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学中心展陈内容建设方案

2024-07-02

北京科学中心展陈内容建设方案(共3篇)

篇1:北京科学中心展陈内容建设方案

北京科学中心展陈内容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与定位

2002年6月12日,中国科协周光召主席、党组书记张玉台与北京市主要领导会面,商定“科技馆置换给北京市政府后,使用方向不能改变,要继续为科普服务,为青少年科技教育服务”。落实2006年12月第219次北京市委常委会议精神,北京市科协就中国科技馆老馆移交后功能的发挥进行了广泛深入调研,组织80余位院士、专家,形成国内和国外两个专家组分别完成了专题研究报告。

2009年5月27日,十届北京市委常委会第98次会议确定中国科技馆老馆改建工作由赵凤桐常委牵头负责。期间,北京市科协组织专家反复论证研讨,完成了北京科学中心设计方案。7月15日,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主持召开的市委专题会同意北京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并要求“把北京科学中心建成服务青少年群体的公益性社会科普教育基地,力争在2010年年底前建成开馆”。

坐落在北京北三环中路1号的中国科技馆老馆始建于1984年,二期工程于1998年开始建设,2000年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43000平方米,另有配套建筑面积2712平方米。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指示精神,为保证北京科学中心全新建设理念和功能规划的实现,对原有建筑进行部分改建和升级,其中计划新建常设展厅8710平方米,临时展厅2170平方米,公共空间7780平方米,同时对原有建筑进行设施升级改造。市科协委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正在着手进行改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报告计划于近期上报市发改委。我国《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提出科技馆“展教装备是科技馆建设项目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科技馆实现其科普教育功能、发挥投资效益的核心工程”。北京科学中心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展陈内容的规划设计和制作。根据展示前沿科技这一定位,各项展品要体现较高的创新水平和科技含量,运用虚拟仿真、3D全息等多种高新技术手段,揭示科学探索过程,使公众亲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根据规划内容,改建后北京科学中心总建筑面积将达到6.16万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4.14万平方米,公共空间9364平方米,原户外场地还将建设户外科普探索公园1.2万平方米。

二、科学中心建设理念

北京科学中心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要求,定位于公益科普,展示前沿科技,凸显首都特色,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共享空间和展示平台。北京科学中心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科协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项目建设的指示精神,将坚持政府主导、专家领衔、社会参与、公众考核的建设思路。

三、北京科学中心展陈内容规划

北京科学中心以“我 · 在 · 未来”为线索,它从内容、主题的表达,路径、机制的阐述两个层面解读了北京科学中心功能构建理念,为今后建设方向、建筑设计、创意目标、展陈招标、宣传风格,设计提供了可供拓展、包融的思考空间。

1.“三生”主展区

在展陈内容上,科学中心以“生命、生存、生活”为内容主线,打破传统科技馆以学科划分展示内容的模式,以小主题反应大内容。

2.虚拟体验区

利用A馆四层相对较暗的封闭空间,利用声光电技术,打造交互性虚拟展厅。

3.户外探索公园

通过建设户外探索公园改善建筑和庭院的外观、融汇“三生”展览主题,为大型展教活动提供场地,在轻松休闲的气氛下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4.教育传播区

通过临展、讲堂、培训、实验四大版块的紧密结合,有效实现北京科学中心的教育传播功能,从时间性、空间性、全面性的角度构成对“三生”主展的重要补充,共同营造一个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科学传播、教育、交流区。

5.公共空间

通过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美轮美奂的艺术造型、无处不在的科技元素,使整个北京科学中心公共空间融实用性、艺术性、科学性于一体。

四、经费预算

北京科学中心展陈建设总预算为2.3亿元人民币,其中2010年经费预算1亿元人民币。2010年经费预算情况如下,细化方案参见附件一:(一)方案研讨费

589万元(二)考察调研费 458万元(三)展区初步设计费

1902万元

(直接拨付)

(四)展项深化设计和制作费 6000万元(直接拨付)

(五)信息化及智能控制系统建设费1000万元(部分直接拨付)(六)宣传推广费

51万元

合 计

10000万元

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一、开展城镇社区科普活动

深入区县、社区开展《关爱生命·科学养生》巡展、科普大篷车巡展、全民节能科普行动计划建设节约型社会巡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巡展等,采用展览展示以及互动体验等形式,充分考虑到社区的活动场地和活动时间的特殊性,力求把科学的生活、绿色的生活带到每个社区、每个家庭,并通过示范性展览,指导、带动区县科协巡展。

重点支持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北京减灾协会等市属学会、协会、研究会围绕心理健康、防灾减灾、环境保护、低碳生活、垃圾分类等主题深入社区开展科普宣传、竞赛、咨询服务活动。资助生物多样性基金会,配合国际生物多样性年,组织专家进行讲座、考察、展览等。围绕北京农技协会组织建设、业务开展等内容,组织开展全市农技协基层组织培训、调研、18个区县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服务区县乡镇农技协。

围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基层科协组织建设等内容,面向区县科协、企业科协、高校科协工作人员开展培训,并结合培训组织交流考察。围绕科普工作的实际,组织各区县科协召开工作研讨会及专题会。组织有关企业开展培训工作,并赴外省市考察交流。组织高校科协进行培训学习交流。开展新型农民技术培训。

配合中国科协科普日主会场工作。围绕全国科普日主题,组织区县科协、企业科协以及相关学会在全市开展基层科普日活动。

开展燕山情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大型的科技下乡示范、现场技术咨询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科普进打工子弟学校活动。

二、实施科普资源开发共享工程

开展科普资源开发与征集。举办北京科普动漫创意大赛;组织开发农业科普动漫作品;组织开发以“应急自救”、“低碳生活”“节能减排”“防灾减灾”“垃圾处理”等主题的数字科普短片。

实施“三三一”、“1831”流动科技馆工程。继续举办科技动感大本营。贯彻北京市直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促发展、促和谐”即“三进两促”活动要求,面向社会弱势群体,开展科普活动。为促进海峡两岸的科技传播工作交流,增进北京-台湾两地人民的了解和友谊,1831流动科技馆赴台湾举办主题科普展,展示国内重点领域的科技成果。

加强科普资源服务平台建设。面向社会征集科普资源并进行深度开发,完善科普资源评价标准与网上科普超市准入标准,提高网上科普超市影响力与权威性,为社会交流科普动向、科普理念,置换采购科普产品搭建平台,促进科普资源的开发、整合、集散。完善网上科普资源超市建设和维护。

推进科普资源集散与服务。以中山公园画廊、西单科普画廊建设为重点,推动全市数字化多功能科普画廊建设。

三、加强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

继续建设和完善“北京科普在线”网站,为北京市科协系统专兼职干部培训和国家公务员、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创新继续教育的远程教育提供网络平台。

四、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完善实施《纲要》工作协调、服务机制,加强实施科学素质纲要行动各成员单位的服务协调联系。举办首都科学讲堂。编辑北京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专刊。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落实“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积极开展科技教师(辅导员)培训。与市委党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合作编写公务员读本。加强实施纲要工作宣传,结合《纲要》2010年阶段目标,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着力加强我市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宣传。编辑工作简报等。宣传北京市开展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入编《北京年鉴》彩色专刊。

五、开展创新培训,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切实发挥金桥工程对调动科技工作者服务首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壮大金桥工程网络队伍的重要作用,制定金桥工程年度计划、研讨启动、立项申报、形式审查、项目汇编、中期检查、指导验收、评审考察、网上公示、荣誉表彰、总结推广等一系列活动工作。

举办国际科技经贸展览暨洽谈会,为中外科研机构和企业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合作和共同发展。主要涉及能源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邀请德国、韩国、印度、孟加拉等国的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来华开展科技交流和经贸洽谈。

六、助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高校科协组织建设,大力开展科普志愿服务

在全市企业科协及北京市国资委所属企业中,组织开展“讲、比”活动评选。发挥中央科研机构作用,为中小企业服务,组织海智项目与企业进行对接,并开展定向服务。按照中国科协总体部署,通过建立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协助企业切实解决技术创新中的实际问题和战略发展的相关问题2010年拟建5家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

组织开展TRIZ培训,在去年开展TRIZ培训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定向培训。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继续开展首都企业创新论坛活动。与团市委共同组织开展优秀青年工程师宣讲活动,组织优秀青年工程师深入企业宣讲。

2010年在10家企业科协中开展创建先进科技工作者之家工作,通过开展“建家”活动,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需求,最大限度的满足科技工作者的需要,使科技工作者在良好的环境下工作与生活。

建立企业科协组织。在稳定和发展国有企业科协组织的同时,充分调动非国有企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2010年在中关村海淀园、昌平园、大兴园、现代汽车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驻区企业中建立科协组织。

开展科普列车行活动。在每天开行的80对京沈、京津、京沪动车上,以挂图、播放短片等形式进行科普宣传;另外专为国家领导人乘坐的专列上设计制作科普专题短片,并进行播放。

继续推动高校成立科协组织,支持首都高校大学生开展挑战杯活动,并征集优秀获奖科普作品。

整合全市科普志愿者,对农村、社区、企业、高校科协的专兼职科普志愿者进行登记、注册、培训,组织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并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进行表彰。

北京市青少年科普活动

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梳理青少年科普工作,探讨新的工作机制和方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要求和市科协“十一五”规划,联合有关单位,进一步挖掘和发挥首都科普资源优势,努力做好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科普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和青少年科普活动,联合有关单位共同承办好第十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活动。全年申请财政预算676万元。

一、进一步挖掘和整合社会科普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科普内容。

结合我市中小学课程改革,联合教育、科研、大学等相关部门专家,研究中小学科学课、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和需求,组织专家和有关单位开发适于青少年互动参与的科普活动资源包和科学展品。选择条件成熟的农村学校建立少年科技园,开发微型科技互动展品40件,成套配发给远郊区县进行巡展,为农村地区青少年进行科学探索活动提供有力支撑。在努力做好科技互动展品进校园和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同时,着力打造青少年科技互动展品数字化开发项目,力争2010年开发数字展品50件,丰富青少年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内容。

二、实施“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着力做好第十期青少年进实验室活动,组织开展青少年科学俱乐部活动和优秀科学研究项目资助活动,力争2010年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优秀高中生达到200名。充分发挥院士、知名科技专家的作用,通过开展“名师讲座”、“我与科学家面对面”、“青少年野外科学实践”和“校园科普”,组织科学项目评议等活动,逐步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以“大手拉小手”为主题,认真组织、精心策划青少年科普活动和竞赛活动。

配合中国科协青少年年度科普主题活动、全国科普日和北京科技周活动,组织专家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实施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和科技互动展品进校园活动;继续扩大求知计划在农村地区的开展;在农村地区大力开展“科普报告校园行”活动,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开展“清洁空气挑战”科学实验体验活动。预计全年将举办科普报告会100场,科技互动展品巡展活动受益青少年数将达到20万人,其他科普活动的受益人数将达到5万人。做好科技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全年将开展有针对性地培训4次,为提高科技教师的业务水平奠定基础。

组织、策划好第3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第十届北京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自然知识竞赛和青少年动手做等竞赛活动。预计参赛青少年将达到50万人次。

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筹备、策划中国第十届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活动的承办工作,以高水平、高质量的活动组织、接待服务和精彩的活动内容设计让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参赛青少年感受到首都北京的热情和工作水平,力争办成一届出色的全国赛事。

学术交流、学会管理

一、经费支持的范围、原则和资助项目的主要范畴

(一)经费支持范围

北京市科协所属的一百五十九个学会、协会、研究会。

(二)经费支持原则

围绕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首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科技团体健康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促进人才成长、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按照实施“百强社团计划”的目标,力争利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推动一批学会在首都产业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批学会为首都城市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一批学会形成特有公共服务品牌,一批学会成为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的主要力量。

(三)资助项目的主要范畴

1、依据北京总体规划暨功能定位,在转变发展模式、建设宜居城市等方面开展的活动(推进工业结构产业升级、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复兴之间的关系等)。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的相关活动(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自然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等)。

3、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方面的相关活动(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和跨越,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相关学科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等)。

4、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相关活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等)。

5、全面落实市社会建设工作大会精神,积极探索学术性社会组织的运行管理方式和长效工作机制的相关活动。

二、经费资助类型

(一)促进学术繁荣

1、总体状况

北京市科协所属的一百五十九个学会、协会、研究会,十八个基金会。充分发挥学术交流主渠道的作用,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每年开展几千余项学术活动,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北京市科协自1998年开始,主办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即在每年秋季,围绕一个主题,集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举办综合性、多学科、开放性、大规模的学术活动,在北京地区已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是北京市科协的品牌活动,受到市领导的多次肯定和好评。2、2010年经费资助范畴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首都“十一五”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领域和学科,结合北京市属学会、协会、研究会、基层科协开展学术月和几千项学术交流活动、并主办科技期刊的特点与实际状况,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决定在2010年,重点对于在下列范畴开展的学术交流项目择优给予经费资助:(细化方案参见附件)

(1)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活动:其中重大活动1项、重点活动16项;

(2)能源、水和矿产资源:其中重大活动1项、重点活动16项;(3)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其中重大活动2项、重点活动14项;(4)农业科学与新农村建设:其中重大活动2项、重点活动18项;(5)信息产业、交通运输、高技术制造业:其中重大活动4项、重点活动41项;

(6)医学与健康、生物技术:其中重大活动项、重点活动39项;(7)公共安全:其中重大活动4项、重点活动3项;(8)基础学科研究:其中重大活动5项、重点活动17项;(9)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其中重大活动2项、重点活动42项。(10)期刊建设

包括6个项目,即:组织专家和编辑出版行业的高级编审对北京市科协所属学会主办10余种正式期刊和10余种质量较好的内部期刊,进行连续审读和诊断、期刊编辑人员培训,并给予部分期刊资助等,促进整体水平显著不断提高;充分利用市科协联系团体的专家资源优势,有选择的编撰一些能够填补空白的科普读物或系列丛书,内容包括部分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专业最新研究动态及趋势、国内外发展现状简介等,促进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

(二)社会组织建设

北京市科协积极促进所属学会落实北京市社会建设大会精神,加强社会建设,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积极探索现代科技社团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并且通过不断创新和践行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从科协和学会两个层面推动团体不断发展。201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决定重点在以下方面给予经费资助:

1、职能发挥(共6项活动)包括召开学会秘书长工作会议,布置2010年主要工作任务,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指导学会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学科发展目标,高水平高质量的完成2010年的任务;包括组织学会领导和专兼职人员开展相关交流考察活动,开展科技团体体制与机制创新研讨,开阔思路,借鉴先进理念,促进学会之间、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提高团体的竞争力;包括把学会作为枢纽型组织建设的基本载体,启动实施“百强社团计划”。

2、社会服务(共23项活动)

包括支持、鼓励学会发挥科技团体的优势和作用,积极争取政府转移的社会化职能,开展项目评估、标准制定、人才培训、职称考评等工作,暨在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多更重要的作用。

(市人事局已将涉及工程技术系列15个专业的高、中、初级职称评审工作,委托金属、机械工程、地质、测绘、制冷、汽车工程、土木建筑、水产、纺织工程、食品等10个市属学会承担。市政管委将有关城市夜景照明技术的相关审核工作委托照明学会负责,公路学会承担向市工商管理局推荐行业“守信企业”的相关工作,减灾协会承担市科委“北京城市主要灾种评估指标体系和综合减灾对策研究”,交通工程学会承担市交管局对外信息发布平台工作。另有测绘、规划、医学、护理、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继续教育、制冷、标准化等学会也依托学会优势,承接相关职能。2010年,市科协要进一步加大支持与指导力度,为今后更大范围争取政府职能转移奠定基础。)

3、基础工程(63项活动)包括按照“北京市科协所属学会组织管理和换届办法”的要求和学会章程的规定,按期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和其它促进团体健康发展的相关活动;包括科技套餐工程。

(三)科学决策

包括2项活动,为市委、市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依据。即:与北京社科联联合举办两科高峰论坛、与市政协科技委联合举办论坛及开展调研活动

(四)人才成长

包括符合《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成长计划》相关规定和要求的90项活动:组织各类评选活动——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优秀工程师评选;支持青年科技人员出境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扶持青年科技人员著书立说和其它促进青年人才成长的活动。

决策咨询和调研宣传

决策咨询工作将以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在建设创新型城市、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进程中重要作用为切入点,着重围绕首都工作重心、科协团体建设和管理、科技工作者自身发展等开展调查研究、建言献策等具体相关工作。

一、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举办科学技术专家季谈会,征集上报科技工作者建议,开展重大调研课题。

科学技术专家季谈会主要围绕首都中心工作,在开展专题调研和组织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以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保增长促发展等议题,召开3-4次会议。

科技工作者建议工作着重进行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对“科技工作者建议”的宣传和推广,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提升科协决策咨询工作的影响力;二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支持所属团体开展专家建议工作,鼓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为北京的发展建言献策,同时组织开展专家建议工作的培训交流活动。

重大调研课题项目,主要是为首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服务,拟围绕首都科技在西藏对口支援工作中的作用、海外智力优势为首都决策咨询服务、首都重大兽医公共卫生等内容开展专题调研,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围绕科协团体发展、建设和管理中遇到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主要开展重点调研课题工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市科协决策咨询资源调查与运行机制研究、新形势下北京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现状及对策研究、北京科普志愿者情况调研、社区科普益民计划情况调研等,计划开展6-8个课题。

三、围绕科技工作者自身发展,继续做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的相关工作,继续收集、整理、上报各站点科技工作者状况信息,完成好相关科技工作者专题调研。并完成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十一园”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首都科技工作者心理卫生状况调查等专题调研。

全面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促进大众媒体科技传播能力建设,为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计划,继续加大科普宣传力度,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宣传:

大众媒体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公众获取科普知识的渠道很大程度来源于大众传媒,大众媒体科技传播能力的建设直接影响到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为此,市科协在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的同时,注重媒体科技记者队伍的建设,于09年成立了“科技传播工作室”,搭建起科技媒体与科技专家的桥梁,有效促进大众媒体科技传播能力提升;另外邀请学界、业界专家对科技记者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科技记者的科学素质和科技报道水平;同时对优秀科技新闻进行评选,鼓励科技记者深入报道科技成就,写出贴近百姓、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科普文章。

围绕重大科普工作和特色科普活动组织媒体宣传报道。围绕重大科技事件、公众关注的科技热点,百姓渴求的科普知识,组织媒体及时报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公交车站灯箱、移动电视、城市电视、楼宇电视等阵地,以新闻报道、电台直播、开设专栏、出版图书、编辑内刊、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加大科普知识和科技人物的宣传力度,为传播科学思想、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营造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社会氛围发挥积极作用。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在首都文明委的领导下,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科协系统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通过文明单位评选表彰工作、组织科技工作者文体活动等,加强自身建设,凝聚科技工作者力量,展示科技工作者精神风貌,促进社会和谐。

国际及港澳台、“灯下亮”、“海智”活动预算的说明 随着我市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建设等项工作的不断发展,市科协所承担的发挥民间优势,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国家总体外交和首都科技事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服务的任务,越来越凸显出来。为此,市科协2010年的对外交流工作如下:

一、出国(境)访问、接待国外、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人科技团体来京交流,开展大型对外活动

经过多年的努力,市科协已经与二十几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重要的科技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互派团组参加对方的特色活动、或者在国(境)外或北京合作举办科技交流活动。另外,为了不断开拓新的合作渠道,每年还有部分团组出访,洽谈合作项目,签署《合作协议》。通过出访交流和在京接待来访团组、人员,使原有的合作关系不断巩固、新的有价值的渠道不断开辟,为首都地区的科技专家、科普工作者、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热爱并有志于投身科技事业的优秀学生开展与国(境)外的交流、合作或接受培训等,提供了有力地支持,为北京市的科技事业发展服务。

二、灯下亮工程

充分利用首都地域优势,在市外办的指导下,主动与各国驻华使馆、国际组织驻华机构的科技外交官建立联系,积极宣传、展示我市的科技和社会建设成就,创造对外合作的机会。

三、海外科技智力为首都建设服务计划

2010年,市科协将继续积极贯彻北京市人才工作重点,围绕中央提出的“千人计划”和北京市人才聚集工程积极开展工作。继续完善海智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对海外人才、项目的动态跟踪,务实对接。通过参与组织海智相关活动,进一步加强与各海外科技团体的联系,拓宽海外交流渠道,支持海外高层次专家来京开展服务活动,继续组织海外专家学者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新建2个海智工作基地。同时加强海智计划宣传,定期发布海智电子期刊等,扩大海智工作影响力。落实民主办会制度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

根据市科协总体要求,将从落实民主办会制度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市科协主席委员活动专项、加强与在京著名科学家院士联系组织参加科协活动、系统信息队伍建设信息公文档案机要保密工作、加强党政团体外省市交流、工作委员会等六个方面支出。现就预算说明如下:

一、落实民主办会制度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根据规定,市科协于2010年7月、12月召开2次常委会,审议市科协工作总结和工作要点等重大事项。

2.全委会会议。市科协于2010年12月或2011年春节前召开市科协全委会议,主要审议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的工作要点等市科协重大事项。

二、市科协主席委员活动。为了加强与市科协委员沟通和联系,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工作,主要活动:充分发挥市科协不驻会副主席作用,资助举办活动的专项经费;组织常委、荣委疗养活动; 组织委员、在京著名科学家院士考察北京市科普产业基地的发展等,为他们的发展献计献策。为科协常委、荣委、专家过生日活动;

市科协委员体检。2010年10—11月为市科协委员进行体检,主要用于体检费。市科协委员、七大代表订阅报刊;元旦、春节前慰问专家活动。

围绕科技北京、人文北京、绿色北京为主题,组织院士、专家与基层单位的相关人员进行座谈会,为基层单位做报告等活动。为经常参加科普活动的院士宣传报道活动。

四、系统信息队伍建设信息公文档案机要保密工作(35万元)组织市科协系统信息员培训。提高市科协系统信息员的水平。编辑出版《市科协一周情况》。2010年初步编辑出版56期,每期600份。

编写出版2009年科协年鉴。加强党政团体外省市交流活动

市科协各专业工作委员会(9个)定期开展学术、科普活动。

篇2:北京科学中心展陈内容建设方案

作为北京地区有影响力的创新研究机构之一, 中心共有90名员工, 其中近70位科学家, 学科涵盖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 每年开展的科研项目超过50项, 2011年总收入2700万元。大批研究成果和积累的丰厚资源, 为北京市建设创新型城市, 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与社会经济产业, 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研和信息支撑。

现中心主任张士运研究员, 兼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理事、北京科技政策与管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曾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负责基础研究、科技统计、科技项目招标、国家级项目管理以及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工作。长期从事战略与政策研究、科技评估、科技项目招投标以及投资分析工作, 主持和参与了十几项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及企业的相关课题, “北京市科技资源整合与科技计划管理研究”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相关论文曾获得北京市统计局一等奖, 中国科技指标研究会三等奖等, 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中心秉承“思路决定出路, 创新引领未来”的理念, 致力于将自身建设成为学习型研究机构, 并积极营造“以学习促思考, 以思考带学习”的研究氛围, 用团结向上的文化凝聚每个研究人员的力量, 打造创新型研究团队。目前已经与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多国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 与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台湾开南大学、正修科技大学、国立东华大学、国立交通大学、辅英科技大学等学术研究机构从最初的交流访问到合办研讨会再到实质性课题共同研究, 不断创新合作模式。

中心的服务

——从事北京地区科技资源的统计与调查工作, 向社会发布创新数据并提供咨询服务。

——研究技术创新政策, 为北京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决策咨询。

——研究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领域发展的相互作用, 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咨询。

中心的团队

——科技统计与分析团队:从事北京地区科技统计调查, 科技统计制度发展、统计调查与分析, 统计结果可视化, 科技统计指标前沿理论研究与实践。

——创新与政策研究团队:从事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企业创业、科技与金融、创新平台建设等国家及区域创新政策研究。

——科技战略与管理研究团队:从事科技发展规划、创新战略、创新体系发展与资源整合研究, 并从事政府科技管理、创新人才管理、资源条件管理等研究。

——科技与社会研究团队:从事科技与民生、科技与文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城乡统筹发展和创新城市发展等研究。

篇3:北京科学中心展陈内容建设方案

赵弘:从2008年9月开始,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进入高潮, 其发展先从次贷危机演变为信用危机, 而后发展为金融危机并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这次金融危机中, 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贴牌生产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 如东莞、顺德等地区大量从事加工贴牌的中小型生产企业纷纷关闭;而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企业, 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较强, 受到的冲击也较小。因此, 从我个人角度来看,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改变企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制造工厂”的低端地位, 摆脱企业发展受控于跨国企业发展的不利局面, 是企业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政策, 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 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北京、深圳等许多城市也纷纷提出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认为, 在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创新可凭借其创造性、整合性和开放性, 通过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各种资源, 将知识要素转换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 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创新型城市主要依赖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城市发展, 其对所在城市群或更大范围内的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创新型城市是涵盖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融资创新、营销创新等的创新体系, 是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种经济和技术活动的聚集点, 是所在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极, 具有高创新能力、高增长性, 其快速、良性发展能够有效地带动和影响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尽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许多城市都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 以提高城市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水平和能力, 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城市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尚未建立完善的集群创新体系, 创新意识和创新氛围有待进一步增强, 知识产权保护市场不够健全, 城市和区域间的合作不够深入, 创新型专业人才支撑不足等。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 积极探索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新模式、新思路, 对于提高我国城市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我国城市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参与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竞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记者:企业总部在企业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国内总部经济第一人, 请您谈谈总部经济如何在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发挥效应。

赵弘:从总体来看, 我认为, 总部经济在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主要发挥4个方面的效应。

首先是创新资源集聚效应。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信息、服务等创新要素投入, 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的聚集能够带来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的聚集, 使企业更加方便地获取到更多创新资源的同时, 也使城市成为创新要素的主要聚集地, 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必要的创新资源和要素。一方面, 总部集群发展能够对人才、技术、服务和信息等创新资源产生集聚效应。另一方面, 企业总部的创新活动, 对专业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服务业提出强烈的需求, 能够聚集围绕创新活动需求的各类专业服务资源, 推动城市和区域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总部经济聚集区内大量创新资源的集聚, 不仅有助于企业实现对创新资源的共享, 也有利于城市和区域搭建一批创新资源配置更优、联合创新能力更强、具有良性自我发展机制的创新平台, 最大程度地提升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是知识溢出与学习效应。总部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总部经济聚集区内部与企业总部由于地理空间上的接近和相似的产业文化背景, 彼此之间能够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 进行频繁的交流, 而且科技加强隐性知识的扩散, 为企业相互学习和促进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环境。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竞争与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强总部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 从而降低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许多事实也证明, 总部经济聚集内企业知识和技术的溢出和扩散效应要明显快于非总部集群化的企业。

第三是创新环境营造效应。总部经济聚集区为市场、资源和管理创新提供肥沃的土壤, 总部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企业总部彼此接近, 由于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 迫使企业总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在总部经济聚集区内, 由于各创新主体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频繁等因素, 能够形成与积累丰厚的社会资本, 减少学习与交流的交易费用。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 一些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都以科技创新系统为基础, 世界上很多成功的产业集群都是借助于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而发展起来。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同时也是一种极具活力的产业组织形式, 具有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所需要的组织基础、产业文化、知识积累和扩散的内在机制, 总部集群为城市创新体系构建和创新环境营造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第四是创新成果辐射效应。总部经济模式下, 企业不但能够通过企业总部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 而且能够通过总部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辐射效应, 向更具成本优势的生产基地辐射, 以更低的成本完成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进而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搭建一座创新的桥梁, 构建的创新合作体系, 不仅能实现城市自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而且能推动整个区域创新能力的增强。例如, 中关村海淀园聚集了各类跨国公司研发中心70余家, 其研发服务对象已经覆盖了跨国公司的全球业务, 对北京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总部经济通过其创新成果的辐射效应, 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搭建创新合作的桥梁, 进而有利于提升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

记者:当前, 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您认为, 我国发展总部经济应当具体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能够有效地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赵弘: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和总部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使总部经济进入到政府与市场相互借力, 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我看来, 我国发展总部经济以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上一篇:党小组考察记录四季度下一篇:高二暑假生活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