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读书工程的意见

2024-06-29

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读书工程的意见(精选8篇)

篇1: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读书工程的意见

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读书工程的意见

教育系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在广大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对促进广大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高尚的人文情怀,营造健康向上、氛围浓厚的读书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扎实专业知识、良好教学方法、较强科研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进一步适应教育发展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工作实际,现就活动的开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教育工作实际,以拓宽阅读视野、丰富阅读内容、形成阅读习惯、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综合素养为目标,以创建书香校园为载体,以学校教师为核心,通过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引导广大教师端正学习风气,调整知识结构,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成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举措、领导工作的本领,实现教师理论素养与学科技能的综合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教师职业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通过教师读书工程的实施,力争达到如下目标:

㈠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不断激发广大教师读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形成教师群体浓厚的学习氛围,有效推动教师形成与新课程实施要求相适应的新的职业生活方式。

㈡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引导广大教师提高学习兴趣,养成 1

学习习惯,选择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技能,有效推动学习型组织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㈢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提高广大教师的资源意识、前沿意识,引导开阔眼界,激发创新精神,丰富理论修养,提升学科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断提高施教能力水平。

㈣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切实提高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促使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技艺,确保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㈤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教师对学生学业进步的指导能力,营造人人热爱阅读、善于学习的校园氛围,推动学校书香校园建设的落实,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三、实施原则

中小学教师读书工程具体工作由学校行政方和学校工会共同负责。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1、统筹性原则。中小学“教师读书工程”是一项涉及教育理念更新、工作生活方式转变、教师素养提高和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各单位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要围绕工程主题,根据本单位实际,采取精读与泛读的形式,正确处理好读书与工作、实践与研究、学习与反思的关系。将培养教师阅读习惯和建设书香校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增强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成长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导向性原则。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精神,追随新一轮课改实验理念,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并通过阅读向学生、家庭、社会辐射,从中汲取优秀文化营养,努力激活师生的学习创造激情。各单位要在继承优秀阅读经验的前提下,着眼于创新与发展,结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学习方式、方法;结合校本研训工作,把读书活动的过程变成实践与研究的过程,将日常教育教学中感到困惑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围绕课题研究进行学习,在研究中学习提高。

3、实效性原则。开展读书活动要切忌搞形式、走过场。要引导教师结合读书学习进行反思,让教师以掌握基本原理、方法为基础,以专业领域拓展、学科纵深发展为目的,引发教师可持续的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想法,并能及时转化为做法,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科学指导教学实践。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师读书评价激励机制,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读书活动中来,确保读书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三、具体措施

㈠学校是实施教师读书工程的主阵地。各单位要切实提高对中小学教师开展读书工程重要性的认识。要把教师读书工程作为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制定读书活动实施方案和阶段性阅读计划,成立教师读书工程指导小组,加强读书活动的工作指导,针对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抓好有效落实,促进读书活动的顺利开展。

㈡各单位要搭建教师阅读交流平台,大力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要建立健全教师学习制度,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保证学习时间,切实组织好教师读书活动。教师读书坚持必读与选读相结合、精读与泛读相结合、专业阅读与大众阅读相结合的原则。必读书目由各单位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在本校范围内统一推荐,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书2本以上,其中1本必须是教育教学理论或教学实践经验方面专著,要求必须做到精读,写好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每学期读书笔记至少5000字、心得体会1篇);每学期开展教师读书征文(每学期教师至少一篇)、读书有感演讲(每学期各单位至少一次)及读书成果展示(每学期一次)等评比活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要设有教师“读书心得”的内容,形成浓厚的校园阅读氛围,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书香校园。

㈢各单位全体中小学教师,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要结合实际,制订个人读书计划,选择阅读文章、刊物或教育专著进行认真学习,做到读思结合、读议结合、读研结合,学习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反思与体会,注意对资料的整理与加工,通过阅读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让读书成为工作、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让书籍成为一生的精神伴侣,通过读书,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与教育教学能力。

篇2: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读书工程的意见

教师[2013]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

局: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近年来,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项目分散、标准不全、模式单

一、学用脱节等突出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现就提升工程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二、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

围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现实需求,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研究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有效引领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规范指导各地建设资源、实施培训、开展测评、推动应用等环节的工作。

三、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

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五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推动学分应用,激发教师参训动力。教育部整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与各地教师培训的融合,通过提供课程资源、培训骨干培训者和共建培训平台等方式,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提升培训。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本地区项目和资源,建设教师选学服务平台,推动各地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完善专项培训体系,做好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相关培训的有机衔接,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长、专兼职培训者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以及农村教师的培训。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确保研修质量。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四、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

各地要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强化情境体验环节,确保实践成效,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坚持底部攻坚,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加强薄弱环节,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

五、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资源

教育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启动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加工生成性资源,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根据能力测评指南,开发适合本地实际的测评工具,建立网络测评系统,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各地要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训机构要根据测评数据制定完善培训方案,确保按需施训。中小学校要分析测评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教师要根据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

七、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地要通过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和示范校等举措,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新。

八、加强组织保障确保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各省要开展专项调研,分析现状和问题,摸清教师需求,明确工作重点和思路,做好整体设计,制订提升工程主要实施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规划方案,2013年底前报送教育部。2014年起,分组织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原则上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本地区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0%。完善管理制度,出台配套政策,开发测评工具,尽快建立教师主动应用的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负责提升工程实施的统筹管理和监督评估等工作。成立执行办公室(设在华东师范大学),负责组织管理的具体工作。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研究、指导和评审等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省提升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成立领导小组,整合相关部门力量,确定专门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具体工作。采取招投标机制,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施精细化管理。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提升工程的组织管理。制定管理办法,落实相关政策。整合教师培训、教研、电教和科研等部门的力量,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指导,做好全员培训。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落实保障经费。各省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管理平台建设、专项培训、资源开发和能力测评等工作。中西部省份要在“国培计划”专项经费中切块用于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地市及区县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本地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做好监管评估。教育部审核各省规划方案,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对各地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定期通报监测结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专家评估、网络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做好提升工程实施的监管评估工作。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点加强中小学校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的监管评估。

教育部

篇3: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读书工程的意见

第一, 努力加大改革课堂教学的力度, 切实加强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一直是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体, 它同样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主要的教育空间,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据统计, 学生在校90%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而语文是大学科, 占的课时最多, 所以课堂教学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但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虽非一无是处, 终属小修小改较多, 总体突破不大。表现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繁琐, 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理解”这一层面, 缺乏“运用”性质的训练:教学媒体、手段单一;教学节奏拖沓;教学效率不高。

所以, 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 切实加强语文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更新教学观念。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大面积提高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如, 教师的很多课堂用语、指令式表扬, 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等等, 都说明教学观念还需要更新。具体如何操作, 我个人认为, 当前要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 还给每一个学生。

1.让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课堂教学中, 保证充分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地读书、识字、交流、写作 (包括写字、造句、写文章等练习人把现在课堂教学中化在“多余的情节分析, 琐碎的谈话, 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等活动中的大量时间省下来;而学生懂的, 教师则坚决不讲;把握教学的节奏与容量, 使教学时间安排得科学合理, 保证学生在课堂里, 在教师点拨下, 能主动积极地学习, 能认认真真读书, 主动积极地思维, 实实在在地训练, 学会动手操作等, 扎扎实实地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学科, 循序渐进地提高语文素质。

2.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为了落实教学目标, 而直奔“教学结果”, 忽视了教学过程, 使学生陷入被动局面, 反之,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 重视过程教学, 在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懂得主动学习。如阅读课应该引导学生自己真正读懂, 要让学生有一个“读——悟——回”的学习过程。实质上, 指导学生能从字里行间找出矛盾, 新旧知识之间发现矛盾, 能换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 那么, 语文的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有效。

3.让学生在课堂上愉快地学习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激励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引起学习的动机, 使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的最佳精神状态, 使每个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有所收获, 有所发展, 为其个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矗这就要求以课堂教学力主要渠道, 以素质教育为战略目标, 加大改革的力度, 使语文教学有更大的突破。

第二,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语文知识的掌握, 能力的形成, 有一个积累内化的过程, 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何况, 多读多写就是学好语文的传统经验。但目前小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而课内的阅读量又偏少。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教材的篇目减少, 识字量减少, 作文的次数更少。然而, 减轻应是过重的课业负担, 其前提则是为了提高质量, 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 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课外阅读的功能很大, 可以丰富词汇, 提高读写能力;开拓视野, 扩大知识面;吸收信息, 储存信息;丰富精神生活, 陶冶情操, 提高语文素质。如果能在课内得到阅读方法的指导, 课外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 逐步养成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 学生将大大得益。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去搞一些形式化的“训练”。如果能扩大一些容量, 加快一些教学节奏、腾出一些教学时间, 在教师的指导下, 进行扩展阅读, 效果将会更好, 反之, 将“阅览与自习”“语文活动课”都用作补课, 恐怕就会得不偿失。中、高年级则要进一步对学生加以阅读指导, 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示阅读方法, 培养阅读习惯。所谓真正的阅读兴趣表现为:喜欢读, 集中注意地读。持久地读, 有效地读;而阅读的方法可以有精读、略读。泛读……在阅读过程中作些读书笔记等。

第三, 作文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还其“童心”“童真”“重趣”。

作文教学历来流派众多, 研究与争鸣一向十分活跃。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博采众长, 兼收并蓄, 结合实际, 讲究实效, 从素质教育的视角来改进作文教学。

作文主要是运用书面语言来记叙自己的所见所闻,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小学生应以“记真人, 叙真事, 写实景, 抒实情”为宜。但作文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它是一项综合训练, 有着双重转化的过程:现实生活, 、客观事物转化为小作者的认识, 再转化:为语言文字、因此, 即使有了生活与思想, 但找不到相应的语言文字, 也是难以表达的, 同时, 写作技巧的指导也是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写什么”与“怎么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与个性, 还其“童心”“童真”与“童趣”。

第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 “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 就是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奠定基础, 教师进行严而有格、持之以恒的训练, 使学生养成一种自觉的、主动的、持久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一个人终身受用, 是一个人有教养的表现, 是一个人素质良好的表现。对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的培养与训练, 首先要严而有格, 操作目标要十分明确。

明确目标后, 要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 这样循序渐进, 就可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 努力净化语言环境。

社会上的大环境且不说, 校园里、教室内都应该营造一种积极的良好的语言环境。尤其是语文教师, 在讲台上的课堂用语, 在与学生交谈中的生活语言, 在批改作业中的书面语言等都应该规范化, 有一定的文采, 不能随心所欲, 教师的书写更应做到规范。

篇4: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读书工程的意见

(2013年10月25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近年来,各地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取得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项目分散、标准不全、模式单一、学用脱节等突出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效益,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现就提升工程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升工程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完善顶层设计;整合相关项目和资源,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新模式,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 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二、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

围绕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的现实需求,吸收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和最新成果,研究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等,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有效引领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规范指导各地建设资源、实施培训、开展测评、推动应用等环节的工作。

三、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

各地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和校长培训必修学时(学分),原则上每5年不少于50学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学分认定,推动学分应用,激发教师参训动力。教育部整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培训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与各地教师培训的融合,通过提供课程资源、培训骨干培训者和共建培训平台等方式,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本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提升培训。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本地区项目和资源,建设教师选学服务平台,推动各地按照教师需求实施全员培训。完善专项培训体系,做好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相关培训的有机衔接,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长、专兼职培训者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以及农村教师的培训。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专项培训和专题教研,组织开展区域性教师全员培训。健全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制度,确保研修质量。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将教研与培训有机结合,重点通过现场诊断和观课磨课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用结合。

四、推行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

各地要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习特点,有效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强化情境体验环节,确保实践成效,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坚持底部攻坚,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加强薄弱环节,采取“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等方式,为不具备网络条件的农村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

五、遴选一线教师满意的培训资源

教育部依托现有资源,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汇聚各地培训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信息,建立优质资源遴选机制,推动资源交易与交换。对通用性强的优质资源进行加工升级,启动教师培训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建设工作,利用合作项目引进和开发优质资源,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各地要重点建设典型案例资源,支持中小学与高校及教师培训机构合作,加工生成性资源,开发微课程资源,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求。充分利用已有平台汇聚本地资源,与国家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测评,主要采取教师网上自测方式,通过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根据能力测评指南,开发适合本地实际的测评工具,建立网络测评系统,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各地要根据测评数据及时调整提升工程实施计划,确保全体教师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培训机构要根据测评数据制定完善培训方案,确保按需施训。中小学校要分析测评数据,找准短板,有针对性地开展校本研修。教师要根据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

七、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

各地要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各地要通过示范课评选、教学技能比赛和优秀课例征集等活动,发掘推广应用成果,形成良好应用氛围。通过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区、示范性网络研修社区和示范校等举措,推动信息技术应用综合创新。

八、加强组织保障确保提升工程取得实效

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各省要开展专项调研,分析现状和问题,摸清教师需求,明确工作重点和思路,做好整体设计,制订提升工程主要实施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规划方案,2013年底前报送教育部。2014年起,分年度组织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原则上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本地区中小学教师总数的20%。完善管理制度,出台配套政策,开发测评工具,尽快建立教师主动应用的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负责提升工程实施的统筹管理和监督评估等工作。成立执行办公室(设在华东师范大学),负责组织管理的具体工作。成立专家委员会,负责研究、指导和评审等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省提升工程实施的组织管理。成立领导小组,整合相关部门力量,确定专门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具体工作。采取招投标机制,遴选具备资质的院校(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施精细化管理。地市及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提升工程的组织管理。制定管理办法,落实相关政策。整合教师培训、教研、电教和科研等部门的力量,加强对中小学校的指导,做好全员培训。中小学校长是本校提升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整合资源,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落实保障经费。各省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管理平台建设、专项培训、资源开发和能力测评等工作。中西部省份要在“国培计划”专项经费中切块用于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地市及区县要安排专项经费,支持本地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校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资金,为本校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创造良好条件。

篇5: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读书工程的意见

关于实施教师队伍建设“三师工程”的

各中小学,局直属各单位:

我市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以来,教师队伍建设受到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投入逐年加大,名优教师梯队逐步形成,有力推动了全市教育事业发展。为适应新形势下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更加突出学科队伍建设,更加注重梯队结构优化和衔接,更加有利于发挥优秀教师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根据省、市“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要求,决定将原邳州市“名教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青年名教师、青年优秀骨干教师”,调整为邳州市“领军名师、带头优师、青年良师”(以下简称“三师工程”),并从今年起开展首批评选工作。现就实施“三师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评选对象

1.全市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师范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研室、电教馆在职在岗教育工作者。

2.获得“江苏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特级教师”称号人员不再参加评选。

3.各单位在推荐上报人选时应注意学段、学科分布,青年良师中乡村学校教师占同学段推荐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5%。

4.学校校级领导和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人员推荐人选总数不得超过推荐名额的20%。正校级人员必须担任所申报学科教学工作并达到规定课时量(不少于同学科标准授课时数的1/4),且每学年听课不少于40节;副校级人员必须担任所申报学科教学工作并达到规定课时量(不少于同学科标准授课时数的1/3),且每学年听课不少于50节;中层管理人员(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教学工作量应不少于同学科普通教师任课量的1/2,且每学年听课不少于60节。可作为普通教师推荐。

二、评选条件(一)基本条件

1.热爱教育事业,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较 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人师表,立德树人,在广大师生中享有较高威信。

2.小学(幼儿园)教师应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中学教师应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已获得教育硕士学位或其他教育类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的,视同满足以上学历条件要求。

3.申报各类称号需在徐州市教育局组织的暑期教师业务能力测试中成绩排名达本学科前50%(未组织考试学科的教师不受此限制)。

4.近5年每年参加继续教育不少于72学时。

5.参与全市学科建设,已发挥学科领军作用的教师优先。6.有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教师〔2014〕1号)以及其他文件规定“一票否决”的违规行为的不得申报;校长任职期间学校存在“一票否决”违规办学行为的不得申报。

(二)符合基本条件,距离退休年限超过3年,具有中小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满3年,且具备以下条件者可申报邳州市领军名师。

1.近10年来,曾获得县级及以上综合表彰或省级表彰单项奖励,近5年考核等次达到合格,且至少一次为优秀。

2.从教以来,担任班主任7年以上,或担任团队辅导员、课外活动小组指导教师等其他教育管理工作9年以上。

3.注重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工作量达满工作量;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教改成果显著;教学质量考核优秀,学科教学水平在全市领先,学生满意度测评在85%以上。有不少于2名“江苏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或“江苏省特级教师”实名推荐。

4.曾获得评优课(教学基本功竞赛)市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职业学校教师获市级技能大赛银牌(省级技能大赛铜牌)及以上或职业学校“两课评比”市级示范课(省级研究课)及以上或职业学校教学大赛市级二等奖(省级三等奖)及以上。近5年来,开设不少于8次校际级及以上讲座、公开课、示范课(其中至少3次县级及以上)并获得好评;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承担不少于8次县(市)区级及以上公开课、示范课、专题讲座并获得好评(其中至少1次大市级及以上)。

5.近5年来,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过3篇以上本学科专业研究论文(乡村学校教师可减少1篇);主持县级或作为核心成员参加市级以上教科研课题并已结题。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中的教科研人员需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较高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的本学科专业学术论文5篇以上(其中至少一篇为核心刊物发表),正式出版的水平较高的学术著作(与他人合著 者,本人至少承担一半以上撰写任务)可视同为核心期刊发表;主持市级或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省级以上教科研课题并已结题。

6.具有领导和组织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在中小学教育各类学术或专业委员会发挥作用,有较强的影响力。近5年来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效果良好,且至少有3人获得县级及以上教学、科研、竞赛等方面的奖项。

(三)符合基本条件,距离退休年限超过5年,具有中小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已满3年,且具备以下条件者可申报邳州市带头优师。

1.近10年来曾获得县(市)级综合奖励或市级表彰单项奖或近5年考核等次达到合格且至少有一次为优秀。

2.从教以来,担任班主任5年以上,或担任团队辅导员、课外活动小组指导教师等其他教育管理工作7年以上。

3.注重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工作量达满工作量;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教改成果显著;教学质量考核优秀,学科教学水平在县(市)领先,学生满意度测评在85%以上。有不少于1名“江苏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或“江苏省特级教师”实名推荐。

4.曾获得评优课(教学基本功竞赛)县级一等奖及以上奖励,职业学校教师获市级技能大赛铜牌(省级技能大赛铜牌)及以上或职业学校“两课评比”市级研究课及以上或职业学校教学大赛市级三等奖及以上。近5年来,开设不少于5次校级及以上讲座、公开课、示范课并获得好评(其中县级2次);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承担不少于5次县(市)区级及以上公开课、示范课、专题讲座并获得好评(其中至少1次大市级及以上)。

5.近5年来,作为第一作者在省市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过3篇以上本学科专业研究论文(其中省级发表2篇,乡村学校教师可减少1篇省级期刊发表);主持县(市)区级或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县级以上教科研课题并已结题。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中的教科研人员需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较高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的本学科专业学术论文5篇以上;主持县级或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市级以上教科研课题并已结题。

6.近5年来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效果良好,且至少有2人获得县级及以上教学、科研、竞赛等方面的奖项。

(四)符合基本条件,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有中小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且符合以下条件者可申报邳州市青年良师。

1.近10年,曾获县(市)级及以上综合奖励或单项表彰奖励,且近5年考核等次均达到合格。2.从教以来,担任班主任3年以上,或担任团队辅导员、课外活动小组指导教师等其他教育管理工作5年以上。

3.注重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工作量达满工作量;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教改成果显著;教学质量考核优秀,学科教学水平在学校领先,学生满意度测评在85%以上。

4.近5年来,曾获得评优课(教学基本功竞赛)县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职业学校教师获县级技能大赛银牌及以上或职业学校“两课评比”县级研究课及以上或职业学校教学大赛市级二等奖及以上。近5年来,开设不少于5次校级及以上讲座、公开课、示范课(其中至少1次县(市)级及以上)并获得好评;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承担不少于5次县(市)级及以上公开课、示范课、专题讲座并获得好评(其中至少1次大市级及以上)。

5.近5年来,作为第一作者在省市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过3篇以上本学科专业研究论文(其中省级发表1篇,乡村学校教师可减少1篇省级期刊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中的教科研人员需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有较高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的本学科专业学术论文3篇以上,主持县(市)区或参与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立项的教科研课题并已结题。

三、评选办法 1.个人申报。符合评选条件的教师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按规定提交申报材料。

2.学校推荐。学校成立推荐考核组,通过个人述职、材料审核、民主测评、组织推荐等方式,对照评审条件综合考核申报人的思想政治表现、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并作出书面评价意见。公开述职和教师测评一般结合进行,参加人数不少于所在学校(单位)人员总数的70%。确定人选后,由教师所在学校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按规定提交申报材料。

3.评委会评审。教育局成立邳州市“三师工程”评审领导小组和评审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各单位推荐人选进行综合评审。

4.审批确定。由评审委员会将评审结果和公示复核意见提请教育局党委会审议,确定人选名单。

四、管理措施

1.坚持“分层培养、逐级提升、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原则,把培养和使用结合起来,把发挥名优教师的作用和培养新的名优教师结合起来,在使用中培养,在实践中提升。“三师工程”管理期为4年。期满全面考核合格后方可申报更高层次称号,不可重复申报或降格申报。

2.获得邳州市“领军名师、带头优师、青年良师”称号的 教师管理期内按现单位归属关系,与所在单位、教育行政部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管理期内的目标任务,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逐年进行考核,期满进行全面考核。

3.教育局将参照《邳州市名特优教师校长专项补助实施方案》(邳政办发〔2016〕67号),对管理期内考核合格的教师发放补助。其中邳州市领军名师参照原邳州名教师标准执行;邳州市带头优师参照原邳州市学科带头人标准执行;邳州市青年良师参照原邳州市青年优秀骨干教师标准执行。鼓励创新补助办法,逐步变“补助个人”为“补助工作”,对“三师”开展教科研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给予资助扶持。

4.各单位要为“三师”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开展名师论坛、教育沙龙、专题讲座、学术交流、送教下乡和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鼓励他们在发挥作用中锻炼提升。要根据“三师”实际需要,开展参观考察、学习研修等培训活动,支持他们开展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宣传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优秀成果和先进事迹。

5.各单位要建立和完善“三师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跟踪管理和服务,及时了解工作情况,帮助解决具体困难。相关单位要为“三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帮助解决后顾之忧。本意见由邳州市教育局负责解释。

邳州市教育局 2017年8月31

篇6: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读书工程的意见

关于印发《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乡镇中心学校,局直中小学:

为促进我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市教育局关于转发《**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的通知(教人[**]**号)精神,经教体局研究,现将《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教育体育局 *年*月*日

关于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实

施 方 案

为了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为目标,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提高教师资源使用效益为核心,着力构建科学、规范、有序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我县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促进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二、工作原则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一)促进均衡。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扬长补短,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统筹兼顾。要统筹交流与培养、使用与结构优化,统筹学校需求和交流对象的实际情况,兼顾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保持教师队伍的动态平衡,维护学校良好的教育教

4、已有两所以上其他学校工作经历且每所学校工作时间达到3年及以上的教师,或曾在农村学校工作6年及以上的县直学校教师,可暂不纳入交流。

5、在服务期内的特岗教师不纳入交流范围。

(二)交流方式

按照省、市相关规定,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长教师校际交流工作,重点推动县直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乡镇直、中心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任职任教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校长教师交流原则上在暑假期间进行,交流人员每年秋季开学前安排到位。具体交流形式如下:

1、指导性交流。县教体局根据校长、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指导性交流计划,并在每年秋季开学前将应交流校长教师指标落实到学校,安排校长教师在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交流。交流时间一般教师不少于3学年,校长不少于3学年。

2、城乡挂职交流。县教体局选派县直中小学校长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同时选派农村学校校长到县直中小学挂职学习;选派县直中小学优秀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选派农村学校教师到县直中小学跟岗学习。城乡挂职交流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学年。

3、乡镇区域内交流。乡镇中心学校选派乡镇直中小学、中心小学校长到村小学、教学点挂职锻炼,同时选派村小学、关系和工资关系不变;交流人员的出勤情况由派入学校按规定负责考勤。交流人员要积极遵守派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得擅离工作岗位。交流期间,因患病等其它原因不宜继续在交流岗位工作的,由本人分别向原单位和派入学校提出申请,经县教体局批准后,可中止交流工作,按批准日期纳入派出学校日常管理。

(二)交流人员的考核。交流人员交流期满,由派入学校根据交流人员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表现,进行考核。派入学校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交流人员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考核结果报县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备案。

(三)交流人员的待遇。县教体局选派到乡镇农村学校进行指导性交流的县直学校教师,支教经历视同农村教育工作经历,支教补助的发放按《***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实施意见》执行;对在交流工作中表现良好、业绩突出的教师,在评先评优以及职称评定、岗位竞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对在挂职交流期间表现良好,且取得突出工作业绩的校长,在职务晋升、提拔任用方面优先考虑;

校长教师交流到异校工作,保留其在原学校所聘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等级,交流期间足额享受原工作单位工资和各项福利待遇;在单位岗位设置方案内,具备中、高级教师职务(职称)资格未聘任相应职务(职称)的教师交流到农村学

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有效途径。各乡镇中心学校、局直各学校要提高对校长和教师交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做好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是强化政策宣传。各单位(学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优化师资配置的政策,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要引导校长教师充分认识交流的意义和价值,消除思想顾虑,积极参与交流;要大力宣传和总结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为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创设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四是落实工作责任。县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交流校长、教师的选派、宏观管理、统筹解决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管理、考核、监督和检查,不断总结工作经验,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交流的长效工作机制。派入学校负责交流人员的工作生活安排、监督检查、交流期满考核等工作;派出学校负责定期走访,落实好交流人员的各项待遇,帮助解决个人实际困难,力所能及提供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解决交流人员的后顾之忧,确保交流工作顺利开展。

篇7: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读书工程的意见

根据楚雄市教育局党委《楚雄市教育局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市教党字〈2011〉82号)和大地基乡党委下发的《关于开展“转变作风抓落实,服务群众聚民心,创先争优促发展”为主题的干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实施意见》(乡党发〈2011〉14号)精神,结合学校党支部工作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州市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着力解决广大教职工队伍作风 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设一支政治强、素质高、纪律严、作风正、形象好的教职工队伍,努力形成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发展环境,为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奋斗。

二、基本原则

开展以“转变作风抓落实,服务群众聚民心,创先争优促发展”为主题的教职工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正面教育。把学习教育、创先争优、推动工作贯穿于广大教职工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全过程,增强广大教职工自我教育、自我整改、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确保教职工队伍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为民意识进一步增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发展。最终以家长和学生满意程度和工作落实来检验教职工作风集中整顿的成效。

(二)坚持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把解决作风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与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结合起来,与完成本职工作结合起来,达到两不误,两促进,奋力完成今年各项任务,谋划好明年的工作。

(三)坚持领导带头。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加强学习,带头查找问题,带头整改提高,切实解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教职工切实转变作风,推动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坚持注重实效。要紧扣教育教学的工作目标任务抓落实,要在抓工作落实中整顿作风,作风整顿和建设涉及各个方面,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增强正对性和实效性,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整治什么问题。

三、参加范围

此次作风整顿和建设活动在全乡教职工中开展。

四、目标任务

要结合教职工作风建设和实际,重点围绕教职工思想作风、学习风气、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顿和建设,切实转变教职工的作风。

(一)狠抓教职工队伍政治思想和业务学习,不断强化素质,建设学习型学校。针对当前教职工在学习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强化学习意识、营造学习氛围、改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学习不够,缺 乏学习的系统性,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深、把握不准、运用不当,不能融会贯通,理论和实际结合不够等问题。二是业务学习不够,对工作业务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懂而不精,难于推动工作的创新发展。三是实践锻炼不够,缺乏在艰苦的中邑舍完小工作的经历,没有经受过复杂环境和复杂问题的考验,工作经验不足,科学发展的理念、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弱等问题。

(二)、大力弘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全心全意为家长服务、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的遵旨。针对当前教职工队伍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和制约教育教学开展的不良风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整治,使歪风得到遏制,正气得到弘扬,统一思想,鼓劲加油,使广大教职工以健康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投身于工作。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精神消极懈怠、工作缺乏激情、不思进取、捻轻怕重,怕挡风险、怕负责任、怕得罪人,躲闪退让、偷懒耍滑等问题。二是思想保守僵化,工作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习惯于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安于现状、得过且过,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平庸无为、应付了事等问题。三是吃苦奉献精神不足,艰苦风斗意识不强,重个人名声、重个人利益、重个人地位,轻工作质量、轻服务群众、轻改革发展等问题。

(三)、切实加强学校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针对当前教职工队伍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采取实在有用的措施,狠抓督促检查,奖勤罚懒,提升教职工抓工作落实的能力、水平,使上级主管部门部署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重点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抓落 实意识不强,对学校安排部署的工作消极对待、推诿扯皮、避实就虚、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甚至是看领导、看部门、看利益办事,对自身利益不利的工作就不做,对自己不利的工作就推诿扯皮等问题;二是抓落实方法不当,工作经验和能力素质不适应,找不到落实工作的好思路、好方法、好措施,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盲目瞎抓,事倍功半,事与愿违等问题;三是抓落实的效果不佳,抓工作落实的过程中没有干劲、韧劲和狠劲,抓得时松时紧、时好时坏,落实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四)继续强化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严肃纪律树形象。针对当前教师队伍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严格管制措施,全体教师必须按照《楚雄市大地基乡中心小学学校管理手册》中的各项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以外,还要做到“四严”、“六坚决”、“六不准”:

1、四严

(1)严禁公车私用,深刻吸取赵朝魏事件教训,加强监督管理;(2)严格上下班和出门条制度,不允许上班时间外出做其他私事;

(3)严禁在上班时间玩游戏、炒股、上网聊天等与工作无关的事;

(4)严禁教职工8小时以外打麻将、玩扑克等进行赌博活动,一经被公安机关抓到,就是被学校开出之时。

2、六坚决(1)坚决教职工发表违背国家法律法规和对学生有不良影响的言论;

(2)坚决反对教师讥讽、歧视、侮辱、赶学生出教室、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3)坚决反对教师对教育教学敷衍塞责、无心教学或不务正业、在校外从事与教学无关的商业行为。

(4)坚决反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违背教学规范与道德、弄虚作假、剽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

(5)坚决反对教师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和其他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等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

(6)坚决反对教师并严厉惩处败坏教师形象和和声誉的其他行为;

3、六不准

(1)不准随意调课、停课,不按照课程表上课;

(2)不准参与任何形式的赌博、酗酒闹事或酒后进教室上课;(3)不准衣冠不整进入校园、说不文明语言及上课时使用通讯工具、抽烟的行为;

(4)不准上课时到、早退、无故缺课或不服从学校安排;(5)不准消极怠工、无所事事、自甘落后。(6)不准对作业不批不改、骂课行为。

四、方法步骤

此次教职工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从2011年11月至12月30 日告一段落,具体分为学习动员、查找问题、整改落实、巩固提高四个阶段进行,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学习动员(11月8日至20日)。一是制定方案。结合乡党委总的实施意见和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明确工作重点,落实工作责任,强化措施。二是广泛宣传动员。要通过全校教职工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动员大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动员,及时传达乡党委动员会议精神和《方案》要求,安排布置学校作风整顿和建设工作。三是组织学习讨论。要明确学习要求,学习做到“五有”:有制度、有检查、有奖惩、有学习记录、有学习体会;要突出学习重点,重点学习胡锦涛“七一”讲话精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省州市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胡锦涛的《在领导干部中力倡八大良好风气》、习近平的《关键在于落实》、李纪恒的《切实增强六种意识》、《强调“公家人”的“私德”不是苛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楚雄州教职工七条禁令》、《楚雄市学校领导和教师“双十条”规定》、《楚雄市大地基乡中心小学学校管理手册》等文章。要结合自身教育工作实际,学习政治理论、科技、法律法规及教育教学专业知识。通过自学、交流、撰写体会文章等方式,丰富学习内容,增强学习针对性,实行互帮互学,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要利用8小时以外的时间多读书、多学习,真正把学习当作一种修养、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一种终生追求。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时间、要求要具体,学校行政班子的学习笔记不少于5000字,其他教师不少于2000字。四是边落实边整改。要坚持边学边改的原则,着力解决一些迅速可以纠正的作风问题,尤其要采取措施解决党员教师中诸如赌博、纪律涣散、工作不作为、乱作为等影响党员形象的突出问题。要深入实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多想办法、出主意,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推动学校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第二阶段:查找问题(2011年11月21日至30日)。全校教师要结合创先争优中的公开承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等工作,采取个人找、别人提、领导点、组织查、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等形式,认真查找教师在工作作风、思想作风、生活作风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主动整改,防患于未然。学校行政班子成员要带头查摆、带头整改,以自身的表率作用推动工作的开展。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2011年12月1日至12月15日)。主要是针对查出的问题,集中进行整改。一是对第二阶段查处的问题,注意认真分析研究,制定相应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结合创先争优“四评”(自评、互评、领导评、组织评)工作,限期进行整改,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一是解决不了的,要认真梳理,说明情况,采取措施逐步解决,做到原因不清的不放过,整改不落实的不放过,确保整改到位。二是对已形成的规章制度进行一次集中清理,对属于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的,进一步健全制度,加大落实的力度。

第四阶段:巩固提高(12月16日至30日)。主要是总结教职工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工作,扩大整顿和建设成果,形成一套适合我校科学、规范、管用的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这一阶段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在活动中查找出的突出问题,深入查找根源,认真分析研究对策,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党员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是作风建设成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二是对集中整顿和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向全校教职工进行通报,向乡党委写出专题报告。三是召开全校教师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工作总结会,全面总结党员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开展情况,巩固和扩大整顿和建设成果。

六、有关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全校开展以转变作风抓落实,服务群众聚民心,创先争优促发展”为主题的教职工作风整顿和建设活动,是更好的转变广大教职工工作作风,切实践行服务人民群众,推 动创先争优,推进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教职工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认识这次教职工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的重大意义,把它作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做好这次教职工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活动的各项工作,确保活动顺利推进。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是此次教职工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行政班子成员及时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的对象,又是活动的组织者、带头人,要坚持书记校长“一把手”亲自抓,带头管、负总责,切实负起教职工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的责任。为确保此次教职工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取得实效,学校党支部成立了教职工作风集中整顿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书记校长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张太兵同志兼任,并加强组织领导,以推动我校形成良好的校风。

篇8:关于加强高校实践教学的实施意见

1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土壤

提高校教育质量和解决高校教育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切入点就在于实训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而且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实践教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实践的职业素养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实训基地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各环节内容得以落实的重要环节,这方面最重要的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一是要优化实验教学资源,以学科专业为依托,统筹规划安排,使各种硬件设施、软件资源配置合理、科学、高效。二是在实践教学软件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其先进性、通用性和实用性以及软件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同时还应按照实验课程的要求,开发利用好现有资源,使开发和购买的软件更适合实验教学。三是建立综合实训模拟系统,仿真企业的环境、模拟企业的流程和企业的岗位,将各学科的知识集成在一起进行训练,使学生熟悉信息化条件下各种管理职能的运作模式。而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应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办企业、学校的各种实训平台等。另一方面应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实习安排和管理上,要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实际,关注企业的盈利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明确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的具体项目,使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与社会相融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升师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 加强教学改革,把实践性教学摆到突出位置

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终端目标是满足就业的需求,所以协助学生形成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是我们当务之急。因此,要进一步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要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上大做文章,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加大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使教学过程变得栩栩如生。

首先要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法,使得学生置于管理类理论思考和实践的研究环境之中,为学生提供了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采用计算机虚拟技术,应用所学知识对现实企业中复杂的信息流和市场变化进行模拟,作出相应决策,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将教学与学生的课外社团活动相结合,通过教师指导,将专业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组建各种形式的社团性质的模拟管理公司,丰富模拟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和体验管理的机会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专业基础和方向限选课的设置与实践教学环节各项内容的安排一定要做到内容规划合理,从而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把实验教学分解为多个模块来实现。一是实验教学模块,应该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实验教学内容,通过改变按课程开设实验的做法,丰富综合性、职业性、创新性的实验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实训教学模块,这是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训练的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技能竞赛、职业技能训练等,要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采取集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为一体的实践教学运作模式,让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链条式专业训练。三是实习教学模块,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以及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活动,通过实习教学,对学生进行管理技术和管理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管理业务流程和管理工作内容,使学生将相关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加以综合运用,促进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把所学理论知识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巩固和提高,获得从事管理、经济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实现管理理论和管理技能向管理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转换。同时,还要注重大学不同学期实践教学合理安排,根据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和学生的理解与认知能力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在不同的阶段达成不同的目的。

3 加强师资培训,为实践教学奠定人力基础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只有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技能高超的学生。所以,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能仅仅满足干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而是应该突出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培训,建设一支既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校应结合实际制定有关规定,给予“双师型”教师优惠的待遇,调动专业教师由“学科型”向“双师型”转变的积极性,同时要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教师推到生产实习第一线磨练,打造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保障教学质量必须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首先,在招聘管理类专业教师时,提高对其实践经验和能力方面的要求。不仅要求应聘者对相关理论掌握得好,而且优先选择具有相关工作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的人。其次,提高在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应加强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教育的机会,让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并运用到实践教学课程中,在教学中丰富实践经验,以此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还应为教师创造条件,通过与相关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或进行课题调研,或顶岗工作,为教师进行科研和社会调查研究提供机会,也为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提供实践平台。另外,还可以柔性引进校外实践水平高的老师,或是聘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管理人员与青年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弥补在职老师的不足,从而实现强化实践教学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效结合。

4 加强实习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学生由书本走向就业的接口,是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严谨作风和提高素质的重要平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职业学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就把职业学校的实习环节摆到一个甚至比课堂教学还要重要的位置上。因此,高等院校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切实加强实习管理,健全制度,创新机制,全面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具体要做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认真编制实习计划和实习大纲。要以“能力本位,技能优先”为主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最基础、最实用、涵盖面最广的技能为教学内容,将行业中最新且具有市场潜力的技术“链接”到实习训练中。在实习计划和大纲中要明确规定实习时间和地点、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实习内容与方法、实习期间的教学活动安排、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二是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思想教育。我们坚持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要求落实到实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法纪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安全生产意识、产品和服务质量意识和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岗位实践技能。三是要健全工作制度,全面提高实习管理的水平,对实习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劳动纪律、生产安全操作规程提出明确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实习信息反馈、实习检查、实习考核和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实习全过程各环节的动态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实习的质量。四是建立和完善对实习学生评价考核机制。我们应将实习考核成绩作为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纳入学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5 结语

实践证明,加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帮助。加大学生的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根本途径。理论和实践教学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摘要:目前,在高等院校,一直施行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跟不上理论教学的步伐,学校与企业分节、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相背离的现象比比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懂新技术、新工艺,缺乏与企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操作能力,影响了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加强实践性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毕晓军.素质教育与创造力培养[N].光明日报,1997-02-28.

[3]王处辉.转型中高等教育的反思与构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4]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5]徐辉,季诚钧,等.大学教学慨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大学生党员活动记录范文下一篇:冲刺中考的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