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精神与现实意义演讲稿

2024-07-01

五四运动精神与现实意义演讲稿(共12篇)

篇1:五四运动精神与现实意义演讲稿

五四运动精神与现实意义

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青年学生为主力军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大地爆发,掀起了一场中国革命和思想文化上的巨浪。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她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从此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同时也是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一次壮举,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五四运动是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

五四精神作为这场运动的直接产物影响深远。五四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也源自 五四时期报人和青年学者的努力。他们通过散发“小册子”、演讲等各种方式传 播新的思想和文化,而这其中功能最全面,影响力最大的无疑就是那些曾发表在 报纸上的新闻时评了。

“大众媒介提升,延展了一些意识形态的观念。通过它们,这些意识形态变得非常合法,传播起来很有说服力,甚至是富有魔力的。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这些观念进一步确立了其重要性,强化了它们最初的意义,扩大了它们的社会影响。”(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一一个全球性的途径》董洪川译)近代以来,思想的每一次进化都是在与大众媒介良性互动的前提下完成的,而文化的发展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大众媒介功能和传播效果的不断提升。

五四精神与五四时评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关系里,达到了一种良性的发展和促进。五四时期的新闻评论大大促进了五四运动的发展,并且成功塑造和构建了五四精神,五四精神也反过来不断的激励和影响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进步。

那么,五四精神究竟是怎样的精神呢? 一、五四精神的内涵

(一)、思想政治层面上的五四精神研究

对五四精神的研究,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中国革命史研究的指导思想下,选题主要集中在五四精神的来源、构成、以及对新时期国家发展建设的影响和借鉴意义上。所以,很多学者都一直习惯性的将五四运动的精神概括为反帝、反封建、传播马克思主义等精神方面。如中央党史研究室撰写的《不朽的精神,伟大的起

点一一五四运动简介》(2008)一文,就是主要介绍了五四运动的经过,以及五四精神的构成,高度赞颂了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百年来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意义。欧阳哲生在题为《胡适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论释》(1997)文中将五四运的基本精神总结为对旧传统的抛弃和和新的现代化文明的创造,根本目的则是为了拯救整个中华民族。韩国友的《爱国主义一一五四精神的核心》(1994)认为五四精神直观的说是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而它真正的核心是那种前所未有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忧患,彼时的有识之士在不断的批判和选择中,找寻那种能让中华民族真正走向独立和真正走向发展道路的爱国主义精神。谷方研究的视野则转向阐释五四运动的开放精神。他在《略论“五四”的开放精神》(1992)的论作中介绍五四运动不仅是开放意识的积极成果,而且是开放意识的新觉醒。五四运动把开放精神灌输到思想的层面上,从而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前所未有的思想震动和启蒙。在这种开放精神指导下产生的五四文化模式对以往关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问题和关于中西文化的关系问题给出了正确的处理原则。蔡尚思先生在《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一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2001)一书中,则将“五四精神”的精髓归结为不妥协的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精神。所以,在他看来,思想启蒙所体现出来的是“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反帝反封建则体现出来的是“爱国精神”,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五四精神。周策纵先生在《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2009)一书中认为“五四运动实际是思想运动和社会政治运动的结合,它企图通过中国的现代化,以实现民族的独立、个人的解放和社会的公正”即是把五四运动的精神概括为了爱国精神、思想解放的精神。韩凌轩也坚持将“五四运动”与中国政治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对五四精神来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五四精神是一种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精神。而进入到19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很多学者从五四运动以及五四精神中又解读出了开放的精神。有关如何面对西方文化以及中国传统古代文化的问题在这种开放精神指导下开始萌发。

(二)、新闻学层面上的五四精神研究

有关五四运动、五四精神与中国新闻学发展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近些年也不断的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

1、五四运动与新闻学

国内外对五四运动与我国新闻事业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宏观研究较多,赵敏、康焕华在《谈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2007)文中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新闻本位观念的树立、新闻自由观念的深化、新闻业务的现代化等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了当时新闻观念、自由理念以及报刊文风、副刊的革新和新闻采写观念的改变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学者胡正强则从五四运动与媒介批评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资料整合和分析研究,在《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媒介批评的时代特征》(2009)一文中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形成期,这一时段大致以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为起始点,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为结束,此后,中国现代媒介批评进入了另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形成期的中国现代媒介批评与此前孕育期以及此后的发展期,在具体表征上都有很多显著的不同,这是一个在中国现代媒介批评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表现出很多独有的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媒介批评史意义一一中国现代媒介批评形成期起始的时代背景,毫无疑问是五四运动。他还在《论中国现代媒介批评的文体形态及其表现》(2009)一文中从媒介批评角度谈及了时评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以及时评在战争年代所起到的历史作用,但是该文将时评与杂文同质而论,本文认为该观点尚有可推敲之处。

2、五四精神与新闻学

在从五四精神对新闻事业的影响的角度上的研究里,成果并不是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文章当属童兵先生和林溪声先生合著的《“五四”精神与新时期新闻改革》(2009)。该文主要是从分析五四精神的构成,以及这些从这些精神出发来阐释新时期我国新闻事业如何才能取得进一步发展。文章指出,新时期的中国新闻改革己经走过了30年,新闻改革在第二个30年如何传承五四的民主、科学传统,如何创造性地发展五四的民主、科学精神,成为一个关乎新闻事业走向、新闻改革持续深入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五四运动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也就显得尤为必要。文章分别从“科学民主”、“爱国主义”“解放思想”等五四精神的几个构成部分上给新时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改革性意见。文章在最后也指出深一步挖掘五四的内涵既具有长久的思想魅力,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新闻事业的发展,关系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前景,关系

着国民现代化素质的培养。新时期的新闻改革应继续继承五四的精神和传统,“求真”以“致用”,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进取,不断做深入持久的努力。

三、人们对五四精神的错误认识

“打倒孔家店”是公认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性口号,这一口号导致了国内外对五四运动精神实质的片面认识。(一).关于五四运动的“讹传”

“打倒孔家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性口号——这一点似乎已成定论一些有影响的书刊媒介,大都持这种说法。这一认同进而导致了人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实质与思想主潮的片面理解:“激烈的反传统主义”、“激进主义”等提法在国际国内长期流行,特别在20 世纪八九十盛行一时。

1979 年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时,三联书店出版了丁守和、殷叙彝合著的《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改革开放初期该书有一定学术价值与学术影响。

其中讲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第一个标题就是“打倒孔家店”。指出:“急进民主主义知识分子便把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革命提到了‘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的高度,开始攻击那几千年来被认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伦理道德和传统观念,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战斗呼声。其锋芒所向,首先对准了辛亥革命以来那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捣封建主义思想的老巢孔孟之道。自然,当时的某些认识不能说是科学的。但从戊戌时代的‘托古改制’到五四时代的‘打倒孔家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进步,正反映了我国民主主义力量的逐步增长和民主要求的日益成熟。”

(二).“打倒孔家店”并非五四运动的口号

实际上,查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所有历史文献,也没有“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五四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中,谁也没有提出过这个口号。把“打倒孔家店”、完全否定孔子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性口号、主要文化主张、主要思潮走向,完全是以讹传讹、后人附加的历史曲解。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文献,最主要的首推《新青年》杂志,与此相关的还有《新潮》、《现代评论》等几家刊物。孔子问题的讨论,相对集中于《新青年》从1916 年2 月出版的第1 卷第6 号到1917 年3 月出版的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各种代表人物来看,无论是最主要的五位代表人物——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还是略逊一筹的一般代表人物——刘半农、周作人、易白沙、吴虞等人,甚至包括思想最进、最极端的钱玄同,都没有提出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那么,“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究竟从何而来呢? 当然,这个提法也不是完全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可以说事出有因。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五位主要代表人物中,只有胡适一人,在1921 年6 月16 日所作的《〈吴虞文录〉序》中,在幽默诙谐地介绍吴虞其人时,有“打孔家店”这个提法:“我给各位中国少年介绍这位‘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吴又陵先生!”1924 年5 月2 日《晨报》副刊发表了吴虞本人的《致〈晨报〉记者》一文,认为这是胡适因读《水浒》而发的一名戏言,不能代表自己对孔子的学术观点,当然更谈不上什么五四口号:“时适之先生方阅《水浒》,故有打孔家店之戏言。其实,我并不尝自居于打孔家店者,浅陋昏乱,我原不必辞。不过,蔡孑民、陈独秀、胡适之、吴稚晖他们称许我皆谬矣。”

“只手打孔家店”这个提法,经过20 世纪30、40 年代陈伯达等人加工改造,变成了“打倒孔家店”的提法,并开始被曲解夸大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纲领性口号。细致分析起来,从胡适的原来提法,到陈伯达的后来概括,至少发生了五点微妙变化:一是从一句幽默戏言变成了理论口号;二是从胡适对吴虞的介绍,变成了胡适本人的文化主张;三是从五四后期的个别提法,变成五四时代的主要口号;四是从胡适个人在五四之后的一个个别说法,变成了整个五四运动的理论纲领;五是从“打孔家店”,变成了“打倒孔家店”。由此可见,“打倒孔家店”这个多年以来广为流行的“五四口号”,其实并非五四新文化运动当时提出的口号,而是后人强加给五四运动的附加物。四、五四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青年者,国家之魂”。90年过去,时代环境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但五四精神永存,依然是引领我们向前的强大力量。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我们不但要永远记住90年前“五四运动”巨大的功绩,还要继续弘扬“五四运动“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以积极的行动去实践心中的爱国主义感情。

胡锦涛总书记曾在中国农业大学发表过重要讲话:对全国广大青年学生提出殷切希望,号召当代青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

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

这四条希望,既表明了弘扬五四精神的重要性,也指明了当代青年前进的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作为新世纪的一代人有责任将这样的精神遗产贯彻进入自己的一言一行中。那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肩负使命的途径如何定位呢?

第一,把五四精神融入自身的发展中。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鲁迅该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最杰出代表。他的思想、意识、观念、学说、主张和人格等,都已经深刻的表明了一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精神特征。所以,我们应该以鲁迅为榜样。首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勇于拼搏,敢于奋斗,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改变单纯接受性的学习习惯,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结合,通过对五四运动的纪念回顾,承担起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最后,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不要出现信仰真空,要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如此势利残酷的环境下,坚定自己的信念,抵制金权及思想意识领域的攻击。

第二,认真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当代青年,是国家最有朝气、能最快地吸收新东西和最具活力的部分。当代青年所处的时代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特别是当代中国的最好的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最快的时候,可以说是生逢盛世,更应为国家的崛起腾飞贡献力量。所以

应该抓住现在的大好时机,努力学习,正真掌握知识,学理,学文的学生应该争取把中国的学术向前推进,学其他与时间联系紧密的学生应当努力掌握各种技能。看那些前辈们,他们作为学生,是为了挽救国家危机,而我们作为学生是为了很好的建设我们的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为了祖国的强大,民族的自强而努力学习。

第三,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伟大的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解释,那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爱国主义。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

爱国运动。中国的青年和各阶层群众在这场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气壮山河、感人至深的。这种爱国主义,在当年曾经鼓舞中国人民去为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而英勇奋斗;在今天,它仍然应当成为我们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推进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四,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应积极热心与于国家的大事,提高自己的民族责任心,提高自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意识,在具有自我、自主意识的同时,更多地也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担当意识。对社会的不公正现象,例如官僚的腐败、弱势群体等问题不能抱有麻木的心态,应学习五四青年的爱憎分明的精神状态,进行科学批判。但要冷静理智对待一些国际上的反华的突发事件。此时的国际背景早已与当时五四运动截然不同。我们在面对这些事件时,要谨防盲目排外的民族主义思潮的出现,警惕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大国,应该具有大国心态,应当具有宽广发展的眼光。因此我们应当在不忘历史的基础上爱国,分清哪些是国外对我国的敌视,哪些是我们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陋习。努力学习,用真才实学为祖国贡献一份力量才是爱国主义在当代学生中的体现,更是五四运动精神在当代环境下的旨归。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五四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矢志追求并为之顽强奋斗的宏伟理想。现在,实现这一宏伟理想的光明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当代青年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对五四先驱最好的告慰,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以执著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让伟大的五四精神在振兴中华新的实践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五四运动事件本身已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对五四运动精神的而理解与实践!这不但符合科学发展的观点,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做法。摈弃形式,保留本质!那就是五四运动留给我们当代人最好的启示——行之有效地发扬五四精神!

篇2:五四运动精神与现实意义演讲稿

五四精神是爱国主义的体现,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时代中国需要的“五四”精神,爱国精神是前提,进步精神是表现,科学精神是基础,民主精神是核心。

作为青年人,要为历史负起责任来,要为广大的人民来找出路。“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

五四精神对青年发展的启示

青年始终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一部分力量。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不仅要铭记五四那段厚重的历史,更要自觉地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努力实现五四先驱者留给我们而至今尚未完成的伟大事业,创造一个崭新的时代。

当代青年要传承五四精神,就要自觉地担当起社会历史责任。当代青年要传承五四精神,就要勇于解放思想。

但是,思想解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劳永逸的,广大青年必须不断地自觉地解放思想,并推动其他社会群体的思想解放,以真正完成当代青年的使命

当代青年要传承五四精神,就要保持开放心态。当代青年能够积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能够认可和接受世界性的规则,但还需要更进一步,不仅能用新的眼光认识世界,而且还能够广纳博览、会

通创新。

当代青年要传承五四精神,就要发扬创新进取精神。

篇3:弘扬五四精神的现实意义

1911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 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 却仍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 又在1915年, 为实现他的皇帝梦而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袁世凯死后, 各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军阀连年混战, 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这一时期, 中国的民族资本工业在这时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壮大起来了, 产业工人的数目由1913年的约65万人发展到1919年的200万人左右。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参加斗争, 是五四运动能够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1919年1月, 美、英、法、意、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 实质上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其目的是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曾经在战争期间对德宣战, 也算是战胜国之一。当时, 许多中国人, 对“巴黎和会”还抱有幻想, 以为巴黎和会可以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没想到, 帝国主义根本不理睬中国人民的正当要求, 反而无理地在和约中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 全部让给日本, 至于日本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二十一条, 又借口不在会议的讨论范围之内而置之不理。巴黎和会彻底暴露了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 也打破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先进的知识分子认清了这个真理: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解决自己的命运。

5月1日到6月28日学生以及各界代表进行了强烈的抗争, 在巴黎的华工和中国留学生也强烈要求拒绝签约。6月28日是和约签字的一天, 中国的留法学生和工人包围了中国代表的住所, 代表被迫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个消息传遍全世界, 帝国主义国家大为震动。至此, 五四运动所提出的直接目标基本得到了实现。

五四运动在其开始, 只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 6月3日之后, 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圈子, 形成全国范围内工学商联合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以崭新的战斗姿态、英勇顽强的精神和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 显示出自己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锋队伍和领导力量。毫无疑问, 中国工人阶级参加斗争, 对五四运动获得重大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五四运动的现实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以来, 爱国主义, 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旗帜。中国青年在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中, 努力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努力汲取和传播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 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

五四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 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五四运动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正如胡锦涛主席所指出的:“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历久弥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所有的中华儿女都应万分珍视、大力弘扬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就是要把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放在世界格局中观察, 把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 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 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要投身民族振兴的伟业, 决不辜负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期待。

四、弘扬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概括地讲, 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五四精神反映着五四运动不同于前此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意, 又是五四时期那一代时代先锋的崭新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为以下四个统一:一是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四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 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

摘要:五四运动以来, 爱国主义, 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旗帜。中国青年在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中, 努力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努力汲取和传播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 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

篇4:让雷锋精神穿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在今天,这个标尺仍然在度量人心,这面镜子仍然可烛照人间。

那就是人们年复一年渴望给他“户口”、不要“三月来了四月走”的“雷锋叔叔”。

一个普通、平凡的士兵,之所以感动中国半世纪而不衰,成为不朽的丰碑,就在于:

---作为道德的标杆,雷锋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助人为乐,扶危济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者爱人”情怀,历久而弥新。雷锋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在这种精神感召下,几代中国人争先进、做新人。温暖他人、贡献社会的风气应当主导当代中国的风尚,滋养中国人的心灵。

---作为永远的榜样,雷锋精神在年复一年的“学雷锋活动”中不断强化、升华,凝聚成崇尚服务、奉献

的社会主流价值,无数的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其中,涌现出的无数英模人物又以榜样的力量丰富、充实着榜样的内涵。我们的社会需要始终昂扬蓬勃向上的力量。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朴实的语言,穿越时空,在任何时候、每一个人,从中都能感悟安身立命之道。获得力量与幸福,原本如此简单、寻常,惊天动地不常有,脚踏实地的善行与义举却可以每天践行,不需要多高的门槛。

说到底,榜样,只有植根民间、感动百姓,才能真正有示范之力。雷锋精神启示我们,一个平凡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抉择,都可以显示人性的光芒,显示道德力量的伟大。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准,需要立足于从普通百姓中挖掘道德建设资源。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看到,贪贿的官员、堕落的“明星”、为富不仁的“老板”、黑心的造假者,肯定不是社会的主流。无数诚实劳动的普通百姓,认真生活的“平实的大多数”,才是社会的主流,才是民族的脊梁。挖掘普通公民人性的光辉,道德建设的资源宝库,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道德建设比过去更加重要。毋庸讳言,一段时期以来,像“小悦悦”事件中一些人的冷漠,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中一些人道德底线的失守,假货、假文凭、假论文等诚信缺失,自私、无聊、低俗等“精神滑坡”现象,虽然不是主流,但在新媒体时代,其传播效应无疑会被放大,导致人们对道德失范深感忧虑。对此最有力的校正,除了加强法制建设、加强监管、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规制,还需要继续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通过国家的倡导,让蕴含在民间、草野的道德力量茁壮生长,以道德力遏制贪欲,以崇高遏制信仰物化,以服务精神遏制野蛮逐利。

从这个意义上讲,植根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生长在民间草野、充满道德光辉的平民英雄雷锋的形象,不仅永葆生命力,更有时空穿透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今天的中国,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坚守良知和节操,承担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遵纪守法,乐于助人,匡正道德失范,矫治不良世风,重建诚信环境,不仅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市场经济也才能健康发展。

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越是要弘扬雷锋精神。经济学家常言“交易成本”,我们认为,减少“交易成本”,固然需要制度的改进、法治的昌明,同样需要道德诚信的社会环境。人人守信遵规,经济活动就会简约为“在服务他人中接受他人服务”的服务交换,在一个无须互相戒备、彼此提防的交易环境下,经济发展将会迸发出无穷的活力与创造力。

令人欣喜的是,雷锋精神的内核不变,但学雷锋的方式却在与时俱进。今天,不仅涌现大批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爱心接力的英雄模范,也出现了众多将雷锋精神与现代公益慈善活动相结合的新形式学雷锋活动。爱心助学、免费午餐等草根公益行动,日益成熟化、制度化的志愿服务行动,都是雷锋精神的新创造,都是学雷锋活动的新表现。

这个伟大的时代,虽不完美,但我们周围,“草根英模”无时不在,“身边的感动”总在给人以向上的力量。他们以各种方式服务、奉献并报效于社会,造福民众、净化心灵,承继了一脉相承的雷锋精神。而唯有雷锋精神的永存,社会才能更加美好,人间才能充满温情,国民幸福感才会不断提升。

篇5:五四运动精神与现实意义演讲稿

试论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老一辈革命家在战争年代塑造的延安精神,保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那么延安精神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延安精神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笔者对此进行了全面论述.

作 者:赵玲玲 作者单位:开封县委党校,河南,开封,475100刊 名:开封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KAIF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年,卷(期):22(2)分类号:A841关键词:延安精神 科学内涵 现实意义

篇6:五四运动的现实意义

微电子12-1班 钱莹莹 2012213353

今年5月4日,是五四运动94周年纪念日。众所周知,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其导火索是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由于北大学生的主导作用,5月4日也成为了北大的校庆日。

然而,五四运动给我们当代大学生又带来了什么。或许有人会说给我们带来了一天假期,按照国务院规定,青年节(5月4日),14至28周岁的青年放假半天,但有关单位执行效果不理想,就拿我来说,我记不得有哪次是因为青年节而放假。但半天假就能阻止五四运动的影响,显然不能。

先撇开我们书本上的那些,五四运动将先进青年追求和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历程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直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先进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的大道理不说,五四运动把我们青年一代的思想从保守的束缚和禁锢中拉了出来,才有了今天的各抒己见,才有了开放的学习环境。这些让我们更加自由舒适地享受这现代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我们的思想不受束缚,我们敢于追求真理。

最近一阶段全国都在发起我的中国梦活动,中国梦离不开我们青年一代,离不开有思想的青年一代。封建时期也有青年,但那些思想受到严重束缚的青年,不是寄希望的一代。五四运动后青年,是爆发后的一代,这样的青年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的。

总书记说中国梦更是我们青年一代的。未来社会的发展急需大量勇于创新创造的人才,而这些在旧世界是无法实现的,五四运动释放了革旧迎新的力量。五四运动带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五四中的那一代,敢于实践,不是把运动的思想停留在纸面上,而是不怕流血牺牲,让空谈主义瞬间不复存在,这也是现实社会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

篇7:八一精神的现实意义

摘要: 南昌八一起义已经过去了。在现今社会中,我们之所以还要牢记历史,是因为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得经验,汲取前人聪明才智。只有不断更新,才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八一精神所洋溢出来的拼搏、创新思想,时刻在暗示着我们,必须抓住八一精神的本质,揭示其在当今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不断创新和总结其先进性。这样,内涵丰富的八一精神,必定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强大的思想武器。

关键词:八一精神,现实意义,发展

一.八一精神为打造精细红色旅游做出了杰出贡献

红色文化作为植根于中华民族沃土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理想、爱国情怀、价值观念和道德诉求的集中体现。一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无疑是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品质、价值观念、城市精神等要素所形成的凝聚力、辐射力和感召力。南昌作为军旗升起的地方”,在这片红土地上培育的红色文化不仅传承了中华文化精髓,而且充实、丰富了民族精神。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和实质内容,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和无限魅力

以八一精神为核心的南昌红色文化承载了我党我军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过程中铸就的红色精神,是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培育的红色精神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上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美德,下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红色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得到传承、锤炼和升华,成为南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和政治优势。

二.八一精神与军魂铸造

毛泽东的最重要论断,就明确而精辟地确立了人民军队“党指挥枪”的原则,从而基本上完成了我军军魂的铸造。“党指挥枪”由此成为人民军队的不朽军魂。建国以来,“党指挥枪”的军魂原则和传统一直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贯彻。1975年1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上郑重提出:“我们的军队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江泽民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中强调说:“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领导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和制度。”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9月军委扩大会议上也强调指出:“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建设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革命军队,是革命的依托、民族的希望。”“听党指挥”、“党指挥枪”一直是人民军队的军魂和传统,至今相传不变。8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80 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艰苦曲折的战争考验,从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走过了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已经成长为一支拥有现代化装备的强大的人民军队,成为保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安全的中流砥柱,成队现代化建设思想的沐浴下,在“党指挥枪”的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武装力量。在中共几代领导人关于人民军队建设和军军魂原则指引下,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以人民军队“靠得住、打得赢、不变质”的本色和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三.新时期在高校弘扬和传播八一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八一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激励着中国

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从改革开放到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八一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今天,八一精神仍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继承和发扬。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会议上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人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在高校中宣传和弘扬八一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塑造勇于创新和敢为人先的良好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舒醒.论八一精神与南昌红色文化品牌的打造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2.余伯流.论八一精神的内涵与军魂的铸造[J].江西社会科学,2007,(08)

3.肖燕燕.“八一”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人民论坛》2010年29期

4.韩锡玲.八一精神:当代国民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途径 《党史文苑》2012年10期

篇8:五四运动精神与现实意义演讲稿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土地整理的重要性及现状

土地整理是一种土地利用实践活动的过程, 其实质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按照内容不同, 土地整理可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目前, 中国还没有开展大规模的市地整理, 主要还是集中在农地整理方面, 是指在一定区域内,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对农田、水利、道路、林地等综合整治, 调整土地关系, 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 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的综合国家措施。土地整理是增加耕地最有效的途径。中原经济区已列入“十二五”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 包含山西、湖北、安徽部分地区的综合性经济区, 土地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耕地资源十分之一以上。为加快中原经济区持续发展, 在“十二五”期间, 我省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力度, 通过积极盘活城镇低效闲置土地, 进一步拓宽城乡发展用地的空间。河南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发扬焦裕禄精神, 增强河南人民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 也是农业大省, 全国耕地保护重点大省, 为推进河南土地整治工作, 近几年来, 通过土地整理, 取得了一些成效, 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推动了农业生产规模, 改善了农村面貌, 而且缓解了非农建设用地的紧张局面, 确保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表现在: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 耕地的严重短缺将制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用地迅速的增加, 农民占用耕地的建宅基地也很多;以耕地为主的农用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 经济效益较差;土地整理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等。这些问题危机了社会和谐和发展。学习和发扬焦裕禄精神, 推动中原经济区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土地整理的使用力度, 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

二、弘扬焦裕禄精神在土地整理中的现实意义

焦裕禄精神推动历史, 也必将惠及现在, 影响未来, 当前, 我省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整治工作, 推进跨越发展, 虽然条件变化了, 环境不同了, 但我们党的宗旨没有变, 发展的目的没有变, 发展变化的只是时代和人民对发展的要求更高了, 面临的任务更艰巨了, 更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忠诚、爱民、科学、创造、实干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向前发展, 焦裕禄与土地整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牢记党的宗旨, 心系群众的公仆精神。

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人民, 唯独没有他自己, 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62年, 他来到兰考, 当时兰考正面临严重的自然灾害, 困难重重, 他不怕艰难, 和群众打成一片, 跟群众一起吃饭, 一起劳动。他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群众的无限信任, 在广大群众中间询问着、倾听着、观察着。他在群众中学到了不少治碱的办法, 总结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今天河南要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 推进河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在土地整理中, 必须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在感情上贴近群众, 在工作上依靠群众, 在发展上惠及群众, 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 让河南人民在土地整理中得到实惠, 这样才抓住了土地整理的根本。

2、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和不畏艰险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立业之本, 取胜之道、传家之宝。焦裕禄同志跑遍了全县角角落落, 靠的不是汽车, 而是破旧的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 他用过的物品, 总是修了又修, 补了又补, 所使用的被子上有42个补丁, 褥子上有36个补丁。他到兰考后不久, 强调领导干部要下乡蹲点, 以点为主, 以点带面。取得直接经验, 指导全面工作。不死抠本本, 不生搬硬套, 而是勇于创新、始终保持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虽然我国开展的土地整理的时间还不长, 在整理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 善于在挑战面前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 以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保增长, 保民生, 保稳定, 才能为人民的幸福生活创造条件。

3、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和廉洁奉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470天中, 他先后跋涉了5000余里, 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120多个进行走访, 蹲点调研, 利用排碱翻田的几种方法进行对盐碱地的整理, 发动群众积极参加治碱斗争, 最后取得了成效。真正把求真务实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做到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今天, 我们的社会要靠广大党员干部的清正廉洁, 无私奉献, 做到为官一任, 发展一方, 造福一方。才能为土地整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三、弘扬焦裕禄精神完善土地整理开发中的启示

今天在土地开发整理方面与焦裕禄同志在60年代治理盐碱地时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 但党的宗旨没有变, 目的没有变, 都是解决人民群众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目前, 土地整理成为重新配置土地资源, 增加土地效益和提高土地供给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不久的将来, 土地整理将发挥重要作用, 从土地整理的态度和分析结论中, 今后土地整理中应树立的思想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 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1、树立土地整理质量意识。

正确认识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 对引导土地开发整理的发展方向十分重要。必须把耕地数量建立在一定质量的保证程度上。在质量标准上, 应该考虑高标准、高起点, 而不仅仅满足于项目所在地一般的基本农田标准。因此,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 应当综合考虑应用生物技术、耕作技术、施肥技术等, 全面提高土地整理质量。

2、树立土地整理经济效益意识。

土地整理不仅要增加耕地面积, 更重要的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能够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从这一角度出发, 土地整理不应当仅仅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土地利用的平台, 而要考虑土地的充分、合理利用。

篇9: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柏坡;精神;特征;内涵;现实意义

一、前言

众所周知,西柏坡时期是我国历史革命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由毛泽东同志进行领导以及指挥的。西柏坡时精神是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产物,是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研究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对我国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

在西柏坡时期,党孕育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那么何谓“两个务必”呢?两个务必指的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以及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都知道,西柏坡时期,中国的革命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在这种千钧一发的时刻,“两个务必”的精神警戒大家,在面对战争的胜利的同时,仍然不可以放松警惕,仍然要时刻保持一种紧张的心态,警惕敌人的糖衣炮弹,同时,也告诫同志们要继续以积极进取、不断奋斗的精神来迎接接下来的每一次大革命,不可以松懈,更不可以放弃,进而争取获得战争的胜利,为国家的解放以及民族的复兴做出重要的贡献。

三、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容

西柏坡精神共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二,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精神;三,执行政策、严守纪律的精神,四,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西柏坡时期,我国的解放战争已经持续了三年,其实每个人心中都很清楚,我方的实力远远低于对方,但即便这样,为了民族的解放以及战争的胜利,我们依然不能放弃,依然要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这样的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的支撑下,尽管我方的人数远远少于对方,但是我们仍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中,我方只有60万士兵,而对方的人数已达到80万,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的鼓舞,使得我军在这样的形势下仍然获得了战争胜利,为民族的解放又一次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精神。西柏坡时期,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我党开始沿用马克思主义推崇的创新以及探索精神,在中国现有的理论以及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以及创新,将当时的农业大国发展成工业大国,将当时的新民主主义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面对即将迎来的战争以及国家即将到来的新形势,我党不仅没有松懈,反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以及创新,发展以及建设出更加适合国家发展的理论以及实践,进而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埋下了坚实的伏笔。

(三)执行政策、严守纪律的精神。良好的纪律以及政策是一切行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以及保障,西柏坡时期,我党严肃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因此,我党提出了要“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全军一致”的信条,在军队中,任何人不得破坏军规、军纪,否则将得到严重的惩罚。在加强了纪律的管理的情况下,我党又提出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政策,进而为党的良好作风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除了要有无所畏惧、勇于创新以及严守纪律的精神以外,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支持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战争,不是书面上写起来那么简单,更不是嘴巴上读起来那么容易,需要的是夜以继日的战斗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告诉大家,民族的解放就好比是奔赴万里长征一样,取得战争的胜利只是第一步,也是最简单的一步,若想真正意义上实现民族的复兴,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面对敌方的攻击,我们不能恐惧,面对战争的胜利,我们更要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复兴。

四、西柏坡精神的现实意义

西柏坡精神具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一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二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需要;三是党的建设的需要。

(一)改革开放的需要。与西柏坡时期的情况相似,改革开放也是我国的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也同样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以及矛盾,因此,在这一时期,党便可以沿用西柏坡精神意义,要发扬西柏坡时期那种坚持不懈、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而实现改革开放的坚持以及发展。

(二)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需要。要建设现代化的中国,也需要发扬西柏坡精神,并且需要坚持西柏坡本质特征中的“两个务必”,对于取得的成就,要学会不骄不躁,对于人民群众,要学会以人民群众作为服务的中心,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进而凝聚人心,众志成城,共同实现现代化中国的建设的愿望。

(三)是党的建设的需要。弘扬西柏坡精神除了是改革开放的需要以及建设现代化中国的需要以外,也是党的建设的需要。要想全面加强以及实现党的建设,必须要弘扬西柏坡时期严守纪律的精神,对于党内部的一切相关纪律,不得有任何的违规以及违纪的现象的产生,对于党的建设可能面临的困难,要勇于斗争,对于党的建设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要敢于创新,进而增强党内部的凝聚力,提升党以及领导的执政水平。

四、结语

篇10:精神分析法的现实意义

由弗洛伊德创建的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精神分析法,其理论的中心概念是无意识。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欲望和冲突被压抑在无意识中仍影响着意识,并可表现为神经症症状。精神分析法主要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招架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而它具有极其巨大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三个方面: 1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弗洛伊德的艺术观点始终贯穿于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之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是违反道德和伦理的,因此必须放弃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满足的愿望而退缩回来,不得不从享乐主义原则回到现实主义原则;而想象的、幻想的王国却是一个避难所。艺术家就像一个有精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不满意的现实中退缩回来,钻进他自己想象出的世界中。他的创作、艺术作品,正如梦一样,是“潜意识”愿望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尽管弗洛伊德的这些思想如同他的整体精神分析大厦一样 缺乏坚实的基础,并且没有充足而严密的科学证明,但他却受到诸多文学家、艺术家的盛赞。可以夸张的说,随便翻开西方任何一本文艺评论的书,我们能够找到弗洛伊德的名字或看到他的影子,因为许多艺术家正是以这个理论所提供的原则去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2其他方面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作为一种心理学派对心理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当今资本主义国家里,特别是在美国,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在一般意识形态中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它不仅影响了西方当代的文学艺术,而且对宗教、伦理学、历史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图腾与禁忌可以说是这种影响的代表。

3人道主义方面影响:埃里希.弗洛姆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家,也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弗洛姆早年也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影响,一生致力于研究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学说,并极力主张把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结合起来。在这一研究过程中,他建立了新人道主义的人学理论。

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实质上是一种人道主义理论。弗洛伊德所发现的无意识心理过程是他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他不仅捍卫了人的自然需要和权利,而且“是对人的科学的独特贡献,从而改变了未来关于人的图景”。但作为一名新弗洛伊德主义者,他与其他新弗洛伊德主义者一样,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有片面性,其片面性在于对人的无意识本能的过分夸大,从而把人的本性归结为性欲等生物需求。在弗洛姆看来,人的本性并不是生理上种种需求的综合,也包含着社会过程所创造的需求,即人的个性也受社会环境或社会文化的影响。

篇11:儒家思想中宽容精神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中的宽容精神是决定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延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在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精神并没有过时,仍有其现实意义.

作 者:张庆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刊 名: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320(4)分类号:B222关键词:儒家 宽容精神 现实意义

★ 儒家思想的核心

★ 儒家思想的作文

★ 中共县委组织部上半年工作总结

★ 研读国学精粹,探究儒家思想作文

★ 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文化中的作用

★ 在中共盐津县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 竹子精神

★ 精神解读

★ 七一讲话精神

篇12:《大学》的主要精神及现实意义

一、《大学》的主要精神

《大学》的核心精神就是“修己以安人”, 这个精神是儒家的学者们对自己的终极要求。正如同儒家对“大学”这个词的注解——“大学者, 大人之学也”, “大人之学”指涉的是:能够帮助人们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可以让人成就大事业的一门学问。儒家的观点认为, 这门学问需要通过学习这种方法来实现“安人”的政治目的。儒家青年子弟的准则正是“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这句话阐明了《大学》的要旨。并且, 为实现这一目标, 儒家提出了“三纲八目”, 正是“三纲八目”体现了《大学》这篇文章的主要精神。

“明明德”其意是指让美好的品德显露出来, 所阐释的是, 人们本来具有的美好品德会被嘈杂的人世掩盖, 一个想要完善自我的人需要成就事业的话, 就必须彰显自己的先天美德, 它不仅要求人们修养德行, 并要作为其它人的榜样, 将这种精神推及天下之人。这正是表率方法, 也是文章后面所提及的各种修养实践方法的基石。

“新民”意指教化能够纯净自己身上污浊的地方, 进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休养, 从而实现天下太平。而“至于至善”则是要求人们了解自己在所处环境的位置, 即“至善”之境。儒家的伦理道德一直在于强调每个人需要清楚认识自己在各种环境中的身份位置, 这样才能准确认识自己所作所为, 所以《大学》在文章一开始就确立了这种认知准则的重要性, 文章说“知止而后有定 , 定而后有静 , 静而后能安 , 安而后能虑 , 虑而后能得”。只有明白自己进入的环境, 才能确立自我定位, 这样才能面对现实, 判断事物和谋划事情就会精密周详, 最后才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明明德”是一个准则, 而“新民”则是根本任务, “止于至善”就是最终目的了。这三个方面构筑了“大学之道”的三纲。

在“三纲”确立之后, 《大学》点明了实现“三纲”的八个具体环节, 它们是紧密相连的, 详尽的描述出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方式和方法, 这八个环节相互之间是递推关系 , “修身”正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则是“修身”的所追求的目的。“格物、致知”是指通过接触事物 , 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其本质, 这样才能在对事物的认知上有所提高。按照儒家的释意“格物、致知”主要指涉的是探究人伦事理, 通过对事理本质的把握 , 对事物才能作出精准的判断。

“诚意、正心”其指意志诚实 , 不自欺欺人 , 自我才能够端正。而端正的内心才可以帮助自己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波及 , 尽力的去保持一个安静纯洁的状态 , 这样的状态才能让自己获得有意义的认知。“修身”就是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 “修身”是“大学之道”的一个根本条件, 它是一个递承环节, 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条件, 同时也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成立基石。同时,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意义所在 , 也是儒家要义的具体展露, 在三个不同环境的介入中, 虽然面对的境况不一样, 但是这三个场域在本质上是同一种类体, 国与天下的结构简化正是和家类同, 将家的关系复杂深化也正是国家和天下的同构。所以, 三者治理实践的要旨是相通相似的。

二、《大学》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古代 , 通常人们理想中的社会表现为 :“大道之行也 ,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故人不独亲其亲 , 不独子其子 , 使老有所终 , 壮有所用 , 幼有所长 , 鳏寡孤独废疾者 , 皆有所养。男有分 ,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 不必藏于己 ;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 盗窃乱贼而不作 , 故外户而不闭 , 是谓大同。”“大同社会”这一理想指的是——人与人的相处和谐、人与人之间宽容、有高尚的道德以及“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社会氛围。儒家从“仁”、“爱”的主张出发, 提出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儒家伦理思想来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而这一理想在《大学》里也有诸多的体现。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仁政” 、“德治”

《大学》中论述道:“尧舜帅天下以仁 , 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 , 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 , 而民不从。”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仁政”的“利”与“暴政”的“弊”, 与此同时也是对“仁政”其重要性及意义的肯定。“仁政”其核心即“以民为本”, 也就是说, 执政者不能脱离人们群众, 一切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 切实顾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大学》中尤其提到“民之所好 , 好之。民之所恶 , 恶之”, 以及“道得众则得国 , 失众则失国”等都体现出儒家思想理念中对“民心”“民意”的重视, 以及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执政者切实从民众利益出发, 真正做到“以民为本”的重要性。可见, “仁政”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正面的意义, 因为, 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到首位, 真正做到“以民为本”才能让社会矛盾弱化, 社会氛围走向和谐与安定。

儒家思想中不仅提倡统治者要“仁政”, 还要“德治”。“德治”——即“以德治国”, 这一思想在现代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大学》中提到, “上老老 , 而民兴孝 ; 上长长 , 而民兴弟 ; 上恤孤 , 而民不倍”, 即上面的官员做的好, 下面的民众也就会学好, 上面的官员做的不好, 下面的民众就会跟着学坏。可见, 这是强调了自上而下的道德水准与整体社会风尚之间必然且密切的关系。“以德治国”为实现现代社会稳定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种道德榜样的树立和形成对国家的治理是有着重要价值的。

所以说, 结合“仁政”和“德治”来治理国家, 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是至关重要的。儒家思想中“得众得国”, “失众失国”再次告诉我们, 民心是国家安定与和谐的关键, 要想社会和谐发展, 获取民心很重要, 因此, 我们要施“仁政”, 倡“德治”。

(二) “孝悌慈”

“孝”、“悌”、“慈”是儒家在家庭和谐构建方面所提倡的主要思想, 其体现的是家庭伦理关系的三个重要层面。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是“孝”, 兄贤弟恭、姐妹友爱是“悌”, 父母对子女的疼爱是“慈”。“孝”、“悌”、“慈”是儒家道德及伦理形成的基础。

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家庭, 家庭的道德建设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大学》说,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但是实际情况是未必“修身”之后, 家就“齐”了。由于种种原因, 自身品德端正, 很有修养的人, 却没有实现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也没有很好地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 由此可见, “齐家”是个由古至今一直得到重视的问题。因为, 只有家庭的结构稳固了, 社会才会稳定, 家庭美满和谐是社会和谐安定的前提, 儒家一直大力倡导的“孝”、“悌”、“慈”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不容小觑的现实指导意义。

“人能孝弟 , 则其心和顺 , 少好犯上 , 必不好作乱也。”儒家旨在通过孝”、“悌”、“慈”的道德规范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友爱、和睦相处, 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以及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定位, 从而实现家庭的和睦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格, 至也。物, 犹事也。致, 推极也, 知, 犹识也。“格物致知”是儒家学派的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郑玄注为——“格, 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 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 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 此致或为至。”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 言欲尽吾之知, 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儒家在《大学》中提出人要努力通过“正心”、“诚意”等道德的修炼从而提高个人的修养, 达到个人身心的和谐。道德建设必须要从个人的“修养”做起, 如《大学》所说到的, 每个人都要“明明德”, 逐步完善个人的修养, 严格要求自己, “修身”并提高道德修养。道德主体需要通过“格物致知”来实现个人修养的提升, 做个明白事理的人, 为人行事绝不糊涂。正确把握和处理诸如利益、权利、地位、欲望等各方面的复杂关系, 真正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 《大学》里包含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儒家追求的人生价值, 它以“三纲领”为目标, 指明人们对道德修养的实践方向, 并以“八条目”为方法, 告诉人们对于道德积累的具体方式。从而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立体架构, 它所建构的稳固体系, 是儒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高度凝炼。从现在社会架构结合儒家思想来看, 尽管《大学》中存在封建伦理的糟粕 , 但关于道德提高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上却有着实实在在的指导意义, 同时, 在对社会关系稳固、意识形态塑造等方面的工作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俊.孟子译注[M].中华书局, 1984.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 1986.

[3]戴兆国.心性与德性一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M].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医疗器械培训计划、记录和考核情况下一篇:简易工程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