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红叶》教学设计

2024-06-19

《香山红叶》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篇1:《香山红叶》教学设计

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萧”字、正确书写10歌生字。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对香山红叶之美的细致描绘。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香山红叶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陶冶。

重点: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美丽景象。

难点: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观察y7u生动妙雪的方法。

教具:香山红叶的图片。

教法:朗读法

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寻美兴趣。

学生虎豹搜集香山红叶的图片。

师: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叶君健去欣赏北京香山红叶的美。

二、初读课文,初建美的印象。

1.让学生读通顺、读流利,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度几遍。

2.有些比较长的句子,要多读一读,断句要合理,教师适当指导。

3.想一想:香山红叶在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深入精读,寻访红叶之美

1.香山红叶究竟以什么吸引了作者?你从中哪些词或哪些句子体会到了红叶的与众不同?读一读,品一品。

2.找出相关语句后,即可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边读边谈边想。

(1)先请学生读,紧扣关键词语,然后谈感受。

(2)在把感受带到课文深入地朗读,读出赞美之情。

3.再读全文,颂红叶之美。

1.带着赏美景、品美文的感受朗读全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香山红叶的赞美。

第二课时

积累内化:

1.由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2.在笔记本上摘录文章中最能吸引你想象的句子。

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

2.读句子,体会引号的作用(小黑板出示)。

3.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句,体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他们会发现,第一个星期天到这里来时,山上还是();第二个星期来时,这里却忽然变得(),处处是“红花”一片了。

红叶和青松,在这个特殊场合()出来的一种()的美,无形中创造了一个奇特的“()”。

实践活动:

1.课文文字优美,配上合适的音乐尝试配乐朗诵。

2.课外再搜集一些描写红叶的优美句段。

板书:

秋天一到,像盛开的红花

香山红叶处处红花一片 奇丽多姿

红叶青松,秋天里的春天 世上少有

篇2:《香山红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十一册语文第20课《香山红叶》 年级:六年级 课题:香山红叶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讲课教师:延庆县西屯小学 曹河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查字典认识槭、栌、笏这几个生字,理解一些新词的意思。

2.能力:通过读和想象,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边读边想象中感受香山红叶的壮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看图片了解香山红叶美丽壮观的景象,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1.想象句子描写的景象。

2.通过朗读和想象,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五、教学难点: 读悟结合,理解文意。

六、教学设备、教具准备:网络课件、ppt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让学生浏览主页,了解香山,上课后激趣入题

前不久老师去了一次香山,给你们带回来两份礼物,想看吗?老师拿出礼品粘贴在黑板上,三个书签将作为礼物送给表现最出色的同学。这几片红也就已经很美了,但香山那满山坡的红叶更好看。现在我们就随作者到北京的香山去欣赏那里的红叶。板书:香山红叶(设计意图:通过两份精美的礼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解题,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是一片写什么的文章?写景的文章应抓住什么来写?对,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课文写了红叶的什么特点?围绕红叶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呢?请你朗读课文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1.生读课文 2.回答问题 随机板书:秀美、艳丽(设计意图:通过审题,让学生明确写景文章的特点)

三、在课件播放中,初步感知香山红叶的美

师:香山是北京西山风景区中最美丽的一处景观,那里的景色四季宜人。课件出示:“香山的景色四季宜人„„霜秋季节,人们络绎不绝地到这里来观赏红叶。” 1.“四季宜人”“络绎不绝”这两个词你怎样理解?

2.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香山四季宜人的景色,看后说说你的感受。播放课件 3.生谈体会后,再读这段话,体会香山秋季独特的美。

师:古往今来,有多少骚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请看:课件演示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遥看一树凌霜叶,好似衰颜醉里红。

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凋。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峰掩醉容。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指名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

师:播放红叶图片,走近红叶,感受它的秀美与艳丽。生观看后谈感受。从图片中感受香山秋天独特的美。引起学生兴趣。

(设计意图:从诗和图片中体会红叶的秀美与艳丽的特点,受到美的熏陶。)

四、浏览网页,了解黄栌树的特点。

香山红叶树种类很多,都有什么?而最多的是什么树?黄栌树有什么特点?叶子为什么会变红?他是怎样在香山落户的?请同学们点击网上的“黄栌树”,到哪里去了解一下吧!

1.生浏览网页,通过看网页中的图片对黄栌叶有更深的了解。2.谈自己的理解和新的发现

师:红叶不仅令古人赞美,就连老一辈革命家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课件演示

“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陈毅”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泽东”

1.说自己的理解

2.从文中找到描写满山坡红叶特点的句子。3.课件演示

每逢秋天,整个山坡被红叶覆盖着,火红火红的,在阳光照耀下,犹如一团团的火焰在燃烧。

当你沿着崎岖的山路走向红叶区的时候,会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一片红色的海洋中。4.读这两段话,谈感受。

5.再有感情的朗读,闭眼想象: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

6.正开眼睛,看大屏幕,老师播放满山坡红叶的图片,伴着优美动听的音乐感受大自然的美。

7.谈看后的感受,用赞美的语言表达出你对象山红叶的喜爱。

(设计意图:在充分理解,朗读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感受红叶的壮观,在欣赏红叶的过程中是情感得到升华。)

五、浏览网上优秀作品,受到文字的熏陶。

师:香山红叶这样美,吸引了海内外广大游人,人们对这里是赞不绝口,有兴趣的还写下了优秀的诗文,请你打开网上的“优秀诗文”栏目,去那里欣赏那些佳作吧!

1、学生浏览网页,欣赏作品。

师:同学们欣赏了香山的美景,有欣赏了这些佳作,想不想自己当一个小作家,也来赞美香山的红叶?请你点击“练习”把你的感受写成诗或诗歌,写好后读给大家听。

5.学生自己写作 6.汇报自己的作品

师:你们的作品将被收集到“学生作品”这个网页中,希望你们将写好的作品仔细修改后交给老师。

六、总结写作方法

这篇文章抓住红叶的特点写了几方面内容,是文章很有条理,你还学到了那些写作方法?

生答:比喻 引用 设问 情景交融

希望你们在写景时用上这些好方法,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七、浏览网页、了解和香山有关的资源。

由于香山红叶独特的美,每年都把最好看的时节定为红叶节,在这个时节去香山,你就会充分领略那里的美景,享受那里火一样的热情。我们来看看今年红叶节的情况。自己点击“资料库”浏览网页,看后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谈体会后下课。

板书设计

20.香山红叶

贴图 秀美、艳丽

在欣赏佳作的基础上,积累语言,帮助自己完成写作。

学生通过浏览与交流,对黄栌树有更多的了解。

学习多种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篇3:《香山红叶》教学设计

我国红叶石楠因引自国外, 资源稀少, 且红叶石楠为杂交种, 在国内至今未见其结实的报道[1,2]。红叶石楠的繁殖研究多集中在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研究, 但组织培养对苗木生产的设备及技术要求较高, 实际应用及推广较少, 而扦插繁殖具有可以保持母树的优良性状、简单易行、繁殖速度快、不受树种限制、繁殖系数高、成本低等优点[2], 是苗木生产单位值得推广的一种方法。本研究旨在利用嫩枝扦插技术和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提高筛选红叶石楠嫩枝扦插技术体系 (时期、药剂、基质) 的工作效率, 为园林苗木规模化、产业化、经济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四川省广安市枣山镇三合村, 地理坐标为东经106°32', 北纬30°40', 海拔410m, 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 热量充足, 雨量丰沛, 空气湿度大, 日照少, 霜期短, 热量资源丰富, 年平均气温16℃, 多年大于或等于10℃以上的年积温5600℃, 无霜期306~328d;土壤类型为棕壤, p H值为6.7。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试验材料采自四川万景园林工程公司栽植的红叶石楠, 选择粗壮、顶芽饱满、半木质化、无病虫害的枝条作为实验材料。

2.2 方法

2.2.1 材料处理

采用单体大棚扦插, 盖上大棚薄膜, 外加遮阴网, 遮阴网的遮光率75%以上。la生粗壮、顶芽饱满、半木质化、无病虫害的枝条经多菌灵消毒后, 修剪成8~10cm长, 用植物生长剂国光ABT不同浓度处理, 每个处理20株, 3次重复, 扦插15d后, 每隔15d对扦插苗进行观测, 每种随机选择10株作为观察株, 扦插2个月后调查生根率。

2.2.2 正交试验设计

以扦插时期、国光ABT浓度、扦插基质作为参选因素, 每因素取3个水平, 选用L9 (34) 正交设计表设计红叶石楠扦插体系的实验方案, 红叶石楠生根率作为统计指标, 应用DPS3.0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4]。

2.2.3 移栽及后期处理

从扦插到发根发芽之前要保持遮阴率75%以上, 红叶石楠扦插后要经常进行叶面追肥, 可结合喷药防病虫同时进行。当部分穗条开始发根时, 适当降低基质含水量。当大量插条开始发根后, 逐步开膜通风, 遮阴可降到50%左右.当穗条全部发根且发叶后, 逐步除去大棚的遮阴网和薄膜, 给以比较充足的光照, 进行炼苗。炼苗完成后逐步移栽到大田[4]。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根过程观察

扦插一个月后每隔2周抽样观察1次, 拔出穗条观察记录愈生组织生长情况、根生长情况、顶芽的萌发情况.观察记录后, 重新将穗条插入基质浇水使穗条和基质充分接触, 通过随机抽样90株穗条, 有87株先形成愈伤组织, 再从愈伤组织长出根须;有3株没有生根。因此, 红叶石楠属于愈伤组织生根。

3.2 不同处理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经过的正交试验, 用DPS3.01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 红叶石楠嫩枝扦插生根的直观分析见表2, 极差第2列>第3列>第2列, 根据极差的大小顺序排出影响嫩枝扦插生根的因素主次顺序为国光ABT浓度>扦插基质>扦插日期, 各因素的最优水平分别1000mg/L、蛭石、7月。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由F值可知不同生长剂处理的生根率在各水平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而不同扦插时期、扦插基质的生根率在各水平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方差分析与直观分析的结果一致。

*F0.05 (2, 4) =6.94, **F0.01 (2, 4) =18

4 结论与分析

影响红叶石楠嫩枝扦插生根的因素很多, 通过对红叶石楠嫩枝扦插技术的研究表明:

扦插时期显著影响生根率, 这主要是穗条生根前, 地上部分发芽和地下部分生根所需的养分是依靠穗条中所储存的营养物质, 所消耗的养分是依靠穗条下切口的皮层从基质中吸收, 每个季节储存的营养物质有差异, 其次和生根周期的气温等条件有影响, 故想要获得较高的生根率最好选择7月。

生长剂浓度对插条生根影响是极显著的, 为达到较好生根效果, 提高扦插成活率, 节省育苗成本, 采用国光ABT (仅1000mg/L) 扦插成活率最高。

基质的通气透水性对穗条的生根率也有显著影响, 由于蛭石透气性好, 吸水力强, 温度变化小, 优于河沙、园土, 能促进穗条良好生长, 提高红叶红楠扦插育苗生根率和成苗率。

因此, 在红叶石楠扦插繁殖技术中, 要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适宜扦插技术手段, 可大批量生产优质红叶石楠种苗, 使得这一优良园林树种更快地应用到园林绿化中去。加强优质园林苗木扦插繁殖技术的研究, 可为园林苗木规模化、产业化、经济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推动林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及应用推广, 使科研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生产和生活。

参考文献

[1]郑永平, 田地.红叶石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5.

[2]李素华.石楠和红叶石楠组织培养与扦插繁殖研究[J].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3) .

[3]黄平, 王荔, 杨艳琼等.正交设计在灯盏花组织培养中的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21 (2) :160-163.

篇4:香山红叶情

去年秋旅游黄金周,我携老伴去北京香山看红叶。车抵香山脚下,山中秋高气爽,林木扶疏,溪水环流,百鸟争鸣。那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层层叠叠,绯红与墨绿交织,在瓦蓝的天空下,是那样奇丽壮观,慑人魂魄!

进入香山浩瀚的红叶林带,只见成片的红叶树棵棵举着一只火炬,株株洒出一片红色,汇聚交融,涂天抹地,使四野血红欲滴,满目流霞泻胭。在林中穿行,如置身红色纱帐,似潜入火的海洋,只觉得脸颊被映红了,衣衫被染红了,连身边的空气也似乎一片火红……

登上香山最高峰——香炉峰,向南远眺,景色更加迷人:只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仿佛漫山遍野都燃烧着红色的火苗;又好像脚下朝南铺展开一块巨大的红地毯,一望无际。艳阳下,片片红叶泛着淡淡的光泽;秋风中,漫山“红霞”发出娓娓的絮语;空气里,花草树木散发着阵阵的清香……

看香山红叶,使我对红叶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也终于明白了从古到今,文人墨客们为何对香山红叶情有独钟。

人们说,香山是诗的故乡。山上有多少红叶,就有多少诗篇!会写诗的人,把诗题在红叶上,寄给五湖四海的友人,表达内心的深情和雅意。想到红叶题诗自古便是一件风雅之事,又想起古人作诗时“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劲儿,身为“后生”的我和老伴自愧弗如,但也欣然在一枚红叶上留下了诗句:“落木萧萧芳草残,唯有红叶如火燃。秋风瑟瑟霜林染,疑是彩霞落西山。”

在洪光寺举办的“香山风情摄影展”上,一幅题为《雪中红叶》的作品令人眼前一亮,画中意境很美:北京的天空灰蒙蒙的,香山也沉浸在迷茫之中。山上的红叶不见了,只剩下红叶树空空的枝条在风雪中摇曳。不禁让人生出几分伤感。但想到它们是在给世界留下一片绚烂之后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从从容容地飘落大地,又使人对它们充满钦佩。

老伴惊喜地发现,在画面的边缘,在一个落满雪花的枝头上,居然还挂着两片红叶,似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多么顽强的生命啊!任霜风劲吹而不愿飘去,任大雪威压而不肯凋落,好像在默默等待着春的到来!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那两片红叶栩栩如生,娇艳欲滴,仿佛在散发着生命的馨香……

篇5:香山的红叶.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激发寻美兴趣

1、多媒体课件播放香山景色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看到这些红叶你有什么感受呢?

师:是的,这红叶美得绚丽、红得可爱。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今天,这节语文课就让我们随着作家叶君健一起走进北京的香山,去发现、品味香山红叶的美。(板书 3香山的红叶)

二 介绍北京香山。多媒体课件 三 初读课文、初建美的印象

1、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认读词语,交流自学词语。多媒体课件 萧瑟:冷落,凄凉。

浓淡相宜:无论色彩浓重或淡薄都很好看。奇丽多姿:姿态各异,奇特而美丽。交相辉映:(光亮、色彩等)相互映照。

3、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文章描写了香山红叶的可爱与美丽,通过对香山红叶与众不同之美的一再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红叶的爱,对生活的爱)

4、读过课文,你觉得香山红叶在你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看来,香山红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都已感受到香山红叶之美,请用四个字概括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板书(与众不同)四 深入精读、寻访红叶之美

当秋风一吹,漫山的黄栌树由黄变红,整个香山成了红花的海洋,这个时候去香山赏景,是会别有一番情趣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深度学习课文,去寻访红叶之美的与众不同。

(一)、指名读1、2自然段?

1、思考:在作者和人们的联想中,树叶是什么样的?秋天一到,这些普通的树叶变得怎样了?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理解词语:萧瑟 并造句

(2)而作者在文中写的红叶是哪种植物?(黄栌树)并让学生介绍。

2、师:这种黄栌叶又叫红叶,讨论交流:(多媒体课件)

(1)你从文中哪些词或者哪些句子体会到了香山红叶的与众不同?(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2)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小组交流,播放课件)。

3、作者描写感官上的香山红叶从哪方面进行描写的?(颜色)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找出来读一读。

(2)开篇写普通的树叶,后面写香山红叶,这是什么写法?

(对比手法更加突出了香山红叶的与众不同,秋天万物萧瑟,正是香山红叶“全盛时期”的开始,也就是红的时节与众不同)(板书:红的时节)

4、指导朗读:赛读(读出香山红叶之美,读出对香山红叶的赞美之情)。

(二)、学习第3自然段

师:香山红叶除了红的时节不同,还有哪些不同呢?让我们接着往下学习。谁愿意接着往下读?

想一想:(1)第一个星期来,山上是什么样?(林绿阴深)第二个星期来,山上什么样?(笑逐颜开)。

(2)理解词语:喜笑颜开并造句,用在这里是什么手法?(拟人)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是生动形象写出黄栌树变红后使这里一下子变得活泼美丽起来)

(3)这个自然段也同样用了对比手法,谁把这两句话找出来?作者从哪方面进行对比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是叶子未红与红时的对比,二是有没有红叶的对比,突出表现了黄栌树变红以后给人们带来的美好享受)。

(4)师:作者写道“红叶给人的感官带来一种惊奇和快感”,那么是红叶的哪方面给人带来这种感受?(香山红叶给人带来一种艳阳天的惊奇与快感,是色调比较浓的一种艳阳天。也就是红的色调不同。(板书:红的色调)谁来说一说“艳阳天”是什么意思?(明媚的春天)(5)指导朗读:赛读(读出惊奇与快感)

(三)、学习第4自然段

师:香山红叶给秋天的香山带来了美丽与生机,给去那的人带来了惊奇与快感,如果登上最高的山峰“鬼见愁”,那里的景色更加壮观。谁接着往下读?

想一想:(1)这个自然段又写出香山红叶哪方面的与众不同?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读到这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什么画面?(生回答后播放课件)

师:也就是说红绿映衬的景象不同,营造了一个“秋天里的春天”。(板书:映衬的景象)

(3)讨论交流:作者为什么说“无形中创造出了一个奇特的‘秋天里的春天’? 师:作者由衷的赞美道什么?(让生齐读)

(4)指导朗读:(读出红叶的美和对红叶的赞美之情)。

四、同学们,诗人笔下的香山红叶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多媒体课件)

课下,也请你动笔来写写你眼中的香山红叶,好吗?

五、总结全文:当其他树木都在秋风的摧打下泛黄、飘落时,唯有香山红叶迎着秋的凄凉茂盛开放,给秋天的北京增添了一抹亮色。作者用他的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副红叶漫山的美丽景象,使我们受到美的熏陶。若日后你有机会欣赏这样一美景,一定不能错过啊!板书设计:

《香山的红叶》

红的时节 爱红叶 与众不同 红的色调

篇6:六年级语文上香山的红叶教学设计

安达市万宝山镇新民学校 许翠平

教学内容

本课是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3课。教材分析

本文以清新的笔触描写了香山红叶的可爱与美丽。课文语言朴实简练,含义深长,描写流畅,琅琅上口,适合学生朗读。文章通过对香山红叶与众不同之美的一再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红叶的爱,对生活的爱。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既能受到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熏陶,培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自主阅读,快乐阅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尊重学生独特的读书感受,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课文,理解香山红叶与众不同的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认识“萧”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品味文章细腻的语言,想象北京香山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对景物细致观察与生动描写的方法。教学准备

1、课前了解香山、黄栌树的信息。

2、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深秋,秋风萧瑟,草木凋零,有成千上万的人涌向香山,他们去看什么?请看大屏幕(播放香山风光片),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香山风光。(解说词:香山红叶,历史悠久,金代的“山林朝市两茫然,红叶黄花自一川”是最早的描写香山红叶的诗句。1986年香山红叶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香山红叶作为首都北京的一张旅游名片,其品牌深入人心,已成为北京最浓的秋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香山红叶与众不同的美。(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从整体上感受美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学生汇报)

3、指名朗读课文,说一说:香山红叶在你脑海里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汇报)

三、读书想象,在细读中品味美

(一)寻红叶之美

1、默读1、2自然段,思考:香山的秋天因何而与众不同?

2、同学们到小组内读书,合作交流。

3、各组推荐代表交流,其他同学评议并补充:

香山的秋天因红叶而与众不同,因为普通的树叶在秋天令人感到凄凉,而香山的红叶却是秋天一到,天气变凉了,再打几次霜,树叶就变了颜色,起初变得有点发黄,然后由黄逐渐变红,远远看去像一朵朵盛开的红花。

4、借助多媒体手段,播放普通树叶和香山红叶的图片,营造朗读氛围,增强朗读的效果。

男生读第一自然段,女生读第二自然段,欣赏文中对比的写法,了解作者的描写方法。在对比中体会美,内化美,加强对学生语感的训练。

(二)品红叶之美

1、指名读3、4自然段,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因为香山红叶美。)

2、动笔画,哪些语句带给了你美的享受? 预设(1)学生汇报3自然段,品味美。

“他们会发现,第一个星期天到这里来时,山上还是林绿荫深;第二个星期来时,这里却忽然变得喜笑颜开,处处是“红花”一片了。别的地方已经有点凄凉萧瑟,而这里却正好是艳阳天——色调比较浓的一种艳阳天。”

A.引导学生抓住“喜笑颜开”体会拟人写法的精妙;抓住“艳阳天”、“凄凉萧瑟”的对比写法体会黄栌叶变红之后给人们带来的美好享受。

B.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来读描写“红花”的句子,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C.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后再读。预设(2)学生汇报4自然段,品味美。

“它究竟占了多大面积,无人估计得出,因为它无边无际,一眼看不尽。他比樱花更红,比桃花更密,在一定的距离外看去,它大红锦簇,哪里的春天也比不上它热闹。”

A.引导学生抓住“无边无际”、“密”、“大红锦簇”、“热闹”等词语品味作者用朴实简练的语言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美丽灵动的画卷。

B.文中用了大量的引号,你能说一说这些引号有什么作用吗? C.多媒体出示香山红叶的美景,在美景的熏陶中,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

D.这段文字美,你们读得更美。你们想不想再读一读,让我们齐读这句话。

预设(3)学生汇报对“深绿色的松叶倒要红花来扶”这句话的理解。

A.从这句话中学生体会到浓淡相宜的美。B.闭上眼睛,想象“绿叶红花扶”的景色。

C.浓淡相宜的美丽无形中创造出了一个奇特的“秋天里的春天”,给人一种清新明丽的感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好吗?

学生带着独特的感受深入地读,读出香山红叶之美,读出对香山红叶的赞美之情。

四、读演结合,在回顾中升华美

1、看来香山红叶的美景已经印在你们的脑海里了,倘若你们能把这种美读出来,更会让人难以忘怀。同学们,你们愿意把这一幅幅灵动的美留在课堂上吗?

在音乐声中,全体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全文。

2、外宾在秋天来到了北京,他要去看一看北京的美景,你打算怎样吸引外宾到香山一游。

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五、深化总结,拓展延伸

1、动笔写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这节课我们游览了独特的香山,现在你最想说些什么?动笔写下来。学生再次进入情境,感悟文字,体现了读写结合。

2、欣赏小诗,拓展延伸

(1)学习了《香山的红叶》这篇课文之后,你们想到了哪首诗?(《山行》)一齐背下来: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请同学们课外搜集一些描写红叶的诗或优美句段,继续品味红叶独特的美。

附:板书设计

3、香山的红叶

与众不同

篇7:读《香山红叶》有感

近日读了《香山红叶》,感受不菲,

读《香山红叶》有感

这篇《香山红叶》是对香山枫之美的赞叹,更是对人生的感慨。

“我望树,树,亦望我,蓝天若水,红叶如鱼;但山外的红男绿女只会随着人流涌来再涌去”。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如今的人们也许还不如那香山上一株株枫树。我们是那么的禁不住疼痛,还这么年轻就失去了感动和生命的能力,大家只会跻身于热闹以求麻木和消减生命所带来的疼痛。

而那香山里外貌已经实在是惨不忍睹的老树,在春天里依然我行我素地绽放出青翠的绿芽。这经历沧桑的`香山之枫,该是多么有英雄之气概啊!

在深秋的风中徐徐飘落的红叶更是让我想到了那出凄美的“霸王别姬”,

读后感作文

那断然一剑使他在生命的舞台上轻轻旋转着,好似一片红叶缓缓落地。

那一幕,湿润了多少英雄的双眼,是真正天地为之所容的永恒一幕。

其实我么每个人的生命都如一株枫树,扎根、发芽、茁壮以及渐渐衰亡……可树能淡薄名利,寂寞地生长,并且保持着青春热烈的心;人却一天天在繁华、喧闹中渐渐丧失了对待生命应有的高洁。

让我们与榕树彼此凝望,悟出生命之圣洁,风景由此而愈加美丽。

篇8:《香山红叶》教学设计

《红叶》这个素材得之于偶然。2009年春天, 刘秀荣老师从北京参加两会归来, 交给我一份关于王瑛先进事迹的材料, 说是中纪委电教室王萍主任送与她的, 希望将之编成一个戏。我们一口气将之读完, 深深为王瑛的事迹所感动。王瑛同志的一生短暂而辉煌。作为一名党的纪检干部, 她铁面无私, 顶着压力, 坚决查处3.24案件中执法队伍里的违纪者, 做到了不徇私情, 严格执法, 为社会伸张正义;她又具有侠骨柔情, 她对被当地称为“背二哥”的民工群体格外关心体贴, 建“背二哥”宾馆和感恩饭店, 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就是对待犯过严重错误的干部, 她也不肯一棍子打死, 而是秉持“惩治非目的, 旨在教育人”的宗旨, 帮助他们洗心革面, 重新做人。她洁身自好, 纤尘不染, 认定自己只是一个人民权力的保管员, 从不为亲人谋私利, 却乐于慷慨解囊, 资助山区孩子实现大学梦。她热爱生活, 乐观坚强, 即使在肺癌晚期, 也要用美丽的笑容给挚爱她的亲人和乡邻以安慰和激励, 让自己的生命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上爆发出耀眼的光芒, 完成了一次如红叶一样壮丽的飘落……

模范人物先进事迹, 只是作为一个素材, 就好比酿酒的原料。如何把高粱酿造成美酒呢?必须要有酵母。对戏剧创作来说, 这个酵母就是作者的感动与兴趣。我们被王瑛的事迹感动之后, 就产生了深入了解她的愿望, 刘秀荣老师两次入川, 到王瑛同志生前工作生活的地方去, 与她的亲友、同事, 与她帮助过的人, 进行座谈, 深入了解、掌握她生活中的某些细节, 走进王瑛的内心世界。慢慢的, 那些事迹不再是白纸上的一行行黑字了, 而是化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 王瑛在我们的心里渐渐活起来了, 与我们亲如姐妹, 向我们倾诉她的心曲……这样, 我们的创作欲望开始萌动, 越来越强烈了, 非写不可了, 我们才进行了具体的戏剧构思。

舞台剧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不能在舞台上罗列事迹。如果一场戏讲一个故事, 那样岂不成了玉珠散落?想搞一台两个小时的舞台剧, 如何把王瑛的事迹有机贯穿起来, 并使之戏曲化呢?经过反复思考研究, 最终我们找到了全剧的“一条线索”、“一个主要支撑点”, 来诠释王瑛的精神。我们发现, 她与“背二哥”这个民工群体的关系, 是王瑛这个人物区别于别的纪检干部的一个典型事迹, 我们把“背二哥”做为一条线贯穿全剧, 因为他们与王瑛之间具有鱼水之情, 他们最了解这位知心姐姐, 在剧中“背二哥”在场与场之间、在剧情里, 感动着、关心着、观望着、评判着王瑛, 关注王瑛的喜怒哀乐, 体味王瑛的苦辣酸甜, 他们融在全剧的起承转合之中, 起到的作用好比是一条项链中的串珠线;同时他们又是实实在在的剧中人。用好“背二哥”, 这个戏就活起来了。另外, 我们还觉得, 王瑛在处理案件时曾经说过:“做为一名纪委干部, 处分并非是最终目的, 挽救干部才是我们的天职呀”, 她挽救犯错误甚至已经犯法的干部不计其数, 这是她最能闪现人性光辉的一面。于是, 我们紧紧抓住她这一典型的工作理念大做文章, 将之当作全剧的一个支撑点, 作为全剧的骨架, 并将其相关的先进事迹作为与此骨架不可分离之血肉, 就可以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戏, 从而集中体现出王瑛“这一个”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个剧本的创作, 我更深切地体会到, 写戏不是编演唱材料, 不是简单地复述王瑛的模范事迹, 而是要大胆地进行艺术的虚构, 使之更连贯, 更富有内在的逻辑性, 更具有戏剧性, 更能扣动观众的心弦。《红叶》中的王瑛, 既有这个生活原型的影子, 又超越了她本身, 评剧舞台上的这个王瑛, 已倾注了我们创作者的心血与激情, 是我们塑造出来的评剧舞台上的艺术形象, 是属于我们心中的王瑛了。

篇9:天平红叶香山比

天平山位于苏州城西三十里,海拔二百二十一米,在苏州西南诸山中最为高峻,素以枫、石、泉三绝著称,而其中最吸引人的当推天平枫叶。仲秋,我慕名游览了天平山,观赏了迷人的天平红叶,果然名不虚传。

天平山的枫树大都位于山麓,约有三四百株,大都是数百年以前的古树,高的达十余丈,蜿蜒如龙,直插蓝天;矮的粗壮短小,怪枝丛生。这片美丽的枫林,据传是明代范仲淹的后代范允临从福建迁来,至今,它们已染红天平山四百多年了,一直吸引着来自天南海北的游人。近前仔细观赏,我才发现,这里的枫叶与众不同:三角形的叶面多半是由几种颜色组成,有的一半红一半黄,有的一半紫一半红,而有的却是黄灿灿,青汪汪的。我还从当地的老农那里得知,这些叫“九枝红”的枫叶,入秋以后,并不是一下子转为红色,而是先由青变黄,由黄变橙,再由橙变红,最后由红变紫,所以人们把它们誉为“五色枫”,或叫“五彩枫”。从山麓抬头望去,这一片青黄橙红紫的五彩世界中,不时闪烁着浅绛、金黄、橙红等美丽色彩,在阳光照耀下,斑烂夺目,十分妍丽动人。片片枫叶,犹如亿万只彩蝶飞舞在万花丛中,构成了一派“非花斗妆,不春争色”的壮丽景色。在这里,习习秋风仿佛使人觉得,迎来的不是漫天飞雪的严冬,而是一个百花芳芬,气象万千的春天。

沿着山路,我们登上了半山腰的“望枫台”,放眼望去,又是一番景象。远处的枫林宛如一片绯红的彩霞,随风微微飘浮。原来,五色枫的色素变化时,由于顶部首先接触寒霜,顶部的枫叶往往先红,然后由上而下,逐渐变红。从高处往下看,整个枫林呈现出一派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的景象。人们用“万丈红霞”来称赞如此美景,我觉得一点也不夸大其辞。

篇10:香山红叶作文

你看那香山红叶,经过春天的风吹,夏天的雨打,但到深秋,却容光焕发,更加红的可爱。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一首儿歌涌上心头,

一片一片又一片,

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香山红叶红遍天。

篇11:香山红叶作文

我们终于可以爬山了,山上的人很多,好像都是来欣赏红叶的吧!那红叶向我们的手掌,风一刮,红叶们纷纷跳起拉丁舞,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拉着一片的手,好像它们邀请我们参加一场舞会似的,令我陶醉其中。风停了,它们重新回到原地在站岗了。下雨了,雨水好像是它们的乐器,滴滴答答的似乎都在敲架子鼓,你别说,它们敲得还挺有节奏的呢!它们的旁边有一个小亭子,我急

忙走上前去,坐下来,欣赏它们。

当我正看上瘾的时候,觉得身上有点冷,心里想:回家吧!我赶紧把这个想法甩掉,继续观赏小红叶,我仿佛听见小红叶对我说:“你走吧!明年再来吧!明年我们还会欢迎你的!”

篇12:感受香山红叶的美

《香山的红叶》微案例

在闫校长的带领下,四段式主题教研活动在我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多次的研课、磨课、评课,每一次的活动大家都能做到课上认真聆听,课下热烈讨论,对教案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参与教研使我们知道每节课要根据《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要求、文本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与有效的教学流程,提高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下面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微案例《感受香山红叶的美》。我想通过这个案例和大家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如何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课文,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香山红叶》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第3课课文。是叶君健的一篇散文,文章以清新的笔触,描写了香山红叶的美丽与可爱,通过对香山红叶与众不同的美的一再描写,处处表现了秋天勃勃生机,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在引入课题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文本中寻找“香山红叶与众不同”的句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我巡视并作适当提示,很快孩子们通过研读,圈画,批注等方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通过回答,孩子们个个沉浸于自己发现的兴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让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想法,并提出交流要求;有顺序地说,有层次地说;在作者眼中香山红叶美得与众不同,那么它的美不同在哪里?下面让我们再一次仔细读课文,去寻找香山红叶与众不同的美,你从文中哪句,体会到香山红叶的与众不同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孩子们感到自己的发现有人与他们分享,兴高采烈的交流自己所找到的句子,我针对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说话中的错误及时指导。香山红叶如此之美,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我把下面的几个句子出示在屏幕上:

“秋天已到,天气变凉了,再打几次霜,树叶就变了颜色;起初变得有点发黄,然后由黄逐渐变红,远远看去像一朵朵盛开的红花。”

“这确实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变化,给人的感官带来一种惊奇和快感,这种惊奇和快感是别的地方得不到的”。

“在这种季节,这景象大概是世界其他地方都很难看到的”。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一读,我不失时机的借助图片范读、领读、最后配乐齐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去读,读出情感,读出赞美之情。

这节课,学生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整节课是在琅琅的读书中完成的,学习效果比老师泛泛的讲解好得多了。

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课文,理解了香山红叶不同层次的美,产生了对大自然的爱。本节课之所以有如此的教学效果,是因为我能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自主探究学习。在教学中适当组织自学交流,在指导学生读文时,我做到了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状态,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香山红叶的美与众不同有很好的作用,这能更好的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再加上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篇13:道生本初香山向

宛如一株千岁不朽的常青老木, 被新生不断的花藤所攀衍, 而一直悄然静穆, 被掩没在画史的杂花丛草之中。

向, 是他的名, 又名本初, 道生、香山, 是他的字号。毗陵的恽向 (1568—1655) , 只比华亭的董其昌小十几岁, 一生一世, 兢兢业业, 恪守于人情艺道, 风情浓郁, 声名却被哗众取宠的董玄宰所淹没。故而所谓知玄宰者十, 知香山者不及十一。故有“小人的历史之眼”一说。

在历史中, 人人大概都能寻觅到仿佛自身的原型, 此亦为读史的妙趣之所在。

世传中, 恽向的声势尚不如他的侄儿恽格 ( 南田) 。 近世有一人并不服, 此人黄宾虹, 他是恽向艺术的有力推手与重要传人。黄宾虹先生曾言:“庸史之画二种:一江湖, 二市井。”而称香山之画为“隐逸高人之画” (《古画微》) 。

笔者竟也在探究恽香山的过程中, 悟得到黄宾虹山水绘画的真趣。更以为:不得香山要领, 焉知宾虹皮毛。

恽向,对题册页十开选二

恽向,董巨遗意图,纸本立轴,常州市博物馆藏

恽向,溪山高隐图,纸本立轴,2013 年香港春拍会 27 万元竞得,天渡楼藏

黄宾虹自称“予向”, 以表对 (恽) “向”的崇敬。此不是随便说说的。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类。恽向的存在之于毗陵画派一脉的出现当为因果, 他的绘画意念与实践, 亦恰似中国画史中的一个重要中继与转合。曾与恽向同世的龚贤 (半千) 看得最清楚, 他说“白衣 (邹之麟) 学大痴 (黄公望) 可谓入室, 恽道生已升堂”。而龚贤本人也正是按照此一路径向前摸索技艺的。

自元以来, 画坛历以“四家”为正脉, 由黄公望衍生出江南山水情结, 已被后学默化在山水画创作的动作过程里。而对“黄派”山水的演绎能力, 便成了品评一位画家作品的一个可以公允默认的标准。显然, 恽向于此道成就非常。

却是遇上了董其昌的时代, 在一个商业竞争激烈, 吴门、松江间的争奇斗艳不可开交的语境里, 恽向的中庸恪守被变成了历史的牺牲。“尚古为怀”的传统被直面“一超直入”之时尚的挑战, 而终被“窒息”在了历史的边缘。此是否:

“艺”斗不过“钱”?真实的语境俨然如此。

恽向的生活落脚到文字上, 殊为“简单”, 史称其在崇祯年间曾被“举贤良方正, 授中书舍人”, 而不拜。因孔子言:道不同, 不相为谋。寥寥数语包含了一个另类人生的深邃;一生一世一介草民而已。亦或正因其草民身世, 而不能引发出世人关注的兴奋。

古时的毗陵今称常州 (武进) , 武进的恽家却为古时的旺族, 人才辈出, 为一时重。此时的此地, 也恰恰是中国社会酝酿大变革的风暴眼, 以百里为半径, 上接苏吴, 下达陪都, 全中国的社会活跃分子都在这一方圆之地内流串联通, 各路的财神与思变达人也在这儿汇聚, 文人艺士结社成风。自崇祯朝, 此一地域亦成了东林、复社与阉党相抗战的前沿阵地。

恽向,赓至图,绫本立轴,天渡楼主十五年前所见 ,“黄宾虹的背影”

恽向,幽兰图卷,绢本手卷,1634 年作

崇祯十一年 (1638) , 复社断然推出了《南都防乱公揭》, 正对阉党开响了重炮!

病弱而盲瞎的民生此刻更得依赖知识士人的正义与力量。

此刻的恽向年正七旬, 虽不及其后生如“明季四公子”那般年轻活跃, “贤良方正”、不屈不从的他, 其内心依旧是那般秉明激荡。

昏庸的政治, 猥琐的社会, 似乎并未妨碍他在艺道上的纯粹与进取, 在纷乱多变的时代语境中一直保有清醒, 恪守传统而纯粹的艺术精神, 以多情的实践去验应自己的理念, 心手合一。

读恽向的画往往会有一种印象, 他大多会把读书作画的心得与经验体会, 及时题写在作品上, 似以向世人提供一种验证其理论与实践之关联的手段与路径。此一作法恰恰也为后人注录下了一位沧桑故人的思想, 并著有《画旨》四卷, “张尔唯太守属孙阿汇而梓之” (《画人姓氏录》) 。

历来关于恽向的议论文字并不可多见, 直至黄宾虹先生的关注与重视, 恽向方得以重见于人们的视线。较为正式的相关史录可见于《明画录》:

恽 向, 1606 年 作( 上); 嘉 木 清 夏,1635年作

“武进人。工诗画, 山水全师 (黄) 子久;苍老雄浑, 运笔处悉以草圣书法, 相通生趣勃勃;真士家, 最胜一流也。”

天渡楼主结合自己经年对恽向画作的关注, 大致对其艺术人生及其想法有了一些认识。

第一次真切关注到他的画作是1999 年在上海的一场小型拍卖会上, 就在竞卖的那一刹那, 竟没敢举牌竞价, 因为对其作品尚“陌生”而自信不足。此后方才痛下决心去用心检索、比对研究。

所见作品是一轴由作者自标题的绫本水墨山水画作, 右下角部分已有所损补, “《赓至图》, 为简庵窗兄六十初度”而作。此“简庵”为恽向当年的同窗好友, 他六十初度时, 恽向亦当六十岁 (1698) 上下, “为写董 (源) 、巨 (然) 数行, 以当北海赓歌”。事实上, 六十岁恽向笔下的“董、巨”, 亦已是“心远地自偏”的另番景象。

《赓至图》竟成了我心中的甚爱, 成为日后阅读恽向作品的一个重要座标, 以此作为法码, 去“丈量”其他作品。事实上, 这样的阅读与判断, 唯有自己在花钱的实践中才能真正习得、悟对, 其余, 只能停滞于理论认识的逻辑结构与肤浅表面!

通常被认为, 恽向的绘画风格大致可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气厚力沉, 全学董源, 为早年笔;一种惜墨如金翛然自远, 意兴在倪 (瓒) 、黄 (公望) 间, 晚年笔也。” (宋荦语, 见张庚《国朝画征录》)

今人所能见恽向的作品与宋荦、张庚的时代条件已大有异同, 不能不察, 至今仍未及有好事将世传恽向的作品加以确认而统计编目, 可见的客观原因大多缺钱与物质条件。做做人云亦云、冠冕堂皇的文字游戏亦可谓人生一乐……现实中的难堪与迫切。

查《中国古代书画图目》, 国有馆所收藏恽向书画作品共约四十余件。

恽向故里常州市博物馆所藏《董巨遗意图》被列为了“国宝”, 该图制作于崇祯壬申年 (1632) , 作者是年65 岁, 当已进入人生及艺术创造的成熟期。以此图为一座标亦当为恰当。

恽向向以董、巨为正脉, 元人高逸一脉莫不延出于此, 称“董、巨气象沉雄, 骨力苍秀, 为吾辈指南正路”。

恽向,江滨小筑,绫本立轴,1652 年作,苏竹庵旧藏

恽向,仿北苑山水,天津市博物馆所藏

以其世传创作于1632 年 (《董巨遗意图》) 、1634年 (《幽兰图卷》见保利香港2013 春拍会) 、1635 年 (《嘉木清夏》扇面。见佳士得香港2012 秋拍会) 的三件画作来看, 作者多注力于“简笔”的表现, 诚如其所自言:“画家以简洁为上, 简者简于象而非简于意, 简之至者缛之至也。”他将“简”与“缛”之于绘画中的效果, 放置在了辨证的翻转关系中。其笔端中锋行运, 圆润劲健, 达到技与艺完美融会的境界。

而以笔者所见, 纪年最早的一件山水画为“丙午之春仲望写”, 是年1606 年, 恽向三十九岁。此件画赠“舜老年兄”山水扇面, 得大痴意趣, 略显严实本分, 与六十岁以后作品相比, 滋润有余苍劲不足, 个性化风貌尚在酝酿中。

自1639 年往后, 例如:

1639 年《林壑幽居图 》 (己卯) (徐邦达《改订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著录)

1640年《秋溪放舸图》 (庚辰) (角茶轩旧藏)

1652年《江滨小筑图》 (壬辰) (苏竹庵旧藏)

如此确切可信的作品, 大致标程出了恽向至晚岁作画的气格风貌;对于那些无纪年的传世作品, 提供出“按图索骥”的参阅、判断符号。

因此可以认为, 六十岁前的恽向作品端正大度, 自有明确的笔路与意趣方向, 笔道端庄正派, 俨然一派大手笔风度;六十岁后作品辉煌绚烂, 枝蔓蓬勃, 结构天合, 不骄不躁, 温文而雅, 娓娓道来的描绘中包孕着磅然壮气。故而其影响深远弘大, 客观上, 制衡了以董其昌为一脉的那种“危言耸听”、“奇技淫巧”、破法作戏的提倡。也在事实上, 对龚贤、尤其黄宾虹等一代匠师的后来成就, 做出了美学的启示与技术的铺垫。

黄宾虹毕业甚赞的唯一就是恽向, 心摹手追而至终极。

在黄宾虹看来, 董其昌、四王、扬州八怪之流不过孺辈, 以艺道谋权贵, 求财货的闲杂势利之徒。他言称“无力就是描, 是涂, 是抺;用力无法便是江湖;不明用力之法便是市井” (《黄宾虹画语录》) 。

恽氏一门, 能画者众, 有恽格、恽馨生、恽标、恽源濬、恽源景、恽裹娥、恽珠、恽冰等, 然终不得先祖的仙风与盛气。

篇14:赏“香山”红叶,品“尚丽”文化

北京市海淀区尚丽外国语学校创建于1993年,是北京市首批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的全日制寄宿学校,并具有招收外籍学生的资质。“学校董事长郑洪栋先生多年留学英国”,获硕士学位,曾受到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接见,具有及其丰富的教育和管理经验。

学校设有小学、初中、高中学历阶段,并以英语为特色,开设了留学生班和新加坡留学班。学校不仅开齐开足国家教委规定的课程,确保教学质量,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同时还开设多种兴趣课,如计算机、足球、美术、舞蹈、奥数、科技、手工制作钢琴等,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特长。学校聘请优秀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研究生等)任教。其中有经验的老教师、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青年教师各占三分之一。教师队伍稳定团结、积极向上,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业务精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管理严格,得到家长的高度称赞。

学校从小学起实施“3MI”英语教学,即“多课程、多感观、多朗读”,“学中用、用中学”。学校聘请美国、英国、加拿大籍教师来校任教,创设英语教学环境,实施互动教学,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大幅度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十分显著,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在狠抓学生基础教学之外更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在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中,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颁发的组织工作先进集体奖;13名学生的书画作品分获绘画类一、二、三等奖,2人获摄影三等奖。在“北京首届少年武术比赛”中,我校一举取得甲组集体规定拳冠亚军;乙组集体自选拳冠亚军的优异成绩。我校小学部在“时代杯”作文比赛中囊括个人一、二、三等奖。在全国少儿舞蹈比赛中获独舞“开门红”一等奖。

在国际交流与学术研究方面,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与美、英、加、澳、新、韩等多所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我校已经有多名毕业考入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知名学府。

学校的教学设备齐全,现代电教设备、计算机网络教室、钢琴房、武术馆、图书馆等,为学生的学习和特长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上一篇:尊敬的学校团组织下一篇:写有关地震的感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