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024-05-27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共10篇)

篇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万山区高楼坪中心完小 刘艳 《铜仁日报》 2013.11.14 语文是教学的生命,生命是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有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语文教师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知识储备,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才能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潜质,了解学生的实际,展示个人的教学能力,才能将课堂实施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独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生活中见实效,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深入浅出,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讲在点子上,一语道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帮学生提供自 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倡导朴实的教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对话式的教学方式时要重视其有效性,而不能搞形式主义。首先,要提高启发式的效率。启发式不能只是老师问,学生答,缺少学生学习后生成问题的环节,要有预设和生成结合的准备,让学生有生成问题提出讨论的空间;同时教师提问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更要把机会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其次,要关注讨论过程的监控和调整。小组讨论不能只追求热闹场面,这样只能增加课堂教学内耗,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在安排小组讨论的时候,一定要事先留有时间让个人独立思考;小组的组长要轮换,不能只是几个优秀学生唱独脚戏;讨论的问题一定是要有思考深度和难度的.同 时,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提倡阅读的多元化,要尊重学生有距离,甚至是错误的感悟,但不是一味地夸好,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要组织其他学生对此评价,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既起到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敢于发现,保护学生思想成果的作用,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获得更好地发现体悟。

四、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开发学生的智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五、必须具备有效备课的能力。

我们提倡备课要备两头,即一备教材,二备学生。

因此,语文教师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力求制定出明确、具体而又符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以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安排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掌握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既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又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学生怀着这种宽松愉悦的心情上课,何尝课堂有效性不能提高?李伯棠教授在《语感的培养》一文指出:“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并逐步提高要求,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小事情。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篇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一直是教育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阐述教学有效性内涵的基础上,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出了一些看法。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方法语文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人开始系统学习的基础,能否有效掌握语文知识,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就小学而言,语文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难就难在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上。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在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上,虽然很多教师都在想方设法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就结果而言,并不尽如人意。教师们付出的大量的心血,学生们学的努力辛苦,但结果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于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充分理解与认识到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方法上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每一个教师都希望教学能够更有效,但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正确认识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怎么做才能让教学更有效?从整体上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组成,即教学投入、教学结果以及教学体验。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且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就教学投入而言,主要指的是教与学的时间,包括了课堂教学时间以及课后学习时间;教学结果是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指的是学生经过教学所取得的进步与成绩,这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学有效性。从根本上来说,教学结果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成绩上,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教学结果表现的重要方面;教学体验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感受,也就是伴随着教学活动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变化。教学体验在教学有效性评价中容易被忽视,但教学体验对于教学有效性来说却是有着重要的影响。子曰: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因此,很多教师都会想尽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愉悦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教学体验可以说是教学有效性的灵魂,是确保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面。

正确认识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有效性的三个组成方面来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以成绩论英雄

虽然教学结果是评价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指标,也是反映教学结果的主要形式。但从长远来看,教学投入与教学体验才是教学有效性的长期影响因素。一时的好成绩,并不能说明教学的有效性,加大教学时间投入可以提高教学结果,但却会大大降低教学体验。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最需要的是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我们有些教师一味的追求好的教学结果,采取一些不适宜的教学方法,以加大教学时间的投入以及降低教学体验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成绩,虽然在短期内会一些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其教学有效性反而会徘徊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2.缺乏师生互动,教学不相长

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学生与教师的一种互动过程,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轻视了小学生的个体独立性,教师的“教”在教学过程中处在了绝对的中心位置,学生的“学”基本是在教师的既定步骤下完成的,这样的教学过程,其有效性往往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3.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对于学习兴趣,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明白其重要性,也知道兴趣是一切学习取得成绩的有效催化。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教师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能够运用的方法与手段有限,效果也差强人意。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处于自发或是偶然触发的状态。教学过程缺少了学生学习兴趣这一基础,对于教学有效性来说,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4.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不力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教师在其中无疑是处于主力位置。这其中,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对于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多数教师基于种种原因,在提升自身职业素质与能力方面略有不足。一些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生涯,往往能够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与理论,但在创新与推陈出新方面却显无力,未能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时代学生的变化特点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来说,也是不利的因素。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方法

在正确认识教学有效性内涵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方法与教学策略,可以很好的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有效性。

1.在快乐中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教学体验

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应是小学阶段教学的核心与根本。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快乐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有研究表明,在一个愉悦的氛围中,可以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对于孩子们来说,一个愉悦快乐的学习氛围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注重孩子的学习体验,采用多种方法与手段来给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体验,对于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注重教学体验是双向互动的,可以采用的方法也很多,如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探究教学等,无论是何种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体验,根据学生的体验来不断修正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小学阶段,要紧抓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根据小学生受听故事的特点,可以将一些知识点融入到相关的故事当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根据小孩子爱表现,争强好胜的特点,可以适当采用猜谜语的形式来进行生字生词的教学,也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作为教师来说,要善于发掘,善于利用,善于总结,只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备有别于他人的特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有效性。作为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运用赏识和激励教育原则去挖掘每一个孩子潜在的智能,学生只有在公平对待中才能增强自信心,才能有成就感,才能具有充分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篇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就是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完整有效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师, 我们在制定目标的时候首先要准确, 要能够准确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是制定目标的基础。另外, 还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 教学目标要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动机以及不同的水平制定不同此的教学目标。

如设计《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时, 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 (1) 采用各种阅读方式, 使学生最终能够有感情地阅读文章, 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奥秘。 (2) 让学生相互讨论, 将自己在文中学到的辨别方向的方法说给同学, 同时学习文章中自己还不清楚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同时, 要求能力较强, 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从而了解更多的辨别方向的方法。这样的目标设置清晰、准确, 从学生的现实出发, 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而且设计得比较人性化。

二、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的兴趣

运用情境教学法, 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要因文设境, 对不同文体、不同课文创设不同的情境;二要随机取境, 尽量做到因陋就简, 就地取材;三要情智交融, 创设的情境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培养。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 通过情境教学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开发智力, 陶冶情操, 而不要为情境而情境, 走向趣味主义。

例如, 在教学《太阳》这堂课时, 教师可以先针对题目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看看这个文章大概写了什么内容。学生纷纷展开想象, 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 如文中描绘了太阳对生命的作用, 太阳的诞生过程, 太阳的寿命等等。

(一) 利用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是教师教学最普遍最直接的方式,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掌握语言使用的技巧, 形象、生动、轻松、富有幽默感的语言会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泼, 会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 教师可以用语言创建氛围, 让学生沐浴在情感世界中,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 利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一些动态的、变化的事物, 而单纯的文字并不能生动地将这些事物表现出来。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将静止的文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或者视频, 为学生创建出逼真的情境。因此, 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创设,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开拓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 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 联系生活, 创设情境

语文是来自于生活,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因此, 进行语文教学要和生活紧密联系, 采用生活中学生都熟悉和亲近的事物创建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 通过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 会使教学效果非常突出。

三、提倡学生合作学习, 取长补短

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小组中进行商讨, 通过小组相互合作, 相互启发, 最后使问题得以解决。

课堂教学中, 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可以在自学的基础上互相合作, 在复习旧知识时也可以互相检查, 共同提高。

四、利用好课外知识, 扩展视野, 加深理解

知识本身应该是成体系的, 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相关知识, 把握起来会更加准确, 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要善于补充相关的课外知识, 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 在教授《遥远的恐龙世界》这篇课文时, 书本中介绍了三种恐龙的样子及特点。课前, 我布置学生去收集相关资料。当我看到学生拿着参考书、网上下载的资料以及各种图片、照片时, 感受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了课文之后, 我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投影, 用简练的语言介绍自己收集的信息, 如恐龙生活的年代、生存的外界条件以及各种恐龙的特点等等。学生争相发言, 积极性很高。此时的课外信息呈现完全源于教材, 又超越了教材,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五、有效作业

在教学的过程中, 能在课堂上解决的作业, 教师不要留在课下让学生做, 占用学生的时间。学生完成当堂作业后, 教师要及时对问题进行反馈, 及时指导, 做到课课清, 提高教学的效率。对于课下做作业, 教师要精心设置, 避免重复、枯燥, 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层次, 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学生不把作业当成负担。

总之,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 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让学生懂得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小学语文的教学任重而道远, 希望我们共同努力, 给学生创造一片更好的蓝天!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2003.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3]刘芳.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专家指导汇编.中国和平出版社.

篇4:浅谈小学语文的有效性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概念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具体实践者为孔子,其针对教学有效性提出要到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时再去开导学生,要到学生内心清明但却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时再去引导学生,假设学生不能够很好地举一反三,那么就不要反复举例指引。孔子认为教学应当行之有效,应当具有针对性,要实现有效教学。现今我国的教育也应当如此,在进行教学时应当要从教学的有效性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好适合小学学生的相关课程。在进行教学时要调动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吸纳知识,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促使教学目标达成。

一、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问题

尽管小学语文课堂在不断提升课堂效率,但是有效教学仍旧存在问题,具体包括:

(一)未将人文性融入教学之中

尽管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许多语文教师逐步将人文性融入教学,但是也存在部分传统教师还是受制于传统观念,尚未将人文性很好地落实到教学之中。其认为语文教学只是单纯地教授汉字、阅读,没有将小学课文理解作为重点内容融入教学之中。该种行为实际就是人文性的缺失,其只是将语文作为知识传播工具,因此在教授课文时也会出现肢解课文的情况,将课文分成不同部分,使得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也成为片状理解,不能够很好地从整体把握课文。长久下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未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会依照自身的进度进行教学,未关注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此就会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相对较差,不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改变自身的不良学习习惯。由于没有实行梯度化教学,而学生的水平各一,因此部分教学计划难以实现。此外,因为教师较少关注学生的个人才能,因此课堂教学也出现个性化教学的缺失,教学过程浮于表面,没有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深层理解能力。

二、如何提升课堂有效教学

要提升课堂的有效教学,就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合理预习课文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里,教师也会要求学生预习,但是预习方式往往是反复阅读,使之阅读流畅。该种方式对于高年级学生具有显著的作用,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适用。该种方式不仅使得小学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也使得小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厌倦情绪。是既要实现良好的预习效果,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可以让学生依照自己的方式进行预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带着期待听讲。利用这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预习兴趣,实现良好的预习效果。此外,教师也可是适当展示学生你的预习成果,让学生相互交流预习心得,教师也可以依照预习成果来了解不同学生学习课文的重难点,从而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一旦学生产生了预习兴趣,那么预习的效率就会提升,课堂有效性自然也会提升,从而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二)增加师生交流,促进教学

传统课堂通常都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处于说和听的状态。但是伴随着教育改革,传统教学已经不能够很好地满足时代的教学需求了,此外该种方式也不能够很好地提升课堂有效性。因此教师在现今时代下,应该要将学生放置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要依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课程的设置,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和学生进行积极的对话,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发展。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也可以增设一些问题,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实现师生交流,从而促进教学。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多进行交流,让学生提出自身的疑问,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不足,并最终实现课堂效率提升的目的,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三)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小学学生的学习历程实际就是一个逐步了解知识的过程,需要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学生要积极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最后才能够实现个人的成长。由于传统教育的限制,因此学生在课堂发言相对较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让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此外,教师也应当进行提问,并且临到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例如在课堂讲解时,教师可以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相关疑问,进而从疑问中衍生出其他疑问,并要求学生思考回答。对于学生的提问,在初始阶段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学生只要能够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就应当积极鼓励。但是当学生的水平上升到了一定的层次,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更具有建设性的提问,不能够一直处于初始化的提问状态。此外,教师也应当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要能够主动探索文章内容和深层含义,并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假设学生的看法与教师存在差异,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积极陈述,从而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以极大地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雷玲,主编.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廖婧.窦桂梅语文教学艺术风格论[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许倩,郭小兰.浅谈教师个性与教学风格[J].新课程(中旬),2014(01)

篇5: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定远县建设小学 汪家秀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学习评价在学生个体成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 是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它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准确、及时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教学过程更趋完善,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做到评价的有效性呢?

(一)评价要有激励性

有一首儿歌唱得好,“假如爱我,你就夸夸我,假如爱我,你就抱抱我。”可见,有效评价对于孩子有多么重要。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要肯定孩子的优点。通常我们多采取赞赏、激励性的评价,这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上进心。但同样一个“好”字,可以说得平平淡淡,让人有勉强之嫌,也可以说得满怀激情,让人感受到是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友善的微笑,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受到期待的幸福。

我们班有个叫小洋的孩子,他整天傻傻的,连课堂作业也不做,我有点着急就把他妈妈叫来了解情况,他的妈妈一看就是那种善良老实的家庭妇女,还没等我开口,她就流下了眼泪,说:“老师,孩子带你麻烦了,我知道孩子成绩差,我也很着急,每天晚上我都看着做作业,我都快被他逼疯了,不信你看他的手,我气极了,就用针往他手上戳,可是不管用。”我把孩子的手抓过来看了看,惊呆了,孩子手上布满了伤疤。我是一名教师,同时我也是一位孩子的妈妈,我了解母亲的心。从此,没事的时候我总喜欢和小洋多说两句,写字的时候,就握着他的手师范写几个,当他模仿写对的时候,我会对他说:“你的字很漂亮,就是一个小书法家嘛!”每次听到表扬,他都会扬起得意的头。渐渐的孩子变开朗起来,看见他从学习的阴影中走出来,我为自己能帮助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而高兴。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动之以情,方可晓之以理。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也对教师的评价艺术和自身素质和教学机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教师评价语言应该灵活多样,随机应变,让学生爱听、想听、百听不厌。(二)评价要敢于批评

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一味的表扬,对学生错误的回答,一定要或委婉地,或直截了当地指出。但是,有时教师连错误的东西也不敢否定,似乎一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灵性与智慧,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其实,批评无禁区!教师的评价要做到表扬与批评相结合,鼓励优秀,指出不足,激励后进。课堂评价的功能不仅在于激励,更在于指明方向。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评价才是真正着眼于孩子的发展的,如果教师没有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就失去了一次“扬长避短”的机会。对于学生的优点,要加以肯定;对存在的问题,同样应以委婉的语气以建议形式提出,让学生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如,评价学生写字时,老师说:“ 你不但字写得好,而且坐姿、握笔姿势也很正确,大家向他学习!”“你的写字有了很大进步,但你的字如果能再写得大些,就更好了!”

这样的教学评价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暗示了教师对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激励学生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如果我们能够指明改进的方向和办法、措施,并鼓励他们努力去做,那么学生一定能在课堂评价中不断成长。

(三)评价语言要丰富

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如果能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语言的回旋余地就可超出简单的评语范畴,趋向更生动、更丰富的境地。而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运用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让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就拿读完课文后来讲,我总是这样来评价学生:“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念得好!”“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大受激励呢?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就这样形成了。

(四)巧妙运用体态语言

除了有声语言之外,教师还需要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当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行之有效的体态语言能体现出教师在评价时感情的投入,与学生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共振。

篇6: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字数:3816 来源: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3年7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说明了读书,读书就是要读,而且要细读、多读、反复读。即有多感多品,多悟多议,就能积累丰富知识,发展语感,增强体验与感悟,就能增强学而不厌的乐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童话故事等。只要有了老师的重点朗读指导和学生的反复诵读,涵意就在其中,学生就能感悟其意,记忆文章的内容靠读,领会其含意要细读,品赏其情感要精读。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在朗读实践中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

《最大的“书”》一课,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9课的一篇朗读课文,也是一篇人物对语,情感真挚而负有意趣的文章。我在教学时就改变了以前那种:“让学生读读重点句、段,找找重点词语的教学模式。”而是把重点放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反复朗读,又择重于读好文中的人物对话,学生很自然地就感悟了课文题目《最大的“书”是》什么书了,当老师一问,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书?是不是我们现在手上的书呀?孩子们都争着回答说:“是岩石,那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呀!不是我们手上的书”。所以,课题中的“书”字给加上了引号,说明了它不是真正的书。同时也就使学生了解了引号的作用和使用的方法。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这本最大的“书”中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人物对话的情趣,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大自然神奇的兴趣。我没有作过多的指导,而是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分组,分角色,读好文中人物的对话,还要读出人物对话中的疑问和感叹句的语气,再讨论汇报“书”中所包含的内容。

当在小组汇报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A:我读懂了“书”里的内容旨的是波浪的足迹,还有闪光、透明的矿物,还能看到大海变成了陆地。学生B:“书”的作用很大,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哪里藏着铁矿。学生C:川川听叔叔的介绍长大以后要好好读懂这本“书”做一名地质研究员,去探究,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奥妙。

学生在节 课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情感一触即发,学生的语言自然是真诚地流露,通过这样的朗读教学方式,学生不仅收获了朗读乐趣,也感悟了课文中人物对话的情趣,表现了文中川川小朋友的童趣和志向,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最大的“书”》指的是大自然那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知识,需要我们细细地观察,多多地去想,去探究,去发展其中的神奇奥秘,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如果在课堂上,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性的朗读,以读为本,做到有层次,有梯度的指导,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的情感不断地升华,在朗读的过程中充满着期望和探索,似乎前面有无限风光在招唤,激发学生学文朗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感悟文本内容,激发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积极性,乐于学习与探究,钻研与积累,才能实现学生的有效性学习梦,老师的有效性教学梦,提高教学质量梦。

论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王必健

贵州省安龙县栖凤五格小学(552400)

[摘要]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手段,教学中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将学生情感置于乐观的状态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情境教学;数学课堂;有效运用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学习知识的必要性,同时也真正地体会到“获得必需的数学”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就是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脱节,数学情境越接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就越显著。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探讨情境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所以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多给予机会让学生敢于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加减法估算,书中例题呈现的是学生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境。我把情境换成了我去商场购物的情境,电饭煲192元;落地扇219元,我提出“老师这两样东西大约要带多少钱?同学们算一算,好吗?”当时大部分学生不是喜欢第一种方法就是喜欢第二种方法。这时,平时回答问题比较个性的学生突然举手说:“老师,前面两种方案估算结果一个是400元,一个是410元,而买这两样东西准确的价钱是411元。老师,如果照这两个估算的结果带钱去购物是买不齐的。我去买过一些东西,如果买的东西是4元6角钱,妈妈就会让我带上5元钱,带的钱总是比买东西的钱多一些才好。我想老师除了买这两样东西外,坐车也要花钱,因此钱只能多带不能少带。所以,估算时就要把它们看成大一些的几百几十的数,就是把192元看成200元,219元看成220元,200+220=420元,老师你带420元才合理。”从这一个这么有道理的发言,我由衷地说:“这位小朋友真了不起,他不仅会估算,还会结合生活情况考虑数学问题,得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结果。”当时,我及时鼓励这位同学发言,从这发言中,说明了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能够不拘泥于他人的意见,结合实际,想出一种新的方法,做到既会思考又善于思考。

三、教师要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

《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与生活联系起来,走出数学课堂,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又同时让学生会把生活中的数学带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去,充分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在数学教学中十分关注数学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多了解和留意自己身边的数学。如教学“认识时间”,我让学生记下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与同伴对照,看谁的时间安排更合理,使学生明白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来自生活而用于生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感到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并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爱学;创设各种数学活动,让学生乐学;注重数学学法指导,让学生善学。教师只有给学生提供“多功能”的桥梁,适时为学生搭好“脚手架”,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郭家涛.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学苑教育.2010年01期

篇7: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技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一、引导学生与书籍合作

当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后,经过初步的阅读,他们会在对课文的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产生许多疑问,有些问题,例如生字词语的不理解,可以从课后的注释中得到解答,而有些问题却从课文中无法得到答案,面对这种情况,学生就需要去查阅资料,学会与课本之外的书籍进行合作,提取自己需要的资料,帮助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文时,学生不理解秦王为什么会以十五个城池的代价来换取和氏璧,击缶与鼓瑟如何能分出优劣?这些问题就需要去查阅相关书籍,通过查阅,学生知道了和氏璧的来历,缶与瑟雅俗之别,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再例如学习《古诗四首》时,为了理解每首古诗的含义,学生找到作者的其他作品、生活时代,体会其创作风格,找到同一类型诗作对比,进一步体会诗意,对于诗作的理解就更透彻了。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学生是主动的一方,他们主动搜集相关的资料,解答自己的疑惑,这种合作培养了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打破了以往学习中局限于课文内容的狭隘性,是今后学习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品质。

二、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

如果说在学生与书籍的合作中学生是主动的一方,书籍是较被动的,合作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那么,这里谈到的第二种合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合作,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和谐的基础之上。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1)第一个层面就是生生合作。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越来越多的遇到与人的交际、合作,怎样与人和谐的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生合作是一个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的途径。生生合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合作,交流有限的资料,丰富自己的资料库、知识库。例如在学习《林海》一文时,有的学生搜集了老舍先生的有关资料,有的学生搜集了有关兴安岭的资料,如物产、地理、地貌、历史和现状,还有的学生搜集了文章的出处(原文),通过生生交流,三种不同方面的资料汇集在一起,使每个人的资料更全面了,更全面地去了解课文。生生合作的目的,还在于交流不同的看法、认识,最后达成共识,或是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还以《林海》一文为例,老舍先生对于岭有这样一句描写:“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让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在小组学习中,不少组对这句话进行了分析理解,有的人认为通过一个“点”字写出了岭的温柔;有的人认为写出了岭的千姿百态;还有人认为写出了岭的连绵起伏,为林海的“海”字做了铺垫。通过交流讨论,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同时也领悟了老舍先生深厚的艺术功力。并达到了生生合作的第三个目的: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加以分析、整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一个人想取得长足的进步所必需的人格素质。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还可以表现在师生合作关系上。在合作中,教师既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也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参与者,是一个合作与交流的促进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于,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预习,通过自学初步感知课文。在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时,我走到学生中,无意间听到这样一个问题:“军需处长怎么样也是一个官,怎么可能将军会认不出他。”顿时我有了感触:事先我都没有注意到这点,学生比我观察地仔细。后来我就加入到这组同学当中,跟他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最后在文中找到答案,“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是积雪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一时之间将军没能认出来。在师生合作中,让学生更多的体会到尊重与信任,树立自信,并把这份信任与尊重带到生活中,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三、培养学生与社会、与自然的合作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开展课外的语文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以外更广阔的空间里与社会、与自然合作,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使语文能力得到无限制地发展。

现行语文教材中介绍祖国风景名胜的文章也很多,如《鼎湖山听泉》、《迷人的张家界》、《松坊溪的冬天》、《林海》、《草原》等,我有机地将这些文章结合在一起,开展了以《江山如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们到自然中去寻找,去感受、去陶冶,再通过写写、唱唱、说说、画画等形式表达出心中对美丽祖国的赞美热爱之情。电脑深受学生喜爱,为此,我们开展了《走进电脑》的单元型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安排了电脑百科、网络新干线、网络迷人防上瘾等系列活动,学生们兴趣盎然,不亦乐乎。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里面有许多的学问值得学生去研究、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大自然中的一些有趣现象,日常生活中一些感兴趣的事物,身边人们议论的一些话题等,都可以作为学习、合作的内容。生活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兴奋点和悟出新的道理,教师可以不断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活动情境生成学习目标、生成活动主题、选择能满足学生亲历性学习需要的活动方式,使学习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篇8: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正确认识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怎么做才能让教学更有效? 从整体上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组成,即教学投入、教学结果以及教学体验。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且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就教学投入而言,主要指的是教与学的时间,包括了课堂教学时间以及课后学习时间;教学结果是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指的是学生经过教学所取得的进步与成绩,这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学有效性。从根本上来说,教学结果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成绩上,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教学结果表现的重要方面; 教学体验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感受,也就是伴随着教学活动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变化。教学体验在教学有效性评价中容易被忽视,但教学体验对于教学有效性来说却是有着重要的影响。子曰: 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因此,很多教师都会想尽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愉悦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教学体验可以说是教学有效性的灵魂,是确保学生保持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面。

正确认识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有效性的三个组成方面来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影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 以成绩论英雄

虽然教学结果是评价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指标,也是反映教学结果的主要形式。但从长远来看,教学投入与教学体验才是教学有效性的长期影响因素。一时的好成绩,并不能说明教学的有效性,加大教学时间投入可以提高教学结果,但却会大大降低教学体验。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最需要的是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我们有些教师一味的追求好的教学结果,采取一些不适宜的教学方法,以加大教学时间的投入以及降低教学体验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成绩,虽然在短期内会一些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其教学有效性反而会徘徊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2. 缺乏师生互动,教学不相长

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学生与教师的一种互动过程,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注意到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轻视了小学生的个体独立性,教师的“教”在教学过程中处在了绝对的中心位置,学生的“学”基本是在教师的既定步骤下完成的,这样的教学过程,其有效性往往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3. 不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对于学习兴趣,相信绝大多数教师都明白其重要性,也知道兴趣是一切学习取得成绩的有效催化。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教师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能够运用的方法与手段有限,效果也差强人意。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处于自发或是偶然触发的状态。教学过程缺少了学生学习兴趣这一基础,对于教学有效性来说,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4. 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不力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教师在其中无疑是处于主力位置。这其中,教师自身素质与能力对于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多数教师基于种种原因,在提升自身职业素质与能力方面略有不足。一些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生涯,往往能够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与理论,但在创新与推陈出新方面却显无力,未能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时代学生的变化特点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来说,也是不利的因素。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方法

在正确认识教学有效性内涵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方法与教学策略,可以很好的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有效性。

1. 在快乐中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教学体验

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应是小学阶段教学的核心与根本。对于提高教学有效性,快乐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有研究表明,在一个愉悦的氛围中,可以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对于孩子们来说,一个愉悦快乐的学习氛围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注重孩子的学习体验,采用多种方法与手段来给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体验,对于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注重教学体验是双向互动的,可以采用的方法也很多,如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探究教学等,无论是何种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体验,根据学生的体验来不断修正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 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小学阶段,要紧抓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根据小学生受听故事的特点,可以将一些知识点融入到相关的故事当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 根据小孩子爱表现,争强好胜的特点,可以适当采用猜谜语的形式来进行生字生词的教学,也可以有效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作为教师来说,要善于发掘,善于利用,善于总结,只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3.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备有别于他人的特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有效性。作为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运用赏识和激励教育原则去挖掘每一个孩子潜在的智能,学生只有在公平对待中才能增强自信心,才能有成就感,才能具有充分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篇9: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第一课时应当如何上,如何提高它的有效性呢?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思考及实践,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有了下面一些想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篇课文的引入教学具有艺术性,好的引入能让学生“入境始亲”。学生在最初接触阅读材料时,教师需要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阅读状态,带入相应的课文情境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这就要看老师如何导入一堂课了。初读导入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音乐导入,可以用师生的问答导入,可以用一段电影剪辑导入,也可以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导入……不管怎样,一上去就要抓住学生的心,在形式上吸引学生,在情感上震撼学生,在心灵上呼唤学生,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融入课堂中来,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识字学词,落实目标

学习生字生词,落实识字任务,完成生字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点,我们要舍得拿出一定的时间,把识字教学抓细抓实。当然各学段识字、写字教学的侧重点都应不同。但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生字生词进行有重点、有取舍地巧妙教学,不要面面俱到,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有趣的氛围中识字学词,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教学目标。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不读通不开讲”,说的就是语文教学首先要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而“读通”就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应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来朗读课文,让他们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在初读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引导学生在读中动笔,画出生字生词、难读句段,并在难点处回读、反复读、示范读等,以期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

所有语文特级教师都非常重视第一课时的初读环节。我们听特级教师上课,他们都会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时间很充分,还少不了点名让学生逐段逐段地朗读,检查读到位了没有,然后才开始课文的讲解。于永正老师就主张一篇课文首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出来。记得在第六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上,于永正老师示范了《给予树》一课,朗读课文贯穿于整个第一课时,于老师舍得花时间去指名读、齐读、范读,整堂课中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与指导处处可见,如:注意看老师读书时的表情,像说话一样读书,好书不厌百回读……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具有一定的语言美、思想美、情感美,就像一朵花,整体观赏十分美丽,一旦把花瓣、花蕊、花托都撕开,就会失去花朵的美丽。同样,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感知把握,才能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感悟课文的能力。给学生充分的初读课文的时间,然后点名让学生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在学生讲得不完整、不简练时,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将课文概括完整。

四、抓住重点,精读感悟

有些教师认为,第一课时教学不能对课文进行精读感悟。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认为应该根据不同教材、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以及课时划分和课时目标来确定,适当地进行精读感悟训练。在进行精读感悟时,老师要抓住课文的重点,找到能统领课文的关键问题,让学生去感悟,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工作。

五、设置悬念,阅读期待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以此来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蓄足气势,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样的第一课时教学是成功的?我想,如果它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读通了课文,真正训练了学生的写字水平,那么我觉得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成功了。

篇10: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有效性学习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学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它完全尊崇学生学习自主性,有助于转变传统课堂各种弊病,但同时又出于自身灵活多样、不易驾驭让不少教师想说做好不容易。在阅读具体实施中,倘若可以精心筹备,创建有效性的必要条件,落实进程使研究充分、深入,教师在教学中实行艺术指导,客观认识有效性功效,不断提高实效性的实施,使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语文讨论有效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采取有效教学途径让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进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层面获取进步和发展,让语文品质得到提高,并亲历学习进程和掌握学习方法。要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教师在看准三维教学目的前提下,定要在有效教学途径上下足功力。

1.读练结合,提升潜质,推动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

很多年来,语文课主要任务就是训练思维、语言(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和语言潜质在儿童时期奠定基础是非常主要的。倘若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感悟、人文、一读到底、一味探究,倘若学生听说读写潜质不通过,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没有价值。所以,语文课应把练放在首要地位。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和练综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结合,才可以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语言运用潜质、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升,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扎实有效。

2.巧用评价,激活课堂,推动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在逐渐由单一教师评价向多元评价变化,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身为教师要紧抓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运用文本内容实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情绪,创造一种美妙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形式真正发挥独有特色,使被评价的学生均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均能提升学习兴趣,均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3.引趣激兴,创设情境,推动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

3.1实体情境

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特别适用在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的《要下雨了》,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观察“鱼出水面,燕子低飞”这些自然现象,掌握下雨前动物的特征;又如《找春天》、《秋天的图画》、《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3.2模拟情境

教师依照讲解需要,可运用电教方式,如放幻灯片和录音带,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受;或出示有关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依照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实行表演,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升教学成效。如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发挥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小鱼在美丽大海中畅游,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引出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方式,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让人身临其境,引起学生学习乐趣,并为学生理解指出有力证明。

3.3语感情境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体,老师有声有色的语言感染也是创设情境的良好形式。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中,当公鸡图象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语言加以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大公鸡,它红红的冠子,漂亮华丽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更能充分感受公鸡的美丽。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育学生准确而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3.4想象情境

运用扩散思维方式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心理,关注人物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中,学到小男孩捡鱼这一片段时,采取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他在捡鱼扔鱼进程中遇到困难,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鱼着想,为小男孩着想。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整个课堂的学生始终以饱满情绪参与学习,提升其教学效率。

4.有效提问,感悟文本,推动整体语文教学有效性提升

4.1抓主题提问,激发学生学习趣味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必不可少的有机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情感。导课方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励学生研究愿望。可运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主题巧设问题。比如:《玩出了名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等,都能够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励学生阅读趣味,引发学生阅读期望,为学生进入文本打下良好情感基础。

4.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有位特级教师曾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根本单位,词语学习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尤其是对课文中关键词、难懂词语,更需要不惜时间深入了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让词义理解得更加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为深入。

4.3抓主要线索提问,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中,指出了自主学习,我们需要注重培育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推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进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本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文本教学时,教师倘若

抓住主要线索教学,通常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有效性的高低决定在三维目标落实状况上。而三维立体课堂能否和谐开展,三维目的能否能落实,决定在所有教师对它的认知深入程度上,决定在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整合和运用上。本文所涉及的一些有关认知和教学方式也只是归纳、提炼了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但还不成熟,仍需所有教师在今后教学实践中共同探索,使其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上一篇:司法局开展打击两抢一盗犯罪斗争实施方案下一篇:参考民主评议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