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2年]2011年度工作计划的通知

2024-06-22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2年]2011年度工作计划的通知(共5篇)

篇1: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2年]2011年度工作计划的通知

发文标题: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2年]2011工作计划的通知

发文文号: 川办函[2011]58号

发文部门: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文时间: 2011-3-28 编辑时间: 2011-3-31 实施时间: 2011-3-28 失效时间:

法规类型: 财经相关法规-其他

所属行业: 社会服务业

所属区域: 四川

发文内容: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2年)》2011工作计划已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2年)》2011工作计划

为确保《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2年)》(川府发[2009]31号)顺利实施,切实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制定《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2年)》2011工作计划。

一、目标

(一)总量快速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力争12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700亿元左右,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

(二)结构不断优化。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和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38%。

(三)创造税收增加。达到1300亿元,占全部税收的50%左右。

二、主要任务

(一)现代物流业。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增长14%,社会物流总费用占生产总值比重比2010年下降035个百分点,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亿元的物流企业7家,超过10亿元的3家。一是在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建设物流园区,建设多式联运、转运设施。二是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着力壮大大件物流集群、电子物流集群、钢铁物流集群、农产品冷链物流集群、酒业物流集群、粮食物流集群、小件快递物流集群和零担物流集群。三是扶持一批物流信息专业服务企业,实施道路统一货运电子货票,构建海关、邮政、检验检疫、道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等部门物流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四是推进应急物流机制建设,加强煤炭、成品油、天然气等重要物资调控运输,完善粮油、猪肉、蔬菜、化肥和生活类救灾物资仓储设施建设。(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二)商贸流通业。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700亿元,打造5个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28个年交易额超过20亿元的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培育5户年销售额30亿元以上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重点围绕西部商贸中心建设,推进批发、零售、会展业加快发展,创新流通方式,发展新兴业态,实现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转型升级。抓好城市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启动成都国际商贸城、锦江环球贸易广场、德阳西部国际商贸城等大型高端购物中心建设。加快建设西部国际纺织服装贸易城、新都全球家具CBD成品家具市场、成都西部医药贸易中心、西南糖酒食品城、龙泉国际汽车波兰新城等一批专业交易市场。创建完善电子商务平台,深入实施“网购网销”工程。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规划建设西部国际会展中心。(责任单位:商务厅)

(三)金融服务业。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20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重点围绕西部金融机构中心、金融交易中心和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建设开展金融机构集聚发展、金融市场、金融后台服务、金融支付清算、农村金融、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方面项目建设。启动实施成都锦江国际金融中心和高新区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项目,引进境内外知名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在成都新设区域性总部或法人机构50家以上。申请进入全国股份转让报价试点,探索建立成都黄金交易中心和成都大宗商品交易所。加快推进四川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建设。实施“城市一卡通”项目。(责任单位:省政府金融办)

(四)信息服务业。全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50亿元左右,增速13%以上。一是支持信息技术企业强化原始创新和技术引进,发展高端应用和差异化应用。二是开展物联网、智慧互联实际应用,支持远程医疗、现代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食品安全等方面典型示范应用。三是积极推动“国家软件名城”试点工作,提升嵌入式软件、工业行业软件、基础软件三大软件产业发展水平。四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自然村通电话”、“行政村通宽带”、“无线城市”、“西部信息中心”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两岸无线城市合作试点”、“三网融合试点”等重大项目建设。五是培育壮大IC设计、网络增值服务、动漫与网络游戏、数字媒体内容等新兴业态。(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通信管理局)

(五)房地产业。实现商品房销售5500万平方米,竣工4000万平方米,培育1—2户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房地产企业。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1]1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通知》(川府发[2010〕32号)精神,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果,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一是制定出台贯彻落实国办发[2011]1号文件的实施细则。二是研究拟定稳定房价、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的考核问责办法。三是出台健全和完善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的规范性文件。四是制定商品房租赁管理实施细则。五是加快发展物业服务,力争出台《四川省物业管理条例》。(责任单位:住房城乡建设厅)

(六)农村服务业。基本形成以农村商贸流通、金融、科技、信息和生活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加快村村农家店建设,加强农村商品配送能力和农家店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农超对接”,参与企业增加到20户。建设产地批发市场和集散型专业市场,建设60个省示范农贸市场。二是完善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三是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与保险服务建设,设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大中型农机具抵押贷款;推行农村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和信贷员包村服务;开展农村金融咨询、代理保险销售和涉农理财业务等;适时推动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试点;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保率,探索农村家庭财产人身伤害综合保险试点。四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责任单位:农业厅)

(七)旅游产业。全省旅游总收入实现2000亿元以上,培育10户年收入超过5亿元、资产上10亿元的旅游龙头企业,创建A级景区33个、星级饭店40家、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100家。重点从完善基础服务体系、完善旅游产品、加强旅游营销、旅游区域合作、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全省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系统建设。二是培育壮大旅游企业,培育16家旅游骨干企业、支持64家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三是全力推进旅游产品恢复和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灾区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藏区旅游。四是积极开展重大旅游项目储备、管理和推进工作,确保完成全年旅游投资100亿元和实现招商引资签约100亿元。五是加强旅游市场营销,筹办2011年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和第二届中国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六是出台、实施《四川省跨省旅游线路产品规划》,大力开展川陕甘、川黔渝旅游合作。(责任单位:省旅游局)

(八)科技咨询服务业。全省科技咨询服务业实现增长12%以上,初步形成具有较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和种类齐全、运作规范与国际接轨的咨询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科技培训、技术转移、节能减排等科技服务。搭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基础条件、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认证认可、知识产权代理、工程项目管理、职业培训等咨询服务业。加快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生物医药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大学科技园、中小企业技术转移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单位:科技厅)

(九)文化产业。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50亿元,培育3户年经营收入50亿元的文化企业集团。支持出版、发行、报业、期刊等大型集团做大做强,发展现代出版物流方式和现代版权贸易服务,建设西部最大印务基地。打造川派影视音像产业,发展数字媒体等新兴媒体。完善文化市场服务体系,合理布局文化市场服务网点。扩大现代演艺业和文化娱乐业规模,支持杂技、川剧、皮影、民族歌舞等传统文艺表演开拓国内外市场。大力推动动漫产业发展,打造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动漫游戏教学研究基地。加快发展文化产品生产加工,重点培育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品牌项目。大力发展时尚设计、广告设计、工艺美术品设计等文化类创意业。(责任单位:文化厅)

(十)社区服务业。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社区、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发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就业、养老、救助、卫生和计划生育、文体教育、公共安全、商业等7大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搭建社区服务信息平台。二是改造提升城镇社区服务业,积极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流程和新的服务方式进入社区服务业。三是按照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新型社区服务业态向农村社区延伸。(责任单位:民政厅、商务厅)

(十一)服务贸易。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20%以上,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累计完成45亿美元,累计外派劳务35万人次,软件出口合同额3亿美元,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总额5亿美元以上。一是加强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和统计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运输、旅游等服务出口规模,提高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文化、医药研发、专利许可转让比重。二是加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培育壮大软件、金融、人力资源、医药研发等外包产业。着力推进成都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加快发展金融后台、工程设计研发、数据处理、采购分销、支付结算等离岸服务外包。三是推进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积极推进对外工程承包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各级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外派劳务市场,提升外派劳务层次。(责任单位:商务厅)

三、推进措施

(一)贯彻落实专项规划和相关文件精神,细化责任分工。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10—2012年)》(川府发[2010〕8号)(责任单位:省政府金融办)、《西部物流中心建设规划》(川府发[2009]36号)(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西部商贸中心建设规划》(川府发[2009〕40号)(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等专项规划的实施,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通信业的意见》(川办发[2010]1号)(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四川省服务贸易发展的意见》(责任单位:商务厅)、《四川省跨省旅游线路产品规划》(责任单位:省旅游局)等文件。

(二)争取资金支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针对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设立省级服务业项目储备库,实行动态更新,做好服务业项目储备、管理和推进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适当安排省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国债项目地方配套以及支持重点项目启动开展前期工作。(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

(三)落实财税土地等扶持政策。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供地政策,统筹考虑服务业发展的土地需求,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向列入规划的重点项目倾斜。对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企业依法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税务总局申报物流税收试点企业。推进落实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与工业同价等扶持政策。(责任单位:国土资源厅、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税局)

(四)建立完善服务业统计方法制度。发挥统计部门的牵头作用和各产业部门及行业协会的主体作用,逐步构建完善的服务业统计调查网络,为服务业运行监测和决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启动服务业评价体系建设和“十二五”四川服务业发展报告等政策研究。(责任单位:省统计局)

(五)实施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积极引导和配合有关行业组织加快相关标准的制(修)订,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责任单位:省质监局)

篇2: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2年]2011年度工作计划的通知

度工作计划的通知

川办函[2011]49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四川省西部商贸中心建设规划(2009—2012年)》2011工作计划已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西部商贸中心建设规划(2009—2012年)》2011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工作基调,加快推进西部商贸中心建设,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西部商贸中心建设规划(2009—2012年)的通知》(川府发〔2009〕40号,以下简称《规划》)要求,结合实施《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制定《四川省西部商贸中心建设规划(2009—2012年)》2011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责任单位:商务厅)

(二)年交易额超过20亿元的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增加到33个。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的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增加到5个;年销售收入30亿元以上的大型连锁企业增加到5户。(责任单位:商务厅)

二、建设重点及职责分工

(一)分级构建区域商贸中心。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发挥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在“三中心”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着力推进把成都建设成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商贸中心;积极推进达州、攀枝花、泸州、宜宾、广元、康定、马尔康等7市(县)

发挥省际结合部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力推进绵阳、德阳、南充、遂宁、资阳、内江、自贡、乐山、眉山、广安、雅安、巴中、西昌等13市以区域优势产业为依托建设省内区域商贸中心。2011年4月初各区域商贸中心制定推进西部商贸中心建设的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单位:商务厅、相关市州人民政府)

(二)推进六大平台建设。

1.批发贸易平台。大力推进消费品、农产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改造建设和培育发展。引导支持大型市场加快推进质量检测、安全监控、信息系统、结算中心、废弃物处理等设施设备改造建设,提升市场软硬件水平。继续推进十大商品市场建设,促进市场转型发展,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远程交易,提升市场聚集、辐射能力。(责任单位: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

2.零售贸易平台。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力争全省连锁率达到26%以上;加强商业街建设和改造,引导商业集聚发展,重点培育15条特色商业街;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推动企业改造建设一批大型零售商业设施;深入实施社区商业“双进”工程,积极推动40个城乡菜市场改造升级,满足和扩大城市居民消费;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连锁经营企业到农村发展,农村店覆盖全省100%的县和乡镇、95%以上的行政村。(责任单位:商务厅)

3.服务贸易平台。加强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打造成都市服务外包公共信息和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级成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功能,培养产业所需的实用人才;商务厅与香港贸发局签署服务贸易合作协议,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成立医药研发外包联盟等各类服务贸易行业协会,促进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改进劳务信息发布,搞好劳务市场供需衔接,建立职业培训基地,加强劳务培训,促进劳务输出。(责任单位:商务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4.电子商务平台。以成都、德阳、绵阳等市为重点,以产业基础较好、电子商务较易推广的行业和领域为突破口,以IT、机电重装等优势制造产业及重点商品市场、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等商贸流通企业为重点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建设社会征信体系,加快建立市场诚信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省内商贸流通企业动态信用档案。(责任单位:商务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5.会展经济平台。积极打造特色品牌展会,创办和培育一批国际博览会和高端论坛,办好第十二届西博会等综合性展会及2011年中国西部国际采购商大会等专业会展;申办和固化一批高标准、国内知名展会在成都举办,推动一批新型展会落户我省;指导各地因地制宜举办展览会、展销会、产销对接会,打造一批区域品牌展会;加快会展业规范化进程,加大行业指导和协调力度。(责任单位:商务厅、四川博览局)

6.远期交割平台。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将成都市纳入肉类期货实物交割点予以培育;按肉类期货实物交割点的功能要求推动成都肉类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强化人才培养。(责任单位:商务厅)

(三)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组织实施《规划》提出的50个重点商贸项目,分类推进批发贸易、零售贸易、服务贸易、商务信息、会展经济和远期交割6大平台建设;指导各地落实和实施一批支撑性建设项目。(责任单位: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省发展改革委、商务厅)

(四)培育龙头企业。分行业在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商业零售、汽车贸易、再生资源回收、生猪屠宰、茧丝绸、白酒等领域确定一批重点企业。根据不同行业重点企业特点分类指导,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推动企业加快创新,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对重点企业在项目、品牌建设、融资、参加重大活动等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和倾斜。(责任单位:商务厅)

(五)优化贸易结构。

1.提升外贸结构。抓主体企业、优势企业,培育出口基地,努力扩大全省外贸规模,力争进出口总额达到400亿美元;发展加工贸易,扩大“三自三高”产品出口,加工贸易进出口占比力争提高到40%,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力争达到270亿美元和165亿美元;关注和参与已建和拟建的14个自贸区建设,推进区域合作;扩大工程对外工程承包,带动商品、劳务和技术输出;扩大进口规模,促进进出口贸易平衡。(责任单位: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

2.扩大国内贸易。继续加强川渝经济区建设,扩大生猪、蔬菜、水果和酒类等商品跨省流通,支持大型连锁企业跨省开店;积极组织流通和生产企业参加中国食品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重点展会。(责任单位: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

三、落实支持政策

(一)金融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适应商贸流通企业需要的金融产品,通过发展票据贴现、扩大直接融资等手段支持符合条件的商贸企业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推进支付环境建设和改善,培育升级消费方式,刺激和增长消费。(责任单位:省政府金融办)

(二)用地政策。将大型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购物中心、大型批发市场、大型专业市场等重要商业设施按经批准的基本建设项目用地,属商业用地的可以挂牌方式供地。(责任单位:国土资源厅、住房城乡建设厅)

(三)价格政策。按照国家和省政府要求,各市(州)在调整城市供排水价格(费)、用电价格、天然气价格时逐步实行供排水价格(费)、用电价格、天然气价格工商业同价。(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四)税收政策。对符合西部大开发相关税收优惠条件的流通企业,经税务机关批准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积极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荐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纳入物流税收试点范围;对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税确有困难的大型批发市场、重点流通企业按有关规定报经有关部门批准享受税收减免。(责任单位: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发展改革委)

(五)财政政策。加大省级促进流通业发展相关专项资金对我省西部商贸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各级地方政府根据需要安排流通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有条件的地方要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规模。(责任单位:财政厅)

四、组织协调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完善协调机制。完善由省政府领导牵头的协调机制。各部门根据职能落实规划、推进项目、制定政策,避免各级商贸中心低水平重复建设,确保西部商贸中心整体功能的形成和发挥。各市(州)、扩权试点县(市)成立和完善协调机构,协调解决当地商贸流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责任单位:商务厅,各市州人民政府)

2.加强督促检查。各市(州)商务主管部门和省级有关部门要将构建西部商贸中心发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工作任务,强化督促检查,及时分析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责任单位:商务厅,各市州人民政府)

3.加强人才培训。继续推进“人才强商”工程,按照省市联动、内外互动,政府职能部门与高等院校相结合,培训与考察相结合组织实施商务人才培训工作。全年拟举办各类培训50期。(责任单位:商务厅)

篇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2年]2011年度工作计划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 各县 (市、区) 人民政府, 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各大企业, 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 现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7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东省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6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办发[2016]18号) 要求, 推动实施《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 (鲁发[2016]12号) , 加强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 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 大力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 进一步夯实质量发展基础, 完善质量发展机制, 优化质量发展环境, 提升质量供给水平, 加快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要素的经济发展新优势。

二、主要措施

(一) 加强质量基础建设, 培育质量和品牌提升新动能

1. 大力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

认真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提升“山东标准”建设水平的意见》 (鲁政发[2015]26号) , 完成年度标准化工作改革任务。实施技术标准创新工程, 支持在重点企业、行业、产业建设国家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充分发挥计量的技术保障作用, 以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为重点, 开展量传溯源和在线检测技术的研究, 加快环境保护、安全防护领域标准物质的研制。加快建设国家节能家电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引导推进先进计量技术在企业生产全过程、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加强节能、低碳、环保、信息安全等重点领域的认证推广工作。鼓励认证机构开展国际合作, 推动认证结果国际互认。加快建设一批适应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特色产业、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机构。大力推进检验检测领域高新企业认定工作。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改革, 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由提供单一类型合格评定服务向复合型、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 (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旅游、质监、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 着力强化企业质量管理。

加强分类指导, 实施精准服务, 引导中小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夯实质量工作基础;指导大型企业采用卓越绩效管理等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模式, 树立质量发展标杆;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完善质量品牌建设体系, 争创知名品牌。引导企业采用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 广泛开展QC小组 (质量控制小组) 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和企业“质量日”活动, 建立完善企业标准体系、计量管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 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深入开展行业对标助推转型升级活动, 促进先进技术标准、科学管理方法、高效工艺设备等广泛应用。组织企业以同行业国际一流企业为标杆, 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生产方式、营销模式等, 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开展企业管理提升专项行动, 引导企业内部挖潜、降本增效。 (经济和信息化、国资、质监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 积极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质量素养。

深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夯实质量人才基础。鼓励高等院校加强质量学科建设, 培养质量人才。在职业院校广泛开展质量教育, 强化面向企业的技能培训, 组织2016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企业质量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继续推进“金蓝领”培训工程, 加快培养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开展万家中小企业质量管理基础培训活动, 推进标准、计量、认证、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开展技能大赛, 鼓励引导企业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组织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活动, 强化岗前培训,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开展质量素养提升行动, 重点加强对一线工人的工艺规程和操作技术培训, 塑造追求质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打造一批“齐鲁工匠”。 (经济和信息化、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水利、质监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构筑质量和品牌竞争新优势

1. 打造质量技术新优势。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 (国发[2015]32号) , 落实《中国制造2025山东行动纲要》, 推动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围绕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 (电动) 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等六大领域, 突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 促进制造业整体素质提升。启动实施“十个一百”科技创新工程, 提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推动更多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升级为国家级创新平台。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育苗扶壮”工程, 开展“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企业活动。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加强知识产权强省建设。举办首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 促进设计成果市场转化, 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科技、知识产权、中小企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 打造标准化建设新优势。

组织开展“标准化+”行动, 发挥标准化在制造业、安全生产、生态文明、现代农业、城乡协调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日用消费品、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支撑引领作用。完善技术研发与标准研制同步机制, 促进科技计划执行与技术标准研制同步。建立实施标准“领跑者”制度, 推广应用行业先进标准。完善标准化投入机制, 将研制强制性和社会公益类标准以及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保障。完善标准实施与监督机制, 建立标准实施情况的评估、督查、调度和反馈制度。建立标准统计、评估、分析报告制度, 加强统计数据的分析和结果运用。 (财政、科技、质监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 打造品牌发展新优势。

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推进“万千百十”行动计划。以重大装备和高端制造业为重点, 积极争创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以旅游、文化、商贸、物流为重点, 积极打造国家级标准化精品示范区。做好省长质量奖评选和山东名牌认定工作, 选树一批在质量、创新和效益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品牌。启动实施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计划, 开展“山东工业之最”主题活动, 带动提升全省工业质量和品牌建设。加强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 推动商标、字号和域名一体化注册保护。继续抓好放心产品生产基地、餐饮服务示范街区、示范市场等创建工作, 深入推进“食安山东”品牌建设。推行“老字号溯源计划”, 挖掘“老字号”品牌文化内涵优势。开展“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主题活动, 全面提升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推进“山东省森林体验基地”和“山东省森林康养基地”建设, 进一步盘活森林旅游资源。开展优质工程创建活动, 推动工程质量品牌建设。开展“全国百强旅行社”和“山东省智慧旅行社”创建活动, 提升“好客山东”品牌的活力和知名度。 (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林业、商务、旅游、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 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

实施“优进优出”战略, 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基础设施、经贸投资、文化旅游、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等领域合作, 扩大与沿线国家进出口。全面落实国家质检总局与省政府《共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全力塑造山东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合作协议》, 加快港口和物流服务提升, 提高口岸检验检疫通关效能, 推动外贸优进优出。研究制定全省欧亚国际货运班列统筹发展方案, 推动欧亚国际货运班列快速有序发展, 加快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建设, 降低企业进出口成本。加快培育新型贸易方式, 扶持跨境电商出口贸易发展。利用“互联网+外贸”, 实现跨境电商“信息、信保、服务、物流、金融”等环节闭环交易, 集中打造一批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商产业聚集区和公共海外仓。积极参与中国制造海外形象维护“清风”行动, 突出抓好输非商品、输中东商品、跨境电商产品质量提升。 (发展改革、商务, 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 实施质量提升工程, 开创质量和品牌提升新局面

1. 实施现代农业质量提升工程。

继续推动“三品一标”建设, 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稳步发展绿色食品, 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 挖掘壮大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建设, 推动省、市、县三级平台主要监管追溯数据互通共享。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打造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依法监管示范区、样板区。深入实施林业产业提质增效专项计划, 大力推进林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争创“国家林业标准化示范企业”。 (农业、林业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实施制造业质量提升工程。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工作部署, 围绕发展壮大十大装备制造业, 制定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6]40号) 要求, 组织开展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 以增品种保障基本消费, 提品质增加优质消费, 创品牌满足高端消费, 实现“供需相匹配”。开展产能优化提升行动, 按照突出重点、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系统治理的原则, 围绕“5+4”过剩行业,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 集中力量发展先进产能。深化国际产能合作, 推动传统优势行业“走出去”。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 推广高效锅炉, 实施锅炉节能环保改造, 整治落后燃煤小锅炉。 (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环保、工商、质监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实施服务业质量提升工程。

加快完善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 推动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质量, 引导居民和家庭、健康、养老、旅游等生活性服务领域质量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培育形成一批凝聚齐鲁文化特色的服务品牌和精品服务项目, 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开展“提升医疗质量、提升供给能力、提升服务效率, 增强群众获得感”活动,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完善游客满意度调查体系, 开展“食住行游购娱”大旅游行业满意度调查, 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商务、卫生计生、旅游、金融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实施工程质量提升工程。

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理念, 认真落实“坚固安全、舒适便利、美观大方、节能环保”建筑质量工作基本原则, 不断提高建筑质量水平。全面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 完善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追溯机制。不断强化施工质量过程管控, 严格执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要求, 实施施工现场质量标准化管理, 深入推进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工作。加强建筑材料监管, 完善见证取样和检验验收制度, 严禁使用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进一步规范承发包行为, 坚决遏制招投标弄虚作假和围标串标等问题, 构建公平、公正的建筑市场环境。切实提升监理服务质量水平, 多元化推动建设监理转型升级。发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作用, 强化工程质量监督检查, 健全“网格化”监管机制, 确保全覆盖、无缝隙监管。加强工程质量巡查检查, 打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收官之战。完善投诉处理闭合机制, 提高投诉处理效率, 探索建立工程质量保险制度。开展在建重点公路项目和隧道工程质量安全综合督查, 加强公路波形梁钢护栏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加强水利工程质量隐患排查, 规范市场主体质量管理行为。 (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5. 实施大气环境质量提升工程。

按照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持续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深化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扬尘污染综合整治、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五大举措, 构建多元共治大环保格局。加快火电、钢铁、建材、化工、石化等重点行业减排工程建设。认真贯彻新《环境保护法》, 加强环境监管和安全防控, 严厉查处环境违法案件。围绕预防、预警和应急三大环节, 建立完善环境风险评估、隐患排查、事故预警和应急处置4项工作机制, 构建全防全控的环境安全防控体系。 (经济和信息化、环保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6. 实施电子商务产业质量提升工程。

完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实现信息融合共享。建立行业自律机制, 推动全省电子商务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大力推动传统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 鼓励企业采取电子商务营销模式, 提高网络市场占有率。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和商品备案, 完善跨境电子商务检验检疫监管模式。做好跨境电子商务检验检疫监管平台与山东电子口岸公共服务平台数据对接和互联互通, 扶持山东跨境电子商务新型业态做大做强。推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设立“齐鲁专区”, 集中展示、宣传、推广山东企业和产品。深化与阿里巴巴等知名电商的合作, 完善“好品山东”网络平台功能, 促进大宗工业品网络营销。加强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 促进农村电商聚集发展。推动电子商务重要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严厉打击电子商务违法行为, 严查电商产品质量违法案件。打击售假、虚假宣传和侵权盗版网站。 (经济和信息化、公安、商务、工商、质监、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打造质量和品牌提升新环境

1. 强化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

深入开展“守护舌尖安全”整治行动, 重点对农药兽药使用、肉及肉制品、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集体用餐、餐饮具集中消毒、农村食品安全6个方面进行专项整治, 消除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开展药品和医疗器械专项整治行动,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深入开展“质检利剑”消费品专项打假活动, 保持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消费品的高压态势。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打好锅炉安全和大型游乐设施安全大排查大整治2项“扫雷行动”, 开展电梯安全排查整治情况“回头看”。开展节水产品、农村饮用水安全产品的监管。加快推进农产品、食品和药品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开展“红盾护农”行动, 维护三农利益。重点打击农资、食品、药品、汽车用品、车用燃油等直接损害群众利益、危害生产生活安全的制假售假违法犯罪。深入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 有效遏制安全事故发生。 (公安、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 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研判。

建立科学、配套的质量监督抽查制度, 实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结果公开制度, 提高对高风险产品、重要消费品、进口商品等领域抽查工作的针对性。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 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管理、产品伤害监测和服务质量监测制度, 定期分析评估质量状况。加强农产品、食品药品、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加强儿童用品、家用电器等日用消费品质量监督抽查。加强对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的监管, 有效防范校园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积极参与进口食品“清源”行动, 加强对输华食品境外出口商和境内进口商备案管理、入境口岸针对性检测、进口食品风险预警等, 保障进口食品安全卫生。开展疫病安全风险监测, 严格防范各种有害动植物疫病疫情风险和各类传染病传入。加快构建电子商务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和查处机制。建立完善工程质量预警机制, 开展工程质量隐患排查。依法健全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和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制度。构建多渠道、多途径、广覆盖的农产品和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网络, 强化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经济和信息化、教育、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商务、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加快质量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企业质量信用平台, 加快工业产品生产企业和商贸流通领域企业质量信用体系示范工程建设。加速推进工程质量诚信评价制度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质量诚信提升行动。建立完善旅游市场数字监管信息平台和旅游经营服务不良信息平台, 开展诚信旅游示范单位创建活动, 探索建立旅游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记录。加快建设山东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归集、整合各部门信用信息, 实施共享交换。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管理, 定期发布质量失信企业名单, 建立实施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强制退出机制, 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引导行业组织开展诚信自律等行业信用建设, 依法严惩质价不符等失信行为。 (发展和改革、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商务、旅游、工商、质监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

综合运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 及时发布各类信息,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结合质量整治专项行动, 主动曝光重大质量违法行为和质量安全问题。充分利用各类展会、博览会平台,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塑造“好产品山东造”形象。开展“质量月”和“创新发展看鲁企”主题宣传活动, 提升全民质量意识。深入推进国门生物安全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客舱、进车厢活动。组织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宣传服务月活动, 不断提升公众的金融素养和自我保护能力。 (宣传、经济和信息化、商务、新闻出版广电、工商、质监、金融、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工作要求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质量品牌提升行动, 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 制定质量、品牌、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实施质量、品牌、标准化建设年度行动计划。要明确任务目标, 细化工作措施, 抓好任务落实, 着力推动质量供给创新, 提升质量供给水平。

(二) 密切协调配合。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 加大推进力度, 加强沟通协调, 做到全省上下联动, 目标一致, 行动统一。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 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质量共治, 形成质量强省建设的强大合力, 确保各项措施整体推进。

(三) 强化督导考核。

依据《山东省质量工作考核办法》, 加强质量工作考核, 将制定质量、品牌、标准化“十三五”规划, 年度行动计划和落实情况纳入各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充分发挥考核的风向标作用, 督促各级、各部门主动作为, 强力推进, 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篇4: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2年]2011年度工作计划的通知

工作要点的通知

浙政办发〔2011〕52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2011年全省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要点》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五月二十七日(此件公开发布)

2011年全省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要点

为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心镇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0〕115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的通知》(浙政办发〔2010〕162号)精神,现就2011年全省中心镇发展改革和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提出如下要点:

一、切实抓好中心镇培育

(一)修编完善中心镇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县市域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中心镇总体规划,提高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并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其他规划的衔接。修编完善中心镇专项规划和以中心村为重点的村庄布局规划。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增强规划实施刚性。

(二)大力实施“两百双千”工程。积极推进“千亿产业集聚提升”和“千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年完成投资1000亿元,提升中心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根据中心镇发展实际,修改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出台配套措施,重点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资金和土地等要素保障、税费优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中心镇持续健康发展。

二、全面实施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

(一)加快促进人口集聚。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改革,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就业服务水平,促进农村人口就近有序向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转移。全年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建成区新增常住人口24万人,建成区常住人口集聚率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二)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支持和鼓励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建设大型商场或商贸综合体,加快商贸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

强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平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加快工业功能区和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集聚提升发展特色产业,工业功能区工业增加值在全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平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规模农业、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平均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

(三)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支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项目建设,强化资金和土地等要素保障,加大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力度,全年开工建设项目1500个,完成投资800亿元。

(四)抓好综合平台建设。重点抓好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审批服务、行政综合执法、民生保障、土地供给、应急维稳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全面推进强镇扩权改革。根据中心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委托、延伸机构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照赋予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必需的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的要求,在落实扩权事项的基础上,调整扩权事项的工作流程,完善扩权事项的运行机制,加强扩权事项的业务培训,确保扩权事项平稳规范有序运行。

(二)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积极开展以本地农民进城落户原有权益可保留、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可享受、原有经济和财产权益可交易流转,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积分落户、享受当地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户籍制度改革。

(三)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支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和中心镇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吸引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到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和中心镇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探索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和无形资产质押等贷款业务。积极推广应用银行卡、银行本票等非现金支付工具。

(四)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和中心镇搭建融资平台,开展投融资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和中心镇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和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中心镇的项目建设。

(五)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调整优化中心镇机构设置,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增强中心镇管理服务功能。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要按照城市管理的要求,调整机构设置,适度增加人员编制,理顺派(驻)镇部门管理体制,加快建立便民高效、运作协调的运行机制。

(六)积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专业化、社区化”为方向,深化农村新型社区和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以“功能化、数字化”为目标,着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支持中心镇和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发展各类中介服

务组织,提升市场化服务水平。

四、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一)加强组织协调。每年召开两次省协调小组成员会议和一次现场推进会,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总结交流试点经验,研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部署阶段性工作任务。

(二)加强业务培训。每年分层次举办一期专题研讨班和一期业务培训班。2011年由省委组织部、省发改委、省委党校联合举办一期“小城市培育”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由省发改委牵头举办一期业务培训班。

(三)加强信息管理。搭建集信息上报、数据汇总、业务办理、工作交流为一体,上下联动、方便快捷的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篇5: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12年]2011年度工作计划的通知

计划的通知

浙政办发〔2011〕43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浙江省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2011年度实施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五月十二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2011年度实施计划

为深入推进我省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特制定2011年度实施计划如下:

一、主要目标

(一)“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主要目标。全省55%以上低收入农户(低保户除外)家庭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将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户全部纳入低保。省重点扶持的29个县(以下简称29县)完成下山搬迁6万人以上,完成农民培训30万人次;从事来料加工人数90万人以上,实现来料加工费收入60亿元以上。落实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结对帮扶资金2亿元以上,其中省级结对帮扶资金13亿元以上。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有效提升,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

(二)“城镇低收入家庭增收工程”主要目标。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继续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争取全省80%城镇社区达到创建标准。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困难人员就业,帮助30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其中就业困难人员8万名)实现再就业。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基数归零、动态归零”。实施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对未就业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实行“登记一名、援助一名”。实施社会保障扩面行动,新增医疗保险参保90万人,参保率达95%以上。

二、主要举措

(一)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

1.产业开发帮扶行动。

(1)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按照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要求,以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抓手,新建和改造一批特色种养业基地,深入实施农产品品质提升工程,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农牧结合等新型种养模式,积极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高山蔬菜、食用菌、果品、笋竹、油茶、畜禽等特色种养业。加强新型农业主体培育,继续对低收入农户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引导低收入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扶贫、合作创业。

(2)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加强信息对接服务,举办技术比武活动,扩大来料加工覆盖面,增加加工量,其中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异地搬迁小区来料加工覆盖率达75%以上。

(3)提升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指导服务、政策扶持和宣传推广,支持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批农家乐特色村,支持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农家乐经营,打造农家乐精品区块和精品旅游线路。

(4)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支持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异地发展物业经济,引导结对帮扶资金用于发展集体经济项目。探索财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2.培训就业帮扶行动。

(1)增强创业就业能力。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人教育培训、农村后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扶千名人才、促千村发展”计划,面向欠发达地区招收农民大学生。

(2)创新创业就业方式。支持返乡农民工、各类经纪人、农民大学生、大学生村官、青年农民等在农村创业。继续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村”活动,加强对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就业援助。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农村低保家庭人员和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

(3)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技术供给、业务辅导等方面支持农民创业。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3.下山搬迁帮扶行动。

(1)完善搬迁补助方式。采取兴建廉租住房、差别补助等办法,促进困难农户同步搬迁和自然村整体搬迁。

(2)推进宅基地复垦。坚持“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原则,加快历年整体搬迁村落的宅基地整理复垦,争取整体搬迁村落当年开展宅基地复垦。完善宅基地复垦收益分配机制,加大对异地搬迁的补助力度。

(3)探索后续管理改革。保障异地搬迁农民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和村级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鼓励异地搬迁农户将承包的土地、山林等资源以租赁、转包、入股等形式流转。开展异地搬迁农户户籍迁移试点,确保户籍迁移农户享有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4.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1)推进村庄整治和中心村建设。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一般村、提升特色村、缩减撤并村”的要求,分类推进村庄整治建设,扎实推进中心村建设,省级补助资金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2)推进农村道路建设。有序推进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开工建设联网公路1000公里,加快实施中心村通村公路技术等级改造提升。推进农村客运班线改造,优化城乡客运网络衔接,提高农村地区客运班车通达率。

(3)大力实施农村水利工程。继续推进城镇供水向农村延伸,扩大农村受益面,提高全省水质合格率。深入实施“强塘”工程,加快病险水库、“屋顶山塘”、堤防除险加固和重点中小河流治理。

(4)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继续对欠发达地区乡镇广播电视站设施进行更新和网络改造,建立欠发达地区行政村“村村通”、“村村响”管理维护和资金保障机制,确保有线电视通达地区低保家庭免费看上电视。

5.社会救助覆盖行动。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救助水平。

(1)提高农村低保水平和五保供养质量。做好年度低保标准调整工作,将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500元以上。巩固集中供养成果,提升农村五保供养质量。

(2)推进教育、医疗、住房等各项救助。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的农户子女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对在农广校就读农业种养专业的学生免收学费。全面推行医疗救助即时结报方式,财政人均筹资额不低于9元。进一步加大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力度,扩大住房救助覆盖面。

(3)推进养老、医疗保险。确保符合条件的本省户籍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按规定享受政府提供的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的基础养老金。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参保缴费,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所有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85元,大病住院补偿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开展第三轮参合农民免费健康体检,今年体检率达到60%以上。基本建立“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6.区域协作促进行动。

(1)支持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山海协作工程·百村经济发展促进计划”,帮助欠发达地区落实山海协作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和新农村建设资金。

(2)加强劳务培训和转移就业。帮助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提高就业技能、实现就业增收。组织引导省外浙商在欠发达地区新启动实施一批低收入群众增收项目。

(3)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启动山海协作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高效生态农业基地、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和低收入群众增收基地等建设。

7.金融服务支持行动。

(1)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对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项目,优先给予小额信贷支持;对符合条件、能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的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力争新增扶贫小额信贷资金5亿元以上。

(2)扩大村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启动第四批试点,确保29县平均每县增加3个村开展资金互助组织试点。

(3)增加对农业和低收入农户的信贷供给。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开展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加快推广“丰收小额贷款卡”、“金穗惠农卡”等金融产品,提高区域覆盖率和农户覆盖率。积极为异地搬迁农户提供建房购房信贷。

(4)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房保险覆盖面。

8.社会援助关爱行动。

(1)加强结对帮扶。完善省市县三级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结对帮扶机制和市县乡三级对低收入农户“一户一策一干部”的结对帮扶机制,力争全省落实结对帮扶资金2亿元以上,其中省级单位结对帮扶资金13亿元以上。

(2)开展慈善救助。充分发挥慈善基金会、扶贫基金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扶贫和救助功能,引导各类社会力量捐资捐赠扶贫。发展扶贫志愿服务组织,引导高等院校大学生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服务。

(3)推进“低收入农户青少年关爱行动”。推进团组织与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低收入农户青少年结对,进一步提高对低收入农户青少年的结对率和帮扶水平。

9.实施特别扶持政策。指导督促12个重点欠发达县编制特别扶持项目规划,扎实推进特别扶持项目建设,落实“县为主体、项目管理、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力争到2013年12个重点欠发达县(市、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1%以上;80%以上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低保农户除外),其中今年基本消除年家庭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农户;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二)城镇低收入家庭增收工程。

1.就业创业扶持行动。

(1)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完善培训机制,落实培训补贴,加强创业培训。实施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争取有10万名城镇居民通过“双证制”教育培训。加强对有创业愿望的城镇低收入群众的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

(2)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优先扶持和重点帮扶,落实就业援助政策,多形式开展社区就业援助工作,帮助各类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

(3)发展社区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完善社区商业便民服务体系,鼓励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等方式,到城市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菜市场、家政服务等各类便民服务网点,方便群众生活。大力发展大众化餐饮、现代化食品加工配送服务体系,有序发展特色名小吃等餐饮业,规范发展茶楼、酒吧等休闲餐饮业。

(4)鼓励自主创业。落实税费减免、小额信贷贴息等创业扶持政策,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完善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创业辅导网络建设,推进工作重点对象、创业辅导服务向城镇低收入家庭延伸和倾斜。

(5)发挥小额信贷作用。完善“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的联动机制,指导金融机构和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做好小额信贷方面的相关管理服务工作。

2.社会保障扩面行动。

(1)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做好年度低保标准调整工作,及时提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困难群众动态价格补贴机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城镇“三无”对象、持证二级以上贫困重度残疾人全额享受低保保障金工作。

(2)开展教育救助工作。继续实施高中段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对城镇居民中低保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五保供养未成年人、烈士子女就读普通高中的,免收学费和代管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免收学费、代管费,并提供免费营养餐。对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元以下、低保线以上的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免收学费并提供免费营养餐。

(3)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和医疗救助水平。继续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扩面参保,实行城镇居民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制度。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门诊救助、住院定额救助和二次救助的分类救助模式。

(4)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指导各地开展临时救助工作,加强对因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火灾等意外事件和疾病等造成生活困难群众的救助。

3.社会慈善关爱行动。

(1)发挥慈善救助对政府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推进社会保障与慈善救助的有效衔接,关注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状态。

(2)发展以慈善基金为依托的项目品牌。推动企业建立“慈善冠名基金”,鼓励公民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组织各种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

(3)落实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促进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捐赠税收优惠、劳动保障、志愿服务和职称考试等政策措施,为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开展扶老助残、平安社区、文化生活、环境卫生等志愿服务。以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为载体,将发展志愿服务、提高城镇社区志愿者占城镇人口比例纳入和谐社区建设指标考核体系。在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试点基础上,扩大注册登记覆盖面,壮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

三、组织保障

(一)完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协调小组会议,及时研究计划执行情况。健全责任单位联络员例会制度,及时研究各部门专项工作的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各级责任单位要制订行动计划的年度实施计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召开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项目现场推进会、来料加工现场会、异地搬迁推进会、职能扶贫和结对帮扶推进会,推进各项工作。

(二)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完善实施计划项目库,推进工作任务项目化。完善低收入农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实施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及时更新相关数据,加强对绩效的评估和监测。加强对扶贫项目实际执行、政策落实、资金使用和工作进展等情况的监督检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上一篇:职员在工作上的自我鉴定下一篇:曼昆经济学原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