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人状况调研报告

2024-05-20

农村老年人状况调研报告(共8篇)

篇1:农村老年人状况调研报告

2011年龙坪镇农村老年人状况调研报告

(龙坪镇老龄办公室)

根据上级部门统一布置,2011年龙坪镇老龄办对本镇农村老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抽样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查背景

龙坪镇地处罗甸县城,是全县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18997公顷。辖3个社区29个社区居民小组。17个村111个村民组,71个自然寨。全镇共10917户42990人。其中农业人口24967人,非农业人口13942人,暂住人口4081人。少数民族29967人(占总人口75℅)。根据今年年初的统计,我镇60岁以上老人共有4634人,占总人口数的10.78%;其中农村老人有2717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0.88%。

二、调研对象

我镇农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具体包括独居老人(无子女或未与子女同住,以及散居“五保”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老年夫妇、仅与未成年孙辈同住的老人、两代老年人同住的老人、同其他老年人同住的老人等五类老年人

三、调研目的调查了解全乡农村老年人基础状况,了解农村家庭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帮扶农村家庭

老年人的经验做法,研究探讨对策措施,加强农村家庭困难老年人的帮扶工作。

四、调研方法

在普查数据基础上,采取抽样入户调查,对本乡农村老年人和空巢家庭老年人进行了问卷或入户调查。

五、调研总结

根据今年年初的统计,我镇60岁以上老人共有4634人,占总人口数的10.78%;其中农村老人有2717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0.88%,农村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本次抽样调研的村经济发展水平层次明显,能够全面反映出我镇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现状。发现我镇老年人的生活都有以下几点共性:

1、是21个村所有老人均能够解决温饱问题,每年都能领到数目不等的养老资金和生活用品,已经初步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期望。

2、是新农村合作医疗已经显示出作用,老人们住院治疗费用的一部分能够报销,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老人的“因病致困”。

3、是老人们平日里的生活安定满足,同周围的老年人形成一个社交圈,一起聊天交流、参与活动。大部分老人都帮子女带过小孩,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老人的日常生活,老人们在谈到带小孩时都充满了满足感。

4、是大部分子女对老人也能够尽到赡养义务,因外出务工不在老人身边的子女同样愿意拿出部分资金请人照顾老人。

六、存在的问题

对21个村抽样调研老年人的座谈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是本镇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已经影响到了我镇老龄工作的统一开展。村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村中老人优待政策的落实和生活的幸福程度,在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村,老人们没有富裕村里的各种补贴,主要靠子女赡养;老人们的日常生活较为单调,平日里活动就是聊天、看孩子,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展缺乏村财政支持,并且相当一部分老人因为儿女家中经济状况较差,心里有负担,没有参与村文体活动的热情。

2、是老人普遍对自己未来的养老状况担心,害怕子女因为没有时间而无人照料,对出钱雇人照料认同感较低,认为花销太大。

七、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各村抽样调查老年人的生活现状描述和分析,认为要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就必须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从上述的描述与分析中,能看得出,不管是老年人的医疗问题还是养老问题,还是精神生活问题,都需要良好的经济作为支撑、作为前提。经济搞上去了,农民的生活富裕了,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许多问题也随之解决了。其次要进一步发挥村委会的作用:多关注村里老人们的生活情况,不忽略精神生活情况。多举办老人们的活动,积极鼓励老人的参与。而且要有必要的老人活动场所和

设施。同时多对村里中年及少年进行关于孝敬老人的宣传和教育。让老人的老年生活真正的幸福起来。最后,要积极地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率,同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完善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农村的医疗服务。以次减轻子女赡养负担,同时让老人在养老问题上由被动变为主动,也让老人有病及时就医,提高生活质量;当然,说了这么多,还是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扶持的,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可以说一切都是白话,所以国家的政策是最为重要的,同时要加强对老年人关爱的教育宣传。

龙坪镇人民政府二○一一年十月十日

篇2:农村老年人状况调研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姓名:学号: 2008434015年级专业: 08级电子信息科学类指导教师:

2010年 7 月 7 日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调查时间:2010年7月7日

调查地点:师素镇西王村

调查对象(印章):

调查目的:中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群体,尤其是农村

老人生活状况。农村老人的晚年幸福,生活安定,关系着我们社会的道德建设,影响着社会和谐发展,所以我们要立足实际,通过调查,找出农村老人真正的需要什么,然后,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让他们过得幸福美满。

一、调查背景

我国的老年人的人口比例在逐年的增长,按照国际上的通用标准,我国已经进入到了老龄社会的门槛。随着老龄化的进入,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尤其在农村,没有了收入,身体状况变差,看病难,精神世界缺失。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关系着农村的和谐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应该在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上作出努力,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过程

这个假期对“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共用时两周,采取了口头问答为主,问卷调查为辅的调查方式。主要的问题包括:老年人基本生活情况;医疗保健情况;子女情况;日常生活情况;主要活动情况;文化活动情况;有什么愿望。

(二)农村老年人生活十年间对比

在调查过程中,一些年龄大的老年人总是提起以前的生活,感慨的评价,是不一样了。

十年前,农村里老年人65岁之前都要到地里干活,有的孤寡老人甚至会一直到70岁或更多,实在下不了地也要在家看孩子;老人得了病,能不去看就不去,除非承受不住,才到县城里的医院去看病,一场病下来,家里几年的积蓄都没有了;平时生活中,没有营养品,补品,吃的都是自家种的菜;没有娱乐活动,一到晚上就睡觉。

十年后,也就是现在,家里收入不再是仅仅依靠地里的农作物,地里种简单的小麦玉米,隔几天去一次看看就可以了,家里的年轻人去外面打工,在西王村里,55岁的就只是在家里看护下一代了;每个人都加如了农村医疗合作社,医院里会按比例给报销,老年人看病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在农村只要到了60周岁就有养老金。

(三)调查分析

医疗方面:在我调查的西王村老年人中,接近七成的老人表示自己有需长期治疗的慢性病,在常见的疾病的排序中,心脑血管疾病、支气管疾病、骨科疾病排在前三位。每位老人都有农村医疗保险,在自己的村里不能报销医药费,至少要到乡

镇医院去看病。乡镇医院报销医药费的百分之七十,县医院报销百分之八十。调查的一位老人给我看了他住院的花费:住院十天,应付医药费八千元,实付三千,在这里,报销的费用中不包括:床位费、护理费、进口药品、营养药品、输氧费用。农村老年人的看病费用基本上是解决了。

但是在这之中,还有一些问题,一是老年人看病路途远,交通工具不方便,尤其是出了紧急病情的,如脑血栓;二是由于农村怕看病花钱,从来没有定期的体检,不能及时发现潜伏病,老年人在疾病面前只能是被动挨打;三是报销的医药费是叫了全额以后,出院的时候才给退,极其穷困的老年人拿不出这部分钱,需要给予他们帮助。

文化娱乐: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老年人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调查中,不少家庭订阅了《沧州日报》,一些有文化的老年人给其他老年人讲,涉及到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体育,他们还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少老人会凑到一起听广播,相声小品,歌曲;农村的老太太们最大的娱乐是打麻将,纯属娱乐;还有几个比较有情调的老年人在家里种植花草,会找遍整个村子花的种子,院子里更花园差不多,每个季节都有鲜花,他们还把种子当做礼物送给朋友;值得一提的事,县里的文化下乡的活动,每两周来村里放电影,有一部分老人也去看。

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村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单一,主要是聊天方面;二是村里没有专门的娱乐场所,老人们要不在街上呆着,要不在家里;三是没有书屋,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层次的需要;四是文化下乡的电影都是农村题材的老片,看过好几遍,从中得不到应有的收获,可以放一些科技片。

子女方面:我调查的老年人中,家里的孩子在3到6个之间,一半的老人跟儿子住在一起,儿子多的家里,老人会轮流在几个儿子家里,一般是一个月一换。有的老人喜欢清静,自己单住一个小院,比如我们家,买一些重要的东西,或者重的东西,我奶奶就给我加打电话,每个星期在一起吃顿饭,走是给他们留下生活费。

有些家庭有婆媳关系不和的情况,主要围绕在老人分的财产不均的问题上,作为家庭成员,我们要团结,哄着老人。

收入方面:有极少数的老年人是退休教师或者工人,有退休工资,但是大多数老年人的收入子女给钱、存款利息、政府补贴等。从前去年开始,如果老人直系亲属每年交100元钱,家里的老人只要过了六十周岁便可以每个月有60是的养老金,这成为一部分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几个月前,有条高速公路占地,有的老人一下有

了几万的存款,生活质量上了几个台阶。平时子女不给老人生活费,但是过节的时候,如春节、元宵节、八月十五等,会送钱和礼品。孤寡老人还有五保户的补贴。还有一些老人去城里给单位看大门,有一定的收入。

总的来说,农村老年人收入仍偏低,收入的偏低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虽然养老金制度已经很好,但我们需要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收入。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尊老爱老典型的宣传

领导要起带头作用,树立好尊老爱老的榜样。村里的干部要加大尊老爱老的宣传,通过生动鲜活的形式变现出来,如快板,小品,相声,对村民起到教育作用。可以设置评选活动,如“好公婆”、“好媳妇”暨“五好文明家庭”,鼓励大家尊老爱老,在评选过程中要公开公正公平,设计器真正的效果发挥出来。

(二)加大资金的投入

无论是县里,镇里,还是村里,要加强对关爱老年人这一块的资金、技术投入,建老年人活动室,并配置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器具,书籍,使各种设施充分利用起来,组织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如有可能,继续把老年人艺术队扶持下去,培养扭秧歌,铜器,舞狮,旱船,太极拳等民间艺术继承人,真正“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三)子女要对老人关心

一要树立感恩意识,养成尊老爱***惯,在生活当中给予老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二要合理安排每日三餐,细致关心四时冷暖,为老人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要精心侍奉日常起居,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努力解决老人生活和精神中的困难。三要充分尊重秉性特点,不急躁,细心倾听老人心声多和老人交流。四要全力丰富精神生活,陪老人聊天,鼓励老人参加娱乐活动等,力求做到老有所乐。五要见到老人热情主动,帮助老人,正确处理与老人的关系,不能嫌弃老人。六要相互学习,向先进典型看齐。

(四)健全养老、医疗保障机制

一是尽快建立普惠型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二是低保政策应向老年人倾斜,尽可能将生活无着落或子女无力赡养的贫困老年人纳入城乡低保范围;三是完善医疗保障办法,对老年人在医保药费报销上

给予更多照顾,适当提高门诊药费报销比例,减轻药费负担; 四是对因公致残的企业买断退休职工的医疗报销问题要调查研究,合理解决;五是适当提高高龄老人的生活补贴标准。

四、调查体会

通过这次的社会调查,我深刻的了解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情况,认识到老年人更需要我们的关注,不仅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百。”让我们珍惜和老年人在一起的日子。

篇3:农村老年人状况调研报告

由于天性和历史、社会的原因, 千百年来妇女对婚姻和家庭承担了更多的义务, 特别是当前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 大量男性青壮年劳动力长期离土离乡, 农村中赡养老人的重担更多地落在了留守妻子们的肩上。然而, 由于农村妇女素质不高, 导致农村老年人的赡养状况堪忧。

一、农村妇女素质对老年人赡养的影响

㈠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制约了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 赡养老人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农村老年人赡养状况不容乐观的原因之一, 就在于子女家庭的经济条件差, 尤其是老年人患有重大疾病时, 子女更是有心无力, 承受不起高额的医疗费用, 因此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则是农村老年人得到有效赡养和安度晚年的基础所在。占农村劳动力60%以上的女性农民是推动当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 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 直接关系到其家庭的经济收入。

我国农村妇女在科技文化素质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村妇女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不小, 且作为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妇女尚有不少文盲和半文盲, 年龄越大, 其受教育程度越低。二是缺乏农业科学技术和技能。从整体上看, 农村妇女对农业生产的传统知识了解尚可, 譬如她们一般能够掌握对农作物按时打药、施肥、浇水这些基本的管理技术, 掌握了一两门浅层次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但是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数不多, 比如农产品的采摘、保鲜、加工、包装、储运技术仍然比较落后, 对如何配方施肥、化学控制等高层次科技管理知识知之甚微。大部分农村女性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 没有技术专长, 靠经验种田仍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 从事的产业结构层次低、技术技能含量不高, 不能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科学管理、科学经营。

农村妇女受教育水平的整体偏低, 直接影响着她们观念的更新, 制约着她们的思维水平, 使其接受新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大大下降。缺乏农业科学技术和技能, 则造成了农村新兴的、技术性强的、高层次的产业缺乏劳动力, 而大批文化科技素质低的农村妇女却停留在传统农业上, 严重影响了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

㈡农村妇女的法律素质整体低下, 不能很好地履行赡养义务, 严重侵犯了农村老年人的正当权益我国《婚姻法》规定, 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赡养义务来自法律的直接规定, 是每个子女的法定义务。但农村妇女普遍认为, 不赡养父母只是属于道德谴责的范畴, 根本不违反什么法律规定, 把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视为可有可无。笔者在走访中发现, 大量的农村妇女不知道什么叫老年人权益, 也不知道有哪些法律保障老年人的权益, 更不知道法律有怎样具体的规定。甚至还有的错误地认为, 老年人不能参加劳动、不能给家庭带来财富, 供养他们是家庭的负担, 谈不上什么权益问题。所以, 不赡养老人、歧视甚至打骂老人的现象经常出现, 有时还干涉老人再婚、占夺老年父母仅有的财产等。本已侵犯了老年人权益还认为这是“家务事”, 认为外人无权干涉, 对干预者出言不逊, 抑或大打出手, 致使老年人权益受到侵犯后无法得到有效地制止。

㈢农村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整体不高, 造成了农村老年人的赡养状况不容乐观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效益主义、拜金主义、个体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不断冲击着传统的孝道, 于是在农村老年人赡养上便不可避免地出现重权利轻义务、重利益轻道义、重私利轻群体利益的倾向。很多农村妇女眼中只重孩子、只有小家, 把有限的时间、精力、财力向子女和小家倾斜, 这对农村老人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调查走访中笔者还发现, 农村中大量的养老纠纷症结其实在于儿媳妇们身上。这是因为目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仍主要是儿子的事情, 而众多的儿媳妇们不能像对待自己娘家父母那样对待公婆, 就像漫画里讽刺的一条腿极粗, 另一条腿极细。如果农村妇女在孝敬双方父母方面做到一视同仁, 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就能在极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而不至产生赡养纠纷。因此全面提高农村妇女素质, 对于改善老年人赡养状况, 妥善解决赡养纠纷, 促进家庭和睦幸福, 树立文明乡风, 构建和谐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农村妇女素质, 改善老年人赡养状况应采取的对策

㈠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一是加强农村妇女的文化基础教育。首先政府要采取多种措施, 加强女童的学校教育, 提高适龄女童的入学率, 防止女童失学, 杜绝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其次是把农村妇女中现有的文盲和半文盲组织起来, 利用晚上和农闲时间, 针对其不同层次, 教一些基础文化知识, 开展扫盲工作。二是要加强农村妇女的技术技能培训。首先要帮助农村妇女克服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和角色观念, 建立正确的学习观, 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学技术、比贡献”的活动, 在社会上多树立农村妇女靠科技致富增加收入的典型, 利用各种传媒条件进行经验交流, 充分宣传她们的事迹, 形成有利于鼓励妇女接受新知识、新思维、新技术的社会舆论氛围。其次要创办各类各层次农村妇女技术培训学校, 使每个农村妇女都能掌握一至两项实用技术。农业技术培训的内容要丰富多样, 除了高效种植、规模化养殖等内容外, 还应逐步向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节约农业、农产品的产销加工和服务方向转移, 增强她们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化经营的能力, 引导农村妇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要密切关注农产品需求市场、农产品信息市场, 根据市场要求, 结合当地农业特色, 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的农业技术培训。农村妇女参与农业技术培训的最大动机是希望能增加经济收入, 使农业技术培训的知识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经济效益, 学了能用, 用能致富, 一定要使接受培训者在获取相关技术技能后较快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 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农民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等因素, 设计出合理有效的培训方式和手段。可以通过县、乡的农技站等部门进行, 也可通过同村示范户与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单独讲解等渠道, 采用教师集中面授、光盘学习、电视教学、远程教育等形式, 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

㈡加强普法宣传教育, 提高农村妇女的法律素质1996年10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规定了老年人在家庭与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权益与保障。我国有关养老的规定还散见于《民法通则》、《继承法》、《刑法》、《婚姻法》之中。政府尤其是村委会, 包括各种法律服务组织, 要在农村大力开展以养老法规为内容的普法宣传教育, 通过标语、宣传画、文艺节目、村民会议等形式, 使农村妇女深入了解老年人所享有的权益以及所受到的法律保护, 让她们认识到赡养老人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是法律规定的责任, 不赡养、歧视、虐待老人是违法的, 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的严重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 相关部门可以依法强制履行义务。

各级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农村基层组织等, 要认真调解和处理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事件, 主动为受害老人伸张正义, 为社会祛邪惩恶。各级法院对农村老人的赡养案件制定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制度, 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同时选择典型的赡养纠纷案件, 到案发地或被告所在地组成临时法庭, 公开审理, 以案说法, 既严惩当事人的不孝行为, 又扩大了办案的社会效果。

㈢加强道德教育, 提高农村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尊老养老社会风气的形成, 首先是一个道德问题, 采取以德养老, 在农村的道德教育中突出尊老、养老、敬老的内容, 是改善农村老人赡养状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这说明道德教化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面对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我们更应继承发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大力开展孝的道德教育, 强化孝德意识。

要利用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 进一步加大对敬老养老的宣传力度, 增强农村妇女的老龄意识和养老意识, 让她们明确尊老爱老的社会意义, 懂得老人饱经沧桑,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是国家的财富, 家庭的幸福, 嫌弃、看不起老人是愚昧和无知。通过开展“好媳妇”、“好婆媳”、“孝亲敬老之星”、“孝星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 为农村妇女提供敬老、爱老、养老的生动教材, 让她们真正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从而使孝的道德要求由社会规范转化为自觉的意识和行为。

针对农村中相当一部分的儿媳妇们对待公婆远不如对待自己父母的现状, 应着力加强农村现代家庭道德建设。家庭道德建设的内容十分丰富, 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与孝有关的男女平等、夫妻权利与义务的对等。通过对正反两方面典型人物的褒奖与谴责, 要让农村妇女深刻认识到善待公婆是对丈夫的爱和尊重, 由此也才能真正赢得家人和社会的尊重与爱, 善待公婆是夫妻和睦、家庭幸福的基础所在。

摘要:我国目前完全进入了老龄社会, 老年人口中70%居住在农村。由于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法律、思想道德素质整体不高, 从而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赡养。为此, 需要大力提高农村妇女素质, 改善农村老年人的赡养状况。

关键词:农村,妇女,素质,老年人,赡养

参考文献

[1]陈春辉, 钟爽.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J].劳动保障世界, 2008, ⑼.

篇4:农村老年人状况调研报告

关键词:农村机构养老;老年人;心理健康;对策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年人口日益增多。2015年2月,民政部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末,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比上年末增加了0.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10.1%。[1]于此同时,农村老年人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尤其是空巢老人的护理、家庭养老支持力的弱化等问题,使得农村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意愿增强。机构养老主要是通过国家和亲人资助,以及老年人自己承担费用的方式,以社会机构为承载者,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目前,农村养老机构主要有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敬老院等。其目的是想帮助农村中的老人提高生活质量,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安度晚年生活。

一、农村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虽然,农村养老机构的数量在不断增多,但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的照顾主要是满足老人日常的基本生活,对于老年人精神层面的关注较少,当老年人心理上出现问题很少有服务人员及时地给予援助。许多学者通过对农村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无论是在何种性质的养老机构的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综合目前对于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状况的研究,大致可以把老年人表现的心理健康情况分成几大类:

(一)空虚寂寞。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老年人会把生活的关注点放在他们的子女和孙子辈上。当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后,他们与子女见面和接触的时间发生了变化,在缺乏与儿孙之间的这种天伦之乐和绕膝之欢的情况下,希望子女能经常来探望自己,而子女们又因各种原因不能经常来陪伴。所以,独自一人生活在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难免会产生心理上的空虚感。尤其是老年人在刚入住的时候会有一段时间不能适应养老机构的生活,内心会有落寞感,更多地人会表现出沉默,不愿与他人沟通交流。

(二)焦虑抑郁。在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入住的条件与家里相比空间缩小,房间里的设施相对单调,缺乏人性化的设计。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得老人产生心理落差,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焦虑抑郁。然而,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下,老人在生理上也会表现出各种症状,如血压升高、食欲减退、失眠早醒等。有的老年人会认为自己被儿女抛弃,认为自己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只会给家人带来烦恼,行为越来越孤僻,患上抑郁症,最终产生自杀的念头。

(三)敏感自卑。在老人的原生态家庭中,大部分老人是自己独居或者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但是入住养老机构后,由于有些养老机构空间限制,往往是2-3个老人要共用一个房间,生活方式由个人独自生活变成与众多老年人在一起的集体生活。再加之,看护人员为了方便照顾老人,经常进出老人的房间,帮助其打卫生和生活上的照料,这些在养老机构出现的问题导致老人们在生活上会觉得个人空间被剥夺。因为私人空间的减少,使得老人们会格外的敏感,甚至会产生自卑的心理。

二、农村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随着农村中空巢老人和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数量的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养老机构的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养老机构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问题也显现出来,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的因素来探讨:养老机构的不健全、家庭成员忽视和老年人的传统观念。

(一)养老机构的不健全。农村养老机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公办的养老院,主要为农村的困难户、低保户和五保老人提供养老服务,收取的费用相对较高;另一种是民办的养老院,面向的受众比较宽泛,收取的费用价格不等。[2]无论是公办的养老院还是民办的养老院,他们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大多是满足老人基本的生活需求、日常护理和健康保健,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关心较少。另外,在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护理经验,甚至有些养老机构会配备医护人员,但是这些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对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相对匮乏。他们把老人的生活照料的很好,却忽略了老人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二)家庭成员的忽视。在农村中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大多是那些子女外出务工,将老年人独自留在农村的“空巢老人”,或者在生活上无法自理的那些老人。许多子女认为把自己的父母送到养老机构,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和专业的医护工作者对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进行照顾,他们就可以将精力多用在工作上,较少过问老人的生活。研究发现,子女的探视频率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立新等人的研究指出,当老年人在有中度及以上心理压力的情况下, 家人较多的探视频率和支持,能显著缓解老年人的焦虑情绪,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3]

(三)老年人的传统观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但在农村中对于机构养老的问题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中国传统观念的“孝文化”思想在老年人身上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他们认为“子女赡养老人是尽孝的一种表现”,一旦住到养老机构,则被亲朋邻居认为是子女的不孝。农村的老年人仍然将传统的家庭养老放在首位,他们在只有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选择入住养老机构。[4]所以很多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在入住前就有抵抗情绪,再加上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最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

三、 加强农村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对策

心理健康是评价个人生活的综合指标,它涉及到自我认知和情绪状态以及精神卫生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可以使老年人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获得更多的喜悦感和满足感,预约的心情有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为了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能够身心健康地生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增强养老机构的服务意识。加强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尽可能地为老人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例如,房间的布置让老人更有家的温馨感,为老人提供健身器材和可供娱乐的配套设施。护理人员要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对老年人心理问题疏导的能力。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注意保护老人的隐私,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尽量为老人创造个人独立的空间,例如,在多人居住的房间设置床帘等。

(二)多给予老人亲情的关怀。在精神给予老人亲情的慰问。对于那些工作或居住地离老年人入住的养老机构不远的亲属来说,养老机构要做好老人亲属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经常来探望老人;对于那些在外地务工的子女来说,因为客观条件的不允许,养老机构的人员要充当起老人亲属的角色,对待老人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般,不仅对日常生活给予照料,更多的是要对老人倾注自己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对到老人,满足老人对亲情的渴望。

(三)转变老人的养老意识。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要时常对抱有传统养老观的老人做思想工作,让他们转变观念,安心地在养老机构安度晚年。引导老年人多与其人交流,多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让自己的生活尽可能丰富多彩起来。同时,还要鼓励老人要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学会减压的方法,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基金项目: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基金项目“前瞻记忆老化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BSJJ2010-40);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南省农村机构养老问题研究(实证分析)”(2015B337)

参考文献:

[1]民政部.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R].2014.

[2]付亮.河北省农村机构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硕士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篇5:农村老年人状况调研报告

调查人:杨盼盼

一、调查人员:人文学院 10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杨盼盼

二、调查对象:彭阳县 古城镇 温沟村的部分空巢老人

三、调查目的和意义:在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的形势下,大多青壮年选择进城挣钱,由此形成了这样一批特殊的人群——空巢老人。此次对于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使我们更多的了解到现在农村老人的实际生活和精神状况,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唤醒人们尊老爱老养老的良知,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发扬和传承。同时也增强我们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和道德感。

四、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及原因

在调查中发现,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非常严重。需要社会关注,需要更多的爱心人士去帮助,更重要的是国家要予以重视以及儿女们要尽到孝心,去关心照顾这些老人。

第一,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亟待关注。

精神上空虚寂寞、孤独无助是“空巢老人”的普遍问题。他们年轻的时候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心理寄托和依靠,而今儿女就是他们的感情寄托和依靠。子女的外出,这些老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对于子女的思念之情难以排解。他们一面在等待和期盼,一面在为子女的身体和经济状担忧,这就更加加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有的虽然身边带着还有孙辈人,但是他们之间沟通存在明显的代沟问题,这些都使

老人有一种精神压力。有的子女缺乏孝心,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推三阻四,使的关系紧张,给老人心里增添了更大的烦恼与忧愁。这也就使得这些老人感到更加的辛酸与无助。有些甚至丢弃老人不管不顾,在调查中就发现有四起这样的事例。

另外,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老人主要把照看孙辈人作为主要的休闲方式,此外,没什么娱乐活动可以去消磨打发时间,这也是他们精神生活得不到丰富,而且更加空虚,度日如年。

总的来说,他们主要还是处在心情郁闷、沮丧、孤寂,有的甚至食欲减退,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的状态之中的。更有的时常哭泣,责备自己,认为自己对不起子女,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现象,觉得子女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第二,空巢老人健康问题依然需要关注

许多老人不能跟子女生活在一起,身体健康问题就需要更加的关注。在农村老人们都买了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但对于奔波了一辈子的老人来说,身体各方面的毛病都显现出来,子女又不在身边,生病倒床没人照料,甚至有些发病死了也没人知道,在调查中发现就有两起这样的事例。所以很多老人的健康问题需要更加关注。也需要子女更加关心老人,能够让老人有一个健康安心的晚年。第三,空巢老人经济压力比较大。

造成老人空巢,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经济困难。在这方面,空巢老人的大部分费用都用在日常生活和看病上,而他们的生活来源

大多都是来自子女的供给。但是这也往往造成空巢老人经济困难的原因。子女的孝心程度直接关系到老人经济生活状况。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老人都能够购买并且也享受到养老保险的福利,但仍然有大部分人希望的补助。

经济压力大以及为子女寻求更好的教育教学条件是造成老人空巢的主要原因。

在农村,许多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压力大。农村也青年为能够找到有前途的工作,背负着发展的压力。所以有许许多多的中青年为了谋求更高的经济收入,纷纷选择外出务工经商,这就造成了成千上万的农村老人空巢。同样原因,是部分子女减少了回家探望的次数。特别是比较远的城市打工的人,往返的车费和盘缠想对打工族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所以他们只好缩减回家的次数。

另外,农村的教育教学条件相对来说不如城里,为了孩子更好的接受教育,享受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学到更好更新的科学文化知识,许多父母不惜背井离乡撇下年迈的父母亲。这使得年岁大的老人更加无依无靠。这也是老人空巢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对策及建议

1、努力充实老人的精神生活。

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空巢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生活以及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乡镇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空巢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空巢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对身边空巢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另外,老人要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减少对子女的心理依恋,降低对子女回报父母的期望值。老人要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尽快找到新的代替的角色。如培养兴趣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参加各种社会和公益性的劳动等。对于缺少各种娱乐方式和条件的地区来说,政府要加大对这方面的投资,加大对这批人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儿女要加强对老人的“精神赡养”,常回家看看。儿女应该在情感上和理智上有体贴父母的习惯,即使“离巢”,也要增加与父母的联系和往来的次数,以避免父母家庭“空巢”综合征的出现。对于身在异地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要更加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了。子女要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2、努力改善空巢老人的经济生活。

国家应该在建立养老保障体系之外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强化农村养老工作。一是继续发挥养老的功能,大力倡导“孝”文化,子女多的空巢老人,通过家庭协商最好留有一个在老人身边,或轮流照顾;二是设立社区服务体系,时时关注老人。三是办好农村养老机构。国家投资一部分钱,其子女出一部分钱,让农村老年人在敬老院、养老院度过晚年。

3、关爱空巢老人的健康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容易患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病一旦形成都是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转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老人并不是分了解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还在为自己的经济能力担忧使病一拖再拖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使病情更加严重化。为此,乡镇应以空巢老人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农村老人健康档案及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对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宣传力度,让老人们更加了解相关政策的好处。此外设立二十四小时服务热线,时时为老人提供服务。

老人的身体健康需要关心,心理健康更需要关注。空巢老人的最大特征就是孤独、寂寞空虚。因此,做好老人们的思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人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他们缺乏爱,很容易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对于这些老人就要加大对他们的思想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和排解他们心中的抑郁情绪。不定期的举办孝敬父母关爱老人活动,加大人们对孝敬、赡养老人的认识。做子女的要时常关心老人,提倡开展青年志愿这活动,给老人带去最温馨的的问候和关爱。是老人有个健康祥和幸福的晚年。

六、结论与启示

经调查发现,有90%的老人感觉到孤独寂寞,空虚。仅有35%的老人感觉到是幸福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还从事体力劳动,种田以增加经济收入。甚至换补贴家用,供给子女。由此可知,经济和精神压力是空巢老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对空巢老人的关注与关心。在全社会开展敬老爱老助养老的传统养德教育。人人都需要子女的照料。父母的今

天就是你的明天,尊敬和照护好父母本就是为后代做好了表率。要大力弘扬恪尽孝道的传统美德,营造全社会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氛围。对于那些侍奉老人恪守孝道的子女社会要给与表彰。要从建立和谐社会、保持稳定的大局出发,动员社会关心、支持和帮助空巢老人。要从关注国计民生的角度出发,以民主的方式关心关注空巢老人的生活。

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更应该学习和发扬敬老爱老养老的美德,把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作为一种习惯,关注空巢老人,积极加入相关的志愿者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去关心关注空巢老人,把爱心传递给每一个人。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让老人无后顾之忧。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和身体状况,更好的敬老爱老。宣传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空巢老人,增强使命感和道德感。

篇6:农村老年人状况调研报告

摘要:新围村是从化市鳌头镇一个发展中的村落,其村民主要以耕种农作物和种植水果为生,年轻人出外打工,向外发展,多数老年人和青少年、儿童留守家乡。从化市是荔枝、龙眼、黄皮等重要产地且水果质量属于上乘,这些水果主要以礼品形式出售销向外地,农民收入可观。那么这种水果经济的发展是否为留守的老人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孤寡老人能否靠一己之力缴纳各种国家保险项目以保障自己老年的生活?力弱病残的老人又是如何自己一人独自生活的?为更好的了解老年人情况及其养老问题,我们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的访问。关键词:家访谈话 孤寡老人 生活保障 力弱病残

暑假期间,我们劳经系组建了一支假期实践队伍赴从化市鳌头镇新围村进行为期八天的假期三下乡活动,团队共十三人。我们的调研是以新围村各生产大队为分支,分组对生产队的每家每户进行家访。研究对象为50岁以上的当地常驻老人,特别是独自留守村落的孤寡老人。我们通过访谈的形式,对当地的老人进行一些简单的了解,掌握老人的基本信息,结合进一步的谈话或者通过当地居委来了解他们更为全面的信息。最终汇总调研数据,对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其养老问题做一个系统的分析结论。

一、典型事例

盼望团圆的老人

这些天来,调研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其中,有位老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皮肤黝黑,身体硬朗,他居住的是破旧的砖瓦房,屋内空间很小,家具也有些年代了。在和他的交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老人的儿子和媳妇都已经搬到镇上居住了,留下老两口在村里生活,夫妻俩一年会回来村里几次看望老人。家里的几亩农田平常由老人一个人打理,到了庄稼熟了的季节,收割的稻谷不会拿去卖,而是存起来供自家食用,加上儿子回来时会给一些家用,生活倒还将就着过得去。只是有时候会觉得孤单,人到老年,也不图其它,只图一家人能团团圆圆。访谈结束后,我们心里挺沉重的,村里盼着团圆的老人们又何止这一家呢?

希望得到自己子女关爱的老人

在整个三下乡的调研活动中,面对那么多的孤寡老人,自己的心情真的是很难受,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已经80多岁高龄的老奶奶了,老奶奶没有家可以住,政府见奶奶没地方住,就把村子里祠堂的一个小小的几平方米的房子给奶奶住。奶奶腿脚不方便,但是她每天早上仍然要做很长的一段路去搭公共汽车,自己去买一点蔬菜,吃一个星期。奶奶有儿子,可是儿子却都没有理她。我还记得奶奶说,有一次儿子端了一碗汤给奶奶,是要来向奶奶拿钱,可是奶奶每月只有政府100来块的补贴做生活费,一手米就可以吃一天,哪里有钱给儿子呢,儿子就把汤拿走了,然后说了句,你吃树皮都可以,这样的儿子,真的让人气愤,奶奶也比较多病,一直没人照料,还要自己花费在药物上。不过,奶奶还是很积极的生活,她还向我们说,自己的孙女很孝顺,经常隔个月就来看奶奶,其实,孙女是儿子生了,然后不要,奶奶不忍心自己抱来养大的。在老人生病一个月没人照顾,堆了一个月的衣服没人洗的情况下,孙女还给奶奶买了洗衣机。不管怎么样,孩子孝顺父母是应该的,可是奶奶确是这样的一种情况,真的让人心寒。其实,还有很多老人,也是艰难的生活着,这些都需要新围村政府或者社会热心人士的后续帮助。

坚强的老人

在去往赤潭生产队的路上,我们遇到的都是一个个的空房子,一位老婆婆指着一条路上的房子说,他们都出去工作了,这些房子都是没有人住的。我只好往回走,走到了一双黑色的大铁门前,里面有狗叫声。黑色的门给人以寂静的感觉,加上狗的叫声,我有点迟疑要不要敲开这门。旁边的人说,今天的任务都没完成,就试一下吧。我试着敲门,过了一会儿,一位又矮又黑,瘦得只剩下皮包骨的老头开门了。我们道明了来意后,老伯说进屋里来谈吧。我跟着进去,放眼望去这个家有着一个很大的院子,但是只有3只狗和2只鸡在院子里边,还有一个年轻人在树下站着看着我们。老伯的家很陈旧并且有异味,有一套旧得连内里的棉都已经往外跑的沙发,他拖过一张长的木椅示意我们坐下。老伯叫莫灶培,今年74岁了,平时以种田为主,多数呆在家。老伴不在了,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到城里打工,甚少回家,也不打电话。小儿子就是站在外面的年轻人,今年33岁,无业。因为他是智障,老伯不能往外工作就是因为要照顾小儿子。这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是靠老伯每年卖粉葛的收入,加上老人补贴180元和小儿子的残疾人补贴400元。这个家就靠老伯一人撑起来,七十多岁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病痛,老伯也没有任何的医疗保障。

二、所遇困难:

(1)调研过程中我们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问卷中的问题转变成我们自己的话语,让老人家都可以听懂。如何把问题转变成他们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再翻译成粤语或者是客家话与老人们交流,是一件难事。为了防止在交流中出现结巴或者无话可说的现象,每个小组的人在工作之前先进行事前对话练习,另外会把重要的内容和资料先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2)另外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配合我们调查的,有些老人会直接拒接我们,或者表现出很抗拒的一面。这些经历在刚开始的时候很打击我们的自信心,不过后来经过调整,以及队员之间的互相鼓励,大家已经可以冷静面对。

三、结果汇报:

(1)独居老人生活难以自理,精神状态比较不佳。

由于现在新围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外打工,常年不在家或者是儿女大了结婚后相继与老人分开生活,老年人不能与子女们在一起共同生活。进入晚年,独居老年人生活问题成了一道凄凉的风景线。他们的责任田难以耕种,家庭的生计难以支撑,加之有些老年人的儿女们经济条件差,在经济上不能赡养老人。这样的家庭老人只能靠自己,苦劳苦吃,身体越过越差,病情越来越重,另外没有年轻人的陪伴,空荡荡的房子里只有两个老人或者一个老人,有时生病了也只能自己忍着,不敢劳烦邻居,或者打电话给小孩。怕自己小孩担心。特别是一些年龄大的老人,朋友也比较少,更是显得孤独寂寞。(2)儿女赡养老人难保障。

古人曰:“多儿多女累爹妈”这是对多子女老年人们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在新围村里,多子女老年人的比例高,他们为儿女们操劳一生,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晚年生活难保障,虽然他们儿女多,但在为老人的赡养费上相互推诿,应负担的老人生活费成了儿女们相互之间闹矛盾的由头,有的儿女们相互间还成了仇人,老年人不仅在生活上被儿女们当作累赘,而在赡养费的承担上互相推卸赡养责任,具体表现为:1)轮流养老,即让老人到每个儿女家轮流过一个月或两个月;2)分摊养老,即:每个儿女按比例负担一定比例的粮食和零用钱,提供老人生活来源;凡此种种情况,这样的老年人生活并不美满,一是在轮流养老上,轮到哪个儿女家就在哪个儿女家吃住,身体好时,儿女们高兴,而患病时轮到哪家,各种矛盾就来了,老人们吃的是“脸色”饭,吃的是“受气”饭。二是在分摊养老上,吃了这顿愁那顿,有时还必须找儿女们催要。(3)老年人成了农村耕田种地的主力军。

老人们在心里时常担心怕儿女们说他们是吃“闲饭”的人,长年带着病还要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例如带孩子、喂猪、打柴、种菜地等家务活,在生活上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家庭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整个家庭的负担完全落到了老年人身上,他们既要为家庭安全,照顾好这个家庭而操心,又要为家庭的生计进行繁重的家庭劳动而出力,这部分农村家庭的老年人生活过得非常劳累。另外,相对比子女或者是其他年轻人,农村老人的生活条件会差得多,究其原因,应该是社会地位偏低造成的。(4)较少有医疗上的保障。

据走访的新围村各队,在医保问题上,能够准确地理解医保问题并确实参保的人员约只占调研总体的十分之一。极大部分的村民属于以下情况:1)有参加“新农合”但却不能准确的说出险种及保障范围;2)依仗子女养老,对医疗保障一无所知;3)没有参保也不了解医保;4)收入不足以参加医保。这些情况在村落中较为普遍,为得到很好普及的医疗的保障给村民带来有病不敢医,子女养老负担重甚至有因此而放弃赡养父母的情况出现。由此,就该村而言,农村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还是较低的,在给村民树立风险意识,宣传为我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更进一步了解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方面使得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得以解决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四、对策建议

(1)政府在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方面应主动承担责任。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因此政府一定要坚持做到以人为本,真正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要主动把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发展一方经济是为了人民,那么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更是为了人民。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政府都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这中主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从法律上加以规定,从资金上加以支持,从行动上加以组织,从理论上加以宣传,等等。

(2)要转变农村的养老观念。

依靠家庭和子女养老是我国的传统。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生育水平下降,独生子女在客观上很难独自完成赡养父母的任务。所以农村老人的养老观念也要进行转变。要从主观上减少对子女的期待,从思想上变“依靠子女”养老为“依靠自己”养老,从“依靠家庭”养老转变为“依靠社会”养老,只要政府和社会能够给自己提供养老方面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自己就应该乐于接受,并积极配合。同时,全社会要努力创造条件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各种制度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社会化服务。(3)从空间上建立覆盖乡村组的养老网络。

要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乡镇委员会、村委会以及各级村民小组都应当成立“关爱老年人”工作领导小组,由专人专门负责这项工作。同时,乡镇一级要积极建立敬老院,重点负责解决五保老人的养老问题;村一级可以成立社工组织,这在新围村表现的特别明显。由于社工组织的存在,老人们活动多了去处,另外社工们也可以去拜访老人,为他们带去家的温暖。村委会也可以重点负责解决本村特别困难的老人养老问题。有的村子中还可以组建流动看护组,根据每名老人的实际要求,上门服务,每日流动地对老人进行看护。(4)从实际出发解决农村老人养老的人手问题和场地问题。

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解决了资金问题,还需要解决人手和场地问题。从降低成本这个角度出发,乡和村一级可以租赁闲臵的校舍、厂房、民房等房产资源,进行改造和维修整理,作为老人养老场所。这是目前解决农村老人养老场地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至于人手问题,就乡一级的敬老院来说,应该以向社会招聘有一定工作技能的人员为主,工作人员的工资主要由政府负担。对于村一级和组一级的养老人手,可以在本村聘请那些年龄60岁左右、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来承担照料任务。因为在农村,60岁~70岁的健康老人仍然存在一定的劳动能力,可以从事基本的劳动,进行日常的生活照料。在本村聘请年龄60岁左右、身体状况较好的老人来承担照料任务,给予他们适当的报酬,这样既可以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又可以降低服务成本。有些地方在养老院内部实行以老养老方式的看护。这种方式既促进了老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可以消除生活习惯等日常差异带来的影响。

(5)要重视农村老人的医疗问题,使得农村老人病有所医。

农村老人由于年轻时迫于生计,透支体力,很少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到了老年时期一般患病率较高。大部分老人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一些疾病。加之农村普遍收入都比较低,农村老年人居住比较分散,缺医少药、看病就医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大多数老人都是自己去找草药或找土医生。这样势必影响他们的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政府和社会要重视解决农村老人的医疗问题,尤其是要重视孤寡、贫困、失能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以满足他们基本的生存要求。比如,乡一级卫生院应该建立农村老人与医护人员的联系卡,使老人能够真正做到“病有所医”。要在农村老人中加大卫生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教育,使农民尽早告别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采取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条件的地区要定期对农村老人开展健康检查,使他们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

五、结语

样本范围虽小,但见微知著,从鳌头镇新围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养老问题即可看出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不容乐观。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养老机制滞后,社会保障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处在家庭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生活堪忧。政府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农村养老机制。

六、参考文献

篇7:农村老年人养老及生存状况调查2

摘要:目前,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事关和谐社会构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使是农村新型医疗制度也还处于试点阶段,因此造成了目前农村养老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是理论和现实都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较多,很多老年人都是自己在家生活,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和日常情况,也是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应尽义务。为此,我在安阳县马家乡进行了一次农村老年人养老及生存状况调查。一:调查背景

(一)社会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农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状态如何,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而由于受生活环境、经济状况、文化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农村老年人更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如今老龄化日益严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做到使广大的农民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仅是关系着尊老、敬老美德能否得以继承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更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口较多,很多老年人都是独自在家中生活,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子女对老人的孝敬情况,也是我们开展下一步工作的需要。

(二)宏观政策背景

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提出,到2009年已经在全国10%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从2010年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由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影响逐步扩大。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顺利开展的指示精神,各试点县市在研究各自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以后逐步扩大试点,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以解决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从而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当地实况

截止2012年底,马家乡有人口总数约26598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3186人,约占总人口的12%;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1221人,80岁以上的老人538人,相对来说,老年人数量已经占了较大比例,因此养老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由于外出务农民较多,老年人大多都是独自在家中生活,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值得我们了解。而另一方面,很多农村人教育程度不高,对养老问题了解不够深入,对养老保险认识不够,依靠家庭养老仍占主导地位。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时间:2013年7月 10日------2013年8月6日。

(二).调查地点:采取每日一个村庄的调查方式,先后对河南省安阳县马家乡马家村、交口村、垴后村、李家庄村、领头村、大堰村、大桥村、南堰村、东坡村、东垴村、北齐村、横岭村、池坡村、沙井村、王家岗村、科泉村、贾家村、赵家村、赵河村、郭家窑村、龙尾岗村、丁庄村等村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

(三).调查对象:马家乡各村人口,其中被调查人数中60岁以上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60%左右,50岁至60岁占30%左右,50岁以下占10%左右。

(四).调查方式:先通过文献研究,了解老年人养老和生活基本状况后,对老人们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其中问卷调查人数占总人数的50%左右,通过和老人们交谈,了解调查情况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0%左右。

(五).调查目的:通过了解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子女对老年人的孝敬情况,老年人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问题等,切实关注老年人的基本问题,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探讨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可行路径。,切实维护农村老年人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三:调查结果

(一)老年人生活状况

农村老人,18%左右老人有退休工资或养老金,44%老人靠子女提供生活费用,10%左右老人办有养老保险,20%左右只依靠务农获得生活费用。目前,多数老人的工作是帮子女带孩子,另外,务农、家务、个体经商的老人也占一定比例。绝大部分老人不担心子女不会履行赡养义务,一部分老人担心没钱治病及年老孤独寂寞。在“子女不孝,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假设下,少数老人会向村委会或组织反应,让其出面说服教育,而多数老人会选择忍气吞声,自谋生路。生活中,老人经常倾诉的对象是老伴、子女及周围的邻居亲友,也有少数老人会向孙子女和村干部倾诉心声。老人的娱乐活动多为打牌、麻将、下棋以及跳老年健身操,几乎所有老人都会选择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60%老人都表示生活中存在感到孤独的情况。

(二)子女孝敬情况

95%以上的子女都能够做到对老人比较孝顺,关心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健康情况,自主承担赡养义务等,其中有10%左右的子女为老人办理了养老保险,但主要养老方式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

(三)老年人身体情况及医疗情况

.在访问调查的老人中,有93%的老人认为自身健康,能够自理,7%的老 人部分或不能自理。其中经常体检(一年一次以上)的老人仅占十分之一,而其余的老人很少或从未体检,未体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费用较高。在医疗保障方面,80%的老人参加了新农合,12%的老人选择了商业保险或其他医疗保障,但仍存在8%的老人没有选择任何医疗保障。在就医的问题上,98.5%的老人选择“大病去医院,小病在家吃药”,而1.5%的老人生病立即就医。不就医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费用过高和手续繁琐。

(四)养老现状及特点

在访问的老人中,94%以上的老人依托家庭养老,而入院养老及居住社区

养老仅占6%左右。老人大部分与子女住在一起,另有相当多的老人单独居住,而他们感情与生活上和子女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大多数老人希望可有子女照顾日常生活,另有很大比重的老人能够自己料理,请家政保姆及住养老院者只占很少比例。有以上数据分析,农村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以社会养老为补充养老形式。

四.结论分析

(一)生活情况分析

由于农村在外务工人数较多,大部分老人都是单独在家居住,且农村娱乐设施较少,导致大部分老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感到比较孤独。

(二)医疗情况分析

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较低,对医疗保险缺乏了解,导致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较少,同时,农村人口普遍存在有病再治,无病不检的思想,对定期体检的必要性缺少认识。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生活质量普遍不高,高额的体检和医疗费用也是一部分老人拒绝体检和就医的重要原因。

(三)对养老保险了解情况分析

一方面,村民对于养老保险概念相当模糊,甚至不清不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然而调查情况却不那么令人高兴,当向村民们提及“您是否有办理养老保险?”时,他们大都面带疑色,并不了解究竟何谓养老保险。有的以为农村医疗保险就是养老保险,有的以为是一般的商业保险,当地居民对于养老保险的概念还相当模糊,甚至不清不楚。

分析原因,主要还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太小,宣传力度不够。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在农村,据统计,未纳入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还很多,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1998年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一。而现在农村的老人其文化水平也并不高,多数是小学都没有毕业,既不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也无法阅读相关文献,电视上的新闻有时也是一知半解,没有专人的讲解,使得他们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事知之甚少。大大的减少他们应有的福利。

另一方面,村民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实行工程不信任。当我们试图使村民了解何谓农村养老保险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则表示如果有养老保险,他们也不愿意购买。有的人是认为自己无法负担参保的资金,有的人却说要儿子养或者自己劳动养活自己,而更多是的对这个政策实行的不信任。村民担心自己交了钱到时候自己反而拿不到一分钱养老。

从中可以看出这样一项十分惠民的政策,村民并不十分给面子。这也主要还是率先实现该政策的地方在资金筹集和基金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让村民感到害怕。农村养老保险需求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如果考虑到城市化、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等诸多因素,今天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投保的人在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多年后进入老年期时,现在交纳的数额很少的养老保险金,就会出现养不了老,保不了险的情况。而有些地方筹集的养老保险金不能专款专用,少数地方以种种借口,擅自挪作他用,引起风险,损害被保险人的利益。基金的管理级别太低,不能使基金有效地保值增值。这也不禁让人要想,连那一笔钱都没有办法保住,又哪里有钱来养老呢?

(四)对养老方式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主要还依赖家庭养老,家庭养老占92% , 社会化养老的实行很有限。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实际上是以终身积累为基础,在家庭内部进行代际交换的反哺式养老。目前农村家庭养老有以下特点: :

(1)绝大多数老年人依托家庭养老;

(2)老年人绝大部分与子女居住一起,且三代同堂家庭居多;

(3)分而不离的家庭居多。

就现阶段中国农村养老的实践结果来看,家庭养老已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养老方式。它既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满足老年人安享天伦之乐的宿愿,又能缓解并不富裕的中国社会所要承担的养 老社会压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动幅度加大,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的空巢家庭日渐增多, 家庭养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家庭的规模趋向小型化、核心化, 这使家庭养老的负担加重,再加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致使部分年轻人可能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养老重任。总之, 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功能呈现日渐削弱的趋势, 这就要求社会化养老的普及和加强。

五.存在问题

(一)生活状况问题

竞争压力增加,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老父和老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子或独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老年服务业滞后,农村老年人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相对较少。一是乡镇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数量少。二是居家养老服务欠缺。村庄养老服务设施不全、服务组织欠缺,能够提供的服务项目很少,不能适应老年人的需求,面向农村老人的社会服务更是严

(二)养老问题

一方面,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同时,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大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另一方面,全社会老龄意识不太强,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有些地方和单位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老龄工作没有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措施不力,成效不大。

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中卧床老人大量增多,无人护理、照料的问题越来越严峻。特别是对于丧偶、子女都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空巢老人突发疾病时抢救不及时,生命也时常受到威协。因此,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的情况下,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将直接影响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对县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

首先,农村养老保险统筹级别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县级统筹,这使得养老保险关系在省际甚至县际转移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这实际上也就是限制了

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如农民工群体,长年在外使得他们不能在户口所在地参加养老保险。现有的这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忽视了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脱离了现实情况,这也是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的筹集方式是以个人交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实行减免农业税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与从前相比变得薄弱,集体分担的那部分养老金很难兑现。而政府那部分养老资金的投入有限,对大部分农民起不到太大的现实意义。

六.改善方案

(一)生活方面改善

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村娱乐设备,开展文化活动,使老人们能够有较多时间在一起进行沟通交流,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二)医疗方面改善

一方面,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参保人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疗费用,使农民摆脱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另一方面,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养老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社会和政府要真正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并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和专业技能,以扩大农民就业面。

(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的制度,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措施。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老年人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值得我们的关心和帮助,这次调查在了解农村老年人养老及生存状况的同时,也激励我们更多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

[2]何晶晶.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7,(18).(免费论文网)。

[3] 崇阳县老龄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1-8-10 10:39:05 23()。

[4]李珍.社会保障理论 M ].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 2001。

[5]王树新.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华龄出版社, 2003。

[6]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7]于学军.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

农村老年人养老 及生存状况调查

篇8:农村老年人状况调研报告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使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在统一时间段选取浙江杭州、绍兴、嘉兴3个地区的部分乡镇有关村庄 (含敬老院) 社区卫生站附近活动的60岁及以上常驻老年人, 计349人 , 其中男256人, 女93人;年龄:60~93岁, 平均 (73.14±7.60) 岁;职业:农民288人, 养老员53人, 其他8人;文化程度:文盲149人, 小学164人, 初中及以上36人;婚姻状况:已婚252人, 未婚36人, 离婚3人, 丧偶58人;自评健康状况:好39人, 中等158人, 差152人;个人经济状况:好56人, 中等227人, 差66人;养老院内53人, 养老院外296人。患有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等重度精神病的老年人不纳入本次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测评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测评工具为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 此量表用于测试心理健康水平共90个条目, 采用1-5级评分, 分别为“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 由患者根据其最近一周内的实际感觉进行选择。以总分≥160分判定为存在心理障碍, 分数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此量表在国内广泛使用, 信效度较高。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2];同时, 在调查问卷第一部分, 增加老年人社会人口学特征, 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个人经济状况、自评健康状况、与邻居关系等以了解相关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2.2调查方法

对参与调查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熟悉问卷的调查方法, 保证较高的调查效度。然后由培训过的医务人员对有关老年人进行现场调查, 调查前征求老年人的知情同意, 向调查对象详细讲解调查目的和方法, 然后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有关调查问卷, 对于文盲及填写困难的对象, 由医务人员逐项向调查对象进行讲解, 根据其真实的意向选择合适的答案。调查表发放349份, 有效回收349份。

1.2.3统计处理

验收合格资料输入计算机, 使用Excel2003建立数据库, 进行描述性统计, 使用u检验比较老年人与正常成人的总均分及各因子分数的差异。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 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

2结果

2.1心理障碍流行率

SCL-90总分得分82例≥160分, 心理障碍流行率为23.50% (82/349) 。

2.2心理各症状群的得分情况

鉴于中国常模中正常老年人得分较其他年龄组总分及多数因子分为低, 对于其得分较常模低的情况不视为异常[3], 则本组老年人躯体化、抑郁得分较全国常模高, 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相关因素分析

将老年人是否心理障碍作为因变量, 性别、年龄、 婚姻、文化、职业、养老院住院、个人经济状况、自评健康状况、邻里关系等9个变量作为自变量, 使用Logis- tic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未能进入多因素分析, 见表2。将性别除外的其余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个人经济状况、自评健康状况、 邻里关系3个变量为心理障碍的保护因素, 上述因素情况越好, 心理障碍发生越少。见表3。

注:β:偏回归系数;se:偏回归系数的标准误;wald:显著性检验;P:显著性;Exp (β) :作用大小;95%CI:Exp (β) 的95%可信区间。

3讨论

农村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的研究较少[4], 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更是十分缺乏[5]。本研究表明, 浙北农村地区老年人心理障碍流行率为23. 50% (82/349) , 较浙江城市老年人心理障碍水平明显为低[6]。不过农村老年人的躯体化症状和抑郁症状与城市老年人相比也呈现较常模为高的状态, 这突出反映了农村社区老年人随着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 机能的减退以及社会适应性的下降, 会出现表现为躯体不适形式等方面的心理障碍问题[7]。因此, 对于农村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必须予以重视, 发现有相应症状者应给予干预治疗, 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个人的经济状况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汪文新等研究认为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水平直接影响着其心理的健康水平, 解除老年人的经济压力对于保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8]。因此, 解决老年人的经济保障问题是提高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一个重要途径, 老年人家庭、 政府有关部门和全社会都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满足老年人相关的经济需求, 让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 提高心理幸福的程度。

所有疾病都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9]。老年人由于相关的老年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增多, 自身健康状况下降, 可以导致心理异常表现。本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结果证实自评健康状况与心理障碍相关。因此, 为了提高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 应该加强老年保健工作, 使老年人能够便利地利用现有医疗服务资源, 消除各种主客观障碍, 这对于保障老年人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人类的健康与来自各个方面的家庭社会的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10]。本研究发现, 良好的邻里关系对于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特别的意义, 尤其是目前农村空巢化现象加剧的情况下, 维持邻里的交往互动和情感支持对于老年人的心身健康具有正面积极作用[11]。政府和社区应该倡导邻里互爱互助的积极文化, 创造邻里交往互动的长效机制, 积极维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志谢:对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的资金支持以及该院张国成教授、严良斌教授的技术指导表示感谢, 对于浙江海宁、余杭和上虞地区有关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的大力协助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惠蓉, 张华丽, 张茹英, 等.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价[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7) :57-58.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7-27.

[3]金华, 吴文源, 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86, 12 (5) :260-263.

[4]崔维珍, 王金东, 张桂敏.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概述[J].四川精神卫生, 2011, 24 (4) :256.

[5]孙秀兰, 余西金, 许家玉.70岁以上农村老人心理卫生状况与相关因素分析[J].河北精神卫生, 1997, 10 (2) :98-100.

[6]占建华, 梁胜林.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3, 11 (2) :145-147.

[7]隋忠庆, 徐作国, 王旸.抑郁障碍与躯体疾病关系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 2012, 25 (2) :153-156.

[8]汪文新, 毛宗福, 扬玉茹, 等.不同供养环境对农村五保老人心理健康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 (4) :395-396.

[9]李鲁.社会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2.

[10]宋慈珍, 王景权, 邱兴华, 等.216例麻风病受累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2, 28 (1) :6-8.

上一篇:解读Word表格操作常用技巧三则下一篇:点燃激情班主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