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实证研究的分析相关论文

2024-06-27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实证研究的分析相关论文(精选6篇)

篇1: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实证研究的分析相关论文

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研究论文

摘要:研究调查分析了青海省三所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级到级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度。结果发现,青海省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度普遍偏低。专业认同度受专业就业前景和学生个人兴趣影响,这就需要政府、学校、教师以及相关部门同时做出努力,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机会。

关键词:青海省;学前教育;专业认同度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幼儿的教育关乎祖国未来发展的方向。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现阶段幼儿教师的教学任务重、社会待遇低等原因,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概念

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是指由个体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价值看法、所持态度和相应的情感体验、心理表征等所构成的一整套内部心理机制[1]。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认识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内涵:一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知与了解,这是学前教育专业认同产生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对该专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专业认同产生的必要条件;三是积极高效的专业学习行为,这是保障专业学习,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认同的重要条件。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研究针对青海省三所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2011级到2015级学生共发放问卷168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其中,各年级分别发放问卷40份,回收率为95.24%,并进行了深入访谈。

(一)学生报考情况

调查显示,从大学四年级到大学一年级第一志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分别有9人、8人、11人、15人,分别占当年报考总人数的22.5%、20%、27.5%、37.5%。总体来看,第一志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较少,一、二年级第一志愿报考的人数有所增加,这与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密切相关,就业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报考情况[2]。

(二)对专业的认知与了解情况

问卷中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从高到低分为“特别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较少”和“不了解”五种程度,对应的分数为4~0分[3]。分别对学生报考前和目前对专业的认知与了解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各年级学生报考前对本专业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差异不大,且整体得分偏低,平均值仅有1.02分,说明报考前学生对本专业的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对本专业并不了解。然而,目前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平均值达到了2.97分,相对于报考前各年级得分均大大提高。由此可见,专业认同度与职业认知教育紧密相关,职业认识教育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三)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具体原因及目前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

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原因反映了学生最初的专业选择取向,也是学生持久学习和专业认同程度的制约因素[4]。调查中,87名学生的第一志愿为学前教育专业。他们中选择“喜欢小孩,对本专业感兴趣”的占总人数的42.53%;选择“就业前景较好,未来有发展空间”的占总人数的32.18%。调查中将目前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喜爱程度划分为“极其喜欢”“比较喜欢”“一般”“比较不喜欢”“极不喜欢”五个层次。目前,“极其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共占总人数的46.88%,选择“一般”的占23.12%,“比较不喜欢”和“极不喜欢”的共占总人数的30%。各年级学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也存在差异,三、四年级学生专业喜爱程度略高于一、二年级。约占25%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喜欢程度是“一般”,表明他们对专业学习的态度仍未明确,未来发展规划模糊。“极其喜欢”和“比较喜欢”本专业的大多是自愿报考本专业的学生。

(四)专业学习与发展方面

专业的学习和发展,主要涉及被调查者是否具有具体的专业学习目标,是否制定了具体的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调查显示,有33%的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明确,有25%的学生目前尚未制定专业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另外42%的学生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概念。(五)学前教育本科生发展和就业方面调查显示,各年级选择“从事学前教育专业本身及相关工作”的学生人数均超过了半数,其他一部分学生则选择“加入公务员行列”或“继续深造成为中小学教师”。同时,51.25%的学生毕业后愿意从事幼教及相关工作,但选择到幼儿园工作的比例只有25%,而48.85%的学生即使有机会去幼儿园工作仍然持不愿意的态度,再一次揭示了专业认同偏低的现状。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偏低,劳动强度较大,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是很多学生不愿意到幼儿园工作的外部因素。很多学生经过大学本科的学习对本专业有了深刻的认识,认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都达不到幼儿教师的标准,这是内部因素。愿意去幼儿园工作的学生多喜欢和孩子相处,性格活泼,希望将所学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同时,考虑到公立、私立幼儿园在工资待遇、稳定性、社会地位上的差异,学生对选择公立、私立幼儿园的态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地域上大部分学生偏向于到经济发达、工资待遇较好的大城市从教。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和重视,本专业相关职业的社会地位提高,专业前景和工资待遇也逐渐可观,这直接影响到志愿填报情况。第二,入学前学生对学前教育缺乏深入的认知和了解,因而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但大学的专业教育有助于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加深专业情感。第三,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最初的兴趣影响到专业选择,而专业学习能否激发被迫选择本专业学生后期学习的兴趣是影响整体专业认同的重要因素。第四,在专业学习与发展方面,未来的专业发展缺乏规划是影响专业认同的重要原因。第五,对于未来的发展和就业方向,出现两个极端,过于乐观和过于消极,存在将本专业相关工作作为暂时性的过渡的现象,原因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的。

(二)建议

1.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物质支持,并进行层层监督,确保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进而提高学前教育相关职业的职业吸引力[5]。

2.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学前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价值,在专业学习中渗透专业认同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引导学生制定长远的职业规划。

3.教师要合理引导。教师要为学生开设职业选择和就业方向的指导性课程,并引导学生关注本行业的就业前景和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4.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相关部门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提升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同,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观,吸引男性教师加入到学前教育行列,为学前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

5.高校发挥地处民族地区的优势。加强本地特色技能的联系,如藏舞、蒙古舞等特色舞种、民族文化课程开发的学习,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加强藏汉双语、蒙汉双语等双语教学的技能培训,发挥特色优势来增强竞争力、提高就业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同时,高校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去幼儿园实习的机会,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

四、结语

入学前学生对学前教育缺乏深入的认知和了解,学生对专业认同度不高,缺乏明确的专业学习目标,且对于未来发展和就业过于乐观和过于消极。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学校要重点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万生.学前教育专业男性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李小伟.关于非学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钟娟.青海民族地区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体制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1.

[4]杨继英.高师院校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认同状况的个案调查[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52-55.

[5]张丽.学前教育大专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以柳州师专为例[J].柳州师专学报,(6):94-96.

篇2: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实证研究的分析相关论文

自2010以来,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并落实学前教育有关政策,学前教育事业普及水平持续提高,幼儿园办学水平不断上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保持继续提高的势头。在政策支持和社会关注下,学前教育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否顺利进入工作环境,获得职业发展,顺应保教质量全面提升的新趋势,与其在校内对本专业的认同水平息息相关。

目前,已有学者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感普遍处于“认同度较低”“一般认同”水平,存在专业学习投入度低、对专业发展前景感到迷惘、毕业生不入行等现象。在校期间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培养的最佳时期,作为教育者,需要合理分析专业认同的内涵和培养方向,从而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来提高幼师生的专业认同度。

一、专业认同的内涵

专业认同是学习者随着对所学专业的日益了解、对学科知识的逐渐把握,进而在情感上认可、接受、投入所学专业,同时伴随着积极的外在行为,产生内心的适切感。此定义从专业认同的认识、情感、行动方向对其进行了深入描述,阐述了专业认同的动态发展过程。

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认同,直接关系到他们在学习阶段能否对所学专业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否对本专业在情感上保持较高的水平,能否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学习,从而获得良好专业发展。因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内阶段对自身专业的认同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其专业成长、毕业时的职业选择倾向,更会对将来在从事学前教育事业后的投入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二、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的培养方向

从专业认同的内涵出发,综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可将专业认同的培养方向划分为以下维度:

(一)专业了解

专业了解主要是指学生在认知层面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专业选择前就应对学前教育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地位及对口职业,明白社会大众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评价情况;在入学后,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应学的知识、应掌握的技能,认识到本专业在学校内的地位,初步掌握本专业学生就业情况;随着学习的深入,也应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为专业学习和发展提供依据。

学生对专业了解程度越高,能够全面地从主客观层面了解本专业,便越能够从认识上认同本专业,从而加深对专业的情感认同。

(二)专业情感

专业情感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情感层面对专业的认同程度,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稳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在对本专业有着深刻理解和全面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强烈积极的情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

因此,从情感角度来说,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喜爱程度,帮助树立对学习本专业的坚定信心,养成对学习本专业和技能的积极感受,从而形成对本专业的正向评价和强烈认同。

(三)专业投入

专业投入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行为层面对专业学习的实际投入程度,与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

从行为角度来说,应注意加强学前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方法及策略。同时,由于学前教育的实践性取向,需不断强调提高学生对专业见、实习活动的热情与参与度,将课程内外的学习和发展有效结合,从而不断促进专业投入,提高专业认同水平。

(四)专业培养

专业培养主要是指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法、课程设置、教师水平等的认同程度,学生对专业培养的认同程度与其专业投入及专业情感关系密切。

专业培养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的质量,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应从多角度了解专业培养的目标和定位,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专业活动以及见实习活动对培养质量的促进作用,让学生从情感上接纳培养方式,提高对专业培养方式的认同。

(五)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认同是指学生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树立的专业发展目标及职业选择倾向。因此,应重点培养学生对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的了解,树立对本专业持续良好发展的信心,分析自己与学前教育专业的适切性,建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发展目标和人生目标,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认同水平。

学生对专业发展的认同,有助于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学前教育的对口职业作为职业发展方向,在此发展方向设立之后,又将反作用于学生对专业的投入、情感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三、学前教育学生专业认同的培养策略

(一)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水平

当前影响学前教育社会认同度的因素,从社会角度来谈,主要有社会需求大,学前教师编制短缺,同时又存在幼儿园良莠不齐,幼儿教师入职门槛不一等状况;从从业者角度来谈,主要有工作量大,薪资福利差,因编制短缺导致的岗位安全感缺乏等情况。

学前教育现已进入了入园率中速增长、保障水平和保教质量全面提升的新阶段。因此,借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之势,各地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响应号召,加大改革发展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好幼儿园运转、教师编制、工资待遇等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在政策的支持下,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提高社会总体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度,从而在政策和舆论的支持下,提高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从而从根本上保障权利,提高在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二)加强学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

学前教育学生在入校之前,对于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偏低。因此,在全面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认同度的现状下,有关学校应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在招生宣传册及网站上,认真解读对专业社会地位的情况,详细说明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及相应课程,生动诠释专业理论学习和见、实习活动,深入分析以往毕业生的就业面和就业率。

在此基础上,将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普及,以此提高学生在选择专业之前对专业的了解度。转变以往学生在选择专业过程中的.迷惘性、盲目性,将家长为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这种常见情况,转变为学生自己在对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后,喜爱专业,从而主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同时,学校也肩负着对在校学生宣传及深化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的重任,通过专业解析、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以此在校、内外环境中形成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了解度,加深对专业的情感认同。

(三)完善系部对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政策的推进,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断在更新与改进。在培养目标和规格方面,应提高要求,规范标准;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求知需要和实践需求。

专业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应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以此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专业学习态度。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以实践取向为依托,因而应增加学生见、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学习期间时就能够对职业要求有着直观的认识。同时,应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开设有吸引力、专业性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有选择课程的自主权,从而乐于投入学习。

除专业教育之外,在日常教育中,也应鼓励辅导员和课程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抓住教育契机,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激发专业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的投入时间和精力,以此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

(四)激发学生提高专业认同的主动性

在社会、学校、系部多方面、多维度的支持和关怀下,学前教育的学生更应善于抓住机会、充分利用资源,主动积极地提高专业认同水平。

在校内教育学习环境内,应主动参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到专业扩展中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专业发展的各种活动中去,寻求多样性、全面化的专业成长。同时,在遇到专业成长的困难时,应与教师及高年级同学主动沟通,寻求专业疑惑的顺利解决。

在校外见、实习环境中,学前教育学生应积极投入,不断深化职业体验,通过直观感受来提高专业了解度,激发专业情感;应与一线幼儿教师深入交流,主动了解实际工作内容和条件、专业发展前景,提升专业发展的认可度;同时,还应加强自我反思,通过见、实习活动来分析自身素质与人才素质要求的差距,来强化自我的专业投入和专业培养的认同度。

篇3: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实证研究的分析相关论文

随着我国旅游酒店业迅猛发展,酒店企业急需大量的专门人才。但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在就业时或工作一段时间后流失现象相当严重。酒店行业很难获得稳定的、高素质的人才,酒店业发展出现人才严重短缺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从根本上应该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一、职业认同的基本概念

职业认同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的职业的肯定性评价。它的形成既包括社会对该职业的正向评价的作用,也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和追求等。它所形成的职业工作的动力更具有自觉性、主动积极性。因此职业认同是个体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实现自我理想的心理基础。职业认同是酒店从业者愿意从事酒店服务工作的内在动力和做好工作的首要前提。

二、辽宁省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情况研究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辽宁省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用整群抽样法选择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还有部分被试为刚到酒店工作的实习学生。发放问卷566份,收回有效问卷550份,其中男生158人,女生392人。

2. 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广泛收集文献,了解当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现状,了解职业认同对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的影响。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比较全面的对被试职业认同情况进行调查。

本研究使用的问卷为自行编制的酒店职业认同感调查问卷。该量表包含2个部分:第一部分,个人基本情况(5个项目),第二部分,工作和职业(8个项目,其中第8项目分为29个小项目)。采用团体施测法,当场收回问卷。主试由学生的辅导员和酒店的主管担任。资料分析应用SPSS 13.0录入数据,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以及相关分析。

(3)访谈法:以前期搜集的资料为基础,逐渐熟悉被试,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通过访谈进一步深入了解被试在职业认同方面的情况。

(4)实地观察法:研究者走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工作的环境中去,走近他们的身边,通过亲身观察,与被试相处,深入了解被试的工作环境,总结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行为、语言特征,进而分析访谈法得到的资料。

(二)辽宁省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偏低。

通过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酒店的工作环境整体上感觉满意的占46.7%,也就是学生对酒店工作的环境整体上感觉是满意的。

对于在酒店工作的兴趣上,喜欢酒店行业的学生有41.1%,不喜欢从事酒店行业,考虑转行的学生占总体学生的31.2%,不喜欢酒店行业,但还会继续在酒店工作的学生占了15.6%,还有12.1%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喜欢,在酒店工作只是谋生的工具而已。总体上看,不喜欢酒店行业的学生占了总数的47.8%,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将来不会选择酒店行业工作。

对酒店工作的薪酬待遇上,有26.7%的同学表示满意,一般的占大多数,只有部分同学表示不满意。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大多表示毕业后不会选择酒店服务业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职业认同感偏低。

把学生实习时间的长短与职业认同感之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实习的时间长短与职业认同感没有显著性差异,即说明在酒店实习的时间长短并不会影响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问卷的总分与学生实习前各科考核成绩的平均数做线性相关分析,得到的结果是呈现正相关。

职业认同感问卷的总分与主观幸福感问卷的总分做相关分析,得到的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

职业认同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职业认同水平较低,主要问题集中在对酒店工作的兴趣不高、对严格的管理制度不适应、对发展前景和升职空间表现出不确定感、工作时间长、工作很辛苦等因素导致学生职业认同感偏低。分析结果也反映出现在大学生对自己将来没有定位,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规划,总是走一步看一步,也是导致职业认同感低的原因,最直接表现就是酒店企业员工流失性非常大,对酒店企管理和服务质量提高带来难度。

三、影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原因探析

(一)社会职业等级观念影响

笔者在调查访谈中了解到,受“面子问题”影响,相当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在酒店工作社会地位低,丢面子,总是希望为孩子寻找个更好的工作环境。

(二)酒店行业本身的特殊性

酒店工作辛苦,需从底层服务员做起,需要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坚持性,才能在行业中有所发展。职位晋升困难,短时间内看不到职业前途,大部分学生知难而退,导致纷纷从岗位上流失。

(三)学校教育缺失问题

中国高校缺乏职业教育引导,是从事该行业的专业人员流失的深层次原因。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重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正确认识“职业”的概念,正确认识酒店行业企业的工作和未来发展前景。

(四)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

现在大学毕业生所处年龄阶段有些特殊的心理特征。首先,缺乏自我认识,眼高手低,不愿从事基层工作,层层晋升制度令他们望而却步。其次,较强的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导致一些学生不能做“伺候人”的工作,不能适应酒店的人际关系,从而不愿意选择酒店行业为自己的事业。

四、加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对策

(一)抓住入学教育,点燃职业兴趣。

入学初即对高职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职业认同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关。例如通过优秀毕业生来校交流分享或优秀企业经理人作报告等方式,了解酒店企业,认识工作岗位,清楚职业成长路线,指导自身生涯规划。

(二)抓住实习环节,增强职业认同。

实习使学生身份发生转变,工作内容发生转变,服务对象发生转变,劳动强度急剧增大、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经受考验,工作压力增加。因此,实习阶段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顺利对于学生形成职业认同起积极正向的作用。学校在安排实习时,应注意遴选实习企业,激发工作兴趣;建立轮岗制度,培养全面技能;关注个性特征,安排实习岗位并通过优秀实习生评选、颁发荣誉证书等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爱岗敬业、求知务实的精神。

(三)建立导师制度,树立职业信心。

导师制可以实现学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导师制能够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指导学生成才。导师应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入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制定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学生不断增强专业情感,尤其在实习工作中不断获得鼓励、进步和成功,从而获得对酒店归属感,形成职业认同感,树立职业信心。

(四)培养乐观心态,促进职业忠诚。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如是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都更有力量”。实习生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战胜困难,提高服务质量,合理自我定位,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勇敢地接受挑战,客观地看待工作中的付出与收获。

篇4: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玉雕;专业认同;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88-02

我国玉雕业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然而,近年来,玉雕业吸引力、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对当前玉雕专业认同问题的研究也非常匮乏。为保护传统行业和传统技艺,课题组选择了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苏州市高级技术学校、徐州技师学院为调研单位,使用自编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被试,运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从总体上描述被试玉雕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一、调查概况

(一)样本选择。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调查时间为 2015年9-12月,并对具有代表意义的个体进行访谈。实际发出问卷140份,覆盖率为74.41%;收回问卷110份,回收率为78.57%;有效问卷105份,有效率95.45%。其中,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有效问卷35份、苏州市高级技术学校有效问卷40份、徐州技师学院有效问卷30份。

(二)研究工具。

课题组先期对玉雕专业学生及其老师进行了访谈,并草拟开放式问卷在徐州技师学院部分玉雕专业学生中进行试测。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问卷》。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生基本情况,涉及被试的性别、年龄、入学前学历、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现就读学校等信息;第二部分为问卷主体内容,设计了能够反映被试玉雕专业的自我认同、学习兴趣、实习实训、课堂表现、玉雕知识的传承情况、专业发展愿景等6个维度共计31个项目(所有项目均采用Likert5点法记分)。

数据分析显示,各项目与其所属分测验的相关系数(0.478~0.745)显著高于它们与其他分测验的相关系数(0.031~0.432),说明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较好。问卷各维度的α系数介于0.801~0.917之间,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见表1)。

(三)问卷发放和数据处理。

问卷发给每位被试自行填写,作答前向被试讲清本次调查目的是对玉雕人才专业认同做一般了解,请被试尽量凭第一感觉如实填写,对不知道的问题可以不回答。填写完毕后立刻现场回收,以保证取得较高的回收率。采用 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的过程中,对5点量表中的选项进行赋值,以数值1-5区分。期间采用过程查核法、终点查核法进行数据检核。

二、数据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被试的专业认同平均分最低2.02,最高为4.58.其中,低于3.0的有60人,表明57.14%的被试对玉雕专业认同水平不高;低于2.50的有18人,表明17.14%的被试对玉雕专业非常不认同。可见,从整体上看,玉雕专业学子对该专业的认同水平令人担忧。

1.不同性别被试的专业认同。

经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女生的专业认同水平极其显著地高于男生(P<0.001)(见表2)。在具体维度中,女生被试的自我认同、学习兴趣、课堂表现水平极其显著的高于男生(P<0.001);女生被试的实习实训水平非常显著的高于男生(P<0.01),玉雕知识传承水平显著高于男生(P<0.05)。

2.不同年龄被试的专业认同。

经计算,被试的平均年龄取整为17岁。以年龄组(15-16岁为低年龄组,17岁为平均年龄组,18岁及以上为高年龄组)为自变量,对专业认同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发现(见表3),不同年龄组被试的专业认同水平差异显著(P<0.05);在具体维度上,不同年龄组被试在自我认同、课堂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3.入学前不同学历被试的专业认同。

以入学前的学历(大专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初中毕业生)为自变量对专业认同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发现(见表4),入学前学历不同的被试专业认同差异极其显著(P<0.001),表现为入学前学历越高,对玉雕专业的认同水平越高,在具体维度上也是如此。

4.不同家庭经济状况被试的专业认同。

以家庭经济状况①(很好,良好,一般,较困难或困难)为自变量,对专业认同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发现(见表5),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被试专业认同水平差异显著(P<0.05);在具体适应维度,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被试自我认同、课堂表现的差异极其显著(P<0.001)。

5.不同院校被试的专业认同。

以被试现在就读的院校(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苏州市高级技术学校、徐州技师学院)为自变量对专业认同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发现(见表6),现就读院校不同的被试无论是在整体上的专业认同水平还是在具体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三、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入学前学历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对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水平具有显著影响,而被试目前就读的院校对其专业认同水平影响不显著。

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在性别差异上,女生对玉雕专业的专业认同极其显著地高于男生的原因如下:一方面,通常情况下女生在上课期间、实习实训期间的课堂表现比男生优异,因此产生的自我认同感会更高、学习兴趣会更浓厚,在玉雕知识传承上也更自觉。另一方面,玉雕专业要学习素描、色彩、泥塑、白描、工笔国画、书法篆刻等等知识与技能,需要细腻的心思、柔和的手法,而在学习玉雕专业的过程中,女性在性格特征上比男生更占优势,因而在玉雕专业学习过程中专业认同感更高。

在年龄差异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玉雕专业时间的积累,高年龄组被试在求学过程中习得了知识与技能、增长了才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价值判断,从而对玉雕专业本身更为认同,这可能成为年龄越大的被试在自我认同和课堂表现维度上得分越高的原因。

在入学前学历差异上,入学前学历越高的被试对玉雕专业的认同水平越高,可能是因为大专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出于对玉雕专业的热爱,愿意到初中毕业生就可以入学的招收玉雕专业学子的院校学习,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在实习实训、课堂学习中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愿意在玉雕专业领域长久发展,因而也有主动传承玉雕相关知识的自觉。入学前学历差异上的数据对比,一定程度上与在年龄差异上得出的结论相互印证。

在家庭经济状况差异上,越是认为自己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被试越有可能萌生心理优越感,在学习玉雕专业时自我认同得分就越高,在课堂表现上也越突出。还有一种解释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被试有可能对玉雕专业知识接触较多,比如亲人把玩玉器、收藏古董等生活场景,会让被试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很多玉雕方面的知识,因而在学习玉雕专业后自我认同较高、课堂表现较好。此外,由部分受访学生的口中得知,由于自认家庭经济状况较好,被试从事与玉雕专业相关的收藏、展览、玉石买卖等工作的可能性更大,具有较强的玉雕专业发展愿景。

在不同院校就读的玉雕专业的学子对专业的认同并没有存在显著差异,可能的解释是这些学子更关注玉雕专业本身而不是求学的学校。缘此,人才培养单位应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以增强学生的院校认同,促进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的提升。

注释:

①“家庭”指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的基础上与亲属之间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虽然部分硕士研究生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本研究对“大家庭”与“小家庭”不加以区分。研究中“家庭经济状况”的选择源于被试的主观感受,不用“金钱的收入”、“父母职业”、“家庭所在区”等指标加以衡量。

篇5: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实证研究的分析相关论文

3.1入学时加强护理专业教育

通过专业教育,明确学习目标,增强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清晰地知道大学期间应该学什么,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技能与素质,未来能够做什么,明确未来专业就业趋向与发展前景,应该怎样学习专业,如何把握专业脉搏。

3.2专业学习同时强化医护职业认知

强化职业认知的目的是了解职业环境,明确自己未来护理职业发展的机会与挑战,从而明确职业岗位具体有哪些,职业岗位工作要求是怎样的,职业环境与工作条件如何,职业发展路径有哪些。

3.3辅导学生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分析

在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的基础上,辅导护理专业学生运用SWOT策略分析,明确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权衡自我与职业发展利弊关系以扬长避短。

3.4及早地制定自我发展生涯规划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与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制定一个个性化生涯发展方案,探索其最优的发展路径,为自已打造一份生涯发展的“营养自助餐”。

3.5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医护岗位的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医护岗位的社会实践,体验职场的“酸甜苦辣”,以增强职业适应力。

综上所述,强化职业认同感教育是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一项必修内容。通过职业认同感教育我们希望护理专业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份职业都存在积极的与消极的方面,最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它,并能够乐在其中,最终使自己顺利地由一个“职场菜鸟”蜕变为一名“职场达人”。

参考文献:

[1]张春梅,高红霞,陈晶,方鹏骞. 国内外护士职业认同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8月.

[2]万美玲. 护理专业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干预的研究.南方医科大学学位论文,20.

篇6: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实证研究的分析相关论文

1高校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内涵

专业认同感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内容, 在其内涵的界定上, 也有着相似的论述。安芹认为专业认同的内涵包括是否喜欢所学专业, 依据专业选择职业, 认可专业与职业的社会价值, 感到自己能够在专业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自愿接受专业和职业规范, 承诺将这一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等层面的和谐统一。张丽莉的定义是, 所谓专业认同是一个人表现出对所学专业的认可情感。

实际上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是贯穿于学生入校至毕业始终的对所学专业的认可程度, 它体现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目前状况及前景的综合认知和理解。同时这种认可可以通过专业学习的逐渐深入、专业思想的不断变化而产生改变。

2影响高校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因素

(一) 个体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常用来形容兴趣对于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重要性。对于高校学生来讲这句话同样适用。在报考专业的时候, 学生们往往是以自身的兴趣作为首要因素来考虑大学中所学专业, 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也已初步形成。在高校的学习中, 兴趣也是学生日常学习和能力提高的指引, 为学生用心解决专业难题、提高专业技能提供了不竭动力。因此, 学生个人的兴趣是影响专业认同感的主观因素。

(二) 就业前景

就业前景的好坏往往与学科专业热门与否具有极大的一致性, 例如:90年代末的计算机专业, 在各大高校的报考排名都是位列榜首。高考刚刚结束的学生及其家长通常对于大学专业的选择比较迷茫, 而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的出路是学生及家长考虑的重要前提, 所以就业前景的好坏是学生考量专业适用度、专业满意度的关键因素, 同时也是影响专业认同感的关键因素。

(三) 专业教育质量

专业认同感的形成过程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始终, 且在专业学习和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变化而最终形成。所以, 在校期间是学生专业认同感发展和形成的主要时期, 在此期间专业教育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对所学专业进行判断, 是否形成肯定的专业认同感的前提。同时, 当步入就业岗位的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知识与岗位要求完全符合时, 会对在校生的专业认同感的提升产生较大的舆论影响。

3专业认同感对高校及学生的影响

(一) 提高学习积极性

专业认同感是高校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主观认知。而这种主观认知作用于行动即对高校学生日常的专业性学习产生较大的指导作用。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甚至专业前景的认可会增加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难题的主动性, 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取得较好的专业成绩。因此, 专业认同感的高低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有力保障, 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 提升就业满意度

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同可以使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具备对所学专业的专一性, 可以使学生在未来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其专业知识的运用和专业技能的发挥, 从而达到企业用人的高标准。另外, 专业认同感就企业而言, 可以通过使用具备专业认同感强的高校学生, 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特长和专业视野在其工作领域完成良好的效益。因此, 专业认同感则实现了学生、企业"双赢"的效果, 进而增加了学生和企业双方面的就业满意度。

(三) 拓宽专业发展方向

专业认同感的确立使学生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企业更加注重招募具有专业认同感的学生, 从而使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不断增加。而社会认可度的提升势必影响着招生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具备专业认同感的专业的扩招则给予高校更大的发展动力, 同时社会认可度的提升, 也给高校逐步改进专业弊端带来较大的压力。动力、压力并重, 使具备专业认同感的专业拥有了更加宽广的专业发展方向。

4提高高校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对策

(一) 端正专业思想, 夯实专业认同感基础

专业思想来源于学生本人, 但受到专业教育过程、家庭社会舆论、个人学习能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专业思想教育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专业思想的形成却不仅仅是新生阶段即可完成, 它的教育过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所以要抓住每一个关键节点, 利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性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等多种教育形式和内容, 将专业思想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向学生做好传达及引导, 使高校学生端正专业思想, 为形成专业认同感夯实基础。

(二) 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确立专业认同感保障

对就业形势和前景的关注一直是高校师生及学生家长热衷的不朽话题, 是衡量一个专业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同时也是确立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的重要保障。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也越来越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创新创业思维和成功案例的推进, 也使各高校逐渐摸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创新创业中心以孵化学生自主创立的企业。因此, 高校应该更加注重对促进就业的措施的应用, 发掘所设立的专业就业特性, 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优势, 加大与企业的合作, 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从而促使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建立和巩固。

(三) 改革教学方式, 为专业认同感提供动力

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 对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只能以老师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 并且缺少对专业知识实际应用性的操作性讲授,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常此以往, 高校学生即失去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同时由于实践性学习的程度不够, 学生在工作中发现学校所学无法应用于实际, 使专业认同感逐年下降。因此, 应尽快实现教学方式由知识灌输向方法传授的转变, 做到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教学及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 坚持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学会学习、应用、创造知识的科学思维方法[2]。高校在教学的改革上要切实地增加应用性实践课程的比重, 将所学知识真正与企业现实的运营联系起来, 同时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增加与企业合作运营的项目, 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之中, 让所学能够有所用, 是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不竭动力。

(四) 加快专业学科建设, 完善专业认同感的根基

专业学科建设是从根本上改进专业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修订专业知识教育在实际教学中遇到问题的最重要途径, 是确立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根基。很多高校长时间应用的专业学生培养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和学生的需求, 使课程设置陈旧、课程结构老化, 培养出的毕业生不能符合实际工作的要求, 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为此, 高校应该加快专业学科建设的速度, 加大对专业学科建设的投入, 提升与名校名师名企合作的质量, 同时增加对专业学科的宣传力度, 创造专业学科的"品牌效应", 打造社会和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坚实根基。

综上所述, 专业认同感不是高校学生与生俱来的主观感受, 而是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实践, 通过对专业知识的不断理解和感悟逐渐形成的。专业认同感受到社会环境和学生个体的多重影响, 同时在学生学习、就业以及专业的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 在专业认同感的确立和专业建设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不断提升专业的竞争力, 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谢安邦, 唐安国, 唐玉光.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5) :111-113.

上一篇:汽车故障排除竞赛工作总结下一篇:石家庄市德远食品有限公司项目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