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同伴互助制度

2024-06-29

校本教研同伴互助制度(通用10篇)

篇1:校本教研同伴互助制度

校本教研同伴互助制度

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要学会开放自己,教师之间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形成“研究共同体”。面对真实复杂的实践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对话、协商、合作解决问题。在同伴互助前,教师要独立思考,合作过程中,要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牵强附会;提倡不同观点的碰撞、交锋、比较,将自己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与别人的感受、认识、体验、经验之间进行对接、兼容。

1、同伴互助的形式

(1)集体备课

同学科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课后再进行集体议课,反思原教学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再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实践,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

(2)结队帮扶

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教师与新教师采取结队帮扶、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或学校领导跟班听课等形式进行指导,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3)经验交流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是解决同类问题的一条捷径。通过经验交流会的形式做到经验共享。

(4)专题研讨

围绕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统一认识,共同提高。

(5)网上对话

通过上网与同行、专家讨论、交流,获取教育信息,提高业务水平。

2、具体落实措施

(1)每周一次集体教研活动,可采取集体备课、学习汇报、专题研讨、经验交流等形式进行。

(2)学校每学期末组织一次经验交流会。

(3)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回来后,在全校组织学习汇报活动,做到资源共享。

(4)鼓励“聊天式”教研方式,同事间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就某个教学问题或教育现象,进行谈话,获取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经验和信息。将心得随时记录整理。

校本教研学习制度2007-12-11 22:361、学习内容:

现代教育理念、学科知识理论、现代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校本教研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学习方式:

(1)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学校每周安排具体时间作为教师集体业务学习的时间。教师平时要加强自学,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读一本专著,做一万字的读书笔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

(2)独立学习与相互交流相结合:教师之间要经常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学校要经常提供请进来、走出去学习的机会。

3、学习时间:

学校每周六定为分片集中学习研究时间,由教务处负责;各教研组每周至少安排一次研究学习活动,由组长负责。

4、学习要求:

(1)集体学习的时间教师要积极参加,不得无故迟到早退。

(2)对于学习内容要做好业务学习笔记。

回澜小学校本教研学习制度

加强业务学习是新课改的要求,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己任,以自身专业发展为目的,为实现用新理念指导教学,用新资源服务教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实效这一目标,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学习。

二、组织领导

校长为组长,各基点校校长、科室主任、教研组组长为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组织教师参与学习,及时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办公室负责通知学习时间、地点,做好学习记录及保管、整理学习档案等。

三、学习内容

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学习《陶行知论德育》《给老师的建议》等教育论著;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相关的专业知识。

四、学习形式

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学习与讨论相结合,读原文看录像与专家辅导相结合,集体交流与典型发言相结合,专题研讨与理论研讨相结合。每年召开1-2次学习心得交流会。

五、学习时间

每位教师集中学习时间每年不少于60学时。全镇性集中学习每年两至四次,各基点校每周一下午为政治业务学习日(间周政治学习,间周业务学习),每周二、三下午分别为语文组、数学及艺体组学习日,镇学科教研组每月至少一次集中学习,教科室每月一次集中学习。因故不能参加学习者,需履行请假手续并经学校批准,事后需补课。

六、学习要求

每位教师要积极参加集中学习活动,不得迟到、早退或无故旷课。各学习组应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制定好学习计划,明确学习要求,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避免流于形式。每个教师每期需要有一份个人学习计划,圆满解决或参与研究一个较有价值的教学问题或课题;每期听课15节以上(校长、教导主任20节以上),每期读完一本教育教学文集,完成5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每期完成一篇有较高水准的教案与论文,骨干老师每期上好一节示范课或作好一次专题讲座,其它老师每期参加两次校级以上公开展示课。中心校老师每月进教师书吧学习时间不少于2小时(基点校教师不少于0.5小时),

篇2:校本教研同伴互助制度

从事教育时间并不久,在教学的每一时刻,我都铭记着,在教育这块阵地里,自己只不过还是一名学生而已。一学期的工作将近结束了,本人在这一学期里在“同伴互助”中学习了不少知识。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注重学习、开拓思路。

在“同伴互助”教研中,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注重学习。在同事的交流中互相学习。这一过程是与教学的实质等同的。关于教学,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意思是说,我们教学的实质是教会学生学习。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学习,而且要研究学习。这一学期同事们是在学习中教研,在教研中学习的。

1、读书——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

为了自己的教学教育尽快的提高,读书是一种至关重要的途径,所以我在本学期坚持读有关教育的书籍.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如《给教师的建议》等,及时作好笔记,写出自己的心得,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多看权威性的教育类期刊杂志,了解更多著名教育专家、行家的观点,了解当前的教改动态,这些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2、勤于反思。反思如同前行路上的驿站,休整再出发才能精神百倍,方向正确。积极撰写反思型教学案例,不断地记录和积累教学工作中的体会、经验和资料,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每教完一节课后,我都记下本课的创新“亮点”;找不足之处,写出改进之法;想应做之法,留下瞬间感悟,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

3、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并且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培训,做好记录,以备以后更好的学习。同时珍惜每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在培训中务实、求真,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从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角度出发,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具有的能力和素养。

二、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助我茁壮成长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积极向同伴学习,走进同组教师和优秀教师的课堂,向同组教师学习,不耻下问.并积极参加每周的教研,就当天发生的教学突发事件,教学感悟反思,学生的思想问题及解决方法等于同组教师交流学习.把握组内开展的研究课,交流课的机会相通组教师学习.在开学初,尽量积极准备精品课 ,在同伴互助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篇3:校本教研同伴互助制度

一、打破传统课堂文化的封闭 性, 让教师心理上愿意合作互助

每个教师的教学空间相对而言呈独立封闭性, 一间教室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而每个课堂就是一块隔离的阵地, 教师则成为独舞者。事实上, 这种教师的孤独文化和教学的隔离性, 潜意识上疏离了教师间的心理距离, 使其内心深处潜伏着本能的拒绝和防卫, 导致部分教师拒绝了同伴的帮助, 也不愿帮助同伴。正是这种不良心理的作祟, 使其自信心不足, 害怕把自己真实的课堂教学充分呈现在同伴面前, 更不愿意主动地把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与同伴一起交流、探讨、切磋。当然, 更别说积极主动地探讨别人的课堂和教学了。

打破这种尴尬局面, 教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和现代教育思想, 改变将教师看成是封闭教室中“独舞者”的传统观念, 充分认识到教师互助合作的必要性, 认识到在复杂的教育教学问题面前, 绝非仅靠教师“单打独斗”, 故步自封, 各自为政, 就能收到良好效果。教师只有在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 营造积极的“气场”, 形成教育“合力”,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书育人的功效。另外, 教师在教学中容易陷入经验主义泥淖, 思考问题和教学方法常常会囿于自己的学科视角和思想局限, 不利于教师看清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基于此, 教师只有从思想上解开了“疙瘩”, 真诚地敞开心扉, 悦纳同伴, 愿意与其分享“看家本领”和成功经验, 对教学存在困惑的同伴给予真诚和及时的帮助, 从而实现彼此思想的交流, 思维的碰撞, 智慧的聚焦, 方能使自己的思维更活跃开放, 更容易探索出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措施, 有助于改进自身教学行为, 提升教育质量。

二、消除校园文化的竞争性, 让 教师思想倾向合作互助

一直以来, 学生成绩仍然是很多学校评价教师的最重要标准, 它直接关乎着教师的绩效、评优评先、晋级等切身利益。因此, 教师之间教学竞争激烈, 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往往成为其胜出的法宝, 不愿与人分享。

毋庸置疑, 成绩成为教师在竞争中制胜的不二法宝。某地搞了个政策———凡是学科平均分全县排名后40%的一至九年级各学校教师需参加培训, 经过1~3年培训后平均分排名未能进入前60%者, 取消一切评优选先资格, 当年不得提出申请调动, 轮岗交流到条件较差的学校任教。在此类“政策”鼓励下, 不少教师为了保持竞争优势, 让自己处于不败地位, 根本不愿把自己最有效的教学技能和经验与人分享。笔者多次听到有些教师的“心声”:参加教研活动时, 要“留一手”, 不要把自己的精华奉送别人, 否则就是把“实惠”拱手让人。可见, 竞争性的校园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阻碍同伴互助的“绊脚石”。

一所学校想让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与人共享, 达到最大化, 就必须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 不单一用分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 积极改革探索教学评价, 既看结果, 更要看过程, 力求做到评价多元化。如, C校评价教师的方式值得借鉴。该校对于教师的教学常规等级的评价, 综合备、教、批、辅各方面检查的情况, 而备课检查时, 则重点检查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的研讨记录、个性化的批注、修订和教后反思;对于教学成绩的评定, 实行捆绑评价, 计算年级均值, 在年级均值以上均记满分, 低于年级均值但差距较小的也记满分, 只有低于均值较大分值时, 才适当扣分, 而且在年度考核时因为教学成绩扣分, 最多只扣3分。在100分的总分里面, 教学成绩最多只扣3分, 这个比例不高, 教师易于接受, 从而更易抛开顾虑, 真诚合作, 共研互学。显然, 这样的评价比较容易打消教师心头的顾虑, 有助于形成包容、接纳的积极心态, 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智慧, 也愿意帮助同伴一起解决教学中的疑惑和问题, 以求共同进步和发展。此当是学校开展同伴互助的初衷。

三、减少教师工作和教学任务的 密集性, 让教师有空间合作互助

现在, 不少学校师资匮乏, 教师缺编, 多数教师个人包班。一上课, 所有的教师都上课, 课后各自忙于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处理班务, 就连去听同伴的课的时间都没有, 哪里还有时间一起探讨和切磋教学。据笔者了解, 师资足的学校情况也不容乐观。不少教师在忙自己的教学任务的同时, 还要填写堆积如山的资料, 应付没完没了的检查, 这些非教学事件挤占了教师大量的时间, 他们又有多少时间去互助合作呢?事实上, 合作和互助是基于两个或更多的教师之间进行的。倘若教师彼此没有共同的时间表, 时间上难以达到同步一致, 即便想互助, 也是勉为其难, 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增强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 切实改变教师一人顶多个岗位的尴尬局面, 减轻教师的劳动量, 尽量达到一个教师教一门学科。当下, 要实现这个目标, 可能有点难度。更为重要的是, 教育行政部门尽量减少一些非教育事件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干扰, 避免不必要的检查, 分散教师的精力, 挤占教师的教学时间。学校的管理要化繁为简, 避免过多“精细化”的条条框框, 束缚教师的手脚, 禁锢教师的身心, 避免其陷入无谓的烦琐非教育事件中, 难以自拔。这一点, 学校大有可为, 要学会给教师松绑。当教师在忙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之后, 还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时, 教师是愿意在业务上进步的, 自然会积极参与到校本教研活动中, 相互交流, 互相帮助, 既愿意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和成功经验与他人分享, 又愿意对存在困难的同事给予真诚和及时的帮助, 此当是校本教研中最令人神往的境界。

四、避免行政压力, 让教师自愿 组织合作互助

当前, 尽管有些学校组织了同伴互助, 似乎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 我们仔细观察, 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同伴互助, 不过是教师迫于行政压力而进行假意的互助和表面的合作。如某校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规定凡是骨干、优秀教师必须和薄弱学科教师结成帮扶小组, 而且学校统一“捆绑”了结对帮扶的具体对象, 教师表面上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实际上是应付了事。显然, 这是一种“伪互助”, 因为它是一种行政“权利”的表现, 是教师基于压力下的一种被迫行为, 并非教师发自内心的自愿, 教师不能自由选择帮扶对象, 合作浅尝辄止, 难以深入持续。可以想见, 一旦行政压力解除, 这种虚假的互助合作也就荡然无存了。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此话道出了人常因志同道合而走到一起的习性。学校有各种性格志趣的教师, 如能把学校教师中志趣相投、爱好相近的人组成团队, 无疑可以舒缓压力、陶冶性情、增进友谊。如, 某校喜欢运动的教师组成“体育团队”, 有书法爱好和绘画特长的教师组成“书画团队”, 爱好音乐的教师组成“音乐俱乐部”, 喜欢读书写作的教师组成“爱书之家”, 他们没有行政压力, 只是因为志趣相投而走到一起, 平时定期开展一些活动。值得一提的是, 学校还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比如场地、设施、器材等, 甚至嘉奖搞得有声有色的团队。我们应该看到, 这种因兴趣爱好相投而组成的团队, 不仅仅是发展了特长, 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和谐和凝聚力, 而且教师在开展活动过程中, 必然会聊到教育教学, 这种无障碍的自然交流, 往往会影响彼此的思想, 创生出智慧, 无形中借鉴同伴的经验, 汲取他人的教训。这样的互助合作少了行政的干预, 大家因性格相近, 志趣爱好相投, 敞开心扉, 真诚交流, 合作互助较为持久而深入, 是“捆绑式”互助所不能及的。

基于此, 学校创造条件将教师的爱好特长与学生发展联系起来, 既让教师发挥了特长, 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增强成就感, 又让学生在某方面获得锻炼和发展, 做到师生双赢, 学校就成了让教师成功和学生成才的舞台。

篇4:校本教研同伴互助制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15-02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时时在想:“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道路”的有效途径在哪里呢?后来,笔者参加了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B类课题《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的实践研究工作后,深感“同伴互助”对于校本教研工作异常重要。下面笔者以所在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情况为例,谈“同伴互助”对校本教研模式的促进作用。

一、“同伴互助”式校本教研模式的操作流程

要加强教师的同伴互助,学校就应该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从尊重、培养教师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师认识事物的规律,让教师从同伴鼓励中树立信心,并在同伴的帮助下得到改进。“校内教师群体的互助研讨”可以分为以下操作流程:

一是“信息收集”。即在教师的教育工作或研究课中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信息收集注重收集教师平常的看法、思想,特别是注意收集教师在教研过程中“冒”出来的有价值的新见解。

二是“诊断”。即教师在科研组有目的的组织下,就教育教学中的某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或对教育工作、某个课堂教学案例等进行“诊断”,既肯定优点所在,又指出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原因。

三是“献策”。即教师们在一起围绕发现的问题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或就如何改进教育工作和教学设计各抒己见,出谋献策。

四是“落实改进措施”。即通过各种方式落实具体的改进办法,使研究收到实效。

这种案例式的互动参与,可以是单人对多人、多人对单人或多人对多人的交流。下面,笔者以我校四年级数学科研组李芳老师参加的北流市教课比赛《认识三角形》一课的磨课活动为例,谈“同伴互助”式校本教研模式的操作流程。

第一次执教前先由李老师自己备课。李老师在课上给每小组学生分发了3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小棒各一根,让学生选择其中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并记录围的情况,进而总结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

课后,教师们首先肯定了李老师为学生创设的探究情境,肯定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得出结论的做法。大家说完听课感受后就提出:学生对于“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好像还比较生疏,在解决生活问题时多是凭经验而非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作为依据。于是大家为这节课进行“诊断”:在整个操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所给的小棒长度是指定的,当学生操作时发现其中两根小棒太短围不成三角形后,教师没有让学生进一步探究“两根小棒的和究竟为多长才能围成三角形”,而是急于给出方法,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从而得出结论。从这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操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执行教师的指令,因而得出的体验不够深刻。最后,教师们给李老师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办法:把给学生准备的4根小棒换成一根20厘米长的吸管,让学生自己将吸管剪成三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当学生遇到围不成的情况时教师再因势利导:两根小棒的和究竟为多长才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猜测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果然,在本课的二次执教中,学生通过自由剪吸管的量量比比实践,牢牢记住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

在大家的帮助下,李老师就该课进行了多次磨课,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并在随后参加的北流市教课比赛中荣获了一等奖。事实证明,在“校内教师群体的互助研讨”制度下,教师有了互相切磋教学问题的伙伴,教师之间可以分享备课资料和课堂教学技巧,共同磋商教学改进策略,同时也可以学习同伴的教学经验,较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导师制的结对帮扶交流

同伴互助有利于教师在同伴互助下共同实现专业素质的成长,是一种能够使新教师和业务水平欠佳教师快速提升教学能力的方式,也能防止出现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我们特别邀请校内业务水平较好、责任感强、热情、有耐心的教师担任“导师”,有针对性地对年轻教师和教学水平欠佳教师进行手把手的培训。

比如,导师每月至少听两节帮扶者的随堂常态课,以检查其业务水平及工作态度等真实情况;听课后及时交流评议,指出问题,帮助解决。导师每月至少给帮扶者上一节示范课,并向帮扶者讲授设计理念,让听课者明白上课意图,有章可循。期末,导师要对帮扶者的进步情况进行小结,对帮扶者的下一步学习方向提出指导性意见,并让帮扶者撰写期末学习心得,上交学校一份,自存一份。

“导师制”的帮扶互助研讨,为骨干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给需要帮扶的教师创设了一个获得进步的平台,从而使这些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提升业务水平,达到培养骨干的预期目标。

三、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同伴互助活动

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交流工具。我校的校本教研也紧跟现代科技技术发展潮流,把同伴互助式教研活动拓展到网络上。例如,我们采用Email、QQ、BBS、博客、微信等技术平台作为网络教研的技术条件,建立了网络互助教师群体,实行了多种网上教研方式。此外,我校作为广西首批网络教研研究基地,依托广西基础教育研究网,还建立了北流市城南小学语文、数学、综合三个学科网络研究圈子,每位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教研博客。教师通过BBS向名师请教,通过浏览教育教学博客内容进行互动交流,通过QQ、E-mail、微信等向教育同行请教问题……这些途径很好地实现了教育专家、有经验的教师对我校教师们的专业引领。这样的网络交流和学习活动,为校本教研开辟了新的舞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经过这几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同伴互助式校本教研活动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推广和学习。

(责编 黎雪娟)

篇5:校本教研及校本培训制度

一、教研及培训目标

1、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能设计符合学生能力及特点的有层次

的导学案,能够胜任年级组内及教研组内的集体备课需要,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之具有综合教育的能力和锐意创新的能力。

2、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使之具有鲜明的教育、教学个性,并创出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和特色。

3、进一步拓宽科学文化视野,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进一步提高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使之成为学科骨干,为教师的成长和成功铺设方便之路。培训以抓师德、抓教改、抓科研为主要途径,引导青年教师拔尖,促进青年教师成名。同时逐步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形成校本培训体系,建立校本培训机制,使校本培训逐步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

二、成立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目的是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做好培训相关的组织、考勤、考

核工作。

三、校本教研及培训的主要内容

1、内部挖潜,择本校之能人,训本校之教师。结合开学初的课改实际,较系统地进行“导学案写法”和“教师在导学案课堂模式下的角色及其职责” 的培训。

2、年级组内集体备课培训(各备课组长)

3、教研组内学科教研:《新课标的学习》、《考试大纲》

4、建立教师成长档案相关事宜的培训

5、学校微机教师继续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继续对教师进行简单的幻灯片的制作、课件的制作、网页的制作及有效课堂模式教学等培训,创新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6、利用政治学习时间进行师德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师的师德培训,培养一支受学生喜欢、家长放心、品德高尚的师资队伍。

四、培训方式

1、单人讲授 学校领导或学科骨干对某项内容的细致解析。

2、以学代培 大力倡导和鼓励全校教师以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自学不断更新观念,强化内在,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自觉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校要广泛地通过教师自学、学历达标培训学习以及其他有专业特长培训学习等促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

3、以结对代培 充分发挥新老教师的特点,达到老带新、新促老、互帮互学、各得其所的目的。对教师新老结对,学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要监督结对培训的过程,年终进行检查评估验收和奖励。

4、以研代培 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研究活动。促使教师不断提高反思、学习、研究的自觉性。要求教师自主自立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人人有奋斗的目标。

5、以会代培 要有计划有层次地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教学观摩展示会等,促进教师继续学习。在校内要组织教师教学经验交流、课堂教育教学技术展示会等,让教师在交流实践经验、探索方法、交流成果、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五、校本培训管理办法

1、加强校本培训的过程管理,专人负责管理教师参训的考勤、记录、考核、总结等,促进学习和研究的良性互动。(由年级主任专门负责)

2、建立健全校本培训教师个人档案,内容涵盖学校集体培训、学科培训、情况记录、个人反思、自学笔记、有关材料、听课记录、优秀教案、参与课题研究情况、论文获奖证书复印件等。

篇6:同伴互助小结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的教师生涯第一学期已接近尾声,看似漫长的半年时间就在匆匆忙忙的学与教中一闪而过,在本学期 “见习教师同伴互助学习联合体”活动中,我与同组的张莉莉老师结成了互助同伴。我们一起积极主动地钻研教材、探索教学方法、分享教学心得。

一、教学思想共进步

我和张老师在开学初共同商讨、安排读书计划,共同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每月学习一本教育专著,并互相督促检查,互相谈理解谈认识,共同分享着我们在学习中的收获。同时,共同探讨与分享教师的职业理想、教书育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等教育思想观念,加强师德修养,强化职业意识。通过这些图书的学习让我深切体会到师德的重要性,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对学生身心、道德都有指引作用的老师。

二、教学质效共提高

积极按照备课组长要求做好集体备课工作,提前一周的备课量,从最初的备课本、备教材、备教法逐渐到备学生,加强学科专业知识学习与研讨。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总结梳理课堂教学基本经验,逐步规范课堂教学。对于每一节课不管是谁先上,上完后我们都会及时反馈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备课中不妥的地方,让下面要上课的老师做及时的调整,规避问题。并及时做好课后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我明白听课是新教师快速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只要时间允许我们都会积极的去听对方的课,提出教学建议,好的地方互相学习,不妥的地方互相提出改善的方法。张老师也会时常给我说一些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同时,我也会分享我所接触到的教学方法。我们互相听课、评课和磨课,通过一学期的同伴互助学习我们已逐步树立起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了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水平。增强了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本学期张老师开了一节区级公开课,新教师的我也开了校内公开课,作为同伴的我们共同携手向前。

三、博才众长共成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张老师作为一个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各方面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同时,作为新教师的我虽然经验不足,但会提出各种新鲜的想法。因此,我们经常共同探讨解决各种问题:当课本上的教学情境不太适合本班的教学时我们会共同商量着选取更适合的教学情境、当遇到作业上较难讲解的题目时我们会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当出现班级管理中棘手的问题时我们会共商对策...同时,我们还会互相协助分析学生情况。

篇7:同伴互助计划

同伴互助是教师与教师之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参加同伴互助组已有几个年头了,在这个平台中我逐渐成长,和互助组的老师建立了互助平等的关系,促进了专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以下计划:

一、多读书,读好书。

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现有藏书,鞭策自己抓住课余空暇阅读认真钻研教材,努力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甚至是大海。

2、根据个人情况,固定个人读书时间,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经验,将与同行讨论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如《陶行知文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走进文学大师》等都是很好的读书选择。

3、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使自己登高望远,高层建瓴,指导与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批评性思考,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进行教育创新.二、虚心请教,与时俱进

1、针对自己的教学特点多向名师请教,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经验日益丰富,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2、业务方面要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创设方法,掌握生活化、情境化的课堂风格。

三、严格遵守制度,认真完成任务。

1.听课评课以及开会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因病因事及时向分管领导请假。

2.认真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做好听课记录,不批改作业。听课过程中要善于独立思考,对所听之课给予恰当的评价。

篇8:校本教研同伴互助制度

一、互联网加教研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 互联网加教研是指在教研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研活动。 从学习方式与教学研究实践方式的视角来看, 互联网加教研则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研究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 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研究活动。

二、互联网加教研的优势

1.超越时空。 能让处于不同地点的教师互相协作, 进行区域内或跨区域的教研活动。 论坛发帖及小纸条等方式还能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间不一致的问题, 变异步为同步, 能够围绕同一个主题开展研究, 共享成果。

2.主体多元。 传统教研组织方式, 大家碍于情面, 往往使教师围绕主发言人的论点随声附和或做些许补充, 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虚假教研”互联网加教研的隐蔽性使教研人员少了欲言又止的拘泥, 有利于引发参与人员对教研内容的深入思考, 真正起到教学研讨的作用。

3.成果物化。 传统教研, 一旦活动结束, 研讨也随之结束, 而互联网加教研的文字、视频、课件等内容存留在网上, 研究者可以随时在网上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即使没有参与教研的也可以通过阅读论坛上的帖子了解各家观点参与研讨, 使教研效果得到不断巩固和强化。

三、互联网加教研软硬件支持

1.建设服务当地的教研网站或服务平台;教师达到人手一台电脑;有覆盖完善的区域无线网络, 实现机机快速便捷登录网络, 实现交往互动。

2.安装qq、微信等交互性和即时性强的软件工具, 建立研讨群、语聊室、视频会客室, 满足教师之间文字、语音、视频交流的不同需要。

四、互联网加教研模式

1.在线 “主题研讨”。 专家或教研员提前确定研讨主题, 在局域网或博客中下发研讨的时间及主题, 并进行相应的网络宣传, 组织人员按时参与网上研讨。网上研讨要突出研讨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 增强学员的参与意识, 发挥学员在研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研讨活动的组织与设计要在确定主题的前提下, 围绕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而展开的, 不追求内容的系统与全面, 重视活动的针时性与实效性, 增强直观感悟与理解, 强化经验与反思[1]。

2.在线 “一课一研”。 专家或教研员提前安排区域教师分别主备课题, 并规定上挂网站的时间和要求, 同时要求其他学科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认真研究主备教案, 并提出修改建议, 解决同学科同年级教师备课需求, 实现区域内同头课教师一人主备, 网上论坛共同研讨, 形成通案, 保证备课质量,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3.在线 “天天公开课”。 专家或教研员提前安排区域学科教师将自己上课的内容录成视频, 上挂网络空间, 大家观课后在研讨群中评课, 做课教师根据大家评价建议形成做课反思, 进而改进教学设计。 网络公开课主要是对新教师的指导或优秀课的展示为主要目的的教学, 应以理想化、完美化为目标, 让更多的人学习到成功的、精湛的教学技能与艺术。 因此, 上挂网络空间的公开课需要教研员严格的审核, 必须做到充分准备, 精心设计[2]。

五、互联网加教研需要关注的问题

1.互联网加教研不能取代传统教研。 互联网加教研与传统教研的目标完全一致, 都是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 不论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 互联网加教研绝不会取代传统的教研方式, 毕竟人与人的交流不仅是专业的交流, 还有情感上的交流和社会交往、社会认同感等许多经历的分享[3]。 传统教研工作要发挥其在“点”教研方面的优势, 发挥其面对面交流的长处, 与互联网加教研相互配合、相互弥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2.以合作共享的态度参与教研。 合作高于竞争、共享集体智慧是互联网的精神和优势, 互联网加教研让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 大家应该开诚布公, 拆除校际壁垒, 积极参与、体验、感悟, 在帮助别人多角度反思中, 自己跟进获得提高。

3.完善互联网加教研结构。 互联网加教研较之传统教研在系统性、合作性、互动性、反馈性等方面得到加强, 因此, 在开展互联网加教研时要突显其优势, 加强对教研的组织、计划、内容、活动、评价等方面的结构完善, 形成数字化教研配套体系。 要建立网络学科教研组, 确定主持人、组员的职责任务, 明确专人负责活动主题的发布, 活动内容的组织及活动督导及活动效果的评价, 形成良好的研讨氛围[4]。

总之, 区域网络教研实现了区域内同学科教师的交往互动, 成为现代教师研修的重要方式, 有效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实现与成长。 今后我们还会充分利用网络灵活性的特点, 开展其他多种多样的活动, 比如, 在教研中遇到了问题, 可以将它发布在国家基础教育网络平台上, 与更高层次, 更大范围的教研员、教师交流和互动, 使互联网加教研向高质高效迈进, 最大限度地发挥对一线教师的服务引领作用。

摘要:互联网加教研是将网络技术加入学习研究环境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研究活动。与常规教研相比, 有超越时空、主体多元、成果便于物化等优势。

关键词:互联网加教研,优势,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卫勇, 姜春美.“主题研讨式”培训模式的回顾与反思.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 (6) .

[2]李善良.走出公开课教学研究的误区.基础教育课程, 2009 (6) .

[3]王明明.网络教研的实践探索.基础教育课程, 2005 (10) .

篇9:校本教研同伴互助制度

众所周知,同伴互助是校本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之一,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教师合作、形成同伴互助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我们稍微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基于校本教研中的同伴互助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导致其效果大打折扣。结合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我对其成因及应对策略作了如下分析。

一、打破传统课堂文化的封闭性,让教师心理上愿意合作互助

每个教师的教学空间相对而言呈独立封闭性,一间教室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而每个课堂就是一块隔离的阵地,教师则成为独舞者。事实上,这种教师的孤独文化和教学的隔离性,潜意识上疏离了教师间的心理距离,使其内心深处潜伏着本能的拒绝和防卫,导致部分教师拒绝了同伴的帮助,也不愿帮助同伴。正是这种不良心理的作祟,使其自信心不足,害怕把自己真实的课堂教学充分呈现在同伴面前,更不愿意主动地把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与同伴一起交流、探讨、切磋。当然,更别说积极主动地探讨别人的课堂和教学了。

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教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和现代教育思想,改变将教师看成是封闭教室中“独舞者”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师互助合作的必要性,认识到在复杂的教育教学问题面前,绝非仅靠教师“单打独斗”,故步自封,各自为政,就能收到良好效果。教师只有在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营造积极的“气场”,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书育人的功效。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容易陷入经验主义泥淖,思考问题和教学方法常常会囿于自己的学科视角和思想局限,不利于教师看清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基于此,教师只有从思想上解开了“疙瘩”,真诚地敞开心扉,悦纳同伴,愿意与其分享“看家本领”和成功经验,对教学存在困惑的同伴给予真诚和及时的帮助,从而实现彼此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智慧的聚焦,方能使自己的思维更活跃开放,更容易探索出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措施,有助于改进自身教学行为,提升教育质量。

二、消除校园文化的竞争性,让教师思想倾向合作互助

一直以来,学生成绩仍然是很多学校评价教师的最重要标准,它直接关乎着教师的绩效、评优评先、晋级等切身利益。因此,教师之间教学竞争激烈,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往往成为其胜出的法宝,不愿与人分享。

毋庸置疑,成绩成为教师在竞争中制胜的不二法宝。某地搞了个政策———凡是学科平均分全县排名后40%的一至九年级各学校教师需参加培训,经过1~3年培训后平均分排名未能进入前60%者,取消一切评优选先资格,当年不得提出申请调动,轮岗交流到条件较差的学校任教。在此类“政策”鼓励下,不少教师为了保持竞争优势,让自己处于不败地位,根本不愿把自己最有效的教学技能和经验与人分享。笔者多次听到有些教师的“心声”:参加教研活动时,要“留一手”,不要把自己的精华奉送别人,否则就是把“实惠”拱手让人。可见,竞争性的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阻碍同伴互助的“绊脚石”。

一所学校想让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智慧与人共享,达到最大化,就必须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方式,不单一用分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积极改革探索教学评价,既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力求做到评价多元化。如,C校评价教师的方式值得借鉴。该校对于教师的教学常规等级的评价,综合备、教、批、辅各方面检查的情况,而备课检查时,则重点检查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的研讨记录、个性化的批注、修订和教后反思;对于教学成绩的评定,实行捆绑评价,计算年级均值,在年级均值以上均记满分,低于年级均值但差距较小的也记满分,只有低于均值较大分值时,才适当扣分,而且在年度考核时因为教学成绩扣分,最多只扣3分。在100分的总分里面,教学成绩最多只扣3分,这个比例不高,教师易于接受,从而更易抛开顾虑,真诚合作,共研互学。显然,这样的评价比较容易打消教师心头的顾虑,有助于形成包容、接纳的积极心态,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智慧,也愿意帮助同伴一起解决教学中的疑惑和问题,以求共同进步和发展。此当是学校开展同伴互助的初衷。

三、减少教师工作和教学任务的密集性,让教师有空间合作互助

现在,不少学校师资匮乏,教师缺编,多数教师个人包班。一上课,所有的教师都上课,课后各自忙于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处理班务,就连去听同伴的课的时间都没有,哪里还有时间一起探讨和切磋教学。据笔者了解,师资足的学校情况也不容乐观。不少教师在忙自己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填写堆积如山的资料,应付没完没了的检查,这些非教学事件挤占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他们又有多少时间去互助合作呢?事实上,合作和互助是基于两个或更多的教师之间进行的。倘若教师彼此没有共同的时间表,时间上难以达到同步一致,即便想互助,也是勉为其难,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教育行政部门要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增强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切实改变教师一人顶多个岗位的尴尬局面,减轻教师的劳动量,尽量达到一个教师教一门学科。当下,要实现这个目标,可能有点难度。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尽量减少一些非教育事件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干扰,避免不必要的检查,分散教师的精力,挤占教师的教学时间。学校的管理要化繁为简,避免过多“精细化”的条条框框,束缚教师的手脚,禁锢教师的身心,避免其陷入无谓的烦琐非教育事件中,难以自拔。这一点,学校大有可为,要学会给教师松绑。当教师在忙完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之后,还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时,教师是愿意在业务上进步的,自然会积极参与到校本教研活动中,相互交流,互相帮助,既愿意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和成功经验与他人分享,又愿意对存在困难的同事给予真诚和及时的帮助,此当是校本教研中最令人神往的境界。

四、避免行政压力,让教师自愿组织合作互助

当前,尽管有些学校组织了同伴互助,似乎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同伴互助,不过是教师迫于行政压力而进行假意的互助和表面的合作。如某校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整体教育质量,规定凡是骨干、优秀教师必须和薄弱学科教师结成帮扶小组,而且学校统一“捆绑”了结对帮扶的具体对象,教师表面上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实际上是应付了事。显然,这是一种“伪互助”,因为它是一种行政“权利”的表现,是教师基于压力下的一种被迫行为,并非教师发自内心的自愿,教师不能自由选择帮扶对象,合作浅尝辄止,难以深入持续。可以想见,一旦行政压力解除,这种虚假的互助合作也就荡然无存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此话道出了人常因志同道合而走到一起的习性。学校有各种性格志趣的教师,如能把学校教师中志趣相投、爱好相近的人组成团队,无疑可以舒缓压力、陶冶性情、增进友谊。如,某校喜欢运动的教师组成“体育团队”,有书法爱好和绘画特长的教师组成“书画团队”,爱好音乐的教师组成“音乐俱乐部”,喜欢读书写作的教师组成“爱书之家”,他们没有行政压力,只是因为志趣相投而走到一起,平时定期开展一些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比如场地、设施、器材等,甚至嘉奖搞得有声有色的团队。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因兴趣爱好相投而组成的团队,不仅仅是发展了特长,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和谐和凝聚力,而且教师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必然会聊到教育教学,这种无障碍的自然交流,往往会影响彼此的思想,创生出智慧,无形中借鉴同伴的经验,汲取他人的教训。这样的互助合作少了行政的干预,大家因性格相近,志趣爱好相投,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合作互助较为持久而深入,是“捆绑式”互助所不能及的。

基于此,学校创造条件将教师的爱好特长与学生发展联系起来,既让教师发挥了特长,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增强成就感,又让学生在某方面获得锻炼和发展,做到师生双赢,学校就成了让教师成功和学生成才的舞台。

篇10:“同伴互助,高效课堂”

第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通过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晨会活动;宿舍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美术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手工兴趣小组等各种展示平台。为学生营造了“家园、花园、学园”式的校园环境,创建自主、互助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自信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第二、引领教师走专业化成长的道路。

学校工作中,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素质,教师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更主要的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就目前条件下我们认为通过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我校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继续重视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坚持立足本校实际,面向全体教师,以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构建了自主对话式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学校领导重视、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为确保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将继续建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研室、教务处、教研组、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培训管理机构,建立了分管副校长直接抓,教研室具体负责,教务处协助工作,骨干教师承担任务的工作机制。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很好的措施,由教研室具体负责,校本培训与教研活动自然而然地挂上了钩,避免了培训、教研互不沟通,挤占时间,浪费资源的不良现象。从我校实际出发制定了我校的《校本培训管理制度》,培训做到四固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培训人、定培训次数,规范的管理,有效的加强了教师的培训意识和工作热情,保证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立足学校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培训

经过培训总结使我们认识到校本培训工作一定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及教师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根据我校师资队伍的现状,我们在注重实效的基础上,将重点开展了以下形式的培训工作:

1、师德培训

为了加强全校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树立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淡泊名利的大教育思想,除了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外,在学校党支部的带领下,将在校内广泛开展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并在全校教职工中开两项体验活动:一是参加家长会的体验;二是在教学中常与学生换位思考;同时积极配合教育工委、教育局开展“亮岗履职、爱生乐教”师德建设年活动,强化教师的责任心,通过师德培训与学习,教师更加爱岗敬业,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2、教育理论培训

听课、评课是教师工作中经常进行的一种教研活动,也是教师自我提高、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提高我校广大教师的听课评课水平,我校在以后的时间里专门组织一次《怎样听评课》的校本培训,聘请专家指导,实实在在的从如何听课、如何评课、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等三方面进行讲解,为广大教师做专业引领。通过类似的培训,使全体任课教师的听课、评课水平都有所提高,直接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教学能力和教育行为培训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教务处的安排下,全校教师将开展每学期每人上好一堂教学研讨课活动,在此基础上推出学校骨干教师观摩课等活动,现在全校四十多位教师能都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此项活动最大的受益者是教师。另外学校还继续与县进修学校紧密联系多形式、多途径的多派教师外出学习创造各种培训机会,外出教师培训回来后,必须把所学内容为本教研组教师进行二级培训,做到一人培训,全组受益。

4、教育科研能力培训

本着科研兴校的思想,在市教科所和县进修学校的指导下,我校将围绕“同伴互助,高效课堂”主题及《建立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推广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市级课题,由分管副校长和教研室负责人分别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训,要求教师进行学以致用的探究。在学习中反思,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及时发现自身教学行为上的得失问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5、教学基本功培训

针对市、县各学科开展的片段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针对教师实际,学校将不定期开展一些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如教师演讲、板书设计、钢笔字、粉笔字等竞赛活动,并选择好作品展出,调动教师积极性。

第三、建立互助小组。在“同伴互助,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习任务主要在小组内完成,班级管理也是以小组为单位。因此,小组建设对于新的教学模式具有重大的意义。小组划分应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编组原则,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

(1)男女比例分配要适中。要想让小组的效益最大化,还必须注意小组内成员的性别搭配,也就是男女生比例要合理调配好。这样做有几点好处:一是思维的互补性。一般情况下男同学抽象思维较好,敢想敢做,思维跳跃性大;女同学形象思维较好;男同学粗心大意,女同学细心认真。这样男女同学搭配,会让他们在各方面的工作中都有一个很好的互补。二是便于竞争。小组学习既竞争又合作,如果男女比例搭配合适,老师可以在小组评比的基础上再开展男女生比赛,以此来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2)学生性格搭配要互补。在分组时,老师应该注意学生性格的差异,尤其是开放性的课堂,如果不把外向内向性格的同学搭配好,那么小组的同学在课堂中便不能很好的配合,让各小组都能抢到展示的机会。所以老师必须把外向的同学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织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外向的同学带动内向的同学,从而得到更好的提升。作为老师更应该不断对同学进行指导,让他们在课堂中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把自己亮丽的一面显示出来,只有展示才会有提升,因为这样你才会得到不断的完善。

(3)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要结合好。同伴互助式教学,有助于同学间的互帮互助,那么作为班主任在排位时更应该注意,在同一个小组内,应该让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各科都有带头人,不能都偏某一学科,否则容易造成交流时无人交流,帮扶时没有优生可进行指导。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学科成绩,把各小组的同学根据学科优势和劣势进行合理的微调,这样更便于帮扶与交流。

(4)座位的安排要合理。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是同伴互助学习最好的效果,作为教师应该为同学们创设这样的机会,因此在座位的安排上应该有所规划,从而让学生会在同一小组内,优生可以相互探讨,后进生也可以非常容易的请教优生。一般来说,我们座位的排布是优秀生居中(通常是正副组长),中等程度和待转化生同学在两边,这样优生与优生可以随时交流,优等生与待转化生同学也可以随时进行交流。

(5)阶段性随机调整。小组内成员固定好后,并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评比,也许会因为当初小组初建时无法预设的情况,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小组之间的实力出现一些问题,这时老师就应该及时的进行调整。该协调的协调,如果协调还不行,就应该考虑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决不能怕麻烦,任其自由发展下去。第四、培养一批“小老师”。每位科任教师根据自己本学科的情况培养一批学习优秀、乐于助人的“小老师”。“小老师”有自己的职责,是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让“小老师”在小组或者全班充当“教”的角色,随时随地的帮助身边的同学,同时又在教中学,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找到快乐,也能不断提升自己。

第五、坚持做好七年级学生的衔接教育工作。主要通过开主题报告会、家长会、年段学生会、寄宿生大会、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及日常行为习惯等,以逐步适应“同伴互助,高效课堂”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和初中阶段的生活

第六、继续开展“半日教研”活动,促进教学管理上水平。1.推门听课,查看作业,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情况,发掘亮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加大常态调研监控力度,促进学校规范管理上水平。

第七、依托各教研组,增强教研活动实效性。加强教研组管理、建立并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做好集体备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重要环节。因此我校制定相应的备课要求,定期检查备课情况,展示优秀教案,集体备课中要求做到“四定”、“五有”、“六优化”:即:“四定”,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定时汇报反馈;“五有”即有准备,有专题,有记录,有学法,指导,有后进生转化措施;“六优化”即优化教学目标,体现整体性;优化教学内容,体现科学性;优化教学结构,体现顺序性;优化教学方法,体现启发性;优化教学手段,体现趣味性;优化师生关系,体现和谐性。坚持备课组成员相互听课,推广“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的方法,来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

第八、发挥“十佳名师”和“教研组”作用,扩大优质资源辐射面,各教研组在开学前都要制定好活动安排表,使活动开展更有计划性和实效性,以更好地发挥组内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教学研究上的引领作用,全面优化名师的辐射功能。

上一篇:英语单词前缀ad修改版下一篇:羊年新春祝福语给叔叔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