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2024-07-01

西方经济学习题及答案(共6篇)

篇1:西方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导论 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经济学:是指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参见教材P3)

2.微观经济学:是指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参见教材P4)

3.宏观经济学:是指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行为。(参见教材P4)

4.《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亚当•斯密著,1776年出版。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提出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国富论》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参见教材P8)

5.《就业、利息和货币统论》:简称《通论》,凯恩斯著,1936年出版。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通论》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参见教材P11)

6.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参见教材P16)

7.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参见教材P16)

8.均衡分析:又称为瓦尔拉斯均衡。包括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价格的作用,对个别商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即分析商品的需要量和供给量相等时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相对应,是指在市场上所有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对所有商品的供求均衡状态的分析,后来发展为用数量关系来描述或反映一般均衡状态。(参见教材P17)

9.非均衡分析:是指由于价格的作用,经济运行中不能形成供求相等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即不能形成瓦尔拉斯均衡,而只能使供求双方在偏离瓦尔拉斯均衡的适当位置上的均衡。(参见教材P17)

10.流量分析:是指对流量总量指标的投入产出变化及对其他总量指标的影响等进行分析。(参见教材P18)

11.存量分析:是指对存量的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变动趋势及对其他有关指标影响的分析。(参见教材P18)

12.总量分析: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总量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规律进行分析。(参见教材P19)

13.结构分析:是指对经济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及其对比关系变动规律的分析。(参见教材P19)

二、单项选择题 1.D 9.C 17.A 2.C 10.C 18.B 3.A 11.C 19.C

4.A 12.B 20.D

5.B 13.A 21.A

6.D 14.A 22.B

7.D 15.B

8.B 16.C

三、多项选择题 1.ABE 6.ABCDE 11.ABCD 2.CDE 7.ABCDE 12.ABCDE

3.ABD 8.BC 13.ABCDE

4.ABCDE 9.ABC 14.ABCDE

5.ABCDE 10.AC

四、判断分析题 1.√ 10.× 2.√ 11.√ 3.√ 12.×

4.× 13.√

5.× 14.×

6.×

7.√

8.×

9.×

五、问答题

1.何谓经济学?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是对稀缺性资源合理配置进行选择的科学。理解这一涵义应把握以下几方面内容:

资源是稀缺的(与人们欲望的无限性相比较而言的),稀缺性决定有效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即家庭、厂商、政府和涉外部门都以资源有效利用为目标进行选择。

厂商选择的目的是获得利润最大化。

家庭选择的目的是获得效用最大化。

政府和涉外部门选择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参见教材P4)

2.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目的是什么?借鉴西方经济学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目的:

第一,分析和考察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实施的经济政策,便于我们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经济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解,通过和发达市场经济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和规律性的认识。

第三,分析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可借鉴之处,作为我们制定经济政策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时的参考依据,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西方经济理论产生于西方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文化背景、经济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为此应注意:

经济条件与国情不同。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经济学,其基本原理的产生与应用受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西方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而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假设的条件不同。西方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为:一般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即经济人假设;

产权明晰;具有完全信息的假设这些假设在西方也不一定完全符合经济发展的事实。而在我国这些假设更是存在的很大的不同。

(参见教材P5-6)

3.试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需求理论(包括供求理论和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又称厂商均衡理论)、分配理论和福利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以国民收入核算为研究宏观经济理论的出发点,以国民收入决定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形成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等三个模型和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与政策、货币理论与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与政策等四个政策。外加经济周期的增长。(参见教材P15-16)

4.西方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第一,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单个经济决策单位(消费者、厂商等)的经济行为,它考察的是单个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和供求是如何变动的,单个消费者的消费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单个生产者的成本、价格、产量是如何决定的,收入任何在各资源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等。概括地说,微观经济学是研究消费者如何消费获得效用最大化;研究厂商如何生产才能获得利润最大化;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它分析的是诸如一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变动及其与社会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财政金融之间关系等问题。

第二,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运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微观经济活动;宏观经济学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整个国民经济活动。

联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分析是相互补充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可以同时对某一经济现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而这些考察是相互联系和互补的。二者共同构成西方经济学。

第二,二者假定的制度前提是一样的,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在对某一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时都假定制度前提是既定的。二者都研究资源的有效配制问题。

第三,二者使用的分析方法(除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的区别外)大都相同。

第四,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分析总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前提的。

5.为什么说《国富论》的诞生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形成?

亚当•斯密撰写的《国富论》于1776年出版了。该著作批判了重商主义的错误观点,纠正了其偏见,提出了生产部门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明确了劳动价值和利润来自于剩余劳动的观点;强调经济自由的思想,认为个人追求私利的结果,有效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主张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自由竟争的调节作用;提出国家具有保卫本国安全、免受外国侵犯,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居民不受欺辱与压迫,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强调国家不干预经济。

《国富论》继承和发展了以前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驳斥了重商主义错误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所以说《国富论》的诞生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参见教材P8的述评)

6.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的特点

第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分为两门。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都是大一统经济学,没有微观与宏观之分,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诞生,标志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学科的正式建立。

第二,凯恩斯主义占主导地位。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表明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政策失败了,由此凯恩斯提出的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相继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基本政策付出实施,成为正统经济学。

第三,垄断竞争理论的产生。传统经济学是以完全竞争为条件的,1933年张伯伦等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是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补充、修改与发展,引起了经济学的震动。

第四,效用理论的发展。由于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存在两个难题,为解决这两个难题,希克斯提出了序数效用论,用以代替基数效用理论,发展了效用理论。(参见教材P10-12)

7.为什么说《通论》的出版是经济学说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凯恩斯撰写《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正式出版。作者在1929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情形下,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质疑。作者在理论上批判了萨伊的“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和资本主义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错误观点,提出了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和资本主义不可能充分就业的理论;在方法上开创了以总量指标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方法;在政策上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并提出财政赤字政策、收入政策、货币政策等三项重要的经济政策。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上向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挑战,提出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创建了宏观经济学,并使凯恩斯经济学开始成为正统经济学,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为资本主义各国所采用,被经济学界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继斯密和瓦尔拉斯后的第三次革命。(参见教材P11-12的述评)

8.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特点。

第一,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

所谓规范分析是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和制定政策的依据。其特点为: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的依据是一定的价值观念;得出的结论无法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

所谓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其特点为: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具有客观性;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其中实证分析是重要的。(参见教材P16-17)

篇2:西方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西方经济学试题》复习题答案

一、简答题

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有四个:一是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第二是怎样生产?第三是为谁生产?第四是谁作出经济决策,以什么程序作出决策?

2.经济人的含义。

答:以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追求自己目标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的人。3.简释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答: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微观个体的经济行为以及这些行为的调节机制。

宏观经济学又称总量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采取总量分析的方法,与微观经济学共同构成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两大组成部分。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出、收入、价格水平、就业水平进行分析。4.什么是均衡价格?

答:均衡价格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求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一致的价格,用图来表示就是这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之点的价格。

5.什么是效用递减规律?

答:又叫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随着所消费的商品量的增加,每一新增单位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的增量是递减的。6.什么是生产函数?

答:生产函数是指要素投入与产量产出的函数关系,即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某种产品的产出数量取决于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及其组合比例,或者说,产量是生产要素投入数理及投入比例的函数。

7.什么是利润最大化原则?如何理解这一原则?

答:微观经济学认为,对于一个生产者来说,他的生产或经营原则应当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一原则被称之为利润最大化原则或利润最大化条件。我们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第一种情况,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时,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或销售,由此所带来的新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收益要大于为此所付出的新增加的成本即边际成本,因此增加生产或销售还会带来总收益的增加,生产者会继续扩大产量水平或销售量水平,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第二种情况,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时每增加该单位产品的生产或销售,由此带来的新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收益要小于为此所付出的新增加的成本即边际成本,因此,增加生产或销售,会使生产者不断亏本,他必然减少生产或销售,直到边际收益不再小于边际成本为止。

第三种情况,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这时,减少生产或销售,就仍然存在利润增加的潜力,生产者没有得到可以得到的全部利润,如第一种情况,如果增加生产或销售,则生产者就会亏本,损失利润,如第二种情况,因此,当MR=MC,生产者把可能获得的利润全部得到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8.如果一个社会的基尼系数为0.48,说明了什么?

答:基尼系数也称洛伦茨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G.基尼首先提出来的,根据洛伦茨曲线可以制定出测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当基尼系数等于零时,这时收入绝对平等,当基尼系数等于1时,收入分配绝对不均等。实际基尼系数总是大于0而小于1,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均等,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均等。国际基尼系数警戒线是0.4,如果一个社会的基尼系数为0.48,说明这个社会的收入差距比较大,也就是说贫富还是有差距的,并且贫富悬殊比较大,超过了警戒线,社会可能不安定,值得关注,要采取措施,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9.什么是帕累托最优?

答:帕累托最优是评价资源配置效率、或者说确定资源配置最优状态的一种经济学标准,基本涵义是,在不减少其他任何人效用或福 利的情况下,如果任何生产与分配的重新安排都不能增加另外一些人的效用或福利,这时的资源配置状态就属于最优化状态,即帕累托最优状态。

10.简述经济剩余。

答:经济剩余的概念最早来自马歇尔,他提出了消费者剩余,后来相继提出生产者剩余,社会剩余的概念,形成了经济剩余的系列概念,用来表示生产所带给社会的经济福利。经济剩余又称经济租金,是指能超过资本的机会成本的利润。就是对某种生产要素的超额报酬,也就是超过了能使该要素投入使用的最低报酬,等于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之和。

11.为什么会出现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指这样的一些现象和领域,市场价格机制在其中不能发挥或者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以使其实现有效率的状态,如垄断、外部性等现象,公共产品等领域,它们即是导致市场失灵存在的原因或条件,也是市场失灵的表现。为什么会出现市场失灵:

(-)市场不能保持经济综合平衡和协调发展

(二)自由竞争最终必然会走向垄断

(三)市场机制无法补偿和纠正经济外部性

(四)市场机制无力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

(五)市场分配机制会造成分配不公和贫富分化 12.什么是“寻租”现象? 答:“寻租”现象是指:利用价格差等机会来使潜在收益显性化并谋取这一收益的行为或现象

13.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哪些?

答:

一、充分就业;

二、价格水平稳定;

三、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四、国际收支平衡。

14.何谓“自然率假说”?

答:自然率假说认为,国民经济中产量和就业的水平或变动率,取决地实际因素,如技术水平,资源总量等,而与货币数量无关,这 些与货币因素无关而只受实际因素监听的变化率就是自然率。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技术和资源状况下,产量的变动率或变业的保有率是确定的,政府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改变名义国民收入,即使在短期内可以产生改变自然率的作用,但从长期来看,除了由于倾向供给过多而导致的通货膨胀之外,并不会真正带来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或就业率的改变,它仍然会回到自然率的水平。

15.什么是挤出效应?为什么会产生挤出效应?

答:挤出效应又叫挤出作用,是指财政开支的扩张,会导致居民和企业的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减少,把它们给挤掉了。政府扩大支出,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对资本需求的增加,这些方面的增加都会导致货币需求 的扩张,从而促使利息率上升,利息率的上升会吸引 居民和企业增加储蓄而减少消费和投资的支出,而这些民间支出的减少,又会导致收入的减少,从而产生与政府扩张目标相反的效应。16.什么是有效需求?

答: 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包括三点涵义:有效需求是指有购买能力的需求,而不是指人们的购买欲望,有效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的总需求,而不是指个别企业或个别行业的需求,有效需求是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即在总需求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总需求数量与总供给数量相等时的总需求,即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也就是全部企业所预期的总利润最大化时的需求,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

17.简述凯恩思的乘数理论。

答:乘数理论是凯恩期收入决定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的概念,是用来分析投资变化与其所引起的收入变化之间的数量关系理论。乘数是指投资乘数,当投资变化时,由其引起的收入的变动量将是投资变动量的K倍,这个倍数K就是投资乘数,它实际上就是表示投资增量变化会引起收入的增量多大程度变化的系数。18.什么是IS-LM模型。

答:所谓IS-LM模型,就是产品市场一货币市场的总均衡模型。其中,I表示投资,S表示储蓄,L表示货币需求,M表示货币供给,这个模型是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建立的,模型涉及的主要变量,或者说影响市场均衡、货币市场均衡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是收入,二是利息率。

19.什么是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作用?

答:自动稳定器作用也称内在稳定器作用,是认为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制度具有一种内在的稳定功能,政府的收入和支出会随着经济的波动而自动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减轻以到消除经济波动的作用。财政的这种自动稳定器作用,被 认为是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 线。

20.什么是菲利普斯曲线?

答:1958年,菲利普斯研究了英国的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它表明增长率与失业率是成反比的。

21.什么是经济周期?

答:经济周期即通常所说的商业循环,是指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过程中,经济增长扩张和收缩的交替,形成周期性的被动,经济周期大体上经历四个交替循环的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呈现出向上的发展趋势,而这在这个长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会伴随着扩张和收缩的周期性波动。

二、辩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1.需求的变化就是需求量的变化。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供给的变化是指除价格因素之外其他的因素造成供给曲线的移动,而供给量的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一条固定的供给曲线上的点沿着从一点到另一点的变动。

2.人们通常所说的“供给法则”是,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是负相关的,即价格越高,供给量就越少,价格越低,供给量就越大。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是正相关的,即价格越高,供给量就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就越少。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供给规律”或“供给法则”。

3.所谓机会成本,就是就是指投机活动而带来的费用和成本。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机会成本就是人们在作出一种选择时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选择的收益。

4.一般来说,劳动密集型产品供给弹性大,资本密集型产品供给弹性小。

答:这各说法正确的

一般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门槛低,投产周期短,增加供给相对容易产品供给弹性大。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商品,增加供给较难,商品的供给商品较小。

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其它条件不变,连续投入一种可变生产要素,达到一定点后,其产量的增量是递减的。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假定其它条件不变,随着所消费的商品量的增加,每一新增单位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6.微观经济学认为,利润最大化原则就是投入少、产出多。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微观经济学认为,对一个生产者来说,要取得利润最大化,他的生产或经营边际收益应等于边际成本。

7.只要符合任何厂商能自由进入或退出该市场这个基本条件,就是完全竞争市场。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的几个条件或特征:一是价格的接受者;二是销售的产品是同质的;三是厂商可以自由地进出入;四是信息充分。

8.引致性需求就是派生需求。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在要素市场上,生产者对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最终消费品的需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需求。因此,这种需求又被称之为派生需求或引致性需求。

9.消费者剩余是因为生产商品的成本低,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实际剩余的钱。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衡量了买 者自己感觉到所获得的额外利益。

10.市场失灵就是指市场存在种种问题和缺陷,不能优化资源配置。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所谓市场失灵,指这样一些现象和领域,市场价格机制在其中不能发挥或者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以使其实现有效率的状态。如垄斯、外部性等现象。

11.外部性属于市场行为。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外部性是市场交易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所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是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的,是市场行为的副作用且具有伴随性。12.“搭便车”现象指利用价格差等机会,低价享受公共产品的现象。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所谓“搭便车”现象就是指,不付费而享受公共产品的现象。13.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所谓公共产品,是指私人产品市场部门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是不具有或者很难形成排他性、竞争性的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

14.在一定时期内,中国海尔公司在法国投资办厂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应作为法国GDP一部分,但应被统计为中国的GNP。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领土内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GNP即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或地区)国民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的总和。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NP+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5.一般情况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加的速度或比例会高于收入增加的速度或比例。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凯恩斯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速度或比例会低于收入增加的速度或比例。

16.投机性货币需求与人们的收入密切相关。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由投机性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与人们的收入关系不大,由交易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与人们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其消费水平会有所提高,消费量增大,从而人们满足日常交易所需的货币量也增加。17.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就是消费者对一种商品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是指在总需求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总需求数量与总供给数量相等时的总需求,即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也就是全部企业所预期的总利润最大化时的总需求。18.充分就业就是劳动者都有工作岗位,没有失业存在。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所谓充分就业,就是指没有非自愿失业存在的状况。19.凯恩斯投资乘数大小的决定因素是投资。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投资乘数大小的决定因素是边际消费倾向。20.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人们生活越贫困。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收入越高,人们生活越富裕。21.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以及国民收入人均水平的持续的提高。这是一个侧重于数量的、内涵较狭窄的概念。经济发展则是指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整个经济和社会由欠发达状态向发达状态的成长或转变过程,是一个既反映经济增长的数量、又强调经济社会进步质量的内涵较广的概念。

三、论述题

1.什么是经济人?如何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人?

答:所谓经济人,就是追求自己目标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的人。包含三层意思:

①经济人是具有最大化动机的人;②经济人是理性人;③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

这样认识市场经济发展中经济人:

①经济人的概念是微观经济学对微观个体的行为所具有的共性的一种归纳。

②经济人是自利的,但不一定是自私的。

③最大化不仅仅是经济人的行为动机,而且也是他的行为方式。2.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试说明“看不见的手”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答:

一、均衡价格是经过市场上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及价格的 波动而形成的。即均衡价格是市场上供求双方在竞争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这是一个价格自发决定的过程,通过供求-价格相互作用机制使资源配臵达到最优状态。

①价格过高的情形。价格过高,会刺激生产者增加商品的供给量,但是却会减少消费者的需求数量,这样就会导致该商品的需求数量少于供给数量,造成供过于求。供过于求会形成一种迫使市场价格下降的压力,进而促使生产者减少该商品的生产或供给,把供给规模降至均衡的水平。

②价格过低的情形。当一种商品的价格过低时,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而供给量则会减少,需求数量多于供给数量,造成供不应求。这样会形成提高价格的推力,抑制需求而刺激供给,使供求趋向于均衡点。总之,需求和供给的相互作用以及价格的波动,最终会使一种商品的价格确定在需求量等于供给量的水平上,在这个水平上,既没有供过于求,也没有供不应求,市场正好“出清”。所谓的均衡价格,就是能够使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保持平衡的价格。

二、“看不见的手”对资源配臵的作用:

①“看不见的手”即价值规律,也就是说商品的经济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价值规律通过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变化,改变供求关系,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供求关系的变化,又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由于价格与供求关系的相互作用,调节资源的配臵,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实行优胜劣汰。所以,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就象一根指挥棒、一根鞭子、一个筛子一样发挥着它对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

3.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什么?

答:

一、基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1.消费一种商品时的效用最大化条件 MU=0 一直消费该商品,直到其没有效用为止。2.消费多种商品时的效用最大化条件 MU1/P1=MU2/P2=„=MUn/Pn=λ

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都相等。即每一元钱所买进的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二、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

预算约束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E,就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满足点,该切点所满足的条件,即边际替代率=价格比率,就是消费者的均衡条件,也就是消费者在既定的预算约束一实现效用最大化 的条件。

4.论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的确定。

答:生产要素最佳投入组合就是等成本线与等产量曲线相切之点所表示的那种组合,它可以达到以最小的成本来生产出既定的产量,或者以既定的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量。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的确定。

①对最大化产量和最小化成本的追求。一是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将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组合在同一个平面坐标图上。如图教材P115图5-7。不同的投入组合形成不同的等成本线和不同的等产量曲线。每一条等成本线必定会与某一条等产量线相交于切点。当生产者的投入成本已既定时,生产者可以通过寻找与该等成本线相切的等产量线,确定切点,就可以确定既定成本约束下,能够带来最大产量的生产要素的组合。二是既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化。将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组合在同一个平面坐标图上。如图教材P115图5-7。不同的投入组合形成不同的等成本线和不同的等产量曲线。每一条等成本线必定会与某一条等产量线相交于切点。当生产者的产量目标既定时,生产者可以通过寻找与该等产量线相切的等成本线,确定切点,就可以确定既定产量目标下,能够带来最大产量的生产要素的组合。

②确定最佳组合所要求的各个要素的投入数量及相应比例组合。从切点E向纵轴和横轴引直线。

5某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比较平稳,但是该企业把大量废弃物排放到外面,污染周边环境。试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这一现象。并说明如何治理这一现象?

答:这是典型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得到了污染,人的居住环境得到了破坏,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怎样既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又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呢?

第一,由单纯注重GDP增长向注重绿色GDP转变,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调整经济发展思路,推行绿色GDP核算,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二,由“饥不择食”到“择优录取”转变,处理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控制污染企业的进入,注重引进项目的质量,优先引进耗能小、污染小的清洁型企业,对有污染排放的企业,严格按照污染物排放的有关标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立项和审批,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一律不办。对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在项目建设的同时,依据经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严格要求同步落实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措施以及环境保护设施。第三,由“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处理好产业集 聚与资源集约的关系。逐步引进技术、有规模、有税源、污染小的项目,及早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树立“环境也是资源”、“环境也是竞争力”。

6.试述公共产品的概念及特征,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改进公共产品的效率?

答:公共产品是由政府提供的产品。政府是公共产品的生产部门。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一定强制性的特征。公共产品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大类。

改进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①形成更为合理的公共产品决定程序和机制,降低公共产品的外在成本和决策成本,使纳税人降低负担,实现公共产品外部收益的最大。

②使公共部门的权力分散化、分离化,如把社会保障的政策制定部门或权力与具体实施社会保障工作的部门或权力分离,形成政策制定与监督部门与实际管理运营部门的相互制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有效防止“搭便车”和“寻租”现象。

③引入市场部门,即私人产品生产部门来从事公共产品的生产者或代理公共产品的供给。如利用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网络来发放社会保险金,就可以大大节约政府的人员、设施等方面的开支,有利于降低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的成本,提高效率。

④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展开竞争。如既可由政府供给,也可以由市场供给,可以允许私人部门进入,形成和推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竞争,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提高整个社会公共产品的效率。

⑤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也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因为这涉及到各个地方对人才、资本、对各种生产资源的吸引力问题。如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维护经济秩序和实施法律的有效性,基础设施、城市共用系统的完备程度等,地方政府竞争会促使这些方面状况的改善和效率的提高。

7.如何认识和借鉴凯恩斯理论?

答:凯思斯理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代表,其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凯思斯理论主要包括:

①凯思斯全面否定萨伊定律,承认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存在,全面提出了政府干预主义的主张。

②凯思斯所提出和回答的根本问题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③凯思斯强调,宏观经济运行的均衡状态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经济增长要实现充分就业上的均衡。④凯思斯重新定义了充分就业的概念,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的就业状态才是充分就业的状态;

⑤凯思斯理论的中心内容是有效需求理论,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消费决定于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比较稳定,投资决定于利息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利息率决定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等。

⑥乘数理论和加速原理分别从投资影响收入和收入影响投资两个方面,考察论述了投资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变动的相关性,提出了乘数和加速数的概念,并分析了乘数作用和加速作用对整个宏观经济总量水平的影响。

8.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哪些?当四个目标出现矛盾时怎么办?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治理通货膨胀(可选择某个方面论述)?

答: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四个: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和国际 收支平衡。

经济政策不是只考虑这些目标中的某一目标,而是要同时实现这些目标。经济政策就是为了同时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应该说,上述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或者确定重点政策目标,或者对目标进行协调。当我们不考虑对外贸易,且把问题的考虑限定在短期和静态条件时,则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就包括两个,即充分就业和价格水平稳定。围绕着这两个目标而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

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治理通货膨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①明确控制通货膨胀的首位目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改革推进和物价稳定三者之间之关系。

②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投资与消费需求。

③实行适度扩大的货币政策,造就增加社会有效总供给的良好基础。

④实行对工资、物价控制的收入分配政策。

⑤加大治理流通秩序的力度,适当扩大进口,利用国际市场平抑国内物价。

⑥把需求管理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结合起来,治理结构型的通货膨胀。

9.联系实际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

答: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①经济发展是指伴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 构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指经济结构一定程度的改进与优化以及经济质量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是一个既反映经济增长的数量、又强调经济社会进步质量的内涵较广的概念。

②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潜在的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或是当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时,就是实现了经济增长。这是一个侧重于数量的、内涵较狭窄的概念。

篇3:西方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一、我国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 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性质存在矛盾

《西方经济学》是一本严肃的经济学理论书籍, 书中引用了大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 由于课程本身具有一定学术深度, 所以不论是在讲授还是学习过程中都要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学习, 这样才能切实掌握课程的精髓。但是我国的高职高专类学校所培养的人才都是以能够适应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为目标的, 企业在选择技术层面人才的时候也往往将实践动手能力高低放在首位, 而对于所招聘的人才是否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结构并不多加关心。面对这样的市场和用人特点, 高职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也难免心浮气躁, 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和实习经验积累, 而对于以理论学习为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流于形式, 没有形成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也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实践方面, 以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为学习的目标。这样的教学的氛围和市场需求造成了在思想上课程被学校与学生忽视的后果, 从而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构建造成不良影响。

(二) 教学内容笼统而缺乏专业针对性, 理论与实际脱离

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一个相同的问题, 就是教学内容过于笼统, 缺乏专业针对性。《西方经济学》在高职经济类专业中是作为许多专业的基础课程。实际教学中, 各专业并没有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采用适当的教材, 制定符合专业要求的课程标准。大部分的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只是生搬硬套书本知识而不注意所教授专业的实际情况, 从而造成了不同特点的专业却在教授方法和侧重点上趋于雷同, 这样不重视专业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非常不利于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

高职院校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教学, 职业能力训练和其他实践性教学被当作高职区别于一般院校的教学内容。许多专业都根据所学的理论课程配备了相应的实践操作课程和训练, 可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但是在高职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还缺乏实践教学这一高职院校的特色教育环节。上课时老师照本宣科, 学生埋头记录, 上课状况看似井然有序, 但是无从反映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而且如果在教授过程中只是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 而不联系具体国情, 加以辩证吸收的话, 那么无异于教师带着学生走马观花一番, 却没有任何成果。

(三) 教师授课以讲解为主, 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高职院校重视的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的综合提升,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人创造能力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教授的能力, 但是却缺乏创新的教学意识和理念及实际的运用能力, 从而只会使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讲授一直持续到下课的情况比比皆是, 虽然中间也可能插入案例、热点经济新闻等内容的讨论, 但课上主要还是以老师讲解为主。这样机械的、纯理论的、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课方式实在不能起到很好的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作用, 而且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个人主动性, 长此以往, 学生便失去了积极参与的兴趣, 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四) 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大专学历层次, 但是高职生大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灵活性, 学习上以死记硬背为主, 缺少学习热情。所以实际的知识水平不如普通专科学生的基础扎实。学生选择高职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 在学习过程中也就更加重视实践技能方面的学习, 而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尤其是《西方经济学》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 高职生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在学习中非常吃力。而且在课程教授过程中还涉及到许多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国际经济演变等内容, 学习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 所以学生容易因为难以掌握而产生厌学情绪, 或觉得该课程过于枯燥和理论化, 对于工作就业帮助不大, 使得众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浓厚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我国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 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市场与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节约教学资源, 教师在授课中应该尽量避免占用过多时间用于高深知识的讲授, 而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有选择性地教授最前沿的知识与理论。并且结合实践教学, 让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方法。在授课过程中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 以切实达到教学目的。

(二) 加强授课过程中的专业针对性

缺乏专业针对性的教学问题在我国高职院校中非常普遍。虽然在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中《西方经济学》几乎都是作为一门基础科目和公共科目设置的。但是并不代表各专业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就应该一成不变。各专业有自身的特点, 专业课程的设置都应该以服务于本专业的学习为目的进行。所以各专业的老师应该积极寻找书本中更加有利于本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重点教授, 而不应该不分伯仲, 如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加强运算方面知识的学习, 管理专业应该加强企业管理方面的学习, 营销专业应该加强对经济理论在市场中具体运用的学习等。只有做到以专业特点为出发点, 才能更好地、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 也才能让学生利用有限的精力学到更多切实有用的知识。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科目,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做到与实际相结合, 很容易让教学流于形式, 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内容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用具体案例来进行教学, 用我国的具体数据与资料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产生切身感受, 加深对经济学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在教学方法上要避免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的授课模式, 应该多采用现代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辩论式教学等方式, 让学生远离抽象的概念与数据。

(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许多人认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力不用比高等学校或者本科院校高,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就学习年限上来说, 高职院校的学生比通过高中考大学的学生学习时间更短, 他们需要面临毕业就要就业的沉重压力。所以从教学能力上来说, 高职教师往往应该比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师具备更强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 这样才能带领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合格员工的转变。而且教授《西方经济学》的高职教师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 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对前沿知识的敏感度, 要寻找到书本与实际情况的契合点。而且在经济类教师的队伍中, 许多教师深受西方经济理念影响, 对于中国经济国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深, 所以在建设教师队伍过程中, 加强教师的中国经济和中国国情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才能在具体授课过程中紧贴国情, 用科学的态度来进行授课, 做到有的放矢。

(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高职学生一直以来对于理论学习的热情就不高, 特别是基础差、适应能力差的学生, 更是厌恶理论学习。但是作为《西方经济学》这样的经济学基本课程来说, 学习是必要的, 所以需要学校和教师用正确的方式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表现在教学过程中, 就是多使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 用案例进行理论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在基础知识方面, 针对高职生知识底子差的特点, 应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力度, 让学生尽快达到应有的基础水平, 从而更好地学习《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李进伟.对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职教论坛, 2009 (7) :59-60.

[2]朱秀红.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思考[J].高职高教研究, 2010 (13) :208-209.

[3]徐秀琴.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与教学方式改革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 2002 (2) :42-43.

篇4:西方经济学原理及研究方法探讨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借鉴参考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0506-00000114-0102

当前国内许多经济学者和经济工作者掀起了一股齐力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大浪潮,其目的:一方面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建设中有所参考;另外也可在国内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中有所借鉴。笔者此次探讨也即为研究西方经济学,即为能够有效吸取其有用成分,选择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价值核心来进行借鉴和学习。并在以后的经济工作中,做好指导作用。

一、简单概述

“西方经济学” 指西方国家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主流经济学,当前“西方经济学”特指为美国经济学说以及相关研究教材。它是西方国家经济学者对其国家市场的经济运营方式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所做出的一种理论概括。并历经200多年的深入讨论和探索,使经济学的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基础理论体系和基本规范。“西方经济学”目前是西方各国家在制定其经济政策中最基础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西方经济学众多分支學科当中的理论基础。但这一成熟的西方经济理论基础,同时也存在着资产阶级形态意识的说教,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予以识别。从而有效吸取其有用的成分,舍弃其资本主义宣教的内容。目前国内经济学家早已将其形成了共识。其不同的认识方面为“西方经济学”到底在哪些层次或哪些方面上可以为我国经济体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从发展我国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一)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经济学中的逻辑起点在西方经济学理论展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时现时隐贯彻始终。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应以个人为起点,个人是最基础的单元同时也是研究经济的基础和根本,个人形成了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决策单位。任何的经济活动也均是由个人进行发动的,其经济活动后果也将由个人进行全权负责。因此个人对他所参与的经济活动能够达到的经济目的以及他所想要的预期效果最清楚。所以,个人自己的选择应是他自我看来最优化的抉择。由此得出,个人也就是组成经济活动的最佳单位。经济学的本身也即是一门抉择性学科,因此经济学必须将决策者、选择者个人作为经济学逻辑的基本起点。这一点在国内经济学中也应注意。国内提出过公有制起点说,企业起点说等,但这些起点均离不开个人。因此中国经济学也应以人作为最基础的逻辑起点。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必须以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为主。

(二)经济学的研究规范

无论是表述方式还是研究方法,西方都有一套成熟的规范。这种规范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做出假定、建立模型、形成假说、计量检验、得出结论。因为经济现象是很复杂的,因此研究过程中必须对现象进行抽象。而在抽象研究过程中,通常采用“建立模型”方法。理想条件下建立模型,可将研究的经济理论表述的更明确、简洁、直观。一些经济模型可用几何、代数、高等数学来表示,有些也可用语言进行表述。西方现代经济学广泛采用数学形式,具有逻辑性和间接性。经济学研究中的逻辑推理,即可借助数学这一工具。

目前国内经济学却是另外一种情形,大多舍弃数学形式的应用,“舍简从繁”。然而通过数学形式建立经济模型,是经济学研究中的抽象方法的一种体现。由于我们中国有注重综合的思维特点,但如果没有好的分析,也变不会有好的综合。因此在经济学研究中,我们赢重视演绎的推理法,并建立必要的数学经济模型,一边使我国经济学的研究更加规范化。

(三)以若干基本理论为纲

当前西方经济学在历经了200多年的研讨和修改完善后,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经济体系。尤其是经济学理论中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它主要包括消费(需求)、生产、市场、分配四个部分,是经济学理论中的典范。表现为:找不到理论体系的纲,没有理论基本线索, 同时也没有逻辑起点。存在的根本问题也即是理论偏离实际,往往理论和现存的实际偏差较大,理论不但不能有效解释实际,而且对具体的实践也不能很好的进行指导。因此我们应极力呼吁政治经济学的的重建工作。

(四)长期的演变过程

“西方经济学”从初创发展到当前较为成熟的状态,经历了漫长演变的过程。中国经济学要想成熟必然也应经历这一逐步完善的过程。

二、研究方法

由上文不难看出中国经济学在其发展中,必须深入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参考他们成熟的思路和方法,以便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更快更早的成熟起来。

(一)观察和实验

观察和实验是对经济学科学研究的开始。“观察”也即是在不进行任何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对周围发生的经济现象进行的一种详细记录。“实验”则是在经过一定控制条件干预下,进行的小范围的经济现象模拟,并以此对经济现象的发生进行的推断和分析。

通常这种经济现象被我们认为是一种不可逆的经济随机过程,经济现象本身就是一件不可逆的事,因此对其研究观察法将很受用,且往往不予选择实验法。例如一个村其经济发展与周围形成了显著差异,无论是很快或过慢,都应引起我们的及时对其进行研究,它的发展为什么与别人有如此大的差异?只有善于发现经济现象问题的存在,才能为科学的研究做好铺垫。但最主要的还是要保持大胆的质疑和独立的思考,不迷信权威和他人。

(二)文献研究以及个人探索

观察与实验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下一步就可以对其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查找其原因及内在的相关机制。这可能需要靠个人去探索,并以此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但个人探索并不是要讲独立的个人封闭起来单独闯天下,它强调更多的是“个人探索”。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经有前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资料文献,只需要我们后人在此基础上有效的进一步研究。因此,我们首先应在查阅相关资料文献上下功夫,深入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目前这已成为现代经济科学深入研究的基本范式。

(三)理论模型

从形式来看,科学的研究也即是对通过实验或者是一些经济现象的观察得到的数据,进行抽象或者概括,并以此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这一过程必须抓住现实对象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同时舍弃其他非本质的细枝末节,同时将现实对象予以理想简单化。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建立数学理论模型,有效实现问题的简化,同时提高研究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理论模型建立的同时往往会与现实脱节,因此这种研究结论不宜直接套用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之中。

理论模型可以用数学公式进行表达,或以文字的形式进行描述。上文也提到了,西方经济学中一般更倾向数学公式的应用,也即是将研究对象作为“变量”,在此基础上做出假设,通常除少数要研究的变量外,其他外部条件和变量都不变,并在此假设的前提下,将相关的数据材料作为研究的基础,通过统计检验和逻辑分析,建立经济变量之间有效的逻辑关系。建立数学理论模型时还必须注意其合理性,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四)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试图摒弃一切的价值判断,同时只将经济现象中的各变量之间存在的规律和联系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预测各经济行为将带来的后果,并以此提出自己的建议。

所谓规范经济学,也即首先确立一个价值判断标准,并以此来评价经济活动结果是否能够符合标准,同时研究经济活动如何才能达到预先确立的标准,并以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目前西方经济学家更倾向于运用实证经济学方法,但不完全排除规范经济学的存在。

所谓实证经济学,也即是试图通过摒弃一切价值判断,同时将经济现象中变量之间存在的各种规律及联系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同时分析、预测各经济行为将带来的经济后果,以此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所谓规范经济学,也即首先应确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并以此作为经济活动结果的评价方式,却是其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标准,同时研究经济活动通过何种方式才能实现预先确立的标准,并以来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当前西方经济学研究者更倾向于通过运用实证经济学法来进行研究,但并非将规范经济学完全排除在外。

(五)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也即是假定经济变量始终趋向于均衡的状态,并以此来研究经济对象如何才能实现平衡。非均衡分析则认为,经济变量对象并非完全趋向于均衡,均衡只是一种偶然行为,而非均衡才是经常的,目前在西方经济学中,以均衡分析法为主导。如微观部分的消费者均衡、均衡价格理论、厂商均衡,再如宏观部分过敏收入的均衡等,都贯穿于整个均衡的分析思路之中。社会经济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体系,其内部诸多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均衡分析法作为经济学方法中的一种基本法则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社会经济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又是松散的,且时常处在变动之中,数量比例的关系往往不停的发生变化,因此非均衡分析思路也必须高度重视才行。

(六)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也即是在假定其他条件均不变的前提下,将经济对象中某些经济变量作为自变量,研究作为函数的另一些经济变量随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取值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它属于组合选择分析,经济变量中的自变量和函数之间呈现出一种并列的关系,且二者之间不存在前后演替或是时间先后顺序的关系。

动态分析以时间作为经济对象中的自变量,主要研究各经济变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呈现出的规律。主要从过程的烟花进行分析,且不同变量的状态之间呈现出一种演替进化、生长生成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前后因果以及时间的顺序等联系。

一般情况下,静态分析结论不能通过动态的资料进行证实。但在文字描述方面,静态分析往往呈现给人一种动态分析的错觉,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辨别,目前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主要采用静态分析方法,例如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等等,都是静态分析法研究的结论。

(七)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是当前西方经济学研究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经济学家“工具箱”中,最重要的工具。目前,这种方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经济学分支,称为计量经济学。截止到2003年,全球共50位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其中1/3以上与计量经济学有关,可见数学方法的重要性。

总之,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西方经济学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参考的,但其中的资本主义宣教我们应果断舍弃,其研究方法没有统一的定式,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发掘和总結,以便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凭证。

参考文献:

[1]宫敬才.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伦理性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32(11)

[2]郑吉伟.“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学——-兼谈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体系的逐步完善[J].教学与研究,2010(5)

[3]林振兴.现代西方经济哲学多元论的依据和问题——-对经济学理论多元性的哲学考察[D].苏州:州大学

篇5:西方经济学第四章习题答案

第四章生产和成本

一、思考题

1.试比较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

2.谈谈你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看法。

3.请解释经济学家关于成本、利润的概念为什么与会计学上的有关概念不同?

4.机会成本对决策分析有什么意义?为什么?

5.为什么长期和短期的平均成本曲线都是U形?

6.什么是规模经济?如何确定企业的适度规模?

7.利润最大化假说对企业行为分析还有现实意义吗?谈谈你的看法。

8.为什么MR=MC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厂商确定产量的基本原则?

二、计算题

1.对某一小麦农场的研究得到了如下的生产函数: Q=KA0.1L0.1E0.1S0.7R0.1,式中,Q为每一时期的产量;K为常数;A为土地的投入量;L为劳动的投入量;E为设备的投入量;S为肥料和化学药品的投入量;R为其他资源的投入量。

(a)该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递增、递减还是不变?为什么?

(b)当所有的投入量增加100%时,产量增加为多少?

2.某公司的短期总成本函数为:C=190+53Q,式中,C为总成本,Q为总产量;二者均以万计。

(a)该公司的固定成本是多少?

(b)如果该公司生产了100,000单位产品,它的平均可变成本是多少?(c)其所生产的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多少?

(d)其平均固定成本是多少?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1)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都假设行为人是理性的,即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2)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目的是解释消费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需求曲线中,为供求论的使用奠定基础。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目的则是解释生产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供给曲线中,也作为供求论研究价格决定的基础。

(3)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序数效用论使用的分析工具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二者的切点即为消费者均衡点。生产者行为理论使用的分析工具有些也类似,如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二者的切点即为生产者均衡点。

2.答:所谓收益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是指在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连续地把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现象。收益递减,既可以指边际产量递减,也可以指平均产量递减,有时还指总产量递减,后者又称为绝对的收益递减。

收益递减只发生在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超过一定限度以后,而在此之前,产量收益是递增的。这是因为,一定的技术规定了可变生产要素与不变生产要素之间有一个数量上的最佳配合比例。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最佳组合比例所 1

需要的数量,可变要素和固定要素的生产率都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可变要素和不变要素的配合比例越来越接近最佳比例,可变要素和固定要素的生产率都会提高,例如,只有当劳动者人数增加到一定量时,才能在生产中实行有效的分工、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呈递增的趋势。当可变要素的投入超过最佳配合比例后,可变要素和固定要素的生产率都会受到影响,例如,劳动者人数过多会导致人浮于事,偷懒怠工,增加监督和管理人员等,使劳动的边际产量和生产率递减。

收益递减作为一个规律是以技术不变为其前提条件的。忽视了这一前提,就会得出悲观的结论。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预言,随着人口的膨胀,需要越来越多的食物,越来越多的劳动耕种土地,收益递减规律最终导致劳动和土地的边际产出和平均产出下降,地球上有限的土地资源将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因而会产生大的饥荒和社会灾难。幸运的是,人类的历史并没有按马尔萨斯的预言发展。马尔萨斯的错误在于忽视了技术的进步。事实上,在马尔萨斯之后,许多国家在食物生产上的技术进步发展神速,这些进步包括:高出抗病的良种,更高效的化肥,更先进的收割机械等等,劳动的边际产出和平均产出没有下降反而上升。技术进步不能取消收益递减规律,但能抵消该规律产生的负面效应。

3.答:成本(Costs)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通常是指以货币支出来衡量的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必须支付的代价。

在研究成本函数时,必须指出,西方经济学的成本概念与会计学上的成本概念并不完全相同,不能将其混为一谈。西方经济学是从稀缺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研究生产一定数量某种产品所必须支付的代价的。这意味着必须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研究厂商的生产成本。经济学上生产成本的概念与会计成本概念的区别,就在于后者不是从机会成本而是从直接各项费用的支出来统计成本的。

4.答:机会成本是指放弃用同样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或将同样资源投入另外一种用途时所能获得的最高价值。机会成本虽然有些抽象,但却是经济分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机会成本又叫选择成本,它是人们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到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而它可以被推广到任何有关人类行为的决策过程中去。比如,如果你必须在A、B之间作出选择(A、B可以是两种活动,也可以是两种可供选择的任何东西),你既可以选择A,当然也可以选择B;但是结果你选择了A,而没有选择B,对你来说,选择A的机会成本是你放弃掉的B。

为什么经济学要从机会成本的概念来分析厂商的生产成本?这是因为,经济学是从稀缺资源配置的代价而不是会计学的意义上来考察成本的概念的。当一定量的经济资源投入产品A的生产中时,生产产品A的代价不仅包括这一定量的经济资源的耗费,而且必须包括没有用这些经济资源生产产品B可能获得的收益。如果用一定量经济资源所生产A获得的利益抵不上生产B获得的收益,资源就要从A转移到B。因此,从资源配置和占用的角度来看,生产A的真正成本,不仅应该包括生产A的各种费用支出,而且应该包括放弃的另一种用途(生产B)可能获得的收入。

5.答:短期的AC、AVC和MC都是先降后升,呈现字母“U”形,这是因为这几条曲线先受边际收益递增,而后又受边际收益递减的影响。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递减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递增阶段。正因为如此,MC曲线呈现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并由此决定了AVC和AC曲线的形状。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如同字母“U”,它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基本相同,都是先下降然后上升。但是,形成U型的长期平均成本的原因与U型的短期平均成本的原因并不一样。我们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来解释U型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但不能用它来解释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同样形状。因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是固定不变的,它只能说明短期成本的情况,而不适用于长期。西方经济学用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来解释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上一节已经说明,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者采用一定生产规模而获得的经济利益。当生产规模较小时,厂商增加要素,扩大生产规模,可以有规模经济,从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降低。但是,规模经济的效益并非是无限的,当企业超过了一定规模时,规模不经济就会发生作用,从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上升。

6.答: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者采用一定生产规模而获得的经济利益。生产规模扩大后,厂商可以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和采用更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可以提高劳动的专业化和分工的程度,可以相对地减少一般管理人员的比重和生产、购销的一般性费用的支出等等,从而降低了单位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产量增长曲线陡峭地向左上方倾斜。

一般而言,随着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最初往往规模报酬递增,然后可能有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如果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在长期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产规模的调整,尽可能使长期平均成本降低,享受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利益,而避免由规模不经济遭受的损失。

7.答:厂商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对19世纪资本主义以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的古典式企业制度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伴随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经历了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合一的“企业主企业”到两权分离的“经理控制型”企业的演化。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把大公司的控制权从企业的所有者股东手中转移到经理手中的现象,称之为“经理革命”。在“经理革命”的背景下,对现代公司制企业目标模式的分析,导致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企图推翻古典经济学利润最大化的假说。例如,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提出了“销售额最大化”假说,马瑞斯提出了“增长最大化”假说,威廉姆森提出了经理效用模型,都对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理论提出了挑战。这些假说和模型被称之为“经理型厂商理论”,其共同点是强调经理为了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目标,而有可能背离最大利润原则。经理型厂商理论将经理效用函数纳入企业的目标函数中,用多目标取代利润最大化这单一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股东与经理之间的矛盾,可以解释用简单的利润最大化假说解释不了的企业行为。

但另一方面,如果过分估计经理在企业决策方面的作用,或者过分低估了利润在企业目标函数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都是不正确的。无论是所有权和控制权如何分离,只要企业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经理只不过是资本家所雇用的高级劳动者。他必须为资本家赚得令其满意的利润。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他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因为资本家可以用两种方法控制经理:用手投票(在董事会举手表决)和用脚投票(指股东因不满意企业经营而在股票市场上卖出该企业的股票)。而这个社会之所以被称之为“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因为决定生产和分配决策权的主要权力基础,既不是劳动者,也不是企业家才能,而是资本。而只要是资本说了算,用利润目标分析企业的行为就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现实基础。

不过,还应当指出,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假说是建立在“完全理性”假设基础上的。这种假设在标准的教科书中虽然有助于用优美的数学公式和曲线分析企业的“最优”行为,但它是极其不现实的假设。因为利润最大化意味着在一系列可供选择方案中唯一最佳的方案。只有假定厂商掌握的信息是无限制的和无代价的,他的计算能力和能够支配的时间也是无限制的,厂商在任何时间内都能逐一比较他面前所有可供选择的行动,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建立在“完全理性”基础上的“利润最大化”假说遭到了美国经济学家西蒙等人的批评。西蒙用“有限理性”和“令人满意”原则来代替传统的“完全理性”和“最大化”原则。他认为,厂商是在时间有限、信息有限和计算能力有限即“有限理性”的情况下进行决策的,因此只能考察一小部分可供选择的方案,从中选出最好的一个。完全理性和有限理性的差别在于,前者寻找最佳的方案,后者寻求符合要求的满意方案。

8.答: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厂商增加产量是有利的;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厂商要减少产量;如果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厂商将不改变产量水平,因为这时的产量是利润最大化的产量水平。边际收益是每变动一个单位产量而使总收益变动的数量,边际成本是每变动一个单位产量而使总成本变动的数量,如果每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生产,其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那么生产这一单位产量则必然使利润总额提高;反之,如果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则增加这一单位产品的生产必然使利润总额减少。只有生产的产量水平使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虽然这最后一单位产量的收支相抵,无利润可赚,但所有以前生产的产量使总利润达到最大程度。因此,西方经济学认为,MR=MC是厂商确定利润最大化产量的基本原则。

二、计算题

1.解:(a)将生产函数Q=KA0.1L0.1E0.1S0.7R0.1,每种要素投入都乘λ,则K(λA)0.1(λL)0.1(λE)0.1(λS)0.7(λR)0.1=λ1.1KA0.1L0.1E0.1S0.7R0.1,1.1>1,所以是规模报酬递增。

(b)所以要素投入都增加100%,即λ=2,所以产量是原来的21.1倍,增加了114%(21.1-1)。

2.解:(a)根据生产函数C=190+53Q,FC=190。

(b)根据生产函数C=190+53Q,AVC=TVC/Q=53Q/Q=53

(c)根据生产函数C=190+53Q,MC=dTC/dQ=53

篇6:西方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一、关键概念

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曲线

经济人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二、单项选择

1.一个经济体系必须做出的基本选择是:A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B 如何生产

C 为谁生产

D 以上都包括

2.“资源是稀缺的”是指:A 资源是不可再生的B 资源必须留给下一代

C 资源终将被耗费殆尽

D 相对于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3.经济学可定义为:A 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

B 企业赚取利润的活动

C 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问题

D 个人的生财之道 4.当资源不足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时:A 政府必须决定谁的要求不能被满足

B 必须有一套市场系统起作用

C 必须做出选择

D 价格必定上升

5.选择具有重要性,基本上是因为:A 选择导致稀缺

B 用于满足所有人的要求的资源是有限的C 人们是自私的,其行为是为了个人私利

D 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有限

6.稀缺性的主要含义是:A 一个人不应该把今天能买到的东西留到明天来买

B 需要用政府计划来决定资源的应用

C 必须做出选择

D 生活水平会逐渐下降

7.时间:A 不是稀缺资源,因为永远有明天

B 与资源分配决策无关

C 对生产者是稀缺资源,但对消费者不是

D 对任何人都是稀缺资源

8.在美国,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主要是由谁来回答:A 政府

B 生产者

C 消费者和政府

D 消费者和生产者

9.经济学家谈到的“混合经济”是指:A 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相互作用

B 政府和个人都要做出决策

C 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相互作用

D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相互关系 10.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计算机产业的价格决定

B 通货膨胀率的决定

C 一家光碟厂商的产量水平

D 广告业雇员人数

11.宏观经济学的观点:A 包括对经济个体单位行为的分析

B 研究消费者和厂商如何决策C 是以自上而下的角度分析经济

D 是以自下而上的角度分析经济

12.研究某个厂商、某种产品和单个居民行为的经济学被称为:A 规范经济学

B 实证经济学

C 宏观经济学

D 微观经济学

13.实证经济学:A 把价值判断和意见结合起来

B 主要研究“是什么”

C 不能提供价值判断的标准

D 关注“应该是什么”

14.下列哪一项是实证经济学的说法:A 失业救济太低

B 降低失业比抑制通货膨胀更重要C 医生挣的钱比蓝领工人多

D 失业救济太高

15.规范经济学:A 关注并做出评价

B 描述经济如何运行

C 预测行动结果

D 有助于作出评价

16.下列哪一项是规范经济学的说法:A 收入分配中有太多的不平等

B 通货膨胀率用于衡量物价变化水平C 去年计算机的价格是2000美元

D 通货膨胀率上升了

17.研究一个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的经济学被称为:A 规范经济学

B 实证经济学

C 宏观经济学

D 微观经济学

18.经济学中的三个主要市场是:A 股票市场、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B 股票市场、外汇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C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D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19.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价格不发挥哪项功能:A 激励功能

B 权威功能

C 收入再分配功能

D 信息传递功能

参考答案 1-5 CDDCB 6-10 CDDBB 11-15 CDBCA 16-19 ACDB

三、简答题

1.每个经济体系都面临的基本选择有哪些? 2.微观经济学为什么又叫价格理论?

上一篇:2024年北京教师资格考试普通话说话:谈谈服饰下一篇:房屋公证书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