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训班会议纪要

2024-06-03

丹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训班会议纪要(共6篇)

篇1:丹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训班会议纪要

丹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训班会议纪要

时间:2011年12月9日

地点:丹东市鸭绿江大厦一楼会议室

与会人员:丹东市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160人左右 与会领导:丹东市农委 孙成章

丹东市财政局 娄玉成丹东市农委农经局 张庆海

主要会议内容:

一、孙成章讲话

1.合作社的经营和管理工作是政府管理重点,其中合作社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提高理事长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够推动合作社良好发展,发挥连接政府和农民的桥梁作用。带头人的思想要解放,跟得上时代步伐。

2.经营品种要适合市场的需求,要有品牌意识。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农产品。

3.生产要标准化,以生产标准化产品。

4.加强财务管理,包括建账和记账。这是上级检查的重点,也是合作社需要加强的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局即将建立,加强管理。

二、娄玉成讲话

1.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

(1)经济组织

(2)专业组织

(3)互助组织

(4)分配形式:按交易量和投资额分配。

2.示范合作社的申报内容

(1)项目名称、法人代表和出资额(货币和固定资产)。

(2)总资产数:

营业成本:合作社本身的营业成本,不包括社员个人的成本。

经营收入:合作社本身的经营收入,不包括社员个人的收入。

本年利润:

主要生产资料占有率:农民占有率≥80%

产品统一销售占有率:农民占有率≥80%

(3)合作社概况

(4)财政资金使用环节

3.示范合作社的申报条件

(1)登记满2年。

(2)市级示范社:≥50人

省级示范社:≥100人

省级重点社:≥300人

(3)货币出资:≥1000元/人

(4)最低收入:20000元/社

(5)符合产业发展方向。

(6)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制度完整,有固定专职人员,建立独

立账户。

(7)统一生产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和统一销售。

(8)稳定服务关系:

农民购入和销售占有率≥80%

固定场所

4.财务管理:

(1)完善财务制度,会计业务熟练。

(2)资金按照规定用途使用。

(3)分配工作:按照交易量和投资额分配。

三、张庆海讲话

(一)规范化管理实务

1.合作社的特点:

经济性、基础性、专业性、自愿和民主性、互助性。

2.原则:

(1)成员以农民为主体(80%以上)。

(2)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成员变化不用去工商申请,每个会计末到主管部门申报即可)。

(3)以服务农民成员为宗旨。

(4)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

(5)盈余返还(60%以上)。

3.设立程序:

(1)基础条件,经营业务等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2)发动农民参加,筹集股金(货币和固定资产),起草合作社章程。

(3)召开设立大会(有会议记录)。

(4)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

(5)批准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4.基础条件:

五人以上、章程、组织机构、名称、住址和成员出资等。

5.申请登记条件:

出资清单内容:出资人、金额、方式、签名和理事长签名。

6.组织机构:

7.财务会计制度

(1)资金来源核算

(2)成员账户设置(每个成员一个账户):成员退出只退股金,不分配利润和扶持资金。

(3)经济业务核算(包括合作社内外的业务)

(4)盈余分配核算

(5)会计核算方法及报表编制(各产业的核算方法不同)

8.存在问题:

(1)服务带动能力不强

(2)内部管理不规范

(3)发展资金不足

(4)管理者素质不高

(5)品牌意识不强

(6)发展环境不优

9.合作社建设突出抓好的工作:

(1)规范化建设

(2)能力提升

(3)政策扶持

(二)财务会计制度

由于我对财务业务知之甚少,记录不尽如人意,已拷到课件,发给各位。

篇2:丹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训班会议纪要

近年来,浙江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截至2008年6月底,全市登记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48家,拥有生产基地8万亩,入社农户1万户。其中,供销合作社系统领办参办52家,拥有基地34个,面积1.7万亩,入社农户1500余户。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特点

(一)领办主体多元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农村专业大户、经营能人利用生产、经营、购销等优势来组建的,约占45%;二是基层农技部门利用技术、服务等优势组建的,约占15%;三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利用场地、经营等优势组建的,约占12.5%;四是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加工、品牌、营销等优势组建的,约占17.5%;五是其他组织和个人牵头组建的,约占10%。多元化主体牵头兴办合作社,使合作社涉及不同的领域,并呈现了不同的特色,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二)产业覆盖和成员范围不断扩大。全市合作社合作领域日益扩大,已涉及农业各产业,属农业的占77%,林业的占4.3%,渔业的占17.7%,其他的占1%。其中又以水果、茶叶、花木、畜牧、中草药、蔬菜等产业居多。有的合作社延伸到农业服务业,跨乡镇的合作社不断增多。甚至基地辐射到省外,如红麟西瓜合作社、仙溪绿叶农业合作社已在广东、海南建立生产基地,产品销往港、澳、东南亚地区。

(三)合作层次逐步提高。从生产领域的合作开始,逐步向品牌、流通、加工等经营领域发展,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生产经营格局(体系)。部分合作社已做到统一使用商标,统一供种供苗,统一生产或安全质量标准,并被认定为无公害基地或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有机地衔接起来,解决了生产经营中村级经济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情,在提高农民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水平,降低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和交易费用;增加农业的现代生产要素投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体制创新和先进技术传播,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兴起时间不长,缺乏规范化建设方面的指导,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农户入社覆盖面不广,带动力不强。目前,**市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占总农户数的比例不到3%,带动农户占总农户数的比例不到10%。全市有葡萄专业合作社12个,其中南塘镇和湖雾镇各有7个和3个,而每个葡萄合作社仅有一、二百亩的基地。全市有茶叶专业合作社12个,其中雁荡镇就有5个,每个茶叶合作社茶园面积都不到1000亩,年加工干茶都不到5吨。部分合作社的社员仅5-7人,注册资金仅3-5万元,没有办公服务场所、经营设施和生产基地,甚至没有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更谈不上为社员推销农产品。

二是实力偏弱,自身发展后劲不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实行统一采购种子种苗、化肥、农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约占40%,统一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的仅占35%,统一注册使用商标的不到50%,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仅占55%。部分合作社规模偏小,产量不高,销售额不多,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不长,没有开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仅依靠政策扶持生存。

三是利益联结不紧密,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部分合作社没有形成社员控制的决策机制、民主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发起人往往既是理事长,又是总经理,一人控制合作社,普通社员参与度低,合作社与社员的利益联结不紧密,社员相互约束力不强,承担市场风险的意识薄弱,只能利益共享而不能风险共担。专业大户、营销大户牵头领办的合作社,往往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有限;基层农技部门和供销合作社牵头领办的合作社,往往牵头单位事务多,经办人员兼职,与自身利益不直接挂钩,投入精力有限;龙头企业组建的合作社,往往考虑企业自身利益多,对社员利益照顾有限。

四是财务管理观念淡薄,没有独立建账。由于一些合作社在成立初期,很少有经营活动和收入来源,承担不起专门聘请会计人员而产生的财务管理成本,再加上一些社员观念比较落后,监督意识比较淡薄,财务知识比较欠缺,因此没有独立建账和进行会计核算,没有反映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情况、合作社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以及合作社的盈余亏损情况、债权债务情况,甚至个别合作社的理事长既是法人代表又兼会计出纳,账务“摸兜算”。据了解,盈余按股金额与交易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二次返利的合作社仅占10%。

五是扶持政策还不配套,支持

力度不够。税费优惠落实难、绿色通道政策落实难、财政扶持资金争取难,合作社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和增值税发票难以落实,加工厂房用地指标难以落实。农村合作银行只能提供小额资金贷款,远远不能满足规模经营的需要。

三、加强规范化建设具体要求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生事物,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影响了其正常健康发展。

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培训、指导、试验、督查、总结、验收、推广等多种办法,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在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等方面加大力度,努力培育一批产业规模较大、社员带动较多、服务设施较全、利益联结较紧、市场品牌较响的示范性合作社。

(一)规范社员管理和股金设置。根据合作社章程规定,规范社员入退手续,进行登记,核发社员证,健全社员管理及其生产档案。社员都应认购股金,从事生产的社员认购股金应占股金总额的一半以上。单个社员或者社员联合认购的股金最多不得超过股金总额的20%。合作社应向社员签发股权证明,对社员姓名(名称)、出资方式、出资额、所占比例等情况进行登记,作为所有者权益和盈余分配的依据。社员间股金转让必须按章程规定的程序办理。

(二)规范组织机构和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社员(代表)大会要依照章程规定行使职权;理事会要严格执行社员(代表)大会的决议,做好日常工作,保障合作社正常运行;监事会(或执行监事)要监督理事会执行社员(代表)大会决议和日常工作情况。根据生产经营和管理需要,科学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并建立健全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切实可行的制度。

(三)规范民主管理。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重大事项应由社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社员(代表)大会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出资额或者与本社交易量(额)较大的成员按照章程规定,可以享有附加表决权。本社的附加表决权总票数,不得超过本社成员基本表决权总票数的20%。单个社员的票数最多不得超过总票数的20%。社员有权查阅本社的章程、社员名册、社员(代表)大会记录、理事会会议决议、监事会会议决议、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账簿。

(四)规范财务管理。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试行)》和《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核算办法(试行)》,加强财务管理,独立建账,规范会计核算。生产经营和经济往来必须有真实的记录和原始凭证,做到会计资料完整、会计账目健全。要定期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财务和会计报表,定期向社员公布财务状况,接受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计和监督。要按社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盈余。理事会应当按照章程规定,组织编制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亏损处理方案以及财务会计报告,于社员(代表)大会召开的15日前,置备于办公地点,供社员查阅。

篇3:丹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训班会议纪要

应当看到在农村改革搞活的过程中, 农民持续增收的路上还有“拦路虎”——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如何搬掉这个“拦路虎”, 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安徽省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这就是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 农民合作经济形成、运行、发展与完善是农业的最成功的创新。[1]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通过农户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而获得新的意义上的规模经济。[2]农民合作社可以很好地解决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 有效地解决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难题, 是对农村经营体制的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创新。

一、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总体概况、财务状况及呈现特点

1. 总体概况

根据笔者近两年来对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 在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之前, 安徽省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000多个, 农民入社率为10.5%, 带动非成员农户率为16.7%。[3]目前,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增加到5400多个, 农民入社率为14.2%。近一年内依法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400多个,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全省54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 制定生产技术标准的占27%, 拥有产品注册商标的占24%, 获得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的占30%。省农委调查数据显示, 农民加入合作组织之后, 收入增加了22.1%。[4]

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 大多规模小, 覆盖面小, 管理不规范。筹资渠道狭窄、资金严重短缺, 技术、人才更是匮乏, 内部凝聚力不足, 农民对合作社 (特别是领头人) 持不信任态度, 合作社数量较少。安徽作为大包干的发源地, 截至2006年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数与同为内地的邻省江西的合作经济组织12000多家相比, 其发展速度还相对滞后。

2. 财务状况。

笔者调研发现, 许多农民合作社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 合作社内部运作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 财务治理机制的缺失或无效, 财务运行出现异化。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间异质性程度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产权结构上的特殊性必然造成交易过程与股金分红的异化, 使得专业合作社的普通社员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因而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治理模式的缺陷:内在利益分配机制严重异化与外在利益联结机制缺乏效率。

3. 呈现特点。

(1) 多形式开放式发展。安徽省在积极引导农民自主创办的同时,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和领办, 形成了多类型合作、多形式发展的格局。据统计, 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中, 农村能人创办型占60%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型占10%;涉农部门牵头型占25%。

(2) 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由以往主要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信息服务和农资统购为主, 逐步向推进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收购、组织运销等领域拓展。在现有专业合作社中, 单纯从事技术信息服务的约占30%;从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占70%。

(3) 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近几年, 出口的农产品多达500多种, 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品出口所占比重明显上升。2006年, 柳编、羽绒制品等农产品加工品出口4.17亿美元, 同比增长29.58%, 出口所占比重由34%上升至65.2%;茶叶等原料性初级农产品出口2.23亿美元, 同比增长3.9%, 所占比重由56%下降至34.8%。[5]

(4) 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中, 拥有注册商标的占24%;获得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占30%。舒城县城关镇舒丰蔬菜合作社注册了“舒丰”牌商标, 有19个蔬菜品种先后获得绿色食品生产认证, “舒丰”蔬菜不仅畅销合肥, 在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也备受消费者青睐。

二、当前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的深层原因:财务治理模式缺陷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中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然而, 当前安徽省的现况是:合作的利益也确确实实存在, 农民切实地看到了合作的利益, 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但又很少行动, 合作社为何陷入集体行动的“囚徒”困境?

由于成员的高度异质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代理问题从一开始就比较突出。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少数“核心社员”控制合作社的情况。核心社员由于提供了相对较多的资本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关键性生产要素, 从而具有合作社生产经营上的自然控制权, 加上当前安徽合作社核心社员与其经营者具有高度同一性, 普遍存在经营者隐匿合作社盈余, 侵害中小社员的利益, 造成中小社员对合作社的普遍不信任感, 合作社整体发展缓慢。

尽管合作社章程规定了民主管理原则, 但实际运行过程中, 合作社的最高和最终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少数“核心社员”那里,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核心社员制定的政策往往是自利的。[6]在交易过程中很少考虑劳动者的利益, 很少按照交易额返还合作社的盈余, 即使能够返还, 也只是占整个合作社利润的一小部分。合作社将大部分的盈余都用在了股金分红上, 使得合作社的普通社员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产权结构上的特殊性必然造成交易过程与股金分红的异化。[7]

因此, 根据国际经验和当前安徽农民合作社的实践, 特别需要重点探索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保障机制与激励约束机制等适用于合作社的财务治理模式。

三、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治理模式的规范化建设策略

虽然社会各界对合作社的发展寄予厚望, 但目前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数规模小、竞争力弱、带动力不强;部分合作社股份化色彩浓厚, 通常被少数大股东所控制, 普通农户受益不多。那么, 在我国现有的约束条件下, 农民专业合作社究竞有没有生命力?它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会产生和发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只有从合作社的财务治理模式方面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1. 以财务透明机制为内在契合点, 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充分调动普通成员的积极性, 积极发挥“骨干成员”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优势, 这样虽然存在少数“剥削”多数的倾向, 但是能有效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 让集体行动有效实施, 公共物品被提供, 集体的所有成员就都能分享公共物品被提供所带来的好处。只有在财务透明的原则下, 每位成员才会心悦诚服, 各得其所, 才能调动全员的积极性。财务透明度机制, 要求提高财务管理的民主程度, 财务要公开, 监督审计要透明, 社员要有独立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

2. 构建合理的财务控制机制, 包括对人、对事的全领域、全过程的控制。

涵盖了人员控制、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3个子系统。合作社财务控制是通过对人的控制来实现对经营活动的控制, 人在财务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 在合作社中应充分调动社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财务控制系统。对在对外投资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审批程序和不按规定执行对外投资业务的人员, 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 严格实施对外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3. 建立起合理的内在利益分配机制与外在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起合理的内在利益分配机制与外在利益联结机制, 并实现这二者的良性互动, 将更有利于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价值链条, 促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利益分配方面, 应坚持按照会员惠顾者原则的前提下, 建立起“按贡献付酬”和“按资分配”相结合的内在利益分配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的生命机制是利益机制, 所以必须抓好利益联结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利益共享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关键。通过制定市场指导价、规范成员的市场行为、代表农户与企业谈判等方式, 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通过“产销订单”、“最低保护价”、“最高限价”、“随行就市”等形式, 实行初次分配;通过股金分红和按照交易量等因素向社员二次返利或多次返利等形式, 合理分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利润

4. 创新财务风险保障机制。

风险防范是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项重要的作用, 是农民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目的之一, 创新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将会员的风险降到最低, 才能保证农民的利益得到真正的提高。建立保险体系, 在科学预算的基础上, 向保险公司投保, 统一支付保险费或者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 探索开展政策性保险业务, 从而补偿农户由于不可预见的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5.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向社员提供积极的选择性激励从而增强合作社集体的吸引力, 是促使集体采取一致行动以实现共同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8]纵观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 凡规范运作好、服务功能好、分配机制好、增收效果好的合作社, 都有一个能人领头。能人带动, 可发挥能人市场信息灵、销售渠道稳的优势。因此, 业内人士认为, 在寻找以社联农富农结合点的现阶段, 各地要大力引导支持能人牵头领办专业合作社, 通过这些合作社, 增强产业集聚能力, 提升产业和产品竞争力, 实现产业增效、社员增收。

合作社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 要完善激励机制, 鼓励人才流入农村。对到农村创业的大学生要大力支持, 要有配套的人才激励措施。大学生有胆量、有精神、有技术知识, 农民需要他们。政府也要建立留住农业人才的机制和承担起农业人才留下的责任, 完善大学生到农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

四、总结与展望:合作社的发展与安徽的实践

农民专业合作社搞得好不好、有没有凝聚力和竞争力, 关键是看它的运行机制, 尤其是其财务治理模式。合作社的产权安排就是不同利益诉求和要素能力在特定环境中的耦合和均衡;合作社是追求成员利益最大化的组织, 农户对合作社的制度需求源于对其维护和增进成员利益的功能预期。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使成员不仅能得到农产品原料的收益, 还能得到加工和销售环节中返还的部分利润,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增进和维护农民利益的目的, 也符合政府扶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初衷。

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具有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性、降低交易费用和降低风险等优点外, 更为重要的是, 她是一所学校, 农民从中学习合作, 学会营销, 学会科技, 因此, 我们应注重加强合作社的文化管理、培育农民的平等意识、合作精神和民主精神, 进而完成从农民角色向公民角色的历史蜕变。

相对沿海发达地区而言, 鉴于安徽省目前的经济仍比较落后的现实, 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无形资源, 实施名优品牌战略, 走品牌创新之路。品牌战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全方位整合经济与文化资源, 以提供优质服务为载体, 以强化差异和特色为重点, 努力确立社会对品牌的认知和肯定, 以寻求竞争优势的经营战略。

借助现有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 是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低成本扩张”的最佳途径, 而且还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运用无形资产创新战略, 能够有效地缓解安徽农业人口多, 资源少、资金短缺、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的的矛盾;而且, 借助无形资产延伸策略, 可以大大节省安徽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交易成本。在知识经济时代, 品牌、商誉等无形资源对经济组织的资本增值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的影响愈益显著。[9]也就是说, 我们可以利用现有品牌、商誉生产和销售其他产品, 在一把名牌大伞下聚集系列产品, 形成名牌的“王国”。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大节省新产品进入市场初期, 为了获得顾客的认知度而进行的不可避免的促销和广告等活动的费用。因此, 用长远的目光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 就应当增强品牌意识, 坚定地走品牌创新之路, 实施质量创牌、信誉立牌、科技升牌等一系列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的行动措施。

参考文献

[1]Cook, M.L.The future of U.S.agriculture co-operatives: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J].AmericanJournal of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5, (77) .

[2]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3]李建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浙江、安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报告[J].山西农经, 2006, (06) .

[4]安徽农民合作组织数量居全国前列[N].安徽日报, 2008-07-16.

[5]邓小华.安徽农产品出口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02) .

[6]Nilsson, J.The Emergence of New OrganizationalModels for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J].Swedish Journal ofAgricultural Research, 1998, (28) .

[7]Royer, J.S.Cooperative Organizational Strategies:A Neo-institutional Digest[J].Journal of Cooperatives, 1999, (14) .

[8]Clare LeVay.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Theory:AReview[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3, (34) .

篇4:丹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训班会议纪要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亳州;服务体系;财政扶持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3-0024-04

近年来,各地在推进现代农业的进程中,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兼业化大量出现、农业生产经营粗放的现实情况,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一、亳州市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总体情况

截止到2015年底,亳州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5600家,其中国家级合作示范社27家,省级示范合作社50家,市级示范合作社269家,县级示范合作社414家,合作社联合社17家。涡阳县被列入全省10个农民合作社建设示范县。总体上看,亳州市合作社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数量增长加快

从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看,全市合作社已发展到5600家,比2005年的256家增长19倍。合作社成员44.6万人,辐射带动非成员农户49.9万户,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8%。合作社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从2008年底的23.7万亩,发展到目前的342.29万亩,增长13倍。

(二)带动能力增强

亳州市主要通过三种模式壮大合作社单体规模,增强其发展实力。一是合作社带动。鼓励农民

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自建基地,发挥示范带动效应。谯城区年丰蔬菜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900多亩,实施蔬菜种植及育苗,年育优质种苗800多万株,年产优质蔬菜1000多万斤,有效带动了当地蔬菜产业发展。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发展。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经营模式,仅谯城区十八里镇的亳州现代农业示范区就有9家企业通过与合作社合作,流转土地近3万亩从事中药材规模化种植。三是土地“托管”模式。通过成立土地托管合作社,为农民的土地提供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实现规模效益。目前土地“托管”主要集中在粮食种植方面,全市土地托管面积达185万亩。合作社的发展也有力推动了本市农业规模经营,粮食生产连创新高。2012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小麦亩产千斤市”,2015年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小麦平均亩产达517公斤。

(三)品牌效应扩大

通过几年的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品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涌现出“恒洲”牌黄金梨、“道家”牌营养挂面、“刘家发”牌红薯粉丝、“青新原”牌中药保健鸡蛋、“紫有你”牌紫薯薯片、“力老大”牌黑小麦石磨挂面等一批深受消费者欢迎的知名品牌。全市农民合作社产品中,获得地理标志认证1个,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合作社65个。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75家,8家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建立直销门店,40家合作社与超市、批发市场、学校等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2015年8月,中央电视台七套《每日农经》节目对涡阳县秀芹养殖合作社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11月,央视七套又对利辛县西淝河种养专业合作社发展黄秋葵种植带动群众致富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蓬勃发展的农民合作社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二、亳州市促进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在环境上予以优化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合作社发展,从2010年开始,在每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意见中,都把合作社工作纳入对县区考核的重要内容,提出了量化指标和具体措施。为鼓励合作社发展,连续多年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评选表彰全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给予资金奖励。连续多年开展了农业等部门对口帮扶合作社工作,帮助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人大、政协等部门也将农民合作社发展列为农业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年都组织多次调研并听取政府工作汇报。在近年来的农民负担监督检查中,都将面向合作社的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行为,作为检查的重要内容。市政府出台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深化农村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鼓励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几个文件,从政策上对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给予了一定的鼓励支持。同时,亳州市还通过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合作社的典型事迹,全市上下形成了促进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在质量上予以提升

一是连续多年开展示范农民合作社创建活动,对全市现有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进行重点规范。2013年涡阳县被评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得到省级600万元扶持资金。该县将该资金用于银行放大贷款,支持合作社开展无抵押贷款,有力促进了该县合作社发展;二是加强对合作社的培训。近年来,亳州市以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为抓手,累计培训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管理人员3000余人,有力促进了合作社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为了帮助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拓市场、拓宽销路,2014年市农委与阿里巴巴公司合作,在阿里巴巴网建立“亳州特产馆”,集中推介亳州名特优农产品。2014年8月20日“亳州特产馆”正式上线运行,成为阿里巴巴网全国首家地市级食品特产馆。目前,全市已有285家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阿里巴巴网创办了网店,2015年以来已累计实现销售额3.2亿元。

(三)在机制上予以创新

亳州市在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农村耕地“细碎化”问题,制约着农业规模化经营。为破解这一难题,2014年开始,亳州在群众自发实践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在蒙城县开展了农村一户“一块田”试点,即按照“以原村民组为单位不变、以农村二轮承包人口不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变”的原则,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将村民组的土地调整合并为每户一块地。通过试点,一是提高了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二是减少了地界矛盾纠纷;三是方便了土地流转,有利于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四是为土地确权登记奠定了基础。目前,蒙城县完成合并“一块田”面积163万亩,占二轮承包总面积89%。同时,亳州市还积极创新合作社运行机制,引导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开展联合合作,着力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全市各类联合体已发展到30多家。

三、亳州市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亳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较快发展,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政策倾斜不够

在信贷方面,由于普遍缺少有效抵押物,“贷款难”问题严重制约合作社的发展;用地方面,合作社需要储存、晾晒、收购、加工产品的场地以及配套办公场所,用地问题难以解决;保险方面,现有的农业保险覆盖面过窄,果树等特色经济作物无法参保;在惠农政策方面,现行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都是针对一家一户农民制定的,缺少对合作社的专门扶持政策。流转经营数千亩土地的农业合作社,也要与一家一户农民一样申请农机购置补贴,参与公开抽签或摇号,难以保证得到补贴;法律方面,有些特种养殖的合作社,由于国家没有产品生产标准,从而无法办理生产许可证。如涡阳县秀芹养殖专业合作社从事蝗虫的养殖加工,合作社注册了商标,申请了国家专利。但由于蝗虫属特种禽类,法律上缺乏相关标准,该合作社一直无法取得生产许可证,导致产品无法进入上海、合肥市场。另外,合作社内部开展互助性质的信用合作,也难以写进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无法取得“合法身份”。此外,“农超对接”方面,大型超市设定的门槛过高,条件苛刻,合作社难以承受,产品进超市难。

(二)发展后劲不足

有些合作社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削弱了其统一销售功能;受农民思想认识所限,不少合作社当年盈利,当年分完,很少提取公积金用于扩大再生产,自我积累少,自我“造血功能”弱;合作社处于起步阶段,工作环境差,待遇低,吸引不到外来人才,难以补充“新鲜血液”;农民合作意识有待增强,出于风险考虑,真正以资金或实物入社的较少,合作社发展资金主要靠理事长等少数人筹措。理事长对内要组织好生产,对外又面临资金、土地等众多困难,工作压力大,风险高,亟需得到关心和支持。

(三)环境有待改善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有些流转经营上千亩土地的合作社承担的风险很大,一旦受灾,损失惨重,甚至一蹶不振;农业生产经营季节性强,合作社由于贷款困难,流动资金不足,人手不多,保鲜设施缺乏,一旦不能及时将鲜活农产品销售出去,势必会造成损失,经营风险很大;少数农民法律意识不强,与合作社间的合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法制环境有待改善;农村青壮年劳力和技术工人缺乏,合作社面临“用工难”,用工成本增长较快;农经部门“网断人散”,手段弱化,指导服务力量不足。

四、 促进亳州市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1]

一是重规范。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提升规范化建设水平。力争到2020年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发展到1000家。

二是强服务。组织合作社参加上海、合肥农展,拓展销售渠道。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2],加强阿里巴巴“亳州馆”建设,鼓励和支持适合网上销售产品的合作社在京东、1号店、天猫、邮乐农品、聚农e购等其他电商平台开展网上营销。

三是抓培训。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实行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加快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到2020年,全市培育打造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2万人。

四是促创新。大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以合作社为纽带,整合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完善利益联结,实现节本增效。

(二)健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4]

一是重视和加强乡镇农经管理机构建设,尽快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明确专门人员从事土地流转政策、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工作,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

二是要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实行基层农技人员包保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制度,确保关键技术指导到位。

三是鼓励引导多元主体创办经营性服务组织,围绕农业耕、种、管、收服务需求,大力发展植保、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植保专业服务队。加快发展从事良种示范、农资配送、信息提供等服务的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鼓励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生产主体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与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订单”合作,实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加大对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的政策扶持,从市场准入、税费减免、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倾斜,促进其尽快发育成长。

(三)加强财政金融扶持[5]

一是保障扶持资金。市县两级政府设立农民合作社发展专项扶持资金,规定设置比例,以项目的形式,支持合作社发展。

二是突出扶持重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粮价下行压力加大,对种粮合作社的积极性势必会产生直接影响,要加大对规模种粮主体的资金扶持力度。同时,积极引导结构调整,加大对药材、特色果蔬的政策支持。

三是创新扶持方式。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外部发展环境。

四是着力加强信贷支持。继续总结完善“政银保”融资模式,研究制定适合农民合作社特点的贷款办法,适当放宽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并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一定优惠。探索农村流转土地经营权、居民房屋、林权和保单等抵押贷款办法,多渠道解决融资问题,为合作社发展营造宽松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秀生,单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14(3):17-24.

[2]赵志田,何永达,杨坚争.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理论构建及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 (7):14-21.

篇5:丹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训班会议纪要

刚才,昆丰、仁发、红古、鹤鸣鹤翔4个合作社讲的都很好,他们都是在实践中发展成长起来的,经验和做法很值得学习、借鉴和推广。要结合他们的经验和做法,组织乡村干部和广大农民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学习,特别是我们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干部都要向省农委王忠林主任学习,熟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熟知农业、熟知农民,更好地指导合作社发展。

我们推进城市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就是在推进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一体发展,如果不统筹思考、一体推进,就难以发展区域经济。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省里提出了“八化”要求,要做的工作很多,我市着重抓了“四化”,即水利化、科技化、组织化、规模化,并且出现了不少典型和经验。去年我们克服了春旱、低温等诸多自然灾害,全市粮食总产达到268.9亿斤,增长25%,占全省粮食总产的23%。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结构调整,我们增加玉米、水稻面积,减少大豆面积,玉米和水稻比上年增产345.7万吨,结构调整因素占粮食增产的30%。得益于加强水利建设,去年全市水利基础设施投入达到20亿元,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万亩、达到550万亩,新增水田46万亩、达到386万亩,为粮食增产稳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得益于科技引领,坚持良种良法,狠抓农业科技示范和推广应用,粮食单产比上年提高24.7%。科技化因素占粮食增产的20%。如我们抢积温的措施,用现代化设施进行大棚育秧,确实抢了很多农时,使粮食可以越区种植,为粮食增产提供了保障。得益于规模经营,以农机合作社为主的规模经营也起了很大作用,规模化因素占粮食增产的30%。为使全市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我们必须抓住关键,发挥好优势和潜力。

第一,要坚定不移抓好结构调整。核心是增加水稻、玉米。要加快旱改水步伐,通过旱改水彻底解决西部干旱问题,沿江两岸、打井浅的地方、积温好的地方、地域比较平整的地方,能旱改水的都要旱改水,特别是龙甘泰、富裕和梅里斯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大面积旱改水,增加水田面积。种植玉米的比较效益账大家都很清楚,积极性都很高,要进一步引导好。同时,城市周边地区如梅里斯、昂昂溪、铁锋等地,要围绕城市抓好“菜篮子”工程,大力发

展蔬菜经济,搞好棚室生产。

第二,要坚定不移抓好水利建设。水是农业的命脉,是我们保增收的最主要手段。要用好嫩江水,用好地下水,用好天上水,用好中小河流的水。水利部门要做好规划,抢抓国家和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项目支持。同时,要加快发展水利合作社。

第三,要坚定不移抓好科技支撑。科技化是我们抢积温、抢产量的重要基础。要积极培育引进优良品种,大力发展大棚温室育苗,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加快农业科技化进程。围绕全市“2513”高产创建工程,提前落实创建区地块、品种、技术和农户,落实承担任务主体,打造高标准典型,扩大高产示范效应。总之,凡是能促进增产增收的各项科技措施我们都要不断地强化和应用。

我们经常强调“打基础、上台阶”,刚才说的调结构和发展水利化、科技化都是基础,那么基础的基础是什么?就是合作社!为什么要发展合作社?大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农民快速进入市场。农民不是市场经营的主体,进入合作社农民就进入了市场。二是转变发展方式。三是农民可以释放出来进城。有了合作社这些工作都好做,没有合作社这些工作都难做。所以,利用这次机会我和大家讲一讲合作社的问题。

在前段时间的走访和调查中,我发现合作社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还有部分县乡村对合作社认识不到位,基层干部带头走合作社之路的积极性不高。第二,部分农民对入社有顾虑,认为入社不如把地包出去省心。第三,缺乏带头人和管理、财会等专业人才,象刚才发言的刘洪彦、李凤玉、刘成圣、李彦利这样的带头人在全市范围内确实太少了。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政府主导,依靠组织力量和市场力量去解决。下面,就农民到底该不该入社的问题,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

第一,入社到底好不好?能不能多赚钱?

到底好不好:入社可以引导农民打捆进入市场,尽快缩小城乡差别。单纯指望通过农业发展去消除城乡差距很难,必须要减少农村的相对人口,发展土地规模经营,这样才能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如果我们大多数农民入社了,一方面可以通过合作社与市场直接对

接,真正走向市场;另一方面,土地交给合作社去经营,就实现了规模经营,农业生产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只有少数人种地,大多数人从土地中、从农村中走出来,农民才能富裕。能不能多赚钱:入社可以多挣八块利润。我们农民自己种地仅有一个单纯生产环节的种地利润,跟合作社比至少缺了八块利润。第一,合作社增产的利润。合作社通过提高机械化、规模化、水利化、科技化水平,产出率就能高出20%左右。第二,卖的利润。合作社对市场敏感,能更好地把握市场行情,可以搞订单农业,“抱团”发展,卖上高价。农民自己不会卖或卖不上好价,因为我们农民个体毕竟太单薄,各种信息渠道也不畅通,把握不清复杂形势。第三,买的利润。个人进入市场买生产资料没有话语权,而合作社通过打包进入市场就能讲下价,可以搞批发。第四,货币使用的利润,就是贷款的利润。农民一家一户贷款门槛很高,通过联保的形式也很难,信用低还贷不下来,实在没钱就得高息抬款,而对合作社银行机构就愿意贷。第五,政策支持的利润。国家“三农”政策导向已经明确,以后上级政策支持的就是合作社这类新型经营主体,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对合作社发展出台了很多非常实惠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都加大了力度,而不再支持以家庭联产承包这样的个体了。第六,农民从土地中释放出来后自己额外挣一块的利润。不入社,捆在土地上就没法腾出身子去打工、去搞其他产业,这块利润就得不到。第七,品牌的利润。个人搞的产品不可能形成品牌,因为标准化要求达不到,也形不成规模。红古合作社就是坚持市场化,走了品牌之路,创造了较高利润。不入社自己做,产品再好也不是品牌,就卖不出高价。第八,合作社拉长链条扩张发展后的利润。仁发、昆丰这些发展好的合作社都在扩张,都在拉长产业链条,不入社,合作社发展扩张后产生的利润就分享不到。所以,广大农民朋友一定要看清这8个方面的利润,自己干只有一个种地的利润,结果种的水平还低,合作社带来的好处和你没关系。因此,入社好不好,就非常清楚了。

第二,土地入社以后我们干什么?

土地入社了,农民就会快速走向市场,走进城市,除了拥有城里的待遇外,比城里人多了一个保险,就是土地的收益。干什么有多种途径,大家可以根据各自情况去自主选择。一方面是入社后成为社里的员工。可以参与经营、参与生产,继续在土地上耕种,还能得到一

份社里的用工收入。另一方面,如果不愿意种地了,可以吃干股,坐享入社带来的收益。还可以从土地中彻底走出去,就近就远寻找创业致富的机会。就近可以在村里搞其它副业,比如搞养殖、搞流通或其它服务业等都可以。近年来,我市围绕畜牧业发展引进了很多龙头企业,全市畜牧业发展势头很好,不种地了我们可以离土不离乡发展养殖业。如果束缚在种植上了,搞养殖就没有精力。目前省里对养殖业发展有很多政策支持,如实施的千万吨奶和五千万头生猪战略工程,我们黑龙江的猪肉、牛肉质量在全国也是较好的,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就远可以到外地打工,也可以到市或县安家落户自己创业当老板。离开农村走出去选择性就大了,可以学到种地以外的技术,更能开阔眼界,到广阔天地闯荡了,不再受土地的束缚。总之,只要土地入社了,我们的路子就多了,既可以当合作社的股东,也可在合作社当农民工;既可以还种地,也可以在农村搞副业;既可以外出给人打工,也可以自己当老板;既可以在农村当新型农民,也可以进城当市民。自己种自己家的那几亩地收入毕竟是有限的,入社后原来的收入能保证,出去后至少还能多挣两倍的钱,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不再种地了在哪生活好呢?

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从农村出来不再受土地束缚了,我们的居住和生活就可以自己选择。现在,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就是在顺应广大农民朋友进城生活的愿望。我市推进城市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正在规划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四级城镇体系,目的就是让农民不再种地后有选择的空间,为大家进城准备条件。同时,在政策上也给大家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国家也会在很多方面支持农民进城。我们的总体目标是,县城要扩张一倍,乡镇要规划好,适合人们居住、位置好、人气旺的大村屯也要放大,同时按照规划控制好随意建设问题。为此,每个县都要抓好撤乡并镇,每个乡镇都要抓好撤屯并村,搞好示范引导。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土地置换、地产开发、土地整理等多项措施,推动县城、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之所以这么强调,就是要不断引导广大农民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人生规划选择到市或是到县、乡和农村的大社区居住。那么,我们接着探讨几个问题。第一,是进城好呢还是在农村好呢?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我想大家都知道。城市生活还是一种最高的生活方式,如果城市不好的话,为什么全世界都发展城市

而不是发展农村,为什么人们都往城市奔而不是往农村奔?因为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城市文明,这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城里生活环境确实比农村好多了,交通、购物、上学、就医都便利,健身娱乐有公园、有活动中心,打麻将、唱歌、跳舞有文化广场,上下水、取暖等基础设施更是健全。总之,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更便利、更优越。第二,是早进城好还是晚进城好呢?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搞货币战争,都想使自己的货币在国际上有优势,竞争的结果就是导致货币逐渐贬值,钱越来越毛。我历来主张大家别攒钱,越没钱越攒钱,越攒钱越没钱。那么如何使其增值,让钱再生钱呢?我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把钱变成实物,城里房子增值的空间是很大的。前几天我看了一个消息,两个人同时在深圳打工,一个十年前买了房子,如今价值120万,另一个租房子则依然是别人的。农村房子市场是萎缩的,农村的房子越来越不值钱,现在有的农民有点钱就搞大的房宅建设,结果用不了多久村里人都走了,你自己在那住吧?现在我们35岁以下的人没有几个愿意在农村生活的,50多岁以上的人觉得在农村已经住习惯了,可能再住二三十年,以后很多村自然消亡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着手城镇化建设,而不能再盲目地发展村的原因。因此,大家有条件就在城里买个房子,不要在村子里盖房子了,那只能是贬值,房子不升值,地不升值,生活的环境不升值。第三,进城后人生地不熟怎么办?受欺负怎么办?其实熟不熟都是相对的,进城后大家有的是整村转移,过去的邻里关系依然保持,有的是一批人一起进城这种关系继续进入城里,即使不是这样,我想过一年半载大家都会习惯城市生活,大家外出打工的时候不也一样吗?进到城里不也都挺好吗?所以,我觉得这些顾虑都是没有必要的。可能还有的会担心到城里受欺负或遭人歧视,这更是大可不必的,现在城市的秩序和法治越来越好,不存在谁欺负谁和谁看不起谁的问题。还有的觉得没户口孩子上学难,到北京去可能上学难,到县里去上学不是什么大问题。龙江和富裕较早把教育相对集中办到了县城,使孩子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家长又得到了释放,能够到城里或外出打工。怎么能让广大农民走出来,使孩子一出生就直接落户到城里,从根上让孩子从小就在城里生活,公安部门要认真研究,如果大家愿意到城里生活,愿意买个房子,我们就给落户。第四,城市生活成本是不是比农村高?在城市是要多花一些物业费、取暖费、上下水等费用,生活成本是要相应增加一些,但这些投入的结果是直接提

高了生活质量,你不单享受物质生活还享受了丰富的文化生活。农村生活质量是永远高不过城市的,另外没有其他收入,在城里可以打工或做小买卖,用这些增加的收入再去消费,结果是得到了高质量的城市生活,这个大家一定要算好账。

篇6:丹东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训班会议纪要

一是取得合理回报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 在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后的当年盈余, 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分配盈余。可分配盈余按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 (额) 比例返还, 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百分之六十。合作社会计制度制定时在延续了合作社法这一规定的同时, 还进一步明确盈余分配后的其余部分按照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的比例分配给社员。出资额参与盈余分配, 给规范会计核算造成较大弊端。因为国家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除提供财政扶持资金及税收优惠政策外, 还制定了较为宽松的合作社工商注册登记政策, 在登记方面既未对成员的出资结构做具体要求, 也不需要进行验资, 获得工商部门的免费注册登记较为容易, 登记时有的虚报上百万注册资金, 为自己获取国家财政税收资金扶持和盈余返还创造了便利条件, 这给合作社规范会计核算造成困扰的同时, 也与合作社所倡导的的让每个成员平等地分享劳动成果, 体现个体间的横向平等产生了背离。

二是会计核算体系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织, 受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极大影响, 近年来得到国家财政资金的很大支持。国家财政直接补助作为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主要用于帮助和支持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壮大, 通过扶持合作社开展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资及农产品营销、合作社成员培训和技术服务推广等。该项资金作为合作社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 与我国现有的其他经营性型组织有着很大区别。但基于该项资金投入的不稳定性考虑, 在合作社会计制度构建时, 没有对此作针对性科目设置, 因此实际会计核算时, 合作社收到国家财政补助资金, 账面处理为: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合作社将国家财政补助资金用于项目支出时, 账面处理为: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如此核算使得国家财政补助资金既不能在账面上形成合作社财产, 又不能通过专用账户反映该项资金的去向。资金用于项目支出后, 账面就无法反映, 极易造成将合作社资金转入个人口袋, 从而使财政扶持资金扶持合作社发展的功效丧失。

三是内部控制问题。《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要求根据会计业务需要配备必要的会计人员, 设置会计科目, 登记会计账簿, 建立健全货币资金、销售业务、采购业务、存货、对外投资业务、固定资产、借款业务等内部控制制度。但是, 由于大多数合作社规模较小, 组织机构不健全, 理念不正确, 有些创办者甚至错误地认为合作社是其私有的, 成立合作社仅仅为了获取财政扶持、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 一人说了算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 合作社会计受控于负责人或直接由其直系亲属担任的现象较为严重, 不能形成有效内部财务控制及监督, 形成负责人一边收钱一边花钱, 收入不入账或少入账, 截留、挪用各种捐赠款, 坐收坐支。对于按要求向社员公开的年度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亏损处理方案以及财务会计报告, 只公布最终结果, 而不公开具体内容, 有的内容社员根本看不懂, 也无法起到财务监督的作用。这与合作社财务管理不以合作社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追求成员利益最大化, 坚持服务最优原则, 为合作社及其利益相关者提供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 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合作社, 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合作社目标设计产生了严重背离。

第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规范化的思路及构想。

一是正确确认主体资格, 建立完善的盈利分配制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国际比较项目中提出“五特征法”:非营利组织应具备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 其中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是其基本特征。从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相关规定看, 农民专业合作社属非营利组织。而入社农民的经济人特性和利益最大化追求, 又决定了大部分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经营成本, 以及通过与合作社发生交易获得盈余分配。因此, 分配制度实质是合作社的灵魂, 它既是社员参与社内交易的核心激励手段, 也是合作社吸引非社员加入的关键制度安排。为此, 合作社应在分配上充分体现“社员惠顾返利”原则, 使按内部交易额分配成为合作社收益分配的主渠道, 在此基础上实行限制性的“注册资本获利”配套分配政策。这样一方面能使合作社按社员账户记载的内部交易额, 对社员实行盈余分配, 使社员能充分地分享服务成果, 体现个体间的横向平等, 增强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达到加快合作社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 通过限制性的“注册资本获利”分配, 弱化社员出资额大小之间分配作用, 从而起到抑制合作社负责人通过过量虚假注资实现对合作社的控制和分配盈余目的。同时, 为解决合作社自身发展资金不足导致的可持续发展困难, 打开资金制约瓶颈, 实行外来资金等价有偿回报分配, 使外来资金按非社员账户核算的交易盈余参与分配, 提高外来资金的分配水平, 提高了外来资本进入的积极性。

二是减少会计核算体系的弹性成分, 使其更具刚性化。既然会计制度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定位于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提供基于受托责任的会计信息, 因而其一级会计科目的设置在保证会计信息具有客观性、公正型、真实性、准确性和计算的方便性的同时, 考虑到众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不大、机构简单、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专业判断能力低下的现实, 若在合作社会计核算体系上留下太多的弹性和扩展空间, 使其自行设置会计科目, 则极易助长业已存在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造成合作社会计信息失真。因此, 建立相对完善和富有刚性的会计核算体系非常重要。

第三, 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是通过设立社员账户与非社员账户分别进行核算。使社员及有关部门清晰地了解社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交易时的价格、方式与非社员的不同;使农民清楚地知道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服务的情况, 有效监督合作社为社员服务目标的实现, 同时也为正确的社员盈余分配奠定基础。国家给合作社提供的扶持资金去向要在会计核算上明确体现, 通过在“专项基金”科目下设置“培训、质量认证等”等明细账, 对发生的相应国家扶持资金项目支出, 借记“经营支出”、“管理费用”等科目, 贷记“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同时, 借记“专项应付款”, 贷记“专项基金”科目, 以正确反映国家扶持“专项基金”的用途, 使国家扶持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制, 强化财务监督。

上一篇:县工商局监察室廉政建设事迹材料下一篇:勇敢追求梦想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