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助推企业发展

2024-07-03

协会助推企业发展(精选6篇)

篇1:协会助推企业发展

浙江省老字号企业协会:发挥桥梁作用,助推老字号发展

2011-03-25 11:41文章来源:商贸服务司

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调研

发挥桥梁作用助推老字号发展

浙江省老字号企业协会

协会成立以来,紧紧围绕“保护资源、提升品牌、传承经典、弘扬文化”的宗旨,加强自身建设,提供各项服务,反映会员诉求,致力于保护、振兴老字号工作,积极发挥中介组织独特作用,架构起政府、企业的桥梁纽带,为浙江老字号的振兴提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平台。

一、意识超前,开创研究老字号的专业机构

中华老字号承载着独特技艺、精深服务理念和商业文化精髓,是我国弥足珍贵的自主品牌,保护老字号我们当代人责无旁贷。浙江是最早意识并最早开展保护老字号工作的。2002年,浙江一批品牌研究专家,开始关注和调研老字号这个特殊群体,意识到老字号是宝贵的民族财富,保护非常必要,特别是杭州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大,老字号保护问题日益突出,2003年,杭州老字号企业协会呼应而出,开创了全国首个研究老字号的专业机构。协会的成立和随之开展的许多工作,虽然得到了省市政府的支持和理解,但在当时毕竟是个创新,比较超前,全国其他地方还没意识到老字号保护的重要意义,社会关注度也不高。2006年,商务部开始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至此,“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老字号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二、工作扎实,积累振兴老字号的丰富经验

(一)开展调研,反映诉求,协助政府开展工作。反映老字号企业心声,让政府了解老字号的发展情况,架起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从而推动政府开展振兴老

字号的工作,一直是协会的努力方向。

1、开展调研,反映企业诉求,当好政府参谋。协会对全省老字号进行了摸底调查,基本掌握了老字号分布和企业发展情况,向政府及时反映老字号的网点拆迁和布局、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以及传统技艺保护等问题,为政府当好参谋。调研报告《浙江老字号现状和发展对策》,引起了政府领导的关注,为下一步深入开展老字号保护和振兴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协助制定老字号振兴政策,推动开展老字号认定工作。为营造老字号保护和促进的良好环境,加快老字号振兴进程,协会协助政府出台了全国首个省一级的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保护和促进浙江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配合《若干意见》的印发,协会为此专门召开了新闻媒体沟通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3、策划实施老字号“走出去”战略,组织承办浙江中华老字号日本展、台湾展和澳门展。为增强老字号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加快培育老字号的国际品牌,协会以“让中华老字号走向世界”为主题,策划实施老字号“走出去”战略,得到了商务部、省政府的关注和省商务厅的大力支持,组织承办了2007年10月、2009年4月和2010年1月的浙江中华老字号日本展、台湾展和澳门展,展示了我省老字号独特的产品魅力、技艺魅力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魅力,全面提升了浙江老字号的整体形象和品牌价值,有效扩大了浙江老字号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进一步加强了老字号与世界各地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

4、协助政府编制城市规划,寻求老字号立法保护。为有效地保护体现老字号历史文化的建筑和其他文物,协会协同杭州市规划局编制《杭州市老字号保护规划》,将老字号企业列入保护

对象,在全国尚属首例。此外,为寻求老字号立法保护,协会起草全国第一部保护和发展老字号的立法提案《保护和发展浙江省老字号的暂行办法》,并于2006年1月已正式递交浙江省十届四次人民代表大会,寻求对老字号的立法保护。

(二)搭建平台,组织活动,扩大老字号品牌影响。协会生命力在于活动,在于服务,这几年,协会积极搭建平台,开展活动,扩大老字号影响,推进老字号发展。

1、成功举办七届中国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中华老字号百年品牌高峰论坛。中华老字号精品博览会是协会策划推出的维护民族精神,重塑老字号品牌的一个经典的文化项目。博览会自2004年起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唤起了群众对百年老字号的认知和热情,激发了企业振兴百年民族品牌的热情,为集中展示中华老字号品牌与文化提供了最佳平台,已成为全国老字号企业的盛事,也是我省推进民族自主品牌建设和振兴老字号工程最有效、影响最大的举措之一,已被列为商务部引导支持的展会,成为“中华老字号第一展”,在博览会期间,还举办中华老字号百年品牌高峰论坛,共商老字号提升品牌、创新发展的良策。

2、开展全国“爱我中华——万里寻访老字号”活动。协会组织高校学生开展“爱我中华——万里寻访老字号”特别行动,寻访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主要商业城市老字号企业,追寻各地老字号被淹没的辉煌和历史痕迹,收集老字号文字、图片及实物资料,向社会宣传老字号的社会文化价值及其品牌经济价值,推动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

3、寻求传统商业街和老字号结合新路子,策划中华老字号第一街。协会通过几年的努力工作和摸索,认为优化整合商业街和老字号的资源是老字号长久发展的新

路子。2008年由协会策划组织的“中华老字号第一街”落户杭州清河坊,引起了全国商业街、老字号的共同关注,也将直接促使国家有关部门支持老字号与商业街的优化整合。

4、开展各类培训,提升老字号企业能力。2006年协会在全国率先开办了“中华老字号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培训班”。邀请专家从宏观政策、重要性及实务操作性等几方面对中华老字号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此外,协会又多次开办“老字号品牌发展培训班”,从老字号的营销、品牌形象设计、品牌战略、投融资、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培训,拓展了老字号发展的思路、提升了企业的能力和水平。

5、出版杂志、书籍,扩大老字号品牌传播力度。通过几年努力,初步构建了中华老字号杂志、丛书等品牌文化宣传平台。《中华老字号》杂志是目前全国最有影响的老字号期刊。此外协会还积极寻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老字号,协助杭州市贸易局编辑出版《杭州老字号系列丛书》,丛书展现了杭州老字号的风雨历程,成为研究杭州百年品牌、商业文化、人文风情的全面系统的重要资料。与杭州档案局共同编辑出版《金字招牌——杭州中华老字号》,反映了杭州中华老字号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创新精神。根据杭州市经委的工作要求,执行编辑《杭州工业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介绍与阐述杭州包括12个老字号在内的28项世界、国家、省市级工业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促进杭州市加大对工业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力度。

6、抓住各种机会,借力扩大影响。协会在自己组织活动之外,还积极寻求外力来扩大影响。2006年通过集中展示老字号文化活动和策划“传承与创新”老字号品牌对话电视论坛等方式积极参与商务部“品牌万里行”活动,成为商务部“品牌

万里行”的亮点。此外,协会还积极组织老字号企业参加中国食品博览会、浙江商品大集、非物质遗产博览会等舞台,集中展现我省老字号的品牌、产品、技艺和文化。

(三)加强建设,练好内功,壮大协会自身力量。协会在组织活动之余,也非常重视加强自身建设。一方面完善协会工作制度、财务制度、会费收缴制度、学习制度、会议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协会运作。同时为提供专业服务,适应发展的需要,协会设置了秘书处、会展事业发展中心、文化传播发展中心、中华老字号品牌委员会等四个部门,聘用品牌策划、设计、展览展务、媒体宣传、采编、市场客服等各领域人才40多人,还实行定期培训制度,开展“能者上”的竞争制度,把协会建设成学习型的、市场化的新型的民间组织。另一方面宣传扩大协会的品牌影响力。协会非常重视外界的合作交流,密切文化、工商、质检、旅游等部门的联系,创造老字号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注重与新闻媒体的交流联系,开展各方面的合作,加大老字号宣传力度。此外,加强与全国各地经贸部门、商联会、老字号协会等沟通,利用各种机会在北京、上海、云南、江苏、山东、天津、山西等地通过介绍浙江老字号振兴工作,努力确立协会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

三、思路创新,探求提升老字号的有效举措

下一步,为把我省老字号振兴工作推向纵深发展,协会在继续提升原有博览会、杂志、培训等活动外,积极创新思路,探求提升老字号的有效举措。

(一)搭建专业电子商务公共平台,推进老字号现代经营方式。通过对老字号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趋势、互联网电子商务市场以及政府对老字号的政策等综合分析,协会将联合专业人员运作成立专业性机构,搭建一个老字号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推动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现代物流以及连锁经营的现代

经营流通方式的进程,实现网上电子商务、线下连锁经营、线上线下营销传播媒介的综合性互动平台,提高老字号市场竞争能力。

(二)开办中华老字号珍宝馆,推出老字号珍品销售新模式。

中华老字号品牌美誉度高,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产品质量好、原创度高,符合培育吸引消费者的珍品或奢侈品的内质特性,比拼日益侵入国内市场的国外奢侈品协会将策划开办中华老字号珍宝馆,推出老字号珍品销售新模式,以打响中华民族品牌影响力,计划先在杭州开办,逐步向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延伸,结合当地的高端商业网点,打造中华老字号高档消费品的展示窗口、中华老字号奢侈品的孵化基地、全国中华老字号高档品牌的交流平台,目前,上海地标性商业中心喜马拉雅中心也已开始向全国中华老字号高端品牌招商。

三)紧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契机,开展老字号文化与品牌创意项目。协会将根据老字号所独具的文化和经济的双重性,利用政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契机,开展老字号文化与品牌创意设计大赛。通过参观老字号、为老字号创意设计、评奖表彰等活动,目的在于激发创造性思维,促进老字号产品、工艺的创新升级,实现商业、文化、创意三者融通。将大力此外,结合现有老字号博物馆、展示馆资源,推出老字号文化旅游线路,同时挖掘、开发老字号历史文化资源,设计制作一些文化产品。

篇2:协会助推企业发展

11月22日,xx红枣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xx农业园区召开,标志着我县红枣协会正式成立。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xx,副县长xx及县红枣协会全体会员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xx主持。

会议听取了xx红枣协会筹备工作情况;选举产生了红枣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及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等。xx当选会长,xx等6人当选副会长,xx当选秘书长,xx当选副秘书长。协会特聘xx为名誉会长。xx为红枣协会授牌,并代表县委、县政府对红枣协会的成立表示祝贺。

据了解,县红枣协会是在县工商联和xx农业园区的共同推动下,由红枣加工企业牵头,60多户种植户自愿参加而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协会成立后,将按照“协会+公司+基地加+枣农”的整体发展思路,进一步做大做强红枣产业,对规范我县红枣产业发展经营秩序,促进红枣产业健康发展,提高整体开发水平和技术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着力破解园区农业转型升级,助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xx在讲话中希望县红枣协会要强化发展意识,发挥我县红枣资源优势,引导红枣产业由传统落后的生产管理转向科学精细化的管理,形成协会、基地、农户、加工、营销的一条龙运行模式,帮助加工企业向现代科技水平的深加工发展,努力打造我县红枣实现标准化和品牌化;要强化竞争意识,着力提高全县红枣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充分利用技术力量,研制开发适销对路、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制定适应现代市场的销售策略,开拓稳定的销售渠道;要强化服务意识,制定红枣质量标准,大力发展会员,开展业务培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履行协会的基本职能,探索和创新协会运行机制、运作方式,诚信服务、致富农户、做活红枣产业、实现多方“共赢”。

篇3:协会助推企业发展

一、 努 力 担 当, 勇 挑重任,力促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金融是经济发展运行的血液和动力,尤其在经济下行的关键时期,金融行业有责任、有义务率先担负起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重任。几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区经济增速放缓,面对异常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区银行业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级监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的总基调,充分发挥了金融平抑经济周期波动、促增长的重要作用。多措并举增加资金投放,呈现出融资渠道多元化、信贷投放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各项贷款余额在2013年同比增长15%的基础上,到2014年三季度末仍然保持了13% 的增长速度,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稳健发展。

(一)抓好重大项目,拓宽融资渠道,不断提高银团贷款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我区各金融机构秉承“合作、发展、共赢”的理念,紧紧围绕自治区重点项目,一方面加大项目开发评审力度,支持铁路、公路、电力、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自治区新建、续建项目融资需要。另一方面重点关注、跟进自治区骨干大型企业和重点开发区“双百亿”工程,加大对自治区重点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建设、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支持力度。近两年共计筹组包括丹东至锡林浩特国家高速公路经棚至锡林浩特段公路项目、新建呼和浩特至准格尔旗铁路项目、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流动资金短期循环贷款项目等项目39个,授信额度近1000亿元。2013年累计发放银团贷款244亿元,到2014年10月末累计发放银团贷款149亿元,两年银团贷款平均增速达到41%,有力地支持了地区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可以说,在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内,重点项目建设将始终是自治区经济工作最主要的抓手。无论从大发展带来的巨大资金迫切需求,还是金融机构自身把握机遇,做大社会融资总量,已成为客观事实,银团业务大有可为。

(二)面向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着力改善民生

为充分落实“助小微、促升级、防风险、惠民生”的政策要求,银行业把大力拓宽小微企业和“三农三牧”融资业务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紧紧围绕自治区政府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三牧”的新思路、新政策,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三牧”的扶持力度。针对小微企业和“三农三牧”规模小、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的现状,各银行在内蒙古银监局的重视、支持下,不断加大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通过量身定制,不断推出和创新适合各类小微企业和“三农三牧”的贷款品种。在小微企业贷款方面,有为小微企业度身打造的“网贷通”,有为成长型中小企业办理多种融资类金融产品的综合类贷款“成长之路”,有基于商户收单流水数据的分析和判断核定授信金额的“POS贷”,有为女性创业提供有力支持的“妇女创业贷”,等等。在“三农三牧”贷款方面,有大力支持政策性粮食收储的“粮油购销储贷款”,有基于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的“富农宝”系列贷款,有针对当地境内农牧户及微小企业从事特色蔬菜生产、销售等所需流动资金的“绿色蔬菜速通贷款”,有突破传统抵押物形式,充分满足牧区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需求的“吉祥四宝”农牧民系列贷款等。这些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完善成熟,更加适应了小微企业和农牧民融资的实际,深受广大客户的好评。例如,工商银行内蒙古分行的“网贷通”自2009年推出至今,不断发展完善,到2014年10月末该产品的贷款余额达到82亿元,累放金额近400亿元,成为该行小微贷款的主力军。

截至2014年三季度末,我区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17%,高于全部贷款增速4.1个百分点,实现了连续3年“两个不低于”的目标要求。涉农贷款余额5352亿元,比年初增加593亿元,增速12.5%,为我区农牧业喜获丰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信贷支持。

二、 主 动 服 务, 积 极协调,充分发挥协会平台作用

作为银行业自律组织,内蒙古银行业协会一直致力于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全区实体经济的发展。

(一)为会员银行搭建好银团贷款业务平台

近几年来,在内蒙古银监局的大力推动和正确指引下,协会创新工作思路,狠抓理念提升和机制、环境建设,走出了一条以《银团贷款合作公约》为引领、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以专业委员会为组织架构、以信息交流平台沟通联系的银团贷款业务协调发展之路。目前,以银团贷款形式化解大项目集中度授信风险的理念,已经通过银行业的主动合作得以清晰体现;银行间也从相互割据、无序竞争逐步走向团结协作、互惠互利的快速发展之路。协会近几年通过召开银团贷款业务研讨会、业务推进会、银团贷款专业委员会年会等会议,进一步加强银团贷款专业委员会工作,研究探索推进银团贷款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建立银团贷款业务数据定期报送制度,及时掌握会员单位参与银团贷款与交易情况,做好统计分析和信息共享工作。通过建立银团贷款专业委员会信息交流平台,进一步改善银团贷款沟通机制,加强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避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不断提高银团贷款筹组的成功率。

(二)加强媒体对外宣传,提高银行业的影响力

近几年,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通过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对国家开发银行内蒙古分行和包商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先进典型经验,以《金融普惠改善民生开发性金融助推内蒙古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和《担当社会责任深耕微贷沃土 全力打造最好的小企业金融服务集成商》为题在《内蒙古日报》上刊登。同时,协会与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开辟了《内蒙古银行业“服务之声”栏目》,推出了以推动小微企业服务、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为题材的多家银行访谈,以此持续推进小微金融服务宣传工作。此外,从2013年开始,每年初通过《内蒙古日报》刊发会员单位主要领导(行长、主任、总经理)学习党中央和自治区党代会、人代会精神的体会以及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同时,协会还积极开展中小企业业务条线培训,促进银行间的小微金融产品交流,组织会员单位积极参加中国银行业协会举办的服务小微企业及三农金融产品评选活动。2014年,结合我区实际,又开展了银团贷款支持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和2014年内蒙古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三牧”优秀金融产品及创新金融产品评选活动,以此推动各行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篇4:协会助推企业发展

《WTO经济导刊》:行业信用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商业协会工作的内在要求。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作为第一批推动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单位之一,是如何开展并推动行业信用建设工作的?

田万良:一、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是全国第一批44个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单位之一,协会把诚信建设作为协会的基础工作和重点工作来抓。协会在全国建筑装饰行业“会长工作会”、“ 秘书长工作会”、“ 常务理事会”、“ 理事会”上全面贯彻商务部市场秩序司的文件精神,使全行业统一思想,形成“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重要的道德基础,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的理论体系。

二、推动诚信建设要有坚强的组织保障、严密的科学体系做支撑。在推动行业信用建设的工作中,我们一是依靠商务部市场秩序司的领导,二是加强协会自身的体制建设,把信用建设工作纳入到协会既定工作中。《建筑装饰行业信用评价试点工作方案》(试行)、《建筑装饰行业信用评价标准》(试行)、《关于加强行业信用评价试点工作 推进行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各项文件的制订均通过“会长会议”、“ 秘书长会议”、“ 常务理事会议”、“ 理事会议”的讨论批准,形成法律文件。这些文件在120多个地方协会也得到认真贯彻执行,成为全行业高度重视的信用建设指导方针。2007年12月至2008年11月,我会共评出3个批次、200家行业信用等级企业,其中AAA级企业152家、AA级企业42家、A级企业6家,受到了商务部市场秩序司领导的肯定和业内的好评。

三、给信用良好的企业以更多的市场机会,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服务。当前,行业信用评价最突出的作用是在工程招标、投标的过程中把评价结果作为准入条件之一。山东、广东、江苏等地有的工程已把信用等级作为招标、投标加分条款。为保证行业信用证明文件的完整性和信用度,有些竞标企业已将信用等级证书与马挺贵会长签发的行业信用评价公告一并在投标文件中使用。

《WTO经济导刊》:面对此次金融危机给众多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中装协应发挥怎样的作用来推动行业信用建设?

田万良:行业协会是行业发展的领路人,在组织、指导企业应对危机、战胜困难中,具有重要的责任。协会应更好地指导企业战胜困难,实现行业的结构调整和品质提升,要发挥出协会引领、诉求、服务的职能和作用来推动企业平稳较快发展。

协会工作要体现为企业服务的宗旨,特别是在经济下滑的形势下,我们在各种会议和企业活动中强调全行业要坚定信心,并制订了《关于战胜当前困难 实现行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帮助企业在困难条件下生存、发展,我协会在给企业应对当前危机的九项措施中强调“要进一步强调遵纪守法,加强企业自律。坚持守法经营、依法纳税、诚信服务、规范运作,全面规避市场的经营风险,从自我做起。抵制恶性竞争,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

篇5:雷锋精神助推企业发展

正月刚过,寒意未退,神州上下已掀起了一股学雷锋、当雷锋的热潮,公司到处也洋溢着雷锋精神的阵阵暖流,员工也陆续观看了《离开雷锋的日子》影片。该影片反映了雷锋生前的亲密战友乔安山在雷锋去世后的三十余年里,以雷锋为榜样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乔安山在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无怨而又无悔,深深触动了我们心底那根柔软的道德之弦,使我们不知不觉地置身于故事情节之中,在与电影中人物共同体验善终于战胜恶之中灵魂也得到了升华。

我们知道,今年是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也是毛泽东主席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我们公司今年把三月份确定为奉献精神塑造月,开展了学习雷锋活动,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纪念,也是“全员素质提升”重要的一环。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雷锋精神激励人们艰苦奋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在改革开放年代,雷锋精神鼓舞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勇往直前;在今天市场经济时代,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只要认真学习学习和实践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也会对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产生强大的助推力量。

要学习他的无私奉献精神。雷锋是最普通的一个士兵,然而他却把人民的利益与自己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别人、关爱别人,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带来的恒久魅力。在他的影响下,世界人民都把雷锋当成了道德学习的楷模。雷锋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多的他是努力地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这反而让我们觉得他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只要用心,我们一样成为雷锋,甚至比他做得还好。学习雷锋做好事是快乐的,践行雷锋精神就能在公司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就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工作环境。

学习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不管雷锋选择了什么岗位,或者说是组织上把他安排到了什么样的岗位上,他都把现在的岗位作为自己最大的职业梦想,而且一定要在这个岗位上成就自己的职业梦想。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想给别人一桶水,自己就必须先有一缸水。学习雷锋,应该是以做好本职工作为前提。“既要做好人,更要做能人,既要做好事,更要有本事,既要讲风险,更要比贡献。”作为一名合格的固德员工人,爱厂敬业,立足好本职工作,才能更好的发扬雷锋精神。

学习他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雷锋酷爱学习,一有时间就学习《毛泽东选集》等中外名著,以最先进的理论知识武装和充实自己的头脑。我们每一位员工要想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要求,只有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能不断创造工作新业绩,还要学习他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雷锋以劳动为美、以朴素为美、以节约为美,自觉到艰苦环境中锻炼意志、砥砺品行,自觉到基层岗位上接受锻炼、成长成才。现阶段我们企业正处于规模扩张时期,新建项目较多,发扬雷锋创业精神,有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篇6:协会助推企业发展

——中钢集团企业年金实施情况报告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邵殿祥刘增田李荣训林敏董育珠

[报告摘要]

中钢集团在2008年初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成为中央企业中较早建立企业年金的“先行者”之一。中钢集团建立企业年金的案例,突出反映了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中央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规范性及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在企业年金建立进程中,中钢集团对企业年金的解读、思考、设计和探索,以及操作中所形成的经验,是本文要重点介绍的内容。

[关键词]企业年金中钢集团

[报告正文]

在实行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中,企业年金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实行的企业补充养老金计划,并且成为所在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年金在我国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被称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的“三个支柱”之一。在这样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下,中钢集团于2008年6月正式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成为中央企业中较早建立企业年金的“先行者”之一。在企业年金建立进程中,中钢集团对国有大型中央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规范性及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摸索出了一套适应市场要求与自身实际的企业年金制度。

一、中钢集团建立企业年金的过程回顾

2004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继出台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社部发[2004]20号)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劳社部发[2004]23号),构建了我国当前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框架,我国的企业年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进入规范性运作阶段。中钢集团顺应政策趋势,也开始探索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但是,当时虽然出台了基本的政策规定,却并没声针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中央企业实行企业年金的具体政策和指导意见,对央企建立企业年金缺乏有效支持和监督,客观环境尚不成熟。基于这种考虑,此时,卜钢的企业年金工作尚处在学习和调研阶段。

随着国内企业年金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不断改善,中钢集团于2006年正式启动了企业年金的前期准备工作。2006年12月,企业年金方案草案向集团在京单位征求意见,之后形成方案初稿;2007年9月,中钢集团成立企业年金管理小组,统一进行企业年金工作的筹备,同时完成了《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企业年金方案》草案,经由集团总裁办公会审议通过,在集团第三届职工代表大会上获得通过;2008年2~4月,《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企业年金方案》先后获得国务院国资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正式批准。

在准备方案报备的过程中,中钢通过公开招标和遴选的方式,建立起完整的企业年金法人受托管理模式。2008年6月26日,中钢集团在集团总部举行了隆重的企业年金签约仪式,与平安养老、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嘉实基金、中国人寿资产共同签订了《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合同》。中钢集团企业年金开始走入正式实施和操作阶段。

中钢集团企业年金制度首批覆盖了在京地区总部和十几家企业,之后将逐步覆盖京外和境外几十家企业、3.6万在职人员,使集团全系统的员工享受到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享受到企业年金带来的养老福利。

中钢集团企业年金制度正式建立以后,企业年金工作管理小组的职能从原先的计划、筹备自动转为具体的操作、管理。这支年金管理团队由协管人事的集团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集团主要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担任组员,全面负责集团企业年金管理工作;集团人力资源部作为企业年金管理的对口部门,进行年金的具体管理和操作。在整支团队的辛勤工作之下,中

钢集团企业年金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二、中钢集团对建立企业年金的认知

1.中钢建立企业年金具有必要性

(1)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福利制度保障。中钢集团自2004年起,几年来接连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每年保持着70%以上的增长速度,管理规模从2004年的一百多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1719亿元,四年里经营规模增长数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中钢的快速发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逐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构建起了相对完整的整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框架。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通过设置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配置合理的薪酬管理办法、建立配套完整的福利保障和人才培训及再教育体系,有效激励了现有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吸引了大批各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入集团,有效保障和促进了集团公司的持续高速发展。

21世纪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中钢集团清楚地认识到,要保持企业长期高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人才,依靠广大的员工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才干,群策群力,汇溪成江。要做到广泛地吸纳人才、发挥人才的竞争力,就要把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落实到企业制度建设上去,尤其是落实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上去。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完善企业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正是对这一点的最好诠释。

(2)建立企业年金是中央企业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客观要求。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国家相关部门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活动。国有企业作为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主导着国家经济形势的社会团体,对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有着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

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中钢集团认为,国有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首先就要在构建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和谐氛围方面承担责任,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企业应主动搭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平台,通过完善机制和保障体系,确保职工的各项权益得到落实。企业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价值导向,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双赢;才能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多年来,中钢集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为构建企业和谐的劳动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此次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同样是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企业年金,进一步保障了职工退休后的晚年生活,在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的未来将发挥出积极的社会意义。

(3)日益改善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提供了成熟的时机。从2004~2007年,国内企业年金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在这样的环境下,中钢集团建立企业年金的时机也成熟了。

政策体系更加完整,监督管理更加到位。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已执行的20号令、23号令之外又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进行政策规范;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关于中央企业试行企业年金制度的指导意见》(国资发分配[2005]135号)和(关于中央企业试行企业年金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各省市及地方的部委机构也相继出台了本省、市及本地区的企业年金相关管理的政策规定。

企业年金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已初现端倪。到2006年底,我国的企业年金资产总规模为910亿元,2007年达到了1520亿元,进入2008年,企业年金市场规模并没有受到证券市场的调整影响,而是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速。截至2008年6月30日,国内实际开始投资运作的企业年金项目已有423个,以大型企业为主。法人受托管理模式也日渐完善,已经有21家专业的金融机构获得了国家部委承认的企业年金管理资格。

2.中钢建立企业年金存在特殊性问题

(1)离退休人员数量大。中钢集团的前身是隶属于原冶金部的国有企业,总部和各下属

单位管理有大量的离退休人员。截至2008年6月30日,中钢集团全系统离退休人员共计14026人,占全部职工总数的27.7%。如何在年金建立的过程中兼顾到离退休人员的统筹安排和公平对待,保障现有离退休人员的实际养老待遇,是中钢年金制度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各地区差异显著。中钢集团各所属单位由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自企业经济效益不同,员工的收入存在差异;虽然全国范围实行了基本养老保险,但是各地的具体政策各不相同,对于补充性质的养老政策的规定也不尽相同,各单位在补充性质的养老待遇的做法各行其政,有的完全推向了社会统筹,有的还在沿袭旧有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规定,有的固定负担离退休人员的统筹外福利,有的已经建立了比较健全的现代企业年金制度。如何在整个集团的层面统一离退休的补充养老政策,切实保障集团职工退休后的养老福利待遇,同时顾及各个单位不同的经济效益情况,使之与年金的投入相匹配,也是建立年金需要仔细斟酌之处。

(3)在职人员类别复杂。年龄结构复杂。既有临近退休的老员工,30~50岁的业务骨干人员,也有大量新近参加工作或只有几年工作经验的年轻员工。年金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层员工的需求,尤其是对临近退休的人员,退休时积累的年金达不到企业原有养老补差的标准,需要企业加大予以前期的投入。

岗位结构、技术能力要求复杂。中钢集团从事的主业是钢铁冶金的综合配套服务,涉及资源开发、贸易物流、工程科技、设备制造、咨询服务等领域,因此岗位职务跨度大,岗位结构复杂、技术能力要求复杂。年金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不同岗位不同技术要求的区别度,体现出对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的倾斜。

三、中钢集团对企业年金的设计与探索

1.建立企业年金的总体思路

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中钢集团认为,在建立企业年金的过程中,必须重点考虑安排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满足建立年金的基本条件。保持盈利且连续三年以上盈利、完成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且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及年金支付能力的企业才有条件建立企业年金,不能因为建立年金而导致企业亏损。这是年金建立的基本条件。

(2)坚持保障和激励并重的原则。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结合中钢集团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和薪酬分配制度,企业年金的分配在体现企业年金养老保障的基础上,应该适当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以达到激励和挽留优秀人才的作用。

(3)必须统筹考虑并做好“老人、中人、新人”的衔接。中央企业往往管理有大量的离退休人员,管理好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是关系到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团结的重大问题,必须妥善处理。本着这样的精神,中钢集团在进行薪酬改革的同时,规范了离退休人员的福利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年金后,离退休人员即成为实施企业年金方案前退休的“老人”,“老人”仍按照原办法维持原有的福利待遇,企业对离退休总体福利费用进行测算,作为企业负债预提;在实施企业年金后退休,但退休前企业年金的积累低于原统筹外补贴标准的为“中人”,“中人”由企业加大给予前期的投入,使其退休后的年金待遇不低于原有的退休待遇水平;实施企业年金后退休,且退休前企业年金的积累高于原统筹外补贴标准的为“新人”,退休后按照年金的待遇标准领取企业年金和基本养老金。

2.关于企业年金的具体设计

(1)自行拟订方案。企业年金方案的设计一般是先由企业确定年金受托人,在受托人的协助下设计完成企业年金方案。与其他企业的年金方案的设计有所不同,中钢集团的企业年金方案完全由集团从事企业年金工作的人员自主设计打造。企业自主设计年金方案,能够充分地考虑到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在条款中予以规范,使方案更加完整、明确、具有前瞻性;其次,在企业自主设计年金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年金

管理人员对年金政策、其他企业的相关经验、和前沿的年金知识理论的学习,对年金建立过程的逐步熟悉和掌握,能够迅速地锻炼起企业自己的年金管理队伍,对于企业今后年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选择法人受托管理模式。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模式分为法人受托模式和企业年金理事会受托模式,中央企业的企业年金覆盖人数众多,资金规模巨大,专业性要求非常高,选择法人受托管理具有很大优势:法人受托模式中受托人是23号令规定的必须符合注册资本及净资产的要求、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专职的从业人员、完善的内部稽核监控机制和风险控制制度的专业年金管理机构,有能力进行大规模企业年金的管理和运作;受托人进行专业年金管理,企业不需要再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年金而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发展专业化的年金理事会;对专业的受托人可以实现监督的便利化,不易产生腐败现象。而这些都是年金理事会受托模式做不到的。

中钢集团在对法人受托机构的选择上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会同下属的中钢招标公司举行了“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企业年金基金受托管理人招标遴选会”,共有包括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华宝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5家机构响应并参加了竞标,投递了标书并现场进行了述标。中钢集团企业年金工作管理小组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竞标单位进行了包括响应文件符合性审查、公司财务和业务管理情况、年金业务管理情况、受托职能运行、年金系统建设、风险控制及防范、客户服务、管理费报价等全方位的评选。经过评审委员会慎重仔细的评选,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排名第一中标,成为中钢集团企业年金基金受托管理人。

(3)采取全拆分的机构设置模式。中钢集团企业年金的法人受托模式的机构没置采取的是比较分散的2+1+1+1,即受托兼投管+账管+托管+投管。2008年初,中钢集团在北京中钢总部分别举行了“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人遴选会”、“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人遴选会”、“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遴选会”。共有包括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证券、嘉实基金等21家具备年金管理资格的机构参加了遴选,进行了现场演示。中钢集团企业年金工作管理小组与年金受托人平安养老保险共同组成评审委员会,对7家账户管理候选单位和6家托管候选单位进行了全方位的评审,确定了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作为中钢集团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作为中钢集团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

之所以选择这种几乎全拆分的机构设置模式,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要绝对保障年金基金的安全。企业年金基金作为职工退休后重要的养老保障来源,是职工的“养命钱”,不容有失。设立四种不同类别角色来共同管理年金,就是依靠四种角色间相互制衡的关系来充分保障年金基金的安全,规避各种人为的风险。考虑到企业年金是一项服务周期很长的福利计划,参加年金的职工在十几年或几十年后才能享受到年金待遇。因而年金一旦建立,就要运作几十年的时间。如此长的周期更加考验整个年金运作系统的长期风险能力,具有稳定制衡机制的全拆分模式在这一点上具有独特优势。

其次,成本并不构成问题。机构的分散确实存在管理成本和沟通协作成本问题,但这只是存在于初期。中钢集团所选择的管理机构,都在各自的管理领域最早拿到劳动部认可的资质,并已经在年金市场上历练了为期不短的时间,为全国社保基金和众多企业客户提供了专业的年金服务,它们彼此间的沟通和系统对接的渠道和方式已经相对成熟,大大降低了沟通和协作的成本;而作为专业的年金管理机构,本身的年金支持系统也相对成熟,一个机构担任两个资格和两个机构担任两个资格,在运营服务中的成本实际并没有增加。长期来看,这些成本都是可控的。至于所谓的打包服务带来的管理费用的优惠,不能构成对维护保障基金

安全性的替代。

(4)单一年金计划,统一管理。中钢集团的企业年金采取单一年金计划,即由集团总部设立总体年金方案,并报送国家有关部委批复备案;总部及在京单位统一执行集团方案,京外单位在集团总部方案的框架内,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的实施方案,经过集团总部审核批准后执行;年金管理机构的选择统一由集团总部通过招标和遴选方式确定,集团的年金基金管理由各资格机构的总部及驻京机构管理,京外子公司的年金基金由各资格机构所属的地区公司管理。集团统一选择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实行机构和委托人的“总部对总部,地方对地方”的分级管理;实行各自管理,统一缴费,统一投资的运作方式,发挥基金投资的规模效益,更好地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四、中钢集团建立企业年金的经验和启示

1.集团领导高度重视年金工作

以人为本,人才强企历来是中钢集团人力资源的发展战略和管理理念,正是在这样的理念贯彻下,在集团领导的指导和关怀下,中钢集团实施了一系列人力资源制度的改革,将“以人为本”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实践当中,建立企业年金就是其中典型一例。集团领导高度重视企业年金工作,在国内企业年金政策和市场环境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即高瞻远瞩地作出在中钢建立企业年金的战略决策,指导有关人员开始了年金的前期准备。在后续的年金工作中,协管人事的集团党委副书记带队,建立起了专门的年金管理团队——企业年金工作管理小组,并担任组长,亲自主抓年金工作。来自集团高层的重视直接保证了企业年金制度在中钢顺利建立。

2.建立了一支高效专业的管理团队

中钢集团企业年金由专门的年金管理团队——企业年金工作管理小组全面负责、统一管理。集团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集团主要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担任组员,集团人力资源部作为企业年金管理的对口部门,进行年金的具体管理和操作。

从年金方案的设计拟定、确定、职代会讨论通过、方案的报备,到管理机构的招标遴选,到拟定年金管理合同和最后合同的签署,中钢的年金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抓住有利的政策和市场机遇,高效开展建立年金工作,年金方案报备材料完整、程序规范,顺利获得国资委和劳动部批复,得以顺利执行;年金管理机构的选择公开透明,严谨有效,最后各方举行了隆重的签约仪式;集团的信息收集充分、资金拨转到位,年金即将正式开始运行。这些都与中钢年金团队的努力分不开,这一点得到了包括国资委企业分配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内的相关领导的肯定和赞赏。

3.严格规范各项操作流程

企业年金涉及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且涉及的资金规模庞大,对企业对职工来说都是非常敏感的领域。因而不论是在前期建立的过程中还是后续的日常管理中,都必须严格规范操作流程,杜绝任何微小的差错。中钢集团在建立企业年金的过程中,本着对职工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规范、科学、公开、透明”的原则,—步一步踏实企业年金的各项工作:草拟方案时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形成草案;严格执行有关民主决策程序,年金方案经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形成决议方案;对年金管理机构的选择严格采用公开招标和遴选的方式,经过正规的招标评标,确定各家管理机构;方案的报备、数据的测算、信息的采集整理等流程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令规定执行。正是严格规范了各项操作的流程,中钢集团企业年金的建立得以后来居上,先于很多比中钢更早启动年金计划的企业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从而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1]《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社部发[2004]20号)。

[2]《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劳社都发[2004]23号)。

[3)《关于中央企业试行企业年金制度的指导意见》(国资秀发分配[2005]135号)。

[4]《关于中央企业试行企业年金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

[5]《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企业年金方案》。

[6]孙建勇主编:《企业年金管理指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杜。

[7]杨老金、邹照洪主编:《企业年金方案设计与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8J中国养老金网主编:《中国企业年金规范与发展》,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作者简介:邵殿祥中国中钢集团公司副总裁,党委副书记

刘增田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

李荣训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

林敏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薪酬管理处经理

董育珠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薪酬管理处主管

上一篇:医院医师个人总结下一篇:家乡的秋天作文800字:焦作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