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价格管理循环经济

2024-06-24

资源价格管理循环经济(精选十篇)

资源价格管理循环经济 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传统经济,区别,人力资源管理,挑战,战略,措施

一、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1. 在经济资源配置的优化机制方面

在传统经济中, 直接影响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是市场机制, 间接影响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是以政府制定的影响厂商和消费者行为的公共政策行为, 例如价格信号的调整和制定。

在循环经济发展中, 线索为物质的闭路循环的实现, 基本原则为节能、减排和物质循环, 范围为一定区域和行业, 内容为资源配置和组织产品生产, 目标位区域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在这种经济模式下, 统筹规划和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是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内在逻辑, 经济资源配置的手段以市场机制作为主要手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经济管理职能, 政府方面的力度将会不断增大, 甚至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内发展的作用是主导性的。

2. 在经济增长的方式和目标方面

在传统经济中, 以稀缺经济资源的消耗为基础的的陷阱增长模式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从而使经济系统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者的浮力和效用提高是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在此模式下的经济发展, 利润是生产者的目标、效用是消费者的目标、税收是政府的目标。也就是说这种经济增长是简单的、粗放的。在循环经济中,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的工业生态系统是其发展目标, 在增长方式上以质量型的价值增长代替了数量型的物质增长, 并且对以较少的物质消费获得较大的经济增长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以便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得到良好的实现。

综上所述, 在循环经济中, 从事经营活动的厂商所面临的战略环境发生了根本改变, 这主要从存在于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资源配置机制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和目标之中的本质差别表现出来。因而, 在循环经济中, 所指定的区域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须与循环经济本质特征相适应, 从而使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有效地推进。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循环经济的实施过程中将会面临的问题分析

在资源配置机制方面、经济增长方式方面、经济发展的目标方面,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都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 企业从事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战略环境将会在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受到全面的影响, 因而,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 将会面临众多不可知的问题。

1. 为了使废弃物品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得到控制, 我国制定和推

行了循环经济法, 并对公民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及再生产品的使用, 能源、水源、材料的节约进行了引导和鼓励。对于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行为, 公民有权进行举报;对于政府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 公民有权进行了解并提出建议和意见, 不仅使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资源节约意识不断得到提高, 还有利于对以可持续发展为内核的循环经济文化进行构建。

2. 在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后, 法律将会直接制约企业导向的产

品、所选择的生产工艺流程、排放和处理废物, 并对循环经济统计制度进行建立健全, 从而使资源消耗、废物的生产和综合利用的统计管理得到加强, 同时, 对主要的统计指标定期的公布向社会。此外, 国家或者行业将会政策性支持那些与国家循环经济政策相符合的企业公司, 从而使制度成本有效的得到降低。为了使企业人力资源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得到提高, 使环境保护意识得到提高, 必须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生产理念进行调整。

3. 在实施循环经济的区域范围之内, 将会逐步形成以物质闭路

循环为线索的产业链, 从而使产业中的下游企业的原材料以上游企业所排除的废物为主要来源, 企业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将来自于一种新型的体现循环经济内在逻辑的产业结构中, 从而使企业目标得以实现。在循环经济中, 技术指导和服务的作用主要由行业协会来承担。在制定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时,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进行范围的扩大。

4. 在国家相关政策鼓励下, 循环经济实施区域内, 关于循环经

济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将会逐步形成与完善, 以循环经济为中心的技术改造与开发项目将会优先得到有关部门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同时, 陈旧的技术和生产工艺将会被淘汰, 过时的技能将找不到用武之地。

循环经济实施区域内战略环境的变化, 意味着企业在制定战略层面的公司政策时需要审时度势, 因地制宜制定出与企业经营环境特征相匹配的战略计划及其实施方案。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职能中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 因此, 在循环经济实施区域或行业内的企业, 首先需要制定出与企业长期发展计划相吻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三、循环经济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探讨

从发展战略高度来看, 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是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循环经济系统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框架一方面需要与企业经营环境的特点相适应, 确保组织的发展战略与大力发展循环背景下国家及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同时需要切实提高企业作为组织系统的战略执行力。影响企业战略实施成功与否, 主要取决于5个重要的变量:组织结构;工作任务设计;人员的甄选;薪酬系统;信息及信息系统的类型。在这5个变量中, 人力资源管理对其中的3个变量负有直接责任:工作任务设计, 人员的甄选、培训和开发, 薪酬系统;同时还对组织结构、信息以及决策过程有直接影响。依据循环经济战略环境的特点, 围绕影响战略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 循环经济系统中的企业可以从公司层面、业务层面和职能层面制定如下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框架。

1. 制定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 同时也改变了企业原先的人力资源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的相对状况, 因此, 需要重新评价企业环境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 并依据组织所具有的经济资源的新特点, 制定出新的发展战略。

第一、为了与循环经济发展特点相适应, 以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为投资主体, 通过区域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循环经济实施区域内具有专用性特征的人力资源的存量, 提高实施区域内社会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 为企业引进专门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管理和技术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第二、以在循环经济系统中获得竞争优势为目的, 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循环经济型人力资本投资, 同时不断探索和完善企业创新机制, 鼓励提高企业资源循环和清洁生产方面的技术创新, 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从事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方面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准。

第三、及时定期组织员工培训, 提高员工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水准, 提高管理者驾驭循环经济的管理能力, 完善组织员工关于循环经济的知识结构, 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制定可以有效实施循环经济的公司政策和保证制度

保持企业公司政策与环境特点的一致性是提高企业战略实施效果的重要环节, 因此需要构建畅通的循环经济沟通渠道, 及时了解国家、行业关于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条例, 及时把握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动向, 及时收集组织内外关于循环经济创新的最新信息, 及时将组织内外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公司政策。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认为:企业的组织结构跟着战略走。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为实施特定的战略服务的, 也就是说为适应新的战略环境, 提高企业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运行效果, 需要积极推进传统经济系统下的组织结构向循环经济系统下的组织结构转变, 为执行循环经济系统下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创造条件, 同时强化管理者在组织变革中的协调职能。

第一、与企业外循环经济宣传教育相适应, 致力于循环经济文化建设, 培养员工社会责任感、资源节约意识、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创新精神。

第二、以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为导向, 调整原有组织结构:设置以循环经济下企业经营和管理职能为中心的专职的管理或协调部门, 其部门领导直接受总经理领导, 有权管理和协调组织内外影响循环经济效果的个人或组织行为。

第三、组建以团队为单位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组织, 鼓励和支持这些组织在循环经济方面的技术创新, 并致力于及时将这些创新成果转化为组织生产力。

3. 细化企业循环经济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与绩效考评制度

企业是构成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单位, 一个复杂社会系统的循环经济的有效实施, 依赖于企业作为一个微观系统的实际运行效率与效益, 因此, 与循环经济型城市或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相适应, 需要将循环经济型社会的评价指标转化为评价企业绩效的相关指标, 并量化这些指标体系, 从而构架一种新的评价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基本框架。

第一、构建与区域范围内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相对应的指标体系。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循环经济具有不同的指标体系, 企业可以因地制宜构建与循环经济实施区域内评价指标相对应的指标体系, 并以此作为制定企业发展规划和公司政策以及评价企业营运效果的重要指标。

第二、系统设计以循环经济为主线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在制定总的企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之后, 可以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 逐层分解总的指标体系, 并将各指标纳入原有的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考评体系之中, 通过构建系统的循环经济绩效考评指标, 提高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

4. 以循环经济绩效考评体系为依据设计全面的薪酬制度

为了对企业内从事循环经济研究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激励, 确保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持续进行, 需要设计全面的企业循环经济薪酬制度, 提高薪酬制度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协调和配置职能。

第一、将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纳入到企业薪酬管理的目标之中, 鼓励技术创新、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综合运用多种动力机制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运行效率与效益, 包括物质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 激励员工为提高循环经济效益做出贡献。

第二、建立与系统的绩效考评指标相对应的全面薪酬管理制度, 通过“立体”的薪酬设计, 提高薪酬制度的激励、协调和配置人力资源的效果。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直接贡献的员工, 可以通过同时提供内在和外在报酬的方式, 多方位、多层次地提高企业员工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四、结论

作为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 与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相比, 循环经济的发展有着本质的不同。循环经济实施区域和行业范围内的战略发展环境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改变, 所以, 企业目前的发展战略要以与环境特征相适应的战略的构建作为重点。但是, 在企业战略体系之中,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因而, 为了使企业持续竞争力得到提高, 使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促进, 从而使和谐社会得到构建, 必须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不断完善和系统化。由于实施企业循环经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 循环经济必须作为社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线, 必须使战略制定的一致性、战略实施的协调性、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完整性得到保持, 从而使战略的实施效果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管理世界, 2005 (7) :1-4

[2]韩玉堂: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从横, 2008 (10) :122

[3]李燕萍:人力资源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10) :90

[4]李焕荣 刘得格 沙琼: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内涵及构成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25 (12) :215-218

资源价格管理循环经济 篇2

《江西价格月刊----价格天地》2008年03期

尹力军 郝瑞彬王伟毅

一、矿产资源价格扭曲的原因

(一)计划经济体制大,政府长期实行“资源无价”政策

长期以来,矿产业行业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后,只是在投资方面作了拨改贷的改革,而矿产资源储量的取得仍然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审批制”办法。矿山企业获取经营权以后,除了缴纳少量的矿产资源税以外,基本上可以无偿使用矿产资源。因此,在矿产品定价时根本不考虑勘探成本问题。

20世纪80年代,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尽管政府也开始酝酿地勘成果、矿产资源有偿使用问题,但还主要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一直到1994年《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正式实施,才结束了地勘成果、矿产资源无偿使用的历史。当前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定得过低,相对于资源的价格几乎微不足道,如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率平均为1.18%,而国外与我国矿产资源性质基本相似的费率一般为2%~8%。相比之下,我国石油、天然气、黄金等矿种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更低,油气为1%,黄金为2%,远远低于国外水平,如美国为12.5%,澳大利亚为10%。这根本无法补偿矿产资源勘探成本,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收益更是无从谈起,直接导致了矿产资源价格偏低的现状。此外,我国稀有金属与国际差价较大,其中钼矿石的国内价格为31218.75元/吨,同期国际价格为78879.81元/吨,差价百分比达60%。

(二)存在对矿产资源提供者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我国很多重要矿产资源的价格由国家控制,通过国家定价和垄断经营的,矿产品价格被压低,造成上下游产品价格的剪刀差,降低了下游产业主要是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这一过程为国家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的资本积累,但同时也造成了矿产资源价格的长期扭曲。改革开放以来,商品价格逐渐放开,而矿产资源产品的价格放开被安排在了20世纪90年代末,并且一直进展缓慢,之所以这样,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理由就是“避免增加(下游产业的)企业负担”。事实上,政府对部分矿产品的价格控制一直存在,因此,改革开放至今,矿产资源产品的价格扭曲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三)矿产资源价格构成不合理

目前,矿产资源的价格并未反映其完全价值,并未包括其所有成本,这直接导致了矿产资源价格偏低。学术界关于矿产资源定价的方法很多(如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边际社会机会成本法等),但是,只有边际社会机会成本法能够真正反映利用一单位某种矿产资源的全部成本。边际社会成本等于边际私人成本和边际外部成本的总和。其中,矿产资源的边际私人成本也就是矿产资源的边际生产成本,而矿产资源的边际外部成本主要由两部分构成:边际使用者成本和边际环境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是现在使用资源而不是留给后代使用所产生的成本,它反映了矿产资源稀缺性对资源价格的影响。边际环境成本通常被用来代表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全部环境损失。

对矿产资源来说,其边际社会成本不仅包括了生产者收获资源所花费的生产成本,而且还包括了因资源利用对他人、社会、环境和未来造成的损失,反映了矿产资源效用和稀缺程度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矿产资源的边际社会成本从理论上反映了收获利用单位自然资源全社会所付出的全部代价。而边际使用者成本和边际环境成本在目前我国的自然资源价格体系中并没有得到反映,其结果必然是资源价格被严重扭曲。

总之,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价格体系,是一个不完全的资源价格体系,既没有反映矿产资源的供求和稀缺状况,也没有纳入企业本应承担的社会环境成本资源价格十分低廉。这必然导致我国在矿产资源供给日益紧张。如我国燃油税率是美国的1/10;汽油价格不到欧洲一些国家的一半;国内的焦炭价格比国际市场便宜50%。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的开采和消耗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3R”原则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减量化”(Re-duce)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再利用”(Re-use)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Re-cycle)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循环经济要求以“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污染治理模式,循环经济发展首先以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为目标,即以解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问题为目标。

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根本手段,它体现了节约资源、优化环境与提高经济效益的统一性,不仅能使企业获得更大、更长远的经济效益,而且能使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矿产资源价格扭曲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助长了矿山企业采厚弃薄、采富弃贫

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维持较高的资源价格可以促使企业节约资源投入,同时有利于提高资源开采程度和利用效率。相反,资源低价会刺激矿产开采企业顺应市场变化,采厚弃薄、采富弃贫。这是由资源产业的特点所决定:市场周期性波动,生产能力间歇性扩张或减少,也就是说矿产资源市场会产生非预期的供求波动;在一定时期内,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如地理环境、探明储量等,矿产资源存在刚性很强的供给能力上限,短期内扩大生产能力的可能性很小。就一个矿山来讲,从勘探、矿井开拓、采选矿设备采购、矿地的征用等初次投入较一般企业大,投产后的日常开采、选矿成本相对较小。另外,矿山企业在开采生产中,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易开采、高品质矿的开采成本当然要低于贫矿的开采成本,且收益较高,因此,一旦市场出现供过于求,企业为了在低价竞争中取胜,其本能反应就是增加产量,开采浅、易、富、近的矿产储量,以降低生产成本。这样的结果必然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循环经济“3R”原则中的(Re-duce)原则相违背,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导致矿山企业不注重技术进步,生产过程中资源破坏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某些矿产资源的价格正逐步走向市场化,如煤炭、石油价格基本与国际接轨。但是,在我国,企业获取这类资源的途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行政审批的方式,只有少部分是通过公开竞买的方式获取,因此,对前一类企业来讲其资源获取成本是很低的,如果其他条件相同,这类企业实际上就可以获取超额利润。一方面造成了我国矿业生产秩序混乱,破坏了公平竞争,同时也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注重技术进步和资源节约,其结果必然是大量生产、大量浪费、大量排放,造成严重的资源环境后果。而循环经济“3R”原则中(Re-duce)原则的要求是在经济目标一定的情况下使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排放尽可能少的废物,二者背道而驰,因此,矿产资源价格的扭曲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矿产资源价格扭曲(低价),导致了资源利用的低效率,违背了循环经济的(Re-duce)原则 目前,我国矿产资源的低价格与低效率利用并存。据统计,2003年我国GDP为1.4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的4%,但消耗的原油、原煤、铁矿石、氧化铝、水泥分别为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5%、40%;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不仅开采出的资源利用效率低,因为取得资源的费用低,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据测算,中国目前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仅为30%,乡镇煤矿仅为10%,共生、伴生矿的利用率只有20%左右,矿产总回收率只有30%,而国外先进水平都在50%以上。我国铜、铅、锌伴生金属冶炼回收率仅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煤系共生、伴生20多种矿产,绝大多数没有利用。这就是目前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高投入,低利用,高排放”的生产模式,它导致了共生、伴生矿的大量浪费,而不注意节约资源,与循环经济“3R”原则中的(Re-duce)原则相抵触,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使企业失去回收循环利用再生资源的动力

由于目前资源价格多数只考虑资源取得时所付出的代价,如矿产资源的开采费用以及其运输的费用等,没有反映资源的真实价值和环境损害成本,这导致了矿产资源价格偏低。同时,由于循环利用资源要付废弃物收集、运输、转化、供应的费用,这些费用均涉及到劳动力、机器设备、工艺技术、管理水平等因素,增加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的成本。这就是为什么现实经济生活中很多企业常常开采新鲜的矿石,而不去利用废旧原料用于生产,是因为企业回收利用废旧原料的成本要大于开采利用新鲜矿石的成本。

目前我国工业生产领域,废旧原料的回收利用状况令人担忧。2003年钢铁工业年废钢利用量为5800多万吨,占粗钢产量的比例为2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3%;在生铜产量93万吨,占铜产量的22%,而世界平均水平为37%,在生铅产量占铅产量58%以上,德国占62%,法国占98%,日本占64%,我国每年产生尾矿、赤泥等固体废弃物1亿多吨,目前只利用了1000多万吨,累计堆存量达20多亿吨,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我国有色金属生产节约的潜力巨大,此外,我国每年还有大量的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实现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矿产资源价格偏低,使企业失去了回收利用废旧原料的动力,因此,循环经济中(Re-use,Re-cycle)原则无法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五)致使矿区环境持续恶化,违背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

矿山企业在开采矿产资源时,不可避免地会破坏矿山环境。但是,矿山企业在开采矿产资源时,并没有将矿山环境资源纳入到企业运营成本中。事实上,矿山企业已经在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使用了矿山环境资源,从而产生了外部性问题。由于目前自然资源价格体系基本上没有计入环境成本,采矿企业“环境外部性”严重,造成多数矿区环境恶劣,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因采矿引起的塌陷180多处,塌陷坑1600多个,塌陷面积1150多平方公里。全国发生采矿塌陷灾害的城市近40个,造成严重破坏的25个。因露天采矿、开挖和各类废渣、废石、尾矿堆置等直接破坏与侵占土地面积约26.3万公顷。采矿破坏地下水均衡系统,导致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造成大面积漏斗。山西省因采煤造成了18个县26万人吃水困难,30万亩水田变成旱地,全省井泉减少达

3000多处。采矿在造成严重生态破坏的同时也给矿区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据调查,我国采矿企业排放的废水占工业废水的10%,采矿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占工业固体废弃物的80%。矿产资源低价使企业将采矿造成的环境成本转嫁给了社会,并未对矿区进行环境补偿,这与循环经济的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目标相违背,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推进矿产资源价格改革,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定价中的作用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宏观调控必不可少,这是由我国的经济特征所决定。资源价格改革要发挥计划与市场的双重调节作用。如果矿产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过多地受到行政干预,价格杠杆将很难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要逐步全面放开政府对矿产资源的价格管制,这是完善矿产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前提。

我国长期以来通过“审批制”出让采矿权的弊端较为明显,企业获取资源的成本低,助长资源浪费,2002年11月18日,经过34轮竞拍,新疆广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4900万元拍得新疆托克逊县黑山煤矿20年的采矿权,这是全国首次以拍卖方式出让煤矿采矿权。但目前中国15万个矿山企业中,仅有2万个矿山企业是通过市场机制取得矿业权,其它均是通过行政方式取得。因此,要全面实行资源有偿取得的制度,企业只有通过公开的招投标程序,才能取得矿产资源的开采权,把采矿权招标与提高矿产资源税、改革矿产资源税征收办法结合起来,方能有效遏制住不少地方出现的私挖乱采、浪费资源等现象。

同时应注意,在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操作模式,让市场来为资源产品确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价格水平。

(二)完善矿产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关于如何在矿产品价格形成过程中体现边际使用者成本和边际环境成本,即在矿产品价格中体现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对环境的破坏,笔者认为,政府应以矿产资源税费改革为契机对目前的矿产资源税收体制进行调整:

1.对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根据中国的储量与使用量、全球储量与使用量的比例,以及现有可替代技术和产品的成熟程度,制订出不同税率的“矿产资源税”(不同于目前征收的矿产资源税)。这个“矿产资源税”的税率对不同的资源是不同的,即税率应该能够反映出不同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从而鼓励对自然资源的节约、替代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对储量征税按照企业分得的资源储量来征税或者根据矿产质量的不同和开采条件的变化,适时合理地调整使用税款,充分发挥资源税的调节作用,达到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减少浪费的目的。

资源价格管理循环经济 篇3

关键词:矿产资源;矿产资源资产;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Mineral Resources Assets Management Under Circular Economy

TAN Xu-hong , WANG Yan-yan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27,China)

Abstract: The restriction of resourc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bottleneck during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 better-off life society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asset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the paper provides some relevant measures to utilize mineral resources,develop circular economy,perfect capitalized management,realize fundamental change in economic growth pattern,alleviate contradiction of resources restriction essentially,improve qua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national economy,etc.

Key words:mineral resources;mineral resources assets;circular economy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我国80%以上的能源及工业原材料来自矿产资源,其总量位居世界第三,而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属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矿产资源(水资源除外)其储藏量是有限的, 是不可再生资源,并随着不断开发利用而不断锐减。矿产资源将成为21世纪末、下世纪初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管理不当,将使国民经济发展因资源问题而处于瓶颈状态,因此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实行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对国有矿产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合理开发利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 矿产资源资产管理现状

(一)产权管理混乱,部门之间条块分割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矿产资源法》规定:境内所有矿产资源均为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主权,地表或地下的矿产资源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在实际生活中,矿产资源所有权、经营权(或矿业权包括探矿权、采矿权)、行政权三者混淆,以行政权、经营权代替所有权管理,国家所有权受到条块的多元分割,国家作为矿产资源资产所有者代表的地位模糊,产权虚置或弱化,各种产权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缺乏协调,造成了权益纠纷迭起。

(二)矿产资源资产开发利用中的短期行为严重

矿产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中的短期行为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1)矿产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利用率普遍偏低、浪费严重、消耗剧增、存量锐减。煤矿只有23%,铁矿只有45.4%,十大有色金属矿分别只有23%-72%。在综合利用方面,采矿回收率只有30%-3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在1953-1986年的33年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6.83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期能源消耗增长14.1倍,生铁消耗增长23.4倍,4种有色金属消耗增长35倍,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矿产资源的巨大消耗之上的。(2)资源不合理及无序开发带来环境污染严重。

(三)产权转让市场和法制不健全

矿产资源资产产权转让的市场机制不健全。这是由于矿产资源资产产权不明确,资源无偿使用制度所派生出来的问题。在存在矿产资源资产产权市场的情况下,要根据谁能提供更多的租金,也即谁能更有效地使用矿产资源这一经济学的效用原则来决定矿产资源的使用权。在不存在矿产资源产权转让市场的条件下,使用矿产资源的效用原则难以体现,一方面由于现行的矿产资源产权关系缺乏灵活的产权转让方式,导致谁占用矿产资源谁就垄断资源的使用权状况,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各种隐形的、变相的、非法矿业权交易和转让普遍存在,致使国家的大量矿产资源资产流失,流入企业或个人的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统一制定矿权流转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四)缺少统一合理的资产价格体系

没有建立健全合理的矿产资源资产价格体系,矿产资源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不同计价方法其资源价值不同,有的资源价值包含矿产资源原始价值、普查勘探费用和合理利润;有的只包括普查勘探费用、合理利润。尽管矿产资源评估价值不完全等同于其交易价格,但它是资产交易价格最重要的基础,众多的计价方法导致了矿权转让时,定价混乱,普遍出现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的现象,造成了国有资源资产的大量流失。另外,我国矿业目前处于“找矿不如采矿的,采矿不如冶炼的,冶炼不如深加工”的现状,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在探采阶段得不到实现,而是向下游深加工企业流转。

(五)现有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不合理

现有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不合理包括两个方面:(1)现有的资源税计征依据不合理。税法规定,根据纳税人的不同,确定资源税的课税数量分为两种情况,生产产品销售的纳税人以销售数量为纳税数量,自采自用的纳税人以自用数量为纳税数量,这使得已经开采出来但没有销售的或没有自用而积压的矿产资源无需交税,等于变相地鼓励过度开采,造成积压和浪费;(2)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的征收,没有反映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回收水平、 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等。

二、走循环经济道路的必要性

(一)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涉及矿产勘查、矿产采选、矿产加工和矿产利用等不同的部门和产业。矿产资源的勘查、采选、加工、利用四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来看,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 (1)矿产资源开发粗放,资源浪费严重;(2)矿产资源加工深度不够,回收率低;(3)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多伴生、共生组分是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4)矿业管理体制落后,矿产资源管理相对薄弱。

(二) 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它既要求物质在经济体系内多次重复利用,进入系统的所有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循环过程中得到合理和持续的利用,达到生产和消费的“非物质化”,尽量减少对物质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消耗,又要求经济体系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可以为环境同化,并且排放总量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循环经济实现“非物质化”的重要途径是提供功能化服务,而不仅仅是提供产品本身,做到物质商品“利用”的最大化,而不是“消费”的最大化,并在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的同时,大幅度地减少物质消耗。同时经济体系各产业部门协调运作,将一个部门的废弃物用作另一部门的原材料,从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进而形成“最优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的社会。总之,循环经济物流模式可以认为是“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运行模式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三) 循环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21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在这样的形势下,是继续沿用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带动经济的高增长,还是通过发展新经济,以高新技术来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地成为中国的重要抉择。循环经济则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三、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矿产资源资产管理对策

(一)加强循环经济地方法规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建设

首先,政府应制订必要的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偿利用,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一方面要严格限制污染企业的建设,从源头把关,以避免新建项目转手就成了限期治理项目;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市场经济的调节手段明确企事业单位和消费者的经济责任,改革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并提高收费标准,改变目前企业缴费买排污权的现象,并将逐步引入污染税或环境税,把一部分排污费改为在原料和产品环节征收污染附加税等。

其次,有关部门应研究制定抑制资源过度消费,有利于企业开展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及税负转移政策;研究制定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公共财政支持政策;研究进一步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和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能源价格预报制度;研究制定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纳入政策性银行支持范围,并在贷款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对能源消耗高、污染重的产品和设备课以重税,强制实施高耗能产品淘汰的政策。

(二)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和资源节约观

要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政府组织、个人群体对在矿产资源资产管理中走发展循环经济道路必要性、紧迫性、可行性的认识。在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从地域、矿种、行业多维度来探索和推进“以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和资源节约观,强化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广大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矿产资源的多目标开发、综合利用、节约等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三) 理顺产权、规范管理、实行产权管理

在目前的多级政权体制和所有制结构下,矿产资源的所有者只能是国家,应该按照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矿产资源,各种经济主体有偿取得矿产资源的经营权。所有权和产权不是一回事,所有权强调的是法律规定的所属关系,而产权是法律规定的经济利益主体获得经济效益的权利。在市场经济中产权必须明确定义,并且专属。“多重产权”使所有权产生不确定性,从而挫伤产权主体对资源投资的积极性,或诱发过度开采和短期行为,或引起法律纠纷。只有产权明晰并给予保护,禁止他人非法侵占市场交易行为才具有可靠的基础。因此国家应该按照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将矿产资源的管理纳入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使矿产资源资产真正成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实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资源补偿机制的力度,维护国家所有权,保障企业的产权安全。

(四)积极培育和完善矿业权市场

1.在各省(区)、市尽快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矿业权市场交易机构或场所,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交易体系。无论是一级市场的矿业权出让,还是二级市场的矿业权转让,都应该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实行进场交易、规范操作。真正实现矿产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可以全面清理国家出资已探明的矿产地,摸清各省乃至全国概查以上、至今尚未设置矿权的矿产地分布情况,为积极推进探矿权、采矿权招标和拍卖做好基础工作;并对符合条件的一律实行招标、拍卖出让矿业权。

2.对进场交易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要有必要的资质要求。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使探矿权、采矿权向资金密集、技术密集、方案优化的企业转移。

3.对进场交易的标的,要符合规范要求。探矿权对应的勘查区块范围以经纬度1’*1’为基本单位区块。每个勘查项目允许登记的最大范围都有明确规定,并且必须达到规定的最低投入以后方可交易(转让)。采矿权对应的开采范围必须有经矿产资源管理部门批准或备案的地质勘探储量报告。勘查范围或开采范围必须无矿权纠纷。

4.大力培育发展社会化的矿业权评估、信息服务、代理、法律咨询、经纪等中间机构。目前,我国矿业权中间机构不仅数量少,而且大多为事业单位,业务范围狭窄。社会化的矿业权中间机构很不发达,有的省(区)只有少数几个这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严重制约了矿业权市场的发展。为此,一方面要加快矿业体制改革的步伐,现有矿业权中间机构要尽快与政府脱钩,使之成为真正独立的社会法人;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多种经济成分的社会化中间机构,鼓励企业、私人、社会组织和外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矿业权评估、信息服务、代理、法律咨询和经纪等业务。

(五) 改革现行的矿业税费制度

首先,矿产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合并为权利金。矿产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都是从量计征,本质都体现了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都是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利益实现形式,所以应将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合并,实行国际通用的权利金,不仅解决了目前对资源税的争论,也保证了国家从矿产开采中得到公平合理的补偿,维护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

其次, 修改矿山企业增值税的税项计算,解决增值税负担过重问题。在有关文件中将“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物质和能量的产业”定义为第一产业,世界各主要矿产国都普遍将矿业划为第一产业,也要把矿业回归到第一产业,同时根据第一产业的特点,对现行的增值税税率进行调整,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化,将矿山企业交纳的权利金、基本建设投资和固定资产折旧费加入矿山企业成本核算,降低增值税税基,彻底减轻矿山企业的负担。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矿业投资者的积极性,而且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大科技投入。

(六) 完善矿产资源资产评估体系

目前对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有不同的观点:或以发现成本为主,或以成本法结合收益法,或以收益法为主,或认为主要受供求关系的调节等。矿产资源资产的价格(P)如前所述应包含资源原始价值(P0)和普查勘探等劳动投入形成的价值(P1)两部分,并要考虑勘查风险、矿藏埋深、矿石品位、矿石结构、采选冶难度、交通条件、储量及储量级别等因素。为了便于价格管理,解决资源价值价格严重背离的事实,可以比照建筑定额方法,制定全国或省区的各类矿种的基本价,再考虑上述实际因素乘以调整系数(T),用公式表示为:P=(P0+P1)×T,P0、P1的确定一般采用收益法。

参考文献:

[1] 遇华仁,梁钰. 基于循环经济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J].中国国土资源,2006(2).

[2] 陶建华,厉福荣. 矿产资源领域走循环经济之路探索[J].中国矿业,2006(1).

[3] 马伟. 矿产资源税收制度研究[J].会计实务,2006(4).

[4] 谭旭红.关于我国矿产资源税费体系改革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06(6).

[5] 汪应宏,汪云甲,杨 敏.我国推行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有色金属,2001.

[6] 朱衣天,洪天求,朱云鹏.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Z], 2006.

[7] 苏迅. 矿产资源循环利用的制度和政策体系设计[Z],2006-01-02.

资源价格管理循环经济 篇4

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标准化是循环经济这一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也是助飞循环经济发展及资源循环利用的隐形翅膀。如果没有循环产业链搭建以及循环经济产品的生产,那么标准化就变成了空中楼阁,缺少必要的载体和基础。

目前已初步形成的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是基于资源循环利用的理论内涵和系统架构建立,依据资源循环利用的分类,综合考虑了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生命周期阶段以及废物的循环利用方式,同时强调产业层面的共生与链接。

就在循环经济发展以及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中的标准化以及标准体系建设相关问题,记者对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院长、中国能效标识管理中心主任林翎进行了独家专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循环经济强调最大限度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重复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率,并将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作为基本原则。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循环经济已经形成了一批先进适用的循环经济技术以及被市场所接纳的循环经济产品,积累了一些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和成熟经验,这些都是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基础。

就此林翎指出,标准化始终将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作为最高目标和基本原则,标准化的完善与应用,可以有效推动循环经济朝着更高层次、更高级别、更高水平发展,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

“标准化是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产出率的重要手段。”她说:“《标准化法》强调制定标准应当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从这个方面来说,标准化与循环经济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而循环经济本身已涵盖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林翎表示,通过简化、统一化、模块化、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等多种标准化形式,可以减少并尽量避免重复生产,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例如为了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2014年4月28日国家标准委发布了2014年第一批15项强制性节能标准,据测算12项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的有效实施可实现1 100万吨标准煤的年节能量,减少烟尘排放1.3万吨;3项强制性能效标准可实现103亿千瓦时的年节能效益,减少烟尘排放4000多吨,效果非常显著。”

林翎指出,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最基本、最优先的原则,这一原则除了要求减少资源、能源消耗以外,还蕴含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产生的内涵,同样也是资源循环利用的基本原则。

“标准化是减少污染物产生的重要途径。”她说:“国内外污染物治理的经验表明,终端治理模式只是改变了污染物的物质形态、而不能最终消除污染物,只有源头消减和全过程控制,才是解决污染物产生的有效手段。”

“标准化是减少污染物产生的重要途径。”她说:“国内外污染物治理的经验表明,终端治理模式只是改变了污染物的物质形态、而不能最终消除污染物,只有源头消减和全过程控制,才是解决污染物产生的有效手段。”

她表示,循环经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再利用原则:“例如将能够使用的废旧产品在二手货市场流通,将不能够再使用的经过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进行流程,从而最大限度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起到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产生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便需要制定二手货以及再制造产品标准和标识:“一方面要明确产品的质量水平,防止有安全风险或功能缺陷的产品再次流向市场;另一方面要明示产品性质,告知消费者它不是新产品、而是二手产品或再制造产品,并且粘贴标识的这些产品在质量和安全上是过关的、符合标准要求的。”

此外,通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也是减少污染物产生的重要手段,也就是通过消纳废物的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

就此她特别强调,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减少和消纳废弃物的直接手段,但是如果没有标准化参与其中,却将难以持续健康发展,标准化是技术推广和循环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她指出,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标准和标准化的规范和引导,标准化是连接循环经济在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纽带,是全面推动节能降耗、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重要技术支撑,更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一旦形成国家标准,所有适用组织都有责任执行标准规定的相关约束条款,从而有助于约束企业行为,促使企业利用技术、管理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

她说:“通过对资源循环利用工艺过程的标准化,可以将技术、工艺和设备的最优状态和参数以标准的形式固化下来作为岗位作业标准,可以确保技术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也可以避免由于技术工艺不稳定导致的二次污染。”

“标准体系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补充,每个分体系又划分为若干个子体系,每个子体系又包括若干标准类目,涵盖了现有、及正在编写和已立项的400多项各级标准。”

她说:“比如在整体框架指导下,废塑料领域的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下又细分成基础通用标准子体系、废旧塑料回收标准子体系、废旧塑料制品再利用标准子体系以及废塑料再生利用子体系4个方面。”

林翎认为,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的必要性体现在3个方面:

首先,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技术标准缺失、二次污染严重、利用水平较低、技术设备落后、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低、产品质量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需要。

其次,中国资源循环利用涉及范围广,管理存在一定问题,重资源开发和使用、轻废物利用,协调统一难度大,部门和地方主导制定的资源循环利用标准往往出现矛盾和重复的问题,给执行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能够降低标准制定的盲目性,避免标准项目之间的交叉重复、不协调和不配套的问题,是从顶层上设计、规范资源循环利用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现实需要。

再次,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能够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推进技术研发及中国标准的国际化,使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领域在国际上获取更大的话语权和支配权。

与此同时林翎指出,尽管资循环经济标准制修订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较大进展和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尚不健全;标准化进展仍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专业标委会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力度不够。

“过去,由于资源循环利用理论和实践基础的薄弱,建立标准体系的技术条件不足。随着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其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建设工作需要不断地深化和完善。”

就此林翎强调,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是指导和统筹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国家标准的立项申报、组织制定主要是由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完成的。据介绍,早在“十一五”期间,受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约束,在国家标准委等有关部委的推动、及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的指导下,中国资源循环利用标准化工作便已取得了很大进展。成立了全国产品回收利用基础与管理标委会(TC415)、全国二手货技术标委会(TC440)和全国绿色制造技术标委会再制造分委员会(TC337/SC1)等对资源循环利用标准的制订、修订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专业技术委员会。”

“这些专业技术委员会编制了《2008~2010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等规划指导文件,制定发布了近300项国家和行业循环经济标准,立项70多项相关标准,大大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发展。”

林翎表示,美中不足的是,产生量和堆存量都非常巨大的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建筑废物等大宗固废,却仍缺少资源化再生利用的相关标准,极大地制约了这些废物的消纳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此外她指出,政出多门对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以及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是利弊参半、甚至弊大于利。

“当前中国与循环利用产品相关的标委会高达10多个、甚至更多,但这些标委会的工作范围主要在新产品质量性能标准的制定、而并非资源循环利用标准,这是导致循环利用标准化工作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林翎表示,如何通过组织的调整、制度的建立,将分散的资源循环利用标准化资源整合形成统一合力,是当前最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在涉外领域,虽然已经有几项关于污泥、再生水等国际标准提案,但还远远不够。

她认为,这主要与中国对国际循环利用标准化的跟踪研究不足、将国有新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的意识不强、国际标准化人才缺少、国家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原因有关。

就此她强调,随着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更应在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实现突破,实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与修订:“这对于提高中国产品竞争力,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由于现行标准缺失老化滞后、标准交叉重复矛盾、标准体系不够合理以及标准协调推进机制不完善的原因,现行标准化工作已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有鉴于此,国务院已于2015年3月11日发布了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该文件从顶层对标准化改革提出了重要指导,同时也是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就此林翎指出,2016年3月国家标准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与《方案》一脉相承,其指导思想正是为了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其核心精神,是要以放、管、服为主线,激发社会团体制定标准、运用标准的活力,规范团体标准化工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磨刀不误砍柴工

《循环经济促进法》要求,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水、节材和废物再利用、资源化等标准。

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从2007年启动实施,目前已基本建立、健全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制定了一批填补空白的循环经济标准,创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循环经济标准化典型模式,培育了一批循环经济标准化复合型人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并利用“互联网+标准”提高了标准化效率。

总体而言,试点单位都根据循环经济发展需求,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循环产业链标准体系,实现系统化与标准化的有机融合,有效支撑了循环经济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各试点单位在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方法的经验和做法,也为中国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林翎指出,这种标准体系建立模式主要采用现有范式,很好地实现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的融合,但创新性不强,循环经济产业链特色体现不突出。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标准化基础较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企业,根据其自身业务架构及循环产业链构建了层次结构的标准体系,这类标准体系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特色,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融合性。

据介绍,由于城市和园区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较多,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循环经济产业链网。部分城市和园区针对其特点,为每类循环产业链各自建立了标准体系,主要也采用了层次结构。

“如河南省鹤壁市围绕煤电、食品加工、建材、金属镁4大产业链,建立了符合地方产业特点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

其余试点城市和园区采用了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构建方法,围绕主导循环经济产业链,采用模块化方法建立了覆盖关键节点模块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实践表明这种体系的适用性较强,灵活度较大,也很好地反映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特点。

“如汨罗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围绕废旧塑料再生利用产业链,建立包括资源节约和原料采购标准模块(输入端)、破碎标准模块、造粒标准模块、熔制加工标准模块、再生塑料制品标准模块、污染物控制和产品标准模块等的废旧塑料再生利用标准体系。”

截至2014年底,已验收的试点单位共制定循环经济所急需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00多项,地方标准50多项,企业标准8 000多项,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循环经济标准的空白,循环经济标准实施率从试点前的70%提高到98%以上,有力促进了循环经济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林翎表示,经过多年试点,目前已形成了一批循环经济标准化典型模式,可向城市、园区和城市复制推广,扩大其示范效应。

据悉,2014年国家标准委向已通过验证的试点单位征集了循环经济标准化典型模式案例,内容主要包括案例基本情况、循环产业链、标准体系、典型经验、取得的效益和效果、模式适用范围、模式特征等,全景式展现了试点单位在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成效。

经过筛选,最终分城市、园区和企业三个层面形成了17个典型模式案例,国家标准委已将其集结出版,为正在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的单位以及有意愿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城市、园区和企业提供借鉴。

其中,城市层面包括鹤壁市、太原市、晋城市、渑池县、永兴县5个城市;园区层面包括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汨罗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南京化工园区、重庆三峡库区、内江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6个园区;企业层面包括南京钢铁联合公司、山西潞安集团、浙江巨化集团公司、泰兴金江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合浦东园家酒厂、浙江蓝天生态公司6家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已通过验收的试点单位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相关培训近百场,培训人才超过4 000人。林翎就此特别强调,循环经济标准化人才是此次试点留给各试点单位最宝贵的财富和资源,是其长期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智力支持。

“试点结束后,这批人才可将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持续开展下去,动态维护单位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不断将单位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转化为标准。”

林翎强调,试点最根本的目的和出发点,是通过开展循环经济标准化促进试点单位循环经济水平的提升,提高绿色竞争力,增加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据初步统计,已验收单位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均得到大幅提升,其中企业达到95%以上,园区达到90%以上,城市达到70%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南京联合钢铁公司经过3年的试点,实现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7%,单位产品耗新水下降24%,通过节能减排增加经济效益7亿多元,超额完成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南京化工园区同试点前相比,园区内生产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达到100%,提高了10%;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为29.2立方米,下降了37.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6%,提高了19.5%;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100%,提高了8%;工业废气有组织排放达标率达到100%,提高了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率达到100%,提高了18%;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理率始终保持为100%。”

就此林翎特别指出,标准化的核心,在于来自实践的经验表征为标准后得到深入、全面的实施。

她透露,早期标准的推广方式主要靠宣贯培训会,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推广范围也有局限性;现在则是通过互联网建立循环经济标准化信息平台,可以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推广应用有关标准,在便利了企业获取标准的渠道、提高了标准化效率的同时,也实现了标准化与信息化的融合。

对于未来“十三五”期间循环经济及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的工作目标,林翎以“十三五”城市矿产回收利用标准的制订工作为例予以了简答。

“包括制定废金属、废纸、废塑料、报废汽车及废旧机电设备、废轮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废铅酸电池、废弃灯具等再生资源分类回收、处理处置、再生产品等技术标准;以及制定回收网点、回收人员、回收统计、回收运输和监控等方面标准,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管理体系标准,健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加强废旧商品回收分拣处理设备标准制定;完善覆盖回收、运输、处理、利用各环节的环境管理标准。”

据透露,目前在资源化领域已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评价规范、废弃产品分类与代码、废玻璃分类及代码、废塑料分类及代码、废弃产品分类与代码、聚丙烯(PP)再生料表征等数十项标准正在起草制定中。

资源价格管理循环经济 篇5

招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招远市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辖10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开发区,58万人口,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县级市之一。目前,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59位。近年来,我们按照国家、省和烟台市的统一部署,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1亿元,分别增长19%和36%;万元GDP能耗为0.83吨标煤、取水量为36吨,分别下降0.28%和

3.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8.9%,提高了5.4个百分点。

一、招远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意义

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也是传统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化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招远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招远是一个资源型城市。招远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保有矿产储量2亿多吨,境内富含金、银、铜、花岗石等多种矿藏,尤以黄金、花岗石的储量、产量比较突出。目前,黄金探明储量、保有储量和黄金产量居全国县级(市)之首,拥有较大的花岗石矿床3处。2004年,全市实现矿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1.4%。长期的开采,使招远同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面临着资源逐渐枯竭、循环利用率低、生态环境脆弱的沉重压力;招远同时也是一个资源、能源相对短缺的城市,辖区内没有煤、油等资源,土地、水、电等供需矛盾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招远是一个工业主导型城市。招远工业门类较多、基础雄厚,现有工业企业1400多家,主要分布在黄金、汽车零部件、电子、化工、轻纺、食品、建材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还有较大的挖掘潜力。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82亿元,利税45.5亿元,分别增长49%和75%,二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1.5%。

第三,招远城乡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非常迫切。“十五”以来,招远的GDP年均增长15.4%,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1.3%。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招远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96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98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2.9亿元。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市人大建议、政协提案涉及环境、环保方面占到了总数的六分之一。

第四,招远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较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招远市全方位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连续几次通过了验收和复核,并全面启动了生态市创建工作。2004年,在山东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第三。良好的环保、生态环境,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上述认识,招远市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经济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之路,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摆脱经济增长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推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招远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做法

近年来,我们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立足于招远的实际,着眼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生态城市的创建,在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树立新的资源观,以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我们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形成了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在资源开发环节,实行统一规划、有序开发。按照控制性、保护性开发的原则,科学制订矿产、土地和水资源的总体规划,依法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矿产、水等自然资源,有效防止资源的衰减枯竭。近年来,我们先后制订出台了招远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控制性规划》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为依法有序、科学高效的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实保证。2004年,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启动了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修编,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为经济发展储备更多的增量空间。在资源利用环节,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一方面,从源头上提高集约利用水平,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掠夺性开采。对黄金、花岗石等矿产资源的开采,我们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探、采矿权人资质门槛,严禁村和个人从事勘查和开采。几年来,全市地质勘查、开采持证率均保持了100%;对土地资源,在严格建设用地审批,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同时,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使用效率。2003年,我们出台了《开发区用地管理规定》,规定进入开发区的项目投资额每亩不得低于100万元;对水资源,严格审核工业用水计划,引导企业增设节水设施及污水净化设施,对超计划用水加价征收水资源费,促使企业节约用水。严格城市自备井管理,依法收取水资源使用费,有效保护了地下水资源。2004年,全市10户重点用水企业万元产值取水量同比下降48%,节水增效486万元。我们还累计投资1.56亿元,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4多万亩,年可节水4800万方。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循环利用,不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土地循环利用上,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城市低效利用或城市周边乡镇企业闲置的用地。共挖掘存量集体建设用地 620亩、国有建设用地534亩,在清理银行贷款土地使用权抵押中,盘活存量土地80余亩;在水资源循环利用上,积极发展中水回用。我们投资5000万元兴建了污水处理三期工程,使城市日处理污水能力提升到近5万吨,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100%,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城市园林灌溉和新建小区厕所冲洗。在资源保护环节,实施依法治理和整顿。围绕矿产资源保护,开展了“四项整治”活动:第一,矿业秩序整治。2002年,我们将矿业秩序整顿纳入“严打”整治斗争大格局中,用“刑法”开路,综合运用《矿产资源法》、《土地法》、《安全法》、《环保法》等法律法规,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矿业秩序整顿。先后清理取缔非法矿点395个,选厂138处,遣返矿区外来务工人员7500名。此外,我们还开展了花岗石开

采秩序综合整顿活动,先后取缔非法采石场16处。目前,全市矿山资源管理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2003年全国非煤矿山专项整治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第二,土地市场秩序整治。定期开展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对圈而不用、多占少用的工业项目用地进行全面清理,对该收回的项目用地,依法坚决收回,切实提高工业用地的集约程度。第三,城市地下水使用秩序整治。制定出台了《关于封闭城区地下水井的实施方案》,先后依法查处违法打井案件10起。第四,地质环境整治。高度重视矿产资源开采对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坚持“边开发、边治理”的原则,全面加大了地质环境的整治力度。我们先后组织了4次大规模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彻底摸清了全市地质环境的底子,编制完成了《招远市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先后划定各类保护区31个,总面积232平方公里。同时,制定下发了招远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意见》、《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收取地质环境治理预备金规定》,按照“谁破坏、谁治理”和“辖区负责制”的原则,督促矿山企业做好地质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工作。几年来,累计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治理塌陷区19处、废石堆96座;年复垦尾矿库1500余亩,土地复垦率达到46.3%;有88%的矿山企业实行选矿尾砂井下充填办法,每年减少尾矿排放200万吨;有3家企业利用黄金尾矿、花岗石锯粉炼制建筑材料。2003年,市政府投资2600万元,将开发区中心区域一处占地约300亩的黄金尾矿库,改建成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凤凰岭公园,成为城市绿化的重要景观。在资源可持续发展环节,大力实施“以金兴工”战略。在上游,进一步加大探矿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搞好资源的战略储备和战略性扩张;在中游,充分发挥资源和资金优势,引导黄金企业在黄金以外的汽车零部件、电子、医药等领域开发和应用项目,逐步实现黄金企业地下一半、地上一半的产业格局;在下游,以黄金珠宝首饰市场建设为抓手,紧盯金、银、铜、硫、铁、砷等多元素拉长产业链条。我们正在筹建黄金科技研发中心,加紧招聘、引进黄金专业人才,以加大对黄金中、下游产业发展的研发力度。

(二)树立新的生产观,以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一是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对全市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产品,关闭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和生产线,构筑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绿色产业体系。2004年,对22家无治污设施的企业依法予以关停,对47家小化工企业进行了清理,对部分治污设施管理不善废水不达标的企业实行了停产整顿。二是加快技术创新,挖掘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对全市的资源性利用企业,引导其提高资源综合回收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扩大企业经济效益。2004年,全市黄金企业回收边角残矿和利用低品位矿石50余万吨,多回收黄金200千克,价值2000余万元;共处理固体废弃物475万吨,实现综合利用产值7.1亿元,增长56%。金翅岭金矿投资

1.35亿元的多金属金银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项目,在提高处理复杂金、银精矿的氧化回收率的同时,从尾矿中回收铅、铜、锌等有价金属,被授予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4年8月投产后,日处理复杂金、银精矿100吨,金银回收率从50%提高到97%以上。项目试验成功后,我们及时进行推广,目前全市有3户黄金冶炼企业都采用此技术。中矿金业利用该技术,年新处理矿石23万吨,新增经济效益1150万元。国大黄金股份有限公司的复杂含金矿物无废料提取多元素项目,年新增处理复杂含金物料10万吨,增加黄金4845公斤、白银6953公斤,创造经济效益2700万元,获得了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三是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水平。加强对黄金、汽车零部件、电子、化工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的消耗管理,采用高效低耗低污染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能源、原材料产出效益。我们对金宝电子、尹格庄金矿、热电厂等9户年耗能5000吨以上的企业进行监测,提出节能整改意见123条,整改率达到87%,年挖掘节能潜力6800吨。2004年,这些企业万元产值耗能0.72吨标煤,实现综合节能率4.3%,节能增效2860万元。玲珑橡胶有限公司投入369.5万元,安装设备91台套,使水重复利用率由73%提高到96.4%;金宝电子投资220万元,新建年处理100吨的铜箔漂洗水回收净化工程,年回收电解铜120吨,回收软化水80万方,实现利润300多万元。四是推广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排放治理。一方面,加大了对重点领域的污染治理力度。针对我市粉丝企业多、分布广、污水治理不彻底的现实,集中开展了粉丝生产专项整治。去年以来,先后有43家企业新上了治污设施,新增废水日处理能力6450吨。目前,全市粉丝企业污染治理率达到100%。狠抓了化工废水污染治理,对存在问题的20户企业进行了集中整治,限期治理;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发展清洁生产,实现了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2003年,夏甸金矿在我市率先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目前,全市已有9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6家企业正在进行清洁生产审核。

(三)树立新的环境观,以循环经济推动生态城市创建

生态城市是区域发展循环的重要模式,集中反映了城乡居民的价值取向。为此,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环境观,把生态城市创建纳入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同步推进,让城乡居民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地生产生活。一是建设“绿色金都”。围绕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态承载能力,实施了以城市东西出口绿化、荒山治理、荒滩改造和“村村通”道路绿化等为重点的大绿化工程。2004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1.85万亩,其中荒山造林2500亩,河滩、海滩造林2000亩,完成了威乌高速和“村村通”道路绿化近400公里;全市有近20万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栽植树木达50多万株;市区新增改造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对城市东西出口和11条主干道路进行了高标准绿化。截止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3.2%,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了36.1%和32%,人均公共绿化面积达到了16.3平方米。二是打造“绿色城市”。从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入手,优化城市生产、生活环境。首先,调整完善了城市规划。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功能区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充分考虑城市产业体系之间的衔接和环境容量的大小。2004年,我们聘请有关专家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订完善,突出了以温泉路、城东河为“金轴银线”的两大城市景观,形成了“一城六区”的城市功能分区,充分展示了蓝天、碧水、绿脉的城市新形象。其次,加大了城市环保投入。近年来,累计投入6亿元,用于城市供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垃圾中转站、集中供热供气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城市供热总面积达到162万平方米;城区年供水量达到1200万吨,人均生活用水量每日90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清扫保洁率均达到了100%,污水处理率达到了73%以上。2003年,我们投资9800多万元发展市区集中供热,拆除锅炉50多台。第三,启动了城市过境河流综合治理。去年以来,我们投资7000万元,全面启动了城东河、罗山河两条过境河流的综合改造,对河道蓄水、防洪截污、绿化、灯光和沿河建筑物进行综合整治,建成后将成为城市中优美的滨水观光带。第四,全面加强了城市环境监测。围绕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狠抓了大气污染治

理和烟尘控制区、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目前,城市总体环境质量稳定改善,始终保持国家二级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城市地面水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100%,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城市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78.76%。三是倡导“绿色消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主体的绿色消费体系,大力推进绿色采购和社会可持续消费。在政府层面,我们建立了绿色采购制度,优先采购节能、节水、再生利用产品。同时,对新建项目、新增城市公共设施优先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在社会层面,大力开展了“绿色照明”、全民节水、绿色社区和建筑节能示范小区创建等活动。2004年,全市建筑工程竣工面积86万平方米,新型墙体建筑材料应用达到98%,金都花园小区基本达到了建筑节能示范小区标准。四是发展“绿色农业”。在种植业领域,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和基地开发建设步伐。近年来,先后有力源豆奶、金海果汁、金城粉丝等5户企业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全市绿色食品基地达到了8万亩,无公害食品基地达到了25万亩;在养殖业领域,以养殖场污物综合利用为重点,积极推广新型沼气生产技术,实现种养良性循环。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新型沼气池6000立方米,不仅治理了污染,年还可为农民增收50万元;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建立起变废为用的循环体系,将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重新“上岗”,用来生产饲料、肥料等。目前,我市金海、金潮、联蕾等果汁加工企业年产生果渣8000余吨,全部回收用于生产饲料,年可增加效益320多万元。

三、招远市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招远市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规划为前提,以政策为保障,以宣传教育为手段,在全社会形成了强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化规划指导。我们在全面开展循环经济战略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招远市《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分阶段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明确了基本途径和重点领域。同时,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切实转变观念,把推进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贯穿始终的重要宗旨。市里还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市环保局、发展计划局、经贸局、财政局等24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确定了工作机构和分工责任,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研究制定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了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了有效的协调机制。

(二)实施政策引导。我们在认真落实国家、省关于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地方产业、财税、投资及激励等政策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在产业发展导向上,把发展循环经济列为重点,鼓励发展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减排等方面的产业;在资金上,积极引导金融信贷机构支持循环经济项目,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循环经济;在政策上,市财政建立了市级资源节约专项基金,每年拨款200万元用于扶持和奖励循环经济发展。2004年,我们在黄金、汽车零部件、电子、化工、轻纺、食品等行业选取了8户企业进行试点和重点扶持,同时全面落实了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企业优惠政策,全年共减免增值税758万元。

(三)实行重点推进。始终把发展循环经济摆在重要位置,强化保障措施,加以重点推进。一是加大考核力度。调整完善了市镇两级经济工作考核办法,加大了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考核力度,调动了各级各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二是加大检查力度。健全加强了环境监察队伍,加强对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行为的检查密度和查处力度,提高了环境执法的刚性和严肃性;三是实行理性招商。一方面,将循环经济项目列入全市招商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对外推介,吸引外商投资;另一方面,成立了项目效益评价办公室,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对新建项目进行效益评估,限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项目的引进。

(四)提高公众参与度。充分发挥新闻、广播、文化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弘扬先进典型,对浪费资源行为进行公开曝光,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保护土地的良好风气。加强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宣传教育,引导企业和社会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消费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提高全社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

四、招远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启示

招远市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在实践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和启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政府推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扯到各行、各业和各个领域。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制度创新为保证,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政府在指导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一定的经济支持和政策鼓励,以及必要的行政干预手段,都是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其次,市场化运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在循环经济发展初期,政府通过适当地发挥财政杠杆、产业导向作用,建立“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社会参与”的市场运作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也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循环经济的合力。随着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政府应逐步从投资引导转向政策优惠,将投资拉动变为市场选择,逐渐培育完善自发的高效运行机制。

资源枯竭型城市农业循环经济的思考 篇6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城市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阜新是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故有“煤电之城”、“共和国的发电机”的美誉。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日趋枯竭,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经济与环境发展问题也日益突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农业部首批循环农业示范市”,阜新被赋予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结合经济转型,阜新将建设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第三产业和循环型社会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资源型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原则

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为途径,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为特征,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经济活动,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农业循环经济的原则。农业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行为原则。减量化原则——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投入量和废弃物排放量。主要形式是“九节一减”,即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电、节油、节柴、节粮与减人。再利用原则——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副产品、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延伸产业链。再循环原则——农业废弃物实现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循环利用,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经济转型的需要。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70%以上的城市。随着资源枯竭,资源产业萎缩。在这种情况下,要大力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的循环经济,培育接续替代产业,进而破解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难题。

2001年12月,阜新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2007年11月6日,国家正式确定阜新为循环经济试点市。同年,农业部确立阜新为首批循环农业示范市。阜新地区人均耕地5.6亩,农村人均耕地超过6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为辽宁省人均耕地之首,是辽宁乃至东北重要的粮食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是阜新经济转型中打造的三大产业基地之一。阜新农产品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转型前12.7%上升到27.3%,成为继煤、电之后的重要接续产业。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过程中,需要以龙头企业与农业园区为载体,坚持农业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实现农产品、畜禽产品、林产品深加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由此可见,农业循环经济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需要,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契机。

2、保护生态的需要。目前,农业发展中除了受到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资源瓶颈的制约,还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化肥、农药、农膜过多使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滞后,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白色污染”等。因此,要发展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为特征的农业循环经济,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阜新是内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的中间过渡带,属于辽宁西北部的低山丘陵区。地处亚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属于资源性缺水城市,水资源相对短缺,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退化。阜新农业生产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长期滥施和偏施农药化肥、地膜回收不力、用水浪费所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坚持“九节一减”的减量化原则,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增施有机肥、控制化肥用量、优化肥料结构,减少高毒农药使用量和薄膜残留量。由此可见,农业循环经济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也为其发展提出了要求。

3、改善民生的需要。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和根本,“三农”问题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阜新总人口1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百万农民致富增收是关系民生、“三农”问题的大事。阜新已建立起以农作物秸秆、林产品、农产品、畜产品为资源的四大循环经济体系。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等10多个循环经济链条运行良好,带来可观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农业循环经济载体的培植,“四位一体”生态户的推广,“彰武五峰模式”的典型带动,在安置农村劳力、带动农户致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由此可见,农业循环经济是改善民生的需要,同时也为其发展提出了目标。

三、阜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

2001年被确定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以来,阜新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1年的22.1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34.4亿元。其中,农业(小农业)比重由2001年的44.6%下降到2009年的40.0%,林业比重由2001年的3.9%上升到2009年的8.3%,畜牧业比重始终位居首位。2007年阜新被确定为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以来,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中不断涌现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模式。

1、“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四位一体”,是辽宁省首创的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工程。该工程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有机组合,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取得能流、物流和社会诸方面的综合效益。“四位一体”以其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农产品无污染、无公害,节水、节能等特点,在辽宁农村发挥了重大作用。

随着阜新市猪、牛、羊、禽等畜牧业的发展,阜新通过发动农户建“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的办法,使畜禽粪便得到处理,减少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使农户用上清洁的能源。阜新市“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从1990年开始,2009年全市累计建设生态模式户4.5万户,年综合处理畜禽粪便约72万吨,年产沼气900万立方米,年增收节支超亿元,被评为辽宁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市。

2、秸秆综合利用模式。阜新粮食年产量15亿公斤左右,其中70%以上为玉米,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0亿公斤。2009年,阜新市农作物秸秆青(黄)贮6.5万窖,秸秆气化站6处,大中型沼气池45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40%以上。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一是农作物秸秆通过青(黄)贮、氨化饲料化,发展草食畜牧业;二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三是农业机械粉碎后直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四是农作物秸秆通过气化炉裂解产生可燃气体供给农户。

3、种养加复合模式。阜新市彰武县五峰镇,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和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的条件与经验,创造出一个适于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五峰模式”。一是五峰镇扩大甜玉米种植面积,为辽宁金禾实业有限公司的保鲜玉米深加工项目提供原料,打造了甜玉米种植—保鲜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二是发展黄牛饲养,为福元公司屠宰、初加工肉牛提供牛源,为清河门皮革加工基地提供牛皮原料,打造了肉牛饲养—肉牛屠宰加工产业链条;三是实现农业和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打造了甜玉米种植—秸秆青贮—肉牛饲养产业链条;四是实现清洁生产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打造了养牛—牛粪—沼气—照明(燃料)、沼肥产业链条。

4、林下种养模式。阜新在加快林业生态建设同时,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实施了林下种养。由最初的林粮、林草等常规模式,逐渐开发出了林药、林菌、林烟、林下养殖等20多个高效、高产和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涌现出如阜蒙县太平乡林烟模式、王府镇林瓜间种、海州区林菌间种、彰武县林下养鹅等一批产业典型。2009年,阜新林下经济开发实现产值8.5亿元,农民增收由最初的200多元提高到630元。

5、农业园区模式。阜新经济转型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突破口,以农业园区为载体,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较高科技含量和多层次的园区发展格局。以双汇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养殖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发展链条;建成了沿101公路、阜沈公路、阜锦公路、阜锦高速公路布局的线状园区带,各类农业园区和小区达322个;建成了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龙头沿城市外环布局的环状园区带,经济转型农业园区达20个,设施农业小区达55个、各类种养棚舍达5400栋。阜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被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及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同时,阜新与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建成了奶牛、杂粮、食用菌、蔬菜、林业等10个产业研发中心,引进推广新品种112个、新技术18项。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必须要建立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长效发展。

1、加大宣传,转变观念。无论是农业增效还是农民增收,农户参与都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由于农户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意识缺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要转变农户的思想观念,强化农业循环经济意识,引导和教育农民积极参与。根据农村的特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标语、宣传车、村务公开栏、科技入户、典型示范工程等途径,开展多层次、多样式的宣传,将农业循环经济新理念有效地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之中,营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农业循环经济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需要具备一定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农民。然而,我国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不高。因此,需要“政府、市场、企业”多方协同,加大培训投入,建立农民技能培训网络,引导农民参与培训。发挥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农户得到科学用药、合理施肥、保护性耕作、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生态畜禽养殖、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地节水技术等应有的技术指导。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好地适应农业循环经济的需要。

3、确保多渠道资金投入。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与农民收入的波动性,农村信用环境欠佳,使得资金问题成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瓶颈。因此,需要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政府财政、银行信贷、社会资本投入力度。争取国家、省级的农业投入,加大市(县)本地财力的投入。推动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增加信贷投入,重点支持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畜牧养殖、生态建设。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型企业等投资主体参与农业循环经济项目。

4、发挥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能。政府应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之内,把资源和环境作为硬指标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应加强组织领导,进行规划引导。阜新已率先成立了“农业循环经济领导小组”,编制了《阜新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管理办法(暂行)》、《阜新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阜新市發展农业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应采取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对环境污染、农药超标、化肥过度使用的可采取限制性政策,对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沼气工程的给予鼓励性政策。

(注:本文为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09DJY077。)

【参考文献】

[1] 叶堂林: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途径[M].新华出版社,2006.

[2] 张庸萍、袁冬梅:论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究,2008(1).

[3] 李春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0(2).

[4] 郑学敏、付立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0(3).

基于循环经济下水资源发展模式研究 篇7

循环经济是将生产所需的资源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再次获得使用价值, 实现循环利用, 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经济生产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为日益满足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人类的经济增长应当建立在适度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1.1 水银行模式

由于水资源的随机性、流动性与水资源的不可替代性、功能的多样性等特点, 大多数国家都规定水资源属于全民所有或国家所有, 个人或组织作为个体仅拥有使用的权利。因此, 所谓水资源的产权, 只能是水的使用权。在水资源供给小于需求的条件下, 水权转让是进行有限水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手段, 而水银行制度为水权转让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从微观的角度分析, 水银行制度的建立将有助于水用户树立水资源的经济价值观, 重视节水与效益的关系。过去水用户只看到水量与水费的关系, 而水银行制度建立后, 水用户会发现通过转让富余的水可以获得效益。从宏观角度分析, 建立水银行制度意义重大。它可以实现跨流域、流域内水资源余缺的市场调配, 满足缺水城市可持续发展所急需的水源问题, 还可以抑制或避免产生新建大坝及其他工程设施的需求, 减少不必要的公共投资。并且, 通过政府从水银行转让一部分水权, 还可以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虚拟水模式

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 而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 当前, 一些缺水国家事实上就是以虚拟水贸易的形式来解决国内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国家之间的虚拟水贸易甚至可以成为促进全球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机制, 实现缺水国家水安全的机制和实现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机制。在东北亚地区, 虚拟水战略将为满足水资源紧缺地区的水资源需求“开源”, 同时也为“节流”提供新的思路, 是创新传统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解决干旱区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的有效战略工具。

2 循环经济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影响所存在的问题

建立水银行制度, 需要满足三个重要条件, 即初始水权的合理分配, 水权转让的法律化与制度化, 以及采用企业化模式组建。水的初始使用权是建立东北亚地区水银行制度的前提条件。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法律、法规允许水权的自由转让, 如通过税收、法律等方式, 使水的买卖双方都会产生交易的需求和相应的效益保证。作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者, 政府不仅应该为水使用权的自由转让提供立法的基础, 政府还应该通过行政权力, 保证交易的顺利实施。如对干旱地区使用地下水浇地采用税收的方法进行限制。

水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执法不严问题突出。近年来, 东北亚地区各个国家虽然颁布了一些相关法律文件, 但还需要与之配套的水行政法规。在水资源执法管理工作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滥用职权, 以及为谋取部门和地区利益而违法的现象比较突出, 加剧了水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对水资源管理面临的新问题重视不够研究滞后。东北亚地区由于严峻的水资源形势, 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不断增加。例如, 水环境承载状况定量评价技术、水权管理及水市场理论的建立, 亟待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加以解决。由于调蓄、处理、分配和处置水的工作过分依赖政府, 缺乏竞争机制, 不可能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各国的水资源管理部门和机构缺乏沟通, 集中统一管理不足, 水质保护工作滞后, 与水污染有关疾病日渐增多, 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3 实现循环经济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3.1 合理布局水资源工程

在维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条件下, 按照优先满足各国城乡生活用水, 保证国民经济建设用水, 基本满足粮食安全生产用水等要求, 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对供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治污、污水处理再利用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对地表水、地下水及其他多种水源进行统一配置, 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进行统一调配。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 建立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体系。要求水资源有偿使用,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建立水市场。全面推广节水和普及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节水灌溉应紧密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节水综合措施, 促进农业增产, 农民增收。实行排污总量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 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按水功能区划, 实现水质达标, 同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关闭效益低污染严重的企业, 并严格执行排污与入河排污量控制计划。在优先治理重点污染地区和城市的水污染同时, 要结合水源工程的建设, 进行优化调度, 努力改善水环境状况。

3.2 加强水土保持和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采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种植耐旱作物、修建水窖等是发展雨养农业的重要保障。矿坑排水利用是煤炭企业本身和燃煤电厂节约用水的一项重要措施, 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一个新的方向, 尤其在缺水地区, 对解决各业用水矛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还要推广生态型政府的理念, 加强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同时建立完善科学生态补偿制度, 再通过生态环境的监督与监控体系对东北亚地区生态环境进行监督控制与预警。各国政府应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社会规律, 依法行使对生态环境的管理权力, 全面确立加强生态建设、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安全的职能, 并实施综合管理的行政行为的政府。加强循环经济的保障措施, 同时建立完善科学生态补偿制度, 再通过生态环境的监督与监控体系对东北亚地区生态环境进行监督控制与预警。全面确立加强生态建设、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安全的职能, 并实施综合管理的行政行为的政府。

综上所述, 水资源系统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 循环经济下的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就是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结构功能不断完善的体现。只有水资源系统中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结构合理, 才能取得整体功能的最优;只有系统有序稳定地演变, 才能取得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完善实现。

摘要:目前生态环境脆弱, 水资源不足, 且分布不均, 各种产业的发展已受到了阻碍, 然而, 在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中, 水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 水资源不足将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人类与自然协调的必然选择的发展道路, 然而循环经济的内涵是与可持续发展一致的。循环经济是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形势需要的当代产物, 是使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模式与生态系统相协调, 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必由路径, 我们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是发展循环经济。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水资源

参考文献

[1]史长莹, 李占斌.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 2009 (6) .

垃圾资源化助力循环经济发展 篇8

提高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十分重要, 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生活垃圾特性、处理方式和管理水平, 科学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办法, 社区及家庭要积极参与, 逐步推行垃圾分类。

国家十分重视建立垃圾资源回收制度。2011年3月23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 逐步推行垃圾分类, 当前重点推进有害垃圾和餐厨垃圾的单独收运、处理。推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

近日, 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等16部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到2015年,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每个省 (区) 建成一个以上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50%的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30%, 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达到50%。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监管体制机制。到2030年,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小城镇和乡村延伸, 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高铝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循环经济 篇9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盆地之一, 煤炭资源蕴藏量位居全国各盆地之首, 由于其特殊的地质背景, 在晚古生代煤层中赋存大量一水软铝石和高岭石等富铝矿物以及镓、钛等稀有元素, 构成煤铝镓共生复合矿产 (或称为高铝煤炭资源) 。该煤种在火力发电厂燃烧后形成的粉煤灰中氧化铝含量高达40%以上, 相当于我国中级品位铝土矿中氧化铝的含量, 是非常宝贵的再生含铝矿物资源。

统计表明, 内蒙古自治区已探明高铝煤炭储量为236.4亿吨, 高铝粉煤灰潜在蕴藏量62.5亿吨, 相当于目前我国铝土矿已探明储量的2倍。由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等煤田尚深部煤层有待进一步探明, 内蒙古高铝煤炭远景资源量超过500亿吨, 是我国重要的铝资源后备基地。

二、高铝煤炭开发利用与高铝粉煤灰排放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目前高铝煤炭产能达到1亿吨。初步统计,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12个火力发电厂年产高铝粉煤灰1180万吨, 历年高铝粉煤灰积存量已超过5000万吨, 其中氧化铝含量为40-51%;从保护高铝粉煤灰资源的角度分析, 如果目前自治区所有产出的高铝煤炭全部就地集中燃烧转化, 每年可产生高铝粉煤灰3000万吨, 这表明现有高铝煤炭产量中约2/3外运分散掺烧, 大大降低了粉煤灰中氧化铝含量, 失去了提取氧化铝的经济价值, 使得宝贵的再生含铝资源成为环境负担, 应当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实践

经过多年来科技攻关与产业化实践, 大唐国际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了预脱硅—碱石灰烧结法高铝粉煤灰提取冶金级氧化铝并联产活性硅酸钙化工填料多联产技术, 并建成投产了粉煤灰年产20万吨氧化铝示范生产线, 目前已实现连续稳定运行, 2012年通过中咨公司的技术经济评价, 成为国内外首条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生产线。

根据示范生产线建设投资与实际运行情况, 利用高铝粉煤灰提取每吨氧化铝的综合成本为3000元左右, 略高于目前氧化铝的市场售价, 但综合考虑联产活性硅酸钙和硅钙渣水泥熟料的收益, 以及随着项目建设规模扩大和工艺优化对单位投资和生产成本的降低, 由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联产活性硅酸钙的工艺路线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与传统工艺相比, 以高铝粉煤灰为主要原料提取每吨氧化铝可节约铝土矿2-3吨, 节约石灰石1.5-2吨, 减少赤泥排放1.5-2.0吨, 减少CO2排放2.6吨, 消化处理高铝粉煤灰2.5吨, 消化处理电石渣0.9吨, 具有十分显著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效果。

四、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与战略意义

以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为核心, 结合特高压外送电源建设, 将高铝煤炭资源就近定点燃烧, 构建我国特色的“煤炭—电力—有色冶金—化工—造纸—建材”的循环经济产业布局, 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一) 保障我国铝资源安全, 缓解铝土矿过度依赖进口的局面

按照目前高铝煤炭的产量, 可产生3000万吨高铝粉煤灰, 全部转化可提取氧化铝1200万吨左右, 接近我国进口铝资源量。按照已探明的高铝煤炭储量, 其中高铝粉煤灰的蕴藏量达62亿吨, 可使我国铝资源保障年限延长30~40年。

(二) 优化我国能源和铝产业布局, 扶持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1. 优化国家火电布局, 保障电力稳定安全

“十二五”期间, 国家将严格控制东部地区新增火电规模, 降低煤炭消耗强度, 同时鼓励西部地区依托大型煤田, 有序建设大型煤电基地, 输煤输电并重, 增加远距离输电规模。未来较长时间, 我国电力需求仍将持续增长, 预计2015年火电装机9.7亿千瓦, 比2010年增加2.8亿千瓦, 增量部分将主要来自蒙东、蒙西、山西陕北和宁东煤电基地。

统筹高铝煤炭资源循环利用, 大力发展变输煤为输电, 建设我国电力远距离、跨区域输送最主要的电源基地, 这对于优化国家火电布局、保障电力稳定安全供应意义重大。

2. 优化我国铝产业布局, 有力促进节能降耗

我国铝工业布局分布不均衡, 氧化铝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山西、广西等地, 产能占全国的80以上;电解铝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内蒙、青海、宁夏等地区, 产能占全国的60%以上;铝加工产能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中部地区, 产能占全国的70%以上;形成了一方面将西部煤炭资源长距离运输到东部地区燃烧发电, 供应电解铝及深加工的电力消耗, 另一方面依靠晋、豫、黔、桂四省和沿海进口铝土矿生产氧化铝, 并将其长距离运送到西部能源丰富地区生产铝锭, 再将铝锭长距离运输到中东部发达地区进行深加工的不利模式。地域布局不协调的局面造成煤炭、氧化铝、铝锭长距离运输, 造成了大量能源的浪费, 同时, 由于铝工业是能源密集型行业, 中东部地区的能源和资源已无法支撑铝工业的正常发展。依托西北地区高铝煤炭资源实施就地高效转化利用, 变输煤输电为输送铝深加工产品, 将大幅度降低煤炭、电力、氧化铝、铝锭等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降低综合生产成本, 不断增强我国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 打造循环经济新模式, 实现高铝煤炭资源价值最大化

加强高铝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构建煤电铝产业链, 带动冶金、化工、建材和装备制造业等行业发展, 形成紧密型产业体系,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 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如将内蒙古自治区1亿吨高铝煤炭全部用于就地发电, 可满足1500万千瓦外送电厂和1500万千瓦铝厂动力车间的燃料需求, 产出的3000万吨高铝粉煤灰可提取1200万吨氧化铝, 氧化铝进一步深加工可生产600万吨电解铝及深加工产品, 同时还可产出900万吨活性硅酸钙。初步测算, 1亿吨高铝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可实现产值1500亿元, 使高铝煤炭资源增值近10倍;实现利税300亿元, 同时直接增加就业3万人, 带动产业链发展就业3万人, 减少煤炭外运6000万吨。通过高铝煤炭—电力—氧化铝—铝深加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实现了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从而推动内蒙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大幅度增加就业人数, 提高地方财政收入, 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立。

五、结论和建议

1.从高铝煤炭资源的分布规律与资源特性入手, 按照循环经济的科学理念, 大力开展科技攻关与产业示范, 进行总体产业规划布局, 是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

2.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突破是实现上述循环经济布局的核心和关键

该技术的实质是基于对高铝粉煤灰资源特性的深入研究, 实现其中氧化铝和氧化硅资源的深度分离和全部资源化利用, 达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的目的。产业化应用中, 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 一方面要结合地区特点, 尽量做到多种废弃资源的协同利用, 另一方面必须开发多联产技术, 搞好副产品的市场应用。

资源价格管理循环经济 篇10

1 化肥的增产作用和不良影响

化肥的增产作用是不争的事实, 据科学试验统计, 化肥与总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964。诺贝尔奖获得者Normone, Botlaug曾在分析农业发展的各相关因素后, 指出20世纪全世界作物产量增长的1/2来自于化肥的作用。美国作物单产增产中50%~60%是施用化肥的结果。

我国农业部估算1986~1990年粮食总产中35%左右是施用化肥的结果。

我国1949年粮食总产量1 130亿kg, 2006年为4 900亿kg。黑龙江省1949年粮食产量49.5亿kg, 2006年为376亿kg。化肥的大量施用是增产的主要原因。我国到1998年化肥年销量3 508万t (折纯) , 同年世界产销量1.37亿t。我国占25.54%, 而1998~1999年度美国销量1 977.36万t。我国化肥施用量是美国的1.77倍[1], 然而我国粮食产量低于美国。其主要原因是施肥结构不合理, 增加施肥量而不增产, 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源浪费, 农业比较效益低;同时使土壤板结, 团粒结构破坏, 生态环境污染, 自然资源的破坏和能源的高消耗。氮素的过量施入, 致使每年渤海和内陆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严重危害水生动植物的生命。对作物的直接影响是光合作用下降, 产品品质降低, 水果和蔬菜硝酸盐含量过高, 土壤污染, 对环境质量、食品安全、人民健康构成威胁。黑龙江省土壤肥力明显下降。黑土开垦20 a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30%~40%;开垦40 a后下降50%~60%, 即开垦初期11.82%, 40 a后为5.94%, 下降了5.88%。与此同时, 耕层土壤中全氮、全磷的储量分别下降30%~60%和16%~24%。全氮由0.6%降到0.23%, 下降0.37%;全磷由 0.26%下降到0.20%, 下降了0.06%。土壤养分库容不断降低, 使土壤供肥、供水能力减弱;土壤生物活性降低, 限制粮食产量的提高, 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2 有机物料资源丰富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 畜牧业集约化程度提高, 养殖业规模日益扩大, 固体废弃物及牲畜粪便数量不断增长, 已经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全国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为1.3亿t。污水处理厂每年排放干污泥30万t, 粮食作物秸秆4.9亿t;其它作物秸秆6.12亿t;牲畜粪便27亿t, 饼粕0.25亿t, 人粪便3.0~3.5亿t, 肉类加工厂废物0.50~0.65亿t[2]。这些有机物料都是宝贵的再造资源。其中含有大量的有益成分, 回收后可二次利用, 如生产生物肥, 可培肥地力, 也可减少对环境污染, 从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牡丹江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 已经形成了规模, 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其占地面积大, 消耗能源多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事实, 由此而产生的木耳培养基废弃物也很可观, 全县每年产生的木耳废弃物达100万t。但这些废弃物中含有许多可被利用的资源, 经过加工处理可成为生物有机肥的生产原料。经过微生物菌腐解发酵后, 全氮、全磷、全钾分别为4.4%、2.0%和1.6%。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为1 720、5 150和12 300 mg·kg-1;有机质69.2%, 其养分含量高于猪粪。

牡丹江长效微生物复合肥有限公司, 利用酵素菌对木耳培养基废弃物进行发酵, 将有机物料中的有机质和木质素充分腐解, 科学接种, 公司可自行开发菌种;按照不同的作物对营养成分的需求及其不同类型的土壤的养分释放特点, 科学地添加不同种类和不同形态营养物质, 生产出申君牌生物有机肥料。年产量30万t, 产品在黑龙江省内、吉林及山东省蔬菜、果树上应用, 增产效果明显, 又能改良土壤, 深受欢迎。

3 木耳培养基废弃物生产生物有机肥特点

木耳培养基废弃物发酵过程中, 微生物将废弃物分解为多种蛋白质、氨基酸及维生素, 糖类物质, 吸附在固态物质上, 发酵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菌团及未完全分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保留在废弃物中, 其总养分含量高于猪粪养分。其特性:

3.1 营养成分的多样性及均衡性

有机质含量60%, 腐酸植20%, 同时含有氮磷钾、氨基酸, 并具有逐步释放的特性。

3.2 增加土壤保肥、保水能力

废弃物的腐植酸疏松多孔。具有亲水性, 能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 腐酸植带有负电荷, 可吸附K+、NH+4、Ca2+、Mg2+等阳离子, 避免流失。

3.3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废弃物中有多种有机物质和微生物菌团, 使土壤理化性状有明显改善。

3.4 对盐碱化土壤有较好改良作用

发酵后的废弃物中含有胡敏酸、富里酸, 降低土壤碱度, 提高土壤交换容量, 增加土壤孔隙度, 促进土壤胶体形成。腐植酸是含有多酸性功能团的弱酸, 具有很强的缓冲酸碱变化的能力。

3.5 促进作物生理活性, 提高粮食产量

它能提高作物细胞渗透压, 增强抗旱能力;过氧化氢酶可加快种子发芽, 提高养分吸收, 促进生长发育;增强植物呼吸作用, 增加细胞膜透性, 加速细胞分裂, 促进根系生长。

3.6 减轻农药和重金属污染

废弃物中的腐酸植与某些重金属离子络合, 使有毒的金属离子随水排出, 减轻对作物的危害和对土壤的污染。

4 生物有机肥料是未来肥料的主体

由于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和施肥结构的不合理性, 农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 土壤理化性能显著下降, 因此, 发展绿色农业,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国家提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政策。由于微生物有机肥料能够提高土壤生产力, 改善土壤质量, 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改善农产品品质, 自我更新, 增殖和永续利用, 所以, 生物有机肥料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前景。

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 所以资源的合理配置,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生物有机肥料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最为宝贵的土壤资源[3]。

摘要:21世纪的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 是不断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近几十年, 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和粗放型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 不仅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 而且使经济增长难以持续发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发展循环经济, 培肥土壤, 木耳基废弃物生产有机肥料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关键词:农药化肥,生态环境,土壤退化,废弃物,生物有机肥

参考文献

[1]范可正.中国肥料手册[J].中国化工信息周刊, 2001 (增刊) :907.

[2]李国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05:1-48.

上一篇:政府投融资体制下一篇:金融衍生品市场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