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知识点总结

2024-06-29

俄罗斯知识点总结(共8篇)

篇1:俄罗斯知识点总结

印度知识点总结

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印度地形特点:西北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第二人口大国:人口已经超过10亿。

世界文明古国: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之一。

水旱灾害频繁:水旱灾害频繁受西南季风影响。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夏季6—9月,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水灾: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旱灾西南季风来得晚,退得早,风力不足。

自给有余的农业生产:水稻分布地区: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平原,降水多。小麦分布地区: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高原、山地,降水较少。

世界农业大国。

加尔各达为钢铁工业中心和麻纺织业中心,煤、铁、锰 工业中心都接近原料产地,即就近原则,主产物:煤、铁、锰、黄麻。孟买、新德里、班加罗尔为棉纺织业中心,主产物:棉花。高新技术产业: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发达。

俄罗斯知识点总结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

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按俄罗斯由西到东的顺序):东欧平原 伏尔加河 乌拉尔山 西西伯利亚平原 叶尼塞河 中西伯利亚高原 勒拿河 东西伯利亚山地。

俄罗斯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气温自西向东降低,自南向北降低。降水自南向北减少,自东向西减少,降水集中夏季。自然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缓慢且主要,工业区集中在欧洲部分,相比之下,亚洲部分比较薄弱,导致轻重工业分布不平衡。

主要工业区:圣彼得堡工业区 莫斯科工业区 乌拉尔工业区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亚欧大陆桥:西伯利亚大铁路。

客运以铁路、公路为主;货运以铁路、管道,其中管道运输所占比例最大。莫斯科是最大的城市,圣彼得堡是第二大城市。

枭龙(癌变龙)原创

篇2:俄罗斯知识点总结

经济危机

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爆发于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于研究现代资本主义(Capitalism) 经济,不可回避的要研究这段历史。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在此之前的1929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

但是,1929年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由5000多亿美元的顶巅跌入深渊,使5000多亿美元的资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

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86000家企业破产,5500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

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经营者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胡佛政府反危机的失败:

(一)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二)加剧了经济危机危害,使美国经济跌入谷底。

(三)人民不满情绪高涨,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四)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赢得广泛支持,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

社会危机

(一)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采取了一些不成功的应付经济危机的措施,为后来罗斯福新政正确措施的出台提供了经验。

(二)富兰克林·罗斯福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为新政才华的施展提供的条件。也就是说,如果他没有当选总统,美国历史上也就不会产生新政了,最起码没有这个称呼。

(三)1929年-1933年3月,罗斯福任纽约州长,执行的政策是他后来实行的“新政”政策的发轫,这也为新政产生了有利条件。

(四)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变革,至于怎么变,美国的统治者反对走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道路,大多数人民群众也没有接受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准备。剩下的出路只有一条,这就是:在保存市场经济和民主的前提下,抛弃自由放任、全凭市场机制那只看不见的手自我调整的政策,大力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改变局部生产关系,那便是新政。

(五)包括凯恩斯主义在内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进步主义思潮和改革、一战期间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以及20世纪20—30年代早期制度学派经济学理论创新就是新政前的思想运动,它们都成了罗斯福新政的思想渊源。

二.新政结果

到1939年,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多数措施是针对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还有一些则是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的远景规划。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

从1935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742亿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亿美元,失业人数从1700万下降至800万,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摆脱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使危机中的美国避免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

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诚然,罗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干预经济,以克服经济危机。“新政”是他医治经济社会的疾病在常规疗法不能奏效的情况下,试用的一种试验性的疗法。

事实上,“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处,这也每每成为他的政敌发难的理由。“新政”实施过程中利益受损的阶层也曾予以抵制和诽谤,甚至作为新政初期重要内容的《工业复兴法》及另外两项法案,也在时隔两年后被最高法院裁定为违宪。

但是,只要我们真正以历史的态度审视“新政”,就不难看出,“新政”号准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脉搏,“使人们能够重返工作,使我们的企业重新活跃起来”的口号,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充分唤起了他们的积极性。

罗斯福把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保证公民就业作为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以工代赈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项目,如田纳西河流域工程,不仅大大缓解了失业困难,刺激了经济的早日复苏,而且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

新政留下了大量防止再次发生大萧条的措施和政策,为美国投入二战及战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亚伯拉罕·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

三.评价

效果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产生了重要的效果。

(一)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但失业人数依旧很多。

(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

(三)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四)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五)大胆借鉴计划经济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经济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六)新政在美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七)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优点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及当时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它不仅基本克服了30年代经济危机,还曾造成战后美国经济长期上升的总趋势。所以说,它延长了美国经济的生命。这就是“新政”的根本作用。

(二)新政对摆脱大萧条危机起了最直接的作用。

(三)新政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把希特勒的法西斯专政同罗斯福的新政改良等量齐观,视为一丘之貉,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四)由于新政的实施使美国迅速恢复了经济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了“民主国家兵工厂”的重要作用。为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五)新政的实施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战后历届美国政府,在80年代以前在新的条件下基本上继承罗斯福的新政措施,采取了不同重点和形式的国家干预经济、调节生产,缓和矛盾等反危机措施。新政开创的福利国家措施不失为巩固垄断资本统治的重要手段。

不足

当然,新政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新政所造成的政府和巨大的赤字开支,大大扩大了联邦的权力,降低州与地方政府及个人责任感。

新作派霍华德·津恩指出“新政”的缺陷:

“是它没有解决下列根本问题:如何使巨大自然财富和令人吃惊的生产潜能为所有美国人造福。这个问题必然引起的政治也没有解决,即如何把普通人民组织起来,将此危机造成的惨状更为微妙情况传递给国家领导人,如何使非常紧急时期这个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中千百万为生存而挣扎的人们的日常痛苦被察觉到。到1939年左右,萧条结束了,许多资本主义的弊病依然如故。”

自由主义者洛克腾堡指出,“新政”的不足在于:

“它留下了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甚至引起一些麻烦的新问题。它不曾证实它能在和平时期实现先繁荣。……它(却)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它扩大了中产阶级队伍,但将许多美国人——分成制店农、贫农窟居民、大多数黑人——留在新形成的平衡之外。”

桑托斯(Santos)博士认为,罗斯福新政是失败的,因为它保护(美国)信用(制度),胜过保护其人民。

还有些人认为,新政不够彻底,主张联邦政府接受银行和工业。

其实,“新政”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弊端。

成因

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即解决在生产过程中的无政府(自由竞争)状态。

(二)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经济。

(三)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德、日法西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他们是军国主义国家,有本质的扩张性)。

(四)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新政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五)美国借鉴了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

篇3:俄罗斯知识点总结

一、追求长度和维度的两种知识产权战略

孟德斯鸠曾任律师、法官、院士,博览世界法律和百科知识,其《论法的精神》是西方法律学生必读的名著。该书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气候对一个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和风俗等会产生巨大影响,认为土壤同居民性格之间,尤其同民族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也认为国家疆域的大小同国家制度形态也有极其密切的联系。

在《论法的精神》中,俄罗斯是典型的北方国家,印度是典型的南方国家。该书指出,北方人很难容忍落后的法律,他们虽然给人感觉十分粗糙、缺乏耐心、脾气暴躁,思维不够灵活,但是其思维的长度整体由于南方人,适合建造复杂、庞大的系统。马科斯韦伯就指出,北方国家能产生伟大的宗教、法律、理论和学说,乃至高度复杂的工业品。

在知识产权战略上,现代俄罗斯对法律与政策的革新坚决彻底,并深入到影响知识产权战略的底层制度重整和表层资源配置,这将推动俄罗斯民族科技创造力的大爆发。这种追求知识产权战略长度的北方风格,能把制度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将使俄罗斯再次成为超级大国。

相比之下,“南方人性格温和、软弱,并有怜悯心。因此,他们的立法者对他们非常信任。立法者制定的刑罚很少而且不严酷,甚至也不严格执行。……宜人的气候带来了坦诚的风尚,产生了和善的法律”,但是由此产生的精细复杂的落后风俗和法律过多,而且很难被祛除。南方人感觉细腻,思维敏捷,虽然推理的长度不占优势,但是他们思维的维度更多,配置灵活,适合在文明的多个层面创造辉煌灿烂的成就。

印度的知识产权战略有浓厚的南方特色,它并不是在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中解决一长串的底层制度重整和表层资源配置问题,而是在互不相关的很多个维度中,进行温和、简单、临时性的项目操作。这种追求知识产权战略维度的南方风格,能给个体的自由发挥留下很多空间,其取得的知识产权成就也会与俄罗斯迥然不同。

因此,俄罗斯和印度的知识产权战略都会成功,也会取得不同的成就,为人类文明作出不同的贡献。但是,从增强国家竞争力的角度看,俄罗斯的知识产权战略会远远胜过印度。

在孟德斯鸠看来,中国属于界于北方寒冷国家和南方炎热国家之间的温暖国家。他说,“在气候温暖的国家,你会看到那里的人举止风度、道德风尚时好时坏,很不稳定。因为气候变化不定,就不能使他们的行为保持不变。”孟德斯鸠认为,温暖国家的宗教、风俗和法律也往往摇摆不定,一会靠近北方,一会靠近南方。如果中国的知识产权战略主要是为了提升国家竞争力,为今后解决一些重大的国际问题蓄积力量,那么我们的知识产权战略就要学习俄罗斯,而不是印度。

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战略充满印度这种南方国家的风格,主要是一些温和、简单、临时性的项目操作,是一些零散的工程项目。如果我们要具备俄罗斯这种北方国家的风格,那么我们的知识产权战略就要深入到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中解决一长串的底层制度重整和表层资源配置问题。这会是一场系统性的法治革命。

二、追求放任和干预的两种知识产权战略

哈耶克是法律和政治科学博士,曾在政府工作5年,之后在研究所、大学专职从事研究工作,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和经济学等领域均有重要著作。

哈耶克被誉为拯救欧美知识界的精神领袖。在凯恩斯治理模式陷入困境的时候,哈耶克的理论成了欧美政府的指路明灯,其作品对凯恩斯、马克斯·韦伯等伟大思想家的分析具有震撼人心的精神穿透力。

受哈耶克影响,撒切尔首相和里根总统在英美两国率先发起了针对公共部门的“私有化无禁区”运动。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随身携带哈耶克的代表作《通往奴役之路》,并声称百读不厌。根据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理论,撒切尔政府把电力、供水、天然气、邮政、铁路和运输等国有部门实行私有化。美国的私有化更加彻底,从法院法警、国防部警卫、白宫警卫、监狱、特种兵训练、武器研发和制造、武器保护和保养、战场物资供应、战役执行,到各种公共服务和管理,都广泛外包给私营企业。

很显然,俄罗斯和印度对哈耶克的理论有不同的态度。俄罗斯的新经济战略全面学习美国,广泛借鉴哈耶克治理模式,侧重对铁路、石化、银行、军工、宇航、造船、大学、公共管理等各个部门的全面私有化,认为这种私有化是发展新经济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基本条件。

一旦这种私有化深入展开,俄罗斯的新经济和知识产权战略就会以一种非常放任的方式崛起。

相反,印度的私有化广度和深度比不上俄罗斯,而且印度也没有对大量产业部门和公共部门启动私有化改革的计划。印度并没有出现推广哈耶克治理模式的社会压力;与俄罗斯不同,印度的知识产权战略主要是一些需要政府广泛干预的工程性操作。

如前所述,中国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总体上与印度类似,但是更加信奉广泛、深入的政府干预,支持知识产权公共财政无限扩张。中国知识产权战略是否走入了困境,以及中国知识产权战略从印度模式转入俄罗斯模式的必要性都很难有实证数据的支持。

西方社会是在凯恩斯治理模式陷入困境的情况下被迫转入哈耶克治理模式的。与西方不同,中国社会很难显现任何治理模式的困境;即使显现,也会伴随严重的信号失真,使政府很难发现和识别困境的性质、形态与成因。而且,中国擅长在消除一种困境后,多次重复塑造并置身这同一种困境。

因此,从长期看,中国的知识产权战略会维持在印度模式下,不会有很大改变,更不会转变为俄罗斯模式。

篇4:俄罗斯知识分子眼中的普京

“你不了解俄国人,我们需要这样的强人。”卡琳娜这样为普京辩护。她今年28岁,算是“革命”后的第一代俄国人。在20世纪,“革命”是个因过度使用而暧昧不清的词汇,对于俄国尤其如此,除非你加上清晰、准确的定语,否则人们很容易被你口中的“革命”弄得迷惑不已。

对于卡琳娜这一代来说,“革命”当然不是1917年的十月革命,也不是我们这些外来者习惯性误认为的柏林墙倒塌的1989年,而是1991年,苏联在那一年解体了。

她那年才9岁,对这场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共产主义体制下的生活都记忆不清。她的成熟与一个新俄国的成长紧密相联,一个旧时代结束、新时代却没有随之而来的俄国。经济崩溃、社会动荡、大国地位迅速衰落,这些创伤记忆都增强了普京的合法性。

像此刻世界的很多地区一样,这里的青年人对政治没太多兴趣。像是对被政治运动、意识形态弄得乌烟瘴气的20世纪的逆反,新世纪的青年生活在一个“去政治化”的氛围中。40年前,一名西方的摇滚歌手、先锋艺术家,都要表明对于第三世界革命、越南战争、政治丑闻的看法。在另一个意识形态阵营里,一首诗、一本书、一次公开谈话、一件服装的款式,都拥有政治含义。而现在,对立的东西方阵营消失了,不是作家、艺术家要扮演政治角色,而是政治人物纷纷让自己富有娱乐价值。

对于卡琳娜的绝大多数同代人来说,普京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他的个人魅力,而不是政治理念。他会开战斗机,是个柔道高手,赤裸的上身没一块赘肉,他既会在镜头前不苟言笑,也会在综艺节目中唱上一曲,最近还和一群被释放的间谍进行一场“哈雷”摩托车赛。政治生活变得越来越私人化、琐碎化,需要很多小小的性感。

这是我与卡琳娜第二次见面。她英语流畅,这在俄国青年中并不多见。她是个“陀思妥耶夫斯基迷”,熟知从曼德尔施塔姆到布罗茨基的20世纪诗人,甚至很清楚六七十年代的地下文学传统。这一点很不常见,对于很多青年来说,勃列日涅夫的苏联与“图拉真时代”的罗马差不多,都是遥远的历史。那些微弱的反抗声音,更早已被忘记。

卡琳娜的知识缘于她的父母,一对出生于50年代的工程师夫妇。我很遗憾没有见到她的父亲,一个成长在苏联帝国中的蒙古人,一个文学爱好者。他退休了,正在忙于写一本关于苏联地下文学的书,他没指望出版,只是个人兴趣。他也对晚期的共产主义时代颇有怀念,那是个更单纯的岁月,人们既开始逃离意识形态的束缚,也没有被市场与消费的力量弄得心慌意乱。或许,那也是个更有秩序的年代。这秩序既包括政治、经济上的,也包括文化与道德上的。布尔加科夫的小说、阿赫玛托娃的诗,都是书店中的畅销书。因为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无能为力,人们把精力都投入到精神世界中。对于卡琳娜父母这样的工程师来说,这似乎是尤其好的安排。

普京意味着秩序再度恢复。卡琳娜的政治观点或许不成熟,却在俄罗斯广为流行。90年代的混乱再度印证关于俄国人古老、顽固的看法——这个民族不适合自由,它渴望强有力的统治者。我还记得别尔嘉耶夫惊心动魄的论述:“俄罗斯民族不想成为男性建设者,它的天性是女性化的、被动的,在国家事务中是驯服的,它永远期待着新郎、丈夫和统治者。”伊凡雷帝、彼得大帝、亚历山大一世、斯大林都曾是它的新郎,但结合的后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即使此刻,在对普京的期待中,又多少蕴涵着矛盾。

尼基塔·帕甫洛维奇·索科洛夫可不相信什么“历史的陷阱”。在莫斯科南郊的一幢刷成粉红色的3层楼中,我遇到这位《环球》杂志的副主编,一名受人尊敬的历史学家。

对他来说,普京的10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可与“尼古拉一世时代”、“勃列日涅夫时代”放在同一个序列。表面看来,这3个时代都曾显得强大一时,国家力量迅速成长。尼古拉一世时代的俄国仍挟着战胜拿破仑的荣耀,很多人觉得西方的自由和自由主义制度在危险时没有什么用处,强有力指导一切的专制制度是保持民族伟大的唯一手段。而且在30年的时间里,西欧甚至觉得尼古拉的专制代表着更好的制度。勃列日涅夫的年代,苏联则一度咄咄逼人,嘲笑美国的衰落。但在国家内部,这两个时代都是惊人的停滞,各种改革的倾向、自由思想的碰撞都消失了。尼古拉一世统治方式的问题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表露无遗——原来俄国已经如此严重地落后于西欧。勃列日涅夫的政策导致苏联体制的最终崩溃。索科洛夫相信普京在过去十年来的统治,是彻底的失败,刚刚生长的自由市场、言论自由、非政府组织再度被压制,俄罗斯社会必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这难道不是历史的循环吗?”我问他。俄国与中国一样,迟迟不知道如何建立一个多权力中心的政治体制,如何培植市民空间与社会力量来制衡政治权力的垄断。

“陷阱与循环这样的描述太笼统、太模糊了,”他盯着我的眼睛说,“好像真的存在某种历史定律,你逃不出它的控制。”而他列举的3个时代,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特性:尼古拉一世的保守趋向,是对法国大革命引发的浪潮的反应,他要保护沙皇的专制;勃列日涅夫是为了延续苏联官僚集体的生命,扼杀各种改革的倾向;普京试图完成统治的私人化。

似乎没有理由怀疑尼基塔的历史判断力。他声称8岁就意识到苏联制度的问题:他的科学家母亲每天勤奋工作,却不得不用一条细线把肥皂切成两块,一半留给自己,一半让他带到寄宿学校。他体验过80年代末的无比希望,也经历过90年代市场乌托邦的幻灭。他是个坚定的自由派,你也可以说他是个“亲西方派”,他对最近几年重新泛起的“俄罗斯特殊论”深感不安。自从恰达耶夫在1836年发表《哲学书简》以来,亲西方派与斯拉夫派之间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前者相信,唯有借助西欧观念,俄罗斯才能最终走上变革之路;斯拉夫派则沉迷于俄罗斯的特殊性与神圣性,他们相信人类的全部历史就是精神与物质力量之间的斗争,而俄罗斯代表这种拯救人类的精神力量。这也是一场遮蔽真实动机的辩论,在文化、精神这些词汇背后,是对政治形态的主张。因为不能直接攻击沙皇专制,亲西方派选择了赞扬西欧,当斯拉夫派为俄罗斯传统辩护时,他们也巩固了现有的政治制度。

对于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来说,这一切太过熟悉了。多年来,我们不也正在“普世价值观”与“中国特殊论”之间反复摇摆吗?我问了尼基塔很多问题:俄国知识分子的角色,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和西方的关系。它们关乎俄罗斯的过去与未来,也都指向中国。

但是中国从未蕴育出俄罗斯式的反抗精神。在谈到俄国知识分子传统时,没有一个中国读书人不发出由衷的赞叹。两年前当索尔仁尼琴逝世的消息传出后,我记得一个画家在北京的798艺术区发出这样的感慨:“什么时候,我们能产生出这样的人物?”面对同样的人类悲剧,他们产生了道德与知识上的巨人,而我们这里却什么也没产生。在另一本论述中国知识分子的书中,我则发现更为绝望的类比:当萨哈罗夫依靠谈论核竞赛、环境危机与世界和平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中国的萨哈罗夫”则在呼吁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学生的伙食。他们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辽阔、也更纯粹的精神世界。

尼基塔不赞成我的溢美之词,在他看来,整个苏联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是暗淡无光,他们大多对邪恶选择了沉默与合作,除了那少数几个传奇人物,比如萨哈罗夫、索尔仁尼琴,或是政治性更淡的约瑟夫·布罗茨基……但他们太少了。

(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个游荡者的世界》 作者:许知远)

篇5:浅谈俄罗斯商务礼仪知识

浅谈俄罗斯商务礼仪

(1)商务礼仪

俄罗斯商人有着俄罗斯人特有的冷漠与热情的两重性。商人们初次交往时,往往非常认真、客气,见面或道别时,一般要握手或拥抱以示友好。俄罗斯商人非常看重自己的名片,一般不轻易散发自己的名片,除非确信对方的身份值得信赖或是自己的业务伙伴时才会递上名片。

在进行商业谈判时,俄罗斯商人对合作方的举止细节很在意。站立时,身体不能靠在别的东西上,而且最好是挺胸收腹;坐下时,两腿不能抖动不停。在谈判前,最好不要吃散发异味的实物。在谈判休息时可以稍为放松,但不能做一些有失庄重的小动作,比如说伸懒腰、掏耳朵、挖鼻孔或修指甲等,更不能乱丢果皮、烟蒂和吐痰。

许多俄罗斯商人的思维方式比较古板,固执而不易变通,所以,在谈判时要保持平和宁静,不要轻易下最后通牒,不要就想着速战速决。

对商品的看法,俄罗斯商人认为,商品质量的好坏及用途是最重要的,买卖那些能够吸引和满足广大消费者一般购买力的商品是很好的生财之道。

大多数俄罗斯商人做生意的节奏缓慢,讲究优柔尔雅,因此,在商业交往时宜穿庄重、保守的西服,而且最好不要是黑色的,俄罗斯人较偏爱灰色、青色。衣着服饰考究与否,在俄罗斯商人眼里不仅是身份的体现,而且还是此次生意是否重要的主要判断标志之一。

俄罗斯商人认为礼物不在重而在于别致,太贵重的礼物反而使受礼方过意不去,常会误认为送礼者另有企图。俄罗斯商人对喝酒吃饭也不拒绝,但他们并不在意排场是否大、菜肴是否珍贵,而主要看是否能尽兴俄罗斯商人十分注重建立长期关系,尤其是私人关系,在酒桌上,这种关系最容易建立。千万要记住,女士在俄罗斯礼仪上是优先照顾的。

俄罗斯特别忌讳“13”这个数字,认为它是凶险和死亡的象征。相反,认为“7”意味着幸福和成功。俄罗斯人不喜欢黑猫,认为它不会带来好运气。俄罗斯人认为镜子是神圣的物品,打碎镜子意味着灵魂的毁灭。但是如果打碎杯、碟、盘则意味着富贵和幸福,因此在喜筵、寿筵和其它隆重的`场合,他们还特意打碎一些碟盘表示庆贺。俄罗斯人通常认为马能驱邪,会给人带来好运气,尤其相信马掌是表示祥瑞的物体,认为马掌即代表威力,又具有降妖的魔力。遇见熟人不能伸出左手去握手问好,学生在考场不要用左手抽考签等等。

(2)社交礼仪

在人际交往中,俄罗斯人素来以热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称于世。在交际场合,俄罗斯人惯于和初次会面的人行握手礼。但对于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别重逢时,他们则大多要与对方热情拥抱。

在迎接贵宾之时,俄罗斯人通常会向对方献上“面包和盐”。这是给予对方的一种极高的礼遇,来宾必须对其欣然笑纳。

在称呼方面,在正式场合,他们也采用“先生”、“小姐”、“夫人”之类的称呼。在俄罗斯,人们非常看重人的社会地位。因此对有职务、学衔、军衔的人,最好以其职务、学衔、军衔相称。

依照俄罗斯民俗,在用姓名称呼俄罗斯人时,可按彼此之间的不同关系,具体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与初次见面之人打交道时,或是在极为正规的场合,才有必要将俄罗斯人的姓名的三个部分连在一道称呼。

(3)服饰礼仪

俄罗斯大都讲究仪表,注重服饰。在俄罗斯民间,已婚妇女必须戴头巾,并以白色的为主;未婚姑娘则不戴头巾,但常戴帽子。

在城市里,俄罗斯目前多穿西装或套裙,俄罗斯妇女往往还要穿一条连衣裙。

前去拜访俄罗斯人时,进门之后务请立即自觉地脱下外套、手套和帽子,并且摘下墨镜。这是一种礼貌。

(4)餐饮礼仪

在饮食习惯上,俄罗斯人讲究量大实惠,油大味厚。他们喜欢酸、辣、咸味,偏爱炸、煎、烤、炒的食物,尤其爱吃冷菜。总的讲起来,他们的食物在制作上较为粗糙一些。

一般而论,俄罗斯以面食为主,他们很爱吃用黑麦烤制的黑面包。除黑面包之外,俄罗斯人大名远扬的特色食品还有鱼子酱、酸黄瓜、酸牛奶,等等。吃水果时,他们多不削皮。

在饮料方面,俄罗斯人很能喝冷饮。具有该国特色的烈酒伏特加,是他们最爱喝的酒。

此外,他们还喜欢喝一种叫“格瓦斯”的饮料。

用餐之时,俄罗斯人多用刀叉。他们忌讳用餐发出声响,并且不能用匙直接饮茶,或让其直立于杯中。通常,他们吃饭时只用盘子,而不用碗。

参加俄罗斯人的宴请时,宜对其菜肴加以称道,并且尽量多吃一些,俄罗斯人将手放在喉部,一般表示已经吃饱。

(4)习俗禁忌

在俄罗斯,被视为“光明象征”的向日葵最受人们喜爱,她被称为“太阳花”,并被定为国花,拜访俄罗斯人时,送给女士的鲜花宜为单数。

在数目方面,俄罗斯人最偏爱“7 ”,认为它是成功、美满的预兆。对于“13” 与“星期五”,他们则十分忌讳。

俄罗斯人非常崇拜盐和马。

俄罗斯人主张“左主凶,右主吉”,因此,他们也不允许以左手接触别人,或以之递送物品。

俄罗斯人讲究“女士优先”,在公共场合里,男士往往自觉地充当“护花使者”。不尊重妇女,到处都会遭以白眼。

俄罗斯人忌讳的话题有:政治矛盾、经济难题、宗教矛盾、民族纠纷、前苏联解体、阿富汗战争,以及大国地位问题。

1/2

俄罗斯特别忌讳“13”这个数字,认为它是凶险和死亡的象征。相反,认为“7”意味着幸福和成功。俄罗斯人不喜欢黑猫,认为它不会带来好运气。俄罗斯人认为镜子是神圣的物品,打碎镜子意味着灵魂的毁灭。但是如果打碎杯、碟、盘则意味着富贵和幸福,因此在喜筵、寿筵和其它隆重的场合,他们还特意打碎一些碟盘表示庆贺。俄罗斯人通常认为马能驱邪,会给人带来好运气,尤其相信马掌是表示祥瑞的物体,认为马掌即代表威力,又具有降妖的魔力。遇见熟人不能伸出左手去握手问好,学生在考场不要用左手抽考签等等。

俄罗斯的风俗礼仪

1、俄罗斯主要是俄罗斯人,东正教(православие)是主要宗教。

2、俄罗斯人性格开朗(весёлый)、豪放、集体观念强。他们和人见面,大都行握手礼,拥抱(объятие)礼也为他们常施的一种礼节。他们还有施吻礼的习惯,但对不同人员,在不同场合,所施的吻礼也有一定的区别:一般对朋友之间(среди друзей),或长辈对晚辈之间,以吻面颊(щека)者为多,不过长辈对晚辈以吻额为更亲切和慈爱;男子对特别尊敬的已婚女子,一般多行吻手礼,以示谦恭和崇敬。吻唇礼一般只是在夫妇或情侣间流行。

3、主人(хозяин)给客人(гость)吃面包和盐(хлеб и соль),是最殷勤的表示。一般对晚餐要求较简单,对早、午餐较重视。用餐时间都习惯拖得很长。乐于品尝不同风味的菜肴,菜肴喜欢熟透和酥烂。非常喜欢中餐。

4、在待客中,常以“您”(Вы)字表示尊敬和客气;而对亲友往往则用“你”(ты)字相称,认为这样显得随便,同时还表示出对亲友的亲热和友好。外出时,十分注重仪容仪表,衣扣要扣得完整,总习惯衣冠楚楚。

5、男子(мужчина)外出活动时,一定要把胡子(борода)刮净;赴约要准时;在社交场合,处处表现尊重女性。

6、和俄罗斯人说话(говорить с русскими),要坦诚相见,不能在背后议论其他人,更不能说他们小气(жадность);对妇女要十分尊重,忌讳问年龄(возраст)和服饰价格(цена одежды)等。

7、俄罗斯人不吃海参(трепанг)、海蛰、墨鱼(каракатица)、木耳(съедобный деревянный гриб)。偏爱“7”(семь),认为“7”预兆会办事成功,“7”还可以给人们带来美满和幸福。他们普通对红色(красный цвет)昵爱。人们都把红色视为美丽和吉祥的象征。应邀去俄罗斯人家里作客时可带上鲜花(цветы)或烈性酒,送艺术品(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е произведение)或图书(книга)作礼品是受欢迎的。女主人对来访客人带给她的单数鲜花是很欢迎的;男主人则喜欢高茎、艳丽的大花。

8、决不能在街上(на улице)丢弃任何东西,连一张过期的电影票也不行。这种行为有损俄罗斯的整洁,而且是违规的。

9、对盐(соль)十分崇拜,并视盐为珍宝和祭祀用的供品。认为盐具有驱邪除灾的力量。如果有人不慎打翻了盐罐,或是将盐撒在地上,便认为是家庭不和的预兆。为了摆脱凶兆,他们总习惯将打翻在地的盐拾起来撒在自己的头上。

10、认为兔子(заяц)是一种怯弱的动物,如果从自己眼前跑过,那便是一种不祥的兆头。忌讳黑色(чёрный цвет),认为黑色是丧葬的代表色。因此,对黑猫更为厌恶,并视黑猫从自己面前跑走是不幸的象征。

11、他们重视文化教育(культурно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喜欢艺术品和艺术欣赏。所以,和他们谈论艺术是个很受欢迎的话题。

篇6:俄罗斯知识点总结

尊敬的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

值此俄罗斯大学生汉语知识竞赛开赛之际,请允许我代表****院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布市国立师范大学的积极组织以及周密细致的安排表示感谢,同时希望参赛的选手们取得好成绩!

汉语知识竞赛是中俄“教育友好周”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俄罗斯学生深层次了解中国文化,展示自己魅力与才华的.平台。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人文奇景,在人类文明的天空中是一颗永恒的星辰。其包含的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对先民创造生活的描摹与敬仰,是活着的图腾。汉字和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必将进一步扩大,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化,必将以崭新的姿态迈进未来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

中俄文化、教育交流肩负着传承两国友好交往的重任。两国文化的交流代表了中俄友谊的明天。我热切期待着我们一同携手,在两个伟大民族之间架一座语言和文化的桥梁,增进我们的友谊,加强我们的合作,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共享繁荣,共同昌盛。

最后预祝汉语知识比赛圆满成功。

篇7:俄罗斯留学总结

一转眼,在俄罗斯为期10个月的留学生活就即将结束了,与同学们欢乐相处的时光还历历在目。现在的我经历了留学的历练,也懂得了对生活感恩,体会了一个人在外面闯荡的不易,个人的性格观念也发生了积极的改变。

刚到俄罗斯时,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那时的我俄语还不是很好,所以留学生活充满了期待的同时,内心也有一丝对未知的恐惧。我开始意识到,除了我自己,没有人能够真正帮到我。成长便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幸而俄罗斯是一个对个人的尊重非常普遍的国家,俄罗斯人民十分热情,并且很遵守规则。因此,只要自己主动开口,主动向别人询问,似乎没有什么完不成的。在普院,温柔且笑容甜美的老师会细心的帮助我提高俄语,鼓励我多说多看,让我感到很温暖;热心的俄罗斯朋友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让我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也不再感到孤单与无助。

在俄罗斯留学的10个月时间里,我了解到,俄罗斯是个信仰东正教的国家,这里的人们很友好也很善良,要是迷了路,人们会热心的为你指引方向。这里的教育很发达,因此不只有俄罗斯学生,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慕名而来求学问道,就像我们一样。这里的生活很自由,虽然俄罗斯的轻商业不是很发达,但是却不影响生活的舒适和便利。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的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到处都是大型的商场,舒适的购物环境,世界上各大品牌的商品无一不出现在货架上。不止这些,俄罗斯还有美丽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风景,我们在学习的闲暇之余也会出去走走看看。在我看来,语言只是用于交流的工具,学习一门语言的真正意义在于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旅游便是帮助学习的一种极好的方式。

原来的我,也许并不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和礼仪,通过在俄罗斯的学习和生活,与这里人们的相处,生活方式也在受着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的影响,让我更加懂得如何生活,素质上也有了提高:上课的时候着装的礼仪,对老师要尊重;生活中坐车的礼仪,对老人的尊重和小孩的爱护……这些事情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它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在国内的我只懂得以书为本,觉得成绩好就可以了,但来到这里后,学校对我们的素质教育的重视,让我受益匪浅。学习不仅要动脑也要动手,知识不能只是死记硬背,还要灵活运用与变通,个人修养不只体现在学问的高低,也体现在道德的培养。

在家我是家里的宝贝,父母百般疼爱,舍不得让我受一点伤害。但人毕竟是要长大的。出门在外,少了父母的呵护,我懂得了自己照顾自己。没有了关注与约束,我学会了自我照顾自我约束:自己去买菜,自己学做饭,自己去交朋友,自己去在大城市中体验忙碌的生活……这些经历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因为它培养了我们以后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作为留学生,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生活帮助是巨大的;作为留学生,我们是幸运的,能够公费出国深造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机会成为有用的人才。回国之后,我们应该利用留学期间所学的一切,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篇8:俄罗斯知识点总结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 我们意识到学生不是老师的“自留地”, 任老师来耕作与收获。学生自己是种田人, 辛勤耕耘, 获取知识, 铸就能力, 自由成长。因此真正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予他们自主发展的空间, 让自主探究学习进入课堂, 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例如在《罗斯福新政》这一节教学中, 运用情境来创设“好”的问题,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地学, 思考着学, 从而在学习中养成乐于思考的习惯。教师要为学生构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交流合作—尝试运用”的自主学习过程, 不断学习和积累历史思维的方法。

二、案例描述

下面是一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罗斯福新政》的教学片断, 主要探讨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 如下:

马:小罗, 最近很忙吧。天国也有点乱啊。

罗:噢, 为啥?

马:因为你啊。列宁跑来说, 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亚当·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

罗:哈哈。

(注:“马”是马克思, “罗”是罗斯福, 并在幻灯片上打出两人的图像, 加强直观感受。)

学生看到这段有点滑稽的对话, 觉得很有意思, 甚至有学生在下面哈哈地笑起来了, 我看到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了, 又打出了以下一段材料:

部分资本家在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 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 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 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甚至有人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在幻灯片上打出:罗斯福是共产党的秘密党员吗?有学生在笑)

师 (故意装作很疑惑的样子) :罗斯福究竟是不是共产党员啊?

生1:当然不是!

师:你为什么认为他不是呢?你有什么证据呢?

生1:我也说不清楚, 就是凭感觉。

师:那我们再回头看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以及我为大家提供的一段材料。

作为一个国家, 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 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

———罗斯福谈新政

(学生积极查阅资料、思考、判断, 并与周围的同学互相交流。)

师 (在观察到学生完成上述活动后) :谁愿意将自己的判断告诉大家?

生2:我认为罗斯福应该不是共产党员, 因为他说“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中的这个“彻底的革命计划”应该指的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或者是法西斯分子建立极端独裁统治的要求。“拒绝”表明他不赞同。

生3:我也觉得不是, “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应该是指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来解决经济危机问题!

师:好, 你说得很有道理, 看来大家都认为罗斯福不是共产党员。那罗斯福说“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 新政可以做到吗? (特意强调“永远”)

生3:不能, 因为只要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罗斯福新政说到底只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调整。

师 (很激动) :你分析得太棒了!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吗?

生3 (思考了一会) :在维护资本主义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师 (看到有的同学还是似懂非懂) :谁能从工业政策的角度来论证一下?

(学生又开始忙活起来了, 看书, 思考, 并与周围同学交流。)

生4:我来说说看。《工业复兴法》虽然限制了部分资本家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 等等, 但是并没有剥夺资本家对工厂、设备的所有权啊!

生5:《工业复兴法》虽然损害了部分资本家的部分利益, 但是它是为了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加剧经济危机, 是有利于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说到底还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师:大家分析得都很好, 还有什么问题吗? (我准备迅速转到下一个环节。)

生6:老师, 我觉得罗斯福的新政在当时资产阶级中间肯定掀起轩然大波, 我有个提议, 我们下次上一节辩论课, 就模拟当时美国国会是否赞同通过罗斯福新政的一系列法律, 你看行吗?

师 (愕然, 但转念一想, 这不正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吗?) :好的, 下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辩论课!

(学生纷纷鼓掌。)

以上是一堂历史课的教学片断, 从教学过程来看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交流合作—尝试运用。教师在其中起了点拨、引导、指导的作用, 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 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 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

三、案例反思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动机。

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建立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研究, 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自主学习是其中一项主要内容, 什么是自主学习?国内许多专家认为:“自主学习是一个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概念, 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 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我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我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我会学。”可见, 实现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 应根据教学目标确立需要创设的情境, 要善于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创设新颖、直观、能够激起学习兴趣的情境。

上述教学片断一开始就用学生感觉很新奇的“穿越时空的对话”吸引了学生,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解决“罗斯福是否是共产党员”这一问题的欲望, 形成了具有内在学习动机的想学。可见, 如果没有情境的创设, 学生没有了兴趣和动机, 要实现自主学习就是不可能的。

启示一:实现自主学习的首要工作是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 即“创设情境”。因此, 教学设计首先应根据教学目标确立需要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要新颖、直观, 能够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

(二) 依托情境, 提出问题。

要解决问题, 首先必须提出问题, 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可能更重要。因为对课堂教学来说, 提出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奠定了学生进行思维、进行探索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 问题提出的方式、时机和背景, 应该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特别应注意考虑的环节。实践证明, 不同的问题提出的方式、时机和背景, 对学生探究动机的程度、持续性影响很大。教师只有认真研究, 巧妙设计问题提出的时机和方式, 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

上述教学片断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学生被”穿越时空的对话”吸引, 兴趣盎然之时, 教师以字幕的形式提出问题, 又以启发性的语调强化提出的问题。可以说, 片断中问题提出的方式和时机恰当, 效果明显, 其原因就在于问题是以情境为依托的, 对学生探究动机的激发是显而易见的。可见, 以情境为依托的问题是学习的起点, 学生要获得知识须围绕问题来组织。这种以问题为依托的学习, 其学习过程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启示二:以情境为依托的问题是学习的起点, 设计问题时, 要与情境创设相统一。因为情境是问题提出的依托, 问题是情境的必然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学情境设计更需要让学生探索问题, 不能为情境而情境, 要从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角度去组织教学情境。

(三) 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并不是孤立地存在, 而是有内在联系的;自主学习需要探究和合作, 在个体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会遇到一些问题, 这时就需要经过独立探究来解决;当自己经过探究尚不足以解决问题时, 就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当被求助者也不能解决该问题时, 可能就需要分工协作, 共同探究、解决问题。这三种学习方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 这三种学习方式存在着一种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关系, 如下所示:

上述教学片断很好地体现了三者的关系:问题提出之后, 首先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如果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 就鼓励个体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果个体研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 就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究学习, 直至解决问题。这其中, 学生查书、思考、判断等活动是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过程, 而当问题无法解决时, 则进行合作交流属于合作探究过程, 在这些活动中, 教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指导者、促进者。由此看来, 这个过程是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 是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 它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启示三:学生自主学习是有目的地对问题进行探究的活动, 这种学习包含个体和集体两个部分, 对前半部分, 教师应充分放手, 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对后半部分, 要善于引导、善于调控, 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争论, 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四) 建构知识, 灵活运用。

2000年初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修订稿) 》增设了“研究性学习课程”, 要求各学科教师积极努力地探索研究性学习,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它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要求学生从全部地只是获得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 到同时重视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从单纯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 学生模仿和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 到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从仅仅追求教学“知识目标”, 转向重视含知识在内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

上述教学片断中“美国国会是否会通过罗斯福新政措施的辩论”正反映了这种灵活运用知识的要求, 学生可以结合必修一所学“美国的民主政治”来较好的策划这场辩论, 尽可能使历史事实逼真。

启示四:学生所学的历史应该是“活”的历史, 是可以运用的历史, 这种历史不是教师教给他的, 应该是他自己运用各种手段体验、感觉到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引导他感觉历史, 提供给他各种手段、方式体验历史。

摘要:文章结合《罗斯福新政》教学案例片断, 提出采用创设情境, 激发动机、依托情境, 提高问题;小组合体积, 自主探究;建构知识, 灵活运用等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历史知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片断,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龚福英.“自主学习”的案例和启示.

[2]邢力飞.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地理知识.

上一篇:教师六认真考核细则下一篇:请求拨款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