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高考政治试题及官方答案

2024-06-24

2024年广东高考政治试题及官方答案(通用8篇)

篇1:2024年广东高考政治试题及官方答案

招聘计划

在开始招聘工作之前,最重要是撰写人员招聘计划。招聘计划是人力资源部门根据用人部门的增员申请,结合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的和职务描述,明确一定时期内需招聘的职位、人员、资质要求等等因素。并制定具体的招聘活动的执行方案。确定好招聘计划,招聘的工作流程才能顺利地执行下去。那么,如何撰写人员的招聘计划?138小编为你支招:

1、明确员工需求信息

在撰写人员的招聘计划时,首先第一步就是明确人员需求信息,招聘的人数。一般的员工需求信息来自三个方面:第一,人力资源计划中明确规定的人员需求信息。第二,企业在职人员离职产生的空缺。第三,部门经理递交的招聘申请,并经相关领导批准。

2、招聘信息的发布时间和渠道

招聘的岗位确定好之后,就要确定好招聘信息发布的渠道以及时间。招聘渠道一般是现场招聘、校园招聘、网络招聘这三种类型,现在大部分的企业会选择网络招聘这个招聘渠道。最重要还是根据职位的类型来进行选择,不同的招聘渠道,效果都会是有所差别的。在撰写招聘计划中,招聘渠道的确定至关重要。

3、确定招聘小组名单

确定好负责这项招聘工作的工作人员名单,小组中的每个招聘人员主要的工作内容。招聘准备工作、招聘面试阶段,招聘的后续工作分别由谁负责,招聘人员也是需要进行分类。确定招聘人员的工作范围,能让招聘工作得到最有效的实行。

4、初步拟出招聘预算

招聘预算就是在招聘过程中会产生的招聘支出。比如招聘的广告、招聘会支出、招聘网站渠道的支出等等,在初步拟招聘预算的时候,往往是需要考虑到内在成本,外在成本、直接成本。

5、考核方案和招聘工作的时间安排

在招聘计划中,要撰写出一份考核方案,明确如何去考核应聘者。由于职位的差别,要求的员工具备的工作能力肯定不同,因而在考核的过程中,必须是有相应的考核方案。然后便是要确定招聘工作的时间安排,明确好发布招聘信息时间,面试时间,新员工入职时间等

该信息来源于138job中国美容人才网-http:///shtml/Article/18204/68353.shtml

篇2:2024年广东高考政治试题及官方答案

二、选择题:

24.2012年10月,某跨国公司关闭其苏州工厂,将生产线向越南、柬埔寨等劳动力成更低的国家转移,导致该厂与我国300多家代加工企业的合同被解除,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B.企业应从代加工向自主创新、自创品牌转变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跨国公司投资的方向D.对外开放战略应由“引进来”转向“走出去”

25.我国18.26亿亩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70%,大量劣质土地效益低。为此,财政部制定农业综合建设规划,拟到2020年,依靠科学技术和综合治理,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此举有利于①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②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产量,降低农产品价格③保障农民权益,推进土地制度改革④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6.在开放型经济中,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其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A.①——②

——③——

B.③——①——④——②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

27.假设甲国化妆品市场高档品牌被进口品牌垄断,为保护国内产业发展,甲国对进口化妆品提高关税,致其价格飘升;受此影响,消费者转向国产中低档品牌,使进口高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1)和国产中低档品牌的需求曲线(D2)发生变动。不考虑其它因素,能正确反应这一变化的图形是

28.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物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下列选项体现这一主张的是①中国支持巴西代表担任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②中国支持南非和印度在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③中国支持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④中国支持亚太经合组织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9.李某是广东省某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因其存在严重违纪问题,该村村民依据相关法律和规定,提议罢免其职务。按照公民政治参与的类型划分,与本案例同类的是A.市民向信访部门举报政府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B.村民依法选举王某为县人大代表C.市人大代表联名向环境保护主管单位负责人提出质询D.市民应邀参加市政府调整水价的听证会并发表意见

30.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句话强调的是A.公民的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础B.法律是人民意志的直接反应和载体C

.公民对法律的认同是法

治的力量之源D.法律意识是公民意识和公民政治素质的内涵

过程中,读书的意义不可代替。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是因为①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②先进文化是文化31.2013年3月,广东某市的读书月活动提出,文化强市从阅读开始。在建设文化强市的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2.2013年1月,教育部发布贯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甲认为,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乙认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时间。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甲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③书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④书法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审美能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3.十八大报告指出,全而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的差异、维护中央权利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分析事物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C.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通的规律

34.图5漫画(作者:周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②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之间相互的否定 ④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5.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

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A.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B.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

36.(2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切实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政治问题,努力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材料二:某市政府法制办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止条例,先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后召开座谈会,请市民代表对条例的草案发表意见和看法。

材料三:某市区党组织着力实施民生工程,创建街道社区党建的立体运行体系,通过“分类设岗定责”、“民情日记”等形式,帮助3000余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解决了1700余件社情民意问题。(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党的知识,谈谈党为什么要为人民掌好

权、用好权。(12分)

(2)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价值观的什么作用?(4分)并分析党和政府是怎样坚持马

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观的。(12分)

37.(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6 图7

材料二:当前,油价高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凸显,汽车消费者日趋理性,提倡环保消费和前瞻消费。这种新的消费现念催生出低油耗、低排放、一车多能的时尚新车型,并逐步引领汽车消费的新趋势。

材料三: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会急剧增加。2012年,广东人均GDP约为8570美元,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仅占13.2%,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这一比例更低至6.26%,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1)图

6、图7反映了那些经济信息?(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

对汽车行业的影响。(8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建议。(10分)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B卷

二、非选择题:本小题共6小题,满分160分。

36.(28分)(1)①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规定。(3分)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3分)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3分)④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分)

(2)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分)对根本政治问题和权力的认识,通过广汇民意、广集民智作出决策,着力解决群众的问题,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3分)②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3分)把群众放在首位、秉持正确权力观、问计于民、帮助就业等,实践了群众路线,坚持了群众观点,巩固了群众基础。(3分)

37.(24分)(1)①2008-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增长。(2分)②2008-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总体上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总体下滑。(2分)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2分)

38.(2)①促进生产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带来新供给,推动产能扩张。(2分)②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分)③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带动与新型汽车相关产业的发展。(2分)④创造新的劳动力。产能扩张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分)

篇3:2024年广东高考政治试题及官方答案

一、“辨析题”式设问———形式上无设问的设问

2008年广东高考“38 (辨析题) 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就是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政治参与”。这个题目从形式上看没有设问, 至于要辨什么、怎样辨, 完全看考生对辨题的理解和把握, 要求学生能力较高。这就是“形式上无设问的设问”。

如何把握这种“形式上无设问的设问”呢?可以尝试“找辨点法”。所谓找辨点法, 即考生自己将题目的设问从题目中提炼出来, 从原辨题中分解出一个或几个问题, 变无形为有形。每个辨点都是得分点, 漏掉了辨点必然导致失分, 因此, 通过认真审题弄清辨题有几个辨点, 是答好题的前提或关键。

具体的做法:首先是进行学科定位和知识定位。如上题, 从题目中的“政治参与”等字眼就能准确地定位到《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其次, 对照课本相关的正确的知识或理论观点分析这个辨题, 确定“辨点”。就上题而言其辨点应包括: (1) 什么是有序的政治参与? (2) “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政治参与”就是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吗?最后, 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应注意解答辨析题一些共性的要求:一是在具体分析问题时, 都必须有针对性地阐明辨别的理论根据, 并依据辨别的理论根据来具体分析题目的观点或材料对错之处, 或者哪些对或不对, 或者在什么条件下对, 在什么条件下不对等;二是根据辨析题的具体情况要求, 必要时作小结, 指出题目中的正确观点或辨题错误的实质等等。

按以上方法解答, 上题解答如下: (1) 有序政治参与是指公民的政治参与必须遵循法律、规则和程序, 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则, 就会导致无序的政治参与。 (这一点是对“什么是有序的政治参与”辨点的回答) (2) 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当政府的要求符合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时, 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政治参与就是有序政治参与。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 必然导致滥用权力, 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和接受人民监督;否则, 政府的要求就会违背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就会阻碍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 (这一点是对“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政治参与就是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吗”辨点的阐述, 注意辩证分析“在什么条件下对, 在什么条件下不对”) (3) 综上所述, 题中观点是不确切的。 (对题目作小结和判断)

二、限制性显性设问

这种设问对考生回答的问题在内容、范围上作了具体明确要求, 约束、减轻了考生作答的自由度、难度。指向性明确是这类设问的显著特点。

例如, 2008年广东政治高考题 (40) :

材料1: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 全球气候变暖, 飓风频频登陆, 非洲洪水泛滥, 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 又是肇事者。材料2: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 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 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 严重影响国计民生, 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 制定周密计划, 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精神, 生产自救, 重建家园, 万众一心, 取得抗洪救灾重大胜利。材料3:大灾之中有大爱。每当灾难来临之时, 总有平凡之人的非凡之举让我们感动。比如雪灾中高速公路处于瘫痪状态时, 众多旅客被困途中, 沿途涌现出很多无私奉献、热心助人的平凡人, 在这些平凡人的身上表现出人间可贵的真心实意。

根据上述材料, 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 (1) 结合材料1、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10分] (2) 结合材料3论述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7分]

此题的两个设问在形式上属于限制性显性设问。表现在:一是题目设问对于解答此题已作了学科知识的限制, 考生应抓住《生活与哲学》关键词语作答;二是题中的两个设问分别要求回答“关系”和“做法”, 设问在内容、范围上作了具体明确要求, 指向性非常明确, 考生作答的难度降低。

对于这类设问, 我们在组织答案时要辩证地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思维方法, 确定答题的基本思路。建议可多采用演绎法解题, 即先摆出设问所涉及的相关课文观点, 再结合材料作分析。如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考生要紧扣“关系”这个要求, 运用哲学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作分析。解答如下: (1)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 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从材料l可见, 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 (2) 材料2说明, 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实际出发, 制定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生产自救, 重建家园, 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 (3)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 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又如第二问, 设问也非常明确地要求考生回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考生要抓住“如何实现”这个限制词作答, 防止答非所问, 也不必人为扩大化。个别考生还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或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答进题目, 这是没有针对设问作答的表现。

总之, 解答这种形式的设问, 一定要抓住设问中的关键词语, 准确界定其设问范围。要紧扣要求, 回答出规定范围内的正确内容, 使答案具有针对性, 防止答非所问, 既不要人为狭义化, 也不要人为扩大化。一句话, 要紧紧围绕设问方向和范畴作答。

还要提醒的是, 概括答案要点要做到逻辑严密, 层次清楚。要在思路的统率下, 逐层论述, 做到既要以观点统率材料, 又能用材料说明或证实自己的观点。

三、扩展性设问

这种设问一般不作限定, 需要考生根据对材料的分析进行概括, 选定作答所运用的理论知识, 其答案灵活, 不唯一。从试题的形式看, 扩展性设问是一种允许、倡导并鼓励答案多元而不唯一的一种设问;从试题的测试要求看, 扩展性设问突出对考生发散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的考查, 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考查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试题的设计思想看, 扩展性设问是以问题为中心鼓励学生探讨解决实际 (社会热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等) , 突出素质教育要求的一种设问。

2008年广东政治高考题第41题第三问就属于这种扩展性设问。材料1: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单位:亿美元)

注:从贸易方式看, 2007年广东省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1.2%, 加工贸易出口增长18.1%。

材料2:从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 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从初期的1∶8.11变化至2008年4月1日的1∶7.02, 人民币升值幅度达13.4%。

材料3:近年来, 某些国家抵制中国制造的产品, 除个别产品确实存在问题外, 对“中国制造”怀有抵触情绪。

材料4:自2007年7月1日起, 国家取消553项“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商品的出口退税, 对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降低出口退税率, 导致珠三角一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转移或者关闭。

问题:如果你被聘为珠三角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顾问, 请根据以上材料为企业发展提出几条建议。[8分]

部分考生在回答此类题目时, 有的感觉无从下手, 有的又写了很多但得分不高。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

(1) 首先, 考生要学会提炼信息审好题。审题是提取信息的过程。一般先整体感知主题与材料, 再审“设问”, 然后带着设问中的有效信息再去全面深刻地提取背景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而背景材料形式很多, 主要有引文、图表、数据、白话描述等载体形式, 考生要根据不同载体提取有效信息。对于引文材料要领会主旨, 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于图表数据要将符号语言转换成概念, 按一定逻辑组成概念群;对描述的现象与问题进行分析与归纳。将提取的信息因子以关键词的形式写在纸上, 然后, 根据设问要求结合主干知识进行信息加工。

(2) 学会加工信息解好题。信息加工是解题的关键, 信息加工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对能力要求很高, 要将第一步所提取的有效信息围绕着设问提出的问题运用主干知识进行分析与综合。如上题, 信息加工图解见下图:

最后, 学会输出信息答好题。活用归纳与演绎, 逻辑严密层次明, 文字规范答好题。

根据以上的分析, 可组织答案如下:作为珠三角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顾问, 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实现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由生产“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转向生产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的产品。 (2) 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创立企业的自主品牌, 用品牌优势取代廉价劳动力优势。 (3) 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产品质量, 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4) 掌握和利用国际贸易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原则, 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利益。 (5)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增强应对国际市场风波的能力, 拓展企业的国际生存空间。 (6) 开发和拓展国内市场, 改变过于依赖国外市场的状况。 (7) 如果生存压力太大, 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把企业转移到要素成本低的地方谋求发展。

高考政治主观题的设问方式是多种多样、甚至是千变万化的。而以上所分析的只是主观题设问的一些基本类型。我们在高三政治复习中, 有必要对高考政治主观题设问作归纳, 准确把握每一种设问的基本特点, 掌握每一种设问的答题要领以及应对策略, 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大赫.高考政治考什么[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0.

[2]雷方成.高考政治分项解题能力新导精练[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篇4:2024年广东高考政治试题及官方答案

2010年是广东省高考改革的第一年,首次采用了3+文/理综的考试模式。从整体上来说,今年广东省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试题难度不大,这说明高考改革进行得比较平稳,过渡得比较成功。下面笔者结合2010年高考广东文综卷政治试题评析,为同学们备战2011年高考提供一些建议。

一、2010年高考广东文综卷政治选择题评析及2011年高考政治备考策略

2010年高考广东文综卷一共有35道选择题,其中地理11题、历史12题、政治12题,每道题4分,总分140分。今年高考广东文综卷政治选择题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得分率也比较高。

下面笔者结合第28题来谈一下高考政治选择题的答题方法。

282009年颁行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要求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失职行为实施问责。这一举措表明()

A.政府执政必须符合法律程序

B.我国已建立完整的行政监督体系

C.每个公民都有监督权和质询权

D.党政领导干部的权力和责任是统一的

政治选择题答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选项本身表述太绝对的不要选。如B选项“我国已建立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这样的表述太绝对。因为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时代不断发展,肯定还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我们的行政管理體系还要不断完善,所以说“我国已建立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太绝对、不准确,一般情况下这样的选项就要排除。

第二,选项本身表述有错误的不要选。A和c选项表述都有错误。如A选项说“政府执政必须符合法律程序”,这样的表述本身就是错误的。我们都知道,政府有行政权,而中国共产党才是执政党。政府搭配执政的表述是错误的。c选项“每个公民都有监督权和质询权”,表述本身也有错误。我们都知道公民有监督权,但没有质询权,只有人大代表才有质询权。所以A、c选项本身表述错误,故要排除A、C。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复习时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理解要准确、清晰。

第三,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就是说选项本身表述是正确的,但是题干并没有体现,这样的选项自然就要排除了。值得注意的是做题时可能会出现拿不准的情况,也就是有时候做题时会感觉两个选项似乎都对,无法确定选哪个选项,这时候就需要采用最优化原则来筛选了。这个原则只有在做题中不断地去体会和摸索,才能真正驾驭好、把握好。

这里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下,选择题中有要求四选三或者四选二的题型,这种题目要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这些题目中的正确选项,有可能就是后面主观题里答题的要点。因此,备考时我们要学会将选择题中那些有代表性的选项整理到课本的相关知识点上,加强联系、复习,以达到答题时“一箭双雕”的目的。

另外,我们还要加强对文言文的训练,如第34题,题干说的是关于“学习”的两种观点,问这两种观点有没有正确处理好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读懂文言文的意思。

如,观点一说:“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这句话摘自颜习斋《存学编·论讲学》,强调了“习行”、“身世”即实践的重要性。

再如,观点二说:“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句话则突出了“读书”即认识的重要性。

很显然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这样的题目一般都是考查必修4《生活与哲学》部分的知识点。所以我们要加强对相关题目的练习,而且平常要多注重对文言文的训练。因为我们只有能够正确理解题意了,才能选对答案。

二、2010年高考广东文综卷政治主观题评析及2011年高考政治备考策略

2010年高考广东文综卷政治主观题部分有两道大题,总分值52分。做主观题时,我们不仅要掌握答题的思路和技巧,而且答题时要做到三化: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段落化是指要看看题目问的问题是几问,是几问就分成几个自然段来回答,一个问题的答案独立一个自然段。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漏答现象,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洁。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快速阅卷。要点化是指答题时语言表述要重点突出、条理分明,看清楚题目要求答什么,然后写清要点。如要求回答“原因”,就先标明“原因”二字;如要求回答“意义”,就先标明“意义”二字。等等。序号化是指在每个要点前标出序号,有几个要点就标出几个序号,一目了然。

具体答题时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要根据题目的分值(一般情况下如果一道题目的分值是10分,那么估计有4个到5个要点)来确定可能要答几点,然后按照要点的主次顺序列出提纲,把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点列到最前面。次要的点列在后面,最后列一些党和政府关于这个问题的方针政策(俗称“模板”)。综上所述,先把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了,再在答题纸上作答,这样就容易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表述准确,也就容易得到高分。

第36题是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颁行为背景,考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财政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政府的宗旨和职能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和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36材料略。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社会公平和财政职能等知识,说明广东省政府施政内容的理论依据。

(2)结合材料二,请你对广东经济的地区差异变化状况作出简略判断。

(3)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的知识,分析材料三是如何体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

答第(1)问时,我们首先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社会公平和财政职能等知识,力争把涉及的施政内容的理论依据都答出来。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道题的设问中出现了一个“等”字,这就说明这道题不仅仅是要求从以上这两个方面来作答,而是还要求答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内容来。高考政治考试大纲明确要求考查党和政府现阶段的关于国内外的方针政策,所以我们答题时,一定要注意全面、完整。努力把与问题相关的国内外方针政策都答出来,这样才能得高分。

第(2)问是读图题,要求从图表里读出有用的信息。因此我们要认真阅读题目,搞清楚图表中给出的注释、年代、数字的意义。答题时要力求把图表中反映的信息全部答出来,最重要的是要写清楚通过对数字、图表的对比、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3)问要求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的知识,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对于这样的问题,审题时我们一定要清楚是要用政府的有关知识来回答。所以答题时首先要把材料中体现的政府的职能结合材料答出来,然后再答出国家的性质,贯彻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等,这样答案就比较圆满、完整了。

第37题主要是考查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7材料略。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

(2)结合材料二,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1)问,要从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博采众长、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的角度来回答。

第(2)问,要先答出发展的观点,包括发展的定义、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发展的途径即方向和道路、发展的状态,然后将相关理论与材料有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进一步阐述。

从第37题给出的参考答案我们可以看出,答案要点就是课本上的大标题和小标题以及里面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这就为我们政治第一轮复习提供了方向和一个很好的方法。如复习时我们可以按照先后顺序将四本必修教材上每一课的主标题和副标题抄下来,同时把里面的重要知识点也抄下来,慢慢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然后隔一段时间就翻出来看看,自己试着回想一下,循环复习,渐渐地就能把这些知识点条理清晰地记到脑海中。

另外,在这里还要给同学们提一个要求,那就是每天至少要做两道主观题。做题时先要认真思考,按照题目的要求写出要点,然后对着参考答案查看自己存在的问题(如,是什么原因导致题目没有答好,是知识点没有掌握,还是知识点没有理解等等),最后尝试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坚持下来,同学们在答题时就能做到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了。

篇5:2024年广东高考政治试题及官方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禅让

阐明

嬗变

煽风点火

潸然泪下 B.庇荫

纰漏

毗连

筚路蓝缕

蚍蜉撼树 C.侍奉

对峙

吞噬

恃才傲物

舐犊情深 D.湍流

祥瑞

揣摩

惴惴不安

气喘吁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竣工

缜密

水蒸气

寸草春晖

漫山遍野 B.沧桑

销蚀

势利眼

卑恭屈膝

瑕不掩瑜 C.犒赏

装帧

水龙头

纷至沓来

民生凋蔽 D.毕竟

旋律

侯车室

摩拳擦掌

天崩地坼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做了周密安排,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B.在利己主义者看来,没有谁不为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现实生活中大量涌现出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新人、新事,是不堪设想的。

C.在学习、工作中,人总会碰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碰到问题多向别人请教,这样才会有进步,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

D.我们对秦陵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已有四十多年,多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中是冰山一角,大量珍宝还深藏地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看完那部电视剧后,除了荧屏上活跃着的那些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之外,我仿佛还感到耻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那就是作者自己。

B.工厂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每月废品由原先一千只下降到一百只,废品率下降了九倍。

C.各级财政部门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上,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

D.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培养人才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把现有的中午知识分子用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西方经济学中,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单纯而彻底,这是因为它的论证不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因素。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的理论认为,效率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由竞争,受其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就说,财富来源于人们竞争性的劳动。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是国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扩张,所以根本不需要国家或者法律来操心人们的经济事务。只要不约束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利益追求,那么市场自然就会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每个人肯定会把自己寻求财富和利益的行为发挥到极致,使之尽可能符合经济理性和要求。

不过,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有很大的欠缺。因为它只关注效率的生产性和积累性方面,它只考虑到个人的求利行为动机及其经济理性化程度,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人们行为的动机因素(如追求社会荣誉)或环境因素(如社会政策)。此外,在许多情况下,个人行为的经济理性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件。事实上,这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恶果。这种经济无序状态来自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非理性。所谓个人的经济理性是以自我目的为核心来推理、论证的。这种个人的经济理性就个人的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可见,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没有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的因素,无法提供一种完备而有效的经济效率论证体系。还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自由主义不但假定人是自私的,而且也假定自然世界的物质资源是无阻可用的。对资源有限性事实的忽略,导致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付出了过于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也是造成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5.下列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一项是

A.人具有利己的本性,在竞争中追求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B.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生存与发展,所以人们才不遗余力地追求财富。

C.个人经济理性以自我目的为核心,这从个人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

D.个人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中能使市场的资源配置自然地达到最佳,每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会最大限度的符合经济理性的要求。

6.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典自由主义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不主张国家或法律干预个人事务。

B.亚当·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人们通过竞争性的劳动追求自我利益,并使市场经济资源配置调整到最佳。

C.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说明,个人经济行为的非理性会导致市场萧条的恶果。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诽谤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薛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射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无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曰:“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座,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禽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恩。”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腾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禽。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环异地逢其子伯章,泣渭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竞给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率。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沉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了哉

(选自明·宋濂《杜环小传》,有改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然诺,好周人急 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 道歉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给……吃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给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10.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用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21分)

12.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1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横空老鹤南飞云,带得钟声到海幢。注:①艘: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空缺的部分,并写出相关作家的诗文篇名。(两题任选一题)(6分)(1)①群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②写出杜甫“三吏”、“三别”史两篇作品的名称。

(2)①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②写出柳宗元两篇散文作品的名称。

五、(21分)

②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云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麝香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时,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不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结束了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声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彻入进,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结束了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回来。他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云,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时的夕粝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是最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了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曳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它能使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掷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押运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麝香,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

六、(15分)

19.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4分)

从甲骨文到草书、行书的各种书法艺术,间接地反映了现实某些方面的属性,将具体的形式集中概括为抽象的意象,通过视觉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力,调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从意象中体味到其间所蕴含的美。这也就是一些讲书法的文章里常说的“舍貌取神”――舍弃客观事物的个体现象特征,而摄取其神髓。

20.科学家培根等人曾提出一种科学知识增长的模式(如下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这一模式。(5分)

观察(经验事实)归纳科学定律验数(征文)科学理论

解释和预见

21.北京、广州等城市最近兴起了一种名为“图书漂流”的读书活动。一些公共场所书架上的图书贴着纸条,纸条上写着“您可以随意取阅,读完后,请把它放回„漂流书架‟;您如果有想„放漂‟的图书,也可随时上架”。请你也“放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一本,写一段话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提醒他继续参与“图书漂流”活动。要求字数在90字以内(含标点符号)。(6分)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雕麝香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琢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他。雕像逐渐成型,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在面前。

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的呢?”

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

请以“雕琢心中的天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琮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答案

1.D 2.A 3.D 4.D 5.C 6.B 7.D 8.C 9.B 10.A 11.B

12.(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2)现在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你何不前往依附他?

(3)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到罢了。”

13.(1)晚:归艘 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14.(1)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②《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出其中两个即可)

(2)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②《小石潭记》《愚溪诗序》《种树郭橐驼传》《捕蛇者说》等

15.窗台上:衰败的藤草

书桌上:玻璃灯罩、苏格拉底的小雕像、一丛笔杆、四方的镇尺

书架上:《傅雷文集》、泥公鸡

16.抛:扔,投掷之意。表现了夕阳慷慨的、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

挪:挪动,表明夕阳将要下山,表现了夕阳对书架和传统文化的依恋。

(其余两个略)

17.(1)答题要点:“我可以永存”答题时应突出文字能够准确记忆思想和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应突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2)答题要点: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民间工艺遭受商品经济的冲击而逐渐消失的现状的忧虑和无奈。

18.要点提示:“神奇”一是指在夕阳光线的照射下使书房中的所有事物都分外美丽,创造了无比神奇的境象。二是夕阳照射在书架和书桌上,让我展开联想,思索艺术与人生。19.书法、意象、体味、神髓

20.答题要点:在大量地观察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相关的科学定律,通过实践检验形成科学理论,凭借科学理论指导可以演绎、推断诸多现象,预见发展趋势。

21.作答要点:

(1)要注意抓住“放漂”一书最鲜明最突出的特点。如内容的、主题的、语言的、手法的,等。

(2)为能有效吸引读者兴趣,语言上要注意简洁、生动,有感染力。可考虑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篇6:2024年广东高考政治试题及官方答案

2012年3月3日-13日、2012年3月5日-14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以及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分别胜利召开。人民代表在“两会”期间围绕编制“十二五”规划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深入开展协商议政。政协常委会把为编制“十二五”规划献计献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统筹各民主党派、专门委员会、地方政协等力量,采取专题调研、视察考察、大会发言、委员提案等方式,在规划编制的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集中议政建言,取得积极成效。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民建会员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把推动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履行职能的首要任务,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作为自身建设的目标,同心协力搞好政治协商,积极稳妥推进民主监督,扎实有效开展参政议政,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积极贡献。

一、参政为“民生”

在两会期间,核心的关键词就是“民生”。胡总书记在新年贺辞中就指出,要“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 “两会”期间,他又反复强调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表明,我们党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把改善民生问题作为最大的政绩,把关注民生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关注民生,民生问题是最紧要、最根本的问题,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重视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民生问题连着民心,抓住了民生问题,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作为一名党派成员,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群众的要求放在第一位,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当好群众的代言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参政议政工作中,要随时随地关注百姓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把根深深扎入群众的土壤中,不断地从群众中吸取营养,关注民生,反映群众的呼声才能真正为人民的利益服务,为群众的利益服务。

二、参政为“发展”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党派紧扣发展主题,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就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很多战略性、前瞻性、科学性的建议,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新阶段,我们民主党派应继续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根本任务和主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参政促“和谐”

篇7:2024年广东高考政治试题及官方答案

Michelle’s

Part A: Reading Aloud

录像原文:根据音频朗读并标出重音′、停顿 /、连读⌒、升调↗、降调↘,并注意黑体单词音标。

In 1939, on the eve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lbert Einstein wrote a letter to the American President.The letter was about an application of Einstein’s famous equation, E equals MC squared, and his fear that the Nazis could use it to build an atomic bomb.E equals MC squared is the symbol of Einstein’s genius.It’s an equation that sums up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truths about the universe.It combines two ideas, which until Einstein came along, no one had ever dreamed could be connected in such a powerful way.The idea of mass and the idea of energy.Part B: Role Play

角色:你是团队负责人Tom

任务:(1)和前辈Mary谈论团队合作的问题;

(2)根据谈话内容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1.Please get ready to ask three questions in English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Chinese tips.(1)Please get ready to ask the first question in English.提问:?

(2)Please get ready to ask the second question in English.提问:?

(3)Please get ready to ask the third question in English.提问:?

2.Please get ready to answer five questions in English.(1)Please get ready to answer the first question.回答:.(2)Please get ready to answer the second question.回答:.(3)Please get ready to answer the third question.回答:.(4)Please get ready to answer the fourth question.回答:.(5)Please get ready to answer the fifth question.回答:.1

Part C: Retelling

你将听到一段独白,独白播两遍。听完独白后,用自己的话复述独白的内容。

梗概:Tom的车后有团“黑云”,原来是蜂群跟随车轮旁的蜂王而形成的。

关键词:black cloud黑云;queen bee蜂王;police警察;beekeeper养蜂人;wheel车轮

2013年广东高考英语听说考试B(答案篇)

Part A: Reading Aloud

录像原文:根据音频朗读并标出重音′、停顿 /、连读⌒、升调↗、降调↘,并注意黑体单词音标。

In 1939, on the eve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lbert Einstein wrote a letter to the American President.The letter was about an application of Einstein’s famous equation, E equals MC squared, and his fear that the Nazis could use it to build an atomic bomb.E equals MC squared is the symbol of Einstein’s genius.It’s an equation that sums up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truths about the universe.It combines two ideas, which until Einstein came along, no one had ever dreamed could be connected in such a powerful way.The idea of mass and the idea of energy.In 1939, on the eve⌒of the Second World War, Albert Einstein wrote a letter to the American President.The letter / was about an application↗of Einstein’s famous equation, / E equals MC squared, and his fear / that the Nazis could use it⌒to build↗an atomic bomb.E equals MC squared is the symbol of Einstein’s genius↘.It’s an equation that sums⌒up↘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truths about the universe↘.It combines two ideas, which until Einstein came⌒along, no one had ever dreamed could be connected in such⌒a powerful way↘.The idea / of mass↘and the idea / of energy↘.Part B: Role Play

角色:你是团队负责人Tom 任务:(1)和前辈Mary谈论团队合作的问题;(2)根据谈话内容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录音原文:

Mary: Hi, Tom.You look worried.Tom: I’m having trouble with my work.Mary: What’s the trouble?

Tom: Er, I am in charge of a team.Working with five other people on the project.But we’re not very productive.Mary: Is the project too hard for everyone to work on?

Tom: No, but no one is working together on it.What do you think the problem is?

Mary: I guess your group is not good at teamwork.Tom: But I don’t know what to do about it.Everyone is just doing his or her own separate work on it.Mary: That’ s too bad.If your group does not come together.Then they would not know what is done and what needs to be done.1.Please get ready to ask three questions in English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Chinese tips.(1)Please get ready to ask the first question in English.中文呈现:我怎样才能使他们共同工作? 提问:How can I make them work together? 回答:(电脑回答)You should call everyone together for a meeting and you should make them know that working as a team is important.(2)Please get ready to ask the second question in English.中文呈现:你认为什么时候召集开会最好?

提问:When is the best time to call a meeting, do you think? 回答:(电脑回答)As soon as possible, you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monitor in the meeting, getting to know what they have done so far and finding out what is still needs to be done.In this way, you will be sure that the project is done correctly.(3)Please get ready to ask the third question in English.中文呈现:作为领导,我应该怎样对待团队成员? 提问:As a leader, how should I treat the team members? 回答:(电脑回答)You can’t just tell them what to do or how to do things.A good leader listens to his teammates as well as direct them.By listening to your teammates, you get to know how much they have achieved and you know...2.Please get ready to answer five questions in English.(1)Please get ready to answer the first question.提问:(电脑回答)How many people do you need to work with? 回答:Five people.(2)Please get ready to answer the second question.提问:(电脑回答)What does Mary think the problem is? 回答:The group is not good at teamwork.(3)Please get ready to answer the third question.提问:(电脑回答)What should your teammates know in the meeting? 回答:Working as a team is important.(4)Please get ready to answer the fourth question.提问:(电脑回答)What role should you play in the meeting? 回答:The role of the monitor.(5)Please get ready to answer the fifth question.提问:(电脑回答)Why do you need to listen to your teammates?

回答:Because you get to know how much they have achieved and you know.Part C: Retelling

你将听到一段独白,独白播两遍。听完独白后,用自己的话复述独白的内容。

梗概:Tom的车后有团“黑云”,原来是蜂群跟随车轮旁的蜂王而形成的。

关键词:black cloud黑云;queen bee蜂王;police警察;beekeeper养蜂人;wheel车轮

录音原文:

篇8:2024年广东高考政治试题及官方答案

一、政治学科时政材料的命题特征

1. 科学发展观是政治试卷命题的生命和灵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综观全卷, 第26题以“民工荒, 招工难”为背景考查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第27题以“农民卖菜价格低, 菜贱农伤”为背景考查国家的宏观调控, 第28题以“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为背景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 第33题以“城乡医保”为背景考查国家职能, 第35题以“金砖国家会议的召开”为背景考查国际关系问题, 第38题以西藏的和平解放与改革发展为背景考查我国的民族政策、国家财政的作用和实践的相关知识, 第39题以延安的过去和现在考查延安的发展和历史地位与作用。这些问题的设置无一不体现出时代气息, 同时也体现出高考试题的命制不可能脱离科学发展这条生命线。

2. 巧用时政热点材料考查学生双基。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随便翻阅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我们都会发现, 很多考点经久不衰、常考不变, 只不过换了材料而已, 正所谓“动中有静”。教师要把充满时代气息的时政材料引入试题, 为设问提供具体情境, 使政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考查学生的能力。以第38题为例, 题目以西藏废除农奴制实现和平解放和西藏的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为背景,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而具体的设问情境, 如第 (1) 问, 直接考查我国民族政策的依据和作用, 属于中等难度题, 只要分析出西藏的巨大变化就可以归纳出这一政策的作用;再如第 (2) 问, 考查财政的作用, 难度较低, 只要把握了这一基础知识即可答出;第 (3) 问设置问题的角度较小, 对这种问题不太好把握, 有一定难度, 但只要能分析出西藏取得的成就得益于改革, 改革就是一种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就不难得出改革这种实践对西藏发展的巨大作用。

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政治部分的考点:宏观调控、发展对外经济关系、认识论、社会历史观、按规律办事、公民的权利、国家职能、党的建设、国际关系、民族政策、财政作用、实践观、三大产业、矛盾分析法等。不难发现:注重双基, 突出主干, 考查分析综合能力, 这是历年高考不变的规律。

3. 理论联系实际, 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年高考试题的共同特征, 2011年的全国高考文综卷Ⅱ也不例外, 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 都特别注重对“三力”的考查, 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先说说“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以第25题为例, 题目以一统计图为背景材料, 考查学生对外经济方面的知识能力, 要求学生通过读图获取到进出口商品的变化规律, 提炼出有效信息并对其分析整合, 形成综合信息后对照备选答案方可正确选出。在选择题中出现这种图表, 这在近几年的考题中没有出现, 考生很有可能只读文字而忘记看图表, 或者对图表只是“走马观花”一趟而无法提炼出有效信息的内容与价值, 从而选不出正确答案。

再谈谈“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项能力的思维过程一般是这样的:运用已学知识—联系试题内容—分析说明问题, 该类题目的问法也基本如此, 如第39题第 (5) 问:“运用经济常识的知识, 结合材料谈谈延安的发展措施及依据。”回答该题首先要锁定角度 (经济常识) , 然后分析材料 (三个方面: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 , 最后梳理出答案要点。另外, 这道题目容易忘记的是每条措施的依据, 这必须从材料中去寻找, 即延安在发展三大产业方面的优势 (可摘抄部分文字) 。

最后来看“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 这是指通过理性思维后, 用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的专业术语正确作答, 精心组织表述答案, 切忌信口开河。如第38题第 (3) 问考查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的重要性, 首先要将角度锁定为《哲学常识》的实践观, 然后才是对这个知识的描述和其重要性的阐述, 最后要准确对应于西藏的发展, 否则就会张冠李戴, 洋相百出。

二、对2012年高考备考的几点看法

1. 强抓关键。

深入研究《新课标》、《考试说明》及考纲考点, 切实加强对近五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把握重、难点和高频考点, 重点复习, 强化训练。

2. 夯实双基。

“万变不离其宗”, “书本是高考的本钱”, 历年来高考备考复习的基调都是“夯实基础, 回归课本”, 2012年高考备考复习也不例外。夯实基础务必做到“准确”、“扎实”, 切忌“大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3. 联系实际。

以实际问题为中心, 以人类共同关注和面对的问题为背景, 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高考文科综合特别是政治试题的显著特征, 而高考题目又遵循“稳中求变, 动中有静”的规律, 这就要求师生在抓好双基的同时要把握时政、强抓热点, 其中科学发展观依旧是我们备考的灵魂, 需要重点加强。

4. 科学备考。

创设情境, 激发课堂活力, 在新授课时教师都会重视, 但在高考备考复习课中教师往往会认为耽误时间, 一讲到底, 使课堂气氛沉闷而枯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要创设情境, 激发课堂活力。至少每周得科学安排一至二节情境教学课, 用于讲解一些高频考点。

上一篇: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下一篇:销售内勤(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