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管理模式浅析

2024-05-18

循环经济管理模式浅析(共8篇)

篇1:循环经济管理模式浅析

循环经济管理模式浅析

摘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并成为一种经济管理新范式。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理念倡导、局部试验示范后正逐步走向全面探索实践的重要转折阶段。在这一发展的关键节点,迫切需要把握好循环经济概念界定、发展现状和该特殊阶段的循环经济管理模式。只有全面分析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外延,透析其发展的现状,才能为现今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研究提供清晰的思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管理模式;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概念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Spaceship Economy)理论,但最先明确提出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的却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20世纪90年代末,循环经济概念和理论开始进入中国并开始广为使用,国内学者在对循环经济概念进行界定时,由于其各自立场和认知的差别,所给出的定义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清华大学法学院环境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明远将循环经济的概念界定如下: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而言的,是建立在生态学规律之上的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特别是物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避免、减少、再利用、资源化、热回收、无害化处置作为处理废弃物的先后次序,构造上高度接近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闭路循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解决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1]。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之前为理念倡导阶段,—为国家决策阶段,至今为全面试点示范阶段。循环经济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变革,其观念已经在企业、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深入人心,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同时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走的是试点示范模式,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区域发展生态工业园,社会走循环型社会的模式,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虽然中国循环经济在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对所处工业发展特定阶段认知不清

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盲目进行跨越式发展,盲目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没有认清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就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而言,不可能用高新技术产业来代替传统产业,因为经济主体需求增长最快的是重化工产业,是传统产业,因此只能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那么跨越式发展要用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而不是跨越产业结构发展的特殊阶段。

2.认识不深入,一刀切,把循环经济泛化

对循环经济内涵外延的理解片面不准,或将循环经济简单化为废弃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与污染防治,或把循环经济外延无限扩大,等同可持续发展概念。没有从区域产业系统大的层面,从国家安全和长远竞争力高度去理解把握。

3.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相应监督体系

中国现有的循环经济立法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国家扶持和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相关配套标准政策也不健全,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和供求关系,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部分产业政策也在不少方面制约其发展。

4.技术支撑乏力

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研究为基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的研发比较滞后,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少有突破,先进适用的循环技术推广明显乏力。

5.消费领域发展滞后

现阶段,社会对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在消费领域却存在很多问题。许多消费文化、价值观念都带有很强的物质享乐主义和不可持续消费的特征,各种资源能源浪费现象司空见惯。

三、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研究

1.明确发展阶段,发展有中国特色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的概念是从国外舶来的,但其提出的背景不同。中国的循环经济是在资源短缺瓶颈和环境日益恶化的条件下提出的,然而在是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经历了长时间的环境治理阶段,为适应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的高层次要求。片面理解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理解简单化或者泛化都与中国资源高度短缺、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相悖,不仅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且在实践中不具备可操作性。

笔者认为,一定要明确各自发展阶段的不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首先,不能照搬工业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循环社会的观念和做法,避免走极端主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应当按照现今工业发展的特殊阶段实行有针对性的发展,应该是一种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减量化技术节约资源、减轻污染负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解决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2]。

2.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及其监督体系

首先,要构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立法体系是推进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没有法律强力支撑,很难提高资源利用价值。立法体系可以参照日本,从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项法三个层面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3]。

其次,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监督管理体系。对循环经济工作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监督,通过提出各种形式的意见和建议使循环经济工作不断持续改进、完善提高。尤其是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利用市场机制,以市场为驱动力,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自觉节能的机制,使企业自觉“循环”起来。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成本和价格是摆在面前的两大鸿沟,因此,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当前还没有市场竞争上的优势,这就需要国家政策扶持。这就决定了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在相当一个时期内都将是政策性产业,需要适宜的政策培育环境,才能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形成循环经济自身的良性循环。

因此应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政策,强化政策激励措施:包括建立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制定实施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扶持政策以及相应的价格、收费和押金制度,并对科技创新给予财政支持。

4.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关注静脉行业

技术创新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技术基础,为循环经济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中国应该通过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使中国循环经济有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通过对经济系统的物流和能流分析,设计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路径,建设高新技术生态园,降低生产和消费两大领域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4]。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要关注静脉产业,一定要鼓励技术创新,否则会带来更多的污染,与循环经济的初衷背离,因此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来规范静脉产业发展。

5.倡导全民参与,生产和消费双管齐下

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两个领域,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完整意义的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在消费领域主要是发展绿色消费和改变生活方式及行为,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 [4]。因此应倡导全面参与,使循环经济在生产和消费领域齐头并进。

四、结论

循环经济是解决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短缺、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通过研究循环经济管理模式,推进循环经济稳步发展,是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系列重大资源、环境和经济问题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明远.“循环经济”概念辨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6):13-18.

[2] 冯志浚.循环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

[3] 杨卫东.论化工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对策[J].物流经济,,(3):36-37.

[4] 任勇.循环经济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定位、模式与方法探讨[J].国外城市规划,2005,(20):1-5.

篇2:循环经济管理模式浅析

浅析新疆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在对循环经济特征及新疆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论述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新疆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作 者:张鹏 魏邦亿 ZHANG Peng WEI Bang-yi 作者单位: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11刊 名:新疆环境保护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XINJIANG年,卷(期):200830(3)分类号:X196关键词:新疆 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 措施

篇3:株冶循环经济生产运营管理浅析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产运营,铅锌冶炼,可持续发展

铅锌冶炼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之一, 在其传统生产模式中, 资源消耗大, 能源消耗高, 环境污染严重, 这与建设两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格格不入。如何改变铅锌冶炼企业单一的末端污染治理模式,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实行工业污染的全程控制, 实现铅锌冶炼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我国发展产业循环经济的十分重要课题。

一、生产运营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株冶地处环境容量基本饱和的“长株潭”融城规划中心地带的株洲市清水塘地区, 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典型的铅锌冶炼龙头企业。最近几年, 株冶的产品产量节节高升, 2006年, 铅锌产品产量合计45.3吨, 2007年达到50.9吨, 2008年49.21吨, 2009年54.3吨, 销售收入也是快速增长, 2006年一举突破百亿大关, 成为株洲市第一家销售收入超百亿的企业。

但是, 株冶的销售利润率并没有随着产量规模的增加而增长, 相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见表1) 。经过深入的调查分析, 得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该公司在生产运营管理理念、生产运营管理指标体系和生产工艺等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

1、生产运营管理理念方面

长期以来, 株冶的生产运营理念片面追求产品产量。对超产能部分的产量产生的边际收益关注过小。系统的产量超过设计产能后, 部分技术经济指标下降, 如浸出率、回收率等, 同时消耗指标增加, 造成单位成本增加, 最终影响企业的利润。同时, 因为产量不断扩充后, 造成渣料的处理能力与产出的渣料量不匹配, 造成了浸出渣、中和渣、氧化锌浸出渣等不能处理完, 从而造成了渣料的积压, 使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重金属离子流失, 而且还是环保隐患, 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相违背。

2、生产运营管理指标体系方面

为了加强成本管理, 制定了详细的成本考核体系。但是, 成本核算体系是根据往年的额度采取“一刀切”来确定下一年的指标, 同时, 工序的生产成本都是根据历年的成本折算成吨析出锌的成本, 导致了有些工序, 生产越多, 吨析出锌成本越高, 奖金越少等怪现象。因此, 考核指标的制定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其次, 技术经济指标体考核体系与成本考核体系没有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指标进行综合考虑, 影响公司的效益和公司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循环, 不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

3、生产工艺方面

株冶铅锌生产采用的工艺仍属于主流传统工艺, 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特点, 在环境压力与资源制约日益严峻的情况下, 以下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1) 高排污生产与外部环境压力的矛盾。株冶作为传统的铅锌冶炼企业, 具有高排污的特点。但该公司又处于环境容量基本饱和的株洲市清水塘地区, 是“长株潭”融城规划的中心地带, 环境压力十分巨大。

(2) 资源浪费与资源短缺的矛盾。作为大型的铅锌冶炼企业, 株冶上游没有任何矿山资源可言, 资源短缺制约了株冶的发展, 影响了其获利能力。另一方面, 株冶对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在金属回收水平、资源再利用水平、能耗水平等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如株冶采用回转挥发窑处理锌浸出渣后, 产出的窑渣中含有很多有价金属元素, 如:铟、金、银、铜、铁等。该窑渣无法进行再回收处理, 只能进行低价外销, 造成资源浪费。株冶部分金属回收率及能耗指标与国外先进企业对比如表2:

(3) 工艺劣势与铅锌联合冶炼优势的矛盾。作为国内铅锌联合冶炼的代表企业, 株冶本应在铅锌联合冶炼所特有的工艺流程一体化、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但株冶传统落后的工艺环节使这一优势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主要表现在:锌浸出渣处理工艺落后, 金属回收水平低、部分有价金属不能得到回收。在烧结—鼓风炉炼铅工艺方面, 存在现场环境差, 能耗高, 烟气制酸成本高, 对锌系统的二次物料处理能力非常有限, 无法充分发挥铅锌联合冶炼的优势等缺点。

总之, 株冶目前采用的铅锌主流工艺从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循环经济的要求。

二、循环经济理念下株冶生产运营管理的改进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1、循环经济模式下株冶生产运营管理的原则

株冶要依据循环经济原理, 使能源和资源得到梯级使用, 提高利用效率, 节约企业成本, 实现经济效益, 而且使污染物在企业内部得到尽可能消化, 减少其进入环境的量, 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

循环经济模式下, 株冶的生产运营总体原则是依靠工艺升级, 建立铅锌联合冶炼整体化工艺流程, 利用锌系统处理铅系统产生的二次物料, 铅系统处理锌系统产生的二次物料, 使物料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循环利用, 铅、锌系统最终只产生一种无害弃渣。通过技术创新, 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再上一个台阶, 实现废水零排放, SO2烟气全部制酸, 废气减量达标排放的目标, 从而实现株冶可持续发展。铅锌系统之间的物料流转图如下 (图1) :

2、优化现有锌系统生产运营管理

株冶循环经济的第一步, 是引进奥托昆普常压富氧直接浸出搭配处理锌浸出渣炼锌, 实现浸出渣减量化, 由于株冶循环经济常压富氧直接浸出系统与锌II系统完全融合在一起, 打破现有系统的生产平衡和传统意义上的锌Ⅰ、Ⅱ系统优势互补, 因此如何结合现有系统的生产管理, 对循环经济常压富氧直接浸出系统生产管理进行优化有着重大的意义。具体来说, 首先, 优化砷盐净化工艺技术条件的控制, 稳定砷盐净化生产, 制定砷盐净化工序的生产应急预案——砷盐净化与锑盐净化联合开车, 提升系统的产能。其次, 对直接浸出系统将二段逆流开车改为顺流开车, 并制定直接浸出与浸虑工序生产衔接的方案, 使老浸出系统的中性底流搭配进入直浸系统, 减少产出的渣量。

3、加大铅生产渣料的处理

加大氧化锌浸出铅渣的处理力度, 减少铅精矿的采购量。通过加强矿仓的物料管理, 制定《加大渣料处理的管理规定》, 规范大、小配料的管理和操作, 持续开展烧结优化活动, 以促进烧结机床能力和结块率的提高, 合理选择鼓风炉渣型, 加强富氧的运行和维护, 以保证多搭配渣料。

结合株冶的实际情况, 采用直接炼铅的技术, 应用目前世界上铅锌界盛行的基夫赛特直接炼铅法实施一步炼铅。基夫赛特法不仅能搭配处理浸出渣直接炼铅, 而且还可以处理锌精矿直接浸出项目产出的铅银渣以及硫精矿和高酸浸出渣 (代替燃料煤, 降低了煤的消耗) , 使炼锌系统产出的渣料在炼铅系统作为资源完全利用, 充分发挥铅锌联合冶炼企业的优势。

4、加强铅锌系统有价金属的综合回收

众所周知, 铅锌精矿中除了含有铅锌元素外, 另外还有许多重要的稀有贵重的金属元素伴生于铅锌矿中, 如金、银、铟、铜、镉、钴、锗、鉍、砷、锑、钯等稀有和贵重金属, 提高这些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的回收率, 将给公司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5、实现重金属废水资源化

铅锌冶炼的湿法企业, 重金属废水一直以来是人们特别是环保部门关注的焦点, 株冶也需要在围绕着废水的处理和排放做大量的工作。

首先, 要减少新水用量, 建立量化管理体系。采用奖优罚劣的方式使全体员工都参与到降低新水用量的活动中来。加强锌系统体积的预见性管理, 回收各类废水进系统, 将重金属元素直接回收进系统, 减少各工序点废水的外排量和废水的处理量。

其次, 对废水进行深度净化, 使其达到甚至超过生产水的标准。为此, 需要在实验室和半工业化已取得成功的基础上, 解决含汞污酸净化工艺和重金属废水处理工艺升级问题。在总废水处理现场开展废水膜处理工艺, 将膜处理后的净化水取代生产水进行循环使用, 争取株冶外排湘江实现废水零排放。

6、推进能源转换和梯级利用

株冶生产运营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冶金炉窑多的特点, 加强余热、余压综合利用。沸腾炉产出的余热蒸汽可通过热能梯级利用技术, 实现热、电、冷联产, 最大限度节约能源, 降低消耗。利用沸腾炉余热蒸汽进行发电, 经过发电后的余热, 再用于系统溶液的升温, 蒸汽的冷凝水用于溶解药剂的溶剂, 既节约新水, 又利用了冷凝水的余热。

同时, 建立能源转换和阶梯利用, 使余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指标。

三、结束语

株冶地处环境容量基本饱和的“长株潭”融城规划中心地带的株洲市清水塘地区, 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典型的铅锌冶炼龙头企业, 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 株冶公司需要完善现行生产运营管理体系方案, 使资源得到充分回收利用, 能源得到梯级使用, 提高利用效率, 节约企业成本, 实现经济效益, 而且使污染物在企业内部得到尽可能消化, 减少其进入环境的量,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使株冶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肖功明.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技术研发前景《中国有色冶金》-2007-06-15

[2]、丁国勇.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问题的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 2005.

[3]、赵树基.生产运营管理[M],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7.3.

[4]、王晶日.实现循环经济的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 第30卷, 总第121期, 2004年2月.

篇4:浅析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周口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辖八县一市一区,国土面积1.19万平方千米,人口1060万。周口是典型的农业大市,截至2012年年底,周口市耕地保有量85.41亿平方米,其中基本农田面积72.02亿平方米,仅农作物秸秆每年产就达100亿千克左右,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不但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市每年的农作物秸秆被用于饲草、积肥等,利用率约为23%。农林秸秆剩余总量约为68亿千克,相当于34亿多千克标准煤,这些秸秆一部分被直接还田,大部分被焚烧或废弃。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合理开发和节约,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不仅是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周口农村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问题,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结合周口实际,探索出了循环农业发展的好路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周口市应用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农业循环经济在生产过程中注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使用资源,强调清洁生产以及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

1.减量化生产形式。减量化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也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理念。减量化原则是我国目前共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理论思想,减量化生产形式要求节约资源与减少排放并重。减量化原则有两个方面的要求:源头控制或者输入端控制资源投入和消耗,控制的结果是减少资源消耗,节约资源;末端控制或者是输出端控制,控制的结果是减少废弃物生产和排放。对农业生产而言,减量化的关键内容包括对土地污染的减量、对塑料农业材料的减量等。目前全市每年的农作物秸秆被用于饲草、积肥等,利用率约为23%。农林秸秆剩余总量约为68亿千克,相当于34亿千克标准煤,这些秸秆一部分被直接还田,大部分被焚烧或废弃。我们算过一笔帐:如果把68亿千克农作物秸秆按60%青贮、氨化后喂牛羊,可减少粮食消耗近亿千克,可增加农民收入10多万元。如果再围绕我市的农产品、畜产品搞精深加工,办好近农龙头企业,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链,那样产生的效益就更大了。最近,我们正计划搞秸秆发电,利用剩余农林秸秆燃烧发电,再把秸秆灰作为肥料返回大田,实现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相反,如果秸秆不能得到综合利用,或焚烧,或丢弃,或任意堆放,不但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且将对大气、河流造成及其严重的污染。

2.生态保护模式。农业的循环经济发展要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循环经济利益的前提条件就是保证环境的整合。生态保护模式的基本内容包括治理污染和保护农业环境。治理污染的措施包括要对养殖业的大量粪便及废水进行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加快对太阳能、风能、小水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得农村的生活环境进入到完全的生态能源利用的环境之中。

近几年,我们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强化生态功能,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达到了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使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保护协调同步。

3.再循环链接模式。再循环链接模式是将传统的农业单项目生产方式转变为多项目的链接循环模式,通过这种循环俩实现生态养殖、循环种植,最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农业经济产业链条。例如:农作物秸秆喂牲畜——牲畜粪便变成沼气——沼气液还田施肥;猪粪高温发酵后的肥水养鱼——养过鱼的水浇灌农作物——农作物的秸秆再用来饲养牲畜……这是周口市部分农村一种反复循环、对资源再利用的典型的“循环经济”。周口市融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采用“微生物链”技术,开创三维高效生态养殖新路(三维生态技术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三者相互依存、共生共荣、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该公司将秸秆经过生产化转化为饲料喂养动物,动物所产生的粪便用来养殖蝇蛆和蚯蚓,蝇蛆蚯蚓转化成高档饲料蛋白,蝇蛆和蚯蚓粪便转化成有机肥返回大田,这样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链,通过物质的重复利用,使秸秆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沼气是利用作物秸秆资源的有效途径,其热能利用率比秸秆直接燃烧高3~4倍,沼肥肥效比秸秆直接还田提高1~1.5倍,秸秆燃气技术还可以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节约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农村卫生条件。目前,我们全市已建沼气池4000个,计划今年再建2400个,我市商水县固墙镇万头猪场的猪粪通过发酵池高温发酵后,产生有机物——引入养鱼池,猪粪中没有完全消化的食物可供鱼食用——鱼池的水产生大量微生物,是很好的蔬菜灌溉水源——蔬菜的根叶秆又可喂猪……由于很好地利用了相互循环的“生物链”,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使农产品符合无公害生产标准,质优价高。

4.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农户观念。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农户观念转变困难,加上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全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需要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宣传。宣传手段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对循环经济利益的宣传,宣传当前绿色环保农业产品的受欢迎程度,以及相关的经济利益,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产业模式的调整拥有了主观能动性。其次,应用政府人力宣传工具。政府部门要利用村官、村技术人员的作用,针对不同的村进行相应的技术宣传,从农户依赖的人力方面进行思想转变工作。当然,光有宣传是不够的,政府部门应该在资金、技术、后续销售等方面进行引导和保障。

总之,农业循环经济有着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根据循环农业的发展要求和技术特征,必须大力发展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环保技术和系统化技术等。积极推行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制定适应周口实际情况的农业技术战略,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等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传统意识,提高发展循环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共建周口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周口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篇5:浅析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规划与建设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突出地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杭州临江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为例,?述了循环经济产业园的规划建设背景和特点,同时对推动循环经济(静脉)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杭州临江;规划建设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等问题。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抓手,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突破口。

一、循环经济与静脉产业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式,我国的循环经济理念以4R体系为特征,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制造。强调在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进而实现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中,根据物质流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从原料的开采到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另一种则是从生产或消费后的废弃物排放到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分解分类及资源化或最终废弃处置的过程。仿照生物体内血液循环的概念,前者被称为动脉产业,后者被称为静脉产业。静脉产业是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对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循环经济产业园也称为静脉产业园,是指建立以静脉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园,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生活和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从而把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2006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了《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从经济发展、资源循环与利用、污染控制和园区管理四个方面对静脉产业园区建设标准进行了规范。目前,我国中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许多城市均建立了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或静脉产业园区。

二、杭州规划建设临江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的背景

1.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十二五”时期以来,国家相关部委先后组织开展了静脉类生态工业园示范、城市矿产基地示范、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等相关试点建设工作。同时,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生活垃圾、餐厨垃圾等各类城市固废处理的政策意见。

循环经济作为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已经成为共识,并作为新的环境理念和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静脉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新兴产业,将成为21世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国内许多城市已经意识到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的重要性,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在建的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静脉产业园区)达到27家,增长趋势明显。

浙江省是典型的“经济大省”和“资源小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能源资源需求刚性增长,废弃物产生量不断增加,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更为迫切,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2.提升垃圾处置能力的现实需要

根据杭州市城管委统计数据,杭州市区生活垃圾产生量经历了十年高增长。2006年―2015年,杭州市区(包括萧山、余杭)生活垃圾年均增长率高达9.01%。2015年市区收集处置生活垃圾量达341万吨,日均9343吨,其中最高日已达11305吨。

但是,杭州市区生活垃圾处置能力严重不足。现有滨江、乔司、仓前、萧山、外六工段和天子岭等6座垃圾处理设施设计处理能力仅为6321吨/日,但日处理量已超过7692吨/日。总体处置能力严重倒挂,面临着城市运营安全及环境风险问题。

按照杭州市“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的统筹思想,从大杭州的角度统筹规划垃圾、污泥等处置问题,建设临江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并纳入杭州环境卫生设施体系,配套建设4000吨/日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和4000吨/日的污泥处理项目后,可以有效保障“城市出口”运营安全,解决垃圾围城问题。

3.保障污泥等固废高效安全处置的需要

杭州市委市政府多次强调,要抓好污泥、生活垃圾、飞灰等“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工作。目前,杭州市城镇污水厂污泥处置对填埋、土地利用及建材利用有较大依赖,杭州城区54.7%的污泥难以达到彻底的处置。临江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包含4000吨/日污泥处理项目,于2015年开工建设,预计到2017年底基本完工投入运行,采用先进的“深度脱水+焚烧发电+烟气处理”工艺路线,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固体废弃物处置环保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城市固废资源化终端处置设施,将有效破解杭州市污泥处置难题,妥善解决污泥带来的环境影响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杭州临江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规划特点

1.产业园选址科学合理,具有区位优势

杭州临江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项目位于杭州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区外十五工段,规划选址于临江污水处理厂周边地块,总规划用地约4400亩。园区已建在建用地约1000亩,近期(2017-2020年)规划用地约800亩,远期(2020-2030年)规划用地约2600亩。

产业园选址远离城市中心区和居民点,距离大江东核心区13公里,北侧为钱塘江,南接绍兴滨海化工园区,距离西侧最近居民点距离为7公里,对周边居民影响微小。同时,产业园与周边基础设施交通联系便捷,交通区位良好。

2.产业园基础扎实,便于循环协同处置

园区以现有的临江污水处理厂和在建的4000吨/日污泥处理项目为核心,原先已有污泥干化项目和飞灰处置项目,已初步形成循环产业园雏形,基础条件良好。产业园近期规划建设生活垃圾处理、餐厨垃圾处理、医疗垃圾处理、飞灰处理、危废处理等环境项目和科研办公中心等配套设施,远期规划建设废旧物资处理、建筑垃圾处理、汽车拆解等项目,可以真正实现废弃物协同处置、资源综合利用。

临江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将以循环经济产业为功能主体,以突出的自然生态环境为特色,致力于打造综合型、生态型、开放型的国家级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建成后,不仅能有效处理萧山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污染物,还将辐射杭州市域,一揽子解决杭州市污泥、垃圾、飞灰、危废等协同处置问题。

2016年9月,依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杭州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规划的批复》,未来杭州市固废处理将形成“三园、三厂、多点”的总体设施布局,正式明确了临江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的选址及规划功能定位。目前,杭州临江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规划方案已进入公示审批环节,2017年即将启动实质性建设。

四、关于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发展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资源与环境问题越发重视,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大力开展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建设,将成为我国各大城市进行废弃物处理处置、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浙江省、杭州市在今后推动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当前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不足、缺乏统一规划、法律政策不完善、回收网络不健全、技术支撑不力等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提高认识,制定科学统一的规划

通过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环保意识,使其主动参与资源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全面规划省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静脉产业发展规划,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制度政策保障

总的来说,浙江省循环经济(静脉)产业的发展尚在初级阶段,政府要加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政策,明确相关主体的“责、权、利”关系,从管理体制、税费政策、准入制度、回收体系等方面进行规范。同时,建立并完善政策促进体系,政府要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对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发展给予支持。

3.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加快技术开发创新

浙江省应当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增加研发投入,建立多层次、多类别的研发机构,包括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多元一体化的技术开发创新团队。重点针对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对特定类型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的技术等开展研究,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为循环经济(静脉)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篇6: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所以其人均占有量相对较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资源开发能力的不断增大,由于在使用过程中不注重节约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面临着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循环经济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极大程度地减轻了资源供给压力,有效地缓解了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

1.2有利于保护地球环境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而且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在日益加深。环境问题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关注的重点问题。循环经济的提出能够从根本上缓解环境污染问题,有效地降低了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不良影响,从而保证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和谐发展。

1.3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在于降低投入,减少生产生成,从而保证产出最大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资源在产出率、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较大。循环经济能够保证低投入,同时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使资源能够尽量发挥出其最大的使用价值,尽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增强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1.4有利于经济的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循环经济更注重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于循环经济污染少、效益高、资源再生利用率高,它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2构建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的建议

2.1不断完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为了保证循环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规为依据,所以要对与其相关的法律规章进行不断的完善,构建健全的循环经济体系,使其在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达到对企业行为进行规范的目的。可以通过加大废弃称排放收费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监管水平等手段,使企业在发展过程能够自觉坚持以低投入、加强环境保护、资源再生利用为前提,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国家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还有昨于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2.2构建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是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做到低投入、零污染、提高资源的再生利用率,这些都是需要通过较高的技术作保障的,所以需要提高技术的创新力度,同时要注意开发共性与实用性技术,最终构建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支撑体系。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要大开发与循环利用和能源节约方面相关的关键技术。在资源节约方面要加强废物回收利用、替代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方面技术的开发工作,使循环经济理念渗透于企业的计划、生产、运用和管理一系列过程之中,交将其纳入到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之中,加大力度去开发污染少、经济效益好、低消耗的共性技术。同时为了提高产品的使用期限,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还在不断探索不同企业间产品间的链接技术、加大生态工业园区设计技术的研发力度,以实现资源合理、充分的利用,有利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利用有效的经济发展激励机制

篇7:循环经济村发展模式研究

运用循环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对一个行政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科学安排农、工、商、建、运和农业系统内部的农、林、牧、渔、副的发展比例,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作 者:李琦 陈宏观 作者单位:李琦(盐城市环境保护局,江苏,盐城,224001)

陈宏观(东台市环境保护局,江苏,东台,224200)

篇8:浅析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河南省农业资源极为紧缺, 农业生态环境呈现出逐步恶化的趋势, 农业发展基础处于劣势。与全国人均土地水平相比, 河南省仅为其25%, 为2.58亩;与全国人均耕地水平相比, 河南省仅为其80%, 为1.24亩;与全国人均水资源水平相比, 河南省仅为其20%, 为440m3。除此之外, 因河南省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较为滞后,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难度较大。在人口与需求增长不断加大的情况下, 农业资源等严重不足现象愈加凸显。针对上述问题, 国家农业部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的“十大行动”,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其一。

农村人口在河南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多, 目前, 面临着广大农民如何及时达到全面小康的现实问题。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 可对河南省传统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可对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有效保护, 能够以健康、绿色及有机的形式, 全面提升农业产品竞争力, 进而在资源、环境与市场三方面达到最佳效果。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为科学发展观, 在该经济发展模式中以人为本, 可统筹处理农业资源利用、保护环境及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 把农业经济活动进行有机经济循环发展链条的构建, 是生产消费环节达到资源最大限度利用的目的。作为中原腹地, 河南省是十三大农业核心产区的主要构成部分, 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目前还位于模式探讨环节, 作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如何选择其发展模式, 如何确定发展推进机制等都需进一步探讨。

二、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 农资减量化模式

作为国家农业生产大省, 河南省为保证粮食产量, 每年都有大量农业资源投入, 此类投入较高的生产模式将对农地产出效率造成极大的影响。如2013年全省农用化肥折纯使用量为5, 742, 280吨, 农用地膜使用量为43, 827吨, 农药使用量则为106, 345吨。为实现农业资源节约, 要求必须将这种生产模式加以改变, 如在农业生产环节进行种植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 将不可再生资源的一次性投入量尽可能降低, 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物资消耗最大限度降低的目的。农业用水方面, 应以节约为原则, 在灌溉效率不降低的基础上, 可选取喷灌、滴灌等方式进行灌溉, 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 此方式可大幅度降低农业用水量;农药化肥方面, 应充分意识到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的重要性, 利用有机肥提升的途径, 对土壤肥力、培育能力进行全面提升, 且选取生物农药、生物法对病虫害加以控制。

(二) 生态农业模式

河南省主要推行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为两种, 如林牧业循环模式、农业生态旅游循环模式。丘陵区可选取林牧业循环模式, 其程序为将果树、或其他适应性树种种植于没有开垦的荒地, 牧草则可种植于树林下方, 则牛、羊等食草类畜牧动物可散养于牧草种植区域, 而果树的养料可来源于畜牧动物的粪便, 收割牧草后部分用于动物饲料, 其他可在林间搭棚种菇, 这样可对土地温度、湿度及肥力进行有效提升, 进而对树木生长产生促进作用。收完一茬菇后, 其培养基将成为良好的有机肥, 进而呈现出“林———草———牧———菌——肥”的生产模式。如西峡县, 在对其山区面积优势充分利用的基础上, 以“果———药———菌”为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是全国著名的科技兴林示范县。在城乡结合部可选取以旅游为主的农业生态旅游循环模式, 其通过规模较大的农业观光园形式, 进行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 主要包含果树、蔬菜、养殖等。按照季节变化、消费需求等, 进行采摘园主题的确定及开设。

三、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措施

(一) 加大政府管理力度

作为主管部门, 政府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 应将其引导、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首先, 应加大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不仅要做好领导培养工作, 还需在农民群众内灌输农业循环经济观念, 达到广泛认同、充分了解的目的。行动方面, 政府应先对部分人先进行扶持, 达到示范带头作用。其次, 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方面, 应加快制定速度。为实现农业循环经济长远发展, 应确保其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政府在此环节应做好立法工作, 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 进一步激发农民实践农业循环经济的热情, 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添力量。

(二) 提高科技含量

作为一种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密不可分。在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应用中, 部分模式较为简单, 此时通过开发与研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技术, 可建立“三级” (省、市、乡) 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服务系统, 利用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最大限度提升农业循环经济所有阶段的利用效率, 从而为进一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三) 新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

目前, 河南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为发展类型的单一。如农业循环往往利用沼气或将沼气转化为能量等得以实现, 在现代化农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 这种简单、家庭式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要求在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 强化设计、开发农业产业链工作, 从单向单环式转变为单向多环式, 也可单向多环式有机结合多项循环式, 尤其是河南几家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将其示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利用新模式最大限度地使用资源与能源, 并在经济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下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

(四) 明晰土地产权

作为农民生产生活的资料, 土地应具备完善的土地制度, 只有确保土地制度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等, 才能促进农业生产尤其是农业循环经济生产。针对土地所有权, 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做好农民集体土地登记工作, 并将成员选取出现的监督机构设置到集体组织内, 避免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现象出现。

(五) 调整产业结构

三大产业在河南省经济发展中, 其所占比例各不相同, 由下图得出, 河南省三大产业在1994年到2014年20年间“二三一”一直为其产业结构分布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 呈现出下降趋势的为第一产业, 即农业。在农业产业内部粮食所占比例为67.2%, 经济作物所占比例为32.8%。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 在调整三大产业布局结构的同时, 还需对其内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结构进行适当调整。要选取先进的科技促进农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业内外部比重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 将大大提升农产品产量, 保护生态环境。笔者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 对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进行分析, 使各县市相关部门与农民以自身利益的角度, 对了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益处, 对其主动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进一步推广农业循环经济, 实现河南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丽.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 2010.

[2]杨乐.基于低碳—循环农业理念的生态农林园规划研究——以河南佳多琵琶寺生态农林园为例[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

[3]高照军, 崔成镇, 郝运鹏.国外农业现代化模式对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启示[J].现代农业科学, 2012 (9) .

[4]魏丹, 韩晓龙, 曹明宏.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评价及实证研究[J].价格月刊, 2011 (7) .

[5]王学珍, 王德霞, 成杰民.白塔镇农业循环经济基础评价和障碍度诊断[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2) .

上一篇:在大学里需要学到什么下一篇:通信施工规范日常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