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标准

2024-06-20

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标准(精选9篇)

篇1: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标准

关于对甘州区2017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完工验收的报告

(镇 村)

张掖市甘州区现代农业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2017年

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由我公司中标,由

监理,该项目位于甘州区

村。根据该项目要求,我公司充分做好项目开工前的准备工作,于2017年

月进场施工,现已将全部的工程内容完成,具备完工验收条件。

该项目由张掖市甘州区现代农业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实施。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的要求,并严格按照图纸设计施工。2018年

日由张掖市甘州区现代农业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监理、镇人民政府、镇

村、项目施工单位及部分农户代表人员会同对本工程完工的验收工作。

工程完成情况:

1、土地平整:

2、渠系工程;

3、道路平整:

4、农田防护林:

施工单位:

项目经理:

****年**月**日

监理单位: 监理工程师:

****年**月**日

项目所在村: 负责人:

项目所在镇: 负责人:

项目业主

负责人:

月日

篇2: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标准

县级验收工作方案

为切实做好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县级验收工作,根据《XX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文件的精神,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成立验收组织,组建验收队伍

成立验收工作组

组建项目验收组:由农业农村局分管领导担任组长,项目镇(街)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需邀请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项目所在村干部及群众代表参加,其他人员在镇(街)政府相关单位和农业农村局财务审计科和农田建设管理内部抽调(条件允许可聘请3名专家参与验收)。各验收组应在标段验收前由组长、副组长负责建立。

二、验收流程

(一)自验:以标段为单位,单项工程工程完工后,项目施工单位组织自验;

(二)单项工程验收项目,单项工程完工后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四方共同开展单项工程验收;

(三)农业农村局聘请的第三方开展项目工程决算审计和工程质量检测;

(四)县级项目初验:1.单项工程验收合格后,监理单位向县农开局提出书面验收申请。

2.县农业农村局收到县级验收申请后,确定验收时间,组建项目初验组开展竣工验收。

三、验收方法

1.对单个建筑物进行普查;对线性建筑(路、防渗渠)的外观进行普查,长度进行抽查,抽查率30%。

2验收时,(1)听取承包人,设计、监理、检测单位对项目有关情况的汇报;(2)现场检查工程完成情况和工程形象质量;(3)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在验收底稿中写明,由验收组成员、验收组长签字;

(4)收完成后,验收组向县农业农村局提交验收报告,列出整改清单,县农业农村局确认验收结论;(5)存在问题及时反馈施工单位进行整改,施工单位整改合格经监理单位确认后,发包方发放验收合格证书。

四、验收内容

项目初验为合同验收应对照《XX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中规定的项目验收必须具备的条件逐项核查,并检查单项工程验收指出问题是否整改到位,具体包括:

1.项目申请竣工验收要完成初步设计文件批复的全部建设内容;

2.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档案资料要收集并分类整理好;

3.各项建设内容达到项目设计的功能目标,且运行良好;

4.各单项工程已通过由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共同参与的四方验收;五是已完成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并提供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报告。

五、验收资料准备

(一)竣工工程定点定位图及规划图

(二)竣工图、单项工程验收的工程验收表和项目下达计划、变更文件

(三)施工单位竣工资料及监理单位资料(含施工日记、监理日记)

六、时间安排

每个标段暂定验收时间为一天。

七、后勤保障

篇3: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标准

从上午10点到11点, 2014年6月13日, 在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厅举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新闻发布会, 历时约1小时, 不失简约, 貌似一场普通的发布会。但不得不说, 就像一句极有名广告语说的, “简约不简单”——这是一次颇不简单的会议。

本刊记者从会前获悉, 会议材料几经易稿, 反复斟酌, 有关文件甚至直到发布会前一天下午才字字敲定。

这事关一项举足轻重的国家标准。

事关“三农”。

从统一中来, 为统一而去

4个部委依次发言。

他们是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和国家标准委。

在这次国家标准发布会上, 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和国家标准委分别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发布的背景、意义, 标准的主要内容, 以及我国未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安排等进行了介绍。

是什么原因使4个重要国家部委共襄此会, 联合进行有关介绍和解读?

这其实从侧面反映了有关《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诞生背景。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各个地方, 目前, 各相关部门都各自围绕行业需求制定了行业标准, 许多地方也制定了地方标准, 但建设标准参差不齐、难以统一考核评价的问题比较突出。此次发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对于实现全国技术标准的统一, 解决高标准农田‘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 实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上下结合、相互衔接具有重要作用。”发布会当天, 国家标准委政研室对媒体表示。

诚然如此。国家标准委副主任于欣丽、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司长高俊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主任吴海洋、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何才文等在发言中, 都从宏观层面及各自行业角度, 不约而同强调了“亟需统一标准”的问题。

高俊才说, 统一建设标准, 对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至关重要。他指出:“要在综合现有相关行业标准、部门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科学统一、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正是该标准体系的首部标准, 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统一布局的“第一步”。

吴海洋说, 编制科学合理、实用可行的通用性、基础性国家标准, 指导各相关部门和各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有利于从国家层面规范各项相关建设工作, 做好各部门、上下的衔接协调和同口径统计。

何才文也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要统筹规划协同进行。

于欣丽更指出:“据统计, 截止到2014年5月, 全国约有农田建设相关标准639项, 其中现行国家标准173项、行业标准309项、地方标准157项。这些标准……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同时也存在标准结构不合理、体系不完善、系统性不强等问题。”她说, 从内容上看, 部分标准的指标要求较为笼统;从结构上看, 标准之间衔接不够紧密, 层次不够合理, 难以构成科学统一的标准体系, 不能满足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要。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为统一而去, 堪称生而有之的功用。

这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诠释了标准制定中各部门立足相关领域, 兼顾全面进步, 统一意见, 群策群力的过程。4个部委联合组织编制, 4个部委分别专业解读。高标准农田建设, 牵涉方方面面。统一, 这不仅是现实性的需求, 更来自国家战略性部署的要求。

2013年, 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 到2020年, 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部署。“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 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吴海洋说。

“三农”问题, 土地为重。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战略部署的重要技术支撑, 是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本要求, 对全面规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有利于‘规划标准统一、资金渠道不变、相互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进整合、共同完成目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式的有效落实。”吴海洋强调。“规划标准统一、资金渠道不变、相互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进整合、共同完成目标”实施方式是《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明文要求。

吴海洋在发布会上讲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编制的故事——

2012年7月2日, 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部际协调会议, 明确由国土资源部牵头, 会同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并由国家标准委负责协调指导。

2013年1月25日, 国家标准委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列入国家标准立项计划。

在编制过程中,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多次沟通, 求同存异, 达成共识。编制单位按照国家标准管理程序和要求, 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高产农田创建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实践的基础上, 广泛征求和吸纳各方意见, 不断完善, 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送审稿) 起草工作。

2013年7月,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送审稿) 通过了全国国土资源技术标准委员会审查。经与有关部门进一步沟通协调和修改完善, 完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报批稿) 。

2014年5月6日,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通过了国家标准委审查。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综合多个部门相关技术标准、管理要求及地方实践经验, 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性、通用性国家标准。”吴海洋说。

从编制过程更清楚地知道, 这是个多方参与、统一履责、众志成城的故事。发布会上, 包括4个部委在内的标准参与单位统一出席, 因为他们都是故事的角色, 也是责任使然。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从统一中来, 堪称统一智慧的结晶。

从统一中来, 为统一而去, 作为中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中的第一部国家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的出台, 开局良好。

高标准农田当然需要高质量的标准。“下一步, 我们将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协调推进’的原则,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标准制定步伐, 同时引导各行业、各地方制定实施配套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形成上下结合、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于欣丽说。

一个“重大思路性”转变

1个概念明晰了。

“高标准农田”, 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 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这是首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在“术语和定义”中对高标准农田的最新概念描述。

相较于2012年3月1日农业部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行业标准、2012年7月1日国土资源部实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行业标准和其他以往各类标准的有关描述,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最新“术语和定义”更显系统、全面、精准、明晰。

农业部《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行业标准原来这样描述:“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 集中连片, 耕作层深厚, 土壤肥沃无明显障碍因素, 田间灌排设施完善, 灌排保障较高, 路、林、电等配套, 能够满足农作物高产栽培、节能节水、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化生产要求, 达到持续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安全环保的农田。”比之最新《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缺少基本农田等方面的具体限定……

国土资源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行业标准原来这样描述:“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 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包括经过整治后达到标准的原有基本农田和新划定的基本农田。”比之最新《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缺少土地质量等方面的具体限定……

概念是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一个标准定乾坤。”进步和变化显而易见。变化, 不只是字眼上的不同, 条文上的明晰, 更决定性的因素在于标准制定者思路的转变。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 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把土壤改良、培肥地力、耕地质量监测网点等作为重要建设内容, 体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思路性转变。”何才文在发布会上说。

因为, 基于对高标准农田的最新定义,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这样界定“高标准农田建设”, 即“为建设高标准农田, 改善或消除主要限制性因素、全面提升农田质量而开展的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以及其他工程建设, 并保障其高效利用的建设活动。”

正如何才文所言, “土壤改良和培肥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特别明确了对农田质量的关键要求, 原则规定“应坚持数量、质量、生态相统一, 促进耕地节约集约利用, 提升耕地质量, 改善生态环境”。

据了解,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提出, 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确保15.6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长期的科研观测表明, 优质耕地基础地力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在60%至70%, 而存在各种障碍因素的耕地土壤贡献率只有40%左右。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坚持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并重的原则, 既要实现土地平整、农田基础设施完善配套, 更要实现土壤肥沃、生态良好、高产稳产。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实施, 引导各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 重视并建设好耕地的内在质量, 确保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何才文强调,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同时重视耕地质量红线, 切实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耕地数量的基础, 是提高耕地质量的手段。”

为了最大限度保证优质农田作为高标准农田, 保障永久基本农田的质量,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确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3类区域。

本刊记者在国家标准馆调取文献获悉, 这种界定一改以往有关标准按行政区域划分的做法, 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有关条款为蓝本, 参考GB/T28407《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有关要求, 并补充了国家发改委《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 (2009-2020年) 、国农办【2009】163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 (试行) 》及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有关规定, 且对“禁止区域”界定中增加了“土地污染严重的区域”一项。

不难看出, 这些改进都基本围绕确保农田质量等问题展开。

的确, 农田质量有保证, 国家粮食安全才有保证, 不是吗?

一个接民意的标准

3个阶段1个坚持。

记者对照国土资源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行业标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发现,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坚持了国土资源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行业标准有关“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和要求, 并作了进一步完善。

坚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3个阶段都有体现。这3个阶段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前、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中, 维护农民权益原则贯穿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

这也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一大亮点。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在“管理要求”一章明确提出要求:

“7.1.1高标准农田建设前, 应查清土地权属现状, 做到四至界址清楚、地类面积准确、权属手续合法;调查了解土地权利人权属调整意愿, 及时解决土地权属纠纷。”

“7.1.2高标准农田建设中, 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 要在尊重权利人意愿的前提下, 及时编制、公告和报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 组织签订权属调整协议。”

“7.1.3高标准农田建成后, 应根据权属调整方案和调整协议, 依法进行土地确权, 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 发放土地权利证书, 及时更新地籍档案资料。”

吴海洋表示,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强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 切实保障农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

联想到前几年有些地方出现农民“被上楼”的矛盾现象, 我们看到, 这个规定从顶层设计出发, 去规避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不和谐的可能性。农民对自己的事是有发言权的, 国家标准说。《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 关心农民权益, 关注基层问题, 走的是在民主中进步的路子。或许, 在执行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情况, 但“今日长缨在手, 明朝缚住苍龙”, 解决“三农”问题, 由此会顺畅许多。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这是一个接民意的标准。

一个“智慧化”的伏笔

2个段落提及信息化。

一处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第6章“6.7农田输配电”版块, 其中两个条款都对农田输配电工程应配合信息化作了有关要求, 最后一条明确“根据高标准农田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要求, 可合理布设弱电设施”。

一处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第7章中, 拿出一个完整版块, 对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单独作出规定, 即“7.5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部分, 重点要求采用信息化手段, 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的“上图入库”。

对此, 吴海洋在发布会上是这样进行介绍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要求采用信息化手段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管理, 实现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管理目标;依托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 定期全面报备建设信息, 实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及时“上图入库”和部门共享, 做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 全面动态掌握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建后管护及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等情况, 为考核评价提供依据。

这些涉及信息化的条款尤其是“7.5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部分一百字左右的描述, 无疑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中一段重要的内容。这为传统色彩较浓的中国农业赋予了极强的现代气息。

这是一个信号, 也是一个伏笔。

2014年3月16日,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 规划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等作出新的部署和要求。

媒体解读——智慧城市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向。

专家认为——农业不实现现代化, 智慧城市建设远未成功。

事实上, 农业现代化, 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农业信息化建设, 也就是发展“智慧农业”。

历史告诉我们, 在中国, 农村的问题和城市的问题是一体的。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因此, 现在打开“百度百科”, 对智慧城市的名词解释, 已经把“智慧农业”纳入总体概念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信息化规定, 是促进农业信息化的重要一笔, 促进“智慧农业”的适时发力, 有利于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提前布局, 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全面推进。

《新华日报》此前刊文指出:“智慧化, 是信息化发展的最新阶段……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

基于此,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两处提及信息化, 前奏也已奏响;虽然, 这只是我国高标准农田标准体系建设的第一步, 但步子迈得很好, 正扣时代的脉搏, 踩准了步点……

先标准化而建, 后标准化而管

第5条“基本原则”着意深远。

吴海洋说:“《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应遵循规划引导, 因地制宜, 数量、质量、生态并重, 维护权益和可持续利用5条基本原则。”

可持续利用, 是第5条基本原则。这最后一条原则特别值得一提。

可持续——视线关注在长效性上。

重点是建后管护与利用。

翻开《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文本, 关于“建后管护与利用”的规定, 占了整整一页, 23行。

“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利用并重, 确保长久发挥效益, ”吴海洋介绍, “通则把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作为重点的同时, 注重对建后的管护利用, 明确规定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划定为基本农田, 实行永久保护;提出建立政府主导,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 农户、专业管护人员以及专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要求通过土壤培肥、加强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加强工程设施管护、加强地质灾害等灾害防治新技术应用, 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持续发挥。”

首尾兼顾, 综合考虑,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制定没有短视。

其实, 这种思想和眼光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的全盘工作中都有体现。

说到首和尾的问题, 于欣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发布会的讲话中有一段即兴发言, 本刊记者将其整理再现。

她说:“我们可以看到, 在国家层面上, 我们抓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首一尾两个关键点。这个首呢, 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 解决的是高标准农田在建设中‘建什么’和‘怎么建’的问题;那么,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这个标准解决的是高标准农田建成以后对它的评价的问题。所以, 一首一尾, 通过一首一尾的国标标准的制定, 那么我们就抓住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环节, 以标准制定水平提升来推动和支撑高标准农田建设。”——这是她在解释国家标准委有关下一步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工作安排时讲的。

何谓《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于欣丽指出,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性、通用性技术要求主要涉及建设中的基本要求和建成后的利用评价两大方面。针对前者, 我们已经批准发布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针对后者, 我们将在今年立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争取在2015年发布。

不管是对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利用评价”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新立项的下一步安排, 还是《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中对“建后管护与利用”的23行新规, 瞄准的都是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后的标准化管理。先标准化而建, 后标准化而管。标准化的足迹不留盲点, 标准化的步子有序迈开。

在发布会后的国家标准委农食部办公室里, 记者看到一摞《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文件矗立一角, 正在等待派发。

第一步已经踏下, 第二步即将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于2014年6月25日正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国家标准箭在弦上——我们拭目以待。

于欣丽说:“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涉及面广、工作量大, 时间紧、任务重。下一步, 我们充分发挥标准化管理部门的牵头作用, 统筹协调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制定工作……按照‘统一管理、分工负责、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原则, 加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 共同制定实施标准。加强对有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管理, 充分发挥各技术委员会的组织协调功能, 充分考虑各地区差异, 广泛征求各行业、各领域专家意见, 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关标准的质量。”

“要加强备案管理, 确保体系完善。从建立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的角度,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行业、地方标准的审核备案, 避免各行业、各层级标准之间的重复交叉。”

当然, 随着标准体系建设步子迈开的配套动作也要打好。根据国家标准委的有关部署, 要“强化标准宣贯, 高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标准重在实施, 做好标准宣贯工作, 是保证标准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应当大力宣传贯彻《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 推动形成全社会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 关注粮食安全的浓厚氛围。同时, 加强对标准使用者的宣传培训, 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的实施, 引导各行业、各地方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工作。

高俊才还在会上报告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从“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的进一步目标——

“田”:整治田块, 提高农田平整度, 促进田块集中, 优化农田结构布局;

“土”:改良土壤, 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促进土壤养分平衡, 改善耕作层土壤理化性状;

“水”:建设灌排设施, 改善农田灌排和集蓄水条件,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增强旱涝保收能力;

“路”:整修田间道路, 提高田间交通配套水平, 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覆盖率;

“林”:完善农田防护林网, 提高农田水土保持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改善农田生态条件;

“电”:配套农田输配电设施, 提高用电质量和安全水平, 增强农业生产电力保障能力;

“技”:加强农业科技服务, 健全农田监测网络, 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管”:强化后续管护, 明确管护责任、完善管护机制、健全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资金, 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篇4: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通过

会议指出,建部十多年来,国土资源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指示精神和部门职责,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有效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推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和任务,通过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2亿多亩,补充耕地4,500多万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并略有增加;农田整理新增耕地率达5%~8%,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会议提出,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成为土地整治的重要任务。实际工作中,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需要研究建立标准体系,规范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质量评定、后期管护、权属管理、绩效评价等环节,需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充分运用土地调查与年度变更调查最新数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等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活动进行规范,以实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会议要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规划引导,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为依据,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统筹安排;坚持因地制宜;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坚持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落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发挥项目建设长期效益。会议强调,要加强日常监测,实时更新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等国土资源基础数据;进一步规范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统一标志。

篇5: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发稿时间:2010-3-9 10:28:08阅读次数:1795)

苏政办发〔2009〕127号

2009年11月16日

高标准农田是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农业生产田块。

一、灌排设施配套。苏南、苏中圩区、平原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90%以上,淮北地区、沿海地区和丘陵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0%以上。日降雨150-200毫米雨后1天排出积水。控制农田地下水位埋深在田面0.8米以下,盐碱土地区在1.2米以下。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在90%以上。

二、农田平整肥沃。条田面积淮北平原地区200亩以上,其他平原地区100亩以上,丘陵山区50亩以上。耕层厚度大于20厘米,沙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斤20克以上,非沙土水旱轮作区20克以上、旱作区16克以上。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土壤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求。

三、田间道路畅通。机耕路与乡村公路相连接,路面净宽不少于3米,高出田面0.3-0.5米,主要路段硬质化;生产道净宽不少于2米,高出田面0.2-0.4米。

四、农田林网健全。沟渠路设置防护林带,干支渠和机耕道两侧配置2行林带,农渠配置1行林带,达到一级农田林网(每格200亩)建设标准。

五、生产方式先进。平原地区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不低于80%,丘陵山区不低于60%。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篇6:高标准农田建设调研报告

兰坪县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农田分布很不规则,田块大小差异较大,自排自灌的程度很低,尽管通过近几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但得到综合治理的面积有限。什么样的农田才算得上是高标准农田呢?根据我县的地形地貌,我们的理解是“排灌自如,高产稳定,绿色环保,便于机械耕作。”的农田,可称之为高标准农田。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势在必行,根据我县属高山峡谷地区这一实际,农田的改造成本要高于平原地区。因此,一是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增大资金规模。二是要提升亩平均投资额度。三是要提升土地经营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要使土地经营者成为真正的建设主体。这就需要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机制的实施。

高标准农田建设单靠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单打一是不行的,还要靠所有的涉农部门的通力合作,还要靠充分调动农田经营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这就得靠地方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靠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做保障。

一是地方党委政府要制订切实可行、符合当地实际的土地流转机制方案,把土地流转工作列入地方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加快土地流转的进程,这样将有利于调动土地经营者和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调动龙头企业对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地方党委政府要出台有关整合涉农资金,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的文件和政策,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建设标准的办法,来提高综合开发能力和开发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齐头并进。

三是要充分发挥土地经营者和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让他们只盼政府投入搞开发、为自己投入搞开发,这样既形成了综合开发合力,也使开发后的工程能够得到良好的管护。

我县自2003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到2012年已历时9个年头了。从2009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投资标准提高较大,尤其是各级财政无偿资金的投入大幅度提高,这对提高土地治理标准,特别是对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迈进提供了资金保证。走过这9年,特别是2009年以来的近3年我县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历程,我们的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做个简要的回顾。

一、主要做法

一、统一领导,部门配合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为加强对农开工作的领导,县政府调整充实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经县编委批准,核定县农开办编制4人,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农业综合开发事业费5万元,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真正做到了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项目区乡镇都相应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专门配备了工作班子,各尽其职,责任到人。在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县直有关部门做好协调配合,县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相关工作,县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配合行业管理,保证了农开工作规范进行。

二、理清思路,择优选项

把好项目立项关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兰坪县始终坚持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注重整体效应的系统开发原则,不搞只偏重于经济效应而忽视整体效应的项目,把系统生态特点与经济效果协调的问题一并加以考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针对制约兰坪县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突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按照灌区、流域或某一相对完整连片的土地进行择优选项,并积极开展竞争立项,把交通便利、乡镇领导重视、农民积极性高、筹资投劳落实的地方或项目优先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项目区确定及项目计划编报前,由县农开办牵头组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专家组,对项目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先评估,后立项,先论证,再编报项目计划与实施方案。因此,牢牢把握项目立项关,县农开办提供科学决策平台,领导把关,专家决策,确保项目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工程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管理,认真实施

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中的各个环节构成了相互依存和统一的系统工程,这些系统工程又分为多个子系统或称环节,这些子系统的相互影响已经难以用界线划分。因此,我们十分注重项目实施中各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在项目实施前,县政府召开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动员会,研究部置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工作,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全面推行项目工程招投标制、公示制和工程监理制。对项目主体工程,如渠道、机耕路等,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实行公开招投标,落实有资质、懂技术、善管理和信誉好的企业施工。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形成一种制度,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广泛调动干部群众参与,保证工程实用、实效、实际。工程发包之后,实行工程监理制,现场管理、工程质量、工期由监理公司去完成,保证项目的工程质量和工期,严格按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办法》执行,签订合同,依法办事。县农开部门和财政部门侧重加强中期检查的频度,采取“三对照、三检查”的方式,多次深入项目区进行实地督查(即对照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检查项目进展情况与月报进度是否一致;对照规划设计,检查工程质量及规格型号是否符合要求;对照省、州项目批复文件,检查项目自筹资金是否落实)。同时,项目区的乡、村领导干部实行分片管理,责任到人,协调好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占地、用电等有关事宜,并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施工及工程质量的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乡、村三级的协调联动,合理安排,形成合力,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在资金运行中,实行“三专”管理,全面推行县级报账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手续及时办理报账,由县农开办施工人员到现场核实,在由县农开办领导审核,根据工程进度分批给予拨(借)付,并实行转帐结算,严格控制现金支出,杜绝白条现象。工程竣工后,县农开办及时组织验收组进行验收,验收组由财政、农业、林业、水利、项目区乡镇、工程监理、施工方、村两委、村民代表参加,实行签字负责制。在单项工程竣工验收、县级自验和做好项目决算工作的基础上,及时办理项目资产的移交,落实项目管护主体,签订管护合同书,由乡镇落实管护措施,搞好长效管理,最大限度发挥项目的效能,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项目区的老百姓得到实惠。

二、基本经验

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好的工程措施,还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基层各有关单位的积极配合,项目和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及农发办自身的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项目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但是做为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他是担负起本区域内中低高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具体实施工作,回顾这几年的工作,我县在中低产田改造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成绩。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一是项目区选址上要有合理性。具体体现在第一必须是粮食主产区,这样才符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主要目的;第二必须具有开发潜力,这样才能发挥出投资效应;第三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这样才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较好的工程效果。第四必须是连片集中建设,这样才能体现出规模效应。二是工程规划设计上要有科学性,具体体现在既能用又好用,又有全局性和前瞻性,能解决影响当地粮食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详细走访察看,反复找当地老百姓座谈了解,掌握充足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要经过反复多次修正,才能达到科学性的要求。三是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上要规范化,第一是建好项目区档案;第二是严格工程规范管理和资金规范化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法规性文件操作执行。四是做好工程建后管护工作。工程竣工后,我们及时向项目区乡(镇)、村办理移交手续,并制订出管护制度。受益村、组确定专人管护,村、组管护人员的报酬从村集体财务中例支。确保了管护人员的稳定。实践证明,我县9年实施的11个项目区的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设项目一直运行较好,发挥了他应用的作用,这与较好的建后管护是分不开的。

三、取得的成效

我县9年来11个项目区的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实施,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经济效益显著,11个项目区新增有效水量1575万m3,改善灌溉面积5.94万亩,新增粮食1927.8万公斤,累计新增总产值3835.8万元。二是社会效益明显,11个项目区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实施,有3.89万农业人口受益,人均增加收入284.88元,累计增加收入4090.7万元。因此,老百姓是受益主体。三是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实施,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老百姓能看得到,摸得着,体会得到。因此,老百姓也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为百姓办了实事、办了好事。他们说:这是一项惠民工程,德政工程。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投资标准过低,特别是财政资金投资标准要增加;二是建设起点不高,按现在财政投资标准来建设高标准农田还有较大距离;三是农民自筹资金难度大,应从现在农村实现情况出发取消农民自筹部分;四是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的专业化、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不高,行政手段管理方式太浓;五是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各行专业人员太少,很多技术性工作要花钱请人干,势必加大了经费开支。

五、建议

(一)在实际操作中取消农民筹资投劳。取消农民筹资投劳可以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农民筹资投劳落实难的问题,非但不会降低农民的主体地位,相反更有助于提高农民参与农发项目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资金整合,各项目区相对集中后会取得更好效果。

(二)出台项目建设标准细则。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各项工程布置、规格、结构和形式等作出具体的规定,还要按照各地不同地理条件,分别制定标准,实行差别化管理。全省现在要求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搞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亩均3000元的投资标准,所以制定的项目建设标准要高,不能低,使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步到位,长期发挥效益。

兰坪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篇7: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情况汇报

情况汇报材料

按照市委、市政府“十三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要求,我局将“十三五”期间建设任务剩余27.5万亩全部启动。因我县脱贫攻坚“摘帽”,按照脱贫攻坚涉农资金整合要求,全部纳入扶贫项目范围。

项目涉及阮桥镇、双庙镇、倪邱镇、洪山镇、桑营镇、清浅镇、坟台镇、三塔镇、税镇镇、旧县镇、双浮镇、三堂镇等12个乡镇,涉及贫困村1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18257人。经公开招标,项目总中标报价近2.26亿元,工程内容包括新打机井2333眼;新建800mm涵管桥466座,1000mm涵管桥525座;新建3米跨农桥140座,4米跨农桥89座,5米跨农桥24座,6米跨农桥40座,8米跨农桥1座;新建3.5米宽田间道89087米,4米宽田间道156742米,5米宽田间道910米;沟渠清淤16949米;护砌256米。

项目工程于2018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截止6月20日晚,共完成机井721眼;800mm涵管桥119座;1000mm涵管桥154座;3米跨农桥47座;4米跨农桥29座;5米跨农桥6座;6米跨农桥15座;8米跨农桥1座;3.5米宽田间道路灰土基础31151米、砼路面2442米; 4米宽田间道灰土

/ 3

基础87190米,砼路面18465米;5米宽田间道灰土基础910米。清淤完成1100米,整体施工进度约28%。

一、当前该项目主要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因5月中旬阴雨天气和午收影响,工程整体进度偏慢。

(二)、由于全国进入防汛期,河内禁止采砂,导致沙子、石子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且供不应求,对工程进度特别是混凝土工程进度存在较大的影响。

(三)、雨季即将来临,可能给施工进度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采取措施

(一)、继续紧盯各施工单位,督促施工单位加派施工班组,加快施工进度,同时加强技术指导,指导各施工单位调整施工方案,在雨季来临之前将桥、清淤等时间周期较长的工程优先完成。确保8月底保质保量的完成所有建设内容。

(二)、继续加强局领导班子督查力度,同时要求我局派驻各工地的工作人员必须吃住在工地,督促施工单位施工,并确保工程质量。

(三)、按照6月15日报县政办项目阶段任务分解表(6月中旬完成总体工程量25%,6月底完成总工程量的35%,7月中旬完成总工程量60%,8月20日完成总体工程量100%。)制定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考核办法,对未能按要

/ 3

求完成任务的施工单位进行处罚,同时针对工程质量问题,对监理单位进行处罚。

篇8:湖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研究

农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农田基本建设。随着我国人口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环境问题凸显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将会长期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状态。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有必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但是, 目前涉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和途径众多, 难以形成合力, 且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紧密联系的基础建设条件、主要建设内容、建后管护、评价规范等内容由不同部门分别确定, 缺乏统一的指导性和技术标准, 建设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所以, 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框架, 制定一套适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通用标准, 对指导和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现状

2.1 全国标准化建设情况

在全国18亿亩耕地中, 比当地平均单产高20%以上的高产田仅为5.5亿亩, 其余12亿亩为中低产田, 占70%, 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 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规划、规范及技术标准。这其中包括, 国土资源部发布的TD/T 1033-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农业部发布的NY/T 2148-201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 (试行) 》 (国农办[2009]163号) , 以及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的GB/T 30600-2014《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

2.2 湖南标准化建设情况

湖南是农业大省, 全省现有耕地总面积6, 000多万亩,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8%, 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湖南更创造了以占全国3.2%的耕地产出占全国6%的粮食的奇迹。从省国土资源厅获悉, 2001年到2011年, 湖南共安排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近2, 000个, 投入资金160余亿元,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500余万亩, 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设施和耕作条件, 其中稻谷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近年来, 湖南省十分重视高标准农田标准化建设工作, 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2011年, 率先在全国发布了地方标准DB43/T 650-2011《高标准农田稻田建设技术规范》, 较早地提出了高标准稻田的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农艺管理措施等要求, 在土地平整、田间道路、排灌沟渠、防护林、电网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技术要求, 对湖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 湖南到2015年要建成高标准农田1, 495万亩, 到2020年要建成高标准农田3, 316万亩, 时间紧、任务重, 省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制定相关的规划文件, 以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规划文件将明确湖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系列地方标准为重要的技术基础, 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分批验收、及时评价。

2.3 主要问题

2.3.1 建设标准不统一

目前, 农田建设各部门都有自己的建设标准, 各自规定的侧重点不一样, 相同的技术内容规定也不完全统一, 造成实际建设时项目安排衔接困难, 难以统一考核评价。例如:国土资源部标准侧重于土地整治与规划, 在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装备区开展土地整治活动, 详细规定了项目建设程序、土地权属调整、土地平整等工程的技术要求;农业部标准侧重于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 对农田基础设施、土壤肥力以及优良品种、灌溉、施肥、植保、田间监测和机械作业等农业技术提出了相应要求, 同时根据全国不同的区域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指标值。

2.3.2 标准体系不完善

随着GB/T 30600-2014《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的正式发布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统筹指导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但从整个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程度来说, 笔者认为还存在3个突出问题: (1) 标准体系未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统筹考虑农业、水利、土地、林业、电力、气象、环保等各方面因素, 为避免重复建设, 使编制的标准符合各方的利益要求, 应建立标准体系, 以科学指导标准的编制工作; (2) 配套标准缺失。高标准农田建设各部门的建设重点不一样, 国土部门侧重土地平整工程, 水利部门侧重灌溉与排水工程, 林业部门侧重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工程等; (3) 技术内容笼统。目前出台的不管是国家标准还是行业标准, 标准内容都是大而全, 技术内容过于笼统, 对于地形复杂地区和平原地区虽有区别, 但精细化还不够, 操作性不强, 技术内容有待细化。

2.3.3 协调机制未建立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众多部门, 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但目前却未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没有进一步明确职能职责和工作责任主体, 无法协调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如统一的评价考核、统一的标准建设、统一的标准管护等, 未按照“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要求, 建立“建管结合、用养并重”的长效机制, 未能统筹规划、完善标准、规模推进、分区指导, 导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开展良莠不齐, 后期维护和考核难以科学、有效开展。

3 湖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构建

3.1 构建基础

标准体系是一幅现有的和预计将发展的标准的全面蓝图, 是指导标准制修订计划的基础和依据。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是把农田建设作为一个大系统, 规划并制定系统内部的田、土、水、路等各要素的基础、管理、服务、专项等标准, 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体系表, 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的构建基础有3个方面, 一是《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规定的标准分类、标准编制、标准实施等方面的要求;二是已发布的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的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 如GB 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28407《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三是结合湖南省的文件要求。如:省农业厅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指导意见》 (湘农业发[2012]285号) 、湖南省地方标准《高标准农田稻田建设技术规范》对高标准农田的工程建设、耕地质量评定、土壤培肥、水利建设提出的标准化要求。

3.2 构建思路

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的构建要从农田建设的实际和特点出发, 借鉴和吸收行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突出高标准农田建设自身的特点, 强调标准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完整性、协调一致性和创新性。首先, 要遵循标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GB/T 13016《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的规定, 使体系表全面成套、层次恰当、划分明确;其次, 结合行业特色, 围绕农田土地生产能力、田间道路运输通行能力、灌溉排水能力、农田防护和环境保护能力、机械化水平、科技应用水平、建后管护等内容, 突出其综合性、协调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最后, 在标准体系的基础上,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的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8个方面为建设目标, 以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 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 优先编制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方面的标准。

3.3 标准体系基本框架

根据上文描述的构建基础对已发布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将要编制的标准进行规划, 在体系表 (如图1所示) 的总体结构上采用树形结构, 共分两层, 层与层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层次结构是表达标准化对象内部上级与下级、共性与个性等关系的良好的表达形式。父节点层次所在的标准相较子节点层次的标准, 更能够反映标准化对象的抽象性和共性, 反之, 子节点层次的标准能更多地反映事物的具体性和个性。

第一层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标准子体系, 包括《总则》、《评价规范》以及符号术语等基础通用标准, 是专项工程标准和管理保障标准子体系的基础。

第二层是对第一层的进一步细化, 分为专项工程标准子体系及管理和保障标准子体系。专项工程标准体系主要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程建设内容, 分为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田间道路、灌溉排水、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标准;管理和保障标准体系主要是高标准农田管理、农业科技服务应用的规定与要求, 分为科技服务、建后管护等标准。

4 重要标准研制

4.1 标准编制过程

经过多方论证和调研, 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系列地方标准共7项列入2014年度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为保证该标准编制工作顺利进行, 在省质监局的统一组织下, 在广泛收集整理与本项目有关的国内外标准信息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项目组赴不同地区调研, 实地考察不同的类型区的土地平整、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土壤改良等工程建设情况, 仔细调查各项工程建设的关键指标以及建后管护、土地权属等重点内容。随后, 根据调研情况多次召开座谈会, 确保各专项标准进度一致、内容协调, 最后通过专家咨询、征求意见后, 于2014年4月通过专家审查。目前, 该系列标准已经正式发布 (具体见表1) 。

4.2《总则》与国家标准的关系

《高标准农田建设第1部分:总则》 (以下简称《总则》) 规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要求, 其编制基础是基于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 (以下简称《通则》) 。《通则》作为国家标准, 更多的是考虑全国范围的适用情况, 而湖南作为地方省份, 有着自己特有的地貌、气候及人文环境, 《通则》的内容无法全面指导湖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所以, 地方标准《总则》在国家标准的框架范围内, 增加了体现湖南的特色。如:根据地形特点将建设区域划分为平原河网区、丘岗冲垅区、丘陵山地区, 平原河网区应以66.67 hm2 (1, 000亩) 以上为一个规划单元, 丘岗冲垅区应以13.33 hm2 (200亩) 以上为一个规划单元, 丘陵山地区应以6.67 hm2 (100亩) 以上为一个规划单元;提出并细化了监测工程, 规定耕地质量监测、墒情监测、病虫监测等农田监测场 (站) 、灌溉试验站等建设及运维要求;规定了标志标识管理要求, 如项目完成后应在项目区域内设置统一规格的公示牌或公示栏等。

4.3 各标准之间的关系

高标准农田建设系列地方标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各标准联系紧密、缺一不可, 总则和评价标准是基础, 分项工程标准是技术支撑, 科技服务与建后管护标准是高标准农田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总则》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技术要求、管理服务作了基本规定, 对工程建设的关键指标类型 (规划单元、平整度、p H值、灌溉设计保证率等) 、适应的类型区域及相应描述值作了规范性要求, 在整个系列标准中起到基础性、通用性的技术指导作用;分项工程标准是对总则技术内容的细化与完善, 其体律格式保持一致, 都分为建设目标、规划设计、工程体系建设、检验与评定等部分, 且各分项标准内容重点突出、专业性强, 交叉的内容采用互相引用的方式, 如:《土地平整》中的耕作层客土土壤技术指标即引用了《土壤改良》中的有关要求, 《灌溉排水》中的生物通道要求即引用了《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中的相关规定等等。

5 结语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行业广、工作流程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关的标准化研究还属于较新的课题。本文在结合湖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开展的基础上, 借鉴了国家、行业及各地的政策文件和相关标准, 初步构建了标准体系, 简要介绍分析了几个重要标准。随着形势的发展, 标准体系还有待继续完善, 《科技服务》、《建后管护》、《评价规范》等标准还需加紧编制发布, 以更为科学、全面地指导全省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化现状和问题。在研究了相关政策文件及已发布的国家、行业标准的基础上, 构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简要介绍了湖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系列地方标准的编制过程, 并解析了相关内容及关键技术指标。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Z], 2013.

[2]国农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 (试行) [Z], 2009.

[3]赵祖明.论标准综合体与标准体系的结合[J], 标准科学, 2012, (10) :39-42.

[4]张丽茜等.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的解读与建议[J], 农学学报, 2013, (3) :62-65.

[5]江培福等.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对比分析[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3, (11) :175-178.

[6]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几点思考[J], 国土资源导刊, 2012, (6) :86-87.

[7]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S], GB/T 30600-2014.

[8]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S], TD/T 1033-2012.

[9]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S], NY/T 2148-2012.

篇9: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标准

一、《通则》的制定意义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战略部署的重要技术支撑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多次强调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近年来,国务院批复了多个相关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部署。《通则》的发布与实施,实现了全国技术标准的统一,解决了高标准农田“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对全面规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二)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本要求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15.6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通则》的制定和出台,也是贯彻落实上述国务院批复的相关规划、高质量完成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本要求。

(三)顺利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各级地方,目前,各相关部门都有各自的行业标准,许多地方也制定了地方标准。编制科学合理、实用可行的通用性、基础性国家标准,指导各相关部门和各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从国家层面规范各项相关建设工作,做好各部门、上下的衔接协调和同口径统计,有利于“规划标准统一、资金渠道不变、相互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进整合、共同完成目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式的有效落实。

二、《通则》的编制过程

2012年7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部际协调会议,明确由国土资源部牵头,会同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编制《通则》,并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指导。2013年1月25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通则》列入了国家标准立项计划。

在编制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多次沟通,立足国家层面,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编制单位按照国家标准管理程序和要求,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高产农田创建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实践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完成了《通则》(送审稿)起草工作。2013年7月,《通则》(送审稿)通过了全国国土资源技术标准委员会审查。经与有关部门进一步沟通协商和修改完善,完成了《通则》(报批稿)。

三、《通则》的主要内容

《通则》全文共分为9章32条和3个附录,其中核心部分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原则、建设区域、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管理要求、监测与评价、建后管护与利用等6个方面。

(一)高标准农田的定义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二)基本原则

高标准农田建设遵循循规划引导,因地制宜,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维护权益和可持续利用5条原则。规划引导所指的规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

(三)建设区域

综合考虑国家相关规划布局与生态保护要求,确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3类区域,从而最大限度保证了优质农田作为高标准农田,保障了永久基本农田的质量。

重点区域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水利、农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依据GB/T 28407评定成果确定的县域内等别较高耕地的集中分布区域。

限制区域包括:水资源贫乏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沙化区等生态脆弱区域,历史遗留的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严重损毁且难以恢复的区域,土壤轻度污染的区域,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等区域。在前述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提供国土、水利、环保等部门论证同意的证明材料。

禁止区域包括:地面坡度大于25°的区域,土壤污染严重的区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等区域。

(四)建设内容和技术要求

《通则》在提出土地平整的基础上,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为重点,配套开展相应的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工作,并规定了各项内容的具体工作建设内容和技术标准。如:耕作层厚度、田间道路通达度、农田防护面积比例、田间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以及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地力等级。

(五)管理要求、监测与评价、建后管护与利用

《通则》对土地权属调整、地类变更管理、验收与考核、统计、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等管理内容提出基本要求,提出了要开展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评定及动态监测评价,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评价。同时,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作为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开展土壤培肥和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工程管护等建后管护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对高标准农田作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endprint

四、《通则》的主要特点

(一)综合多个部门相关技术标准、管理要求及地方实践经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性、通用性国家标准

《通则》是在认真总结相关部门有关行业技术标准、管理要求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的一般要求,重点对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建设内容,以及科技应用、建后管护等提出具体要求和量化指标,为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规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对指导相关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明确依据规划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设区域科学合理

《通则》明确要求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并依据相关规划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实行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因地制宜、统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强调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通则》明确提出要切实保障农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要求在建设前,应查清土地权属现状,调查了解土地权利人的意愿;在建设中,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在尊重权利人意愿的前提下,及时编制、公告和报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组织签订协议;建设后,依法进行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四)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利用并重,确保长久发挥效益

《通则》把建设内容及技术要求作为重点的同时,注重对建后的管护利用,明确规定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应划定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提出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专业管护人员以及专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要求通过土壤培肥、加强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加强工程设施管护、加强地质灾害等灾害防治新技术应用,确保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持续发挥。

(五)要求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的上图入库

上一篇:小学六年级成语教案下一篇:人生如浮萍,乡思若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