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环境评价

2024-06-25

江西农业大学环境评价(精选8篇)

篇1:江西农业大学环境评价

区域农业环境评价方法探讨

区域农业环境评价已是环境评价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综述部分区域农业环境评价方法,总结其优缺点,以期为区域农业环境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作 者:潘方珍 作者单位:浙江省地质矿产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7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年,卷(期):2009“”(8)分类号:X821关键词:区域农业 评价标准 环境评价方法

篇2:江西农业大学环境评价

安徽省农业环境特征及农业环境保护对策

随着安徽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部崛起步伐的不断推进,安徽省农业环境所受压力越来越大.分析了安徽省农业环境的基本特征,并提出了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环境及强化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和加强安徽省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对策.

作 者:王岽 WANG Dong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河北农业科学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9 13(6) 分类号:X322 关键词:安徽省   农业环境   保护对策  

篇3:区域农业环境评价方法探讨

关键词:区域农业,评价标准,环境评价方法

长期以来, 环境质量评价一直是环保部门及学者关心的问题, 在国外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 70年代蓬勃发展。美国是世界上第1个把环境评价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肯定的国家。国内的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 虽然起步较晚, 但在借鉴国外先进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改良和创新的许多指标和方法。

1 评价标准

农业环境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农业的发展程度。因此,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研究。而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也已形成较为统一的国际质量标准。我国国内的绿色农业评价标准虽然也侧重于对环境的评价, 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农业环境评价标准要反应出他们的协调能力, 不能以偏概全, 还要强调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在这些认证体系的影响下, 农产品质量的国际认证也日益统一起来, 并促进了农业环境评价的发展。

1.1 农业环境水质评价标准

依据《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NY/T396-2000) 、《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2006) 、《食品中氟的测定方法》 (GB/T5009.18-1996) 等技术标准, 根据水质用途, 可分别采用《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1922) 、《渔业水质标准》 (GB11607-1989) 、《无公害食品蓄禽饮用水水质》 (NY5051-2001)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51-2001)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52-2001) 等作为评价标准。

1.2 农业环境土壤评价标准

依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NY/T395-2000) , 采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168-1995) ;部分项目可采用相关无公害产地环境标准, 即《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技术规范》 (2001-02-10) 。

1.3 农业环境大气评价标准

依据《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NY/T397-2000) , 采用《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GB3095-1996) 、《保护农作物大气污染物浓度限值》 (GB9137-1988) 作为评价标准。

2 评价方法

2.1 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对某一水环境区域进行环境要素分析, 对其进行定量描述。我国发展到现在, 综合评价水质的方法或指数有几十种之多, 从1965年R.K.Horton等人首次提出的水质评价的指数体系 (豪顿水质指数) 、模糊评价法, 到20世纪90年代灰色评价法、物元分析法, 再到人工神经网络 (ANNS) 评价法、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应用, 水质环境评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步深入。近年来, 焦士兴等 (2004年) 提出水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应将水资源的质和量有机结合起来, 以正确反应水资源污染的现状, 同时评价方法应该克服计算繁琐、丢失信息等缺点,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水环境质量评价模型, 该模型遵循全面性、独立相关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准确性原则, 根据水资源的特点, 运用层次分析法, 在选取了33项单项指标的基础上, 组合成8个分系统, 然后合理组合成对水环境质量相关系数较大的水资源量综合指数、水质污染综合指数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作为评价因子, 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水环境质量作评价。该模型采用结构比较完整、简明定量的数学模型, 对水环境的综合状况进行了评价, 其思路合理, 但仍没有脱离传统的思路, 并且没有对全部的指标进行评价 (如底泥、水生生物等) 。韩家悦等 (2005年) 提出将物元分析理论运用于水环境质量评价中, 以重庆市凤嘴江的水质评价为例, 将水质标准、评价指标及其特征作为物元, 对评价标准及实测数据进行归一化后, 得到模型的经典域、节域、权系数及关联度, 进而建立了水质评价的物元模型, 研究表明该方法在评价过程中通俗易懂, 计算方法简便, 并且结果与BP网络法取得较好一致性, 并且符合实际。马红方 (2006年) 就物元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河流水质评价中的应用进行对比研究, 从适用范围、数学模型的建立、权重的确定方式, 以及评价结果的可信度等几方面进行分析与对比, 得出物元分析法在解决水质评价中的不相容问题以及刻画水质动态转化趋势方面均优于模糊综合评价法。

2.2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就是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对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劣进行定量描述。我国有关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也有了新进展, 从考虑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对生物体的影响, 发展到侧重于土壤的肥力性状指标, 现在则更侧重于土壤的可持续指标体系, 如生态条件和经济特性。俞义等采用典型样区法、GIS技术、专家层次分析法及加权指数和法对水网平原地区土地农业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具有科学性和正确性, 所选用的5个评价因素、17个评价因子侧重于相对稳定的地学、物理学属性, 具有可取、可测和可比的可操作性优势。高吉喜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很好的识别出土壤污染的主要成分, 有效揭示土壤污染物的数据结构和土壤污染物间的内在相关性及差异性。与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聚类法、综合指数法、神经网络等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方法相比, 该方法具有能够减少原始数据信息损失、简化数据结构、避免主观随意性等优点。在水、大气等环境质量评价中都有应用。

2.3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就是依据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对大气环境质量的优劣进行定量的描述。近10年来, 大气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除了指数法、主分量分析法、层次决策法、模糊集理论及灰色系统分析等, 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神经网络法、物元分析法、集对分析法、遗传优化法、投影寻踪分析法等。袁东等通过聚类分析法对大气监测优化布点应用的研究表明, 模糊聚类法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较全面、真实的反映出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并且该方法原理简单、计算量小, 适宜于推广应用。通过对聚类分析理论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表明聚类分析具有简明、可比等优点, 比经典聚类分析更优。模糊聚类运用于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 消除了指数法、模糊数学法的不足之处, 且具有分辨率高、整理数据简单等特点, 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新的评价方法。武丽敏等对大气质量评价综合指数法的研究, 提出了全新的大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法, 该方法克服了以往综合指数评价法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具有使各污染因子在相同污染程度时具有相等的污染指数, 强调了各污染物的相互影响和综合作用等特点。由于农业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受制因素的多样性, 目前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在技术、指标、方法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和困难, 如标准等级的不确定性及评价范围的变动性;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不精;评价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强等。因此, 对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推动环境评价工作的开展, 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LEONARD ORTOLANO.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mpact Assessment[M].New York:Wiley, 1997.

[2]RICARDO BRAUN.Regiona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REA) and local Agenda 21 implementation[J].Environ Dev Sustain, 2008 (10) :19-39.

[3]薛巧英.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 2004 (4) :64-67.

[4]焦士兴, 许萍.水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4 (2) :63-66.

[5]韩家悦, 吕海峰, 门宝辉.物元分析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用中的初探[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5 (2) :33-35, 40.

[6]马红方.综合评价方法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及改进[J].华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 :216-618.

[7]俞义, 王深法, 倪文良, 等.水网平原地区土地农业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可行性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 (4) :657-653.

[8]高吉喜, 段飞舟, 香宝.主成分分析在农田土壤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地理研究, 2006, 25 (5) :836-842.

[9]邹长武, 熊建秋.大气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研究的新进展[J].四川环境, 2002, 21 (3) :17-19, 25.

[10]袁东, 付大友, 袁基刚.聚类分析法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运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Z1) :169-175.

篇4:大学教育环境分析

(一)课程环境的概念

课程环境是环绕在“课程”主体周围,对课程主体产生影响的客体因素。即环绕在课程周围并对课程“育人方案”制定、“育人方案”实施产生影响的因素。课程环境客观存在课程周围,对课程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同时课程如果与环境相适应,环境又会推动课程的发展。

(二)大学教育环境的概念

大学教育是在学校目标的指引下,以思维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生的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为具体目标所赋予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的活动方式,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方案”及“育人方案”的实施过程。那么,大学教育环境就是以大学教育为主体,围绕大学教育周围并对大学教育“育人方案”的制定和“育人方案”实施产生影响的客体因素。这些客体因素是相对大学教育而客观存在的,对大学教育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二、大学教育环境系统结构分析

大学教育系统作为课程系统的特殊个体,除具有课程系统共性的属性外,还具有大学教育自身的特性,大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按照逻辑原理,大学教育的内涵比课程系统的更具体,而外延小于课程系统的外延。所以,在大学教育的整个运行过程中,影响课程的因素,一定影响大学教育,而影响大学教育的因素,不一定影响其他学科课程。同样,大学教育环境系统包括大学教育外环境系统与大学教育内环境系统,大学教育环境系统要素包括大学教育系统的主体性要素、客体性要素、条件性要素和制约大学教育产生、发展的社会、学生、知识要素和影响课程实施的不同学校类型、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学校关于教学和教学管理、教学、教学管理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大学教育外环境要素对大学教育的影响是通过大学教育内环境系统而起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主体性要要素而影响课改。

依据环境因素对大学教育不同领域层次的影响,分为大学教育宏观环境、大学教育中观环境、大学教育微观环境。大学教育宏观环境是指,社会这个大的领域,从国家教育计划、政策的层面考虑,对大学教育影响的环境因素。

大学教育微观环境是指:在课堂这个领域,从教学的层面考虑,对大学教育教学影响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教师因素。即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学方法手段等因素;学生因素。即学生的个体差异、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运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等因素;课程内容因素。即教材、活动项目、活动方式等因素;以及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空间、条件、设备等要素。

三、三重环境理论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一)大学教育宏观环境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文化更新的不断加速,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基础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各国都从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界的极大关注。

新的大学教育以“健康第一”和“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把增进学生的健康,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新的大学教育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新的大学教育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突破传统的单一的“灌输—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新的大学教育标准的目标体系包括:身体发展、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体验四个方面;新一轮的大学教育改革,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主要是针对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是对健康功能重新认识,是从完整的健康促进的视角,推动“积极生活:为健康”的运动观点。

(二)大学教育微观环境对大学教育的影响

大学教育微观环境包括人员要素、信息要素、条件要素。人员要素主要指教师和学生;信息要素主要指课堂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条件要素主要指教学过程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器材设备等因素。

从大学教育运行过程分析,主、客体在课堂这个空间内,部门负责人和教师根据学年和学期计划,制定教学计划,遵循教学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身心状况、学校教学条件,精心组织教学,同时接受督导机构的监督,尽力达成对学生的期望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大学教育是一种“育人方案”及“育人方案”的实施过程,大学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只有通过大学教育实施的执行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大学教育的微观环境是大学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

四、优化大学教育环境的对策思考

大学教育在运行过程中,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环境又推动大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建立大学教育与课程环境和谐运行的系统,实现大学教育价值和功能的最大化,促进人的发展,一方面,要优化大学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大学教育要适应环境。

从大学教育的运行看,建立大学教育与课程环境和谐运行的系统,需要解决两个矛盾:其一是主体认识要与客观对象保持一致。具体表现为:l、课程人员的认识要与社会要求、学生需求、知识发展要求保持一致,那么,要求课程决策人员、课程设计人员重视来自社会的经济、文化影响与阻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2、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要与课程的要求保持一致,那么,教学工作的运行机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进,学习活动方式的改变与大学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保持一致。其二是主观的意图和目的与客观现实一致。具体表现为:l、制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要与课程的现实情况相符合,即要看到来自教育系统内部的传统影响,从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理念、教育评价指标到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的操作,与大学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符。2、学校教育的规划、培养目标,不仅要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还需要学校的执行机构、管理机构、监督评价机构协调配合。3、对学生发展的期望水平与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尽量保持一致。

篇5:江西农业大学环境评价

【发布文号】环办函〔2008〕870号 【发布日期】2008-12-01 【生效日期】2008-1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批准山东农业大学恢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函

(环办函〔2008〕870号)

山东农业大学:

根据我部《关于北京永新环保有限公司等8家机构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处理意见的通报》(环办〔2008〕28号)的要求,你校于2008年5月26日至2008年11月25日期间进行了内部整改。经查,你校通过六个月的内部整顿和学习,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重要性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内部管理方面采取了有效的改进措施,并达到了整改要求。现整改期已满,我部批准你校恢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自即日起可在资质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评价范围内承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你校应吸取教训,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认真抓好各项质量保证措施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落实。

二○○八年十二月一日

篇6:环境学院大学生个人自我评价

在思想上,在XX大学几年的生活,我学会了勤奋,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坚持,学会了诚实。在大学的学习与初中的学习不同,大学的学习是为了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而初中的学习是为了升学。所以在XX大学的学习,我变得更有自信。对专业课的学习需要多练,不能空想,我比以前增加了动手的能力,.我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遇到许多挫折,面对着这些,我选择了勇敢去面对,而不是退缩。我在XX大学结交了很多朋友,交友的首要原则是诚实守信,我做到了,我希望我的诚实可以结交到更多的朋友。

在学习方面,自我进环院的第一天起,我就没有忘记我来环院的目的--学好知识,学会做人。在环院,我以拿到奖学金为短期目标连获学院丙等奖学金两次;我以学习更多知识为目标参加了全国长线自考并已过多门。虽然我在有些方面得到了肯定,但我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还需要更加努力,读到到老,学到老也就成了我最基本的思想。课余时间我经常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关注最新科学技术动态;尤其是有关本专业的知识。使自己始终紧跟世界最新发展潮流和时代的步伐。因此我学习熟练掌握Windows、Office等软件的操作和安装系统,熟悉网页设计;一直以“一专多能,全面发展”来严格要求自己,勤奋拼搏、刻苦好学。踏实并系统地学习所开的课程知识,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工作方面,本人在学生会工作的日子里,我学会了为人处事。在协会的实践中我知道了事业的伟大和一个人的付出与成就。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得到了找工作比较难的启发,启发我要克服困难勇于直前。

在日常生活中,以积极的态度和与同学们的相处极为融洽,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同时自身的交际能力随之增强,作为一名有志青年,我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全面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并且已向党组织靠拢。

篇7: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农业环境学

1农业环境:是指农业生物(主要指各种栽培植物、林木植物、牲畜、家禽和鱼类等)正常生长繁育所需要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综合整体,主要包括水、土壤、空气、光照、温度等环境要素。

2农业环境的特点:①范围广阔、差异明显②不稳定性③农业环境质量恶化不易察觉和恢复。

3当代人们关心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4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①水土流失严重②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土壤酸化③农业资源衰减(耕地面积减少、近海渔业资源衰减、草原退化、土壤肥力下降)④湖泊面积减少,调蓄能力锐减⑤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⑥温室效应 5农业环境的污染:①受工业“三废”*(废水、废弃、废渣)的污染②受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③生活垃圾 6农业环境保护:就是采用多种有效措施防治各种工业有毒物质和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用化学物质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以及防治因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

7农业环境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调查和监测;②实验和模拟;③评价和预测 第二章

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体与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或者说是生命系统与无机环境系统在特定时空间的组合。生态系统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日光、大气、水分、土壤与营养物质;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森林、草原、藻类等,化能合成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磷细菌等)、消费者(一级消费者:草食动物、二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三级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分解者(各种微生物)

2生态系统的特点? ①在组成方面,它是由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种物质组成,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无机环境中作用于生物的物理化学成分,这是与其它系统本质的区别②通常与特定空间联系,因而能反映一定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一定空间的特点(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③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与衰亡的特征,相应地生态系统也可分为幼年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阶段,即有自身发展的演替规律④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不断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通过变换与转化维持物质和能量的流动⑤具有复杂的动态平衡特征。3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渠道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环”“流”“库”

地球表面的物质在风力、水力、热力等自然动力和生物活动动力的作用下,各种化学元素从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以至生态系统之间进行流动和转化的运动,称为物质的生物化学循环,简称环。在循环过程中,物质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称为物质贮存库。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以一定的数量由一个库转移到另一个库中,这个过程叫做流。4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5生态平衡的标志?

①通过生态系统边界的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要相对平衡②从整体来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应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③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保持相对稳定④生态环境的协调

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概念以及相关因素?

生态系统通过一系列的反馈作用,对外界的干扰进行内部结构与功能的调整,以保护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生物的种类与成分,生物种类与成分越单纯,食物链越简单,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弱;②能流、物流途径的复杂程度与能量和营养物质的贮备量;③生物的遗传性和变异性;④信息的传递与调节;⑤物理的与化学的调节

6我国的生态农业及其特点?

我国的生态农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总结吸收了各种农业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方式。基本内涵: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和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其主要特点:①以发展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大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②防治环境污染,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一方面防治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发展绿色食品,开展生态工程建设,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最终目的是建设适应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环境;③注重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并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工程技术;④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开展农村能源建

设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农业生态系统

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和多层次利用,减少对外部投入的依赖。7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物种及基因的数量和出现率。生物多样性通常含有三个层次: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

8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离体保护遗传种质资源、保护区外围地带的保护。9就地保护:就是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生境保护起来,以保护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

10迁地保护:在对物种和基因难以就地保护的情况下,将物种或基因材料引入异地或人工环境条件下进行保存繁衍的办法。第三章

1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2大气污染源:一是自然界各种过程中产生的,即所谓“自然源”,主要指火山喷发,森林火灾会释放出有害物质;二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即所谓的“人工源”(工业企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农业污染源)。3大气的自净作用:主要包括①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稀释②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和降水洗涤作用③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反应而分解成为无害物质④由于地面植被的吸收、吸附而从空气中分离。

4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风向、风速和大气的稳定度。

5大气污染物毒性分级:A级(强毒性)B级(中等毒性)C级(毒性较弱)6大气污染物对植物产生的毒害大小,主要受污染物的浓度和相互接触时间这两个因素左右。

7复合污染物的作用类型及机理?

(一)作用类型:加和作用(AB复合影响=A的影响+B的影响)、协同作用(增效作用,即AB复合影响>A的影响+B的影响)、拮抗作用(减效作用,即AB复合影响<A的影响+B的影响)

(二)作用机理:①植物叶中各污染物直接反应的能力②每种污染物对气孔的影响③对反应位的竞争。

8大气污染危害农业生物的调查坚定方法?

①现场调查研究:植物发生可见伤害的区域在地理上存在着某些分布特征;观察植物受害的基本情况;观察植物伤害表现的典型症状②污染源调查③基本资料调查收集:气象资料的收集、农业生产情况④采样分析:植物叶片采样分析、大气采样测定⑤主要大气污染物对植物危害症状图谱。

9大气污染源有哪些以及处理措施? 大气污染源:一是自然界各种过程中产生的,即所谓“自然源”,主要指火山喷发,森林火灾会释放出有害物质;二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即所谓的“人工源”(工业企业污染源(燃料燃烧)、交通运输污染源(汽车尾气)、农业污染源(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处理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的管理,随时进行监测;控制污染源;改革能源结构;加强汽车尾气的治理;植树造林。例如有: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多采用无污染能源(风能、太阳能、水力发电等),对燃料进行预处理(如烧煤前,先进行脱硫)、改进燃烧技术等;,在污染物未进入大气之前,使用除尘消烟技术、冷凝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可减少进入大气的污染物数量

第四章水污染与农业

1、我国水资源特点:⑴总量很大,人均很少:工业用水比重大,农业用水消耗量更大⑵分布极不均匀①地理上分布不均匀②时间上分布不均匀③耕地与淡水资源搭配不均

2、我国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⑴围湖造田使水资源减少①使水面积缩小②使湖泊蓄水量下降,削弱了湖泊对水灾洪水的调控作用⑵淡水用量增长过快,用水浪费⑶水污染严重,使水体丧失使用价值

3、水体:一般意义是指水的积聚体,通常指地表水体,广义的水体也包括地下水体,环境科学中的水体包括水、水中的溶解性物质、非溶解性的微小悬浮物、水中的生物及底泥等。

4、水体污染:由于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水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状况,使其丧失或减弱了对人类的利用价值的现象。

5、水体污染源:⑴工业废水⑵生活污水⑶农业退水:农药化肥⑷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⑸大气沉降物

6、主要水质标准:⑴溶解氧DO:指溶解于水中的氧气,单位为mg/L,即每升水中氧的毫克数。影响因素有:水中的光合作用、曝气作用⑵悬浮物SS:是衡量天然水体特别是排放废水中固体颗粒物多少的重要指标,单位为mg/L。⑶生物化学需氧量BOD:表示水体中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时所需要的氧量,用单位体积的水所消耗的氧量(mg/L)表示。BOD越高水中易被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越多⑷化学需氧量COD:表示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物质时所需的氧量⑸细菌学指标:生活饮用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每毫升水中),大肠杆菌不超过3个(每升水中)⑹农业用水的主要水质指标

7、水体的自净功能:⑴物理净化:稀释、沉淀、扩散、吸附⑵化学净化⑶生物净化

8、水体富营养化: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和半封闭性水体中,接纳过多的N、P等营养元素,水体初级生产力提高,某些特征性藻类(主要是蓝藻和绿藻)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的过程。

9、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⑴预防性措施①降低或消除废水中N、P的含量②推广使用无磷洗涤剂,禁止生产和销售含磷洗涤剂③防治水土流失④减少湖边农田化肥的使用量⑵调节性措施①改变水域的水文特征:补充清洁水,加快湖泊水的流动性和增加水的交换程度②化学方法:投加化学凝聚剂使藻类凝聚而沉淀,这种方法一般作为辅助的、临时的应急措施用于小型湖泊③生物学方法:种植高等水生植物,放养食藻类鱼种、底栖水生动物④物理法:曝气(补充水体中的DO,促进水的循环)、疏浚底泥

10、水污染对农业危害的调查鉴定:⑴观察受害作物的分布情况:水污染引起作物受害的一般特征有:①只有在污水灌溉农田发现作物有受害现象,生长状况异常。而在清水灌溉区无此现象②在同一田块,作物的受害程度有时不完全相同,往往在田块进水口附近作物受害最严重,而在远离进水口的死角区作物受害程度相对轻些⑵观察作物受害症状:将受害症状与各种已知水体污染物对作物的危害情况进行比较⑶水污染源调查⑷采样分析①废水采样分析②土壤、作物采样分析

11、污水的农业利用:⑴污水农业利用的可行性①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植物营养物质②污水可作为农业用水的可靠能源③农业土壤具有极大的自净能力④污水农业利用是一条处置城市、工业污水的经济而有效的途径⑵污水灌溉对农业环境的不利影响①作物生长不良,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②引起土壤污染引起地下水污染⑶合理灌溉,保护农业环境①控制污水源②污水农用的合理布局③加强监测管理④灌溉要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

第五章 土壤污染及对农作物的危害

1、土壤:指位于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的疏松表层,它具有独特的组成成分、结构和功能。它是由岩石风化生成的矿物质与动植物残体分解生成的腐殖质所构成。

2、土壤污染:如果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的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使污染物逐渐积累,改变土壤成分的组成,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变劣,肥力下降,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或者有毒物质被作物吸收,在农产品中残留,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和动物健康,这种现象称之为土壤污染。

3、土壤中污染物的输入途径:⑴水体污染⑵固体废弃物污染⑶大气污染⑷农业污染⑸生物污染

4、土壤污染的特点:⑴蓄积性⑵不可恢复性⑶隐蔽性

5、土壤环境背景值:指在不受或很少受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和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下,土壤原来固有的化学组成和机构特征。

6、土壤环境背景值的意义:⑴是土壤环境科学的基础⑵评价环境质量的基础⑶为农牧生产服务寻找最佳植物生长环境背景值⑷为防治地方病和环境病服务

7、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⑴可溶态⑵可交换态⑶不溶或难溶态

8、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⑴排土、客土农业工程措施⑵施用化学改良剂⑶农田水分管理⑷生物改良措施⑸农业措施

第六章

1、农药:农用药剂的简称,指用于防治危害农林作物及农林产品的害虫、螨类、病菌、杂草、线虫、鼠类等有害生物的化学性质,包括提高这些药剂效力的辅助剂、增效剂等,以及用来控制和调节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

2、农药的分类:⑴杀虫剂⑵杀螨剂⑶杀菌剂⑷除草剂⑸杀鼠剂⑹植物调节剂⑺杀线虫剂

3、农药对人体的危害:⑴农药的急性中毒⑵慢性中毒

4、农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正面、负面影响?

有利影响:增加作物产量,提高作物品质,增加地面覆盖,植树造林可减少土地风沙,调节气候,平衡生态系统。

不利影响:①化肥(NPK肥)对环境的污染:氮肥的淋失造成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破坏土壤结构,威胁近海生物,影响人类健康;氮在土壤微生物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下,使部分氮肥变成了氧化亚氮这样的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以及形成酸雨等,氮肥施用不当或过量影响土壤中硝酸盐的累积,对土壤的卫生状况产生影响。磷肥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如磷石膏会对生物造成危害;也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磷肥施入使土壤中的重金属积累,造成土壤污染;过量施钾不仅会浪费宝贵的资源,而且会造成作物对钙等阳离子的吸收量下降,造成叶菜“腐心病”等,过量施用钾肥会造成土壤环境污染、水体污染等②大量残留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不但影响农业环境、破坏土壤结构、危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也造成农作物减产③施入农田的农药由于地表水的流动、降雨或灌溉流入沟渠和江河从而污染了水域,危害水生生物;对土壤则造成土壤污染;喷洒农药时可使大量的农药漂浮在空气中,对人身体产生危害;农药在作物上残留对人体也有很大的危害。

第七章 固体废弃物的农业利用及污染防

1、固体废物: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一般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以固态和泥状赋存的物质。

2、固体废物的来源:⑴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的一些环节⑵来自各种处理设施的排弃物

3、固体废物的分类:⑴按组成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⑵按来源:工业废物、矿业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物和放射性废物⑶按危害状况:有害废物(有毒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性、放射性的固体废物)和 一般废物

4、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环境的危害:⑴对土壤的危害①侵占土地:固体废物不加利用,需占地堆放,堆放量越大,占地越多,不仅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而且还埋掉了大批绿色植物。大面积的破坏地球表面的植被,不仅影响到自然环境的优美景观,更重要的是会破坏大自然的生态系统②土壤污染:当有害物质随雨水渗入土壤后,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到土壤中的微生物的活性,妨碍植物生长,并在农作物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⑵对水体的危害:投弃在海洋的废物会在一定的海域造成生物死区;固体废弃物随天然降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随风飘迁落入水体能使地面水污染;随沥滤水进入土壤则使地下水污染;生活垃圾的无意堆放会造成城市地下水的污染⑶对空气的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在堆放过程中,某些有机物质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造成空气污染;以微粒状态存在的固体废弃物,会随风扩散到很远的地方,既污染了环境又影响人体健康,又会污染建筑物、树木,危害市容与卫生⑷影响环境卫生:生活垃圾、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率低,不合理堆放生活垃圾导致蚊蝇繁殖传播疾病

篇8: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目标, 主要采取了低压输水管道灌溉、喷灌及渠道衬砌等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土壤改良、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田间道路设计;农田防护林建设及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扶持农技服务组织和示范农户等措施建设。

二、环境现状分析

1. 气候环境

扎兰屯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4℃, 由于受大兴安岭山地的影响, 降雨较为充沛, 年平均降水量480.3毫米, 主要集中在6~8月份, 年蒸发量达1445.5毫米, 年均日照3121小时, 无霜期平均140天左右。风力资源丰富, 年均风速2.9米/秒, 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3.6天。无霜期120天。

2. 土壤环境现状

扎兰屯市位于呼伦贝尔盟南部。全市土地面积16920.3公顷。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属黑土地带, 东南部多丘陵漫岗, 地势低平, 黑土分布广泛。西北部为棕壤与草甸土相间分布。扎兰屯市非地带性土壤为岩成土壤和水成土壤两类。岩成土壤的粗骨性暗棕壤, 不规则地分布在部分山地顶部或陡坡。水成土壤及半水成土壤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山丘的谷地和川地上, 与地带性土壤交错分布。从土壤养分状况看, 有机质含量高, 氮、磷养分含量较高, 速效养分是氮足、磷少、钾有余。土壤呈中性至弱酸性, 氮、磷比例1:0.05, 严重失调。

3. 水环境现状

据统计资料, 扎兰屯市1997年总供水量11891万立方米, 总用水量8915.8万立方米, 占总供水量的74.98%。其中工业取水633.9万立方米, 占总供水量的5.33%;农业用水量7719.1万立方米, 占总供水量的64.92%;城镇生活用水量562.80万立方米, 占总供水量的4.73%。

扎兰屯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的比例为1:1.5:14。从经济效益看, 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为217.8立方米, 重复利用率为26.4%, 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污水处理回供量仅占地下水供水量的2.5%, 水资源的再利用率较低。

4. 生态环境特点

据《内蒙古土壤侵蚀监测与数字图开发》资料显示, 全市水蚀面积为16744.13公顷, 其中微度侵蚀12258.12公顷, 轻度侵蚀2937.7公顷, 中度侵蚀1548.29公顷, 风蚀侵蚀27.28公顷, 冻融侵蚀2625公顷, 工程侵蚀2.34公顷。

三、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1. 对水环境影响评价

(1) 对地表水的影响

项目区由喷灌系统和低压管道灌溉系统进行灌溉, 是把灌溉用水由喷灌设备和管道系统输送到田间, 输送过程中不产生地表径流, 因此不会造成对地表水的影响;

(2) 对地下水的影响

灌溉面积和用水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农田排水量的增加, 因此农药、化肥的流失量也会有所增加, 一方面会随雨季洪水进入河道而增加河道水体的污染负荷, 另外一方面还会随农田灌溉水的渗入而增加对地下水的污染。

2. 对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1) 灌溉面积的增加使该地区春季耕地风蚀现象减弱, 降低了土壤资源的流失, 有利于地表植被的恢复和土壤生产力的提高, 有利于该地区整体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2) 项目运行后, 土地使用质量提高, 使用的农药总量降低, 残留期长的农药用量大幅度消减, 取而代之的是高效、低毒、低残留水田农药, 半衰期短, 在土壤中残留量低, 土壤环境将得到改善。

(3) 喷灌系统和管灌系统是把灌溉用水输送到田间, 不必像畦田灌溉那样修筑田埂, 节水灌溉和传统的地面灌溉相比可以节省沟、渠占地, 增加种植面积。

(4) 化肥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化肥的使用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给土壤带来了污染, 增加了土壤中有害物质含量。

3. 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 项目工程完成后, 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 提高了绿色覆盖率, 蒸腾作用加强, 空气中湿度加大, 对开发区的小气候起到了一定条件的调节作用。改善了周边生态及人群居住环境。

(2) 建设发展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 采取计划用水遏制了用水矛盾, 发展节水增效灌溉工程是缓解用水矛盾、遏制沙化、恢复生态行之有效的措施。

(3) 新增农田防护林, 增加了农作物等绿色植物的覆盖率, 使农田、道路、林网更趋协调, 优化了项目区的农业生态环境。

4. 对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区建成后, 为农作物稳产高产提供了可靠的水源条件, 能更适时适量的满足作物需水, 缓解了农业用水不足的矛盾,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作物粮食产量将得到增加。该工程对科右中旗的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巨大作用, 同时, 土地利用结构也更趋于合理, 使区域内的农业效益得以充分发挥;工程的建设将带来区域经济的繁荣, 各行各业均面临着高速发展的机遇, 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将带来对生产力需求的扩大, 进而为本地区和周边地区提供了就业机会, 对社会就业起到稳定的保障作用;同时区域环境的改善, 使招商引资外部环境有了极大的改观, 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总之, 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综合评价与结论

1. 主要有利影响

项目区工程是一项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造福工程。项目区实施后, 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显著的, 项目区的完善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发展了灌溉面积, 改善了农业生态结构, 增加农业收入, 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些工程实施后将增大农田灌溉面积, 对节约水资源、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均有优化作用, 并且还能提高作物单产, 发展多种经营, 增加群众收入, 为发展科右中旗工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2. 主要不利影响

根据项目区自然特点分析, 项目区尽可能结合农业措施和科技措施, 对周边水环境和当地土壤环境不会造成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 项目区的建设对周边环境没有不利影响。

上一篇:企业形象设计作业下一篇:在2015年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动员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