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方案

2024-07-02

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方案(精选8篇)

篇1: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方案

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方案 为了共同分享区内学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携手推进我校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中小学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为目的,搭建了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现制定本校实施方案,请遵照执行。

一、工作目标

通过互动性的网上课堂教学、教育研究平台,进一步优化我校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条件,有效聚合我校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实现我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

二、主要措施

(一)平台建设

建立“琴溪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视频直播(点播)平台”。主要栏目是:视频直播(点播)、相关新闻、最新直播课程预告等。

(二)体系建设及活动开展

以我校相关学校为依托,通过共享平台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课堂直播、班队活动、教研活动、远程听课评课等形式为主的活动。1.课堂直播

向所有学校开放学科课堂教学常态课,进行现场直播或通过点播录像课等形式,实现师生间远程听课观摩交流。每天不少于4节课,其中 小学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科学;

中学科目: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 2.班队活动

向所有学校开放以德育教育为主的班队活动,进行现场直播或通过点播录像课等形式,实现师生间远程听课观摩交流。3.教研活动

开展全县网络协作教研活动。一是通过链头学校带动其他学校直接参与优质教学研究活动,二是从教师教学实践共同问题出发,开展主题化网络研修活动。4.远程听课评课

通过本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直接参与远程听课和评课活动。

三、保障机制

(一)建立过程监督机制。制定详细的月活动计划,各相关责任部门要按照进度表严格执行。建立月检查评比制度,加强过程监督。定期将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二)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此项工作纳入学校责任目标考核。

篇2: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方案

教职成司函[2011]202号

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

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按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经研究,决定以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为引领,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以下简称“资源共建共享计划”),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提升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能力,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总体目标

从2011年至2015年,按照“育人为本、服务产业、需求导向、标准引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依托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的人才、技术、资源和经验优势,在国家重点振兴的10大产业、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遴选量大面广、人才紧缺、岗位急需的专业、课程和项目,开发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单元、生产流程模拟软件、名师名课音像制品、通用主题素材库、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专业群落教育网站等多种媒体形式的职业教育优质数字化信息资源,基本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基本形成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和数字化资源协作共建共享机制,加快提高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的标准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国职业学校协作发展、共享资源和改革创新的能力。

二、落实重点任务

以应用为先导,加快开发支撑职业教育教学、实训、实习、科研和管理等关键业务的优质数字化资源,着力构建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完成以下重点任务:

1.开发精品课程资源

对接国家重点发展的20个产业,按照国家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标准,组织开发300门网络课程;开发600套基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单元、生产流程模拟软件和名师名课音像制品等。

2.集成通用主题素材

通过研发、征集和整合等方式,建成行业标准、实训项目、教学案例、竞赛方案、考核试题、办学经验、学术论文等通用主题素材库;同时,组织开发素材库资源管理平台软件。

3.创新资源共享平台

适应教务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管理、学校行政管理、校企合作管理、工学结合和集团办学管理等业务需要,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标准,组织开发高水平、数字化的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4.建设专业群落网站

采取国家示范性学校牵头、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共建20个专业群落教育网,形成合作共建、校企联动、动态更新的机制,收集、发布和共享产业升级、企业经营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前沿信息,为专业调整、课程改革和教材应用创新提供信息支持。

5.制订资源技术规范

教育部组织制订和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依托专业化机构和高水平专家统一指导、管理和规范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征集、开发、认证和共享。

三、创新工作机制

计划的实施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创新,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行业认证的软件企业和有条件的研究机构等牵头协作开发,有效促进校企合作、共建共享,主要工作程序:

1.课题项目申报

教育部设立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项目;发布课题项目申报指南、共建共享申报书、申请使用成果申报书及优质资源征集评审要求。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立项单位、行业认证的软件企业和有条件的研究机构等提出课题项目立项申请,报教育部审核批复。

2.共同协作开发

教育部支持组建“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申报同类建设任务并通过审核的单位共同组成联盟“专业协作组”,共同遴选组长单位,由其牵头开展共建工作;所有协作组成员单位共同提供人员、技术、资源等支持条件,按照国家教育资源建设政策、开发标准和技术规范协同落实开发任务。

3.认证推荐使用

教育部按照国家教育资源建设政策、开发标准和技术规范,组织开展课题项目成果的评估验收,给予课题结题证书和项目成果认证;参与开发成果和申请使用成果资源的情况均可在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专家验收复核时予以认可;通过验收的课题项目成果资源,纳入“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予以公示推荐,供各地、行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和社会等方面使用。

4.共享资源成果

通过依托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等方式,建设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信息发布平台,共享通过验收并纳入“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的课题项目成果资源。

四、加强组织管理

各地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本地区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项目单位加强合作,协同落实示范学校《项目建设任务书》中的任务;特别是要在专业、课程、教材、教学、实训、管理等资源建设时,促进学校优势互补、协作共建、共享成果,避免学校单兵作战、重复研究、无标准开发和低水平建设。

各地要把数字化资源建设作为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任务,作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以及管理创新的重要成果体现形式,并将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和使用情况作为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规划、建设和验收的重要考核指标。原则上,各批次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单位都要参与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并可根据情况在“重点专业建设”或“特色项目建设”的任务资金预算中安排共建经费。

各地要将本《通知》转发至各批次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单位,统一组织或支持其申请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项目。其他职业学校可参照本《通知》精神申请共建共享和使用资源。

五、其他有关事项

教育部委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资源共建共享计划,承担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受理各单位课题立项申请,指导各专业协作组开展工作,协调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共享。

请各有关单位登陆“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

附件1: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项目立项申报指南

附件2: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项目立项申报书

附件3: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项目成果资源使用申报书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附件

1:

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

科研课题项目立项申报指南

(2011 年月版)

教育部启动实施的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其基本宗旨是以资源共享为先导,加快开发支撑职业教育教学、实训、实习、科研和管理等关键业务的优质数字化资源,着力构建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创新资源建设和应用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跨时空共享,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资源共建共享计划课题项目属于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各批次)、有关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研究机构、行业企业及其他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均可申报。

一、课题项目设立依据

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设立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工程。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资源共建共享计划是落实贯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

2.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资源共建共享计划是落实《教育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 年)》(教职成[2010]13 号)关于构建“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3.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资源共建共享计划是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关于“大力开发数字化资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优质职业资源的共享”的关键措施。

4.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计划

资源共建共享计划是落实《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 号)要求,把数字化资源建设作为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任务,作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以及管理创新的重要成果体现形式,是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规划、建设和验收的重要考核指标。

二、重点建设内容任务

课题项目分为精品课程资源(专业类课程、文化基础类课程)、通用主题素材、教研科研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群落网站等5大类,目前已确立

个课题项目,具体名称见《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项目立项申报书》。另外,根据申报立项与申报使用的总体情况,拟在大类中,选择使用单位较多、研发基础较好的更多课题立项。

1.精品课程资源

媒体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网络课程(专业类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与之相配套或独立存在的电子教案、基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单元、生产流程模拟软件和名师名课音像制品等。

资源类型和表现形式以网络课程为主体框架,具体形式由课题研究单位根据课程内容特点确定。根据专业情况,每专业需要开发6-10门专业课程,覆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2.通用主题素材

通过研发、征集和整合等方式,建成行业标准、实训项目、教学案例、竞赛方案、考核试题等通用主题素材库;同时,组织开发素材库资源管理平台软件。

3.教研科研信息

主要包括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库、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库、职业教育学术论文库、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库、职业教育专家人才库等教研科研信息;同时,组织开发教研科研信息管理平台软件。

4.管理信息系统

适应学校教务管理、网络教学管理、学校行政管理、校企合作管理、工学结合、集团办学管理以及政府公共项目管理等业务需要,按照国家教育管理信息标准,组织开发高水平、数字化的职业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5.专业群落网站

在特定产业对应的专业群落,收集、发布和共享该产业升级、相关企业经营、职业岗位变化、技术进步和工艺革新等方面的国内外前沿信息,为本类型学校的专业调整、课程改革和教材应用创新提供信息支持。

6.自选课题项目

各申报单位可在 5 大类分别已经列出的项目名称之外提出自选自荐课题项目,如果自选自荐课题项目共享使用单位超过5 个、且有符合条件的研发单位可考虑予以立项。

三、资源研发课题申请

1.精品课程资源类项目

课题组长单位必须是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单位或高水平职业院校,在所申请的专业领域具有雄厚的师资、教学实训条件和办学实力以及丰富的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源。课题组成员单位必须是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职业院校和相关软件开发机构承担技术开发。

2.主题素材库与教研科研信息系统类项目

课题组长和副组长单位必须是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或职业院校、出版社、高等学校,企业申请组长单位必须有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或职业院校作为课题组成员单位参与。

3.管理信息系统类项目

课题组长和副组长单位必须是高等学校、研究机构或者具有行业认证资质的软件企业,成员单位可以是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项目建设单位、职业院校、行业企业、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

4.专业群落网站类项目

课题组长和副组长单位必须是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或职业院校、出版单位、高等学校,企业可以提供技术支持。

四、课题立项和研发团队组建

教育部设立“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由申请数字化资源研发和共享使用单位共同组成;联盟办公室设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

根据课题项目申请、审核和设立情况,分别在联盟下设各专题 “协作组”(×××专业协作组、×××管理信息系统协作组、×××通用主题素材协作组、×××专业群落教育网站协作组等)。

各专题“协作组”由申报承担同类资源课题项目的单位组成,包括组长(组长单位)、副组长(副组长单位)和成员(成员单位),分别担任课题项目的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单位)、子课题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单位)和课题组成员(课题组成员单位)。

各专题“协作组”组长(组长单位)、副组长(副组长单位)和成员(成员单位)相对稳定,除完成本计划科研课题项目外,将长期存在,持续运行,不断开展本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共享工作,并可承担地方、行业、企业、学校及社会等方面的相关任务。

各专题“协作组”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审定设立,并在其组织、协调和管理下开展工作。专题“协作组”的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五、课题开发组织管理

教育部组织制订和发布

“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项目管理办法”,依托专业化机构和高水平专家统一指导、管理和规范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的征集、开发、认证和共享。

委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资源共建共享计划,承担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受理各单位课题立项申请,指导各专业协作组开展工作,协调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共享。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协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负责项目进度、质量和技术标准管理,协助和指导各课题承担单位进行项目研究和开发工作,组织专家对各课题成果进行验收评价,合格成果纳入“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在全国范围内共享。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将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多批次集中培训,为各课题组交流讨论提供网络平台、课题组内部研究人员之间的协同工作平台。

本着协作、开放、包容、共享的原则,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组织专家研究制订资源建设共建共享计划的工作规范、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和项目管理办法,将陆续公布,并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各专题“协作组”和课题组须遵守执行。

六、技术支持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下属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是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实施的信息发布平台,并将适时开发运行“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项目管理系统”;请各单位登录该网站浏览或下载与资源共建共享计划实施相关的信息资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联系方式:办公电话:010-52452581;传真号码:010-62991946。电子邮箱: SkillChina@126.com。书面来函通讯地址:蔡老师收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京师大厦1110号);邮政编码:100875。

本《指南(2011年8 月版)》的解释权归属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本《指南(2011年8 月版)》将根据课题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适时更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

篇3: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方案

一、逐步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信息化的环境

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学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为学校信息化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要将信息化基础建设作为学校基础建设的重点,通过逐步提升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环境的升级改造,形成经费逐年投入机制,为信息化应用和环境做好基础和保障。

1. 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学校信息资源传输速率。

对现有校园局域网进行升级改造,将学校网络设备全部升级为千兆,高速无线网络覆盖学校每个角落。

2. 升级换代信息终端设备,为“班班通”“人人通”奠定物质基础。班班通是传递课堂、名校课堂、名师课堂的重要阵地。

3. 加强平台建设,提升校本资源及服务平台运行环境。学校近年来将建设云存储、大容量、高速率的网站平台和资源平台作为重点,为教师网上办公、教师网上学习、学生网上学习、网上评价打好基础,实现无纸化办公,为打造数字智慧校园建设提供物质性能保障。

4. 通过课题研究和教研学习,积极探索与推进基于云计算和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教学、虚拟实验、电子书包、移动学习等现代信息化教学学习方式,有效整合网络资源。

5. 学校十分重视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在原电视台的基础上,学校计划建成高标准学校数字化电视台,实现德育讲座、课堂视频网络同步直播,积极培养学生通过校本课程和兴趣小组活动培养节目制作的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挖掘自己潜能,快乐、健康地成长打好基础。

二、建设教育数字资源与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软件平台与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重要保证,学校在建成符合学校实际的软件平台与资源建设平台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丰富优质教学资源。我校通过配置教学资源、软件工具,应用平台,开发深度融入学科教学的课件素材、整合师生需要的生成性资源和微课资源,建成并不断更新满足教育需求的资源,优化信息服务,促进所有学校师生享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1. 搭建资源服务平台

逐步提升信息资源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师生提供信息化学习环境与教学科研环境。学校要有高效的资源上传与下载服务平台、视频点播与直播系统、课件下载系统、建成电子图书系统、教学资源库服务系统、网络电子备课系统、校务办公系统和装备管理系统平台,逐步提升教育教学资源应用与管理服务水平,创设教与学的信息化环境。

2. 推进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

教学资源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学校应制定本校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和措施。逐年投入资金,从电教软件资源目录中选购符合校情的教育教学资源及工具软件。利用各类基础教育资源网,组织专人负责收集、整理资源。引导教学一线教师加大教学资源下载、使用力度,选择优质资源上传到学校资源服务器,鼓励教师自制教学课件和拍摄、加工教学素材资源,通过多种途径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逐步建成符合本校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资源内容涉及教学课件素材与积件、教育教学信息及资料、课堂教学课例实录、专家讲座、远程培训等方面。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支持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学校要制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计划和考核制度,要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专业队伍、管理队伍,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学校信息化广泛应用的关键,学校为适应信息技术应用需求,在平时要重视师资培训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各类信息技术培训,组织广大教师通过网上培训、视频课堂、互动观摩,随时按需主动学习。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继续做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持续动态培训的计划,学校定期制定计划,组织开展为期三年每周一课时的信息技术能力全员集中培训或研讨培训活动,每年度进行结业考核。同时要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特征和教学需求的变化,学校适时通过集中和网络等形式进行动态专题培训。根据我校部分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计划按层次分班、确定学习时间和地点,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及课时内容,采取讲解演示、互动交流、动手操作练习、及时提交课时作业等教学方式,结合组织典型课例观摩研讨、骨干教师示范引领,经验交流等途径进行培训。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专研学以致用,积极实践探索,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培训模式。

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效融合,促进资源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

1. 加强学习教育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理论学习

学校制定计划,在每周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各学科组要有一定时间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比如聚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前沿,围绕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开展相关理论和先进经验的学习探讨,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培计划和信息技术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为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2.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教研活动,形成学研结合,以活动促学研,以学研促提高的机制,为教师搭建了发展平台。通过专家讲座指导,观摩优秀教学实录、示范课发挥骨干引领作用,感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举办校内的研讨课、观摩课、评优课、常态课、微课大赛等练兵活动,引领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经验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不断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充分发挥“班班通”设备和校本资源的最大效益,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

3. 以课题研究促进应用

逐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为实现高效课堂和翻转课堂打好一定基础。

摘要:进入21世纪后,我们愈加强烈地发现,信息化与全球化的浪潮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实现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的极佳手段,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学校必将向创造新知、激发创新潜能、实现心灵沟通的智慧校园发展。信息化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剂良药,启迪我们对教育观念的颠覆,对教师作用的重新审视,对学校功能的无限延伸,对教学模式的科学创新,对学习效果与人才选拔的全新评价。面对“互联网+”逐步渗透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的态势,我校近年来紧抓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新机遇,积极筹划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

篇4: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方案

关键词:创新应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22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43

学校高效课堂建设逐步走向翻转课堂建设模式,国家、省、市、县教体局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和举措为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那么如何让资源平台成为学生们主动、轻松愉快、高质高效的学习乐园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们的智慧得到应有的发展?如何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段有效的互动、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得到深度融合,达到可持续发展之目的?这正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逐步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信息化的环境

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学校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为学校信息化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要将信息化基础建设作为学校基础建设的重点,通过逐步提升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环境的升级改造,形成经费逐年投入机制,为信息化应用和环境做好基础和保障。

1.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学校信息资源传输速率。对现有校园局域网进行升级改造,将学校网络设备全部升级为千兆,高速无线网络覆盖学校每个角落。

2.升级换代信息终端设备,为“班班通”“人人通”奠定物质基础。班班通是传递课堂、名校课堂、名师课堂的重要阵地。

3. 加强平台建设,提升校本资源及服务平台运行环境。学校近年来将建设云存储、大容量、高速率的网站平台和资源平台作为重点,为教师网上办公、教师网上学习、学生网上学习、网上评价打好基础,实现无纸化办公,为打造数字智慧校园建设提供物质性能保障。

4. 通过课题研究和教研学习,积极探索与推进基于云计算和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教学、虚拟实验、电子书包、移动学习等现代信息化教学学习方式,有效整合网络资源。

5.学校十分重视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在原电视台的基础上,学校计划建成高标准学校数字化电视台,实现德育讲座、课堂视频网络同步直播,积极培养学生通过校本课程和兴趣小组活动培养节目制作的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挖掘自己潜能,快乐、健康地成长打好基础。

二、建设教育数字资源与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共享

软件平台与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重要保证,学校在建成符合学校实际的软件平台与资源建设平台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丰富优质教学资源。我校通过配置教学资源、软件工具,应用平台,开发深度融入学科教学的课件素材、整合师生需要的生成性资源和微课资源,建成并不断更新满足教育需求的资源,优化信息服务,促进所有学校师生享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1.搭建资源服务平台。逐步提升信息资源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师生提供信息化学习环境与教学科研环境。学校要有高效的资源上传与下载服务平台、视频点播与直播系统、课件下载系统、建成电子图书系统、教学资源库服务系统、网络电子备课系统、校务办公系统和装备管理系统平台,逐步提升教育教学资源应用与管理服务水平,创设教与学的信息化环境。

2.推进教学资源共建与共享。教学资源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点,学校应制定本校教学资源建设规划和措施。逐年投入资金,从电教软件资源目录中选购符合校情的教育教学资源及工具软件。利用各类基础教育资源网,组织专人负责收集、整理资源。引导教学一线教师加大教学资源下载、使用力度,选择优质资源上传到学校资源服务器,鼓励教师自制教学课件和拍摄、加工教学素材资源,通过多种途径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逐步建成符合本校实际、具有本校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资源内容涉及教学课件素材与积件、教育教学信息及资料、课堂教学课例实录、专家讲座、远程培训等方面。提高数字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支持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学校要制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计划和考核制度,要打造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专业队伍、管理队伍,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学校信息化广泛应用的关键,学校为适应信息技术应用需求,在平时要重视师资培训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各类信息技术培训,组织广大教师通过网上培训、视频课堂、互动观摩,随时按需主动学习。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继续做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持续动态培训的计划,学校定期制定计划,组织开展为期三年每周一课时的信息技术能力全员集中培训或研讨培训活动,每年度进行结业考核。同时要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特征和教学需求的变化,学校适时通过集中和网络等形式进行动态专题培训。根据我校部分教师年龄偏大的问题,计划按层次分班、确定学习时间和地点,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及课时内容,采取讲解演示、互动交流、动手操作练习、及时提交课时作业等教学方式,结合组织典型课例观摩研讨、骨干教师示范引领,经验交流等途径进行培训。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专研学以致用,积极实践探索,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培训模式。

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效融合,促进资源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

1.加强学习教育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理论学习。学校制定计划,在每周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各学科组要有一定时间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比如聚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前沿,围绕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开展相关理论和先进经验的学习探讨,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培计划和信息技术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为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2.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教研活动,形成学研结合,以活动促学研,以学研促提高的机制,为教师搭建了发展平台。通过专家讲座指导,观摩优秀教学实录、示范课发挥骨干引领作用,感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举办校内的研讨课、观摩课、评优课、常态课、微课大赛等练兵活动,引领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经验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不断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充分发挥“班班通”设备和校本资源的最大效益,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

3.以课题研究促进应用。逐步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信息化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为实现高效课堂和翻转课堂打好一定基础。

篇5:资源共建共享行动方案

1.构建网络平台,完善资源数字化工作流程。

学校应考虑以更高速率的宽带接入Internet,并利用起学校网站。同时,要对资源进行分类。目前,我们将教学资源数字分为两大块:

一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资源数字化,即包括学案、配餐、考试试题、教师上课的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学生作品等;

二是资源的分类整理,按学科建立文件夹进行分类保存,在校内共享。当资源网平台搭建起来后,全部资源都上传到校内资源网上。

2.依托网络使用,做到把学生视为技术专家。

学校以课堂为主渠道,加大优质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力度。让学生学习变得主动起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对于资源应用与效果评价每个班应选一个网络教学协管员协助管理,课前为老师做好准备、课后记录等。能真正地使用起网络并“把学生视为技术专家”,让学生参与到资源共建共享的设计和实践中。

3.加大使用力度,发挥优质校本资源的作用。

一是把资源总体数量的富足性和个体用户的切实需求相结合,与教学活动相“捆绑”。

二是建立一线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资源应用与评估体系,鼓励我们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并在应用中提出改进与提高的建设性的意见。

三是鼓励一线教师与学生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原生态的体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使优质的校本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4.依托制度建设,建立资源建设与应用的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是校本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有效保证。我校建立和完善了《校园信息网络管理条例》《师生网络资源建设奖励办法》《优秀课件评比办法》等规章制度。落实了优质校本资源人人建设的机制。

5.强化动力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教师的工作评价相结合、与教师的利益分配相结合、与资源应用的频率相结合、与学生的评价及效果相结合。将教师建设与应用信息资源的情况作为教师工作评价的内容,与工作量和工作绩效挂钩,与教学质量和学生对教师应用的情况评价相衔接。

6.提供行动保障,实现资源建设最优化的目标。

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工作重要意义,把信息化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纳入学校办学目标体系和督导评估体系。

篇6: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方案

实 施 方 案

——永川区松溉镇小学校课题研究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选题的背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建有校园网并以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信息终端正逐步进入农村学校;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信息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育部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也被提上了日程。在《规划》中,明确提出“到,基本建成以网络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可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同时还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随着“农远工程”和“班班通”建设的全面实施,为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建立了良好的硬件基础。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班班通”已经建成,以互联网和校园网为主干的教育信息化平台也正在逐步建成,这些设施设备为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为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当前,新课改深入推进,《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的提出,要求“彰显多元、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文化,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形成最优化的课堂形态,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在信息化技术支撑和卓越课堂的建设中,将会需要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教学资源,如何更好的.共建共享这些优质教学资源,显得非常重要。

我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保守自我经验,不善自我反思和学习提高,也局限了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更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提升有很大的障碍。此外,部分教师在使用班班通设备和网络教学资源的教学工作中,

表现的较为积极踊跃,但是教师们还存在着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问题,教学资源电子化形态相对较弱,对于教学数字资源的开发制作、收集整理、整合运用等,缺乏集体交流研讨和共享共建,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作用。因此,提升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基于这些现状,我们确定开展“教育信息化条件下农村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的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

一是促进教育理念提升。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已成为必然。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不仅能推进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贯彻实施,还能促进教师形成团队合作、科学开放的学习合作意识,也能增进校际及区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是促进制度创新。通过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健全,能激发教师开发优质教学资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共建共享机制,并加以运用和推广。

三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能促使教师主动参与到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之中,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缩小教师之间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上的差距,让优质资源能更便捷的为教育教学服务。同时,还能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提高教育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卓越课堂”,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是促进教育公平。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能缩小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的差距,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更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包括印度在内的部分发展中国家陆续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研究,美、日、英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达到一定规模。

国内从以后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由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科研机构主导来进行的。例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中小学优质教

学资源的缺乏,促进了教育发达地区到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但是由于传输方式单一,资源使用的不便,交互性不强,特别是近年来网络资源的丰富,使得大量远程教育资源浪费,且存在地区、学校差异,使用效率偏低的情况。

基于这些现状,在中国知网进行全文检索,第一次检索关键字“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检索结果有10596条,各种类型资源的共建共享都有大量的研究文献做出了探究和实践。第二次检索关键字“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检索结果6499条,其中上海远程教育集团的《探索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省市级教育资源库支持课程教材改革的创新实践》提出了“为促进市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服务体系”,把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作为一个服务体系。第三次检索关键字“信息化条件下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检索结果940条。但单纯针对农村小学的“信息化条件下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研究”还是空白。

二、课题界定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被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录像、论文、案例、习题、试题库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

共建共享:共同建设开发,共同分享应用成果。

机制: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本课题中,着重将从机构和制度两方面来对机制进行研究和探讨。机构是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而制度是协调、制约各个组织或部分之间的规则,使系统更高效稳定的运行。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有了良好的机制,甚至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

三、课题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1、加快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实施本课题,就是要促进教师落实新课程理念,树立团队合作与开放科学的教育理念,使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整合,加快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高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意识,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各个学科的学习应用当中,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步伐,缩小教育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2、开发网络功能,建成优质教学资源库。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工程主要通过建立教学资源信息中心在网上实现共享。我们将围绕课题的研究,实现校园局域网络的建立,随时报道课题研究的动态。我们将把各级各类课堂实录、优秀课件、音像资料、教研论文、案例、习题等在网上个共享展示,使其成为优秀教师教学成果的展示平台,教师教学参考的资料宝库、交流沟通的教学园地。

3、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题主要通过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以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优质资源能更便捷的为教育教学服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卓越课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探索校际层面的资源库建设的策略和方法。

以校园网为核心,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优秀教学资源,积极与其他学校探讨合作,跟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沿,借助信息交流,加快学校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发展,实现办学水平的同步提高。

优质教学资源涵盖的内容很多: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及他们上的示范课、观摩课,各校教科研论文、课题、案例,各校自制的计算机软件,自编的校本课程,自己积累并整理的试卷、习作等资源库。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教育信息化条件下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机制的研究: 首先成立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管理机构,以“领导牵头,鼓励创新,制度保障,合力共建”为原则,以教导处为中心,德育处、年

级组、学科教研组、骨干教师、计算机教师等互相配合支持,分工协作,全体教师共同积极参与,以组织领导机构的确立为课题研究的前提,以确 保课题研究的阵地、人力、物资等及时落实到位。

其次,学校将加大硬件建设的财力投入,建设校园局域网络,成立信息中心,开发学校网站,建立资源平台,建好班班通,远程接收室,为课题实施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第三,学校将制定和完善制度体系,细化《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卓越课堂”考核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骨干教师评选奖励制度》、《教师年度工作考核制度》、《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等制度,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引领教师将资源库中的各种优质资源使用到教学、科研、学生活动中去,确保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2、教育信息化条件下优质教学资源共建机制的研究:

⑴加强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技能的培训。

在课题的研究中注意人力资源的开发,全员培养精通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极力争取培养出一批有思想、懂技术、敢创新的教育信息化人才。我们将对教师实施五个层面的培训:

①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论培训。

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学科培训。

③科学研究方法的培训。

④教学设计方法培训。

⑤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⑥教师搜集处理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培训。

篇7: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方案

为落实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市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施办法》以及《宝安区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方案》,解决我校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我校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效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信息化助推学校软实力均衡发展”为战略目标,进一步优化我校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软硬件环境,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调动教师运用信息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建设适合新课改需求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体系,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让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实现网络资源交流共享与面对面师资培训的优势互补,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以及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工作目标及主要措施

(一)加大我校教育教学资源网的应用培训力度,提高本土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要把教师信息资源应用能力的培训和提高纳入校本培训的内容,加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队伍的培养。首先对全校一线教师开展“宝安教育教学资源库”使用的全员培训,使100%的教师熟练利用“宝安教育教学资源库”,100%的教师在“宝安教育教学资源库”中注册有自己的帐号,平均每天至少有1小时参与共建共享。

其次,加强教育学校行政对教育信息化的认同度,提高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意识以及基本操作技能。组织学校行政参加区教育信息化专题讲座以及网络信息资源搜索与利用的专项培训。要求主管教育信

息化工作的校长、教学处每天登陆“宝安教育教学资源网”检查督促本校教师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二)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宝安特色教学资源库”与“宝安优质视频教学资源库”等本土资源以及专题网站资源的建设。

1.组织信息科组给一线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培训。

2.发动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宝安特色教学资源库”以及“宝安优质视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传原创的课件、素材、课堂教学录像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不少于1件。

3.要求教学处每学期至少要录制5节学校优秀课例,主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校领导严格把关,组织学科骨干教师进行认真审核,尊重知识产权,质量并重,有计划地上传资源。

4.鼓励教师建立专题学习站点。

(三)充分发挥我校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认真做好结对帮扶工作。

1.加强对帮扶学校的教师信息教育技术水平的培训。

2.加强与帮扶学校教科研活动的交流。

(四)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学校校园网的建设,不断地更新、充实本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具体要求见学校校园网建设和维护方案)

三、组织与分工:

组长:蒋坚城负责策划、监督工作

副组长:刘小江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余文雄负责方案的实施工作

组员:何锦冰刘佼廖俊才涂序卓 各科组长 负责具体实施工作。

四、保障机制

(一)建立过程监督机制。制定详细的推进计划,各有关责

任部门要按照进度表严格执行。建立月检查评比制度,加强过程监督。定期将实施的情况进行总结反馈。

(二)建立奖惩激励机制。每学年对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同时,把对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名师评审、评优评先时的参考依据。

五、活动安排

9月份1.制定《宝民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方案》。

2.学校教育信息资源网的应用培训。

3.与对口帮扶学校联谊,商讨帮扶计划。

10月份 1.检查、登记教师在宝安教育信息资源网的注册帐号。

2.教学资源的开发培训。

3.帮扶活动。

4.录制优秀课例。

11月份1.帮扶活动。

2.录制优秀课例。

12月份1.帮扶活动。

2.录制优秀课例。

1月份教师课件评比,并把课件、课例传送到区网站3、4月份1.帮扶活动。

2.录制优秀课例。

5月份1.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专项工作总结。

2.参加区表彰大会。

宝民小学

篇8: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方案

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够用的基础上, 锻炼职业技能, 而且重点放在后者[1]。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各级各类实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 重视和突出实训教学环节既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训基地是为了配合职业教育理论教学设置的, 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 促进学生掌握职业技能, 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场所, 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能培训与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硬件, 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 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更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2]。

2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The current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当前, 高职院校纷纷建设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 数量上得到了保证, 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不足

当前, 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现在我国职业院校拥有的校内实训基地主要都是由学校自己出资建设的, 占职业院校总数的76%, 校企共同出资创办的, 所占的比例为16%, 而由企业出资创办的仅为8%。数据表明, 学校自己投资建设的实训基地占多数, 但是由于学校的资金有限, 导致实训基地规模小、设备不够先进, 因此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在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中, 校企联合投资建设的占36.11%, 企业投资建设的为64%[3]。看似企业有了更多的参与和投入, 但是很多实训基地都是流于形式, 仅仅是应付上级的检查或者是供学生参观, 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资金缺位, 因此发挥的作用不大。

2.2 不同院校实训基地的重复性建设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开始于2000年, 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文件中规定了实践教学学时, 开始重视实训教学。自此以后, 国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意见和决定, 均提到了高职实训基地的重要性, 可见我国对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 各大高职院校不惜一切代价, 建设实训基地, 没有土地抓紧去扩充、没有房屋赶着去盖、没有设备马上去买、没有资金赶紧去贷, 实训基地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透过这一实训基地建设的热潮, 我们发现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同一专业的实训基地存在重复建设的情况。不仅浪费资金, 而且一个学校毕竟势单力薄, 师资、教学资源、资金投入等方面能力有限, 因此也导致了实训基地最后成了空架子, 真正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太少。

2.3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竞争激烈

各大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时, 都会有一定的衡量标准去挑选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 例如企业的规模、业内的评价、经营方式、经济实力等。在现实操作中会出现问题, 某一行业领域中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可能会同时被几家高职院校看中, 认定为准合作企业。但是, 这些企业是否愿意与院校合作, 即便愿意合作, 愿意与哪家院校合作, 会导致各个高职院校存在激烈的竞争。

2.4 校企合作动力不足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 学校的热情要远远高于企业, 究其原因, 一方面大多数企业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够深刻, 他们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高新技术, 而且还可以给社会培养高技能的人才, 最主要的是他们没有认识到高职教育的最直接服务对象是其专业对口企业, 也就是说用人企业是高职教育产品的最直接受益者[4], 因此企业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实训基地成为无本之源;另一方面是校企双方观念不同, 高职院校办学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 而企业则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由于双方目标存在差异, 很难达到利益双赢的切人点, 所以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 实训基地难以真正发挥作用。

2.5 “双师型”教师数量匮乏

实训基地除了需要配备先进完善的硬件设备, 还需要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 师资问题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若要真正提高实训的教学质量, 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力的高低。实训基地所要求的“双师型”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高的师德、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较强的学习能力。目前, 高职院校中的“双师型”教师一直处于极度匾乏的状态, 这也是导致实训基地难以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

3 资源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内涵、定位与优势 (The connotation, orientation and advantages of resourc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3.1 内涵

实训基地共建的主体为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三方, 由政府提供政策扶持, 并划拨专用款项予以支持;企业参与共同出资, 并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员支持;由该专业领军院校参与投入资金, 并提供教师以及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等支持。三方共同出资建设, 实训基地的选址可以在高职院校的校区内, 也可以考虑距离该地区所有高职院校比较方便折中的位置;实训指导教师由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担任, 并且希望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够有机会多去企业进修培训, 逐渐成为独立的实训指导教师, 各个院校同专业的教师轮流参与指导;实训课程的开发由企业技术人员、学校的教师共同完成。建设好的实训基地由该地区的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共享使用, 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实训提供场所, 同时承担校外学员实践教学和企业员工培训的工作。

3.2 定位

资源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一是可作为校内学生的实训基地, 为该地区的多所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仿真实训, 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二是作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 实训基地中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 是培养高职“双师型”教师的摇篮[5];三是作为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 可为企业的新员工做入职培训, 以及为老员工做技能提升培训;四是作为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面向社会开放, 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人等提供培训;五是作为生产研发基地, 不仅有企业技术人员丰富的实践技能和经验, 还有高职院校教师的扎实先进的理论知识, 可以面向其他企业, 提供工艺创新、技术研发等服务, 使“消耗性”的基地变为“创收性”的基地。这也是吸引企业长期合作的一个主要因素。

3.3 资源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的优势

(1) 解决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

同一地区同一专业建设一个共享使用的实训基地, 这样就避免出现了开办相同专业的高职院校独立创建实训基地的情况, 不仅解决了基地的重复建设问题, 还节约了大量的资金, 避免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2) 解决了教学与生产脱节的问题

实训基地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专业的师资优势以及合作企业的技术优势, 实施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根据教学需要和实际条件, 面向其他企业, 提供相关的产品生产服务, 不仅可以提高师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应用于以后的工作岗位, 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和生产的积极性, 培养了他们的岗位意识, 有效解决了产教脱节的问题。

(3) 解决了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 一方面是为了追求利益, 另一方面是为了得到真正的可用人才。而企业参与建设的资源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 面向社会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收取一定的费用;通过企业提供的条件, 面向其他企业提供产品生产、产品加工、新产品研发、工艺创新等服务进行创收;为企业的员工提供入职培训及技能提升培训, 提供了培训场地, 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同时, 实训基地采用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接触真实的岗位工作, 进行产品的开发,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纸上谈兵, 而是毕业即可就业的真正的技能型人才, 能够为企业所用。资源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 满足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两个目的, 对企业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能够保证校企之间长期有效的合作。

(4) 解决了优秀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众人拾柴火焰高”, 这是一个人尽皆知的道理。一个高职院校优秀的教师资源有限, 而如果能够联合其他高职院校的优秀专业教师资源共享共用, 就能够轻松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而且不同院校办学理念、教学思路可能会存在差异, 加强院校之间的互动, 优势互补, 会促进整个地区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4 资源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建设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The key problems needed to be s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ourc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4.1 政府的合理性指导

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由政府牵头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 宏观指导校企合作的科学有序化展开, 同时, 制定一系列适合资源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发展的优惠政策。首先, 政府要给共建的职业院校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促进院校的快速发展;其次, 要给合作的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 吸引企业的投资共建;最后, 对实训基地的用地、建房、贷款等给予一定的优惠, 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实训基地建成后, 吸引更多的中专毕业生来到实训基地接受教育培训、鼓励更多的社会人员来到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岗位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等。政府还要将目标放长远, 对职业教育做一个远期规划, 例如建设职业教育大学城, 将所有的高职院校用地规划在一个区域内, 这样实训基地的使用将会更加方便, 发挥的作用也会更加强大。当然, 这是需要很长时间能够解决的问题, 但是一旦实现, 则加速了区域化的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 带动整个城市、整个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

4.2 学生的科学性管理

在资源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中, 学生的管理是一个不容小视的重要问题。因为大部分学生是在自己并不熟悉、相对开放性的环境中学习, 还可能会有两个以上学校的学生同时学习的情况, 人员相对复杂;整个班级的学生缺乏相互的交流沟通, 凝聚力不强, 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 班级的管理者或者说是班主任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训基地, 我们要配有一个专门的辅导员老师, 负责所有高职院校来实训基地学习的学生们, 而且每个高职院校配有一个专门的班主任老师对本校的学生进行管理。对这些老师们, 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关爱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发自内心地去学习, 为班级甚至为学校争光。同时, 也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放手去让他们管理班级, 从他们做起, 给学生们树立良好榜样, 带动整个班级的学生积极向上。除此之外, 要给这些来实训基地学习的所有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一个平台, 例如运动会或其他的活动, 让他们有一个彼此了解的机会, 增进彼此的友谊, 激发他们的拼搏精神。

4.3 教师的充分性培养

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由企业的技术人员和高职院校的教师两部分组成, 企业的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 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知识, 高职院校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缺乏生产实践的经验。因此, 要解决实训指导教师的问题, 有两个有效途径:一个是可以定期对实训基地的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知识的培训, 对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摩;另一个是尽可能地给高职院校的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 鼓励他们, 特别是青年教师, 到企业一线去顶岗实习, 挂职锻炼, 学习企业真实的生产操作经验。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 会让学生的实训真正学有所教, 学有所得, 受益匪浅。

4.4 企业的长期性合作

企业的终极目的是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要想吸引企业, 保持长期合作, 在合作之初, 就要明确利益的分配方案, 要让企业深刻认识到投入是有合理的回报。其次, 找到与专业对口的企业后, 为了保持长期稳定合作, 邀请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 使得培养的学生更能符合企业的要求。最后, 要和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 形成利益共同体。职业院校教师提供先进的理念、理论知识, 企业技术人员提供先进的技术, 为研发新产品、改进工艺共同努力;院校的实训学生通过学习逐渐上手, 参与产品生产[6]。对企业而言, 节约了生产成本, 对高职院校而言, 锻炼了教师, 也给学生提供了岗位工作体验, 给他们将来的就业提供机会, 对企业、高职院校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只有双方各自有利可图, 合作才能更稳定更长远。

5 结论 (Conclusion)

综上所述, 对资源共建共享型实训基地如何共建、利益如何分配、基地如何运行和管理将成为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只是对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出了构想, 以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性的问题, 至于如何建设, 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将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朱毓高, 吴佳.资源整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 2014, 9:78.

[2]廖亚斌, 屈孝初.长株潭职业教育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共享机制探讨[J].消费导刊, 2010, 3:165.

[3]李红艳.高职实训基地国内外现状的比较探究[J].职业技术, 2013, 4:42.

[4]田静, 赫凛冽, 张爽.制约辽宁省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发展的原因分析[J].辽宁警专学报, 2012, 5 (75) :110.

[5]林宪平, 周红梅.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以肇庆职业教育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 (7) :280.

上一篇:高中读书心得体会下一篇:绿色如歌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