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

2024-05-28

关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精选8篇)

篇1:关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

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

对一个人来说,一生的时间给我们的感觉既是那么长又是那么的短,有许多人带着对尘世的留恋和惋惜离开,又有许多人带着光环和满足离开人世。一个人的一生要怎样度过,这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决定的,外部的环境会影响我们的决定和意志,而人自身的感受和思考又会左右我们的行动。如果问到作为一个学生的我,面对这个问题时仍是纠结怀有疑惑的。

曾经看到一本名著时,读到了其中一句话,曾让我一直平静的内心有了些许波澜。这句话写道“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我们必须抓紧时间生活,因为即使是一场暴病或意外都可能终止生命。其实,就我个人而言,倒是没有像作者这样伟大的人生理想。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目标倒是有些不符实际,过于表面化;作为一名正在求学中的学生,我们将要面对的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压力和未来的生活境遇对我们的紧逼;一切的一切是要求我们结合现实情况做出符合自身的理想追求。

我们当前在校大学生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核心的一点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一句话,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

在当下物质与利益风气越来越重的环境中,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在校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他们既有一般社会人的存在价值和活动价值的一般属性.也有其特殊属性。在大学的整个学习阶段主要体现了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大学生毕业以后进入社会.其人生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与贡献方面。因此.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是社会对于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和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两者的完美统一。

大学生要实现人生价值就要以理想信念为导向,理想就是人生奋斗、追求的总目标。远大的理想就像人生航船的灯塔一样.始终引领着大学生的成才方向。一名大学生对理想的追求越强烈,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就越大;追求的目标越明确,成功的机率就越高,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远大的理想还需要坚定信念的支撑,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理想信念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还影响着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他们的信念,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要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为社会创造价值有机的结合起来,人具有社会属性.个人的一切活动离不开社会.大学生亦如此。从这个角度上讲.大学生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在于创造。奋斗和创造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看重自身价值,片而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忽略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个重要的内容。有的人甚至错误地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索取而不在于创造,索取的越多、价值就越大。这种观点极其荒谬,因为个人存在于社会之中,个人的需要离不开社会的供给。

大学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途径很多。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融入到社会需要的洪流中去,才能真正体现他的存在价值,才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首先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要追求幸福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二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三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人的一生应当是不断的快乐的积累才构成幸福。我们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反对的是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我们提倡的是将理想和现实、精神和物质统一起来,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当中。其次选择高尚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再者人应当追求高尚的品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一个人只有把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和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而有的人却碌碌无为一生被淡忘。因此,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面对怎样的境遇,坚守自己的理想目标,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会在短暂的人生卷轴中留下自己的印记。

篇2:关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

F1170811 3117119096张慧娟

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溯而说,我们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什么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呢?我一直觉得人生观之类的么,代表的则是个人的看法态度而已。就像每个人志向不同兴趣不同,每个人的追求也不同。就像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杜甫范仲淹和浪漫痴狂追求真爱的贾宝玉的人生观便是大相径庭。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批判杜甫不具平常人性而宝玉只顾个人恩怨啊。按我的理解,他们没有孰高尚孰卑劣之分,只要他们都follow their hearts ,pursue the most beautiful things like peace and love(他们都追随着内心,追求着人世间最美丽的事情,像和平与爱。)至于在每个人的心中衡量最美的事情的标杆,则不应对比。

但我们为什么要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呢?

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在高中就有提到,但真正强调却是在大学。其实,人生观价值观每个人都有,是在从小到大自然而然具有的一种本能属性。它不是思想者的特有财富,无论是主席还是清洁工农民,无论是CEO还是底层农民,我们都有各自的人生观。在现实生活中面临选择都有一致的有些区别的倾向。其接受事情的尺度和准则也大大不同。因为人会思考,行为之前会有动机有目标,很多事件都能反应统一的属性或本质及关联性,即人与人之间便有了对待同一件事思考方式行为选择的不同,这便是人生观的由来。它最初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而如今我们更多的是在接受教育的这么多年中逐渐形成了人生观。即实践少思考多。所以现在大学里突然强调起了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是在叫我们从无到有的培养,而是对目前的人生观的反思改善。使即将步入社会投入实践的我们拥有一个健康而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现实的洞察力及思辨能力。不要被现实的表象迷惑了双眼。并且我们要做一个了解自己有明晰目标的人,这便是我们大学生区别于蹉跎终日自己的人生观是什么都不知道只会一味透支欢乐而此即为其“价值观”的社会蠹虫的地方。

那我们为什么要有人生观价值观呢?也就是问我们为什么要明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呢?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我们出生到死亡,不能只一味的索取,与他人的关系即社会地位的存在则让我们肩负着一定的责任。我们需要做出贡献产生收获。即我们要有用有价值。就像宝玉的父亲整天恨铁不成钢,“纵然生的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古今不肖第一,世上无能无双。”此无能便是叹息宝玉仕途经济上担不了家庭的未来,是无价值的只会消费的于国于家的混账。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就是希望他们以后能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来换的名誉财富么?而有价值的人自然受到更大的尊重,获得尊重人才会快乐啊。所以古代的文人志士都整天处于怀才不遇状嗟叹啊伤怀,因为他们不想过着没有价值而卑微平庸的生活。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决定人生态度。虽然人各有志,但最基本的人生目的还是发挥价值不留遗憾不留骂名吧。而人生宝贵,无论你追求的是什么,都须认真务实的做好事情,珍惜亲情友情爱情。认真履行我们的义务具有良好的道德是对他人的尊重关怀也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而在当今文化交杂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未统一的时代,人们的人生观或多或少的会受到什么拜金主义人生观,享乐主义人生观,个人主义人生观等等的侵蚀。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莫名的想到了马加爵和最近频繁的大学生自杀事件。马加爵是不幸的,他给人们上了悲哀又警醒的一课。他的身边同学充斥着很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成分,对这个农村的贫寒子弟冷眼嘲笑羞辱,而马自身也没守好内心的天平,在种种的愤怒不平下忘了人生的追求,使自己陷入了悲哀。实际上,我们在以后,是会遭遇很多的挫折不平的,可面对这些又能怎么办呢?追求更好的生活,让自己更好,便是我唯一的内心驱动力,这便是我的人生观吧。说的偏激了叫“时代很坏我们很好”,自己要珍惜自己的未来。而那么多跳楼的学生呢?我一直觉得自杀是自己的选择,有时未尝也不是一种可选项,对某些人来说也是一种好事。当某些人失去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虽然我们总是安慰道这没关系还有更好的事情在后面或者这所谓的美好的事情不值得殒命,但,有时候一个人失去了人生的终极追求,自杀,就像林黛玉的殒命,也是美丽的。也就像三毛,她四十八岁的时候选择了自杀。在此之前她曾多次问她的父母如果自杀会怎么样,他的爸爸说:如果你杀了我女儿,我一定会和你拼命,和你生生世世为敌!而被病痛和失去爱人的伤痛折磨的三毛,最终还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觉得她的人生已经圆满已经足够了。确实,她已经尽到了她最大的价值,她的父母应该体谅。但是,这些青春里的孩子,却还未发挥一点光和热就早早的熄灭了人生之光,所谓的残酷青春黯淡青春中的心魔让他们对以后不敢憧憬而选择了逃避吧。这种人生观,便是没有想到了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啊,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否圆满是否应当,是比较不负责任比较任性的吧。

至于价值观,除了上述的消极到自杀的一类,其实有很多种啊。有的人追求隐逸自由,不肯去眉折腰事权贵,有的人把挣钱当作第一要务,有的人把感情作为第一追求。但我觉得,无论怎样,我们都应当记住这几句话:我,是属于我自己的,也是属于他人属于社会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通济天下。这便是我理解的就我来说最好的人生观。穷不意味着贫穷,意指不得志的困境。“穷”时独善其身,一方面意味着面对不幸时心中的火焰光芒不熄,努力追求更好,不违背生命的初衷。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要从自己出发,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就好,不能好高骛远,打着一心为国为民的幌子却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过不好。古代有许多酸腐的文人,只想着某一天做官发达,面对“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只能一脸无奈。社会这个大家由众多的小家组成,平凡的我们应踏实的过好自己的生活。“达则兼济天下”则意味着当我们有朝一日成为了社会某一领域的骨干力量拥有了一定的财富知识能力可以给与的时候,一定要以大处为重,周济天下,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沸沸扬扬的“陈光标”事件虽然褒贬不一吧,但我还是钦佩他的捐献精神。同时也让我感到了中国有多少人为富不仁,多少人淡漠的烧着钞票。当一个人很有钱的时候,他的财富应该是属于人类的。

前几天英语课上老师给我们放映了地球2100这部环保片。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每个人对于环境保护的义务。同样的,我们应当在平时独善其身,以后也应该为此更多的兼济天下。号召更多的人投入这项工作。

这个想法让我感到了我多重的社会角色。我以后应该会是个医生,但我最基本的也是一个公民。但我不犯法不违反道德就是足够了么?我发现社会上存在着很多“软性”的责任,它赋予于每一个公民,却又不在法律或道德定义范围之内。以后的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其实也可以参加很多的环保组织动物保护者协会,虽然其他公民仍旧过着自我的生活,但我可以作为“公民代表”承担起这个责任啊,由此将环保宣传与贯彻,follow my heart,让这个世界因为我,可以

变得更好一点点,让一些人幸福快乐而自己对自己也很满意,这便是我最大的价值最大的追求了。

篇3:关于人生价值观的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偏差及影响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导大学生思想行动的指南。

(一)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偏差的主要表现

团中央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4年,联合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着偏差。

海明威认为:“我们是迷惘的一代”。大学生价值观念是多元的,这种多元观念中所体现出来的主体性是不完善的,部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出现了畸形发展的现象。若任其发展,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很容易滑向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甚至走向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具体表现在:

(1)主体意识与个人主义倾向增强。

弘扬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是人类成长历程中始终不忘的主题。有少数学生由于过于强调个性的张扬,将“以人为本”绝对化,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了以个人主义为准绳的价值取向。

(2)政治意识呈弱化趋势。

很多大学生的政治意有弱化的趋势,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对国家和政治漠不关心。

(3)价值观标准趋向务实化和功利化。

由于受市场经济效益至上的影响,在行为选择上更重视功利,讲求实惠。有的大学生认为:“责任,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实现,而是一种建立在成本收益模式上的社会经济学。”形成了以实用主义为指导的理想信念。

(4)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倾向严重。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崇拜金钱,以金钱量来衡量人生价值,表现出享乐主义的倾向。

(二)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的影响

人生价值观偏差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在偏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必然导致其行为的偏差,成为国家最大的隐忧。所以,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大学生的价值观从某种程度来说决定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因为大学生这个特定的青年群体,是承担国家命运、赋予社会新鲜血液的最直接群体。该群体所处的大学时代正是个体价值观逐渐完善和定型的决定性阶段,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的面貌。正如列宁指出:“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

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成为人们活动的目标定向和判断事物的取舍标准。

马加爵临刑前与《中国青年报》记者的对话,很发人深思:“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我觉得很多大学生的生活是失败的。平时,我与周围的人,浑浑噩噩过日子。学习不怎么努力,也没有想过为社会国家做什么贡献。想到的、关心的只是自己的那点心事。”当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人生的航线也会出现偏离,这是马加爵用生命换来的教训。

二、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偏差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受到社会客观因素以及个体认知思维能力、主观因素影响。

(一)影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的客观原因

从客观上来看,社会环境是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首要原因。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无一不与社会紧密相连。

1. 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功利化趋向是由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当代中国正处在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对抗,使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和多样性。”它集中表现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趋向现实化、功利化的特征。

2. 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解放、追求个人价值,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个人色彩突出的文化上的深层动因。社会的转型给整个社会带来的观念和意识的转变。他们在评价事物、决定取舍时,把自我置于价值主体的中心。注重寻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3. 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某些国家所实施的“和平演变”策略和“全盘西化”图谋,少部分大学生中产生了消极影响。共产主义理想淡化、人生目的庸俗化。面对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有些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了困惑和矛盾。

4. 社会价值导向的失衡、学校教育的弱化和家庭教育的脱节,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社会上存在的严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他们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困惑和动摇,学校传统德育内容、方法落后于社会现实,难以对大学生形成强有力的影响。

(二)导致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的主观原因

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可以通过发挥人的主体作用,能动地把握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这些内在的因素就构成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的主观原因。

1. 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足。

当今的大学生,处于人生的初级奥德赛时期,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实感和具体了解,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炼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于是,在接触社会生活时,看到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就会出现很多矛盾和困难。

2. 心理发展不成熟。

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他们在各方面的心理特点上充满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他们敢想敢做,有时又不计后果;勇于创新,却容易盲目,不辨真伪。

3. 价值观认识存在矛盾性和局限性。

当前大学生群体是一个趋于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群体,大学生的自身矛盾和认识上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对人生价值观还缺乏深刻、全面的了解,在认识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片面性和局限性。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应该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邓小平曾经指出:“每个人都应该有它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绝不是借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西方国家也很重视价值观教育,认为“社会、学校、家庭对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长期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一)国家规导公民明德构筑规范

国家在多元价值取向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这既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新时期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是这个时代所提倡的明德意识。提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净化自己的德行。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国家要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政治和政策导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学校教化师生师德振兴教育

学校应努力从全方位、多层次来改进高校价值观教育。教育部长周济指出:“教育发展不均衡、办学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应试教育之风,一些制约素质教育推进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因此,要实现我国的教育目标和价值目标,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新思路。

1. 努力构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体系,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弘扬社会主旋律。让他们自觉摒弃各种消极的价值观,以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指导自己的人生实践活动。

2. 提倡新课改,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打破传统的工作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努力推进教育理念向注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转变,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新思路。

3. 要实现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层次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工作必须打破传统的“大一统”的目标模式。开展教育工作时必须注意因人施教。建立新的分层次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目标和规格。

4. 创新教育方式,发挥网络教育优势。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让网络成为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新亮点。使大学生通过自我要求、自我践行、自我锻炼形成自己的价值行为。

5. 注重舆论的导向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高校还必须运用理论、文化、宣传等手段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营造一种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6. 加强师德培养,因为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师德高尚,方可以为人之范,方可以担任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学习、思考、实践之中学会做人,成为具有高素质、高品质、高尚灵魂、高度负责任的人。

(三)家庭关爱成员改善社会风气

价值观教育会受到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现代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也更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建立。

父母的思想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念及生活态度等都会给子女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家长以良好的价值观修养为子女做表率。

在青年群体价值观塑造的过程中,社会的价值理念是影响他们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四)大学生审慎价值做到勤学修己

教育实践证明:对教育效果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在于被教育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的接受社会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要求,使之“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意识,再“外化”为个体的道德行为。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乃自我教育,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自我教育是实现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价值感的培养和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自我教育,内化正确的价值观。

(五)发挥社会合力加强教育团结

价值观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多个要素。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协调发展的良性机制。全社会必须构建并形成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2.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整体联动的机制。要建立新的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有效联系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重点开展做人和做事的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效应。

3. 加强全民价值观建设,提高“社会合力”,改善价值观建设的外部社会环境。全社会要大力加强全民价值观建设,重塑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社会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生价值观存在偏差是主客观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价值观教育是一定社会、阶级依据其价值目标和标准,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系统影响的过程。就必须开展积极有效的综合性、系统性的价值观教育。

摘要: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不仅是大学生个人的人生思考和定位,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与未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虽然主流是好的,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政治信仰淡化、价值观念模糊、价值取向偏离和人生航向迷失等问题,其形成原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因此,应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篇4:从《史记》中思考人生的价值

但是,当不朽与做人的基本信念发生冲突时,是活着还是死去这一难住哈姆雷特的选择题常常就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而这一难题,由于不朽概念的存在,就使得人们无论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都无法用勇敢和懦弱来衡量,人们通常把在危难面前大义凛然英勇就义的人,称为英雄,可这种评价是不公平的,也不客观。我们感叹那“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义无反顾;我们感叹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万丈;我们同样感叹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放不羁,这些人在我们心中都是英雄,值得尊敬。

但这些身陷困境仍坚毅不屈的人们却更让人肃然起敬,在这里,我们把司马迁和屈原的生死抉择作个比较:他们同样是遭受挫折,但他们却做出了相反的决定,司马迁选择了生,屈原选择了死,虽然两者选择方式不同,但都表明了在生命的自我选择中实现了生命意义的超越,而司马迁的生命超越则是敢于直面人生的苦难,通过著述摆脱对生命价值的困惑和疑问,在对历史的思考与描述中获得生命的尊严与生存的终极意义。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是为了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实现人生价值;屈原的“毅然赴死”是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的尊严。

在生与死的抉择上,对生死有这样一种状态,就是人在选择死亡的时候,这种死是否是必须的,比如刘胡兰、董存瑞、谭嗣同这些人来说,他们无法选择苟活,他们的死是必须的,他们只有赴死才能体现人生价值。

但在人们自身可以选择生死的情况之下,笔者认为活着比死去更具有意义。每个人都有理想,在人们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一旦理想得不到实现,就选择以死明志,那么理想永远不会成为现实。也就不会有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越国也永远不会复国,也就是说人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就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之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之路,从而体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生存之道,在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在践行理想的过程中,任何选择死的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比如《渔父·楚辞》中屈原说的“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正说明了屈原在“美政”的理想无法实现时,就用死来捍卫自己的尊严,有人说这一行为表达了屈原宁死不屈,对自己理想的珍爱、执着,体现了他的价值取向。但笔者认为并非如此,屈原投身汨罗,以此结束了生命,那么,试问一个人都已经失去了生命,那么如何去执着、珍爱自己的理想,人死了,理想便不复存在,那么,又如何体现所谓的价值取向呢?我想屈原的死并不是浑浊的世道所致,而是他自己的性格所决定,一个绝对的完美主义者,在“美政”的理想破灭之后,除了死,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了吧!而这种死是毫无意义,在这里,笔者并非批判三闾大夫,只是提出这样的质问罢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生存之道在于以生践志,“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生命是可贵的,只要人活着,便会有希望,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不朽,但却都有追求它的权利,在追求的过程中永不放弃,那么,这便是一种永恒。有人说,人生仿佛一场变幻莫测的梦。从生命呱呱落地的此岸,就是梦的开始。然而中间的时光,便是梦的旅途。梦的沿途中,有鲜花夹道,也有荆棘丛生;会遇上朦胧的迷雾,亦可迎来灿然的阳光。走了一段接一段的梦之旅程,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梦之情感,我们都在自己的梦里寻寻觅觅,兜兜转转地去找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可惜,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多缤纷的人生始终还是敌不过岁月的流逝。不管你这场人生之梦最后的结局是甜蜜抑或辛酸,只要生命一旦不知不觉到达灵魂的泊地,多少的荣华富贵,也只是梦幻泡影;多少的功成名就,亦只是镜花水月。一个如此多姿多彩的人生之梦慢慢地,渐渐地,随着生命的永别,瞬间即逝,永不复返,留下的或许只是巍然长存着的丰碑,还有不凋的情,不朽的爱。

篇5:关于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论文

关于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论文

学院:工程学院

班级:工程

姓名:马云飞

学号:

1281A07120629

内容摘要:论述人生价值的涵义和基本内容。和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什么条件,才能让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另外,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而这种得到社会赞同的人生价值是需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将社会价值作为重要内容。最后在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我们树立的价值观对我们人生的影响,而我们又要用什么样的价值观去影响我们周围的人。哲学中讲的人生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索取两方面内容的观点。

关键词: 人生价值价值观真正的人生价值实践价值取向

第一,人生价值的涵义和基本内容

价值即意义,它表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或者说是属性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而所谓的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它不仅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当二者统一时,也就实现了人生价值。社会价值指个人的活动对社会或群体的,他人来说所具有的价值。自我价值指的就是个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重要的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也就认识到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中的重要内容。

其次人生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无论是“社会”还是“自我”,都具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因此,人生价值的两重性又进一步体现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

第二,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具备的条件。

人生价值的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社会实践同时是确立人生价值

1目标的根据和源泉。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席勒

即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体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即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2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卢梭

所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会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要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所以要在承担的责任中体现人生价值。并且要为实现所选择的人生价值目标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另外,你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那就必须做到在实践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利益的奉献中,和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做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必要的时候你要以社会价值为主,舍弃自我价值。

主客观条件都制约着人生价值,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以及个人主观因素。主观条件是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目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客观条件主要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意识形态,舆论环境等。个人主观因素则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发展的能力,来满足个人对社会的索取与贡献。所以,无论哪方面的条件都要求着我们全面的塑造自己。

第三,人生的真正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关键是在社会价值目标的指导下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在当前,尤其是要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最后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而,创造与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将不是难事,得到社会认可也会实至名归。也只有这样,所树立的正确价值观才能经得起生活中所有的考验,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乃至国家做贡献。

就像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为目者,以物役己”说的是我们现在处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被形形色色的商品所包围,物质吸引着人的注意力。人一旦陷入了物质追求的快感中,大都会忘了精神追求的美感。都知道社会生活中,人的追求分为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两种,大学生过分倾向于物质追求,而忽略精神追求,会走向畸形的成长道路。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是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努力做到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统一,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统一。所以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与指导着我们在价值选择的天平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的实践相结合会更能彰显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第四,价值观

价值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的关于价值的基本观念,是人在对人生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人生价值中人生的目的就是解决人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这样一个根本问题。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一点,就在于人的活动是知觉的、有思想的、有目的。人生的目的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核心,它决定了人生的根本方向、根本态度和人生价值,对一个人一生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树立怎样的价值观不仅对我们自身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还会在无形当中影响着别人。而最特殊的是所具有的不同的价值观对社会的作用是关键。所以具备怎样的价值观不再是个人的事情,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可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何等的重要。要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端正人生坐标,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因为人生态度是指人们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及其行为倾向和生存发展的方式,它是价值观的重要方面。

从上面所论述的来看,要树立一种符合社会需要,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与此同时还满足个人自身的某种需要的价值观。这不仅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标准,且做到了索取与贡献的统一,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最后,无论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还是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等,它们都是人的能动创造力实现的结晶,也是对人生目的和行为表现所做出的一种社会评价。正确认识哲学中所讲的人生价值,就需要正确的评价人生价值,因为它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杠杆,也是正确的选择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而真正的人生价值实现需要在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之后个人对社会贡献达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等。

生生不息,在于我们的信念,在于我们思想的开拓性、强大性!当代的我们应该形成怎样的人生价值观是讨论的一个热点。诚然,现在我们的价值存在着矛盾乃至迷茫,存在着某些价值坐标倾斜的现象。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现象统统归结为我们青年人价值观的问题。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把该群体的价值观念放在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当代青年人价值观的冲突,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中新旧价值观念变迁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冲突本身也正是价值澄清和价值重建过程中暂时“阵痛”,它孕育着一种新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符合历史的潮流的价值观的诞生,我们认为,我们的价值观主流是健康、务实、积极、进取的。所以我们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信念,也在用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追求自己的自由。而我就怀着对生命自由执着的理解,我会加

篇6: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人生思考

——人生到底要什么

姓名:

专业:

学号:

一、人生意义的反思:

季羡林先生说过:“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我想,对这样的芸芸众生来说,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同样运用到我们今天的大学生,高兴时和同学聚聚会,不高兴时也和同学聚聚会,有人终日泡在知识的海洋中,有人陷入感情的深渊难以自拔,今日炫炫富,明日打打游戏,累了睡一觉,赖了就逃逃课。这就是当今一部分大学生们的生活现状。我认同季羡林先生的话,人们的确是没有想过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从古至今就没有中断过,人们前赴后继,不断的思考着同一个问题——我们活着,为了什么?多年前听到有人这样说:“人活着,本来就没有意义,应该自己给自己一个意义。”其实细细品读这句话,可谓是用心良苦。回顾人类的历史,在放眼当今社会,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仅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单地说,30年前的中国,在人们的思想价值里只有“建设祖国”这一概念;30年后,在人们的思想价值里出现了无数的概念。概括起来就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化。的确,多元化价值观正是我们这个社会当今的现状,在这样的价值观体系里,应该说,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的视野开阔了,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正因如此,人们对人生的意义的追求也就越来越丰富,或者说越来越模糊,再或者说越来越没有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讨论人生的意义就是唤醒那些麻木的人们,抽出一点精力来思考自己,反思自己,从而认识到人生究竟要什么,这决定了我们所有行为的一切目的。

二、多元价值观体系下,当今中国的价值现象:

(一)何为当今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何为当今中国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个很直观,同时也很悲哀的问题,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经济腾飞的三十年,但也是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缺失的三十年,在中国历史上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的独尊儒家,到南北朝的玄学,到唐宋的佛学到明清的朱明理学等等,其实每个朝代都有他的所谓的主流思想,但从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就时常动摇,从三民主义到共产主义到现在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们的核心价值观在迷惘中前进,在迷惘中选择。现在在中国,拜金主义的思想很严重,电视媒体就是一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外在体现,现在得相亲栏目其实就是拜金主义最好的诠释,笑贫不笑娼的笑话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或许有人会反驳说,当今的核心价值观很明确,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胡总书记的八荣八耻就是最好的例证。我想在这里弄清一个概念,我所谓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被全社会的大部分人所认同,并努力实践在人们生活中的,指导人们进步的价值观。政府的大力倡导并不等同于如此。

其实上,并不是说追求财富和幸福生活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相反,应该大力提倡,如果人没有这种追求就会生活在贫困与落后之中,如果国家没有这种追求同样也会积贫积弱,中国近代史实际上就是一个残酷而鲜活的例证。我们批判的并不是追求财富的心愿,而是其手段。中国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就是教育人民追求财富和幸福的生活应该具有一颗仁爱之心,并且通过合理的手段获得。而今天不同,人们在追求财富和幸福生活的同时,往往是“取之无道”,这就引出了如今愈演愈烈的拜金主义,一切金钱至上,为了一己私利可以以权谋私,可以杀人放火,无所不用其极。这必然就违背了初衷。

(二)利己主义

伦理学家通常在两个层面上界定利己主义。一是心理的利己主义,这是一个经验假说,认为利己主义是关于人性的事实,即,人们在行动时只顾自己的利益,总是做对那些最符合他们自己利益的事情。不过这种解释有很多问题,因而一般被认为不能自圆其说或是诡辩,同时也算不上是严格的伦理学理论。一是伦理利己主义,也称“规范利已主义”或“理性利已

主义”,一种认为对自己的某种欲望的满足应是我行动的必要而又充分条件的伦理观点。这种理论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中,把自我放在道德生活的中心位置。根据这个论点,人们会自然地做不公正的事,并拒绝基本的道德原则——如果他们这样做对自己没有消极后果的话。这就必然意叶着,我们对于公共利益并没有出于本性的尊重,一个有理性的人的行动会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自我的满足。

秉承这种价值观的人一般都会认为人生就是为自己而活,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为自己甚至不惜损害别的的利益。

(三)拜金主义

拜金主义就是对金钱痴迷,为金钱不顾一切。事事为了钱,时时刻刻想着怎么不择手段得到尽可能多的钱,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

拜金主义经常引起许多批评,尤其经常被许多保守派的人士给抨击成造成现代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象征之一。批评者认为,拜金主义者太过强调金钱的重要性,以致于拜金主义者变得唯利是图、对许多事物经常只看得到表面,看不到其内涵、精神层面也极为空虚;然而也有人认为,追求更好、更富裕的生活是所有人类的本性,而拜金主义不过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风气下,人类此种本性的一种反映而已。

这种现象它鲜明地反映出一些人价值观、道德观,这种奢侈之风正在污染着社会环境,污染着社会主义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带来的是劣性刺激和心理的严重影响。不少人比吃比喝比享受,比下课有什么车接,但就是不比学习,不比创造、不比贡献。艰苦奋斗,克勤克俭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值得骄傲的美德。从“粒粒皆辛苦”的古训到周恩来总理衬衫上的补丁,我们民族的文明史上一直闪烁着这种崇高节操的光彩。

三、自我反思:

人生的目的就是解决人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在于入的活动是自觉的、有目的的。人生的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它决定了人生的根本方向、根本态度和人生价值,对一个人一生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

我价值两个方面。任何价值都是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人的价值也是如此。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体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一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向社会的索取,或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种满足使个人得以存在和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说,这就是他的自我价值,换句话说,个人通过自身的活动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必要的资料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人生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他又成为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客体,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他的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在价值关系中是主客体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篇7: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思考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积极、进取、务实。同时,由于受到高等教育的开放性、社会生活多样性、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复杂性等影响,导致了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既要肯定大学生思想主流健康的一面,同时又要认真研究、分析他们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主流及存在的问题

(一)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或接受共产主义理想,但也有的人内心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渺茫的。他们大多数虽然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但往往又未将其完全付诸实践。在现实人生追求中,一些人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等价交换而不愿意付出爱心。

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金钱的诱惑使他们只想挣钱而不择手段。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高歌“六十分万岁”;一些人以大学文凭为上升的跳板,梦寐以求的是出人头地、谋取金钱地位;有的人甚至认为“理想理想,见钱就想”,“前途前途,有利就图”。这都使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发生动摇,使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焦虑。

(二)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当代大学生大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为国家、为集体做出贡献,赞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心。但目前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在部分大学生中也颇有市场,由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膨胀,而导致了集体主义观念的淡化。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他们选择个人主义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上。一些人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

(三)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一些大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德无直接关系,故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一些人把精力放在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方面,而在个人道德上出现滑坡,他们在政治上不求上进,不讲职业道德,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少数学生不讲精神文明,不讲社会公德,行为粗野,谈吐庸俗,甚至打架、斗殴、偷窃、赌博,个别人还走上抢劫杀人等犯罪的道路。

(四)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繁荣,出现了高收入阶层,不少暴发者以高消费为荣,大肆挥霍,一掷千金,加之少数舆论媒介的渲染和不正确引导,造成社会心态的躁动和失衡,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受此冲击和影响,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在一些大学生中,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追求高档消费成风,他们把高消费看作是一种派头、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少数同学追求高消费必然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消费心理,这都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为追求高消费,一些人千方百计去挣钱,而不安心学习,有的人甚至走上堕落犯罪的道路。

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极大重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一)用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是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同时,还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清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促使广大青年学生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应有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团组织的优势引导青年学生,以党团员模范作用带动青年学生。加强高校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和各级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党团员的教育,使他们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积极工作,乐于奉献,发挥其先进表率作用。

(三)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促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广大学生了解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和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传统,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并增强其民主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增强其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免疫力。

(四)宣传先进典型,进行共同理想教育。发现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学习榜样。表率作用,带动广大青年学生。

(五)加强对青年学生的艰苦风斗教育。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艰苦奋斗精神被淡忘,重要原因还在于艰苦奋斗教育的力度不够,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他还特别指出,“艰苦创业”的教育这些年进行得太少,这一指示切中要害。今天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他们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树立艰苦创业、勤俭节约、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精神,使青年学生鄙视那些贪图享受、好逸恶劳、挥霍公产、奢侈浪费的人和事。

(六)坚持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既应强调外部教育也要注重自我教育;为使教育收到良好效果,还应针对青年喜欢参与性、竞争性活动的特点,采取参观访问、形式报告、收看影象、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征文大赛、讲演比赛、辩论大赛、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方式,教育、启发、引导青年学生;除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通过种种方式,争取社会、家长的支持,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优化育人环境;此外,还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熏陶大学生,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青春!

三、结束语

篇8:有关高职生“人生价值观”的思考

通过调查, 我们可以看到, 当前高职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正面的, 好的, 其主色调是积极、乐观、向上的, 同时反映出复杂性、多样性。总的看来, 当代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事业价值观、生活价值观等方面呈积极稳定上升趋势;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环境, 人生价值观呈更切合实际求真务实的趋向;日益注重自我价值、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思考和出发点更多地向自我倾斜;知识多少也是他们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部分学生中还存在一些糊涂观念、模糊认识和错误认识, 矛盾和困惑不少, 政治思想、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素质修养有所下降。

一、当前高职生的人生价值观的特点

当前高职生人生价值观的情况及其发生发展复杂的变化, 体现了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发展与社会变革的特点, 它既是国内外现实社会环境影响的产物, 又是高职生年龄正处在18岁至23岁之间的特征和心理、生理变化作用的结果。因此,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必然带有新时期的社会现象和自身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

(一) 高职生人生价值观的变化, 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思潮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反映

高职生人生价值观的轨迹始终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及高职生对现实社会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性, 带来了高职生人生价值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利性和竞争性, 已经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 自然而然影响到当代学生。高职生人生价值观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实痕迹是很明显的:既有注重实际, 更求真务实, 努力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同社会需要融合起来的良好愿望, 又有重利而见利忘义, 盲目陷入金钱拜物教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既有要求个性发展, 努力学习、不畏艰难、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地学习知识、学习理论、学习专业、努力掌握技能, 参与竞争、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 又出现偏重个人本位, 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下降、国家意识淡化、集体主义淡漠、社会责任感和权利、义务减弱的现象;既逐步形成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 又产生患得患失、急功近利、缺少人生远大理想和目标的问题。诸如此类, 或多或少都渗透了当前经济社会的影响。

高职生人生价值观往往随着社会舆论导向和社会思潮的变化而变化。“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等形形色色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腐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 “西方现实主义”、“一切向钱看”、“只有向钱看, 才能向前看”、“为极端个人主义正名”等社会思潮纷至沓来, 导致人生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的混乱, 在高职生中产生一定影响。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我国经济、政治形势的不断好转, 整个思想战线出现新转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对资产阶级人生价值观理论的批判和清理, 一批批先进人物的宣传、一部优秀影视、文学、文艺作品的问世, 社会、学校的宣传教育, 等等, 都在高职生中引起强烈反响。高职生的人生价值观因之而向好的方面转化, 出现许多积极因素。

实践告诉我们, 应该把高职生人生价值观放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考察和认识, 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评价。职业教育中必须始终坚持做到“三个结合”, 把教育活动做到“思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使之对高职生具有活力和吸引力, 引发学生共鸣, 从而准确认识和把握当前高职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得出正确结论, 进行有效教育和引导。

(二) “个人与社会融合”、“公私兼顾”、“索取与贡献并重”成为当前高职生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倾向

高职生人生价值观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变化, 逐步形成以物质利益为导向、强调个人与社会融合、利己与利它兼顾,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而又比较重视自身发展的趋势。

调查表明, 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中, “自我与社会融合”、“人生价值在于奉献, 也在于索取”、“既要为人民服务, 又要为自己谋利益”等带有过分的浓厚调和色彩的观点, 成为部分当代高职高专生人生价值观的主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等观点, 相对比较淡薄。那种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脱离实际盲目“个人奋斗”、笃信“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等腐朽的西方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观点, 也为多数高职生所鄙夷。高职生这种“公私兼顾”、“索取与奉献并重”的人生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追求个人幸福、满足个人和家庭需要、实现自我价值为出发点的。究其原因,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处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困惑的交织点上, 处在个人成才与社会需要、正确的理性认识与社会上出现的消极现象的矛盾冲突之中。他们希望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起来, 确定个人的抱负和事业。但是由于青年学生的经历、阅历、经验不足, 锻炼得不够, 还“差火候”, 磨炼不到, 当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 他们感到苦闷, 难以抉择, 可见融合的思想正满足了当代高职生这种一时的、暂时的需求与愿望。

高职生人生价值观中“公私兼顾”的认识, 反映了个人与社会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双向性关系, 要求教师在教育中把个人成才与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进一步教育学生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学习领会掌握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学习践行习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实质, 充分激发他们学习、工作、生活实践的热情。中央、国务院2010年7月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 以此为标志, 新一轮教育改革全面启动, 加快了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步伐。国家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 为高职生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条件, 创造了更多机遇与挑战。客观环境变化以后, 主观努力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从而激发了高职生拼搏向上、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的热情。高职生在强调集体利益的同时, 注重个人的利益、价值、自尊、权利和义务, 并把二者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认识, 适应了环境的变化。调查表明, 多数高职生还是愿意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这应给予充分肯定。值得注意的是, 在某些当代青年学生中追求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比较明显, 把为社会主义祖国出力、为集体作贡献、为他人谋幸福放到次要的位置, 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降低、减弱了。这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一些差距。如果教育不力和引导不当, 则会助长注重功利、淡漠理想、追求享乐、害怕艰苦、只看眼前、不顾长远、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不良思想的蔓延。

这种现实状况是对高职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基础与起点, 关键在于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要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提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 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

(三) 高职生人生价值观要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理想之花灿烂, 理想之果甘美, 要使理想开花结果, 必须用辛勤的汗水浇灌。青年学生肩负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应该把实现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层台阶地朝着“梦想成真”的宏伟目标奋斗上。

调查表明, 高职生在人生价值观上主要有以下表现:

1. 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因素

高职生是一个身心趋向成熟、正在成长中的群体。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念,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而必然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随着自身的成长不断加以调整完善。这就决定了当代青年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念带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而这种不确定和不稳定性体现了高职生的可塑性和可教育性的基本特征。

2. 理性认知和行为抉择有脱节现象

高职生的人生价值观念是以看法和评价形式表现反映出来的。这种态度受自身物质需求、文化需求、社会需求、精神需求的制约,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高职生的内心需要, 由于他们生成的价值观念有一定距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高职阶段, 正是他们选择人生榜样、思索人生道路的时代。调查中, 由93.6%的学生十分钦佩江姐、刘胡兰、焦裕禄、王进喜、雷锋等革命英烈和模范人物, 而其中49.6%的学生表示自己根本做不到, 只是停留在欣赏层面。93%的学生认为高职生要爱自己的祖国, 只有54.2%的学生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应该提倡。92.2%的学生赞成“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这句格言, 而愿意努力学习的只有49.3%。这说明不少高职生认知和实践、观念和行为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

3. 远大理想、信念和现实实际任务的冲突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常常是人生过程中最难解开的问题之一。总体上看, 当代高职生心中仍然闪耀着理想的光芒。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 近现代史和国情的教育, 形势与政策的教育, 甚至一部好的作品, 都会使她们热血沸腾、精神振奋, 但往往是感情的激动多于理性的思索。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 他们又会置身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困惑之中。高职学生有必要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三大门课程, 必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 正像习总书记所说的“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坚定理想信念, 练就过硬本领”, “在实践中放飞梦想”, 使它梦想成真。

二、加强高职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高职生在人生价值观上积极的变化, 对高职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需要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高职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研究和探索, 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近年来, 我校在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一定实效, 但就总体而言, 还有不适应发展变化了的社会环境的方面。调查中, 学生认为教师在引导自己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方面有很大帮助的有35.5%, 有些帮助的占53.7%, 没有帮助的占11.1%, 认为思政课在人生价值观引导方面有很大帮助的仅占37.4%, 有些帮助的占48.9/%, 没帮助的占13.5%。一些学生感到学校和老师灌输的道德行为准则到社会上常常行不通, 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

(一) 要转变思想观念, 更新教育内容, 使之更适应当前深化改革的新形势

加强对高职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首先, 要把思想观念转变到积极适应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上。改革发展的社会环境, 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的现状, 也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必然是多层次的。学校从实际出发, 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有利于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兴国之本”, 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精髓。目前高职生观念的发展变化, 必须进行因势利导, 发扬其积极因素, 克服其消极因素。

其次, 教学内容要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一是要注重层次性。长期以来, 我们习惯用先进分子的标准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 而不善于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今后, 我们仍应坚持先进性的方向, 同时也要更注重广泛性要求, 提出全体学生都必须达到的基本层次的教育要求, 在此基础上提高。二是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当代高职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已经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融合在一起。正确引导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开拓意识;挖掘自我设计、自我奋斗中的积极因素;正确看待分析社会上出现的消极现象;在学生教育中把基本理论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结合起来, 与经济建设、改革发展的形势政策教育结合起来, 与参加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与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使之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达到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二) 要发挥思政课德育主渠道的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生全部学习工作生活之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 在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上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教学的基调, 但是, 如何使理论更好地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 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则是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的问题。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向学生多介绍一些教材之外的资料, 包括现实社会中敏感的、热点的问题, 都可以提供给学生, 然后在学生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再讨论。对杰出人物、影视作品、典型行为和观念进行评价, 在辩论中明辨是非, 在分析中提高认识,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激励下, 身体力行, 最终达到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目的。

此外, 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学生全部学习生活之中。要加强学校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基础文明建设和班集体建设, 根据学生身心的特点和规律, 使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人生训练并举, 加强养成教育和社会实践环节,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 增强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可操作性。

(三) 要切实加强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关键是在学校和教师。目前, 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 使高职高专校思政课建设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 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一场深刻改革。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和教师节发表的重要讲话, 为高职高专思政课建设明确方向。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 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指示, 让我们从事高职思政课教学的老师们感到肩上的重任。我们要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 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高职高专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 转化为日常行为”, 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及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总书记的这些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在当代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遵照“德能并重, 厚德强能”的宗旨, 我们要在办学指导思想、实施原则、考核内容上, 着力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身心健康、人文修养、创新实践、感思奉献等五个方面素质,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更要努力把自身的人生境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

总之, 新时期高职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 从根本上说是从适应社会、适应未来着眼的, 既有积极的一面, 又存在一定偏差, 这是不可避免的, 责任不在学生。我们应该加强教育和引导, 而不能求全责备, 要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 及时帮助他们确定正确方向, 增强分析辨别能力, 逐步适应环境, 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担当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成果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吴潜涛.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人民日报, 2007-01-12.

[2]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北京日报, 2014-01-13.

[3]李培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科学社会主义, 2009 (5) :72.

上一篇:解除股份代持协议书下一篇:幼儿园沐浴亲情快乐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