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民生的申论范文

2024-06-08

有关民生的申论范文(精选8篇)

篇1:有关民生的申论范文

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政法干警的备考也如火如荼的开始了。很多考生对于申论考试颇感头疼,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对此广东公务员网总结历年公务员(微博)考试以及政法干警考试的真题,梳理出易考的热点材料,给我们准备参加考试的同学提供借鉴。

民生问题不仅是广大人民的生计问题,也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得民心者得天下,重民生者安天下。这是为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了的真理。高度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体现。

民生问题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求经济高度发达、政治高度民主,而且要求社会公正和谐、人民幸福安康。坚持把民生问题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特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贯穿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一根红线,也是继续深化改革的时代课题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

当前,我国既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各类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进行长期奋斗,就业、医疗、社保、教育等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发展进程中日益凸显的大问题。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越来越重视,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注重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度关注民生改善。在抗击“非典”、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抗震救灾等突发性事件中,人民的生命、人民的生活受到无比珍视和关注。这些都表明,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更加成熟和自觉。

对于地方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大力解决民生问题,切实为广大群众谋福祉,为改善民生不断努力;就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改革是第一动力,始终不渝地把改善民生作为重要使命。明确了这一点,才能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找准新阶段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点,选准深化改革的着力点。

篇2:有关民生的申论范文

生资金改革之路

——来源:安徽中公教育(http://ah.offcn.com/)

【新闻链接】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财政扶贫等保民生资金管理和公共资金审计监督,审议通过《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会议指出,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多年来对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改善扶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闻评论】

近年来,随着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源源不断流向社会、惠及大众。然而,与资金使用倾向民生的趋势相比,监管滞后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根据近期审计和以往案例,民生资金普遍存在“重划拨,轻管理”倾向,导致种种乱象。比如,一些扶贫资金被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滞留沉淀,低保金在一些地方成了“人情保”、“关系保”,培训专项资金被虚套,家电下乡补贴被骗补,而社保、农保等公共资金违规入市等案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管好民生资金是为了用好,就像扶贫资金,要使其充分发挥效益,既要堵住“跑冒滴漏”,也要创新资金管理使用方式,因地制宜地帮扶,防止“撒胡椒面”;更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金融机构等参与扶贫开发的有效做法,不唱“独角戏”。举一反三,民生资金需要进一步建立更为科学、严密的管理机制。

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一是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做到权责一致。严格落实扶贫开发规划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省”制度,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上下放到县,省市两级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资金和项目监管上,县级要切实负起责任。对出现的问题要毫不手软、严安徽中公教育地址:合肥市芜湖路万达广场7号楼32层

联系我们:http://ah.offcn.com/html/2012/07/17116.html

格问责、严肃处理。二是增强扶贫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对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与低保衔接。项目资金要到村到户,切实使扶贫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三是创新资金管理使用方式。在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整合扶贫资金和各类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金融机构等参与扶贫开发的有效做法。

无论是强化民生资金的内部管理,还是引入社会力量,都意味着对既有运行模式的反思与变革。从这个角度说,提升资金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做到内外兼修,离不开深化改革这一基础。

强化内部管理,既要求财政预算向更加科学化、公开化的方向迈进,提高透明度,采取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加强监督;还需要政府部门从多头管理、交叉管理中解放出来,在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中探索出新的有效路径,少打马后炮,多打预防针。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产品,离不开创造政策条件、优化市场环境,帮助专业的社会组织尽快成长起来。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盘活沉淀资金,将长期闲置的资金清理出来,合理调整使用方向,有序投入亟须项目,切实把钱花在刀刃上。

改革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道路,尤其是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民生资金乃至公共资金的管理改革,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节奏,改革可能会触动一些人的奶酪和损公肥私的潜规则。改革的道路是艰辛的,面临着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等多重挑战。迎难而上,将改革之路进行到底,公共资金才会更健康的发展,惠及民生。

推荐: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题库:http://ah.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kaoshitiku/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辅导课程(新版)(http://kc.offcn.com/general/91/2144/)

2014年国考全新网校课程,4折优惠不过退费(http://ah.offcn.com/html/2013/10/32116.html)

安徽中公教育地址:合肥市芜湖路万达广场7号楼32层

篇3:有关民生的申论范文

关键词:体育兴趣,终身体育,体育俱乐部

1 前言

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学校体育的教学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而兴趣的培养是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终身体育的前提,是学校体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的,毫无创造性的。因此,体育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新课标》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及时更新观念,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淮安中学、楚州中学、文通中学、楚州实验中学学生208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从图书馆和期刊网查询有关体育教学,体育兴趣的文章20余篇,通过研究分析,从理论上作为本文的理论指导,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面向四所中学学生发放问卷208份,回收200份,回收率96%。

2.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归纳整理,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从表1中不难看出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分别对男女生进行分析,男生有56.6%的人对体育课感兴趣,而女生只有12.5%的人对体育课感兴趣,一般有兴趣的男生占38%,而女生占51.25%,不敢兴趣的男生有14%,而女生多达36.25%,得出对体育课感不感兴趣有性别差异,相比较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体育课。

由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男生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的运动项目,主要有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而大部分女生则侧重于动作强度不大,姿态柔美,节奏韵律感强的项目,例如健身操/形体、羽毛球等。

4 结论与建议

4.1 影响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

1. 体育课内容设置较窄,缺少选择性。

中学生兴趣广泛,喜欢娱乐性、趣味性、竞技性较强的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而许多中学由于场地设施、器材建设不完备等原因,在体育课安排上项目较单一;内容较单调、重复;学习方法简单、传统、缺乏新意,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调动不起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2. 男女混合上课。

许多学校采用男女混合上课,这不利于克服学生的害羞,腼腆心理障碍,尤其是身体素质弱、基础差的同学怕在同学面前出丑,而不愿参加体育活动。还有部分体育弱势学生经过自己努力而不能达到老师要求的标准,就容易失去信心,产生退缩心理,从而对体育课失去兴趣。

3. 实施“一刀切”教学。

中学生不仅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性格有所不同,而且他们对体育课态度和爱好也不同,但是体育课中统一安排教材内容,统一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一刀切”模式,严重挫伤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4. 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传统课堂一般是老师教动作技术,学生跟做,没有足够自己尝试、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不利于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模仿力和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4.2 培养体育兴趣的途径

4.2.1 以体育俱乐部形式进行选项课

传统体育课不及选项课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传统体育课教材内容多而练习时间短,难以考虑学生的直接需要,因而不利于培养体育兴趣;而选项体育课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兴趣爱好,把学生分成多个体育兴趣小组,每个兴趣小组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喜欢的体育活动项目。

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自身需求,安排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内容开展选项课,以俱乐部形式让学生进行选项上课,更有利于学生将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相关的体育活动中去,增强学生对练习内容的选择性,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4.2.2 采用男女生分班进行选项课教学

学生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则趣味爱好也就不同,应该就男女生特点分别选择适合男女生练习的教材内容,合理安排运动量,例如女生可以安排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健美操,节奏明快,自然协调,富于艺术性,课上安排丰富多样的准备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男生则可以安排具有竞技性的球类项目。对于学生应多表扬和鼓励,少批评指责,多启发诱导,有进步就给予表扬,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诱导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4.2.3 分层次、分目标教学

中学生是由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个体组成的,他们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技术技能等方面有所不同,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这就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体育俱乐部可以按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承受能力分层次划分班级,同层次的自由组合,实行弹性的标准和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定制不同的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各层次目标的导向与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实现目标。例如在实心球教学中,设置不同远度的练习目标,分层次分小组练习动作,对身体素质好、接受能力快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差但经过努力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给予鼓励,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4 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扩大讨论的自由空间

在课堂上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采用分组练习,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尝试,创新动作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模仿力和创造力进行练习,扩大学生学习讨论的自由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充分体会独立完成技术动作的成就感,还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评价、讨论,以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总之,体育俱乐部形式的选项课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冬.根据兴趣的层次培养体育兴趣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2).

[2]袁应秋.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8).

[3]崔雅玲.浅谈培养学生体育兴趣[J].体育教学,2001,(5).

[4]孙颖.徐州市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可行性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3,(4).

[5]陈晓蓉.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1,(2).

篇4:空气污染有关民生问题

我是亚洲开发银行的顾问,主要负责亚洲开发银行和中国环保总局合作的“亚洲城市清洁空气行动中国项目”,我主要做城市网络和项目开发方面的工作。

这个项目已经在2006年12月,随着空气质量大会的召开,这个项目决定要从亚洲开发银行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国际NGO组织。我们在中国也会逐渐考虑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工作。

现在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比较关键的事实。

第一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它俩不是两个完全相交的圆。从我们的参与来讲,在这个领域里面,你做的每一件事情,只要方向是正确的,既对空气质量改善起作用,同时也对气候变化起作用。

我想和大家分享另外一个事实。从我们的工作参与来讲,我们更着重怎么样看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对公众健康的影响,这是有关民生问题的。去年我们的大会上,推动了第一次亚洲政府之间关于城市空气质量的对话。对话的内容是,我们希望十年、二十年以后,亚洲地区的空气质量是什么样的状况?大家愿意不愿意通过倒计时的压力去改善自己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最终形成了纲要。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对于健康的影响,从我们公众的角度来说,这可能是公众参与的比较重要的切入点。健康损失现在也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可以计算出来。你想进行法律诉讼,就可以运用这样一些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自然之友”的成员分布在不同的岗位,可能你在你的岗位上就可以对相应的东西做出决策。比如说,2005年的空气投诉最高,超过了环境投诉的50%,但是光投诉是不够的,在我们的本职工作中也要尽可能地更对公众负责一点。

篇5:申论:社会民生之医疗问题

(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不能变:一是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变,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二是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三是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初级卫生保健权益的责任不能变。

(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分类管理,加快发展社区、农村医疗服务,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改革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改变“以药补医”的状况。

(四)依法行政,实施行业监管,加大医疗乱收费的查处力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保证群众医疗安全。

(五)进一步加强医院管理,严格收费管理,改善医疗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继续在卫生系统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认真查处红包、回扣、开单提成和乱收费等违法违纪问题,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惩防并举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

(六)建立适合中国特点的新型医疗保障体制。

篇6:有关民生的申论范文

(一)民生问题的意义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特别是改革发展走到今天,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政权能不能巩固。民生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具体问题上,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温家宝总理也明确宣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中,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二)解决民生问题的总体思路

我国的民生问题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如果不从政治层面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是解决不好或者解决不了的。第一,民生问题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和行为问题;第二,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民众确实从改革中获得了实惠,但民生问题却开始凸显,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非常值得深思;第三,民生问题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第四,民生问题凸显,还与权力资本对于社会利益的侵蚀引发整个社会利益结构失衡,以及基本制度的缺失和公众对公共政策缺乏正常的表达机制密切相关。

1.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在于通过改革建立起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

增加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投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建立这样的制度而不是临时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造成目前民生问题的凸显与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制度短缺直接相关。比如,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健全、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有的制度覆盖范围很小,主要在城市。随着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他们要面对城市的物价、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高收费,这就使这些弱势群体在客观上对国家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有了很高的依赖,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却不能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解决民生问题靠发“礼包”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也不足以保证民生核心地位的落实。因此,解决民生问题,迫切的是建立面向民生的制度和法律。

2.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

温家宝总理提出两大改革,即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发展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和让人民幸福快乐的根本途径。要解决好就业、分配、社保这三个直接涉及民生的问题,必须深化改革与加大投入并举。比如,养老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待遇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差别太大。相同资历、相同级别的人,从企业退下来的比从机关事业单位退下来的,养老金10年前差30%多,现在是一到两倍,激发了许多本不应当产生的社会矛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医疗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比如,一些住单间、套间的患者的医药费可以全部报销,而住多人间的倒有不少是自费的。不完善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后可能雪中送炭的事情较少,相当部分却是锦上添花。近年来政府财力大大增加,加大投入有了一定的实力,但改革的任务却并未因财力增长而减轻。特别是涉及社会管理、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打破垄断行业对市场的行政性分割、铲除分配领域中的钱权交易等腐败行为、约束社会保障待遇方面的特权、提高劳动力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等等,都是相当艰巨的任务。不解决好这些改革问题,政府送多少“礼包”也只是扬汤止沸。

3.改善民生要从国情出发,逐步进行。

民生是全体人民的民生,但不同群体的民生问题不一样,要更加重视普通民众尤其是占相当大比重的困难群体。这些年我国财富创造的速度很快,但总体来说,还不是在一个非常雄厚的经济基础上来谈民生。与此同时,民生又涉及到非常多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民生问题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4.共享改革成果。

共享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精神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社会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的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政治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需要。现阶段面临的任务是逐步由单向的、低层次的“共享”走向多元、高层次的“共享”。当然,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建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公民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机会均等化机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按贡献共享的机制;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逐步实现大体均等化原则。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突破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实行平均化,而是在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方面有平等的制度,这样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重视和改善民生,就要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着重点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为此,改变初次收入分配体制性扭曲,应成为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政府再分配政策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调节和矫正固然重要,但转型经济中初次分配的起点和过程公平尤为紧迫和重要。离开起点和过程公平,仅仅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结果公平上,不仅难以根本缓解和抑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而且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效率的提高。

必须用发展机会平等保障收入分配公正,使改革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而不是被权势阶层贪占。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就业机会以及过程的不平等:一是传统城市经济部门之间存在巨大的工资差异;二是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工资差异以及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壁垒;三是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失业和半失业人口。据初步估算,一个劳动力在农业部门特别是种植业领域的年劳动时间,是城市经济部门劳动时间的1/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想使两个领域的劳动力收入实现均等,是绝不可能的。如果真想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收入,根本的办法是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有效工作时间,这就要减少农民的数量,让大量农民尽快转移到城市经济部门。由就业状态的差距而产生的公民之间净福利的差距是巨大的。例如,行政垄断行业职工工资福利过高,而一般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又过低,工资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的17%左右跌到了现在的12-13%。这一比例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般为50-60%,在一般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左右。

政府的积极措施应是全面提升公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尽可能使所有公民能够首先从劳动市场上获得比较接近的劳动报酬。因此,要深化就业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目前,基于个人能力和公平竞争导致的效率和收入差距不是社会争议的焦点,真正引起人们不满或加剧社会分配失衡的根源,在于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不平等以及竞争过程中的不平等。这类不平等主要是体制性因素所导致,它既不反映效率原则,又不受公平原则支配,是分配关系扭曲的重要表现。比如,劳动力流动中的体制性歧视、缺乏有效的劳资协调机制、行政性垄断对分配关系的扭曲等。

5.建立能真正解决民众利益的诉求和表达机制。要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给民众充分表达的权力,尤其要重视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声音。没有一个利益均衡表达机制,民生问题解决不了。民生问题与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能力、机制、博弈等直接相关。公共政策制定的时候,如果弱势群体缺乏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受损后又找不到正常的表达形式,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目前民生问题之所以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与民意表达不充分有直接的联系。有专家强调,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还不至于很高;如果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怨声仍然会很高。

6.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是关键,政府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基本职责。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大反腐败的力度,遏制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解决腐败问题,关键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审批过多、公共权力滥用、与民争利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反映在解决民生问题。政府行政要为民谋利,排除部门争利,利益集团争利。

篇7:有关民生的申论范文

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010年浙江发布首份《民生指数与民生评价报告》成为国内发布民生报告的首个省份。2011年1月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在杭州召开,省长吕祖善介绍,浙江致力于完善保障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把为民办实事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社保、住房、交通、公共安全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他还说说,五年后的浙江,保障改善民生实现新突破。五年浙江将新增城镇就业3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5%和9%,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浙江所面临的民生问题

(一)收入分配与公平问题较突出。2010年发布的《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分配问题调查报告》显示20%高收入组的个人年收入均值是20%低收入组的17倍;20%低收入组占有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5%,而20%高收入组占有的收入达到了总收入的58.7%,七成以上调查者收入在平均线以下,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渐明显。

(二)文化与体育方面等推进速度较慢。虽然浙江省文化体育等公共产品的提供已有一定的改善,但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建设,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偏远山村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更为薄弱。公共财政投入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共产品供给数量的多少。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财政无法提供有力支持。例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杭州市、宁波市的乡镇文化站平均财政拨款额为45万元,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衢州市、丽水市的乡镇文化站平均财政拨款额则低得多,分别为9万元和7万元。同时,经济落后地区居民收入相对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居民文化娱乐等内在需求。供求双方的因素造成了当前人均公共产品数量偏少状况。

(三)保障性住房建设水平仍偏低,无法很好地满足公众需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浙江省房价上涨过快,涨幅创出近年来的新高。自2009年一季度止跌回升以来,价格涨幅逐月扩大。2009年,浙江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商品房销售平均单价同比上涨24.4%。

二、应对措施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形成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开拓更广就业领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尤其应优先发展就业吸纳力强的各类服务业,加快调整全省产业的劳动力就业结构。

(二)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着力构建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使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与全省人均GDP的增长保持同步。以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为重点提高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手段提高农民务工收入,以全面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提高全省低收入居民群体的收入水平;加强各类教育培训,为中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创造基本条件;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使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提供减压阀和稳定器。

(三)千方百计扭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就需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力度,稳步提高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在收入初次分配环节中,更合理地确定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在再分配环节中,明显提升用于增加收入和改善群众生活的比例。同时,加快税制改革,通过结构性减税,使城乡居民的税负水平更加公平合理。

(四)千方百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险金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逐步缩小不同社会群体保障水平的差异;进一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切实缩小城乡、区域和社会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五)重视文化体育事业。需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体育等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增加文化体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扶持各类有意义的文化体育活动;

篇8:论新课改背景下的图书馆工作

一、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成为教师搞好教育教学的得力助手

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全面提高自己的政治和职业道德素养。工作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 图书资料是直接为教育教学服务的, 服务育人, 是学校整个教书育人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把本职工作当成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来追求, 干一行, 爱一行, 钻一行, 精一行。坚持“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想读者所想, 急读者所急”和“甘为人梯”的服务思想, 勤勤恳恳, 忠于职守, 主动热情。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自觉做好图书馆的一切工作, 为素质教育和培养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由于课改的实施和教学探索的深入, 教师需要基础理论和最新教育理论的学习。调整知识结构, 以及对教材中有关问题的质疑、探讨, 图书馆就是满足他们需要的最佳场所。例如, 可以事先了解每位教师担任的课程及内容, 主动向他们推荐有关的教材分析、教学经验等书籍。还可以帮助老师查找所需要的资料, 让老师做到有备而讲, 当好老师的得力助手。除此之外, 还应该与教务处密切沟通, 掌握科研和教学最新动态, 把握全局, 提供最实时、最有效、最前沿的第一手资料。

二、强化服务意识, 成为学生成才的助推器

在课堂教育中, 教师对学科理论进行系统讲授, 以启发式教学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而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自我延伸和深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必须依靠图书馆来实现。要结合课堂教学选择图书阅读, 以课外促课内, 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雪中送炭”, 充分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作用。为使学生获取明日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应教会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使用图书馆, 能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并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 鉴别、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图书资料。而要做好这一切, 没有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参与和指导, 也是难以做到的。

除此之外, 还应加强图书阅读方法的指导。“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指导学生阅读时, 可采用精读法、泛读法、巧读法和综合读书法等, 而涉及具体读法时, 又可采取诸如隔时读书法、笔记读书法、摘录读书法、立体读书法等许多读书方法。发现学生读书方法进入误区, 要适时引导, 让学生阅读时有的放矢,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做好图书借阅工作, 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

借书手续要力求简便, 尽量缩短学生等候的时间。在借阅时, 既要允许学生自由选择, 又要主动给他们介绍推荐, 使借出的每一册书都对学生有所教益。在图书外借服务上及时改进:关于借书的范围, 除了复本较多的重点藏书外, 对于非重点藏书, 可兼顾读者丰富课外生活的需要, 主要采取外借服务的办法。关于借书的册次, 对于教学人员手中积压大量图书, 又不及时归还的状况, 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规范。

几乎每一个学校的图书馆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要求学生必须在一定的期限内归还借阅的图书, 否则就会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如果某学生不能按时归还图书, 且没有续借, 那么, 在最后还书的时候, 将会以超期一天一角钱进行惩罚 (假期除外) , 而且这次的不诚信记录将会在图书馆的数据库里备案, 影响到学生的信用记录。在这种制度的要求下, 学生们都会提醒自己要按时还书。看似很小的事情, 其实对学生的诚信意识的培养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图书馆阅读环境和阅读秩序的好坏、利用率的高低, 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可以在馆内张贴名人的人生座右铭。告知来馆借阅的学生, 勤奋、高尚和创造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从人生信念上启迪学生, 吸引更多的学生到图书馆度过课余时间。使学生长期处在宁静、向上的读书氛围中, 以建立起自觉学习的意识, 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 这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 图书馆作为学校资料中心和文化中心, 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随着体制不断完善, 将会切实有效地服务于素质教育。帮助教师深入探究新教学理念,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都大有裨益。希望图书馆工作在素质教育中, 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独特作用, 为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助跑加油。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导向, 以学生为本, 立足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图书馆是学校信息、知识传播的中心, 是学校进行精神文明建设, 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 是学校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使用原则下一篇:化工厂仪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