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拉近人们的距离作文

2024-06-21

疫情拉近人们的距离作文(精选16篇)

篇1:疫情拉近人们的距离作文

Does the Internet Keep People Closer or More Distant from Each Other?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the internet play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our society.However, there are 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e internet keeps people closer, on the other side, some insist that it makes people distant.I think it is too early to draw conclusions.On the one hand, it really help us a lot, no matter in our life or our work.We use the internet to talk business problems and solutions;also, we can search correct and content-rich answers when we are confused.Via on-line communication, we meet many friends who share the same ambitious and interests.Beyond that, as students or the people who work far away from home, we can use the way of video conversations throw the internet to connect our families conveniently.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too rich information and too many cluttered websites on the internet.Let alone children, sometimes the auld may also lost themselves on the internet, so it make people more and more addicted in the individuals and fantasy world.With that said, the internet indeed keeps people distant.So there is no absolute answer about this question, the key is how we treat it.

篇2:疫情拉近人们的距离作文

与瘟神赛跑,除夕之夜奔赴前线。84岁高龄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院士,在抗击非典病毒后再次临危受命,从南国花城奔赴武汉。老人在高铁上关注着疫情的发展,连续工作不知疲倦。73岁的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带领她的科研团队,接到命令立即从杭州赶往武汉。两位本该颐养天年的老人,没有在家尽享天伦之乐,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竟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亲自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与时间赛跑,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开建。多少个日夜的挑灯夜战,多少个网友的在线督战,10天时间,几乎是同时,从一片荒土上相继矗立起两座野战医院!全世界见证了中国力量跑出的神奇的中国速度!无数默默无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不计薪酬的民工,创造了令世人为之瞩目的中国奇迹!

多少家庭的年夜饭桌上,缺席了身为医护人员的儿女。为了从病魔手里抢回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多少医护人员日夜兼程,奔赴疫情防护第一线,与死神展开殊死搏斗!成千上万的医护人员,从祖国的四面八方,驰援武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会师武汉!精锐“军团”武汉相遇,双方隔空喊话相互致意!来自全国各地的抗疫物质在机场车站中转,第一时间运送到武汉。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在头脑中浮现……

篇3:拉近说话与作文的距离

一、说话与作文的异同

说话和作文, 都是人类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而进行的言语活动, 也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两个不同通道。说话与作文都依靠语言作载体, 运用语言讲述故事、说明事物、阐明道理。两者都讲究语言表达的效果, 让听者或读者知道是什么人、什么事, 讲的是什么道理。两者都要求说话者或作者注意对象, 根据不同的对象运用恰当的语言和语气, 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一个善于说话的人能把握说话的中心, 能用优雅的语言有理有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而达到说话的目的。可以说, 善于说话的人做到了“合于论理, 出于至诚”, 这样的话诉诸文字也就能写出像样的作文来了。

同为表达思想、传播信息的说话和作文, 自古以来就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反差:孩子一岁左右学习说话, 上小学一年级前已学会使用大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了。而作文通常到小学三年级才正式开始。

日常生活中的说话是零星的、杂乱的、朴陋的、不完整的, 说话可以随意起、兴尽收, 可以没有目的, 不讲条理, 不拘形式, 不论长短。说话可以重复, 可以立即改变错误、补充遗漏、穿插词语的诠释。说话有声调的辅助, 面对面的说话, 还可以辅以动作表情。而作文与之差别很大。作文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作文要有目的, 要把话写完整, 写清楚, 写得有条理。作文的态度严谨, 全过程都是经过刻意经营的。

二、说话与作文的携手

说话有说话的便利, 作文有作文的精彩。说话是作文的基础和先导, 作文领一个人走向睿智和深刻, 人在说话与作文中素质修养得到提升。如果引导学生会说话, 那不就能写好作文了吗?反之, 写好作文不也促进了说话质量的提高了吗?我想, 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定能促进说话与作文的携手。

(一) 选择说话与作文的语言——普通话

语言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因此, 说话与作文都应以交际、交流为基础。选择什么样的语言说话与作文, 更便于交流?当然是普通话。因为普通话是我们全国的通用语言, 是我们中华民族相互交流和对外交往的规定语言。以施教区划分入学的小学生居住范围集中, 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以方言交流为主。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生活在方言的环境中, 学生用方言练习说话, 作文时方言便充斥作文, 错字、别字、造字随之而来。这样的作文不能登大雅之堂, 也达不到与人交流的目的。而如果学生人人讲普通话, 以普通话作为与人交流的语言, 那大量的规范的口语训练能使学生的作文变得规范、充实和精彩。

(二) 把握说话与作文的根本——事实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学生做到了“我手写我口, 我手写我心”, 文章自然就生动感人。平时, 教师应教育学生话要说得真实, 让学生在真实中学会做人。由日常说话到阅读课、作文课中的说话, 均要求学生不说假话、空话, 只要说真话就给予表扬。尤其是作文中的说话, 倡导从自己的生活说起, 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然后, 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来。

有事实, 才能把话说好, 把文写好。老舍说:“写晴天, 就要使读者感到天晴气清, 心情舒畅;写一株花, 就要使人闻到香味!”老舍是这样说“热”的:“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 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 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 干巴巴地发着白光。”没有“热”字, 却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夏日的炎热。事实最能打动人, 引起读者的共鸣;事实最有说服力, 获得读者的信服。学生把握了事实, 也就把握了说话与作文的命脉, 这样说出的话才是一言九鼎, 写出的文才是字字珠玑。

(三) 打开说话与作文的通道——口头作文

我们期待学生从能够说话到善于说话, 把话说得优雅, 说得词能达意, 那么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就有了可能。而一个学生能把口头作文作好, 那么作文——也就是书面作文一定能做到文通字顺, 华实皆备, 甚至让人拍案叫绝。

很多学生乐于说话, 课余时间叽叽喳喳, 课堂讨论七嘴八舌。可是, 相当一部分学生能说, 但说得没条理, 说得偏离中心, 说得枯燥乏味。那次写春游的作文, 学生兴致极高, 人人参与了说, 说得激动但极不连贯, 语言也不丰富。这时, 鼓励学生在说中大胆运用词汇和修辞, 进行口述比赛, 互相进行口头补充和修改。很快, 一篇篇富有真情实感、充满活力和趣味的作文完成了。这让我想到, 口头作文的确是提高说话质量和作文水平的通道。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口头作文的机会和材料, 作文课上说, 阅读课上说, 活动课上也说。说的可以是片断, 也可以是整篇;可以有准备地说, 也可以即兴说;可以说景说事, 可以说心理说未来。这样的说练习多了, 文自然就有血有肉了。

说话和作文, 分别在不同的时空和需要里使用, 都很重要。能言善辩才能做到笔下有神。如果学生个个善说会写, 说得人心花怒放, 写得人刻骨铭心, 那语文才叫语文, 也不枉我费时费力地拉近说话和作文的距离。

摘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教育, 而语文的教学, 可以让祖国的花朵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特有的文字语言的艺术, 如何培养孩子的口才, 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为孩子的未来奠定扎实的文字功底, 是我们应该研究的方向。

篇4:拉近生活与作文的距离

可事实上,小学生作文中说假话、空话、套话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究竟是何原因呢?是生活内容不够丰富,还是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深刻?我看都不是,导致“有米难炊”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学生对事物的认知障碍。

记得一个李子飘香的季节。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房前屋后,枝繁叶茂的李子树上都挂满了果实。街市上也挨挨挤挤的满是各色的李子。这李子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何不让学生写写李子呢?课堂上,我的话题刚一出口,许多学生就傻眼了,“老师,李子是什么呀?”“老师,李子是梨吗?”……这真让我哭笑不得。我说:“你们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呀?”“噢,这个就是李子呀!”学生感到很新奇。以前只会用方言称呼这种东西,没想到这就是书中说到的李子。继而他们又兴奋起来:“李子很酸!”“李子有点儿酸也有点儿甜!”“李子有黄的也有红的!”“李子没有成熟的时候是青的,还很涩!”“我家的杂交李子很大!”“李子树很容易种!”……学生把对李子的了解表述得淋漓尽致,他们对李子的情感得到了自然的流露。

可以说,这堂作文课的效果是在意料之中的,但“李子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总萦绕在我耳际,挥之不去,发人深省。

语文教学有一项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让学生认识生活,认识世界。我们应该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生活引入课堂,让语文走向生活。突破认知障碍,才能拉近生活与作文的距离。

以识字教学为例,学生除要记住字词的构造和书写方法之外,还要了解字词的含义及所指向的对象,从而为正确使用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只注重了字词的书写,而忽视了字词的含义或所指向的对象。以至于一些该明了的意思也模糊不清。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问“李子是什么”,甚至还会问:“空心菜是什么”,等等。

生活中,与我们相伴相随的事物有多少呢?比如,蔬菜中的茼蒿、茭白、扁豆、淮山、丝瓜、瓠子、莴苣,鱼类中的鲫鱼、鲢鱼、鲶鱼、鳙鱼、乌鱼,果实中的板栗、荸荠、野草莓、甜瓜等,这些事物又有多少写进了学生的作文呢?

都说“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也就是說,语文要与生活紧密联系,不能两张皮。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表达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他们又如何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事物继而产生情感呢?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些“活书橱”——只是满腹的“记问”之学、“杀龙”之技。这在我们的人本社会里,耗费这么多课时,却不能在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上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无论是语文还是其他,我认为都是一种悲哀。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普通公民。”这见解于今天来看非但未过时,反而愈显独到。

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多么美好。但愿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学生的妙笔在指点、在激扬。

(作者单位 江西省泰和县澄江中心小学)

篇5:疫情拉近人们的距离作文

的春节如约而至,与往常不同的是许多人躺在病床上,也有很多人因使命与责任无法同家人团聚。这一切都源于一位不速之客——新型冠状病毒。病毒肆虐于全国各地,许多人因此身患肺炎,这不免让我们回想起了同样恐怖的非典。

“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赢!”这句话几乎出现在了每一位医护人员的请战书上。仅仅九字却表明了我大中华医护人员那颗坚毅而必胜的心。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此时此刻,战斗在一线迎难而上、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就是最伟大的英雄!

自从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已有许多同胞被不幸夺去生命。国家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对此,举国上下纷纷开始行动,大街小巷都张贴着防疫的有关内容。街上的行人没有了往常的从容,取而代之的是行色匆匆,这一切让人觉得陌生和不安。

从疫情发生以来,全民开启了“宅”模式,不少网友调侃道:“现在尽然躺在家里也能为祖国做贡献。”但有时也难以避免出门,而出门则必须佩戴口罩。所以最近口罩成为了一种稀有物资,很难买到。我们村里有一位姓杨的先生,在他得知许多村民没有口罩后,就自费购买了布料和消毒机器,又有村民自愿前来帮忙,手工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口罩。

这些口罩在经过多次消毒后带着暖暖的爱意被分发到了每一个村民手中,人与人之间隔离了病毒却不会隔离爱!就像这些口罩在这特殊时期传递着人们的温情。

一场瘟疫席卷了中华大地,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于这场战争我们有着十足的信心,中华人民必将迎来最终的胜利!

肺炎疫情爆发后,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一边呼吁大家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登上了前往武汉的高铁。

像钟南山院士这样的“逆行者”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奋不顾身前往一线。他们是谁的父亲母亲,是谁的妻子丈夫,又是谁的儿子女儿呢?这场战“疫”,他们奋不顾身,不辞辛苦,他们为多少病人打开了黑暗中的明灯,又为多少病人重拾了生的希望!

篇6:四辩稿手机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

谢谢主席!感谢对方辩友今天给我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比赛。但是他们依然犯了几个明显的错误。

第一,对方辩友的第一个论证告诉我们

第二对方辩友告诉我们

第三对方辩友的第三个论点

下面,我想进一步阐述我方的观点。

首先,手机强大的通讯功能和上网功能,为我们提供了广阔交流平台。

据可靠数据表明,截止今年8月份,手机用户已达到9.27亿户,如此广泛的普及足以让整个社会的沟通更加便捷。因为手机提供的平台,比如新浪微博和人人网各种手机客户端的存在,我们不必担心千山万水的相隔,可以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就在最近,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就有很多的好心人通过网络上公布的小悦悦父母的手机号码,和他们联系。虽然之前他们可能与小悦悦父母之间并不认识,但是因为手机提供的这个平台,他们得以互相了解,得以通过共患难而加深彼此的友谊。

第二,手机的便捷性的特点为我们的交流提供了方便,拉近了人与人的情感距离。试问,如果手机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那为什么身处异乡的游子会经常给亲人打电话?热恋中的男女为什么会经常煲电话粥?我们为什么还会经常通过短信或者手机QQ与好友聊个热火朝天呢?难道我们是为了疏远而去用手机联系亲人好友的吗?这样的论断岂不是和我们的实际行动背道而驰吗?可以说正是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生活中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手机可以垃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啊!

手机两旁亲人的关照,恋人们的互诉衷肠,友人们的谈笑风生,不都是人与人距离被拉近的表现吗?没有手机这些交流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啊?!故可见,手机的存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第三,手机的即时性为我们的情感的巩固提供了保证。

当今社会,手机日益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毕业生找工作,简历上都要留下准确的手机号码,以方便及时和用人单位联系,假如手机真如对方辩友所说会疏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岂不是都找不到工作了?!同时,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无法直接与别人沟通交流的事情,比如和心爱的人表白,和好朋友解释道歉。当我们碍于面子不能和别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时,手机的及时性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表达爱意和冰释前嫌的机会。

篇7:信任拉近距离作文

信任,是让社会通向稳定的桥梁;信任,是让自然走向和谐的捷径;信任,更是拉近人们距离的纽带。

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之间的沟通也日趋减少。信任,更是不可触及的话题。人们开始变得冷漠,不近人情,以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看着人间冷暖。

让人们产生这样的关系,也是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今天,让我们越来越不信任商家。欺诈事情的时有发生,让我么降低了帮助他人的热情。中国红十字会的贪污,让人间少了份温情,对于那些受灾人群,让我们不再伸出援助之手。这种种事件的发生,都不得不让人们警醒,让人们变得不再互相信任,甚是冷淡。“乐于助人”也成为了我们心中遥不可及的名词。

“摊主回家吃饭。买馍请把钱放到箱子里。谢谢合作。买馍的请留钱。”这是年过七旬的老太太张景珍写的提示语,五年来她卖馒头从不守摊,凭顾客的自觉。这让我心中感到一阵温暖,原来人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存在信任的,也正是老太太信任他人的态度才让人们如此自觉,是信任拉近我们心与心的距离。

那些扶起摔倒在路边的老人的热心人正是由于信任,不怕惹上麻烦,才义无反顾地帮助他人;拾荒的老太太正是由于信任才救起了被十八位路人漠视的小月月;感动中国人物高秉涵正是有了人们对他的`信任,才几十年如一日把战友的骨灰送回家乡,却没有一声抱怨……

信任,是冬日的一缕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温暖和芳香;信任,使沙漠的一口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看到生命的希望;信任,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看到黎明的曙光。

篇8: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生活经验是引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 唯有积极唤起并充分利用好学生的生活经验, 才能开启学生心智, 挖掘潜能, 促进成长。因此, 在进行教学时, 教师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尽可能拉近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积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直观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和理解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学中, 教师积极创设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 既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 笔者精心创设了一个“超市购物”情境, 充分利用学生都有的购物生活体验来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并通过模拟购物中的交钱、找钱过程, 认识和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提高和发展了能力。又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 笔者创设了“大象过生日, 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来庆祝”这一情境, 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 (即数出小动物的种类、各种礼品水果的数量等) 、“填” (即将数的结果填进小组合作设计的表格中) , 亲身体验到统计的用途和益处。这样有趣的生活场景, 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 自然对数学产生了一种亲近感。再如教学“连减应用题”时, 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计划带100元钱到商场买一个52元的篮球和一个38元的足球, 谁愿意帮老师算一算, 买完篮球和足球后还剩多少钱?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和热烈讨论, 很快得到两种解决方案:⑴100-52-38=10 (元) 。⑵100- (52+38) =10 (元) 。第一种方案学生容易理解, 第二种方案需要老师有意点拨和强化。于是, 笔者提问到:“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是这样回答的:“平时买东西时, 我都是先算出共花了多少钱, 再用总钱数减去花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这样,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 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连减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 不仅可以让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而且可以使学生倍感亲切、真实。

二、走出课堂, 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存在于生活”

生活是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 生活中到处隐藏着数学知识。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到生活中探索发现身边的数学,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锐利的数学眼光, 提高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

如教学“数数”时, 笔者把学生带到操场上, 他们有的数乒乓球台, 有的数篮球架, 有的数小树, 有的抬头数天上飞过的小鸟, 还有几个淘气的孩子蹲在地上认真地数蚂蚁……。又如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后, 为了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探寻发现并亲身感受生活当中的数学, 要求学生走进生活实际完成三道实践题:分别找出生活中以“千克”和“克”为计量单位的四种物品;试着亲自用手掂一掂这些物品, 悉心感受一下它们有何不同。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写下来, 并说给爸爸妈妈听。通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 学生不仅接触到更多的生活素材, 直观理解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实际用途, 而且懂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处处有数学”的道理。再如学过“物体的形状”后, 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等物品, 观察发现它们的形状特征。学过“米的认识”后, 可以让学生回到家中实地测量一下床的长宽、门的高矮等。懂得“分类”后, 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家中物品进行大致分类, 使生活空间和环境显得有序而温馨。认识了“时间”后, 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模拟钟表, 拨一拨时间, 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等。数学课堂的开放延展, 将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了起来, 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和理解了所学知识, 发现并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就存在于生活实际中。

三、联系实际, 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服务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说, 只有当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发生密切联系时, 数学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有价值的。

如在教学“铺地砖实践活动课”时, 笔者把学生熟悉的“用地砖铺地”作为数学的材料, 并提取了“地砖的式样”这个对学习数学有用的信息, 把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情境, 将原来枯燥的几何题材生活化, 使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明白了地砖要做成正方形和正六边形的道理后, 突然有个学生问道:“蜜蜂为什么要把蜂窝口建成正六边形而不是正方形呢?”面对“节外生枝”的小插曲, 笔者没有忽视它, 而是把它看作一种教学资源, 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提取“知识储备库”里的有关知识, 通过画图分析、计算比较, 使学生体验到“用同样的材料, 建造的正六边形比正方形空间大”的道理。又如教学“我们去春游”一课时, 笔者利用课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带同学们去公园春游, 老师有6人, 学生有150人。来到公园门口, 发现门口贴着一张游园价格表:门票每人30元, 学生每人15元, 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和交流, 学生很快列出三种购票方案: (1) 全买团体票:20× (150+6) =3120 (元) ; (2) 不买团体票:30×6+15×150=2430 (元) ; (3) 一部分买团体票, 另一部分不买团体票:20× (6+24) +15× (150-24) =2490 (元) 。经过比较, 学生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自己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亲身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乐趣, 心灵深处自然就会萌发一种“数学有用”的感觉, 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总之, 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处处有数学, 它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只有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不断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 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篇9:家访——拉近距离的桥梁

我们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亲戚看管。我所在的二年级(2)班共有34名学生,通过家访统计,像这样的留守学生有近一半。他们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多么希望能在父母的怀里撒娇呀!可他们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感受。

一、我好想妈妈

关××小朋友,帅气的小男孩,家住场埴医院,父母常年在外打拼。在他还没满周岁就被父母从上海送回到爷爷奶奶身边。时间一晃就是七年之多,和父母见面也就是逢年过节时,这个时候他才是最快乐的。可是好景不长,在他5岁的时候父母亲离异了,能见妈妈一面成为他最大的心愿。今年9月开学的时候,他迟迟没有来报名,同事对我说他的暑假作业还没有做完,他爷爷和奶奶也没有办法。在与同事的交谈中我得知放暑假前夕关××的妈妈从上海打电话说要接他过去玩,孩子听后高兴地不得了,还说要把作业带到妈妈那去做。

漫长的暑假开始了,可是左等右等始终都没有等到妈妈的身影。孩子失望了,情绪时而烦躁不安,时而低落不语。了解情况后,下班后我立即来到他的家里,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70多岁的老中医一筹莫展地坐在孙子身边,孙子面无表情地坐在茶几旁,茶几上放着作业本,就是不做作业。看了孩子的作业,明天就要开始上课了,想让他半天内完成作业是不可能的了,我大致地给他划定了作业范围,只要他能在下午我下班前认认真真地写完我布置的作业,我就给他报名。到了下午快下班的时候终于看到了他和奶奶的身影。虽然字写得不是很好,但还是做完了。说明他还是信任我的,我给他报了名。临走时我关心地问了他一句:“还想妈妈吗?”孩子眼泪涮地一下就落了下来说:“我好想妈妈!”我也差点流下了眼泪。

再次家访时,我向爷爷和奶奶反映了他在校的情况,爷爷和奶奶夸他在家也有很大的变化,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也能主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并对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帮助一再表示感谢。

二、老师的话就是“圣旨”

谌××小朋友,是个漂亮、可爱的小女孩,今年刚满6周岁。幸福的一家五口,她是家中的“小女王”。爷爷奶奶都是机关退休干部,父母也都是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熏陶,4岁左右就能识好几百个汉字,能背诵十多首唐诗,十分聪明可爱。在班上虽然年龄最小,但学习拔尖,守纪律,有礼貌,是老师的得力干将。在家里,她也十分乖巧、懂事,像个小大人。有一天她妈妈对我说谌××最近在家有些不听大人的话,天气凉了要她穿袜子她就是不穿,还强词夺理地说得大人无语。她妈妈希望我这个班主任能给她做做思想工作。课外活动的时候,我找到她,从学习上慢慢聊到了生活上,我告诉她秋天到了,天气凉了,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寒气从脚起”,现在脚是我们最需要保护的地方,不然伤害了身体就亏大了。还告诉她回家检查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是不是都穿上了袜子,没有的话也要他们快点穿上。她听后开心地笑了,并乐意接受我的意见。第二天,她的妈妈笑眯眯地对我说:“我女儿说我的老师真神呀!她怎么知道我没有穿袜子的呀!”我就问我女儿:“妈妈要你穿袜子你为什么不穿呢?老师只说一次你就穿呀?”你说我女儿说了句什么话?她说:“老师的话就是圣旨”。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这里我要说的是通过家访让我感悟很深,突然想到了同行们在家访后总结出的一条哲理,想把它作为我手记的结束语,原话是这样的: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家访能拉近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也能拉近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理解学校做出的举措,使家长自发地与学校通力合作。家访是一个纽带,形成了一个教师、学生、家长和谐合作的三维共同体。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三方面的教育,就如一根链子上的三个环节不可分割,只有环环相扣,利用三方的“合力”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10:共享,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作文

随着时代巨浪的翻涌,又一座小岛浮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一那就是共享概念。现如今,“共享”这一词被许多人挂在嘴边,更被越来越多的名词给“戴在头上”,像是“共享单车”、“共享网络”、“共享书店”等等。连未曾体验过“共享”技术的我,也常被“共享”在聊天中“刷屏”。

于是百闻不如一见,在“十一”假期里,我体验了一回“共享”技术的代表性产物,“共享单车”。

一个风和日丽的晴天正是出游的好日子,我与父母“告别”了站前的公交车,骑上了路边的`“共享单车”。“不得不说,这些新东西的技术确实挺先进的!”爸爸对单车的车锁赞不绝口,一路上滔滔不绝地用他从新闻里看到的知识来解说车锁功能的超前。“我觉得这车锁倒是没什么大用处,”妈妈说,“但是想出这个共享点子的人肯定聪明。你看,自从这种单车出现后,想要去一些不临近公交站的地方就越来越便利了,我现在上班都骑这种单车了。既方便,又环保。”“是呀,你最近天天骑这种车子,都骑瘦了!”爸爸打趣道。就这样,我们一家有说有笑地骑行到了公园。

在公园的门口,我在一条小胡同里停下了车,然后把它往一个阴暗的角落一放,迫不及待地想要投入满园秋色与风筝的怀抱,可这时,妈妈制止了我。“怎么能停在这儿呢,”她边说边将单车整齐地停在一列共享单车中,“下一个人要用的时候,会找不到的。”我不满,插嘴道:“那万一我们回去的时候,这些车子都被别人骑走了呢?”爸爸看着我十分严肃地说:“这是不会的,因为下一个骑来的人不会把车藏起来,故意不让别人骑。”这句话进了我的耳朵,印在了我的心底,我不禁为自己刚才的所作所为沉思了起来。

三辆黄色的单车从那列“共享单车”里驶去,又有一家三口骑着单车去向别的地方,我看见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听见他们的欢笑,感受到了与五彩缤纷的风筝同样美丽的景色。

共享就在不知不觉间拉近我与他们的距离,分享就在不知不觉间住进了我的心底。

今天,每当我看见一辆辆或黄或红的单车从眼前驶过,就会想起第一次骑行单车的经历与那一日我所用过的单车。不知道它有没有再被丢进阴暗角落?又或是继续载着一路的笑声?

只是我再也不会把单车藏起来了,因为我知道爰惜它、分享它正是将我与一位陌生人的距离拉近。

篇11:爱心书拉近距离小学作文600字

2月25日,雨,天气有点寒冷,而我的心却是火热的,因为今天我要和其他九位同学一起,在西子奥的斯集团的几位叔叔阿姨带领下,去建德大同镇溪口村希望小学,给那里的同学送“爱心书”,这是西子奥的斯集团出资捐赠的第四所学校,而我们,有幸成为了这次爱心之旅的见证人。

经过两个多小时路程,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目的地。学校的校长还有老师在寒风中早早的就等在了校门口,刚一下车,他们就热情地迎了上来,看到老师们亲切的笑容,我心里的紧张感一下子就消失了,好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学校。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把带去的书还有体育用品搬到了位于四楼的阅览室,等在那里的的同学一下子围了上来,看着没有打开的包裹,我感觉到了他们眼中的激动和渴望。这所学校总共才九个班,人数加起来不到三百人,还没有我们一个年级的人多,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最远的同学到学校上课,光坐车就要四十多分钟,而且父母不在身边,平时的学习都要靠自己,而他们最缺少的就是课外读物,平时看的课外书都是学校老师想办法从别处借来的。包裹一个个打开,溪口小学的同学们一下子开心起了,纷纷把书本抱在怀里,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起来。书也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你喜欢看书吗?”“你会珍惜你手中的.书吗?”“你会像对待自己的好朋友一样对待手中的书吗?”很快,我就和这些同学聊到了一块,我们一起分享读书心得和自己爱看的书,仿佛像老朋友一样。

篇12:如何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齐河县经济开发区焦斌中学

冯学云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自己与学生的情感的构建,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还要与学生拉近距离,建立起一种情感的纽带!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一切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充分理解学生的行为和心理。

一、微笑是拉近师生间距离的秘密武器。身为一名教师,首先就要具备亲和力,这是必要条件。如果教师缺乏亲和力,学生就对老师产生一种距离感,那老师自然对学生没有了吸引力,从而对班级的管理形成不利影响。没有亲和力的教师学生不满意,不欢迎,彼此形不成默契,导致管理难跟上,工作不顺畅,影响力难形成,学生的情绪难以愉悦,就更谈不上能向老师学什么东西了。亲和力的重点和难点在对人的亲近,有些教师总喜欢站在管人角度正襟危坐,表现出一种不可冒犯的权威,让学生不敢靠近,也不想靠近。同样道理,一个不想靠近学生的老师是不会得到学生的喜爱的。亲近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那就是微笑,要用微笑鼓励学生走进自己,亲近自己。微笑,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体态,具有极大的暗示和感召作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需要把温馨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用微笑滋润孩子的心灵。当品学兼优的同学获奖受表扬时,当后进生以优异成绩成了合格的学生时,当处理个别学生的过错时,教师若都能以微笑示人、真诚待人,相信学生一定会从老师那微笑的阳光里获得勇气和力量。那么,教师如何把微笑带进课堂呢?这就需要一些技巧。教师可以把自己觉得有趣的事讲给学生们听,让学生认为你很信任他们,愿意和他们一起分享。而教师平时也应注意培养自己幽默、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必须用微笑去感染学生。年轻、活泼开朗的心,博爱宽容的心 加上耐心是教师微笑的源泉。

二、说服力是拉近师生间距离的无形力量。“亲其师,信其道”,这里的亲不是指亲情、亲近、亲爱,学生对老师的“亲”更多的是一种由衷的佩服。我们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都希望学生们真正的佩服自己,愿意听自己的话,但如何才能赢得学生真正的佩服,让他们“信其道”呢?可以在军训时陪着孩子们一起淋雨;带领孩子们一起进行爱心捐助;愿意做学生的朋友做班级的一员和学生共同承担集体责任,看到教室内的废纸不是批评指责而是弯腰捡起来;不仅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更关注他们的道德水平不断的读书——汲取高营养,学习教育专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让自己的根基尽量扎实深厚些…

三、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现代社会是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电脑、电视

有些知识我们教师真不如学生。比如,学电脑,我们不如学生学得快,玩游戏,我们不懂规则,军棋、象棋、五子棋、跳棋,有的学生样样精通,篮球、足球、乒乓球更不在话下,目前,我校掀起了一股乒乓热,学生打得那个精彩,就甭提了。我觉得自己太无知了,与学生间的隔阂太深了,除了课堂上的知识,简直无法与学生无法沟通。由此,我认为,教师在学习业务的同时,应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拉进学生与自己的距离。

篇13:拉近学生与古诗之间的距离

一、读到深处水渠成

古诗教学关键在于吟诵, 有时候读着读着就进入了诗的意境中, 诗意也基本了解,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读到深处水渠成”, 从而在慢慢的朗读吟诵中领悟诗的内容及诗所描绘的意境。如教学杜甫的《春夜喜雨》时, 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在一遍遍的品读、吟诵中, 学生就可以感受到春雨的特点和作用, 体会到诗人赞美春雨及时、无声地滋润万物生长和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并且也被这种喜悦所感染。在朗读中品味, 在品味中朗读, 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朗读与吟诵中走进诗的意境中, 自然水到渠成。

二、牵一发而动全身

每一首诗都有其“诗眼”, 抓住这个诗眼, 辐射整篇古诗, 应该是古诗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可以达到牵一字 (或词) 而动全诗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示儿》这首诗时, 我这样启发学生:“古诗中往往有一个诗眼, 这个诗眼就像文章中的中心句一样重要。它能充分、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 使诗歌形象鲜活, 引人深思, 富于艺术魅力。找到了诗眼就能充分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理解古诗意境的困难就能迎刃而解。同学们能不能找到这首诗的诗眼呢?”话音未落, 教室内随即活跃了起来。学生有的说诗题“示儿”就是这首诗的诗眼, 理由是整首诗都是陆游对儿子的要求和告诫;有的说是“悲”字, 因为“悲”体现了诗人临终不见“九州同”的悲伤;还有的说应该是“无忘”, 理由是作者教儿子“无忘”, 正是体现自己的不“忘”, 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动, 值得品味。在学生众说纷纭、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 我适当地予以点拨, 向学生介绍了作者陆游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及他当时的处境, 使学生了解到诗人即使到了临终之际仍对收复失地寄予无限希望。联系诗文, 帮助学生抓住诗人的情感发展, 从万事空—九州同—北定—无忘的路线, 可见作者至死盼望收复失地、洗雪国耻、统一祖国的爱国思想。一个词, 一条线, 一首诗, 一切迎刃而解。

三、激活情感生共鸣

诗是浓缩的文字, 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经过诗人“精雕细刻”出来的, 都蕴含着深刻的意境。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去, 让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在文字之间融会贯通, 这应该就是古诗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如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一诗时,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厚厚的白雪覆盖着高山、道路, 死一般的寂静, 没有飞鸟和行人, 只见一片洁白世界的景象;江面上大雪纷飞, 一叶孤舟漂浮在江面上, 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翁独自在江上垂钓。课堂上, 学生通过想象, 自然就能感受到雪天寂静、清冷和凄凉的意境。此时,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老翁要在寒冷的雪天独自一人在江上垂钓呢?由此及彼,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柳宗元被贬永州, 精神上孤独寂寞, 但又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 就通过描写山水景物, 寄情于山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一来, 学生就容易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再来学习古诗, 自然是分外轻松, 情感自然融进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篇14:拉近你我他的距离

想要拉近彼此的距离,我们给新新人类一些启示:

1、让自己杰出有特色。

你有利用价值吗?精益求精、培养自己的专业,做一个可以被“利用”的人,别人当然会对你抱有好感。

2、适度参与外在活动。

走出自己的象牙塔,多接触外界事务,不但能掌握市场新信息,更能增加自己的能见度。

3、协助他人进步成功。

不论是有形的支授或是无形的智慧,懂得分享不藏私,能让一个人走到哪里都吃得开。

4、规划建立人脉网络。

不要让朋友四处散落,依照自己的方式把朋友一个一个串起来,形成一个紧密的互联网络。

5、多方面的信息交流。

我们身处的社会蕴藏无限宽广的知识,绝对不是一张文凭就可以涵括得了,随时充实,随时交流,让我们的资讯成倍数增长。

6、把握机会主动推销。

再有才华的人,也要表现出来才会为人所知,否则也只是坐以待毙,自伤自怜了。

7、妥善处理负面状况。

毕竟百密必有一疏,人与人相处总是难逃纠纷和误解,若是处理不当,彼此的情谊便前功尽弃了。

“差就差在我没有显赫的背景。”很多人都会这样抱怨,但是说穿了,我们未来的前景,其实都是攸关于自己现在的人脉。丢掉那一身被动的姿态,不要再一脸骄气地等别人自动找上门来,利用眼前的环境去建构未来的前景,现在就发动自己的热情,主动接近别人。

把握十字诀“脸笑、嘴甜、腰软、外形仪态”,当我们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自然就能条条道路通往幸福、快乐、平安、成功。

篇15:如何拉近学生和家长的距离

各位家长大家好!首先感谢各位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家长会!这次家长会是专为六年级家长开的一次会议。首先先给各位家长报一喜讯,我校在读的六年级学生,在上次小升初的考试中 以优异的成绩分别考入绵阳南山中学、科学城、绵阳育才中学各有三名,考入绵阳英才中学的有一名、富乐中学免试一名。还有几名同学同时考入两所中学。余下还有十几名学生将参加富乐中学、一中、七中的择校考试,希望再创新佳绩!告诉大家这个喜讯主要以下几个含义:

一、您把孩子放心的交给我们,我们就会尽心尽力的把你的孩子辅导好,能够让你的孩子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

二、在教学上,我每次都会准备大量的教学资料,把不同类型的题分类,所以孩子不愿错过每次补课的机会,因为他们发现每次补课都有不同的收获!那么今天请家长来,就是特别针对六年级的学生,面临小升初这个转折点,如何能让您的孩子和您共同应对这个心理和生理的变化?

大家请看图片: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来共同看一下绝大多数学生的烦恼:

经常有同学这样说:朋友你有烦恼吗?有伤心难过吗?这世界怎么净和咱们过不去啊?你瞧在学校,有的老师大声呵斥我们;在家里,有的家长唠唠叨叨,真是烦啊!电视广告上不是也经常说吗,“我的学习好,爸妈没烦恼。”仿佛爸爸妈妈已经为我们订好了人生标准,一切以学习为重。于是,我们被无情的剥夺了玩游戏、看电视、打扮自己等等一切娱乐权利。交个朋友爸爸妈妈会担心早熟,晚回家一会爸妈差点报警寻我,成绩稍微降了一点,爸妈简直以为世界末日来临。。。现在的我该怎么办?爸爸妈妈,你们怎么就不能理解我??但是我们又不可能直接就和爸爸妈妈拼起来吧?于是“美苏冷战”正式拉开帷幕。。。不过这些都是爸爸妈妈的原因吗?当然不是因为责任是双方的!

我们又来看看父母的烦恼

有的家长经常说我的孩子都上六年级了,可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六日放假回家,总想多看会电视或玩一会游戏,再写作业,难道就不能先把作业完成再耍嘛?于是谈判开始,儿子你先把作业写完我就奖励你2元钱,或是上网1个小时。。。哎真是苦恼,难道在给我学习吗? 还有令家长更烦恼的事情随之而来几位家长聚在一起,很快谈到了孩子。一位家长说“我孩子三年级,上网玩游戏的瘾非常大。”这位家长遇到的情况,在我们的周围很常见。比如,有一天我和孩子去拍大头贴,老板的儿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玩网络游戏,老板说“这孩子,学习没本事,玩游戏却劲,什么游戏都会。”老板边说边赶走孩子。难道网络就那么吸引人,可以让孩子忽视一切?父母们为此抓狂,于是警察抓小偷的活动积极开展起来。首先六日家长会不停往家里打电话询问学习情况,避免孩子偷偷上网。可还是不起效果,干脆彻底一点,把电脑设置密码,看你还会有七十八班武艺不成。活动开展顺利,小偷无法开展行动,但抱怨声不断响起,孩子们会说,没人权呀,没空间呀,生活没乐趣呀。。。家长与孩子又生起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解决方法:

学生遇到家长有错,争论时应巧妙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1、及时沟通:平时遇到问题就与家长商讨,与家长多交换一些自己的思想认识,让家长了解自己,自己也知道家长的想法。这样,彼此之间可以互相理解,及时沟通,当自己有不同的意见时,要虚心、诚恳地向家长提出来,大家一起寻找答案,问题就会很快被解决,同时你和父母的感情都不会受到伤害。比如说你们现在面对的择校问题很多孩子就和父母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孩子考上了一中或七中或是科学城心里很开心想去就读,但家长还是希望孩子去富乐,这时矛盾产生了,学生为自己通过考试争取到的学校开心,毕竟是自己奋斗的结果,觉得自己享用胜利的果实很开心,因为那些学校也是很多孩子向往的学校,家长的不满意很可能让孩子失去信心,所以孩子就应该多去取证,比如去学校参观,找在读生收取学校的优点,把优势找到然后与家长及时沟通,问题迎刃而解!

2、见机行事:妈妈想给孩子报钢琴课,爸爸则希望宝贝能学习围棋,而自己却想参加军事夏令营„„进入暑期该怎么办?但问题出现谁都不好得罪,既要提出不同意见,并让家长接受,又要避免他们发火,这就要求我们在提意见时,要采用巧妙的方法。如果家长比较固执,他的错误看法不可能一下子扭转过来,就需要我们更耐心、更巧妙地做说服工作,如趁他心情舒畅的时候,及时阐述你的观点;或者借着有邻居叔叔阿姨来访时‘向他们讲述你对暑期夏令营的想法。当你受到叔叔阿姨的称赞时,你的家长也许会放弃自己的看法,说不定还会为你感到自豪呢!

3、先“捧”后“提”:当家长说的和自己不一样时,不防使用一些“诡计”。例如,当爸爸一口咬定赵州桥是鲁班造的,你不妨假意支持她:是的就是。桥下还有鲁班的大手印呢!见爸爸上了钩就话锋一转“可上次课堂上我就是这样回答的,老师说我错了,说赵州桥是一个什么叫李春的人修的。”爸爸听了可能会找书寻找答案,当他知道正确答案时就会一本正经的告诉你记住就是李春造的,再错就要打屁股了。这样你的目的不就达成了吗?不要公然反驳父母,否则下次他有正确的观点想阐述,又怕答错就没自信说了,你岂不是丢掉了一个人生中真正对你无所保留的良师益友?

4、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告诉父母孩儿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比优越的家庭学习环境更重要。第一,心理环境不等于外界环境,虽然外界环境舒适、明亮,可以使人的心情舒畅,但人的心里会反作用与环境。人在高兴事看一切都是顺眼的,但反过来,若心境不佳,房间的条件再舒适也没用。还有心理时间不等于物理时间,物理时间一天就是24小时。而心里时间一天可能等于片刻也可能等于一年。当高兴时心理时间扩大,不高兴时心理时间缩短。这就是孩子情绪高涨时一小时可以复习很多功课;而情绪低落时,半天也读不完一页书。这就要求父母不要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里压力。让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心里气氛。但是家长的严厉监督是凭空产生的吗?当然不是,这就要求孩子自己去解除家长心中的疑虑。首先你要向父母表示,自己对学习充满了信心,请他们不要担心自己偷懒,更不要监视自己。让父母相信自己是有学习自律性的。其次,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曲折,当考试分数浮动时,请父母不必过于敏感,更不要责骂,自己会用实际行动使父母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再次,劝父母让自己过正常的生活。在学习之内父母不打扰你,这是对的做法。但在休息之余也希望他们不打扰你,给你一些时间去听听音乐,看看电视,放松一下神经,也是对学习有益的,做到劳逸结合吗。同时,你应该主动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一方面是自己得到了休息和锻炼;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家庭的和睦气氛。

家长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

1、首先孩子沉迷在网络游戏中该怎么办?第一,玩游戏消耗的体力和休息时类似,既解了闷又休息了身体。第二,游戏中的画面、情节、人物设置等远远超出我们生活中见到的,满足了孩子自我想象的需求。还有其它各种原因,不胜枚举。所以,孩子喜欢玩游戏很正常的。那怎样才能把孩子从游戏中拉出来呢?针对这位9岁的孩子来说,他对玩游戏的渴望不光来自于游戏本身的吸引力,还来自于家长的引导。当玩游戏作为一种奖励时,游戏的地位已经上升到另外一个层面了,就像我们的父母在他们年轻的时候过年吃的一顿肉,现在的我们已经可以每天都吃到肉了。所以,要还原电脑游戏正确的位置,不是奖品。一旦真的放开,“奇货可居”的心理就会渐渐消失。家长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首先,家长正确认识网络和网络游戏。社会需要网络,孩子将来也会接触到网络游戏,家长之所以同意孩子使用电脑,是为了将来着想,让孩子渐渐适应网络,以免将来突然接触,孩子控制不住自己。所以,让孩子知道,网络是我们的好帮手,电脑不但可以玩游戏,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使用电脑不是奖励,只是一种需要。家长要用自己的言行让孩子看到电脑的作用。比如,制表、打文档、查资料、做课件等等,尽量少在孩子面前聊天、浏览网页、玩游戏。

——其次,暑期到了,当孩子的功课不多时,家长也不要人为布置较多作业,把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的,每天晚上要留30——40分钟的时间给孩子自己支配。这个时间有什么用呢? ——也就是第三点,要求孩子每晚必须玩电脑游戏20分钟。少一分钟都不行,多一分钟奖励连续玩5小时或10小时,而且睡眠时间不能少,第二天补习班迟到,自己把原因告诉老师。这里家长不但要忍耐住,还要投入时间,连续5小时不能让孩子打瞌睡,第二天即便孩子很早就醒了,也不可起床,确保达到正常睡眠时间,如果孩子害怕了,家长可陪同孩子一起来学校,向老师解释原因时,家长切不可代劳,最好不要在旁边听。让孩子自己叙述迟到的原因。可能有的家长会担心,要是孩子撒谎怎么办?第一,如果家长要到老师那里询问孩子的解释,那你就千万不要把到老师那证实的结果告诉孩子,当然最好是最好不要证实。第二,如果孩子真的撒谎了,他心里的内疚和痛苦远远超过受到老师严厉批评的痛苦,下次,孩子就会非常注意了,玩电脑时间一到,立刻下来,而折磨他的内疚和痛苦也许会在家长温和的态度下自然向你坦白。这种效果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

2、童心未泯、老谋深算两代人沟通的艺术,在于家长既是“童心未泯”,又会“老谋深算”。做不到“童心未泯”,孩子对家长敬而远之,没有共同语言;而只有“童心未泯”,没有“老谋深算”,则无法引导孩子。我们五年级一位家长就让我很佩服,孩子叫张西瑶他的父母再教育孩子上童心未眠和老谋深算就运用的恰到好处,他们总是会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女儿思考和讨论问题,长此以往孩子的话匣子就打开了,甚至他们班上有孩子早恋这一避讳的话题都会和父母倾诉,所以当家长听完女儿对各类班级中发生的事情的叙述后‘他们就会以成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女儿参考,仅是参考而不是必须照做。孩子的个性很有主见,而且作文写的也非常的深刻贴近生活!

3、接下来的一点也是有些家长和孩子沟通常常失败的原因,就是“恨铁不成钢”,“哪壶不开提哪壶”。其实沟通成功的艺术就在于“哪壶先开提哪壶”。(再讲这一点之前首先给各位将两个成语的由来第一个是“败走麦城”,是汉建安二十四年,蜀汉将关羽为孙权所袭,西走麦城,败走麦城时为吴将截获,被斩于临沮的故事。后以“走麦城”喻陷入绝境。形容事事能成功的人也有失败的时候即此”。)

有个平时动作总是慢腾腾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父亲说:“爸爸,今天体育课上我跑了第一名!”父亲有点纳闷,但还是说:“小冠军,快把比赛的实况给爸爸描述一下吧!”原来是上体育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分成四组比赛,这个孩子在小组跑了最后一名。然后每组最后一名同学再比赛一次,这个孩子就是这次“安慰赛”的冠军。孩子明明是小组比赛的最后一名,只是可怜的败将中的冠军,还值得高兴吗?但是通过谈话父亲发现的是孩子可贵的自尊心,于是决定和孩子一起庆祝“过五关斩六将”,闭口不谈“败走麦城”。试问,哪个孩子不愿意和这样一个能理解自己的父亲沟通呢?

下面还有几个比较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倾听、发现 许多聪明的家长就是注意了倾听(即使自己不感兴趣的话也要耐着性子听),诱出来孩子一串串心里话,使沟通变得很容易、言出必行、比如和孩子平视———蹲下来看孩子并与其交谈可以消除你在孩子心目中高高在上的感觉、遇到事情尽量与孩子商量———相互尊重、多让孩子决定———学会选择、可以试着给孩子写信———巧妙地表达、多替孩子着想———留点面子、放孩子出去———认识社会、向孩子道歉———说声“对不起”、向孩子学习———能者为师。我这里有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如果有兴趣的家长可以来领取回去阅读一下。

篇16:拉近身边生活和科学知识的距离

——升华和凝华教学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的科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相互协作、主动参与和自主性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验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会用已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感受科学原来是这么亲近,体验一种学习的成就感。而且,现在的科学课程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作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星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的能力。现在的科学课程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与教学的主人翁意识。所以,现在的教师和学生不能外在于课程,成为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接受者,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以及知识在生活中的成功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结论。下列案例就是注重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培养观察能力、注重主动思维、大胆参与的一个例证。

二、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升华和凝华。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这四种物态变化,学生对于物态变化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升华和凝华现象在生活中并没有前面四种物态变化常见,而且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思维障碍。所以这节课我就先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先复习前四种物态,复习四种物态变化分别是从什么状态到什么状态,是吸热还是放热,然后自然引出从问题“固态直接到气态,或从气态直接到固态可以吗?”先让学生猜测,引起学生寻找答案的兴趣和主动性,然后就能主动的来探究。因为这是一节理论与身边自然现象紧密联系的课,所以这节课就从学生设计实验入手,在碘升华和凝华实验时,引导学生观察,从观察中发现碘的物态变化规律。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时,锻炼学生从生活实际事例抽象出理论模型的能力。的在六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解释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还注重学生用已有的六种物态变化知识利用冰箱为载体来模拟设计一些自然现象,锻炼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以及拉近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同时也巩固了本节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在前面几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四种物态变化,现在请大家来回忆以下这四种物态变化分别是从什么状态到什么状态,是吸热还是放热。生: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汽化吸热,液化放热。师:(课件演示)那我想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物质能不能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或者由气态变成固态?

(许多学生都很肯定地回答能,看来,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不过估计只限于书本,没有生活中的实际经验):

(说明:由复习旧知识引入本节课的重点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敢于作出猜想的胆量)

(二)新课教学

师:大家都说能,到底行不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我们就用实验去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

(演示实验)(演示课件:介绍实验仪器和药品)师:这是一个烧杯,放上少量碘粒(固态),烧杯上放一个烧瓶,我现在用酒精灯加热,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碘会没了,有的说会有蒸气产生。)(对烧杯进行加热)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瓶中的情况,然后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看到了紫色的气体。(教师和同学都给予肯定)师:那你有没有看见有液态的碘产生呢? 生:没有。

师:那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碘可以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师:我们再把酒精灯移去,再请同学们细心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你得出了什么结论?(移去酒精灯,将烧瓶拿到下面让学生看烧瓶底部)(很多学生都说看到了紫色的亮晶晶的东西)师:这些东西是什么? 生:碘固体。

师:在这个过程中,你们有看到液态的碘吗?说明了什么? 生:碘也可以直接从气态变回固态。

(说明:这些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现象的能力)师:从我们刚才的实验现象中,我们知道物质是能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也能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我们把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把物质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课件演示,并板书)

师:从刚才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升华需要吸热还是放热,为什么? 生:是吸热,因为我们用酒精灯加热。(教师加以表扬)师:那么凝华就正好相反,要放热。(板书)

(说明:该问题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

师: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升华和凝华的实例?(学生讨论,回答)(说明: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一些具体生活事例,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来解答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能力)

生:白炽灯用久了,会变黑,钨丝先发生升华,后发生了凝华。(表扬)生:樟脑丸放久了就会变小,因为发生了升华。(表扬)生: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冰发生了升华。(表扬)

师:冰我们在平时看得比较多的是先熔化再汽化,那冰冻的衣服为什么会直接升华呢?

生:因为太冷,温度低于0℃就不会熔化,但衣服还是会干,说明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

(说明:此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生:冬天霜也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生:不可以先液化再凝固吗?

生:冬天夜里温度低于0℃,当然不能出现液态的水了。(通过学生的辩论,让他们更加从理论上把握霜的形成)(课件展示另外的升华现象及图片)

师:在有微风的、寒冷的天气里树上出现的针状雾凇,雾凇是一根根和松针一样的冰,出现在比较高的树枝上。生:是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

师:雾凇的形成原理和霜一样,但是霜很常见,雾凇为什么不常见?

(问题有一定难度,允许讨论,学生议论纷纷,非常愿意接受问题的挑战)生:因为近地面水蒸气含量高,高的树枝周围水蒸气含量少。

(说明:此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考虑问题应从什么角度分析)

师:固体升华要吸热,人们常利用升华吸热来得到低温。这样的例子大家遇到过吗?(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很难回答,所以作提示:英语晚会我们制造舞台效果的烟雾。)(经提示,学生马上反应过来,说是干冰)

师:请同学们阅读干冰的一段介绍,然后思考干冰为什么能“呼风唤雨”,干冰在制冷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水蒸气又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学生阅读,思考,可做讨论)(说明:此段阅读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从材料当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生:干冰先升华,升华要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于是就形成了降雨。(该同学语言清晰,回答正确,同学老师都给予高度评价)

师:干冰可以用来人工降雨,那舞台效果中的烟雾有是怎么用干冰制造出来的呢? 生: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所以就形成烟雾。(由于回答错误,学生笑。给予鼓励)

师:二氧化碳气体我们能看见吗?所以烟雾不是二氧化碳,那是什么呢? 生:是小水珠。

师:那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师:水蒸气为什么会遇冷?

生:干冰升华吸收了大量的热造成的。

师:现在大家应该很明白了吧。再请一个同学来说说舞台烟雾怎么形成的。生:干冰升华吸收了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就是烟雾。

(说明:将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问题,来降低难度,易于思考,然后在综合)师:干冰可以用来人工降雨和制造舞台烟雾效果,还可以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师: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六种物态变化。哪几种是放热的,哪几种是吸热的? 生: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师:接下来用这六种物态变化来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云、雨、雪、雾、露、霜。(展示图片)这六种自然现象都是由什么物质形成的? 生:水蒸气。

师:先看云、雨形成的录象,然后看示意图,来解释云雨的形成。

学生讨论之后,总结:水蒸发形成水蒸气到高空遇冷后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聚集成云,当小水珠变大时就下雨了。(课件演示:水蒸气液化形成云雨。)师:再请大家来说说雪是怎么形成的。

生:当高空的温度很低时,水蒸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小水珠再凝固成雪。(课件演示:水蒸气先液化,再凝固成雪)师:露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夜间的气温比白天低,所以,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植物和其他物体的表面上形成露。

(课件演示:水蒸气液化形成露)

师:霜的形成我们之前就说过了,请大家思考,露和霜都是夜间温度降低形成的,那什么情况下形成霜,什么情况下形成露呢? 生:霜的形成比露的形成温度更加低。师:雾又怎么形成的呢?

生:在没有风时,温暖气流(水蒸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了雾。师:雾的形成还需要有有尘埃,所以大气污染会使雾日增多。有雾时,地面附近的能见度降低,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雾较浓时,高速公路和机场都要关闭。(说明:进行环境教育)

师:你能够利用电冰箱制造出露、雾和霜吗?请叙述具体的方法。

(说明:进行课外探究,利用以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模拟制造一些自然现象,训练逆向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说方法。(学生讨论异常热烈,很多学生都积极参与积极思考)

生:将一个瓶子放入冰箱中,过一段时间,将瓶子拿出来,过一会儿,瓶壁上有一层小水珠,露就制造出来了。

生:将冰箱门打开,过一会儿,冰箱内壁上就会出现一层露珠。(学生反响强烈,这样太浪费电啦)(教师鼓励,想法不错)生:将冰箱们一打开,就有雾出现了。(教师表扬:很好,生活经验丰富)生:从冰箱里拿出冰冻的东西,表面就会出现雾。(教师加以表扬)生:将盘子放入冷冻室,过一阵子表面出现了一层霜。(教师加以表扬)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六种物态变化,同时也用六种物态变化解释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自然现象。

四、课后反思

升华和凝华和另四种物态变化比起来要抽象一些,生活中不是很常见,学生较陌生,所以不能先给出概念,而采用先猜测,然后用实验来证明,这样学生就会有比较感性的认识,而且也符合认知过程。学生在用已学的六种物态变化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时,能比较好的表达。在后面用冰箱制造常见自然现象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挖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学生能结合实际生活和知识原理来进行热烈的讨论和发言,不知不觉中学生觉得知识原来和生活是多么的贴近。

上一篇:一次刻骨铭心的拔河比赛作文800字下一篇:十七届五中全会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