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政治复习图表题解答技巧

2024-06-26

2024年高考政治复习图表题解答技巧(通用8篇)

篇1:2024年高考政治复习图表题解答技巧

高考政治复习:图表题解答技巧

图表题在政治考试题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关于图表的解答题技巧可以概括如下:图表题解答有技巧;横看纵看加注脚;比较分析是关键;相关知识不可少;弄清问啥再动笔;构建框架要记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高考政治复习:图表题解答技巧。

(一)横看纵看加注脚

就是要学生答题时看全图表中的相关信息,对于表格式的图表题要看横格中的内容:数字,标题等。标题是对整个表格内容的概括,往往对表格的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仔细“看”标题很有价值。纵看是看表格中纵向相互关联的内容,对于其他图表题则指全面地看所给的信息即可。注脚不能以规范的形式放在表格中,但又是解答此类题必不可少的内容,对解答题目有补充的提示作用,切不可忽略。

(二)比较分析是关键

“比较分析”是对材料进行整合,整合的前提是读取图表中的信息,信息对于比较分析非常重要。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找出数据之间的联系,找到数据变化的规律。对于多个图表构成的图表题还要找到两个或多个图表信息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三)相关知识不可少

通过比较和分析,数据呈现现象,反映出来的问题已一目了然了,这时需要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加工制作,把分析的结果上升到所学的相关理论观点上,弄清材料所能联系到的经济、哲学、政治常识的知识是什么。

(四)弄清问啥再动笔;构建框架要记牢

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答题时要减少盲目性,增强针对性,设问的方式有:“说明了什

么?”“反映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存在这一现象?”“如何认识这一现象?”等。提问的不同答案的要求也不同,需要的知识和切入的角度也不同。弄清问题后大致建构一下,让自己有一个答题的基本思路,然后再组织语言。

篇2:2024年高考政治复习图表题解答技巧

句子衔接题中,往往有与前后文语义联系密切,在衔接中起到贯穿文意的关键作用的词语,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就是抓住了体现中心的关键,高考语句衔接题解答技巧与复习方法。

2、抓住关联词

关联词是分句组合的语法手段之一,是表达分句间语法关系的语言形式。有些复句的意义类型,是靠关联词语作标志来显示分句间特定的组合关系的。

3、筛选同义暗示句

试题给予的语言材料中,常常存在与正确选项同义而说法不同的同义句,这个句子往往能概括、暗示文章的主要意思。只要认真分析筛选抓住这个作者写作意图的标示句,就能读懂文意,确定选项。

4、把握对象

相衔接的句子,应保持主语的一致性,才能使语言清晰、连贯。叙述主体不一致,往往是极容易忽略的语病。

5、剖析结构

对填充句子前或后的单句进行结构分析,有时前后文的固定的结构就制约着被选项,高考辅导《高考语句衔接题解答技巧与复习方法》。

6、注意照应

规范的文章,无论阐释文理还是说明事物,都要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人的认识规律来安排,文章各部分文句存在着相互补衬语义的照应关系,以此保持全文的一致性和严密性。命题人常以这种联系作为检测内容。

7、揣摩语气

表达语气的手段是句式、语调、语气词,表达的内容,应与采用的句式和谐一致,语调在书面上用标点符号表示。同是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意思和感情就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表达目的保持前后连贯的语气。

8、比较色彩

我们通常说的色彩是指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是指不同语体应有不同用语要求。如书面语与口语、文艺语体与公文语体,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选词句时应注意与整个表达过程色彩一致。

9、体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描绘出的一种情意交融的氛围、景观。文学作品中常用意境描写出把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加强表达效果。因而文学作品阅读题要注意前后意境是否一致。

10、借助结构

篇3:2024年高考政治复习图表题解答技巧

用图表的方式展示政治现象,经济规律,哲学、人生观、价值观知识,不仅具有直观形象、新颖趣味的特点,而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图示数据等有效信息的综合判断和分析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较好地体现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对于高中生而言,这些能力也是必须的,因而成为近年来高考政治、高考综合能力测试的一种重要题型。我们可以看到近两年学生对此题的得分情况:

2009年的得分情况是比较差的,平均分数不到满分12分的一半。如何在学习过程中高效地培养解题能力,快速地提高图表题的得分,我在教学中作了尝试。下面以2009年江苏高考第34题为例谈一谈图表题的解题技法。

第34题题目:材料一:

材料二: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江苏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江苏省政府积极贯彻中央精神,及时实施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调控措施。

(1)结合材料二,分别指出图1、图2反映的经济现象。

(2)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说明江苏省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答案:(1)图1反映了2008年江苏省上半年出口额比上年同期增幅较大;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增幅明显回落。图2反映了2008年江苏省上半年GDP增长势头良好;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第三季度出现下降趋势;省政府及时实施宏观调控,第四季度又呈现增长态势。

(2)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必要措施;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化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的必要手段。

首先,总体来讲,我们要对图表题通看一遍,包括本题的所有文字及符号,这样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材料的背景时政,以及与之相关的书本基础知识。我们要注意特定时间———特定时间有着特定的含义和意义,它们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隐藏的经济背景、社会状况。本题以2008年江苏出口和GDP实现情况为背景材料,考查《经济生活》中“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科学发展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等核心考点的认识、理解和运用水平。考生不仅要充分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关心国家与本省的时事政治,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把握题目,高屋建瓴,“登泰山而小天下”,开阔我们的思维,拓宽答题思路。

本题的第(2)问,8分,着重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考生的答卷情况来看,部分考生能够回答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弥补市场调节不足的必要措施”等关键语句。但部分考生答案失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没有准确运用教材语言。说明教材不熟悉。

(2) 不能综合运用知识,例如,多数考生不能答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说明驾御知识的能力较差。

(3) 答案缺乏时代特色,部分考生答不出“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化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的必要手段”,说明对背景时政不够敏感。

这是对背景时政知识和书本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体现,考生的答案不能很好地体现时代特色。不能全面准确地答出要点。

其次,具体来讲,要再细看材料及问题。准确审读试题提供的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图表、数据)、设问和附注,提取和处理有效信息,这样才能从微观上察觉每一个信息,使答案更加详尽、准确。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又可以具体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注意看好问题。明确材料限制的知识范围,是经济常识、政治常识还是其他知识内容。搞清设问方向,以及有无特殊要求,并依据题目要求把设问与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所读材料更具有指向性、有效性和综合性。我们还要读懂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材料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比如:本题的知识范围就是经济常识,特殊要求的词语有“结合材料二”“分别指出”。本题第(1)问,4分。要求考生概括出图表中的主要信息,有一定的能力要求。从答卷情况来看,部分考生能较为完整地概括出答案。但是部分考生答案不全,失分之一就体现在:部分考生只从宏观上描述,没有分别进行分层描述,忽视了特殊的要求。

第二,注意看好图表材料,包括它的标题和注释。标题往往是材料的简要概述,也是图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的也应该是该图表的中心意思(主题),对理解图表材料的中心观点有十分重要的提示作用。如果没有标题,考生就要自己归纳总结、进行概括。图1标题是“2008年江苏省上半年出口额比上年同期增长状况”,因此,答案中“上半年出口额比上年同期增幅较大,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增幅明显回落。”“增幅”一词不能少。因为2008年江苏省上半年出口额比上年同期是处于增长状态中的,不能只是看到图线的下降。

注释是对表格中存在的问题的补充,它弥补了表格中无法体现的内容,也是图表、材料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也包含着重要的信息,不可忽视。如果以为仅是注释,无足轻重,就有可能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图表的中心观点,或不能解释两个及两个以上图表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解答失误或不够全面完整。本题虽然没有注释,但是用了材料二来作补充说明。

图表材料的内容多数是数据,反映的是不同时间或不同经济个体的经济现象,只有通过横向或纵向比较,总观数据的起点和终点,并注意审读图表中有关数据、线条的变化发展趋势,考生才能从变化趋势中发现问题。如果图表中有两组及两组以上变量,就要对不同变量进行比较分析,并尽量直接明确表述出两组变量之间的大小或升降、增减关系,少用或不用有差异、不同等模糊词语表达。部分考生不能“全面”“准确”地表述经济现象,写不出“图1反映了2008年江苏省上半年出口额比上年同期增幅较大”“省政府及时实施宏观调控措施,第四季度又呈现增长态势”这两个得分点。两个图表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可比性很强,能够说明很多的问题。如果图表中的变化如果不能确定是否写出来,图表题所提供的图表之间或图表与文字材料之间往往不是弧立的,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可以通过下面的材料来进行补充参考,从而确定准确的答案。例如:图二“2008年江苏省GDP实现情况”。这个柱形图图表的第三季度显示的数字有所下降,第四季度有所上升,这一变化是否可以忽视呢?这需要联系材料二进行分析,这样答案才一目了然。

总之,图表题作为用图和数据表格作为命题材料的一种试题,它较多考查经济常识。以图表为载体,简明直观、新颖活泼、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的图表题,已成为高考政治命题的常用形式。如何解答图表题,在具体的题目中,我们还要不断思考、探索。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好这类题目的解法,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解题的能力,取得较好的成绩。

摘要:图表题是历来政治高考考查的重点, 而且所占分值较高, 但是考生得分较低。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得分率, 本文以2009年高考图表题为例, 根据本题考生的失分情况和图表题应注意的问题, 帮助学生从总体与具体两大方面审题, 提醒学生应注意基础知识、背景时政、材料信息的挖掘。

关键词:2009年江苏政治高考,图表题,解答技法

参考文献

[1]韩广军.高考政治图表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宿迁日报·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5-05-05.

[2]高考命题研究组.考前一个月政治·江苏版.沈阳出版社, 2008.

篇4:2024年高考政治复习图表题解答技巧

1.分布情况。

2.特点。

(1)图表丰富,形式多样。几乎每套高考试卷的历史试题中都有图表题,且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涉及,从上表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安徽、山东、江苏、福建、四川等地的高考尤其重视此类题型。多种多样的图表,如表格、柱状图、漫画、时间轴、照片、图片、曲线图、绘画作品等,体现了“创设多样丰富情境,促进考生有效学习”的理念。

(2)考查范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总体来说,经济史试题比重较大,且以统计数据为主,多为表格形式,也有曲线图、柱状图等,旨在通过数据的变化反映经济发展趋势。以统计数据为主的计量史学是当前史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大量的统计数据定量分析试题的出现体现了史学研究成果对高考的渗透。

(3)关注社会现实,注重图表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高考历史试题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图表题是实现这种联系的重要媒介。例如,北京卷文综第37题第(2)小题、福建卷文综第17题、四川卷文综历史第10题、重庆卷文综历史第8题等,均通过试题的考查,引导考生关注现实。

(4)注重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迁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本质、分析历史原因、推断历史结论、概括阶段特征等能力。对分析问题本质能力的考查多体现在漫画类试题中,对分析历史原因、推断历史结论、概括阶段特征能力的考查多体现在数据统计类试题中,而对提取有效信息、迁移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几乎在所有类型图表题中均有体现。

二、高考历史图表题的解题技巧

一般来说,历史图表题的解答策略是:先读懂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然后把材料与教材结合起来,将材料内容定位于某个历史阶段,最后审清设问,总结答案。另外,解答图表题还有一些特殊的思路和技巧,下面就结合例题分类讲解。

1.图片类试题。

解答图片类试题时应先分析图片信息,将其在脑海里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再回归课本,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事件中,寻求正确答案。

例1.(2014年高考浙江卷文综)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解读图片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可先观察甲图,受满族习俗的影响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政府要求全国男子蓄辫;再观察乙图,民国初年,出于反对专制统治的需要,政府强行剪辫。由此可知,某些生活习俗与政治联系紧密,故选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而且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蓄辫、剪辫风俗的变迁不能反映出专制王朝的兴衰和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故排除C、D项。

答案:B

例2.(2014年高考江苏卷历史)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解读图片史料并获取信息的能力。图片中文字信息“厦门、宁波、上海准其贸易”说明该谕旨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有关,故A项错误;“香港仍坚持‘赏借’”说明清政府仍坚持天朝上国的思想,故B项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当时《南京条约》还没有签订,故C、D项错误。

答案:B

2.漫画类试题。

解答漫画类试题时,考生必须根据漫画间接提供的信息,如作者、主题、时间、附加文字等,准确提炼漫画的寓意、背景、史实,然后结合题目作答。

例3.(2014年高考四川卷文综历史)右图形象地刻画了1936年美国电影《摩登时代》的主题。该电影 ( )

A.肯定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

B.揭示了工人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

C.宣传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成效

D.以悲剧手法描绘了工人的生活状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提取漫画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漫画中人物的部分身体异化为钢铁构件及工具,寓意人被视为没有感情的工具,人性被忽视,反映了工业革命下工人的处境,故B项正确;漫画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而非正面影响,故A项错误;从电影的背景与内容可知,电影描绘的是世界经济危机后期工人的生活状况,与应对危机无关,故C项错误;《摩登时代》是用喜剧的手法描绘工人的生活,故D项错误。

答案:B

例4.(2014年高考江苏卷历史)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漫画并获取信息的能力。漫画中人物剪掉一部分发辫并不表明“盲目崇尚西洋风尚”,故A项错误;漫画体现不出“刻意保存传统精华”,故B项错误;漫画中人物剪掉一部分发辫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部分人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故C项正确;D项说法不符合漫画主旨。

答案:C

3.地图类试题。

解答地图类试题时,考生必须读懂地图,根据地图中的自然地理名称、区域范围等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判断地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例5.(2014年高考广西卷文综)右图为一幅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形势图。该图反映出 ( )

A.三国轴心最终形成

B.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C.慕尼黑协定的后果

D.德国即将进攻波兰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地图并获取信息的能力。地图中奥地利处于德国势力范围内,说明其已经被德国侵占,故选择B项;三国轴心形成是在1940年,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地图中捷克斯洛伐克不处于德国势力范围内,说明不是慕尼黑协定的结果,故排除C项;D项中事件的发生时间是1939年,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答案:B

例6.(2014年高考浙江卷文综)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下图白色部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

A.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B.1946年的联合国

C.1949年的北约D.1967年的欧共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解读地图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二战时意大利是法西斯国家,故排除A项;意大利是二战战败国,不可能在二战刚结束时就加入联合国,故排除B项;英国于1973年加入欧共体,故排除D项。

答案:C

4.表格类试题。

对于表格类试题,除了要看清表格中的文字、注解等,还要对表格中的内容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总结出数据变化的基本趋势,并思考这种趋势背后的历史原因,进而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例7.(2014年高考江苏卷历史)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依据表格解读史料并获取信息的能力。余粮收集制的推行导致了1920年至1922年较高的平均税款,但这并不是1922年以后平均税款降低的原因,故A项错误;1921年以后,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了原来的余粮收集制,从而导致了1922年至1924年较低的平均税款,故B项正确;实物配给制的废除属于产品分配领域,不是造成农业税变化的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模式”后出现的,在1930年开始推行,不在本题讨论的时间范围内,故D项错误。

答案:B

例8.(2014年高考重庆卷文综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解析:表格类非选择题一般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顺序考查考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对于“是什么”的解答,一般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图表中获取表面信息;二是挖掘深层次的信息。解答“为什么”时,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表格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表格与教材或其他材料的联系,寻找题目与教材知识或其他材料的结合点。解答“怎么样”时,要根据表格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此题第一小问要求“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即要求回答“是什么”。根据表格可知,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减少。第二小问要求分析原因,即要求回答“为什么”。联系题干材料和教材知识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又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答案: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三、2015年高考历史图表题的复习备考策略

1.狠抓基础,关注图表,注意分类。

虽然高考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其考试资源逐渐向教材外延伸,但历史学科能力是建立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的,即“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中”。历史图表题的材料多半出自课本,但也有少数来自课本之外。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既关注课本中的图表,也关注与课本知识紧密联系的课本外的图表,并将这些图表按照上述分类,用课本知识加以诠释,从而使课本知识与图表紧密结合起来。

2.强化训练,熟悉题型,提高能力。

要想在高考中熟练解答历史图表题,就必须在复习备考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强化训练有利于我们掌握各种图表题的解答技巧,提高应试能力。强化训练中的图表题可以是往年高考真题,也可以是各地模拟考试中的新颖图表题,还可以是教师原创的图表题。

篇5:2024年高考政治复习图表题解答技巧

1.材料一:2009年9月2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10年1月1日将对事业单位全面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绩效工资,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级,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制度、人 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

材料二:绩效工资由县级财政提供保障,省级统筹,中央补助。确实存在有的县财政困难的,这个时候省级统筹一定要到位,在全省首先摸清楚,哪些县财政特别困难,资金缺口到底有多大,省里的统筹资金够不够。如果省里的钱确实不够,那么就向中央提出合理的申请,请求给予支持,以切实保证财政困难县的事业单位能够按政策规定发放绩效工 资。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上述做法的认识。

答案: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①绩效工资由县级财政提供保障,省级统筹,中央补助,切实保证财政困难县的事业单位能够按政策规定发放绩效工资。这体现了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在绩效工资实际执行中,对县财政确实有困难的,采取省级统筹,中央补助的办法。这体现了政府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对县级财政有困难,需要省级统筹的,要求摸清情况,体现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2.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9月11日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即在4%原有关税的基础上,在今后三年分别加征35%、30%和25%的附加关税。中国商务部随即对美方采取这一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继轮胎特保案之后,10月初,美国钢铁公司又在寻求对中国进口钢管征收60%或更多的反倾销关税以及15%到30%的反补贴关税。我国商务部负责人表示,造成当前美钢铁产业困难的根本原因是金融危机导致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严重下降,美国贸易救济调查机关频繁对中国输美钢铁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将这些困难归咎于进口产品,盲目指控自中国进口产品存在倾销或者补贴,缺乏事实依据,中方对此坚决反对。(1)结合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对美方做法的认识。

答案:美 方的行为,违背事实,违反了WTO规则,是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是对贸易救济措施的滥用,不仅损害中美经贸关系,也损害美国自身利益,在当前世界经济处于危机背景下开了极坏的先例。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坚定维护国内产业正当权益的依据。

答案:①我国的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义性和正当性。(3)③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

1.材料一:截至2008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GDP的60%左右,上缴税收接近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目前,我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

材料二: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大企业相比,突出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金短缺,融资难、贷款难问题依然突出;二是各种负担较重,市场准入门槛较高,政策法制环境有待改善;三是一些中小企业在经营水平、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上存在较多问题。为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国务院2009年9月21日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法知识分析,国务院为什么要采取新政为中小企业注入新的活力?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要分析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困难,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健康发展的措施。

答案:(1)材料一说明中小企业是我国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之一,是解决百姓就业问题的主力军,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加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群体,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意识,立足整体,同时重视局部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没有中小企业的复苏,经济复苏就失去了重要支撑;没有中小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就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

(2)①完善政策法律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开、公平竞争 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②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④加快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⑤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⑥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答出 其中四点即可)

2.目前,我国正处在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如何抓住机遇,利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带来的有利因素,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立足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以科学管理和科技进步,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已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其中,大力倡导先进的企业文化,建立有助于强化企业内生性增长的企业文化 管理体系,对企业提高管理效益,改善经营环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具 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联系上述材料,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简析弘扬先进文化对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作用?

答案:(2)当今时代,企业要想 做大做强做久,就必须建立和不断创新适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的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和环境文化,通过树立核心价值观,形成员工共同的信念和精神动力,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

1.材料一: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共1028项,文化部命名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1488名,4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材 料二:四方街位于云南省丽江古城,历经800多年风霜雨雪,已形成独特的“街景”,从解放初期“街上只有本地人”,到改革开放后“操着各地口音的商人多了”,再到如今“街上随处可见能说几句纳西语的外国游客”,这座西部老街越来越“世界”。

((3)说明丽江老街越来越“世界”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来源:学|科|网Z|X|X|K] 答案:丽江老街越来越“世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发展观。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材料一:在现代化的艰辛探索中,中国努力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但不盲目照搬外国模式,而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道路”,开拓出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丰富了人类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的认识,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我国是怎样探索“中国道路”的?

答案:①在现代化的探索中,中国不盲目照搬外国模式,而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体现了探索“中国道路”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来源:Zxxk.Com] ②在现代化的探索中,中国努力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体现了探索“中国道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在现代化的探索中,中国努力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但不盲目照搬外国模式,而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体现了探索“中国道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探索“中国道路”也要反对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材料二:共和国60年奋斗,亿万人民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是世界同期年均经济增长率的3倍多,古老的中国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中国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答案:我国推翻了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生产关系从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改变为基本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使上层建筑从严重阻碍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为基本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3.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于今年4月至9月在全国开展,经过群众推荐、审核公示和群众投票、评委评选等程序,共评出55位全国道德模范,262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9月20日晚,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道德的力量》在北京举行。

在全国第七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之后的9月22日至23日,中央宣传部在河南郑州举办第六届全国公民道德论坛,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激励人们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爱国奉献的实际行动,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运用文化生 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开展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的哲学意义。

(2)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是如何引导公民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

(3)假如让你参加第六届公民道德论坛,向你所在班级的同学发表宣言。请你拟出宣言题目和宣言要点。[来源:学科网] 答案:(1)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广泛吸引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使道德标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人们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的目标。通过颁奖典礼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引导市民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全社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形成学习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关爱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①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广泛吸引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使道德标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人们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的目标。

②通过颁奖典礼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引导市民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来源:学_科_网Z_X_X_K](3)主题: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争做爱国奉献模范》、《爱国,崇高的道德》等。

要点: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爱国是公民的首要道德规范。现在我国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把爱国主义的旗帜高扬起来。(只要言这有理即可)

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与“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巩固发展了国家统一事业。尽管境内外敌对势力仍然不断变换花样进行分裂中国的活动,但中国各族人民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斗争是正义和进步的事业,必定要胜利。

结合材料,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知识回答:

(1)为什么说“中国各族人民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斗争是正义和进步的事业,必定要胜利”?

(2)我们应当如何维护国家的统一? 答案:(1)①在当代中国,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②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主权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基础)。③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任何旨在制造分裂的图谋,终究是不能得逞的。

(2)①要维护民族的团结,不断增强包括各民旅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②要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坚决反对分裂国家的行为。③要坚持“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促进祖国和平统一。1.材料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已成为各方公认的应对气候变化主渠道,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已成为各方加强合作的基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已成为各方共同追求的目标。

材料二: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 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从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负责任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并将继续坚定不移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切实努力,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继续支持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国家、非洲国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来源:学科网](1)材料一体现了国际组织的什么作用?

(2)结合材料说明中国与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来源:Zxxk.Com] 答案:(1)材料一体现了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组织以自己的名义开展活动,是国际社会重要的行为主体。国际组织可以促进主权国家在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 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中国作为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2.材料一:亚太经合组织第1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围绕“促进持续增长、密切区域联系”这一主题,讨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寻求确保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高能源使用效 率。

材料二:就职未满一年的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奥巴马,打破外交惯例,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1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后,前往 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谈中强调,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双方存在一些分歧是正常的,关键是要尊重和照顾双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1)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作用的认识。[来源:Z|xx|k.Com] 答案:国际组织以自己的名义开展活动,是国际社会的重要行为体。国际组织可以促进主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交流、协调、合作,调停和解决国际政治冲突和经济纠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亚太经合组织在推动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加强成员间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联系材料二,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理论,说明中美两国国情有什么不同?

篇6:高考政治图表题解题技巧

一、读标题语

标题往往是图表的中心, 对理解试题的核心观点有重要的提示和导向作用。我们不能将这些解题的有效信息轻易抛弃, 这些标题提示往往是解题的关键和突破口, 有的甚至是答案的组成部分。

二、读图表内容

图表所反映的各种现象都是通过数据的变化反映出来的, 只有通过横向或纵向比较, 总观数据的起点和终点, 形成总体印象, 才能结合标题提示和脚注来说明问题的态势、变化的程度或变化的趋势。

三、读“注”

表格后的表脚注与表格有必然联系, 是图表材料的必要补充和延伸, 如果忽视了“注”的内容, 就无法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

四、读图表的内在联系

图表之间的联系是多种多样, 例如:纵向联系, 即从时间上看;横向联系, 即从空间上看, 分析比较项目之间的联系;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 分析时不仅要描述现象更要透过现象分析出本质和规律, 即获得理性认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联系, 既要从整体着眼突出共性, 又要从细处着手突出个性;而最常见的是因果联系。

五、读表格材料要求与读设问相结合

依据题目要求把设问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审读, 使所读材料更具有指向性、有效性和综合性。因为设问规定着答题思路和方向, 有很强的指导性, 学生偏离了任何一方, 都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

这是一个阅读思考、提取有效信息, 并对试题进行现象描述、揭示联系, 然后提出对策的过程。只有把整个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处理好, 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

解答图表时应注意“三看”、“两比较”、“五忌”:

“三看”即:一看图表标题;二看图表内容, 三看图表图例、注释。

看时要有“两比较”, 即“横向比较”、“纵向比较”。

“五忌”即:一忌离开图表标题和设问谈图表, 不知图表所云;二忌离开对图表的分析作答, 答了一些与图表无关的书本知识;三忌审题不严, 答题要点不全, 观点不准;四忌词多意少, 言语啰唆;五忌字迹潦草, 概念出错。

例: (2007高考文综全国卷Ⅱ40题第6问) 中国的东北、华北等很多地区适合种植玉米, 如今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美国。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很快, 成为玉米需求新的增长点。

(6) 根据表2中玉米产量与需求变化情况, 分析玉米价格变化的趋势, 并指出这种趋势对玉米生产可能产生的影响。 (10分)

解题思路:首先, 从纵向 (即以时间为序) 看玉米总产量逐年扩大, 总需求量也逐年增长。其次, 从横向 (即以空间为界) 看“产量”与“年度总需求”的联系, 推出:玉米总需求一直大于总产量 (总供给) ;看“年度总需求”与“需求结构”中“饲料消费”和“工业加工”之间的联系, 推出:玉米总需求逐年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饲料消费、工业加工对玉米需求量的增加。再次, 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看, 前两条的分析主要是从整体着眼, 从部分 (细节) 看虽然从2001年至2006年, 玉米总需求一直大于总产量 (总供给) , 但供需差额先扩大再缩小。推出: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 玉米价格应该逐步上扬, 但上扬的幅度将会逐渐减小。最后, 运用价格变动影响供求的知识, 推出:玉米价格的上扬将会进一步刺激生产者采取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改进耕种技术等措施, 增加玉米产量。

篇7:2024年高考政治复习图表题解答技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传记有这样的要求:“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要做到能“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情节,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围绕课标要求,在高考复习中就要求我们要把传记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而在复习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教师需要对此专题进行全面整理思路,做到有效的指导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设题角度

“实用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命题一般会从以下几方面设题:从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方面设题;从文本的未定点或空白点上设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设题角度;

1.从选材角度,对文本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2009年广东卷,“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2.从社会影响角度,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例如:2013年课标全国卷,“为什么陈娜的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2012年辽宁卷,“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2013年山东卷,“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3.从构思艺术角度,对标题成败的探究。例如:2012年山东卷,你认为本文的标题合适吗?请写出两条理由,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从文本疑点、难点和空白点等角度提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即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2013年湖北卷,“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二、答题模式及要求

首先,观点明确,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不能只用一个词语对观点进行表述。观点句一般采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对观点不能含糊其辞,不能同时赞同两种观点,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必须明确观点。

其次,分点陈述理由,论述过程中,要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整体把握,内引外联。(内引外联的解题方法: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情况,观点全面,陈述有条理。

三、答题过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及应遵循的原则

不能忽视文本特征,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过分注重命题对材料内容上的考察,而忽视形式上的东西,对像“新闻”“通讯”这样常见的文体特征往往弃而不理,造成了没有必要的失分。例如:2008年广东卷第20题“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中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此题看似单纯地考查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实际上需要考生掌握科普文章的说明特征。总之,只有掌握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才能正确解答此类题目。

不能忽视答题角度,“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所以有利于更准确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个性思维和探究能力,主要是因为它在答题的角度上给我们更多的思维空间。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往往局限于某一个角度,进而限制了思维。答题时,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考生必须注意从不同角度切入评价才行。

不能忽视句子内涵,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往往忽视句子的内涵,被其表面意思局限了自己的思维,进而答题只是涉及皮毛表面,得分会很低。

不能忽视分值设置,每道题后面所标分值往往暗示答案要点。忽视这一点,就会造成要点不全或答题啰嗦。这就是我们常在答题技巧上提到的“看分值答题”。一般情况下,偶数的分值,如4分,意味着其答案可能包含两个要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两点列出;奇数的分值5分意味着答案可能是三点,答题时要尽可能分成三点列出。此外,答案最好能用序号标出,让阅卷者对答案要点一目了然。

总之,只要要求学生能按照一定的模式去有条不紊的作答,便可有效解决此类题目,从而达到有效的复习目的,在高考中顺利过关。

篇8:2024年高考政治复习图表题解答技巧

所谓直观图示法, 就是借用政治主观题中的情境材料及设问, 强调突出关键词, 辅之于图形、连线、数字等符号, 简明扼要地展示答案的生成过程。本文以2013年政治高考题为例, 谈谈如何借助直观图示法解答归纳题、演绎题、辨析题。

一、归纳题———“顺藤摸瓜”

归纳题常见设问是: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观点?或用有关知识 (不指定的) 来分析说明上述材料 (由材料去寻找对应观点) 。

【例1】 (2013年山东卷第30题第2问) 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驱动力。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二近年来, 为推进科技创新,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 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 分析材料二中所采取的推进科技创新措施的依据。 (8分)

参考答案: (1) 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 (2)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可以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以企业为主体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4)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可以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优化人财物的配置。

从设问角度来看, 本题属于有限制的归纳题, 答题要领可以概括为“顺藤摸瓜”, 即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 (藤) , 来寻找教材对应的知识点或原理 (瓜) 。具体在用图1进行直观图示法解答时, 只须在情境材料上做一下标记, 然后用箭头连接所体现的关键词 (原理) , 答案组织要求是观点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类似于“连线题”。这样既可以节省学生的书写时间, 又可强化审题训练。同时, 还可将本题设问限制分别变换为“生活与哲学”“辩证唯物论观点”“矛盾观点”等等, 进行变式训练, 考查学生对不同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 从而优化课堂训练的效果。

今年高考卷中的归纳题还有:四川卷第13题第4问: (4)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 说明L公司的做法对中国自主品牌的建设的启示。 (10分) 天津卷第12题:依据材料,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光盘行动”引起社会共鸣的原因。 (8分) 解答此类归纳题时, 必须认真领会设问的指向, 然后根据背景材料中的“关键词”来寻找教材的“核心知识点”, 其中“关键词”与“核心知识点”之间转换的敏感性是解题的关键, 所以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关键词敏感性的训练。

二、演绎题———“依葫芦画瓢”

演绎题的常见设问是:请运用某一知识 (已确定的知识) 来分析上述材料;或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某一原理的 (由观点去寻找对应材料) 。

【例2】 (2013年浙江卷第40题第2问) (2) 结合材料, 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 说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 (12分)

参考答案: (1)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方面的科研投入, 大力推进环境科技进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 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 需要加强生产发展过程中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4) 需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到每个企业和每个家庭。

从设问的角度来看, 本题属于演绎题, 解题要领可以概括为“依葫芦画瓢”, 即思考一下原理 (葫芦) 有几个层次, 然后将所含的知识点与材料中相关内容 (关键词) 有机地结合起来。

如图2所示, 通过直观图示法解题, 引导学生将核心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组块化, 用直观的文字来再现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 有利于优化认知结构, 便于学生能快速而又准确地提取知识。

今年高考卷中的演绎题还有:广东卷第37题第2问:结合材料二, 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 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8分) 安徽卷第38题第1问: (1)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分析示范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做法的正确性。 (8分) 解答此类演绎题的前提是能背诵出设问限制中的知识要点, 凡是教材中以并列关系出现的知识点, 都要认真准备, 必要时还要背诵和默写。例如, 《经济生活》中财政的作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的举措、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等等。又如, 哲学的原理本身是一个小体系, 都是出演绎题的好材料, 应予以高度关注。

三、辨析题———“随机应变”

辨析题的题目通常是一句带有转折意思的句子, 看似有理其实谬误, 看似平淡却暗藏玄机。

【例3】 (2013年江苏卷第37题第2问) (2) 有人认为, 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 欧美等发达国家又掌握着制造业核心技术, “高不成, 低不就”所导致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困境难以摆脱。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反驳这一观点。 (6分)

参考答案: (1) 我国当前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在提高, 但中西部地区仍具有一定的优势, 传统制造业可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所以“低不就”的说法具有片面性。 (2) 中国制造业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一定的竞争实力, 我国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可以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 认为制造业“高不成”的理由不充分。

辨析题的形式有两种, 陈述观点, 或请你辨析其中的合理之处和不合理之处, 或请你对其进行批驳或论证其合理性。本题是属于后一种类型, 设问中已指明了辨析的方向, 即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来回答所谓“‘高不成, 低不就’所导致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困境难以摆脱”这个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

如图3所示, 用直观图示法来图解辨析题非常实用巧妙, 它能直接依据题目用简洁的文字来展现答案的生成过程。它既可以作为教师解题分析的示范, 又可以作为考查学生审题能力的手段。

今年高考卷中的带有辨析形式的主观题还有:全国卷新课标Ⅰ卷第39题第1问: (1)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10分) 福建卷第39题第2问: (2)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 评析材料一“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 并说明该观点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 (12分) 辨析题能充分地考查学生思维的辩证性、批判性和深刻性,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将辨析题转化成若干个简答题, 然后运用书本知识回答简答题。所以, 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审题转化和知识提取能力的训练。

总之, 直观图示法一是具有举一反三、熟能生巧的功效。通过运用直观图示法, 有利于让学生更多地接触陌生的问题情境, 从而“见多识广、见怪不怪”, 学会“寻找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而不是仅仅将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二是具有显化隐性思维、让学生洞悉命题机理的功效。命题最基本的机理是“隐蔽和提示”, 任何一道高质量的试题都有追求问题情境与答案的隐蔽性和注意问题情境与答案的提示性两个特点。“解铃还须系铃人”, 直观图示法直观呈现了主观题解题的思维过程,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情境与答案之间的“隐蔽和提示”, 从而能让学生洞悉命题的机理, 修炼出一双火眼金睛, 善于发现试题中那些看似随意描述实则关键的提示, 很好地体现解题过程的层次性、深刻性和可视性, 清晰地感受答案生成的过程, 将难以言传的隐性思维显性化。三是具有巩固记忆、优化习题教学的功效。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 每一次信息检索和提取意味着知识的重新编码, 直观图示法能增加知识提取的频率, 能缩短学生再次提取知识的思维路径, 提高检索和提取知识的速度和准度。

上一篇:人生本应有磨难作文下一篇:在地区政协工委全委会议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