年江苏卷文言文阅读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的是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它们最多的大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的很少行人的街上走着,一面想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于是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的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全部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的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答案:寂静、祥和、安宁、舒缓、讲原则。

标准答案:平靜,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1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第一处,善解人意,替人着想,热心体贴;第二处,善于自责,心地善良,乐观开朗。(分析略)

标准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

答案:含意:这个小城正是晴天下的小城;在这样的小城里生活很舒适很快乐,每天都有晴朗的好心情;小城里的生活很安详、静谧,没有人打扰。作用:与上文三处写到的阳光相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有意蕴,令人回味无穷。

标准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1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

答案:①叙述舒缓,表现出小城人们的生活之态,祥和与安宁;

②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表现邮差先生常年如一日地这么工作这么送信,没有惊心动魄,以平凡的工作来表现他的人格美,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③展现在历史大背景(日本侵华战争)下的没有硝烟只有祥和与宁静的画面,表达作者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意愿。

标准答案: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解析]读小说尤其要有耐心,而尤其是这样的小说,还是老老实实地寻找小说的三要素吧,同时还要结合时代背景,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11题的解答主要抓住环境的描写和背景特点,12题主要抓住人物的活动和心理,13题要结合全文内容进行表里分析,14题要揣摩写作主题。

篇3:2010年——2012年江苏卷文言文阅读

第21题, 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史弼的主要品质。

有人通过和江苏卷的比较, 预测今年江苏高考文言文板块将打破自2005年以来的“3+3”模式, 将会出现“客观题+简答题”或者“客观题+填空题”的组合, 而2014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上文言文部分出现的简答题果然印证了这一推测。

一、江苏高考10年来文言文命题形式回顾

2004年:四道客观题+三句翻译

2005年-2013年:三道客观题+三句翻译

2014年:两道客观题+两句翻译+一道简答题

其中, 2004-2006年的客观题分别考查实词的理解、虚词的理解和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2007年开始变化为考查实词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 (信息筛选题) 和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可否认, 江苏高考文言文部分的命题, 近几年来更加重视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重视文本的人文性和艺术性, 摒弃过去文言文考试重“言” (知识点) 而轻“文” (对文本的把握) 的格局。但我以为十年来这种一直抱着“客观题+翻译”模式的“稳”却是一种过于执着的固守, 命题的单一模式化, 恰恰限制了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也不能更加客观地考查考生的这一能力。

我们再来看看2014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上的变化:

9.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4分)

在固守了十年之后, 2014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上终于看到了文言文部分的变化, 新增了简答题。其实简答题这种题型在古诗词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和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十分常见, 能够考查考生对诗词或现代文本内容进行深刻理解, 以及运用概括性的恰当语言进行阐述的能力, 而考生对这种题型早已非常熟悉, 具有一定的答题经验, 考生在答题时不会有陌生感, 可以很快入题答题。

二、上海高考文言文命题形式的分析和借鉴

多年来, 我一直关注上海高考卷的命题, 特别是文言文部分的命题。上海卷的文言文板块始终坚持两段选文, 我们可以把近几年来上海卷文言文部分的选文情况做一个回顾:

我们可以看到两段选文配套的题目赋分在28-30分之间, 约占上海卷总分的20%。反观江苏卷的文言文板块赋分在18-19分之间, 约占江苏卷总分的11.8%。当然我们也不能从这单一数据就得出江苏卷不如上海卷重视文言文部分的考查这一结论, 毕竟江苏卷虽然是自主命题, 但也是从全国卷脱胎而来, 难免会延续全国卷的命题结构和选题模式。但如果我们看看上海卷的命题形式, 就会发现上海卷文言文部分的命题更具灵活性和多元化。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语文上海卷)

28.从全文看, 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 却又“不可以为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

早在2004年的上海卷里, 我们就看到了文本内容理解 (主观题) 这样的考查形式。

我们再来看看2014年上海卷文言文部分的命题:

20.第 (2) 段中, 刘晏用什么办法增加户口数量? (用自己的话回答) (3分)

21.第 (3) 段内容体现了刘晏怎样的管理理念?请加以概括。 (3分)

26.分析第 (6) 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 (3分)

我们可以看到简答概括分析这些主观类的题目占到了相当的比例, 这样的命题形式在近几年的上海卷里比较常见, 可以看出上海卷的命题者对于考生在理解文本基础上的主观表达的重视, 这样的命题可以综合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篇4:2012年高考江苏卷文言文详解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许: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矫:假传

解析:此题选B项。此题考查实词,所考的几个文言实词在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大多接触到过。A项“蒙正败,士以此多公”中的“多”,意为称赞,这个意思在《史记选读?管仲列传》的省略部分中有:“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这里面的“多”即为“称赞”的意思。B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的“益”意为“增加”。初中课文《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所以动心忍性,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中的“益”即为“增加”的意思。C项“公复以循吏许之”的“许”的意思为“期许”,根据上下文也可推断出这个意思,并且这个词从中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中也可得出。D项“杖矫命者,逐之”中的“矫”在《五人墓碑记》中出现过,“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中的“矫”的意思即为“假传”。从此题可以看出,学好课文,打下扎实的文言功底是文言文拿高分的重要保证。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B.①③④

C.②④⑤D.③⑤⑥

解析:此题选D项。①讲的是苏涣少时的事,还未为官;②是说苏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苏涣的为人性格,不能体现为官公正;④说的是苏涣爱惜人才。做这类题要注意审题,本题要扣住“为官公正”四字,如做不到,则很容易出错。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解析:此题选C。解答此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每个选项置于原文进行比对,即能发现问题所在。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不合原文“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从比对中可以发现,苏涣杖责的是张宗,而不是他的儿子。这篇文言文有许多删减的地方,跨度相当大,文后又没有注解,如“不危”,如果不是在选项里出现,学生还真不知这“不危”是什么。因此,答题时,一定要把所有题目都认真读一遍,力图从里面得到更多有用信息。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3分)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分)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4分)

解析:第一句译为:(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关键词是“屈意”、“礼”、“委”。“屈意”的意思在成语“屈尊下顾(降低身份俯就)”中可以推出。“礼”、“委”的意思都较为容易把握。第二句译为: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关键词为“以”、“此”、“于”。第三句译为: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关键词为“不逮”、“姑”、“师”、“也”。三道翻译题,选得甚是精到,包含文言知识点比较多,而且大部分的关键点都是在必修和选修文言文教材中学过,这充分体现了高考复习以本为本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伯父叫苏涣,最初取字公群,后来又取字文父。年少时很聪明,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上了岁数的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才参加乡试。第二年中举,被任命为凤翔府宝鸡县主簿。

不久,调任凤州司法。王蒙正担任凤州知州,因为与章献太后是亲家,就仗势欺人,骄傲蛮横。(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苏公伯父虽然因为职务关系事奉他,(但是)鄙视他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向朝廷举荐他,又给权要大官写信,说苏公可以被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的私人信件藏起来。不久,王蒙正失势落马,当时的士人因此称赞苏公。

因为给太夫人服丧而离任。(后来)被起用为开封士曹。雍丘有个百姓死在了监狱里,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报告说那人是得病死的。州府派人审理这个案子,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一去,就给他伸了冤。西夏人进犯边境,府中赎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此事交给苏公,需要的马匹全部征得并且没有扰乱百姓。在阆做通判。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是用法十分恰当,吏民敬畏他而且安于他的治理。阆中人鲜于侁,年少时喜欢学习,行为纯正踏实,苏公对待他非常关照,把他作为地方举荐的人选,鲜于侁因此而得以进入仕途。他刚做官的时候,苏公又期望他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吏,(后来)鲜于侁做到谏议大夫,号称名臣。

被选任为祥符知县。乡里从事抄写工作的吏员张宗长久以来作奸犯科,害怕苏公,借口有病,过了一百天就辞职了,又引荐他的儿子代替自己。苏公说:“按照法律,抄写人员应该任用三等人,你是第二等,不行。”张宗向来巴结权贵,就向州府申诉。州府发函给祥符县,苏公把张宗打了一顿棍子。不久有地位比较高的宦官来到州府,传达皇帝的旨意,让张宗担任书手,苏公根据法律不接受诏命。又有一个宦官来到说:“一定要在法外给予他这个职位。”苏公对府尹李珣说:“一个平民百姓却能如此扰乱法律,府中也不能办成什么事了,你为什么不用县里不同意的原因来争辩呢?”李珣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入朝上奏此事。皇上说很好,派内侍查究此事。因为张宗贿赂了温成等人求情,就不再深究这件事,打了假传诏命的宦官一顿棍子,将之贬斥,整个府中都很震动。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赞叹道:“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升任利州路提点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了一个擅自杀人的城固县令,整个利州路的人都震动害怕,因此而太平无事。

苏公死后27年,不危叙述记录了苏公过去的事情,并交给我苏辙说:“先君已经去世了,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加以记录,时间长了会更加散佚湮灭,那我们就太不孝了。”我小时候在伯父跟前,听他说:“我小时候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一定的限量,不完成不罢休。到外面去的路上,言行都符合规矩。回到卧室,也没有怠惰的神情。所以在那个时候,没听说犯过什么错误。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每天懈怠,所以记录了我听说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篇5:2010年——2012年江苏卷文言文阅读

绿色,生机勃勃,赏心悦目。

绿色,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绿色生活

光和影交织的空间,尘嚣浮动的世界,一切仿佛是如梦如幻的闪现。于亘古黑夜之中,一枝清绿嫩芽从土壤中悄悄冒出,想要张开双手去触摸,却如水中月影般散去。醒来,还是空白而单调的四壁。窗外,还是拥挤的街道和熙攘的人群,天空,还是烟雾蒙蒙如黑夜;河流,早已不见了鱼戏水莲的悠闲;心情,照旧压抑

城市,如同一个钢结构的空间,虽然鲜艳亮丽,却总是感觉缺少运动,一根根巨大如炮管的烟囱,无时无刻不在渲染着蓝天,而那些貌似流动的河水里,再也映不出飞鸟掠过的身影。人们不断蚕食自然,不断浪费资源,街上的名车后面总拖着一条尾巴,社区旁总堆满过多的垃圾,一切的一切,都在摧毁着人的心灵

想要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独自回到那个安静的村庄,那么的安详。这一刻,阳光碎了,我的眼前闪现出不断跳动的绿色身影,那是一片麦浪在风中起舞,迎面而来的微风,夹带着一丝清香直透心肺,没有污染,没有喧嚣,眼前只有盛放下的碧绿与青翠而已。

独自走在那条小路上,摘下一片叶子,真是一种久违的感动,放到嘴里品尝,酸涩却微甜,那是回忆里的味道。眼前浮现出一座小山坡,山坡上迎风招展的翠竹全然不会像烟囱那样不讲理,竹子们给世界带来的是充满绿色生机的韵律,远远地听到一阵笛声,跳跃舞动,收不住的喜悦洋溢其中。我的心突然被无限放大,好像要随同这清风一起化去。

走回村庄时,突然发现,那幅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夕阳炊烟已然不见了。

祖母的身影,在夕阳照耀下接至我脚下,这个场景熟悉无比,眼眶不禁有些湿热,晚上我问祖父为何不见烟囱,祖父淡淡回答说现在农村都用上了沼气,太阳能,那柴火啊,早就没人用了,这么清洁省事的能源啊,既不污染咱村环境,又方便了大伙生活,原来,竟是这样的,比起那些烧着大煤炭供能的城市,乡村的生活可谓简约而不简单。

清夜,月光格外皎洁。我静静聆听祖父吹奏着竹笛,我不禁想起那片绿叶,那片竹林,也许,它们早已将我的心染上了绿色,我相信,只要不放弃那生机勃勃的绿,时光就永远青葱。

我安然入睡。梦中,一片叶子落在心灵柔软的土壤上,蔓延成了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森林

篇6:2010年——2012年江苏卷文言文阅读

泰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

徐 明

2010年江苏高考命题将会进一步紧扣考纲所列的考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贴近课改,贴近学生,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回顾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仍是以《考试说明》范围内的知识为依据,命题者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和考查内容的平衡问题,考点的选择服从命题的需要;在试题设计上借助于丰富的史料,以独到的视野和角度,从关键细节设置问题,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在多大程度上领悟了应掌握的史实,做到知识源于教材,考查高于教材,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江苏“一标多本”的矛盾与问题,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学科素质和潜能,能够较好地鉴别考生的学科素质的差异,充分体现新课程背景下的考试评价原则。总的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进一步强调对试题材料的分析,把细节作为阅读材料的突破口

材料型选择题在以前的高考中已涉及颇多,09年更突出了历史学科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基本特点。选择题基本上都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但问题的关键是,由于09年的考题以材料的某个细节作为题眼。如第5题,“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学生要了解这是场什么运动,必定先要找出关键词如“基督教国家”,由此想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教义中提到过利用基督教,进而得出答案。

2.重视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

命题者以全新的视野和角度,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在多大程度上领悟了应掌握的史实,从而提高了试题的灵活性。一是个体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如《辛丑条约》的内容一直是学生难以掌握和应用的内容,一般学生能记住内容要点就很不错了,试卷的第8题不是直接考《辛丑条约》的内容,而是从驻华北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与《辛丑条约》的内容联系起来,命题人对试题切入点的把握可谓是煞费苦心。二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特征的理解和运用。如选择题第6题,把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发展特点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相类比。如果学生单纯地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就无法全面地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无疑是增加了思维的灵活性。由此可以看出,在能力方面,全面考查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 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次的考查目标,加大了能力的考核,单纯考课本知识记忆的少,对知识识记层面的考查也是通过对知识的运用来考查。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较宽的知识面,而且有比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

3.重视对历史事件影响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的把握

一是准确性,如第2小题三省精细分工的作用一题,有些学生认为三省的设立是对相权的剥夺,这就说明有的学生对三省制度特点的准确性把握不够,三省制的特点是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来保证君权的独尊。又如第13题古代雅典实行抽签选举和轮番而治的影响,实行抽签选举和轮番而治与公民大会的决策如何没有关系。

二是全面性,如第18题,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的客观作用,如果仅囿于课本内容的理解,他们只能选择增加就业机会和刺激消费需求,但我们也要懂得,政府兴办公共工程,必然会拉动生产资料的投资。又如第20题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四个选项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或存在的弊端。由于有的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作用认识不全面而不能理解为什么要选“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减少”。因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劳务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就成为发达国家就业机会减少的重要因素。

4.主观题的设问倾向于对学生学科思维方法的考查

历史主观题既注重对各种文字或图表形式的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查,又更加重视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方法的考查。09年的试卷材料精干,文字阅读障碍不大,设问也紧扣材料。但是首先它不仅要求考生具有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而且要求考生能根据材料内容论证问题的观点。如明代江南士大夫一题就不仅要求考生答出江南士大夫致富的途径和江南社会风气的变化,还要论证试题中学者的观点。其次是试题不仅要求考生思考材料中现象产生的因素,还要通过分析史料,对不同学者的研究视角进行认识和评判。如我国婚姻观的变化一题,试题不仅要求考生分析近代以来人们婚姻态度的变化及原因,还要求分析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并要求学生对视角的不同进行认识。可见试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拔高到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史学研究能力的层面上来了。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多元史观去分析历史问题,得出历史结论,使学生认识到对历史的解释是受到一定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影响的。又如考王安石变法,试卷提供了同时代的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四位人物对变法分别提出不同的看法,有全盘赞同、有全面反对、也有区别对待,让考生就此分析评判。另外,对甘地的评价要求考生跳出材料的局限,掌握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方法。使学生了解现在的史学研究领域和掌握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5.立足江苏,关注社会,突出四大历史史观,时代感强

试题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并突出体现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如第1、2题对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感悟;第3题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精华积淀的体现;第6、7题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体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脉搏;第10题对当今农村改革有警示作用;第13、15题揭示世界文明多样性;第11、19题说明新时期中国参与联合国事务和冷战时期美苏争霸两个角度揭示中国反霸权主义、和平崛起的外交政策;第18、24题体现应对金融危机世界各国合作必要性;第20题体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时代潮流下的不利影响;第21题考查了江南士大夫的活动和近代以来婚姻观的变化,这不仅说明社会生活史的重要性,更说明命题者认识到文明史的内容应涵盖我们以往通史所涉及的内容,并且还包涵了宗教、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多领域,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中认识到中华民族对近代化的追求。不回避时政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以史为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6.重视对《考试说明》新增知识点的考查

如试题23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学生对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认识程度和对史料的阅读能力。又如第25题王安石变法也是09年考试说明新增的内容。

总之,江苏高考试题更加注重考查能力和学科素养,从而把真正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生选拔出来,这个趋势是积极的。但是对今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却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教师来说,教学中传统的传授书本知识和单纯的题海战术的招数越来越不灵了,必须要转变思想,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还原历史课堂的本来面目;对学生来说,死记课本盲目做题的复习做法意味着死路一条,必须要解放思想,学习中乐于思考,讲究方法,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09年江苏高考的历史试卷,是我省自主命题以来质量较好、难度较高的一份试卷。试题注重考查能力和学科素养,2010年的历史高考试卷中,命题者会继续坚持这个方向。在我省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的大背景下,对高三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复习迎考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对2010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1.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并灵活运用

《考试说明》是历史高考的命题依据,也是高三师生复习备考的依据。高三复习必须以《考试说明》为复习的指针,始终把握高考复习的方向,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研读中得出以下几个变化:①试卷结构中的分值比例有所微调,必做题的比例由 09年的84%升至85%,选做题的比例由09年16%降至 15%,体现出2010年历史科高考仍然是注重对必修知识的考查;②从考查内容来看,必修和选修部分皆有调整,必修部分补充和增加内容较多,其中古代史部分,如“西周政权的灭亡、民间手工业、闭关锁国政策、陆九渊心学思想、绘画的起源和演变、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罗马帝国”等;近代史部分,如“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科学与宗教对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及其根源、土地革命、抗战胜利的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现代史部分,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等。③必修部分删减的内容不多,如:“中国书画的发展脉胳、巴黎公社的主要措施及其经验教训、三元里人民抗英、二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过渡时期总路线”等;④必修说明中部分内容的表述也有所变化,体现了考查侧重点的调整。如:“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内容和后果调整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二战后美国和联邦德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调整为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现”等;⑤选修内容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部分增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部分删减了“柏拉图、杰出的科学家”等。针对《考试说明》的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更应当和课标的《教学要求》相联系,并和新高考样题结合起来深入研究,真正吃透《说明》,达到灵活运用,还要非常熟悉《考试说明》的各种能力要求,在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逐渐向高考靠拢。2.落实学科基础知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

不能因高考试题难度的提高而放松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记忆,去进行所谓的能力培养,必须以基础知识的把握促学科能力的提高。复习中要加强知识的梳理、探究、变通与整合。对《考试说明》涉及的知识点逐一过关,通过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反复刺激,历史复习要突出主干,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点的关系图。利用课本标题,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注重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打破章节、目录等原有的知识结构,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梳理,把同类知识、相关知识,甚至是中外史知识进行重组,将知识进行纵向的、横向的多方位的延伸、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点对准备考试尤为奏效。

引导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准确把握。针对目前学生存在概念理解不到位(死记硬背而不是随机应变)的问题,要加强对重要概念和结论的准确理解,尤其加强时间概念教学、理清专题核心线索、紧扣考点、抓基础、处理好讲与练习的关系、考点梳理要到位、简约化、抓关键词。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的把握和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纵向梳理,是新课程专题模块史的一个显著方向,也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之一。学生能够记忆和运用一些具体的史实,但是未必能够将它们置于一定的 历史阶段和一定的历史走势里去记忆和运用,碰到这样一些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多数是一个词“卡壳”(或“无奈”)。构建以目录、章节标题、课本黑体字为主线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运用课本知识架构横向与纵向联系的网络体系;分地域或时政热点来架构知识体系。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认识,以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总结,培养学生必备的历史素养和基本的思维方法。

3.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在“五严”新形势背景下,课堂是提高学科成绩的主阵地,要实实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历史教师课堂教学不能放松,要精心安排好仅有而且宝贵的几节课,切实提高课堂效率,认真守住这块阵地。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应该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力求做到“精讲”“精练”“精评”,讲练结合,练后精评。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自我消化时间,新课程下的高考不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和简单的强化训练,而是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自主的反思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当然,这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和安排,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规划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合理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特别是对历史概念、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线索要加强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上课要求学生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记好课堂笔记。课后要认真整理课堂笔记,对整理的内容要及时回顾、集中纠错,消除盲点。

4.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高三历史复习

2009年高考江苏历史卷信息量进一步加大,这给我们透露的信息是历史课堂教学应该由传统的“传授知识”型向运用信息“培养能力”型的转变。2010年是实施新课程的第六年,09年的高考试题在学科思想深度和得分难度都有大幅度的提升,09年试卷给那些习惯于穿新鞋走老路的老师以强烈的震撼。那种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得高分的招数已经不灵了,用新课程的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还原历史课堂的真实面目。一要尊重课标,反对死扣教材,敢于以课标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二要尊重学生,把课堂学习的舞台让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活动的空间。三要尊重学科特点,要充分关注学科前沿,渗透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5.吸纳最新史观,关注史学范式

近年来,文明史范式、现代化范式、整体式范式和社会史范式对高考历史试题的设计影响很大。这也是09年江苏卷历史试题的一大亮点。高考命题人员大多数为高等学校历史领域的研究专家,他们对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的某些领域具有深入的研究,在命题过程中 必然渗透他们关于历史学科体系和学科知识的学术观点。高三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新学术观点的学习,进一步拓展专业知识领域。第一,要关注文明史。“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总纲,也是2010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文明史观:①必修1政治文明;必修2物质文明;必修3精神文明; ②中华文明:辉煌和骄傲的古代文明;曲折和屈辱的近代文明;崛起和复兴的当代文明。第二,要关注现代化史观:世界近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历程。第三,要关注全球史观:放到全球看局部;站在局部看全球。第四,要关注自然。新课程既然关注文明史,必然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第五,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增加对史料的鉴别和评价等方面的训练。对教材知识从新的角度构建新的体系,对重大历史问题运用新的观点进行分析评价。

6.研究高考试题,训练解题方法技巧

能力只有在训练中得到提高,科学的训练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方式。切实加强课堂训练,第一,选题要围绕“新材料、新情境、新设计”。多做新课改地区的高考题、模拟题,按题型或内容将其分类汇编,学生加以练习,让学生消除对高考试题的神秘感,增强信心。高考试题的规范性、导向性不容置疑。在二三轮的专题或模拟训练中,要注意加强分析和研究高考试题,可以选做一些江苏、广东近年高考试题。师生共同解答每个题目,领悟并总结解答各种高考题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开阔思维;第二,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没有正确的审题,只能徒劳无功。审题能力薄弱(浅尝辄止而不是深入本质,僵化而不是变式)。审题包括审题目、审材料等,在复习中通过实例锻炼学生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删除无效信息、防止干扰信息。引导学生会找“题眼”,领会试题的“立意”所在。依据“找出关键词语→ 弄清答题的方向和要求→找准试题设问和教材知识和技能的结合点”的审题程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第三,训练学生学会答题的方法,尤其是要加强对材料题解题步骤的训练,针对学生存在概括能力差(罗列抄袭而不是抽象归纳),指导学生学会从材料中准确地获取信息,有层次地阐述结论。指导学生掌握答题技巧,让学生熟悉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第四,注意《考试说明》中例题的使用,学生存在思维方式偏离题目要求(见题背书而不是就题论题),一定要安排好错题训练。第五,强化训练学生的历史语言表达能力,紧扣得分点,规范答题语言,减少失分。学生答题不规范是失分的一个“大户”,因此,在后阶段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错误为反例,加强规范解题的指导,重视答题思维的逻辑性、思路的广阔性、表述的严密性和科学性、答题的完整性,而要求学生规范答题,教师在复习中也需做到规范,如语言规范,板书规范等等。第六,限时训练,提高解题速度,保证训练的有效性和实用性。7.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政热点、焦点

历史学科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学科属性决定其必然与当今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关心的问题相联系,突出其“学以致用,资政教化”的社会功用。09年的各地高考历史试卷中,以当今社会和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的试题大量出现。所以在考前复习时,应尝试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用历史思维展开综合阐述,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与逻辑性,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分享改革成果、经济刺激、德国统一等热点主题。

同时注重四个结合:(1)传统与创新交替。传统指的是基本题型没有改变,还是采用了两大类型:选择题和材料题型。内容以考查基础与主干知识为主,没有出现全新的题型。创新则指的是题目内涵的设计上摆脱了过去就事论事的模式,开始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基础与能力并重。突出了以能力立意素质考查为中心,着重考查了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学科的思维方法。(3)情感与生活结合。新高考在题目的设置上较好的地体现了三类价值观:一是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如民生、人权、民主等;二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三是爱国主义精神。注重树立全球意识、国际意识、多元意识、社会问题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等重要的价值观念。(4)历史与现实互映。重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试题的综合性。从现实立意,从古今联系中取材是新高考试卷最为鲜明的特色。

充分认识到历史学科的人文色彩,理解、阐释和表达其实已经成为历史学科决定高考胜负的关键因素。尽管表达不是大段叙述而只是1—2句话的事,但这1—2句的概括甚难。后阶段的历史复习当关注这些方面。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平时练习只重视材料的形式,而忽略材料的阐释价值,是应当诫勉的。关注现实但绝对要防止滑向为现实作注脚的时政方向,那就不是历史,也不是江苏高校历史教授们的擅长,学术之气、雅正之风既是江苏卷特点,平时的练习当力求诫勉图片繁多、语言罗嗦、端庄不够的弊病。

8.注意收集信息资料,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加强对高考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汇总,做到信息互通有无。要科学应对外来信息,进行题目再加工,为进一步发展提升我市历史教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徐 明

篇7:2010年——2012年江苏卷文言文阅读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聪明】,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当时年长而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凭借】章献太后姻家

【联姻的家族或其成员→亲戚。王蒙正女儿是章献太后的侄媳。章献皇后,宋真宗赵恒皇后刘氏,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摄政期间,去佞臣,用名臣,拒绝称制,完成宋政权从真宗时代到仁宗时代的平稳交接,为宋在仁宗时期的繁荣打下基础。因功绩赫赫,故其谥为四字“章献明肃”,而一般皇后只谥二字。史书常把她与汉吕后、唐武后并称。】,怙【依仗。例:怙恶不悛、失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委屈心意;迁就】礼【以礼相待,礼遇】之,以郡委公【把郡中之事都托付伯父办理】。公虽以职【因职务(关系)】事【事奉】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

【说】公可用。公喻【告诉】郡邸【各郡设在京师的办事处】吏,屏【隐藏】其奏而藏其私书【(让他)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以推荐伯父的私人信件藏起来】。未几,蒙正败【衰败失势】,士以此多【称赞】公。

以太夫人忧【父母丧事】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以疾告【以病死的原因上报】。府遣吏治【处理,审理】之【这个案子】,阅【经过】数人不能究【审理了几个人也不能查出真相】。及公往,遂直其冤【就给他伸了冤。直,伸,伸雪,平反】。夏人犯边,府当【抵押,据语境译为“赎买”】市民马以益【增加,扩充。】骑士,尹以(省“之”)诿【委托,交付】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敬畏他而又安于他的治理】。阆人鲜于【复姓】侁【shēn】,少而好学笃行【努力履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把他作为地方向上举荐的人选】,侁以获仕进【因此得以进入仕途。仕进,进入仕途,做官】。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守法循理的官吏】许【期望】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后)被选为祥符知县。祥符,战国时为魏都大梁。汉代在此设置浚仪县,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用年号改浚仪为祥符县,治所与开封县同城,不久升为开封府治所。祥符县属京畿路开封府。此县县令地位较高】。乡书手【乡里担任书写工作的吏员。一说负责督催本乡课赋】张宗久为奸利【长期做非法谋利之事。奸利,非法谋取的利益】,畏公,托疾满百日去【以有病为借口,过了一白天就辞职了】,而引【引荐,推荐】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按照法律。当时规定书手三次被录用者,方可荐子自代】用【任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你的等第是第二等】,不可。”宗素【平素,向来】事【事奉→巴结】权贵,诉【申诉】于府。府为符县【府派人到祥符县为他说情】,公杖之。已而中贵人【①帝王宠幸的近臣②专指显贵的侍从宦官。此处是后一意思】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给他这个职

位】。”公谓尹【府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

【府尹也就不能做什么事了,意即府尹不能行使自己的权力,无所作为了】,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用县里不同意的缘故来争辩呢】”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入朝奏明此事】。上称善,命内侍省

【内廷官署,管理宫闱等事务。因后世称宦官为内侍】推之【审查此事】。盖【因为】宗以赂【财物】请【请求】于温成之族【宋仁宗张贵妃的家族。张贵妃深得仁宗宠爱,死后追册为皇后,谥“温成”】,不复穷治【彻底查办】,杖矫命者,逐之【将张宗流放】,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凭„„身份】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随便,擅自】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苏不危,苏涣第三子】状【记述】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只剩我在了。其长兄苏不欺、次兄苏不疑早亡,故曰。原文有“二兄不淑”(不幸,此意为早死)】,不时【及时】记录,久益【渐渐】散灭【时间久了就会渐渐散失.《黔之驴》: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事物发展的步骤、阶段、进程】,不中程【达到预定的进程;符合要求】不止。出游【外出求学或求官】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进了住处。有译为回到家,似欠妥】,无惰容【没有懒惰懈怠的神色】。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错误的行为】。尔曹才不逮【达到,赶上】人,姑

【姑且】亦师【学习】吾之寡过焉【少犯错误】可也【就可以了】。”辙惧子弟【后辈】之日怠【一天天懈怠】也,故记其【我】所闻以警焉【警戒他们】。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益:有利(增加,扩充)

C.公复以循吏许之许: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矫:假传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

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知公之【取独,助词,不译】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3分)翻译:(王蒙正)知道苏涣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特别提醒:多名同学把“事务”写作“事物”)赋分:补上主语“王蒙正”、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各1分。病例:

朱睿智:知道苏涣的贤能,却曲解他的意思礼待他,委屈苏涣当一个郡守。(0分)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分)

翻译:你凭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做到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赋分:以、状语后置、基本句意各1分。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3分)

翻译: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赋分:尔曹、逮、姑、师吾之寡过各1分。

朱睿智:你们现在的才能比不上他,大概也是我这个老师的过错。(1分)

篇8:2010年——2012年江苏卷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理解的词量和读速

2004~2007年, 高考英语江苏卷的阅读理解部分均为5篇文章, 设置20道多项选择题, 分值40分。2008年开始, 阅读理解部分减少为4篇文章, 设置15道多项选择题, 分值减少为30分;同时增设任务型阅读部分, 该部分试题以图表形式呈现, 设有10个空, 分值10分, 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在表格内转述文章内容。表1列出了2004~2011年阅读文本及试题题干所用的字数, 并根据当年的考试说明的时间规定, 计算出每年的阅读速度。

从表1可以看出, 阅读理解的词量和阅读速度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体现出大幅提高的趋势。2004~2007年4年中, 阅读理解采用的是老题型, 词量稳中有升。其中, 2004~2006年间, 每年的词量保持在2200个词左右, 阅读速度为每分钟62个词左右;2007年的词量达到了2371个, 达到每分钟67.7个词, 阅读速度较之以往显著增加, 体现了向新题型的过渡。

2008~2011年阅读理解采用了新题型, 词量明显多于往年, 阅读速度明显提高, 但呈现出两头低 (2008年和2011年) 、中间高 (2009年和2010年) 的变化。2008年是阅读题型改革的第一年, 阅读理解词量达到了2751个词, 但阅读速度与以往差别不大, 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命题思路。2009年与2010年阅读理解词量激增, 阅读速度提高, 其中2009年词量为3122个, 阅读速度达到了每分钟69个词左右, 为历年最高。2011年阅读理解词量和阅读速度总体回落, 与2008年相当。

江苏卷阅读理解词量的剧增和阅读速度的提高,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后英语教学的变化, 符合新课程实施后的评价要求。江苏省于2005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 使用全新的英语教材, 教学内容、方式、评价等均有显著的变化。2008年是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届高考, 当年直至2012年的考试说明均在语言知识部分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约3500个英语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法或固定搭配, 而2008年以前的考试说明对于词汇量等的要求远低于此, 已不能适应新课程体系下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增长。

二、阅读理解文本的体裁和题材

1. 文本的体裁体现多样性

英语阅读文本体裁是指作者根据表达需要、语言组织、观点陈述、实例列举时所采取的特定写作方式与方法[2], 常见的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寓言等。但因受篇幅所限,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文本与普通文学作品有所不同, 国内学者习惯将阅读理解文本的体裁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和议论文四种。表2对2004~2011年高考英语江苏卷阅读理解的文章的体裁进行了分类。

从表2可以看出, 高考英语江苏卷阅读理解的文章体裁呈正态分布, 体现了多样性的特点。除2010年外, 每年各种体裁都有涉及。其中说明文的比例略高, 2005年、2009年达到了2篇, 2010年达到3篇。2008~2011年间, 任务型阅读文章体裁主要以说明文和议论文为主, 着重考查考生对事物、事理的分析、逻辑推理和思辨能力。

2. 文本的题材引导真善美

阅读文本的题材, 即指文章内容所描写、陈述、说明和议论的话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在八级目标内列出了四类话题: (1) 个人、家庭和社会交往类; (2) 风俗习惯、科学文化和文学艺术类; (3) 我国一般社会生活类; (4) 英语国家日常生活习惯类。[3]2004~2011年高考英语江苏卷阅读理解文章的题材归纳见表3。

由表3可见, 8年间江苏卷的选材风格保持一致, 体现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一重要理念, 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例如, 2006年A篇和2007年E篇, 鼓励学生积极正确地迎对困难和挑战;2008年D篇和2009年B篇让学生体会了师生情、友情和亲情的重要性;2004年和2005年的E篇, 引导学生认清某些社会现象, 形成正确的判断。同时, 阅读篇章的题材散发出浓郁的生活和时代气息, 如2010年D篇的高铁话题体现了中国高铁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这也是江苏卷首次提及我国社会生活的话题。这些阅读文本通过丰富的话题, 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陶冶他们的情操, 促进他们价值观的发展,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真善美的人文素养。

三、阅读理解文本的理解要求

江苏卷的阅读理解题按照重视语篇、注重语用和提高能力的命题原则和要求设计和命制。[4]2011年的考试说明具体规定了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 (1) 语篇主旨要义; (2) 文中具体信息; (3) 推测词义; (4) 判断和推理; (5) 文章结构和文脉逻辑关系; (6) 作者观点、意图和态度; (7) 补全文章提纲、概括内容或词语转换。以上7点具体要求分别以客观题型 (选择题) 和主观题型 (任务型阅读) 来进行考查。

1. 客观题型重视信息的把握和推理

前6点具体要求以单项选择的题型呈现, 考生要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问题, 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和推理, 对设项信息进行正确判断, 排除干扰选项。2004~2011年江苏卷对阅读技能的考查如表4所示。

从历年江苏卷6项技能考查比重上来看, 考查文章具体信息的理解、判断推理和主旨要义排在前3位。首先, 江苏卷考查具体信息的理解比重最大 (52.1%) 。理解具体信息是阅读理解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考生能控制好阅读速度, 仔细阅读并理解文章明确表达的含义, 此类题目的答案相对容易获得。江苏卷对文章具体信息考查比重较大, 表明对具体信息和细节的理解仍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首要阅读技能。其次, 江苏卷重视对考生推理和判断技能的考查, 考查比例达到24.3%。判断和推理属于较高层次的理解阅读技能, 要求考生对文章有深入的了解, 并能针对文章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判断和推理, 能更真实客观地反映考生的理解水平和理解能力。[5]此外, 江苏卷对语篇主旨大意的考查也占据一定的比重 (12.1%) 。此项技能主要考查考生对篇章总体理解和概括能力, 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归纳和分析能力。

总的来看, 2004~2011年江苏卷对6项阅读技能的考查不够均衡, 个别技能的考查比重过小。如对文章结构和文脉关系的考查, 仅在2005年出现过, 比重为0.7%。究其原因, 命题者可能将该技能的考查放入了任务型阅读题型中。逐年来看, 考试说明中规定考查的6项技能未能全面覆盖, 如2007年有3项技能未涉及, 2004年、2009年和2011年分别有2项技能未涉及, 这不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阅读技能。

2. 主观题型重视语篇的理解和阐释

任务型阅读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特别是在类似于真实世界的情境中运用英语知识与技能的能力。[6]这一主观题型能有效地考查考试说明对阅读技能的第7点要求, 即补全文章提纲、概括内容或词语转换。

2008~2011年中, 每年的江苏卷任务型阅读的4篇阅读文本体裁为说明文和议论文, 所需完成的表格留有10个空格, 每个空格只能填入1个单词。考生需要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图形结构的基础上, 对文章信息进行归纳和整合, 在完成表格的过程中要注意填入词的意义和功能。图表中的设空处多为具体信息的理解, 有些能直接从原文中找到原词, 难度不大;有些需要将原词进行词性的变换, 如形容词变为副词;而有些却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概括、转换和生成能力, 难度较高。

任务题型阅读试题比传统的阅读理解试题更能考查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但在检测学生“以言行事”能力方面仍显欠缺。以2011年的考题为例, 只需理解文中的基本信息就可以拿到大部分的分值, 此外, 该题型的“任务”真实感不强, 还需优化题型设置, 更好地检测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建议与启示

通过对2004~2011年高考英语江苏卷阅读理解的分析, 笔者发现其测试呈现以下特点。首先, 阅读文本的体裁分布合理, 每年阅读理解文本基本都能涉及4种体裁。其次, 阅读文本的总词数增加明显, 这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 阅读文本的话题重视对学生精神的引领, 所透露出来的人文情怀和科学视野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后, 阅读理解测试的维度更为科学, 任务型阅读题型有效地补充了客观题型的单一和不足。

1. 对阅读理解命题的建议

首先, 阅读理解的词量应保持较强的一致性, 2008~2011年江苏卷的阅读理解部分, 总词汇量波动较大。在这4年间, 词量最高的2009年比最低的2008年多出了371个词, 接近一篇文章的词量, 起伏过大。

其次, 阅读理解文章的话题尽量覆盖课程标准提出的4类话题, 可以体现出中国特色、地方特色, 如2010年的高铁话题。命题者不妨结合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选择能正面积极地反映中国发展的英语文章, 这无疑能使学生更加亲近英语, 并增强民族自豪感。

再次, 阅读理解重点考查某几种技能的同时, 应能均衡其他技能。这不仅能提高与考试说明的吻合度, 还能更加全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最后, 任务型阅读要突出“任务”的概念, 注重对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做事能力的考查。2011年的任务型阅读更多的是摘录原文信息, 重视语言知识的考查, 但综合性和真实性较弱, 这是命题者需积极思考的问题。

2. 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而阅读能力是尤为重要的部分。通过对江苏卷阅读理解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 精化课文教学, 重视教材引领。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经过编者精挑细选、合理改编而成, 因此课堂阅读教学一定要精心设计, 突出课文范本的作用。教师应该结合课文的体裁和题材, 采用恰当的方法, 引导学生去理解、分析、加工课文信息, 利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运用所学。这样, 学生发展了阅读技能, 领悟了课文内涵, 激发了积极情感。

第二, 拓宽阅读渠道, 注重词汇积累。江苏卷阅读理解词量的激增, 对学生的课外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英语报刊等资源, 在课外延伸阅读, 在扩大知识面, 丰富阅读经历的同时, 注重英语词汇的积累, 这将有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水平。

第三, 加强阅读训练, 形成阅读策略。在结合精读和泛读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阅读技能训练, 这在高三年级尤为重要。同时, 教师应能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和阅读训练中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 提高阅读的成效。

参考文献

[1][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石锡伍.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文本解读[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2 (1) .

[4]缪庭.2005年全国高考卷 (一) 与江苏卷阅读理解评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5 (9) .

[5]董曼霞.重庆市2004~2009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测试内容效度历时研究[J].考试与招生, 2011 (2) .

上一篇:心理学基础知识大全下一篇:公文写作学习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