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青奥作文

2024-06-27

期待青奥作文(精选8篇)

篇1:期待青奥作文

北京奥运会的脚步已渐行渐远,年南京青奥会却已快步走来。北京欢迎您,南京同样欢迎您。金陵明城墙粉饰一新,庄严的城门已向世界打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忙乎!主人定会盛情款待,扫地掸尘,张灯结彩,石城内外,一片繁忙,秦淮河畔,白墙黛瓦,玄武湖上,碧波荡漾,城西干道重新修建,就连龙蟠里的魏源故居也已准备开门接客。南京人的好客一定会让四海来宾,八方游客感受到火一样的热情。

我也盼望这一天的到来,那时,我已是一名中学生了,当然,更是青奥会的主人了,我要尽我地主之谊,真心诚意地迎接世界友人,共同欢庆这美好的日子。

我们南京是人杰地灵的省会城市,有着悠久浓厚的文化底蕴,这是我们南京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南京人做人的根本。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自己和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还有差距,我希望全体市民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放任宠物,破坏城市形象,不要做出格的事情,加强防偷防盗的措施。各社区加强对有不良行为的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让他们能为南京人、中国人争气,不要往自己脸上抹黑。十几天前,有新闻报道,一位外国人骑车环球旅行,可到了中国某城市,自行车却被偷了。虽然发动全市民众帮他找回,可毕竟丢了中国人的脸,外国人肯定会看轻我们。

看了这则报道,我的脸红一阵白一阵,我真不希望南京青奥会时再发生这种不愉快的事情。我强烈呼吁全体市民行动起来,制止一切不良行为的发生,为咱南京人,为咱中国人争光!

篇2:期待青奥作文

作为一名南京的小学生,我们要行动起为青奥加油,为青奥喝彩,积极宣传青奥。我们应该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主人,用我们的行动来迎接青奥会,为这次盛会献上我们的一份力量,展示我们南京人的风采。让世界知道南京,了解南京,喜爱南京。

另外,我们应该学好外语,在青奥会举行之际,做一个志愿者,给外国朋友带个路,回答一些他们的问题,解决他们一些难题,向他们介绍我们的城市,让南京给他们留下一个好印象。北京举办奥运会时不是也有好多志愿者吗?北京欢迎您!多么动听的话语。我们也要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听到welcome,nanjing!要当志愿者,方便了别人,快乐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分享青春、共筑未来”,南京青奥会,我期待你的到来!

篇3:让考场作文值得期待

【原题重现】声音, 也许来自天籁:风声、雨声、鸟啼声……声声入耳;声音, 也许来自生活:掌声、笑声、叮咛声……声声温馨; 声音, 也许来自情境:书声、歌声、抚琴声……声声醉人。

在我们记忆深处, 很多生活影像也许已经泛黄、模糊, 然而, 那些曾经叩击我们心灵的声音, 会时常穿越时空, 在我们耳畔深情地响起, 潮湿我们的眼眸, 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 以“有一种声音, 在记忆深处”为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一.阅卷观察录

(一) 审题失误多

文题的首要关键词, 无疑是“一种声音”, 但约有两三成考生在这个最重要的审题点上折戟沉沙: 有考生没有写出声音, 通篇少有与声音搭边的写作内容;有的考生虽写出了声音, 但内容非常牵强;还有的考生从导语中杂糅了多种声音来写, 内容杂乱拼凑。

其次, 审题偏差主要在“记忆深处”上。这个“深”, 既指向于时间的深处, 也指向于印象的深刻。有的考生抓住考试当天的某一种感人声音来写, 可以理解为“印象的深刻”, 但偏离了“时间的深处”这个隐蔽条件;还有的考生所选的声音事件属于过去, 体现了“时间的深处”, 但为影响一般的俗常琐事, 又未能体现出“印象的深刻”之要义。

此外, 作文要求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这一强调点, 也让部分偏离自我、惯于虚构的考生吃了亏:有考生通篇写了别人的事件, 甚至剑走偏锋地构思成寓言、小说、童话等文体, 造成偏题之憾。

(二) 取材浅俗化

在自然与生活的万千声音中, 考生笔下涌现了不少相对出新的素材:自行车铃的叮当声、搓板洗衣的呲呲声、儿时插秧的欢笑声、街头艺人的抚琴声、旧时卖棒冰的吆喝声……这些满含生活滋味的声 音, 若挖掘出独特立意, 结构、语言亦有水准, 往往赢得阅卷者的青睐:比如有一位考生通过写撕日历的声音, 来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永恒亲情的感念, 一下子就从俗常之音中先声夺人了。

然而, 这些并非考生取材的主流风貌。客观的说, 阅卷中让人眼前一亮的具有阅读期待的素材还是偏少。多数考生的作文素材比较雷同、浅俗:最多见的莫过于写考试前后家人的鼓励、安慰, 小时候老人的关爱、宠溺, 比赛成功后收获掌声、祝福等等。取材的大量雷同, 说明我们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作文取材的要求过低, 只满足于应付考试需要, 用常规稳妥的素材写出中规中矩的应试文章;缺乏对学生深入观察生活、深刻体验生活的引导。这种功利而中庸的教学观, 直接导致了学生取材的思维懒惰。莫言在诺贝尔奖领奖演说中称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这对我们中学作文教学是个很好的启发:语文老师要注意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会讲自己故事的人———一个能真诚、生动而睿智地讲故事的人。

(三) 结构意识弱

详略不恰当。许多考生写作, 习惯于东拉西扯先凑字数, 等事件真正到达高潮需要大量精细描写时, 由于篇幅受限或耐心不足, 往往草草收兵。比如一位学生本欲借外婆的摇扇声音来表现亲情温暖, 可却先花了大量笔墨写小时候在外婆家如何贪玩, 与邻里伙伴耍得如何开心, 等文章过了大半, 才在结尾点上几行外婆摇扇伴我入睡的叙述, 造成头重脚轻。再如有考生写老人生前爱的叮咛, 可对关涉文题的叮咛故事只寥寥几句, 反而在老人的丧礼场面与自己的悲伤之情上浓墨重彩, 以致喧宾夺主。我们指导学生安排文章详略, 要让他们学会根据内容主次来作相应处理。好比电影的叙事:该跳跃时跳跃, 该特写时特写。

过渡、照应差。考场作文作为一种供阅卷者快速阅读的特殊文本, 更要讲究过渡巧妙与照应自然。因为这些显示文脉的结构性语言, 能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把握文章结构, 厘清文章内容。阅卷发现, 许多考生都缺乏清醒的结构意识:有的不注意写好段落之间的过渡句, 使事件过程呈现出叙述呆板、生拼硬凑的痕迹;有的喜好在首尾铺陈华丽排比, 而这些“佳句”其实与主体内容并无多大关联;有的虽注意了首尾的呼应以及与主体的照应, 可又缺乏灵动的文采, 显得僵化呆滞。所以, 我们应训练学生写好“结构句”, 以增强文章的结构明晰感与叙述流畅性。

(四) 语言精品少

阅卷发现, 考生作文的语言水平不容乐观, 其缺陷主要表现在“四个缺少”上:缺少波澜、缺少细节、缺少真情、缺少思想。而这“四个缺少”几乎巧合地指向于学生作文最常用的四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考生作文中叙述事件多半平铺直叙, 鲜能一波三折;不能对多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 更甭谈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了;文章结尾部分, 不能恰当地运用抒情、议论来深化感情、升华主旨。

造成当下考场作文语言平庸的原因很多, 首要原因就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缺位。对于多数人而言, 语言的灵性之根, 非来自天然, 而是来自于对语言表达的模仿。现在的学生, 阅读数量比较有限, 阅读品质让人担忧:懒于有深度的经典阅读, 偏好浅俗的流行文化, 所以获取的优秀语言范式十分有限。此外, 当下阅读教学过于功利化、机械化, 也导致学生可从课堂获得的写作滋养太少。偏重解题需要的阅读生态, 使我们缺少了阅读的审美快感, 而让注意力牵绊在了各种解题模型与套路上。我们应当让学生在审美的阅读中蓄养诗意, 在思考的习惯中淬炼思想, 在反复的揣摩背诵中巩固表达技能。

(五) 伪作难扼杀

本次阅卷中, 依然发现了一些考场伪作。比如一些考生借写“老头子”“老头子”的呼唤声来表现“你在, 我就心安”这个亲情主题, 这些细节和写法都高度吻合的佳构, 是一篇2008年江苏高考佳作《好奇心》的高度套写之作 (http: //edu.people.com.cn/GB/116076/12377 1/7443961.html) 。对于这样一篇当年在发行量很大的《现代快报》上 登出的高考优秀作文都有人以身涉险, 其他媒体上发布的佳作被套写、默写的可能就更大了。

仅仅靠老师有限的阅读记忆与阅卷过程中的雷同发现, 要将考场伪作一网打尽, 几乎是神话!考场作文打假, 需要阅卷点提供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等多家覆盖面广、信息量全的网络查询平台, 以及其他能辅助判断学生作文是否抄袭、套作的有效方式, 从而让考场“李鬼”无处遁形, 还考场作文一片纯净天地。试想:当我们把一篇考场背诵文打成了高分, 当我们对考场伪作失去了判断力, 当背诵范文居然成了一些老师铤而走险的秘密武器, 必将会严重误导作文教学的方向, 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巨大悲哀。

二.阅卷启示录

中考作文阅卷, 给一线语文教师诸多教学启发:加强学生审题训练, 教会学生精选素材, 引导学生开掘主题, 增强学生结构意识, 提升学生语言技能等等。这些在前文中已略阐述, 且长期以来宏论众多, 兹不赘述。倒是有几点小启示值得补充, 对改善作文教学生态、提升考场作文质量或能有所助益。

(一) 重视写作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写作兴趣, 应该是作文教学中无数亟待解决的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应当承认:写作教学的正确程序应该是从“愿意写”到“写什么”再到“怎么写”。然而反观现在的作文教学, 连第一步“愿意写”还没有基本解决, 却在奢谈“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岂不类于建造空中楼阁?故笔者建议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要有所分工:初一重点解决“愿意写”的问题, 初二重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初三重点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三年各有侧重, 循序渐进。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很多, 除了评语激励、口头表扬、公开展示以外, 发表要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趣方法了。发表能使一个学生进入到一种写作的亢奋之中, 由此激起的欲罢不能的写作能量和无师自通的学习潜能是不可低估的。笔者班上有个学生, 初二时一篇作文在杂志公开发表后, 发表的愿望一下子被充分调动起来。此后一年多时间内, 陆续在《语文报》《扬子晚报》 《美文》等数十种省级报刊发文六十多篇, 累计十几万字。

(二) 重视素材积累与活用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好的写作素材, 一切的写作技能都沦为“屠龙之技”。因此, 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利用摘抄本、周记本、日思录等途径, 积累各类素材。那些在生活中打动我们心灵的细微的事、细腻的情与细碎的理, 我们应该及时用文字定格下来, 经过梳理进入记忆, 以备不时之需。同时, 我们也要特别重视间接素材的累积:及时将书本、影视、网络等媒体上看到的有价值的内容浓缩后, 分门别类地备份于材料本中, 便于以后选用。

比如, 在本校, 写周记是校文学社和多数班级的常规作业, 不少社员发表的习作常来源于他们的周记积累。当然, 写周记有时的确会碰到生活素材的枯竭期, 这时不妨在间接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写写读后感或观后感。比如笔者多次向学生们推荐过《三傻大闹宝莱 坞》《入殓师》《肖申克的救赎》《追风筝的人》 等优秀电影, 学生看后写出不少佳作, 成为作文储备素材。

(三) 重视思维力的培养

目前的写作教学, 更多的是在外显的语言形态上下功夫, 而在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关注上, 不能不说是比较欠缺的。讲究语言修辞, 讲究文章模式, 讲究写作方法却轻视思维价值的浅薄的作文评价方式, 正导致所谓的考场优秀作文:有文采的很多, 有思想的太少;有技巧的很多, 有体温的太少;有套路的很多, 有性情的太少……

技法性的过度训练, 思维力的日益缺失, 必将摧毁孩子们的批判力与创造力———学生写作, 或无话可说, 或套话连篇, 或平庸浅薄, 或言之无物。这样的语文教育, 只能培养出两脚书橱、识字奴才。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机器, 而是培养活生生的人。所以, 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 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反思生活、提炼思想的思维力, 是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培育学生自由独立的思想与怀疑批判的精神, 作文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 重视课本对写作的示范作用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教学认知, 即教材上的课文主要用于进行阅读训练, 作文训练则主要利用每单元后的写作专题或课后自己补充的练习来完成。其实, 这种将阅读与写作隔离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语文书本上的课文多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文质兼美的写作范例。与 其毫无章法地随意选题训练, 还不如适时结合课文, 定向训练富有迁移价值的写作技能。比如学完朱自清的《背影》, 完全可以第一时间来篇同题作文, 明确训练重点:线索叙事的能力和朴实有情的语言。

我们不要太偏执于苦口婆心式的写作专项训练, 那些压缩饼干式的作文教学课往往会让学生消化不良。作文的功夫贵在涵养, 作文技术的指导应大量渗透在阅读教学中进行, 即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 总能伴随着对语言表达的自觉追寻。当我们能够以“阅读学”与“写作学”的双重视角来解读和使用教材时, 从阅读走向写作的桥梁也就自然形成了。

(五) 重视面批的即时、高效

面批作文是一种非常有益的作文批阅方式, 它有两个最突出的优点:一是即时性。面批属于趁热打铁, 学生文思犹新又满怀期待, 很多问题老师一点即通。二是互动性。师生的互动交流, 使教师易于探究并还原出学生真实的写作状态, 从而指导起来更加有的放矢, 务实高效。

面批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习作案例中学会评价、反思, 学会探究、质疑, 学会欣赏、迁移, 而不是习惯于接受现成结论。教师要变传统的布道者角色为助产士角色, 套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便是, 写作的很多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 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因此面批作文时, 教师要少下结论而多用提问, 以促进学生反思、提高。比如少下“条理不清”的笼统结论, 代之以追问“你文章选取了哪些素材?是否具有内在的顺序?这个顺序是否合理?素材之间可有衔接?如何理顺素材间的逻辑关系?”面批虽然缓慢, 但磨刀不误砍柴工, 老师满怀热情地给学生助产出来的写作经验, 学生印象非常深刻, 能更有效地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

篇4:让考场作文值得期待

【原题重现】声音,也许来自天籁:风声、雨声、鸟啼声……声声入耳;声音,也许来自生活:掌声、笑声、叮咛声……声声温馨;声音,也许来自情境:书声、歌声、抚琴声……声声醉人。

在我们记忆深处,很多生活影像也许已经泛黄、模糊,然而,那些曾经叩击我们心灵的声音,会时常穿越时空,在我们耳畔深情地响起,潮湿我们的眼眸,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一.阅卷观察录

(一)审题失误多

文题的首要关键词,无疑是“一种声音”,但约有两三成考生在这个最重要的审题点上折戟沉沙:有考生没有写出声音,通篇少有与声音搭边的写作内容;有的考生虽写出了声音,但内容非常牵强;还有的考生从导语中杂糅了多种声音来写,内容杂乱拼凑。

其次,审题偏差主要在“记忆深处”上。这个“深”,既指向于时间的深处,也指向于印象的深刻。有的考生抓住考试当天的某一种感人声音来写,可以理解为“印象的深刻”,但偏离了“时间的深处”这个隐蔽条件;还有的考生所选的声音事件属于过去,体现了“时间的深处”,但为影响一般的俗常琐事,又未能体现出“印象的深刻”之要义。

此外,作文要求中“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这一强调点,也让部分偏离自我、惯于虚构的考生吃了亏:有考生通篇写了别人的事件,甚至剑走偏锋地构思成寓言、小说、童话等文体,造成偏题之憾。

(二)取材浅俗化

在自然与生活的万千声音中,考生笔下涌现了不少相对出新的素材:自行车铃的叮当声、搓板洗衣的呲呲声、儿时插秧的欢笑声、街头艺人的抚琴声、旧时卖棒冰的吆喝声……这些满含生活滋味的声音,若挖掘出独特立意,结构、语言亦有水准,往往赢得阅卷者的青睐:比如有一位考生通过写撕日历的声音,来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永恒亲情的感念,一下子就从俗常之音中先声夺人了。

然而,这些并非考生取材的主流风貌。客观的说,阅卷中让人眼前一亮的具有阅读期待的素材还是偏少。多数考生的作文素材比较雷同、浅俗:最多见的莫过于写考试前后家人的鼓励、安慰,小时候老人的关爱、宠溺,比赛成功后收获掌声、祝福等等。取材的大量雷同,说明我们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作文取材的要求过低,只满足于应付考试需要,用常规稳妥的素材写出中规中矩的应试文章;缺乏对学生深入观察生活、深刻体验生活的引导。这种功利而中庸的教学观,直接导致了学生取材的思维懒惰。莫言在诺贝尔奖领奖演说中称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这对我们中学作文教学是个很好的启发:语文老师要注意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会讲自己故事的人——一个能真诚、生动而睿智地讲故事的人。

(三)结构意识弱

详略不恰当。许多考生写作,习惯于东拉西扯先凑字数,等事件真正到达高潮需要大量精细描写时,由于篇幅受限或耐心不足,往往草草收兵。比如一位学生本欲借外婆的摇扇声音来表现亲情温暖,可却先花了大量笔墨写小时候在外婆家如何贪玩,与邻里伙伴耍得如何开心,等文章过了大半,才在结尾点上几行外婆摇扇伴我入睡的叙述,造成头重脚轻。再如有考生写老人生前爱的叮咛,可对关涉文题的叮咛故事只寥寥几句,反而在老人的丧礼场面与自己的悲伤之情上浓墨重彩,以致喧宾夺主。我们指导学生安排文章详略,要让他们学会根据内容主次来作相应处理。好比电影的叙事:该跳跃时跳跃,该特写时特写。

过渡、照应差。考场作文作为一种供阅卷者快速阅读的特殊文本,更要讲究过渡巧妙与照应自然。因为这些显示文脉的结构性语言,能让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把握文章结构,厘清文章内容。阅卷发现,许多考生都缺乏清醒的结构意识:有的不注意写好段落之间的过渡句,使事件过程呈现出叙述呆板、生拼硬凑的痕迹;有的喜好在首尾铺陈华丽排比,而这些“佳句”其实与主体内容并无多大关联;有的虽注意了首尾的呼应以及与主体的照应,可又缺乏灵动的文采,显得僵化呆滞。所以,我们应训练学生写好“结构句”,以增强文章的结构明晰感与叙述流畅性。

(四)语言精品少

阅卷发现,考生作文的语言水平不容乐观,其缺陷主要表现在“四个缺少”上:缺少波澜、缺少细节、缺少真情、缺少思想。而这“四个缺少”几乎巧合地指向于学生作文最常用的四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考生作文中叙述事件多半平铺直叙,鲜能一波三折;不能对多种描写方法综合运用,更甭谈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了;文章结尾部分,不能恰当地运用抒情、议论来深化感情、升华主旨。

造成当下考场作文语言平庸的原因很多,首要原因就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缺位。对于多数人而言,语言的灵性之根,非来自天然,而是来自于对语言表达的模仿。现在的学生,阅读数量比较有限,阅读品质让人担忧:懒于有深度的经典阅读,偏好浅俗的流行文化,所以获取的优秀语言范式十分有限。此外,当下阅读教学过于功利化、机械化,也导致学生可从课堂获得的写作滋养太少。偏重解题需要的阅读生态,使我们缺少了阅读的审美快感,而让注意力牵绊在了各种解题模型与套路上。我们应当让学生在审美的阅读中蓄养诗意,在思考的习惯中淬炼思想,在反复的揣摩背诵中巩固表达技能。

(五)伪作难扼杀

本次阅卷中,依然发现了一些考场伪作。比如一些考生借写“老头子”“老头子”的呼唤声来表现“你在,我就心安”这个亲情主题,这些细节和写法都高度吻合的佳构,是一篇2008年江苏高考佳作《好奇心》的高度套写之作(http://edu.people.com.cn/GB/116076/12377

1/7443961.html)。对于这样一篇当年在发行量很大的《现代快报》上登出的高考优秀作文都有人以身涉险,其他媒体上发布的佳作被套写、默写的可能就更大了。

仅仅靠老师有限的阅读记忆与阅卷过程中的雷同发现,要将考场伪作一网打尽,几乎是神话!考场作文打假,需要阅卷点提供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等多家覆盖面广、信息量全的网络查询平台,以及其他能辅助判断学生作文是否抄袭、套作的有效方式,从而让考场“李鬼”无处遁形,还考场作文一片纯净天地。试想:当我们把一篇考场背诵文打成了高分,当我们对考场伪作失去了判断力,当背诵范文居然成了一些老师铤而走险的秘密武器,必将会严重误导作文教学的方向,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巨大悲哀。

二.阅卷启示录

中考作文阅卷,给一线语文教师诸多教学启发:加强学生审题训练,教会学生精选素材,引导学生开掘主题,增强学生结构意识,提升学生语言技能等等。这些在前文中已略阐述,且长期以来宏论众多,兹不赘述。倒是有几点小启示值得补充,对改善作文教学生态、提升考场作文质量或能有所助益。

(一)重视写作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写作兴趣,应该是作文教学中无数亟待解决的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应当承认:写作教学的正确程序应该是从“愿意写”到“写什么”再到“怎么写”。然而反观现在的作文教学,连第一步“愿意写”还没有基本解决,却在奢谈“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岂不类于建造空中楼阁?故笔者建议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要有所分工:初一重点解决“愿意写”的问题,初二重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初三重点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三年各有侧重,循序渐进。

endprint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很多,除了评语激励、口头表扬、公开展示以外,发表要算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趣方法了。发表能使一个学生进入到一种写作的亢奋之中,由此激起的欲罢不能的写作能量和无师自通的学习潜能是不可低估的。笔者班上有个学生,初二时一篇作文在杂志公开发表后,发表的愿望一下子被充分调动起来。此后一年多时间内,陆续在《语文报》《扬子晚报》《美文》等数十种省级报刊发文六十多篇,累计十几万字。

(二)重视素材积累与活用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的写作素材,一切的写作技能都沦为“屠龙之技”。因此,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利用摘抄本、周记本、日思录等途径,积累各类素材。那些在生活中打动我们心灵的细微的事、细腻的情与细碎的理,我们应该及时用文字定格下来,经过梳理进入记忆,以备不时之需。同时,我们也要特别重视间接素材的累积:及时将书本、影视、网络等媒体上看到的有价值的内容浓缩后,分门别类地备份于材料本中,便于以后选用。

比如,在本校,写周记是校文学社和多数班级的常规作业,不少社员发表的习作常来源于他们的周记积累。当然,写周记有时的确会碰到生活素材的枯竭期,这时不妨在间接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写写读后感或观后感。比如笔者多次向学生们推荐过《三傻大闹宝莱坞》《入殓师》《肖申克的救赎》《追风筝的人》等优秀电影,学生看后写出不少佳作,成为作文储备素材。

(三)重视思维力的培养

目前的写作教学,更多的是在外显的语言形态上下功夫,而在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关注上,不能不说是比较欠缺的。讲究语言修辞,讲究文章模式,讲究写作方法却轻视思维价值的浅薄的作文评价方式,正导致所谓的考场优秀作文:有文采的很多,有思想的太少;有技巧的很多,有体温的太少;有套路的很多,有性情的太少……

技法性的过度训练,思维力的日益缺失,必将摧毁孩子们的批判力与创造力——学生写作,或无话可说,或套话连篇,或平庸浅薄,或言之无物。这样的语文教育,只能培养出两脚书橱、识字奴才。教育的目的不是制造机器,而是培养活生生的人。所以,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反思生活、提炼思想的思维力,是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培育学生自由独立的思想与怀疑批判的精神,作文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重视课本对写作的示范作用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教学认知,即教材上的课文主要用于进行阅读训练,作文训练则主要利用每单元后的写作专题或课后自己补充的练习来完成。其实,这种将阅读与写作隔离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语文书本上的课文多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文质兼美的写作范例。与其毫无章法地随意选题训练,还不如适时结合课文,定向训练富有迁移价值的写作技能。比如学完朱自清的《背影》,完全可以第一时间来篇同题作文,明确训练重点:线索叙事的能力和朴实有情的语言。

我们不要太偏执于苦口婆心式的写作专项训练,那些压缩饼干式的作文教学课往往会让学生消化不良。作文的功夫贵在涵养,作文技术的指导应大量渗透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即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总能伴随着对语言表达的自觉追寻。当我们能够以“阅读学”与“写作学”的双重视角来解读和使用教材时,从阅读走向写作的桥梁也就自然形成了。

(五)重视面批的即时、高效

面批作文是一种非常有益的作文批阅方式,它有两个最突出的优点:一是即时性。面批属于趁热打铁,学生文思犹新又满怀期待,很多问题老师一点即通。二是互动性。师生的互动交流,使教师易于探究并还原出学生真实的写作状态,从而指导起来更加有的放矢,务实高效。

面批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习作案例中学会评价、反思,学会探究、质疑,学会欣赏、迁移,而不是习惯于接受现成结论。教师要变传统的布道者角色为助产士角色,套用苏格拉底的话来说便是,写作的很多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因此面批作文时,教师要少下结论而多用提问,以促进学生反思、提高。比如少下“条理不清”的笼统结论,代之以追问“你文章选取了哪些素材?是否具有内在的顺序?这个顺序是否合理?素材之间可有衔接?如何理顺素材间的逻辑关系?”面批虽然缓慢,但磨刀不误砍柴工,老师满怀热情地给学生助产出来的写作经验,学生印象非常深刻,能更有效地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

结语:对于考试作文,我总觉得矫情伪饰、胡编乱造、生搬硬套的东西仍然太多,我们应该在命题、阅卷、指导之间,形成一个互动的良性循环,齐心协力地让应试作文回归到生活作文的正道上去。希望有一天,考试不再是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目的;阅卷场也不再是应试产品的展示台,而成为生活作文的百花园。让考试作文像竞赛作文那样,能更多乐趣,更多悬念,更多精彩;愿阅卷高贵得像阅读人生,能有更多期待,更多感动,更多怀想。

王俊杰,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通。责任编校:覃少平

篇5:期待青奥作文

申请青奥会的成功,对于南京的每一名市民来说,无疑有一种冲动,有一种幸福,有一种自豪。这代表着中国是个泱泱大国,代表了中国实力发展的一次飞跃,更代表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

面对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作为一名光荣的南京小学生,我们要赶快行动起来,和青奥会共成长。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支持青奥,迎接青奥,参与青奥,为这场即将召开的盛会,贡献上一份自己的力量吧!

在这场盛会上,我们可以展示我们中国运动员坚强的意志和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展示南京城美丽的面貌,悠久的城市文化。让全世界都知道南京,了解南京,喜爱南京。

篇6:期待青奥作文

首先,我希望在青奥来临之际,南京的大街小巷的卫生环境可以得到改善。许多人可以自觉地将街上的垃圾丢到不远处的垃圾桶,让我们的城市干净又整洁,也可以让外国朋友们在这儿游玩时,对南京的卫生环境啧啧赞叹。而且,如果我们生存的环境是一个有着严重污染、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的话,那么我们一定会常常生病,而生活在一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地方,那么我们的心情一定会十分愉快。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保护南京的环境,也保护好青奥的环境。

其次,我也希望青奥会不仅仅只是青年人才能参加的活动,我还希望老年人和小孩子也可以参加进去。老年人和小孩子可以给正在比赛的运动员们加油鼓劲,也可以让他们更加了解青奥会。这样,青奥会才能变成一个老少皆宜的活动。

篇7:期待青奥作文

20,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雅克·罗格先生提出了举办青奥会的设想。7月5日,国际奥委会在危地马拉城举行的第119次全会上,一致同意创办青少年奥运会。2月11日,在温哥华举行的第122届全会决定,将20第二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承办权授予中国的南京市。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对于这种盛大的活动,我不能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有着对青奥会最深切的期待,我期待这样的青奥会。

我期待公平、公正、公开的青奥会。公平是我们社会生活追求的一个重要主题,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个体,面对不同的问题,对公平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对于青奥会而言,公平对它有着特别的意义,它要在每项活动上体现公平与公正,让每个人服从它正确的指挥,让每个参赛选手获得最基本的尊重。青奥会是一项公开性的活动,它所面临的是大众,所以它就具有公开性,绝不能有什么“黑幕”之类的。公平、公正、公开的青奥会才会让人们崇尚公平竞争,关注健康和环境。

我期待文明的青奥会。现代青少年对于“文明”这方面的所作所为是最有欠缺的。文明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都有文明。对于青奥会这种盛大的活动,文明是十分重要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大国,文明礼仪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看重,在青奥会期间,我们应当文明对待国外游客与参赛者,虽然我们自负于“文明古国”的称号,但是“西方文明”也不可小看。不说脏话,衣着整洁,礼貌对待他人都是文明的表现,我们每个人都要做到这些,这样青奥会才会更加成功。心手相连,增进自信,传承文明。

我期待友好的青奥会。在青奥会期间,会有许多外国朋友来到中国,他们不仅仅是来参加青奥会、观看青奥会的,他们也是来了解中国文化的。青奥会是一个沟通中西文化的良好平台,我们都希望能与外国友人友好相处。了解彼此,建立友谊,懂得责任与欣赏是青奥会的深层次理念。

我期待青春的青奥会。青奥会就是青少年奥运会,它是青少年们自己的运动盛会,参赛者应在14岁至18岁之间。这正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一阶段是青春的体现,只有青春充满着朝气,才能让奥运走进青年,让青年拥抱奥运。青春的青奥会,会让我们感到活力四射,会让我们真正走进青奥。

篇8:期待青奥作文

一座城市有时仿佛就是一部电影, 它的精彩离不开一个完满的故事情节, 而引人入胜的开始和余味无穷的结束是制胜关键。首届新加坡青奥会就是发生在这座城市的最精彩的故事, 它让新加坡再次艳惊世界。它的精巧构思、独特创意、优美细节和见微知著的人文关怀至今还令人回味无穷。青奥会作为奥林匹克运动集体的又一新成员, 新加坡又是首届承办的袖珍国度, 其所担负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 压力越是艰巨, 它的成功经验也就越值得我们研究分析, 并为第二届夏季南京青奥会提供借鉴。有新加坡开了好头, 我相信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一定会有所超越, 有所创新, 为全世界热爱体育的人们奉献另一个具有“中国———南京”风格的青奥会。届时, 世界的目光将聚焦于“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南京。而这座城市也将以最灿烂的阳光, 照耀这年轻人的竞技场。

2 新加坡青奥会成功因素分析

2.1 狮城青奥会的“小清新”

新加坡, 这座连续十年被世人评为最适合亚洲人居住的“城市国家”, 素以整洁和美丽著称, 不长的历史使他拥有令人羡慕的年轻面貌和活力, 与未来其它国家或地区的青奥会相比, 新加坡青奥会堪称“小而清新”。国家虽小, 却不乏勇猛、雄健, 它的另外一个名字“狮城”即有此意。也许你曾听说过新加坡玲珑优美的环境, 但这些还不够, 它的政府还是世界上最高效的政府之一, 它的人民处处展现出青春的活力与希望。在2010年这个炎热但激情四射的夏季, 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运动员齐聚新加坡感受这个独特的城市。以上三点, 用句古话可以这么说:天时、地利、人和。

2.2 小国家呈现大智慧

2.2.1 群众力量的凝聚

资金问题是新加坡举办青奥会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筹委会主席黄思绵曾对前来采访的媒体表示, 首届青奥会将是一个成功的运动会, 而不是一个奢侈的运动会。他们有信心一方面争取赞助费, 另一方面节约开支, 而尽量不去向政府伸手要钱。新加坡青奥会组委会媒体服务部高级主管Cherry Chone女士表示, 新加坡政府原计划修建三个新馆, 但为了节省开支, 改为对原来的18个旧场馆进行改造。另外, 新加坡青奥会的新闻中心竟是租自当地一栋名为金沙大厦的写字楼, 而奥运村则是由南洋理工大学的教工宿舍改造而成的, 从反馈的情况看很不错, 这更进一步节省了青奥会的开支。更让人惊奇的是筹备赛事所需费用绝大多数来自民间赞助资金。正是有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新加坡青奥会已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2.2.2 创意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新加坡青奥会其独特创意和做法随处可见, 无不让人称奇道艳。比如, 按照通常做法, “青奥纪念品特许专营店”肯定是设在某些大型商场的主要营业柜台和专门设置的销售专柜。但是, 在新加坡最繁华的闹市———乌节路上却出现了一排临时搭建的板房, 这些就是新加坡政府专门设立的“青奥纪念品特许专营店”。白色“专营店”酷似国内工地所使用的简易工作棚, 拆建极为方便。可是在设计者的妙手改造下, 利用雕塑和装饰, 再配以有趣的卡通绘画, 竟也能显露出建筑艺术品的格局和峥嵘, 所谓创意无处不在, 着实令人拍案叫绝。

2.2.3 效率的最大化

开幕式是运动会的重头戏, 一场精彩绝伦的开幕式足以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与留恋。以常人的观点, 一场普通的运动会开幕式, 我们至少进行3-5次的联合彩排, 然后每一个开幕式节目, 我们也至少排练1-2个月左右。可是, 新加坡政府告诉我们, 只要效率的最大化, 我们可以以最少的开资获取更好的效果。新加坡青奥会开幕式演出的学生演员, 一个1400多人参加表演的节目方阵, 自始至终只训练过月余, 那种全员参与的集体合练, 更只有区区5次。这样惊人的训练强度无不让人咋舌。更让人吃惊的是, 这些参与表演的演员不是专业人士, 演员和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志愿报名。这样人性化的举措, 新加坡做到了。

2.2.4 细节之美

节俭并不代表可以马虎, 节俭也并不意味着草率, 也许把一切细节都考虑到细致才是新加坡所追求的节俭但不简单的青奥会。当江苏省体育局的朱晓军首次进入场馆的时候惊讶了, 他发现临时比赛场馆的运动员混合采访区上面都装有一排四盏很亮的照明灯, 当时觉得很疑惑。后来才知道, 有些项目的比赛结束得很晚, 而当记者在混合采访区集中拍摄运动员时, 仅靠赛场的灯光拍摄效果会很差, 装了这四盏灯, 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新加坡在这点已经取得了成功。

2.3 利用文化教育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作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至今应运而生的新赛事, 青奥会以一种全新面貌示人, 它的教育内涵和文化意义通过这个平台为青少年营造了一个轻松欢乐的氛围。新加坡青奥会同样注重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 它所承载的使命却不同于奥林匹克运动会, 新加坡成功举办了一届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青奥会, 为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了宝贵遗产, 阐述了一个全新的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内涵, 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在跨国文化交往中的普世性价值, 同时也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在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的在场价值功能。

2.4 将奥运价值和青年人需求有效“集成”

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新加坡青奥会组委会主席黄思绵曾说过:新加坡青奥会成功的关键是“将奥运价值和青年人需求有效‘集成’”。这是最重要的理念, 正是有了这个理念, 所有的一切才能按部就班的完成。根据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的设想, 青奥会为运动员搭建的不止是竞技的平台, 更要回归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的理念, 利用体育来推动年轻人全面成长。更详细的说就是青奥会不是运动员和运动员之间的竞争, 更要求他们之间有合作心态, 所以青奥会史无前例地设计了很多文化教育活动, 让年轻人了解彼此, 认识世界, 激励青年人。这正符合黄思绵之前所提出的青奥理念, 也是首届新加坡青奥会成功的关键因素。

3 对南京青奥会的启示

南京自2010年着手准备青奥会之初, 即已在理念、创意、讲求效率和节俭等多方面受到新加坡青奥会的启发, 并多方借鉴与采纳上述新家坡青奥会的成功经验。但是, 南京与新加坡毕竟不同, 与年轻的新加坡相比, 素有“江南佳丽地, 金陵帝王州”的南京是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中国古都。它虽然只是中国的一个城市, 但却是中国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积淀是与新加坡最大的不同。因此, 发挥南京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优势, 追求创新与超越, 以独特的朝气和情感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 展现南京人特有的热情与人文底蕴才是南京、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所希望看到的。

3.1 发挥南京独特的优势

襟江带河, 依山傍水的古城南京, 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使南京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为迎接2014年南京青奥会, 已于2010年3月初开工建设的百里绿色长廊可谓匠心独运, 它将会以其独特的方式呈现古城南京的自然景观。它西起新秦淮河入江口, 连接卡子门土城头直到栖霞燕子矶, 途经南京河西新区、雨花台区、江宁区等。绿色长廊竣工后也将串起南京的观音门、仙鹤门、沧波门、上坊门等8座老城门遗址。根据计划, 南京2014青奥会的比赛将在奥体中心区, 人文风景区和大学城场馆区“三大场馆区”进行。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文风景区”, 由玄武湖风景区、钟山风景区和老山国家森林公园、金牛湖风景区四大风景区组成, 该区域以城市人文自然风景为特色, 积极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届时南京将以其得天独厚的人文体育旅游资源迎接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 向全世界展示中国, 展现南京的风貌。

青奥会顾名思义是让青少年广泛参与的“奥运会”, 年轻人就是要突破、创新, 青奥会, 是青少年相聚的盛会, 青奥会徽当然要彰显出青春活力。世人瞩目、万众期待的2014年第二届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青春南京”于2011年5月19日晚在南京紫金山下、玄武湖畔翩然出世, 这个多彩而富有时代气息的会徽完美地诠释了南京, 同时也诠释了中国。会徽充分表达了南京敞开胸怀欢迎各国青少年, 与世界友好交流, 成为青少年欢乐之城的美好愿望。同时, 作为全国科研、教育中心城市之一的南京, 借助2014年南京青奥会, 也将为全世界的青少年打开一扇科教之窗, 青年人将在南京青奥会上得到空前的锻炼与展示机会, 比如由南京市青少年宫精心打造的青奥小记者在采访南京青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波波夫等与会人士时, 就曾深受波波夫的喜爱与赞赏。

在利用资源发挥优势的同时, 我们意识到, 追求创新不能以无节制的资源浪费为代价。“节俭办赛”不仅是国际奥委会一直提倡的, 也是第二届南京青奥会举办的首要原则。南京青奥组委也正考虑在火炬传递方式上采用全程网络传递的创新方式来突出青奥会的节俭, 鸀色的原则。另外, 南京现有的体育场馆基本可以满足举办青奥会的要求, 2005年南京所举办的全运会留下了大量一流的体育场馆, 这也大大节约了南京举办青奥会的开支。

3.2 传承青奥理念, 发挥优势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提出:青奥会的意义不仅在于运动, 更重要的是对青年运动员进行奥林匹克价值观、健康生活方式、康乐方式和社会责任的教育。新加坡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正是秉承这一理念, 为首届青奥会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作为第二届青奥会举办国的南京, 必须在此基础上, 将这一理念传承下去, 促进青年正确认识自我, 积极参与并展现创造力;了解彼此, 建立友谊, 懂得责任和欣赏;崇尚公平竞争, 关注健康和环境;心手相连, 增进自信, 传承文明。建立在这么巨大的优势之下, 南京必须充分发挥其内外的优势, 从实际层面上为全世界展示一个公平, 公正的青奥会。

3.3 践行青奥理念, 追求创新

“绿色青奥、活力青奥、人文青奥”是南京2014年青奥会的理念。在践行这一崇高理念下, 我们必须进一步追求青奥会创新与进步。更高, 更快, 更强这句奥林匹克格言, 不仅是激励运动员要继续不断的参加运动、努力追求进步与追求自我的突破的奥林匹克精神, 还是南京青奥会的动力源泉。南京青奥会必须在新加坡青奥会成功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创新, 然而这并不是一味的追求无节制的经济花费去创新青奥会, 而是在践行青奥理念的基础下, 追求文化教育活动的形式上创新, 举办一个属于南京, 属于中国的青奥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已向我们逼近, 虽然南京青奥会还没有正式拉开帷幕, 但南京已经用行动告诉全世界———我们时刻准备着。

参考文献

[1]朱永超冯兴.新加坡青奥会组委会主席黄思绵[EB/OL]:将激励年轻人龙虎网—南京日报, 2011-01-20.

[2]新加坡青奥会尽显简约美开幕式联合彩排仅5次[N].扬子晚报 (南京) , 2010-08-16.

[3]夏元庆.首届新加坡青奥会赛会的教育目标解析及其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4 (2) :113-114, 117.

上一篇:职工团员自我评价下一篇:善良历险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