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设双一流

2024-06-24

高校建设双一流(共6篇)

篇1:高校建设双一流

对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估计是大部分考生所向往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出来了,那么大家知道是哪些学校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按学校代码排序)

北京大学:(自主确定建设学科并自行公布)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清华大学:(自主确定建设学科并自行公布)

北京交通大学:系统科学

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林学

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地理学、系统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戏剧与影视学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中央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应用经济学

外交学院:政治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学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学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设计学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

南开大学:应用经济学、世界史、数学、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天津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

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

山西大学:哲学、物理学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内蒙古大学:生物学

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

大连理工大学: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东北大学: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工程

吉林大学:考古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延边大学:外国语言文学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世界史、化学、统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

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

东北农业大学:畜牧学

东北林业大学:林业工程、林学

复旦大学: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

同济大学:生物学、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工商管理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中药学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生态学、统计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

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学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

上海大学:机械工程

南京大学: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东南大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

河海大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江南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南京林业大学:林业工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

浙江大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园艺学、植物保护、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

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厦门大学:教育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

福州大学:化学

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临床医学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水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郑州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

河南大学:生物学

武汉大学: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

湘潭大学:数学

湖南大学:化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

中南大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

中山大学:哲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工商管理

暨南大学:药学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华南农业大学:作物学

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

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

海南大学:作物学

广西大学:土木工程

四川大学:数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四川农业大学:作物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学

西南大学:教育学、生物学

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

贵州大学:植物保护

云南大学:民族学、生态学

西藏大学:生态学

西北大学:考古学、地质学

西安交通大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畜牧学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兰州大学: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

青海大学:生态学

宁夏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石河子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宁波大学:力学

南方科技大学:数学

上海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防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海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

空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

关于“双一流大学”的含义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亦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建设过程中,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和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等情况,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

大学学习规划范文参考

高中步入大学,是新的起点,新的挑战,一切将要从零开始,为此我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和对自己学习中的提出的要求,来完成我的学业。

一、学习目标要明确,做好切实可行的计划。

根据学校要求,大概需要7个学期来完成学业。

二、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习课程中,精心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时间,抽出1小时去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完成学习任务。

三、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在课前,做好预习笔记,有针对性的列出重点和难点并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便于以后查阅和复习。课上,做好听课笔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认真地完成布置的作业,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

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要按质按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学习任务。还要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

五、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遇到疑难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或者通过电子邮件与老师同_系,寻求辅导和帮助。

六、及时做好考前的复习工作。

考前复习是学习过程的最后阶段,要对整个课程的学习进行检查和补充,总结经验。

七、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计算机网络加强学习。

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我要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定期浏览,以便及时的调整自己学习进度和策略。通过网络网上课件和学习管理平台的学习。

八、不断加强专业学习,确定补修专业。

为了加强综合素质,还需要在完成学业后,不断地加强与自己的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来完善自我。吸纳新的技能和知识充实自己,提高分析和处理工作的能力,注重总结经验,完善自我。

总之,虽然客观制定了个人初步学习计划,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与不足之处,还需要今后根据自己的切实情况,在学习中不断地补充,加以改进、及时地总结经验,以合格的成绩来完成自己三年的学业。

为实现自己的计划目标,我会合理安排好时间,用心、用力的学习,努力拼搏,挑战自我。

2022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篇2:高校建设双一流

现在是2020年。

按照绝大多数“双一流”高校的建设方案,其建设第一阶段已经结束,近期目标已经实现。

各校的改革,大多集中于这些领域:师资、人才、学科(科研)文化以及社会服务能力。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根本在于培养一流人才。”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2017年这么说。南开大学前校长龚克也表示,“双一流”建设以青年学生为目的,是应该以青年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其有六个要素:人、教学、科研、合作、文化以及制度和服务。

高校如何招生,如何建设人才队伍,又如何考核人才?让高三高分考生小王和青年海归人才小李,带我们一探究竟。

翻转课堂,博士实行“申请―审核”制

小王面前摆着42所“双一流”高校。他在想一个问题――选什么专业?

不过也不用太过纠结。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一批“双一流”高校已经开始实施本科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学校会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引导课程,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学科兴趣,从而找到合适自己的专业方向。

如果小王兴趣面广泛,也没事,多所高校都推出了高水平交叉学科项目和专业。比如,南开大学有“通用+非通用”“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了“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清华大学还推进各学科实验班建设,打算培养一批国际化领军人才。

总之,小王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小王完全能感到学校对自己的重视。他对老师的考核,也纳入了教师的晋升和聘期考核指标。如果在学校学得好,在北大,他还可以拿到新设立的荣誉学位。

课堂也不一样了。对小王这样的“00后”来说,传统课堂怎么能吸引他?学校推出了“互联网+”,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基本都是“线上修课+线下研讨”,慕课玩得飞起。

作为一个学霸,小王还想继续深造。他上硕士研究生或许会更难。北大已表示,要控制学术硕士研究生数量,适度增加博士研究生数量。清华也说了,适度降低硕士生培养规模、扩大博士生培养规模。

那就直接念博士吧!想念博士,流程也有些不同,很多学校全面推行了“申请―审核”制,发挥导师和专家组在招生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死记硬背通关没用了,要有学术志趣和学术能力。

念理工类博士的话,东北大学以“东大―宝马汽车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东大―东软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等模式为示范引领,扩大了与现代高科技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博士研究生合作,探索了依靠产学融合培育人才的模式。小王可以考虑一下。

如果小王要念文科博士,还得提醒一句,被称为“人文社科一面旗帜”的中国人民大学全面实施了博士四年基本学制改革,强化了博士研究生考核和淘汰机制,想要混学位,三思而后行。

青年人才得到学校全方位呵护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师资。2017年,众多“双一流”高校将“加强师资建设”,写入了“双一流”建设方案。

对2020年的海外归国青年小李来说,他会遇到什么呢?

可以肯定的是,他有诸多机会。

小李若想去北京的.名校,清华大学可说了,他们建立了青年教师的职业导师制度,聘请长聘教授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进行指导。通过教师发展中心,对青年教师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培训进行统筹。小李会获得组织全方位的关爱。

如果他想去上海看看,上海交通大学也建立了对各类人才的稳定支持机制,加大了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它推进“新进青年教师启动计划”“优秀博士毕业生海外博士后储备计划”“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SMC―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及各类教学培训计划等系列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的落实,实质性地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在事业起步阶段面临的难题,支持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如果小李嫌上海房价贵,他还可以去西安。西安交通大学有“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以中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重点,建立健全教师发展支持体系。西安交通大学要打造西部

人才高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在创新港建设了“中国西部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如果小李去了,那就进入了学校未来发展的人才储备库。

要是小李想去北方看雪,没问题,东北大学等着他。

东北大学创新了有利于青年教师队伍选拔培养的建设机制,重点引进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和青年人才团队。推进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了青年教师准聘制度、骨干教师遴选制度和青年教师晋升绿色通道制度。

也就是说,对求贤若渴的高校来说,小李会是重点关注对象。

非升即走成趋势,拿多少钱看绩效

但对小李来说,压力也是巨大的。一旦进入高校,达摩克利斯之剑就在他头上高悬。

因为,“双一流”高校实行了“预聘―长聘”制。通俗来说,就是“非升即走”。在经历五六年的考核期并通过后,小李才能成为长聘教师。教职不是铁饭碗,但一旦获得长聘,小李则可以沉下心来做研究,不用被每年的考核捆住手脚,纵使十年磨一剑也无妨。

一直以来,“一把尺子量所有人”的考核机制为人诟病。但小李可以放心了,高校在持续深化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和考核。

北京理工大学就表示,希望每一位教师在各自群体中都能人尽其才,成为各自领域的领跑者。他们制定完善系列岗位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完善管理职员分类评审机制,研究并启动专职实验队伍聘用及激励机制改革;推进非事业编制高层次人才、专职科研人员、技术支撑人员聘用工作。

如果小李志不在科研,愿意将更多精力投入教书育人,没有关系。像上海交通大学就实行了师资分类发展改革,完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和多维度的教师发展机制,建立“同台竞技、同轨运行、共同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南开大学则实行了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为主型和科研为主型三类岗位分类管理和分类考核评价与激励,建立专任教师分类竞聘和淘汰流动机制。

在薪酬和激励上,小李也会面临一个不太一样的体系,“绩效”是关键词。

我国高校现行工资制度以单一工资制为主体,对高校来说,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资制度,发挥薪酬对人才的激励作用,仍是他们需要探索的重要一步。

2020年,北京大学已经加强了激励体制机制建设,统筹规划了薪酬体系,更加重视荣誉激励和精神激励,还建立了以成就奖励和荣誉职位为主要内容的高层次荣誉激励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明确,实行以创新增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分配机制,使科研人员收入与其创造的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紧密联系。而且,要完善与学校、院系发展相适应,层级梯度合理,动态激励充分和具有长效机制的绩效薪酬体系。

小李和小王的故事纯属虚构,但2020年,我们就会遇见这样的小李和小王,他们就会和已经完成“双一流”建设第一步的高校见面。

篇3:高校建设双一流

一、“双一流”建设对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求

作为新一轮国家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具体实施,“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杠,以改革为动力,分三步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从宏观价值导向上着力提高高校解决国家和地域重大需求能力,微观导向上促进高校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调控方式是以学科为单位的绩效考核。高等教育从“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工程建设范式向“一流学科”发展范式的转换,要求各高校在充分理解中央政府的政策意图基础上,开展高校综合改革,尤其开展管理创新,破除目前阻碍高校一流学科发展的藩篱,做出实践性和前瞻性的改革探索。“双一流”提出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五项建设任务和五项改革任务,实际上给高校管理系统创新给予了方向指引。

1. 高校“双一流”创建应坚持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指各项管理工作活动都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双一流”建设方案从教与学提出一流师资队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确定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活动出发点和根本。这也成为检验管理工作的标准。

2. 高校“双一流”创建应坚持系统原理

管理系统原理就是运用系统理论,对管理活动作系统分析,实施系统化的管理,以达到优化目标。“双一流”建设方案既包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战略,也对高校建设和改革提出具体任务要求,整体部署上要求高校根据建设基础、优势特色、发展潜力等制定目标、任务、周期,明确改革举措、资源配置和资金统筹安排,从系统层面上促使各高校根据“双一流”创建活动,实施要素整合,构建新型管理关系,确保高等教育系统目标实现。

3. 高校“双一流”创建应遵循权变原理

权变原理是指在组织活动环境和条件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管理应因人、事、时、地而权宜应变,采取与具体情况相适应的管理对策以达成组织目标。各高校“双一流”建设既面临着高校之间同类学科的百舸争流,也面临高校内部不同学科发展的逆水行舟,“双一流”建设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要素之间关系是不断调整的,因此要求高校管理组织架构符合权变原理特性,具有适应性和可变性,能够根据目标进行及时调整。

4. 高校“双一流”建设应遵循效益原理

效益原理是指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都要以实现有效性、追求高效益作为目标。“双一流”建设方案特别指出新实施的发展战略强化绩效,采用第三方评价,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其战略设计上遵循效益优先,采取的是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立、三权制衡模式,实施目标引领。对高校组织而言,始终面临的动态竞争环境,不再是重点建设时期关门搞建设做法。绩效评估以及决策调整将是“双一流”创建时期高校管理的新常态。

二、高校大部制改革与“双一流”创建的契合

大部制改革是一个正在探讨实行中的中国行政机构改革方案。大部制改革已于2009年在广东省深圳市和广州市推行。所谓大部体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2]。大部制在政府部门推行以及收到的实效,被认为是高校进行体制改革的有益借鉴和尝试。截至目前,国内先后有多所高校试行大部制改革方案。其中一类是以北京大学(1999年启动)、浙江大学(2009年启动)为代表的学部制改革,其主旨是在高校内部和学院两个层次之间增加“学部”一级学术组织或一级管理机构,以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为学术研究提供开放平台;另一类是以山东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为代表的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3],其主旨是模仿政府改革模式,将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部门集中或整合,以期通过职能明确、责任划分以及扁平组织架构建立服务高效型的高校行政管理组织体系。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制改革取得一定实效,但在高校中并未得到推广,还处于徘徊不前的阶段。

1. 大部制改革无法提供足够的改革红利

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实施阶段,国家因财力不足,集中财力支持重点院校发展,“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凭借固有身份即可享有国家较多的财政投入。尽管这些高校内部学科布局、机构设置存在效率低下、行政成本过高等问题,但始终还能平稳运行并维持发展。若以此为目的进行大部制改革,其涉及面广、利益牵涉众多。在缺乏足够的改革红利或者危及根本利益的情况下,大部制改革存在风险和收益严重不对等问题,特别是现有管理机制存在局部改进机会和可能,高校管理制度惯性会使大部制改革困难重重,缺乏内生的改革动力。在重点高校没有广泛认可并采取一致行动情况下,各普通高校对大部制改革自然采取观望态度。

2. 大部制改革缺乏权威绩效评价和结果运用机制

高校大部制改革分为学部制和职能大部制两部分。在综合性大学里,学科相近的不同学院被整合在一起,形成“学部”。学部作为超越学院层次的开放式跨学科组织存在。在现有“院办校”格局下,学院始终是高校重要的办学主体。各学院掌握实际话语权和资源。在没有基于推进同一学科发展的共同目标下,学部制依然是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学科优势而导致“学部”虚设。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五年为周期制定,发展目标及措施根据国家规划由高校自行制定,最终的成效实际上也是由高校自我评判,缺乏高校之间的竞争性评判及以此为依据的资源分配约束措施和未达到目标的惩罚性措施,致使高校对规划目标、管理效率存在控制不够、自我施压不足,自觉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服务教育事业大局的意愿匮乏。

3. 大部制改革存在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缺陷

国家进行政府机关大部制度改革体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三权分立”“三权制衡”的制度安排。在高校大部制改革的制度设计中,决策权由最高学术组织或行政组织作出,执行权赋予各学院,监督权应由专门部门或第三方行使,主要体现在绩效评估、运行管控以及结果运用等方面,通过三权的相互制衡,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促进管理目标实现。现有高校管理模式中三权虽一定程度存在,但存在职责边界不清、权力多部门分割、监督权弱化等问题,致使权力行使受限导致管理效率低下。首先,作为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享有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决策权,赋予高校执行权,实际上学院与高校上级主管部门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上下级领导关系。其次,第三方评价机构和评价体系对高校进行办学评估,并将结果运用于对高校的资源分配上,但由于缺乏权威而很难发挥实际监督效果。高等教育体系中宏观层面的组织结构不清、职权边界模糊,导致政府所倡导大部制管理模式在高校始终得不到积极响应。

高校大部制试行有近十年时间,“双一流”建设方案于2015年11月颁布。笔者据此认为,“双一流”建设方案出台,正好是对高校“大部制”改革宏观层面政策引领和制度的完善,二者之间在内在逻辑上具有统一性,实施层面高度契合。“双一流”建设方案将会促使高校“大部制”改革真正全面实施。首先,“双一流”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双一流”高校要以学科建设为着力点,优化高校学科结构,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最终建成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这实际上为高校以学科为基础开展学部制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其次,国家对“一流学科”建设采取第三方动态评价机制,根据绩效评估动态调整资金支持力度,形成激励约束机制,激发高校争创一流、办出特色。这种以“一流学科”建设成绩与资源分配挂钩的模式,将改变“985工程”和“211工程”实施时期如潘懋元所说的“学科无论强弱,生在一流大学里,就会得到更多支持”[4]的“搭顺风车现象”,将会为进行大部制改革的高校提供更多改革红利,增强高校的改革内生动力。第三,“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三权分立”“三权制衡”组织实施模式,方案的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要事项的决策由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承担,日常推进由教育部承担,建设绩效评价由第三方进行。这种组织架构为高校“双一流”建设中组织架构提供参考模型,与高校大部制改革形成自上而下的制度规范。

三、基于“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大部制改革要求

“双一流”建设方案指出,以一流为目标,迫切需要的是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系统谋划,其中涉及的五项建设任务和五项改革任务,对高校“双一流”建设提出了管理所遵循的人本原理、系统原理、权变原理以及效益原理,对创新和完善高校大部制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秉承人本思想,树立高校正确的价值取向

高校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其中,开展教学、培育人才是大学显著区别于科研院所等知识性机构的重要特征。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5]为目标,是高校迈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尽管当前对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公认和严格的定义以及统一的评价标准,但凡世界一流大学必然有一个或多个一流学科,除此之外更有一流学者、学生、学术、学风。正如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宣勇指出的,“以学术为本、弘扬学术价值,树立学术本位的校园核心价值应成为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6],抑制教师对职位权力的冲动,引导大学教师真正成为“以思想和传授其思想为职业的人”[7],突出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使“大学成为弘扬人文精神和培养具有评判创新意识人才的圣地,成为社会的思想库和知识工厂,成为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进步的推进器”[8]。这些都是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坚持的大学精神,更是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推进大部制改革所必须坚守的根本。

2. 树立系统思维,明晰高校大部制管理格局

“双一流”创建方案虽由总体要求、建设任务、改革任务、支持措施、组织实施等五个部分组成,但只对高校创建工作提出框架性和原则性目标及要求,并未对高校工作实践提出具体操作性意见,期望通过目标导引、绩效评估、资源配置鼓励高校产生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该方案在管理控制上将各高校视作“黑箱”,管控方只负责要素输入以及规则制定,对生产过程交由被管理者———学校自主实现,以输出结果作为评判学校工作状态和成绩,形成动态竞争模式,逐步建立淘汰机制。很长时期内,在追求规模发展的思维下,高校多将多学科、综合性院校选为发展方向。“双一流”建设将改变原有高校发展范式。高校首先面临的是在现有学科之间做出发展选择,建立基于学科发展“学部制”,按照“双一流”建设思维导入第三方绩效评估竞争机制,在资源配置上实施动态调整支持,同时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师发展、科学研究等中心工作开展高校内部职能大部制改革,做好大部制部门之间的“分权归责”,将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学校权力向学部、学院分权,建立面向基层的而不是面向上级主管行政部门的服务支持型组织体系,使决策权归于学校决策主体、监督权归于第三方、执行权归于院部,形成三权独立、三权制衡的高校内部管理格局,建立一个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

3. 遵循权变原理,培育参与动态竞争办学主体

“双一流”建设方案提供给各高校的是一个动态的竞争发展环境。当高校以一流学科为切入点全面开展一流大学的建设时,高校之间发展策略、工作重视度以及其内部要素资源差异,特别是在第三方评估驱动资源分配的压力下,高校之间学科力量对比会不断发生动态变化,使各高校必须在组织架构上符合权变原理,能够根据高校外部发展环境及时作出适应性调整,高效地开展工作。高校大部制改革适宜采取扁平组织架构,避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以学部制为平台,精简管理层级使院部处于高校内部“主体性”结构地位,实行校级权力下放,强化学部、学院权力。学校职能部门主要负责规划、决策、评价、管控、服务、保障等工作。学校赋予院部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让其直面竞争,允许其在授权范围内充分行使人、财、物决策权和使用权,行使其学术权力,让学部、学院成为接受第三方绩效评估的建设主体,真正成为参与各高校“一流学科”竞争的先锋和主体;通过竞争参与在院部内进行压力传导,促进系统要素合理流动,以充分调动和激发院部系统内要素开展“一流学科”建设,实现“学院办大学”。只有当院部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放权到位,使院部成为真正的竞争主体、办学主体,高校才能真正适应当前国家“双一流”创建所形成的竞争发展格局。

4. 坚持效益优先,塑造协同整体的制度文化

效益是政府进行大部制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故高校实行大部制的效益取向是毋庸置疑的。这既是高校对大部制改革寄予的重要期望,也是高校开展大部制改革的核心特征。国家开展“双一流”建设,以教育资源分配为导向将效益原则作为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与大部制价值取向相一致。在高校管理系统内,最活跃的要素是人,包括教工和学生。大部制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建立以及职能分权,都只是为保障效率提供基本保障前提,而效率的提高需要教师将学术视为自由向往。管理者在学术本位发展理念下,将管理从控制模式向监督促进模式转换,淡化领导者身份,凸显服务者角色,通过管理流程再造和文化建设,塑造协同性、整体性的制度文化,使效益原则成为高校管理者深层次的行为理念。只有高校管理者转变观念和意识,高校大部制的施行才能有统一的思想基础,“双一流”建设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四、结束语

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其带来的改变不仅是高等教育的格局,而且必将给高校自身发展及其内部管理体制与机制带来深远的变革性影响。高校大部制推行十余年,并未得到各高校的广泛认可,其中既有学校体系内各方利益胶着其中,更多的是任期内院校领导者求稳的心态,尤其缺乏的就是来自外部力量打破平衡、缺乏改革驱动力,迫使高校不得不做出妥协性、适应性或主动性的变革。“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出炉,为高校大部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方案所蕴含的人本原理、系统原理、权变原理以及效益原则,是高校基于“双一流”建设开展大部制改革所应遵循的基本原理,所确定的第三方评估以及动态调整支持模式,将逼迫高校不得不背水一战、置死地而后生,否则将错过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又一历史性机遇。“双一流”建设方案改变了高校原有的综合、全面、均衡发展战略和目标,促使高校以一流学科为突破口,以一流人才、一流师资、一流学术、一流成果为改革建设任务,立足学校优势显特色,立足学科求发展。高校发展范式的转变也将促使高校对自身的资源要素构成、组织架构重新进行评估,做出内驱性综合改革策应,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与机制,以适应“双一流”建设要求并抢得发展先机。

参考文献

[1]陈骏.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N].光明日报,2015-11-17(06).

[2]陈大兴.制度学逻辑下的高校大部制改革:缘起、挑战与前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1-6.

[3]张志万,孙柳青.关于推行高校职能部门大部制改革的实践探讨[J].高教探索,2014,(3):28-29.

[4]储召生.认清“双一流”建设的杪和根[N]中国教育报,2016-05-09(05).

[5]孔令帅:纽约州政府促进高校和企业合作的路径与启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6):97-101.

[6]宣勇.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J].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2,(1):25-28

[7][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篇4:“双一流”建设与高校院(系)

[摘 要]推进院(系)改革与发展是高校院(系)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在高校“双一流”建设全面加速的背景下,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重心向院(系)下沉,院(系)党组织应该围绕中心工作,聚焦改革重点领域,明确工作定位,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强化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为院(系)综合改革引领方向,提供制度保障与人力资源支撑,营造良好氛围,增添先锋动力。

[关键词]院(系)党组织;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9-0044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进程全面加速。高校院(系)党组织是“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是本单位的政治核心,承担着为推进院系改革与发展提供组织和思想保证的重要职责”。[1]随着“重心下移、权力下放”为特征的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形成,面对“双一流”建设的新使命和高校综合改革的新要求,院(系)党组织如何聚焦中心工作,适应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要求,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当前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院(系)

深化综合改革的重点领域

(一)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是综合改革中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其目标是“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与现代大学制度接轨的,并且符合学校、学院实情的教师人事制度”。[2]其宗旨是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和机制保障,突破制约教师队伍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瓶颈问题,有效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人才培养工作,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最终建立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其内容包括实行教师分类管理、改革聘用和晋升制度、改革薪酬和考核制度等方面。

(二)招生选拔机制改革。招生选拔环节是一流创新人才培养的“源头工程”,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招录与选拔方式改革两个层次。本科生招生改革重在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扩大院(系)的自主招生权利,加强与中学的联动,改变过分依赖知识考试的招生录取模式,探索建立在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模式,建立多样化的招生选拔机制;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重在建立适应不同培养层次与培养目标的录取机制。

(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在本科层面主要包括调整优化本科培养方案和核心课程体系,进行授课方式、训练方式、考试方式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各类课堂的协同培养;在研究生层面包括推进学术型与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生分类培养、建设高水平特色学位项目、增加跨学科的研究生项目等。

(四)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学院治理是大学治理的一部分,其核心是“着力完善党委、行政、学术三种权力分工明确、各司其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3]其内容包括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设、拓宽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保障教职工与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探索基层学术组织模式创新、提高行政管理与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等方面。

二、高校院(系)党组织服务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遵循

(一)要聚焦重点领域,发挥核心作用。“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是党建工作的基本理念。“聚焦重点领域,是高校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根本要求。”[4]在当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深化的关键时期,院(系)党组织要紧紧围绕院(系)改革与发展的大局,突出问题导向,聚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选拔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治理结构完善等综合改革的重点攻坚领域,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与保障监督作用,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大力推动院(系)内涵建设和事业发展,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二)要明确工作定位,形成工作合力。《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指出:“院(系)党委(党总支)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支持行政负责人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党政之间既要明确职责,又要协同合作;既要合理分工,又要形成合力;有效形成院(系)党政相互配合、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这就要求院(系)党组织要遵循院(系)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正确处理与行政工作的关系,与行政齐心协力谋发展促改革,既要在抓方向议大事、抓规划建制度、抓干部带队伍、抓思想促和谐等方面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成为促进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又不能越俎代庖,“直接指挥教学科研活动、包揽行政管理事务,时时与行政分庭抗礼,处处与院长(系主任)不分高低,走向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误区”。[5]

(三)要创新工作方式,提升服务功能。一是要围绕中心来谋划开展工作,“要形成党委主要成员参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转化的工作制度,形成党委参与制定政策、思想发动、协调落实、服务为主的工作格局”。[6]二是要善于结合院(系)特点从政治的角度做人的工作,做好领导班子与领导人员队伍建设、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使各类人员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最大程度的调动人的积极性。三是要创新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将党政班子成员、学术领导人、青年学术骨干、班导师以及学生骨干纳入思想工作队伍,善于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方式开展思想工作,善于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为综合改革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

(四)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能力。面对世界高等教育深刻变革、国内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院(系)党组织特别是党委(总支)班子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成为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有激情、有智慧、有能力的领导干部”。[7]一是要通过个体自学、集体学习、出访交流、向国外专家请教等方式,了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国内高校综合改革动态,加强对高等教育办学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找差距、找问题、找定位,明确综合改革的思路。二是要经常深入到教学科研一线调查研究,把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在加强学院内涵建设等方面取得发言权,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三是要改善工作作风,要有大局意识、奉献精神和使命感,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三、高校院(系)党组织服务教育

综合改革的着力点与途径

(一)抓方向引领与科学民主决策,保证正确的改革方向。一是院(系)党组织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党政联席会议在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功能,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和民主的力量,研究制定具有前瞻性与可行性的改革目标与改革内容,系统设计积极稳妥的改革方案与实施步骤,保证在事关学院综合改革的重大问题上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有效地降低决策风险和避免决策失误,并保证院(系)的综合改革不偏离党的教育方针。二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办学的思想,深入教学科研一线调查研究,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听取师生意见,正确集中大家智慧,把握院(系)综合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切入点,找准制约和阻碍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在集思广益、求真务实的基础上科学谋划综合改革大计。三是通过专题研讨等形式“学理论、议大事、谋全局、出思路”,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交流对综合改革进行战略谋划,形成共识。

(二)抓制度建设与治理结构完善,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一是要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议事范围,完善议事规则,优化决策机制,不断提高决策效率、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并不断强化决策的执行与监督。二是适应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要求,引领与发展学术权力,完善院(系)学术委员会章程,切实推进教治学,充分发挥教授在学院事务中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构建学术权力、行政权力、政治权力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相互制衡的治理格局,建立责权利相统一、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提高执行力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三是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完善院务、党务公开制度,拓展公开渠道与平台,保障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及参与权;建立教职工参与院系民主管理和决策全过程的途径,健全二级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其在讨论审议院系的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各种专业委员会在民主决策与管理中的作用,为综合改革集聚更多的专业意见;通过健全学代会制度、设立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研究生培养学生咨询委员会等形式,发挥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在人才培养改革等重大问题上听取学生的意见。

(三)抓干部与人才队伍建设,为改革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一是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使党的组织更有战斗力。院(系)党组织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结合高校作为高级学术机构的特点,做好干部的选拔、培养和考核工作,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水平、学术领导力、管理创新能力,激发干部队伍谋事创业推动发展的动力,增强求真务实破解体制机制难题的决心,为推进综合改革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使党的组织更具凝聚力。院(系)党组织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将人力资源集体效益开发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大胆探索人才工作的新举措,积极主动去发现人才、引进人才,形成全员抓人才的良好局面。建立健全思想上引领、事业上激励、发展上助力、生活上关心的工作服务机制,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通过改革用人机制与人事制度,实施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营造保持学术追求导向的制度环境,建立可以持续激励教师自我实现和不断成长的人才体系,最大程度和持续地激发人才的创新力。

(四)抓思想政治工作与利益协调,为改革营造良好氛围。改革的过程也是打破现有利益格局与游戏规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疑虑有争议,甚至会有反对的声音。特别是作为院(系)综合改革核心内容的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将带来岗位设置、职称晋升、薪酬分配体系的变动,这将直接影响教师的切身利益,有的教师还可能因达不到新的考核制度所规定的教学科研要求而被淘汰出局,这都有可能给教师人事制度的改革带来阻力,影响改革的进程。要顺利推进改革,一方面要使改革的方案与制度设计更加求真务实,更加符合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增强师生对新的制度的认同感、融和度和支撑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广大师生员工在思想认识层面进行观念变革,形成改革共识。院(系)党组织作为学院的政治核心,应当充分运用政治权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坚持做好综合改革的宣传发动、舆论引导和统一思想工作,协调处理改革涉及到的师生切身利益问题,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和师生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推进改革贡献力量。此外,院(系)党组织还要注重院(系)文化的继承、发扬和营造,通过塑造共同愿景、弘扬学院精神、营造文化空间,开展文化活动,为综合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提供精神的支撑力量。

(五)抓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为改革增添先锋动力。高校院系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党员既是党组织的服务对象又是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主体力量,院(系)党组织要通过加强对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与服务,激发这支队伍的主体力量,为推进综合改革增添先锋动力。一是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党员大会、支部生活会等形式组织关于推进高校综合改革的专题学习研讨,号召广大党员为改革建言献策,出谋划策;二是及时向党员传达院(系)综合改革的精神与各项举措,使广大党员充分理解支持改革,带头宣传改革主张,带头执行改革决策,正确对待改革所涉及的利益调整;三是号召党员教师率先参与改革,带头进入新的教师聘任考核体系,并在新的体系中创造优秀的教学科研业绩,发挥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宗荣等.健全高校院系二级党组织工作机制初探[N].光明日报,2007-08-06(4).

[2]钱颖一.大学人事制度改革——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

[3]杜志淳等.论高校党的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15(8).

[4]杨贤金.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高校党的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4(Z2).

[5]史华楠等.高校院(系)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4).

[6]张序余等.关于高校院(系)级党组织工作有效性的思考和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7]张杰.推进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4(22).

本文系2016年度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课题“高校院(系)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基本遵循和路径研究”(编号2016ZX108)、2016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新常态下激发大学生入党意愿的途径研究”(编号2016D012)的成果

作者马林海系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党委副书记,温静系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科教处助理研究员

篇5:“双一流”高校科学家精神征文

长龙出海越伶仃,世纪工程赞林鸣

――陈云心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汪国真《我喜欢出发》)

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珠海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一桥通三地,三地中国心,汇一腔热血,踏大洋伶仃。被称为“世界第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成功通车,这是科技强国的飞跃,这是富强中国的名片,这是自强不息的骄傲,这也是大国工匠的传奇,这里有一个名字,值得我们去牢记,值得我们去感谢,他就是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林鸣。

十年磨一剑,出鞘指天涯

大桥开工建设,时年48岁的林鸣工程师肩负起了大桥建设的重担。面对浩瀚的伶仃洋,前方的路该怎么走,项目该如何实施,如同一页白纸,他也不知道路在何方。当时中国在沉管隧道领域刚刚起步,相比于已经有100多年建设经验的欧洲国家,我们如同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孩。即便困难重重,中国建设者也毫不畏惧,势必迎难而上。港珠澳大桥需要在保证航线安全、航道通畅、地形结构不被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被影响的前提下实现顺利通车,巨大的难度决定了这个项目的高度。外国企业狮子大开口,让林工和他的团队深刻地意识到尊重和平等是建立在实力的条件下,“国家要自强,技术先担当”。于是,林工决定“咱们自己干,走一条自己的路”。这条路,一走就是十年,十年里,历经磨难,脸上的皱纹多了,头上的黑发灰了。而今,世界,为你侧目,中国,为你骄傲!

日夜奋战不归家,风餐露宿振中华

5天4夜,不眠不休,这是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E1“深海之吻”的安装过程。虽然我觉得这一点也不浪漫,但是林工在说起这个“初恋”时,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可能这就是“爱情”吧,这是林工对大桥炽热的爱,对国家最无私的奉献。十年里,没日没夜的工作,对于林工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他曾经在四天内接受了两次全麻手术,还没来得及休息,又站上了工作岗位。“我们是不能休息的”,这是林总工程师的原话,听了让人觉得心里酸酸的,这是把自己的生命压在了大桥上。为了港珠澳大桥,万千的建设者奋战在一线,不管多苦多累,只想把自己的青春燃烧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汗水滴进伶仃洋,心酸苦闷心里藏,这可能是对建设者们最真实的写照。谢谢你们,为中国工程正名,向世界发声,铸大国重器,赢祖国芳心。

自强不息促发展,不惧困难搞建设

在大桥的建设过程中,遇上的困难就像伶仃洋里的鱼一样多。在E15沉管铺设时,大家满怀期待,但结果却令人难以接受,“156天,三次浮运,两次拖回”。这时林工铿锵有力地说道,“唯有成功,从困境中走出来,才能重塑信心”。正是这钟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支撑着所有建设者攻坚克难。记者曾问在大桥建造的过程中最困难的是什么,有人机智地答道“是林鸣总工程师”,这句话里充满了对林工的赞许和钦佩。“我就想做一个和国家发展相匹配,和国家地位相衬的工程”,林工解释说,“祖国的经济飞跃,告诉了世界,中国是一个正在迅速成长的国家,在这个成长过程中,需要也必须要留下一些印记,来带领当代青年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砥砺前行”。

科技创新兴中国,产教融合新时代

世界上第一条深埋沉管隧道的应运而生,是港珠澳大桥万千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结果,但不为人知的是,大桥身负1000多项国家专利,背后是国内几十所一流高校的鼎力相助,其中包括西南交通大学的“桥面抗疲劳关键技术”、“大直径钢管复合桩”、“大桥风洞测试”等关键技术支持。林总工程师认为,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合到大桥建设里面来,这是大桥许多困难得以解决的真正原因。正是有了高校力量的支持,大桥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得以保障,高校的专业技术也得以运用于实际。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高校的合作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教育的方向,高校教育立足于实际,实际项目依靠于教育基础,相辅相成。我们在港珠澳大桥上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工匠的超强能力,更彰显了我国教育的强大创造力,正是有了各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整合,才造就了这一令世界称奇的史诗级工程。走科教兴国之路,行创新自强之道,圆民族复兴之梦。

篇6:高校建设双一流

“双一流”大学和985有啥区别为何分成AB两类?

9月21日,“双一流”大学名单终于公布,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其中A类36所,B类6所。与此前39所985相比,新疆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三所高校跻身42所一流建设高校。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据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介绍,“双一流”建设不是“211工程”、“985工程”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

据教育部介绍,将一流大学区分为A、B两类。这样做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教育部在答记者问中表示,“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建设过程中,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和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等情况,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

建设期末,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整体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期末评价。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985高校

42所一流建设高校

A类

B类

三部委负责人解读“双一流”高校:不搞终身制

中新网9月21日电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今日就“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有关负责人指出,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建设期末,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整体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期末评价。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2017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三部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进入实施操作阶段。日前,“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

有关负责人介绍,“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产生。遴选程序主要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根据《总体方案》《实施办法》,组建“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高层次战略专家作用,具体承担遴选认定和审核建设方案的有关工作。第二步,依托专家委员会,以学科为基础,确定遴选认定标准,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及拟建设学科。第三步,确定拟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第四步,三部委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研究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报国务院批准。

有关负责人指出,需要说明的是,此次遴选认定所产生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而不是认定这些学校和学科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还要看最终的建设成效。

有关负责人强调,遴选认定“双一流”建设高校,既要破除封闭固化的做法,打破终身制,又要考虑高等教育战略布局,考虑国家急需、特色鲜明、无可替代的学科。注意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二是鼓励和支持高水平建设。三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把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作为遴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要因素,把“211工程”“985工程”等作为重要基础,发挥“双一流”建设对区域、行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四是扶持特殊需求。

有关负责人介绍,对于大学、学科的第三方评价,目前国内、国际有几十种。专家委员会经过比较论证,综合各方意见建议,考虑第三方评价的权威性、影响力及高校认可度,从我国实际和可操作性出发,确定采用的国内国际评价为:(1)4类国内第三方评价:一是人才培养类,体现高校人才培养水平,涵盖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二是学科水平类,体现高校学科水平;三是贡献奖励类,体现高校学科的社会贡献;四是政策导向类,综合考虑高校服务国家重大需求、重大发展战略布局以及政策连续性等因素。(2)高校认可度较高、客观性较强的的国际第三方学科评价,体现各学科点的实力水平及国际影响力。

此次遴选得到各方的认可和好评。有关地方表示,“双一流”建设站位高、视野广,体现了国家计划国家标准,有利于全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专家委员会委员认为,程序设计科学合理,不申报、不评审,杜绝了不正常的人情往来,结合各种因素依据第三方评价结果实行综合认定,标准全面客观,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高校认为,不申报、不折腾,不干扰高校正常教学科研秩序,有利于学校把精力和重心放到自身内涵建设上来。有的高校表示,标准客观公正,程序严格规范,虽然自身没有占到“便宜”,但充分认可。

有关负责人强调,遴选认定不是一劳永逸。“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建设过程中,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和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等情况,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提出警示并减小支持力度。对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不再具备建设条件且经警示整改仍无改善的高校及

学科,及时调整出建设范围。建设期末,将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及整体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期末评价。根据期末评价结果等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建设范围,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专家论证、主管部门审核、“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审议咨询,最终形成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建设方案。建设方案由高校另行公布。

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双一流”建设进入新阶段,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务将进一步深化。三部委的工作重心将从遴选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转换到有效推进实施上来,建设高校将从凝练学科方向、编制建设方案转化到全面落实上来。主要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建设高校深化认识,二是研究制定绩效评价办法和相关政策举措。

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42所,分为A类36所,B类6所。A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B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分别为: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

中医药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上一篇:网络犯罪的特点分析下一篇:【精品】我的同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