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潮汐电站的开发与利用

2024-05-24

浅析我国潮汐电站的开发与利用(共8篇)

篇1:浅析我国潮汐电站的开发与利用

浅析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摘要:

本文叙述了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了我国有关煤炭资源环境保护的政策,从煤矿矿山环境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对策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加大资金与科技投入以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关键词:

煤炭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1.引言

煤炭资源是我国的第一能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煤炭资源长期的开发利用活动引发了与可持续发展不相和谐的诸多环境问题,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和区域环境发展。因此,在煤矿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研究煤炭开采对环境可能引起的破坏方式与程度,提出保护措施,控制其不利因素,维护生态平衡,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对促进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有效保护环境和协调经济之间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约占76%。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能源消费信息显示,我国原煤产量居世界之首。煤炭资源的分布在地理上呈现出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特点,形成了煤炭东耗西供、北煤南运的消费格局。开发布局为三个区带及七个规划区,西北地区煤炭资源最为集中,东部、中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煤炭的开采方式以地下开采为主,煤炭资源的综合回采率仅为30%左右。在为国民经济提供巨大能源保障的同时,煤炭资源的开采加工造成的环境污染也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3.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侵占和破坏土地

煤炭资源开采造成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中,土地破坏尤为严重,加剧了人口与土地、煤炭与农业的矛盾。一般说来,露天开采对土地的破坏主要表现为采掘场挖损和外排土场积压,地下开采对土地的破坏主要是开采沉陷和矸石山堆积。露天开采必须将煤层上的覆盖层剥离表土,毁坏了地表植被和土壤层。煤炭开采后,采掘场地面挖空、煤层复表土和岩石裸露压占土地,污水坑积。地下开采造成地表塌陷,地表出现裂缝、倾斜、沉陷坑,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水渍化,从而致使农田水利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影响农田耕作、灌溉,导致农作物减产。地下开采和煤炭洗选过程中产生大量以煤矸石为主的废弃物,由于其利用率低,大多露天堆放,全国煤矸石占地5000多公顷。煤矸石含有一定量可燃物,在适宜条件下将氧化、风化、自燃,释放大量 so2、co2、co 等有毒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并且威胁着矿区当地人群 的身心健康。在干旱季节,矸石山排放大量烟尘在雨季,排放的矸石淋溶水流入耕地,造成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

3.2矿井废水污染煤矿的废水主要包括矿井水、洗煤水等,有些矿井水含有大量悬浮物,或酸性、放射性元素,未经处理的矿井水排出将对周围浅层地下水、土壤、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洗煤水则是煤炭洗选过程中加入化学药剂而排放的洗选废水,渗入地下就会污染地表水和饮用水源。3.3矿井瓦斯排放

瓦斯是煤层开采时释放出的有害气体,甲烷不仅污染大气,而且又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井下瓦斯的处理与矿山安全生产紧密相关,瓦斯处理不当就将诱发煤矿事故,瓦斯爆炸是诱发煤矿事故的主要原因,造成人身和经济的损失。抽放煤层和围岩瓦斯其目的就是保证矿山安全。我国煤炭工业每年瓦斯排放量在10亿m3以上,约占世界因采煤而放出瓦斯量的1/3~1/4左右,瓦斯利用率仅占瓦斯抽出量的15%~20%左右,远远落后于其它产煤国家,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3.4燃煤与煤炭储运燃煤是形成我国大气煤烟型污染的主要原因,煤炭燃烧致使大量热能耗损,并且产生大量so2、co2和烟尘,这些气体通过化学反应最终转化成酸雨,酸雨严重威胁着资源、生态和公众健康。控制煤烟型大气污染将长期作为我国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主要任务。煤炭的储存、装卸、运输过程中,由于缺乏防尘降尘和集尘设备,煤尘四处散扬,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长。加之再经铁路、公路运输,既造成了经济损失又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4.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政策

我国《煤炭法》第十一条对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原则性规定。第二十一条明确了煤矿建设应当遵循“三同时”制度,煤炭开发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第三十二条规定采矿者负责对开采煤炭所压占土地或者造成地表土地的塌陷、挖损进行复垦,及造成他人损失应予补偿。《矿产资源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应当防止污染环境。矿山企业应对受到破坏的耕地、草原、林地因地制宜地采取复垦或者其他利用措施。《环境保护法》第十九条规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第二十四条规定产生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计划,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土地复垦规定》第四条规定了“谁破坏、谁复垦”的土地复垦责任原则。《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二条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的土地破坏,对于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缴纳专项土地复垦费用进行土地复垦。复垦的土地优先用于农业。5.对策

5.1完善法律法规

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交叉的资源环境保护,我国尚无专门的矿山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问题还处于游离状态,环境污染的治理还不到。因此,矿山环境保护立法迫在眉睫。我国现行有关煤矿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例如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土地管理法》、《煤炭法》、《环境保护法》等对土地复垦方面的规定,大多是原则性的,立法笼统分散,内容不规范,可操作性不强,不能形成协调统一的法律体系。《土地复垦规定》只涉及矿山环境恢复的一部分,缺乏全国范围的矿山环境恢复保证机制(目前有些省自己在试行)。这不利于矿业城市土地的复垦和环境的恢复。治理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缺乏保障,这些已超乎土地复垦技术所能解决的范畴。由此,应明确规定将土地复垦作为破坏土地的单位和个人的法定义务;明确界定各级主管部门与相关企业的责任和职责及土地复垦的资金来源;制定详细统一的复垦标准;鼓励复垦还田、复垦换地、在塌陷区开发经营,形成采煤——塌陷——复垦的良性循环;以听证会、公示、公诉等形式让公众参与监督来保证土地复垦工作的透明度。只有完善土地复垦法律体系,才能为矿区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创造前提。5.2加强监督管理

煤矿开发引起的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尤其是一些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小型煤矿,环境保护措施几乎是空白。国家应严格加强采矿许可证、煤炭经营许可证的管理。对于新建煤矿办理许可证时,必须提交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对于已建煤矿,需补充环境评估报告和环保方案,其中环境污染严重的,应当责令限期整改和治理。加大煤矿生态环境执法与监察力度,建立煤矿开采环境定期报告和监督检查制度,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及标准,依法整顿、关闭及取缔非法、不达标和污染严重的煤矿。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密切联系,与广大群众的利益紧密相关,鼓励社会监督、群众监督。5.3加大资金投入

多方位筹集资金,建立激励机制。在土地复垦方面,如美国1977年《露天开采治理与复垦法案》中规定:“任何一个企业进行露天矿的开采,都必须得到有关机构颁发的许可证;矿区开采实行复垦抵押金制度,未能完成复垦计划的,其押金将被用于资助第三方进行复垦;采矿企业每采掘一吨煤,要交纳一定数量的废弃老矿区的土地复垦基金,用于复垦实施前者矿区土地的恢复和复垦”。另外美国还建立了帮助中小型矿山进行土地复垦的土地储备金,保证废弃矿复垦的废弃矿复垦基金,土地复垦保证金和复垦基金无疑将督促和保障矿区土地复垦的进行。国家需要建立多元的煤矿环境保护投资机制。对于新建煤矿应由企业单独承担治理费用;对于废弃煤矿和老煤矿,应当加大力度恢复治理,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在国家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充分调动土地管理、农业管理、煤矿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形成由政府牵头、多方配合的新模式,多渠道集资。5.4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煤炭资源勘查,提高资源勘查技术和方法,扩大研究范围加快以后备精查储量为重点的煤田勘探工作。提高煤炭开采的综合开发水平,实施科技兴煤战略。矿山企业应坚决克服短期效益行为,努力依靠科技进步,改进技术、设备和工艺,并通过转化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采煤工效、资源回收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缺煤省区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煤矸石、石煤、泥炭等低热值燃料的开发利用。研制更好的采矿和选矿技术,推进洁净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利用生态环境技术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煤炭污染物的最低排放。煤矿建设应当严格贯彻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把环境保护提升到技术、经济的高度来考虑。从源头上预测,边开采边治理,将煤矿开发利用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限度。加强煤炭科学研究,在煤炭开采与环境破坏之间找到适度的解决办法。建立广泛的科研技术网络,随时提供可供利用的信息和技术数据。6.结论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针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对生态环境影响,从合理利用煤炭资源的角度出发,解决好煤矿的环境保护问题,加强煤炭行业污染的综合预防与治理,已成为事关环境保护工作乃至人类生存万代千秋的大事。

篇2:浅析我国潮汐电站的开发与利用

姓名 学院

学号

经济开发区是指在城市或周边有发展前景的区域,划出一定范围,经科学论证和严格审批、实行特殊体制和政策的开发区域,这类开发区均以工业投资项目为主。由于经济开发区具有区位好、政策优惠的投资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取得了较好成效。当然在经济开发区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数量偏多、土地利用不合理等现象。笔者通过对部分经济开发区工业项目用地的调研,结合平时工作实际,分析了当前部分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以飨读者。

一、部分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是经济开发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开发区最大、最具活力、最有增值潜力的重要资产。由于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时期,将是资源供需矛盾的凸显期,资源利益冲突和诉求的高发期,部分开发区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

(一)规划和布局不尽合理。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初期,有的未经很好的科学论证,在编制开发区详细规划时,没有注意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衔接,造成了开发区规划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的开发区在规模上过分追求“大而全”,用地上存在扩张心态,至于开发区设置是否得当、规模是否合理、发展前景如何,同级政府也未经过科学论证,浪费了大量财力和土地资源,造成了部分经济开发区规模过大、总量失控。从项目布局来说,有的经济开发区内部布局分散、功能分区不明显,各类建设用地混杂在一起,工业、行政、商业、居住、仓储等各类用地相互影响干扰,特别是化工企业混杂在农副食品加工企业间,造成污染严重和影响食品安全。

(二)工业用地紧缺与闲置现象并存。前几年,我省开展了土地置换、增减挂钩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业用地指标不足的压力。但随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项目对用地需求量日益增大,工业用地指标仍很紧缺。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各地区主动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工作,各类开发区对产业项目、基础设施等项目用地需求量激增,特别是江南和江北集中区、合芜蚌新区以及部分共建园区表现的更为突出;二是宏观调控下实行了最严格的土地审批制度,特别是暂停了建设用地置换审批,致使本来就紧张的开发区用地雪上加霜;三是存在原工业企业用地闲置现象,在县级区域内省级开发区表现的更为突出。尤其是闲置土地中,大部分土地被质押用于银行贷款,致使本来日趋紧张的工业用地很难得到充分合理利用,造成工业用地的人为浪费。

(三)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低。经济开发区作为城市在经济发展上的一个重要补充,用地应该主要以工业用地、仓储用地、道路用地等为主,加上适当的市政公共设施和部分生活居住用地。但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市县来说,大多数经济开发区位置相对独立,经济开发区整体规划与建设都是按照城市模式来设计,而不是按照工业区的模式设计,造成了开发区内工业用地空间组织形式相对落后,结构不够合理。工业项目用地基本上以传统独立式院落为主,且面积较大。工业规划区内标准厂房及多层厂房等所占的比例非常低,大多经济开发区甚至没有标准厂房。经济开发区的空间组织形式不合理,土地空间未得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同时,工业用地除生产及生产辅助设施用地外,大量土地被绿化,其内部行政办公和生活服务设施用地等非生产性用地所占比例过大,造成投资向非生产性项目倾斜,这不仅与设立开发区的初衷背道而弛,而且工业用地比例过低不利于开发区建设资金的自身积累,无法形成滚动开发的良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开发区的自身发展。

(四)工业投资项目质量不高。大多数经济开发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开发区的建设初期,均存在“放进筐里都是菜”的思想,致使大多数工业项目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四项控制指标没有达到标准,虽然大多开发区均按国家标准对外供地,但实际入园企业在厂房建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部分项目能达到标准的很少,甚至远远少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二是有的开发区没有突出特色,行业门类过多,未形成健康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笔者曾调研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的行业有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等近十类,入园企业的质量不高,也造成了工业用地效率低,形成不了健康的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从而抑制了工业结构的转型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破解工业用地瓶颈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各地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建立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开展土地置换和增减挂钩等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项目用地。但要破解工业用地瓶颈,仍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科学编制规划,在拓展工业用地空间上下功夫。规划滞后是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用地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项目因为“两规”不符而长期搁浅。当前国土部门要根据人口规模、社会经济、区位优势、城镇建设规模等目标,细化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对照检查分析,深入评价、研究用地现状、主要特点、挖掘潜力及存在问题,严格执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时,要把提高用地效率和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放在首位,严控建设用地增量,加大盘活存量的力度,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要合理确定各类经济开发区的规模、结构和布局,合理调剂偏远乡镇的建设用地指标,留足工业用地指标,体现统筹安排、优化配置、分类指导、用途管制的要求。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保障制度和措施,加大用地审批、效益评估、执法监察等方面的调控力度。严格土地利用计划考核,加强计划对农用地(耕地)转用规模、速度、结构的控制和引导,将建设占用未利用地纳入计划管理。

(二)要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在用地报批上下功夫。坚持开源节流,用地指标向各类经济开发区重点项目用地等倾斜,保障经济发展平台用地。要加强政策研究,强化工作对接,注重工作创新,安排专门的领导、专门的业务科室,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全力攻关,提高土地审批成效。要灵活运用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政策以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政策,切实缓解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指标压力。科学编制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专项规划,确定复垦的目标任务、项目布局和时序安排,提出调整利用的方向和区域布局,拓展各类开发区发展空间。探索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促进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人口协调发展。

(三)要立足内涵挖潜,在节约集约利用上下功夫。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进园项目必须按园区规划设计建设,其投资强度、容积率、办公及生服设施所占比重和建设系数等四项指标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引导工业项目提高土地利用率,“向内涵要空间、向空间要土地”,一方面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增资扩股等方式,在不新占耕地或少占耕地的情况下,发展生产;另一方面,引导企业确立立体用地观,在确保消防和建筑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企业改建厂房,平房建楼房,楼房建多层,做到能向空中发展的决不在地面扩张。各园区要充分挖掘潜力,对企业生产开工率不足、经济效益差、税收能力不强的项目,要采取改造、重组、并购等方式优化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对圈大建小、半拉子工程、圈而不建等项目闲置土地要依法收回,及时处置盘活。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建立工业项目用地储备机制,以合理优化经济开发区用地结构和产业分类,盘活现有存量土地,提高现有土地使用效率。

篇3:浅析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与利用

1 农村实用人才的定义

农村实用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为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各项事业做贡献, 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它作为一种智力资本, 不仅是广大劳动人民的优秀榜样, 更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人才队伍的生力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要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主导作用, 通过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致富能力、科技创新能力, 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2 国外研究与实践现状

上世纪美国在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方面除了对农民实用技能的开发和提高外, 还注重培养农民的持续发展能力, 既通过教学手段加强青年人才的培训, 也通过现代公司决策理论加强培训农场主;荷兰建立了教育、科研和推广三结合的模式, 为农业经济领域不断输送知识和人才, 制定了从预备农业教育到成人农业教育的教育体系, 从小学就开设了农业课程, 确保农村实用人才相对充足并支持农村可持续发展;日本着重以农业教育为主的综合开发模式将技能型农民提升为各层次的农业专家, 且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经营指导、购销信贷等体系;德国则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正规职业教育制定, 并在巴伐利亚州进行试点, 成功推广出以通过村庄改革、土地整理等方式使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得以平衡发展, 明显减弱了农村人口向大城市的涌入;法国着重建立了科学完备的培养初、中、高三级农业技术人才的教育体系, 建立起农研所和农学会组织;韩国则在上世纪60年代掀起风靡的4H教育, 即头脑聪明 (Head) 、心理健康 (Heart) 、身体健康 (Health) 和较强的动手能力 (Hand) , 并在对农业后备劳动者进行培养扶持的基础上开展更高层次的农民教育, 重点扶持和培养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产业化经营、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专业农业大户。

3 国内研究与实践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经营已趋于规模化、组织化, 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更注重效果, 品牌意识增强, 农民的生活已从限于满足温饱转向对其他 (例如思想观念、教育、文化、医疗、就业、保障、法制、政治) 方面的思考。从1990年开始, 农业部在全国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制度试点, 1994年开始在全国全面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提高了农村骨干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科技文化素质, 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加快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程,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1999年开始, 农业部与财政部、团中央共同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了数目可观的农民, 培训出丰富的农民技术骨干, 使其提高了科学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水平, 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 促进农民增收。2007年12月, 国科发农字[2007]793号文件, 即“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等关于加强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的出台, 对农村实用科技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指导作用。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 我国采取的“扩内需、调结构、抓改革、重民生”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举措下,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 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强化, 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落实, 也使得各层次农村实用人才不断涌现。

然而, 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与利用现状仍不容乐观。2007年2月22日, 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二次全国农民普查结果指出:直至2006年末,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100万人, 其中男性26989万人, 占总资源量的50.8%, 女性26111万人, 占总资源量的49.2%;若按年龄阶层划分, 20岁以下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为6947万人, 占13.1%, 21~30岁劳动力9184万人, 占17.3%, 31~40岁劳动力12679万人, 占23.9%, 41~50岁劳动力11021万人, 占20.7%, 51岁及以上劳动力13269万人, 占25%;若按受教育程度划分,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为3593万人, 占6.8, 小学文化17341万人, 占32.7%, 初中文化26303万人, 占49.5%, 高中文化5215万人, 占9.8%, 大专及以上学历648万人, 仅占1.2%, 各级各类农业院校培养的直接从事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仅61万人, 乡镇企业中具有初级职称和中专学历以上人员约328万人, 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的农业技术人员按高、中、初三级划分分别占5.8%、22.2%和72%;若按农村劳动力资源从事产业划分, 得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人力资源总量的78.8%, 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15.6%, 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仅占13.6%;据相关部门统计, 我国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全国农业从业总人口数的0.6%, 10.8%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 71.3%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 87.6%的村庄在3km范围内有小学, 69.4%的村庄在5km范围内有中学, 仅有13.4%的村庄有图书室和文化站。直至2008年末, 我国仍有一半以上的行政村没有设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农村劳动者的年培训率仅有20%左右, 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0.5%, 远低于1.5%的世界平均水平。此外, 相关部门调查数据显示, 参加普查的农民劳动力资源中只有71%的村民参加了村委会的选举, 63.45%的村民参加了村民代表的选举, 表示幸福感强以及比较幸福的村民比例合计为53.5%, 明确表示不幸福的村民比例高达46%。

由此可见, 如今我国农村实用人才仍旧短缺, 人才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流失状况仍不容乐观, 人才分布不均衡, 组合结构不尽合理, 不足以全面发挥人才效力。再加上人才引进、培养、选拔使用与管理制度不健全, 政策落实缺乏力度及投入不足, 农民收入增速缓慢, 农村市场回升乏力, 结合效应难以发挥, 资源配置活动准则与农业的基础产业特征之间的矛盾客观上造成农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困难。这些都使得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仍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4 策略与建议

农村实用人才重在开发和利用, 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 需要从宏观指导、教育培训和选拔评价三个体系综合运行, 大力培育具有现代精神文明和科技文化知识的新一代农村实用人才。

4.1 宏观指导体系, 这是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 政府应在综合考察农村实用人才现状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抓紧制定农村人才开发总体规划。此规划不仅要遵循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 还要符合产业结构的特征, 突出地方特色。其次, 政府要进一步改革财政投入制度, 按照“存量适度调整, 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 不断增加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投入, 不仅要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 还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 使得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地筹集资金成为可能, 并且致力于建立专项基金用于人才开发。再次, 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盘活人才开发资金, 完善县域内各金融机构运行与治理机制, 保证资金安全的同时, 把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 落实有关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投融资优惠政策, 从融资、贷款、投放等方面扶持农民开办各种农民教育与培训机构和经营业务。最后, 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化发展一体化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重新审定农村经营管理系统的工作职能、机构设置和手段保障问题,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加大对农村人才创业兴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推进农村基层组织改革, 积极为农村实用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与成长发展环境。

4.2 教育培训体系, 这是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核心和重点

如今, 我国农村仍大量存在“三多一少”状况, 即年老体弱的多, 妇女、儿童多, 文化水平低的多, 有经营头脑的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少, 使得我国整个农村实用人才库呈现“空心化、兼业化、老龄化”的状态。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境转化为农村人才开发的资源优势, 如何把空降专家指导农民的“输血”政策转化为农民力争成为专家和骨干的“造血”运动, 这就需要完善现有农村教育培训体系, 逐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首先, 将基础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前者力求为农村培养新一代农村后备知识人才。要求在农村普及义务教育, 所有适龄儿童或未接受过初等教育的妇女、老人有权力、有能力接受新知识, 推进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与薪金水平的提高, 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农”在农村新生力量的智力政策。后者力求将农村实用劳动力转化为实用知识型人才。成人教育旨在对农村实际劳动力的一种中高等教育, 是对其头脑知识的再次灌溉与活化, 令其掌握国家和世界的政策改革变化, 洞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新态势, 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形成有头脑、有远见、有涵养的劳动力群体。

其次, 将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分别力求为农村培养技能型人才和专家型技术骨干。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办学形式, 建立职业培训项目中心与试验基地。由于我国目前农业经营工作推进缺乏项目, 所以要多开展科研课题培训, 让“土专家”承担科技项目, 进行农业技术咨询与展览活动, 实现科技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 多多进行技术示范、技术比武、产品竞赛与科技推广项目的招标, 多多带领广大农村人才走访考察、交流经验, 创建一种“市场配置、科技引导、项目对接、利益共享”的新教育培训机制。

4.3 选拔评价体系, 这是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关键和保障

首先, 完善人事制度, 在公平、公正、公开、优化的监督平台上, 严格制定执行人员选拔、职称评审制度, 将教育培训与技能鉴定有效结合, 不以个人的基础、年龄和文化背景作为限制条件, 增加如举荐、自荐、技能表演与比赛等形式进行人才考核选拔, 旨在建立起以市级人才市场为先导, 县级农村人才资源为主体, 乡镇农村实用人才为依托, 辐射整个农村和国家的实用人才信息网络体系。

其次, 变招商引资为招才引智, 各方联动, 采取各种方法在农村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打破各种政策性限制, 为农村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构建交流中介平台, 发挥农村人才连锁反应, 同时构筑引进回流平台, 发挥农村人才集聚效应。要积极开展营农指导、购销服务、信贷服务跟踪体系, 完善公共利用事业, 改进家教、文体、健康等生活指导事业, 真正从外来专家驻村的“输血”转化为内生农村各项实用人才的“造血”运动, 有助于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源源不断丰富我国经济建设的智力资本。

最后, 注重人才结构的调整, 这是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的有力杠杆。新时期, 我国农村经营结构在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指导下, 从资源农业转向现代农业, 始终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进行综合开发、综合治理。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体系应引导农村劳动力把自己的才智和科技活动纳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轨道上, 是农业依托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推进农民素质工程, 培养创业型等新兴农民人才, 形成从事种养加、农工贸、产供销、医教文的多元化综合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体制。

5 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高农业的效益, 增加农民的收入, 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大政方针的落实, 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与全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全球范围对农村人才开发的重视、国家对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大力支持, 解决新农村问题的迫切需要, 为中国现阶段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 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也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和市场环境不成熟等问题的严重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是我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摘要:农村实用人才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 也是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机遇、开辟新天地的智力保障。目前在我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成为制约农村和国家经济建设的瓶颈。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与利用, 应注重加强宏观指导、教育培训和选拔评价三个体系, 大力培育具有现代精神文明和科技文化知识的新一代农村实用人才。

关键词:农村,实用人才,开发

参考文献

[1]王川, 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 2004 (2) :67-69.

[2]刘追, 农村人才开发的主要途径[J].人才开发, 2006 (9) :31-32.

[3]孙江涛, 农村创新人才形成与作用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8.

[4]张雁利、于夫、高嗣文, 黑龙江, 一个农村人才开发的样本[J].团结, 2008 (4) :30-32.

[5]韩华, 新农村建设中培育新型农民问题的思考[J].学习论坛, 2008 (1) .

[6]张涛,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实施农村人才培养计划[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6) :111-112.

篇4:浅析我国潮汐电站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问题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55-1

1 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生态问题

近些年,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任意开发随意利用,造成了我们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土地资源污染破坏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可知,我国每平方公里人数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根据《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可知,我国现有土地面积为18.31亿亩,人均面积为1.4亩,不足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再加上我国难以开发的土地资源面积巨大,土地资源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尤其是我国耕地面积逐年缩小,耕地土地资源非常匮乏。现在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已经达到100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还有三分之一是难以开发和不能开发的资源,比如:沙漠、戈壁、积雪地、沼泽地、石山、裸地等等。

1.1 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恶化

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导致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恶化范围在逐步扩大,危害程度日益加深,其具体表现在土地面积侵蚀面积增大、城市建设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用地农药用量超标土地污染严重、土地盐碱化严重、草地森林不断退化、湿地减退、生物多样化锐减、土地结构遭到破坏。目前我国的沙漠化面积已经到了174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18.13%,造成我国的经济损失达到500多亿;水土流失的速度超过了治理速度,需要新的治理技术加快治理速度。

1.2 城市用地浪费严重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城市用地面积急剧增加,工业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大量耕地被占用。根据2005年的城市用地显示,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已经增加到427.4万亩,要比2004年增长了6%。这组数字说明,我国可利用土地在逐渐减少。另外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比例失调,行业内部也存在這种现象,城市有限资源不能合理最大化的利用,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得不到土地资源最大价值开发利用。

1.3 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农业用地急剧减少的原因很多,首先是由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导致农业耕地面积减少。另外非农占地现象严重,而且造成农业耕地永久性流失。非农业占地规划性不强,盲目性大,不仅使所征集的耕地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也使周边耕地备受污染,从而影响农业生产。据2005年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建设面积为318.2万亩,占耕地面积80.2万亩,说明所征集耕地建设约占总建设面积的四分之一。农村住宅基地规模过大,这是我国农村尤其是东北农村遗留下的问题,住宅基地过大,没有形成集中建设,大量耕地用在房屋建设,使得耕地面积浪费。

1.4 污水灌溉和环境污染破坏土地资源

造成土地污染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有工业、生活、农业以及交通,这几方面是土地污染的主要来源。从工业方面来说,近些年乡镇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一些问题不可忽视,乡镇企业分布广形成不了集约化发展;资金不足,使一些设备得不到改善;技术落后,制约企业进步。工业中的“三废”排入河流以及农田,造成土地资源的污染。据先关统计我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高达到200亿吨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也达到65亿吨,占地面积约为5万平方千米,再加上城市生活垃圾,土地资源浪费极为严重。此外,不合理的开采也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1.5 土地资源重金属超标

化学工业的蓬勃发展,对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极大作用。但是其对空气的污染、水体的污染程度却越来越深,而水体和空气污染最终都会导致土地的污染。在我国造成土壤污染最为严重的是重金属污染。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高达两千万公顷,约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因重金属污染造成我国粮食减产1000多万吨。这种重金属污染的主要元凶是不规范的采矿和金属冶炼;在耕作区不合适使用化肥是造成总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农业区很多农户不按照要求进行施肥,最终使土壤中所含的金属超标,从而改变土壤结构,致其肥力下降,另一方面是复合肥本身所含有的镉超标。

参考文献

[1] 中国环保总局网站.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OL].

[2] 中新网.国土资源部公布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OL].2006-4-5.

篇5:浅析我国潮汐电站的开发与利用

借助各种大众传媒手段宣传、介绍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价值特性,充分利用多媒体传播工具的优势进行宣传,对大众的体育生活方式做出科学的引导,使民俗体育在群众中深人人心.通过宣传引导,人们认识到民俗体育的作用。加强民俗体育的组织与开发,积极拓展民俗体育的发展空间,加强政府政策、组织和经济的大力支持,将民俗体育推广到人们日常的体育生活当中。

3.2 加强队伍建设

民俗体育的开发、组织和推广离不开相关的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工作,民俗体育运动项目的继承、整理和推广需要一定的专业人员介入,加强民俗体育运动项目的教练员和社会指导员队伍建设是开发和弘扬民俗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保障.充分利用基层的力量,有计划、有规划地进行民俗体育调查、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以树立和巩固学校和社会体育教育中民俗体育的地位。

3.3 提高娱乐审美性,增进现代性发展

民俗体育活动以强身健体为目的,其活动大都适于业余时间进行,且运动者和观赏者都能通过项目运动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只要我们注意发掘其中的娱乐审美价值,增进民俗体育的现代性,对其组织和形式进行不断地改革、拓展,这些体育活动必将显出活力而逐步走向世界为各国人民所接受、喜爱和参与。

参考文献

[1] 李艳茹,汪普健,张黎.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及其资源的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7):88-91.

[2] 田晓岫.中国民俗学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1-35.

[3] 李志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起源与变异探析[J].体育科学,,24(1):68-72.

篇6:浅析我国潮汐电站的开发与利用

论文关键词:体校 英语教学资源 开发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英语在体育运动学校的地位以至整个体育界的地位日显重要。体校属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都是各个项目的运动员,他们的主课就是体育。体校的学生入学情况跟其他中等职业学校稍有不同。其他学校是择优录取,体校的学生首先考虑的是体育成绩,文化成绩录取分数线比普通中学甚至其他普通中专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低得多。学生每天一半的时间用来上课,一半的时间用来训练。要学好文化课时间得不到保证,英语更是如此。体校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对学习的兴趣不高,英语在体校的教学中是最让老师和学生头疼的一门课。长期以来教师都在积极地寻找一种比较适合体校学生的英语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采取的是一种集权式的课程管理体制,它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地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差异,带来了学校被动办学、缺乏个性、少见特色等弊端,不能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尤其是对体校学生来说,全国统编的繁难偏旧的教材与他们的实际状况相脱节,缺乏吸引力。因此,如何针叶体校学生的文化程度进行改革,使英语课程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当务之急。

一、新课程中的教师观要求英语教师变为主动的、自觉的、显性的课程开发者

传统观念认为,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教书,把教学内容忠实地传授给学生,自己只是课程的“执行者”,充当的是“传声筒”的角色,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创造性,也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而新的教师观对教师的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为“今天的一名优秀教师,再也不仅是忠实圆满地教授规定内容的教师,而且应是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的教师,是将课程与教学联系起来的教师”。教师应对课程进行重新创造,成为课程创造的主人;应和学生联合开发、利用英

语教育的资源,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使师生双方都成为建构积极的英语教育经验的主体。现代课程观要求教师由单一的“消极接受者”变为“接受者与决策者兼而有之”;由被动的、不自觉的、隐性的课程开发者变为主动的、自觉的、显性的课程开发者。

现代英语教师的教育职能已不能囿于课堂教学和教授课本,应是英语课程的开发者,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发现者,同时还是现有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鉴别者。英语学习资源藏量丰富、分布广泛、品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善于发现、果断取舍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在满眼是“资源”的时候就要学会取舍,体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优越性、优先性与适应性;在资源相对贫乏的时候,就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在课程资源相对单调的时候,要努力进行课程资源的多向多维联系,形成课程教育交互网,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英语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英语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英语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和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英语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形成英语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由此可见,英语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相当大的灵活性、自由度和自主创造的空间,而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只是提供一种具有开放性、选择性的范例,给教师和学生留有极大的余地。因此我们说,综合性学习是建立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础之上的,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对课本的设计进行改造、变通、拓展和完善。打个比方来说,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坐享其成吃现成饭,要想吃得好、吃得对胃口,我们就要学会找米下锅,合理搭配大米、小米、红米、黑米,在保证营养的同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熬出自己的一锅美味粥来。“花样翻新是生活的调剂。”学生面对活泼的、花样翻新的教学活动,也一定会兴致百倍,从而使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变为现实。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英语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指导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英语、用英语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对体校学生来说,这项工作尤其显得必要和重要。

三、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尝试

英语课程资源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是英语课程资源;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也是英语课程资源;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同样是英语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无一例外地可以成为英语课程的资源。教师如果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会随时随地地做有心人,并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服务。值得一提的是,体校的英语教学资源有一个不可多得、弥足珍贵的来源—央视五套体育频道的各类节目,很值得挖掘出来为我所用。

目前,很多教师对身边大量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不能及时地发掘、加工、转化,使之进人英语课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被闲置和浪费。因此,我们要多加学习,转变以往的英语课程观,拓宽英语课程的视野,锻炼自己识别英语课程资源的敏锐目光,提高开发和利用英语学习资源的能力。特别要调动学生一起留意身边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英语学习资源,把英语学习引向生活,把生活融人到英语学习中去。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

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这也就是说,学生和老师一样可以是开发和利用英语学习资源的主体,但这是需要老师引发和指导、管理和安排的。学生不仅和教师一样,是开发和利用英语学习资源的主体,学生本身还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英语学习资源。学生的先前经验、家庭背景、能力、个人特质、兴趣爱好、情感态度都是课程资源。任何课程的宗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也一样。要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具体地说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兴趣、爱好和已有经验出发,从学生的个体发展、智力发展、身体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来确定目标,并组织实施。体校的学生爱好运动,在运动场上敢于拼搏,有团队意识,且为人热情开朗、活泼大方、讲义气,他们有独特的生活经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非凡的成败得失的感受。这些都是资源库中最宝贵、最鲜活、最靓丽的那一部分。

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同样存在广泛的开发空间和重大的利用价值。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个层次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另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学习资源还能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再者,各种世界性的体育比赛中,英语的翻译也都是课程资源,都会为教师所用;而每个专业队员所学的专业英语名称会让他们牢记,这些都将是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篇7:浅析我国潮汐电站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现状开采建议尚志市

摘要:介绍了尚志市地下水资源概况,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1地下水资源概况

尚志市位于蚂蚁河中游冲洪积平原上,西部为丘陵,南部为波状台地,东部蚂蚁河自南向北流经全区。发育于山区的大亮子河及小亮珠河在本区西北部汇合成亮珠河,自西向东流入蚂蚁河。区内地形起伏不平,地形总趋势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区内堆积有较厚的第四纪松散砂砾石层。

地下水总的分布规律是从丘陵到河谷区,由埋藏条件复杂、分布不均、水量贫乏的基岩裂隙水,变为埋藏条件简单、分布稳定、富水性较强的砂砾石孔隙水。

1.1地下水类型及含水岩组特征

地下水类型依据赋存条件、含水层岩性、水力特征等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又分为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潜水、第四系砂砾石孔隙微承压水、第四系粉质粘土微孔隙裂隙水。

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蚂蚁河及其支流高、低漫滩和一级阶地中,含水层由全新统现代河床冲洪积层及温泉河组、上更新统顾乡屯组的砂砾石、含粘土砂砾石以及其下部的中更新统下荒山组的.含粘土砂砾石组成。

第四系砂砾石孔隙微承压水分布于本区西部及南部的波状台地中,含水层主要由中更新统下荒山组砂砾石、含粘土砂砾石组成,局部夹有粉质粘土透镜体,上覆较厚的粘土和粉质粘土。

第四系粉质粘土微孔隙裂隙水分布于山前台地中以及波状台地区上部,含水层岩性为粉质粘土和粘土。

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分布于第四系之下,地下水类型为弱承压水,含水层由弱胶结的砂岩、砂砾岩及风化裂隙组成,岩石胶结程度较好,局部胶结较弱,孔隙不发育。

1.2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及排泄条件

尚志市地下水的补给、迳流及排泄条件受气象、水文、地形、岩性等因素控制、尤其以气象、水文起主要作用。

1.2.1地下水的补给

根据尚志市气象、水文、地形、岩性特点,在阶地、河漫滩区,由于地势较平坦,上覆粘土层薄,局部含水层出露,易于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潜水与大气降水关系极为密切,故大气降水为其主要补给来源。

山前台地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波状台地砂砾石含水层中的孔隙微承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的入渗及区外的侧向迳流补给。

丘陵区的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第三系孔隙裂隙水主要补给来源为第四系孔隙水越流及侧向迳流补给。

1.2.2地下水的迳流与排泄条件

地下水迳流条件主要受地形及地貌条件所控制,迳流方向基本由西南流向北东,汇入蚂蚁河。只是台地区由于地形条件的制约,地下水迳流方向由西向东呈不对称的扇状或散流状。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以蒸发、侧向迳流排泄为主。

阶地、河漫滩区地下水迳流条件好,流速较快,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是潜水蒸发和侧向迳流排泄于河流,其次为人工开采。 台地区地下水迳流条件较好,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为以侧向迳流排泄于阶地、漫滩,有少量人工开采。

隐伏于第四系之下的第三系裂隙孔隙水,地下水迳流滞缓,以侧向迳流排泄为主。山丘区基岩裂隙水,以迳流方式排泄于台地,局部经短途迳流,以泉的形式排泄。

1.3地下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由于受地下水的形成、运移以及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有着较为明显的水平分带性变化。阴离子中HCO3-较为稳定,含量高,阳离子则以Ca2+为主,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水为主,地下水PH值在6.3―7.5之间,总矿化度一般小于0.5g/l,总硬度为17.5mg/l―854mg/l,总碱度10.7mg/l―245mg/l。

2、地下水开采现状及存在问题

尚志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主要开采第四系孔隙水。区内地下水总补给量为640×104m3/a,可开采量为500×104m3/a,可开采量是由总补给量来保证的,开采程度是有保证的。地下水开采主要由市政自来水公司水源地、工业企业自备井水源和农业灌溉井组成。

由于受原生地质环境影响铁、锰普遍超标,又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被农药污染的农灌水的回渗,局部的第四系砂砾石孔隙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耗氧量、细菌总数等指标超标。区内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但大部分地区只是轻度污染,经处理后可作为生活用水。

3、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及建议

漫滩区呈条带状沿蚂蚁河及其支流两岸分布,地下水为砂砾石孔隙潜水,埋深1.5-3.0m,上覆粘性土厚1-3m,含水层厚9.0-20.4m,岩性为中砂、砂砾石及含粘土砂砾石。渗透系数10-25m/d,单井涌水量1000-2200m3/d。适宜浅井开采,井深10-20m,井型为大口井、管井为宜,井径300-1000mm,井距600-700m。主要用于井渠结合水田用水。

阶地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南部呈零星分布,地下水为砂砾石孔隙潜水-微承压水,埋深1-5m,上覆粘性土厚2-5m,含水层厚9-22m,岩性为砂砾石及含粘土砂砾石。渗透系数5-16m/d,单井涌水量500-1000m3/d,适宜浅井开采,井深15-25m,井型为管井,井径250-300mm,井距700-800m。主要用于井渠结合水田用水及农村、乡镇人畜饮用水。

波状台地区分布于本区西部、南部,地下水为砂砾石孔隙微承压水,埋深5-16m,上覆粘性土厚5-16m,含水层厚5-16m,岩性为砂砾石及含粘土砂砾石。渗透系数6-25m/d,单井涌水量多小于500m3/d。适宜浅中深井开采,井深15-27m,井型为管井,井径250-300mm,井距500-600m。主要用于旱田节水灌溉及农村、乡镇人畜饮用水。

总之,对地下水的开发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按开采技术条件合理确定井距、井位和井深,而且要充分利用地表水,使地下水与地表水综合开发利用。地下水可供水量,现状年以浅层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作为可供水量,近、远期可供水量以可开采量作为控制。

参考文献:

[1]尚志市尚志镇地下水资源评价及管理,哈尔滨: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篇8: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1.1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能源的供应有序科学, 才可以保证整个社会的进步是有序的。我们国家的每个个体的能源总数非常少, 其需求压力非常高, 该项工艺和经济的进步之间存在非常多的不利现象。必须从根源中处理好这个现象, 才可以确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序。

1.2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 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一方面可以将农村地区的生物质资源转换为可用能源, 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农村特色产业, 提高农业效益, 改善农村环境, 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应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方法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 对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实现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4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扩大就业的重要选择。我们国家的这类资源的布局非常广, 每个区域都要其自身的使用资源的优势特征。由于其高速前进, 此时成为了当前全新的经济发展要素, 可以带动科技的开展, 带动设备生产行业的进步, 同时还能够有效的调节产业模式, 带动经济进步, 扩大就业, 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 当前的开发使用状态

2.1 太阳能。

我们国家处在亚欧板块, 国土面积非常广阔, 太阳能丰富的区域在总的规模中占据三分之二还要多的比例。根据全国700多个气象台站长期观测积累的资料表明, 中国各地的太阳辐射年总量大致在3.35×103~8.40×103MJ/m2之间, 其平均值约为5.86×103MJ/m2。目前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量居世界第一, 同时还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 太阳能光伏电池年产量约4.00×106kW, 占全球产量的40%。

2.2 水能中国内河水能资源蕴藏量达到6.76×108k W, 可开发的达3.78×108kW。

在这个层次中, 我国获取了非常显著地成就, 目前开发了总数的大约五分之一。还有很多的是可以使用的。要积极地发展, 股权能源和经济以及环境三者间的关联。

2.3 风能。

它的地位非常显著, 比水能还要富足。我们国家的总的储量在整个世界中占据第三名的位置。尤其是西北区域, 此类资源非常丰富, 只有积极地开发此类能源, 才可以确保这些区域的能源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2006-2008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67×106kW、6.05×106kW、1.217×107kW, 2009年装机容量突破2.20×107k W, 居世界第三, 风电在我国已成为继水电、火电后最具成长性的能源。

2.4 地热能。

它存在于祖国的很多区域, 现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新疆已经开发的羊八井地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2.5 海洋能海洋能包括海洋潮汐能、海洋波能、海洋温差能。

我们国家的海洋规模很宽, 其资源非常富足。对于沿线人数较多的区域, 可以设置潮汐发电等, 将电能供应到很多的区域之中。零八年奥运的时候, 一些场馆中就已经使用这项能源了。

2.6 生物质能我国的生物质能资源丰富。

据统计, 现在农作物秸秆每年产出量近7×108t, 其中直接用作生活燃料的约2.5×108t。薪材的实际采伐量达2.3×108t。畜禽粪便资源和工业有机废水资源也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沼气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既可替代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源, 也可替代煤炭等商品能源, 而且能源效率明显高于秸秆、薪柴、煤炭等。发展农村沼气, 优化广大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 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增加优质能源供应、缓解国家能源压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 当前能源使用中要关注的具体事项

3.1 要在群众中树立节约思想。

第一, 不断的强化节能相关的教育活动的能力, 要保证群众都能够形成一种节能意识, 确保其在不论是在家中亦或是在办公区域之中都可以积极的开展节能活动, 而且国家还要提倡发展公交事业, 降低能源的耗损率, 而且对于缓解通行压力来讲也是有很多的好处的。除此之外, 还可在乡村之中大力的发展沼气活动, 其不但能够帮助农户处理好生活燃料相关的不利现象, 同时还能够降低污染。对于城区来讲, 在开展建筑节能等活动的时候, 要从最初的设计一直到后续的建设时期, 都应该积极地分析能源的使用情况, 从最初的立项到最后的建设都应该掌控好力度, 确保资源可以得到有序的使用。

3.2 防止投资热而导致产业体系失衡。

通过分析最近几十年的发展状态我们得知, 在获取优秀的经济效益的时候, 也要付出很多的代价。尤其是在能源相关的活动中, 单纯的追求利润, 此时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使用。所以, 对于资源的开发使用来讲, 要防止投资热的发生, 要有计划的开展工作。

3.3 站在长远的思想上来看, 要切实的落实可持续的思想。

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非常广, 人数很多, 此时就面对着资源的总数非常多, 但是人均很少的现象。所以, 必须按照可持续的思想来开展活动, 要切实的研究全新的工艺科技, 才可以确保在合乎环境规定的前提下, 保证资源能够得到有序的使用。

3.4 国家做好辅助活动。

为了能够积极地开发此类能源, 国家相继出台了很多的法规条例。现在, 已实行可再生能源电力全额收购、优惠电价、全网分摊的政策, 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 我国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今后, 国家将继续完善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价格、财政等经济激励机制, 支持建立国家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体系、产业服务体系、人才培养体系, 更好地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结语

要想发展好工业就要准备好能源, 它是经济进步的前提, 是合乎群众生活规定的必要前提, 是确保社会不断发展的关键保障性的内容。当前国家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前进的时代中, 对于资源的使用量很大。要和时代同进步, 要拓展眼界, 要结合具体的状态, 积极的发展新能源, 将其当成是刺激经济, 减缓能源不利现象的一种关键的方法, 确保它能够带动经济的进步, 为经济前进贡献显著的力量。

摘要:由于经济高速前进, 此时低碳环保是当前发展的关键方向。要积极地调节能源产业的模式, 切实的推广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我们国家的国土范围非常广, 资源总量也很多, 对于可再生的资源的探索有着非常优秀的物质前提。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张月, 万庆生, 等.开发可再生能源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 2010 (3) .

上一篇:岗位学习雷锋标兵事迹材料下一篇:学生会宣传部竞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