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教学计划

2024-05-12

美文欣赏教学计划(精选9篇)

篇1:美文欣赏教学计划

畜牧兽医学院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政府创办的北洋马医学堂,始建于1904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3年,由朱德总司令题写校名,组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1992年由原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题写校名,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1999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4年原军需大学转隶并入吉林大学后,改建为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作为中国现代兽医教育的摇篮,她开创了我国兽医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先河,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畜牧兽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2004年8月,我们隆重举办了中国现代兽医教育百年庆典,教育部原常务副部长张宝庆同志参加了庆典,并亲自为“中国现代兽医教育百年”纪念石揭幕。

学院先后同日本、美国、法国、丹麦、瑞典、德国、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的院校、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与日本北里大学签订协议,定期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

畜牧兽医学院将立足国家科技知识创新体系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的优势和特色,努力使学科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国家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加快实现“创建国内高水平研究型畜牧兽医学院”的宏伟目标。

动物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学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和谐与健康个性相统一,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从事动物疾病及人兽共患病防治、动物检疫及兽医公共卫生等工作的高素质兽医师。

学生毕业后适于报考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医学实验动物学、生物技术及其他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学生毕业后可在兽医行政部门、商检、海关、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兽医、防疫检疫、教学、科学研究、兽药生产经营、产品开发营销及兽医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

二、业务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现代意识和法律意识,具有宽厚而系统的动物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具有从事动物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技能,接受科学研究的思维和实验训练,具备该领域教学、研究、管理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理化、英语、计算机和现代生命科学以及动物医学科学的基础知识。

2、掌握动物机体解剖学构造及生理机能,掌握病理情况下动物机能的变化,致病因素、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预防、诊断、治疗的基本知识。

3、掌握动物疾病致病因素分析检验、药物使用、常规器械使用、治疗、动物检疫以及兽医公共卫生检验等基本技术;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

4、掌握中外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信息处理和创新能力。

5、熟悉国家动物生产、兽医事业发展规划、动物防疫检疫、环境保护、动物进出口检疫及动物性食品卫生等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三、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主要课程: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动物病理解剖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手术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病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中兽医学、兽医公共卫生学等。

四、专业特色及专业方向 专业特色:动物医学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的领域是:动物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的诊断与防治,动物检疫,动物产品安全,环境与动物保护,动物产品进出口贸易,动物药物和生物制品生产等。因此它与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事业密切相关。

专业方向:宠物医学、兽医公共卫生、动物药学、医学实验动物。

五、学制 一般为五年

六、学位授予 农学学士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总学分达到190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50学分,实践教学32学分,课外培养8学分。篇二:普通动物学教学进度计划2014-(下)衡阳师范学院课程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2014 年 下 学期)

课程名称: 动 物 学

使用教材: 普通动物学 作者:刘凌云等 出版社名称: 高等教育出版社

授课对象: 生物科学 专业 2013 级 1、2 班 授课时间:第 二 学年 第 一 学期 授课周数: 16 周 总课时: 32 课时 学期总要求:

普通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教育专业的主要基础课。通过本课教学,要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线索,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和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的特点,基本掌握门、纲、目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纲的演化关系以及动物地理分布知识;要保证和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系统知识,了解国内外动物学发展的前沿,获得胜任中学生物学教学的能力。

(说明:计划要求以课时2课时或3课时为单位填写)篇三:影视欣赏计划新

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2014~2015学年度

第一学期社团活动课程计划 篇四:水产动物疾病学教学计划 篇五:主题计划(动物大世界)主题活动计划:动物大世界

(一)主题目标 ? 不同的家园

了解常见动物不同的特点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有进一步探索动物生活习性的愿望。? 千奇百怪

对动物奇特的现象和特殊本领感到好奇,体验探索动物奇特现象的乐趣。? 学来的本领

了解人类可以从动物的一些特征中获得启发,进行发明创造。? 我和动物是朋友

体验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知道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二)主题分析:

1、大班孩子已经积累了3年的对动物关注的经验,所以到了第四年可能对动物认识会更深

入,会从横向比较和归类来认识整体动物的特性,所以可以从类别开始分析动物。同时大班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够从动物的特殊本领和现代社会中的一些仿生技术相结合,所以进入大班可以让孩子了解和自己推理仿生现象,从而更激发大班孩子的求知欲。

2、基本经验:

3、主题中涉及的方面 1)情感与态度:

让孩子关注自然、热爱自然、探索自然、了解自然;爱动物,体验动物是人类的朋友。2)认知与能力:

? 动物习性(生活环境、动物特征,生活方式与生存方法的关系、生长变化等)? 奇特现象(动物趣事、珍稀动物、史前动物、再生本领等,了解它们的奇特之处与它们的生存环境与方式的关系。)? 依存关系(学来的本领;动物与动物、动物与人的关系)3)表达与表现: ? 创意表达:(制作动物、动物模仿秀)? 创造发明:(仿生学创造)

(三)主题实施建议:

1、在这个主题中教师应关注鼓励孩子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探索研究,初步培养幼儿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在主题推进上教师可以从 “不同的家园”进入,“动物生活的地方都一样吗?为什么它们喜欢住在不同的地方?”让孩子从动物的习性与它生存的环境来进行探究思考。“你还知道这些动物有什么奇特的本领?”“世界上还有哪些奇特的动物?”“这些奇特的地方对它们有什么帮助?”进一步引发孩子探究动物世界奥秘。老师还可鼓励让孩子搜集一些关于动物奇特之处的小知识,并自行编成选择或是非题,进行一次关于“千奇百怪的动物”知识竞赛,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3、在表现表达方面,可让孩子以小组合作方式,用不同材料及方式表现动物及它们的家园(如鸟巢、蜘蛛网、蚁穴等)。

(四)主题环境:

墙面环境 ? 动物大世界

材料:

1、大版面和桌面、地面连为一体设计的“动物大世界”,包括树林、草地、地下泥洞、山洞、海洋、冰山等等;

2、制作材料:各种美术材料(如:彩纸、彩泥、彩笔、剪刀、透明胶、等);各种废旧材料(如:纸盒、木棒、塑料瓶、泡沫网、纸芯筒、垃圾袋、扭扭棒、钮扣、报纸、等);各种建构材料(如:积木、插塑等);

3、幼儿在美工区制作的斑马、蜘蛛网、昆虫等

说明:

孩子可以根据主题活动积累的经验,如:动物的“不同家园”、“奇特习性”、“过冬的方式”、“海洋生物”等的经验,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废旧材料来制作动物;孩子可以单独制作,也可以找同伴合作制作,并根据它们生活习性、生存环境放到版面相应的位置。如:在背景上自制蜘蛛网、鸟窝、蚂蚁洞、蜂窝等。

功能:

1、这个环境容融合了情境性、综合性、目的性和协作性,既能满足幼儿运用和积累主题经验,又能充分发挥大班年龄段孩子自主、合作与创造。

2、激发幼儿的制作兴趣,作为同伴间互相分享欣赏作品的平台

3、能让教师关注孩子经验的发展,它可以与集体活动及时呼应,使孩子进一步了解动物生

活习性及环境。

教师利用墙面和桌子布置成有山洞、大树、草原、树林、河流等背景,教师提供一些材料(图钉、绳子、吸管、扭扭棒等)。

(五)主题准备: 教师:

1、与幼儿共同收集搜集有关动物的资料,布置版面。如,不同的家园、海洋音乐会、动物

保护色。

2、建立饲养角,尝试饲养小动物并进行观察记录

家长:

1、为配合活动更好的进行,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寻找了不少与主题内容相关的资料,如:动

物的保护色、动物活命用的秘密武器和逃脱术、动物的造家本领、仿生术、动物的本领等等

2、和幼儿一起聊聊有关动物的趣事,并带幼儿参观动物园、昆虫馆等。

3、家长协助孩子将小动物带来幼儿园的饲养角中饲养。

篇2:美文欣赏教学计划

授课计划表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影视欣赏.课程类别:选修课.授课班级: 2011级选修课班级.专业:.授课教师:.制订日期:2013年2月.授课计划表

篇3:美文欣赏教学计划

一、选择欣赏内容激发兴趣

音乐实践活动的最主要形式是音乐欣赏课, 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音乐欣赏在整个音乐欣赏课中是作为音乐创作与表演活动的接受环境而存在的, 围绕着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音响本身, 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内涵, 启动学生的联想、想像, 丰富听觉感知, 扩大音乐视野, 发展音乐思维, 从而达到启迪智慧, 陶冶情趣。也可采用表演、身体动作、演奏、歌唱、绘画、语言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 从而达到让学生积累感受与经验、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与热情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欣赏音乐作品, 接受美的熏陶, 萌发感受美, 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创造性, 教师课前备课要充分, 还要特意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欣赏的环境与气氛, 巧妙设计入题,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学习阶段, 学生的心理发展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欣赏音乐时能将情感体验、身体感受和活动思考融为一体, 他们对世界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悟, 所以要尽量选择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及风格特征鲜明的精品和音响品质精良的版本给学生欣赏。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热情和兴趣。另外, 对于内容相同而表演形式不同的版本也可同时选择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 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热情和拓宽学生的欣赏视野。

二、把握欣赏方法培养美感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 养成聆听的习惯, 亲身的体验、感知音乐, 从中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才能在欣赏音乐的活动中表现音乐, 表现美的情趣。现在的基础音乐教育培养的是听众, 那么培养听众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就是聆听音乐。不管将来是否以音乐为职业, 我们都应该养成良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 良好的聆听音乐习惯的养成, 不是一件小事, 一个人能否爱好、欣赏、经常安安静静聆听一段音乐, 代表着一个人的品位和素质。

聆听大量的声音作品和器乐作品正是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多听才能熟悉, 熟悉了以后才能喜欢, 喜欢了才有情感, 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多听的基础上。同时学生可欣赏的作品相对于可演唱或演奏的作品量要大得多, 远远高于孩子们能够直接去演奏的作品。

正因为这种听觉与感觉的统一, 在教学中, 要把“听”放在突出位置, 选择切合实际的“听”法。听的方法大体可分为:整体听、局部听、反复听、对比听、重点听等。在教学中要根据作品结构的不同, 乐曲的长短, 旋律、节奏、和声配置的差异, 情感表现手法的不同认真选择切合实际的听法。同时在进行欣赏教学的时候, 还要考虑到孩子们的感受和表现。

三、关注欣赏心理展现个性

音乐是一门声音艺术。因为音乐中的情感是以音响、节奏、旋律等塑造艺术形象, 是由声音表达、体现的, 学生可从音乐欣赏中读到音乐的情感。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引起学生的听觉活动, 同时可以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情感共鸣, 又以音乐审美经验为条件, 表现出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 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发现联想、理解判断等等。

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首先是音响感知。音响感知是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必须要从音响感知入手, 将音乐音响, 结构形式作为音乐欣赏的直接对象, 通过对旋律起伏, 节奏对比, 音色变化等音响感知引发情感体验和想象联想, 使学生在心理感受过程中得到听赏感官的直接满足。

其次是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的感知和体验活动构成欣赏中的想象联想材料。欣赏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情感体验和意境想象的心理过程。

第三是想象联想, 欣赏音乐作品, 除了完成情感体验的心理活动外, 还要有想象、联想, 同时也要参与理性认识的活动。因为音乐不仅是一门抒发情感的艺术, 而且还能通过音乐形象的逻辑性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性思想。

四、结语

篇4:培育欣赏意识,深化欣赏教学

关键词:聆听;兴趣;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71-1

一、改变学生思想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笔者曾经做过一份“我心中的音乐欣赏课”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喜欢听音乐,而90%以上追求的是流行音乐,对于欣赏课,喜欢的学生20%都不到,而在问及原因一题中70%以上的学生选择的是不知怎么欣赏,80%的学生不认同教材音乐。课本教材选取的大多是古今中外的一些名曲,对欣赏者的音乐素养要求相对较高,而农村初中学生普遍对音乐知识的积累比较薄弱,在不理解音乐语言的条件下被动的去欣赏一首不熟悉的音乐作品,难免会产生厌倦的情绪,那还谈何欣赏的兴趣呢!而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根本动力,那如何改变在学生中已有的这种思想观念呢,让他们喜欢听且觉得自己会听?

1.聆听自然声响,开启音乐之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不同于其他的艺术门类,可通过视觉的直观感受达到理解作品的内涵,音乐艺术的实践活动必须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而对于音乐欣赏这一教学活动,更需要注重聆听,首先就要让学生学会“听”,进而在“听”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下面是笔者在引导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首先让学生来感受和体验几组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

播放音响(1):“轰隆隆,轰隆隆”,几阵雷声先是沉闷又迟钝的低低滚动,接着像爆炸似地响彻云霄,随即是狂风夹着暴雨倾盆而下的声音,此时风声,雨声交织成一片。这样的声响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心境呢?有的学生告诉我,这声响震撼人心,像是万马奔腾,雄伟壮观,而有的学生却告诉我听后的心情郁闷,烦躁,甚至是有些许的恐惧。

播放音响(2):“叽叽叽,喳喳喳”,树林中鸟儿清脆婉转的鸣叫声,“哗啦啦,哗啦啦”,溪水潺潺流动的声音,这些明亮的音色错落有致,你又有何联想和体会呢?大部分同学都联想到了在园林中游玩时惬意的心境,享受到了一种宁静安逸之美。

2.认识音乐语言,感受音乐魅力。

上面一步是带领学生开启感知音乐的大门,引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欲望。下面就要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原因,也就是明白为什么不同的声音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引发我们不同的情绪。这就需要认识音乐的语言中音乐基本要素的作用。

农村中学的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积累少之又少,识谱的学生寥寥无几,更别提对音乐要素的了解了,针对这样的教学情况,笔者在上面一步的基础上,先通过最基本聆听和比较,引出音乐要素,再作分析,明白原因,理解音乐,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要素就如一位魔法师,经过不同的变化组合,使音乐更加生动感人,更具魅力,也让学生能在这音乐的海洋中自由地畅游。

二、优化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想象

1.解读背景,开启想象之门。

教材中所出现的音乐作品很多都具有时代的典范性,往往有着特殊的创作背景,这与音乐家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紧密相联,作品中包含着他们的生活态度与思想情感,理想信念与不懈追求。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介绍背景是一个必要环节,但如果只是枯燥的照本宣读,那作用甚微,并不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那如何才能使学生不是被动的去接受,而是主动地参与进去呢,笔者尝试了以故事引入的方法展开背景的解读。

案例:在欣赏交响乐之父海顿的《惊愕交响曲》时,我先介绍了关于乐曲创作的一个有趣传说,王公贵族绅士淑女们经常在欣赏乐队演奏时打瞌睡。幽默的海顿知道后,写出了这部《惊愕交响曲》,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当乐队演奏到那段旋律时,那些睡着的绅士贵妇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乐曲演奏完了,大家恍然大悟,海顿和观众们都开始哈哈大笑。讲完后,同学们也迫不及待地想感受一下这惊愕的场面,这样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的调动了起来,他们能自主地进入欣赏的状态,用心聆听,思考作曲家是怎样用音乐语言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得如此逼真,如此美妙,这样学生做到了真正的理解音乐。

2.视听结合,提升想象空间。

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充分结合,降低了欣赏的难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音乐所要表现的意境,留下深刻的印象。

(1)听乐曲想象画面。

在积累了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体会情绪,想象画面。先播放一些音乐形象较为明显的作品,如: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片段,学生听完后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说说想象出了怎样的画面,有的同学说仿佛看到了黄河巨浪滔天,翻腾滚沸的壮观景象。这样通过将听觉转化到视觉画面,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并体验到音乐欣赏课的乐趣。

(2)看画面想象音乐。

篇5:美文欣赏教学计划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探索之“先学后导”教学方式

北仑区白峰镇中心小学

陈希

摘 要:小学美术新课程中提出:“:美术教育应当以审美、表现美为主要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它以一定的美术作品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画面的欣赏,实现对美术的美的感受和鉴赏。”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教会学生“欣赏”是多么重要的事情。那么怎么才能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上找到适合学生、适合教师、适合常规教学的教学方式呢?这正是我一直在探索的。

关键词:欣赏

先学后导

引言

也许您的孩子长大不是画家,但是他能判断什么是美; 也许您的孩子画得没有别人好,但是他发现、评述事物的美; 也许您的孩子不热衷于绘画,但是他具有自己独到的审美观;

这是一种美术学习能力的体现,这是一种综合美术素养的体现,这种能力不是靠灌输,不是靠模仿,不是靠培训,而是靠教师的引导,让它们从小就能主动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需找美,学会欣赏美的方法,树立自己的审美观,这就是我认为小学美术欣赏课应该达到的教学任务,也是我一直关注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原因。以下是我运用“先学后导”教学方式在欣赏课教学探索中的一种尝试。

一、思考背景:

小学美术教育一直倡导在教学中不要偏于技能的教学,应教授学生一种美术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一种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教材的编写上,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是重头戏,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所占的比例要相对少些,这是符合小学美术学习的整体特性的,但是往往在教学中“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但是欣赏课却依然还是以比较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虽然在多媒体和实物道具的帮助下能让欣赏课更加生动,但是课后学生只是过了眼瘾,实际上欣赏的方法没有学会,对于课程欣赏的内容也只是了解皮囊。

传统的方式多为“ 导游式”,也就是由教师像导游一样带领学生去欣赏教师选好的内容,老师的教学就如导游的解说词一样(大同小异)。这样的教学方法实用、保险,但是却不符合学生的心声,课后印象单薄。在从教的2年半时间里,我上过各个

年级的欣赏课,发现3年级和6年级孩子的欣赏能力是相同的,甚至于低段的孩子更加有自己欣赏观点,更加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欣赏的兴趣也比高年级更多点,但是欣赏的能力基本是相同的,那么这几年的欣赏课到底教会了孩子什么?他们记住了作品这能代表他们学会欣赏了吗?因此,小学欣赏课应该找到一种更适合学生的方法开展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欣赏,潜移默化地掌握发现美评论美的方法,形成自己的审美观,那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创新迫在眉睫。

二、小学美术欣赏课现状

2.1 小学美术欣赏课的重要地位

新课程改革中,许多美术教育者都发现“欣赏”是一个人美术素养的基本技能,在小学美术课程标中也明确提出:“:美术教育应当以审美、表现美为主要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它以一定的美术作品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画面的欣赏,实现对美术的美的感受和鉴赏。”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教会学生“欣赏”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2.2 欣赏课“被冷落”的原因

欣赏课不受教学关注,原因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2.21 在各类上课比赛中欣赏课“出镜低”:

在小学美术优质课等教学比赛中,欣赏课属于“冷门”,因为欣赏课的教学方法比较难创新,课堂气氛没有其他课型活跃,展示效果没有其他课型多样,因此欣赏课长期居于“后宫”,教师很少会花心思在欣赏课上。2.22 欣赏课教学准备“成本高”:

因为小学美术欣赏课主要是通过看、摸、说来增加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而课程中涉及的内容资料需要提前准备(多媒体和实物),一些实物甚至很难收集到,如泥塑、民间玩具、皮影等等,这些课缺少了实质的物质感受,光看是达不到欣赏效果的。2.23 欣赏课教学“效果少”

课堂效果可以分为课堂中学生的反应与课末的成果展示。欣赏课相比较与其他类型的课,课堂教学环节和最后的展示都比较简单、单调,特别的小学欣赏课,要让欣赏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不显枯燥,就更需要在环节上精心设计出效果。但因为欣赏课的属性,这方面一直是大家感到困惑的地方,也因此欣赏课的效果不如其他课型来得吸引学生。老师自然对欣赏课望而生畏了。

正因为小学美术欣赏课本身的特殊性,导致了现阶段小学美术欣赏课存在着诸多

为题,通过了解大致如下:

2.3小学欣赏课存在的问题

⑴ 小学生的欣赏水平普遍停滞在三、四年级阶段,进入高年级后停滞不前; ⑵ 欣赏课教师通常以讲授为主,学生成为“听众”,灌输式成为了主要的教学方法; ⑶ 欣赏课的手段过于单一,多媒体的视频资料和图片成为了欣赏的主要形式,学生只有“看”的份;

⑷ 欣赏课教学中对于作品的欣赏太过于统一,缺少学生个性,学生只是盲目接受教师对于事物欣赏的评价,没有产生欣赏上的共鸣,欣赏只限于“表面”功夫。⑸ 欣赏课教师更多的只关注尖子生,大多数的学生一节课下来基本处于迷茫状,可见欣赏课的教学缺乏学生普遍参与知识探索。

⑹ 欣赏的教学成果被忽略,对于学生到底掌握了没有,很多欣赏课都没有对其进行反馈,欣赏课如过眼云烟般一看而过。

这些现状是我个人在教学中的发现以及对个别学校进行了解后得出的。并且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于常规教学之中的,公开课、竞赛课除外。因为在公开课和竞赛课中教师会不惜成本,考虑周全,重视课堂教学成果。但是,这样的欣赏课毕竟是少的,对于常态课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找到一种简单、适合学生的欣赏课教学方法,才能初步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先学后导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3.1 何为“先学后导”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要求转变灌输式教学为体验式、参与式、自主式教学,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构建焕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先学后导”概念正是是在“知识建构型”视野下针对“知识传授性”视野中的“先教后学”提出来的新概念。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目前我国课堂教学实际进行总结性研究二提炼出来的,是一种适合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让学生学会学习。

“先学后导”的教学过程是从“学”(学生自主学习)到“导”(教师有效指导)再到“学”(学生自主、互助学习)这样一个无限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在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先学后导”,就是要摆脱以往“导游式”的欣赏教学模式,建立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注重教材、学生等教学资源的利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点,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搜索能力”、“解决能力”,形成生生

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互动,激发学生自我内在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快乐、主动地学习发展。

3.2 “先学后导”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的几种方式

3.21 激发兴趣,“先学“必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疑依于趣。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因。是比我们这个教师还要重要的“老师”。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如此,学生探究新知、掌握新知识就犹如有源之水,水到渠成了。

例如在小学民间艺术欣赏课《皮影》和《民间玩具》一课中,学生对于民间艺术是由距离感的,现代化的玩具和电影动画让这些“老玩意”显得有些落寞,如果莫名地把这些“老玩具”冠以美的称号,学生就缺少了自己的认知与审美,认识也只能停留于表面。为了让学生能摆脱时间历史的分叉,能主动去追寻民间艺术的魅力,只有激发兴趣。在这两节区级公开课上,两位老师都运用了“实物法”——现场表演皮影和卖民间玩具。这些实物花费了教师很多心血,为的就是让欣赏课的欣赏更加直接,更加具有感染力,拉近了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如皮影的现场表演,能让学生全方位地看到皮影艺术,让学生对这堂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想主动这个皮影是怎么玩的,怎么做的,怎么表演的。如此一来,“先学”的前提条件就具备了,接下来不是让学生学了,而是学生自己要去学了。

这正是利用情感认知的作用,来驱动、诱导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产生为达到目的而迫切学习的心理倾向。俗话说:施教之术,贵在引导。教师只要能正确而巧妙地引导学生,就能使它们产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实现认知、情感、行为的三者统一。3.22 课中“自学”,因人而异

可见,激发兴趣是“先学“的必要前提,没有兴趣,学生是不能自己主动的去学习的,但正并不是“先学”的全部。“先学”除了学生自己主动想学,还有一点就是自己先“自学”。

这种“自学”不是在课前,而是在课堂中,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许你会担心时间不够、不会学、学得不到位„„这些担心我在准备《皮影》一课时都想到过了,但是我还是决定让他们先“自学”。要强调的是,这里的环节需要的是“原生态”,不是老师事先准备好问题,也不是事先找好几段材料,针对材料去写。在《皮影》一课中,我给每组的学生分发了实物可以动的真的皮影和一张空白的求知卡,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找问题,要求他们在8分钟内通过讨论、思考,记录下自己想要知道的皮影知识,甚至也可以写下自己已掌握的皮影知识。事实证明,我的尝试成功了,学生们因为有了之前的兴趣,在后面的思考和讨论中都十分认真,劲头十足,并且想到的问题非常多,各种知识点都包含进去了,需要的就是教师接下来的“导“了。

与此同时,我还在六年级文化遗产系列欣赏课中进行了实践。比如在《探访自然的奇观——世界自然遗产》的教学中,我就在课堂中先不告诉学生什么是自然遗产,也不发书,而是利用一段视频播放了几个自然遗产和自然奇观,然后让学生在“空白的”基础上,评选哪几个属于世界自然遗产,并说出原因。在学生的自学中,自然遗产的概念和欣赏点自然就揭示出来了,我只负责在一旁引导和辅助下。同时在这系列课中我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学生自学,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点,从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分析对象,从自己的审美观来评述对象,这样同样一个世界遗产在孩子们眼中绽放出了不同的光彩,也让更多的知识点无形之中渗透到各个环节中。如此一来,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爱”,心中有了自己的“世界遗产”,因为那是自己“搜寻”而来,自己“评选”出来的。

可见,“先学”并不像老师想的那样“无法控制”,也不像学生想的那样“难以入手”,只要我们给他们一个号的“环境”,再在一旁关注着、引导着他们,放手让他们学比我们教学得更加有滋味、有个性。而这里的“后导”,主要就体现在教师对于知识的定位和小洁,配以板书能够帮学生理清思路,这样的“导”已经足以。3.23 “ 导”之无形,“结”之有形

其实,“先学后导”教学方式除了在“先学”上不一样,“后导”的方式也是很有讲究的:

1、引导时量性

引导得时机是很重要的;正如我在《皮影》一课中,在学生“先学“之后,我急于要把知识点教授给学生,于是在学生还未把注意力转移到我这里时我就把知识点贴在黑板上,由于我担心时间不够,自顾自地把几个知识点讲了一遍,结果,学生从分散到整合缺少了一个思维过程,使得他们开始混淆,不知道我在针对自己哪个疑惑在讲解。其实时间是够的,我原先准备的知识点也是和学生基本吻合的,差就差在没有抓住时机,太着急,同时没有把总结的几点很好地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起来,这样的引导自然要大打折扣。

引导也要适度,有时候学生只是需要你轻轻的推他一把,而不是把结果告诉他,这样学生就慢慢习惯了“思考一半”;引导必须要随时调整,因为学生的思维是跳跃的,他不会跟随固定的模式而改变,有时候它们需要“直白”的引导,有时候它们需要“肯定”的引导,这样我们的引导才能真正和“先学”联系起来。

2、引导多样性

引导可以是一句话的提醒,一个眼神的暗示,一个手势的指示等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反映来改变引导的方式。比如,在课堂中,低段的孩子需要你语言上的引导比较多,因为对于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它们还需要引导;又如高年级的孩子,在欣赏的时候需要的是勇气,这个时候你的眼神鼓励他就是一种很好的引导;还有一种引导就是思维上的引导,那就是教师在各个环节设计的“小结”和“总结”,一般我们可以通过板书进行,这种引导要求“写精简”,“说精彩”,教师只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反映,对教材有精准、独到的理解,才能用准确、生动的小结,画龙点睛,帮助学生串联知识点,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这种有形的总结也是“后导”的重要形式。

四、总结

也许“先学后导”教学方式不是所有的的小学欣赏课都适合,但这种教学方式却是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以学生的“先学”探索为基础,以“自学”交流为依托,以训练为主线,以评价为机制,把“苦学”变为“乐学”,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被动”变为“主动”,把“负担”变为“享受”,使小学美术欣赏课成为孩子培养审美眼光,学会欣赏、评述的沃土。

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对于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式的探索对于我来说也才刚刚起步,这条慢慢的欣赏道路,我会一边走一边欣赏,和学生一起探索、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参考文献: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 韩立福著 《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 贺卫东 建构主义理论给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全球教育展望

篇6: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纪台镇吴庙小学 主讲人;孙建德 2012年3月9日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教师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 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

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 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 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 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 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 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 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 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 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 行的欣赏教学。

篇7:影片欣赏教学感悟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音乐教师,每天在课余时间里,我经常问自己,该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喜欢音乐,爱上唱歌,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我不断尝试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影片《重现贝多芬》中,曾经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音乐是上帝的语言”。音乐,不分国界,不辨语言,无论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它都能用自己独特的魅力感染人们。对于音乐教学而言,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唱歌,欣赏乐曲,感受意境,如果可以让它给学生以梦想追求的指引,那意义就更加深远了。

今年暑期上映了一部影片《缝纫机乐队》,讲述了一个关于摇滚乐、梦想与信仰的故事。看完整个影片后,我热血沸腾,影片中的几首歌曲《都选C》《塑料袋》《不再犹豫》,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在刚开学的第一课,我将影片的一些视频片断给学生观看,讲述了影片的内容,带他们欣赏了三首歌曲,初步感受到梦想的力量;接下来,我又为他们播放了北大2016年招生宣传片《星空日记》,让他们对梦想的憧憬更加坚定,就这样,学期初关于梦想的影片揭开了学习的序幕。

有一句话说得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家庭,许多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在四年级上半年的教材中,有许多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欣赏,也有许多民族风格歌曲,为了让学生在认识民族乐器,欣赏民乐合奏或独奏曲的同时,对我国民族乐器有更深刻的了解,并且为祖国伟大的民族音乐充满自豪感。我找到了影片《闪光少女》。这部影片对民族乐器的介绍,对中国历史,古风歌曲的诠释,都有其独特的魅力,特别是影片中民乐队与西洋乐队用同一首合奏曲《野蜂飞舞》进行PK的时候,全体学生都在为民乐队同学加油,并在他们获胜后不由自主的欢呼起来,顿时课堂上民族自豪感爆棚!

篇8:美文欣赏教学计划

一、中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的意义

(1)丰富学生情感。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感性,音乐艺术是人们情感抒发、心灵倾诉的产物,音乐具有丰富的情感特征。音乐欣赏有助于学生透过歌词的外衣,进入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创作者渗透在歌词中的丰富情感。学生欣赏音乐就是与创作者交流互动的过程,音乐欣赏能够引起学生与创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2)提升审美能力。音乐欣赏的过程是学生调动生活积累,感受音乐艺术魅力的过程,因此,音乐欣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作为一门艺术,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词曲传达创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歌曲体现出音乐艺术的文采美、情思美,传达出作曲者对词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与感悟。学生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受歌曲语言美的过程,是学生与词作者、作曲者思想共鸣的过程;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感受美、浸染美的过程,这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培养创造能力。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又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曾说:“不但要会读书,还要加强音乐修养的训练,能启发你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运用音乐知识的过程,如果学生缺乏音乐基本知识与理论,是难以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的,更谈不上创造力发展。因此,学生欣赏音乐是对学生运用音乐知识能力的一次检视,学生反复运用音乐知识能够培养学生乐感,学生的创造力将得到很大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让音乐学习且行且歌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丰富学生音乐积累,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形象,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1)激发音乐欣赏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音乐欣赏主体性的有效手段,音乐欣赏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优化导入方法,运用故事、图画、乐器等导入课文,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音乐欣赏学习。要将音乐欣赏与视听结合起来,通过听歌曲感受演唱者的情感表达,通过看视频体会演唱者的情绪表现,间接地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单一的欣赏素材往往会带给学生欣赏疲劳,教师要尽可能地丰富选材内容,提升欣赏材料新鲜度,激发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

(2)丰富学生音乐积累。音乐积累是学生音乐欣赏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当学生的音乐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才具备音乐欣赏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多途径地帮助学生丰富音乐积累。首先,教师要重视音乐乐理教学。音乐欣赏需要学生具有基本的音乐知识,这样才能运用乐理去欣赏音乐,提升音乐欣赏能力。其次,教师要将音乐欣赏与“教唱”结合起来。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受到音乐旋律的感染,增强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感悟能力,进而体会到音乐的表现力,加深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提升音乐欣赏能力。

(3)调动学生生活积累。音乐来源于生活,是人们对生活的艺术化反映。音乐教师要将音乐欣赏与生活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音乐作品是创作者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要欣赏到音乐作品的魅力,体会作者丰富的感情世界,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积累,从作者的视角去感受音乐作品。如果学生缺乏生活积累,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就难以与作者形成思想情感的共鸣。学生调动生活积累的过程,本身就是与作者亲近的过程,这一过程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4)感受音乐作品形象。音乐作品在表达思想情感时,往往借助一定的艺术形象。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整合,以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悟能力。音乐作品创造艺术形象是借助语言工具,这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将歌词转化为艺术形象,并对艺术形象进行有效整合,发挥联想与想象,从而通过艺术形象深入领会作品的艺术内涵,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结束语

总之,音乐教师要认识到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音乐欣赏教学,激发音乐欣赏兴趣,丰富学生音乐积累,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形象。在音乐教学实践中,要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放慢音乐教学的节奏,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且歌且行,全面提升学生音乐素质。

参考文献

[1]侯蕾.对提高青少年音乐欣赏能力的思考[J].艺术评论,2008(08).

[2]段勋珍.如何培养中师生的乐感能力[J].青海教育,1997(12).

[3]周楷博.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探幽[J].成才之路,2014(35).

篇9:用欣赏教育学生 教学生学会欣赏

关键词 欣赏;发现;扬长避短;开发

在“赞赏教育”、“惩戒教育”之外,最近在网络上频繁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欣赏教育”。人们能够愉快地在这个星球上生活,就是基于欣赏的前提。是人们欣赏的眼睛发现了这个星球上的美丽,并赋予了美丽以应有的价值。是人们对欣赏的追求,才以创造性的劳动,让世界上的美丽更加灿烂辉煌。所以,可以这样说:没有欣赏就没有美丽!没有欣赏就没有进步。

人,是自然界中最崇高的欣赏物化资源。他们既是美丽的欣赏者,也期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学会欣赏,是发现美丽的自然源泉,是快乐生活的精神食粮,是求知探秘的合成动力。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要学会欣赏自然,用美丽的生活充实自己,丰富人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发现学生的自然美丽和美丽潜质,使学生在你的欣赏下,逐步趋于完美。同时,更要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大自然赐予我们身边的各种美丽,学会欣赏人生。让孩子们以积极饱满的生活热情去发现美丽,而且学会展示自己的优秀、美丽。从主观能动上去发现和展示自己的光彩。

只有懂得欣赏的学生,才懂得优秀和美丽在人生中的重要价值,才会更加注重自己“美”的塑造,并将自己的优秀和美丽展示给他人和社会。进而养成自觉地不断探寻自然美或社会美的习惯。当这种探寻美的习惯养成之后,他就会在不断地进取当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对美的继续奉献。

做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教给学生三样东西——开发自己能力的本领,相信自己能力的信心、为人处世的原则。因为,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就在于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并能运用自己的潜能。一个会欣赏自己的教师,也需要教会学生的欣赏能力,教会学生去挑战更多的“不可能”,使得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且,老师的欣赏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因此,加强欣赏的自我修养,是老师必须继续学习的重要课程。

欣赏教育的要义包括:要充分认识学生的积极因素,并以艺术的技巧使学生向着自己的长处加以努力和发扬。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其前提是关注和爱,其核心是信任,其表现是对学生的“亮点”给予认同、肯定或赞赏。最终使学生逐渐获得对被欣赏行为的自我肯定,以及所期望价值的自我实现。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抓住以下几点:

(1)抓住关键,掌握欣赏的艺术:在实践中,老师应以慧眼识“马”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积极发现其“闪光点”、或“潜在能力”,以积极的态度给予鼓励或支持,让孩子们感受到欣赏与被欣赏的快乐。

(2)讲究真实性:教育素材不能失真,否则就成了无原则的“忽悠”。那样,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教育实践中,要准确客观地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必要的赞赏或者激励。切忌牵强、臆测,以防让学生感到虚伪。赞赏也不能过度,不能娇纵,否则会导致学生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产生自满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

(3)多方引导,培养学生自赏能力:孩子们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开垦潜能,一旦释放出来,就将成为推动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放手并予指导,让孩子们尽可能去完成自己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事情。鼓励孩子们大胆探索。必要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赞赏,既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被欣赏的快乐,又可以培养孩子的欣赏能力。

(4)营造氛围,创设欣赏教育环境: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动作、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表现的机会,往往就蕴含着欣赏的魅力,就能使孩子焕发激情,迸发活力,创造奇迹。教师要学会把更多的关爱、信任和鼓励给予那些后进的孩子。越差的孩子有待发展和进步的空间越大,也越渴望受到人们的欣赏,受到赞赏的效果也越好。

(5)强交流,用心理解;在教育实践中,要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身心发育和心理特点的变化,在尊重、理解的前提条件下,学会选择在不同的环境或不同的氛围下与孩子们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和了解他们的特质变化,并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对其存在的错误要明确指出,给以适度的批评甚至惩罚,使孩子及时明确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更有利于对其优秀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人杰:《用心良苦的父母们,不妨透过“万花筒”欣赏孩子》,(http://eaming.sohu.com/20120719/n348517632.shtml.

[2]张路霞,孟祥辉:《浅析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年4月第10卷第2期.

作者简介:宋庆昇(1957-),男,汉族,贵州省龙里中等职业学校,中学高级教师,县级优秀科技人才。

上一篇:五年级有趣的倒数数学日记下一篇:家访后续跟进教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