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反思

2024-06-19

观潮反思(精选10篇)

篇1:观潮反思

《观潮》教学反思(5篇)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上网查看了一些教学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启发和感受。再对照《新课程标准》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心灵的境遇。

“心灵”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对事物的认知热情,我在课堂上喜欢看见学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欢听富有稚气的表达。他们的认知若是在情感中激发的,获得知识将是最牢固的。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与学生“课前交流”的简短对话,以商量语气激发学生当“小记者”,学生信心十足表示赞同,然后相机以寓于有趣、生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愿意与作者去观潮的情思。从学生的神情和学习状态,我认为他们自认是“小记者”的身份表述的语言是自豪的,愿学的情感是真诚的。并且饱含愉快的心情进入课文佳境。同时,课堂中教师让自身投入情感状态带动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师生双边活动。二,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多种能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在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文中优美词语,重点句子学生在“****、互动、思辩、表达”中得到理解,如:学生看完“潮来时”课件后,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学生总不敢举起小手,这一细微处老师不能忽视,我用风趣“摸瞎”游戏指名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在惊奇中自主的举起了小手,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以课文为本,教会学生写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观察顺序及从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学生理解课文后相当明了。因此,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写作方法,继承传统的“引用贯通”的教学方法,并用动作演义“人生鼎沸”的场面。再结合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知道如何描述场面,这一环节在整节课堂上看上去是“重复”的导教,但间接的让学生加深了记忆,落实积累到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延伸到课堂外继续学习知识的求知欲望。

阅读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必要途径。但对学生提出强硬的要求他们盲目的去读背,我想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课后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然后照应课前设计,大力表扬课堂上表现不错的“小记者” 并鼓励他们进一步为亲朋好友当好“小导游”作准备,给学生自信舞台,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去。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一课写了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二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本照片、挂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赏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指导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这样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观潮》教学反思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了“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即时议、评。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全文的教学采取了自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观潮》教学反思

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文字优美,用词大气,尤其是读起来气势磅礴,荡气回肠。文章写得如此之美,我们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来感受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呢?在教学中我认为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

教学时,我按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但我发现学生对课文描写的景象比较陌生,一是由于对课文词语的陌生,二是由于对场面的陌生。于是我思考是直接给他们先看录相后讲,还是讲完后再看录相呢?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决定先讲再看录相。

在讲析中,对词语的理解上我运用了对比法,如“闷雷滚动”对“山崩地裂”,“风平浪静”对“白浪翻滚”,让学生说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还运用了画画法进行对比,如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让学生在画笔下感受钱塘江大潮气势的不同。在对比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大胆说出了,画出了自己心中的钱塘江大潮。最后我再放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真正的钱塘江大潮,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感受,对课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完这节课,我体会到多媒体课件有时是可以以它直观形象的画面较快地突破重难点,但有时运用过早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也应因课施教。

篇2:观潮反思

《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有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这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毕竟很多学生没有观看过钱塘江大潮,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我就找来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制作课件,也布置学生搜集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为学习本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下面我就谈谈上课的体会。

一、抓重点段,领悟钱塘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做文章,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领悟钱塘潮的“奇”,以致更近一层理解“天下奇观”。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如“隆隆响声”、“白浪翻滚”、“白色水墙”、“风号浪吼”等,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的景象。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等词语,体会观潮的人数多、热情高涨,体会间接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

二、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奇特的景象。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然后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读课文,感受大潮的奇特。

三、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再让学生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整篇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观潮的过程,学生一下子就找到“早晨”、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中午一点左右”这些表示时间的字眼。本课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一篇习作的好典范。

四、改进不足,完善课堂教学。

一堂课下来,感觉有几个地方把握不好: 1.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预习的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自学能力在四年级一定要培养好。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2.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于提高。过了一个假期,学生有些懒散,读书不积极,拖长音,不整齐。以至于个体朗读也令人不满意。通过指导,有所改善。以后还要加强训练。3.评价的方式单一。在学生发言时,老师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没有更好的起到鼓励的作用,以此激发学习兴趣。以后还要多学习一些有效的评价方式,调动课堂教学氛围。

篇3:观潮

(《上海证券报》2013年01月30日)

要在全球顶尖层面的分工中拥有一席之地并切实维护本国核心利益, 中国就必须在构筑金融防火墙的同时, 锻造金融资本力。假如没有强大的资本市场、世界级的银行与保险体系, 比肩美元的国际货币本位币, 能与纽约、伦敦抗衡的国际金融中心以及支撑“金融高边疆”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群, 即便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越美国, 也无法跻身顶级经济强国之列。中国在新的全球金融分工中, 能否获得与自身实力相称的话语权, 既取决于主要经济大国与中国之间的实力此消彼长程度, 也取决于中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的大小, 更取决于中国能否造就一大批既懂得国际经济与金融规则、熟练驾驭全球性金融管理工具、又有很强的国际沟通能力且善于表达中国主张的高端人才。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正视基尼系数已越警戒线

(《时代周报》2013年01月24日)

(《时代周报》2013年01月24日)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近十年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基本位于0.47~0.49之间, 超过国际警戒线。但是, 这些系数仍然低于国内外多个机构发布的基尼系数。目前对于基尼系数过大作出的反应, 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腐败现象与权利不平等制造的问题, 简单地归结于分配方式的不公以及社会保障的缺乏, 这些都回避了人们不满意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 即权力运用的不公正与官员存在的腐败问题。只有超越经济的全方位改革才能解决问题。政府不应该将分配改革技术化。技术化的收入分配改革只会拖延政治改革的时间, 制造一种虚假的“正义供给”, 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

余丰慧:央企凶猛拿地光警告还不够

(《京华时报》2013年01月23日

近日, 据媒体报道, 国资委在内部已明确要求, 央企“一律不当地王”。但是, 内部警告只是第一步, 还应该出台更加严厉和有效的举措。对不听警告继续疯狂拿地、不计成本创造“地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主要负责人;对已经创造出的“地王”要严格监督其开发、效益情况, 与其主要负责人业绩严格挂钩考核。此外, 2010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央企退出房地产行业的通知至今已将近三年, “退房令”不能不了了之, 应该坚定不移执行下去。一些央企或大型房企凶猛拿地影响着业内及购房者对2013年房价上涨的预期, 楼市调控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相关部门应考虑适时出台更加严厉的调控新政, 不能让此前的调控成果半途而废。

李永忠:制度反腐的核心是权力结构改革

(《经济观察报》2013年01月18日)

制度反腐最重要的标志, 首先是必须设立政治体制改革特区来实验。因为制度反腐, 讲究的是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下的权力结构改革, 是综合性极强的、理论指导意义极大的政改。其次, 制度反腐需要对用人体制进行改革。在人事制度上, 我们现在用的还是苏联模式, 层层用的都是等级授职制。马克思在142年前有这么一句名言, “用等级授职制来代替普选制, 是根本违背公社精神的。”制度反腐, 不仅要改革旧有的权力结构载体和选人用人体制, 而且需要民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它需要为民众支持和参与反腐败提供平台和渠道。30多年来, 由于搞的一直是权力反腐, 由此产生了大量的腐败存量和腐败呆账, 而制度反腐是解决这些存量和呆账的最佳选项。 (作者为中纪委制度反腐专家、中国监察学院副院长)

马红漫:传统百货业需靠创新“自救”

(《新京报》2013年01月17日)

篇4:临海夜观潮

从表面上看,我对山东半岛东端的这座滨海城市并不陌生,作为中国旅游权威媒体的老记者,我曾多次因采访去过那里。然而,每次都因琐事繁多而来去匆匆,一直没来得及细细端详它。为了解“威海”之名的由来,我曾问过世代居住在那里的朋友,朋友举杯一笑,说威者,有威势、威力、威严、尊严之意,也有威慑、震慑之意;海者,既有博大胸怀又富含神奇色彩。威海二字,连带两者之特色。那年深秋,我应邀参加中俄(威海)滨海高峰论坛时,再次来到威海,从烟台机场赶到金海湾国际酒店已是午后,忽见秋风阵阵、寒雨淅淅沥沥,随之便传来台风“韦帕”从江浙海面登陆后即将袭来的消息,因此不便出游观海。眼看天色阴沉,我匆匆到附近书店选购几本介绍威海历史文化的书,倚在客房的临窗处,以窗外徐徐海风、窗内缕缕茶香为伴,细细品读。

当杯中茶色浓淡相宜时,浪涛拍岸声从窗外隐隐传来,我抬头放眼,但见风雨如晦、水天一色,峭岩下伸延入海、供游人近距离看潮的栈桥早被奔涌而来的浪花所覆盖。我细细搜寻忙茫茫海天中的留存物,惟见远方时隐时现、起伏不定的灯塔,似乎在支撑着光明,引导着方向。当我的目光从海中矗立物移向手中书卷时,恰好两篇史话依次入眼,一篇神奇、一篇悲壮。《三齐略记》中,说秦皇欲过海看日出,准备架一座石桥,山神闻之驱石下海,以便让秦皇踏石而过。《水经注》也引《三齐略记》另一段传闻:“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看到此,我的好奇心陡起,抄起电话向酒店销售部咨询,话筒那边,公关小姐娓娓动听的介绍证实了这座遗迹至今尚存。她说:“成山角东南峭壁下的急湍中,现今还存有四块排向东南的巨石,既像迎风弄潮的健儿,又像人工架设的桥墩。据说这就是山神驱石、海神为之立柱的遗迹,而今,被导游们称为威海成山头之“秦桥遗迹”。

记得我刚刚放下话筒,窗外已经涛声大作,米黄色的窗幔被海风高高扬起,向在风雨中飘扬的旗帜。由此便让我想到113年前,也是9月,就在眼前这片海面上,北洋水师护送前去援朝的军舰突遭日舰拦截袭击。致远号舰管带邓世昌在炮弹用尽、舰体伤残之际,高扬战旗,毅然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尽管“致远号”不幸被鱼雷击中,致远号舰上的200余位壮士英勇殉国,甲午海战的精神与气势却一直光耀至今,在刘公岛游人之间留下了啧啧叹语。今年又是甲午年,甲午战争已过了120年。今人的爱国意识与民族气节究竟如何?应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现象!

再往下翻阅史书,还是满目精彩:这里是姜太公迎日出、拜日神的首选地;这里是武林一代宗师王重阳先生创立全真派的道场;这里是近代史上中国第一支海军的指挥中心;这里中华民族志士打响胶东抗战第一枪的根据地;这里是荣获“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的海城;这里是被联合国确定为“改善人居环境全球最佳范例”的宜居地 ……山东威海,古韵新声总是那么不同凡响,史事威名远扬、过往的名士襟怀如海,“威海”之名,这个城市当得。

天色已暗,我迎着携风带雨的“韦帕”隔窗观潮。极目处,惊涛一线、渐近渐高,后来居上。台风裹挟着排浪由低吼变为狂啸扑来,海岸上的灌木丛和观潮亭随之颤抖。寒雨连海的景深愈发深邃,此时此刻,有谁还会摆脱不掉“忧馋畏讥”的念头?激流在海岩上迸溅朵朵菊瓣,令人怎不生发壮怀激烈之感!人们不该回避惊心动魄和汹涌澎湃,它能给人力量和启迪,它也能给人顿悟与反思。

比如,在狂潮遇到阻遏时,丝毫不退却,反倒显得更加威猛,在后浪的推动下以摧枯拉朽的气势下勇往直前,多像励志图强、义无反顾的壮士!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既把天然生成奇异图案的“球石”一一推出,也把漂浮不定、华而不实、没有灵魂的贝壳纷纷遗弃。待海潮退却时,这虚实反差鲜明之物,会让多少捡拾者浮想联翩?由此看来,它岂不又是一位发人深省的哲人?在刚猛的大潮与柔润的沙滩接触时,它声势减弱、节奏舒缓,甚至急流勇退,不做缠绵之态,它难道不是一位功成身退的大隐?我更欣赏这里的几处海湾,在台风袭来时有天然屏障遮挡,在千舟归来时,舒展温情柔婉的双臂……照这样想象下去,无际的海洋确有深厚的情感,确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就看临海者有没有与之沟通、与之互动的态度与悟性。

威海虽有台风,却很少听说酿成灾难,或许是这座海湾直面朝鲜和韩国,又躲在一些海城的“臂弯”里,狂风巨浪远道而来,在这里便逐渐消退。因此朗空悠云、散履闲帆,每每构成威海的休闲底色。

正思想间,海潮还真的退了,只剩下有节奏的喘息声。七八个星点、两三点雨滴,把金海湾梳理得清润、宁静凸显诗化。我敢肯定,台风过后的这座海城会更富文化内涵。

篇5:观潮的教学反思

1、借助多媒体展现大潮,体味它的壮观。

对于我们大多数孩子来说,钱塘江大潮是陌生的。光从文字中去感悟显得有些空洞,因此,在教学伊始,我先让学生随我一起观看大潮,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形成对大潮的第一印象。之后在教学重点段落“潮来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录像片段,然后再来用心朗读课文,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读出来,这样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也真正感悟到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2、延伸到课堂外,激起继续学习的求知欲望。

阅读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必要途径。但对学生提出强硬的要求他们盲目地去读背,我想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课后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让学生围绕课堂学习提出质疑,并要求学生可后去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较好地照应课前设计,鼓励他们进一步为亲朋好友当好“小导游”作准备,给学生自信舞台,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去。

篇6:《观潮》教学反思参考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不足,可以借助情景模拟,情景再现,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得到满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能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这种经验感受,去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情感。

在教学《观潮》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借助多媒体展现大潮,体味它的壮观。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真实画面会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学生的想象毕竟狭窄。语言文字能不能在头脑中生成画面,生活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见识少,缺少那种生活的体验,想象对他们来说就困难了。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钱塘江大潮是陌生的。光从文字中去感悟显得有些空洞,因此,在教学开始,我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随我一起观看大潮,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形成对大潮的第一印象。之后在教学重点段落“潮来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录像片段,然后再来用心朗读课文,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读出来,这样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也真正感悟到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当然,上课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课文读得不够,有些地方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气势,教师范读效果不佳。我想当时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范读,让学生体会大潮的气势效果会好得多。

篇7:观潮课文反思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篇8:观潮

(《新京报》2013年5月22日)

亏损不是源自于国有, 但这不等于国有企业可以泰然处之。国有企业也是企业, 它必须要做企业的事情, 遵循企业的发展规律。一个企业, 它真正具有企业性质的维度有三:第一, 满足市场需求。一个企业若没有了顾客, 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第二, 创造经济绩效。企业不仅要满足市场需求, 而且还要创造出相应的经济绩效, 获取盈利。第三, 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必须要消除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负效应, 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遵守法律法规。做好以上三个方面才是企业的本分, 自己的真正价值所在。一个企业出了问题, 它一定出在这三者之中。现在, 我们给予了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太多的维度, 而有很多维度已经超出了作为企业所具有的意义, 必然影响做好真正具有企业意义的事情。

简政放权与尊重市场规律

(《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5月17日)

过去三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 服从市场规律、尊重市场需求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底线和基石, 政府所做的就是激活市场、服务市场、保障市场。尤其是2001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启动以来, 国务院至今共取消和调整了2630项行政审批项目, 占原有总数的七成以上。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审批权调整, 为过去十多年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要明确当前政府与市场的力量对比格局, 还要完整和统一地看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尤其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中央政府需要遵循市场规律来简政放权, 地方政府也要上行下效, 转变政府职能, 让市场的归市场。正如李克强所言, 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

王一土:民企不必“眼红”国企易融资

(《新京报》2013年5月28日)

民营企业尤其是小企业融资难的背后, 是银行的“理性选择”, 毕竟银行放贷也是一笔生意, 追求的也是利益。向大企业靠拢, 是一种锦上添花的投资行为。而民营企业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 确实让理性的银行会犹豫再三。在信贷市场相对市场化的今天, 银行也希望有好的民企项目可以放贷, 可是很难发现有这样的项目, 或者说发现的成本相对高昂。银行不是雷锋, 单纯指责银行“嫌贫爱富”是没有意义也是不公允的。所以, 民营企业尤其是小企业, 冀望在融资方面获得“公平”是不现实的, 也是毫无意义的, 亦不必眼红。事实上, 诸如新希望娃哈哈、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 都是从草莽之间悄然做大的。等到做到一定规模, 很有可能, 银行就主动上门送钱了, 甚至, 这些民企也有可能发展成为银行的竞争者。

郁慕湛:红头文件能化解过剩产能吗

(《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5月21日)

据媒体报道, 国家发改委同工信部等多部委最近在制定并准备出台“关于化解产能过剩指导意见”。这样的文件几乎是年年发, 但产能过剩却依然如故。如果是在纯粹的市场环境中, 一旦某个行业产能过剩, 产品滞销, 资本、技术和劳动力为求得利润最大化, 自然就会转移, 产能过剩现象会重新得到平衡, 社会资源也会得到合理配置。然而, 现在各级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往往深深插在市场中间, 使市场无法发挥出“无形之手”来, 消除产能过剩。而我们也看到, 权威的“红头文件”往往起不到淘汰落后产能的作用, 因为这里面有着各级政府的利益博弈。因此笔者认为, 与其发“红头文件”, 不如管好并逐渐消除各级政府的“有形之手”, 规范市场秩序, 那么产能过剩现象就绝难以持久。 (作者系资深财经观察人士)

盛超:铁路改革不应止步于政企分开

(《经济观察报》2013年05月25日)

篇9:湄洲岛观潮

莆田沿海有一个面积十几平方公里的小岛,因为形似眉毛被当地人称为湄洲岛。

湄洲岛虽小,却闻名海内外。那里不仅是中外华人敬仰的妈祖故里,还有扣人心弦的湄屿潮音。这样的旅行机会,我自然不能错失。

一个空档日,我坐公交到海边,换乘快艇上岛,去享受弯如美眉的海岛人文风光。

妈祖原名林默,公元960年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卒于987年。一个小女子,在世二十七年,短短一生居然被当地渔民奉为“妈祖”,定有着丰富的传奇故事。据宋代历史记载,林默从小聪明颖悟,识天时,懂医理,善行舟,好济贫,特别是救助海难,奋不顾身,屡受渔人尊崇。为救遇难渔民,年轻的林默献出了生命。人们缅怀她的无私恩德,颂扬她的勇敢无畏,就在岛上最高处修庙祭祀,奉他为“妈祖”,这山便被称为妈祖山。

高高的妈祖石像矗立在湄洲岛的顶颠,她侧身而立,面向东南,俯瞰着浩瀚的大海,还在为远航的人们指点航向,为沿海渔民庇护平安。

一千多年来,妈祖在全世界拥有数以亿计的信仰者,并在26个国家和地区建有4000多座分灵庙。农历三月廿三,是妈祖的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成千上万的妈祖子弟和信徒都会跨海越洋到湄洲参加奠祭活动,湄洲岛也因此成为“东方的麦加”。

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成功地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拉比召开的评审会,列入了《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这是中国首个世界级“信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妈祖石雕群后,有一块崖壁,登上壁顶,横无际涯的大海纳入视野。了望海面,迎风劈浪的白鸥随波翻飞,翱翔前进。渔舟飘浮其间,随风逐浪,一会儿飞在浪尖,一会儿钻入波谷,在海潮中劈波斩浪,勇往直前。远望海面,涌动的潮水像老妪卷大簟,徐徐朝岸边滚来,不慌不忙,井然有序;近看海岸,波涛拍岸,似少妇浣纱,大起大落,绵绵不绝。听本地人说,这里的潮,听比看佳,我自然要好好领略一番,不能错过。

我盘坐在岩石之上,均衡吐纳,气沉丹田,很快的静下心来,谛听海潮起落的妙声,享受水石交响的佳音。

闭目养神之间,耳中好似有音乐声传来,分辨之下,竟是一阵低低的丝竹之音。这声音好熟,细细的,绵绵的,如丝如缕,不就是三月廿三接妈祖的迎神曲吗;再听又似清风明月的秋夜,从远方社戏场中飘过来的一阵“小开门”,轻快欢乐,令人开怀。正在陶醉之间,忽有一声脆响如裂帛,就有鼓钹钟磬齐鸣,好似某姓施主在大雄宝殿中做千僧水陆道场,鼓噪的人声中夹杂着法师诵经的鼻音,从空中不绝而来。继而木鱼声、大鼓声、铙钹声、钟磬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陡然间,那混乱的噪杂音中飙起一声清啸,把先前的一切淹没。这声音从低到高,由尖利至粗旷,直透殿宇,声振云霄,在天空盘旋良久。听者如雷击顶,毛发倒竖;须臾,那声又转为一阵低吼,从半空往下沉去,如山谷回响震荡四野,余音绵绵,声遏行云。这二声尖厉的惊心动魄,飞鸟惊落草地;低吼的地动山摇,走兽瘫软洞穴。行人避之不及。

接着是一阵无声的沉寂,笼罩在天地之间,让人憋仄,让人惶恐。

一会儿,天地间响起一阵沙沙声,从远方徐徐传来。声音由低到高,越来越大,越响越稠,充塞耳廓,弥漫天际。忽然一个炸雷震天,即有哗哗雨声掩盖一切。一场暴雨当头泼来,倾盆之下,远景近况全在朦胧之中。

不知几时,风平浪静,依旧艳阳高挂,蓝天白云之下,波平如镜,林间狡兔出没,海上鸥鸟啾啾。

岛上渔民说,山脚有大片的辉绿岩,千万年来久经海潮冲蚀,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高低错落,形状有别的天然凹槽,在大小潮汐拍打的瞬间发出了千奇百怪的吞吐之声。人们听到的丝竹声、管弦声、钟鼓声、龙吟虎啸声、滚雷暴雨声就是潮水初涨至高潮时吞吐击石的轰声与共鸣。

这就是著名的“湄屿潮音”。

从妈祖庙下来,我遇到一位热心的摩托司机,他不但为我送行导游,还为我背包,时刻关心我的安全。我说在山上听到潮水击石声饱尝了耳福,我还想在岸边饱享眼福,行吗?他说没问题,你上我的车,我一定满足你的愿望。

摩托从妈祖广场出来向南行驶,几个拐弯就是海边,眼前一幕令人振奋。妈祖山脚,惊涛拍岸,带着咸味的浑浊潮水向崖壁涌来。她跨越暗礁,撞击巨岩,卸下灰袍,露出白生生的雪肌,直窜高空。倏地化为珠玉,散落海疆,成为漂浮的泡沫。零星的潮水继续向光秃秃的岩壁攀援,冲上去滑下,再冲上去又滑下。尽管后援不断,只是已成强弩之末,在海面留下一层厚厚的白雾,无序地旋转回荡。

潮面上的船只,泊在港湾的如幼儿坐蹦床,一上一下地律动;行驶的犹如滑板冲浪,一会儿插入波谷,一会儿掀之浪头。一条条渔舟,在海的怀抱里,成了一只只蛋壳儿,一片片麦皮儿。

“艄公爱闯千层浪,雄鹰展翅万里天”。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看到眼前景况,你能不佩服掌舵老大迎着潮水行、敢向浪尖走的经验和胆略?

摩托车沿着东海岸的环岛公路跑,我们边走边拍,时快时慢,停的时间比走的时间更长。

驾驶员看我这么喜欢就说,你爱看海浪,我送你去一个地方,那儿的潮水比这里厉害多了。看我兴奋的样子,他就直往岛的最南端行驶。

进入一个景点,拐了几个弯,在下山路的石阶上,就听到阵阵涛声。转身向东,澎湃的海浪仆入眼帘,让人精神陡增,步履加快,急得驾驶员连叫慢行,小心脚下。

我在海边长大,却没有见过如此汹涌的海浪。

苏东坡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名句,但是和地处东洋大海的鹅尾神石园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远眺大海,水分三色,层次分明。极目之处,一抹蔚蓝,深沉洁净、平静潋滟;近海蓝黄混浊,波涛起伏,后浪压着前浪,一浪高过一浪;岸边惊涛迫岸,白浪滔天。最令我惊叹的是近崖的波涛,酷似一个三级跳的运动员。他在起跳板上一踮腾升,随即挺身再跃,下沉之后,略一矬身,就像一阵暴长的旋风飞起,把一路积蓄的千钧动能一古脑儿的释放出来。波涛扑向崖壁,穿天而起,直冲云霄,成为万众触目的水帘、雪峰。那潮那浪,化成白色的浪花,为玉屑,作雪霰,似大小的珍珠儿撒满海空;巨浪压向悬崖,射向空中,像天柱,似冰峰;瞬间一声哗响,如雪崩而下。观者眼花缭乱,听者惊恐万状,退之唯恐不及。

波推波,涛接涛,后浪总比前浪高;一浪未平,一浪又生。它们借着先驱的余威,汹涌澎湃又气吞山河;变化万千又无穷无尽。

难得的浪,惊心的涛,吸引着四海游人,八方来宾。让山鹰驻足,使悟能临凡。

山崖顶端,一只雄鹰翱翔蓝天,被湄洲的涛声吸引,驻足崖顶,附身听涛观浪。那泛着银光的白浪,似云似雾,在断崖间蒸腾盘旋;似玉似珠,熠熠闪亮,在半空飞舞升跃。这是天地的精华,宇宙的结晶,它想啄食汲取,只是由不得他。冲天的浪涛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啄不到又舍不掉,只好匍匐崖颠,痴痴凝望,就是不肯离去。

鹅尾一端,潮涌浪激,淹没了四周山崖。涛声阵阵,声振海疆;海空之上,珠玉四溅;如烟如雾,若沉若浮。崖前一岩,酷似八戒。这呆子晃着大耳,掂着大肚,面海依岩而坐。在鹅尾神石园中,他无心奇花异草,神石怪岩,独独钟情声声海浪。看着潮水转为波涛,波涛化作珠玉,把崖石拍打得一尘不染,滋滋润润。望着汹涌而来的巨浪,若念念有词道:瑶池精美,哪有这等雄健;南海圣潮,缺少粗旷气派。这么好的冲浪,一定要淋漓畅快沐浴一番,万万不可错过。他看中一块岩坪坐了下去,任凭潮涨潮落,飞珠溅玉,享受着人间的酷爽清凉,居然忘记了归途。

篇10:观潮反思

又是开学的季节,而我的角色却变了,由原来众多学生中的一员变成了要运筹帷幄的老师,心里不免紧张与期待。《观潮》是我教师生涯中的第一课,也是我踏出的第一步,收获不少,也发现了自己的诸多问题。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严抓教学重难点,尽量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按照新课标中“以学生为本”的要求,课堂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观潮》一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篇课文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其中,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采用品味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感情的方法来进行,围绕“你被哪些景色所吸引,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展开,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其次,在品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并用其引申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最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讲这一课的过程当中,我深刻体会到一个老师的表达能力和知识水平是多么的重要,这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一个老师知识渊博却羞于表达,根本就无法让学生理解你所要传授的内容,反之,如果一个老师空有好的口才却没有丰富的阅历,足够的知识水平,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我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把课上得更精彩,让学生变得更优秀。当然,对于刚刚毕业的应届生来说是毫无经验可谈的,无论是掌控课堂的经验还是管理学生的能力,我都要慢慢在学习中丰富和提高,特别是在上课时如何衔接语言,如何让自己说的话变得更有价值的问题上,必须加倍注意。老师的语言精不精彩,关系到能不能把学生吸引住,而我感觉自己在语言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我在讲课的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不知道下一步要说什么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也发现自己的语调和语速控制得不够,常常不能很好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上一篇:导游面试注意下一篇:大班科学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