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统计基础信息资料的采集

2024-06-22

计划生育统计基础信息资料的采集(共7篇)

篇1:计划生育统计基础信息资料的采集

计划生育统计基础信息资料的采集、整理与上报

第一节

计划生育统计基础资料的采集

一、计划生育统计基础信息资料采集的重点

(一)出生人口信息:责任书上规定:人口出生统计准确率要求达到98%以上,那么对“人口出生”这一块的内容就要采集准确。不能出现瞒(漏)、虚(重)、错(转)的现象。出生人口信息包含的内容较多:夫妻双方姓名、出生时间、身份证号码、户籍地、户口性质、管理类型、婚姻状况、节育措施及时间、怀孕时间、环孕情监测、生育(抱养)小孩的姓名、出生时间、身份证号码、孩次、性别、政策内外、生育证(生育服务证)办理及证号等信息。

(二)避孕节育信息:采取避孕节育措施名称及时间,在哪个地方落实的避孕措施,医院和服务站的证明等。

(三)流动人口信息:流动人口是否登记办证、验证和生殖健康服务方面的情况;电话号码、流出详细地址等信息。

(四)生殖健康服务方面的信息:责任书上规定生殖健康服务到位率要达到95%,重点对象每年2次以上,非重点1次以上。重点对象是多少?非重点是多少?上门入户确定基数,确保不留管理漏洞。及时将新婚、流入孕检对象纳入日常管理,重点摸排隐形婚姻,有效开展生殖健康服务和孕环情监测。每次开展生殖健康服务都要进行登记,哪些检查了?哪些没检查都要做到心中 有底有数,将所有补检人员再次集中进行健康服务,并做好信息记录。村专干对所有在家的新婚、政策内待孕人员、已孕人员,每月入户访视一次,及时发现和掌握孕情,并且还要看是否参加了免费婚检和优生检测;与所有流出孕检对象签订合同时必须有担保人;对省内流动人口孕情信息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及时通报和反馈。对连续两次以上未参检人员,列为重点对象,包保到人,逐一核实,个案销号。把独男户和长期外逃两女户的孕环检作为重中之重。

(五)违法生育与社会抚养费征收方面的信息:对象自报或群众举报后镇村级专干或包村干部要调查核实,小组信息员要找对象的亲属、周围群众调查核实后上报信息。

(六)农村奖扶、特扶、独生子女领证与奖励金发放等信息:这一类的信息除了上门摸底外,还要召开群众座谈会了解,确定无误后张榜公示。

掌握以上统计信息资料后,要上报乡镇计生办,及时录入全员人口信息系统,确保准确采集,及时更新。

二、计划生育统计信息采集时的工作要求

1、准确:实事求是的反映计划生育工作的真实情况,不准弄虚作假,不准错报、漏报、瞒报,不准自行修改统计资料,不准编造虚假数据。要求汇总要准,统计数据反映的情况要真实。

2、及时:讲究工作的时效性,及时地调查、整理、分析、汇总、上报。不准迟报。

3、全面和系统:计划生育统计要全面地、系统地反映计划生育工作的各种情况,要求做到三个全:一是内容要全;二是项目填写要全,不准漏项和缺项;三是调查资料包括的时期要全。

4、统计时限规定

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时限为上一年10月1日零时至当年9月30日的24时。

1、第一季度报表统计时限:上一年的10月1日零时至上一年的12月31日;

2、第二季度报表统计时限:上一年的10月1日零时至当年的3月31日;

3、第三季度报表统计时限:上一年的10月1日零时至当年的6月30日;

4、第四季度报表即报表统计时限:上一年的10月1日零时至当年的9月30日24时。

三、计划生育统计信息基础资料如何采集

计划生育统计基础信息采集主要有以下步骤:

1、掌握最初信息(群众自己上报、村专干采集、镇级有关部门提供、小组信息员上报、乡镇计生办反馈);

2、找服务对象调查核实;

3、村级月报例会进行更新;

4、乡镇统计例会时集中互审整理帐卡;

5、乡镇录入全员人口信息系统;

6、分村核对全员数据库;

7、审核分析全员数据;

8、打印信息反馈表到村同时上报月报数据到县。

(一)计划生育基础信息资料的来源 一是小组信息员上报的信息; 二是村(居)专干信息员采集的信息;

三是卫生部门、公安部门、民政部门、工商部门、教育部门反馈的信息;

四是群众自愿上报的信息; 五是乡镇计生办反馈的信息。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信息采集

1、村(居)采集方式方法

①配备小组信息员:按上级要求,村(居)民小组都要配备小组信息员;

②入户调查信息:出生、避孕节育、流动人口、违法生育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农村一些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落实等,都要上门进行核对;

③公示信息:对有些计划生育信息要张榜公示,出生情况、节育情况一般是在村部的户外公示栏上;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实情况可以用红纸在墙上公示;等等。

④通报信息:村组干部会上,村支部可以将乡镇反馈的信息进行通报,看是否属实,如果情况有出入,就要进一步进行核实。

⑤每月村级计生统计例会:村(居)级每个月的1号都要召开计划生育统计例会,村支部书记、包片的村干部和小组信息员集中在村部对上个月的计划生育工作情况进行一下综合,对本月 的工作进行安排。村委会要把计划生育工作例会当作本村的中心工作来抓,在月报例会上,要收集计划生育相关资料,做好月报表。村(居)计生主任工作职责:村(居)级例会、入户调查、信息核对、宣传教育、信息上报、信息交流、回访服务、抽样调查。

2、乡镇采集方式方法

每月2号集中召开由村级专干、村级信息员等参加的统计例会,认真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录入、审核、反馈、统计分析、上报及工作交流、业务指导。

一是信息下发。乡镇计生办每月初将①卫生部门共享平台住院分娩、儿童计划免疫、B超孕检、计划生育手术②民政部门婚姻情况③公安部门新生儿入户④村级月信息反馈表⑤生育证、结婚证、独生子女证等证件办理及奖励扶助、社会抚养费征收等信息分村(居)整理后打印下发给村(居)计生专干,由专干进行登记入册。

二是信息录入。村(居)计生专干对各类信息入户调查核实后,将应由本地上报的出生、孕情、计划生育手术、婚姻、办证、流动等信息填写村级统计台账,乡镇统计员按照月信息报告单及时准确地录入全员人口信息系统,每月4号以前录入完毕。

三是信息核查。对录入的信息要分村进行报表和出生花名册等相关信息的核对,确保准确无误,对于婚嫁外出及查无此人人员的信息,由村(居)出具证明后交由乡镇(社区)计生办统一 管理,由乡镇组织人员进行重点调查核实,确保个个有着落,人人都上报。

四是信息反馈。对核实后的各类信息,在江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信息平台中进行确认反馈,包括已上报、已上报(信息有出入)、查无此人、婚嫁外出、空挂户、其他乡镇已上报、其他情况填写说明。对于婚嫁外出的要在“情况说明”栏中注明婚嫁迁入地,相关信息通报村居作补充更新。

五是信息分析。对全员人口信息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按时向乡镇领导和县人口计生局提供分析报告,发现问题,整改提高。

六是业务指导。开展对村级经常性的业务指导。

第二节

计划生育统计信息资料的整理

一、“七种档案”

1、信息管理类:主要包括江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平台系统反馈打印的近三个出生花名册;近3个年报表;近3个村级计划生育信息月报告单。

2、依法管理类:主要包括生育(服务)证申请审批表、社会抚养费征收档案、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领证档案。

3、村(居)民自治类:主要包括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管理合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违约处罚审批表、违约处罚通知书送达回执、违约处罚情况记载。

4、优质服务类:已婚育龄妇女“环孕情监测”情况统计表、重点服务对象环孕情监测情况过录表、计划生育服务信息反馈表。

5、政策推动类:包括奖励扶助申报和年审材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领证花名册及独生子女平安保险发放记录。

6、流动人口管理档案:有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登记册;有流动人口管理(流入、流出)合同;有流动人口办、验证存根(婚育证明复印件、办证申请表);有避孕节育报告单、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反馈的生殖健康服务信息。

7、综合类:主要包括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省市县乡关于计划生育工作的相关文件和其它关于计划生育工作的相关资料等。

二、账卡基本标准

1、填写一律要求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不准用铅笔填写。汉字要用简化字,字迹端正清楚,容易辨认;数字用阿拉伯正体书写,数字不能相连。

2、填写内容规范,记录清楚。按要求填写内容,不准空项、漏项、错项,应填写内容按填写要求按月变更。

3、涉及时间的项目,均应填写公历年份月数,出生时间不准用阴历,出生时间要按要求精确到天。涉及单位名称,均应填写正式行政用名。涉及姓名的项目,均应填写正式用名。表内不需要填写的项目,一律保留空格,不必用线划去。

4、涉及“有无”、“是否”、“能否”等判断性项目,要直接填写汉字,不能用√或×代替。

5、账卡的填报单位、、填报人、村计生干部、包村干部等项目填写要规范、美观、准确,不能漏填、错填和涂改。

三、档案的基本标准

1、分类准确,便于查找。

2、存档内容完整。

3、装订整齐、规范、美观。

4、档案盒(袋)外观样式、存档目录、书写字迹要统一规范。

四、计划生育台帐的资料整理的总体要求

1、资料齐全;

2、内容全面;

3、信息准确;

4、填写规范;

5、逻辑相符;

6、上报及时;

7、月月整理;

8、整洁耐

五、计划生育阵地建设

村级要村容村貌好,设立计生活动室、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室、人口学校,做到有活动阵地、有牌子、有内容且更新及时,建立户外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栏并刷写规范醒目的宣传标语。

1、计生活动室 :“三有”:有计生活动室和计生协会的牌子;有档案柜;有办公桌椅。“八上墙”: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计生协会)名单、计划生育领导小组职责、村民自治监督理事会名单、村(居)计划生育专职干部职责、计划生育工作情况一览表、计划生育合格村标准、计划生育责任区,办理各种计划生育证明和手续的程序。

2、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室: “三有”:有牌子、有服务医生、有服务观察床、药具发放专柜和适应开展一般保健服务工作的简易器械、药品和设备。“三上墙”:生殖健康服务对象一览表、避孕药具知识宣传挂图、服务室工作职责。

3、村人口学校:

“三有”:有牌子、有考卷、有教学、情况记载。“三上墙”:教学计划、校务班子、学习制度。

4、村计划生育宣传栏

大力宣传人口计生方针和政策、人口计生生殖健康知识、生育文明三级联创、奖励扶助、三公开等相关内容,规范醒目,更新及时。

第三节

计划生育统计基础信息资料的上报 作为村级专干应在入户调查摸底、掌握真实情况后如实上报每月的新婚、孕情、生育、节育、死亡等情况,填写规范,对流出重点对象和流入重点对象要时刻掌握她们的相关信息,每月如实上报。如何能做到计划生育统计资料如实上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好月报与年报

报:村级月报例会应在每月1日进行,月报时应做好月报例会记录,对上月的工作进行一下回顾,《计划生育信息月报告单》上的内容要及时更新。

乡镇一般是每个月2召开计生统计例会;统计例会结束后我们要求乡镇计生办一定要将常规月报表、计生信息反馈表、本地的住院分娩、儿童计划免疫、B超孕检、计划生育手术等信息分村(居、社区)整理后打印发给村级计生专干,便于村级专干保存和实核。

报:年报例会是一年中最后一次月报例会。它反映的全年的计划生育统计数据,而且要做为结帐的依据。年报数据是反映全年的水平,而且要成为历史数据进行保存,相对来说比月报更为重要。

二、统计员工作职责:

1、操作程序熟练;

2、指标定义明确;

3、及时准确录入;

4、数据审核经常;

5、信息通报交流;

6、统计分析指导。

篇2:计划生育统计基础信息资料的采集

培训材料

一、统计什么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管理的对象:指在本行政区内具有中国国籍(除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现役人员以外)的户籍人口、户籍待落人口和流入人口。重点管理对象是已婚育龄妇女。

(二)统计管理主要内容:

1、总人口变动信息:包括总人口、出生人数、死亡人数。

2、育龄妇女迁移变动信息:包括迁入、迁出和死亡。

3、育龄妇女的基本信息:包括婚、孕、育、节育情况及这些信息的变更情况。

婚指育龄妇女的婚姻信息:含未婚、在婚、离婚、丧偶四个方面,以及婚姻的变更情况。已婚育龄妇女管理口径:

⑴男女双方户籍地均与现居住地相同。由户籍地实施统计管理。⑵男女一方户籍地与现居住地相同。由户籍地与现居住地一致的一方实施统计管理。

⑶男女双方户籍地均与现居住地分离(也就是在第三方居住的)。①男女双方户籍为不同县(市、区),在一方户籍所在县(市、区)长期居住的,由长期居住的户籍地实施统计管理。②男女双方均为农村居民的(男到女家落户的除外),由男方户籍地实施统计管理。③夫妻一方或双方为城镇居民的,由女方户籍地实施统计管理。

⑷特殊人员的统计管理 :①集体户口、空挂户。夫妻双方都属此类型的,由女方集体户口或空挂户所在地的乡(镇、街办)统计管理;一方属此类情况的,由另一方户籍地统计管理。②现役军人。夫妻双方中只有男方为现役军人的,由女方户籍地统计管理。③离婚、丧偶育龄妇女。管理地与户籍地不相同的离婚、丧偶育龄妇女,仍在原管理地长期居住的,由原管理地统计管理;不在原管理地居住的,1 原管理地要提供离婚、丧偶证明并通过移交由其户籍地统计管理。

孕指怀孕:育龄妇女怀孕要统计上报孕情,通常以末次月经时间体现怀孕时间。

育指出生(包括收养):出生统计的是指离开母体后,至少有一瞬间的呼吸、心跳、脉搏跳动、随意肌抽动(受躯体神经系统直接控制可随意运动的肌肉)四种生命现象之一的婴儿。出生随即死亡的既做出生统计,又做死亡统计。

⑴、关于出生上报责任单位的统计口径: 几种特殊情况:

①非婚生育:双方均已婚或未婚的,所生子女由抚养方统计管理;共同抚养的按事实婚姻参照上述育龄妇女管理原则进行统计管理;一方有婚史(包括在婚)的,由有婚史(包括在婚)的一方统计上报,无婚史一方纳入特殊问题统计备案。

②移交前发生的出生信息漏错报,由原管理地负责上报,并向移交单位通报;移交后新管理地发现移交前发生的出生人口漏错报,新管理地须向原管理地通报,由原管理地负责上报,并向新管理地计生部门出具补报证明。

③对于夫妻原属本省统计管理,夫妻一方或双方户口迁至外省后出现违法生育,外省未作处理处罚和出生统计,并仍在本省原户籍地所在县(市、区)长期居住的,由本省原管理单位统计上报。

⑵、关于合法生育的统计口径:

①生育第一个子女时,夫妻双方持有合法的《结婚证》(或者已达到法定婚龄,虽然生育时未办理结婚证,但在生育之日起60天内补办《结婚证》的,按合法生育一孩上报)。

②持二孩生育证生育二孩时,女方须年满30周岁零7个月(女方为初育的,须年满25周岁零7个月)。

《省条例》规定生育一孩实行免费登记制度,在生育前向镇街

计生部门登记领取《计划生育服务手册》,《手册》可以由男女一方户籍地镇街办理,申请办理《手册》时需提交结婚证、户口本、男女双方身份证、男女户籍地村居婚育证明、区站计生查体证明(综合服务卡)

对申请办理二胎的实行生育许可制度,符合《省条例》规定再生育条款的,在怀孕前向女方户籍地计生部门申请办理《生育证》。办理《生育证》时需提交生育第二个子女的申请书、双方居民身份证、结婚证、户口簿、双方所在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婚育证明、区计生服务站出具的查体和优生化验证明(综合服务卡)、已收养子女的民政部门出具的合法收养证明、符合《省条例》规定可以生育二胎的证明。

《省条例》规定的再生育条款共计14项,城市常用的条款有4项:二十一条第一款,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均可以再生育一个;二十一条第二款 经设区的市以上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确诊第一个子女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二十一条第五款夫妻一方从事矿工井下作业连续五年以上,现仍从事该项工作,只生育一个女孩的;二十一条第九款再婚夫妻一方只生育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的。

农村常用的条款主要是第二十三条,只生育一个女孩,母女均为农村居民且母亲居住在农村连续五年以上,以农林牧渔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经夫妻双方申请、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

农村居民是指长期在农村生活居住,户口依法登记在村民委员会,依法承包经营分配农村土地(包括田、土、山、水等)或不以投资为目的连续承包经营投标土地5年以上且没有转包,并且确实以农林牧渔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界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农村常住人员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本村出生且户口未迁出的;与本村村民结婚且户口迁入本村的;本村村民依法办理领养手续且户口已迁入本村的子女;其他将户口依法迁入本村,并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接纳为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

在办理二胎生育证方面,我区又新增加四个规定: ①对所有申请二胎生育的实行个案调查制度;

②对符合二胎生育政策未办证的以及已办证的落实村居干部包保责任制和三户联保制度

③对申请办理生育证人员实行证前公示制度

④对女方年龄超过30周岁零2个月的办证的,要查看其区计生服务站孕情管理档案

符合政策申请暂不办证的原则上只有三种情况: ①男女身体有重大疾病暂时不宜生育的; ②男方入狱的;

③第一胎小孩不满一岁的。

⑶关于生育孩次的统计:孩次是指该孩出生时在其父母现有子女中的排列顺序。其中:

①双胞胎孩次统计口径:生育一胎、二胎双胞胎分别统计为一孩2 个、二孩2 个。

②再婚家庭孩次统计口径:

再婚夫妇新组成家庭无论有无子女,再生育子女的,按夫妻子女多的一方统计。

常用的避孕节育措施:结扎、放环、皮埋、工具及口服避孕药,其中结扎、放环、皮埋为长效,工具及口服避孕药。顺产42天至3 个月之内落实放环措施为及时,剖宫产7个月内放环为及时。生育两面孩后满月使用避孕套,顺产42天至3个月之内落实结扎措施为及时,剖宫产7个月内结扎为及时。

二、怎样统计

日常管理,主要体现为“五个一”:

“一卡”即《育龄妇女基础信息卡》,主要登记育龄妇女结婚(包括初婚、再婚)、迁入、未婚生育以及单身收养。

“一单”即《村级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变更报告单》,每月登记育龄夫妇婚姻、妊娠、生育、避孕节育、死亡、育龄妇女迁入迁出等动态变化的原始记录。

“一表”即《村级当前情况一览表》。该表每月由镇级从信息系统中提取打印反馈给村级。按照育龄妇女孩子数量、节育措施进行分类汇总,反映村级当前人口计生工作概况,便于掌握全村育龄妇女的整体情况。

“一板”即《村级计划生育信息公开板》,该公开板每月由镇级从信息系统中提取打印反馈给村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计划生育政务公开板信息,展示本村(居)所有发生的女性初婚、一孩《服务手册》发放、二孩《生育证》审批、妊娠、生育等情况的育龄夫妇个案信息,便于群众监督;二是村级工作信息反馈,将当月应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建议申办服务手册、生育证、建议办理独生子女证信息。

“一册”即《村级育龄妇女信息花名册》,包括夫妇基本信息、婚姻情况、生育子女情况、落实节育措施情况等。通常情况下由镇级每年年初以村居为单位,打印一份,反馈给村级,作为村级对育龄妇女管理服务的依据。

三、如何利用统计

利用统计就是如何用一些统计指标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大程度的发挥统计数据的作用。常用的人口计统计指标:

(一)人口控制指标:

1、总人口数:指填报单位行政区域内某一时点上的全部户籍人口数(以公安户籍为准)。

2、年初总人口数:指填报单位行政区域内某年1 月1 日零时的户籍总人口数。

3、年末总人口数:指填报单位行政区域内某年12 月31 日24 时的户籍总人口数。

4、出生人数:指某行政区域统计管理对象期内出生的有生命现象的婴儿总数。

5、人口出生率:

人口出生率是指某行政区域内年内出生人数与年平均总人口的比率乘以1000‰。

6、自增率:是指某行政区域内年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与年平均总人口的比率乘以1000‰。

7、死亡人数:指某行政区域期内正常和非正常死亡的人数(含出生后有生命现象随即死亡的婴儿)。

(二)计划生育工作质量指标:

1、合法生育率:等于某期内合法出生人数占该期全部出生人数的比例乘以100%。

2、人口出生统计合格率:根据某期内出生漏错报按一定比例加权计算。

3、出生婴儿性别比:等于一定时间内出生婴儿中男婴人数与女婴人数之比。

4、已婚育龄妇女信息覆盖率:某一地区纳入育龄妇女管理信息系统正常管理的已婚育龄妇女与所有已婚育龄妇女之比乘以100%

(三)晚婚晚育统计指标:

1、女性初婚晚婚率:等于某期内女性初婚晚婚人数除以同期内 6 女性初婚人数乘以100%,违法生育后,又补办结婚证的虽然达到晚婚也不作为晚婚统计。

2、晚育率:指某期内一孩出生中达到晚育妇女人数占该期内全部生育一孩妇女人数的比例。晚育是合法生育一孩的育龄夫妇中,女方年满23周岁零7个月,男方达22周岁零7个月及以上的出生。

(四)避孕节育统计指标:

1、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等于已落实避孕节育措施人数除以应落实避孕节育措施人数乘以100%。

2、综合避孕率:等于期末落实各种避孕节育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人数除以该期末已婚育龄妇女总数乘以100%。

篇3:多系统环境下的高校统计信息采集

近与过去传统的上报方式相比, 网络化的发展使得高校统计信息工作的数据信息源由封闭变的更为开放, 统计信息采集、信息清洗加工、信息存储以及信息获取和传播的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统计信息的信宿特征也由确定性向不确定性转变, 信息的反馈机制也更加灵活快捷。总之, 在互联网时代, 高校统计信息工作的各个环节均在发生着重大而显著的变化, 这就要求统计信息工作者去创新工作模式, 借助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开拓出更宽广的信息工作渠道。本文在对高校统计信息工作现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 以华北电力大学统计信息采集上报工作为试点,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 梳理了多数据源条件下的统计数据指标体系, 开发了多种信息系统集成工作下的分步式统计数据信息采集模型, 优化了统计数据信息采集上报流程, 并给出了对策和建议。

1高校统计数据信息采集上报现状分析

高校统计工作是国家教育部、省市区教委为了掌握各高等院校综合办学条件而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该项工作可以准确的反映高校的办学条件和规模, 体现一所学校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为国家和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宏观的科学决策。本文经过文献整理分析, 挖掘出高校统计工作现状如下。

(1) 常态化统计工作意识淡薄。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教育统计工作基本上处于按时完成对口上级部门布置的报表任务, 集中于某个时间段搜集、整理本校的相关指标数据, 统计汇总后上报。这就导致该项工作变成了“任务式”的一次性统计, 工作模式死板, 不能把统计工作实时的与学校的内涵式发展相结合。

(2) 统计员队伍专业性欠缺。高校的统计工作一般都由学校的党政办公室或信息部门归口负责, 并设立专兼职统计员, 各职能部门设立兼职统计人员, 向归口管理部门上报统计数据, 由此构成了学校的整个统计数据采集上报网络系统。但具体从事该项工作的统计人员一般仅仅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 大多是非统计专业毕业, 统计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较弱, 很难把统计学知识运用到数据的分析处理上, 无法充分发挥统计数据的科学决策支持作用。

(3) 统计手段现代化程度滞后。在高校统计上级主管部门的积极努力下, 大多数高校虽然均采用了计算机系统报送统计数据, 但学校内部的统计数据流转仍然以手工采集上报为主。统计手段单一使得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仅仅停留在单机版系统录入、数据预处理阶段, 很少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这就导致统计数据信息滞后、利用率偏低, 不利于深度挖掘统计数据的内在联动特征。

(4) 统计指标发展延伸性不够。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迅速发展, 现行统计指标体系的更新速度已不能反映高校在教育结构调整、人才战略变革等方面的新问题、新情况。任何领域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都应是开放发展、实时反馈的, 高校统计数据指标体系也不例外, 对于那些不能反映学校发展状况的指标应摒除, 要积极挖掘更好的反映学校各领域发展状况的新指标。

2华北电力大学统计数据指标体系和解释体系

网络技术的大发展、传统教育行为的改革, 迫使高校统计工作走向现代化和信息化, 高校统计信息化的基础性支撑是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统计数据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系统开发实现的首要工作, 本文按照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 构建了指标间独立、内部结构良好、指标关系一致的统计数据指标体系, 如图1所示。图1可以看出, 指标体系包括六大类, 其中学生类、教职工类、学科类、科研类和资产类是一元指标, 办学类指标包括一元和二元指标, 共计145个 (图1中限于篇幅只给出了部分指标) 。统计数据指标体系是开放的, 经实践证明可信程度高和有效反映学校实际情况的监测和评价指标, 可以实时添加, 逐步扩展统计数据指标体系。

在确立了科学、客观、动态和有效的统计数据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构建科学合理的统计数据指标解释体系也是一项必须的工作。该项工作可以避免统计表出处不一、逻辑关系混乱、指标含义模糊等情况的发生, 本文在构建了华北电力大学统计数据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同时构建了统计数据指标解释体系, 如表1所示 (限于篇幅只给出了部分指标的解释) 。

多信息系统集成环境下的分步式统计数据信息采集模型

系统论观点认为, 一个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 其表现能力大于内部各组分的简单加和, 因为其内部各要素间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和形式。高校统计信息工作涉及部门多、领域广, 已逐步渗透到了学校管理决策的各个方面。统计信息采集即是将这些庞大的、零散无规律的统计数据资源收集整合, 挖掘其内在的价值, 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统计数据的作用。

高校统计数据采集工作从不同的侧面可以进行不同的切分, 按统计组织层次可以分为学校、院系、部门、科室;按指标的性质可以分为教学、科研、后勤等序列。高校统计工作现行体制是若干部门各自建立了网络和业务分支系统, 各自采集自己需要的数据, 自给自足, 但部门之间存在森严的信息流通壁垒, 这与系统论指导下的统计数据采集工作的整体性相违背。本文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 在多种统计信息系统各自为政的环境下, 开发了分步式统计数据信息采集模型, 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高校统计数据指标体系庞大复杂, 数据信息量大, 指标体系的扩展性强, 本文给出的分步式统计数据信息采集模型基于目前的多信息系统互联的环境, 按照数据处理的标准步骤和大学信息标准, 对各部门自身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抽取, 经清洗转换后, 存储于统计数据仓库中, 同时将数据同步发布到大学信息门户中, 保证数据的一致准确性, 实现了统计数据采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步骤, 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 较好的满足了大学统计信息采集工作的需要。

依据优化后的统计数据采集上报流程, 各高校可基于自身的数据标准和应用系统接口, 开发能适用于自身的统计数据采集上报系统, 解决各自的统计工作需要。通过线上系统的应用, 在极大减轻统计工作者工作量的同时, 也较好地落实了统计数据责任制。

统计信息工作对策和建议

统计是认识社会现象的工具, 高校统计是实现科学决策管理的重要手段, 应当积极充当校领导的助手和参谋, 因此, 高校统计信息工作的开展应进一步创新工作模式, 开拓工作思路, 运用先进技术手段, 为学校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更便捷有效的服务。

(1) 积极适应教育体制改革, 多方位提供决策支持。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使得教育决策的功能由原来单一型和集中型, 向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和分散型转变。高教统计作为教育决策的一把尖刀, 应积极适应这种变化, 多层次、多维度的提供有内涵、有分析、有建议和有措施的统计咨询服务。

(2) 建立统计数据分析预警机制, 提供统计预测支持。高校统计在信息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 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条件, 挖掘潜在的统计数据信源, 丰富统计数据指标体系, 对高校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和监督, 及时发现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颇状态, 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通过科学合理的统计数据分析预警, 可以引导学校合理的分配人力、资源和师资力量, 实现人财物的集约化发展和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3) 形成高校统计工作质量评估长效机制。无论高校统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如何改变, 高校统计工作的基本功能不会变, 向下采集指标数据, 向上传递, 为不同层级的领导决策提供决策支持。因此, 高校统计信息工作应着眼于全局, 建立健全统计工作质量评估长效机制, 引入并借助网络和计算机技术, 不断整合资源, 持续推进高校统计工作。

篇4:计划生育统计基础信息资料的采集

2单位纳税人报送的地税信息采集涉税资料

单位纳税人按要求提供如下涉税资料(以下所提及的单位和相关人员均包括总机构和分机构):

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法人企业)或《营业执照》副本(非法人企业)或其他核准执业证件复印件。

二、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副本复印件。

三、注册地址、生产经营地址、核算地址证明(房产证、土地使用证、租赁合同或协议)复印件,1.如为自有房产、土地的,请提供房产证、土地使用证或房产、土地买卖合同(契约)等合法的产权证明复印件;2.如为租赁的,请提供出租方(包括单位和个人)的房产证、土地使用证等产权证明复印件,无法提供的则须提供与出租方签订的房产、土地租赁合同或协议复印件;3.如、生产经营地址、核算地址与注册地址不一致的,则须分别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四、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含总机构、分机构)的居民身份证、护照或其他证明身份的合法证件复印件。

五、财务负责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或其他证明身份的合法证件复印件。

六、办税员的居民身份证、护照或其他证明身份的合法证件复印件。

七、发票领购员的居民身份证、护照或其他证明身份的合法证件复印件。

八、机动车、船的行驶证复印件。

九、银行开户许可证明、开户银行名称、银行帐户及帐号材料复印件。

十、投资方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其他核准执业证件原件及其复印件。单位投资的,还要提供其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十一、总机构、分机构不在本地注册的,则要提供其地税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

十二、扣缴单位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副本的原件及其复印件,扣缴单位经办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或其他证明身份的合法证件复印件。

十三、代征单位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副本复印件,代征单位经办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或其他证明身份的合法证件复印件。

十四、税务代理人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副本复印件;代理证书或者授权代理业务委托书复印件;税务代理人经办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或其他证明身份的合法证件复印件。

篇5:基础交通信息采集技术的研究

基础交通信息是通过各种手段直接采集到的交通信息,是ATMS各子系统的原始输入数据。对这些数据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进一步加工,从而得到符合不同需要的更有价值的信息。基础交通信息按照其变化的频率不同可以分成静态交通信息和动态交通信息两大类。由于两类信息的特点不同,静态和动态信息的采集方式也不同。

1.1 静态交通信息采集方案研究

静态交通信息主要包括:城市道路网基础信息(如道路技术等级、长度、收费、立交连接方式等)、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如路网分布、功能小区的划分、交叉口的布局、城市基础交通设施信息等)、车辆保有量信息(包括分区域、时间、不同车种车辆保有量信息等)及交通管理信息(如单向行驶、禁止左转、限制进入等)。

因此,静态交通信息通常采用人工调查或仪器测量的方式来获取。比如: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城市道路网基础信息等主要通过这些方式采集。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并且减少数据不一致的可能性,还可以通过与其它系统对接的方式,从其它相关系统得到有关基础信息。

静态信息是相对稳定的,变化的频率很小,并且变化没有规律。因此,静态交通信息不需要实时采集,一般一次性输入,直到数据发生变化的时候才需要修改。

1.2 动态基础交通信息采集方案研究

动态交通信息主要包括:在途车辆及驾驶员的实时信息、交通流状态特征信息、交通紧急事件信息、环境状况信息及交通动态控制管理信息等。

交通信息采集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感觉器官”,依赖于自动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就是所谓的智能交通管理,为管理者提供可靠的系统现状数据来实现的,而可靠的原始数据对于整个系统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态交通[3]信息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动态交通信息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动态交通信息与静态交通信息显著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它的实时性,因此,动态交通信息的采集必需是准确的、及时的。那么这些时时变动的交通信息全部采用人工的方式采集是不可能的,一方面,采集速度跟不上,另一方面,人力也不可能全天候地进行采集。所以,选择什么样的检测器进行动态交通信息的采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 动态交通信息检测器性能分析[1]

交通检测器按照安装的特性不同可以分成地埋式检测器和非地埋式检测器。

2.1 地埋式交通检测器

2.1.1 磁力传感器

用于交通参数采集的磁力传感器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两轴式磁通门磁力计,探测由车辆通过地磁场所造成的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磁场强度变化。两轴式磁通门磁力计中含有一个初级线圈和两个次级“传感”线圈。它们都安装在以高导磁性软磁材料为磁芯的线圈架上。磁力传感器的电子线路测量次级线圈两端的电压可检测地磁场的磁场强度异常(即获得车辆经过的信号)。车辆检测的依据是:看测得的电压值是否高十预设的闽值。在车辆出现检测模式下,车辆出现造成的电压值被一直保持,直到车辆离开探测区域为止。

另一种是磁力探测器。当车辆(须含有铁质材料)通过其探测区域时,磁力探测器通过检测地磁场的磁力线扭曲情况而感知车辆的通过。磁力探测器中,由导磁性材料做成的磁芯上只缠有一个线圈。与磁通门磁力计类似,磁力探测器也将地磁场强度变化转化为电压信号,通过测量电压信号来检测车辆。大多数磁力探测器不能探测静止的车辆,因为它们需要车辆移动,即被测物体所产生的信号随时间变化。但是,将某些型号的磁力探测器联合使用,并辅以专门的信号处理软件,可测得车辆出现信息。

2.1.2 感应线圈检测器

感应线圈检测器(ILD)坚固耐用,是全球公认的、可全天候精确监控车辆通过与存在状态的可靠的方法,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为广泛的车辆检测装置。这种检测器由埋在路面下的线圈和能够测量该线圈电感变化的电子设备组成,对通过线圈或存在于线圈上的车辆引起的电磁感应变化进行处理而达到检测目的。感应线圈检测器可用来检测车辆计数、车辆出现、车速、占有率等检测信息。

ILD具有成熟的技术。随着封装技术和安装技术的进步,ILD的可靠性已有显著的提高。但ILD系统的应用仍受低可靠性如拉紧盒中接线不良;缠绕导线不当造成的干扰及线圈的不规范封装等的影响。如果线圈安装在路况不好或经常被开挖路面的公路上,上述因素的影响会更显著。

2.1.3 道路管检测器[2]

道路管检测器与交通流方向垂直安装,通常作为短期的交通量计数、通过车轴数和车轴距离进行的车辆分类、交通规划及交通研究的数据采集装置。某些型号还能为车辆间隙、交叉口停车延误、停车标志延误、饱和流率、点速度及行程时间(当计数器和车辆信号发射传感器联用时)的计算提供数据。

道路管检测器将橡皮管放置在路面上,当车辆驶过橡皮管时,橡皮管发出气压脉冲信号。这个气压脉冲信号使压力起动开关闭合,向计数器或分析软件发出一个电信号。道路管检测器是便携式的检测器,使用铅酸电池等可充电电池作为能源。

2.1.4 压电传感器

压电材料在受机械冲击或振动时产生电荷。主要应用于计轴数、测轴距、车辆分类统计、车速检测、泊车区域监控、闯红灯拍照、动态称重(WIM)、交通信息采集和统计、收费站地磅。

压电材料是一种经特殊加工后能将动能转化为电能的材料。一些聚合体材料,例如共聚物P(VDF-Tr FE)使这一特性有了很大提高。压电传感器由金属编织芯线,压电材料和金属外壳制成同轴结构。在制造过程中,将压电材料置于一个强电场中极化,数量级为每一毫米厚的压电材料大约为105V。无护套电缆的电晕场也采用这种电场。极化场使非结晶聚合体变成半晶体的形式。同时又保留了许多聚合体的柔韧特性。

2.2 非地埋式交通检测器

2.2.1 超声波检测器

超声波传感器发射超出人的听觉范围的频率为25—50k Hz的声压波。大多数超声波传感器发射脉冲波,可提供车辆计数、出现及道路占有率等交通信息。超声波传感器的探测区域由超声波发射器的波幅决定,通过测量由路面或车辆表面反射的脉冲超声波的波形,可确定由传感器到路面或车辆表面的距离。传感器接收的声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由信号处理单元进行分析处理。

恒定频率超声波传感器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车速,但其造价要高于脉冲超声波传感器。恒定频率超声波传感器采用高架安装,以45°角正对驶来的车流。它有两个转换器:一个用于发射超声波,另一个用于接收超声波,检测接收超声波的频率变化以确定车辆是否通过。恒定频率超声波传感器内的电子系统可产生脉冲宽度(脉冲持续时间)与被测车辆速度成正比的内部脉冲信号,经一系列计算可确定车速。

由超声波传感器反射的脉冲能量波以已知且较小的角度被分为两束,测量车辆通过这两束波

第33卷第1期2011-1(下)【55】

的时间即可确定车速。这种测距式,脉冲超声波传感器的最佳安装位置是高架安装俯视车流或路旁安装侧视车流。

实施自动脉冲重复周期控制可减少多重反射脉冲波的影响并能提高探测高速车辆的能力。在接收到路面反射的脉冲波后立刻反射下一个脉冲波,使脉冲重复周期尽可能地短。较长的脉冲重复周期会降低高速公路上高速车辆占有率测量的效果,因为此时由传感器反射和接收的脉冲数相对车辆数太少。传感器还设有保持时间(hold time),Th(不同的厂家从115毫秒到10秒不等)以提高车辆出现的监测效果。温度变化及强烈的气流扰动会影响超声波传感器的性能。因此,许多型号内设有温度补偿装置。

2.2.2 微波雷达检测器

微波雷达检测器工作原理:当车辆从雷达波覆盖区域穿过时,雷达波束由车辆反射回雷达天线,然后进入接收器,通过接收器完成车辆监测并计算出流量、速度及车身长度等交通数据。

微波雷达传感器可安装在单车道道路的正对路中央的半空中以测量驶来或离去车流的交通参数;还可在多车道道路的路边安装以测量多条车道上车辆的交通参数。

2.2.3 视频图像检测器

基于视频图像处理的交通检测技术比其它检测技术能收集更多和更全面的交通数据。视频检测处理技术通过闭路电视和数字化技术分析交通数据。其基本原理是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由半导体电荷耦合器件(CCD)摄像机连续摄得两幅图像,而这种图像本身就是数字图像,很容易对两幅图像的全部或部分区域进行比较,若差异超过一定的阈值则说明有运动车辆。

视频检测技术能够采集的数据很广,一个摄像机能够采集几个车道的交通数据,使得检测交通动态行为和各种空间交通数据成为可能,包括交通流量、车型分类、占有率、车速、排队长度等,还可获得车辆的外形三维数据及车辆的轴数、轴距和车辆组成等交通参数,这是以前传统的车辆检测器所不能做到的。除此之外,视频检测能提供辅助信息,如路肩交通、停车交通、车辆换道、速度差异和其它方向的交通拥堵。

2.2.4 噪声检测器

噪声检测器探测来自车辆内部和车辆轮胎与地面接触的声音,可测量车辆通过、车辆出现及车速等交通参数。当车辆通过探测区域时,信号处理算法感知到声音能量的提高,并产生车辆出现信号。当车辆驶离探测区域时,声音能量减少,低于检测器的检测阈值时,车辆出现信号消失。

3 结论

基础交通信息采集系统是ATMS的信息输入部分,如何确保基础交通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并且经济地采集并输入,对于ATMS实现系统功能是至关重要的。本章主要研究了信息采集的几个相关问题,对传统的静态、动态交通信息采集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ATMS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摘要:最近二十几年,传感器技术随着自动控制系统的发展而迅速发展。ATMS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基础交通信息采集系统通过信息采集系统,ATMS得到反映交通状况的各种实时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组织与处理,得到ATMS各类用户所需的各种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信息采集系统能力与性能对ATMS的输出结果有直接的影响。一方面,要保证采集到的信息是及时的、准确的,另一方面,采集成本要尽可能低。本文主要研究了交通信息采集技术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交通信息采集,采集技术,静态,动态

参考文献

[1]Lawrence A.Klein.Sensor Technology and Data Requirements for ITS.Boston-London:Artech House,2001.

[2]Luz Elena Y.Mimbela&Lawrence A.Klein,Summary of Vehicle Detection and Surveillance Technologies Used i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Joint Program Office,November 30,2000 4-1—4-2,4-7—4-11.

篇6:计划生育统计基础信息资料的采集

一、线损与线损管理介绍

线损简单说就是电力、电能传输过程中的损耗, 这其中既包括技术性损耗, 计量失准造成的损耗, 又涵盖窃电管理不善带来的损耗。线损率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 是评价供电服务水平的一项关键指标, 控制线损成为电力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只有加强线损管理, 控制线损率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电力损耗, 维护供电系统的安全, 高效运转。

线损四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线损管理方法, 具体的管理模式包括:对配网实施四分管理, 分压、分区、分台区、分线等, 具体的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

二、电网线损计量方法

电网线损通常是供电量与售电量之差, 其中还涵盖多种损耗, 例如:固定损耗、管理损耗等, 其中固定的损耗则指的是:变压器损耗、线圈损耗、介质损耗等, 管理损耗主要指的是:由于管理不善所导致的非法窃电损耗、计量失真损耗、抄表失误等所导致的损耗, 可变损耗则指的是导线损耗等。对于电网线损的计量和计算通常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借助于计算机科技, 基于多项信息技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得到建设, 在均方根电流法的基础上研究出线损计算法, 具体如下公式:

L——分支电路数量, m——公变数量, Ip, i——第i个配变对应的均方根电流, Ii——第i个电路电流, Pe, i——第i个配变的空载损耗。此信息采集系统四分线损流程如下:

开始→创建台区、线路、变电站相关的考核对象档案→考核表档案→月抄表, 表码读数→考核表电量计算→审核电量→报表基础数据→核查抽取数据是否与计算结果一致→一致后录入部门、线路以及台区等的考核指标→统计报表→查询报表→异常分析→结束。

三、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

1. 系统结构

该系统主要包括主站、网络、终端几大结构, 能够达到对相关用电信号、信息等收集、分析、处理与使用。主站系统依托于J2EE结构能够发挥多重功能, 例如:信息采集、运用、认证等, 其中数据库服务器的价值和功能尤为关键, 一般选择双机控制, 能够对各类数据信息加以存储, 维护系统的高效运转。

2. 计算理论线损

理论线损的计算需要借助于特定的软件, 建立在某一理论基础上, 本文是围绕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展开的研究, 应该以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来计算线损, 同时, 以网损理论为依托, 来实施深入的研究, 通过逐步分析、计算等方式来对应得出配网系统的线损以及其他电气设备的损耗。经过对各项数据的计算、统计最后得出10k V配网损耗达到0.789%, 折合成对应的电量, 达到48.8MW时, 网损率达到1.258%, 总的配网线损数据统计见表1。

来自于该信息采集系统的相关数值, 包括理论上的计算值, 现实的数值等, 将二者进行对照、对比, 见表2。

通过观察上面的图表能够看到, 线损率方面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者之间差0.349%, 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 理论线损率计算过程中忽视了设备空载的情况, 而且该部分数值是建立在日工况条件下得出的数据, 同现实的真实数据统计之间必然有一些出入, 是能够被接受的正常差值。

3. 降损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能够得出, 网损多数来自于以下几类损耗:线损、变压器损耗、电气设备损耗。在整个的网损类型中, 线损占据最大比重, 对此就要加大对线损的重视力度, 积极控制线损, 对此可以从下面几大方面入手:

第一, 确保安全、稳定的基础上, 积极增强低压台区平衡性, 参照实际的供电范围来合理进行线路布局, 为电力器件设计正确的位置, 以此来控制输电距离, 从而减少线损。

第二, 电表的调换。不同的电表类型会有不同的功耗, 其中感应式电表大概在1.25W, 电子电表则在0.45W, 当前的电网系统中多采用单相电表, 为了降低功耗, 应该建议多使用电子电表。

第三, 三相平衡的维护。要想方设法提升电力线路末端的电压、功率因数等, 同时, 科学定位变压器, 掌握好其数量, 控制其空载损耗, 要积极做好客户端的无功补偿。

第四, 根据线损率高度来对应编制线损四分管理法, 统计出一个月、一周以及一天内的线损率, 以此来逐渐排查故障, 确保计量能够更加精准。

结语

线损问题是电力系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线损率是评价一个地区电网技术经济水平的一大标准, 能够为电力系统的设计、规划、管理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通过创建一个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模型, 在此基础上加强线损四分管理, 能够更加准确、及时地做出线损统计, 从而为线损控制提供科学的解决出路和方法, 依托于此采集系统能够实现线损量的精准计算, 实现线损的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朱彬若, 杜卫华, 李蕊.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J].华东电力, 2011 (10) :1682-1686.

[2]孙毅, 卢可, 唐良瑞.面向用电信息采集的WSN非均匀分簇多跳路由算法[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3 (10) :56-61.

[3]周建成.供电企业10k V以下线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0:17-21.

[4]张洪波, 章健, 付小鹏.Visio图形化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软件的开发[J].微计算机信息, 2006, 22 (36) :237-238.

[5]孟晓丽, 李惠玲, 盛万兴.省/地/县一体化配电网线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力系统自动化, 2005, 29 (23) :87-90.

篇7:计划生育统计基础信息资料的采集

一、统计分析的概述及统计数据的取得

(一) 统计分析的概述

统计分析是指运用统计方法和分析对象有关的知识, 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活动。统计分析需要一定的数据基础, 它是在统计设计、统计调查及统计整理之后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也是统计的核心。统计是一项完整的工作, 各个程序相互配合。首先,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首要阶段, 这个阶段需要制定出统计工作方案;其次是统计调查。统计调查也就是数据的收集过程, 这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工作;再次是统计整理。将统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最后是统计分析。因此, 统计工作的有效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据是否能够有效取得及取得的数据是否具有真实性。

(二) 统计分析基础资料的调查方式

统计分析需要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统计分析基础数据的取得是通过统计调查的方式, 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 运用合理的调查方法, 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的结果就是获取统计分析基础资料。统计资料的搜集方法可以分为初级资料搜集方法 (直接观察法、报告法、访问法、问卷法) 及次级资料搜集方法, 次级资料搜集方法主要是指文案调查法。

二、统计分析基础资料的质量要求

(一) 真实性

真实性的质量特征是统计数据的第一生命线, 若统计数据不能有效满足真实性原则, 则统计分析、统计结果的使用等方面只是纸上谈兵, 形同虚设, 并浪费了相关人力、物力及财力。真实性又称为准确性, 是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 相关工作人员在搜集统计分析基础数据时应当要求实事求是, 促使搜集的数据能够如实的反映客观情况。对统计分析结果的使用者来说, 统计分析结果的真实性是决策的依据, 也是统计工作有效性的基础特征, 统计信息应当是对客观现象的反映。真实性要求统计的数据应当在规定的误差范围内, 只有这样, 搜集的数据才能成为可用的信息。因此, 统计分析基础数据要求的第一质量特征为真实性。

(二) 有效性

1. 完整性。

基础数据的搜集应当与统计目标相一致, 有效满足统计目标的需求, 基础资料应当完整无缺, 这是对基础信息量上的要求, 这并不是指基础资料越多越好, 而是对于信息使用者及统计目标来说, 基础资料应当全面完整。

2. 及时性。

任何数据都有相应时效性, 统计分析基础资料也是如此, 若要使统计工作的结果为决策者使用, 统计工作使用的数据应当具备时效性, 若取得的数据失去时效性, 那么统计工作结果也会失去其价值, 只有及时的反映客观事实的数据才能为使用者使用。

3. 适用性。

统计结果具备有用性是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 适用性就是指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应当满足决策者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 任何工作应当遵循市场经济原则, 以价值最大化为根本, 只有能够给社会带来价值的统计工作才具有意义。因此, 统计数据应当满足适用性的质量要求, 能够为社会服务。

三、影响统计分析基础数据真实性及有效性的原因

(一) 统计人员及相关领导认识不足, 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较低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 统计人员及相关领导认识不足是统计数据质量较低的基本原因之一。由于统计是对事后工作的反映, 人们认为统计并不会对社会价值创造带来明显的贡献, 这就造成人们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 促使统计的数据信息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统计工作人员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 领导对统计部门不够重视, 致使统计人员工作心理不平衡, 对统计工作并不上心, 工作积极性也较低。这就影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及可靠性, 降低统计工作基础数据的质量。

(二) 统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 降低统计数据质量

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对统计数据的质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统计工作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及统计分析等一系列的阶段。统计调查是获得统计分析基础资料的过程, 统计设计是统计调查的基础工作, 统计设计需要确定相关的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的确定是一项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工作, 若统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较低, 则不能制定合理的统计指标, 也不能确定合适的统计方式, 这样可能会导致取得的数据缺乏完整性, 降低统计数据的有效性, 致使统计工作不能有效开展, 统计结果也不能为决策者所使用。

(三) 利益促使统计工作人员弄虚作假, 降低统计数据质量

统计数据能够有效地反映领导者过去的经营业绩, 领导者由于利益驱动, 为了追求政治业绩, 可能会从数据上下手, 让统计人员作假, 恶意窜改数据。比如企业为了偷税漏税, 改变企业的收入或者主营业务成本, 减少企业的应税收入, 降低企业应交税费, 这样会影响国家整体的统计数据。另外, 当前情况下较多的企事业单位私设小金库, 这些数据变动不在国家统计数据范围之内, 单位的账面数据是经过修饰的数据, 不能有效的反映客观现实, 降低数据的真实性及有效性, 导致统计分析基础数据失真, 致使相关决策人员决策失误。

(四) 使用的统计内容及方法不合理, 降低统计数据的有效性

在统计方面, 我国缺乏完善统一的指标范围体系, 不同企业、不同政府部门在进行统计时所使用的统计指标口径存在差异, 核算范围存在区别, 致使不同企业及政府部门统计的同一指标得出的结果存在很大差异, 这些差异致使信息使用者使用数据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这就造成无法对统计数据进行统一控制, 也不能有效的控制统计数据的质量。因此, 由于我国统计内容及方法没有统一规定, 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统计工作时无章可循, 使用的统计内容及方法并不合理, 降低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及有效性。

四、提高统计分析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及有效性的方式

(一) 加强统计人员及领导人员培训, 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

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及认知能力是影响我国统计分析基础数据真实性及有效性的根本原因。要想保证统计工作健康开展, 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及有效性, 必须加强对相关领导人员的素质培训, 提高其认知能力, 让他们能够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应当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技能培训, 提高其业务处理能力, 并制定合适的激励机制, 促使统计人员能够积极学习相关统计知识。因此, 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管理及业务技能能够有效的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及有效性, 促进统计工作健康的开展。

(二) 加强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弄虚作假现象

法制建设能够促进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保证统计工作顺利进行。当前我国关于统计工作的法律法规并不十分完善, 使得统计工作无法可依, 使得统计工作具有较大的操纵空间, 易被相关工作人员操纵。我国政府应当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对阻碍统计工作健康发展的领导增加处罚力度, 将法律法规建设同法院的强制执行相结合, 增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再者, 我国应当建立完善的举报制度, 鼓励人们举报领导以身试法的现象。因此, 国家机关应当加强对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检查力度, 防止领导肆意修改统计数据, 增强处罚力度, 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及有效性。

(三) 改革统计管理体制, 完善统计内容及方法体系

要想提高统计分析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及有效性首先应当加大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改革统计管理体制, 保证统计人员能够独立的进行统计工作, 不受相关领导的控制。我国应当完善统计内容及方法体系, 促进不同部门及企业在统计统一指标时能够得出统一的结果, 降低统计误差及基础数据失真现象的发生, 增强数据的有效性。再者, 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统计调查经验, 制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标准, 将真实性作为数据的基本衡量标准, 同时应当强调数据的有效性的重要性, 有步骤的推进我国统计工作的真实性及有效性。

(四) 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 降低统计工作难度

我国应当提高统计部门的地位, 加大统计经费的投入, 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我国应当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 建立资料共享平台, 保证原始数据的真实性及准确性。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统计工作难度, 给统计人员的工作提供一个较好的环境, 增强统计分析基础数据获得的可行性。

摘要:统计基础资料是统计分析工作的基础, 只有保证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及有效性才能有效的促进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当前, 影响我国统计分析基础数据真实性及有效性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统计人员及相关领导认识不足, 对统计工作重视程度较低, 统计内容及方法不合理。增强统计分析基础资料的真实性及有效性, 应加强统计人员及领导人员培训, 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加强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弄虚作假现象;改革统计管理体制, 完善统计内容及方法体系;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 降低统计工作难度。

关键词:统计分析,统计数据,有效性,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刘耀民, 徐淑荣, 郭爱军.对统计信息质量评价标准的思考[J].苏盐科技, 2006 (1)

[2]黄辉.对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统计, 2008 (4)

[3]皮垂燕.我国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取向[J].经济师, 2007 (7)

[4]刘洪, 黄燕.统计数据质量及其评估方法[J].统计与决策, 2006 (3)

上一篇: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分析体会论文下一篇:二十年后回家乡的小学五年级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