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结构教学反思

2024-04-22

生态系统结构教学反思(通用11篇)

篇1:生态系统结构教学反思

学校:普兰店市第九中学 学科:生物 姓名:张丽媛

课题:《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说准备了一个寒假的时间,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看了许多教学视频,包括很多名师的教学视频,并取其精华,加入自己的创新;总体上来说,教学效果不错,但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优点:

1、教材处理的比较合理,如生态系统的类型等不是很重要的内容大胆放手了,而对于概念反复强调关键点,对于组成成分注重分析特例及相互关系,对于食物链注重区分消费级和营养级,对于食物网注重分析食物链的条数、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关系等。

2、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学生的实验,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学生制作生态瓶作为引课,提前布置学生去查阅资料,观看视频,购买制作生态瓶所用的材料,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也给学生创造了一段美好的回忆,让他们以后只要想起高中生物课,就能想到曾经亲手制作过一个生态瓶。

4、讲练结合,设计了评测练习,每个知识点分析完,都立刻有相应的习题检测,这样,是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既巩固了所学内容,学生也不会感觉枯燥无味,反而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的求知心理,从而以更高的学习热情来对待后边学习的内容。

5、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关系,先引导学生画出三种生物成分的关系,在加入非生物因素,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认知心理,也降低了难度。

缺点:

1、上课的时候语言缺乏幽默感,教师的幽默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提高个人魅力,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这是我以后要改进的地方。

2、应尽量抓住课堂上的机会进行一些基本的哲学思想教育和生活常识教育,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3、对于知识,缺少学生记忆、内化的过程,时间上很赶,与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有一定的关系,也反映了自己对教材的整合不够。

4、鼓励性语言匮乏,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应给与恰当的、鼓励性的、有创新的评价语言,从而达到对学生的肯定,激励,而不是一味的去说“很好”,“非常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方能取得长足的发展。

篇2:生态系统结构教学反思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先以复习上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引入生态系统及本节课题。然后让学生列举一些常见的生态系统,教师加以引导,并指出生态系统范围有大有小,但必须有一定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从而引入下一部分内容。

接着,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让学生分析它的组成成分,完成学案相应内容。点评时深入探究并总结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各个组分的归类、作用、组分及地位。

在介绍食物链及食物网时,我要求学生数出一个复杂食物网的食物链条数,并画出每条食物链。同时我及时指出要注意的问题,包括食物链包括的要素、食物链的起点、食物链的箭头指向等等,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食物链,纠正存在问题。同时要注意营养级的等级和消费者级别,最后把总结后的注意事项罗列出来,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记笔记并深入理解,防止学生蜻蜓点水式学习。

完成食物链内容之后,学生的学习状态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时,让学生完成几道常见的反馈练习,通过学案中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它的食物链条数,某生物所占的营养级,某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引起其它哪些生物的数量变化,怎样变化等。

篇3:生态系统结构教学反思

上课以后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对课堂的教学反思包括反思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状态等。一节课的反思可能很平淡,但如果能对一节课形成多次的反思会有更大的收获。笔者在参与某次优质课比赛时,对生态系统结构的教学进行了设计和反思,并在评委和听课老师的意见下,对这节课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和实践。

2.第一次的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是笔者担任班主任的高二生物班,班级学生比较配合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参照课程标准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导入部分,以复习种群、群落,引出更高结构层次———生态系统。接着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范围,让学生阅读课本总结生态系统的类型。由学生总结的各种生态系统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先用多媒体展现池塘生态系统的图例,让学生读图思考:1图中有哪些动物、植物、微生物?2图中的无机环境具体指哪些?3动物、植物的“食物”是什么?经过学习小组讨论以后由各个小组回答以上问题,并进行相互补充完善。再由教师总结四种成分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然后过渡到食物链和食物网。以书上的图为例讲解营养级和消费者级别,并总结食物链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利用食物链的知识去分析食物网。最后进行课堂的小结和相关例题的讲解。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的板书,辅以黑板上简单的生态系统的知识框架。

3.课堂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课堂反应和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落实了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的自我分析和相互补充是本节课的亮点,但仍有很多不足。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听课老师的反馈,有一下几点需要改进。

3.1 导入要更加有衔接性和系统性

第一次设计时只考虑到前面所讲的种群和群落,忽视了整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不能让学生形成整体的框架。

3.2 三围目标要真正渗透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落实,但情感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渗透。

3.3 教学过程要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一次设计只有在分析池塘生态系统,总结生态系统成分时,让学生分析、讨论、概括。但在其他知识的处理方法上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

3.4 教学过程设计要更加切近实际生活

第一次设计时的池塘生态系统与实际生活有很强的联系,但在教学时并没有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食物链部分也有很多现实的例子,没有让学生去体会。

4.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和体会

针对第一次设计存在的问题,在第二次设计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4.1 导入可有一定的概括性和系统性

由于笔者为该班的班主任,通过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少系统性,所学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因此第二次设计时,在回顾种群、群落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回忆整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4.2 教学设计体现情感目标的具体渗透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往往很空洞,但本课的情感目标“让学生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还是有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的。人教版教材在讲述生态系统概念时书旁有一个小问题: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也栽培了多种植物。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系统吗?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系统吗?这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生态系统不是将各种生物和环境随便放在一起就构成了,而是相互之间有关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情感目标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渗透。

4.3 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第一次的设计发现很多知识学生可以阅读课本、相互交流得到解决。因此在第二次设计时更加注重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在观察池塘生态系统时,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充当小老师总结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在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时,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并在多媒体实物展台上向全班展示、讲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点评和补充形成最终的结论。最后黑板上知识框架也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并用实物展台展示加以点评和完善。这样的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4 教学设计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身边的例子总是很感兴趣,学习起来也会更加轻松。因此在第二次设计时增加了现实生活中几个耳熟能详的的食物链分析,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更能理解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

5.小结

篇4:生态系统结构教学反思

【关键词】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反思

1.问题的提出

上课以后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对课堂的教学反思包括反思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状态等。一节课的反思可能很平淡,但如果能对一节课形成多次的反思会有更大的收获。笔者在参与某次优质课比赛时,对生态系统结构的教学进行了设计和反思,并在评委和听课老师的意见下,对这节课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和实践。

2.第一次的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是笔者担任班主任的高二生物班,班级学生比较配合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参照课程标准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导入部分,以复习种群、群落,引出更高结构层次——生态系统。接着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范围,让学生阅读课本总结生态系统的类型。由学生总结的各种生态系统过渡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先用多媒体展现池塘生态系统的图例,让学生读图思考:①图中有哪些动物、植物、微生物?②图中的无机环境具体指哪些?③动物、植物的“食物”是什么?经过学习小组讨论以后由各个小组回答以上问题,并进行相互补充完善。再由教师总结四种成分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然后过渡到食物链和食物网。以书上的图为例讲解营养级和消费者级别,并总结食物链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利用食物链的知识去分析食物网。最后进行课堂的小结和相关例题的讲解。

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的板书,辅以黑板上简单的生态系统的知识框架。

3.课堂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课堂反应和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落实了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对池塘生态系统的自我分析和相互补充是本节课的亮点,但仍有很多不足。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听课老师的反馈,有一下几点需要改进。

3.1导入要更加有衔接性和系统性

第一次设计时只考虑到前面所讲的种群和群落,忽视了整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不能让学生形成整体的框架。

3.2三围目标要真正渗透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落实,但情感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渗透。

3.3教学过程要更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一次设计只有在分析池塘生态系统,总结生态系统成分时,让学生分析、讨论、概括。但在其他知识的处理方法上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

3.4教学过程设计要更加切近实际生活

第一次设计时的池塘生态系统与实际生活有很强的联系,但在教学时并没有充分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食物链部分也有很多现实的例子,没有让学生去体会。

4.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和体会

针对第一次设计存在的问题,在第二次设计时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4.1导入可有一定的概括性和系统性

由于笔者为该班的班主任,通过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缺少系统性,所学知识往往是零散的,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因此第二次设计时,在回顾种群、群落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回忆整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4.2教学设计体现情感目标的具体渗透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往往很空洞,但本课的情感目标“让学生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还是有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的。人教版教材在讲述生态系统概念时书旁有一个小问题: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也栽培了多种植物。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系统吗?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系统吗?这个问题可以先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生态系统不是将各种生物和环境随便放在一起就构成了,而是相互之间有关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情感目标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渗透。

4.3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第一次的设计发现很多知识学生可以阅读课本、相互交流得到解决。因此在第二次设计时更加注重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在观察池塘生态系统时,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充当小老师总结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在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时,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并在多媒体实物展台上向全班展示、讲解,再通过其他同学的点评和补充形成最终的结论。最后黑板上知识框架也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并用实物展台展示加以点评和完善。这样的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4教学设计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身边的例子总是很感兴趣,学习起来也会更加轻松。因此在第二次设计时增加了现实生活中几个耳熟能详的的食物链分析,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更能理解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

5.小结

经过两次教学设计的修改和实践,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中着重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理念,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上两点在很多教学过程中都值得我们去反思,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实践,才能真正做到理解教材,把握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喜欢上生物课。

【参考文献】

[1]吴依妮.“细胞与能量”教学设计反思[J].中学生物学.2014(1):15-16

[2]杨立国,杨晶.利用教学反思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187-188

[3]麦曦主编.《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6

篇5:生态系统结构教学反思

生物组 闫素珍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等知识,因此,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是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作用等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立

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为:“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属理解水平,即学生能判断什么是生态系统,为达成这一目标,应当让学生明白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结构,并能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由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既能: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为教学重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及其关系;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三、设计思路

1、通过一段有趣的动画来引出新课。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本课,同时,举一反三,在简单的生态系统中找出生态系统的共性,即生态系统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举例应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概念的归纳能力。

2、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则由自制的生态瓶分析探究入手,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分类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和环境,最后再引回到生态系统的组成上。

3、有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阐述,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依然采取多媒体这一直观手段,让学生能进一步去感知,并获得认同。

4、角色扮演是课堂上给学生随机分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并把主题设定为“我最重要”,让学生在争论中,发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四者之间的关系。

5、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考试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很容易蜻蜓点水般的学习。因此,在这里,就要求教师深挖教材,拓展学生的视野。

本节课的思路比较清晰,在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中,重点强调概念中应该注意的3个关键点,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让学生举例,加以简单了解。在生态系统的结构中,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作用及其关系;引导学生总结一条完整的食物链需要包括的关键点,进一步分析食物网,学会数有多少条食物链以及分析消费级和营养级。

四、自我反思

总体上来说,这节课我觉得上的比以往,有所进步,因为经过了多年的教学尝试,更会备课了、更有方向、更有经验了;而且这次毕竟是市内优质课评选,思想重视,准备的时间更充裕些,查阅了很多的资料以及现成的教学设计,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要表现在:

1、教材处理的比较合理,如生态系统的类型等不是很重要的内容大胆放手了,而对于概念反复强调关键点,对于组成成分注重分析相互关系,对于食物链注重区分消费级和营养级,对于食物网注重分析等;

2、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给学生阅读分析教材的时间,自主完成学案,教材和学案中有的尽量让学生背着答,争取发挥学案的最大作用。而对于有些难度、需要点拨的师生共同分析。

3、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特别是教师对教材的充分挖掘和调整,是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师在课堂上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作用,课堂活而有序。

4、本课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在角色扮演中,全体同学都积极动脑,展示自己所长,学习兴趣被激发,逻辑思维能力、语言交流能力、表达展示能力都得到发展。

5、引课给了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可以体现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并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经过课后的自我反思以及组内教师和教研员的评课,这堂课还存在以下缺点:

1、引课:用动画片中的片断引课,课件中多次出现动画,无疑,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也存在学习隐患,那就是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在动画片的某个情境中,以至于在开课后的五至十分钟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听课状态。那么,要怎样引课既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又有助于学习接下来的内容而且不影响学生学习注意力呢?在反复斟酌之后,决定教师自制生态瓶,并用它来引出本节重点,这样,不仅解决了刚才提到的问题,而且可以为本课的情感目标服务,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通过事实证明,这一改进是行之有效的。

2、讲练结合不足:本课是在全部授课结束后,进行的练习。整体上总感觉哪里有些欠缺和不足。在市教研员宋静老师的指点下,才明白,原来练习可以是随时随地的,没有必要拘泥于以往授课的形式。比如说,讲完生态系统的组成,就可以直接设计一个填表的练习,让学生马上学以致用。在讲完食物链的时候,也可以设计一个练习小卷,强化食物链的相关知识。而食物网的连接也可以作为食物链学习的一项考察。这样,既巩固了所学内容,学生也不会感觉枯燥无味,反而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的求知心理,从而以更高的学习热情来对待后边学习的内容。

3、不能收放自如。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关系让学生讨论,但是并没有最后点拨收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结论。这处,在课前实际上设计的比较好,但是真正上了课堂,应变能力不足,没有达到收放自如。

3、教师的感染力、组织力和调控力还有待提高。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对学生的调动还不够。有些地方可以大胆的让他们讨论、让他们举例,也可以变换形式,这样课堂气氛会更好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很多。这也反映出了自己经验还是不足。

4、本节课中生态系统的概念出示较快,缺少学生记忆、内化的过程;学生角色扮演时对环境概念的界定不是很全面。

5、教态还不够自然。这点自己上课时也体会到了,总体来说有些紧张,课堂有些赶,还需要用经验和努力来改变自己,让自己更自然。

综合各位老师的建议,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努力改进,具体改进措施如下:

1、要合理利用自己年轻、有精力的契机,认真钻研教材、课标、考纲、教法,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利用教研的机会接受更多的新的教学理念,并争取应用到日常教学中。

2、多听课、多学习。要在平时的时间多听组内其他教师的课。学习其优秀的地方,适合自己的地方更要合理运用。争取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和风格,合理应用教学方法。

篇6:《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教学反思

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恰当,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目标要求,是我们判断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因此,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而教师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考虑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发生变化,注重引导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很明显,这个教学目标设计只是“老师做些什么”而不是“学生做些什么”只有教的方案,没有学的方案,应把“怎么学”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教师按教材内容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并通过操练求得巩固的方式。这就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所具有的一般特点。无视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这片断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展开教学,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效。但还未能真正理解教材,不可避免地返回到刻板化、程序化的老路上去。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的认识。对于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以及提高环保意识都很重要。教学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通过食物网的.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辨析概念,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简单讲述,利用图示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精选的例题有利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为了适应课程改革,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对学生进行自主、互动、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的意识;加强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学会走出教室、开放式教学的组织手段;具有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学习过程性,人文素质的整体评价;特别需要加强学科渗透,展现科技的发展、执行方面的能力培训。

篇7: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www.5y

kj.co

m课程名称:生态系统的结构授课章节:第5章第一节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么是生态系统及生态系统的种类。2.

让学生学会知道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有哪些成分。3.

通过对营养级能量流动的理解,让学生明白越是最高营养级的生物导致能量浪费越严重。4.

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内容,在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和对食物链食物网的认识,联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复杂性是如此重要。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种类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3.食物链与食物网。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2.食物链食物网及营养级。板书设计: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概念:

一、生态系统的分类1.自然生态系统I海洋生态系统II森林生态系统III湿地生态系统……2.人工生态系统I城市生态系统

II农田生态系统

……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组成成分I外界环境II生产者III消费者IV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2.食物链和食物网I食物链:营养级

概念II食物网

概念习题、作业:1.下列生物哪个不是消费者。()A 蛇

c 蚯蚓B 猫

D 蛔虫2.一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生产者不一定是绿色植物。B 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C 食物网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D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一只猫的食物为40%米饭,60%鱼。(该鱼吃草长大的)试求这只猫长了1kg至少需要多少绿色植物?教学后记:(教学总结)本章内容比较零碎,要掌握的知识点也比较多。需要学生在课前预习,充分做好准备。这一节内容理解性比较强,课本只补过短短五页书,但联系方面非常广,既有生态系统的类型,又有系统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光考记忆是绝对不行的。首先应该指出本节的重点很难点;其次,举例说明,利用身边的环境很生物结合课本内容,让学生生动地理解记住;最后,让学生做些例题,在做题中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结构。教学内容:(过程设计)1.引言的教学设计;结合复习群落的演替,指出群落与环境的关系引出题目。2.指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黑板上板书;生态系统:由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3.提问学生,让学生来回答;动物园里饲养的各种动物,栽了各种植物,一个动物园里面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全部动植物能?为什么?学生回答后进行分析说明。4.举例子,巩固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一个池塘里面的所用生物和非生物以及阳光就够成一个生态系统。等等,举两三个例出来。5.由例子点出生态系统的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6.总结个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共同点,指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组成成分: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生产者将不能被生物利用的能量转为能够让生物直接利用的能量,分解者将动植物的排泄物急尸体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利用,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物质的运输和能量的流动,对植物的授粉和种子的播种也有作用。7.举例提问,让学生明白各种生物是属于生产者,消费者还是分解者;

蚯蚓是消费者吗?

蓝藻是分解者吗?为什么?总结学生的回答,分析说明。8.列出食物链上的营养级的图片给学生看,引出食物链和营养级;食物链(捕食链)生物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指出高中阶段的食物链是指食物链。9.提问,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想一想,是为什么?

帮助学生解答:能量由上一营养级流到下一营养级一般只有10%——20%,如果超过五个营养级,生态系统将会崩溃。10.示出食物网的图片,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问学生从中看出什么?

提示多条食物链之间相互交叉的动态情景,最后说出食物网,并在黑板上写出食物网的概念: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11.提问,如果某一食物网只有一两条食物链,那么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导致什么情况?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直接相关。12.总结全节内容,将大纲和重点难点再次提出,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www.5y

kj.co

篇8:《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在高中生物 (新课标) 必修三教材中,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它有着承前启后、能力与方法引领、理论联系实际等重要地位。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 本课教学模式普遍采用讲授式, 属于“师讲, 生听”的“包办式教学”。

传统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 比较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度, 学法指导、能力及方法的引领以及学生的情感需求方面往往都被忽视了。因而使学生不会观察和质疑, 疏于发现, 难以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 采用“问题引导—自主探究—反馈与生成”的教学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寻求课堂教学方式和师生地位的转变, 使知识与能力、素质和潜能通过互补和结合, 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上述的教学理念, 本课以三维目标和学生需求两个方面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究,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开发智力, 能从较高的层次把握本课的知识体系, 更重要的是,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 体验和感悟生命现象和生命科学的魅力, 培养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三维目标的达成要求较高, 学生在初中科学课中已有相关知识储备。从教材内容看通俗易懂, 自学就能基本掌握教材的重点。但是, 要深入领会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具有密切的联系, 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并在此基础上感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学科观点, 是相当有难度的。所以,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应围绕三维目标精心设计。

三、教学目标定位

1. 知识目标

(1) 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 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 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1) 运用系统观点分析生物学的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能力。

(2) 理解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整体性原理,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 感悟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4) 培养学生联系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

(2) 培养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能力。

四、课堂教学实施步骤

1. 导入

用《太湖美》音乐配上PPT图片展示。引出什么是生态系统, 并讲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 向学生展示制作的生态瓶和有关资料、图片, 这是我们初中甚至小学就接触到的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 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 (1) 生态瓶内有哪些成分? (2) 生态瓶内各成分的关系怎样? (试用结构模型的形式呈现) 学生交流, 教师适当评价后, CAI课件展示生态瓶结构模型, 教师通过生态瓶结构模型总结出生态系统具有开发性的原理。

(2) 以上我们探究了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把生态瓶放大到池塘生态系统, 试比较它们在成分上有什么异同点? (学生识图探究) 教师将生态系统进一步放大, 引导学生认识各类生态系统, 最后到生物圈。通过各类生态系统的研究, 教师让学生自主总结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3) 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作用和关系如何?先导读 (引导学生回归课本) , 再启发生疑 (怎样验证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作用呢) , 最后导“生成”——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 (如:分解者的地位如何) (学生分组设计、交流、讨论) 。

(4) 学生反馈、总结, 教师总结、评价。

3.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 先课件展示草原生态系统, 让学生找出野兔、鹰、狼、草等生物之间的关系。

(2) 请学生自己写一组食物链。小组互相讨论后CAI课件展示, 最后教师给予评价, 并向学生阐述食物链中的成分及地位。

(3) 激发学生兴趣, 以谚语“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引出食物链的判断和书写。 (活跃课堂气氛)

(4) 讲述:在生态系统中, 食物链并不是单独孤立的, 各条食物链也不是平行的。自然过渡到食物网。能力提升:引导学生讨论食物网上某种生物数量的变化, 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5) 学生展示、汇报, 教师讲解:在生态系统中, 生物的种类越多, 个体的数量越大, 营养结构 (食物网) 就越复杂,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这样, 既为今后学习做好铺垫, 又让学生感悟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树立珍爱生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

4. 板书和小结

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

(1) 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

(1)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

(2) 生产者 (主要类群)

(3) 消费者 (初级、次级、三级……)

(4) 分解者 (代表生物)

(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 食物链:概念;类型;实例。

(2) 食物网:概念、简图

本课小结:

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讨论: (1) 请两个学习小组谈谈对生态系统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系统) 的理解, 教师注意表扬、鼓励学生开放思维、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2) 我们校园周边有哪些主要污染源?你能给出治理污染的较好方案吗?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把思维解放出来, 升华感悟、学以致用)

五、课堂教学反馈

同学们, 请运用你所学的有关生态学知识, 对“太湖蓝藻”的治理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教师指导学生撰写科研小论文, 提升学科素养。

六、课后反思

反思一:本课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 (问题和归因分析)

反思二:教学任务的完成落实情况。 (问题和原因分析)

反思三: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合理性分析。

反思四:教法、学法指导、多媒体教具的运用效果分析。

反思五:整体分析。 (提高课堂有效性措施和改进建议)

摘要:《生态系统的结构》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的第一节课, 有着承前启后、能力与方法引领、理论联系实际等重要地位。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 采用“问题引导—自主探究—反馈与生成”的教学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寻求课堂教学方式和师生地位的转变, 使知识与能力、素质和潜能通过互补和结合, 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 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9:《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关键词:生态系统;结构;教学设计

一、本课的教学设计意图

在高中生物(新课标)必修三教材中,《生态系统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它有着承前启后、能力与方法引领、理论联系实际等重要地位。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本课教学模式普遍采用讲授式,属于“师讲,生听”的“包办式教学”。

传统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比较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度,学法指导、能力及方法的引领以及学生的情感需求方面往往都被忽视了。因而使学生不会观察和质疑,疏于发现,难以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采用“问题引导—自主探究—反馈与生成”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寻求课堂教学方式和师生地位的转变,使知识与能力、素质和潜能通过互补和结合,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于上述的教学理念,本课以三维目标和学生需求两个方面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开发智力,能从较高的层次把握本课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体验和感悟生命现象和生命科学的魅力,培养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三维目标的达成要求较高,学生在初中科学课中已有相关知识储备。从教材内容看通俗易懂,自学就能基本掌握教材的重点。但是,要深入领会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具有密切的联系,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在此基础上感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学科观点,是相当有难度的。所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应围绕三维目标精心设计。

三、教学目标定位

1.知识目标

(1)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3)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运用系统观点分析生物学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能力。

(2)理解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整体性原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感悟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4)培养学生联系生产、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

(2)培养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能力。

四、课堂教学实施步骤

1.导入

用《太湖美》音乐配上PPT图片展示。引出什么是生态系统,并讲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向学生展示制作的生态瓶和有关资料、图片,这是我们初中甚至小学就接触到的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①生态瓶内有哪些成分?②生态瓶内各成分的关系怎样?(试用结构模型的形式呈现)学生交流,教师适当评价后,CAI课件展示生态瓶结构模型,教师通过生态瓶结构模型总结出生态系统具有开发性的原理。

(2)以上我们探究了小型生态系统——生态瓶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把生态瓶放大到池塘生态系统,试比较它们在成分上有什么异同点?(学生识图探究)教师将生态系统进一步放大,引导学生认识各类生态系统,最后到生物圈。通过各类生态系统的研究,教师让学生自主总结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3)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作用和关系如何?先导读(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再启发生疑(怎样验证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作用呢),最后导“生成”——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如:分解者的地位如何)(学生分组设计、交流、讨论)。

(4)学生反馈、总结,教师总结、评价。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先课件展示草原生态系统,让学生找出野兔、鹰、狼、草等生物之间的关系。

(2)请学生自己写一组食物链。小组互相讨论后CAI课件展示,最后教师给予评价,并向学生阐述食物链中的成分及地位。

(3)激发学生兴趣,以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青虾、青虾吃泥巴”引出食物链的判断和书写。(活跃课堂气氛)

(4)讲述: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并不是单独孤立的,各条食物链也不是平行的。自然过渡到食物网。能力提升:引导学生讨论食物网上某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5)学生展示、汇报,教师讲解: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个体的数量越大,营养结构(食物网)就越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这样,既为今后学习做好铺垫,又让学生感悟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树立珍爱生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态度。

4.板书和小结

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

②生产者(主要类群)

③消费者(初级、次级、三级……)

④分解者(代表生物)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①食物链:概念;类型;实例。

②食物网:概念、简图

本课小结:

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讨论:(1)请两个学习小组谈谈对生态系统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系统)的理解,教师注意表扬、鼓励学生开放思维、丰富的想象力等等。(2)我们校园周边有哪些主要污染源?你能给出治理污染的较好方案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思维解放出来,升华感悟、学以致用)

五、课堂教学反馈

同学们,请运用你所学的有关生态学知识,对“太湖蓝藻”的治理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教师指导学生撰写科研小论文,提升学科素养。

六、课后反思

反思一:本课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问题和归因分析)

反思二:教学任务的完成落实情况。(问题和原因分析)

反思三: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合理性分析。

反思四:教法、学法指导、多媒体教具的运用效果分析。

反思五:整体分析。(提高课堂有效性措施和改进建议)

(作者单位 广东省高要市第二中学)

篇10:生态系统的教学反思

周四下午和初一(4)班学生一块学习生态系统一节第一课的内容。按照教案安排本节课很快就结束了教学内容,在师生活动中,让学生举例说出你知道的还有那些生态系统时,突然在我脑海中跑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美丽的校园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吗?同学们听后回答非常积极,都说可以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我又接着引导,那是告诉我理由是什么?学生们开始思考了,我有紧接着引导,判断一个区域是否是生态系统应该具备哪些条件?这样学生可以有目的的分析和思考了,1分钟后小组展开讨论交流,发言人回答本组观点,把本节课推向高潮,学生在愉快中掌握了知识。最后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

反思: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的.实践应用,多联系生活实际,学生更感兴趣,从而愉快的接受知识。

篇11:《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教学案例

张良军吉林省安图县第一中学邮编133600 电话***

一、教学设计思路的理论依据:从个性到共性和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规律,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二、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前面非生物因素的知识密切相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前面种间关系的知识密切相关,要注意知识的迁移。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结构基础,是后面生态系统功能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能力方面

与学生共同提高观察、阅读、分析、归纳、推理、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志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生物功能类群及其地位。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生物成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依据它们各自代谢类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因此,将它们统称为三大功能类群,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各不相同。

②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③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是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素材,人作为消费者的一员,是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观点的教育素材。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①尽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它们组分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食物的关系,也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这种复杂营养关系构成了食物链、食物网,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功能的结构基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网)的各个营养级而流动的。掌握了有关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知识,就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知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③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过程,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中渗透着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

五、教学难点: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①食物链是生物间单方向的食物联结,食物网是生物间多方向的食物联结,而营养级是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所以有的生物会占有不同的营养级。三个概念之间有相互包容的成分,也有本质的不同,要加以区分。

②三个概念在被运用解答新的问题情境时,容易出现混淆,应在对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营养级分析时加以区分。

六、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即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与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共同总结生态系统的结构。

七、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学依据

自然景象,导入新课

展示“土壤与生物”图片,欣赏和谐景象;联想有些农田的板结现象。

观看幻灯片。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教育。

提出课题,明确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阅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

图片展示,回顾概念

展示6种类型生态系统,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组成要素。练习巩固,指导解法。

观看幻灯片。

认识生态系统。

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主动探索、师生交流、探究生态系统的成分

1、小组汇报稻田、池塘生态系统的调查结果。

质疑:

2、你调查的生态系统中除了水外,还有哪些非生物的成分?它们能没有吗?

3、每种生物获取物质和能量的途径是什么?判断各种生物的营养方式。

4、阅读教材,分析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的作用,将它们进行归类。展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个案分析。

习题训练:

1、有人说,细菌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试讨论。

2、某正方观点认为:要使一个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生产者和分解者;而反方认为,要使一个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请辩论。

汇报调查结果。踊跃发言。

说出生物体物质和能量的来源。

倾听概念、阅读教材、对教材信息处理。倾听讲解、观察图文。思考、汇报。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辩论。

说出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培养学生观察、实践能力。为生态系统的成分分类作铺垫。讲解营养方式概念,降低难度。

学生自学、思考对生态系统成分归类。

对教材内容适当补充、归类,有利于理解掌握。应用概念,全面分析。

回顾知识,激发兴趣。澄清模糊认识。

观察、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实践能力是生物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必须经过知识的“同化”阶段。

阅读是终身学生的方法和途径。通过阅读,培养深入本质,抓关键、抓条理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进一步利用图文,创造情境,开展教学。合作学习是探究学习的重要形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要经历“顺应”过程。

辩论是一种创造性学习方式,激发兴趣发展思维能力,促进构建“学习团队”。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勤于动手,主动学习,探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

质疑:

5、该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哪些?你能尽可能多地写出该系统中的食物链吗?教师并讲评。

质疑:食物链、食物网相关知识。展示食物链、食物网内容小结。展示巩固训练。

学生书写食物链。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学生完成。

通过学生的书写,肯定正确,讲评存在问题,使学生认同食物链的构成。形成对食物链、食物网组成、功能等方面认识。以简答题形式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面向全体,调动多种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生成认识结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完成探究学习。刺激形式的多样性。发展思维的广度和浓度。

引导质疑,合作学习,建构生态系统模型

质疑:

6、根据以上分析生产者与消费者联系的纽带是什么?

7、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有联系吗?

8、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与生物部分有联系吗?如有,看谁说得多。

布置任务:从物质和能量角度分析各成分关系,绘制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学生回答。

分组讨论、绘制、张贴模型、完善。学生朗读生态系统概念。

为概念形成、模型建构作铺垫。

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生成概念。认同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

“联系”与“思考”是建构主义意义构建的关键。

教师的积极引导,不断启发,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内化,为知识的“顺应”打下基础。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总结知识,拓展探究

展示概念图,质疑农田板结的原因、后果及对策。鼓励学生制作小生态瓶。

填写概念图,思考、作答。课后制作小生态瓶。

回顾与总结。

巩固知识,提高技能,丰富情感。

形成知识体系。前呼后应。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八、教学课时:1学时

九、教学准备:本课容量大,学生参与的活动多。为了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课前要布置学生预习,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前教师还要多媒体课件以备课堂教学需要。

十、板书设计

课题: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概念(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十一、教学反思

1、新教材体系、设计的合理完整,遵循了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2、教师做好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者,师生应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学习、相互合作。

3、正确把握多媒体教学手段,认识它的利与弊。在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中找到平衡点,发力点,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上一篇:8药品经营企业管理下一篇:西安高新区多举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