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的传奇阅读理解答案

2024-04-26

白纸的传奇阅读理解答案(精选9篇)

篇1:白纸的传奇阅读理解答案

王鼎钧

⑴大约在我出生前一年,父亲到上海谋职。父亲做了一个军官的秘书。

⑵那时的上海,是谋职者心中的金矿宝山。父亲能在那里得到一官半职,乡人无不称羡。可是,据说,父亲离家两年没有许多款项汇回来,使祖父和祖母都非常失望。

⑶大约在我出生后一年,父亲于战乱之际仓皇回家,手里提着一只箱子。那时,手提箱不似今日精巧,尺寸近似十九英寸电视机屏幕,厚度相当于一块砖头。这只箱子是他仅有的“宦囊”。

⑷箱子虽小,却让人觉着沉重。乡人议论纷纷,认为这只随身携带的箱子里一定有金条,甚或是珠宝。因为上海可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啊,伸手往黄浦江里捞一下,抓上来的不是鱼,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⑸可是,我家的经济形势并没有改善,依然一年比一年“紧张”,遣走使女,卖掉骡子,把靠近街面的房子租给人家做生意。乡人驻足引颈看不到精彩的场面,也就渐渐地把那只手提箱忘记了。

我初小毕业,升入高小。美术老师教我们画水彩,我得在既有的文具之外增添一些画图纸。这时,父亲从床底下把那只箱子拿出来。箱子细致润泽,显然是上等的牛皮。

⑺他把箱子打开。

⑻箱子里装的全是上等的白纸!

⑼父亲从箱子里拿出的纸既不是粗糙的毛边纸,也不是光滑的新闻纸,那些纸是另一番模样:颜色像雪,质地像瓷,用手抚摸的感觉像皮,用手提着一张纸在空气中抖动,声音像铜。这怎会是纸?我们几曾见过这样的纸!那时,以我的生活经验,我的幻想,我的希冀,突然看见这一箱白纸,心中的狂喜一定超过了一箱银元!

⑽想不到当年父亲从兵荒马乱中的上海带回的却是一箱白纸!

⑾当年仓皇逃回时,父亲的那些同事们有的携带了经手的公款,有的私吞了搜刮的黄金,有的拿走了没收的毒,有的暗藏了银行的存折。父亲什么也没有带,除了那些纸——没有人跟他抢的纸,压根儿就没有人想要带的那些纸!

⑿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异常爱纸,更何况是这些在家乡难得一见的纸。他一定是想到,孩子长大了也会爱纸,需要纸,各种纸会伴着孩子们成长。这样的好纸定会让孩子们开怀大笑呢!

⒀在一个几代同堂的大家庭里,父亲并不是深得长辈宠爱的那一个,自然母亲也对父亲没有特别的希望。母亲当时打开箱子,看了,抚摸了,对父亲轻轻地说:“这样清清白白,很好。”他们锁上了箱子,放在卧床底下,谁也没有再提。

⒁倏忽七年。

⒂七年后,父亲看到了他预期的效果,在我快进入高小时,我得到那一箱纸!我顿时快乐得像个王子。由于纸好,画出来的作业分外生色,老师给的分数也高。

⒃高小只有两年。两年后应该去读中学,可是那时读中学是城里有钱人的事,父亲不能负担那一笔花费。他开始为我的前途忧愁,不知道我将来能做什么。但是,他不能没有幻想,他看我的图画,喃喃自语:“这孩子也许能当个画家。”我用那白纸折成飞机,我的飞机飞得远。父亲说:“他将来也许能做个工程师。”我喜欢看报,我用白纸依样画葫芦自己“做”了一份报纸,这又触发了他的.幻想:“这孩子将来也许能编报。”有一次我带了我的纸到学校去炫耀,一张一张地送给同学,引起一片欢声。父亲大惊:“难道他将来能做慈善?”

⒄父亲也知道幻想终归是幻想,他用一声叹息来结束。这时母亲会轻轻地说:“不管他做什么,能清清白白就好。”

⒅清清白白就好,我听见过好多次。

⒆现在,我母亲逝世五十年了,父亲逝世也将十六年了,而我在自己生命的长河里留下了几百万字的作品。这几百万字可以简约成一句话:“清白是生命中不可忍受之轻,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⒇如今的我,也已步入花甲之年。每每想起那一箱白纸,我总忍不住默默地想对我的父母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摘自《台港文学选刊》2007年第6期,有删改)

阅读题目

1、联系下文内容,第⑷段写父亲“箱子”的沉重,写乡人对“箱子”的议论与猜测,其写作意图是()

A、表现箱子的分量很重,暗示父亲从兵荒马乱中带回它的不易。

B、渲染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因为箱子里装的全是上等的白纸。

C、表现箱子的外形与众不同以及众人对它的期待。

D、承上启下,说明父亲对箱子的重视。

2、品析第⑼段中的画线句子。

3、在第⑻——⒁段中,与第⒂段的“父亲看到了他预期的效果”一句相呼应的句子是()

A、箱子里装的全是上等的白纸

B、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异常爱纸

C、孩子长大了也会爱纸,需要纸,各种纸会伴着孩子们成长。

D、“这样清清白白,很好。”

4、题目“白纸的传奇”中的“传奇”是“异乎寻常、不一般”的意思。请你从“白纸”的角度,概括一下它的“传奇”之处。

5、联系第⒆段内容,重点联系画线句,为文章结尾处的“我”设计一段内心独白。(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B

2、作者是从视觉、触觉、听觉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刻画上等白纸的,这些刻画表达了“我”看见一箱上等白纸时欣赏、喜爱之情。

3、C

4、⑴普通的白纸,竟在兵荒马乱之中被像金钱与珍宝一样带回并珍藏(来历不普通);

⑵普通的白纸,竟与一个人的成长、职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关系不普通);

⑶普通的白纸,竟能启发人们从中感受到深刻的做人道理(意义不普通)。

5、“清白”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父亲的行为就是我的榜样;“清白”是做人的最高准则,做起来很不容易,母亲的叮嘱是我一生的追求。

篇2:白纸的传奇阅读理解答案

奚同发

决定去一趟那座小城,虽然平日指尖一次次抚摸地图上那个圆点,实际上她对那里一无所知。是一张神秘的纸条,把她与那个圆点连成一线。纸条的神秘不仅是它的出现方式,更主要的是犹如久旱甘霖般及时。纸条出现的那天,爹做农活时摔断一条腿,他打上石膏就离开了卫生所。就这,还是拖欠了一屁股债。学校又一次催她和小弟交学费,开学都一个多月了,一家人正为钱犯愁。晚间,她试穿那件别人捐赠、由学校分配给她的棉衣时,手伸进衣服口袋,触到一张折叠的纸条,很普通的白纸,展开,是几行字:收到纸条的同学,如果上学有难处,跟我联系,我会帮你完成学业。落款“姚国庆”。

全家人顿时一扫近乎绝望的悲情而乐观起来,纸条传达的信息,足以成为抵挡困难的最后屏障。爹、娘、她与小弟,四个人没有谁心存丝毫怀疑,一张写了黑字的普通白纸,像几世相承的珍宝,在他们手中欣喜而小心翼翼地传递。

要不,跟他联系一下,她怯怯地问。接着一家三口的目光都集中到爹的身上。爹却自顾自地抽着烟,一言不发。最后,爹使劲儿地掐灭了纸烟,以她从未见过的严肃神情说,咱不能就这样随便地麻烦人家,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走那一步。重新振作的爹表示,再难,还没到砸锅卖铁的时候,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决不让一个娃辍学。

上镇中学时,家里已经负债累累,但是不幸却再次降临,小弟在上学途中因雨天路滑跌落山崖,娘一病瘫在床头……她决定退学,与爹共同支撑起这个再也经不住风雨的家。双手抱头,隐忍丧子之痛的爹,平生第一次把粗厚的巴掌气愤地掴在她的脸上,小弟搭上一条命,如果你不能读出书来,对得起谁?从此爹拖着那条残腿,苦苦维护着家的尊严,又一次打消了她动用纸条的念头。六年后,她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爹却含笑离世。

纸条夹在小学四年级的课本里,已有些泛黄,捏在手上,已经被汗水微微地打湿了。娘长叹一声,唉--八年了,也不知写字的人还承认不?这个地址还管用不?

她怔在那里,是啊,没办法,只能把命运交给这张纸条了……八年的精神支撑,随着一个普通信封寄走了,心里空落落地。两个月后,一个雾气没散的早晨,门前响起清脆的马铃声,邮递员大喊她的名字。在灶头烧水的她,手握尚在燃烧的半截儿柴火,夺门而出。

有信件,还有汇款!信上说,几经周转,收到她的信晚了,让她快去学校报到,以后会准时寄钱给她。老天爷啊,老天爷啊,我可以上学了!她高声重复着,一头匍匐在地……然后向远方连连跪拜,口中喊道:恩人呐,恩人呐!……

四年大学,她一刻不敢倦怠。从接到第一次汇款时,她心里就默默许诺,工作后拿到第一个月工资,一定要去探望恩人。这个诺言,如今就要兑现了!

找到邮政所3019号信箱,没有具体地址,向汇款窗口的工作人员打听,对方大吃一惊,反问她是不是那个被资助的大学生。这下,轮到她惊讶了:是她在这儿有名,还是姚国庆有名?

邮政所几乎停止办公,大家七嘴八舌围过来……

一切都明白了,是一个大娘给她寄的钱。起初,邮政所还奇怪,她一个捡破烂的怎么每月都要寄出两份钱。一份给在外地上学的儿子,另一份是以姚国庆的名义寄出。原来,姚国庆是她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可她收到一个陌生女孩来信,纸条上丈夫熟悉的字迹让她泪水涟涟。虽然单位破产,她下了岗,但不能让丈夫昔日白纸黑字的承诺化作一纸谎言……

在一个依墙斜拉的低矮的破旧帐篷前,电视台记者见到长跪不起的女孩子。围观的人争相介绍,哭了一个多小时啦,都成泪人啦,人能有多少眼泪啊?可她还在不停地抹泪儿。

现场观众焦急地把目光投向街道,只是那个供俩孩子上大学,甚至把住房都卖了的女人咋还不回来?记者的镜头更是急切地扫来扫去。所有的人都在期待那个女人的到来。大家心疼哭了那么久、跪了那么久的瘦弱女孩,也在构想另一个女人的模样,或她出现的场景……

(选自《文化月刊))第l2期,有删改)

白纸黑字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小编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主要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父亲多次阻止女孩动用“纸条”,说明他是一位讲自尊、有骨气的勤劳农民,但他也有守旧、狭隘的一面。

B.女孩在得到有人准备资助她完成学业的纸条后,曾多次萌生动用纸条的念头,但都被父亲阻止,直到女孩考上了大学,父亲离世后,女孩才能将纸条寄出。

C.这篇小说语言质朴,叙事生动,构思巧妙。作者在作品中将自己的理智与读者的情感巧妙地勾连起来,在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D.结尾描写了女孩、记者以及围观的群众,都在焦急地等待着那个兑现了承诺的女人,但她却没有到来。结尾的这种开放性设计,引发读者想象,耐人寻味。

E.大娘为了丈夫临终的嘱托,为了兑现与丈夫的共同承诺,卖掉了房子,靠拾破烂维持生计,供陌生的女孩完成大学学业,这种超越生命的承诺令人肃然起敬。

(2)小说中的自始至终都没有出场的“女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本文以“一张纸条”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着“一张纸条”展开的。(6分)

(4)“白纸黑字”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分)

(1)(5分)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B “父亲离世后,女孩才能将纸条寄出”错。因为女孩寄出纸条,是在父亲去世后,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寄出的。A “但也有守旧、狭隘的一面”错。小说刻画的是一位讲自尊、有骨气、明大义、爱子女的令人钦佩的父亲。E “为了丈夫临终的嘱托”错,“为了兑现与丈夫的共同承诺”错,文中均无此意。大娘的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她是收到一个陌生女孩的来信,认出纸条上丈夫的字迹后,才知道捐助的事,继而兑现的承诺。)

(2)(6分)

①信守承诺(坚守诚信)。在丈夫去世、家境困窘的情况下,受到纸条的她毅然承担起帮助陌生女孩完成学业的重任,替丈夫兑现生前的诺言。(2分)

②坚强。为了供自己的儿子和陌生的女孩读书,她卖掉了房子,多年住在一个“依墙斜拉的低矮的破旧帐篷”里,靠拾破烂维持生计。(2分)

③乐于助人(富有爱心)、不图回报。“她”连续4年以丈夫的名义给女孩汇款,但从未留下具体地址。(2分)

(共6分,意思对即可。务必结合文本,要做到形象与分析对应。)

(3)(6分)

①发现纸条。(1分)在试穿捐赠的衣服时,意外地发现“纸条”。

②试图动用纸条。(1分)女孩上四年级时,爸爸摔断了腿,第一次萌生动用“纸条”的念头;上中学时,家中祸不单行,再次想动用“纸条”,均遭父亲阻拦。

③寄出纸条。(1分)女孩考上大学,父亲含笑离世,万般无奈,她寄出了那张“纸条”。

④寻找纸条主人,得知真相。(1分)女孩大学毕业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后,去那个陌生的小城,寻找恩人,得知恩人的身份。

(每点1分,分析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8分)

①表面上看“白纸黑字”就是一张写着字的纸条,这是小说的线索。(2分)

②从深层上看,普通的“白纸”上朴实的“黑字”代表着人间大爱,“纸条传达的信息,足以成为抵挡困难的最后屏障”,表达了“爱是一种苦难中的依靠”的主题。(3分)

③“白纸黑字”作为一个成语,更代表着中华民族重承诺、守信用的宝贵品质。虽然丈夫去世,单位破产,她下了岗,“但不能让丈夫昔日白纸黑字的承诺化作一纸谎言”的信念支撑着她完成了超越生命的承诺。这是这篇小说着力突出的主题。(3分)

篇3:《白纸的传奇》课堂实录及评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 根据本单元品人与品文要求, 结合《记念刘和珍君》这篇“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的散文名篇的特点, 我采用了启发与导学的方式。第一课时, 主要通过研读文本中对刘和珍的叙述与描写品其人, 味其风骨, 并总结出解决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相关方法;第二课时, 学习探讨文本第一、二章, 理解写作的缘起, 并体会本文的悲愤感情 (线索) 的发展脉络;第三课时, 学习探讨文本第六、七章, 理解请愿的意义及教训, 并且品赏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等综合运用的写作方法。在这三节课基础之上, 布置相关练习, 进行知识与能力迁移, 以继续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分析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继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师:我们用三节课的时间学习了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 今天是一节习题课, 我将和同学们一起从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来到王鼎钧先生的《白纸的传奇》, 去感知迁移的力量。

师:首先请同学们回顾两个基础问题:《记念刘和珍君》是什么性质什么文体的文章?它选自鲁迅先生什么文体的哪一部文集?

生:回忆性的记叙文, 选自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师:好, 请继续思考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生:有记叙、描写, 还有抒情和议论。

师:本文确实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有机融合。请同学们继续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生:以悲愤的感情为线索。

师:在学习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 我们还提炼出了关于“人物形象性格类”题的阅读方法, 谁能说说?

生:找到相关事件, 并且关注相关描写, 然后提炼概括其性格特点。

师:我们今天这节课是一堂知识的迁移课。学以致用, 是我们学习的最高境界, 其实也不能说它是最高的境界, 但它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下面同学们拿出练习《白纸的传奇》, 在做这些题的过程中, 有没有用到学《记念刘和珍君》时的一些知识点, 有没有这种迁移的意识?

生:有, 第1题就是人物性格类题。

师:还有其他题吗?

生:第2 题。

师:那么这个题可以用到《记念刘和珍君》的哪一个知识点? (生沉默) 这个题好像不如第1 题的反应那么强烈, 没关系,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用那么着急, 我们学一点会一点就好。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标题《白纸的传奇》, 你可以就此设计出一个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叫《白纸的传奇》?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确实与众不同, 你们问题设置得也特别好, 那它传奇在哪里?

师: (众生七嘴八舌) 你来说 (指一生) 。

生:来历上的传奇。

师:什么是传奇呢?

生:不一般的。

师:对, 不一般, 超乎了寻常, 除了来历上的传奇, 它还传奇在哪里? (生沉默) 换一个角度, 你能告诉我来历的传奇到哪一段结束吗?我们宏观上整体把握一下。 (生又沉默) 平时要养成好习惯, 文章一共多少段?

生:22 段。

师:好, 说22 段的同学请举手;鲁迅先生说“请愿的意义很寥寥”, 我想说“举手的同学很寥寥”, 但至少还有举手的, 我相信从今天起我们的习惯一定会越来越好, 那现在快速标注好第22 段的序号, 边标注边想:来历是到哪一段结束?

生:第11 段。

师:为什么是第11 段?它们是哪里来的?

生:它们是父亲从兵荒马乱中的上海带回来的。

师:来历确实很传奇, 我赞成大家的说法, 那还有什么方面的传奇?

生:意义上的传奇。

师:白纸的意义是什么呢?

生:清清白白做人。

师:白纸的意义是从哪一段开始?

生:第12段。

师:大家的意见是全文22 段, 自然而然地分成两部分了?

生:是。

师:真是这个样子的吗?这个问题有点难, 现在我换一个问题, 你们觉得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什么?

生:白纸。

生:父亲与母亲。

师: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我”的父亲母亲, 标题却是《白纸的传奇》, 那么同学们猜想一下, 我下面要问大家的是什么问题?

生:这篇文章的标题为什么不叫《我的父亲母亲》却叫《白纸的传奇》?也就是我们的第3 小题。

师:大家再想想, 这篇文章到底写的是什么?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父亲、母亲和白纸的关系或者是父亲、母亲和白纸有什么共同点。

生:还有我和白纸的关系。

师:那么这篇文章重点写的是谁和谁的关系?

生:我和白纸的关系。

师:那么白纸和我有什么关系?

生:和我的前途有关。

师:文章在写到这关系时写得很有意思, 我们找找看。

师生: (同时自由地欢快而读) 他看我的图画, 喃喃自语:“孩子也许当个画家。”我用那白纸折成飞机, 我的飞机飞得远。父亲说:“他将来也许能做个工程师”……有一次我带了我的纸到学校去炫耀, 一张一张地送给同学, 引起一片欢声。父亲大惊:“难道他将来能做慈善?”

师:在父亲的这些幻想中, 我们发现白纸和我有什么关系?

生:和我的前途、工作有关。

师:所以, 我和大家的观点不是很一样, 这篇文章好像不止两部分, 它至少还写到了人物和白纸的关系。那么白纸的意义是在哪一段开始真正揭示的?

生:第21 段。

师:所以文章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三个部分, 分别是来历上的传奇、关系上的传奇和意义上的传奇。而所谓传奇就是不普通, 超越寻常。好, 现在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上:为什么这篇文章的标题不叫《我的父亲母亲》?至少你能体会到几方面?

生:文章写了我的父亲、母亲的一些事, 还有白纸对我来说的意义。

师:他答题的方向是对的, 只是语言的表述不那么准确, 好, 那么如果认为文章的题目是《我的父亲母亲》, 那它应该是什么文体?通过文章整体的脉络发展, 你认为《白纸的传奇》重点要传达的是什么?

生:是一篇回忆我的父母的记叙文, 而《白纸的传奇》是一篇借助于回忆我的父母的一些故事来传达出做人的道理的文章。

师:回过头来, 我们来看《记念刘和珍君》, 从题目上看,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 那么它通过三、四、五章的叙述和描写告诉我们刘和珍君是一个为中国而死的青年就可以了, 为什么还要写一、二章?往前走一步, 把写作此文的原因交待清楚也就可以了, 可是它为什么还要写六、七章?同学们琢磨一下《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到底是什么?

生:唤醒庸人。

师:回答问题时不要忽视我对你们的引导, 我前面所说的都是铺垫, 就等着大家给我“抖开这个包袱”揭开这谜底。

生:文章是借着记念刘和珍来评述请愿的意义与教训, 或者说是以记念刘和珍君作为切入点来评述事件的。

师:回到我们复习导入的问题, 所以这篇文章虽为写人记事的文章, 却编入了杂文集《华盖集续编》。所以, 我们不能仅从标题来判定它只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好, 现在我们回到题为《白纸的传奇》的原因上, 从内容的角度看, 是通过回忆我的父母来传达一些人生的道理。那么, 其他原因呢?

生:白纸是全文的线索, 它贯穿了全文。

师:这两点总结得非常好, 也恰与《记念刘和珍君》的知识点吻合, 同学们的迁移能力很强啊, 那能不能继续找到第三点呢?

生: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

师:这是同学的感受还是你答题经验上的套话?

生: (异口同声) 感受。

师:这标题确实引发我们的思考, 可以作为一点, 但是答案中没有这点;不过没关系, 我们最终答出5 点也无妨;可是你要接着思考, 题为《白纸的传奇》怎么就吸引读者了?

生:白纸的形象是清清白白的。

师: (笑, 随手拿起学生桌子上一张白纸) 我们是不是拿起一张白纸就说它清清白白?

生 (笑) :传奇的白纸, 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白纸, 它具有象征意义。

师:好, 非常好!白纸有着象征意义, 如果再从修辞的角度看, 白纸和父母的一生有怎样的关系?

生:有相似点, 都是清清白白的, 它暗喻了父母的一生。

师:这已经是第三点了, 一般来说, 同学们答到这也就差不多了 (因为题在设计上总会有一点比较难, 以区分学生思维上的不同或者高下) 。而且同学们自己还加了一个“吸引读者”的说法, 其实现在同学们接着再想, 它之所以吸引读者是不是也和白纸具有的这种比喻义、象征义有关呢?好, 同学们再找找白纸的象征意义是在哪一段揭示的?文章的标题是什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我的暗示总结出第四点?

生:题目与结尾形成了呼应。

师:这四点我们是从哪两个角度思考所得?

生:内容情感和结构。

师:我们通过分析题目为什么是《白纸的传奇》, 讲清楚了第三小题, 下面我们回到第一题, 答题时要注意分问回答、分条作答的规范性。先看第二问“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父母的性格特点?”

生:清清白白就好。

师:那么第一问:“父亲和母亲的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点?”

生:不贪图名利, 不贪图荣华富贵。

师:你用的是一种否定问答的方式, 就如同这样说“你不是一个坏学生。”

生: (笑) 应该用肯定的方式。

师:“不贪图名利, 不贪图荣华富贵”肯定的说法是什么?

生:淡泊名利。

师:淡泊名利倒也说得通, 因为父亲毕竟也是军阀的秘书, 也算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了, 不过在文章中我们感知的父亲更是一个普通人的形象, 更何况我的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 而且我们要找的父亲、母亲性格的相同点, 所以还是去掉“名利”为好。当然我们还要展开具体的分析。

生:别人带黄金与鸦片, 父亲打算什么也不带, 母亲也并不为父亲没有带回钱财而气恼。

师:她是用自己的话“气恼”来组织答案的, 原文用的是什么词?

生:期望。

师:母亲对父亲并没有特别的“期望”, “期望”一词是不是更好地体现了母亲为人的淡泊与简单?老师更建议同学们在组织答案时尽量用文本中关键词, 评卷者也很看重这一点。那么他们性格还有什么样的相同点呢?

生:清白。

师:清白与淡泊是否重复呢?

生: (思考) 淡泊是为人的简单, 清白是做人的干净。

师:清白体现在哪里?

生:父亲只带回了白纸, 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清清白白就好, 与祖父、祖母的失望不同。

师:说到祖父母, 老师想起同学们刚才说这篇文章题为《白纸的传奇》很有悬念的力量, 其实此文在写事件上也是颇具吸引力的, 现在请你用前几日我们学习的写作中使事件波澜起伏的顺势与逆势法来分析一下文章的前4 段。 (生七嘴八舌。)

师:咱们要把话组织完整了再说。老师先起个头:顺势是:父亲和军阀下面的处长是同乡, 所以经推荐做了谋职者心中金矿宝山的上海军阀的秘书。那么逆势呢?

生: (可是) 父亲离家的两年并没有许多款项汇回来。

师:好, 在读文章时, 同学们一定要注意那些表明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

生: (会意) 这里的“可是”。

师生: (合作) 顺势是军阀被革命军击败, 父亲在乱军中仓皇回家, 带回一个被乡人议论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沉重的箱子;逆势是“可是, 我家的经济情形并没有改变。”

师:那最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些什么?

生:金条、珠宝、存折、鸦片等。

师:那母亲是否知道带回的是一箱白纸, 母亲有怎样的表现?

生:第9 段的“母亲当时打开箱子, 看了, 抚摸了, 对父亲说:‘这样的清清白白, 很好。’”

师:我不得不表扬大家, 我一问, 你们马上就找得到。 (生笑。) 同学们可愿意被表扬了, 认真做事, 会把事情做对, 带着感情做事, 会把事情做好。所以大家在写作业时, 也要带着感情去写, 老师平时在作业本上给你的那个“好”字, 虽然只有一个字, 却很难得, 那是在表扬你带着情感写作业。好, 现在我们结束关于顺势逆势的插叙, 回到父亲和母亲性格上, 他们还有什么相同点?

生:对子女的教育、期待。

师:对子女的期待与教育的背后, 我们能体会到什么?

生:感情。

师:所以当我们的父母对我们唠叨着“你要好好学习”“你要考上一个什么样的大学”“你要有怎样的人生”时, 我希望大家能真切地感受到那唠叨的背后是对我们深挚的爱。通过这节课的迁移练习, 我希望同学们巩固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思维, 更是要建设我们良好的亲子关系。至于第2题“理解以下句子的深刻含义”, 将和《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些重要的句子放在一起, 下一节课我们再探讨。

【评析】

从《记念刘和珍君》到《白纸的传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 根据本单元品人与品文要求, 结合《记念刘和珍君》这篇“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的散文名篇的特点, 曲慧老师采用启发与导学的方式, 第一课时, 主要是通过研读文本中对刘和珍的叙述与描写品其人, 味其风骨, 并总结出解决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相关方法;第二课时, 学习探讨文本第一、二章, 理解写作的缘起, 并体会本文的悲愤感情 (线索) 的发展脉络;第三课时, 学习探讨文本第六、七章, 理解请愿的意义及教训, 并且品赏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等综合运用的写作方法。在这三节课基础之上, 曲慧老师布置相关练习《白纸的传奇》进行知识与能力迁移, 以继续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分析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继续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尊重文本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文本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 解读文本的过程, 就是学生、教师及文本作者展开对话的过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供学生分析学习, 模仿创新。所以说, 离开了文本, 也就无阅读教学可谈, 阅读教学正是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之上的。任何理解都必须依托于文本。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与解读是不能脱离文本去强调的。使学生在学习文章的基础上产生“阅读体验”, 获得阅读的方法, 获得“咬文嚼字”的谨言意识。由此可见, 文本才是阅读教学的载体, 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没有文本, 没有学生对文本的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 阅读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曲老师的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意识, 她将文本的迁移阅读与文本紧密结合, 使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延伸阅读中实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

曲老师的课是一堂水乳交融、极富创意与灵动生成的好课!就学而言, 课堂上对话交流的频率颇高, 表述充分, 本堂课展现出来的民主和谐的氛围是一大亮点。就教而言, 执教者良好的教学素养体现在文本理解深入到位,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娴熟的驾驭教材与掌控课堂的能力, 使得教学活动线索清晰流畅。就课堂效果而言, 它的价值就在于师生水乳交融、启发不断、思考不断的高度和谐生成。

曲老师的这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设计巧妙而富创意性

曲老师在解读课文时, 不是通常的逐段分析, 提炼段意, 而是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 环环紧扣, 层层深入。如:“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标题《白纸的传奇》, 你可以就此设计出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这篇文章的标题不叫《我的父亲母亲》?”巧妙地引领学生走向解读文本的切口, 体现出曲老师解读文本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二、对话交流灵动而富生成性

针对教学难点的破解, 曲老师从学习者的心态去追根求源。不受预设思路的影响, 而是根据学生的思路巧妙地选择切入点, 循循善诱, 上下勾连, 环环相扣, 势如破竹。如:曲老师在提出“传奇在哪里”后, 学生回答:“来历上的传奇。”老师追问:“除了来历上的传奇, 它还传奇在哪里?”学生沉默。曲老师机智地启发“换一个角度, 你能告诉我来历的传奇到哪一段结束吗”?学生回答第11段。曲老师趁势提问:“为什么是第11 段?”学生回答下面是意义上的传奇。“大家的意见是全文22 段, 自然而然地分成两部分了”?曲老师问, 学生回答:“是。”曲老师接着启发学生:“这个问题有点难, 现在我换一个问题, 你们觉得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什么?”学生回答:“父亲与母亲。”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发问:“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我’的父亲母亲, 标题却是《白纸的传奇》, 那么同学们猜想一下, 我下面要问大家的是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这篇文章的标题为什么不叫 《我的父亲母亲》却叫《白纸的传奇》?”“大家再想想, 这篇文章到底写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这篇文章写的是父亲、母亲、我和白纸的关系。曲老师顺势总结, 所以文章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三个部分, 分别是来历上的传奇、关系上的传奇和意义上的传奇。

曲老师课堂教学的灵动创意, 也可以说是教学机智, 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 培养能力, 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的重要手段。正因为教师恰如其分地灵活地引导了学生解读文本, 所以学生才会有许多创造性的生成。

三、触类旁通而富拓展性

篇4:白纸的传奇

大约在我出生后一年,那位军阀被国民革命军击败,父亲在乱军之中仓皇回家,手里提着一只箱子。那时,手提箱不似今日精巧,尺寸近似十九寸电视机屏幕,厚度相当于一块砖头。这只箱子是他仅有的“宦囊”。

箱子虽小,显然沉重,乡人纷纷议论,认为这只随身携带的箱子里一定是金条,甚或是珠宝。一个庞大的集团山崩瓦解之日每个成员当然抓紧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东西,上海不是个寻常的地方啊,伸手往黄浦江里捞一下,抓上来的不是鱼是银子。

可是,我家的经济情况并没有改善,依然一年比一年“紧张”,遣走使女卖掉骡子,把靠近街面的房子租给人家做生意。乡人驻足引颈看不到精彩的场面,也就渐渐地把那只手提箱忘记了。

我初小结业,升入高小。美术老师教我们画水彩,我得在既有的文具之外增添颜料和画图纸。这时,父亲从床底下把那只箱子拿出来。箱子细致润泽,显然是上等的牛皮。

他把箱子打开。

箱子里装的全是上等的白纸!

那时候我们学生使用两种纸,一种叫毛边纸(我至今不知道这个名字的来历),米黄色,纤维松软,只能用毛笔写字;还有一种就是今天的白报纸,那时叫新闻纸,光滑细密,可以使用钢笔或铅笔。那时,“新闻纸”已经是我们的奢侈品。

父亲从箱子里拿出的纸是另一番模样:颜色像雪,质地像瓷。用手抚摸的感觉像皮,用手提着一张纸在空气中抖动,声音像铜。这怎么会是纸?我们几曾见过这样的纸!那时,以我的生活经验,我的幻想,我的希冀,突然看见这样一箱白纸,心中的狂喜一定超过看见了一箱银元!

当年父亲的办公室里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纸。当年云消雾散,父亲的那些同事分头逃亡,有人携带了经手的公款,有人携带了搜刮的黄金,有人拿走了没收的鸦片。有人暗藏银行的存折。父亲什么也没有,特别打算什么也不带。

他忽然看到那些纸。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异常爱纸。何况这些在家乡难得一见的纸。紧接着他想到,孩子长大了也会爱纸、需要纸,各种纸伴着孩子成长。而这好多纸会使孩子开怀大笑。他找了一只手提箱,把那些紙叠得整整齐齐,装进去。

在两个三代同堂、五兄弟同居的大家庭里,继祖母因父亲失宠而嫌恶母亲,可是母亲对父亲并没有特别的期望。母亲当时打开箱子,看了。抚摸了,对父亲说:“这样清清白白,很好。”他们锁上了箱子,放在卧床底下,谁也没有再提。

倏忽七年。七年后。父亲看到了他预期的效果。我得到那一箱纸顿时快乐得像个王子。由于纸好,画出来的作业也分外生色,老师给的分数高。

高小只有两年,两年后应该去读中学,可是那时读中学是城里有钱人的事,父亲不能负担那一笔一笔花费。他开始为我的前途忧愁,不知道我将来能做什么。但是,他不能没有幻想,他看我的图画。喃喃自语:“这孩子也许能做个画家。”

我用那些白纸折成飞机,我的飞机飞得远。父亲说:“他将来也许能做个工程师。”

我喜欢看报,尽管那是一个多月以前的旧报。我依样画葫芦自己“做”了一张报纸,头条新闻用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大边栏用司马光打破水缸的故事。这又触发了父亲的幻想:“这孩子将来也许能编报。”

有一次我带了我的纸到学校里去炫耀,一张一张赠送给同学,引起一片欢声。父亲大惊:“难道他将来做慈善事业?”

父亲也知道幻想终归是幻想,他用一声叹息来结束。这时母亲会轻轻地说:“不管他做什么,能清清白白就好。”

篇5:沈从文的文学传奇阅读答案

沈从文成长为著名作家之路具有传奇的色彩。从郁达夫《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中那个穷困潦倒的主人公到北方文学的重镇和京派作家的领袖,从小学毕业生和被大学拒之门外的投考者到北京大学教授,在童话中最常见而在现实中很少发生的丑小鸭变成天鹅和灰姑娘嫁给王子的故事,这种奇迹终于在沈从文这里闪现了。

1924年,沈从文开始以“休芸芸”等笔名在北京《晨报副刊》《现代评论》等报刊发表作品,成为新文学的“第一个职业作家”。1928年,随着文化中心的南移,沈从文也从北京到了上海,以几乎每月一本书的生产速度为当时新兴的小书店供稿,成为著名的“多产作家”。由于胡适等人的引荐,他先后在中国公学、武汉大学和青岛大学任教。1933年,他重返北平,从学衡派吴宓手中接收了《大公报·文学副刊》。《大公报·文艺副刊》体现了沈从文以及“京派”的文学主张,对于北方的文艺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并且由对上海的作家发难,挑起了“京派”与“海派”的论战。正如沈从文在《从现实学习》中自述的那样,他的成功“是适之先生尝试的第二集,因为不特影响到我此后的工作,更重要的还是影响我对工作的态度,以及这个态度推广到国内相熟或陌生师生同道方面去时,慢慢所引起的作用。这个作用便是‘自由主义’在文学运动中的健康发展,及其成就。”沿着“现代评论派”“新月派”“京派”以及自由主义文人集团的发展脉络,沈从文最终归纳为共同的流向。

沈从文是一部传奇,同时,他的创作也是不同于现代主流小说的传奇。与现实主义对于文学的“认识”作用的强调相反,他不是要使我们去接近现实,去“认识”现实;而是要给我们一些色彩,一些音乐,一些故事,一些使我们脱离现实苦难的美丽梦境。193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集《湘行散记》使沈从文达到了他创作的高峰。这是他最美丽的作品。与诸如丁玲的《水》、茅盾的《子夜》、洪深的《五奎桥》等运用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描写中国城市和农村的骚动和崩溃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和戏剧以至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的《一九三一年》不同,沈从文具有明显的装饰风格的作品体现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情调和创作态度。正如他在《(长河)题记》中所说的,“特意加上一点牧歌的谐趣,取得人事上的调和”。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罕有其匹的富有惊人的艺术才华和葆有纯粹的艺术感觉的艺术家,他以一种特殊的艺术眼光而不是道德政治的眼光看一切,他的创作使一直受到道德、政治的范围和以“风雅”“风骨”为极致的文学正统获得了某种解放。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说:

我就是个不想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我看一切,却并不把那个社会价值搀加进去。估定我的爱憎。我不愿问价钱上的多少为百物作一个好坏批评,却愿意考查它在我官觉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宇宙万汇在动作中,在静止中,在我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丽与最调和的风度,但我的爱好显然却不能同一般目的相合。我不明白一切同人类生活相联结时的美恶,换句话说,就是我不大能领会伦理的美。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

篇6:白纸的传奇阅读理解答案

约翰·纳什1920xx年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父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电子工程师,母亲则是拉丁语教师。纳什从小就很孤僻,他宁愿钻在书堆里,也不愿出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但是那个时候,纳什的数学成绩并不好,小学老师常常向他的家长抱怨纳什的数学有问题,因为他常常使用一些奇特的解题方法。而到了中学,这种情况就更加频繁了,老师在黑板上演算了整个黑板的习题,纳什只用简单的几步就能解出正确答案。

中学毕业后,约翰·纳什进入了匹兹堡的卡耐基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1948年,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密执安大学录取,而普林斯顿大学则表现得更加热情。在普林斯顿自由的学术空气里,纳什如鱼得水,他21岁博士毕业,不到30岁已经闻名遐迩。1958年,纳什因其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约翰·纳什最重要的理论就是现在广泛出现在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囚徒困境”①。“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他的才华和个人魅力吸引了一个漂亮的女生——艾里西亚,1957年,他们结婚了。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就在事业爱情双双得意的时候,纳什也因为喜欢独来独往,喜欢解决折磨人的数学问题而被人们称为“孤独的天才”。他不是一个善于为人处世并受大多数人欢迎的人。 1958年的秋天,纳什因为自己的未来而满怀心事,越来越不安。出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他担心被征兵入伍而毁了自己的数学创造力,他认为《纽约时报》上每一个字母都隐含着神秘的意义……终于,在孩子出生以前,纳什被送进了精神病医院。

几年后,因为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以后,艾里西亚再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惟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于是,在上世纪70和8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和学者们总能在校园里看见一个非常奇特、消瘦而沉默的男人在徘徊,他穿着紫色的拖鞋,偶尔在黑板上写下数字命理学的论题。他们称他为“幽灵”,他们知道这个“幽灵”是一个数学天才,只是突然发疯了。如果有人敢抱怨纳什在附近徘徊使人不自在的话,他会立即受到警告:“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像他那样杰出的数学家!”

正当纳什本人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时,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他本人却默默无闻。

80年代末的一个春天的清晨,当普里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戴森教授像平常一样向纳什道早安时,纳什回答说:“我看见你的女儿今天又上了电视。”从来没有听到过纳什说话的戴森仍然记得当时的震惊之情,他说:“我觉得最奇妙的还是这个缓慢的苏醒,渐渐地他就越来越清醒,还没有任何人曾经像他这样清醒过来。”

普里斯顿的春风使约翰·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当1994年瑞典国王宣布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纳什时,数学圈里的许多人惊叹的是:原来纳什还活着!

相关链接:

①“囚徒困境”,大意是:一个案子的两个嫌疑犯被分开审讯,警官分别告诉两个囚犯,如果两人均不招供,将各被判刑一年;如果你招供,而对方不招供,则你将被判刑三个月,而对方将被判刑十年;如果两人均招供,将均被判刑五年。于是,两人同时陷入招供还是不招供的两难处境。两个囚犯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是坦白招供,原本对双方都有利的策略不招供从而均被判刑1年就不会出现。这样两人都选择坦白的策略以及因此被判5年的结局被称为“纳什均衡”,也叫非合作均衡。

篇7:巨鼠传奇阅读附答案

②早先,欧洲人把水豚称作生活在江河湖海中的猪。一位著名的旅行家杰拉德达列尔认为,水豚的身上具有贵族的气质,它们的头颅平坦而宽阔颜面圆钝近乎方形,远远看去就像一头若有所思的.狮子居高临下地看着弱者。然而,动物学家告诉我们,水豚本身就是弱者,它们的性格温和胆小,以芦苇和其他水生植物为主食,有时候,饿极了也去吃蔬菜和庄稼,去啃树皮,胆大的水豚还会混进畜群去偷吃牧草。水豚的水性极好,喜欢游泳,能在水下行走,也能够长期憋气,连吃东西时也不愿离开水面。它们的皮肤必须保持湿润,离水久了就会开裂,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们是南美洲的河马。

③水豚的天敌不多,但都是一些可怕动物,比如美洲豹、鳄鱼和食人鱼等。要躲避美洲豹,水豚只须遁到水里。而要逃脱鳄鱼和食人鱼的毒手,就只有跳到岸上。最可怕的敌人是人类。生活在当地的农民嘴馋了,就会骑着马儿跑到湿地边驱赶水豚,并将套索套到它们的头上。水豚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凶险,它们随时随地都可能遭到捕杀。为了逃脱捕猎者的追杀,它们必须准确地找到隐藏在水下的小径,及时地逃向河边。而那些被捕捉住的水豚,宰杀后将成为人们的美味佳肴。

④动物分类学家认为,水豚应该归入啮齿目水豚科,和豪猪的亲缘关系较近。水豚的外形像猪,身体呈红褐色,有些地方还长有黑毛。它们头大颈短,尾小,耳朵长得既小又圆,眼睛靠近头顶,鼻吻部位非常膨大。雄水豚的鼻梁上还长有黑色的脂肪腺。水豚的前肢长有四个脚趾,后肢则长有三个脚趾,脚趾和脚趾之间长有半蹼,非常适合游水。它们的上颚与下颚共长有四颗大门牙,要不断地噬咬才能保持正确的长度,这一点同老鼠十分相像。水豚肉的味道十分鲜美,含瘦肉较多,皮下脂肪含磺量较高,可供药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蓄意捕杀水豚的人越来越多了。为了对付人们的捕杀,原本在白天也出来活动的水豚,大多改为仅在夜间活动。

⑤在俄语中水豚叫卡比巴尔,它来自印第安语,意思是“草地的主人”,说水豚是草地的主人,是因为在水豚生活的地方,水网交织,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罗棋布,沼泽地里水草茂盛。在这个绿色的“伊甸园”里水豚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有了人类的干预,它们的生活还能一直安静下去吗?

12. 选文③④⑤段分别写了巨鼠的什么内容?(3分)

13. 文中划线句“为了对付人们的捕杀,原本在白天也出来活动的水豚,大多改为仅在夜间活动。”中加点的词语“大多”是否能删去?为什么?(2分)

篇8:一张白纸写传奇

有一天,这话传到了慈禧太后的耳朵里,她沉吟片刻,叫来了大太监李莲英,问他:“世间传言可畏呀。哀家虽然不怕他们,但也不想让他们整天里胡说八道。你说这个字手,该放在哪里好呢?”原来,那蓝呢小轿中坐着的,竟是慈禧太后的专用字手黄文华。

李莲英转着眼珠子想了想,这才说:“依奴才之见,还是放在颐和园里好。那是老佛爷修身养性的地方,写字作画,怡然自得,送给臣子们几幅字,那也理所当然。这皇宫里面,原是不准男人进出的,那字手毕竟也是个男人,养着他不合时宜,再闹出点儿故事来,那就更是好说不好听啦。”

慈禧太后微笑着点了点头:“正合我意。你即刻传旨,明天移驾颐和园,让黄画师随行,就在那里给他安排好住处,就不要跟着哀家回来了。一应物品,都带过去。”李莲英应了一声,忙着下去准备了。

第二天,慈禧太后借口头疼不上朝了,移驾颐和园休养,带着那顶蓝呢小轿去了颐和园。两天后,慈禧太后再从颐和园里出来,身后那顶小轿却不见了。王公大臣们自然又是一番猜测、一番胡思乱想,又是一番打听,但都没个结果,时间一长,就把这事儿给淡忘了。但颐和园里的太监宫女们却发现,颐和园里多了一个男人。这颐和园是皇帝办公和休养的地方,是皇帝的夏宫,除了皇帝、妃子还有太监和宫女们,是不许有外人出入的。现在,慈禧太后掌政,很多老祖宗的规矩都有了变化。大伙儿都明白,没她的准许,这个男人是进不来园子的。可见,这个男人的身份也就不同一般了。

黄文华得到慈禧太后的特许,可以在颐和园里随意走动,也就没人敢拦着他了。太监宫女们对这个眉清目秀、谈吐文雅的男人充满了好奇,一个个都像看怪物一样看着他。黄文华却浑然不觉,他被颐和园精美的建筑吸引着,每日沉浸在旖旎的風景里。

黄文华原是一个进京来赶考的举子,两考不中,所带的盘缠已花了个净光,自觉无脸回家见父母,只好在正阳门外的大栅栏街口上摆了一个字摊,专门给人写字,赚点小钱聊以糊口。恰好那时慈禧太后刚刚掌权,按照惯例,要给很多地方题字,还要写字送给官员们以示褒奖。但慈禧太后写的字实在拿不出手,不禁左右为难:不写吧,似乎是对官员们傲慢;写吧,又怕贻笑大方。还是李莲英心眼儿多,给她出了个主意,就是找个字手,代她写字。慈禧太后同意了,让他去找。李莲英悄然出宫,恰好就看到了黄文华,见到他写的字,看上去很洒脱,但细看之下,倒也有几分阴柔的灵性,正符合慈禧太后的身份特点,就悄悄把他接进后宫,给太后当上了字手,代替慈禧太后做那些文字应酬。

这天下午,黄文华溜达到了东门口,看到几个守门太监正往外赶一个少女。那少女哭哭啼啼的,不肯走。那几个太监就动了粗,硬拖着少女往外走,拖得那少女衣服卷上去,露出了白生生的腰肢,腰肢上竟给拖出了一道道的血印子。黄文华看着心疼,就喝住了他们:“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有话好好说嘛。”

那几个太监看到他,忙着赔上笑脸,放下了少女,说她硬要往里闯,他们怕惊了圣驾,只好把她拖走。

黄文华点点头,对那少女说:“你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就要往里闯。真要惹怒了太后,断你个大不敬,就要满门抄斩了,你又何苦?快快离去吧。”

那少女兜头跪倒,连连磕头,眼泪汪汪地说:“小女子知道这是啥地方,冒着被满门抄斩的危险来告状,那是有着莫大的冤枉,还望大老爷给小女子做主申冤呐!”

黄文华见那少女哭得凄惨,心下就先同情起来,就想劝劝少女,让她说说遇到了什么冤情。他们两个一个门里一个门外地说起来,旁边的太监却急了,也不知道他们要说到什么时候,这要是赶上老佛爷回来挡了路,那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一个太监心眼儿多,想了想,说有个地方能让他们俩都进去,却又不算出园子,那就是候旨房。说着,就带着他们两个过去。

那候旨房乃是外省官员到京后等候慈禧太后召见的地方,就在颐和园的东墙边,与颐和园只是一墙之隔,也有太监把守。那太监把两个人带过去,领进了一间空屋子里,他则在外面守着。

一进门,少女就“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黄文华忙把她扶起来,细问端详。少女这才哭哭啼啼地说,她叫易翠莲,乃是直隶清河县人。她的父亲名叫易兴文,是当地有名的富户。清河县上还有一个富户,姓穆,当家的名叫穆桂清,两家做的都是酿造红枣酒的营生。那穆桂清为了独揽生意,竟和县衙里的胡县丞狼狈为奸,伪造了一封检举书,说易家资助当地的土匪招兵买马。知县大人带人抄了她家,十几口人全都抓起来了,幸亏她当时出门走亲戚去了,躲过了这一劫。她赶到京城来申冤,谁知各个衙门都很难进,有几个衙门,好不容易把状子递上去了,却再无消息,她实在没办法了,听说慈禧太后经常到颐和园来,这才想到了闯园申冤。

黄文华一听,气得浑身颤抖。他告诉易翠莲,这两天慈禧太后就要到颐和园来了,他即刻就把这事儿禀告太后,请求太后派人查办,请易翠莲等待他的消息。易翠莲连连磕了几个响头,这才出去。

两天后,慈禧太后来到了颐和园,先把黄文华叫到跟前,吩咐了他要写的字,黄文华一一记下。慈禧太后说完了话,见他还不肯走,不觉一愣:“字师,哀家的吩咐完了,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慈禧太后对他一向很尊重,称他为字师,只在跟李莲英说话时,才管他叫字手。

黄文华跪倒在地,把易翠莲家的冤屈事讲了一遍。慈禧太后听了,微微沉吟了一下,然后淡淡地笑着说:“字师啊,那小女子的话,你不必当真。你看,她家姓的这个易字,上日下勿,那就是说,她家人在大太阳底下都敢说瞎话,千万不要相信啊。”说着,竟笑了起来。

nlc202309081905

黄文华怎么也不会想到,慈禧太后竟这么断案子。他正要再请慈禧太后三思,李莲英走过来,附在他耳边小声说:“太后今天要看戲,无心搭理你的事,你要再说下去,惹得老佛爷不高兴,那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你先下去吧,你的事我记住了,看有机会,我再给老佛爷念叨念叨。”黄文华知道李莲英说得在理,只好先告辞出来。

等了好几天,不光没见到李莲英,就连慈禧太后都没到颐和园来。他知道易翠莲还在门外等着信儿呢,可他没办成事,怎么去见她呀?他正焦灼地在屋里走来走去,目光忽然落到墙上挂着的字上。那些字都是他刚刚写好裱完了挂在墙上等着阴干的,阴干了以后再盖上慈禧太后的章,就可以送给王公贵胄们了。

黄文华眼前忽然一亮:自己若是给那知县写几个字去,盖上慈禧太后的章,那知县以为是太后亲下的手谕,哪敢不重审此案呢?但转念一想,他又为难了。他根本不知道那知县姓甚名谁,更不知道他的来历背景,又怎么写呢?写不好就露馅了呀。太后追究起来,不光不能为易家昭雪,自己还得跟着受牵连。

但易家却是等不得了。那可是通匪的罪名,刑部的批文下来,那就是满门抄斩呀。他的目光又落回到案上平铺着的宣纸上,一转眼珠儿,忽然有了主意。他取来慈禧太后的名章,恭恭敬敬地盖在宣纸上,待得印泥稍干,连忙塞进了衣袖中。

黄文华来到门口,果然看到翠莲正焦灼地等着他呢。他悄悄把那张纸拿出来,递给了翠莲,嘱咐她一定要收好,回去后亲手交给知县大人,此事就该有个公正的结果,如若不成,再回来找他。翠莲也不敢多问,匆忙收好了纸,谢过了黄文华,急急地去了。

翠莲一走,黄文华那颗心又提了起来。也不知道那知县大人是个聪明人还是愚钝之人,更不知他会怎么理解这白纸的意思,急得他百爪挠心。但他身在高墙之内,迈不出半步,干着急也没办法。

时间一天天过去,易家的案子再没半点消息,黄文华心急啊,每天都溜达到东门口去偷看,盼着见到易翠莲。但就在这时候,朝廷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慈禧太后软禁了光绪皇帝,光绪皇帝虽然被囚禁在南海的瀛台,但慈禧太后怕有皇帝的追随者冒死到颐和园闯园闹事,于是,加强了大门的看守,黄文华也不能随意走动,东门附近都去不了了。

不知不觉间,过了大半年。这天黄昏时候,慈禧太后又来到了颐和园。她还没坐稳,就让小太监来宣黄文华过去见她。黄文华来到她寝殿之内,见慈禧太后威坐在锦榻之上,一脸凝重,这可是对他从未有过的表情啊,心下先打了鼓,忙着行了礼。按以往的规矩,他行过礼后,太后必然会让他起来,但今天,太后却没说话,他也不敢站起来,一颗心跳得更欢了,只是低着头。却听慈禧太后轻轻一拍桌子,厉声问道:“黄字师,你好大的胆子,竟敢冒着哀家的名字给人送字了。你可知罪吗?”黄文华吓得浑身一抖,忙着说清了事情的原委,然后恳请太后原谅。慈禧太后冷冷一笑:“依照大清国的律例,你冒充哀家给官员下达命令,干涉朝政,那是要砍头的。你这个脑袋,是不是顶得不耐烦了?”黄文华吓得瘫倒在地。

慈禧太后却忽然大笑起来,然后叫过来李莲英:“把我的赏钱拿过来。”李莲英应了一声,即刻拿出一个银子包来,先过去扶起了黄文华,又把银子包递给了他,附在他耳朵边上说:“老佛爷不但不杀你,还要赏你,你还不快快谢恩!”

黄文华如坠雾中,却也不敢耽搁,忙着磕头谢恩。

慈禧太后又脸色一凛,厉声说道:“此事哀家不再追究,也算放你一马。以后记住了,此类过错不可再犯。否则,别怪哀家不客气。”黄文华忙着点头称是。慈禧太后这才让他跪安。

黄文华慌忙出来,李莲英把银子包塞到他怀里。回到字房中,他好生喘了半天气,一颗心才落回肚子里。他打开银子包一看,竟有一百两银子。

他正不明所以,李莲英笑嘻嘻地走了进来,关上门,伸出手:“黄先生因祸得福,那可是小人的功劳呀。怎么着也得感谢感谢我吧。”黄文华忙着把银子都递给他。李莲英只要了一半,把余下的都还给了他,这才说清事情的原委。

原来,易翠莲拿着那张白纸回到清河县,亲手交给了知县大人。那知县大人一看到慈禧太后的章,先惊了一惊,再看一张纸上一个字都没有,就反复琢磨着太后给他送张白纸的意思。后来,还真让他给琢磨出来了。太后送给他一张白纸,那是告诉他,我盯着你呢,想让我往纸上写什么,那就看你的表现啦。知县也知道这桩官司是县丞勾结穆家起的恶讼,现在易家竟能托到太后那里,太后没追究自己就算万幸了,他哪还敢徇私枉法?知县吓得冷汗淋漓,赶紧重审案件,即刻昭雪,把穆桂清和县丞都抓进了大牢。

易家的冤屈得以昭雪,易家感念太后的恩德,就请来戏班编了一出戏,颂扬太后的智慧和功德。知府听到信儿,赶紧报给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听说老百姓编出戏来赞扬自己,高兴得脸上乐开了花儿,问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知道是黄文华冒用了自己的名义,可也只想吓他一吓,让他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事,但心里高兴,还是奖赏了他。

此后,慈禧太后下令太监们看紧了他,不容许他再出内廷一步。黄文华心里惦念着翠莲,也知道她会在门外等着自己,但太后有令,莫敢不从,他也只有留下这分深深的遗憾了。

篇9:白纸的传奇阅读理解答案

曼德拉1918年出生在南非特兰斯凯地区的姆卫佐村,他是考撒族人,小名豪利沙沙,意思是“不安分的家伙”——这几乎成了他一辈子命运的写照。曼德拉的父亲是泰姆布部落最高首领的参事,并在一个由白人政府监督的咨询委员会里供职。曼德拉亲眼见到父亲为了族人的利益与白人统治者进行抗争。父亲给曼德拉讲述了许多非洲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故事,母亲则常常向他讲述考撒人的道德典故。从这些故事里,曼德拉习得了考撒人古老的智慧以及族人之间的责任和关爱。

在曼德拉九岁那年,父亲离世。曼德拉随后被泰姆布王朝的摄政王收养。他对外部世界的向往、追求更高理想的冲动最早就是从这里萌芽的。在自传《漫漫自由路》中,他坦言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外部世界的诱惑:“我本来不想有钱、有地位、有名声或者有权力,但是一个新世界焕然展现在我面前。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忽然时来运转的时候,经常发现自己被许多事物所诱惑,我也不例外。”

摄政王的仁慈和部落的民主议事规则对曼德拉影响极大。摄政王夫妇把曼德拉视为己出,把他当作未来的部落接班人精心培养。曼德拉和摄政王的孩子们一起上学、玩耍,亲如兄弟姐妹。摄政王还经常将曼德拉的母亲和妹妹接来王府陪伴曼德拉。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使曼德拉养成了宽厚、温和的个性。少年曼德拉还经常旁听摄政王召集的部落会议。摄政王宣布会议开始后,便一言不发,听由到会的每个人轮流发言。有些发言是批评摄政王的,但不管批评多么激烈,摄政王从不为自己辩护。大家发言完毕后,摄政王再进行总结,寻找大家的共识,从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进去。如果没有达成共识,下次继续召开会议,一直到达成共识为止。这种源自非洲本土的民主精神和共识意识,在日后曼德拉建设南非民主制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管敌人或竞争对手的抨击多么激烈,曼德拉一直耐心倾听,一遍遍地讨论,直到形成共识。因此,今天在南非大陆上建成的民主并不全是西方的传播和赐予,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非洲本土的政治智慧。16岁成人礼后,曼德拉离开了王府,在克拉克伯雷寄宿学校上初中。这是一所教会学校,英语是惟一教学用语,课程都与英国和基督教有关。学校向学生灌输英国白人至上文化,但同时也传授信仰自由、民主、公正和骑士精神等思想。19岁时,曼德拉进入希尔德顿预备学校。这里给曼德拉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著名考撒族游吟诗人姆卡伊对学校的造访。姆卡伊从白人专用的门走进来,大胆预言未来南非黑人终将战胜白人殖民者。 这一幕对于曼德拉来说就像“流星划过了黑暗的夜空”。

21 岁时曼德拉进入福特海尔大学,这是当时惟一的黑人大学。正是在这里,曼德拉结识了后来在非国大担任领导的马修斯教授和贾巴乌教授。这两位教授在课堂上公开批评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主张通过渐进和非暴力的制度变革来扩大黑人权利。上世纪40 年代的南非,黑人的处境越发艰难,曼德拉已难以在冲突日益激烈的白人统治者和黑人觉醒者之间保持超然态度。期间,有两件事深深影响了曼德拉。第一件事是,一天曼德拉和同学正站在邮局外面,一位傲慢的白人官员走过来,要求曼德拉的同学进邮局为他买几张邮票。当时,任何白人都可以让任何黑人为自己办事。虽然受到了这个白人官员的威胁,但是这位同学仍然坚决拒绝了他的无理要求。曼德拉深受触动。另一件事是,曼德拉被提名为福特海尔大学“学生代表委员会”候选人,此时由于学校粗暴拒绝了学生要求改善伙食和参加更多的学校管理的建议,学生代表会议决定抵制选举“学生代表委员会”的正式投票,校方两次强行组织选举,曼德拉都被选上了,但为了坚持“校方不接受学生建议就辞职”的承诺,曼德拉两次辞职。结果,他被开除了。

沮丧的曼德拉回到摄政王府。他不仅没有听从摄政王的建议重新回到学校,同时为了反抗包办婚姻,他和摄政王的儿子一起逃到了约翰内斯堡。至此,曼德拉彻底摆脱了羁绊,站在了一个崭新但异常曲折的新起点上。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一段不仅写了曼德拉出生的时间、地点、父母,还特别写到并解释了他的小名,目的是增强作品的真实性。

B.曼德拉在摄政王府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受到新事物的诱惑,他想要尽快离开王府,去外部世界追求更高的理想。

C.今天在南非大陆上建成的民主,既受到西方自由、民主精神的影响,也和非洲本土的民主精神、共识意识有很多联系。

D.文中“流星划过了黑暗的夜空”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姆卡伊的行为和言辞给曼德拉的思想带来的冲击。

E.本文采用了一般传记的写法,以曼德拉的成长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为线索,叙述了曼德拉早期的生活经历。

(2)文中说“‘不安分的家伙’——这几乎成了他一辈子命运的写照”,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3)结合全文,概括本文选取和组织材料的特点以及这样处理的好处。(6分)

(4)哪些生活经历对曼德拉日后建立民主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8 分)

阅读答案:

(1)CD(A.写到并解释小名,目的是领起下文,概括曼德拉一生的特点——“不安分”;B.“他想要尽快离开王府”原文无据;E.只是“以曼德拉的成长经历为线索”。)

(2)①他在自传中坦言自己的心灵受到了外部世界的诱惑,对外部世界充满向往,有追求更高理想的冲动。(2分)

②他作为学生代表,为了坚持“校方不接受学生建议就辞职”的承诺,曼德拉两次辞职。最终被学校开除。(2分)

③他被开除后不仅没有重回学校,同时为了反抗包办婚姻,他和摄政王的儿子一起逃到了约翰内斯堡。(2分)

(3)特点:①从选材角度看:选取了对曼德拉成长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来写。(2分)②从组材角度看: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2分)

好处:这种处理方式,使全文材料丰富而又重点突出,能很好地揭示曼德拉的成长过程极其思想性格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凸显文章的中心。(2分)

(4)①他幼年时期亲眼见到父亲为了族人的利益与白人统治者进行抗争,这种抗争精神可以算是对曼德拉民主思想的启蒙。(2分)

②他少年时期常旁听摄政王召集的部落会议,从部落的民主议事规则中领略到源自非洲本土的民主精神和共识意识。(2分)

③他在求学过程中接触到信仰自由、民主、公正和骑士精神等思想,游吟诗人姆卡伊大胆预言未来南非黑人终将战胜白人殖民者,大学的两位教授在课堂上公开批评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主张通过渐进和非暴力的制度变革来扩大黑人权利。(2分)

上一篇:《城南旧事》主要人物及内容简介下一篇:巷的初二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