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花开的儿童故事:小菊花开

2024-06-26

关于花开的儿童故事:小菊花开(精选6篇)

篇1:关于花开的儿童故事:小菊花开

春天,阳光柔柔地照着雪后回春的山坡。山坡向阳的地方,不知何时冒出了一株不知名的嫩芽。新生命的出现,丝毫没有引起周围的注意。它探着头,张大眼睛,好奇而兴奋地打量着四周。它太矮小了,除了“高大”的蒿草,几乎看不到它。

一阵轻柔的风吹过来,它幼小的身躯好像都要被吹倒似的。它默默地呆在蒿草的“包围圈”里。

夏天来了,蒿草更加茂盛,那个弱小的绿色身躯显得更加瘦弱。

一只斑斓的蝴蝶飞过来落在它的旁边,端详着它,热情地跟它打招呼:“你好,新朋友!你是谁?”

“我是一棵小菊花,与我的兄弟姐妹们生活在很远很远的一片森林边上。白天,我们和风儿捉迷藏,跟蝴蝶蜜蜂说悄悄话;晚上,在星空下,我们就偎在一起数星星,每天都快快乐乐的。可是,有一天,一只小鸟把我误吞进肚子里,明媚的阳光,兄弟姐妹、朋友们一下子都不见了。我在黑暗里跟着小鸟儿飞啊飞啊,飞了很久很久。小鸟飞累了,停下来。我随着粪便落在了这片贫瘠而坚硬的土地上。我连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好想他们。你看我长得多瘦小,我还能开花吗?”它嘤嘤地低声哭起来。

蝴蝶轻轻地抚摸着它的头,安慰它:“不要哭,我就是你的朋友。我相信只要你努力坚持,你就会强壮起来的。到那时,你一定会绽开美丽的花朵。加油!”“我……行吗?”小菊花低声喃喃。“我相信你,你一定能行!”蝴蝶坚定地说。

小菊花破涕为笑,泪水涟涟的脸上第一次露出笑意。

蝴蝶唱着歌飞走了。“我要飞到我的世界里,让生命与众不同。不管承受多少艰难困苦,我一定要实现我的梦……”歌声随着风传到了小菊花的耳中。

小菊花拼命把根往土里扎,努力地昂着头向着太阳。累了,歇一歇,再来。终于,它的根扎到了地面深处,喝到了甜甜的泉水。它挺直身躯,摇摆着枝叶,快活地唱起自编的歌谣:“我是一棵快乐的小菊花,我是一棵努力的小菊花,阳光、水分滋润我,我要开花,我要开花!啦啦啦,啦啦啦……”

小菊花越长越强壮,越长越茂盛,终于有一天,它超越了蒿草,看到了远方。远处的蒲公英,各种各样的野花……它太高兴了,张开了笑脸!

“小菊花,你太漂亮了!”沉浸在美景中的小菊花,忽然听到了一声赞叹,原来是蝴蝶。蝴蝶正围着它边跳边唱呢!小菊花情不自禁地和着蝴蝶的歌声翩翩起舞。“不管承受多少艰难困苦,我一定要实现我的梦……”

小菊花开得多美,多么独特!蝴蝶久久不愿离开。

作者:王瑞雪

公众号:苏老师晚安故事

篇2:关于花开的儿童故事:小菊花开

在这美极的对比色中,我还看见了一种耀目的红。风过阡陌,万物惊秋。田头溪边葱郁的蕉芋,花开正野,灿若朝霞。古诗云:“叶满丛深殷似火,不唯烧眼更烧心。”

蕉芋,伴随荷花开花,待到荷花谢了,桂花开了,乃至桂花谢了,菊花开了,秋深了,冬来了,依旧花开花谢,花谢花开。枝头美丽的红色和黄色花瓣,婀娜多姿,亭亭玉立。因为,她对美丽绽放的信仰永恒不变,每一次的凋谢,都是为了下一次更绚烂的绽放。

蕉芋,属美人蕉科植物。除供观赏外,还可食用。根茎直立粗状,含淀粉量丰富。磨粉、礁浆、蒸糕、煎饼、做粉丝、汆丸子,清香爽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粮为纲”全民动手解决吃饭问题,蕉芋成为粮食替代品,帮助百姓渡过饥荒。

蕉芋,也是一味药材。其根甘、淡,凉,有清热利湿、安神降压的功效。可用于黄疸、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症、久痢、咯血、缸崩、带下病、月经不调、疮毒痈肿治疗。其花可止血,适用于金疮及其它外伤出血的治疗。

此时,我这个生长在钨矿的“矿二代”,油然想到赣南得天独厚的矿产之花——钨砂,她象蕉芋坚韧质朴,要把美丽带给人间。

金属钨,俗称钨砂,是一种宝贵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稀有金属。钨熔点高,可达3,400℃;硬度强,比重大,性质坚韧,高温导电、导热和电子发射性能都好。冶炼生产的钨丝、钨粉、钨钢等原材料, 用于制造枪械、穿甲弹、火箭推进器喷嘴、切削金属刀片、钻头、超硬模具、照明器材及各种导热体,涉及矿山、冶金、机械、建筑、交通、电子、化工、轻工、纺织、军工、航天等各个工业领域。

钨的发现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是年江西大余县天主教福音堂德籍牧师邬利亨,一日游至西华山庆云寺,发现山上有乌黑发亮之石块,便拣取样品带回德国,经鉴定为钨矿石,从此,便揭开了赣南以及中国钨矿的开采历史。

1907年到19,年产钨砂量不过20吨,仅占世界产量的0.24%左右。19,大余县的荡坪、洪水寨、漂塘、下垄、崇义县的扬眉寺、全南县的大吉山、定南县的岿美山、上犹县的中稍等地相继被发现有钨砂,并民采,钨砂进入了盛采期。到19,赣南钨砂产量超过1万吨,占全世界总产量约60%。且资源赋存状态好,品质高,被称之为“世界钨都”。

1932年,赣南苏区成立中华钨砂公司,为人民政权下的全国第一个中央钨矿企业。由时任国家银行行长的毛泽民兼任公司总经理,下辖公营钨矿2个、选厂1个,集体生产合作社5个,职工发展到5000余人。

面对国民党对苏区的全面经济封锁,中共与广东军阀陈济棠,达成钨砂交易秘密协定。当时,苏区的土特产都禁止运往白区,唯独钨砂能通过陈济棠的部队向广东出口,100斤钨砂能卖到52块银元的好价钱。钨砂贸易,为苏区换取了食盐、粮食、布匹,药品、枪械、弹药等紧缺物资。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钨砂总产达7890多吨,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创造了620多万元的财富。对维持苏区政府的运作和养活十万红军,抗拒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和经济封锁起到了重大作用。

1936年初,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对钨、锡等特种矿产实行了统一收购制度,在赣南成立了钨业管理处。并从德国进口了干式磁选机,安装在大余,集中精选高锡钨。同时,还引进了柴油发电机组发电,开创了赣南钨矿山的用电之始。1940年,国民政府向美国借款2500万美元,议定以赣南钨砂偿还,可以说,赣南的钨砂增强了政府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为坚持8年抗战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发展钨业生产。1953年,大吉山、西华山、岿美山三个钨矿被列入苏联援建我国156项重点工程之一。随后,国家在赣南又投资建设了盘古山、铁山垄、下垄、漂塘、荡坪、画眉坳等中央统配钨矿。当年靠钨砂出口创汇,换来了国家建设急需物资,走活了全国一盘棋。1959年至1961年,国家遭到严重的经济困难,还要偿还未到期的苏联的借款,仍然是钨砂起了重要作用。至今,赣南累计为全球提供了150多万吨的钨精矿,为世界钨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篇3:关于花开的儿童故事:小菊花开

刚好前几天我听过一两堂课,讲的都是杨绛先生的《老王》。第一堂课上,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对人物的赏析、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学生都说得头头是道,与参考书上没有两样。可是,学生真的是会了吗?面对学生的精彩发言,教师在课堂上再没有内容可讲。于是带领学生把“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为什么会愧怍”再总结一遍。这样的课堂,学生还感兴趣吗?听另一位老师的课,学生展示完学习的内容之后,又表演“老王给我送鸡蛋” 的一幕,学生很用心,找来了一块花布,包鸡蛋用的。同学和老师都说他们演得很精彩。可是,我分明看到很多学生笑得很开心。可是, 此时学生心里真的对“老王”、对“我”有更深刻的认识了吗?我在想,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带领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让学生学有所获,笑过之后,文本给学生留下了什么?

课堂要想让学生感兴趣,就应该让他们有收获,尤其是语文课,我们经常会觉得没有什么可讲的。我们所面对的,是感觉什么都能看明白的“已知者”,是有着独特的个性创造与个性价值的文本,这些“已知者”大都可以或多或少地从文本中读出点什么。所以,如果教师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学生认知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帮助他们获得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情感,就会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渐渐失去兴趣,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

其实,语文课不是没有可讲的,只是我们没有找到要讲的内容。比如《老王》一课,学生能够读懂老王的凄惨,老王的善良,也能够读懂我的善良甚至我的愧怍。学生读不出来的,应该是对文本的深入赏析。如“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恶病”是“大约年轻时不老实”才会害的,应该是人的心灵或精神上犯的错误,而作者又刚刚经历过十年的精神浩劫。所以,在“我”看来,那应该是“更深的不幸”,“我”的潜意识里对老王是“不认可”的,所以,我一直并未真正地去关心过他。可是后来老王做的所有事情,在向我昭示着他的本性善良,尤其是他送来了鸡蛋和香油,让我无法面对这样一个曾经被我误解的人,更让我无法原谅自己。“我”的愧怍,绝不仅仅是给老王钱这样简单。当我们这样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时候,我想学生们会发现语文的魅力并喜欢上语文的。

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课堂:

一种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检查字词,概括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语言,分析思路,理解主旨等”,这里不敢丢,那里不忍舍,结果课堂内容庞杂,知识像蜻蜓点水,对文本没有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另一种课堂是为了追求所谓的“亮点”,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环节:精美的导语、悠扬的音乐、丰富的多媒体课件等,却忽视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忽视了文本的价值所在,忽视了学生的真正所学。

第三种,过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表面上看,课堂上学生热烈 “讨论”,积极展示。可是,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吗?他们的展示是复制教参还是真正的理解感悟?他们的讨论是有价值的讨论吗?

王荣生教授曾经指出:“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 无伤大雅,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在一味强调教学方法精巧和教师风采精美的余威下,怎么强调课程与教学内容都不过分。如果熊掌与鱼不可兼得,宁可抓取教学内容。”

教师对文本解读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文本解读能力低下,照搬教参,空话套话、简单机械的评析充斥课堂,造成了对文本解读的“认知趋同、答案统一、甚至唯一”。所以我觉得,如果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将是无效而又无趣的。

古人讲读文章要潜心涵泳。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 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他把“涵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其次才是“怎么教”。作为教师,我们要对文本进行深入地解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带领学生完成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学有所获。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抛开各种参考书目,独立地完成阅读,并获得自己的阅读体验。对文本的形成过程、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要有清晰准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解读文本内涵。如沈从文面对别人对《边城》的解读,很无奈地说:“我的作品解读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还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把一些类似的文章放在一起,带领学生进行解读。比如,《老王》和《珍珠鸟》两篇文章都写于1984年,都是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浩劫之后完成的,作者的情感应该是有相同之处的。在经历那样的一场浩劫后,他们对外界的所有人都会产生一种本能的不信任,同时又渴望一种来自外界的温暖。老王对我们的尊重、关心,我们对老王的感激、愧疚;小鸟对我的信任、依赖,我给予小鸟的尊重、爱护,人与鸟的感情如同人与人的感情一样,深沉、细腻、耐人寻味。这样去解读,我想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篇4:等待花开的故事

后来通过家访了解到,小花是重组家庭的孩子。父亲忙着做生意,没有更多的时间陪她,而继母带着妹妹,刚刚融进这个家庭。小花本来就是个孤独内向的孩子,再加上这样的遭遇,怪不得她眼里满是落寞。得知情况,我顿生爱怜之心。课间休息时,找机会跟她搭话,但她总是问一句,答一句根本不愿意与人多交流,课堂上提问,她也总是一副害怕瑟缩的模样。

怎样让她开朗起来,写字快起来,进步起来呢?我在寻找突破口。两年的接触,我发现这个孩子记忆力不错,逻辑思维能力很强,数学成绩很好。这个孩子聪明,只不过不善于表现自己,自觉性也差一些。找到了她的闪光点,我兴奋不已。课间,我郑重地找她谈话,赞美她是聪明的孩子,告诉她只有真正聪明的孩子,才能不费力气把数学学好。我总是热情地鼓励她:“加油啊,聪明的小花!”可她还是那个样子:做事慢慢的,背书慢慢的,写字慢慢的,老师少看一眼就慢下来,就发呆,或者干脆一个姿势就成“雕塑”了。

这么聪明的孩子居然学不好,我很有挫败感。真的没办法了吗?不是有个教育理论叫等待花开吗?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小花,早也开迟也开。可我的小花什么时候才开呢?

进入三年级后,接连几周小花要么不交语文作业,要么不交数学作业,要么不读英语课本。我鼓励过,批评过,谅解过,都不见成效。我的良苦用心就这样被小花无视了,只好使出“杀手锏”——晾她在一边。可她更是破罐子破摔,干脆什么也不做,我彻底败下阵来。

有一句话总是很安慰人:“办法总比困难多。”我想,只要不放弃,总能找到突破口。我和数学科任老师相约再次来到小花家里,和她父亲一番长谈。他父亲给我们分析:小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没有学习的信心,写字慢,考试分数总是不高,因为分数不高,就没有成就感,没有成就感就没有自信心,也就没了学习的信心。只有树立她的信心,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树立信心从哪开始呢?就从课堂上开始,不管什么问题,都让她回答,答对了就鼓励一下,答不对也没关系。我们也向她父亲提出了要求,孩子在学校写得慢,知识巩固得不够,回家就需要依靠家庭的监督。

也许是又一次走进了她的家庭,和她一起心平气和地说话,小花感受到了我们对她的诚意。再相遇时,我们感觉上就更亲近了一些。她的家庭作业在数量和质量上比原来好得多了。在课堂上,她很乐意回答我的问题,让人欣慰的是她回答问题的质量很高。在一次次的掌声中,小花脸上明显有了笑容。可令人费解的是,小花写字的速度依然是慢吞吞的。在一次作业巡视中,我发现当我站在她旁边时,她的书写速度并不慢。因此,一到做课堂作业,我就让她到讲桌上来做,这样她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视线内。在我的注视下,小花做作业的速度渐渐快了起来。我开玩笑地对她说:“小花,你坐的位子叫首长席,可得有首长的样子哦!”她会心地笑笑,她的心和我一点点靠近。

临近期末复习生字时,我们先抄写再听写。有时怕她抄不完,别的同学在大课间休息20分钟,我就会让她少休息5分钟,提醒她先开始一步。这样,别的同学抄完,她也抄完了。批改听写作业时,我先一步改她的本子,如果有写错的字,就让她先改。即使遇到下课,我也督促她先改错再出去玩。“奥特慢”的书写速度快起来,生字词就学得扎实了。一旦巩固了基础知识,做起模拟卷,她的速度不仅快起来了,而且正确率也在不断提高。在逐渐上升的分数中,小花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学习劲头更足了。期末考试时,语文分数第一次超过了数学。我苦苦等待的小花终于开了,我的“奥特慢”终于OUT慢了!

篇5:关于花开的儿童故事:小菊花开

偶得静心良方

我校对六年级学生的课余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 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大多有个爱好:喜欢读课外书。接着我组织了这群学生及他们的家长、任课老师的座谈会, 了解到这些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很广, 知识面丰富, 已读完了中国四大名著的不在少数。于是我决定以引导学生爱读书为突破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改变学生学得浮躁的现象。我们尝试着组织五年级学生开展主题式课外阅读活动, 让学生多读文学作品, 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开拓阅读视野, 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学的精华, 培养高雅的兴趣, 成为有品位的读书人、文化人。

引领书海漫游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喜欢上阅读, 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喜欢的前提就是要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因此, 我在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式阅读实践活动时, 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一、集体商讨定主题

学期初,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研讨会, 交流以后以投票的方式确定一学期的阅读主题。如上学期初, 爱读书的朱凌羽同学说:前几天, 妈妈让我读了冰心写的《再寄小读者》。我从这篇文章里知道了提高写作能力的门径, 这对我的语文学习很有帮助。后来, 妈妈告诉我, 冰心的散文因蕴含了人情美、自然美、童心美、情感美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她创作的小诗使“繁星体”“春水体”风靡一时, 形成了小诗流行的年代。我想读她的作品肯定能让我们每个人受益匪浅。她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但大家认为一学期只读冰心一个人的作品似乎少了点, 单调了些, 可以开展一月一名家作品的系列阅读活动, 于是“走近作家作品”的主题阅读活动开始了。也有学生认为, 春天的时候可以阅读一些写春天的诗歌、散文, 于是名为“春之曲”的系列阅读活动热热闹闹地开展了。

二、师荐我选定内容

主题确定以后, 我和学生一起上网查阅书目, 把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 用清单的形式推荐给学生, 学生根据书目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文章的内容。如在开展“走近作家”之“走进朱自清”阅读实践活动时, 我开列的书目有《绿》《匆匆》《背影》等13篇。每一主题的阅读中, 要求学生在所列的书目中选择4篇精读 (一周一篇) , 其余为泛读。

三、设计卡片导读

读书是一件要沉下心做的事, 活泼好动的小学生, 很难耐得住寂寞, 静得下心来坚持长期的阅读。因此, 我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 设计了以下两种读书卡, 使精读与略读相结合、读思结合、读记结合, 让学生在用眼过程中, 用口、用手、用心参与, 走向持久的阅读。

四、活动展成果

活动能为学生提供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体验阅读的成功, 从而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每日聊天一刻钟, 利用午休一刻钟的时间, 学生自由组合进行阅读聊天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分为:评点精彩的篇章, 要求背诵精彩的语段, 并能说说自认为精彩的理由;常识性质疑互问, 以小组为单位, 由学生相互出题答问。

每周展示一评比, 每周一节阅读兴趣课上, 组织一次评比活动。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记录卡, 以投票的方式评选每周“读书明星”, 并将其卡片上墙展览。

收获多种惊喜

大量、持久的阅读丰富、改变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课间, 常能看到学生静静阅读、书写的情境。这种有目的的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启迪着学生的智慧, 让我常常享受到多种惊喜。

1. 课堂里的美丽火花

课外阅读丰厚了学生的底蕴, 课堂教学变得精练高效并时时迸发出生动美丽的火花, 意外之喜常常不期而至。教学《卢沟桥烽火》时, 读完文本我让学生谈体会。一位学生讲到:我从这篇课文里知道了中华民族是个坚韧不屈的民族, 另一个学生不禁背诵起冰心的诗歌《第一声春雷》, 然后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背了起来。刚背完, 就有学生提出, 应根据课文的内容把这首诗改一下, 于是大家集思广益, 新的篇章出现了:“我们都是人, 有血有肉, 我们永不忍受侵略者的侮辱。把血染的国旗抱在怀里, 我们像巨人一样昂然站立……”稍作改动的诗作,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 这篇课文的人文价值在这新编的诗作中体现了出来。

2. 作业中的精彩之笔

在阅读进行时, 学校组织开展“走进春天”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正进行着“春之曲”阅读实践活动。按我校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惯例, 每次活动都要求学生写观察系列日记。观看学生的日记, 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日记已突破了原来只写记叙文的模式, 很多学生用诗歌来表现自己眼中的春天, 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秦帆同学的日记: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看, 丝丝小雨/染得柳枝梳绿妆/染得山冈披绿袍/染得小草伸绿腰。听, 缕缕馨风/唤得鸟儿叽叽唱/唤得动物蹦蹦跳/唤得河水哗哗笑。冬天过去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朱凌羽同学的日记:春风拂面暖洋洋/万物复苏竞相长/桃红柳绿风光好/莺歌燕舞春耕忙/祖国一片新气象!

篇6:从儿童出发 听“花开”声音

一、定位课堂教学的原点

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五年级第6课《画星星》,在教材内容安排上,和第5课《画正多边形》都是repeat语句的单次运用,在运用难度上并没有递进,只是在广度上进行了拓展,学生在Logo语言知识的习得上不存在困难;而支撑本课repeat语句运用的基础:“角数为奇数的正多角星内角和是180°”这一定理,教材只是作为常识简单陈述,大部分教师在处理这一内容时,也是将之作为常识一带而过,那么,五年级小学生对这一“常识”到底了解多少呢?笔者在任教的五年级做了调查,结果是:全年级了解这一“常识”的学生寥寥无几。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如果忽视学生这一前在状态,仅仅直接告知学生,无疑会对学生后面的运用留下疑惑,时间久后,极易与画正多边形的公式混淆,产生错误,而将这一“常识”作为学生本课探究的起点,既动了脑筋又解了疑惑,效果颇佳。

【片段一】

师:有同学知道五角星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

生:(沉默)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纸五角星,请小组内讨论,是否有方法推测?

生:(小组讨论,动手尝试)

师:(巡视,关注小组讨论进展,及时点拨)

(3分钟后,有小组开始举手要求汇报)

生A:老师,我们小组有发现:将每个角剪下,锐角向内拼齐后发现是平角。

生B:老师,我们小组和A组方法不同,我们发现将每相邻的3个角向内折,正好可以填满一个五边形的内角,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求得五边形的每个内角是108°,这样的话每个角就是36°,内角和就是180°。

生C:老师,我们组的方法有点让人头晕,但也可以求出。

师:哦,这么神奇的方法,请介绍,我们洗耳恭听。

生C:请大家注意我的铅笔头所对的方向,(学生开始沿五角星的边移动铅笔,在每个拐角顺时针转动),大半圈、半圈多一点、一圈多一点、一圈半多一点、正好两圈!我的铅笔在“走”五角星时一共走了整两圈,720°,我们知道每次铅笔转动的都是五角星的外角,一共5次,每个外角是144°,每个内角就是36°,内角和也是180°。

师:掌声!太棒了,你们组怎么想到的?

生C:在学习画正方形时,老师您请了我们组的黄欣玥沿着正方形地板走了一圈,我们就想是不是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推算呢?

一个看似颇难的问题,在孩子们的集体智慧下,竟然找出了3种不同的方法完美解决了,也使这一知识点真正变成了亲手验证过的“常识”,在后面的运用中没有一名学生将公式中的180°混淆为360°。

二、寻找课堂教学的生长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千万莫用一味的强制灌输、简单“告诉”和机械重复,伤害了他们自由和探索的天性。

【片段二】

师:刚刚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验证了五角星的内角和是180°,其他的多角星呢?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规律?

生:可能还是180°/360°/……

师:看来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时间关系,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虚拟实验室——多角星的秘密”,请打开自己探究。

生:(打开软件,自主探究)

生D:还是180°

生:同意/同意/对,180°

师:看来大家一致同意,来个小竞赛:各小组依次完成7、9、11、13角星。

生:(迅速完成)

师:大家完成的真棒,能大胆推测一下正多角星的公式吗?

生E:repeat角数[fd 边长 rt 180-180/角数]

师:我们集体验证一下。

生:23角星,对!/15角星,对!/19角星,对!

生F:老师,8角星,不能完成!

师:(广播该生屏幕)我们一起来看这个不完美的8角星,会是什么原因呢?来看公式,可能是哪个参数不正确?

生:(短暂沉默)应该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最有可能的是旋转角度不对。

师:不错,能发现问题不容易,能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更不简单,看来我们暂时要在刚刚推导的公式前加上“奇数”2字了,偶数正多角星的公式将是我们新的挑战!

从推测到枚举归纳,再从验证到破除定势,一切都在孩子们自己的探究中完成了,课堂真正成为了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那些美丽的图景和意外的通道随时都有可能被发现,而墨守成规与毫无激情都统统被抛弃。这一切只有从儿童出发,让儿童的天性和探索者的精神在教师引导下得到保护、得到发展,让知识“活”在儿童自主的探究和体验之中,让课堂教学找到新的生长点。

三、善待课堂教学的差异点

马克斯·范梅南说:“看待儿童其实是看待可能性。看待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儿童,同样有无限的可能性,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观察儿童,发现儿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帮助他们找到发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其间,教师对儿童的评判需要谨慎,允许儿童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有时甚至需要耐心等待,给他走弯路的机会,通过对比,使他一步步到达最佳目标。

【片段三】

师:请大家把书本翻到23页,观察书上的这个组合图形,谁来分析一下,怎么画这个图形?

生G:可以画一条竖线,再画一个五角星,然后再后退,右转,继续画。

生H:可以将竖线和五角星看做一个整体,命令写一行,这样可以画得简便。

生I:我觉得可以分成两块:是4个五角星和一个十字。

师:OK!请每个同学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这一图形。

生:(尝试完成)

师:请大家展示自己完成的作品,并说说经验和遇到的问题。

生H:我先来,我早就画完了,我将画竖线、五角星、后退及右转的命令写在一行,这样我只需写一遍,其他的命令只需按回车就能得到,非常便捷。

生G:我也完成了,就是我的命令行数比较多,不太简便。

生I:我还没能完成,原来的设想,先画一个十字,再画4个五角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小海龟总是来来回回走重复的路线,有错误时,很难找到修改的地方,有点乱。

师:三种不同的解决途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H同学整体模块化的思维比较清晰,完成起来也比较快,其他两位同学的自我分析也很到位,这种有规律的组合图形,最好能找到重复的最大公约结构,模块化完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不同,对同一现象会有不同的分析,是断然阻止直接告知,还是耐心等待自我顺应,教师还是应把握从儿童出发的原则,善待课堂教学中的这些差异点,让学生自己体会,自我升华,正如特级教师薛法根所言:“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在逻辑严谨的Logo语言教学课堂中,更应该增加这些温情:善待差异,等待“拔节”。

做一个能让孩子走得近的老师,低下身子去和孩子交流,用心去察觉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做一个能让学生走得远的老师,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远比单纯教给他更多的知识有意义,一切从儿童出发,我们的教育才最具实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关于花开的儿童故事:小菊花开】相关文章:

关于静待花开600字话题作文07-05

我的教育故事静待花开03-11

陌上花开时-美文故事04-26

木槿花开的美文04-11

缺席花开的散文04-15

春雨花开的诗句05-06

倾听花开的声音05-31

守候花开的幸福06-24

五月的花开诗歌06-25

梦的边缘花开美文05-27

上一篇:个人商铺租赁合同范文下一篇:小学三年级语文冀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