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

2024-06-29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精选10篇)

篇1: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06―0045―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如何发挥好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是提高学生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有效性提问能助推教学目标实现

有效性提问,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为了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提问。这种有效性提问,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精心设置相关的语文教学问题,能够更加准确和高质量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既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要充分结合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最大程度地推动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促进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紧扣教学内容的关键词句,启迪学生智慧思维。在进行小学语文课本知识的学习时,必须要紧扣教学内容的关键词句,只有把握住教学内容的关键词句,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具有“牵一词而动全文”的引领作用。而关键词句,主要是指对于全文的学习具有核心地位的中心词句,或是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和章节。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提问,需要直击要害,紧紧抓住对全文学习具有关键性作用的词句,使学生明确文章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全文,感受全文,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比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在进行《回自己祖国去》一文的教学时,“斩钉截铁”在文中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属于关键的词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以“斩钉截铁”为突破口,启发学生思考: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在华罗庚的行为中是如何体现“斩钉截铁”这一态度的?为什么华罗庚会表现出“斩钉截铁”的态度?这种“斩钉截铁”的态度表达了华罗庚的一种什么情感?通过对这样富有层次的递进问题的设置,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推进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2.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质疑和提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教师来讲,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学习敢于质疑和提问,包括质疑老师和同学,也包括对书本知识和传统理论的质疑等等。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对学生的问题和质疑进行认真倾听和梳理,并使学生的质疑和提问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捞铁牛》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敢于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质疑和提问。之后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梳理与归纳:铁牛是什么样的?它究竟有什么?拥淖饔茫课?什么要去捞铁牛?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将铁牛以最快的速度捞起来?能不能不捞?学生的种种问题实际上已经抓住了该课内容的核心与关键,这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探究。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探究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这不仅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在争辩与合作中激发共鸣,碰撞智慧。如,在进行小学语文《和氏献璧》文章的学习时,在“卞和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哭得血都流出来”的时候,教师可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已经有了两次失败的献璧经历,为什么还要去进行第三次献璧?不去不行吗?这样做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卞和献璧原因的思考,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卞和忠心耿耿而不被君王认可的锥心之痛。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在不断的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力提升教学效率。

编辑:张慧敏

篇2: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

课堂提问是任何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对于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双向交流。

一、巧设悬念,提问要“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提问”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的求知欲会得到有效激发,就能够集中注意力,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例如在进行《鸟的天堂》的教学时,有些学生感觉这株大榕树普通。我想:它真的普通吗?独木成林,高大茂盛,充满生机,它是大自然最神奇的树种之一,成群的鸟儿在此安家,其乐融融,这该是多么美好的画面!为了让学生们喜欢上这“鸟的天堂”,真正走入文本。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并思考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我带领着学生充分感受了大榕树蓬勃的生命力和早晨热闹的场面,一静一动,对比鲜明。紧跟着我抛出疑问:为何作者两次见到的鸟的天堂会不一样呢?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此时下课铃声已响,同学们却似乎意犹未尽,课间也在积极地交流。原来,大榕树不仅枝叶繁茂,鸟儿们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与周围的人们友好相处,“人爱鸟,鸟近人”!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提问激发了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心理,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阅读探究的兴趣。兴趣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突破重难点,提问要“准”

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大部分采用是非问、特指问、填空问,例如“这场雪大不大?”“从这句话看出是什么季节?”“雨来是哪个地方人?”“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在哪里做什么?”这样的提问,没有思考价值。长此而问,让学生对文本依赖于老师的“启发”,这样的“问”没有给学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不能突破重难点,也不能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因而,教师的提问要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直奔主题,设计有思考价值和空间的问题,避免过于繁琐、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一次在“同课异构”的课堂教学研究中,同是《 我的“长生果”》一课,为了突破作者写的“童年读书、作文的事”这一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从读书中悟出的道理,当教到作者酷爱读书从中受益匪浅这一部分时,一个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喜不喜欢读书?作者又是怎样喜欢读书的?作者在班上得到了什么?”结果得到的是学生的沉寂。

而另一位老师这样设计:“细读课文第7自然段,从哪些词看出作者很喜欢读书?”

生:如饥似渴、醉心。

师:作者由爱读书有什么样的收获?

生:写作上有很大的帮助。

师:从课文中哪里看出?

生1:我得到了报偿。

生2:拓展了我的想象力。

生3:构想了种种神话传说。

师:作者具体写了哪件事从中受益的?

生:《秋天来了》得了“优甲”,并在班上范读。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篇作文的?

生: 是作者爱读书后别出心裁写出的。

师:怎么看出别出心裁?

生1:“我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

生2:“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

师:由作者的作文你脑海里会出现什么画面呢?

生:有仙女的仙境、天高气爽的秋天、硕果累累的秋天、瓜果飘香的秋天„„

师:作者能写出美丽的秋天,写出那么美的作文,这是因为作者酷爱读书,悟出道理——

生齐:“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该老师富有创意的提问设计,选准问点,指导学生品析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分析,把握课文的切入口,提问题精炼干脆,“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这个教学重难点很快就让学生把握了,体现浓浓的语文味。

三、引导思考,提问要“活”。

提问能够启发孩子的心智,激发孩子进行积极思考来解决疑问,课堂氛围就活跃、融洽了。我们可以从王崧舟老师《草船借箭》的课堂中领略到一番。

师:同学们,到底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呢?(师板书: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想过些什么?生齐读)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

生:可以看《三国演义》。

生:可以上网查询。

师:是呀,可咱们现在是在课堂上,身边既没有《三国演义》,又没有电脑,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动动脑子。

生: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后再来解决。

师:不错,反复读书,认真思考,也能解决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王老师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研究得很投入,可见这个问题确实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接下去我们来汇报,按照这样的规则:我认为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肯定想到(什么),我的根据是(读课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地说一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这点的。

(学生说得有理有据)

王老师用“到底是哪个问题困扰着王老师呢?”这样一个自答式的问题开头,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距离,使得学生们降低了对老师的畏惧之心,积极地投入到

问题的探讨之中。接下来,王老师用“可以用哪些方法”这一问题来启发学生们开动脑筋想办法。同学们的回答各式各样,王老师对于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予以夸奖,直至得到他想要的问答——“理解课文内容来解决”,在此之后,王老师就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始了问题的解答。王老师能在课堂中用灵活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被老师调动起来了,并激发孩子独立思考。

四、开发智能,提问要“有序”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问题的设计要先易后难,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梯度。如登山一般,搭级而上,循序渐进,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由易到难的回答问题,这样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

在教授《将相和》一课中,当教到蔺相如在渑池会“智斗秦王”的时候,我说:“从这个故事体现蔺相如什么品质?”学生一下子被我的这个问题问呆了。我知道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一下子回答的确很难,需要用我的语言来为学生铺平道路:“秦王和赵王都是国家之君,秦王要赵王为他鼓瑟,这是要侮辱赵王的。‘记录下来’就是作为一种历史资料记载,这件事就流传给后人知道,这不仅侮辱赵王,也是侮辱赵国的,有损国家尊严和民族的自尊心,是不能容忍的。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是怎样反击?”

接着我用课件展示课文语句:

就在这时,蔺相如捧着一个缶,突然跪在秦王面前,说:“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蔺相如忽地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跟你拼了!”

再指导朗读,“哪些词是写他的神态、言行的?”学生再读课文后,很快找出 “捧着、跪、声色俱厉”等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声色俱厉”,“谁能读出蔺相如的‘声色俱厉’?”“你从蔺相如的那些语言、行为中看出什么?”

生1:蔺相如很勇敢不怕强权,临危不惧。

生2:他很热爱赵国,敢于维护国家尊严。

生3:他对秦王的语言,表里彬彬有礼却不容质否、没得商量。

生4:他会利用自己的智慧维护国家尊严,有力反击秦王。

师:面对威震四海的秦王,从蔺相如的表现、语言、神态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

生齐:“智勇双全!”

这一个提问适时适度,在老师的语言引领下层层推进,通过教师的适时适度点拨,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因而,老师难易有序的提问,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源于文本而走出文本,预约课堂的精彩。

篇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课堂教学不可能离开提问,好的课堂提问,能巩固知识,反馈教学信息,活跃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还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唤醒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心智技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吃透教材,有方向性地设计问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做到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及难点,问题要问在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认识上,要问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掌握,便于对难点的突破,问题要少而精,这样就避免了繁杂琐碎造成“数量充足,质量没有”的“满堂问”乱象。

二、了解学生,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

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施教对象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备学生,备学法”。只有深入实际,既在宏观上掌握了全体学生的基础,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知识水平了然于胸,才能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理解能力及接受能力的问题,才能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提问才有效。

三、激发动力,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但热爱必须建立在兴趣之上。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在情境中学生容易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如同演员进入角色,悠悠然恍若自己就是文中人,“人喜己喜,人溺己溺”,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感同身受,沉醉于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与精神体验,必然兴味盎然,留恋徜徉于语文老师的课堂上。

四、推动思辨,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神圣与魅力,在于教育学生明白道理,并为他们开启智慧。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但必须要有启发性,可以说,启发性是语文课堂提问的灵魂,缺乏启发性的提问,必然流于形式。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经过思考、推辨,学生在获取了问题的答案之后,顿时产生“峰回路转,欣喜君已见”的快乐。

五、突破难点,设置层次清晰的问题

语文课堂问题的设置,少不了向课文难点进攻。有时还会问难度很大的问题。直接发问,容易难住学生,造成学生理解困难,思维失据。这时教师要在设计问题时采取搭梯架桥,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有层次有节奏地逐步深入,进行探究,对攻克“难关”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六、提升认识,设计有深刻性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必须要让学生取得“以小见大,揭示内涵和规律”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设计问题要有深刻性。这类问题往往用反问句,来强调一类情感、一种品质、一幅画面、一个场景带给我们的精神震撼,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可以对学生点石成金,激起其情感的浪花,感染学生,让学生与作者、与教师产生共鸣,学生的认识达到飞跃,同时也对课堂教学活动起到一个衔接与引导的作用。

七、拓展思维,创设有开放性的问题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认识结构的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例如在教儿童诗《我想》这一课中,诗中写着“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后,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美妙的幻想吗?”孩子们开动脑子,大胆想象,各种各样的幻想丰富了课堂内容,使课堂生成精彩纷呈。

八、学会等待,在等待中让提问产生效果

等待是一扇开启的门。等待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中更是一种技巧。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只给学生一、二秒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是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了信心,减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师使用了等待这种技巧,学生在答问中就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1. 学生会做出更长的回答,他们回答问题的语句数量会随着回答问题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增加;2. 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回答问题,一些学业失败者回答问题的次数也会增加;3.学生的回答会更具有分析性、创造性和评价性,并且学生还会出示更多的论据,在提出论据之前或之后也都会对推理过程进行说明;4. 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现象有所减少;5.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明显增强等等。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两点: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马上重复,也不要指定零零星星举手的学生回答,要为全体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在头脑中进行咀嚼、分析、提炼、生成的思维活动过程;二是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教师再次适当等待一段时间,让回答者本人或者其他的同学有一定的时间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从而使学生的回答更完善,千万不要中途打断他们的思路或是另叫一名学生重新回答。

篇4: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不可能离开提问,好的课堂提问,能巩固知识,反馈教学信息,活跃气氛,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结构,还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唤醒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心智技能,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研究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吃透教材,有方向性地设计问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做到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及难点,问题要问在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认识上,要问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掌握,便于对难点的突破,问题要少而精,这样就避免了繁杂琐碎造成“数量充足,质量没有”的“满堂问”乱象。

二、了解学生,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

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施教对象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备学生,备学法”。只有深入实际,既在宏观上掌握了全体学生的基础,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知识水平了然于胸,才能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理解能力及接受能力的问题,才能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提问才有效。

三、激发动力,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但热爱必须建立在兴趣之上。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在情境中学生容易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如同演员进入角色,悠悠然恍若自己就是文中人,“人喜己喜,人溺己溺”,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感同身受,沉醉于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与精神体验,必然兴味盎然,留恋徜徉于语文老师的课堂上。

四、推动思辨,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神圣与魅力,在于教育学生明白道理,并为他们开启智慧。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但必须要有启发性,可以说,启发性是语文课堂提问的灵魂,缺乏启发性的提问,必然流于形式。因此,教师所设计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经过思考、推辨,学生在获取了问题的答案之后,顿时产生“峰回路转,欣喜君已见”的快乐。

五、突破难点,设置层次清晰的问题

语文课堂问题的设置,少不了向课文难点进攻。有时还会问难度很大的问题。直接发问,容易难住学生,造成学生理解困难,思维失据。这时教师要在设计问题时采取搭梯架桥,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有层次有节奏地逐步深入,进行探究,对攻克“难关”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六、提升认识,设计有深刻性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必须要让学生取得“以小见大,揭示内涵和规律”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设计问题要有深刻性。这类问题往往用反问句,来强调一类情感、一种品质、一幅画面、一个场景带给我们的精神震撼,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可以对学生点石成金,激起其情感的浪花,感染学生,让学生与作者、与教师产生共鸣,学生的认识达到飞跃,同时也对课堂教学活动起到一个衔接与引导的作用。

七、拓展思维,创设有开放性的问题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认识结构的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例如在教儿童诗《我想》这一课中,诗中写着“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后,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美妙的幻想吗?”孩子们开动脑子,大胆想象,各种各样的幻想丰富了课堂内容,使课堂生成精彩纷呈。

八、学会等待,在等待中让提问产生效果

等待是一扇开启的门。等待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中更是一种技巧。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只给学生一、二秒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是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了信心,减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师使用了等待这种技巧,学生在答问中就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1.学生会做出更长的回答,他们回答问题的语句数量会随着回答问题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增加;2.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回答问题,一些学业失败者回答问题的次数也会增加;3.学生的回答会更具有分析性、创造性和评价性,并且学生还会出示更多的论据,在提出论据之前或之后也都会对推理过程进行说明;4.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现象有所减少;5.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明显增强等等。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两点: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要马上重复,也不要指定零零星星举手的学生回答,要为全体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在头脑中进行咀嚼、分析、提炼、生成的思维活动过程;二是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教师再次适当等待一段时间,让回答者本人或者其他的同学有一定的时间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从而使学生的回答更完善,千万不要中途打断他们的思路或是另叫一名学生重新回答。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其中有很多现象超出预期,课堂提问活动也就表现出很多的灵活性,教师只有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语文课堂提问的实践中遵循一定的原则,灵活使用提问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为营造高效课堂的良好氛围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5: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

后柳小学 鲁小兰

[摘要]: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和调节课堂气氛的杠杆。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过:“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课堂提问,它是教师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技能,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要以学生原有基础知识为起点,提问要注重科学性、注重有效性、注重评价性,这样才能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提问 注重基础 科学性 有效性 评价性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而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合理的课堂提问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改进教学策略的有效手段。教师合理有效地组织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且提问指向性明确、清晰等等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现结合我的教学实际,就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问题设计的内容应该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学生是在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而获得新的知识,所以学生对与新知识有关的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在问题设计时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上,从基础出发,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易过于简单或者过于笼统,要有效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促使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不要让学生觉得问题太深奥,无法把握,产生畏难情绪,望而却步,影响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教师备课时必须精心设计问题,不打无准备之仗。

二、课堂提问要注重科学性

一个科学问题的提出,体现出发问者运用已懂的知识,从某个特定或新颖的角度上思考对象,探索未知的世界。问题的设计特别注意科学性,切忌盲目。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在探究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问: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生活是那样悲惨,他的幻想是那样美好!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提出你们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再小组讨论。学生读课文,有的边读边批画,我也和大家一起读。大约三分钟以后,学生陆续举手。生:课文说小女孩和奶奶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的问题是这个地方是什么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师:好,还有别的问题吗?生:小女孩为什么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呢?生:我注意到结尾用了两个幸福,小女孩死的那么惨,为什么还用“幸福”?师:这些问题很有价值。那你们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呢?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师:找到答案了吗?谁先来说。生:我想“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可能是小女孩梦想的天堂吧。因为现实生活中穷人是不可能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的,只有传说中的天堂才有可能。师:是的,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实际上是说小女孩悲惨地死去了

生:我读懂了为什么小女孩死了嘴上还带着微笑这个问。因为,小女孩在临死的时候出现了那么美好的幻想,她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特别是见到了最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死了嘴角上还带着微笑。

师: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是那么沉重。一个有着美好幻想的小女孩,一个想过美好生活的小女孩,却悲惨的死了!接着说,你们还读懂了什么?生:第二个幸福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说她“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实际上就是说她死了。生:我对结尾的两个“幸福” 是这样想的:小女孩没有真正的幸福,但他在临死前看到了她最希望得到的东西,特别是能跟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在一起,她觉得幸福。

师:你们的理解都有道理。安徒生这位伟大的作家,有着博大的胸怀和善良仁慈的心,他是多么希望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穷人,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谁还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课文第八自然段写到:“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爱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落下来了,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读到这个地方我心里十分难受,因为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不知道要到上帝儿去的就是她自己。生:这段话也让我很感动:“第二天清早,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里让我有一种十分凄凉的感觉。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人们快乐的迎接新年,可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再也看不到新年的太阳了。师:同学们,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是这样痛苦,幻想是这样美好,而结局是这样悲惨。这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们的心。有个叫刘倩倩的中国孩子读了这个童话,深受感动,写下了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问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小诗。以上的问题紧扣课文的主题,旨在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理解课文内容。问题不多,但是具有科学性,克服了“满堂问”的现象。

三、课堂提问要注重有效性

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从教学的角度说,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一个教学问题至少应具有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学生尚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第二,它必须是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第三,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

语文教师要努力设计出“好问题”——问题本身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一个好问题具有较好的拓展性,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仅仅停留在“是”或“错”的机械性答案上,要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有所建树。设计教学问题时,教师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学设计的预设性,也要根据课堂发展需要产生新的问题。比如我在教学《匆匆》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划出你认为写的优美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顿时,教室里热闹了起来,紧接着我要求大家不要急着回答,先静静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这个问题。教室里安静了下来。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用这些句子写了燕子会再来,杨柳会再青,桃花会再开,描写出了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答:我读了这句话不仅感到很美,而且觉得作者写燕子去了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读后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觉得有好多事情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来。请同学们再读读书,看看还有哪些你认为写的优美的句子吗?生:我认为这句话也写得美:“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句用了比喻的句式,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使无形的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我们好像看到了时间的烟雾飘渺在眼前,可摸可触,而瞬间又被微风吃散了,被初阳蒸融了。读了这句,我感受到了时间瞬间消失,来去匆匆。我还体会到用比喻的方法写句子,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有动感。老师,我还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利利的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给时间人的灵性,工作的快速。读后时间之快,不可挽留的感觉非常深刻。“伶伶俐俐”“跨”和“飞这几个词语用得好。本来时间的流逝是看不见的,而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时间如天真的孩子,既可爱又顽皮。没等老师说什么,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通过交流探讨,同学们共同得出答案。这才是学生自己真正学习的一堂课。一个有效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实现真正的各种形式的课堂“对话”。这样的课堂才能“活”起来,学生才能“动”起来,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课堂的效率大大提高。

四、课堂提问要注重评价性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要注意有效的评价,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及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只管提问,不管效果如何,那么设计再好的问题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挖掘学生回答问题时思维的闪光点,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及时进行指正。

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文,我引导学生细读感悟环节,其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师:“为什么“我”对园子念念不忘呢?能谈谈你的感受吗?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相关语段。学生开始读书、画句子,并交流读自己找到的句子。生:我认为园子给了他自由。他在园子里,自由的玩耍;无拘无束。想摘黄瓜就摘黄瓜,想追蜻蜓就追蜻蜓,想采倭瓜就采倭瓜,想捉蚂蚱就捉蚂蚱,想睡觉就睡觉,多自由啊!另一生说:他是自由的,甚至瞎胡闹也不会受到责备。他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表面上是和他一起干活,其实呢,就是玩,是觉得好玩才跟祖父做的。并且她还捣乱,把菜种踢飞了,把野草当谷穗留着,把谷穗当野草拔掉,说是浇水,把水往天空扬,简直就是淘气包。可是爷爷一点也不批评她,反而笑着问她,耐心的给他讲什么是谷穗。他的祖父多么疼爱她啊!师:大家读得很认真,理解的很透彻,感受到了她的自由。加油!继续提问:除了自由,还有别的原因吗?生:园子给了他快乐。这里有她喜欢的色彩,“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艳漂亮”,有她喜欢的昆虫,有他喜欢的花和鸟,她可以追蜻蜓,捉蚂蚱,摘花,这是多么快乐的事啊!这里的一切在她眼里都是有生命的,榆树会呼叫,拍一下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花像睡醒了是的,鸟像在天上闲逛时的,像童话世界似的,这正是一个孩子喜欢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谁不快乐呢?师:你们真会感受!园子是她童年的乐园,给了他自由,给了她快乐。所以这个园子在他心中,才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温馨,那样的难以忘怀。你们和作者进行了对话,和文本进行了对话,看来大家走进了课文。师;谁来读读这篇课文?要读出自由,快乐,温馨的情感来,还要配上动作。我们班一个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立刻兴奋的站起来说:“老师、我会读。”全班同学都用怀疑的目光看着他,而我则是给予信任和鼓励:“老师相信你会做到的,那就认真的读吧。”

于是,这个学生像模像样的读了起来。读完后,我会心的一笑:“你的朗读和表演精彩极了。

篇6: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

“有效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最为经常的一种技能。而教师的课堂设计的有效提问就像是一粒粒小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目标明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收放自如、面向全体;要及时追问、恰当补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课堂提问目的性要强。

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带有典型性、目的性,紧紧围绕课堂和文本进行,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考虑难易程度,要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来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去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

二、围绕目标,优化提问

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能随意,要紧扣教学目标、训练重点设计提问。何时提问,何处提问,提什么问题,问哪些学生,因回答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如何处理都应有明确全盘考虑和设计。否则整堂课就会层次不清,条理紊乱,以至于老师无法驾驭。如在教学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乡村清新秀丽的环境,我先抓住一二两句诗进行设问:词人辛弃疾眼中的乡村是个什么样的景象?从哪几个词语可看出?然后再抓住三四两句诗进行设问:这一对老夫妻生活得怎样?从哪几个词语可以看出?这样通过有目的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到训练要点“虽然翁媪一家生活清贫,但一家人其乐融融”上来,从而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到作者将自然之景和人文之景融合起来,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安宁的特点。作之中。”这种问法不仅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要照顾群体,关注个体发展。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中,还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才可以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学习,且兴趣浓厚。在每一个班级群体中,学生的整体素质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当我们在为一堂课进行整体规划时,也要注重针对个体的设计,尤其是学困生。可能,对于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学困生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但老师在实施目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特殊个体,为他们提供思维的空间,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时机,让他们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他们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

四、课堂提问要有思考价值。

课堂上一问一答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要由“小步提问”变成“大步提问”,一节课要有1到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地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可以提炼一两个大问题:“千年的‘梦’是指什么?千年‘梦’是怎么圆的?为什么千年的‘梦’今朝圆了?”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学生研读课文的主要线索,问题的内涵就比较丰富,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大一些,他们就能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出自己的看法。

五、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语文用语文能力,《颐和园》是老教材中一篇很美的课文,讲到此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读完课题之后,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也许会问:颐和园是一个怎样的大公园?,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来学习课文,他们就能从课文中找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师趁兴追寻,跟随作者的游览顺序我们先游长廊,作者写出了长廊什么特点?学生就会找出相应的句子,品读,教师引导概括:“不仅写出了廊内的画美,还写出了廊外的花美。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总体美,再写廊内美,廊外美,最后写感受。从而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篇7: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

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是检验学生对文本解读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有效的提问和理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的提问呢?

一、把握提问的“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明千千万,关键是一问。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老师要使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思考性,就必须对文本进行细细地解读,弄清文章的要旨。因此,课堂提问时要把握好提问的“点”。

所谓提问的“点”,就是教师应该在什么地方设计问题,在什么时候提出问题。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当选择以下的“点”。1.在课文题目处提问。

别小看一篇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表情达意、揭示主题的突出作用。对于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应设计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2.在关键字词处提问

一篇文章、一段文章一般都有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在阅读理解时,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词语,设计恰当的问题,采取层层剥茧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懂文本的主旨。如果老师问题设计得巧,学生往往会对这样的段落印象深刻,重难点会迎刃而解。3.在情节的拓展处提问

一些课文的故事情节本该结束了,但是我们老觉得学生学完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如果对情节进行拓展,会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老师要抓住情节拓展这一契机,设计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4.在课文的重难点处提问

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设计课堂提问,这对突破文章中的难点作用巨大。如果问题提得得当,文章的重难点极易突破,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我们老师要紧紧抓住文章的重难点,有的放矢设计问题,为学生理解文本铺平道路。5.在重要标点处提问

重要的标点,是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引起我们思考和注意的标点,如:?!……等,在文本中遇到这样的标点符号,我们千万不可视而不见,他往往蕴涵了语文教学的许多要素,要加以重视。

二、把握提问的“度”

课堂提问是老师的一种教学行为,它包括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叫答(教师叫某个学生或学生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这几个环节。课堂提问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要故意问倒学生。老师提问时,要站在孩子的高度,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心理特点,恰当把握提问的“度”,做到张弛有度,难易适度。1.注意提问的密度

过去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满堂灌的倾向。我们的一些老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往学生的头脑中填塞知识,而不去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倾向,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合作探究式教学,课堂上因此也出现了满堂问的情况,老师一个接一个地问,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答,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实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疲于应付。2.注意提问的坡度

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高度。学生认识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遵循这一认知规律,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有效实施。提问当然也不例外。3.注意提问的难度

课堂提问归根到底是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思,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弄懂课文的写作方法。老师的课堂提问既不可让学生不假思索,也不能使学生面面相觑。这就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老师对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要有思考性,启发性,真正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篇8: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

一、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尽管也存在有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的情景, 但是有些提问因为不能达到学生的配合, 使得预期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在课堂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教师提问的问题有数量没有质量, 不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形成和学生的互动, 想要采用多提问问题的方式。但是这种提问, 并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起作用, 只能使学生处于不断回答教师提问简单问题的学习状态。

(二) 教师的提问总是针对部分学生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 教师的提问很难照顾到全部学生, 也不能依据问题的难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大部分时候, 教师会选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 或者为了能够保证课堂回答的顺利, 会选择举手的学生来回答。

(三) 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评价比较单一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都能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但是这种课堂评价往往缺乏一定的言语, 总是用简单扼要的词语一带而过, 这样显得比较简单, 就会降低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 教师提问的问题过难, 学生的水平达不到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水平以及技能掌握的状况等因素, 有时候教师提问的问题超出了学生的现有水平, 使学生很难回答。这样就会使学生的积极性下降, 使学生的思维激情骤然减退。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 一定要能把握难易程度。

二、提高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 教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提问内容的广泛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 对于课堂的提问应该结合课文的内容, 使提问的内容变得广泛。因为只有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才能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内容, 使问题能够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另外, 语文只有围绕教学目标, 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参与。而且在课堂提问中, 应该摆脱单一的举手回答的方式, 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内容来设计提问样式的多样化。

(二) 教师提问的问题应该能做到难易适度

在课堂提问中, 很多时候教师提问的问题不是过于浅显, 不用费脑就能做到;就是过于复杂, 超出学生的能力。这样的话就不能真正起到较好的作用。难易适度指的是教师提问的问题难度既不能过大, 让人无从下手, 又不能太小, 失去提问的价值。在把握这个难度的原则上, 应该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并高于已有经验, 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分析, 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当然, 当学生对于问题的研究出现问题时, 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当然, 对于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可以作为备选问题, 使他们能进行选择性的回答。

(三) 教师的提问应该通俗易懂

教师在课堂中提问时, 应该做到言简意赅, 语言方面通俗易懂。这样才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热情。另外, 教师还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做到具体化, 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 通过驱动学生的想象力, 丰富学生的教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比如, 在学习时钟的知识时, 就要让学生来认识表中的时针、分针和秒针。这时, 我们可以把他们比作赛跑的三个兄弟, 个子的高矮来比作长短, 再用比较形象的语言来认识钟面。这样的话就能使课堂变得趣味化, 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来。

(四) 教师的提问应该具有层次性

一般来说, 课堂中的提问本身就应该具有层次性。也就是说课堂中的提问应该把握由浅到深的趋势, 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 逐步进入到思考的过程中。这样在导入时, 就可以适当地设计出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 当然, 这种难度不能过大, 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其能认真参与到课堂的提问中去。当然, 教师还应该对于不同能力和不同思维发展水平的学生要分层次提问。因为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 他们的个体差异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只有让学生各尽其能, 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有效的课堂并不是千篇一律的,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只要教师提问的过程中, 能够使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使学生能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采用有效的提问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促进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也应该运用风趣和恰当的方式进行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 课堂是他们进行教学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中对学生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不仅是一门科学, 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恰到好处并有意义的提问, 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提高学生的记忆, 是教师向学生传输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是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本文首先介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并指出一些有效性的对策, 以达到提高教学课堂提问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华兵.高效课堂从有效提问开始—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2 (6) .

[2]赵振民.浅谈如何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 2008.

[3]龚玉婷.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学周刊学术研究, 2006 (5) .

篇9: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

教师所提问题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课堂上所提问题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例如:《月亮的心愿》一课,需要引导学生理清课文重点、难点,分清事情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于是我提出的问题是:“读了课文你发现月亮的心愿了吗?把你发现的说给大家听听。”围绕着“心愿”进一步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发现:①月亮看到第一个小女孩已经做好了郊游的准备,希望明天有个好天气。②月亮又看到了第二个小女孩,听到小女孩与妈妈的对话,为什么又希望下雨呢?③为什么月亮一会希望明天天气晴朗,一会又希望下雨呢?④两个小女孩都去郊游了吗?他们玩得开心吗?⑤月亮的心愿到底是什么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探究发现的。通过探究性问题的引导,学生不仅读懂了月亮的心愿是什么,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二、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要切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要追求全员参与,确保全体学生都能从提问中得到启发,有所收获。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优等生可合理“提高”,对普通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丰富的知识。这应该是高效课堂一个最根本的要求。

课堂提问如果一味地只顾优生而忽视差生,很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引领优等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又要给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让他们在积极参与的同时,创造机会,使他们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展示,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如教学《变色龙》,就可以采用分层设问,教师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然后教师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样的问题需要概括,难度稍增了一点,加之这个问题回答的角度很多,学生便可以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继续追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始终没变,是什么?由于有了前面问题的铺设,此题难度虽然增大了,但学生回答并不会太费力。最后,教师再因势利导,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将这些问题着落在基础较好的学生身上。

三、课堂提问要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小学生活泼聪颖,思维活跃,勇于探索事物的根源,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容易接受。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因素、知识结构等特点,适当考虑趣味性的必要。而且课堂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是由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的提问便是投石激水,一些灵感火花往往就在这样的提问中产生。如在上《狐假虎威》这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你们见过老虎吗?它的脾气怎么样?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呢?不用问,当然是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但是老师今天要讲的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它非但不敢吃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怪不怪?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本《狐假虎威》。”此时,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内部的矛盾,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四、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逐层深入

所提问题应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扎扎实实步入知识的殿堂。

课堂上老师的提问不能一开始就难住学生,否则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后就很难再有思考的热情。课堂提问要有坡度、深度,要逐层深入。例如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詹天佑在修筑铁路过程中的哪些细节,让今天的我们依然深有感触?提示:边读边感悟,特别注意细节,在有所感悟的地方做上记号。《詹天佑》这篇课文中写到了他在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等方面的细节。教学时,让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同桌说说“哪些细节最让你有所感触?”比如句子: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先让学生读一读,并适时引导学生想象:假如“大概”“差不多”的说法出自工程人员之口,甚至是“大概”“差不多”的做法出自工程人员之手呢?会怎么样?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层层理解,能更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篇10: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

【摘要】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当前的课堂提问现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教师注意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随时调整并善于追问,面对学生的回答要进行恰当评价、积极回应。教师只有时刻关注学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由此可见,“善问”有助于我们教师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探究、检验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部分。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善问”,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1)浅显琐碎。有时候某些课堂充斥着“同意吗?”、“是不是?”、“好不好?”的提问,问题简单肤浅,学生也听得无精打采。这类提问缺乏思考价值,不能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急下定论,自问自答。有些课堂中,老师只顾着抢时间完成教学程序,无视学生的思考时间,直接把答案公诸于众。虽然课堂氛围处于紧张可控的节奏中,但这类提问已失去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二、关注学生,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1)坡度设计,抛给不同的学生。一个班集体内,学生理解接受能力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应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进行提问。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对其提出浅显适宜的问题;面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对其提出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思考,提高课堂效率。相信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这种针对不同学生提不同“问”的方法,对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是极其有益的。

(2)随时调整,善于“追问”。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教学,因为在课堂中经常会有出乎老师意料的情况发生。这需要老师能随时灵活处理各种状况,特别面对学生各式各样的回答,不能只求一个所谓“标准的答案”,继续调整“追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练习。例如在一堂说明文练习的讲评课中,有一道关于说明顺序的题目。我预设它不存在难点,但恰恰发生了问题,师生间的一段“追问”也由此展开:

师: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生:时间顺序。

师:这么说的依据是什么?

生:第二到五段,写的是从1993年到1995年,一直到2005年,这是时间的顺序。

师:老师问的是全文的顺序,对吗?

生:全文是逻辑顺序。

师:噢,改了。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

生:全文来看,它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顺序?

师:你如何判定时间或空间顺序?

生:时间顺序会有表示时间的词,空间顺序会有表示地点等的词。

师:这篇文章先列举了目前地震预测的几个事例,接着揭示地震预测技术未成熟的特征,然后分析地震预测技术预测困难的原因,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一种由现象到原因分析的方式,是一种逻辑顺序。

教师通过提问及学生回答后,可以获得有益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等。教师根据这些得到的反馈消息,通过追问的方式,然后灵活地调整后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恰当评价,积极回应。在课堂教学的提问中,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不评或乱评都是不妥当的。有些教师在提问后不管学生如何回答,只一句“坐下”,看似简洁的语言却会挫伤学生思考、回答的积极性;还有些教师无论学生如何回答,都会附上句“很好”,看似肯定表扬的语言,时间长了,学生都明白“大家都好”,这种评价没有任何意义,更是要不得。

如果学生回答分析的比较到位,要不吝词藻地表扬他们;如果学生回答比较困难,可以换个角度,启发提问。例如在教授《麻雀》一文时请同学圈划体现麻雀特点的语句,并简单赏析交流。我在班内巡视时,发现一个成绩较差、听课效率低的男生圈划了“麻雀是对人类依赖性最强的鸟类。但是,麻雀是唯一不曾向人类屈服的鸟类!”于是请他起身大声朗读。他朗读了此句,并表示只是喜欢“不屈服”一个词而已。我抓住他谈及的“喜欢‘不屈服’”一词,明确这是麻雀一大特点,表扬他能找到这样的关键词并在朗读时注意重读,但分析能力有待提高,提醒他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为己所用。一向埋头不语的他一改常态,认真地听着记着,甚至自己举手主动发言交流。我提倡教师应做出准确、恰当的评价,“好”在哪些方面,不足在哪里,客观中肯并带有鼓励的评价,这是对学生积极思考的最好奖赏。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总结自己提问的得失,并慎重地对待课堂提问,学着“善问”“巧问”;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认真准备,因人而问,一定能在不经意间收获学生精彩纷呈的回答。只要我们教师发挥提问的作用,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赵志霞.谈初中语文提问教学.《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年8期

上一篇:《谈生命》教案 (九年级下册)下一篇:关于北京市商品房产权问题的解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