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初探

2024-06-29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初探(精选6篇)

篇1: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初探

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初探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针对农村中学数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结合具体实际,提出自己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其中包括如何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背景、如何更新学生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自己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学方法、背景、兴趣、学习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农村的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农村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尽然。针对农村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对此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总结了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创设适合学生的实际背景

多数农村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我们农村中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农村不具备的物品。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如求打的费用,多数农村学生没坐过出租车,对其分段收费不理解,因而在实际教学时可以把这一“打的”背景改为“打电话”等学生比较熟悉的身边事,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掌握了。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出示徽标、枫叶,蝴蝶等图形,让学生观察,探索一些图案中蕴涵的轴对称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图形具有的性质,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三、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有效数字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农村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中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1)分析与综合。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2)归纳与演绎。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3)类比与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积的乘方时可联想到商的乘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积与商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思维从各方面发展。(4)抽象与概括。抽象,即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即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来的思维方法。如: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谈到的“探索规律”这一节就是这两种方法的运用。

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增加情感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4、充分利用新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通过让学生亲自作调查、做实验、作策划,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上好这部分内容,将影响学生一生对数学的看法。对于“做一做”、“试一试”一定让学生完成,我在讲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后,给每个学生发了两张放大的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去折,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学习“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提供了学具。又如教学“游戏的公平性”一课时,其中有一个“数30”的游戏,我是这样处理的:我首先宣布游戏规则,然后让同桌的做游戏,然后让成功者与成功者继续做游戏,我问成功者:你有绝对取胜的法宝吗?其中一个说 “有”,于是我接着说:请同学们探讨绝对取胜的法宝,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开始紧张的探究,接着又是热烈的讨论,最后我请说“有”的那位同学到讲台上发言,这位同学的发言十分精彩,大家对这位善于开动脑筋,勇于探究的同学自觉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5、留心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的:现有足够的2元和1元的钱,要将1张10元的钱换成2元和1元的零钞,问有多少种换法?同学们一下子兴奋起来,通过讨论,提出了这样的方案:设换二元的X张,换1元的Y张,列方程2X+Y=10,解这个方程的非负整数解有6种换法。这样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当我们学了“数据的收集”后,让每个学习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学生兴趣很浓。有的调查“班级同学每月零花钱的使用情况”,有的调查“每个家庭每月塑料袋的使用情况”,有的调查“每个同学的叠被情况”。然后专门用一课时在教室展示成果,学生热情很高,学生再也不认为数学是高深莫测的东西了。

五、尝试不同的教法、学法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农村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这样的教学法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应将教师的作用从“教”提高到“导”,“导”就是引导,即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的“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教师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让学生有充分讨论与发展的空间和时间。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予以反馈,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可借助实物、多媒体等增强学生的体验。也就是不要一成不变的将讲授法放到首位,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创造出高素质、高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巴甫洛夫说:“不论鸟的翅膀如何完美,如果不依靠空气,它就不能起飞。” 仰望苍穹,星光闪烁,迷人眼眸,众星之中,我们只能摄取其中几颗,新课程,给了我们机遇与挑战,然而成就事业,需要持之以恒,需要精诚合作,更需要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农村中学数学教学方法也要因班而异,与时俱进!用我们今天的耕耘,为不久的明天纺织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丰收图。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钱迎倩《试谈基础教育》,《福建教育》2003年4月 ④叶澜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附件一:参评“中学数学论文”封面

题目:农村中学数学教学初探

位: 南安市梅岭中学

名: 张子源

联系电话: ***

送交日期: 2007-5-11

篇2: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初探

摘 要: 阅读应是一种以理解和创造为目的的对话活动,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因教法僵化,忽视学生主体性地位等各种原因,直接导致了学生语文素养的缺失。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开放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多样性,设计不同阅读任务,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珍视个性化阅读见解。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本文结合本地区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讨论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阐述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学 语文 阅读 教学

多年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轻视甚至忽视学生阅读训练的弊端。新课程改革以来,阅读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年的阅读量不少于260 万字,中考有关阅读部分的分值也占了百分之四十五以上。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就成为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虽然很重视阅读教学,但到目前为止问题仍然很突出,特别是在农村中学,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一、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l、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思路,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阅读课也好,作文课也好,都流行一套程式。”教师按这套程式去教,学生按这套程式去学,都不必动脑筋。现在农村中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流行的正是这样一种模式,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标出自然节,以备讲评,圈出生字词,要求学生划出要点和疑点,然后思考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初看上去,这种教学方式好象从易到难,逐步深入,由点到面,很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细究起来,其实不然。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整体——局部——整体的这样一个原则。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教学,教师照搬教参书上的内容就可以很轻松地完成一节课。但同时,他也破坏了一篇十分完美的文章。可以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文章,每一篇都是情采声茂的佳作,而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将这篇课文所构筑的一个完整的美感破碎了。

2、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反复训练,以达到形成良好的稳固持续的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方法本身无可厚非,是有用的而且必要的。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不自觉地将学生视为等待填食的“鸭子”,不管它的肚子是否已饱满,总是一次性的“蓦填”进去尽可能多的知识。在课堂上总是尽可能地把课文分析讲解得足够细致、足够透彻,唯恐有丝毫的遗漏。虽然有时也从教学,教法上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 那也是以教师为中心来组织的。事先教师已经设定了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说归纳思想、段意、含义。学生们顺着教师搓的这根线往前走,而缺乏自己的主动性、思考性,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老师形成一种依赖性,等到他们自己接触到阅读材料的时候,就机械呆板的按部就班地分析课文。而在如今,开放性题目越来越多、越来越加强的大环境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必然面临更大的考验。对于此方面能力的缺失,如果简单地归之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而尽量加大训练的力度,必然使学生事倍功半,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

二、提高农村中学语文阅读的策略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曾这样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阅读活动是阅读主体(学生)观照阅读客体(文本)的心智过程。在这一观照过程中,主体的心理倾向观照态度和喜好程度即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着重要作用。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首先,创设和谐融洽的读书氛围。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一定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有选择的征订各种书报,设臵阅读角,让学生在闲暇时尽可能便捷的获得阅读物;开展阅读竞赛活动,对于在阅读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等。其次争取家长配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家庭阅读时间,教师可以和家长进行沟通,除了必要阅读物的购买、指导和鼓励子女阅读外,教师可以要求父母和子女有一定的共同阅读次数,定期对孩子的阅读进行检查,通过学校、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师生、家长的互动,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会由被动走向主动,乐于阅读,喜欢阅读。

其次,品味成功,增强阅读信心。在努力为学生建构良好阅读环境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及时让学生体味成功的欢欣,品尝收获的喜悦。每一次阅读都是心灵的一场艰辛跋涉、一次孤独的灵魂历险,它不仅耗时,同时也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如果学生在一段时间的阅读后,并没有体味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快乐,不仅自信心会受挫,而且会又一次对阅读丧失兴趣,甚至减少阅读时间,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速度等各种表现进行评价,及时予以肯定,可以通过对阅读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阅读机制的完善,使学生们体验到成功的滋味,从而增强阅读兴趣,最终形成阅读兴趣。

2、尊重学生多样性,设计不同阅读任务。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个人知识背景、生活经历、体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学作品,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对同一个材料的感知都可能不同。育人则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多样性,明确学生的阅读能力绝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师生交互主体间的对话发端于主体间的差异。成功于差异的调整,发展于新差异的产生。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主观学习动向、客观学习水平的多样性,设计不同的阅读任务来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例如教学《第一次真好》,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阅读探究问题,请每个同学从中选择二个,以自己的感受能力理解文本。问题一:文中说到“第一次真好”,又说到“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两者是否矛盾?请你说说看法与理由。问题二:联系你的生活经验,如何理解“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多姿多彩”?问题三:作者为什么对人生的“第一次”情有独钟?请问你对自己人生中的哪个“第一次”情有独钟?为什么?问题四:既然“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而且文中并未提及反对任何“第一次”的观点,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中学生就可以大胆地去尝试任何“第一次”,行吗?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这样因材施教进行创造性阅读教学,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教学。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珍视个性化阅读见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里的“个性化”主要是指: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阅读的主动权和怀疑权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充分运用默读、朗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展开个性化阅读,从而引发思维的碰撞,磨砺阅读品质,值得注意的是,要给学生自由阅读吸收和自由思考探索留出充足的时间,才能为质疑提供条件。质疑需要突破原有知识,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或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提出个 性化的阅读见解。也许,这种见解并不成熟,但这是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的结果。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都应予以尊重和珍视。

4、打破既定教学模式,加强阅读引导。传统的阅读教学,在升学压力的逼迫下,教师们大都采用“布臵练习——学生训练——教师讲评”这样的单一模式。在教学方法上因对知识传授与训练的重视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过程与方法的引导,教师往往局限于课堂,“带着镣铐”跳舞,课文被肢解的七零八落,学生们在无休止的演练中对阅读早已兴趣全无? 笔者曾见过《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文字被设计出如下练习题,这段文字是“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问题有:

1、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议论方法?

2、通过这种议论方法表现了怎样的观点?

3、认真体会“寥寥”“其中”等词语的意思。

4、认真体会“煤”“木材”“一小块”等词语的比喻义。5作者设计这样一种类比论证方式有怎样的效果?

6、试根据此例归结类比论证的有关特点。7类比论证运用的具体要求。

8、选择另外的例子进一步比较分析类比论证的效果和技巧。不足百字的短文既读又写竟然设计出如此众多的考题,着实令人叹服,孙绍振先生曾尖锐地指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品解读,更多的是肤浅苍白的“对话”、过度的文本阐释所呈现出的多元解读等无效的自我愚弄,他认为 这样的结果将最终导致权威的理论与生动丰富的阅读经验的长期为敌。

阅读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为精读、泛读、略读、跳读等,而这些基本阅读技巧的掌握是学生顺利阅读和提高效率的保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基本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在课文的空白处作旁批,写出自己对课文的鉴赏和评价,学会作摘要,抓关键词挖掘重点句子的含义,通过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筛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最后教师根据文本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对文本大胆进行质疑,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彤辉.也谈“创造性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2005(5):10—14.

0九级语文教育专业学员:韦艳红

篇3:农村中学作文教学途径初探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教学途径

一、引导学生“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现在的中学生, 特别是农村中学生, 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各种原因, 他们首先对阅读不感兴趣, 其次是没有时间, 再次是读书学习都带有功利性, 和学习考试有关的书多读一些, 没关系的就少读甚至不读。 有些对汉语不感兴趣, 热衷于一些外来语, 这虽与学校教育无多大关系, 但与整个社会和时代有关。 其实, 汉语是一种很美的语言, 只不过它很难经过归纳一板一眼地教给学生, 所以, 关键是让学生阅读, 大量阅读。文化, 往往是经过千百年的积累的, 这种积累和沉淀下来的精髓极其宝贵, 不对这些文化进行阅读, 怎么形成新的深厚的文化积淀? 更何况, 目前虽然社会上各类图书众多, 各书店、各图书馆的图书琳琅满目、汗牛充栋, 社会与生活丰富多彩, 但学生学习任务繁重, 只能整天在学校和家这“两点一线”上运动, 成了书店、图书馆和多彩生活的匆匆过客。 他们既无文化积累又无生活经验, 怎能写出令人满意的作文? 因此, 要让学生会写文章, 写好文章, 引导学生“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是一条重要途径。那么, “读万卷书”该怎么读?“行万里路”该怎么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深入:

(一) 指导学生明确读什么。

人生漫漫, 书海漫漫, 人生短暂, 选什么书, 读什么书, 十分重要, 它关系到做什么人、写什么文的问题。 我们要指导学生明确读什么书。

1.引导学生读一流的好书

一个人占有了一本书就等于占有了读书时间, 也等于占有了读书者这个人。 一流的好书能以最短暂的时间收到最好的效果。 读水平不高的书, 不仅浪费时间, 而且可能让学生在精神上遭受伤害。 社会将会怎样, 取决于我们为社会培养出怎样的人, 而读怎样的书, 就会决定学生将做怎样的人, 教育以人为本, 可见, 我们要引导学生读一流的好书。 如, 引导学生读像《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这样的名著, 读鲁迅、周作人、矛盾、郭沫若、老舍、巴金、朱自清等名家作品, 读当代散文、小说精品等, 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2.引导学生读一流好书的经典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一流好书时, 指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 静下心来弄明白什么是经典。 因为, 泛泛而读不如一点点地读, 正如挖井一样, 挖到底, 才能见到水。 只有这样, 师生才能共同占领制高点, 居高而临下。

3.引导学生读一点古典的书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形成了繁荣的文化, 古典文化中的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尤为璀璨。 它与现代文化相比, 具有语言简洁、洗练、优美的特点。 现代文学史上一些著名作家, 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曹禺、张爱玲、梁实秋等, 他们很少或没有经过现代文化的教育, 他们学习的基本上是古典文化, 但他们一个个都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能不归功于古典文化吗? 因此, 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古典优秀书籍, 每天读点唐诗宋词, 每周学一篇古典美文, 日积月累, 不仅深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而且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大量优秀的素材。

(二) 指导学生怎么行。

《语文课程标准 》在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去努力开发, 积极利用。 ”“学校应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 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其“教学建议”中强调:教师应“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给学生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机会”。教室只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块极其狭窄的空间, 因此, 语文教师不能把学生整天关在教室里, 相反, 要引导学生懂得“行万里路”, 即引导学生走出教室, 走出校门, 走出家门, 而走进大山, 走近大海, 走向社会, 去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 不入虎穴, 难知虎穴之险;不临深渊, 难知蛟龙之毒。 余秋雨不经世纪探险, 难以写出《千年一叹》、《文化苦旅》等世纪经典。 同样, 一个学生每天把自己关在室内也难以体会山川之美、生活之美、人生之美。 我在指导中让学生走向山水, 走进社会, 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 这样, 学生平时说话就会有据可依, 作文就会有内容可写, 有真情可抒。

二、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强调指出:教师要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它要求我们激发学生学习上积极参与的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在写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 力求改变重复、模仿他人 (教材编撰者、教参、教师) 的阅读, 给予学生自由阐释、自主评价的权利和机会, 让学生找出自我和自我话语权。 对写作范文和阅读材料, 尽可能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评价学生的说法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 对作文题目, 允许学生讨论, 共同拟题, 共同理出写作思路。 有时, 还允许学生给教师命题, 教师当堂口头作文。 这样, 教师为学生确立了主体地位,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愉快、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作文, 放开学生手脚, 启发学生思维, 广开学生言路, 让学生认识到同一材料可有多种表达。 引导学生实现求异与求同思维的统一, 达到作文的继承性和批判性的统一, 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写出新颖独特、有大气的作文。 特别是学生命题, 教师口头作文, 学生最易接受, 因为学生碰到较难的作文题时, 本身有畏难心理, 自己命题让老师来写, 可以试探一下老师 (能不能写出来) , 甚至想征服老师 (让老师也品味一下作文难写的尴尬) , 从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挑战欲和征服欲。 当然, 教师在这种情况下, 能把学生的命题作文有条不紊地说出来———怎么选材、怎么构思、怎么演绎故事, 学生会豁然开朗, 心服口服, 所以这种作文形式既能打开学生的思路, 又能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不过, 这种形式, 我们也有一时确定不了写作角度的, 此时, 我们可以放下面子, 与学生一起探讨, 也可以带回办公室与其他老师一同研究, 进行合作性学习, 学生也完全能够谅解与合作。

三、指导相互开展多种文学活动, 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教师要教会学生 “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 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 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这就是说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文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切体验, 为作文提供丰富素材。

(一) 采访参观, 体验生活。

农村中学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 甚至较为封闭, 我提倡让学生走出去。 为此, 基本上每年我都组织学生采访班级内外, 以至校外的先进典型, 如自己所熟悉的某位家长、某位优秀的老师;还组织学生参观一些人文景点, 如柳子庙、浯溪公园等;组织学生去社区、文化展览馆参观, 让学生了解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 了解社会, 体验生活。 这样, 学生增加了社会阅历, 扩大了写作视野, 提高了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 举办讲座, 促进写作。

为解决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 我每学期都有计划、有系统地开设各类专题讲座,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促进文学创作的顺利进行。 如组织古诗赏析、名著阅读、佳作欣赏、现代诗阅读、现代散文鉴赏、现代小说鉴赏、散文写作、记叙文写作、短篇小说创作等知识讲座, 并邀请语文组的同行指导。 这一系列专题讲座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和创作热情, 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在实际写作中遇到的困惑。

篇4:农村中学英语分层教学初探

关键词:农村 中学英语 分层教学

一、针对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分层教学应实施如下措施

(一)学生分层

虽然学生在小学时期学习过英语,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对一些基础的句法结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差距很大。此外,初中英语新教材的知识容量大,难度要求较高,极具时代特色。因此,根据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基础知识、语言运用能力的差异以及对英语语言的的感悟能力的不同而进行对学生分层,分层情况大致以A、B、C三层为主。A层:英语能力提高生。这一层学生对英语学习非常有兴趣,能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约占全班人数的30%。B层:英语能力发展生。这一层次的学生英语成绩一般,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效果不明显。表现为:一部分学生比较聪明但不够努力,一部分学生虽认真刻苦学习,但学习效果不见效。占全部人数的50%。C层:加强基础生。这一层次的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兴趣,英语基础知识较差,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分层

教师的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课堂实际效果的重要环节。教案分层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练习。

1.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蕴涵量,技能要求标准和能力拓展方向,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将教学内容分层化,并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分出主次,在知识点的选取上既要能照顾到英语特长发展生的课程需求,也要照顾到英语基础生的基本要求,让他们也能体验到学习的进步、成功。

2.教学方法多样化。要根据课程内容,学生间差异,制定合理、可行并实用的教学方法,调动每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3.各个层次学生的巩固练习要适量、适度和适合。在备课时要同时考虑到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反复性:输入—理解—巩固—举一反三,没有经过运用的知识只会是昙花一现。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我们的教学也要分层进行,可以将教学内容分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次讲究重难点知识点,中层次讲究大众知识点,低层次讲究基础知识点。这样层次分明既能照顾到好的学生的需求,也能照顾到大众学生的需求,对于基础差的学生的需求也能满足。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大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因材施教、授课分层

1.在教学过程中,授课对于中层的大部分学生,我们要常规授课,讲究课前预习,课上解疑,课下辅导的策略,同时还能够兼顾到高层次学生和低层次学生,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我们要教导大家多练,多听,独立完成课上作业,注重锻炼他们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我们要放低要求,从最基本的知识练起,多读,多记,把每节课最基础的知识点掌握就行,并对这部分学生要适时地进行鼓励,以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课程的进度以照顾高层次和中层次的学生水平为准,课堂的临时发挥和提问以中层次的学生为主,注重层次性,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从分发挥出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愉快,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让大家感觉到,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四)差异不同,作业分层

1.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将练习题按难易程度分高、中、低三个层次:高层次的内容以综合和探索性的题目为主,这样可以让高层次学生的余力得以施展,同时也能够锻炼高层次的学生往更深层去探究;中层次的主要以课程的常规训练为主,让中层次的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能够举一反三,既能坚实基础,也能学会简单的实际应用;低层次的内容就是简单的练习和背诵的内容,让基础差的学生多记单词和文章内容,已达到让学生快速脱离低层次的目的。在作业批改时,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及时地给予当面指导、订正,并对个别学生进行课外辅导。同时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要严格批阅,以便让高层次的学生能够更进一步。

2.对于平时的测试训练也要分层化,可以采用A、B两套,A套试卷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概念为主,主要是注重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基础知识点,以便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打牢基础。B套试卷主要是针对高层次学生的,内容以综合运用和能力培养为主,中低层次的学生也可以量力而为地做一下,但是不做具体要求,表现好的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于测试的结果要特别注意整个班级的合格率,特别是高层次学生的不同表现,以便在接下来的授课时,针对不同的情况及时调整。

(五)加强鼓励,评价分层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发放奖励来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常用的手段。我们在设置评价制度时,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出不同标准可实施性的评价制度,以便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分层奖励要有及时性和鼓励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努力就能达到。奖励要及时公布,分层发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该有的奖励,同时也能够达到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二、分层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对学生的分层,为避免造成优生骄傲自满,后进生自卑,自尊心受到伤害,分层应由教师掌握,不宜公开。

2.学生在不同阶段因努力程度的不同,学习成绩也随之变化。因此,在各层次的划分上,要根据学生进步的程度随时进行调整。分层后要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以备对比考查。

分层授学制度虽然现在还不完善,甚至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对传统的教学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都能够给予满足。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地去改变和完善。分层教学是一个值得大家下重力去研究的教学方法,因为适时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我相信,经过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肯定会为我们将来的教学成绩带来光辉的一笔。

篇5:农村中学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初探

【摘要】小班化教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小班化教育就是要创设适宜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外在条件,培养学生加强合作交流、夯实自主创新的内在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这种小班化的模式同样也起到了很大的效果,它让教育内容整体化和个别化的有机结合,既能加强认识与情感意志的结合,又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提供最适当的教育。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 农村 信息技术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小班化教学”是当代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世界性发展均势,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改革,是我们深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目前的教育形势来说,实施小班化教学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接受教育的机会,有助于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满足家长的需求。我们现行的教育教学,尽管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但始终没有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束缚”,仍存在着整齐划

一、千人一面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还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主动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作用的逐步显现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适龄入学人口急剧减少,作为一名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不禁思 考,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小班化教学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帮助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高发挥作用?以下是笔者在农村从事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小班化教育使每个学生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能充分享受教学资源

“小班化教学”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小”,即学生少。以笔者任教的学校为例,目前每个班都只有20个学生左右。而学校的电脑房配备的学生机30台左右。

早几年学校生源高峰期的时候,平均每个班的班生数高达50人左右。由于人多机少,不能达到一人一机,一个学生操作时另一个看,然后再换过来。学校一周只有两节信息技术课,而一节课也只有45分钟,再除去教师的教学时间10到20分钟,这样每个学生课堂上实际操作的时间只有10多分钟,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一周的上机时间只有二十多分钟。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课,如此下去信息技术课可能收不到什么效果。现在学生减少了,实行“小班化教学”,这样在上机实践课中每个班都能达到人手一台,个个都有实践和表现的机会。这样不但保证了计算机课上每个学生都能独享一台计算机,而且一旦有计算机临时出了问题我能及时的再给学生调换一台,不会出现个别学生没有机会操作计算机或两人共用一台计算机的情况。这样课堂上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创造空间和时间,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更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开展能动的创造。

班级人数少了,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理论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少,更多的是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小班 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较少,老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了解每个学生,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个别辅导,增加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机会,熟悉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知识能力水平,进而去关注学生的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平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平等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在教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小班化教育采用分组教学法,成立学习小组,考虑差异,科学分组,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班化教学中常用的学习形式。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A(好)B(中)C(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并把每个小组成员编号,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由于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中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学习水平差别较大。在分组之前,教师认真研究全班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差异,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根据每个学生实际掌握的技能情况进行判断。根据“智能能互补”分组,将全班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即A、B、C三类。其中A类为基础好的,占20%;B类为基础一般的,占60%;C类为基础较弱的,占20%。分别在A类中选1人,B类中选2—3人,C类中选1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并确定小组长。小组长通过毛遂自荐、互相推荐或直接指定等方式产生,需要具备辅导其他同学的能力,对各组进行动态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测试,酌情调整各组人员的组成。在安排学生座位时,每台电脑前都要保证有一个基础较好的学生,建立“承包责任制”,其余两到三个人就在他的带领下 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组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在《网页制作》这一单元中,可以分组设臵任务完成一个网页。在制作的过程中,可能有些同学搜索素材的能力较强,有些美术编辑功底好,有的文字组织能力强,有的对网页制作软件比较熟悉,那么根据“智能互补”就可以全部参与进去,有冲突和意见不同时还可以相互讨论,让学生在交流沟通中取长补短,学会倾听,同时学会谈判与辩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与人交往、互相配合及友好竞争,也学会了如何展现自我,合作学习体现了学生认知的需要,也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小班化教育能更注重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培养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信息课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学科。所以对于基础好,自学能力强的同学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得更轻松,进展更大。对于基础差或自学能力不强的同学,可能他们会无所适从,跟不上队。小班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较少,老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了解每个学生,熟悉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知识能力水平,进而去关注学生的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平等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平等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的权利。过去学生多、班级多、代课多、任务重、想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都难以坚持,更别说“人人清”。现在实行了小班化教学,师生之间的距离近了,接触次数多了,实现 “个个过堂”、“人人过关”就显得很轻松。

笔者认为课堂的个性化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课前的预习与提问、课堂中任务的合理设计、以及课后的反馈。以第一个“预习与提问”环节 为例,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备好课,然后在课堂上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讲透、讲明白即可,但是,在小班化的教学中我认识到,要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课前预习与课前的提问必不可少。事前让学生将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并给出几个思考的问题,当上课的时候,针对预习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时就可以掌握大部分学生对当前这节课的一个基础。对于课堂上的教学安排,就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安排。

有了好的开端那么后两个环节,“任务设计”与“反馈”都可以在符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调整。当然,这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老师在课前要做比以往“非小班化”教学更为细致的准备,至少在任务设计上,要准备多套的方案,根据课前的预习与提问,选择合适的任务设计方案,以符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而在“反馈”环节,个性化就体现在掌握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后,针对有突出问题的个别学生可以单独进行交流,而不用对每个问题的细枝末节对全班学生进行讲解,节省了大家的时间,可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以上是笔者在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中实行小班化教学的一些思考和体会,还处于摸索与实践阶段。小班化教学和信息技术两个现代化教育新方式进行优势组合,可以使得学生得到更充分合理的教育,享受着素质教育带来的快乐;同时教师也能更加爱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健.《规程引领下小班教学优化的教师行动研究》.江苏教育研究

2011,(11)【2】吴海凤.《小班化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优势》.信息教研周刊,2010,(12)【3】吴劲.《中学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新华教育研究

2010,(03)

篇6: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初探

农村中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 教学模式是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过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所作的纲要性描述。它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当前,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从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面对农村中学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的特点,应该采取适合学情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从多元智能理论出发,实施因材施教。

关键词 农村中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4-0002-02

面对生源素质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学生,如果采取与名校一样的.教育教学模式,那无异于揠苗助长。事实证明,只有依据农村中学的学情特点,采取适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教学模式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为此,笔者在农村中学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大胆探索,针对不同课型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以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为目标,着重讨论阅读课教学模式、作文课教学模式、复习课教学模式。

一、阅读课教学模式

1.第一次课课前

教师提供一份课前自学材料(30分钟左右,自学材料包含本课教学重点及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课前自学;

教师批改或抽改学生自学材料,了解学情,进行针对性备课。

2.第一次课

①小测上一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夯实基础,督促学生,5分钟)

②指导并督促学生诵读课文,熟悉文本,培养语感。(15分钟)

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课前下发的自学材料,并要求学生对课前自学材料的答案进行修改。(生生互动,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15分钟)

④教师对巡视过程中发现的普遍问题进行点拨或者对学生完成自学材料需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师生互动,教师主导,10分钟)

3.第一次课课后

学生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内容应体现课堂教学重点,作用是帮学生巩固课堂所学,适当加点拓展迁移的内容);教师批改或抽改学生课后练习,了解学生课堂内容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备课。

4.第二次课

①小测上一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夯实基础,督促学生,5分钟)

②指导并督促学生诵读课文,熟悉文本,培养语感。(10分钟)

③学生交流辅助练习,教师对学生自学材料以及辅助练习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注意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15分钟)

④课堂巩固、迁移练习。(15分钟)

下发下次课的自学材料……

二、作文课教学模式

1.课前

教师提供与即将训练的作文题目有关的写作素材,并督促学生阅读。

2.课堂

①学生交流阅读素材的认识、心得体会等。(督促学生熟悉写作素材,10分钟)

②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对写作素材进行点拨。(10分钟)

③教师给出本次训练的作文题,并要求学生构思,草拟写作提纲。(10分钟)

④引导学生交流写作提纲,教师适当点评。(10分钟)

⑤引导学生根据交流所学,修改写作提纲。(5分钟)

3.课后

学生根据写作提纲写作(限时缴交)、教师批改。

三、复习课教学模式

1.课前

学生完成适量且具体的作业(要求:大部分的内容为巩固并适当迁移上一次所学内容,小部分为本次课所要复习的内容);教师批改或抽改学生作业,了解学情,进行针对性备课。

2.课堂

①小测上一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督促学生巩固知识,夯实基础,10分钟)

②教师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及要求。(1分钟)

③教师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系统且有针对性地对考点进行复习(特别注意针对学情特点,大胆取舍,少空谈理论,留足够时间练习实践)。(7分钟)

④教师列举与本考点相关的高考试题,并进行解法指导(特别注意从典型的考题中总结规律,并明确解题的思路、方法)。(7分钟)

⑤学生完成与本考点相关的练习(注意精选练习,确保上一环节所介绍的方法能用上并得以巩固),鼓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小结。(20分钟)

3.课后

学生完成适量且具体的作业(要求:大部分的内容为巩固并适当迁移课堂所学内容,小部分为下一次课所要复习的内容)。

上一篇:大学生应该怎样从我做起,践行环保理念?下一篇:签证——亲属关系证明中英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