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剧院实习报告

2024-04-22

影剧院实习报告(共6篇)

篇1:影剧院实习报告

影剧院认识实习报告

三月的北京,已是春光一片,为期一周的影剧院实习便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这次实习真的别有意义,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完成了对解放军总政歌舞团、电影博物馆、798艺术区、国家博物馆和国家大剧院的认识实习,期间我们学到了很多相关的建筑专业知识,并巩固了平日课上所学。因为对我们建筑学学生而言,一座城市最令人瞩目的符号便是它的建筑,在经历了时光的洗礼之后,建筑本身就承载了一段段故事。

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实习第一天上午,我们来到解放军总政歌舞团。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坐落于北二环路积水潭桥东南角,紧邻积水潭地铁站,是新街口商业文化区与什刹海时尚文化区的交汇点。典雅的新型建筑、依山傍水的景色使其成为北京繁华市中心和旅游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它是一座新建于二十一世纪的多功能综合剧院,它的落成填补了北京市西城区北部演艺剧院的空白。这座古城墙式的现代建筑与周围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总占地面积6534平方米,双层观众席及6个包厢共800个座位,剧院内设有2个贵宾休息室及一个小剧场。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吸纳了国际上先进的营销服务概念和流行理念,力求打造人性化的剧院形象,从舞台到观众席乃至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本着尊重每一位观众的理念;清晰、互动的视觉感受和高品质的听觉效果能给观众带来精致独特的艺术享受。

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在保证高品位的演出艺术水准的同时,密切关注文化市场的动态,并且高度尊重观众的欣赏需求,无论是在节目的策划筛选上,还是在观众观看节目的舒适度上都力求人性化。剧院以艺术中心为框架,它以相应配套的现代化的大剧场、具有LOFT风格的小剧场和正在筹建的高品位的艺术沙龙等搭建了一个复合式的艺术空间,用以承接各类文化活动(如:歌剧、音乐剧、话剧、交响乐、综艺节目以及展览、展示、新闻发布会、服装发布会等),同时参与策划各种类型的艺术演出及文化活动,打造系列化的文化产品;并且大力支持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形成一种新概念的多功能综合剧院的经营模式。

解放军总政歌舞团的舞台设施先进,可以分为主舞台、后舞台和左右两个侧舞台,舞台顶高20米,深18米;台口高8米,宽14米。其中主舞台具有三块升降台。并有可容纳双管乐队的升降乐池。后台共有8个化妆间。本剧场扩声系统达到并超过了《厅堂扩音系统设计声学特性指标》GYJ25-68中,音乐扩声系统一级指标要求,能满足歌剧、舞剧、音乐剧、话剧、交响音乐、流行音乐等音乐艺术形式对音乐扩声和语言扩声的要求,其设计居国内领先水平。除此之外,剧院拥有的全数字化大型录音棚,还可对剧院大型舞台演出进行高质量的现场同期录音。

中国电影博物馆:第二天我们来到电影博物馆参观实习。中国电影博物馆占地65亩,建筑面积近38000平方米,展线长度2970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其中涉及电影1500余部、图片4300余张、介绍电影工作者450多位。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展览、博览内容是由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的一大批我国电影业最具权威性的专家、学者精心制作完成的,集权威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

中国电影博物馆设有20个展厅,介绍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以及电影科技博览。另有临时展厅、报告厅和多功能厅。馆内还设有巨幕电影厅、数字电影厅及三个35毫米电影放映厅。

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建筑外观不仅气势宏伟,而且充满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主体建筑的前方,巨大的银幕与广场上一道断续的斜墙构成了形如咔打板的平面组合。建筑采用黑色作为基础色,并使用镂空图案的金属板作为外层装饰,为这座光影的殿堂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在统一、中性的黑色背景上,四个立面根据建筑的内部公共空间的位置分别开辟一片大型彩色玻璃面。红、绿、蓝、黄分别代表的展览、博览、影院、综合服务四个功能区域流露出多彩的个性。

中国电影博物馆内部采用黑、白、灰三色作为基调,典雅而沉静,其他一切色彩在这样的基调下显得更加五彩斑斓:巨型的彩色玻璃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投射出多彩的个性;能够不断的变换色彩的中央圆厅环形墙壁,华美鲜艳;电梯内的装饰灯流光溢彩,让观众在游览过程中体验视觉享受带来的惊喜。

798艺术区:在北京的东北角,有一个以上个世纪50年代建成的工厂命名的艺术区,这就是798艺术区。它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原为原国营798厂等电子工业的老厂区所在地。此区域西起酒仙桥路,东至京包铁路、北起酒仙桥北路,南至将台路,面积60多万平方米。

从2001年开始,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798厂,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一变而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现今798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艺术家和文化机构进驻后,成规模地租用和改造空置厂房,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 和“LOFT生活方式”,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关注。经由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798已经演化为一个文化概念,对各类专业人士及普通大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并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上产生不小的了影响。以798厂为主的厂区的建筑风格简练朴实,讲求功能。巨大的现浇架构和明亮的天窗为其他建筑所少见。它们是50年代初由苏联援建、东德负责设计建造的重点工业顶目,几十年来经历了无数的风雨沧桑。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北京都市文化定位和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全球化浪潮的到来,798厂等这样的企业也面临着再定义再发展的任务。随着北京都市化进程和城市面积的扩张,原来属于城郊的大山子地区已经成为城区的一部分,原有的工业外迁,原址上必然兴起更适合城市定位和发展趋势的、无污染、低能耗、高科技含量的新型产业。大批艺术家文化人的入驻,正是这一历史趋势的反映。

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2003年2月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两馆合并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博物馆,其规模也位居世界博物馆前列。整座建筑由南北两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外观呈长方形,正好和对面的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博物馆的正面有24根高大的方形廊柱构成雄伟的西门长廊。

整个建筑色调典雅,巍峨庄严,是天安门广场的组成部分。馆名系郭沫若先生题写.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建成后,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大量的传世和出土文物精品。现有文物藏品30余万件,其中一级文物2000多件,文物照片10多万张,图书馆藏专业书籍20多万册。馆内文物保护技术设施较为完备,有一个现代化的实验室和文物修复技术室。承担着青铜器的保护、书画装裱、纸张的保护、壁画彩塑保护、古建筑和民族文物的保护、文物与环境、文物复制技术等工作。

正式开放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将继续做好“古代中国”和“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的丰富和完善工作,继续做好和完善高质量的专题展览。努力把国家博物馆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声誉和影响力的文化和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国家博物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作用。

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中国国家大剧院标志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26.88亿人民币(大剧院最新公布的造价数字是31亿元人民币)。

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和内部2091个坐席的歌剧院(含站席2398)、1859个坐席的音乐厅(含站席2017)、957个坐席的戏剧院(含站席1040)、公共大厅及配套用

房组成。外部围护钢结构壳体呈半

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基础埋深的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椭球形屋面主要采用钛金属板饰面,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00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但其实际高度要比人民大会堂高很多,因为国家大剧院60%的建筑在地下,其地下的高度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工程于2001年12月13日开工,于2007年9月建成。国家大剧院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国家大剧院建筑屋面呈半椭圆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调和光泽的钛金属覆盖,前后两侧有两个类似三角形的玻璃幕墙切面,整个建筑漂浮于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国家大剧院庞大的椭圆外形在长安街上显得像个“天外来客”,与周遭环境的冲突让它显得十分抢眼。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计划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的奇异姿态出现。国家大剧院结构由三个功能区组成。北入口、地下车库;功能区包括歌剧院、戏剧院、音乐厅等;南入口、餐厅、机房等服务区,其中内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公共大厅的地板铺着20多种颜色不

一、花纹各异的名贵石材,公共大厅天花板由名贵木材拼贴成一片片“桅帆”,木质的红色深浅不一,明暗相间。来自法国的著名画家阿兰·博尼用超过20种不同的红色点染大剧院的各个部分。整个大剧院的墙面丝绸铺设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

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宏伟的建筑,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歌剧院主要上演歌剧、舞剧等、芭蕾舞及大型文艺演出,歌剧院的观众厅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有观众席2091席(不包括乐池)。歌剧院有具备推、拉、升、降、转功能的先进舞台、可倾斜的芭蕾舞台板、可容纳三管乐队的升降乐池。

歌剧院舞台采用“品”字形舞台形式,由一个主台、两个侧台和一个后台构成,舞台具备推、拉、升、降、转五大功能,可迅速地切换布景。其中,主舞台有6 个升降台,既可整体升降又可分别单独升降。舞台的左、右侧台各有6台可以横向移动的车台,通过主舞台升降台互换位置,可以迁换场景。后舞台下方距地面15米处,储存有一个芭蕾舞台台板,主舞台升降台下降后,芭蕾舞台可移动到主舞台台面上,用于芭蕾舞演出。台面用的是俄勒冈木,并用三层结构来增加弹性,保护了芭蕾舞演员的足尖。这也是国内面积最大的无缝隙专用芭蕾舞台板,台面可倾斜至5.7度。由于穹顶高度的限制舞台和部分观众席位于地下。舞台上方栅顶高度为32米。吊杆、灯光桥、灯光渡桥通过钢丝绳悬挂在空中。61道电动吊杆,78台轨道单点吊机,24台自由单点吊机,灯光桥、灯光渡桥、灯光吊架将1588盏用于演出的灯具点缀在歌剧院舞台的上方,灯光反应快,可以在几秒钟内变换造型。舞台顶部还设置了60多道吊杆和幕布,可以制造不同的演出场景。

乐池面积为120平方米,可容纳90人的三管编制乐队,也可升至观众席水平位置变成观众席。在乐池中,还特别为指挥设计了专用升降台,指挥可以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出场、谢幕。歌剧院在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声音可以透过去,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这样就形成了视觉的弧形和听觉空间的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其混响时间为1.6秒,符合歌剧及舞剧等的演出要求。

歌剧院设有6个单人化妆套间,6个单、双人化妆间,18个中化妆间,2个乐队指挥休息套间,6个乐队用大化妆间,8间练习琴房。舞台尺寸:台口宽度:18.6M;台口高度:14M;主舞台台宽:32.6M;主舞台台深:32.6M;台上净高:32M;左右侧台宽:21.6M; 左右侧台深:25.8M;后舞台台宽:24.6M.在建筑设计课上老师有讲过“建筑设计可以很简单的定义为,在满足建筑的本质特性(柱子,墙,顶)基础上,追求其偶然特性(形式,材料,类型,规模,环境,文化等)变化的过程。”

国家大剧院给予我们的是对于设计的思索,每座建筑都有它的故事。我们设计的时候要做到,基于基本的文化地理要素之上的创新,博学多思。建筑是凝固的,思想却是灵动的。

我在实习的过程中,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一些遗憾。也许是实习日子短关系,对剧院建筑还有些设计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是在看人做,听人讲如何做,未能够亲身感受、具体处理一些工作,所以未能领会其精髓。但通过实习,加深了我对剧院基本知识的理解,丰富了我的实际经验,使我对剧院设计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到要做好日常设计,既要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

篇2:影剧院实习报告

怀着激动和学习的心态,我们参观了北京的几个著名的观演性建筑。对于这次的学习参观,我们都能具体详细的了解影剧院的各个功能,交通流线等等,学习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下面是我参观后的一些认识和见解。

第一天,上午我们的第一站是解放军歌剧院。解放军歌剧院是总政歌剧团新建的二十一世纪的剧场,其前身为总政歌剧团排练场,解放军歌剧院坐落于北京北二环路积水潭桥边,西临新街口商业中心,东望什刹西海湖畔,是北京新街口时尚商业区与什刹海传统文化区的交汇点这座古城墙式的现代建筑与周围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传达了北京深厚文化底蕴中的时代气息,成为繁华市中心和旅游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解放军歌剧院总占地面积 6534平方米,大剧场为双层观众席共800个座位,小剧场采用独特的空间设计概念,另有大、小2个舒适的贵宾休息室。剧院从舞台到观众席乃至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本着尊重每一位观众的理念;清晰、互动的视觉感受和高品质的听觉效果能给观众带来精致独特的艺术享受,打造出人性化的剧院形象。解放军歌剧院以艺术中心为框架,它以相应配套的现代化的大剧场、具有LOFT风格的小剧场和正在筹建的高品位的艺术沙龙等搭建了一个复合式的艺术空间,用以承接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如:歌剧、音乐剧、话剧、交响乐、综艺节目以及展览、展示、新闻发布会、服装发布会等)。除服务于各界演艺团体,保证高品位的演出艺术水准之外,解放军歌剧院还密切关注文化市场动态,满怀对文化事业的责任心,积极参与策划各种类型的艺术演出及文化活动,以国际化的管理理念,建立专业团队,打造系列化的文化产品;并且大力支持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使剧院具备演出、服务、营销三大功能,依照新概念下的多功能综合剧院经营管理模式,打造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文化艺术中心,发挥在演出市场乃至社会公益上的应有能量。解放军歌剧院的舞台设施先进,可以分为主舞台、后舞台和左右两个侧舞台,舞台顶高20米,深18米;台口高8米,宽14米。其中主舞台具有三块大升降台。同时还具备可容纳双管乐队的升降乐池。演出后台共有包括vip化妆间在内的8个化妆间。舞台音响系统:本剧场扩声系统达到并超过了《厅堂扩音系统设计声学特性指标》GYJ25-68中,音乐扩声系统一级指标要求,能满足歌剧、舞剧、音乐剧、话剧、交响音乐、流行音乐等音乐艺术形式对音乐扩声和语言扩声的要求,其设计居国内领先水平。

除此之外,剧院拥有的全数字化大型录音棚,还可对剧院大型舞台演出进行高质量的现场同期录音。

小剧场的设计理念是国际化的,针对小剧场的表演形式是以演员和观众融合为主,同时又兼顾其它活动、展览功能,在设计上给与了空间以最大的自由。舞台与观众席的位置、大小,都可以根据每次演出活动的不同需要,任意施展想象,它简洁的构造和可以随意调整的位置关系,给创作者带来无限灵感。无论是走廊、墙面、还是化妆间、休息区看似一个没有装饰的地方却包含着建筑设计师独具匠心的巧妙构思和声学设计师的精雕细琢。

这是一座崇尚简洁和自由的艺术空间,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剧场,而不仅仅是缩小了的大剧场。小剧场的内部休息区经过潜心构思建造了为观众服务的休闲水吧,灵活而有趣的运用了小剧场内的空间,凸现了小剧场的时尚气息。

下午,我们的第二站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是中国唯一的军队电影制片厂,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北里,占地面积392.1亩。1951年3月,以总政治部军事教育电影制片厂名义开始筹建,1952年8月1日正式建厂,命名为解放军电影制片厂,1956年更名为八一电影制片厂。我们主要对厂内的厂史馆和内部的一个电影院进行了参观。厂史馆是一个参观性建筑,里面的大空间以及一部红色的楼梯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个红色的楼梯体现了解放军红色的象征,在下面看就如要进入天空一般。跟随者内部人员的讲解,我们一步步的了解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发展历史。里面的一些陈列的物品也让我们大感兴趣。

厂内有一个电影院,进入到里面后首先是一个较高的门厅,大气浑厚是这个电影院给我的第一感觉。进入观众厅后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电影院的内部空间形式。一个大大的银屏,一排排整齐的座位等等。我们还在里面看了一场片花,亲身感受了一下里面的灯光音响效果。强烈的震撼,是我的亲身感受。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了第三站,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是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是展示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博览电影科技、传播电影文化和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的艺术殿堂。中国电影博物馆设有20个展厅,介绍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历程

以及电影科技博览。另有临时展厅、报告厅和多功能厅。馆内还设有巨幕电影厅、数字电影厅、三个35毫米电影放映厅。

中国电影博物馆由美国RTKL国际有限公司与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其建筑设计手法体现了电影艺术与建筑语言的平衡,不仅可以让观者感受立体的视觉冲击,而且令其仿佛置身于电影之中,将强烈的视觉效果升华为综合的全方位体验。

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建筑外观不仅气势宏伟,而且充满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主体建筑的前方,巨大的银幕与广场上一道断续的斜墙构成了形如咔打板的平面组合。建筑采用黑色作为基础色,并使用镂空图案的金属板作为外层装饰,为这座光影的殿堂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在统一、中性的黑色背景上,四个立面根据建筑的内部公共空间的位置分别开辟一片大型彩色玻璃面。红、绿、蓝、黄分别代表的 展览、博览、影院、综合服务四个功能区域流露出多彩的个性。

中国电影博物馆内部采用黑、白、灰三色作为基调,典雅而沉静,其他一切色彩在这样的基调下显得更加五彩斑斓:巨型的彩色玻璃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投射出多彩的个性;能够不断的变换色彩的中央圆厅环形墙壁,华美鲜艳;电梯内的装饰灯流光溢彩,让观众在游览过程中体验视觉享受带来的惊喜。中国电影博物馆占地65亩,建筑面积近38000平方米,展线长度2970米,其中涉及电影1500余部、图片4300余张、介绍电影工作者450多位。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展览、博览内容是由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的一大批我国电影业最具权威性的专家、学者精心制作完成的,集权威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

第三天上午我们来到了第四站,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是一座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集收藏、研究、展览于一身。

2007年3月至2010年底,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了改扩建工程,馆舍总建筑面积19.19万平方米,硬件设施和功能为世界一流。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展厅数量为49个,设有“古代中国”、“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设有十余个各艺术门类的专题展览及国际交流展览。与我国现有的博物馆相比较,国家博物馆还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变化,即能够得到非常高质量的,文化精神上的一种享受。在历史含量方面,文化底蕴方面也是如此。

在风格上,国家博物馆将保持庄严、宏伟的建筑风格,高度概括、浓缩我们的发展历程。展览手段上,将不局限于故有的陈列方式,而是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化展示方法,如大视屏,大屏幕,超薄电视等多媒体手段,尽量为观众还原历史氛围并增加展览的动感。

中国国家博物馆历经近百年的历史沿革,积淀了丰厚的博物馆文化的基础,为20世纪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在国内外公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21世纪,国家博物馆在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诉求中,获得了长足发展的历史契机,改扩建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面积有19.19万平方米,于2011年3月1日竣工。在这一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内,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和功能设置,将为公众提供高品位的历史和艺术类的展览以及其他文化休闲服务。不仅荟萃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艺术,见证中华民族百年的复兴之路,而且还有全方位和系列性的反映和表现世界文明成果的高品质展览。

下午我们来到最后一站,国家大剧院。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人民大会堂西侧,西长安街以南,由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及南北两侧的水下长廊、地下停车场、人工湖、绿地组成,总占地面积11.8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10.5万中国国家大剧院标志平方米,地下附属设施6万平方米。中国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国家大剧院内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另外其内部还有许多与剧院相配套的设施。

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悄然亮相。

篇3:影剧院火灾隐患及扑救对策

1.1 现代设备多, 尤其是电路设备, 容易造成负荷超载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电影院已不再是过去的大礼堂。现在的电影院, 为了照顾大众在视觉、生理、心理的感受, 增加了很多的现代设备, 比如空调、灯光、音响等等, 但是如此多的电路设备, 就会造成负荷超载, 因此而发生电路短路的现象, 显然是非常容易发生火灾的, 因此电路系统是否定期、及时的进行故障排查, 直接关系到安全系数的高低。以2007年湖南衡阳进步影院发生火灾为例, 火灾致剧场从一楼烧至五楼, 时间长达3小时, 最后调查发现是因为影院霓虹灯内变压器温度过高所致。这是电路系统中多么清晰的一个例子, 如果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排查变压器中所存在的隐患, 这样的一场悲剧就有可能得以避免。

1.2 装修材料的选取上未能尽量选择不燃或难燃材料, 质量监管部门不力

装修材料的选取是减少电影院火灾隐患的最直接途径。但是实际上会存在许多黑心商家为了节约装修成本, 就会选择那些较为劣质的材料, 这些材料往往着火点比较低, 当温度达到某个点就会发生自燃现象, 严重的就会产生大面积的火灾现象[1]。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商家自身必然有着莫大的关系。但是,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 政府的质量监管部门工作不到位也同样拖不了干系, 电影院的装修材料必然是质量检查的一部分, 大量运用劣质材料而不被勒令重新装修的, 这后面隐藏的是什么, 相信所有人都不言而喻。

1.3 消防通道的安排不合理, 人员疏散紧张

虽然现今电子科技很发达, 人们可以在家通过自己的电子设备观看电影, 但是电影院会给人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感受, 因此, 前往电影院观看电影院的仍不在少数。[2]如果在紧急情况下, 对于人员的梳理, 无疑就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此时, 就必须要求消防通道的合理安排。电影院是一种娱乐场所, 有其行业特征, 在通道设计时会以错综复杂为特征, 而且为了视觉上好看, 还会在通道的边边角角设置各种各样的灯光设备, 造成一种昏暗的氛围。但是这样的安排, 无疑从客观上大大影响了消防安全工作, 造成人员疏散紧张的状况发生。

1.4 管理上对易燃易爆物品检查松散

电影院是人们用于休闲的场所, 因此, 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候, 人员会急剧增长, 此时, 带给电影院工作人员的压力就会加大。由于人员的膨胀, 工作人员在进行安全排查的时候就会有所疏漏, 这样难免就会有人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放映厅。此时, 就形成了影剧院的火灾隐患。

2 影剧院的火灾预防及扑救措施

2.1 解读前因, 确定风险, 做好预防措施

解读前因是确定风险的一个重要举措, 通过解读前因, 可以了解到哪些是可以避免火灾发生的, 而哪些是可以导致火灾发生的, 对于那些导致火灾发生的东西, 我们做好提前预防。

1) 及时排查电路系统, 确定有无会导致局部超负荷、短路的情况, 如有, 及时更换相应的设备。

2) 提前做好材料的选取, 争取在原材料上达到基本选用难燃或不燃的装修材料, 耐火等级在二级标准以上, 从而减缓火灾蔓延速度, 从而减小受灾面积。

3) 合理安排消防通道, 消防通道的安排尽量简单易行, 减少灯光效果, 这样有利于消费者的紧急疏散, 以及援救人员顺利进入火灾区域进行扑救。

2.2 提高人员应急性、从容性, 优化应急措施

影剧院工作人员对于突发状况的应急性、从容性无疑会导致火灾应急措施的实施。火灾扑救的及时程度, 同样也会影响到火灾的伤亡程度, 越及时, 损伤越小。因此, 优化应急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1) 自动消防设施的安装尤为重要, 一是放映厅烟雾报警器及自动喷水系统的安放;二是装设测温式电器火灾监控探测器和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 以此来做到应对及时。

2) 火灾发生之时, 工作人员要及时安抚消费者, 顾及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带领他们及时疏散, 以免造成人员拥堵, 扑救不及时的现象。

3) 火灾发生的当下, 工作人员应及时的切断电路、启动自动援救装置以及拨打火灾救援电话, 以问题处理的及时性来减少火灾带来的损伤。

2.3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强化管理措施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强化管理措施, 对于火灾的预防、应急等等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1) 提高商家的道德素养, 从源头控制火灾隐患。一方面, 成本控制方面加大装修材料的成本, 不应该在该消费的地方节约开支;另一方面, 加强领导层对下属员工的硬性管理, 以此加强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 提高工作的警觉程度。

2) 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做到“谁疏忽、谁负责”。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直接关系到影剧院的服务质量。责任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做事要有原则, 消费者不应该做的坚决抵制, 第二是自身监管要到位, 时时反省自己的工作是否及时、到位, 对于自己负责的区域, 安全管理工作是否安置妥当等等。

3) 加强与同区域的其他商家的沟通协调。影剧院一般设在商场大楼内, 只占其中的几层, 这样的话, 其他商家的安全隐患也会成为自身的安全隐患, 其他商家如果出现火灾同样也有可能波及自身, 因此, 加强与同区域的其他商家的协调沟通, 是减少火灾发生外源的重要途径。

2.4 加强政府的监管措施与宣传措施

其一政府对于商家的监督管理是必须的, 但是切记自身不能玩忽职守、敷衍了事。其二, 我国民众的官本位思想根深地固, 只有通过政府的宣传力度, 才能让民众真正意识到防火的重要性。

1) 加强对影剧院质量的监督。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影剧院成立之初的质量检查方面, 一是电力系统的安排检查, 是否合乎标准;二是消防设备的检查, 是否安装合理;三是材料质量的检查, 用料是否优良, 放映厅座椅是否属于不燃材料等等。如果检查中发现有不合乎标准的地方, 必须勒令整改, 不能放任。

2) 实施火灾责任监管制度, 加大火灾第一负责人的惩罚力度。对于火灾成因严格检查, 如若发现是由于管理上疏忽而酿成火灾的, 必须对管理人员严格处罚, 做到“谁疏忽, 谁负责”。

3) 加强对民众防火意识的灌输以及火灾急救措施的学习。民众防火意识的强弱直接反应在自身防火管理上, 一个人的防火意识强, 在他进入影剧院观看电影时, 是坚决不会携带火种的, 而相反则不然。因此, 政府相关部门应强化民众防火意识, 做到“防火从自我做起”[3]。

综上所述, 火灾扑救策略主要从四个方面而言, 一是商家的预防措施, 二是商家自身的管理措施, 三是商家及民众的应急措施, 四是政府部门的监管措施和宣传措施, 当然还可以从媒体等等各个角度予以分析, 但是, 目的归于一点, 即远离火灾, 人人安全。

2.5 具体扑救措施

影剧院发生火灾, 消防队到场后, 其主要任务是, 积极抢救与疏散被围人员, 控制火势的发展蔓延, 力求在短时间内扑灭火灾。

1) 加强第一出动力量。消防队接到影剧院发生火灾的报警后, 在调集灭火力量时应加强第一出动力量, 集中适当的优势兵力于火场, 在车辆的种类上, 除派水罐车外, 还要及时增加防毒抢险车、登高车、破拆工具车、照明车与排烟车等。支队指挥要随第一出动力量赶到火场。

2) 侦察火情, 下定决心。为了使指挥员正确地下定决心, 快速部署战斗, 要根据影剧院的建筑特点, 发生火灾的部位、义务消防队初起火灾的扑救情况, 进行必要的火情侦察, 使指挥员的主观指挥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第一, 查明人员疏散情况。影剧院在演出或集会时发生火灾, 有一定的人员来不及疏散, 受火势或浓烟的威胁, 消防队到场后, 应迅速组织力量, 边疏散边侦察, 迅速查清被困人员的数量、所处的位置、被威胁的程度、抢救需要什么方法等。有时因发现起火早, 工作人员及时组织疏散, 消防队到场后, 人员已基本疏散完毕, 此时, 侦察的重点应放在查明观众厅、舞台上或其它房间有无疏散遗漏人员或被困的工作人员。

第二, 查明火点部位、蔓延方向、燃烧范围、对毗邻建筑的威胁程度。火势情况, 是指挥员下定决心, 确定火场主要方面和主攻方向, 部署兵力的依据。因此, 消防队到场后, 应迅速组织力量在查明人员受火势威胁情况的同时要查清火势情况。如消防队到场后, 人员已彻底疏散完毕, 那么, 查明火势情况就是火情侦察的主要任务, 及时给指挥员提供可靠的情况, 以便迅速作出决策。

第三, 查明观众厅、舞台的承重结构及其它构件受火势威胁情况。建筑结构受火势威胁情况, 是指挥员判断观众厅和舞台能否发生倒塌的依据。只有正确地判断出观众厅、舞台能否发生倒塌, 才能抓住有利时机大胆进攻, 有力地控制火势, 消灭火灾, 因此, 在查明此情况时, 一定要根据燃烧的时间、结构的耐火极限、火势情况等准确地作出判断, 向指挥员提供可靠的情况。

第四, 查明各种灭火设施 (如水幕、水喷淋系统、防火幕) 是否启动, 作用如何, 电源是否切断, 舞台上部排烟孔、窗是否打开, 空调设备是否还在工作, 以及对火势蔓延的影响等。

3) 积极抢救和疏散人员。消防队到达火场后, 观众厅内有大量的人员尚未疏散时, 指挥员要根据火情侦察所提供的人员受烟火威胁情况, 迅速作出疏散和救人的决定。一方面组织力量疏散人员, 防止人员惊慌、争抢出口、互相拥挤践踏而造成伤亡。另一方面, 部署一定的灭火力量, 掩护人员的疏散。

第一, 向观众喊话说明情况, 稳定被困人员的情绪, 同时布置水枪, 消除烟火对人员的威胁, 掩护疏散。

第二, 根据受困人员的数量, 组织若干小组在义务消防队的配合下, 分头带领人员从各个安全出口疏散到室外安全地点, 交给警戒组。对老人、妇女、儿童、伤残人员和个别惊慌者要使用救人的各种方法, 将其疏散到安全地点。

第三, 在屋盖坍塌之前, 要尽快组织几个精干小组 (每组2-3人, 佩戴呼吸器和通讯设备) 深入到观众和演职员容易误入的死角部位 (如舞台、楼梯间、厕所、库房、化妆室等) 抢救被困人员。

第四, 当烟雾和高温直接威胁到被围人员和疏散组织人员的安全时, 应采取破或喷射雾状水流掩护等方法, 排除险情。

第五, 在确保疏散任务完成的前提下, 剩余力量应部署在火势蔓延的主要方向, 控制火势蔓延扩大, 防止火势蔓延扩大, 防止承重结构倒塌。

4) 灭火战术措施。重点是控制火势蔓延扩大, 切断蔓延途径, 迅速扑灭火灾。影剧院不同部位发生火灾, 所采取的战术措施不尽相同。

3 结语

火灾的毁灭性、杀伤性是众所周知的, 如何预防火灾和怎样扑救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影剧院为范围, 对影剧院中引发火灾的成因进项了分析, 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旨在做到“早预防、早治理”。

参考文献

[1]李红蕾;高层建筑常见火灾隐患及应采取的对策[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5 (02) .

[2]丁晨;某影院消防安全分析与改进措施[J];2012 (02) .

篇4:老北京的影剧院

古老的北京,是一块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沃土。老字号影剧院里,宫商音律流韵,生旦净丑溢彩,一代代名优与舞台共筑百年辉煌。老字号影剧院,见证了梨园风采,见证了戏如人生,它陪伴千年古都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清代是我国戏曲艺术的繁荣时期,在钟爱京剧的慈禧太后的影响下,北京逐渐成为戏曲艺术的发祥鼎盛之地,老字号影剧院大多诞生于斯,经历了三次大变动。

一、“茶园”时期

(清乾隆年间—20世纪30年代后期)

据考证,北京影剧院的形成至少在清乾隆前期(18世纪中叶),“茶园”成为当时演艺场所的普遍称谓。

当时北京分为内、外两城,内城发达而外城贫寒,当时上层认为戏园子有伤风化,禁止其建在内城,于是居于皇宫中轴线上的内城南门“正阳门”(俗称“前门”)成为戏园子密集之地,与酒肆商号、烟花柳巷比邻。

清代三百年间的早、中、晚期,都有所谓“四大名园”。《藤阴杂记》载:“京师戏馆,惟太平园、四宜园最久,其次则查家楼、月明楼,此康熙末年酒园也。”史书载“(乾隆二十七年)前门外戏园酒馆,倍多于前”。到同治、光绪年间,北京戏园发展到约40座。

到茶园听戏,有三件事得格外注意:

1.茶房

茶房以推销戏票为业,多劳多得,因此有些人为牟利而使用不正当的手段。金云臻在《回忆旧北京的戏园》中说:“最怕的一关,是应付茶房的软逼硬讨。一次戏价,一次茶钱,还有一次‘手巾把钱,即擦汗的热手巾钱。过不多久就送一条来,不擦也不行,付过钱嫌少,一次两次,如果你不睬,他会立在旁边不走,一直唠叨下去,使你没法看戏,只好添足了事”。

2.座位

茶园观众席不同区域有不同名称,楼下正面叫“池座”;楼下戏台两侧叫“两厢”;两厢后面靠墙处备有高木凳,叫“大墙”;楼上称“楼座”;前面为“包厢”;戏台后两侧叫“后楼”;戏台对面楼下后边中间叫“弹压席”。什么身价的人坐什么座位,都有定例。

3.海报

茶园大门外贴有海报,上写“吉祥新戏,风雨无阻”,只有戏班和演员的姓名,没有具体剧目。每天茶园将戏中代表性道具摆在门外,戏迷一看便知戏码。每日的戏单开始是木刻印在黄纸上,收费很低,后来改为石刻印在粉红纸上,铅印则是20世纪20年代后的事了。

清代茶园演出时间长达10-12个小时,不演夜戏。“茶资”不以戏论价,而按座位论份,到压轴戏开演前后才收取。除茶水外,还供应另付费的小吃。

清有明律,禁止妇女到戏园听戏。到光绪末年,女观众才开始出现,但男女分开就坐。辛亥革命后,才打破了男女界限。妇女不仅成为台下的看客,也成为台上的表演者。

1906年1月以后,电影放映大为增多。报载,前门外“大栅栏大观楼,即有电影园,每晚上座常满”,“但所映影片,尺寸甚短,除滑稽片外,仅有戏院与外洋风景”。

二、“戏院”时期

(20世纪30年代后期—解放后)

自民国初年起,北京城影剧院名称开始了从“茶园”向“戏院”的变化,其经营内容也从过去的以品茶为主转向以看戏为主,表明旧式经营性演出场所在北京城已经退出历史舞台,销声匿迹了。

这一时期较著名的戏院有成立于1919年初的新明戏院,该戏院首设观众餐厅,为影剧院一大进步。它还力排众议,将卖票制度进行到底,为其他戏院所不及。

除此之外,1928年的哈尔飞戏院、1929年初由中和茶园改称的中和戏院、30年代初由庆乐茶园改称的庆乐戏院、1932年由三庆园改称的三庆戏院、1933年由吉祥茶园改称的吉祥大戏院、1934年由华乐园改称的华乐戏院、1935年由广德楼改称的广德戏院、1937年新建的长安大戏院和新新大戏院、1938年由广和楼改称的广和戏院,以集体的力量强有力地标志着北京著名的大型演出场所的名称变革已基本完成。

日本侵占北平时期是戏院萧条时期,到解放前夕北京只有十几座戏院和一些小型茶社、游艺社、曲艺厅。

三、“剧场”时期

(解放后)

解放后,北京旧戏院相继进行了重建和改建,增添了许多新设施,使之面貌焕然一新,多数改称“剧场”,少数或被拆,或被改为饭店、绸缎庄而做他用。前者如由天乐园改称的大众剧场,后者如由文明茶园改称的丰泽园饭庄。

在众多旧式戏园改装成新式剧院的同时,北京还兴建了一批新型剧场,创下了开国来数个“第一”:

建于1952年的石景山剧场是解放后新建的第一个剧场;建于1954年的天桥剧场是解放后新建的第一座歌舞剧剧场;建于1955年的首都剧场是解放后新建的第一座话剧剧场;建于1959年的民族文化宫礼堂是解放后新建的第一座民族剧场;建于1959年的北京市工人俱乐部是解放后新建的第一座工人演出场所;建于1959年的北京展览馆剧场是北京剧场座位最多的剧场,有观众席2763个……

老北京的影剧院,既是梨园俊杰引吭高歌、长袖善舞的舞台,也是广大群众品茗顾曲、享受人生的去处,它的消逝仿佛彗星划过天际,留在世间的是挥之不去的光荣与梦想。

篇5:国家大剧院实习报告

国家大剧院实习报告

这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蕴含着激昂旋律,流淌着曼妙乐章。

这里是表演艺术的殿堂,承载民族文化复兴的使命,汇聚世界艺术交流的碰撞。晶莹剔透的椭圆形外壳,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再加上极其清澈的湖面的点缀,宛如一颗亮丽的水上明珠,“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这就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建筑之一——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国家大剧院的大名了,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它的图片我就被其独特的外形所吸引,如今终于能够亲临国家大剧院近距离感受这一伟大的建筑作品。2011年9月13日上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中国国家大剧院进行实习。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通过老师细心的讲解和对大剧院的参观,我对国家大剧院这一建筑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获益匪浅。

整体感知

这是从国家大剧院入口左方所看到的景象。国家大剧院为独特的壳体造型,它创造了三个世界之最,其中的两最就是在外形上,它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穹顶,整个壳体钢结构重达6475吨,东西向长轴跨度212.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顶;它是世界最深建筑,地下最深处为-32.5米,相当于往地下挖了10层楼的深度。国家大剧院高46.68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周长达600余米,周围是面积达3.55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壳体外围被水色荡漾的人工湖环绕,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波光与倒影交相辉映,共同托起这个巨大而晶莹的建筑。其实这面湖的产生来源于之前这块地上的大坑,这块地之前打算建设一座办公楼,最终项目被取消,留下了一个挖好的大坑,设计师安德鲁根据现状,将此处设计为一个大的水面。从远处看去,整个建筑与湖水是紧密接触的,其实当我们走进建筑内部才发现,建筑外围1米多范围的一圈并没有湖水,湖水与建筑其实是隔开的。整个壳体风格简约大气,宛若一颗晶莹剔透的水上明珠。壳体表面由20000多块钛金属板和1200多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的巧妙结合,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而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充满一种了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

内部览胜

我们从紧邻长安街的北入口步入大剧院,依次经过北水下廊道→橄榄厅→公共大厅→三大剧场。通过这条路线的游览,我感受到国家大剧院已远非寻常的演艺中心,而是一座渗透着科技、浸染着艺术的城市······

从大剧院北入口进入,我们首先经过的便是长达80米的水下廊道。廊道顶部全部采用

玻璃天花板,白天,上方的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可以投影在地板和墙壁上,同时与墙上疏密有致的气泡形装饰相映成趣,让徜徉其中的人们仿佛步入到一个亦真亦幻的“未来水世界”;夜晚,在两列玲珑剔透的玻璃灯柱的一路指引下,观众逐渐远离入口处的喧闹,前方散发着神秘气息的金色铜门后一场好戏即将开场,一次浪漫惬意的旅程就要起航。北水下长廊东西两侧设有艺术展厅,常年举办各类艺术展览。

穿过水下廊道,就走进了橄榄厅。橄榄厅因其空间形状酷似一颗橄榄而得名。两扇大门凝重典雅,其上各有180个椭圆形凸起,既是中国古老门钉的变形演化,又是俯瞰效果下的小剧院,实现了中国元素和现代设计的巧妙嫁接与完美融合。同时,这一共360个小椭圆象征着国家大剧院一年365天天天都有着节目表演,永不停歇。

出了橄榄厅,通过公共空间,我们便进入了国家大剧院的核心部分——歌剧院。一进入歌剧院,它给我的感觉就是辉煌。整个歌剧院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作为全采用大红

色,再加上绚烂的灯光,整个歌剧院辉煌而华丽。在细节的处理上,每个座位下有两个空调口用于调节温度,芭蕾舞台面用的是俄勒冈木,并用三层结构来增加弹性,保护了芭蕾舞演员的足尖。在歌剧院里,我主要观察了它的墙面。歌剧院里的金属网墙面是它的最大看点,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声音可以透过去,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这样就做到了视觉的弧形,听觉空间的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使得混响时间达到了1.6秒的极佳效果。即使在没有麦克风的条件下,舞台上的声音,台下各个角落的观众都能听到。观众厅后墙是回声的主要发源地,在后墙做了足够的宽频带吸声材料,为了与观众厅装修风格协调具体构造,紫红色丝布后面为玻璃丝棉吸声材料。由此可见,设计师在细部的设计上花了多么大的功夫。

出了歌剧院我们来到了音乐厅。进入音乐厅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庄严肃穆,相比歌剧院,它具有更浓的艺术氛围,置身其中,我仿佛感受到了正在进行音乐演奏的庄重的氛围。音乐厅以白色为主色调,洁白肃穆,风格宁静,清新高雅。歌剧院的最大看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天花板。音乐厅的天花板像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浮雕,像一片起伏的沙丘,又像海浪冲刷的海滩,外形极具美感。同时,这种设计有利于声音的扩散。为了达到声效的完美,在顶棚的下面还悬挂了一面由清华大学学生亲手用玻璃纤维混凝土做得龟背形状的集中式反声板,它的作用是将声音向四面八方散射。这样的设计使音乐厅达到了建筑与声学的完美结合。另一个看点就是音乐厅里具有世界最大的管风琴,它是音乐厅的镇厅之宝,据说造价达到了3000万人民币,这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啊!听说目前国内只有一人会演奏这个管风琴。

由于当天戏剧场没有开放,出了音乐厅我们就到大剧院的公共大厅进行参观。公共大厅里具有最多的看点,首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红木穹顶。穹顶由名贵稀有的巴西红木拼装而成,其间以金属条分割为若干个区域。每条红木的色彩深浅有别,每个区域的拼贴走向各不相同,充满变化和层次,放眼望去,仿佛在苍穹之上画出了一道道韵律感十足的弧线。整个穹顶充溢着灵动、跳跃的神采,置身其间犹如进入了乐器内部的音乐世界,明朗大气的深红色调暗合中国传统审美意趣。装饰穹顶的巴西红木也是极其昂贵,据说每一条价格都上千,整个穹顶装饰下来得花上好几千万。第二个看点就是巨大的玻璃帷幕。由于大剧院的外形因素,构成玻璃帷幕的每一块玻璃外形都不相同,必须经过极其精确的切割才能完美地装配上去。玻璃帷幕营造出舞台上幕布缓缓拉开的景象。漫步在大剧院之内时,透过玻璃帷幕可以远望到长安街的繁荣景象;对于身处剧院外的行人,同样可以透过它看到剧院中来来往往的人影,如同观看一出正在上演的舞台剧一般。第三个看点就是大剧院的铺装。大厅地板名曰“锦绣大地”,寓意中华民族的锦绣河山。整个地面共划分为22块不同区域,使用石材达10种。全部石材均出自国内,其中很多都为稀有品种,如产自河南的“绿金花”就已是绝版石材。各种石材被铜板划分,形成24个色彩不同、纹理迥异的区域。大厅中还有很多的看点,如歌剧院外部的金属网,漂亮的艺术灯具等等。

国家大剧院除了造型上极具艺术感外,其中还有大量高科技成分。比如它的玻璃外墙,里面充入惰性气体,具有十分好的隔热保温作用,还采用纳米技术,是玻璃具有自净功能。壳体内层的装饰,关系到整体空间的建筑效果,因此对深红色木质表面的选择也经过了仔细推敲。为此从技术和美学的角度研究了非洲和南美的树种,最终选定非洲巴度红木贴皮并经防火处理的木条(宽120mm),板厚约13mm(0.6mm的木皮+12mm多层阻燃板)木条之间留有30mm空隙,用以解决声学和回风(在壳体内侧红木吊顶与衬板之间西南和东南侧为回风口)的技术问题。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对一些地方进行了实地测量。如入口处的采用的砖的规格是130mm*70mm,自动扶梯宽90cm,高1m,楼梯的栏杆高1m,台阶的规格为237mm*36mm*15mm。通过实地测量,我们对设计中的一些尺度也有了一些了解。

国家大剧院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这其中还蕴含了太多的东西。国家大剧院的整个曲折的建设过程就是一段故事。同时,国家大剧院体现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我国思想的开放,它不仅仅是建筑形式上的创新。对于我们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虽然我们要尊重祖国的传统文化,但不能受制于传统,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行业也会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

篇6:国家大剧院调查报告

国家大剧院以恢弘的气势;独特的设计;精美的造型闻名于世。其空间环境展示的更是精美绝伦,下面通过外部景观,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小剧场,第五空间这五个具体的空间来展示国家大剧院空间环境,领略它空间的奥秘!

外部景观

国家大剧院是国家兴建的重要文化设施,也是一处别具特色的景观胜地。

作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地标性建筑,国家大剧院造型独特的主体结构,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以及外围大面积的绿地、树木和花卉,不仅极大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理念。

壳体结构

国家大剧院中心建筑为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东西长轴212.2米,南北短轴143.64米,高46.68米,地下最深32.50米,周长达600余米。

整个壳体风格简约大气,其表面由18398块钛金属板和1226块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经巧妙拼接呈现出唯美的曲线,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

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充满了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

人工湖

壳体外围环绕着水色荡漾的人工湖,总面积达3.55万平方米。湖水如同一面清澈见底的镜子,波光与倒影交相辉映,共同托起中央巨大而晶莹的建筑。

人工湖水域的设计理念来自京城水系,为北京城中心地区增添了一处灵动水景。人工湖水池采用水循环系统去除浊物,冬季不结冰,夏季不长藻。

宁静清澈的水面和静谧宏大的椭球壳体下,笼罩着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

文化广场

人工湖四周是总面积达3.9万平方米的绿化带,绿荫隔断了长安街上的喧嚣,形成了一片身处市中心的大型文化休闲广场。

设计遵循了将自然园林引入城市的思路,整体与大剧院的主体建筑保持协调一致,体现了隐与显、密与疏之间的适度结合,融入了复层、群落等景观设计理念。

文化广场可供市民自由进入、徜徉其间,为周围居民开辟了繁华中的一片宁静。

歌剧院

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宏伟的建筑,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主要上

歌剧院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共有观众席2398个(含站席)。

歌剧院有具备推、拉、升、降、转功能的先进舞台,可倾斜的芭蕾舞台板,可容纳三管乐队的升降乐池。这些世界领先水平的舞台机械设备为艺术家的现场表现提供了丰富可能。

舞台

歌剧院舞台采用“品”字形舞台形式,包括主舞台、左右侧台和后舞台。

舞台具备推、拉、升、降、转五大功能,可迅速地切换布景。主舞台有六个升降台,既可整体升降又可分别单独升降。左右侧台各有六台可横向移动的车台,通过与主舞台升降台互换位置,可以迁换场景,也可以参与演出。

后舞台下方距地面15米处,储存有一个芭蕾舞台台板,主舞台升降台下降后,芭蕾舞台可移动到主舞台台面上,用于芭蕾舞演出。这块国内面积最大的无缝隙专用芭蕾舞台板,同时也是国内唯一的可倾斜式芭蕾舞台板,可倾斜至5.7度。台面使用俄勒冈木制成,并用三层结构来增加弹性,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芭蕾舞演员的足尖。

舞台上方栅顶高度为32米,吊杆、灯光桥、灯光渡桥通过钢丝绳悬挂在空中。61道电动吊杆,78台轨道单点吊机,24台自由单点吊机,分别用于悬挂幕布和景片。灯光桥、灯光渡桥、灯光吊架将1588 盏用于演出的灯具点缀在歌剧院舞台的上方,灯光反应快,可以在几秒钟内变换造型。

乐池

歌剧院乐池面积120平方米,可容纳90人的三管编制乐队,也可升至观众席水平位置变成观众席。

在乐池中,特别为指挥设计了专用升降台,指挥可以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出场、谢幕。

墙面

歌剧院在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声音可以透过去,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这样就形成了视觉的弧形和听觉空间的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使得混响时间达到1.6秒的极佳效果。

音乐厅

音乐厅洁白肃穆,色调风格宁静、清新而高雅,以演出大型交响乐、民族乐为主,兼顾其它形式的音乐演出。

音乐厅观众席围绕在舞台四周,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二层,共有观众席2019个(含站席)。

音乐厅内拥有国内最大的管风琴,可谓“镇厅之宝”。

音乐厅内一切建筑和装饰设计都为声学效果服务,实现了建筑美学和声学美学的完美结合。

演奏台与观众席

音乐厅根据音乐会演出的特点,采用改良的鞋盒式设计,即坐席以围坐式环绕在舞台四周,使舞台处于剧场的中心区域,以便声音能更好地扩散和传播。

音乐厅演奏台设在池座一侧,演奏台宽24米、深 15 米,能满足120人的四管乐队演出使用。

演奏台由固定台面和三块演奏升降台构成。通过控制演奏升降台高度的变化,可以形成阶梯式的演奏台面,将不同乐器的演奏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演奏台前部的钢琴升降台可将三角钢琴缓缓升起,浮现在观众的视野之中。

为满足大型合唱演出需要,演奏台后方观众席二层的座椅可供 180 人合唱队使用。

“镇厅之宝”——管风琴

安放于音乐厅的管风琴造型典雅,音色饱满,是目前国内体积最大、栓数最多、音管最多、音色最丰富的一架,拥有94个音栓,发声管达6500根之多。

该管风琴出自德国管风琴制造世家——约翰尼斯·克莱斯,与著名的德国科隆大教堂管风琴系出同门,能满足各种不同流派作品演出的需要。

管风琴的存在为音乐厅更添高贵典雅之气,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音乐厅的“镇厅之宝”。

天花板

音乐厅的天花板被打造成一件抽象的现代艺术作品,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浮雕像一片起伏的沙丘,又似海浪冲刷的海滩。

天花板上看似凌乱的沟槽实际上经过了特别的声学设计,使声音能够被扩散反射,更加均匀、柔和。精美的天花板其实是特制的声扩散装饰板。

天花板使用纤维石膏成型板制成,材质厚重,能够有效地防止低频吸收,增强厅内的低频混响时间,使低音效果(如管风琴、大管、大提琴等)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为达到声效的完美,在顶棚的下面还悬挂了一面龟背形状的集中式反声板,俗称“龟背反声板”,它的作用是将声音向四面八方散射。

墙面

音乐厅舞台四周的墙面采用了与戏剧场类似的声学扩散墙,墙面有如站立起来的钢琴琴键,凸凹起伏、不规则排列。其凹凸的尺寸和形状经由数论精确计算得出,能扩散反射来自演奏台的声音,保障演出者良好的自我听闻和相互听闻,有利于乐队更好地发挥表演水平。

音乐厅的侧墙则采用与天花板类似的声扩散装饰板,墙壁表面轻微凹凸的效果同样经过特殊设计。通过这些凹凸不平的纹理,能将声音均匀地扩散反射至音乐厅空间内的每个角落。

在这些量身设计的综合作用下,音乐厅的混响时间可以达到2.2秒的优质音效。

戏剧场

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民族特色的剧场,以中国红为主色调,真丝墙面烘托出传统热烈的气氛。主要上演话剧、歌剧、地方戏曲等演出。

戏剧场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共有1035个席位(含站席)。

戏剧场舞台拥有先进的舞台机械设备,可以把独特的创作变成表演的现实。其独特的伸出式台唇设计,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戏剧表演的特点。

舞台

戏剧场舞台具有“伸出式”和“镜框式”两种样式,可配合剧目需要选择使用。“伸出式”舞台样式时,观众厅前部的台板升起成为舞台的一部分,形成伸出式台唇,台下的观众可以更近距离地观看台上的表演,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戏剧表演的特点。而当台板不升起时,这部分区域可作为乐池使用,这时舞台看上去就像一个镜框,因此被称为“镜框式”舞台样式。

戏剧场舞台区域分为主舞台和左右辅台。主舞台安装的“鼓筒式”转台,由13个升降块和2个升降台组成,既可整体升降又可分别单独升降,还可以制造边升降边旋转的舞台效果,整套舞台机械在世界上处于先进地位。

墙面

戏剧场观众厅墙面采用与音乐厅舞台墙面类似的声扩散墙面,看上去象凸凹起伏的、不规则排列的竖条。大量不规则排列的凹凸槽整体上形成声音的扩散反射,可保证室内声场的均匀性,使声音更美妙动听。

墙面使用特制的丝绸布加以包裹,形成了以红色为主,与黄色、紫色等相间排列的墙面图案。灯光照在墙面上,烘托出亲切、热烈而传统的气氛,营造出颇具中国特色的剧场氛围的同时,也能起到很好的吸音效果。

小剧场

小剧场是国家大剧院最具多样性可能的多功能剧场,整体色调清新、风格典雅,可以适应室内乐、小型独奏独唱、小剧场话剧、小剧场歌剧、现代舞等多种艺术门类的演出。

小剧场观众席共设有19排,556个席位(含活动座椅)。小剧场于2009年9月落成,2009年10月正式启用。它的落成启用不仅进一步扩充了国家大剧院表演艺术功能,也使得北京现有小剧场群落的演出功能更加丰富。

舞台及观众席

小剧场采用尽端式舞台。舞台由两块升降平台组成,可根据需要整体升降或分别单独升降。

舞台背后的隔音墙和落地钢化玻璃墙,可以向左右两端折叠收缩。待两面墙完全打开后,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室外下沉广场犹如后花园般呈现眼前,既可作为演出的背景,也可直接作为舞台纳入演给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和发挥空间。

观众座位共计556席,可根据剧目进行灵活调整,其中电动伸缩看台14排计411席,活动座椅5排计145席。

天花板及墙面

小剧场的白色浮雕天花板与音乐厅类似,声扩散墙面与戏剧场墙面相似,加上有保温及隔音效果的隔断墙,种种量身设计可使声音均匀、柔和地扩散反射。

第五空间

在国家大剧院这座辉煌壮丽的建筑内,除却三大专业剧场和一个多功能小剧场,还有大量的公共空间,这也是展现大剧院无限活力的窗口。

不管是精巧独到的建筑设计、带有浓郁艺术特色的空间陈设,还是主题丰富的艺术展览、形式多样的小型艺术表演,无不让观众随时随地近距离体验到艺术的无穷魅力。

北下水廊道

经由国家大剧院北门主入口进入大剧院的内部主体建筑,首先需通过位于人工湖下方的北水下长廊。

这条水下长廊长约80米,宽约24米,顶部采用玻璃天棚搭建而成。

白天,上方湖水波光粼粼,层层涟漪在太阳的照耀下,透过玻璃质地的天花板投影下来,与两侧青石板墙壁上疏密有致的气泡状小孔相映成趣,游客犹如置身于艺术海洋一般。

夜晚,在两列玲珑剔透的玻璃灯柱的一路指引下,观众逐渐远离入口处的喧闹,前方散发着神秘气息的金色铜门后一场好戏即将开场,一次浪漫惬意的旅程就要起航。

北水下长廊东西两侧设有艺术展厅,常年举办各类艺术展览。

雕塑《旋律》

雕塑《同一首歌》

橄榄厅全景

经水下长廊来到橄榄厅,顿觉视野开阔,抬眼向前看,依次排开的三座室内建筑即国家大剧院的三大专业剧场。正中最高大宏伟的是歌剧院,左侧为音乐厅,右侧为戏剧场。

橄榄厅铜门

在橄榄厅通往歌剧院的入口处,两扇大铜门凝重典雅。铜门上各有180个方向各异的椭圆形凸起,每一个凸起既是中国古老门钉的变形演化,也是在高空中俯瞰下国家大剧院的缩影。这一门钉设计巧妙地实现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嫁接与融合。

橄榄厅的墙壁

橄榄厅的墙壁采用产自广东的白玉翡翠石铺设而成,在白色的石面上分布着朝向一致的翠绿色天然条纹。墙面中间环绕了多道由不锈钢镜片和内嵌式壁灯交织而成的兰花草图案,夜晚墙面间的壁灯点亮,灯光与镜片的反射光交相辉映,在白色墙壁的整体烘托之下,使整个橄榄厅显得圣洁明亮。

橄榄厅

公共大厅

公共大厅拥有国内跨度最大的穹顶。穹顶距地面46米,由无数根巴西红木拼装而成,其间以金属条分割为若干个区域。

每条红木的色彩深浅有别,每个区域的拼贴走向各不相同,充满变化和层次,放眼望去,仿佛在苍穹之上画出了一道道韵律感十足的弧线。整个穹顶充溢着灵动、跳跃的神采,置身其间犹如进入了乐器内部的音乐世界。

公共大厅北侧巨大的玻璃帷幕,采用弧形设计,营造出舞台上幕布缓缓拉开的景象,充分体现了“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的设计理念。

漫步在大剧院之内时,透过玻璃帷幕可以远望到长安街的繁荣景象;对于身处剧院外的行人,同样可以透过它看到剧院中来来往往的人影,就像在看一出正在上演的舞台剧一般。

公共大厅7000平方米的地面,由10种产自国内的天然石材铺就而成,被命名为“锦绣大地”,寓意中华民族的锦绣河山。

产自山西的“夜玫瑰”、承德的“蓝钻”、湖北的“满天星”、贵州的“海贝花”、河南的“绿金花”……各种石材被铜板划分,形成24个色彩不同、纹理迥异的区域。即使使用同一石材,也因切割方向不同而产生不同纹理,铺设效果各不相似。整块地面,每个区域各具特色又整体和谐,极具艺术气息。程序调整中!

大剧院咖啡厅

公共大厅内石镜

红木穹顶

玻璃幕墙

屋顶平台

歌剧院屋顶平台——花瓣厅及现代艺术馆

花瓣厅位于歌剧院五层屋顶平台,因独特的形状、位置和视角,成为大剧院里最具特色的开放空间。

从这里可以俯瞰公共大厅,并透过渐开的玻璃幕墙放眼远望,剧院内外的美景尽收眼底。这里常年带来的小型表演、互动活动,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艺术、喜爱艺术。

音乐厅屋顶平台——艺术资料中心及音像视听中心

艺术资料中心位于音乐厅四层屋顶平台西侧,面向“殿堂之友”会员开放。

这里是古典音乐发烧友的“荣宝斋”,藏有5000多种中外图书、20000多张唱片、2000多部乐谱。这里还常年举办“走进唱片里的世界”讲座、艺术沙龙、唱片签售等活动,让乐迷与艺术家近距离接触和对话。

音像视听中心位于音乐厅四层屋顶平台东侧,紧邻艺术资料中心。

戏剧场屋顶平台——西餐厅

西餐厅位于戏剧场四层屋顶平台南侧,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可能与艺术家偶遇的地方,可谓名副其实的“艺术家餐厅”。

上一篇:2010春学期班主任工作小结下一篇:安达信在安然事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