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纸的格式

2024-06-24

明白纸的格式(通用6篇)

篇1:明白纸的格式

尊敬的团组织: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也是祖国未来的主人,更要以身作则,加入共青团,为大家做好榜样。在班级中,我们要当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杜绝抄作业、作弊等现象发生在自己身上,更要督促其他同学不能犯这一类原则性错误,且做到“二要”、“二不要”、“四勤四不”;在学校里,我们会保护环境,爱护校园,做到“看见垃圾随手捡起”、爱护公物;在宿舍,我们不会大吵大闹,尽力维护纪律,帮助阿姨管理宿舍,尽量为阿姨分担劳动,如:下楼时顺带将垃圾带下。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可以力及的还有很多很多,以上仅为一小部分。如果此次能加入共青团,我们一定还会再接再厉。

此致

敬礼!

申请人:___

____年__月__日

篇2:明白纸的格式

请团组织接受我的申请,早日吸收我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实现我多年的夙愿。入团后,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起带头作用,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共青团员,如果团组织没有批准我入团,说明我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将克服不足,继续努力,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加入共青团组织。

请团组织进一步考验我,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批准我的请求。

此致

敬礼!

申请人:___

篇3:《白纸的传奇》课堂实录及评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 根据本单元品人与品文要求, 结合《记念刘和珍君》这篇“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的散文名篇的特点, 我采用了启发与导学的方式。第一课时, 主要通过研读文本中对刘和珍的叙述与描写品其人, 味其风骨, 并总结出解决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相关方法;第二课时, 学习探讨文本第一、二章, 理解写作的缘起, 并体会本文的悲愤感情 (线索) 的发展脉络;第三课时, 学习探讨文本第六、七章, 理解请愿的意义及教训, 并且品赏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等综合运用的写作方法。在这三节课基础之上, 布置相关练习, 进行知识与能力迁移, 以继续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分析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继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师:我们用三节课的时间学习了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 今天是一节习题课, 我将和同学们一起从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来到王鼎钧先生的《白纸的传奇》, 去感知迁移的力量。

师:首先请同学们回顾两个基础问题:《记念刘和珍君》是什么性质什么文体的文章?它选自鲁迅先生什么文体的哪一部文集?

生:回忆性的记叙文, 选自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师:好, 请继续思考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生:有记叙、描写, 还有抒情和议论。

师:本文确实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有机融合。请同学们继续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生:以悲愤的感情为线索。

师:在学习这一篇文章的过程中, 我们还提炼出了关于“人物形象性格类”题的阅读方法, 谁能说说?

生:找到相关事件, 并且关注相关描写, 然后提炼概括其性格特点。

师:我们今天这节课是一堂知识的迁移课。学以致用, 是我们学习的最高境界, 其实也不能说它是最高的境界, 但它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下面同学们拿出练习《白纸的传奇》, 在做这些题的过程中, 有没有用到学《记念刘和珍君》时的一些知识点, 有没有这种迁移的意识?

生:有, 第1题就是人物性格类题。

师:还有其他题吗?

生:第2 题。

师:那么这个题可以用到《记念刘和珍君》的哪一个知识点? (生沉默) 这个题好像不如第1 题的反应那么强烈, 没关系,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用那么着急, 我们学一点会一点就好。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标题《白纸的传奇》, 你可以就此设计出一个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叫《白纸的传奇》?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确实与众不同, 你们问题设置得也特别好, 那它传奇在哪里?

师: (众生七嘴八舌) 你来说 (指一生) 。

生:来历上的传奇。

师:什么是传奇呢?

生:不一般的。

师:对, 不一般, 超乎了寻常, 除了来历上的传奇, 它还传奇在哪里? (生沉默) 换一个角度, 你能告诉我来历的传奇到哪一段结束吗?我们宏观上整体把握一下。 (生又沉默) 平时要养成好习惯, 文章一共多少段?

生:22 段。

师:好, 说22 段的同学请举手;鲁迅先生说“请愿的意义很寥寥”, 我想说“举手的同学很寥寥”, 但至少还有举手的, 我相信从今天起我们的习惯一定会越来越好, 那现在快速标注好第22 段的序号, 边标注边想:来历是到哪一段结束?

生:第11 段。

师:为什么是第11 段?它们是哪里来的?

生:它们是父亲从兵荒马乱中的上海带回来的。

师:来历确实很传奇, 我赞成大家的说法, 那还有什么方面的传奇?

生:意义上的传奇。

师:白纸的意义是什么呢?

生:清清白白做人。

师:白纸的意义是从哪一段开始?

生:第12段。

师:大家的意见是全文22 段, 自然而然地分成两部分了?

生:是。

师:真是这个样子的吗?这个问题有点难, 现在我换一个问题, 你们觉得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什么?

生:白纸。

生:父亲与母亲。

师: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我”的父亲母亲, 标题却是《白纸的传奇》, 那么同学们猜想一下, 我下面要问大家的是什么问题?

生:这篇文章的标题为什么不叫《我的父亲母亲》却叫《白纸的传奇》?也就是我们的第3 小题。

师:大家再想想, 这篇文章到底写的是什么?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父亲、母亲和白纸的关系或者是父亲、母亲和白纸有什么共同点。

生:还有我和白纸的关系。

师:那么这篇文章重点写的是谁和谁的关系?

生:我和白纸的关系。

师:那么白纸和我有什么关系?

生:和我的前途有关。

师:文章在写到这关系时写得很有意思, 我们找找看。

师生: (同时自由地欢快而读) 他看我的图画, 喃喃自语:“孩子也许当个画家。”我用那白纸折成飞机, 我的飞机飞得远。父亲说:“他将来也许能做个工程师”……有一次我带了我的纸到学校去炫耀, 一张一张地送给同学, 引起一片欢声。父亲大惊:“难道他将来能做慈善?”

师:在父亲的这些幻想中, 我们发现白纸和我有什么关系?

生:和我的前途、工作有关。

师:所以, 我和大家的观点不是很一样, 这篇文章好像不止两部分, 它至少还写到了人物和白纸的关系。那么白纸的意义是在哪一段开始真正揭示的?

生:第21 段。

师:所以文章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三个部分, 分别是来历上的传奇、关系上的传奇和意义上的传奇。而所谓传奇就是不普通, 超越寻常。好, 现在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上:为什么这篇文章的标题不叫《我的父亲母亲》?至少你能体会到几方面?

生:文章写了我的父亲、母亲的一些事, 还有白纸对我来说的意义。

师:他答题的方向是对的, 只是语言的表述不那么准确, 好, 那么如果认为文章的题目是《我的父亲母亲》, 那它应该是什么文体?通过文章整体的脉络发展, 你认为《白纸的传奇》重点要传达的是什么?

生:是一篇回忆我的父母的记叙文, 而《白纸的传奇》是一篇借助于回忆我的父母的一些故事来传达出做人的道理的文章。

师:回过头来, 我们来看《记念刘和珍君》, 从题目上看,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 那么它通过三、四、五章的叙述和描写告诉我们刘和珍君是一个为中国而死的青年就可以了, 为什么还要写一、二章?往前走一步, 把写作此文的原因交待清楚也就可以了, 可是它为什么还要写六、七章?同学们琢磨一下《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到底是什么?

生:唤醒庸人。

师:回答问题时不要忽视我对你们的引导, 我前面所说的都是铺垫, 就等着大家给我“抖开这个包袱”揭开这谜底。

生:文章是借着记念刘和珍来评述请愿的意义与教训, 或者说是以记念刘和珍君作为切入点来评述事件的。

师:回到我们复习导入的问题, 所以这篇文章虽为写人记事的文章, 却编入了杂文集《华盖集续编》。所以, 我们不能仅从标题来判定它只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好, 现在我们回到题为《白纸的传奇》的原因上, 从内容的角度看, 是通过回忆我的父母来传达一些人生的道理。那么, 其他原因呢?

生:白纸是全文的线索, 它贯穿了全文。

师:这两点总结得非常好, 也恰与《记念刘和珍君》的知识点吻合, 同学们的迁移能力很强啊, 那能不能继续找到第三点呢?

生: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

师:这是同学的感受还是你答题经验上的套话?

生: (异口同声) 感受。

师:这标题确实引发我们的思考, 可以作为一点, 但是答案中没有这点;不过没关系, 我们最终答出5 点也无妨;可是你要接着思考, 题为《白纸的传奇》怎么就吸引读者了?

生:白纸的形象是清清白白的。

师: (笑, 随手拿起学生桌子上一张白纸) 我们是不是拿起一张白纸就说它清清白白?

生 (笑) :传奇的白纸, 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白纸, 它具有象征意义。

师:好, 非常好!白纸有着象征意义, 如果再从修辞的角度看, 白纸和父母的一生有怎样的关系?

生:有相似点, 都是清清白白的, 它暗喻了父母的一生。

师:这已经是第三点了, 一般来说, 同学们答到这也就差不多了 (因为题在设计上总会有一点比较难, 以区分学生思维上的不同或者高下) 。而且同学们自己还加了一个“吸引读者”的说法, 其实现在同学们接着再想, 它之所以吸引读者是不是也和白纸具有的这种比喻义、象征义有关呢?好, 同学们再找找白纸的象征意义是在哪一段揭示的?文章的标题是什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我的暗示总结出第四点?

生:题目与结尾形成了呼应。

师:这四点我们是从哪两个角度思考所得?

生:内容情感和结构。

师:我们通过分析题目为什么是《白纸的传奇》, 讲清楚了第三小题, 下面我们回到第一题, 答题时要注意分问回答、分条作答的规范性。先看第二问“文中哪句话最能体现父母的性格特点?”

生:清清白白就好。

师:那么第一问:“父亲和母亲的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点?”

生:不贪图名利, 不贪图荣华富贵。

师:你用的是一种否定问答的方式, 就如同这样说“你不是一个坏学生。”

生: (笑) 应该用肯定的方式。

师:“不贪图名利, 不贪图荣华富贵”肯定的说法是什么?

生:淡泊名利。

师:淡泊名利倒也说得通, 因为父亲毕竟也是军阀的秘书, 也算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了, 不过在文章中我们感知的父亲更是一个普通人的形象, 更何况我的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 而且我们要找的父亲、母亲性格的相同点, 所以还是去掉“名利”为好。当然我们还要展开具体的分析。

生:别人带黄金与鸦片, 父亲打算什么也不带, 母亲也并不为父亲没有带回钱财而气恼。

师:她是用自己的话“气恼”来组织答案的, 原文用的是什么词?

生:期望。

师:母亲对父亲并没有特别的“期望”, “期望”一词是不是更好地体现了母亲为人的淡泊与简单?老师更建议同学们在组织答案时尽量用文本中关键词, 评卷者也很看重这一点。那么他们性格还有什么样的相同点呢?

生:清白。

师:清白与淡泊是否重复呢?

生: (思考) 淡泊是为人的简单, 清白是做人的干净。

师:清白体现在哪里?

生:父亲只带回了白纸, 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清清白白就好, 与祖父、祖母的失望不同。

师:说到祖父母, 老师想起同学们刚才说这篇文章题为《白纸的传奇》很有悬念的力量, 其实此文在写事件上也是颇具吸引力的, 现在请你用前几日我们学习的写作中使事件波澜起伏的顺势与逆势法来分析一下文章的前4 段。 (生七嘴八舌。)

师:咱们要把话组织完整了再说。老师先起个头:顺势是:父亲和军阀下面的处长是同乡, 所以经推荐做了谋职者心中金矿宝山的上海军阀的秘书。那么逆势呢?

生: (可是) 父亲离家的两年并没有许多款项汇回来。

师:好, 在读文章时, 同学们一定要注意那些表明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

生: (会意) 这里的“可是”。

师生: (合作) 顺势是军阀被革命军击败, 父亲在乱军中仓皇回家, 带回一个被乡人议论为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沉重的箱子;逆势是“可是, 我家的经济情形并没有改变。”

师:那最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些什么?

生:金条、珠宝、存折、鸦片等。

师:那母亲是否知道带回的是一箱白纸, 母亲有怎样的表现?

生:第9 段的“母亲当时打开箱子, 看了, 抚摸了, 对父亲说:‘这样的清清白白, 很好。’”

师:我不得不表扬大家, 我一问, 你们马上就找得到。 (生笑。) 同学们可愿意被表扬了, 认真做事, 会把事情做对, 带着感情做事, 会把事情做好。所以大家在写作业时, 也要带着感情去写, 老师平时在作业本上给你的那个“好”字, 虽然只有一个字, 却很难得, 那是在表扬你带着情感写作业。好, 现在我们结束关于顺势逆势的插叙, 回到父亲和母亲性格上, 他们还有什么相同点?

生:对子女的教育、期待。

师:对子女的期待与教育的背后, 我们能体会到什么?

生:感情。

师:所以当我们的父母对我们唠叨着“你要好好学习”“你要考上一个什么样的大学”“你要有怎样的人生”时, 我希望大家能真切地感受到那唠叨的背后是对我们深挚的爱。通过这节课的迁移练习, 我希望同学们巩固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思维, 更是要建设我们良好的亲子关系。至于第2题“理解以下句子的深刻含义”, 将和《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些重要的句子放在一起, 下一节课我们再探讨。

【评析】

从《记念刘和珍君》到《白纸的传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 根据本单元品人与品文要求, 结合《记念刘和珍君》这篇“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的散文名篇的特点, 曲慧老师采用启发与导学的方式, 第一课时, 主要是通过研读文本中对刘和珍的叙述与描写品其人, 味其风骨, 并总结出解决人物形象类题型的相关方法;第二课时, 学习探讨文本第一、二章, 理解写作的缘起, 并体会本文的悲愤感情 (线索) 的发展脉络;第三课时, 学习探讨文本第六、七章, 理解请愿的意义及教训, 并且品赏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等综合运用的写作方法。在这三节课基础之上, 曲慧老师布置相关练习《白纸的传奇》进行知识与能力迁移, 以继续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分析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继续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尊重文本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文本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 解读文本的过程, 就是学生、教师及文本作者展开对话的过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供学生分析学习, 模仿创新。所以说, 离开了文本, 也就无阅读教学可谈, 阅读教学正是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之上的。任何理解都必须依托于文本。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与解读是不能脱离文本去强调的。使学生在学习文章的基础上产生“阅读体验”, 获得阅读的方法, 获得“咬文嚼字”的谨言意识。由此可见, 文本才是阅读教学的载体, 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没有文本, 没有学生对文本的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 阅读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曲老师的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意识, 她将文本的迁移阅读与文本紧密结合, 使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延伸阅读中实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

曲老师的课是一堂水乳交融、极富创意与灵动生成的好课!就学而言, 课堂上对话交流的频率颇高, 表述充分, 本堂课展现出来的民主和谐的氛围是一大亮点。就教而言, 执教者良好的教学素养体现在文本理解深入到位,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娴熟的驾驭教材与掌控课堂的能力, 使得教学活动线索清晰流畅。就课堂效果而言, 它的价值就在于师生水乳交融、启发不断、思考不断的高度和谐生成。

曲老师的这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设计巧妙而富创意性

曲老师在解读课文时, 不是通常的逐段分析, 提炼段意, 而是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 环环紧扣, 层层深入。如:“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标题《白纸的传奇》, 你可以就此设计出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这篇文章的标题不叫《我的父亲母亲》?”巧妙地引领学生走向解读文本的切口, 体现出曲老师解读文本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二、对话交流灵动而富生成性

针对教学难点的破解, 曲老师从学习者的心态去追根求源。不受预设思路的影响, 而是根据学生的思路巧妙地选择切入点, 循循善诱, 上下勾连, 环环相扣, 势如破竹。如:曲老师在提出“传奇在哪里”后, 学生回答:“来历上的传奇。”老师追问:“除了来历上的传奇, 它还传奇在哪里?”学生沉默。曲老师机智地启发“换一个角度, 你能告诉我来历的传奇到哪一段结束吗”?学生回答第11段。曲老师趁势提问:“为什么是第11 段?”学生回答下面是意义上的传奇。“大家的意见是全文22 段, 自然而然地分成两部分了”?曲老师问, 学生回答:“是。”曲老师接着启发学生:“这个问题有点难, 现在我换一个问题, 你们觉得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什么?”学生回答:“父亲与母亲。”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发问:“这篇文章的写作对象是‘我’的父亲母亲, 标题却是《白纸的传奇》, 那么同学们猜想一下, 我下面要问大家的是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这篇文章的标题为什么不叫 《我的父亲母亲》却叫《白纸的传奇》?”“大家再想想, 这篇文章到底写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这篇文章写的是父亲、母亲、我和白纸的关系。曲老师顺势总结, 所以文章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三个部分, 分别是来历上的传奇、关系上的传奇和意义上的传奇。

曲老师课堂教学的灵动创意, 也可以说是教学机智, 是激发学生探求知识, 培养能力, 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的重要手段。正因为教师恰如其分地灵活地引导了学生解读文本, 所以学生才会有许多创造性的生成。

三、触类旁通而富拓展性

篇4:如何让学生明白合同的法律效力

一、合同法律效力的表现

1.合同当事人之间产生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合同依法成立后就在当事人之间产生合同之债, 当事人就享有合同中确立的债权和债务。当事人的债权和债务尽管是自行约定的, 但由于其约定不违反法律的规定和要求, 因此, 同样是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 债权人的债权受法律保护, 债务人必须履行自己的债务。

2.合同具有法律强制约束力。合同虽不是法律, 但依法成立就具有法律上的强制力, 当事人各方都要按照合同的约定, 全面地完全履行合同。任何一方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 都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任何一方非有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都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

3.合同条款是处理合同纠纷的依据。合同是据以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和责任的法律证据。合同当事人发生争议时, 应按合同的条款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 任何一方均有权请求仲裁机关或人民法院裁决。仲裁机关或人民法院审理合同纠纷时, 也应当以合同条款作为依据。

二、合同法律效力的确定

按照法律规定, 只有依法成立的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力, 否则便是无效合同。但是, 在确立合同法律效力时, 还存在效力待定的合同, 所以, 我们要注意区分有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和无效合同, 而不能简单地把效力待定合同作为无效合同处理。

效力待定合同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 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有关生效要件的规定, 因此其效力是否发生, 尚未确定, 一般需经有权人表示承认才能生效。此类合同与无效合同及可撤销合同的不同之处在于, 行为人并未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及社会公共利益, 也不是因意思表示不真实而导致合同撤销, 主要是因为当事人缺乏缔约能力、代订合同的资格及处分能力所造成。其最大的特点在于需经权利人的承认才能生效。所谓承认, 是指权利人表示同意无缔约能力人、无代理权人、无处分权人与他人订立的有关合同, 同意是一种单方意思表示, 无须相对人的同意即可发生法律效力。权利人的承认使效力待定合同有效, 这与无效合同的补正不同。所谓无效合同的补正, 是指当事人对于无效合同进行修正, 消除其违法内容, 从而使合同变为有效。这种修正需要当事人协商, 而效力待定合同是通过有权人承认的方式变为有效。

无效合同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不能产生有效合同的法律后果。对于无效合同, 当事人双方既不能享受合同约定的权利, 也不负担合同约定的义务。但是无效合同也会给社会和当事人的利益造成一定的影响, 也要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无效合同是无效民事行为, 发生无效民事行为的法律后果。

由于合同存在有效、效力待定和无效之分, 其法律后果不同, 无效合同不能作为处理当事人双方纠纷的依据, 因此, 审理合同纠纷, 首先要审查合同的法律效力, 确定合同是否有效, 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适用法律准确, 维护社会主义的正常经济秩序。

合同的无效需要经过确认。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规定, 无效合同的确认权属于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的职权。除法律另有规定外, 其他任何机关或个人都无权确认合同无效。

按照我国法律和司法实践, 无效合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主体不合格的合同

因主体不合格的无效合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 以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依法不能独立订立的合同;

2.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以法人名义签订的合同;

3.未经核准登记领取经营执照的个体工商户而以个体工商户名义订立的合同;

4.法人、个体工商户等组织超越经营范围或违反经营方式所签订的合同;

5.无权处分人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但第三人善意、有偿取得财产的, 应当维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对所有人的损失, 可由无权处分人负责赔偿。

(二) 内容不合法的合同

因内容不合法的无效合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以及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合同;

2.合同标的为国家明令禁止买卖的物, 未经许可经营的物或者法律、政策所不允许的行为的合同;

3.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 或采取胁迫、欺诈等手段签定的合同, 包括明知自己没有履行能力, 仍与他人签订的无实际履行能力的自始履行不能的合同;

4.当事人规避法律、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合同;

(三) 无效代理订立的合同

属于无效代理订立的无效合同, 包括以下情况:

1.无权代理人订立的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合同;

2.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自己签订的合同;

3.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自己代理的其他人签订的合同;

4.代理人与对方通谋签订的损害被代理人利益的合同;

5.盗用单位的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签订的合同;

6.借用其他单位的业务介绍信、合同专用章或者盖有公章的空白合同书签订的合同;

篇5:明白学生的心 找准教学的根

一、联系比较, 思辨得“理趣”

语言最初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劳动中因为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不同文体均具有鲜明的社会功能。对于离儿童生活较远的文体可以从文章的社会功能入手,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体验, 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

课例1:《陶校长的演讲》

学生的大白话:“像是大人的训话!”“讲话的人年纪一定不小了!”……

我的分析是:学生生活中已经厌倦了训导味儿的话语, 对这篇课文有着习惯性的反感。这种厌倦是由于对演讲内容的定势思维造成的, 教师应当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破解学生排斥性的思维定势, 然后才能从一个巧妙的切入口切入学生的理性空间。可以尝试用有较强感染力的演讲场面录像或录音给学生铺垫一个理性的基调, 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体验来深入思考“每日四问”的重要性。

我的做法是:导入阶段破解学生的排斥性思维定势。1.听演讲 (录音范读) 。2.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升入五年级了, 听过演讲吗?听过谁的演讲?你们觉得演讲和一般讲话有什么不同?3.小结:演讲是一个人语言水平的象征。出色的演讲不仅能在公共场合树立自己的形象, 而且容易让人很快地理解和掌握你要表达的观点和内容。4.通过预习, 知道陶校长是谁?给谁做的演讲?可以简介陶行知先生, 让学生知道这篇是陶校长在育才学校三周年纪念晚会上的演讲词。5.陶校长给我们讲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听演讲, 学演讲。

二、还原历史, 深入悟“情趣”

课本中有不少是历史情境中的课文, 由于学生对特定历史背景了解的缺失, 在对人物情感的领悟上不能到位。我们可以把与课文关系密切的、关键的历史元素还原出来, 让学生结合历史情境来理解和领悟, 体会文中人物之间给我们带来的情趣。

课例2:《但愿人长久》

学生的真实感言:“苏轼是个当官的, 想家了就给自己放几天假, 多回家看看啊!”

我的分析是:学生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 因为他们是用自己的生活模型来思考的, 问题就出在学生不了解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所以, 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当时一些关键的历史因素和社会自然条件因素。

我的做法是:首先, 让学生就文本的字面意义初步理解了兄弟情深。其次, 教师向学生介绍关键性的历史因素和社会自然条件因素。当时的情况是:1074年, 仕途失意的苏轼由繁华的杭州调到荒凉的密州 (今山东诸城) , 虽与弟弟离得很近, 但难于相见。苏轼的心境本来就不好, 写这首词的时间是两年之后———1076年中秋之夜。苏轼触景生情, 情动辞发, 醉后挥笔疾书, 成就了千古名篇。“难于相见”个中原因复杂, 有交通的不便, 更有苏轼自己的心理因素, 仕途失意, 不便回家乡与兄弟团聚。这样的补充介绍, 把学生对文中诗人写作时的情感以及兄弟间情感的体验引向了一个新的深度。

三、沟通生活, 点拨生“智趣”

有些课文是必须联系一定的生活情境来理解的, 学生由于生活体验的片面或单调, 造成了对这类课文内容理解的隔阂。我们必须找到文本与学生生活能联系起来的敏感点, 以此作为突破点, 在沟通联系中提升学生阅读的“智趣”。

课例3:《航天飞机》

学生直白:“航天飞机为什么要拼命飞那么远, 那是去干什么?智慧老人没告诉我们。”我的思考是:要使学生对航天飞机产生由衷的亲近感, 就必须用学生视野所及的生活里的鲜活事例来说清楚航天飞机对我们的作用, 这样才能体会到智慧老人的“智慧”所在。

我的做法是:质疑激趣, 列举了学生生活中每天都会与航天飞机产生关系的两件事。

“人造地球卫星的种类很多, 现在我们几乎每一个人每一天都离不开各种卫星的帮忙, 首先是气象卫星能为我们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 其次是通信卫星每天为我们转播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 还能让我们通过手机听到远方亲人的问候……航天飞机就是忙着释放和回收各种卫星的。所以, 可以说航天飞机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其实就是时时刻刻地在为我们每一个人做服务呢!”我抓住学生每天都关心的天气预报和电视节目来向学生介绍, 学生听后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惊讶的感叹声!

篇6:明白纸的格式

出示词语:罗盘、小熊星座、铁砧、石灰石、花岗石

师:课文中出现了这样一些名词,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些词。

(生朗读, 师纠正砧、岗的读音)

师:你了解这些事物吗, 知道它们的用途吗?生:小熊星座就是天空中的一个星座。

师:人们把它的形状想象成——生:小熊。

生:罗盘在水手航海时可以帮他们指明方向, 不会迷路。

师: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生:指南针。

师:其他的三个词, 你们还有所了解吗?生:我了解石灰石是由碎贝壳做的。

师: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生:课文里说的。

师:能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 你很会学习。除了课文上描述的, 你还了解石灰石的其他信息吗?

(生摇头)

师:其他两个词大家熟悉吗?生:不熟悉。

师:遇到不理解、不熟悉的词语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生:查词典。

师:好办法, 我已经把这三个词的解释提前查好, 你们读一读, 看能否帮助你们理解。

出示:

铁砧:砸钢铁材料时垫在底下的铁具。

花岗石:火成岩的一种, 在地壳上分布最广, 是岩浆在地壳深处逐渐冷却凝结成的结晶岩体, 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和云母。一般是黄色带粉红的, 也有灰白色的。质地坚硬, 色泽美丽, 是很好的建筑材料。通称花岗石。

石灰:生石灰和熟石灰的统称, 也特指生石灰。通称白灰。

生读解释。

师:词典中没有“石灰石”的解释, 只有“石灰”, 它能帮助你理解石灰石的意思吗?

生:不能。

师:如果字典也不能帮助我们, 那怎么办呢?生:可以请教其他人, 比如老师、同学。

生:可以上网查。

师:很有道理, 这册的语文书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不懂就问和搜集资料”是学习语文的好习惯。老师也从百度百科上搜到了“石灰石”的资料, 请同学读一读。

出示: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石灰和石灰石大量用做建筑材料, 也是许多工业的重要原料。石灰有生石灰和熟石灰。生石灰一般呈块状, 纯的为白色, 含有杂质时为淡灰色或淡黄色。石灰石也是生产玻璃的主要原料。

生读。

师:读了之后明白了吗?生点头。

师:那我来考考你们。

出示一幅铁砧图, 三幅花岗石图, 一幅石灰石图, 请学生认一认。

(出示第一幅) 生:铁砧。

师:那课文中根据它所引申出的“砧状云”, 你们能想象出它的形状了吗?

生:可以。

(出示第二到第四幅)

学生有的说是花岗石, 有的说是石灰石。

师:也许这节课我们解决不了了, 你们看, 学习语文光从书本中了解知识是不够的, 走近生活、走近自然用你的身心去感知、去学习, 这也是必不可少的。

备课的时候, 我纠结于如何让学生弄明白这篇说明文中的几个科学名词。即便是我自己查了许多资料, 头脑中依然是概念模糊, 更何况是学生?突然灵光一现, 为何一定要“弄清楚”?“不明白”这就是个真实而又自然的状态, 何必强求一切“明明白白”?

但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不明白”上是不够的, 让学生清楚为何“不明白”, 怎样才能“明白”, 这才是上上等的“明白”, 此乃“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于是, 在学习字词的环节, 我力求体现这几个层次: (1) 原本就理解的说一说。

(2) 有困难的联系上下文理解或是查字典。

(3) 查字典依然解决不了的, 就如11册开头的学习习惯中所教:“不懂就问, 搜集资料。”

(4) 还不理解, 那就需要走进生活, 走进大自然学习。

日常教学, 总想让学生把每个知识点都弄明白, 记清楚, 于是一遍遍解释, 一次次追问。学生最后真的都明白了吗?非也。

上一篇:定点维修合同下一篇:小升初常考英语单词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