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2024-06-29

怎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通用9篇)

篇1:怎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怎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澧县小渡口镇中学曹杰

语文的教学任务,一般的看法是:掌握语文工具,培养读、写、听、说的能力,这是无可争辩的。从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来看,语文教学既要发展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又要重视语文素质的培养,在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素质、思维能力、语文情趣等方面有所提高,训练学生把知识转换为适应于新世纪社会的能力。那么如何进行语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呢?

一、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真正落实到课堂之中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没有独立的过程,而是结合听、说、读、写,一点一滴逐步加深和提高的,重在感染、渗透,潜移默化。教师应将语文教学任务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到语文训练的全部活动中去,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一样,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如在词的教学上,我们就可以从词语具有的形象化特点入手。人们在交际、交流思想时,对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的概念,通常就有一定的、相应的表达方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和抓住它的感情色彩,把它放到句甚至段、篇中去辨析,这个辨析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实施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和教育的过程。如鲁迅先生《藤野先生》一文,开头第一句话;“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一词,《现代汉语词语》解释为“只,不过”的意思。放到句中即为“东京也不过是这样。”联系课文所描写的具体人物和事件,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我们就能深刻体会到这个词的表达作用:鲁迅满怀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热请,飘洋过海去日本留学,但到东京看到的,却是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终日赏花跳舞的情景,他极其失望,于是发出“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的感叹。“无非”一词的失望意味就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其次,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语文的情感教学是建立在对字、词、句、段的钻研分析把握之上的,各种情感的交织、汇总、升华,也只可能源于对课文内容具体分析、理解、掌握。在教学教程中,我们应对字、词、句、段等进行仔细推敲。如汉字的音、形、义其内涵就是很丰富的。而句段则有的能直接表现中心思想,有的能代表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构思特点,因而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其对于表达思想内容的作用,甚至作为思想教育的突破口。另外从整体上去领会,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就能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如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我们应领会文章的情感基调是哪一种呢?是“愤”。其凛然的正气,悲愤的心境,形成了他演讲悲愤的基调,悲愤的语言,可谓色彩鲜明、爱憎强烈。教师在教学时则应进入角色,充当演员,以现身说法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其产生强烈的爱与恨,其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发展性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不要象过去那样只停留在对阅读材料的识记和理解上,而要让他们对之进行积极主动的感知、思考、探究,有所领悟和发现,进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这样,才会有个性的张扬,才会有创造思维火花的迸溅。

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采取新颖有趣的方式,引导和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可以通过讲述与文章有关的人物故事、成语故事等,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也可以从寓言、格言入手,让学生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进行阅读。还可以由幽默、笑话切入,给学生提示阅读的内容或阅读要达到的目标。还可以选取图画、录像、音乐等特殊媒体,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增强他们阅读的敏捷性,感悟文章的妙处。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要真正起到一个导师的作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心底里产生一种“我要读”的内驱力,从而逐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以及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在写作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作文教学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也要重视作文教学,并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作文中大胆地写“我”,写我之所见、所闻、所思及喜怒哀乐,写我最想说、最想做的事,并有别于他人的见闻感想,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学生也才能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心底里真正喜欢作文。

语文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将创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自由作文,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弘扬个性。“作文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等,只有让他们大胆地在作文中张扬自己的个性,“以我手写我心”,这样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欲望,自觉地把写作当作一项必备的技能,为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服务,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在语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精神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普遍得到了重视,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无疑应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面对这一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就要适时地调整教学观念,变一味地让学生记教学参考书上“思考与练习”的答案,词语解释,段落分析,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研究、探索,去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变无条件地接受教科书和老师的观点为有选择地接受,鼓励他们对现成的结论进行挑剔,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教师。变注重学生思维的结果为注重学生思维的过程,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是有独特性,新颖性。要爱护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的火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获得创新的愉悦。

在平时的语文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学会排疑解难,透过现象看本质,探求新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引导他们学会举一反三,把握规律,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引导他们注意特殊用法,调动知识储备,产生顿悟,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引导他们克服思维定势,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引导善于通过画面,把握意境,进行创造想象,培养思维的独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二、积极挖掘语文第二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因此,课堂教学本身不应局限于有限的课本知识和教室时空,而成为封闭式的教学,限制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限制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教室外、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要积极创设教学环境,将生产和生活实际引进课堂,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小组或开设多种活动课程,为学生创造实际观察、参与实践和运用知识分子分析具体事物的场所,让所有学生都来参加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教师应告诉学生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他们寻找答案的方法,竭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学习和实践是一种非常艰苦的脑力、体力劳动。它要求学生不断地克服外部困难和内心障碍,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因此,通过多种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而且可以加强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极大地改变他们意志力弱、自理能力差等现象,并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完善个性,健康发展。从而,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品质以及知、情、行、诸方面协调发展,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篇2:怎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艺术潜能也是特殊才能,特殊才能不等于天才,后天的环境与后天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中学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尽量为中学生创造机会:对中学生的教育忽冷忽热,要求水准忽高忽低,没有细微的教育方案,没有长远的打算,便不能使中学生艺术活动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中学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素质是指人们后天通过环境的影响和教育训练,而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中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潜力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中学生都在其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都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中学生个体心理素质的内化,是提高中学生身心素质所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它保证了中学生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全面发展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最根本途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是促使中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也是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而中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就是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理解的深化。音乐,是以音为材料,由人声或乐器直接传达的感情的艺术。学习音乐有助于欣赏音乐美,还能更好地欣赏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提高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情操、性格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列宁曾说过:“音乐,是对人们进行教.应该抓住机会,不失时机地给中学生科学的指导。中学生进入学校时就已经掌握笔“涂鸦”了,将笔和纸交给中学生,特别是把颜色鲜艳的笔交给中学生,不仅使中学生画画的要求得到满足,也能刺激中学生视觉的发育,使手指、胳膊得到锻炼,促进小肌群的成长。假如此时教师看到中学生因一画而撕破了纸,笔也扔到地上便训斥中学生,就会在中学生稚嫩的心灵时种下笔和纸不可随便乱动的种子,那么,这个中学生长到可以不撕纸的年龄时,已经不喜欢这种最普通的文化用品了。

关心中学生的各种兴趣:中学生对事物感兴趣时,也是最有指导效果的时候,错过这一时机,将给中学生带来终生缺憾。日本幼儿教育家井深大先生指出:人的脑细胞网络是由出生后受到刺激,逐步发展与完善的,人生下来就具有各种细胞,其功能起初是潜在的,如果不适当地给予刺激,它们便不能分裂增殖,很可能在发挥作用之前就告终结。兴趣就是对这种潜在的种种细胞给予有效的刺激。如果这种刺激持续则强烈,兴趣就会使细胞增加。童稚期,大脑细胞需要多种刺激,从而为具备多种功能作准备。兴趣的变化不是坏事,它是人自身才能增加的表现。当中学生想知道事物的名称。或者想叫教师给他们念书讲故事时,教师以“真讨厌”“我很忙”的态度予以拒绝,与一个个地解答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满足中学生的要求相比,其结果迥然不同。让中学生自发地对艺术产生兴趣,教师想培养中学生某个方面的艺术才能,不要过于性急,急于训练中学生会打乱中学生兴趣爱好的临界期,使中学生永远地失去某种能力发展的可能。教师急于求成的结果使中学生逃避超负荷的训练,因为繁重的、强迫的刺激将使中学生产生厌恶情绪。

让中学生体会到进步的乐趣:切忌嘲笑中学生的努力。在培养中学生的“艺术细胞”时,随时保护中学生的积极性,对中学生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高度赞赏,即使中学生提出教师不屑一顾的问题,教师也要表示关心,承认中学生付出的努力。

龙山镇初级中学

篇3:怎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一、语文学科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自然科学学科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的联系与区别

(一) 联系

1.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 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学科教育与自然学科教育都能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语文学科是反映生活的工具, 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现象、生活经验、人生哲理、科学知识和对人生、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态度和情感。语文学科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是语文学科知识构建的基础, 尤其是:自然科学学科方面的知识是语文学科有关科学知识方面的理论基础, 是支撑语文科学内涵的重要因素之一。

3.教学手段的开放性与整合性。

在语文学科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整合自然科学学科知识, 鼓励学生对科学知识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启发他们发现、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熏陶和科学教育, 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整合人文科学, 特别是语文学科,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区别

1.教学目的的不同。

科学素养培养时, 更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熏陶感染作用, 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人文素养, 而不是刻意追求学生的科学知识、研究科学方法等科学素养的系统和完整。专业性比较强的自然科学学科, 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培养时, 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能力及科学品质。

2.教学侧重点不同。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时, 还是在重点培养好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下,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自然科学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知识、探究科学的能力, 尽量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探究科学的能力系统和完整, 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的魅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科学素养的成效不同。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时, 重视语文的感染熏陶作用。语文教学专家在编写语文教学课程时, 与时俱进, 能够向学生们及时传递最新的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时, 内容系统, 知识精透, 方法正确、科学。师生对教学内容要掌握全面, 科学能力要有显著提高。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及其他素养。

二、探索语文课堂教学合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与策略

(一) 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语文教材是由一系列文质兼美的文章组成。徜徉其中, 既可以领略古人的神思妙作, 又可以欣赏现代人的优美佳作。当然也有很多篇与科学方面有关的文章, 向学生们介绍著名的科学家, 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主人公、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的文章《送你一束转基因花》等, 对日常生活和平时见闻中的实例加以深化科学知识, 使学生觉得亲切, 善于使用新鲜贴切的比喻加以说明科学道理, 使学生觉得形象可感;这样学生对深奥的科学知识与科学道理在轻松的叙述中理解和掌握了, 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 倡导新型的学习方法,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科学知识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知识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知识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自主合作, 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

(三) 促进学生进行丰富的课外阅读,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开阔学生的视野, 陶冶学生的情操, 丰富学生的心灵, 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教会学生阅读的习惯, 是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此, 我专门从每周的语文课中抽出专门的阅读课, 教授学生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达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四) 组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 让学生观看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对中国3600万中小学生进行太空授课, 同学们既学到了科学知识, 又激发了科学兴趣, 培养了科学的能力, 让学生能有机会深切感受到祖国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 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 我们只有认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 领悟“科学素养”的真正内涵。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 才能通过语文教育, 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 (著) , 杜殿坤 (译) .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张伟刚、严铁毅、张严昕.专业技术人员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9.

篇4:怎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68-0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只有把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学科课堂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因而。我常常有意识地把信息素养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起来。

下面,结合本人执教《五月端阳》(浙教版第十册)一文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课前查询式检索,养成搜集信息的习惯

传统教学的课前准备,教师总是独自忙忙碌碌地进行,对学生只要求他们做读课文、查生字的预习,跳不出教材这一狭窄的空间。上课时,教师面对具有旺盛求知欲的学生提出的各种“始料不及”的问题,常有“应接不暇”或“无言以对”之感;而另一部分学生学习则显得很被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早一点把要求告诉学生、和学生一起备课,即让学生在预习时质疑。然后自己收集与本课学习相关的材料解疑,会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五月端阳》这篇文章前,我告诉学生:我们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许多传统节日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说故事。端午节就有挂菖蒲、悬艾草、缝香袋、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同学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查阅端午节的来历及习俗,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学生通过询问家长、查阅书籍、上网搜索浏览等,知道了端午节与屈原、伍子胥、孝女曹娥、侠女秋瑾等人物有关。不少同学还利用信息课下载了有关端午节的风俗图片和屈原的作品“楚辞”等课外资料,了解了许多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网络信息丰富异常,学生在网上学习,使得小小教室与大千世界紧密相连,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预习时许多学生填了信息卡,我将信息卡和图片在墙报上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交流,这满足了孩子们的学习需求。上课时,由于学生对课文相关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学起文章来更有兴趣,时时处于一种主动渴求之中。教师也不会因学生种种提问而手足无措,能够主动地指导学生学习。

这种课前“查询式”检索,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始。经常训练,学生会逐渐养成主动搜索信息的习惯。

二、课内解难式交流,提高运用信息的能力

学生检索的信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类与课文的一些次要内容相关联,对阅读理解课文影响不大,只需作一般了解;另一类对解决文章的重点难点有帮助,上课时就要很好地加以运用;还有一类能启发学生继续探究,可在教学结尾拓展延伸时运用。

《五月端阳》一文的重点和难点是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人们对屈原的怀念,从而懂得无私无畏、忧国忧民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课堂上,我让学生结合课前检索到的信息和课文内容感受屈原其人。学生们通过阅读课外资料,了解到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曾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再回到课本中,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最能反映屈原爱国情怀的语句:“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一心想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长叹一声:‘永别了……祖国!’纵身跳入江中。”学生读罢,似有满腔悲愤无处述说。此时,我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屈原,面对着滚滚汨罗江,你会怎样倾诉?”学生们有的说:“怀王阿怀王,你当初为什么不听我的劝告,如今弄得如此下场。真是可悲啊!”有的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啊!”还有的说:“楚国的百姓们,我屈原对不住你们,不能让你们过上好日子!”学生体会到了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朗读屈原的话时自然而然地读出了那种悲愤、无奈和绝望。在学习“包粽子”这一风俗时,除了进行句式训练外,我还补充了《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煎熬。”学生很容易就把它与屈原的人品联系在一起,从而明确了端午节吃粽子的另一层内涵。在学习“赛龙舟”片断时,我又播放了“龙舟竞渡”的视频资料,学生在热闹的场景中感受到人们对屈原高风亮节的赞颂。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把课堂上的板书整理成一首现代楚辞:“五月端阳兮思屈原,爱国诗人兮美名扬。粽子飘香兮寄深情,龙舟竟渡兮颂英风!”学生读着、感受着,仿佛就在与一代伟人面对面地交流。可以看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而且体会到了信息检索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三、课后拓展式作业。强化整理信息的技能

篇5: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演讲稿

王涛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何谓语文素养呢?它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语文素养这一时代性的概念的产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全面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就要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将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不懈追求。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入教材,引领学生直接体验教材中作品的人文内涵。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程中所选择的每个语言教学素材,都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材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首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读教材作品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中的人文内涵。“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整合课程素材,熔铸自己的教学情感,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为学生理解作

品,直接参与情感体验打开方便之门。如我在上《园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就充分地利用了作品自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和创造,利用多媒体来有机整合与文本相关的文史材料,图文并茂,音像共存,在背景音乐的衬托下,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在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感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成知识,增进能力,促进爱国情感的形成。我在整个引导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层层铺垫,以情导情,以情激情。要的是其情激荡着读者的心扉,打动读者的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受到了一次动人心魄的爱国情感教育,给人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触。

二、在大量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童年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一个个美丽的时刻,用人类文化的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让阅读成为孩子们“诗意栖居的家园”。语文课只有建立在阅读的背景下,才能真正高效高能,走向成熟。

三、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1、以现成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那么他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有。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教师的范围、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获取知识的角度,引导学生围绕新学的语文内容去广泛收集信息,通过图书馆、阅览室查阅资料,还可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

另外,教师还须利用机会创造语文的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阅读课的评论、办手抄报、墙报、黑板报、举行故事会、推荐最喜欢的读物活动、朗读比赛、接故事比赛、读书报告会、读书征文等,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篇6:怎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实践活动是搭建语文课堂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通道,是沟通语文课堂教学和与课外活动的桥梁,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基础课的延续和必要的补充。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智力和组织协调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如何让语文实践活动融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发挥语文课的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论联系本校实际,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研究:

一、让课文情境化

教师将课文为“引子”,根据实际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再指导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彭素荷老师的《将心比心》教学中,彭老师的课堂结构为:情境导入、初感课文、深入体会、课外延伸。课前,她以掉在地上的香蕉皮为切入点,情境导入;课初以“阅读小法宝”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大意(读一读);课中,彭老师设计了“移情体会”环节,将文中的“悄悄地……”等句段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换位思考,切身体会到受帮助的奶奶和受鼓励的实习生的感激之情,更体会到阿姨“处处为他人着想”和母亲对护士的“宽容、理解、鼓励”的高贵品质(品一品);课后,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把生活中遇到这种“将心比心”的事情先说一说,再写一写。这样就把学习课文和真实的生活情景融合在一起。学生通过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写一写这四个环节让语文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实施。

二、让课堂社会化

教师要以课堂为平台,引导学生把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把课堂中不知不觉学到的语文知识指导语文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在笔者的《格言警句伴我行》教学中,课前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做人、惜时、学习、励志等四个方面的格言警句,提高了学生对做“四好”小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通过学生征集—朗读—背诵—格言警句大闯关—格言警句大赠送等教学环节,组织全班同学来了一个“格言警句大聚会”。这不仅提高了学生根据主题收集、分类、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掌握了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感悟思辨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再如,李鸿燕老师的“陆河的民风民俗”的课例,她把“陆河的民风民俗”和陆河的日常社会生活非常吻合,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亲近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两节课不但很好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查找资料,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还以课堂为契机,指导学生在以后的社会学习生活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收获很大。

三、让生活语文化

教师要注意沟通课内外、学科间、校内外的联系;重视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将学校、家庭、社会和语文学习形成一个整体,整合语文教育资源,拓宽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享受学习成果带来的快乐。为此我们语文课题组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有:

1.安全伴我行,学校在行动。具体操作如下: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罗校长有关于安全知识的讲话;班主任利用每周一第一节课的周会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红领巾广播站会在全校中高年级学生中征集关于安全的文章,利用每周一广播时间进行朗读;校园文化墙上有宣传安全的知识;学校组织关于安全的手抄报比赛评比活动;利用黑板报宣传有关安全的知识等。

2.宝山希望小学以“读至善至美书,做自信自强人”为育人目标,引领宝山学子“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努力打造诗韵校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理想的乐园,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理想的舞台,为学校的提升搭建有教育品位的平台。为此我们组织的语文实践活动有:营造经典氛围,在学校的走廊上、教室里张贴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和有名的诗词等;诵读经典比赛,通过让学生诵读优秀诗词、名篇、警句等经典,创新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教育活动的内容,使“诵读经典,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晨读课上,人人诵读经典;红领巾广播站,每天播放经典;每周的升旗礼上,全校师生一起诵读经典;班级口号里有经典;我阅读,我快乐,三至六年级学生看经典后写读书笔记,每月评奖一次;轻叩诗歌的大门;夏日诗歌联邦会等语文实践活动。这样学生不但吸收了传统文化中博大厚重的精华,也提升了道德修养,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开启智慧,增长见识,提高了语文素养。

3.合理利用社会语文环境,有效的开发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社会,让学生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在沟通交流中促进自身的内外部语言体系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在这方面我们采用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格言警句伴我行;调查陆河的民风民俗;暑假吃喝玩乐分享汇;师生共写“我心中最美的教师”;参加读“红色”作品有感征文比赛;创文创卫活动;遨游汉字王国等。

四、小结

作为课题的研究者要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教师是学习实践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演好语文实践的“主角”。作为课题的研究者还要注意综合地把握语文实践的目标和要求,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字词句篇的学习和运用要结合起来一起进行。在阅读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的眼、口、耳、手、脑并用,以思维为中心,相互结合。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方法,因地制宜的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另外还要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活动良好的合作态度。

参考文献:

[1]许展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J].新课程学习,2011(12).

[2]王帅.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09(04).

篇7: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浅谈

建始县民族实验中学  胡传和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许多地方的新的课程评价系统却尚在构建之中导致教与学中诸多矛盾日益突出,成为新课程的桎梏。

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是套在语文教学上的一个“紧箍咒”,因此,训练仍是握在教师手中的一根如意精骨棒,用以除魔斩妖。昔日的题海战术,便在新课程推进中愈演愈烈。课后作业,《课外作业》,据称是与“新课程同步”的各类版本的辅导资料,使学生苦不堪言。大量机械重复的语文作业,不仅霸占了学生学习时间,还蛮横地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快乐,严重地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语文作业重要,而且必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道理也很简单,任何技能的获得,都必须凭借作业,进行练习。说到底,技能是一种知识的整合与运用。因此,语文作业便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题海战术的危害,其实质是片面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牺牲的是学生的发展及创造潜能,为此,许多有识之士曾痛心疾首的奔走呼号。

题海战术的再度泛滥,已严重地把新课程的实施推离正确航。故而,只有从题海中空围,新课程的航船才会正常的扬帆远航。

从题海中突围,突破口应选定在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即减少大量刻意追求纯语文知识、抄抄写写、机构重复的作业,在精选精练的基础上,将语文作业转移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以实现“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中的一项研究任务、一次专题采访、一次调查报告、一件用品制作及说明、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一个主题绘画、一套摄影作品等等,都是语文作业。这些作业的完成,不仅有助于巩固知识、深化知识,而且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丰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造才能。

把语文作业转移到实践活动,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搜集材料,积累语言

事实证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其基本途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和丰富的语言积累。那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搜集语言材料的作业,诸如收集成语、俗语、谚语、网络语,分类摘录名言警名,抄录背诵精短古诗,剪报收集时文等,可以促使学生动脑动手,有效扩大阅读量,拓展语文视野。这样的作业不但形式丰富,更为主要的是学生易做能做,兴趣浓厚,因而在积累知识语言的同时,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二、利用媒体功能,丰富语文素养

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是学生求之不得的`。利用媒体学语文,既迎合了学生趣味,又简便易行,对丰富学生语文素养十分有益。如:让学生经常性地从从收听的广播节目或收看的电视节目中,选印象深刻的进行播报、评述;或让学生网上就老师选定的话题聊天。这样做,不但有益于口语交际,更能让学生“事事关心”,丰富语文素养。

三、手脑并用,情景中学语文

有句话说: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无疑是至理名言。让学生做贺卡、书签,并为之说明;为课文搜集图片,配以解释;给课文插图,写解说文字;办手抄报、壁报、黑板报等,将语文作业渗透其中,置于情景里,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促进绘画、联想、想象、创新等能力的有效发展。

四、体验角色,提高语文素质

学生个性,千差万别。有的好奇心足,有的好胜心强;有的喜欢画画,有的擅长音乐,

篇8:怎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因此, 语文教学中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它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目前的语文教学如何呢?相当一部分学校由于陈旧的传统观念、评价方式的单一、教师人文素养不高等原因, 导致语文教育中缺乏人文化手段、教学中缺乏人文精神渗透、教师缺乏对学生人文关怀、优等生到用人单位“会做事”却不“会做人”。这种触目惊心的现实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许多的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 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刻不容缓。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还语文教学以人文性。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 应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教师自身需具备很高的人文素质

常言说, 身教胜于言教。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教师通过身教感染学生, 让学生耳濡目染, 要比空洞的说教效果好得多。语文教师要尽量做到, 这并非易事, 必须苦练基本功, 刻苦钻研业务知识, 在传道授业方面做到出类拔萃、作风严谨、工作踏实, 在与学生交往中努力做到平等对待, 等等。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教材丰富的思想内涵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有力凭借, 这些思想内涵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过程中被学生理解和吸收, 对他们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使其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首先, 语文教材所选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 展示人生真谛, 赞颂真善美, 鞭挞假丑恶。它们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 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想, 陶冶学生情操, 净化学生心灵。例如:学过舒婷的《致橡树》, 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学习闻一多的《太阳吟》、屈原的《离骚》, 教育学生反复诵读理解意象的基础上, 加深对祖国的浓浓热爱之情;学过艾青的《礁石》, 学生被一个在艰难中奋进的不屈不挠的民族或一个坚强、达观的战士形象所感染;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学生禁不住被青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豪迈气概所折服。

其次, 语文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 通过塑造文学形象反映人类社会生活, 展示人类真善美, 假丑恶。接触各种类型、性格的人物形象、感受、生活经历, 体验悲欢离合, 通过不同人物命运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发现人类社会生存、生活的基本准则。

三、创设情境, 帮学生进入意境, 使学生喜欢、亲近文学, 对语文课感兴趣, 积极诱发学生蕴蓄的思想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师的语言修养,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又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所以, 语文课常采用情境教学法, 即通过生活的展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图画再现、联想、想象、表演体会等多种手段同语言描述相结合, 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特定情境中,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凭借这种兴趣, 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 以及情感意志的陶冶结合成一个整体, 作用于学生的心理, 以促使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结合。 (下转283页) (上接281页)

四、教师用激情点燃学生激情, 使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

所谓感动, 就是思想和情感上的认同, 就是心灵之弦的共鸣。在文学作品中, 文学形象、文学意境本身就是促进学生产生这种认同、共鸣的很好的“召唤结构”, 但由于它蕴蓄在字里行间,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营造另一个可视可闻可感的“召唤结构”, 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以此来感染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 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 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 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 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课堂上, 教师可能是浪漫奔放的李白, 也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杜甫;可能是对爱情充满梦想的舒婷, 也可能是因思夫愁情而消瘦的李清照。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要让学生动情, 自己必须先动情。文章不是无情物, 语文教材以情动人的文章很多, 在营造特定的情景氛围的基础上, 可采用情境教学法, 通过咀嚼词句引入意境, 从多方充分揭示。除此之外, 还可用美读、联想、想象法等以情激情。情境法中值得一提的是表演欣赏法, 注重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对故事和戏剧部分教学, 课外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研究教材, 搬上舞台, 如《丑小鸭》、《骄傲的小燕子》, 用戏剧表演形式教学, 通过表演, 学生能力得到锻炼, 表演欲得到满足, 同时文章中语言深深印在学生心中, 学生在具体情感体验中学到了知识。另外, 常采用方式是有表情地美读, 情动于衷而形显于外, 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不加任何掩饰地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

五、营造人文环境, 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育就是在特定的时空中, 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活动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确立“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而它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方式。所以, 强调自主学习,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营造人文环境, 即营造平等、信任、尊重、和谐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组织趣味活动、交际活动, 如戏剧教学中进行变脸 (表情) 训练、拟声摹状训练;故事、童话、儿歌课上, 学生唱唱、跳跳、玩玩、演演;模拟幼儿园讲课;自发组织辩论赛。小组讨论、戏剧表演体现了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 重在探求事物的过程, 而不是只关注结果, 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 培养个性。

六、开辟第二课堂, 鼓励课外阅读经典, 加速人文素养的深化

篇9:怎样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科学素养;语文教学;联系与区别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A

我经过细心地研究发现,在语文教科书中有不少课文的内容与科学技术相关,特别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关,这充分说明教育专家们利用语文教学这一平台,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们传授科学知识,接受科学思想的熏陶,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语文学科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自然科学学科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的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

1.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学科教育与自然学科教育都能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语文学科是反映生活的工具,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现象、生活经验、人生哲理、科学知识和对人生、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态度和情感。语文学科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是语文学科知识构建的基础,尤其是:自然科学学科方面的知识是语文学科有关科学知识方面的理论基础,是支撑语文科学内涵的重要因素之一。

3.教学手段的开放性与整合性。

在语文学科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整合自然科学学科知识,鼓励学生对科学知识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启发他们发现、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科学熏陶和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整合人文科学,特别是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区别

1.教学目的的不同。

科学素养培养时,更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人文素养,而不是刻意追求学生的科学知识、研究科学方法等科学素养的系统和完整。专业性比较强的自然科学学科,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培养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能力及科学品质。

2.教学侧重点不同。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时,还是在重点培养好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能力。自然科学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知识、探究科学的能力,尽量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探究科学的能力系统和完整,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科学素养的成效不同。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时,重视语文的感染熏陶作用。语文教学专家在编写语文教学课程时,与时俱进,能够向学生们及时传递最新的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时,内容系统,知识精透,方法正确、科学。师生对教学内容要掌握全面,科学能力要有显著提高。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及其他素养。

二、探索语文课堂教学合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与策略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语文教材是由一系列文质兼美的文章组成。徜徉其中,既可以领略古人的神思妙作,又可以欣赏现代人的优美佳作。当然也有很多篇与科学方面有关的文章,向学生们介绍著名的科学家,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主人公、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的文章《送你一束转基因花》等,对日常生活和平时见闻中的实例加以深化科学知识,使学生觉得亲切,善于使用新鲜贴切的比喻加以说明科学道理,使学生觉得形象可感;这样学生对深奥的科学知识与科学道理在轻松的叙述中理解和掌握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倡导新型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科学知识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知识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知识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自主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

(三)促进学生进行丰富的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心灵,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阅读。教会学生阅读的习惯,是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专门从每周的语文课中抽出专门的阅读课,教授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四)组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让学生观看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对中国3600万中小学生进行太空授课,同学们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又激发了科学兴趣,培养了科学的能力,让学生能有机会深切感受到祖国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我们只有认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领悟“科学素养”的真正内涵。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策略,才能通过语文教育,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张伟刚、严铁毅、张严昕.专业技术人员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3]李忠康.教育学[M].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上一篇:山西新绛中学课改模式下一篇:竞选生活委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