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工作总结

2024-06-27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工作总结(共10篇)

篇1: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工作总结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总结

第三实验学校

赵彩霞

孙双霞

武彩霞

我们围绕课题核心,有序展开系列活动和研究活动,特总结如下

一、调研情况综述

1、动员发动情况。

为搞好该课题的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了语文教师会议,传达了课题设计的背景与意图,并组织教师学习了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教师根据任教年级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和方案。

2、选好文本,以文本为基本载体展开传统文化学习。

文化传承以文字为主要载体,学生学习以阅读为主要方式。依照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的原则,我们选择了初中课本里的经典课文,挖掘其内在文化,对学生展开教育;选择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古典作品对学生进行讲解;向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名著,并与他们保持沟通互动;选择整理家乡传统文化之名人故事等,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传统文化。一方面传授经典语文知识,一方面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3、用各项活动推动课题深入开展。

开展经典诗词诵读比赛,掀起“经典颂读”之热潮;开展经典诗词硬笔书法比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举行读书活动。

4、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学习活动

背诵经典古诗文,默写经典古诗文;讲述成语故事;名著推荐,我的发现。

5、借活动促进课题开展

学校聘请专家来传经送宝,这既是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寻找精神的根的同时走进传统,感受传统经典的无限魅力,同事也可以促进课题的开展。

二、活动分析

1、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

自从课题组开展了传统文化学习活动之后,学生阅读水平不断提高,一次次活动推动着他们一次次反复阅读,读出了情,读出了味,读出了文化。其他活动也激发了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情。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学生就获得了与传统文化对话的话语权。

2、学生阅读习惯和认知方式的变化

特别是在经典阅读活动期间,好多学生都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经典,带给他们空前的充实感;充实又使他们体验着生命的幸福状态。与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经历,为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名著与现实的相互映射,使同学们增添了一份以古观今、知人论世的使命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完善着孩子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实验活动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虽然占去了学生的不少时间,但并没有降低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只是学习成绩未下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热情将会推动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占用课时的问题。部分老师和学生担心影响学业进度,想退却。结合学校或年级组多开展活动,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分享传统文化。

2、学生的调查和实践问题。住宿生较多,很少走进生活和社会,鼓励学生积极有效利用假期时间;教师多搜集相关的材料,展示分享给学生。

3、家乡文化名人资料的搜集整理

多走访知名人士和传统文化热爱者,借力完成

篇2: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工作总结

我校始建于1981年,迄今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是一所三年制初级中学。学校位于清水乡河畔,占地面积6320平方米,建筑面积1243平方米。学校服务于清水乡,服务半径10公里。学校现有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23人,教师33人,中共党员10人,本科学历28人,大专学历5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校园环境明净,绿树成荫,景色宜人,是莘莘学子成长的摇篮。学校布局合理,设施齐备,拥有卫星电视接收室、德育室、图书室、实验室、体育器材室、光盘播放教室,为师生创设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2010年12月,我校提出“儒雅博学、情趣高雅”的口号,选择了“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区级科研课题,并立项成功,开始组织实施工作,以2011级2班、2012级2班2013级2班为实验班,数学等学科为基础,逐步扩大到全校各班和其它学科,经过五年(2010年12月—2015年11月)的尝试,探索和求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现将研究工作的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变革

(一)课题的启动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认为,“每一伟大民族都有其民族文化;每一民族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亦可称为民族精神。”这个基本精神就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当然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有各种不同的概括和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表述,如爱国团结、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健有为、坚忍不拔、自立自强,天人和谐、以人为本、贵公贱私、求同存异等都是贯穿古代、现代、当代的基本精神。这些精神成为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这就是历史铸就的民族魂。这种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其所包含的合理性和价值取向,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和重要的现实效应。文化是一个宝藏,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求,从中发现新的意义,做出新的解释,添加新的成分。人们在创造、构建新文化时,首先要正视传统文化的存在,在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只有使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才能实现文化的创新。传统文化是新文化的摇篮和基础;新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和发展。

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各种社会教育问题却日益凸显出来。由于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优化的今天,我们可供选择的教育形式也多元化了,那些传统的在教育内容上就比较次之的了。现代教育特别是现代的数学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很不够的。是不是我们今天的数学教育和传统文化疏离得太远,以至于就连基本的文化常识都不知道。而我校多年以来,从未间断过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科研工作,通过多年的课题研究,我校已成为雁江区教育中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实施素质教育的窗口学校。在多年来的教育科研实践中,注重艺术活动和课外活动中手段的多样化;注重对学生进行民乐方面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同时,在课题研究中也培养了一批素质高,教育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特色教育师资队伍。

综上所述,区教育局教研室把握现状,提出要求,乡教育管理组,学校行政办公会,教导处酝酿论证,教师职代会讨论修正,报雁江区教育局批准,于2010年12月开始进行“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的研究”课题(区级)科研

(二)研究意义

第一,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在这一方面的空白。因为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里尚且没有出现一样课题,所以笔者的选题可以使得资料库更加的全面、完整。

第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岁月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数不胜数,它们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虽然我们四周都充斥着高科技的产品,但我们依然需要铭记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知道,有些民间工艺已经失传了,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言是一个遗憾。不要让一个遗憾变成千万个后悔,我们应当包围自己伟大的传统文化,并且一代代传承下去。希望通过学校的努力,能够将我国伟大的文化传播给国家的花朵,让他们了解祖国,理解祖国。

第三、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在这个西洋节日、外国文化泛滥的日子里,让学生们接触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吸收各国文化的精髓是好的,但是并不提倡绝对的迷恋外国文化。通过学校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适当地控制中学生盲目崇拜外国文化的现象。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一定能够让广大中学生为之倾倒、为之折服,使他们从小怀着一颗炽热的中国心。长大成人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以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第四、增强学校特色。如果一所学校有意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它的校园文化也一定会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当然,除了“孔子书院”之外,像上述所说的公立中学是不多见的,所以如果有中学如此行事的话,一定会非常有特色。再加上《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重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大力加强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培养,以使我们的学生形成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这将是数学教育改革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方略。通过,我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这一课题的开展,努力挖掘数学教材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与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强调在知识传授的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和内涵是庞大的,我校地处雁江区偏僻地域,没有闻名中外的古建筑,但有令人羡慕的山清水秀;没有闻名中外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有奋发向上的辛辛学子。正是因为没有这些传统文化,学生不怎么了解它,为此,我们要研究它,让我们的后代了解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是开创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活动积累的成果,不仅可以成为培养现代人认为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能够为人自身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我们若能在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同时,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内在教育价值,强调道德理性和人文的重建,就能培养出既有现代科学文化,又有人文素质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认为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光荣而神圣的职责。本课题,通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举行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内在文化底蕴和谐丰实;让学生富有激情而不缺乏理性思考;让学生成为中华民族艺术的传承者、创新者;让学生在社会中做到规范与个性并存、科学与人文并重。

(三)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总体目标

探索一条适合农村中学的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的方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科学、合理、有效的运用传统文化,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具体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促进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模式。

(2)通过研究,形成促进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案例范式。

(3)通过研究,形成促进学科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师队伍。(4)通过研究,进一步让数学学科教师重视对教材中蕴含传统文化知识的挖掘,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进而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3、本课题将围绕中学数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努力挖掘数学教材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与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以各种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数学歌谣为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充分接触、感受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开发智能、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产生真挚的爱国热情。(3)利用制作学具这种方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在上数学课,特别是几何课时,缺一不可的工具就是学具,所以我们学校教师努力在平移,旋转问题,动手折叠相关的裁剪,折叠,拼图等章节号召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学具制作,既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也让他们体会到了俭省节约这一传统美德。

(4)创设数学教学环境,传承传统文化。在挖掘出数学教材中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的基础上,有效地创设和利用好每一个教学环境,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展示美,既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数学美,也可以把同学们带入课外实践活动中,让同学多多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数学的美。

(5)在数学教学中,渗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给予他们多元评价,使同学们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最后形成散发着“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法、跟踪调查法、对比法以及经验总结法,将学生不同时期的素质发展情况的有关调查资料汇编整理成信息资料加以分析研究,以期全面、细致地开展课题的实践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找好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在学科中寻求素材,建立个案,整理出各学科初中教学中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渗透的教学内容。研讨在数学学科教学下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主要从课堂教学中渗透,然后渗透延伸到课后,利用校本课程和建设校园文化等多种途径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现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从而,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0.12~2011.12):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拟订课题,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与学校领导与数学教研组研究后再修订研究计划和方案,确立研究方向和内容。

具体实施:

1、查找资料,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些知识。

2、学习、借鉴国内已成功的经验。

3、召开课题组所有成员会,商讨课题研究的有关问题。

4、填写课题申请书,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5、准备硬件,为下一步做好准备。

6、深入学习,研究课题的有关资料、文献和问题。

7、组织参研人员学习传统文化的有关资料。

8、组织参研人员讨论哪些班作为实验班。第二阶段(2011.12~2012.12):实验阶段 从三个方面同时进行实验研究: 从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

举办好课题研究文章展示、开展教科研研讨会;

组织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研究活动及校级说课、议课、评课活动,组织优秀教案、案例评比等。

第三阶段(2012.12~2015.11):总结阶段 整理出数学教学中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渗透的典型课例,汇编成册。进行课堂教学研究课、汇报活动。调查汇总渗透民族传统文化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二、课题组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

(一)组建机构 明确职责

课题立后,我们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实验方案》,阐述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背景,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课题的主研单位:资阳市雁江区清水乡初级中学 协助单位:资阳市雁江区清水乡石川九义校

课题组的领导班子:宋化岗、张辉、周文军、张函频、刘官粮、秦永华、张春华

课题组的研究顾问:张德明 课题总负责人:宋化岗

课题具体负责人:张函频、刘官粮

课题主研人员:张函频、刘官粮、张辉、周文军、秦永华、张春华 课题参研人员:刘建、陈波、卿宏霞

宋化岗负责课题组的全面工作,制定课题的总体规划,方案设计,人员协调,监督各阶段计划的实施情况;张辉、周文军负责成果文献和收集整理、以及经费的筹措;张函频、俞斌建负责各阶段的研讨记录,会议记录,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刘官粮、张春华负责撰写各阶段的计划和总结、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实验报告,以及负责撰写每个阶段成果、文献研究、调查、搜集、整理并撰写调查报告和工作报告。

(二)加强教师理论知识培训

为了进一步抓好本次课题研究活动,我校对教师培训的主体、培训内容、培训形式都做了精心的按排。

首先,大力组建传统文化培训者师资库。一是邀请我区教育局、教研室的行政人员、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进修学校的培训教师,到我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并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二是精选骨干教师中从事教材研究、课型设计、课件脚本的编写、教师培训等工作。通过外请内选方式,我们组建了本校传统文化培训的师资库,建立起一支专兼培训者队伍。

其次,积极构建校本培训课程。我们以雁江区教育局规定的教师培训材料为必修教材,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同时,订购了《华罗庚论文选集》、《九章算术》、《数学名家故事》等大量图书,在《人民教育》、《当代教育科学》、《中国教育报》、《教师博览》等专业报刊摘选精品文章,印发给我校数学教师,让教师进行专题研修;另外,还要求教师自行选择自学内容,规定教师的学习量,定期抽查教师的学习笔记。这样,不仅有效地构建起了必修、选修、自修相结合的校本培训课程体系,而且通过集体学习、小组学习和自主学习三条途径,丰富了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

第三,注重培训形式的改革与创新。在培训中,我们坚持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学科教师培训相互结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采取了以下二种培训方式:一是“专题研讨式”培训。以数学教材中融入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深入探讨,由本次课题组的负责人员牵头组织,分组进行研讨,对数学教材中渗入的传统文化知识难以理解的问题和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研讨、讲座、观看录像、典型案例解析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二是“案例分析式”培训。由优秀的数学科研人员给实验教师展示典型课例或其他案例,引导大家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深入的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领导重视,加强管理,落实措施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课题的研究质量,我们从规范课题研究管理体系入手,促进课题研究活动正常化、制度化。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组织到位。完善的组织保证是课题研究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我校建立了以校长室、教导处、教研组等部门成员组成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同时又成立了以校内年富力强、有奉献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研究实验组、课件制作组、资料管理组。这种有层次、立体式地管理网络,推进了课题工作的顺利开展。

2、制度到位。学校制定了严格的课题管理制度,明确课题各小组的职责,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学校定期对课题情况进行督查,并要求实验教师每学期完成一篇典型课研究案例、一篇教学心得、一篇教后记、一篇教学论文。

3、人员到位。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教师多是学校里的骨干教师,他们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也很高。在课题研究期间,先后有两名课题实验人员调出,学校及时地充实人员,保证课题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

4、经费到位。学校每学期都从有限的公用经费中拿出钱来用于课题研究,并做到逐年增加。对课题研究中表现突出的人员,学校还进行了奖励。

(四)开展教育教研活动

在本课题研究方面,学校以区级教研课题为重点,辐射其他学科课题研究,努力抓好校本课题教研制度的落实。教研组做到了“每月三个一”,即每月组织一次说课,每月组织一次评课,围绕课题进行一次专题探讨。教研组能够围绕“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这条主线,抓好课前说课、公开授课、组员听课、集中评课、专题讨论五个环节的落实。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收获

(一)通过课题研究,造就了一批教育观念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独特,大数学观念的数学教师,他们已经成为我校数学教学的骨干力量。他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观念的更新。通过课题的研究和理论的不断学习,我们组的教师在观念上首先从以前的“教书匠”转变我“研究型”教师,有了大数学观,课堂拓展了,教学效果好,实验教师中刘官粮评为校优秀教师,周文军、张辉、张函频评为区优秀教师。

2、思想意识的提高。我们的课题组成员经常在一起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相互交流教学体会,积极撰写文章,有10篇文章在区市级刊物上发表,获课题组论文一等奖2次。实验教师长期坚持写学习笔记,理论水平逐步提高。

3、教学技能的进步。通过近三年的研究实践,我们组教师的基本功,文化底蕴有进一步的提高。如:课题组教师刘官粮老师的课《圆的有关计算》获乡优秀示范课。

(二)通过课题研究,不仅造就了一批教育观念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独特,大数学观念的数学教师,我们的学生也悄悄的在改变,他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过五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的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从每个阶段的调查问卷我们就清楚反馈出:创新的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他们普遍反应数学课新颖别致,兴趣高,有意思,课业负担轻。在三年实验中,认为中华古文化的积淀和学习对数学成绩“有很大提高”和“有一定提高”的从开始的73%到最后的95%;认为数学学案对自己“非常有帮助”和“有一定帮助”的从开始的74%到最后的94%;能够敢于上课提问的和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

2、由于在研究中开展了各种活动,学生的各项数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例如:数感、解决问题、数学交流、推理、联系、估计、几何和空间想象力、度量、统计与概率等数学的各个方面等都得到了很好地训练。

3、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与提高,不但知道并牢记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且将之贯穿于自己的行动当中。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变得有礼貌,尊老爱幼等等。

四、反思与展望

当然,在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同时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1、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学生,或多或少心存顾虑,在经典阅读、数学活动等方面时间精力、财力的投入得略少。

2、在我们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审美观受到了冲击。学生不仅生活在校园里,也生活在社会里。花花绿绿的世界、“前卫”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生的影响都是较大的。因而在欣赏一些佳作时,学生对其中所传达的一些观点、人物的行为感到不可理解甚而嗤之以鼻,因而对这些作品失去了兴趣。如对于“江湖义气”与“正义”、“劫富济贫”与“贪污受贿”等等认识和把握不是十分明确。这些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不理解,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有待引导。由此可见,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必须从小培养,从平时培养,否则一些美好的、纯粹的东西就会迷失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

总之,数学教师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健康向上、高品位的文化素养,重铸新世纪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

篇3: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

随着网络的普及,中外对话逐步深入,随便走访一个高中跟几个学生进行交流,他们对于外国的情人节心花怒放,却不知中国的“七夕”所谓何物;他们可以跟你大侃韩国明星、日本漫画、麦当劳和肯德基,却不知道屈原是何朝何代,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我们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很多成语甚至都不如外国人对它了解和熟悉,普通话甚至不如外国人标准的大有人在,传统文化的没落在国内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外,我国还有很多传统的技艺也在不断流失,吴天明导演的作品《百鸟朝凤》通过对“唢呐”这一传统技艺流失的痛心拷问着大众心中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态度。2004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高中语文课堂要从提升文化底蕴,构建全民文化素养的新层面的高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高中语文与传统文化的契合

(一)仔细研读教材中的文章

翻开高中语文课本,我们可以发现里面涉及传统文化的篇章特别多,高中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文章,篇篇都堪称经典:《论语》《诗经》《离骚》《孟子》《庄子》《史记》《战国策》《汉书》《游褒禅山记》《窦娥冤》《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水浒传》《滕王阁序》《陈情表》等非常多的古典文学都是代代传承的精品之作。此外还有很多近现代作品也都是文化传承的典范: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等等很多。在我们日常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篇章本身的教育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给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在品鉴古诗词和书画作品的过程中感悟古人的智慧,学会修身养性。学会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与别人交流,学习先人优秀的思维方法。

(二)加强文化的延伸

说到古代文学,很多学生认为李白、杜甫、范仲淹等人都是纸上谈兵的书呆子,他们把古代的教育全盘否定,认为只有现代的教育才是符合发展的。他们学习古文的目的只是通过考试,课堂上他们对课本的理解基本停留在《高中语文教材全解》上,如果没有教辅书籍,他们根本都不懂这些文章。中国的很多传统文化脱离那个时代和背景之后,确实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是如果加强阅读和思想解读,学生理解起来肯定会逐步加深,尤其是高中阶段很多情感感悟方面的文章,在他们参加工作或者离乡之后读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因此高中阶段的教学不应该停留在考试的层面,应该着重在让学生理解和感悟的层面,词义的表达可以不够精确,答案可以不用那么标准,重要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对文化的感知。

(三)对古文应用的鼓励和倡导

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赛”和“成语大赛”等传统文化比赛项目的举办,国内已经逐步兴起学习汉语言的热潮。还有很多网络语言也被高手改变成为古文版在网络流行。网络流行语说得好有理由,我竟无言以对。古文翻译:君爱半壁江山半壁锦色,卿爱半醒浮生半醉山河。陌路交错,谁又能千语道破,悲欢离合;网络流行语: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古文翻译:月龙人家,沉香如画。那个少年还是眉间点砂,我却归影佛刹,不负芳华。还有前段时间《甄嬛传》的热播,使得很多同学都以甄嬛体说辞,虽然很多东西不全是我们所倡导的,但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的含蓄和细腻在其中可以体现一二。相信虽然电视和网络影响的深入,舆论的力量会更加强大,大家对中国古文化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

三、小结

我国的古文化首先是一门包罗万象的语言文化,这其中有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有哲学思想的内涵,更有礼乐射御书数更多样化的技艺,因此文化传统的方式也不可以居于一隅,对于优秀的文化我们包容而接纳,对于糟粕的文化我们吸收且内化为另一种助力,开放的世界呼吁多样化的创新。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时尚文化元素进入大众日常,祖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虽然国外很多元素较为新奇但是对于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也一定不能丢弃,本文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探究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课堂契合。

篇4: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工作总结

关键词:历史起源;文化风格;包豪斯;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

一 历史考证

最早意义上的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诞生于1919年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它作为史上第一个真正对设计教育进行全面改革的艺术院校,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满足了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和技术变革的极大需求。包豪斯在整体教学模式上具有惊人的系统性和彻底性。学院实行以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为依托,以车间为物理基地的“结构思维班”模式:半年时间学习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学习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三大基础课程,剩下的三年时间则进入车间开始学徒制教育,固定在一个“实习场所”学习和实践,整个过程由专门的优秀技师和形式导师进行指导与帮助,这也是包豪斯最大的教育特色。学院把重点放在探索“教学应走进社会实践”的办学模式,强调教学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与实习工厂紧密结合。为了使这种办学模式较好的发挥效用,包豪斯起初采用“作坊”制,根据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制定各个工作坊,并聘请众多技艺精湛的工匠作为教师执教,在其指导下,学生在实习车间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并把工艺技能提高到高水准的视觉标准水平上,同时在工作坊中加大社会项目成分,学校教学与社会项目实现共同教授。

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包豪斯实行的这种教育制度虽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理想主义色彩,但作为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发展的雏形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培训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一系列问题,也使得教学成果以成品方式展现,更方便直接的判断教学质量的好坏,这种与实际相联系的工作室教育体系为日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 文化风格聚焦

从文化风格角度来看,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出现了较多波澜。包豪斯被强行关闭后,大批教员远赴海外,将其设计教学理念从德国带到了当时经济发达的美国,由于商业因素和时代影响,这种设计理念逐渐发展成了独特的国际主义风格。以“少则多”、高度理性化、形式简单、商业性强为特点的国际主义风格直接影响到教育制度的改革及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式,使许多学校纷纷改革原有教学培养制度,从而适应当时社会、经济与企业的发展变迁。这期间,国际主义风格的侵袭使之成为各高校教学目标的指南针,工作室教学也得以发展。大部分学校在沿袭包豪斯“作坊”制的同时,在实践环节加大商业社会项目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比重,成立众多以商业为目的的工作室,注重工业生产环节等。然而为抵制美国国际主义风格在商业上的蔓延,出现了以乌尔姆设计学院为代表的强有力的反击:企图以严肃的设计教育体系来取代美国商业主义,教学上继续秉承包豪斯教学模式,把重心从“创作外型”扭转为“解决问题”,开设的工作坊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动手能力,开创全新的视觉体系课程等。可以说乌尔姆设计学院是包豪斯式教育的另一个实验中心,为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历史凭证和宝贵资料。

美国国际主义风格对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其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是为迎合这种风格的来袭,学校对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从而适应其发展的需要;一是意识到这种风格商业化的本质,用学校教育来扭转其对设计教育的毒害。前者在教学中加大商业项目的成分,对教育制度的改革含有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意味,稍微偏离了正确发展的轨道;后者把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架在了一个理想高度,继续沿用包豪斯式的乌托邦教育体制,含有一定理想主义色彩,忽视了社会对工作室教学模式发展提出的潜在要求。

三 影响启示

从包豪斯的发展变迁到国际主义风格对教育制度的侵袭,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经过了历史和风格的洗礼,逐渐崭露头角,发展萌芽。

第一,包豪斯教育体系是工作室教学模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直接得益于包豪斯的教育理念: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教学并举,坚持把实训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这些均为工作室教学模式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包豪斯开设的工作坊是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的雏形,其“设计应服务于社会、作用于工业生产”则直接映射出现如今倡导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深刻含义:教学是根基,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实践是教学和研究的最好反映,三者呈良性循环发展状态。第二,国际主义风格的出现,使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更为明确彻底。国际主义风格由于过多融入商业化色彩,遭到以乌尔姆设计学院为代表的强烈反对。在这两种滋生力量的相互较量和现如今中国教育改革所呈现的态势下,更清晰的认识到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发展的正确方向:对以包豪斯为基础的“作坊”制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改革,遵循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的教学方针,以社会产业链和设计实践项目为导向,以物理意义上的工作室为实验根基,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融合实践教学和设计实践项目,建立以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

四 总结

从包豪斯创立的工作室雏形“作坊”制到现如今倡导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工作室教学模式,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经过了相当长的历史并一直在延续。包豪斯作为设计教育界中的一朵奇葩,开创的全新设计教育理念为现如今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国际主义风格的出现,使得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也为我们指明了工作室教学模式发展的正确方向。可以说这些都为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值得我们深究。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 [M] .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篇5: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工作总结

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我代表宜陵镇全体教职员工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对大家莅临我镇指导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几年来,我镇以“精致、均衡”为关键词,努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对《xx省中小学管理规范》进行再落实,我们常态化的工作是:看校园、进课堂、查常规、听汇报,不放过一个细节。我们深知:细节决定成败。

此时此刻,我不免想起了20xx年的xx小学:一排破旧的.教室,一块泥泞不堪的小操场,几株凌乱的松柏;想起了陈营小学老师的字典里没有“拈轻怕重”,只有“迎难而上”;想起了20xx年,学校创建扬州市合格村完小,全体老师放弃暑期休息,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来学校整理资料,没有要学校一分钱补贴;想起了20xx年下半年副镇长李天航坐在教室里听课;想起了华夏公司董事长庄大清对宜陵镇教育的关心;想起了教育局张局长和初教股嵇股长等领导亲临陈营小学悉心指导;更忘不了20xx年教师节,副市长姜际芳对陈营小学师生的亲切关怀。

有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有了社会热心人士对教育事业的支持,有了宜陵教育人的不懈努力,目前,我镇教育事业正稳步、和谐、健康、持续发展。各学校硕果累累。去年,宜陵镇中学在中考中有xx人达到xx中学分数线。宜陵小学在江都市综合督导评估中处于A类,并且成功创建成xx省实验小学。七里小学连续xx年位居A类。许庄小学被评为A类学校。尤其是陈营小学,被评为扬州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

这一连串荣誉记录了宜陵教育人的艰辛历程。但是与在座的兄弟单位相比,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用领导的要求衡量,我们还须继续努力。

篇6: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工作总结

摘 要: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入手,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重要意义 策略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日前,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课标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各学科课标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让学生在加深民族文化理解、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

1.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我??所学的语文是语言和文字,最大的作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中国的文化传统保存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就保存在那些母语里、那些方块的汉字里。因为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的精神纽带,而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特征。汉字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作为音、形、义相结合的每一个汉字,都有其起源和演变史,不仅具有表言达意的作用,同时也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汉字和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至关重要。[2]

高中语文教材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文化经典,这些文化经典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如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明清时期的小说等,都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更加重视语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对高中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崇尚伦理、自强不息,强调真理的追求和辩证的思考,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贯穿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始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学中,挖掘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土壤,对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

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中学生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如社会责任感淡化、理想信念缺失、文化认知淡薄等,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没有把中华民族精神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逐渐忽略甚至漠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学生的民族精神、身心素质、文化教养、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毋庸置疑。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

1.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经典的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非常明显。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首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的研读,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文化传统等进行升华,让传统文化精神滋养学生。

高中课文中的很多文言文,就是非常鲜活的例子,如教学《陈情表》时,让学生接受“孝”的教育。教学《苏武传》时,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归去来兮辞》一文时,教师可以从题目中的“辞”,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入手,也叫赋,比较注重行文的韵律与句式,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研究文中一词多义,了解汉字在古诗词蕴含的多重含义,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

2.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感知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高中语文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教师不仅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讲究语言艺术、直奔重点设置悬念等方式,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正确的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既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又能使语文教学活动丰富多彩。

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播放《红楼梦》这一节的电视剧片段,还原故事情节,让学生欣赏剧中人物的服饰、语言以及古典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节中,让学生深切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3.做好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渠道

单凭教材中的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是很难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的。教师要将目光转向课外,通过课外拓展延伸,将传统文化教育拓展到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如,教学《鸿门宴》中“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一段时,由鸿门宴上的座次细节,对学生进行座次文化教育。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即“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东向”即“坐西面东”。《鸿门宴》座次,就属于古代“室中以东向为尊”礼节活动的形式。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课外探究现代社会座次文化内涵,可提示学生留心电视新闻里领导座次安排、宴会时宾主座次安排等。教师在课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学生在理解刘邦、项羽等人的性格特点的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激发了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结语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其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要肩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创新教育理念和改革教学模式等来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7: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工作总结

上海市澧溪中学 徐维斌

最近在一次课上,我和学生讨论了一个话题:在享受现代快节奏、便捷的生活时,我们还缺失了什么?发言中有学生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缺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事实真的如此吗?我随后在随机的41名学生中作了“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很含糊;28人明确表示对经典作品不感兴趣,有10人认为从未阅读过经典作品;有38人表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源于影视和网络,32人对部分影视中的“戏说”感到很有意思;还有20人认为自己身边无任何传统文化现象。

他们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真的如此不堪吗?非也。《辞海》对文化的广义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综合”。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不仅造就了中华民族,即使在现代,我们也能强烈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漠视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当今的语文教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与忽视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忽视了对作品文化魅力的感知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期课改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促使学生增加文化积累,丰富文化底蕴。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堂,利用好教材,利用好相关的教学时间、空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

学生对某种文本文化内涵的接受首先体现在文化的认同上,成功的阅读是一种文化上的感动。如果文化上没有找到共同点,不能引起共鸣,阅读就没有进行下去的可能。68%的学生认为身边没有任何传统文化现象,这与缺乏一种文化认同意识相关。因而,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认同传统文化,唤醒其传统文化认同意识。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文学作品中具有文化现象的典型人物,其人物内涵有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如其身上具有“士”应有的善良、清高,可当时社会缺乏生存环境,其善良和清高就显得迂腐了。学生若缺乏传统文化认同,把其解读为现代嬉皮士或流浪汉之类,就达不到对腐朽封建文化批判的目的。再如儒家的一个重要文化品性特征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引导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对其有了认同意识,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诗人在《山居秋暝》中能显示出独处时的恬淡愉悦,为什么政治家兼文人陈子昂会在失志时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忧国忧民情怀。所以,只有让学生领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才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引导学生正确走近传统文化经典

西方曾有位人文学者半是无奈半是调侃地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重视而又人人不读的名著。”现代的快节奏生活正在蚕食文化经典生存的土壤。调查显示,68%的学生对经典作品不感兴趣,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接触经典都带有功利性,或接受的是大量源于影视“戏说”的所谓经典。改变这种现状就是要利用语文课堂让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经典,明确传统文化经典并不是沉重的、艰涩的。

在教读《诗经》时,我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在或急或缓的节奏中,通过自己的联想,学生比较轻松地了解到2500多年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在“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声中倾听到了我们的祖先对苦难生活的倾诉,对封建统治者盘剥百姓的愤慨;在“采采苻苡”中感受到劳动时的欢乐,体验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孟子》时,我引导学生反复领会其雄辩家的气概,其笔挟锋芒、长于辩论、善用比喻、说理精辟的语言特点。在与“鱼和熊掌”的类比中,形象地了解他对“生”和“义”的态度,使学生领悟到了即使舍弃生命也要维护义理的重要意义。教学《西游记》时,我引导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人物与环境描写分析作品,学生看到了不怕天不怕地的孙悟空的艺术形象,这是对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也感悟到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不满的呐喊。

在经典的解读中,学生逐渐走近传统文化经典并积累夯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其中领悟到中华文化的精髓。

三、引领学生感悟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

文学作品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有效地把握好文学作品精华,指导学生了解并吸取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精髓。

(一)在诗歌中感悟。在另外的调查中,40%的学生认为从诗歌中可以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确实,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部分是通过诗歌途径来传承的,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诗人们通过历史的长河向我们展示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通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学生看到了远离尘世的恬淡悠然的陶渊明;通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生看到了至死不渝,一心向宋的爱国诗人文天祥;通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学生看到了桀骜不逊,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李白;通过“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学生看并体会到了人间的真情。“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诗词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底蕴,而且陶冶了思想情操,塑造了健全的人格。

篇8: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工作总结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现状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自小学至大学中都有设定的一门重要学科, 优秀的语文基础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是文化的载体, 同时也是构成人类文明的重要基础。语文教育的本质是指将我国优秀文化不断的传承并且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通过对一些相关研究与调查发现,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 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所查找的最多的不是课本, 而是一些课外的辅导资料, 例如, 文言文翻译、教材解析等资料[1]。从中我们可以得出, 在现代的高中语文教学中, 学生对于课外辅导资料的依从性较高, 不能主动的进行文学思考。此外,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不能只是通过机械的“满堂灌”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一成不变的向学生进行灌输。

在进行我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时, 教师需要保持辩证的态度, 扬长避短,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对于部分陋习与不正确的传统思想观念予以摒弃。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仅停留在机械的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都是根据语文教材以及辅导资料, 将文言文、诗词等进行机械的翻译性教学, 并没有对其中深层的含义进行更多的关注与教学[2]。这种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使得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没有过多的关注, 也没有注意到传统文化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且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层次的讨论, 使得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学习仅停留在静态的学习中, 不能够与传统文化进行很好的契合。

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的措施

( 一) 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在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 为了有效促进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度, 教师需要根据目前的教材, 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语文素质出发。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 教师需要对教材的整体进行把握, 然后结合学生的语文基础以及学习情况出发, 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并且针对这一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教学方法规划教学内容, 并且在进行教学内容规划时, 创造有效的教学方法, 保障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 获得了语文知识, 又能够培养其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发展方向。

(二)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对于语文教学的积极性

兴趣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重要因素, 学生在自主进行学习、思考以及研究的过程中, 主要是由于学生对其产生了兴趣。为了改善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水平,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需要不断的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例如, 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有助于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从一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出发,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并且结合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在互动、共同合作下进行传统文化的讨论和分析。

(三) 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名著的阅读

经典名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学生与古典名著的接触较少, 因此, 对于其的认知不高, 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因此,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比较优秀的古典名著, 例如《红楼梦》《诗经》《论语》等名著, 让学生通过对名著的阅读, 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才能够改善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 摒弃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机械的背诵, 让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接触传统文化, 从而提高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3]。

三、结束语

随着历史的不断推移, 我国传统文化正受到不断的遗失, 传统文化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但其具有较高的历史以及人文价值, 是我国重要的财富, 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需要保持客观的态度,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学习。

摘要:高中是学生迈入大学前的重要阶段,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正在不断的消失, 因此,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并且与其进行良好的契合是目前教育界研究的重点。文章主要针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分析了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现状,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契合水平。

关键词:高中生,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契合水平

参考文献

[1]石皇冠, 程小娟.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一) [J].新课程研究 (上旬) , 2014 (11) .

[2]马秀玲.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 (大众版) , 2014 (9) .

篇9: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一、用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思想

熟读成诵,重视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但要做好它却需要我们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传统文化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好每一年的诵读内容。对所选内容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学生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博爱思想的熏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学生要学会推己及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告诉学生见利要思义……传统文化经典是集文学、哲理、历史于一体的,她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的结晶。

我国的文化经典有《三字经》、《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唐诗三百首》等,若从学生学习之重要性上看,必须读的是《弟子规》《论语》《老子》。具体的诵读安排,可以如此安排,高一上学期:《弟子规》《大学》《中庸》,高一下学期:《论语》《孟子》;高二上学期:《老子》《庄子》,高二下学期:佛家经典;高三:经典复习,应用消化经典。

诵读方法尽量多样,如带读、快读、慢读、唱读、一口气读等方式,尽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诵读的乐趣。读熟后略讲解含义,再背诵,但不强求背得。要尽量熟悉文化经典,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背诵的内容,教师也尽量背得。

我们还要积极创设最佳的诵读环境。在经典诵读的实施中,要先进行经典诵读的动员,在班级张贴学生背诵经典的进度表,上课起立问好后,也可以站着背一段经典,每天循序进渐。课堂教学中,把课文中蕴含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提取出来,进行深化学习,探寻传统文化经典渗透教学的语文教学之路。

我们的语文作业尽量在课堂上完成,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文化经典。在课后阅读中,指导学生阅读解读文化经典体的书籍,如于丹的《论语心得》、曾仕强的《易经的奥秘》等,进一步学习好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通过文化经典的诵读积累,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人格养成及人生智慧的提升。要培养有文化有道德的优秀人才,传统文化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道理,诵读的过程也就是道德的熏陶过程。学生诵读学习文化经典后,优秀的文化经典将在学生的人生中不断反刍,对文化经典的理解也将不断加深。通过文化经典的诵读积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将为学生提供安身立命的人生智慧,将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用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表达 1. 引经据典。

传统文化经典含藏着中华优秀的思想文化精华,引用文化经典,看起来只是一种技能,其实不然。学生首先必须对这些句子的意思理解准确才会引用恰当。其次,引用这些句子还意味着学生对这些句子的情感接受和价值观的认同,这不正是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吗?高尚的思想情操正是依靠这些生动形象、精炼丰富的语言慢慢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恰当的引用,非朝夕之功,除了需要长期的艰苦的积累,还要理解准确和不断训练。老师要允许学生在初始阶段引用不当,积极鼓励和精心指导学生反复训练,使学生养成引用的习惯,不断提高引用的质量。

2. 化用经典。

文化经典的语言精炼传神,谋篇布局也大多精妙,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挑选篇章结构精巧的文章来学习。而文化经典中的语言就更为精妙,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仿写改写,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先分析,这是三句反问句组合的语段,每句又分为两个分句,三句的字数相当,再找些语段来改写。

仿写改写的过程不仅仅是对语言的摹仿过程,仿写改写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思想升华的过程。仿写改写不是纯粹的文字游戏,而是借文化经典的辞采书写自己的真见地真性情,提升人的品位的一种有益的训练。作文与做人相比,做人更重要。

把相关的词句很巧妙地融化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又赋予其新的内涵,表现出新的境界,这是化用传统文化经典的更高境界,我们古代的诗人也常会有化用。如苏轼的“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化用李白的“我歌月徘徊,我影零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用谢庄《月赋》“随千里共明月”。

篇10: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工作总结

现在的网络经常报道有关于学生因心理问题出现的跳楼,自杀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中国的教育先师及有志之士的深刻反思,在他们的探讨、追寻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缺失了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导致现在的学生缺少德行的熏陶,偏离了人的本心,没有敬畏心。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有这个责任并且需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向学生传承这个经典文化。

一、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认为,教师是学校传统文化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学习传统文化能让教师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通过教师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也知道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古老文化的中国有这样一句格言3岁看小,7岁看老。这充分说明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何其重要的影响。结合我的实践经历和周边情况,我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了认真地分析。我认为,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的转变期,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多元化的价值观,来自升学、就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各种不可测的变数,引发了学生心理疾患的上升,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过去与现在虽然做了不少探索性工作,但审视我们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存在种种不足也是明显的。为何不足?很有必要追根溯源,以利对症下药。这个药就是我们的传统经典文化,我们的《弟子规》、《三字经》、《道德经》等。从小在孩子们的心里埋下一颗分辨好坏的种子,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德行的标准,从而自我规范自己的行为。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红枣娃娃大闯关健康教案下一篇:批评学生的八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