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改写为散文

2024-06-26

陌上桑改写为散文(精选5篇)

篇1:陌上桑改写为散文

陌上桑改写为散文

这里有一户人家,丈夫死得早,留有一女,取名为罗敷,只有靠夫人秦氏来养活她的女儿。现已十几年过去了,罗敷长得貌美如花,也乖巧懂事,所以很受周围人的喜爱。

罗敷从小就有一个爱好,喜欢养蚕,所以隔几天就去城的南边采桑叶。她出门时常用青色的丝带把篮子系上,用桂枝做成了提钩,头上梳着堕马髻,耳中还镶着明月珠。她用浅黄色有花纹的绸子做裙子,紫色的缎子做短袄。经过这一番打扮,又为罗敷的姿色凭添了几分。

每一次她走出家门,都会立刻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路过的人看见了她,放下担子装模作样休息,把要紧的事都忘了,捋着胡须欣赏罗敷的容颜;年轻的人看见了她,急忙整理衣冠露出头,希望罗敷能注意到他;耕田的人看见了她,忘记了耕田;锄地的人看见了她,忘记了锄地。罗敷的美丽让许多人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一切。

有一次,罗敷出门正好遇到太守驾着五匹马的马车来这里观赏风景,看见了罗敷后,便在那里徘徊不前。太守见她生得美丽,便派一个小吏去打探情况。

“她是秦家的女儿,名字叫罗敷。”

“多大岁数了?”

“不到二十岁,却过了十五岁。”

太守前去问罗敷:“你是否愿意与我同车呢?”罗敷一听,便露出了怒容:“太守您太愚蠢了!您有您的妻子,我也有我的丈夫。怎可入你后房,与你相伴呢?”

罗敷又说:“在东方有千万余匹马,而我丈夫的马却跑在最前面。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什么识别我的丈夫呢?白马后跟着一匹小黑马,马上坐的便是我的丈夫;用青色的丝带系着马尾,用黄金络着马头;腰中携的鹿卢剑,可值千万余的黄金。十五岁时是府中的小吏,二十岁时是朝中的大夫,三十岁时是出入宫禁的侍卫官,四十岁时变成了一城之主。他人长的洁白,又有稀疏的胡须,对百姓们也好。他慢慢地在府中踱着方步,仪态端庄,座中有数千人,都说我的丈夫优秀。”

[陌上桑改写为散文]

篇2:陌上桑改写为散文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陌上桑,一个充满怀旧与诗意的意象,清丽得像一个词牌。

远古,一段青葱的岁月;三川,一片青葱的天地。竹篱茅舍、伊洛河畔,处处青葱着一棵棵、一丛丛、一簇簇、一片片野生的桑树。

桑树,一种落叶乔木,叶可喂蚕,果甜可食,皮可造纸,叶、果、根、皮,皆可入药。桑树,应该是人类最早的朋友了。那时,也许还没有小麦、没有稻谷,没有真正意义的农耕,但却有了桑树。桑树,真是上天的赐予。有了桑叶,才能养蚕、结茧、抽丝,才能有风一样轻盈水一样柔滑的丝绸,才能有横贯欧亚大陆连通世界东西的丝绸之路。

植桑养蚕、剥茧抽丝,是河洛先民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河洛地区的青台遗址,就发现了距今约55的丝绸碎片。从上古到汉唐,桑树,开出了桑蚕文化的绚烂花朵,结出了丝绸文明的累累硕果。

那时人们的生活与桑蚕有着不解之缘,许多故事都婆娑着桑树的影子,散发着桑叶的气息。炎帝的妻子叫桑妃,来自以桑树为图腾的承桑氏部落;黄帝的正妃嫘祖发明了养蚕取丝;尧舜禅让、商汤祷雨,都是在桑林里进行的;就连商汤的开国名相伊尹,最初也是在伊水上游的空桑洞里被采桑女发现的。说来难以置信,战国之时,吴楚两国边境,居然因为两个女子采摘桑叶发生纠纷从而引发了一场战争。

我们常说沧海桑田,桑田其实就是农田。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农耕与蚕桑都是华夏民族维系一个民族、一代王朝、一种文明的支柱产业,所以,历代帝王,莫不把“劝课农桑”作为国之大政。“绿满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比户清风人种竹,满川浓绿土宜桑。”这些清新质朴得如一条桑枝的诗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盛况和桑蚕的重要。

“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秦曲”。阳春三月,正是采桑的好季节,河畔溪沿,青年男女一边采桑,一边唱和嬉戏。古代的农耕生产是很艰辛繁重的,但采桑,劳苦忙碌中充满了渴望已久的`欢乐与情趣。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诗经?魏风?十亩之间》)

“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采桑度》)

这情形,总让我想起“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自在风雅,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的惬意欢情。

“桑者,中央之本也。”(贾谊《胎教》)诗经的时代,乐府的时代,唐诗的时代,遍野的桑树,在河洛大地上青翠着、摇曳着,随季节荣枯着,像扎根三川大地的土著居民。唐代以后,桑蚕文化的中心才逐步转移到了江南,但河洛地区桑蚕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末。

如今,就像夜晚看不到星星,河里找不到鱼虾,山川大地,你难以寻见桑树的踪影,看到的只是土地被大量征占,一个个承载着童年记忆的村庄在慢慢消失。我不是为桑蚕业的“开到荼靡花事了”而怅然伤感,毕竟社会是要发展的。但再怎么发展,以民为本珍惜土地的思想和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应该是万古不易的。

当初,为解旱灾,商汤曾以身为牲,在一个叫桑林(洛阳东南万安山下,今偃师市经周村)的地方祷雨。后,一个名叫周m的宋朝官员路经此地,写下了“赤地连旬成久旱,殷忧谁为祷桑林”的诗句。

心中为念农桑苦,殷忧谁为祷桑林?

篇3:陌上桑改写为散文

一、人物身份真假之统一

《陌上桑》中女主人公秦罗敷, 在过去, 我们一般都简单解读为采桑女, 如社科院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古代作品选》等。在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还进一步指出秦罗敷为下层劳动妇女的形象。后来, 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指出秦罗敷是贵族女子。他们认为理由如下:1、“照我秦氏楼”、“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从秦氏有楼、采桑用具、服饰装扮看, 秦罗敷不应为下层劳动妇女。2、古代贵族女子也可以采桑, 只是她们与下层劳动妇女采桑的目的不同。下层劳动妇女采桑是为了生计, 贵族女子则是为了清遣。3、贵族女子也有可能遭到太守的调戏, 在那个时代富家女也同样面临着一个反掠夺反霸占反侮辱的问题。那么, 由此我们就可断定秦罗敷为贵族女子吗?似乎仍然不能确定。我们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罗敷的华丽服饰是虚构、假定的, 也即罗敷的华丽服饰只是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某些美好的愿望。

无论是认为罗敷是下层劳动妇女, 还是认为罗敷是贵族妇女, 都有其成立和不成立的理由。罗敷身份的复杂性和难辨型, 却又“合情合理”。罗敷身份的真假难辨也恰恰反映了作者在处理罗敷身份时假定性与真实性的完美融合, 让罗敷这个可能是衣着华丽的贵妇在桑林采桑成为了艺术的真实。进而, 丰富了采桑女的文学形象类型与意义。

二、人物美貌真假之统一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罗敷服饰的华美和众人皆震惊的场面, 但能否就等于说罗敷很美丽呢?两者的关系并不一定为等号。所以, 罗敷的容貌也带有神秘色彩, 而这并不是一个个例。两汉乐府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从秦罗敷、刘兰芝到胡姬, 从罗敷“夫婿”、侍郎到羽林郎, 无论男女, 都把服饰仪仗作为常被道具。两汉乐府诗在剪裁时都注重通过详细描写服饰仪仗来衬托他们的贫贱与富贵。而对人的容貌体形通常都以略写的方式处理, 惜墨如金。这种写法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天地, 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情趣, 充分发挥想象, 重塑诗中人物。

这首《陌上桑》就不例外, 我们虽然从文中无法直观的看到罗敷的容貌体形, 但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不一样的秦罗敷。而这一千个罗敷, 都因其存在的合理性而真实。这里, 秦罗敷这个人物形象就完完全全做到了虚拟的真实, 假定的真实, 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由文学的审美价值属性决定的。读者在欣赏作品时, 文学的审美蕴藉给了他们不同的感受或感触, 只要这些感受或感触“合情合理”, 让读者感到艺术的真实, 就会得到读者的欣赏。人物形象只有既来自生活, 又高于生活, 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三、人物性格、智慧真假之统一

秦罗敷勇敢、巧妙机智的拒绝“使君”的求婚, 并进一步说自己夫婿的才俊显赫, 从而打消了“使君”的求婚之念。不管是作为采桑女的罗敷, 还是作为贵族女子的罗敷, 何来如此勇敢与聪慧?罗敷的勇敢与聪慧是真是假?要回答这一问题, 我们先回到文本中。诗中第二阙中, 一共有三段对话。其中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使君一何愚”是由罗敷亲口说出的。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罗敷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她性格刚烈, 敢于对男权社会、官僚社会说“不”, 而这样一个女性在当时的社会并不常见。所以罗敷性格刚烈这一文本反映的特征还有待商榷, 也即这一真实特征有其存在的假定性与虚拟性。

另一方面, 在诗中第二阙, 罗敷申明自己已有夫。最后一阕, 罗敷紧接着讲了一大段夸夫之辞。罗敷一夸丈夫官职高, 二夸丈夫自幼聪明, 三夸丈夫仪态俊雅。但我们显而易见其夸夫之辞有极多可疑之处。“四十专城居”的夫婿, 同为官吏的使君到了此地却没有听说过?四十岁的夫婿, 娶了“二十尚不足, 十五尚有余”的罗敷, 也值得怀疑。当夫婿到了适婚年龄, 罗敷有可能还没有出生;而在古代很少有男子四十岁娶媳妇, 那么如果罗敷真的嫁给了“四十专城居”的夫婿, 那么罗敷肯定不是正妻, 而罗敷的性格又有可能决定了罗敷不肯做小妾这样的事实。所以, 诗中最后一阙罗敷的夸夫之辞, 即有可能是罗敷急中生智、随机应变的编词。但是我们在欣赏这首乐府诗时, 一般很少有人怀疑, 罗敷夫婿是子虚乌有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罗敷夫婿形象塑造的“合情合理”, 既合乎理想, 又合乎真情。

汉乐府逐渐发展为民间文学的代表之一, 其原因之一就是它表达了广大社会群体的心声和愿望。也许, 在当时那个时代, 人们就是借这种方式, 借这首诗歌, 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萌芽, 表达了对反对男权社会、反对侵略霸占的呼声。在这首诗中寄于了如此的理想, 难免在塑造罗敷性格和才智方面进行了理想化处理, 运用了夸张, 假定性与真实性相结合的手法所造了秦罗敷这一文学形象。

四、故事发生的场所真假之统一

《陌上桑》作者选定了桑林为故事发生的场所, 是有其母源的, 甚至采桑女这样的身份的选定也是有母源的。封建男耕女织的社会, 决定了桑林是个非同一般的地方, 很多爱情故事都发生在桑林。桑林本身有很茂密, 是个很好的幽会场所。早在《诗经》就有记载, 形成了文学的“桑林”。这是先秦的桑林精神。到了汉代, 儒家精神得到了大力发扬, 原来男女自由恋爱、相互吸引的桑林精神遭到了否定, 而演变为女子拒绝男子调戏, 道德因素逐渐加强。而在这首诗中, 女主人公同样也遭到了调戏, 但是女主人公却以勇敢、巧妙、机智的言语喜剧性的拒绝了男子的调戏, 发展了汉代的桑林精神, 又把道德与文学结合。但是, 桑林完全可以换为另一个爱情发生的场所。所以, 桑林这个故事发生的场所的真假性就不那么确定了。但在这首诗中, 因为桑林符合生活的真实, 故事符合艺术的真实, 其假定性与真实性达成了统一, 且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模式与思维模式。

综上所述, 《陌上桑》在两汉乐府诗歌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能有如此夺目耀眼的地位和朦胧、神秘、多解等的特性, 与其恰当的运用了文学形象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相统一的原则是分不开关系的。

参考文献

[1]杨志学.《陌上桑》中女主人公的身份问题[J].鉴赏与探讨, 2000 (9) :41-45.

[2]股鉴塘, 顾鸣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篇4:陌上桑改写为散文

陌上桑

作者:曹植  朝代:魏晋 望云际。

有真人。

安得轻举继清尘。

执电鞭。

篇5:陌上桑改写为散文

陌上桑

作者:王台卿朝代:南北 郁郁陌上桑,盈盈道旁女。

送君上河梁,拭泪不能语。

郁郁陌上桑,遥遥山下蹊。

君去戍万里,妾来守空闺。

郁郁陌上桑,皎皎云间月。

非无巧笑姿,皓齿为谁发?

郁郁陌上桑,袅袅机头丝。

上一篇:财务部绩效评价方案下一篇:文化生活有哪些