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信念的个人观后感

2024-06-29

我的信念的个人观后感(共13篇)

篇1:我的信念的个人观后感

读了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一文,突然对这位法国的著名物理学家升起一股由衷的敬畏之情。

也许,这位献身于科学的女人经受过太多的磨难,但这又有什么呢?正如她所说“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我要有信心”。做好每一件事,不仅仅要那过人天赋的才能,最需要的还是那句“我已近尽我所能了”。

她坚韧,她顽强,追求自由,让她倍爱生活,她被无私的事业强烈吸引,淡泊名利,“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也许我们的世界中真的需要这些为了梦想而奋斗终身的人了!

科学家的工作和蚕结茧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心无旁骛的工作吧。

从这点来说,不得不敬佩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热爱工作,也热爱梦想,奉行自我的信念!

篇2:我的信念的个人观后感

这也仅仅是我自己的理解,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这篇文章中,没有热泪奔放的言辞。只用缓缓的语调记载了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由此也可见的他是多么的淡薄名利,文章更多的是体现他对科学的热爱于坚毅的精神。

除了科学实验外,他在生活上也是至最求“简单”二字简简单单的家庭生活就能让他感到很愉快。

篇3:我的教育信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就明确教师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既教书, 又育人。以一节课是否定论为优质课的评价为例,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把这一节课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 通过引导, 借助一定的媒体资源, 激发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求知意识,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了, 并且教师做到教学程序清楚、结构严密、过渡自然、突出教学重难点、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应该是一节成功课。但教师却忽视了在课堂中对学生德育思想的渗透, 也就是重知识传递与传播, 轻学生人格个性的培养, 最后评价这绝不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课。因为学校教育是在传递与传播文化知识的基础上, 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与学生品行养成教育, 以实现成人先成志, 做事先做人的教育目标。

教师的事业就是教育事业, 在教育过程中, 要处理好师与生的关系, 因为教师本领再大, 得不到学生的认同, 不被学生所接受, 这样的教师谈不上是好教师, 教育效果也不会被家长、社会所认可。良好的教育应从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多年的教学工作告诉我, 要学生信服你, 爱戴你, 除了自己本身要善于总结、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外, 还要处处心系学生, 与学生处于同一高度, 保持一颗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爱心, 多角度了解和理解学生。首先是教师课堂上的吸引力、亲和力、感召力和以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 这是师生成为益友的基础和纽带。因为学生一天中, 在校时间大约是六到七小时, 在这段时间里, 师生每次见面如果教师总是板着面孔, 漠视学生, 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恐慌、畏惧心理, 导致师生关系的疏淡、远离。而且必定是学生, 他或她一天中可能不犯错吗?犯了错的学生更需要呵护, 更需要爱, 更需要理解。能够拉近师生之间距离, 成为父子、父女、兄弟、姐妹的最好办法是教师处处心系学生, 时刻以微笑面对学生, 使学生时刻感觉自己在教师心中的地位, 感觉教师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最信任的人。况且教师的微笑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爱, 是师生亲情、友情的表现, 是增进彼此了解的最有效方式。现在的小学生他们是具有一定甄别能力的, 不要说是中学生或更高年级的学生了。如果教师每天都能兢兢业业上好每一节课, 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学生为本, 都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学生潜力, 使学生感觉学习轻松、愉快, 感觉离不开你教师, 这不是拉近师与生的距离了吗?记得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 在第一节课上我就根据学校的校纪校规以及我对班级管理的初衷, 制订了较为严格的班级管理条例, 从此学生就认为我很严肃, 不愿和我接近, 不要说见面打个招呼, 就是对面来了, 他们都要千方百计避开。于是我认真检查了自己存在的不足, 并且下定决心一定要带好这个班的学生。学期开学两周后, 我就收到有家长对我提的意见说:“孩子分到我这个班后, 总是胆怯, 又听不懂我上的课”。这时我心里很矛盾, 冷却下来认真反省, 查找原因, 终于清楚主要是学生和我还存在一定距离, 加之我的管理初衷没有很好地从学生角度出发、没有很好地联系学生实际。我找准根源后, 经过认真分析、反复思考, 决定: (1) 请教有经验的教师, 并与同级教师进行探讨; (2) 从课堂入手, 努力备好、上好每一节课, 时刻心系学生, 以微笑面对学生, 同时经常注意观察学生的动向, 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以及存在的困难; (3) 努力利用周末尽可能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家访, 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 争取多方合力教育; (4) 激励学生给我提意见, 开始学生不敢提, 怕我所说的是假象。于是我就请班长收集学生所提意见交给我。我拿到后作了认真分析, 如果提的意见合理我一定做到, 如何不合理要耐心地进行解释, 使学生能接受。一次、两次, 学生对我有什么看法或意见就再无顾忌地提了, 我也做到让学生满意。一个月后学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质的转变, 有什么话都能告诉我, 他们的学习也明显感觉轻松了。师生之间不单纯只是师生情, 重要的是良师益友。信任是师生之间的坎, 一旦越过这个坎, 彼此就成为无话不说的益友了, 教育教学工作也能够做得更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如果你使人信服你, 你必须真诚地尽力地从对方的角度看事情。”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祖国未来人才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每一位教师的辛勤工作, 取决于每一位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 取决于教师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关键在教师。”这就给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的教育理念;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胸怀宽阔、为人师表、自我完善的风范;多元的知识结构;健康的心理素质。 (1) 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师必须树立教育是为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及道德素质的教育理念, 而教育的对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体学生, 这就决定教师必须在充分熟悉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去实现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以培养出时代所需的新型人才。 (2) 教师要有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生命线, 也是学校生存的资本。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 设计出教学流程, 并应用于课堂, 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从课堂中反映出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之强, 学生真正实现参与、合作、探究。但这只是教学能力, 是不全面的, 教师还必须具备“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修养, 以循循而善诱的方式诱导学生, 方能培育出时代所需的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 (3) 教师要有胸怀宽阔、为人师表、自我完善的风范。教师是学生最好的写照,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楷模作用。记得我读一年级时我的启蒙老师所写的字是方块字, 到现在我写的仍然是方块字。教师是知识文化的传承者, 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培养出时代所需的合格人才。如果教师还停留在原基础上或者认为我现在已有的知识已终生够用, 这样的教师终究要被时代所淘汰, 时代的发展是不允许教师墨守成规, 所以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我, 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才能立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中。 (4) 教师要有多元的知识结构。以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不能忘记的屈辱》为例, 这一课所涉及到的知识有历史知识:简要介绍1840年英帝国主义是怎样打开中国大门的和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地理知识:有1985年、1998年、2002年的三幅不同年份的香港地图和一副近代时局图漫画;最突出的语文知识是《七子之歌》中用拟人的手法将被外国列强夺取的七处失地———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比喻未脱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数学知识:各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都提到中国赔偿白银, 白银与人民币怎样折算;品德知识:从这段历史中我们要懂得中国为什么在当时会被帝国主义者欺辱、蹂躏, 中国当时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说教师所上的每一节课, 不是绝对单纯某一方面的知识, 或停留在书面上的一些简单知识, 而是涉及到多学科、深层次的很多问题, 如果教师是井底之蛙, 而不具备吸纳百川之精华汇集于大海的能力, 教师能胜任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工作吗? (5) 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是教师必备的条件, 教师的喜、怒、哀、乐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如果教师每天都保持着乐观向上, 积极进取、不断追求的心境, 哪怕是学生做出让你怎么不高兴的事, 你都能容忍, 也容易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 需要心灵、意志、精神的不断更新, 以确立自己的教育信念, 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教育信念是教师对教育的一种向往、追求, 是教师工作的航向, 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途径, 是教师自我提高的动力。

篇4:林奕华:我的信念是浪漫

与林奕华谈论爱情,应该算找对了人。这位感情丰富且敏感的双鱼座艺术家,几乎创排的绝大多数舞台作品都以爱情为主题。谁知,这位鬼才导演劈头盖脸第一句就是:“没有爱情谈爱情,其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随即话锋一转,“不过,这就是这个消费时代的特质。”

在林奕华看来,爱情是养分而非手段,“在人生中,对自我的认识是极为重要的,而爱情,恰恰是帮助你找到自我价值的方法,通过对方照射于自我的认知,来完成全面的人生追求。”遗憾的是,这一过程如今变得简单而草率,爱情成了一种消费行为,因为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于是让别人通过爱来帮助了解自己。“现代人愿意付出时间、金钱,却最难付出情感。”

“用戏剧来诠释整个时代对情感的被动,其实是很难的。”林奕华认为,尽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情,然而大家最终所需要的结果却是一样的。“因此,爱情小说、爱情电影、爱情戏剧怎么拍怎么演都不过时,时至今日,有市场的爱情故事依旧是主流。”由于对未来缺乏认识,没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因此人们特别喜欢怀旧,回顾过去永远是最安全的情感表达方式。可林奕华却不,这些年来,他始终致力于通过戏剧创作,来反映这一时代的一些现状,“爱情是人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助力,因此,我们需要信念、想法和创意,而非说教。”

认识自己更多一些

林奕华的话剧常会给人带来很多思考,《在西厢》中“反观自照”的思考则来自于他的一次失恋。因为表白遭拒,林奕华对于对方未能察觉到自己的优点而沮丧。“只有画画的人才能看懂一幅画,而一般人都是走马观花,很难沉下心来。因此,很多人都需要敞开心来认识别人,就得先梳理自己的心灵。”。

在林奕华看来,现在很多人对爱情都讲求条件,他们先考虑自己会不会受伤,再去恋爱。“其实,人应该是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通过自己来认识别人。爱情本来就是一个从A点到达B点的过程,这个过程很长,但不能省。所以祛除魔咒的前提就是要你自己去放开,去包容别人。”

因此,《在西厢》从婚嫁开始谈起,由公共伦理延伸到家庭伦理,从感情的问题一路上升到整个社会、时代的普遍问题。总体来说,他想表达“什么是我”这样一个问题。剧中不仅有女人要嫁入豪门的剧情,还有男人要入豪门这样一个性别颠覆的设计,其实就是想通过这一情节告知受众自我是什么。“有些人找对象,希望找个和自己性格互补的,有的想找个和自己性格一样的,但他们的前提都是保护自己。其实,要放开来爱。”

《在西厢》的主题是严肃的,而结尾却不乏温馨美好。对此,林奕华有着自己的看法,“现在这个结局,其实是拿我一部分人生经验做底子的。我一直觉得,我喜欢过的人,绝大部分都没有以我希望的方式喜欢过我。比如,我曾经非常喜欢的某一类型的男生,他们都喜欢那种肌肉型的。那好,我就去练。练回来之后,有可能他就对你有反应了。但是,这时候你才看到另外一个真相,他是对你的肌肉有反应,而不是对你有反应,所以你会发现,他继续对其他有肌肉的人同样有反应。我就开始问,我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所以我觉得那个答案是说,你不要干等。你不要认为说,这个就是要看缘分,其实缘分本身就是认知。对我来说,一个人永远都不改变的话,他就会遇到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唯有当他开始改变后,他才会有所谓的运气;唯有当你能够接受自己之后,你才能够遇到另一个很接受你的人;唯有你成为自己想要拥有的那个人的时候,你才会遇到另一个像你这样的人。”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其实与他的成长经历与爱情经历息息相关。按照林奕华自己的说法,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长大的人。“我的文化背景比较混搭。我出生在香港,13岁时又被送到台北住读了一段时间,又由于殖民地背景,打开电视收看的是BBC的电视剧。所以,我有无数个幻想中的自己,我想去当一个美国口音的英语新闻播音员,想去当个台湾歌手,当然还有蝙蝠侠、罗宾汉之类,很天马行空。”正是这种丰富的文化带给他细致的情感,而学习戏剧的初衷,就是为了“认识自己更多一些”。林奕华尤其注重细节的表现,他认为观赏戏剧均不应该是“走马观花”。“细节并非只是被看见的部分,它更多地存在心里,体会细节是需要有情感来支持的。”

积极热爱生活与写作的林奕华,偏偏从小就不热爱上学。“在我是小孩的时代,读不读得好书没那么重要。中一时我因拒绝参加课外活动而退学;后来去台湾在一个很荒芜的军训式的学校读了三个月,我逃回香港;找了第三个学校后,我又每天逃课,后来有次发现路上有个20辆校车的巡游队伍,我觉得很帅,就去了那所学校,当时我该读中四了,却进去读了中二。中三时,我采访了第一个访问的对象甘国亮……”再之后中五要会考时,香港电视开始蓬勃发展,22岁的王晶来找17岁的林奕华,两个人在半岛酒店签了合同,林奕华正式进入无线当编剧,那是1978年,他的月薪是4000港元。

“我当时不考虑房子、车子、读书、名声,即便有这样的社会氛围,但是没有感染到我。我的不幸是没有得到正统教育的经验和机会,但是我找到了自我教育的一条路。我的自我,就是不断创作不断蜕皮的过程。开放的环境,可以使一个孩子全身的毛孔都张开,可是今天,大家都活在成功的范本和束缚的道路中,所以大多数人并不快乐。”

提出问题,没有答案

“再排一百部戏,我的终极命题还是只有一个——了解自己。中国人重视伦理大于一切,人性反而成了配合伦理的零件。我们为什么会在大氛围中活得不快乐?因为我们被绑着,我们有机会看看绑着我们的是什么吗?”林奕华永远在实验,“有的人可能不习惯,他们带着传统的观剧理念而来,期待看到一出‘起承转合’的戏,而抱怨我的戏信息量太大。其实,我只是在规矩的束缚下到处挣扎试探,试探着提出一个个问题,你可以看不懂,看不懂才能提出问题。”

由于自己所处的同志身份,林奕华早年的一些实验性很强的舞台作品都探讨到了同志感情问题。当时,他为这一族群在社会上的认知与平等,做了许多工作。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他逐渐发现,同志间的感情问题,其实同样存在于异性之间,爱情的酸甜苦辣,并不分男女。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同性恋的价值观和异性恋的价值观一样,因此就没有必要特别强调‘同志’这个身份。”于是,作品的主题逐渐由同性转向异性,“当我感到仍然无法解决自己的困惑时,我发现,人与人的感情问题,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时代问题。”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林奕华作品的深度与广度也不断提高。

《在西厢》被定义为“非常林奕华”成立20周年的“生日大戏”,算上2011年底在香港上演的《贾宝玉》,30年时间,林奕华做了50出戏,“它们统统都跟三个主题永远有关:青春、自由、勇气”。

即将在2012年踏上内地巡演征程的《贾宝玉》,是一部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舞台剧,以极其现代的演绎方式诠释了故事蓝本的灵魂人物“贾宝玉”。该剧重新演绎了原著中的经典章节,如黛玉进府、葬花,晴雯补裘,宝玉与宝钗大婚等。尽管舞台剧中,角色人物设置、情节等都依据原著设计,但是在服装、对白、动作表演中却变化多端,极具现代意识。“何韵诗扮演的贾宝玉,他的成长体验了种种付出与代价,他希望能与林黛玉永远在一起,而并不满足于他们当下的在一起。这就表现了爱是一个需要付出的东西。再比如我导演的《远大前程》,李心洁扮演的宝贝,无论是与建筑师摩西还是小混混小鬼在一起,都有着不满足的地方。因为爱是不能被物质所量化的,幸福来源于内心。这一切,都是我对于这个时代的思考,什么是愛,我们怎么去爱。在一个人人都希望在情感上保护自己的环境里,我的戏剧只提出问题,却没有给出答案。我想,这些对观众是有用的,哪怕百分之一,也是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辛勤耕耘的收获。”

请林奕华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的爱情观,这位并不年轻的“大男孩”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的信念就是浪漫。”

林奕华很庆幸自己是一个双鱼座的男子,他说“我可以将自己身上浪漫的那一面与工作联系在一起。”在林奕华看来,爱情依旧,也会永远是自己热衷的创作主题,在他的计划里,始终不忘要做一部当代命题下的永恒传奇——《梁祝》,还有许多古代经典爱情传奇故事诸如《牡丹亭》、《长生殿》的当代解读。诚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要用戏剧说明爱情的不易。”

篇5:我的信念读后感

我初读这篇文章前对居里夫人也有一些简单的了解,可我读完这篇短文后,我对居里夫的人了解又加深了一些。居里夫人内心的崇高是我无法想象的,文中居里夫人说:“我年纪渐老,我更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载花、植树、建筑,对朗读诗歌和仰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这说明居里夫人虽然也有自己的爱好,可她却并没有注重,她还是专注的投入到科学中去,可以表现出居里夫人内心的事业。

居里夫人把自己的科学事业称作纯粹研究,是纯粹为着探讨真理而研究的,丝毫没有名利之想。正如文中所写:“当皮埃尔居里和我考虑要不要在我们的出现上取得经济利益时,我们都认为不以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因而我们没有申请镭的专利,也就抛弃了一笔财富。”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品质令我十分的敬佩,十分赞叹。

这篇短文的感情不是表露于字面,而是蕴含于平实的字里行间。本文通过居里夫人对自己人格、为人、理想和信念的回顾与总结,表现了一个有着顽强意志、执着勤奋精神的,淡泊名利,不图财富、献身科学、探求真理的伟大科学家的理想、追求和人格魅力。

篇6:《我的信念》读后感

文章表现了居里夫人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淡泊名利,受事业的强烈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她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她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

居里夫人发现镭之后,就诞生了一门放射学,镭便被誉为“伟大的革命者”。又过了不久,人们发现了镭在医学方面的价值。有人劝居里夫人去申请专利,可居里夫人却抛弃了这一笔能够让他变为百万富翁的财富。居里夫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梦想家”。

当他提炼镭的时候,有害的物质不断侵蚀着她的身体……而在是时候为自我所付出的一切得到什么的时候,居里夫人完全的放弃了。他把这笔财富留给了大家。

而当居里夫人需要一克镭时,穷苦的她已经没有本事花费这笔开支,也没有人愿意借给她。最终,还是一位好心的记者帮了她,把她的故事写在报纸上,居里夫人这才拥有了一克镭。

篇7:我的信念读后感

玛丽居里是一位令我崇敬的科学家,她一生曾荣获两次诺贝尔奖,她被荣誉地位和赞叹声包围,却不图财富,不图名利,一心探究真理,为科学无私奉献,这几点在《我的信念》一文中充分表达了出来。

居里夫人在文章开头第一段就运用了点名中心的方法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信心,认定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走到底。用这样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不论你最后是否成功,你都能问心无愧。接下来居里又举了一个蚕结茧的事例证明她上述的观点。文章接下来讲了玛丽居里自己的生活及信念。她以她新颖的想法告诉我们一个小孩子的执著与单纯或是想象力,有时大人是不能达到的,应为孩子的心中没有杂念,不为名利金钱所动,所以她会像小孩子一样的面对自己的科学事业。

这位镭的母亲的惊世之语的确只有在平时这么做才能有所感悟。我相信,居里夫人的这一种信念(品质)会在科学的历史上永远闪烁。

篇8:我的信念的个人观后感

笔者作为教师中的一员, 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 把责任当己任, 立足岗位做贡献, 教书育人。“以学立业, 以德立身”是我们教育的宗旨。本文浅谈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观。

一育人先育德

子曰:“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由此可见, 德是立身之本。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宗旨。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我们不仅要教好书, 更要育好人。育人先育德, 以德育人, 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理念, 追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 习惯决定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是品德培育的基础。好习惯的培养应从培养独立的个性开始, 笔者从学生自己整理书包开始, 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两个资料袋, 一个是语文资料袋, 一个是数学资料袋, 两个科目的学习用书分开装入各自的资料袋;在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具;要求学生自己背书包上学。久而久之, 学生拥有了良好的作息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思想觉悟自然也就提高了。

2.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深信, 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师只有自己道德高尚、乐于奉献和热爱学生, 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塑造学生, 才能不计较个人得失, 执着地追求事业的成功。真正的德育教育是榜样的教育, 榜样胜过言语, 教师应成为一个言行一致的人。教师对待学生要严慈相济, 需要多一点爱心, 多一份宽容, 多一份期待, 对学生严格要求。“亲其师, 信其道”, 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学生在老师人格魅力的感染下, 同学之间能和睦相处, 互帮互助, 热爱班集体的生活。

二教会学生懂得感恩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 活得幸福, 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心怀感恩之情。纵观学校的许多问题学生, 他们不但不懂得感恩, 反而与老师、父母为敌。学生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 是缺乏真正的阅读, 应让学生多阅读, 如《感恩故事》、《神话故事》、《伊索寓言》、《成语故事》、《名人传记》……这些阅读应当占据学生的整个理智和心灵, 引起他们去深入思考周围世界和自身, 迫使他们去仔细观察和了解人类灵魂的复杂性, 迫使他们去考虑自己的命运和前途。那怎样才能使好书成为自我教育的手段呢?这就必须教给学生多读课外书的习惯。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名人传记, 这一类书是青少年进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 他的个性就失去了核心, 而理想是最鲜明地反映和记录在书籍里。所谓自我教育, 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 培养学生用英雄人物的生活作为测量自己的尺度。

三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人生不能没有梦想。追求人生幸福的梦就是理想, 就是奋斗目标, 就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以学立业, 以德立身”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在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以来, 举国上下纷纷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为实现“梦想”而奋斗。学校举办了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的多项活动, 包括征文、演讲比赛、大队活动、中队活动等。在主题中队会上, 学生们各自阐述了自己的理想, 有的想当科学家、有的想当护士、有的想当人民教师、有的想当画家, 要让学生们深知, 要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努力学习, 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 才有可能对国家负责。

四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子曰:“里仁为美。”良好的班风对全班学生起着陶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它推动班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班级管理中, 教师要为人师表, 在班级管理中, 教师要正学风, 组建学习互助小组, 细化每个学生的责任, “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做”, 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同时又在享受集体的精神财富。

五因材施教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行各业人才。俗话说:“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因材施教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的具体做法是: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面对后进生能不离不弃, 耐心帮辅;面对尖子生, 能给他们压任务, 让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让班级里的每一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乐中学, 学中乐。

综上所述, 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小中见大, 让学生们熟知, 要为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努力学习, 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 才能对国家负责。

参考文献

篇9:薛绪掌:坚持是我的信念

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与农化系农业环保专业学士学位,到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与水系土壤专业的硕士学位,再到美国怀俄明大学农学院土壤学专业的博士学位,虽然土壤学是一个并不容易出成绩的学科,但是多年来,薛绪掌始终在这个困难而又复杂的领域里默默地耕耘着……

记者:能简单介绍一下您目前主要从事的研究吗?

薛绪掌:目前,我主要从事的是负水头(负压)灌溉技术的研究。说起这项研究就不得不提到新星计划。2002年我入选了新星计划,依托新星项目——土壤水分的精确控制及其应用,我开始从事负水头灌溉技术的研究,并一直做到现在。

记者:当时为什么会想到要从事这种技术的研究呢?

薛绪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我国水资源的紧张局势也逐年加剧,节水技术和设备的相关研究的重要性也随之加强。目前农业生产中采用或推广的所有节水技术,如喷灌、滴灌、微灌、地下滴灌等,都是基于水头压力为正水头的灌溉,部分土体在灌溉后达到水分饱和,导致土壤在一定范围内干湿交替,从而影响了这些灌溉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节水效果。通过将供水压控制为负水头进行灌溉,实现土壤含水率的精确和持续控制,即为负水头灌溉技术。

记者:这种技术会产生哪些实际效果呢?

薛绪掌:当基于供水压力为负水头进行灌溉供水,土壤含水率呈非饱和状态,就可以抑制土表湿润导致的无效蒸发和地下渗漏导致的无效灌溉及养分流失。通过负水头灌溉技术精确控制土壤含水率,有显著提高作物生产力的潜力。由于这种技术将土壤的含水率直接控制在目标含水率,不需要进行灌溉时间和灌溉量的决策,所以十分方便农民使用。特别是薄层土壤、沙土和黏土以及设施栽培中,负水头灌溉技术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记者:这种技术与普通的灌溉技术的区别是什么?

薛绪掌:通过负水头灌溉系统将供水器埋入土壤中,利用植物水分生理特性和土壤张力特性,实现植物对水分的连续自动获取,改变间歇灌溉理念,变“灌”为“给”,变“连续灌溉”为“连续给水”,变人给的“被动灌溉”为植物获取的“主动吸水”。

记者:现在的进展情况如何呢?

薛绪掌: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目前负水头灌溉技术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实际的应用,但这毕竟是一种全新的灌溉技术,理论和技术还不够完善,还需要大量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以建立一套完整的负水头灌溉技术理论体系和技术规范。

经常会有人问我,这么多年你一直做负水头灌溉的研究,是否感到单调、枯燥?我想说的是,做研究并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要想取得成功,就得付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5年不行就10年,10年不行就20年。只要是我认准的事业,我是不会轻易放弃的,因为坚持就是我的信念。

科技新星计划

篇10:我的信念读后感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演讲:“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不是一个痴迷于科学的人,也不想成为什么名人伟人,但当读到居里夫人写的《我的信念》,我却深深感受到作为科学家的居里夫人人格与品质对于做任何事的魅力。居里夫人靠着自己坚强的信念,毕生致力于科学研究,成为一位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成为科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品读她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对于信念,我得到了从未有过的收获。

她写道“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并且她还对这种坚韧不拔作了精妙的诠释――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情完成。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平常,我们都喜欢用“坚韧不拔”来标榜自己对任何事情都会有毅力,可是现在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我是否已经尽我所能了?”如果没有尽到自己最大的能力,我们怎么敢说我们对自己的信念曾经“坚韧不拔”?

居里夫人像蚕结茧一样“总是耐心地集中在一个目标上”五十年致力于科学研究,贫穷简陋的生活对她来说像梦幻一般艰辛,回想自己:我们能否像她一样几十年始终如一日地坚持做我们喜爱的事情完成我们的信念呢?

居里夫人为了能够从事自己喜爱的科学研究“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她不惜放弃申请镭的专利,抛弃超过比尔・盖茨的财富。她认为“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了事业的强烈的吸引,使他们没有闲暇,也无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这使她不愿受盛名所累,不愿为财富所迷,不愿受人事干扰。回想生活中,许多人为了名利舍弃了自己的事业,舍弃了自己的人格,没有了信念,结果终生不仅无所成就,而且后悔终生,含恨九泉。我们是否需要猛醒呢?

居里夫人说她并非是一个生来性情温和的人,是她能尽量克制自己的敏感。这更让我感到这就是居里夫人信念成功的伟大所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并不是缺少理想和信念,只是我们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敏感的内心很容易疲惫,烦躁,妥协,情绪化。这使得我们本有的雄心大打折扣,做事都变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们为自己的不努力找了太多的借口。生活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经受一点挫折又能如何?克制自己的敏感,让我们易怒易躁的心变得从容,情绪化是我们任何研究的敌人,为了我们喜欢的事情,就让影响我们心情的一切都去旅行。

篇11:我的信念读后感

作者玛丽・居里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她发明了镭,曾先后两次获诺贝尔奖。获奖并不是她的人生信念和目标,她的信念是――做一个为科学、为祖国奉献的科学工作者。

居里夫人在自己生病期间,什么也没有做,而是望着女儿所养的蚕。蚕是弱小的,卑微的,但他们却固执地,勤奋地工作,默默无闻的为人类吐着丝,丝吐完了,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科学工作者也不是这样吗?他们为人类发明东西,不求名,不图利,但是她却没有申请专利,也就意味着他们放弃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文中最令我感动居里夫人的一段话“我并非一生下来就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我很早就知道,许多像我一样对事物敏感的人,即使受了一点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他们尽量隐藏自己的敏感。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受益匪浅,当他猝然长逝后,我便学会了忍耐。年纪渐老,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如栽花、植树,对吟诗和眺望星辰,也有了一点兴趣。”对,每个人一生下来,都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但这不会永远。因为你的性格和命运完全掌握在你的手中。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最完美的,听别人数落你的缺点时,你就会受不了,就会生气,还会发火。然而,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冷静,要学会忍耐。

欣赏别人何尝不是一种好的习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欣赏别人,不能只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应该向远处看。

篇12:《个人信念与职业规划》观后感

接到归队的通知,我的疫情假期的余额也马上不足了,妈妈说这种吃完睡睡完吃的这种千年不遇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疫情期间有一种贡献叫做躺在家里就是对社会的贡献,正当看完苏老师的课程之后,聊聊触动到我的感受。此前大伯也曾多次提醒我,让我抓住这次百年不遇的机会,乱世出英雄,现在想想还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正像苏老师说的一样“你可以躺在床上躺在沙发上仰望你的天花板,但是你心里要想着疫情过后我要做什么,现在该做什么,有人在疫情中布局,有人在疫情中等待。”

在我看来所有的事情都是双面性的,有些人把疫情看作灾难,有些人把疫情看做机遇。坚定信念接纳困难也是一种境界。一个人的信念决定行为,行为激发潜能,潜能造就结果,结果来源于信念的支撑。

经过这次疫情我们周围的环境在变,疫情后的格局在变,面对这些变化有哪些所思所想?苏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颇深“环境在变,目标不变,笃定信念,结果必成”。其实生活不止是这次疫情,面对选择,面对困难,面对变化有些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有些是我们可以改变的,那我想说的就是:做自己的主人,用内心的能量和智慧朝着我们决定的方向去努力。把每一次的变化当做对自己的历练,用脑去想,用心去做,当你做了自己的主人,你会发现信念是可以管理的。

《大学》有这么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止,我理解为知道自己的局限,包括能力、欲望。

定,知道局限了,就不会随波逐流,无论是外界还是内在都可以看到明确的界限,心就定下来了。静,心定,不动,即可静,静指内在感受。安,定、静之后,与外达到和谐相处,内外相安。虑,内外相安之后开始思索,包括要做什么,怎么去做等等问题,由于定、安静,所以明心见性。

《诗经》有这么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静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两段话给我早在心里封存了很久,仍记忆犹新。第一段话是苏老师在讲到信念与现实时引用到的,第二段是小姨在我报考军校后提及的。说起来特别像我入伍后的经历,从选择入伍到为军校百般努力,再到转为士官,一步步走来,我的信念的就是留在部队,向着这个特别的世界中最高的山巅去努力。

当然坚定信念,为自己的信念去努力也是尤为重要,苏老师在课程中提到的几点我十分触动我。一、修与内,行与外。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活到老学到老,气质不是表现出来的,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当然现在社会少不了包装自己,学会包装也是一门艺术。二、学习力.行动力.创新力.是成功之根。这不由的让我想到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执行力。一个人能力的表现首先是学习,其次是学有所用,再者是突破创新。把所学的知识 专业 技能,为我所用是能者,用而有道是智者,道有所新是贤者。三、取长补短,团队协作。大伯跟我提到过什么是长板优势,跟苏老师提到的新木桶定律十分相似。当今社会无论做什么事情离不开团队,怎么在社会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取长补短已经跟不上现在的节奏了,那就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让自己的长板无限扩大,这样才能再风潮浪尖中踩上冲浪板。

自觉知,善沟通,强信念,定方向,做到知行合一,做一个有担当、负责任、乐于奉献的人。

篇13:我的信念的个人观后感

联邦快递业务督导查克在一次空难中漂流到一个荒岛上, 和他一起的只有一快镶有未婚妻相片的怀表、一个排球、一个联邦快递和一个皮划艇。之后的四年, 查克开始了他艰辛的荒岛生活。期间他不断尝试离开荒岛, 历经失败、绝望的打击, 但是要继续呼吸并在这个世界活下去的信念支撑着他, 并最终帮助他成功地逃离了荒岛。可重回社会的查克发现女友早已为人妻母, 一切都那么熟悉而又陌生……

影片通过荒岛这样一个特殊且富含哲思的背景, 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孤独的煎熬、大自然的苦难时, 借由信念的力量, 不断自我救赎, 勇敢抗争的史诗画卷。

二、解构信念对查克的影响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荒岛。如何在信念的影响下冲破荒岛的牢笼, 抵达自由的彼岸呢?

影片中陪伴查克度过艰难岁月的除了排球威尔森、未拆封的快递, 还有未婚妻送的怀表。这三样东西代表主角在生活、事业和爱情上的三个信念。本大节将以男主角查克为案例, 从生活、事业、爱情三个方面来分析信念如何帮助人类克服人性的弱点, 获得最终的成功。

(一) 信念之于生活

飞机失事, 一个人一个荒岛, 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生活所需的一切, 在文明社会只需要打火机轻轻一按就能生成的火, 现在也成了最大的难题。然而他从未放弃过生存的信念。影片中, 查克通过和自己的朋友威尔森的对话, 来表达并坚定自己生存和回归社会的信念。

威尔森, 一个没有生命的排球, 作为主角心中信念的具象而存在, 它倾听主角近乎歇斯底里的咆哮发泄, 给予了查克生存的希望和勇气。威尔森的诞生过程就是查克不断坚定信念, 克服人性弱点的缩影。生活中充满了困难, 平时轻而易得的火, 在荒岛成了奢望。查克尝尽各种办法, 甚至划破了手心, 依然无法成功。他烦躁不安, 甚至想要放弃。但与威尔森的对话减少了他内心的恐惧, 使他恢复了理智。其实排球威尔森作为岛上除查克本人以外唯一有名字的东西, 是查克生存下去的最终证明。人之所以为人, 就在于他能通过信念找到自我, 威尔森就是查克的信念具化, 在失去社会价值体系的时候, 在道德, 法律, 伦理不存在的时候, 没有女朋友、同事、父母, 那查克在哪呢?查克是谁?如果人存在被证明是无意义的, 这也许比缺水, 饥饿和寒冷更加可怕。主角为了不丢失自己, 与威尔森对话。每一次对话其实都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 对自己作为一个自由的人的信念的坚持。

所以, 信念不仅帮助我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 而且是我们生活的坐标, 是我们区别于他人的本质所在。

(二) 信念之于事业

影片中查克严守时间观念, 在任何时候都把时间概念清晰化, 即使流落到荒岛, 也通过岩洞里太阳光线的轮回来记录时间。正是严谨的时间观念, 帮助查克掌握好了大海海风和潮汐的变化, 能够在最后破浪而出。

查克还完好的保存了一份印有天使翅膀的快递, 并最终将包裹送给了它的主人。荒岛无望等待四年的时间里, 查克从来没有打开这个包裹, 是作为快递员的使命让他坚持了下来。或许这也是让他挺过难关的信念之一, 是一种敬业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三) 信念之于爱情

对于爱情, 查克其实在荒岛就已经知道了结果“我考虑过了一切, 知道自己会失去她”。但是怀表里未婚妻的照片仍然是他顽强拼搏的重要力量之源。在费劲波折终于回归社会后, 即使知道未婚妻已为人妻, 查克仍然想见一见自己深爱过的女人。虽然彼此相爱的两人最终见面, 虽然未婚妻说“我比你想象的还要爱你”, 但是面对着现实的责任, 两人最终不得不分开。

爱情是什么?对于查克而言, 就是一份责任。无论在何种境地, 为了这份背负着彼此期待的责任, 也要咬紧牙关, 奋勇拼搏。即使最终结局并不那么完美。这就是爱的信念。

三、信念对现代社会个体的意义

现代社会人们过分关注于通过改变外在世界来满足自我的物质需求, 忽视了内在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在面临着深刻转型期的中国, 个体生存意义感的失落已成为重要危机之一。人们受困于自己的荒岛而不得出, 衍生出冷漠、空虚、浮躁的社会氛围。而人的生存意义的危机实际上就是人的信仰和信念的危机。

信仰是人们超越现实的对于事物期许, 是终极价值追求。而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 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显而易见, 与信仰相比, 信念更接近于现实, 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也更为基础, 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

同时, 信念和人格密切相关, 坚定的信念是人格成熟的。没有坚定的信念, 则该人格是不可靠的。

所以说, 在现在这样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 培育个体积极的人生信念对于社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如果社会是大海, 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查克, 要想从自我的荒岛逃脱, 必须要有自己的排球威尔森、爱情怀表、快递包裹等等这些信念作为勇气和力量的源泉, 带领我们驰骋在汹涌的社会浪潮中披荆斩棘。这也是我们讨论信念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人的生存意义危机及其重建》王立洲

上一篇:综合科文书岗位职责下一篇:2024年重庆大学生村官考试申论:复习备考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